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共11篇)
1.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一
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分析
作者:郭印/高连廷 时间:2009-06-2
3[中图分类号]F1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2-736×(2008)02-001 2-0
4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人们在依靠传统生产模式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代际危机后,经过深思熟虑所确定的人类未来发展方向。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快速发展之后,今天,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突出,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受传统能源利用结构、自然资源价格等一系列经济、法律制度安排的影响,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缺陷
以科斯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产权理论,是对排污企业征收税金和罚款,即所谓的“庇古税”所依据的主要经济理论。但是目前,这种“先污染,后治理”、“付费排污”的末端处理方式的消极作用正日益显现。为此,许多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深刻挑战。
他们认为,自然资源与环境不仅具有代际性而且具有国际性,而主要为当代有行为能力人设计的产权制度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根据科斯定理,若市场交易费用为零,只要对产权有明确规定,在发生外部效应时,可以通过谈判协调,相关方面将会考虑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仍然是有可能的。但实质是,无论交易费用是否为零,相关各方是否会进行协商,对环境资源拥有产权的同时就是拥有了污染环境的权利,依据这种产权制度安排,当代人有权对环境进行“先污染,后治理”。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采取事后的治理和惩罚措施(“庇古税”),也无法界定污染给当代社会和代际、国际社会带来的损害,因为环境毕竟不是灯塔,不是一个容易估量的、简单的物权。因此,现代产权理论无法用来解释和安排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种新的、能够体现自然资源代际性和国际性的产权理论亟待建立和完善。
二、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定价过低
显然,末端治理并不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依据“3R”(Reduce, Reuse, Recycle)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从生产源头开始就要避免废料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其次是对材料和能源的再利用,以及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再处理。但是在中国,目前企业普遍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原因在于,我国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定价过低。自然资源的低价格,间接抬高了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导致企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成本高于使用现有资源的成本;环境容量定价过低,企业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排污费,就可以继续生产,企业治污的费用远高于排污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逐利的企业不可能自觉地节约成本、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资源。
1.自然资源定价过低。自然资源既包括原材料型的资源,如矿石、林木,也包括传统上被视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如水和大气。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品价格一直受政府管制,价格偏低,原材料同最终产品之间的比价偏高,间接鼓励了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普遍存在。采用现有原材料和技术,企业仍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相反,受价格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如果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技术进行生产,将面临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市场风险大的不利局面。以我国中部某省一家火电厂为例,这家电厂由于设备陈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和煤渣含量不断增加,每年被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以及生产及环保设备维修费用多达2000多万元。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仍不愿意改变这种“拼资源”的生产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煤电经济仍处于“热”发展期,电厂拼资源,仍能实实在在地捞到好处。2005年这家电厂发电量高达35亿多度,利润4000多万元。用他们的话说,如果投入资金搞技改,就不会有这样的盈利,职工们也不会答应。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造成的煤电过热现象,给这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相对较低的煤炭价格给电厂带来的巨大利润,更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漠视。目前该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了省级评审。一个耗能更多、规模更大的火电厂又即将诞生。
2.环境容量定价过低。环境容量价格的形成,狭义上说是由于残余物流对环境系统施加负荷,造成环境容量的稀缺性,进而使容量资源成为经济物品,具备价格。目前我国对环境容量定价普遍偏低,排放成本界定不合理,排污费定价相对极低,企业具备了免费或低成本排放的极大可能,造成外部不经济。由于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对工艺、设备、人员等有多方面的要求,当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高于循环经济本身所节约的原材料成本时,由于排放又是免费或低廉的,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选择对废物的终端处理或者付费排放,而不会从生产源头上自觉控制废料的产生和污染的排放。可见,排放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循环
经济的可行性,而偏低的环境容量定价大大降低了排污成本,企业缺乏控制排污、发展循环经济的压力和动力。
三、相关经济措施老化
受自然资源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的一些经济制度安排制约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并阻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排污费的低价征收,这里只谈一下我国目前有关环境资源的税收、财政补贴制度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措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影响。
1.缺乏专门的环境税收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许多国家纷纷推行绿色的财政、税收政策,现在西方国家不仅普遍建立了环境税制,而且环境税已经成为环境政策的主要手段,并为削减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技术革新和提高竞争力、增加财政收入和环保基金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仍是一片空白。对煤、石油、天然气和盐等征收的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针对使用自然资源所获取的收益,其目的在于,调整企业单位间的级差收入、促进公平竞争,而在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上收效甚微。可以说,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但是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却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的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就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今后,随着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逐步启动,可再生利用原材料成本将逐渐走低,如果这种税制不加以改变,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抑制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2.相关财政补贴政策的负作用日益显现。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曾对于保护资源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今天,它的负面影响却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助长和支持了能源价格的偏低。价格低,财政补,但由于管理上的缺陷,能得到资源补偿费的多是国有大中型矿山、冶金企业,而那些浪费严重的乡镇和私营企业则鞭长莫及。此外,目前从事有关污染防治、环境无害工艺技术的环保企业以及拟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还普遍不能享有贴息贷款等财政信贷激励的政策。循环经济项目、环保项目不仅投融资渠道单一,而且由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统一,大量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环保项目仍被当成一般工业项目来审批,在政策和信贷资金方面得不到支持。
四、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在小、中、大三个层面实现,“小”即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中”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大”则包括由循环型生产所带来的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消费方式和模式的改变等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和变化。从小、中、大三个层面的单个实现主体的规模来看,基本上呈现的是大、中、小三种状态。因为,对于“小”层面的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例如,辽宁的鞍钢和本钢等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就能够利用自身的产业规模和企业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循环生产,并且已经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也就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更多参与者来说,由于单个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独立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达不到成本最小化,与利用新的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导致它们在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上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积极搭建相互之间的产业生态链,共同寻求资源利用的连续性和规模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在我国,中小企业之间产业生态链的建立很难自发形成,这就对各级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小到某个城市内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大到区域经济圈内产业集群的安排和规划,都需要各级政府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生态循环链条的搭建,以有利于园区内或经济圈内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产业规划部门还习惯于仅仅依据企业的知名度、规模、产业内容等传统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间的循环发展作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因素,来加以充分考虑和论证的经济决策还不多。在这样的产业规划和安排下,在许多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废弃物之间根本不存在可循环性,有的园区甚至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没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大范围的集中污染。
五、废物回收利用产业规模化不足
要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必须要有专业化的、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进行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专门企业,以促进循环型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搭建,实现规模效益。1999年德国玻璃瓶的回收再利用率达到85%,废纸达到88%,各类包装材料的再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00年各类居民垃圾中的50%得到再利用,居欧盟各国之首。目前美国纸张和软饮料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率超过了40%,软饮料罐和铁制包装的回收率则超过了55%。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规模化的废物回收利用企业的良性运作和发展。目前德国废物回收领域从业人员已达24万,年营业额500亿欧元。美国最大的废弃物回收利
用行业,即纸制品的回收利用,雇佣员工接近14万,年销售收入接近500亿美元;利用废旧材料的再制造工业,1996年的总收入已达53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家用电器、家具、音响、农场和园艺设备等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收入。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200万吨废纸、200万吨废塑料、100万吨废玻璃等大量宝贵再生资源,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每年有超过千亿元的财富从垃圾中消失。统计表明,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每天平均产生生活垃圾近7000吨,有机垃圾占67%左右,而纸、塑料等可回收资源约占28%,如果全部填埋,每年损失的利润将高达6800多万元。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废物回收利用产业还远未形成规模,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废物的回收主要依靠拾荒者来完成。他们大都来自贫困乡村,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培训,普遍处于单打独斗、薄利经营的状态。具有独立经营地位、有一定规模的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十分缺乏,废物回收利用产业更无规模化可言,顺畅的城市废弃物供需链条还远未形成。
六、法律手段不健全
从各国经验看,循环经济不可能在传统经济体制下自发产生,除了依靠经济手段的引导外,还需要借助立法手段来强行改变企业行为。纵观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取得可观成绩的美国、日本和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无一不是在立法和执法行为上做到了及时、周密和严格,从他们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1.缺乏专门的循环经济立法,现有相关法律条文过于宏观庞杂,操作性不强。自1979年以来,中国在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方面已经有全国人大制定的28部法律、国务院颁布的50余部行政法规、国家环保总局等制定的170余件部门规章,546个全国性的环保技术标准,同时还有批准和签署的国际条约48件。从立法内容上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或修改的诸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都或多或少地间接涉及了循环经济的某些内容。此外,《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法规条例都规定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及优惠政策,但由于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和认识尚停留于初级阶段,我国目前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循环经济立法。在综合法律层面,我国宪法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并未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颁布并实施的,也未在法条中确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思想。因此,目前循环经济在综合环境基本法层面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专项法层面上,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内容庞杂,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这些专项立法基本没有采取循环经济立法理念,还是污染防治型的立法。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也只是代表了循环经济的一个初级阶段,把末端防治转变为源头防治,着眼于生产领域,只是定位在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它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部参与,因而尽管采纳了循环经济的部分理念,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还不能看作是循环经济立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是在部分省级立法层面上,制定了比较明确的专门的循环经济法规,如《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以及《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和《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由此可见,我国在国家级立法层面并未对循环经济直接做出规定,只是在个别法律中附带地提到了这个概念,因而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很难在实践中真正落实。
2.执法不严格。在1989年,当许多美国大城市都还处在猛扔垃圾、很少知道回收的时期,加州就担心将面临垃圾填埋场不够用的问题。该州立法机构于是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全州各市、县,在10年之内把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废料减少一半。具体期限要求是:在1995年,各地把垃圾量减少25%;至2000年时垃圾量减少50%;也就是说各市、县要对50%的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处理,违者将面临每天1万美元罚款的严厉处罚。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经济惩罚措施,确保了加州城市垃圾定期按量的减少。在我国,不用说每天1万美元,就是每天1万人民币的罚款,似乎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的排污企业已经习惯了不痛不痒的惩罚措施,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交完罚款,利润还有盈余,而且有的盈余还相当可观,因此交费排污已成为行业惯例,这样的惩罚措施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清洁生产根本无动力可言。更最可悲的是,我们有的环境保护部门,甚至将收取企业排污费作为单位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些地方官员,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对一些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排污企业“明管暗护”,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口号,处处阻挠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这些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执法力度的不严,制裁手段的软化,背后实质是对经济指标增长的盲目崇拜和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无知和漠视。
纵观上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障碍。各国经验告诉我们,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先期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和扶持。虽然目前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已开始启动、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立法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但是,循环经济离普通大众还很遥远,我们还不知道生活垃圾该怎样分类,不知道废旧电池应该送往哪里,用于生产的可再生原材料可以从何处获得。因此,希望政府能够在发展循环经济这项重要工作上做大、做细,不仅让制定的法律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节约和循环,从而能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也希望政府能够放轻对GDP增长率的一味追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循环生产和节约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循序渐进地、全面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二
1 现阶段我国竞技排球发展的背景
1.1 经济发展为我国排球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79年~2007年GDP每年平均增长9.4%,2007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排球运动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包括排球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
1.2 职业化改革初见成效
我国排球运动实施竞赛体制改革逐步走向职业化至今已经历时12年多。自1996年甲A排球竞技体制改革以来,参赛队从原来(男、女队)各8支,发展到今年男、女队各16支。07年排球联赛实行的“学分制”后,现场观众人数和上座率有了很大提高。可见我国排球运动职业化初见成效,但与足球和篮球等项目相比,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
1.3 产业化框架初具规模
我国排球产业化框架已初步成型,拥有初具规模的排球联赛,大学生联赛,多样化的人才交流市场,相对稳定的广告和赞助群体,稳定发展的有偿电视转播权市场等经济来源。
2 制约我国竞技排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2.1 竞技排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同志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不断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体制,势在必行。”我国排球运动的管理体制具有明显中国特色,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权限的过于集中,忽视了地方有关部门、俱乐部的决策权,造成各级组织权责不明确。另外我国排球管理制度、法规较少,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导致国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排球的宏观管理。我国竞技排球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介入制造了障碍。资金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50年代形成的“举国体制”为我国排球运动逐渐发展,水平提迅速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一系列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举国体制”下暴露出的专业队员培养成材率低、中小学基础训练薄弱、业余体校生源不足、中学与大学的断层等问题已经抑制了我国排球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2.2 缺乏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体育项目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六十年代我国运动员创造了快球,“时间差”、“盖帽”拦网动作,由于中国快球打法在亚洲传播后,亚洲球队水平提高很快,六十年代亚洲与欧洲球队可以抗衡。八十年代“全攻全守排球”的战术理念帮助中国女排取得五连冠的辉煌,其后该思想被世界排坛所接受。另外当时中国人还创造了小轮臂扣球、大轮臂扣球、单脚起跳扣球、冲跳扣球、勾手大力发球、鱼跃救球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以快球为中心的快球掩护进攻战术体系。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排球没有继续走创新之路,全方位立体进攻战术体系被欧美诸强广泛采用,未能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训惨痛。
2.3 经费投入和后勤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排球俱乐部大多处于体企联合式的初始阶段,产权矛盾成为制约排球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俱乐部收支是否合理,是联赛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球队生存的根本,影响到球队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投入。从历届联赛看,俱乐部建设较稳定的球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上海有线男女排、辽宁电信寰宇。消费者信息指数由2001年7月份的98.1下降到2002年的1月份的96.9,下降1.2,造成时常不景气,企业经营惨淡,致使企业投资体育信息不足。而市场影响力不如篮球和足球的排球联赛更是难以吸引商家的目光。在三大球中,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关注程度更高的篮球和足球项目上去,例如1999年辽宁足球队降入甲B,上海航星公司以400万获得该队冠名权,而南京大红鹰作为一支甲级俱乐部所获冠名权资金不到100万。北京女排直到2001年才找到赞助单位,甲A队伍现状如此,其他级别队伍更是为资金所困。
2.4 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排球项目竞赛体制可分为三种:全运会竞赛体制、城运会竞赛体制、俱乐部联赛竞赛体制。现阶段排球项目竞赛体制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由于全运会竞赛体制影响,各省市纷纷重全运,轻奥运;重金牌数,轻含金量;重奥运项,轻非奥运项;重单项,轻集体项目。这样阻碍了运动员的交流和运动成绩的普遍提高,不利于我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5 专业队伍建设及后备人才匮乏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同志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到:“后备力量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分析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项目要保持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日本只有1.2亿人口,二线和三线的排球运动员却超过4万,而我国却不足2万。中国排球专业队伍也呈现萎靡趋势,80年代有125支专业排球队,到了90年代减少到40支,而近几年中国排球专业队伍的数量只维持在16支左右,全国女排的一线球员加起来才200人。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15所培训基地的排球后备人才总数为615人,其中女排342人,男排273人。培训基地后备人才输送最高比例为34.48%。
2.6 运动员保险机制不健全
由于竞技运动其不断挑战体能、技能极限的客观规律,以及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运动员面临着伤残、就业、教育风险,以及体育用品和商业风险。对于运动员面临的风险,回避是不可能的。因此保险是最有效的防治办法。保险的要约性,偿还性的特征,有助于规避运动员面临的诸多风险,弥补因风险给运动员带来的各种损失。我国目前运动员保险主要是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为国家队所投的运动伤残保险、意外伤害险,而其他的各种责任险、财产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空白。险种单一缺乏针对性的保险难以满足运动员的需要。另外我国配套法制不健全,保险监管不力,已经阻碍了运动员保险事业的发展。
3 我国竞技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不断深化体制改革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我国排球职业化刚刚起步,因此,政策法规的制定、管理与监督、排球市场化等方面,都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排球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要不断提高通过政策、规划进行排球行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断探索排球项目管理的新思路,健全排球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各类联赛的赛制。
3.2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创新力度
人力资源是维持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排球运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优秀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要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同时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不断创新。
3.3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排球市场
新闻媒体能够增加排球运动的无形资产和内涵,吸引更多商业资源支持排球运动。在我国与篮球、足球并称“三大球”的排球,其影响力却相差太远。除少数媒体进行报道,大多数媒体反映冷淡。宣传力度的加大需要排协、俱乐部、新闻媒体、赞助商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合作。在保证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经营者要努力挖掘卖点,大力开发包括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球队冠名权、转会、广告、以及其他一些无形资产。让俱乐部自身有“造血”功能。运动队还要立足自身,不断提高竞技能力,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另外将赛区转移至中小城市,能更好地改善排球市场。
3.4 妥善解决全运会与联赛利益冲突
由于4年一次的全运会关系到各个参赛单位的全国排名,因此在各个参赛的单位心目中的重要性要高于联赛。为了以最优的力量参加全运会,许多参赛单位都把联赛当成了调整人员、演练战术的练兵场,导致联赛水平下降。也导致了观众和媒体的冷淡。因此,要妥善解决联赛与全运会的矛盾,既让各参赛单位在全运会上有良好的表现,更保持较高的联赛水平。
3.5 建立与职业排球配套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改革“渐进性”的特点和中国现阶段“双轨制”并存,决定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应走多元化道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培养体制,变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增加官办和私办的排球学校、俱乐部,形成排球人才群体化,梯队化。建立排球高级、中级和初级(业余)训练体系,加强各级体系的衔接。通过建立完备训练体系,健全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机制。
3.6 完善运动员保险与就业体制
竞技运动潜在的危险性较大,伤残、就业、教育风险更加缺乏保障。因此,运动员保险体制应尽快完善成熟,以减少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后顾之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开拓保险市场,设计具有中国国情的运动员保险险种。要依托社会资源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就业岗位,解决体育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加快运动员保险立法进程,使运动员保险有法可依。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排球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研究。通过对制约我国竞技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中国竞技排球健康和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竞技,排球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于光岩.构建和谐社会与体育改革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5-113.
[3]潘迎绪.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4]朱舰.世界排球市场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张锋.我国运动员保险的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7)3.
[6]黄健泽.论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三
摘 要 本论文是在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统计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调查问卷和青少年网球教练员调查问卷和访谈相关专家和权威人士之后,对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球运动 发展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影响因素
(一)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入资金不足
网球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那是因为它与羽毛球、乒乓球运动项目等相比消费要高得多。以上海为例,每20万人还摊不上1片网球场,而美国每1万人就有5片网球场。在国内进行网球消费,算上场地费和陪练费一般要100~200元/小时,这样的高额消费是一般工薪阶层所难以承受的。近几年国家虽然在网球项目上投入了不少资金,但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费用和教练员学习培训的费用投入则远远不够。
(二)群众网球运动基础薄弱
我国著名男子网球运动员、现湖北网球女队教练员潘兵在谈及我国网球发展阻碍因素时提到:“我想现在是选材不足的问题,能不能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关心网球,来打网球,喜欢网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乒乓球和羽毛球那样,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青少年网球运动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我国的中小学校很少有条件修建网球场地,几乎没有中小学开设网球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网球运动。这种差距说明我国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并未引起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体育部门往往只关心所取得的竞技网球成绩,却忽视了青少年网球才是竞技网球最终的推动力量;教育部门往往只关心学校升学率,却忽视了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网球竞赛制度存在弊端,不利高水平运动员继续发展
在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我们了解到有61.7%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认为缺乏比赛经验是阻碍自己网球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这足以说明我国目前所举办的青少年网球比赛数量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的职业网球选手主要以甲级网球俱乐部之间的联赛为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主要参加全国青少年排名赛为主。
(五)运动员培养体制不完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本国所实行的经济模式密切相关,并受到其一定的制约。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现着市场管理的特色,政府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干预措施很少。
二、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一)开展多渠道,汲取更多资金投入到网球运动中
目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和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极少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这同西方国家的状况恰恰相反,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网球运动开展的资金来源相比之下更加通畅。我国竞技网球正在走向市场化,网球运动的资金投入应当配以相应的市场经济投资模式,才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开展多渠道汲取网球运动开展资金是我国网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出路所在。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球运动普及面
同足球、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相比,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非常很低。一方面,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对网球运动宣传和报道的力度不够。因此建议各地体育部门联合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网球运动的宣传力度、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采取各种措施普及群众性网球运动。
(三)与国际网球赛制接轨,改革我国网球竞赛制度
湖北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理仁认为:“同国际网球竞赛制度完全接轨是我国网球运动水平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必经之路。”所以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体制改革入手,把网球竞赛引向社会,建立起从社会上汲取持续稳定的资金运行环境,同时,引进国际职业赛事和国际青少年赛事,建立一套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相结合、数量合理、级别适当以及周期安排科学的竞赛体系,改进国内青少年网球赛制,增加青少年比赛机会,提高比赛效益,真正发挥竞赛杠杆作用,通过竞赛来促进各层面网球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举国体制”,积极开展多元化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途径
不可否认,“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变迁,“举国体制”出现了不适应某些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现象。假如废除“举国体制”,把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完全推入社会,将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平衡发展,因此目前只能不断完善“举国体制”,而不能完全将其废除。
(五)深化“体教结合”,提高网球运动员综合素质
“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联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一种形式。它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所实施的“体教结合”仅仅是简单地将业余体校和普通学校合二为一,限于形式上的结合。在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倡的“体教结合”是将形式的扩展与内容的革新相衔接,体现出“寓教于乐、寓训于乐、寓训于教”的内涵,把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真正落实“体教结合”,以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陶志翔,等.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陶志翔,和庆华.奥林匹克网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刘青.我国网球女双系统分析与策略[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四
中国汽车租赁业的发展趋势。
1.厂商与租赁商的汽车循环管理趋势。
进入 21 世纪以来,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汽车产业看,应对资源短缺,需要依靠整个产业链内众多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汽车厂商与租赁商的循环管理正成为顺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汽车厂商与租赁商的循环管理是通过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使“原材料—制造—消费—报废”的开环不可持续过程变成了“原材料—制造—消费—回购再造—回收再生”的可持续闭环循环过程182 -183。成熟汽车市场国家汽车厂商将汽车租赁也作为一种营销途径,通过协议评估回收租赁车辆,整修后重新投放二手汽车市场。
2. 汽车租赁需求的刺激动因增多。
( 1) 假日出行促进租车需求。
乘用车租赁按照时间划分为一年期限以内的短租和超过一年期限的长租,按驾驶人不同分为代驾和自驾。2010 年中国乘用车租赁市场长期租赁占整个市场需求比重的 69%,短期自驾占 19%,国外发达汽车市场国家正好相反,短期租赁占绝对比重,长期租赁只占很小的比例,一般在 10% 左右。虽然中国短期自驾租赁占比低,但增长趋势显着,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预测 2010 年至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25%。在国内除国庆、春节黄金周以外,周末以及结合中国传统节假日的三天假期,庞大的有驾照没有汽车的人群使得租车出游的细分市场在不断扩大,这将吸引更多无车人们加入到短途自驾游市场,也会带动汽车租赁市场的发展。
( 2) 汽车行业间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5.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五
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是一种社会存在,体育作为一项生产性的文化事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体育有效需求不足、体育投资无热点、体育消费不足以及体育产业成本约束等.为克服制约瓶颈,我们必须努力开拓二元结构空间,建立体育经济辐射网络,建立体育经济增长的序列支撑点.
作 者:陈晓春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工会,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经济问题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体育经济 制约因素 实现路径
6.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六
题 目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姓
名 教育层次
学
号
分
校
专
业 教 学 点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
涵义界定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以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目前在我国尚无定论。我们这里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要地就是指政府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结构、功能、运行方式等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关键字}: 体制改革; 制约因素; 行政系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汇集点,成为制约改革和发展整体进程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影响整体改革进程的掣肘环节,其他领域的改革攻坚都有赖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深化和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涵义及动因
(一)涵义界定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以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目前在我国尚无定论。我们这里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要地就是指政府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结构、功能、运行方式等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适应过程。政府系统处在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位置,与整个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改革实际上是个充满活力的行政系统的重要存在方式,是行政系统自身根据执政环境的变更以相适应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能否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改革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举例来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为了适应战后国内国外环境,长期不懈的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大致实现了行政系统的现代化,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中国目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内经济正蓬勃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因此,行政系统如何改革以适应执政环境是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变革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增强行政系统的活力,促进整体效能的提高,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协同开展,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准备、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的系统工程。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展开,分步进行。它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前苏联政权的一夜崩溃和它过快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循序渐进的改革可以说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理性的选择。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行政管理是行使公共权利的过程,也是社会利益调控的过程。在改革中必然会触及到对社会资源包括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
(二)动因分析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行政系统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根植于社会经济、政府、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不断自我调整和改造的需要,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主要是:①发挥行政功能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管理范畴,政府管理事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必然要相应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机制,使行政功能得以顺利发挥;②对行政权力进行监控的需要,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行政权力通常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如不适当加以约束,则会偏离合理的权力轨道,难以遏制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官僚主义以及腐败行为;③调整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之间关系的需要。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组织的要求和个人的要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协调因素甚至冲突。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外部动因主要是:①经济的动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作为上层建筑要素之一的行政系统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调整和完善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全国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利用好,关键是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目前仍有部分国家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予以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②政治的原因。国家政治体制模式、政治力量格局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往往对行政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大的行政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次改革的原因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③科技的原因。科技的发展促使政府行政日趋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这便要求行政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来适应,来学习,进而通过行政领域内的创新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如现代行政管理学起源于西方,随着在我国的研究和不断发展、完善,直接推动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电子政务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政务工作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变了传统的行政方式,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
1、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认为自己是“全能政府”,政府管理就是控制,社会和民众都是被管制的对象,仍然高高在上,只要发施令,就会一呼百应,民众不敢不从;对自身功能认识错误,往往认为政府是“一家之长”社会是“小孩”,认为政府应对社会无所不包,功能应强于社会。
2、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错位、缺位、越位并存。政府包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承担了本应由其它职能部门承担的公共事务,社会中介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政府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干涉经济事务,政企尚未完全分离;政府职能分工过细,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
3、行政管理方式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手段单一,重行政管理等直接手段,轻经济调控、法律约束等间接管理;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行政管理观念落后,重人治,轻法治;行政机关的决策、决定程序透明度和公开性不够,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行政权力与利益挂钩,有的行政机关把利益作为目标,把权力作手段;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够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滥用职权。
4、行政体制改革步伐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每次改革对于推动市场的形成与政府管理方式的完善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每次改革都是行政体制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进而直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情况下开展的。相对于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明显落后,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前瞻性。
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政府机构自身及个体的权力与利益,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是由政府自身发起,对权力与利益的追求,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缺乏自动力机制,只能依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但是,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并且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发展很不平均。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不充分使行政体制改革受到了制约,因此,对体制和机构的多次改革,没有使政府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行政管理体制始终难于彻底。
(二)制约因素
1、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际上是战时体制的延续,这样的政治体制存在两个问题。①在行政系统内部,地方(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一切听命于中央(上级),事无大小,都得请示,造成工作中“文山会海”,“公文旅行”。严重影响行政效率。②政府对社会形成高度的控制和管理,造成政府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小”,使社会对政府产生依赖性,自身机制得不到发挥,迫使政府为承担不该承担的职能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同时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精简。
2、法制不完善,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尚未完全建立。现代化的政府其实质是一个法治化的政府,其理想状态是政府依从法律赋予它的权力和责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样的政府才是负责任的政府,才是公民可以信任的政府,才能保障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法制化程度不够,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有限,法制观念不强,造成政府决策、政府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
3、行政人员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成阻力。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对象。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而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基于外部压力下的自我改革,它需求政府对其自身的结构、功能和权力进行限定,对其自身的活动以及方式进行约束,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及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即有权力和即得利益格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因此产生。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缺乏系统性。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做到整体协同进行,只能造成原有矛盾在行政体系内部转移和滞留,而不能得到彻底解决。1982年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减少到61个,但后来又增加了11个,1992年改革从86个减少到59个,但1993年又膨胀到72个。2003年改革以后,虽然整体形势比过去几次要好,但仍然存在反弹的可能。缺乏系统性,使行政机构改革始终走不出精简与膨胀的怪圈。
{参考文献}:
7.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七
1 毽球的社会价值
1 . 1 毽球的文化价值
毽球的物质文化价值体现在运动器材、比赛设备、运动装备等方面,这些物质形态事物的出现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另外,毽球的这种物质文化价值可以转变为经济价值,因为物质文化产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消耗,通过生产—消费—生产这样一个循环链,毽球的物质文化价值就转变为经济价值,发展体育产业是建立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体育改革的重大举措[1]。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形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态[2]。毽球运动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它是一种以儒家‘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3]如今,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毽球的精神文化就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转变方面。
1 . 2 毽球运动的观赏价值
参与或者观看毽球表演、毽球比赛是人们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它把竞赛与取胜作为一个过程,而把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社交作为重要目的[4]。在观看毽球表演或者重大的比赛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表演着或者是比赛参与者踢出许多的高难度动作,这些动作都具有很高的技巧性以及观赏性。可谓让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毽球运动就是利用身体语言来表现一种直观的动态的美,而对于观赏者而言,精彩的表演和激烈的高水平的比赛无疑是一场视觉享受,让人忘却疲惫与烦躁,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在这些视觉享受中人们在惊叹之余还对这一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 . 3 毽球的健身价值
现已有许多的研究证明,有规律的、适度的身体活动,是使“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的重要手段[5]。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练习时间通常要坚持30min以上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相对其它一般运动,由于自身的运动特点,毽球运动更容易使人长期坚持下来。长期坚持进行毽球运动,可以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增大心输出量使心率减缓,起到“节约”作用,从而提高心血管机能,对预防心脏疾病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坚持毽球运动还可以提高肌肉的有氧耐力、肌肉爆发力、肌肉的协调能力及柔韧性、增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大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促进骨代谢、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
1 . 4 毽球运动的教育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发展使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是那种仅仅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等需要的一般体育,而是肩负政治、经济、体育、情感和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6]。参与毽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创新改变毽球运动的一般组织或者运动形式来满足自身的切实需求,人们在改变毽球运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动作技术等方面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竞技性质的毽球运动,优胜劣汰的比赛规则是永远不变。对于胜利的参与者,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会激发他们再接再厉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种奋斗心理是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对于失败的参与者,在失败过程中学会应对挫折、直面失败,因此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越挫越勇的坚定意志。集体的毽球表演或者集体项目的毽球比赛,在要求个人的动作技术的质量的同时,团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决定着表演或者比赛的成功与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的社交能力就得到培养,使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除隔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 影响毽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2 . 1 外在因素分析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以竞技为价值取向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哲学基础、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传统体育文化相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最终结果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运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方体育项目自出现以来就具有竞技性的特点,而以自娱自乐的游戏方式出现的毽球运动在当今社会这种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潮流中处于一个“瓶颈”状态。如今,学校体育开设的体育项目绝大部分是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却很少学校会开设像毽球运动的体育项目。至此,在一代代的人不断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的毽球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被选择性的淘汰了。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体育全球化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当代体育全球化是一种以西方体育为标志的全球化。但是抛弃本土特色来迎合这种体育全球化则是不可取的,只有保持民族特色,认同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才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发展之道。
2 . 2 内在因素分析
2.2.1 缺乏专业人才
通过对众多大型比赛的走访调查发现,各毽球支代表对的教练员大多都是从足球或者其他竞技项目转过来的[7],当代体育崇尚的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竞技体育理念,这就表明毽球运动如果要在国内或者国外得到发展的话,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朝着竞技性的方向有所发展,而在没有专业教练员的组织系统、科学训练这样的情况下,培养高水平的毽球运动员、提高毽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2.2 社会推广困难
很多人对毽球运动的理解大多是浅层的,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多元化的影响,在社会群体中没有形成民族认同感。也因为毽球运动对基本功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不易被大众所接受。毽球比赛要求是在羽毛球场地上进行,而毽球本身的重量较轻,又容易受风速的影响,所以一般要求在室内的羽毛球场地进行毽球比赛或者训练。所以,开展毽球比赛或者训练的成本就增加了,而国家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毽球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以及社会推广困难。
2.2.3 大型毽球比赛设有“门槛”
例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参赛运动员资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公民。这就限制了多数民族——汉族运动员的参赛资格,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限制人数最多的汉族人们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就意味着汉族人们失去了深入了解、体会、学习毽球运动与毽球文化的机会。在毽球运动推广、普及困难的状况下,限制汉族运动员参赛是不合理的。
3 促进毽球运动持续发展的途径
3 . 1 开设毽球课、组织教练员进行培训、设置毽球专选
在高校、中小学开设毽球课,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学习毽球运动的氛围之中,促进毽球运动的普及、发展。组织高校教练员、体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授受与毽球运动训练相关的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运用的相关知识。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设置毽球专选,发展毽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而这些教练员或者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促进毽球运动的发展。
3 . 2 加强地区交流
加强地区交流对于促进毽球运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区与地区交流的过程中博采众长,互相借鉴,寻找一条与地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毽球发展之路。有着“毽球城”之称的丹东就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毽球发展的城市,丹东的毽球运动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不同地区学习、借鉴学习丹东毽球运动发展模式的活动,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地区的发展之路。也可以组织在毽球运动发展处在“瓶颈”状况的不同地区进行交流、总结经验,同创出路,共谋发展。
3 . 3 利用传媒加强推广
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毽球运动需要借助传媒的力量进行宣传推广,特别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推广,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效果[8]。当今社会,信息科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传媒的精心策划与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形象、具体、深入地了解毽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参与毽球运动的好处,增进社会关注,扩大毽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从而起到社会推广作用。
毽球运动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个国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扩大毽球运动的发展空间,另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求毽球运动要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及社会进步的需要。在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中,政府应当鼓励国民应该支持毽球运动的发展,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毽球运动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观赏价值及教育价值进行了阐述,在分析制约毽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毽球课、组织教练员进行培训、设置毽球专选、加强地区交流、利用传媒加强推广的对策,旨在为毽球运动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8.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八
摘要 体育产业化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游泳产业化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本文分析并归纳了中国游泳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希望能为游泳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游泳产业化 发展 制约因素
体育产业能否快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当前经济界、体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体育产业化道路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道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部需求、拉动经济具有积极意义。游泳项目是传统体育项目,因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娱乐性和广泛的全民参与基础,未来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是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分析目的旨在为制订游泳产业化政策提供参考,帮助游泳项目向产业化方向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体育产业化的概念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我国体育的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体育产业是“经营健康”的行业,是“生命产业”,潜在需求非常大,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国游泳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竞技游泳的产业化开发较慢,竞技游泳的市场热度不高
无论是与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相比较,还是乒乓球、围棋等个人项目相比较,我国现阶段省、市级游泳专业运动队的经营方式都已明显滞后。中国现有近30支省、市行业专业游泳队,至今仍无一支职业俱乐部游泳队。在运行方式上,各省市游泳协会和专业队虽曾进行过许多探索,试行过“场(池、馆或企业)队合一、以场(池、馆或企业)养队”的经营方式,在体制改革进程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毕竟步调较慢,还不是俱乐部的经营方式。因此,不仅影响了游泳项目运动水平的发展,也影响了游泳项目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虽有众多的游泳爱好者参与游泳健身与娱乐活动,但对竞技游泳比赛的欣赏兴趣不浓,现场观看竞技游泳比赛的人数不多,不光是全国性游泳比赛观众不多,即使是国际性比赛,观众席也经常不能全部坐满。由于观众不火爆,不仅影响了游泳比赛的门票收入,而且还影响了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我国现阶段的各种游泳竞赛活动,大多是采取招标的形式决定比赛的地点与冠名。由于游泳比赛现场观众较少,游泳比赛电视转播收视率不高,比赛的社会影响不大,因而真正愿意赞助游泳比赛的单位有限,许多游泳比赛不得不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供资金才能勉强维持比赛。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游泳教育缺失,青少年游泳人口较少
游泳运动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健身方式,又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国家教育部很早就提倡在大中小学开设游泳课,使学生掌握游泳技能,但真正开设游泳课的学校极少。以特大型城市武汉市为例,目前,武汉市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专门的游泳池,只有武汉一中、武汉十二中、七一中学、水果湖一小等极少数中小学有游泳池。大学中拥有游泳池的比例较高,但开设游泳课的却较少,对在校学生来说,许多学校游泳池的利用率并不高。相比国际上来看,据日本体育设施协会对中小学校游泳池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80%的学校有自己的游泳池。依据2005年,浙江省体育局对浙江省50余所大、中、小学、1万多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会游泳的比例不高,小学生占17%、初中生29%、高中生33%、大学生39.3%。 少年儿童对游泳、嬉水有浓厚的、与生俱来的兴趣。2002年的高中毕业生中不会游泳者,有66%的男生和62%的女生对游泳很感兴趣。调查显示,男生61%、女生47%是在天然水域学会游泳的,说明天然水域仍是现阶段学生学游泳的主要场所。会游泳的学生中仅4%的男生、11%的女生经过正规培训。学生的游泳活动尚处于自发和无组织阶段,正规的教学和训练只分布在城市的少数网点,开设游泳课的学校少之又少。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国大多数学校缺乏开展游泳教学的硬件设施,如游泳池(馆)等。其二,开展游泳运动要组织很严谨的安全保障工作,否则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些学校即使具备条件也不愿意开展。其三,部分学校有游泳场馆,但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运营资金压力大,所以将场馆闲置。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游泳普及率较低,制约了游泳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进而影响了游泳运动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和我国的游泳产业化规模。
(三)游泳场馆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居民游泳健身和休闲消费的需求
目前我国城镇游泳池场馆设施不足,各地均出现夏季泳池爆满,泳客游泳如“下饺子”的现象。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武汉市共有(室内、外)游泳池105家。而武汉市是拥有7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具不完全统计,每年夏季游泳健身的市民高达400多万人次,但游泳场所数量相对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游泳健身的需求。目前武汉市游泳场馆在夏季经营均可,特别是等级好的游泳场馆和文明卫生的游泳场馆经营状况普遍火爆。这些游泳场馆采用科学的水处理循环系统,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优质服务,保持着较高的人流量。而设备落后、服务意识又比较薄弱的游泳场馆,或是地理位置不佳,由于经营不善,管理手段落后,即使票价低廉,也少有人问津,加剧了泳客分布不均的状况。
(四)现有场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场馆设施浪费严重
我国城镇游泳池场馆设施不足,但另一方面我国却有大量企业和事业单位泳池运营维护资金压力大,或是缺乏游泳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避讳泳池安全风险问题,将本单位的游泳池处于闲置状态。共有6000多个室外游泳池、1000多个室内游泳馆的宝贵资源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室外游泳池因季节温度变化原因,北方地区的室外游泳池全年最多仅能使用1~2个月,南方地区的室外游泳池全年最多也仅能使用3~5个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被闲置。而1个同样大小的室内游泳馆的造价是室外游泳池的数倍乃至几十倍,室内馆因需供电供暖支出费用较高,加之游泳季节过后客源较少,所以相当一部分室内游泳馆仅是夏季开放,其它季节均不开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何将闲置的游泳场馆正常经营起来,填补城镇游泳池场馆设施的不足,如何在非游泳季节充分、综合利用现有场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五)游泳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现在我国虽然有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但我国的游泳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在训练和教学以及游泳器材生产销售等方面,缺少一大批以产业化运作方式为主、既懂体育又熟悉现代经营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国内针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绝大部分体育院校并没有开设体育经济管理专业。重训练、轻管理,体育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游泳产业化的一个方面。这与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极不相称,阻碍我国体育产业向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的进程。
三、结论
9.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九
近几年,报业广告发展徘徊不前,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解决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我们能否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我们如果做一下有心人,回过头看一看报业广告发展的轨道,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
一、报业广告只看重收益而不重视研发
恢复报业广告20年来,报业经营者以及报业集团的领导层几乎关心的都只是广告到款状况,而没有考虑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所需具备的硬件条件和相关人才的储备。据我了解,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像报业广告这样急功近利的。20年来,全国报业几乎没有出现过像样的文案团队、也没有一个屡有创新的广告制作团队。依靠别人的头脑来滋润自己的广告操作方式,造成了报业广告经营研发的缺失和广告发展的先天不足。于是,面对行业波动就只会大惊小怪或者唉声叹气。报业广告就在这种情况下走过了20年,且有不菲的广告收入。比起其他行业,报业在垄断资源上坐享其成了20年,如今再同其他行业一样来说研发,难道还不应该吗?
曾翻阅了中国广告20年获奖作品获奖文案名单,全国报业几乎榜上无名,说明在这个领域报业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反之,要想让一个没有报业从业经历和体验的文案和制作做出一个符合报纸报性的广告作品来,又实在勉为其难。可以这样说,目前报纸广告创意制作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俗套、老套的制作使得报纸广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导致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形态,比电视和新媒体逊色不少。就全国广告市场而言,除了广东、河南两省,电视发展势头已经远远盖过报纸,同样是传统媒体,电视广告文案和广告制作水平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电视其他品类节目。精湛的画面、前卫的电脑特技、新颖的拍摄技巧、不惜代价的明星代言形象等电视广告独到手段,大大提升了电视广告效果,电视节目和电视广告的同步发展为电视广告收益打开了空间。我们现在记忆犹新的电视“万宝路”广告,时过20年,仍然让人难以忘记那充满阳刚之气的画面。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创意,能产生那么强烈的广告效果吗?同样,近期电视“奔驰”广告,一个可爱男孩在泥土里埋下一辆玩具车,再倾心浇水,最终“梦想成真”,没有不凡的构想,根本不可能诞生这种令人震撼的广告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平面报纸毕竟不能同动感电视相比,其实报纸广告的利器是文字和照片,不同的视觉会产生不同效果,如果报纸广告的文字让人过目不忘,其广告效果同样会有强烈的市场反响。今天的报纸办得如此出色,是因为报纸采编队伍人才辈出;今天的报纸广告效益不断下滑,是因为报纸广告从来就没有创意、文案、制作高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报纸广告经营队伍中如果只有整天堆着笑脸的业务员,而没有令客户尊敬的文案大侠,居高临下的客户是不会沿用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的广告投放手法,投放广告是为了产出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市场规则,成熟的广告市场很难再会有靠游说揽得广告的机会。认识今天的报业广告市场,研究今天的报业广告客户的需求,面对客户能够提供让其难以挑剔的方案计划,是今天的报业广告研发的主打方向,如果再辅以出挑的文案和颇有功力的制作,报纸广告至少可以打开制约发展的其中一个瓶颈。
二、报纸印刷对广告而言不能仅以符合国标而满足
随着广告主对广告发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报纸来说,其目前印刷质量显然已经跟不上广告市场发展步伐,在清晰的电视画面和精美的杂志印刷的对比下,报纸印刷的国家标准很难达到表现报纸广告诉求的目的,报纸印刷质量低下很大程度挫伤了广告主向报纸投
放广告的积极性。因此报纸印刷质量也成为了制约报纸广告发展的第二个瓶颈。
报纸印刷质量低下的原因在哪里?
(1)广告制作人员对报纸印刷要求不熟悉。作为广告制作,某种程度上追求的是一种完美,然而新闻纸同其他纸品对油墨的吸附力是不同的;纸面的光洁度不同表现出的广告制作效果也不尽相同;新闻纸印刷要求同广告制作的精细程度也有差距。上述因素构成了广告制作的打样稿的视觉效果与报纸出版的实际画面出现了差异。没有报纸从业经历的广告制作很难寻找到与报纸印刷相匹配的制作感觉,于是广告代理商就成了广告主与报纸之间吃力不讨好的尴尬角色。
(2)目前先进的印刷设备与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不平衡。同样的印刷设备、同样的新闻纸、同样的广告,各家报纸之间印刷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报纸与报纸之间因为此类印刷质量的不同,使得一部分报纸广告流失严重,我曾进行过这样的调研,如果一家广告经营额达到6亿元的报纸,如果因为印刷质量问题其广告流失一般不少于5000万元,如果再加上印刷不符合广告主要求而产生赔款,一家报纸的广告经营总额将因此而减少10%。
(3)印刷业国家标准是否就是衡量广告印刷的标准。报纸的印刷标准同广告主对广告印刷的心理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报纸的印刷已经达标,但是从广告印刷效果上看又不尽如人意,印刷厂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广告经营。从大局或全盘考虑,印刷厂可以在印刷企业的国家标准上再上一个台阶,反之,达标为限不再追求更高印刷要求。作为印刷厂有一个自我加压和减压的区别,毕竟广告主的心理要求是软指标也是无形指标,国家标准是硬指标、是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于是报业广告部门和报业印刷部门的局部矛盾因此而产生并且很难妥善解决。
综观以上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仍然在报业集团内部,广告制作借助他人是障碍之一;报业内部没有精通制作技术,不能向广告客户清楚解释新闻纸印刷要求和效果,造成外部制作和内部印刷难以匹配是障碍之二;能否提高印刷厂操作工人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性是障碍之三;能否将提高报业集团经济效益看作共同的经济目标责任是障碍之四。可以说,搞好报业广告经营,事关报业集团的生存,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维系着每一位报业集团员工的切身利益,其间必要的协调和配合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棘手问题。目前报业集团内部之所以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以往没有认识或者认识到又发生了组织功能上的缺位。管理产生效益,内部的科学管理和科学运作,对于报业广告经营至关重要,同时也反映了报业集团内部对广告经营的一种支持、默契配合和自觉补位,反映到报纸广告市场上,是一支团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的一种报业形象,也许今天尚难真正做到,但要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报纸广告经营的成败,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计划上的成败
报纸广告发展到今天,以往的业务来源靠的是广告客户上门和广告公司代理两种渠道,我们不能说这两种渠道有什么不好,但是在激烈的广告市场竞争中,坐等只能是一种被动。现在乃至今后,广告大客户投放广告均有明明白白的计划和市场调研下的广告效果预测,投放也采用了各类媒体、活动等统盘考虑、整体下单的方式。客户投放习惯的改变,导致了报纸这个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权逐渐为做计划者所操纵,过去那种年末力争广告计划、频繁拜访客户的做法似乎显得没有太大效果。广告计划对报纸广告来源的重要性既然已经日渐凸
现,那么作为报业来说,能否直接拿到广告计划制定权,似乎更值得报业广告经营者所考虑。
现在的广告计划伴随的是整合营销,一般情况下,平面、电视、户外、活动等一揽子才能形成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计划;与此同时,全国性产品在全国各媒体联动的情况下也能形成广告个案投放计划。在一个高端客户联谊会上,与一位全国性产品企业的董事长聊天,我说你们的产品覆盖全国,销量稳居全国第一,而且品牌知名度非常高,这样可以省下不少广告费。这位董事长立马接过话茬说,我们这种消费产品,一旦少打广告,消费者就会渐渐忘记我们的产品。所以厂家一般不会省广告费,关键是投了广告要有市场反应,要在产品销售上有所回报。
我开玩笑说,如果我做个全国投放计划,目标媒体锁定全国主要城市的都市报主流媒体,采取同一天投放同一个广告,再辅以相应活动,使得媒体、厂商、消费者产生互动,你看如何?这位董事长当场回答我,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做个计划出来,广告费我出。其实,作为厂商来说,他们需要这样的计划。然而媒体又很少想到去做这种比较庞大的计划,因为执行别人的计划,他下单我发布比较省时省力且立竿见影,做计划既耗时耗力又得安排全国性投放,自己赚的钱占比并不会很高。短见,使得我们的媒体广告经营者不屑考虑广告计划在广告营销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报业缺乏能够制定和执行这种计划的人才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广告计划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凡有4A国际广告公司从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广告计划是广告投放的基础,掌握了广告计划的制定权,某种程度上等于掌握了驾驭广告市场投放的主动权。以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为例,它每年都会为不少大品牌做国内广告投放计划,于是便成为了不少报业集团公关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就是这家公司有广告投放计划。那么我们报纸是不是也能掌握投放计划呢?如果将公关费用花在培育广告计划制定的能力上,我们在广告市场上就会逐渐拥有话语权和主动权。我们不能面对广告计划产生畏难情绪,制定计划将会搭准广告主的脉搏,知道广告主的所思所想,避免目前报业广告经营策略上的隔靴搔痒。今后报业广告经营终究会走到广告系统经营这条路上去,我们现在要培养报业广告经营的复合性人才,要选拔具有广告经营潜能的高素质人才加盟报业广告经营队伍,不但要经营自己报业集团的报纸,还要跨出去经营其他报纸乃至电视频道、户外、新媒体、DM,只有掌握了不同媒体才能够在广告经营领域产生游刃有余的市场感觉。
我们报业广告经营还应该确立广告经营集团化的目标,组建广告集团公司报业有着比别人更为有利的条件。报业广告经营历经20年,我们应该摒弃过去单打独斗的作坊式操作模式,联手联合兼并,拥有更多媒体资源和更多广告经营人才,从而驾驭市场,助推广告市场的有序发展。事实上近年来,许多4A国际广告公司的联手或者兼并,就是为确立自己在广告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就是为了拥有更多更广泛的广告计划的垄断权和拥有权。
10.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十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优势和必要性以及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场地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且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校;网球运动;现状
Current situation of tennis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es in
Chinese colleges Wei-guang jun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make a study into the advantage and necessary of developing tennis, construction of tennis courts, tennis teachers and tennis courses in china colleges.Finally find the conclusion and bring forward suggestion for development of tennis in china college.Keyword: college;tennis;current situation 前言
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从前几年杀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到雅典奥运会上夺取金牌,再到今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捧回属于中国的第一个大满贯。这一幕幕让国人一次又一次为中国网球的快速发展而激动不已。不仅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学生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网球运动员的精彩表演,而且也希望自己能够进行模仿和学习,加入到网球运动的行列当中去。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起步较晚,以前只有一些体育院校开设有选修课或普修课,而非体育院校绝大多数没有开设公体网球课。
近年来,我国高校兴起了一片网球运动的热潮。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一些专门的课程改革,增设了网球选项课。但是回头看一看,我们会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高校网球运动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而且在其它方面也都存在很多问题,这制约着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进一步
发展。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优势
从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出身高贵具有贵族的血统,同时个性张扬、时尚前卫、充满着动感和野性的魅力。正是这些深深地吸引着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学生。1.1 网球运动培养人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顽强拼搏、奋力进取的竞争精神。参加网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竞争精神、对抗能力。无论是在竞赛还是训练中,网球运动员都以明确的目标展开激烈的竞争,将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大学生追求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走上社会参与到激烈的竞争。1.2 在网球运动中培养人们文明和高雅的礼仪。
网球运动是一项可以很好的传递礼仪的活动,它繁琐的规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网球是如此讲究礼仪的项目,人们在频繁往来的击球过程中所讲的最频繁的词就是“对不起”和“佩服”等。在练习时球员总是会为自己的失误向对方表示歉意,同时为对手的出色表现给予发自内心的赞美。着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待人接物和完善的人格。1.3 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从网球运动的规则我们可以看出,一场网球比赛不是十几二十分钟能够结束的,通常要打上一两个小时。然而虽然时间较长,但是比赛强度可以自己掌握。特别是双打比赛更是如此。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燃烧我们体内多余的脂肪起到减肥的目的,而且能够很好的锻炼身体、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1.4 愉悦身心、缓解压力
现代社会工作的竞争和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人们都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最快、最完全的放松。网球运动通过长时间的比赛竞争和人们之间的心理互动,不仅能够使自己找回自信,而且能够使自己身心放松、缓解压力。这样能够使他们更好的投身到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当中。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2.1场地建设
场地是体育运动的场所,没有场地就像学校没有教室一样。所以网球场地的数量和百分比是衡量一所学校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经费投入有限,建设速度较慢,场地较少。这是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江苏科技大学季敦山老师200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苏南高校网球场地只能满足一个班级的教学,有些高校甚至仅有1-2片网球场。据山东财政学院宫晓丽老师在200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高校没有网球场的学校占到了43.75%,拥有8块场地以上的只占到16.66%。山东省和江苏省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网球场地设施尚且如此,我们可以想象的到我们国家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的大体情况。这不仅没有达到我国教育部规定的要求,而且是严重不足。这不仅无法满足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需求,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2.2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影响时间最长、效力最深。在课堂上,学生模仿的对象就是体育老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专业技术必须“过硬”,在教学中动作规范、优美。体育教师只有积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常教常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目前我国高校不仅师资比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而且大多数网球教师只是通过了自学或临时培训,缺少专业的训练。其中山东省开设网球教学课的学校,师资比例是1:4725。2.3学科建设
开设网球课程是发展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首要问题,鉴于种种原因,有部分高校至今还没有开设网球课,学生无法了解、学习网球。另外现有的网球教材少,教法单一,目前全国只有31.25%的高校开设了
网球选项课,68.75%的高校未开设网球选项课。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也仅有半数的高校开设了网球选项课程。这种状况就成为了制约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严重影响到了网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发展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对策
3.1网球运动作为我国高校一个新兴的体育课,肩负着普及与推广网球运动的重任,各院校领导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场地设施。
3.2各院校应重视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鉴于我国高校大部分网球教师缺乏专业训练的状况,体育教学部应该尽快、尽多地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网球培训。尽快开展网球选项课,尽快提高网球教学质量。
3.3各高校应该尽快建立网球协会,以及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业余网球队,由网球教师课后进行指导训练。以扩大参加网球运动的人数,满足学生的潜在需求。
3.4高校校内应该开展较多的网球比赛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网球运动。最终达到普及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篇十一
摘要:采用资料搜集、逻辑推理以及文献综述等方法,对我国现行的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原因所在,并指出单一“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培养制度,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同时,“单飞制度”和“丁俊晖模式”又受经济、政治等原因制约,尚难在我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当前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旨在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制度模式;网球运动;单飞制度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019-05
Abstract:Using data collection, logical reasoning and literature review, etc. to analyze the current tennis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so as to find out why the training mode is diversified, then point out that the simplex “national sports system” is hard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demand of the professional tennis process ring development. The “solo system” and “Ding Jun-hui model” are restricted by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so it is hard to develop the main ideology in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nnis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development situation, it aimed at exploring a new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system; tennis; solo system
伴随着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培养制度也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单飞”模式的推动下已经跻身世界前五的行列,更标志着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水平已经与国际职业化进程相接轨。也正因如此,我国原有的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正面临着来自国际职业环境下不同制度文化的猛烈冲击,致使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逐步走向“举国体制、单飞制度和‘丁俊晖式自主培养”等模式并存的现状中。但是,在未来这三种模式将如何推动制度体制的发展,且三者间相互作用和利弊的关系问题,成为了我国学者们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未来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将走怎样的制度道路,更成为了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变迁
1.1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所形成的具有统一性特征的,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道德、法律、准则、规章等系列内容的总和,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制度变迁是指新的制度,或更为有效的制度对旧的制度,或无效制度进行替代,整合、转换和重构的动态过程。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即可以是正规的,如法律、法规,规章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习俗、惯例、惯常做法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则认为:“制度变迁是伴随人们意识形态将旧制度更替为新的制度的创立、变更过程,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打破的方式。”诺斯还认为,制度的发展与衍生,并不是完全处于以限制和平衡的状态下,它需要经历从平衡到非平衡再到平衡的形成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就是所谓的制度变迁过程。一般而言,制度的变迁过程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是制度的创新问题,即新的制度要求和安排,是如何产生的;其次是如何从旧的制度安排,完成向新制度安排的转变,即新、旧的制度如何转换过程。然而,新制度安排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条件,制度安排的变迁,必须满足潜在收入的增加,并且这种增加程度,需足以弥补制度变迁所花费的成本;第二条件,制定、完成和实现一个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必须是降低的,使原有制度因变迁成本过高而无法实现的新制度安排成为可能;第三条件,法律、社会、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制度的原有环境,如法律条文的修订,或者执政党的替换,再者政策的改变等。
1.2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变迁的产生背景
制度是体制的核心,制度决定着项目未来发展的质量。相对于我国网球运动而言,制度是运动员未来发展的科学保障。现阶段,我国在网球运动员培养和发展制度上,始终存在着各种难以化解的矛盾。这种冲突表面上既是利益的问题,又是国家和个体间发展的问题,但实质上,国际职业网球制度和我国运动员培养制度之间的矛盾才是其根本所在。2005年以来,从彭帅的“单飞事件”,到李娜“炮轰”国家队制度不合理、训练比赛安排不当,自主职业化与举国制度的矛盾在中国女子网球队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尽管中国女网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荣获女双冠军,2006年澳网、温网的女双冠军,直到今日的女单世界排名前十,我国女网的突破好似寻找到了奔向成功的路径。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着坎坷和不平。2008年10月25日,“后奥运时代”的第一次全国网球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改革”成了这次工作会议的主题。并且,建立了由运动员由“集体训练”向“个性化、针对化”的培养模式转变。同年12月,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宣布:“允许郑洁、李娜、彭帅、晏紫四名运动员的‘单飞规定,网球中心准许她们自己花钱聘请教练,组建训练团队,制定训练和比赛计划,同样获奖金、广告、赞助等收益归自己所有,只需向国家加纳8%~12%的管理费。”这一规定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网球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进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特别是在运动员的培养与管理方面,实现了制度的变迁和新旧制度间的替代与转换。然而,自中国女子网球实施“单飞”制度至今,虽然在个人成绩方面有了很大突破,李娜已经跻身世界排名前三位,并且多次闯入打满的四强,还获得了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在谱写历史新篇章的同时,让世人看到了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改革的成效。但是,这种成效却对国家网球发展思路却产生了“越轨式”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网球运动员在效仿李娜,在重复“李娜模式”,并且在与国家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也要求走“单飞”或走自主培养道路。众所周知,我国的竞技网球运动尚未完全实现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因此这条单飞道路具有强烈的“不可控、不确定、不可复制”的因素,它受市场化制约很大,运动员需要更为艰苦的成长环境才有可能收获回报。所以,我们需要运动员不能只看重金牌和利益等表面现象,应该更为清楚的认识到运动员未来发展所走的道路会对我国网球事业发展起怎样的作用。如果让运动员们都过早的“单飞”或是任其“自由”发展下去的话,很可能导致我国网球事业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走进一个“冰河时代”。
1.3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变迁的诱因
归因理论认为:事件结果的产生主要包括内因与外因两大诱导因素,其中内因是决定事件结果的基础,而外因则对事件结果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相对于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变迁而言,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源至于运动员自身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网球运动与世界职业化网球运动实现接轨发展的需求。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合力是促使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职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指个人从事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职业体育,指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劳务性生产经营,围绕该项目生产开发而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经营体系。职业体育,亦称商业体育,是一种追求竞技比赛票房价值、以商业牟利为目的竞技体育活动。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相对立。职业体育,曾经受到奥林匹克运动业余原则的排斥。在欧美西方国家,职业体育相当发达,在足球、橄榄球、网球、篮球、拳击、田径、赛马等项目上,均有职业体育俱乐部、职业球队或职业运动员。由此说明,市场或经济利益决定运动员从业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了运动员培养制度的不同和差异。正是受当今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网球运动员在选择职业发展时,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围绕奥运争光项目而展开的,但是在国际网球职业联赛中,并未将奥运会并纳入同一体系当中,因此,在北京奥运以前,运动员即便拿到了奥运金牌,也无法获得职业联赛的积分,更没有高额的奖金和赞助。因此,大多数职业网球运动员不愿意参加此类赛事,即便参加也是象征性的,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瑞士天王费德勒,虽然代表国家出战,但却在首轮的对战中便被淘汰下来。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输球的原因有多少种,单从奥运与网球职业联赛脱轨这一点上,便明显看出,运动员更倾向于个人利益占主导的职业联赛,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奥运会。其实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奥运篮球比赛项目中,大批的美国NBA球星就曾以各种借口抵制参加奥运会。基于上述问题说明,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在不断突破、奋进、发展,以及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该注意到与国际职业网球的接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接轨,并且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员培养制度来,力争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双赢局面[3]。
2我国现行培养制度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由于受思想、目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当今我国网球运动在对球员培养方面呈现的三种态势的诞生。一种是在举国体制下国家集体培养模式;二种是以国家培养为基础,最后走向“单飞”制度;三种是市场经济时代下的自主培养制度,等同于“丁俊晖”模式。这三种制度模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迎合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需要,具有其实际性的存在意义。但是,每种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根本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去“平衡”,特别是在“可推广、可复制、可控制、可确定、可持续发展”等特性上,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2.1举国体制虽然能够在资源上为运动员的发展提供保障,但却易于诱发利益分配的矛盾
“举国体制”培养制度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而当今我国网球运动培养制度中的国际职业化的国家培养制度意思是指,运动员受国家集体统一培养,成才后去参加国际环境下的职业比赛,始终以国家利益目标为主,例如国家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这种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网球培养体系所广泛采用,也是一种举国制度。其内容就是将一些有天赋的年青运动员选拔进入县、市、省乃至国家进行集中培养和管理,然后由国家输送出去比赛,这种输送出去主要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将运动员送到更高水平的职业网球道路上去锻炼,然后更好的为国家效力。从训练学角度上来讲,他们的选赛、参赛和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均是围绕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以及戴维斯杯、联合会杯等以国家利益为目的的赛事上。这种制度能集中人力、物力资源,使得运动水平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高。但是往往限于“国家本位”运动员个体利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当前比赛、信息全球化冲击下,运动员往往彷徨于个体与集体的利益之间,无法达成有机的平衡。
2.2单飞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的自我发展,但作为一种尝试性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2008年国家网球运动员管理中心出台的,所谓运动员“单飞”培养制度就是指,在当今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前提下,准许部分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举国体制”下的集体中制度。运动员获得“自由发展权”和“基本产权”。意思是一方面,运动员获得了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教练,组建训练团队,自行安排训练内容,自主报名参赛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选择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各类费用也由运动员自行支付。另一方面,运动员外出比赛所获得的奖金、赞助、广告、代言等商业活动酬劳也全部归运动员所有,用于支付各类比赛费用,简单来看就是一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职业化发展方式。与此同时,运动员在走单飞道路的同时,还要和网球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和契约,在有重大比赛时期应以国家利益为重,无条件代表国家参加联合会杯等重大比赛。并且,每年向国家网球中心缴纳个人总收入的8%~12%用作管理费。
事实上,尽管从未来职业化发展的角度上看,“单飞”制度的出台,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今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需要,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网球运动与国际职业网球体系相接轨,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向更高、更快层面发展,促进了运动员“个性化、个体化”的发展,由过去的“被动化训练”向如今的“主动化训练”方向转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却存在诸多隐患和无奈之举。首先,这种制度的确立并不适用于大多数运动员,因为如此独立的经济运转制度,其训练、比赛、聘教练的花费是很大的。例如,李娜用于支付训练团队的开销,每天约1万人民币左右。因此,很少有运动员能有如此的经济实力去达到“自力更生”,更何况这是一种冒风险的投资过程,一旦出现伤病或其他意外,运动员自己很可能会血本无归。其次,在运动员与国家签订这项契约的时效性为4年,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行为矛盾,化解了利益纷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走出去的运动员不回来的问题,和其他很多球员不再走举国体制路线的问题频有发生。运动员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放出去、回不来”。因此,就目前现有的制度、经济、科技、价值和道德观等方面和发展水平来看,单飞制度在我国仍然存在着“难持续、难控制和难复制”等问题亟待解决。
2.3自主培养制度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但是因其“门槛”过高而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国外运动员往往以个人名义报名参赛,走的是自由发展道路,这种道路暂且称其为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发展制度。这种没有国家的束缚、完全自由化发展和培养制度在国外运动员当中十分普遍盛行。我国也有一部分个人或团体走上了这种培养制度的道路,就像台球运动中的“丁俊晖”现象。运动员完全由俱乐部、赞助商、私营的网球学校或是父母家庭自主培养下得到发展的一种新型制度,完全由运动员本人承担聘请教练员、安排训练、参加比赛和食宿等一切费用。而近些年来,我国的网球竞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上受利益和金钱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球运动员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不再像过去一样进入市体校学习训练,在省队、国家注册听从省市、国家的统一管理和安排。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自主培养的道路,但是,这种自由发展制度对一个家庭来讲,需要承载的问题依然很多,除了比赛、训练、住宿等花销外,家庭还需要承担很多风险,如运动员伤病等,甚至在运动员的教育问题、退役后的出路等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困扰着这种制度发展。所以,就短期发展来看这种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发展制度在我国很难形成,而且个体间受客观环境制约存在十分巨大的差异,难以推广,且隐患颇多,是一种难以“复制”的培养模式。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
3.1服务产品理论下制度改革方向的重塑
由于受世界职业网球竞赛体育体制所决定,我国网球运动要想融进职业网球运动体系之中,如何解决运动员培养制度与网球运动体制间的矛盾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家体育体制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导致的主体制度变迁,即各类体育项目逐步实现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并且由此引发了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变迁;其次是产权主体和产权归属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运动员产权界定的争论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人力资本的产权只能归其承载着所有。也就是说,不管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有多少,人力资本的产权只能归其承载着所有,即归运动员个体本身所有;二是“谁投资,谁收益”。各投资主体都拥有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说有权,产权的份额由其投资在总投资总的比重决定。简单来讲,产权的主体与归属,决定着利益的分配。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单飞”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原有运动员培养制度与职业网球运动体制的融合,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原有公共服务产品属性的运动员培养制度,转变成为了私人服务产品属性。促进了网球运动培养制度的迁移与转型,并以此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我国网球市场的商业化总体而言尚未成熟,更多的运动员并不具备“单飞”的条件,承受不起高额的培养费用,因此也无法全面推广。但可借力举国体制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发展制度。
3.2未来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设想
与篮球、足球等职业体育项目不同,职业网球运动的特性是“全球一体化”,是由世界各国网球运动员共同组建的职业联赛与竞赛体系,所有球员均以个体形式出现,无国家、集体之分。因此,我国网球运动若要实现完全融入世界职业网球运动体系的目标,就必须确定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职业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发展取向。即本着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思想,构建起运动员的选材→培养→成才的金字塔式的培养新模式。
“金字塔”最底层是由数目庞大的、年龄段在(6~12周岁)小学生组成。通过学校俱乐部、兴趣小组、专业培训等方式大力普及网球运动,提高对网球运动的感性认识,为网球运动后备人才选拔提供雄厚的基础,事实也证明,缺乏群众基础的项目往往陷入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此阶段主要有中小学和社会组织承担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普及与宣传工作。金字塔的中间层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部分是由初高中阶段(13~17周岁)的中学生组成。这阶段队员主要是通过各种校级、市级乃至省级比赛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天赋的中学生。他们通过小学、中学低年级的学习、培训,具备一定的网球知识,通过赛事或者教练员选拔,展示出一定的竞技实力,通过科学选材选拔出的高水平运动员。中间层上半部分是由下面部分经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18~22周岁)特招、进入俱乐部二线等人员组成。主要依靠“体教结合”模式,承担主体专业是部分高校、网球学校和俱乐部。“金字塔”最顶层以个人职业化发展为主体,运动员是来自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网球俱乐部等,通过参加世界网坛的职业联赛,赢取奖金、赞助等。培养方式完全依赖职业体系下的市场化运作。
基于上述研究认为,构建出“国家、个人、市场”联合培养制度,遵循世界职业网球运动发展规律,以“举国体制”为运动员培养的主体制度和基石,建立多元一体化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体制,即“先国家,后市场”“先公有制,后私有制”“从公共产品属性向混合型的产品属性过渡”。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和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承包”或承担青年少年选拔与训练的主要工作,通过成立体校、学校、专业培训基地选拔和培养具有网球运动潜能的青少年。第二,营造网球运动产业化发展氛围,组建市场运营机制,构建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体系。以建立俱乐部、商业团体等形式,扶持职业网球的市场竞争团体。第三,成立奥运备战人才培训基地,同篮球、足球等项目一样,在赛季期间或重大比赛之前,从各个俱乐部、企事业团体中抽选优秀运动员组建国家集训队,进行短期的集中训练与培养,待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自动回到各自俱乐部当中。
4结论
时至今日,我国职业网球运动的发展及运动员培养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迁,自“单飞”制度推出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制度模式的演变不仅敲开了我国竞技体育在转型时期的制度改革开山一步,而且还通过了5年时间验证了这一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大满贯夺冠,到世界前三,李娜成为了改革的先驱,为我国网球运动在世界历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因此,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更应该站在举国制度的基石上,更快、更好地与国际化职业道路相接轨,走新型的国际职业化的国家培养道路。同时,吸收其他改革制度的创新思想与内涵,不断开拓、探索和发展各种创新性培养制度和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网球事业得以快速的发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1]钟秉枢,等.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若干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 145-149.
[2]霍德利.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1(4).
[3]百度百科.职业体育[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580.htm,
[4]姚刚明.试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5).
[5]刘青,田园.论中国网球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31-833.
[6]邰峰.对中国网球思想层文化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15.
【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推荐阅读:
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10-18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08-07
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素12-25
浅谈制约农户担保贷款因素08-15
转方式、调结构活动中 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原因分析06-08
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07-15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10-13
发展类高考命题作文精选:制约与发展11-20
四大体制障碍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01-10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