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2024-09-23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精选12篇)

1.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一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策研究

现代物流是指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仓储、配送为一体的新型流通方式,我县优越的地理位臵、一流的发展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服务体系、宽松的政策支持为加快我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今年,县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我县建成河西走廊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于2012年7月,对全县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翻阅资料的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了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提出部分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县立足区位、地域优势,充分利用我县交通便利、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全面调动各方积极性,以发展辐射全县的大商贸、大物流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面加快全县物流业发展水平。止目前,全县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有:新合作百惠商贸有限公司、天鼎家电有限公司、惠丰物流有限公司、金桥农资公司、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圆通快递公司、邮政快递公司、申通快递公司8家企业。主要从事日用百货、农资、化肥、生活必需品等的配送,为发展我县现代物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力度加大。止目前,新华镇农产品

15个直营店和180个农家店。今年4月份,省商务厅下达我县农家店改造建设指标10个,目前已由实施企业新合作百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已在沙河镇布点4个、新华镇布点1个、鸭暖乡布点4个、板桥镇布点1个。至目前,已全部改造完毕,9月初通过市上验收,10月份迎接省商务厅复验。

三、流通企业冷链工程加速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牵头与县农委和县供销社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12年县委一号文件有关对农产品流通企业果蔬销售扶持政策的说明的通知》,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物流企业、运销大户建设农产品冷链工程、包装运输等设施。2012年,全县共新建和改扩建冷链工程建设项目5项,库容达16000吨。止目前,惠丰公司2000吨冷链工程已投入使用、新华物流园4000吨、兰化农产品物流园5000吨冷链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的订购、安装等,平川镇芦湾村3000吨、倪家营乡汪家墩村2000吨冷链工程已与7月中旬开工建设,这些工程的建成极大的方便了我县鲜活农产品储存、销售、外运。有利于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客户满意度。

四、供销新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是围绕农村流通市场,以商贸流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新农村服务工程。县供销社通过开发利用门面、仓库、院落等社有资产的支持和争取政策申报项目支持,组建的金桥农资日杂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具有农资商品批发、配送及零售业务、超市经营、农副产品收购、房地产开发建设能力的企业。公司农资配送中心辖蓼泉、沙河两个化肥批供站,占地6000㎡、营

鼎家电公司投资建设的天鼎日用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正在积极建设之中,预计年内可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积极督促新合作百惠商贸有限公司、天鼎家电有限公司、供销百信商贸有限公司、新时代生活馆4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减少了企业的流通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目前,网络购物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新型的购物方式之一,它以快捷、方便的运行方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必将发展成为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七、积极争取项目解决融资难题。今年以来,先后通过县财政及农口部门为新合作百惠公司兰化农产品物流园向省财政厅、省供销社、省商务厅等部门申报了新网工程连锁配送网点建设项目、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已初步通过了省级部门的审批,近期即可拨付扶持资金;今年6月份,积极与农委等部门沟通、配合,及时向省农牧厅上报了百信公司4000吨、百惠公司5000吨冷链工程建设项目,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目前,项目已报省农牧厅,项目资金指标文件年内下达;平川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已于7月中旬会同平川镇负责人赴省商务厅进行了衔接,省厅领导表示今年将会对此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部分鲜活农产品加工、销售还没有形成规模,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是农村鲜活农产品集贸市场改造资金筹措难度大,依赖

心”等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以“农超对接”为主的销售服务网络,拓展农产品在大中城市的直销渠道,使临泽的农副产品在高端市场有口碑,中端市场有份额,一般市场有规模,畅通市场链接,带动产品集散,努力形成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时,积极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做好新华物流园区4000吨、兰化农产品物流园区5000吨、惠丰公司2000吨、汪家墩村2000吨冷链工程、平川镇芦湾村9000平方米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按照完善市场体系、繁荣城乡商贸的要求,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城乡联动服务体系,构建大网络,搞活大流通。一是提升改造东关综合农贸市场和蓼泉、新华等乡镇集贸市场,重点抓好平川、板桥等2个乡镇集贸市场的建设完善和新华农产品物流园区、兰化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续扩建工作。严格功能划分,明确市场定位,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供物流平台。二是加快建设流通网络市场体系。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为抓手,以连锁企业为载体,改造建设以农家店、直销店、连锁加盟店等为主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市场体系。建设以种子加工、食品加工、粮食加工、商贸流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区;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劳动力与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具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和物流企业,通过农超对接、贴牌、直销、配送等方式,建设从基地、加工、配送到

2.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二

公司连续10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的称号,连续六年通过了ISO9001: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获上海市“诚信在线企业”,2006年获得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2007年被上海市评为“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并获得中国仓储协会颁发的“全国仓储行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2008年3月公司通过了国标《仓储服务质量要求》的评定。

1 以现代物流理念,精心打造全方物流公司

公司根据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特点,按照集团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主业更强的态势,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公司于2000年6月成立全方物流(子)公司。全方物流公司位于松江工业园区,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总投资7,800万元,高平台彩钢板仓库38,000平方米,仓库按照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建造,安装了自动喷淋及烟雾自动报警装置。全方物流公司是公司下属现代物流设施齐全,物流功能完善,信息化和市场化运作为一体的全新子公司。全方物流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33岁左右,大、中专以上学历占95%,是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全方物流公司的产业定位是以优越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以高端品牌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物流供应链管理为目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咨询等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为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全方物流公司以科学创新为思想指导,将管理制度的突破口选定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的控制来提升企业管理的服务能级。根据物流供应链管理要求,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根据客户的状况和需求,决定服务方式和水平。

例如:为百事食品仓储服务,在既成库的利用率方面,结合自身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操作流程,压缩仓库网点面积,极大降低仓储营运成本,使既成库经营绩效得以大幅提升。

公司在精心打造全方物流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进程中,深深的体会到:完善的功能,齐全的设施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诚信优质的服务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生命;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生命。

2 以物流供应链建设为中心,与客户建立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在对物流市场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以物流供应链建设为中心,进行及时准确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调整,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各类客户进行物流服务的同时,已基本形成了集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管理、企业局域网、计算机信息化运作管理、ISO标准化操作、GPS全球定位系统监控和流通加工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方案。

公司2002年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百事食品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公司负责连接该公司的产、供、销的中间衔接、过渡,承接其运输业务、上海市区配送业务和出口商品短驳业务等。该公司产品品种二百多种,供货商、加盟店不计其数,而每家每次的要货品种一般都在十多种以上,根据该公司产业发展要求,公司为其设计第三方物流方案,制定运作流程,通过电脑信息为该公司食品的保鲜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生产线下来的成品直接接运进库管理,直至离开仓库配送到上海的每一家超市门店,实现了物流供应链服务。

公司时刻关注该公司的业务扩张,销售动向等变化,在日常操作中随时与该公司物流后勤部门保持沟通,第一时间获得客户信息反馈,从细节处将我们的服务做好做精。根据该公司流通加工的特点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开展加工、回收、处理废品方面的业务,拓展延伸服务内容,从而与客户逐渐形成唇齿相依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公司供应链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

3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公司与计算机软件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仓库管理系统、公路配载管理系统、RFID无线扫描系统,自动分配系统等软件系统,建立配送中心的ERP系统与客户互联网系统,通过RF管理系统对客户产品的条码以及货架编位条码进行认读录入,员工根据终端显示内容进行拣货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及操作的准确率。

公司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根据货物储存、配送的变化以及市场信息的反馈,强化了库存控制和货物跟踪,高效、准确、出色地为百事公司提供了一流的服务,使客户能在任何时段了解自己的货物在哪里,实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货、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物流作业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提升了物流配送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公司为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又引进了OA办公系统,使日常的办公建立在一个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的综合性信息化平台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今年公司又投入百万元物流信息系统,通过MIS系统,将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

4 以市场需求变化为机遇,创新第三方物流服务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作为物流企业而言,单靠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无法参与竞争,将难有一席之地。必须创新服务模式,公司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在完善供应链和服务中,及时提出独家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三全”物流服务。

例如:公司在为“LG”的服务过程中,基本做到了对物流配送、储存、分拣、包装、信息传递等一条龙服务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物流运作实行全年无休工作制,全年无休作业即“全天候”的物流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实行了一张货单,或一个电话一个电传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安全、快捷、经济地送达收货人手中即“全过程”的物流服务,从而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树立了一个服务的品牌。

由于我们公司全面实行“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质量方针,以“诚信、优质、便捷、高效”为服务宗旨,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行“三全服务”已经成功地为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实施了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5 以物流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公司在拓展新的延伸服务内容,增加物流附加有效收入的探索中,注重服务功能多元化。公司从广大的业务资源中,积极拓展运输服务内容,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运输收入逐年稳步提升。

如:公司在为明芳汽配公司服务时,公司发挥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优势,为其提供全国的干线和支线运输、配送服务。由于该项业务产品包装比较特殊,装卸配载要求较高,配送点多、线长,配送时间节点要求及时,涉及全国八大城市。

公司在整个项目的拓展过程中,成立项目小组,进行市场调研。走访收货单位,听取客户的实际需求,考察运输线路,了解途中实地路况及货运车辆行驶的难易程度,各条路线所应走道路的选择,配送目的地集配货的现状细节等,我们走访了四座城市,实地考察行程达一万多公里,在详细掌握了北方线、西南线、南方线的实际情况,公司针对自身在操作中优劣条件,针对其个性化物流服务的特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在方案操作中,注意规避风险,努力降低成本,因而成功开拓了该汽配公司从上海走向全国各地的零担配送业务,为公司建立全国物流配送网络,拓展延伸服务打下了基础,提升了公司的服务能级。

6 以全国商储网络为纽带,拓展配送业务

公司在抓市场机遇,迎接市场挑战中,不断地汲取行业内的先进经验,积极完善服务功能,拓展配送业务,以满足各类客户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的需求。如公司在与上海小林日化公司服务中,不只局限于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仓库储存与运输服务,还针对该公司产品的特殊性和其产品销量的季节性,如在热天会挥发得快,销量就多;反之,遇到天冷就挥发得慢,销量就小;而且诸多产品也有一定保质期,当产品过了保质期限或接近保质期时,该产品就要及时收回进行销毁。为此,我们主动为其制定方案,承揽了回收物流服务的项目,在仓库中专门辟出了一块场所为退货区域,让公司相关人员协助其进行清点和整理,做好报废处理准备,解决了客户的服务需求,使该公司业务得到了发(下转第14页)(上接第9页)展,扩大到上海周边地区。

随着经营发展的需要,在该公司的产品迅速从上海辐射到华东区域进而又向广州和北京发展之机,公司积极支持并以全国商业储运的网络为纽带,依靠广州商储和北京商储公司两家兄弟公司的两个网点为中转站,开展区域配送。具体就是通过广州商储公司将小林日化商品配送到广州市内、郊区及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等地,通过北京商储公司将小林日化商品配送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以满足各地区的消费群体。

3.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篇三

【关键词】 物流产业 意义 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

1.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能够直接带来物流业的规模扩张,同时,将为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餐饮、会展等相关服务业带来客观的配套服务需求,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另外,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区域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说,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养,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

1.2 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物流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地区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物流配套服务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从而促进招商,吸引资金,聚集高端产业,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还可以通过现代物流来促进更多商品在区域内集散,繁荣区域市场,从而实现产业、物流和市场的综合发展,对区域内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1.3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物流连接着企业的采购、生产、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生产企业与物流业日益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供应链一体化,降低企业采购商品成本,提高企业采购商品可得性,提高产业附加值。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产业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

1.4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物流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连接在一起,加强了各个产业关联度,提高了劳动就业吸纳能力,增加了消费的拉动作用。通过发展壮大物流产业,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有效获取、分配和使用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要素,从而提高各种生产资料和产成品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商品及其物流服务需求。

2.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生产因素状况

生产要素供给是影响物流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生产要素首先是天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广阔,河流纵横交错,具有一定的陆运、海运、河道运输设施。随着我国GDP稳定高速增长,资本资源流动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这都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

2.2相关产业和辅导产业

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情况,将会影响物流业的产出水平。企业的物流需求具有普遍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而西部内陆很多地区第一产业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支柱,此外,不同地区特色电子产品、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仍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这都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3物流市场需求的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能促使企业进步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即需求数量、发展潜力,以及是否具有高标准的需求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GDP稳步增长的条件,物流市场的需求将会随着都市化与人口集中等呈现增长态势。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带动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大量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和各种能源的进出,形成了彼此的供需关系和物流渠道,多功能、多層次的物流服务需求旺盛。

商贸兴盛在创造了多层次的物流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并在服务质量上对物流业提出更高要求。

3.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探讨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物流产业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明确物流产业定位,优化发展环境

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明确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制定促进和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方针,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如明确物流的资质和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等。以通过制度环境的优化,调动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2完善物流设施,提高物流速度

审视宏观形势,确定适应天津市经济水平,以最恰当的水平来发展,不能低于整体的经济发展,但过快的发展,产业结构中其它的产业也不能完全的适应物流产业的速度,造成不协调,对整体的经济也是不利的。所以应配合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来确定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使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

3.3完善节点功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在搞好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载体功能,合理布局以优化资源整合的同时,要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理设施、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建立有效衔接的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展示等功能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以用活物流设施,推进物流产业合理空间布局与功能的不断完善。

3.4加强产业联动,实现协同发展

与产业互动上,要促进重点产业中物流的发展,尤其加强物流产业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互动,完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物流体系构建,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同时回馈物流产业,再带动物流产业的进步。

结语

现代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各种社会经济联系的物质基础,现代物流还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因此,深入探讨改进和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策略,使物流产业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进而促进现代物流产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娄之佐《物流业务发展策略探讨》[J] 邮政研究 2011(3).

[2]应伟《浙江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5).

4.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四

根据市委、市政府大运量、大市场、大开发促进商贸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建立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网络体系的要求,结合市委批转的《政协宜都市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精神,市政协常委会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宜都位于长江中上游,是渝东鄂西的咽喉、三峡的门城,自然交通位置独特。港口、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随着三峡“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宜华、陆渔一级公路建成,宜都市将成为全省及中西部重要的物资换载、转运集散中心。近年来,宜都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以交通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业产值达到21、5467亿元,占第三产业46%;占GDP11、4%,已经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一、有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具有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陆运输能力增强。全市公路货运车辆2400辆(不含农用车),核定吨位6800多吨;水路船舶82艘,总吨位34628吨。港口建设现有6个作业区,共有港口经营性企业54家,码头64座。生产用泊位94个,年吞吐能力2350万吨。宜华、陆渔一级公路、雅澧、鸦来公路,三级以上公路里程318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达2280公里。铁路除焦枝线横贯我市外,还拥有两条地方专用铁路。第二、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全市工农业货运总量达三千万吨。其中:化工产品150万吨、建材(水泥)350万吨、卫生洁具650万件、成品油5万吨、工业原材料900多万吨、煤炭70万吨、其它矿山建筑等材料(含砂石、碎石)750万吨。

农副产品水果近40万吨、其中:柑桔38万吨。食用油1、8万吨、茶叶近1万吨,蔬菜14万吨、渔业4.5万吨、生猪75万头,山羊26万只。

同时,我市工业产值已占GDP的50%以上,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事物流的企业由少到多,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物流企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近180家,物流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第四、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务院和湖北省相继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市提出了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宜昌区域辐射鄂西渝东、连接汉沪的现代物流中心窗口区的目标。同时,有关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使我市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布局不合理,规划相对滞后

我市物流市场传统上是以红花套镇、宜都市城区、枝城镇三大块为主。但在结构上又比较混乱,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原材料、煤炭、物资商品混为一体,致使物流市场没有完整形象。

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编制《宜都市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原商贸、交通部门制定的《宜都市现代物流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宜都市港口总体规划》,这些规划不但过了时,落了后,而且缺乏相互衔接,操作性不强。

2、物流企业规模小、散、乱,资源浪费严重

我市目前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层次偏低、规模较小、就业人少,网点分散、秩序混乱的现象。

一是物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现有物流企业近200家,真正在工商注册仅27家,其中:注册资本过100万元的只有6家,10万元以下就有13家。宜都市物流运输除铁路、公路外、还要依靠长江、清江岸线港口,目前,红花、陆城、枝城沿江港口大小码头、货场有92家之多,最小的规模只有几百平方米,年吞吐量几千吨,致使港口资源没能有效利用。

二是物流企业比较零散、经营秩序混乱。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严重地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缺乏大型的工业基础原料供应的专业公司,缺乏为企业供销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

3、物流业信息化程度低,设施设备落后

没有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比较落后。

虽然目前宜都市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不少,但利用网络信息经营的不多,“人找车”、“车找人”现象突出,大多数经营方式还是依托手机联系,个别的挂靠宜昌,武汉物流信息部小范围经营,没有形成气候,发挥不了资源、信息共享的作用。

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77家,企业销售收入达210.76亿元。企业物流少则2万吨,多则达近20万吨,运输线路短则在国内各地,远到欧洲。企业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大型专业运输车队,导致企业物流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政策引导不够,行业管理不到位

物流业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政策环境,还要好的市场环境。近年来,我市在物流业发展上缺乏政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在物流规划、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物流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尤其是对行业及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市场混乱,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目前宜都的码头、货场大小150多家,相当部分没有办经营许可证,大部分没能达标验收,经营中更没有部门监管,致使欺客、宰客,骗客现象时有发生,货物混装混堆严重,在安全生产上、环境保护上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业,涉及的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为此,建议我市在制定宜都市“十二五”规划时,市政府要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宜都市现代物流业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引领投资,规范竞争,实现公路、水路、铁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衔接:一是要注意与国务院、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二是要注意和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三是要与三峡物流中心总体规划相衔接。

2、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建设物流集聚园区是整合物流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物流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按照我市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

根据我市实际,建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别在红花套镇、陆城城区、枝城镇建立三大物流园区。

一是随着三峡至宜都市红花套镇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建成,大量货物、物资也将运至红花套镇港口周转。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物流业总体布局,在红花套镇依托岸线港口筹建物流园区,使该园区成为集装箱及散货码头、货场、停车场、仓库、冷藏库、信息中心。

二是在陆城城西建设集客运、公交、货运、仓储、饮食服务综合性园区,其功能主要为城乡客运分流,汽配、汽修、物资仓储、运输配送及为宜华、陆宜一级路过往车辆、汽车美容、加油、加气、汽车旅馆等综合性服务。

三是在枝城镇,依托枝城港口、火车站建设以化工、建材、煤炭销售、原材料采购,工业产品外运为主的物流基地和煤炭配送中心。

物流园区建设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积极探索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物流集团的新路子,培育龙头企业、组建物流集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减少或避免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损失。三是经营方式上:在资金上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争取上级补助、政府扶持、企业参股、招商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土地征用上,可以利用租用、土地入股方式解决。

3、增加物流业投入,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对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建议由市政府加大项目建设投入。重点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

政府要引导现有分散、零乱的物流业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发挥规模效应,逐步把现有物流业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还按照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的要求,重点支持和加快《宜都国际商贸城》和《清江商城》建设,使之成为宜都物流业的两大品牌企业。

4、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强物流业协调管理

现代物流业既是一项新型服务业,又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发展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市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尽快制定宜都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5.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五

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豫政办 〔2010〕127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升经济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辖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协调,强化服务,扎实推动我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加快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2010〕3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提高注册和审批效率

(一)放宽企业注册审批条件。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设定,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行业大类核定企业经营范围的,应在经营范围中注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的前置审批项目除外”字样;对已被社会普遍接受或被有关部门认可,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包含的新兴一般性物流经营项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企业申请,核定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对以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为主的第四方物流企业,进一步放宽注册登记条件。

(二)简化连锁经营证照办理程序。道路运输许可证、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均由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各分支机构无需单独申报。交通运输、邮政管理部门要在其许可证中列明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名称,各分支机构凭该许可证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三)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审批快速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政策的重点物流项目,项目立项下放到省辖市、县(市、区),简化立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全省重点物流项目环境管理台账,对项目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现代物流业项目环评文件由市级环保部门审批,市级环保部门将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物流业项目环评文件委托县级环保部门审批。省重点物流业项目环评审批时限缩短为法定时限的一半。

二、优化企业运营环境

(四)全面清理涉及物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国家和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以外的一切收费。对涉及物流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额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城市配套费按照企业实际使用情况按单项核算征收。

(五)加快海关通关业务改革。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升“一站式”通关服务能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路联运,建立由我省经主要空港、沿海港口进出口货物的快速通关体系。加强二次转关工作,建立转关协调机制,打造空卡联运二次转关“快车道”和快递物流航空运输绿色通道。对信用级别较高且长期通过本口岸中转货物的物流企业,快速办理转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

(六)完善货运车辆通行管理制度。各省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地交通实际状况,制定城市配送车辆管理与通行规定,通过建立分路段、分时段、分车型的货车通行证制度,适度放宽对货运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的限制,提高城市物流网络的配送能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搞好服务,对运输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鲜活农产品、邮件快件、医药器材、抢险救灾物资车辆不随意查扣;遇交通阻碍、阻塞时,保障其优先通行;特殊时期,对运输民生物资的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并适度扩大物流运输绿色通道适用范围。

三、保障建设用地

(七)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用地。把物流业重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设施建设规划。结合《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的物流行业,各地要加快制定物流发展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八)保障物流园区用地需求。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在依法依规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时给予保障。物流企业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出让年限可在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按有关政策和实际情况设定,出让金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执行。允许对物流企业实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年租制,使其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承租权,逐年缴纳租金,以减少企业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

(九)鼓励物流企业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集约用地。支持物流企业项目按《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五类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试行)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08〕56号)中《物流行业建设用地指标》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用地。鼓励物流企业入驻和自建多层标准厂房进行装配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保障和发展现代物流相关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四、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

(十)规范总部与分支机构纳税管理。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跨区域营业机构的物流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

(十一)落实物流企业营业税优惠试点政策。优先支持重点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申请列入国家试点物流企业名单,享受差额缴纳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快递企业,其从事快递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统一使用快递业务专用发票。

(十二)进一步落实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价格政策。入驻省、市规划的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在用电、用水、用气方面实行与工业同价政策,物流企业动力用电价格按普通工业用电价格标准执行。对列入《规划》的重点物流基地、园区、配送中心的照明用电价格,按普通工业用电价格标准执行。

(十三)鼓励企业加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指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可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的上述项目,不享受上述企业所得税优惠。

(十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物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符合《规划》的物流项目,并积极参与重点物流企业重组、并购等。

(十五)鼓励探索物流金融业务新模式。支持银行业物流金融产品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通仓、质押担保融资、代理结算等物流金融服务,联合打造物流金融服务平台。

(十六)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突出重点、集中配置”的原则,优化使用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现代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物流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向现代物流业倾斜,各省辖市要安排专项资金,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十七)推进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托管。国有物流企业产权整体转让以及企业整体改制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规划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加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采用“政府规划、企业运作、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稳步推进。重点支持农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邮政物流等行业发展,大力培育现代化商业物流配送企业,构建区域分布和功能搭配合理、符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商贸流通相适应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十九)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做强主业。支持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减员增效,推动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壮大。落实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下发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确定的有关政策。

(二十)鼓励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围绕我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推动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开展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社会化、物流企业服务一体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和标准对接的试点。

(二十一)推动物流业发展优化升级。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持。支持大型企业对内部物流和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完善供应链管理,推进企业管理资源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扩展。重点推动食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钢铁物流、建材物流发展,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升级改造试点。

(二十二)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开发应用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支持物流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应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整合物流链各环节的信息资源,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信息平台、通关信息平台。

(二十三)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以互联网应用为平台,以构建传感网为关键,以健全物流网为基础,以传感器、网关设备、网络安全设备、运行平台和软件研制为重点,以互联网、传感网、物流网三网融合为目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二十四)完善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配套,完善多式联运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结算系统,统一各运输方式的票据,逐步完善多式联运专项税费政策,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六、扩大物流领域对外开放

(二十五)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集团来豫发展。加大物流业专项招商力度,对新引进的物流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性总部,经有关部门批准,依法免征房产税、城市土地使用税。

(二十六)鼓励省内优势物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支持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和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申请手续。

七、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二十七)加快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现代物流教育和各类培训,不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并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规范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主体的管理。推动建立物流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机制,强化实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二十八)重视高端和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对引进的物流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给予省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

八、强化基础体系建设

(二十九)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化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以及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标准,实现与全国及国际标准接轨。

(三十)加强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物流企业信用A级评定工作,逐步建立企业行为信用档案,通过建立记录体系、公布“黑名单”等方式,规范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行为。

(三十一)完善物流统计体系。加大现代物流业统计工作投入,形成与国家一致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物流统计工作模式,建立和完善我省物流统计直报制度。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物流统计工作,逐步实现全行业统计,及时提供相关数据,逐步建立省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物流行业协会统计统一协调、互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业统计调查体系。

九、加强组织保障

(三十二)完善现代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做好现代物流业规划推进、政策制定、重大问题及重大项目协调工作。制定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核办法,把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范围。

6.要加快发展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 篇六

承蒙局党委的厚爱,11月14日至12月15日,我同我系统14名同志参加了“江苏省监狱系统援藏援疆领导干部培训班”。

一、学习培训情况

本期培训班41名学员分别来自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江苏省工作先进经验和理念知识的学习、分组到基层跟班学习考察、经过实际体验再返回课堂学习。

第一阶段的学习,全部由江苏省局领导和的专家授课。江苏省厅党委书记博士亲自授课,领导和专家们系统地介绍和传授了江苏省在创建学习型队伍建设、重点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思考、如何构建安全长效机制、精细化管理等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成功做法,送给学员的都是真钱白银。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理论和经验的学习,让大家就非常开眼,但每个人都更想了解实际情况。在跟班学习中,学员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分别深入到一线,认真观察、细心了解、积极汲取先进经验和学习新理念,如饥似渴,不耻下问,积极交流,恨不得有分身术,把关连部门、关连的细节事情都搞清楚。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重返课堂,学员们不再感觉专家们的讲述是想象中的前沿理论了,而是真真切切的做法介绍。可是囫囵吞枣,消化不好,营养就会浪费。

二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考察,我认为,要赶上发达先进省(市)的步伐,还得老调重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准确地说就是要改造我们的思维。

7.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七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陕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是发展老区经济、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迫切需要

地处偏很远的陕北一直被人当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 陕北依托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 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绩已被全国所瞩目。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陕北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外力推动, 以政府主导行为为主, 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上游产业, 以粗开发﹑浅加工为主。各种交通运输物流虽有发展, 但与现代物流大环境差距较大。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实:现代物流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依据, 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障。因此, 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建设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是陕北在新时期崛起的必然选择。

从区位优势来说, 陕北在西部经济圈中起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纽带作用, 东连山西、西接宁夏、甘肃, 南毗西安、北邻内蒙, 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连接纽带。已开通运行的包茂、青银、青兰高速公路、包西铁路、210国道在这里交汇, 区位优势十分重要。

(二)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优化陕北产业结构, 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目前, 陕北产业结构主要依靠简单的资源采掘和销售, 采油挖煤的县确有跨越式发展, 但这属于特例而非常态, 以2011年为例, 陕北地区工业增速仅为14.6%, 大大低于“十一五”期间35.3%的平均增速, 同时也分别低于2011年陕南和关中工业增速10.2和3.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的大幅下滑, 引起区域经济增速的整体回落。2011年末, 陕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405.60亿元, 比上年增长13.7%, 增速分别低于关中和陕南0.5和1.7个百分点, 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中, 从增速第一跌至最末。人民群众虽然也得到一些实惠, 但其收入并没有跨越式增长。以2011年为例, 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721元;延安这两个数字分别是6565元、21188元, 两市两项收入的增速均名列全省前茅, 但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721元还有一定差距。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进法则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地下降,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地上升。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 只有产业的集聚, 才会带来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聚集效应。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复合型产业, 是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它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的特征, 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以“销”带“产”, 促进各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 带动各产业进一步向标准化、现化代发展, 整合传统经营业务, 延伸服务范围从而进入更大的市场。金融危机暴发以来, 国家适时出台了拉动内需振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政策。从各地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其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密切相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否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不仅是支撑能源开发又好又快发展所需, 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是整合企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资源优势, 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国际能源化工投资热土和战略转移地, 以神木、靖边、府谷为代表的全国百强县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领跑陕西县域经济, 不仅为地方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历史原因, 特别是地区之间各自为政, 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和诸多资源的浪费, 从而降低了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极大地制约着陕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通过现代物流这一流通方式的革命, 不仅可以降低资源开发企业的运行成本, 提高区域能源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市场反应能力, 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使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加大, 使商品、技术、信息流动到腹地, 有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资源诅咒”现象, 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目前陕北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能源开发的不断深入, 陕北两市的经济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 物流规模也逐步扩大, 货运总量快速增长。虽然两市现代物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但和国内物流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还很大, 总体而言还相对滞后。“后”的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地形地貌独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等因素影响, 陕北两市的物流业仍处于传统粗放的买卖物流状态, 主要表现为总量不足, 不通物流模式之间的配套性、契合性较差, 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各自为政, 而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为主的, 服务于政府发展工业、招商引资需要的, 与本地工业、农副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中心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了两市整体物流业效益不佳, 没有显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二是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客户服务水平较低。从陕北两市的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可以概括为“小、散、弱、差”。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 综合协调欠佳, 使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大多集中在运输和仓储领域。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乱收费、乱罚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往往出现大型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正规物流企业竞争不过中等企业, 中等企业竞争不过小企业, 小企业竞争不过个人的发展怪圈, 陕北至今没有建成集原料采购、批发、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市场, 功能结构单一的客户服务范围狭窄, 原有能源加工、农产品开发出现有产业无市场, 严重制约着陕北优势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明显滞后。在现代物流产业中, 通常铁路物流量应该占到70%左右, 公路物流作为补充占30%就可以了。但是, 现在两市的物流业是公路物流量占到了90%以上, 这样光物流成本就要增加30%到40%。虽然早在2010年《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2015年建设完成陕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 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抓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绥德物流园、延安物流中心建设, 形成区域物流体系。但时至今日两市物流产业仍然是公路物流量占绝对优势, 至今没有一个较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是主要原因。

四是物流管理服务体系落后, 物流发展供求矛盾突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陕北乃至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较严重。公路、铁路、仓储、内贸、外贸等行业都自成体系实行层级管理, 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 导致大量的重复投资和过度竞争, 没有形成社会化的供应链条。陕北两市以传统能源开采加工业集聚和民营企业为产业特色, 供求矛盾紧张、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不仅严重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造成物价居高不下的高消费“虚像”。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 无法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运作。

五是观念落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效益低下。物流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 基层员工的薪资待遇也要比其他行业低。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 艰苦的生存条件造就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学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对在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中小物流企业干较脏且累的行业总感觉低人一等, 物流从业者集中于初高中文化水平、物流信息化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等原因导致规划、决策、技术、项目部门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的难题却始终未得到改善和解决, 进而出现管理效益低下的状况。

三、实现陕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物流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首先,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夯实物流业发展基础。两市政府要因地制宜, 加强对陕北两市物流产业布局调整力度, 利用陕北经济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 加快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提高行业基础发展能力。同时加快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平台建设。通过建立集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一体的公共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规范促进物流企业操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系列化, 支持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智能化运输系统, 优化供应链管理。

其次, 要加强对区域物流行业的调控和管理, 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市区县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陕北两市地脉相通、发展相近, 两市政府应借鉴国家和其他省市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做法, 建立发展物流产业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 规范市场准入, 改进市场监管, 加强行业统一指挥与协调管理。一方面, 两市政府要从产业长远发展、从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的角度出发, 从促进产业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力, 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在调查研究与协调的基础上, 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 两市政府要指定某个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 由涉及现代物流业的各个行政部门领导为成员参加, 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解决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具体措施。同时加强与交通能源、旅游文化、房地产等行业的联动, 科学引导物流业的有序发展, 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第三要规范物流企业运作秩序, 按市场机制指导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的原则, 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注重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 保证交通安全, 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坚决清理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或由地方、部门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等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定;调整现行行政管理方式, 规范审批程序;加强收费管理, 全面清理向物流企业收取的各种不合理地方收费。三加快引入竞争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建立区域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 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 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最后要加强管理, 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物流业的发展, 除了与政府做好规划, 引导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规范管理分不开, 也与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一要树立科学物流管理理念。要强化服务意识, 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 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 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二要加强管理,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要切实转变企业发展模式, 注重物流人才培养,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当今陕北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实现区域物流产业大发展, 陕北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 是陕北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近600万陕北儿女的迫切愿望。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是发展老区经济、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迫切需要, 也是优化陕北产业结构, 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更是整合企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针对陕北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务之急就是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市区县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同时规范物流企业运作秩序, 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

关键词:陕北,经济,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红军, 罗赛.《陕西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8年第1期。

8.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八

李登菊说,2011年,四川省科协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协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推动了科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四川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科普工作方面,省科协持续举办“天府科普大讲堂”系列讲座,开展科普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科普六进”活动,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6年的1.0%提高到2010年的2.8%;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方面,四川省去年争取到中国科协、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科普带头人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方面,四川科技馆二期工程建设纳入了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四川科技馆去年参观人次达到120多万,连续几年实现了观众上百万人次的目标,并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强学术交流方面,全省科协系统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为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了作用;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科协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创新,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力度不断加大,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彰显。李登菊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四川省科协2011年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李登菊要求,四川省科协工作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和全省工作基调与总体目标,找准定位、抓住重点,高位求进、加快发展,进一步推动科协工作跃上新台阶。

李登菊强调,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及科技工作者要着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要着力“两化互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着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要着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四川省“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要着力优化工作方式,进一步推动科协工作项目化。她表示,省委、省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科协工作,帮助解决科协的困难,为科协事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徐勇 编辑:方格)

(四川省科协)

9.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九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

10.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无疑是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成为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们通过对全市物流产业现状分析,就物流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并成为新的增长点提出我们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西安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从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物流业包括铁路货物运输、货运站;道路货物运输;水上货物运输、货运港口;航空货物运输;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中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部分,流通加工、包装业务活动和商务服务业中的包装服务等行业,涉及到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三个门类中的11个大类,21个行业小类。

为了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聚集区,2003年,西安市就制定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三个层次(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目标,随后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西安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西安商贸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经过几年发展,西安市物流企业规模日益壮大,营运能力逐渐增强,构成了以交通、运输、邮政服务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的立体网,形成了以行业发展为特色,具有物流产业区域聚集特点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国际港务区的物流功能框架已经显现,西安市物流业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一)物流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近年来,西安市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0年,全市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显示,从事物流行业的法人企业1100余家,比2008年增加了约410家,年均增长26.1%;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100余家,A级资质以上的物流企业超过30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2家。全市物流企业规模迅速壮大,物流企业实力得到提升。

(二)物流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西安市物流行业已经形成以道路运输为主,以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4万公里,比2008年增长4.1%。其中,等级公路1.18万公里,二级以上等级公路达到1646公里。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等级公路干线网已经建成,为西安和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西安市铁路境内营业里程为269公里,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全线开通,并且实行了客货分离、高速低速分离,西安铁路已经与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及欧亚大陆桥形成了连接网络,西安至合肥、西安至郑州客运专线的开通,使西安与周边省份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提升了铁路的运输能力。全市民航通航里程(重复航线)达到74.23万公里,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共开通航线163条,其中国内航线155条,国际航线8条,并开通了东京、新加坡等多条国际航线,西安立体交通网络枢纽已经形成。

(三)货物营运能力逐渐增强

2010年,全市拥有普通载货汽车14.57万辆,其中:重、中型货车6.02万辆,分别占全社会车辆的11.6%、4.8%,比重分别比2008年提高1.4和0.5个百分点。

西安市的三大交通运输枢纽的运行状况显示,2010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62.04亿吨公里,铁路、公路、民航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80.07亿吨公里、248.77亿吨公里和1.39亿吨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加22.57、58.5和0.09亿吨公里。

(四)多种经济类型企业共同发展的物流经营格局已经形成

随着传统运输、仓储、商贸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和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全市现代物流框架正在形成。名录库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1100余家物流企业中,国有企业68家,占6.2%;集体企业35家,占3.2%;股份合作企业8家,占0.7%;联营企业28家,占2.5%;有限责任公司292家,占26.4%;股份有限公司11家,占1.0%;私营企业633家,占57.3%;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11家,占1.0%。以私营为主,国有、集体等其他经济类型为辅的多样化经营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五)物流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

社会物流总额是指报告期内,社会物流物品的价值总额,反映的是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的全部物品,是社会物流产业活动的对象。据测算,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6418.15亿元,物流需求系数达到1.98,即每亿元生产总值带动的物流需求是1.98亿元。物流需求系数是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比率,即每单位生产总值产出需要多少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西安市2008-2010年物流需求系数分别是1.96、1.97、1.98。这一数据反映出西安市的物流需求伴随经济增长是同步发展的,也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

(六)专业化物流业得到发展,物流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传统物流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兴商业业态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配送中心的建立拓展了服务范围,第三方物流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贝斯特、陕西大件、大宗煤炭、黄马甲等专业化物流企业以及中储等通过专业化改造已经进入现代物流发展轨道。

以西部车城为主的三桥汽车物流中心,以汽车,机电产品及其配件产品存储、转运基地形成城西汽配区域物流;以大明宫建材家居为为特色的物流形成北部建材家居区域物流;中储物流中心以其较大规模的物流公司,形成集仓储、配送、经销、贸易、加工、货运代理、信息交流、铁路公路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实体;西安市的区域特色物流结构已经形成,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七)交通、运输、邮政服务业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

物流产业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产业涉及交通运输、管道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中的送配和流通加工包装业务服务等相关行业。尤其是交通运输邮政服务以及仓储业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据统计,201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4.6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8%,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比重为7.4%。物流业主要行业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全市经济稳步发展。

(八)物流企业集聚“内陆港”,港务区物流体系发展格局已经显现

按照“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的商贸物流集散地中心、现代服务业之城、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发展定位,以西安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国内综合物流和物流产业集群为两翼的物流体系发展格局已经显现。

截至2010年,港务区内计划投资200亿的西部最大的工业品商贸物流交易中心---西安华南城已经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投资建设,西安出版物流基地、西安医药物流、现代服务企业聚集区、新加坡讯通集团西安分拨基地等一批物流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已经启动。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在区内形成了强有力的“两个中心”物流阵营,实现了运输与进出口的无缝连接,它们成为支撑、完善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的坚实平台,将在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物流配送、进出口中转和港口贸易中发挥极大作用,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沿海港口物流、集疏运等服务功能在西安聚集和实施,满足西安市发展国际物流的需求。

二、制约西安市物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物流企业实力仍然偏弱,总体经营能力不强

西安市物流企业总体而言,规模小、实力弱,经营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低。截至2010年,西安市1100余家物流企业中,资产不足100万的企业占一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万元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只有1成。物流企业实力弱,导致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制约了企业对高效能、专业化、网络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降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经营能力,成为阻碍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2、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产业,受制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241.69亿元,位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14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023.41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14位;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31.23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13位;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03.82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12位。

由于绝大多数物流总额由工业物流和市外购进总额构成,因而工业销售产值和批零企业销售额以及进出口总额直接影响到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西安市经济总量及与物流相关的产业规模偏小,影响到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3、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信息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速经济运行,实现高效快捷运营,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规范统一、资源共享、信息畅通的物流信息平台是加速物流发展的助推器。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低、信息不畅,导致了不同企业、市场和运输方式之间难以实现高效对接。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处于分散、低效的状态。

由于物流业没有与其他生产、销售等领域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方面,未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落后的操作模式,远未形成一个布局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甚至部分物流企业仍然采用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进行业务信息联系。企业信息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现代化的以信息为主导的现代物流经营手段。

4、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物流业涉及的相关行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64.9%,高于全市平均比重8.9个百分点。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成本也占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53.4%,铁路货物运输成本占到52.5%,道路货物运输成本占到62.3%,航空客货运输占到84.9%,管道运输和国家邮政分别占到77.0%和79.9%。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一是受货运价格及油价成本增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多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尤其是与国际油价接轨以来,降少涨多,造成物流运输成本的不断增加。二是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搬运、雇佣工以及相关人力费用的增长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盈利水平,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三是公路乱收费也是造成物流成本增长的原因之一。

5、主要物流行业资金投入少,抑制了物流业的发展

占物流行业主要组成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2010年,完成投资175.0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9%,比2008年减少1.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比2008年减少0.68个百分点。占物流业主要组成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投入减少以及投入所占比重的减少,造成了从资金扶持、设备投入等方面的缺乏,抑制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总之,制约西安市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政策环境也有待改善。物流业作为前期投资多、资金回收慢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中尤其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其提供支持。

三、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物流业产业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关措施,促使其稳步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将物流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业的发展,无论是体制的转变还是物流模式的转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的指导以及必要的资源配置支持。为此,主管部门应增强现代物流意识,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调整流通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的重要环节来抓,予以重视、扶持和发展。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而且正处于有利时机,只有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把现代物流产业真正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一,明确定位。现代物流不是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延续,而是一门新兴的产业,经过培育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按照这样的定位来制定西安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战略。第二,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参加,组成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协调组织。立足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协调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第三,制定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总体规划。研究制定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扶持体系。要按照“大西安,大物流”的思路,制定现代物流发展目标,并使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服务的对象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以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是第三方物流的立足之本。首先,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其高效、快捷和低成本运营的特点,促进物流服务社会化。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将原料采购、运输仓储、商品包装和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出来,通过释放物流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加速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不但使城市物流设施得到合理利用,而且也为有效管理城市物流网络系统成为可能。

其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企业作支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经营场地相对集中、经营规模较小的一些仓储企业,采取以资产为纽带的形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并对其进行重点引导、支持和培育,扶持、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形成具有自主品牌的专业物流“航母”。

(三)充分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西安市融入国际经济和与东部沿海地区连接的重要平台,是西安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龙头。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对于我们更好地与国际经济接轨,加快发展西安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进一步发挥西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载体。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凭借西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形成了以西安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国际物流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和物流产业集群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要加快建设港务区的建设,以国际港务区为依托,建设大型物流基地,争抢物流产业的发展先机,从而带动全市物流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调整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优势,带动物流企业、仓储业发展。依靠纺织城老工业区搬迁的闲置厂房,凭借其便利的地理优势(西邻东三环,紧邻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现有的存量土地资源,引进大型物流仓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租赁等形式,实现相关产业的升级,经营方式的转变,即可以对现有资源有效利用,也可以盘活老企业。以国际港务区的区位优势,带动周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四)发展现代物流,实现物流产业标准化、国际化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管理,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代物流是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现代物流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顾客的切身利益。和传统物流比较,现代物流是一种管理,是物流要素的最佳整合,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现代物流发展。

物流业标准化必须与国际接轨,物流标准化滞后是制约现代物流发展主要因素。从物流硬件标准化来看,从供应到加工成产品,又从工厂到仓库储运,再从仓库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中,无疑都要进行搬运、装卸、运输和贮存等环节。这些环节中,所用的货柜、装运工具等规格不统一,就无法保质保量地、连续不断地、高效率地运行。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日益频繁的进出口贸易,使得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的物流行业标准成为必然。

(五)建立物流信息综合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加大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两大功能模块。一是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交通货运信息、物流供需信息的共享和实时查询;二是依托现有的电子口岸和相关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物流大通关为核心的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和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建立起以“大西安、大物流、大平台”为特征的物流信息网络,以提升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绿色通道”通关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效率。

(六)加快专业物流综合人才培养

按照建设一支高素质、拥有现代物流业专业知识队伍的标准,有计划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利用西安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设置专业,加快人才培养。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吸引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代化物流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西安现代物流业实现高起点的发展,为西安市的物流业做大做强做好充足的准备。

11.加快发展 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 篇十一

关键词:水文现代化;问题;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62-1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水文现状,水文现代化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使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实用的科技水平。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

1 现代化水文的必要性

水文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提供全面服务。加快水文发展,推进水文现代化,是水文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解决四平三大水问题,必须加快四平水文现代化。

2 四平水文的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來,在省水文局的直接领导下,四平水文局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四平水文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建设步伐,改、扩建了水文站基础设施,新建自记水位台、雨量自动测报系统等,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办公条件。

四平水文局近年来引进了先进的仪器,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雨量自动测报系统等现代化的测报设备被应用,水文测报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3 四平水利对水文的要求

3.1 防汛对水文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为防汛提供及时、准确的雨水情测报预报信息,为领导决策、组织抢险、优化调度起很好的参谋作用。

3.2 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水文的要求 随着四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问题将更加严重,这需要四平水文部门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科学决策依据。

3.3 水环境保护对四平水文的要求 当前,四平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生产和生活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与水文密不可分。

4 四平水文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 四平水文局部分水文站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2 测验设施设备 部分水文仪器、设备老化,监测能力和标准低,现代化水文仪器较少,影响水文测报的时效和质量,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4.3 水工建筑物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利水电工程和水工程的大量兴建,从而改变了部分水文站的测验条件、流量和上下游水沙情势,影响了水文资料的连续性、代表性,给水文测验、流域水文预报、水资源计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水文站网的稳定。

4.4 测站职工素质急需提高 由于测站人员部分学历偏低,对新引进的设备使用及维护熟练程度才产生了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水文现代化的步伐。

5 提高四平水文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提高水文自动化测报能力,完善水文站网,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推进水文巡测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的监测、管理和分析评价工作,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地下水监测和预测,开展降水、河流泥沙等的长期观测和分析,加强水文科学研究,为生态建设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高素质的人员是水文现代化的保障,只有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新技术对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

6 现代化目标和任务

6.1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水利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根据四平水文局测站水文特性,加强水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水文测报能力。加快水文站、水文巡测基地的建设,改善水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四平水情分中心、水环境中心等建设。

6.2 水文站网测报信息化 水文信息采集是水文业务工作的基础,它的建设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任务。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水平,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满足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管理等需要。

6.3 培养高素质的水文人才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保障。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在职职工岗位培训,选派一批有业绩、安心于水文工作的技术骨干去国内高等院校深造,培养一批熟悉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开拓创新、思想敏锐、政治素质强的水文现代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中坚力量,为水文测报提供有力保障。

6.4 现代化仪器的引进 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现代化水平,要引进先进的雨量、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引进自动和半自动的流量测验技术与仪器设备,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逐步推广先进的流量、泥沙、水质测验设备,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6.5 水文测验方式改革 在交通条件较好的测区,发展站队结合,建设和完善站队结合基地,基本完成站队结合基地建设任务。

6.6 建立合理的水文站网 优化现有的水文站网,对现有的站网进行优化设置。

12.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篇十二

随着农村电商这块万亿元级的“蛋糕”越做越大,对于物流这个重要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物流的前进速度并没有跟上农村电商发展的节奏,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短板。要想实现农村电商的宏伟蓝图,物流需要与之齐头并进,这也在客观上推动着物流行业奋发图强。因此,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政策频出支持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电商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农产品电商、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农村日用工业品电商和农村再生资源电商等几个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巨大,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年交易额都在万亿元规模以上,而且农村人口数量约占我国总人口比重的一半,农村居民购买力也不断增加。因此,综合来看,农村电商市场潜力巨大。

对于发展农村电商,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可谓空前。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论述,推进涉农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2014年7月,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通知》,在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多个地区进行综合示范,建立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支撑服务体系;今年7月,国务院授权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一个重点行动便是“互联网+现代农业”;8月21日,商务部、发改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首个全面部署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文件正式落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9月25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印发了《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简称《计划》),加快推进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计划》明确了未来3年的总体目标,提出到2018年,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基本健全,培育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和品牌,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对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流通体系、提升消费需求、繁荣城乡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

《计划》围绕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了20项具体行动计划。这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一是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实施能力提升、平台对接、电商拓展3项行动;二是构建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网络集货、产品推介、信息共享、质量监管、运行保障5项行动;三是大力疏通农业电子商务渠道,实施渠道延伸、市场转型、模式创新、基础支撑4项行动;四是加大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力度,实施技术创新、示范推广、标准推进、政策研究、智库应用5项行动;五是加快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实施政策支撑、硬件支撑、运营支撑3项行动。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随着农村信息化加速发展,农村消费及交易方式转变,特别是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电商将会迎来蓬勃发展。

群雄逐鹿农村电商市场

对于电商行业来讲,农村市场空间广阔。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村网购达到1800亿元,预计2016年将突破2400亿元。目前,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各路企业追逐的“新蓝海”。在农村电商市场,电商企业比较典型的做法便是渠道下沉,一方面将工业品带到农村,另一方面就是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许多电商企业在这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中阿里巴巴、京东最有代表性。

农村电商是阿里巴巴未来三大战略之一。2014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以“千县万村”计划为主体的农村战略,宣布将在未来3-5年之内投资100亿元,建立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根据阿里研究院联合阿里农村淘宝事业部日前共同发布的《农村网络消费研究报告(2015)》,截至2015年6月底,农村淘宝已累计覆盖全国17个省,建立63个县级服务中心,建成1803个村点服务站,在推动中国农村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东将农村电商作为公司2015年度五大重要战略之一。继2014年11月开始启动农村电商项目之后,今年3月京东又推出了农村电商“3F战略”,包括工业品进农村战略(Factory to Country)、生鲜产品进城战略(Farm to Table)和农村金融战略(Finance to Country)。京东自营的县级服务中心、密布乡间的乡村推广员、与第三方合作的京东帮服务店,是京东借以在全国全面铺开农村电商经济生态的基础网络。截至9月20日,京东提前完成了2015年年初制定的农村电商全年发展计划,现已建设近600家县级服务中心开业,招募乡村推广员近10万人,1000家“京东帮”服务店投入运营,其服务范围覆盖近30万个行政村。

除了大型电商平台,农产品垂直电商也是一种农村电商的典型模式。如沱沱工社、顺丰优选、青年菜君、龙宝溯源商城、中华粮网等垂直类电商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农产品“上行”,助推农产品“走出去”。

另外,还有一种突出的做法便是实体店拓展O2O战略。如永辉超市在开启移动商务APP之后,今年8月又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合作模式,推动双方在农村电商领域大展拳脚。

推动农村物流升级提速

电商与物流,一直是互助互爱的好伙伴。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自然离不开物流的重要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从农资等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环节的物资流动,都需要快捷、方便的流通方式来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农产品进城也涉及到诸多物流环节,包括收货、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如果这些环节出现问题,便无法实现农产品的“上行”;另外,从农村电商的“下行”视角来看,工业品下乡也需要成熟的物流体系做支撑,否则便会失去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

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而且人口居住分散,不仅加大了物流配送难度,也使物流成本过高。这对农村电商发展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目前来看,物流已成为农村电商开疆拓土的一个明显短板。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那就是必须补齐农村物流这块短板,促进农村物流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壮大。

1. 促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电子商务的特点是高效、便捷,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完善的物流网络做后盾。当前农村广大地区路网建设工作虽然实现了进一步发展,但物流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高等级公路数量不足,很多道路仍为田间土路,难以有效构成完善的网络交通,使得农村物流很难追赶上农村电商发展的步伐。

目前许多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大多只开设到县城,并没有深入到乡、村的层级,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物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物流不畅,快递配送不便,阻断了农民网售农产品之路,影响了农村消费者的网购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鉴于上述瓶颈因素,要想实现农村电商的做大做强,就需要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加强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快递提速降费;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快递等与农村物流相关的各服务网络的衔接,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

目前阿里巴巴正在构建的农村淘宝“天、地、人”三网中的“地网”,就是基于上述问题的考量所推出的举措。据阿里农村淘宝事业部副总裁孙利军介绍,所谓的“地网”主要是指打通城市与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城市与农村的物流和信息通道,真正实现农民交易的安全闭环。在孙利军看来,“地网”是阿里巴巴在推动整个农村电商项目落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张网。

2. 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应用升级

电商发展需要完善的物流信息体系加以配合,然而相对城市物流信息化来说,农村地区的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失,导致信息不能实时传送,这也成为电商进军农村市场的又一大物流瓶颈。

另外,物流技术落后也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块重要短板。物流技术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包装技术等多个方面,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电商物流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物流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影响着农村电商的有序运营。

以冷链物流技术为例。农产品大多是生鲜产品,要想安全、快捷地送到消费者手中,都需要完善的冷链体系作支撑。但是农村缺乏先进的冷藏设施设备,很难做到农产品采摘后进行有效的预冷或冷藏保鲜,运输过程中往往冷链断“链”,导致农产品腐坏变质,最终影响到电商的信誉和品牌。

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设施设备的转型升级,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便从农产品流通角度对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农村的事情,需要各方特别是政府更多发力。首先应该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构建技术领先、监测面广、数据权威、发布及时的中央和省级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共享平台;其次,采取现代信息技术促发展,可采用“三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农产品流通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更加科学、准确、安全,进而保障农产品流通的安全、高效。

3. 助推农村物流节点建设

我国农产品生产呈现“小农户,大市场”的特点,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市场,降低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电商物流也受到影响,一个突出特点便是资源过于分散,缺少物流节点,主要体现在:阿里、京东等电商、快递企业的物流体系属于粗线条物流,邮政物流则属于细线条物流,然而各方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形成资源集聚优势,这样不但使物流成本居高,而且配送效率较低,严重影响到农村电商的订单履行。所以,加快农村物流节点建设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洪涛的建议是,通过物流中心建设集聚物流资源,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支持连锁经营,通过开通货运班线连贯站点网络,通过平台搭建整合信息资源,通过部门协作整合行政资源等。同时推动农村物流节点建设,提高县城的集散功能地位,强化田间地头集配功能建设,加快山区集配中心动态辐射功能建设,推进农村物流节点建设,最终实现物流资源的高度整合,提高农村电商效率,减少流通成本。

当然,电商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物流资源整合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如日前苏宁云商与中国邮政在南京展开试点合作,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网点渠道多、服务种类全、长期扎根广袤农村区域的优势,在物流寄递平台实现对接,携手打通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小学计算能力比赛下一篇:鲁滨孙漂流记心得精选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