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

2024-10-24

心理危机(精选8篇)

1.心理危机 篇一

股市暴跌之下,多少人的发财梦破灭,还欠下一屁股债,

如何防止金融危机引发心理危机

。“跌跌不休”的股市让普通百姓们也都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些人已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美国到香港到内地,都不时传出民众轻生甚至杀害全家后再自杀的悲剧。股市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出警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加剧。

“金融危机受害者”骤增

“最近咨询者中多了一批‘金融危机受害者’”,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病区副主任谢永标说,这些人以中青年男性居多,焦虑、失眠等身体反应不断出现。

谢永标表示,能够主动来医院寻求专业帮助的人通常心理问题不算太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产生生存绝望感,认为找医生无济于事的人,他们面对突然而来的打击,难以承受,通过了断生命来逃避问题,这些群体多数有抑郁焦虑情绪。

当金融风暴袭来之时,一些人在一夜之间变得失业、贫困甚至一无所有,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这种财富蒸发般的失去会使其遭受巨大的心理冲击,会让人感到对外界的一种不可掌控性,安全感严重下降。他们会出现职业丧失感,生存危机感。尤其是一些在前两年赚到不少钱的人心理落差更大,如同从天堂一下子掉到了地狱。当产生了生存绝望感时,有的人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解脱方式。

此类人往往在决定轻生前,会冷静地将生前事情一一处理。例如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拜访或打电话道别;将事情布置得井井有条,突然间改变计划等等。他们的自杀想法被埋藏于心,表面很难看出危险信息。为此建议,这种“冷静自杀手”周围的亲朋好友要格外警惕,多与之交流,抓住一切信息,谨防悲剧发生。

心态不好莫入市

“跌跌不休”的股市已成为股民的心病,更包括他们的家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场危机再次警醒人们“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金融市场能够赚钱赚到几百万,也能够赔到倾家荡产,关键要理性投资、适度投资,而不是盲目跟风。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股票涨涨跌跌,一些投资者股市上涨就高兴至极,股市下跌则痛苦万分,这种心理上的起起伏伏时刻刺激着他们,如果长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生活,极易导致人的精神崩溃,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高校股民更脆弱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高校股民也同样受到冲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江雪介绍,高校炒股群体中,金融经济类的学生较活跃,可以和所学知识相联系,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可能互相影响,彼此交流行情,

但与普通股民相比,大学生炒股要承担多种风险。学生年轻气盛,缺乏社会经验,多半开始抱着投机、“一夜暴富”的思想,很容易轻信盲从,这种投资情况是股市中的大忌。而且,学生尚未经济独立,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投资股市往往容易产生债务问题。

李江雪表示,学习才是学生的首要大事,不提倡在校学生进入高风险的市场。如果是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有一定余钱的情况下,适当进行一些投资,当作是参加工作前的热身,但绝对不可陷进去。

如何避免过激行为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多数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会有意无意地露出蛛丝马迹。通过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可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一些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会有以下征兆:谈论自杀,或总是谈论、想到死亡;感到失望、无助、无用。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突然加速开快车。抑郁焦虑加重。对爱好失去兴趣。将事情布置得井井有条,突然间改变计划。饮酒吸烟量陡然增加等。

自杀是精神上的决堤,而亲情是阻挡山洪的重要而坚实的堤坝,此时需要周围的亲朋好友更多的帮助: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聆听和交流是释放自杀者情绪的有效手段。2.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进行评判,也不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3.询问他是否想自杀。实际上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当他说要自杀时不要轻视,应认真对待。4.让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认可他的成绩,帮助他恢复自信。5.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让他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寻求这些帮助。6.应陪伴在他身边,限制他存取大量药物,或其他自杀的工具。7.跟他讲述人生的快乐或者陪伴其享受人生趣味。帮助他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8.对于意志不坚定的人,可讲述各种常见自杀方式之痛苦。9.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如何摆脱亏钱焦虑症

当你预料将要面对威胁性事物或可能要面对不利的处境时,你会感到紧张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这就是医学心理学所说的焦虑反应。摆脱这种不良的状态,当然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药物治疗只是最后的选择。下面五种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战胜焦虑。

1.留点空白:让自己有一小段的空白时间,好好安静一会儿,可以发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2.进行想象:主动去想象一些宁静、放松的景象。这些景象可以是真有其地,在那里你觉得安全和松弛,也可以是你想象出来的宁静、安全和放松的景象。3.分散注意力:当你感到焦虑时,分散注意力会有所帮助。当你专心于其他的思维活动时,会减轻或消除你的焦虑症状。4.不再逃避:逃避是焦虑的标志,例如自杀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当逃避某种困难的情境时,起初我们会体验到焦虑降低,但与期望相反的是,我们逃避困难情境的现象越多,以后在面对这些情境时,我们的焦虑就会越重。学会去勇敢地面对和应付令人焦虑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消除焦虑。5.分出层次:如果你的焦虑状态非常严重,你可以把所惧怕的事情分出不同层次来,然后逐一地摆在面前,一个一个地去应对。这个层次要按照令你惧怕的强烈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把不太惧怕的事情写在下层,最惧怕的情境或事情放在最上面。先面对最下面的情境,然后逐渐地往上移,先成功地控制不太害怕的事情,最后才面对令人最恐惧的事情。

 

2.心理危机 篇二

1 临床资料

灾民, 女, 37岁, 曾是一名乡村医生, 后来见当地好多人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就倾其所有办起了一个留守儿童托管所。丈夫是一名教师, 女儿在北川中学读初一, 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地震发生的时候, 她的丈夫、父母和兄弟姐妹共11位亲人罹难;她经营大半生的资产被山体掩埋, 顷刻间灰飞湮灭, 一无所有;而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钻到废墟下面, 救出了17个孩子, 有7个孩子没能救出;为了救人, 她打碎了妇幼保健院的玻璃, 钻进了摇摇欲坠的楼房, 抢出了仅有的20套输液器, 给最重的病人输液。而她自己却累倒了, 醒来后面无表情、两眼发呆、对周围环境无反应、不言不语、不思饮食、难以入睡。我们立即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之从抑郁、沉闷中走出来。

2 心理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2个, (1) 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2) 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1)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 失去许多亲人的幸存者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共同的遭遇引起其心理共鸣, 取得信任, 利于她宣泄内心的情绪。

(2) 告诉她经历重大灾难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等情绪反应是正常的, 鼓励她不要隐藏内心深处的真实感觉, 试着把内心压抑的情绪说出来, 大家一起分担。

(3) 认真倾听和理解其遭遇和内心感受, 并作适度的回应。

(4) 肯定她在地震发生后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行为, 使之有成就感, 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建立自信。

(5) 指导她做自我心理疏导: (1) 自我放松: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以舒适的姿势坐下, 轻轻闭上双目, 放松全身肌肉, 用鼻子缓慢地呼吸, 在吸气的同时默念“七”, 在次呼气时微微张开双唇同时默念“抚”字, 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七”和“抚”字上, 并保持一种随意的态度, 对脑海中涌现出的种种干扰, 不要理会。对上述过程反复进行, 每次可持续10min, 每天可做2~3次, 直到不再紧张为止。 (2) 倾诉宣泄:由于地震之后失去很多亲人、朋友, 对他们的离去, 幸存的人内心非常悲伤、痛苦, 而又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指导她运用“空椅子技术”, 发泄心中的悲痛和思念, 具体方法是:放一把椅子在她的对面, 让她站 (或坐在另一把椅子) 在那里, 想象着对面椅子上坐着她的某个亲人或朋友, 把她想说的话和情感向他 (她) 进行倾诉, 从而使自己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得以释放, 心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3) 自我对话:地震灾难来临之时, 眼看着亲人失去生命, 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灾难过后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还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 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 从而降低内疚感。具体方法是:面对面放两把椅子, 自己先坐在一把椅子上, 扮演自己的一个“子人格”, 让自己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然后自己再到另外一把椅子上, 扮演自己的另一个“子人格”, 让自己为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护。反复多次进行对话, 从而达到内心的统一和整合。

(6) 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担忧, 提供实际帮助。地震后唯一幸存的亲人——她的女儿, 虽已获救, 但是却与她分离, 在四川省长虹集团培训中心, 由于通讯中断, 她不了解女儿的真实情况, 心里非常担忧。我们几经周折来到长虹集团培训中心, 找到了他们的马副校长和任老师, 经过特批进入了这个临时的学校——北川中学。在他们的帮助下, 我见到了该灾民的女儿。之后多次往返两地充当母女沟通的桥梁, 传递平安信息, 并带给她女儿的近照和录像。渐渐地该灾民情绪趋于稳定, 主动进食, 主动倾诉内心压抑的情绪。

(7) 嘱咐她保证睡眠与休息及基本饮食的重要性。

3 结语

回顾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 , 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 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 有的高于正常值3~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 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 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如果不及时治疗, 会折磨一生, 改变病人的性格, 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故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 或是数星期。本例灾民在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 开始实施心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解除震后心理危机, 使灾民身心健康, 早日投身于家园重建中。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3.教师的心理危机 篇三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着眼点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心态改变了,教师的观念也就转变了;观念转变了,改革也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本文即对教师的主要心理表现进行简单归纳,以期将教师自身存在的症状展示出来,增进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完善,推动和谐教育的进程。

固步自封与虚心学习的矛盾

教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职业性质又是传授知识,知识的容量又是无法衡量的,固步自封就成了通病。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嫉妒、不合作。在能力上多是恃才傲物,在成绩上常常表现出排他性,同事之间总是难以亲密起来,而教书育人又是要讲求合作的,成绩出不来,学生教不好,也并非一个人的事。教师也会经常自省,但却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去。

这种心理在面对家长时,常会造成心理对峙。如果同家长对话,教师一般都俨然以专家自居,一点没有商量的口气,总是“你应该怎样怎样”、“你怎么能这样?”然而很多时候仔细想想,如果教师问家长“你是怎么教育的孩子?”是不是忘记了教育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本职。本来为了同一个目标,结果常常出现不愉快,互相埋怨,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教师也十分爱学习,但大多是向书本学习,或向外地人学习,极少向同事学习,也难得学习当地的行家,总觉得有碍面子,最后多数都变成了关起门来做学问,闭着眼睛搞探索。

教书育人与功名利禄的牵扯

教师是一心想教出爱因斯坦一样的学生的,徒贵师荣,能享受马骏仁和张海平一样的荣光。基于这一点,敬业爱岗,忠诚事业成了教师最大的特点。但教师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安于现状,恪尽职守,用无限的热情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方面对外面的世界无限欣羡,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封闭着一颗放飞的心,用极大的耐力压制着放飞的冲动。另一方面,教书一生清贫,永远是一个模式,不会有暴富的狂喜,不会有一朝成名的得意,只是一生一世守着三尺领地躬耕不息,清净平淡如水,丢不得,食无味。虽说看着一个个学生成才成器,也是万分地高兴,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喜悦是短暂的,平淡是永恒的,过一个暑假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眼见昔日同学同事发财升官,志得意满,心理也难免失衡。

曾几何时,学校也成了行政单位,领导也有了行政级别,领导总有领导的职责和业务特点,车接车送,出入宾馆酒楼,在普通教师眼里总显得风光,于是也招来种种想法,便有了相当一部分人务起了官道,或者看重了官阶,轻视了教书。

应试教育下的苦苦挣扎

应试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桎梏,同样也是教师头顶上的一扇磨盘,备受重压还得跳出美丽的舞蹈。可想而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在应试教育下,学校的教育管理与考核只能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一系列常规管理办法,层层把关,目的只是为了学生的分数。面对考核的严酷,面对学生的前途,面对家长的要求,教师不能不打点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各级各类考试。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师资充裕,实行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时,也切切实实地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个年级十几个班,即便成绩相差无几,毕竟总有最后一名,无论怎样努力必然有人下岗,稍不留意,就将面临饭碗被砸的危险。因此,考试成绩成了教师的生命线,面对考试,教师既不愤不甘,又无可奈何。这样的出力不一定能讨好的事,击倒了一大批教师,令他们在愤愤中心灰意冷,工作中得过且过,不能在人前,只要不在人后,创造力被消磨殆尽,甚至年纪轻轻就世事不惑,拖拖沓沓,无所用心了。还有一批人耐力较强,也成了被压扁的纸人,唯有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还在观望,还在期待。

一人咐之,众人咻之的尴尬

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脱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所开设的科目仅仅是为了应试,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不到求知的喜悦,也感受不到探求未知的乐趣。诸多课程只是充当了“跳龙门”的垫脚石而已,这样的东西,教师再强调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曾听一个厌学的学生反驳老师:我毕业扫大街,难道我还要计算一下要用几牛顿的力?话虽偏激,却耐人寻味。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二是德育的尴尬,传统道德及学生守则乃至思想政治课本,在社会生活的冲击下成了空洞的说教,许多道理让教师无法自圆其说。当代学生都是有思想有观察力的“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他要到生活中进行验证,然而他们得到的东西却未必经得起检验。我们要求孩子们这样那样,而我们成人以及社会又给他们做出了怎样的榜样呢?一切都不攻自破,将教师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舆论包围中的无措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趋于二律悖反的怪圈,一方面给教师这个职业罩上一个又一个美丽而虚幻的光环,是“蜡烛”,是“春蚕”,是“奶牛”,从古代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到今天的“灵魂工程师”,似乎都显示出对教师的无限尊崇。可另一方面,教师又是高付出低收入的代名词,越是经济发展地区越没有人愿意做教师,师范院校只能招到二三流成绩的学生就是明证。同时教师也享受着“公众人物”的殊荣,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在法定的师德准则之外,人们心中也约定俗成地给教师制定了行为细则,动辄得咎,一句“还是老师呢!”就让教师们底气尽失。哪怕是菜市场上讨价还价,也会引来微词,言外之意就是别人可以,教师则不行。可惜的是教师们普遍都没有阿Q的赖性,能霸道地说出“和尚动得我如何动不得”的荒唐话来,就只好战战兢兢,畏首畏尾,这也不敢,那也不能,“活在舆论的硬壳里”。社会的期望值往往超过了“人”的极限而趋于神化,从来未将教师看做完整的人。把教师挤兑到无可奈何的角落动弹不得。一旦成不了神那就只能是“非人”,一群“非人”还如何去塑造健全的“人”呢?一位教育前辈曾痛心地感叹,90%的老师都有心理疾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如何不得病呢?

转型期的迷失

对角色认识的模糊,导致很多教师缺少进取精神。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当现实生活与自我期望不同步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大部分老师自参加工作就没有给自己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仅仅当做一份工作在做,未能投入全部的热情。

教育管理的种种牵制,在很大程度上令教师们心冷。原因是教育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这种提法原本没错,却忽视了教师应有的教育权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弱化,将教育责任全部交给学校与教师,却无法明确教师和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权限,只能爱学生而无法管学生,稍加管理可能就会招来学生与家长的不满甚至起诉。社会上出现那么多的教育事故,责任自然在教师本身,是职业道德和教育水平低下所致,但家庭、社会也难辞其咎。现在的普遍状况是教师怕管学生,不敢管学生,他们觉得没有必要给自己惹一身麻烦,好多人甚至认为,何必管他,出了学校有单位管,出了乱子有警察管,长此以往,学校的职能恐怕仅限于传授知识了。

转变观念而无从下手。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他们要想获得全新的教育理论,除了自觉地学习之外,难得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新东西,学校组织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犹豫、迷惘、彷徨兼而有之,欲进无力,欲止不能,明明是已经激发了进取的激情,却又不知所措了。

让教师怀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带着处变不惊或畏首畏尾的心态去教育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显然是缘木求鱼。教育改革不能改变教师的心态恐怕是最令人担忧的事了。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曾说,要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该赋权于教师,解放教师,去掉教师身上那些有形或无形的枷锁。让教师发挥自己所长,让矛盾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认真把好教师入口关,选出一些真正想做教师而又适合做教师的人,而不仅仅是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压力,意义也是不同的,因为人们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时,对压力的感受就不同了。同时,学校不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定期组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建议对于改变教师的心理现状,无疑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4.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篇四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1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同时四川汶川大地震对他们的心理伤害,使产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特制定南轩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面临的可能心理困境,促进南轩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发展。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避免造成的更大的伤害;解决心理危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群体或个体危机消除,恢复常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心理社团成员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警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心理社团成员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与心理社团成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常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2、危机就意味风险,所有成员不能因干预无效而自责、内疚,要意识到干预的有限性。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2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由此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并且维护学校的生活、学习秩序,从而建立和谐校园。现制定我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

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校保安人员等。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辅导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辅导老师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常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5.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篇五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避免造成的更大的伤害;解决心理危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群体或个体危机消除,恢复常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心理社团成员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警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心理社团成员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与心理社团成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6.这些方法及时发现心理危机 篇六

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因为它几乎会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以高频出现,但可怕的是你对它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在闲暇时间多阅读一些相关的入门知识,能够有效地帮助你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道理,和你平时护肤一样,发现小痘痘,就需要用控油产品;而肤质干了就要补水!

记录自己的思想

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大脑常常处于波动型状态,即在某个特殊时段,心理问题会特别严重,但她个人却并不自知。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担忧,不妨养成记日记或定时录下心声的习惯,然后每隔一周集中回顾。这种多重检视,对于发现自己的心理疾病,会有很神奇的效果。

请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

专家发现,现代社会,普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达60%以上,而最先能发现他们异状的,正是他们的亲友们。所以,不妨试着和你的家人及朋友约定,经常互相留意对方是否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越及时提醒,你所受的“心伤”就会越小。

7.心理危机 篇七

1.1 健康资料的必备内容

在旧飞行人员的档案中, 各项身体状况的资料都有, 唯独没有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 这是很不科学的。众所周知, 之所以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是为了随时掌握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样, 心理健康资料作为飞行人员健康状况的一部分, 建立档案是非常重要也很必要的内容, 是为飞行人员放飞把关。

1.2 作为心理放飞依据

在飞行人员的健康鉴定中, 通常以身体的健康等级来评定其是否可以飞行。特别是在身体疾病矫治后或飞行事故后, 根据飞行人员的身体状况是否恢复到相应的健康标准作为放飞的依据。其实飞行人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干预而不能正常飞行, 特别是在一些生理性疾病或飞行事故后, 尽管身体健康恢复了, 但心理还未恢复到良好状态。因此对飞行人员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估, 对其是否可以继续飞行提供心理依据。必须看到《空军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是伴随临床航空医学经验积累和医学技术进步而来, 其次是伴随航空武器进步而来, 再次是伴随新的传染病、心理疾病、生活方式病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等社会和自然环境变化而来。如新一代航空器的发展, 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减轻飞行人员体力负荷的同时, 增加飞行人员的认知负荷、注意力分配负荷, 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这种情况在现役飞行人员中显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现行《标准》中对心理标准的规定并不明确[1]。

1.3 帮助飞行事故调查

造成飞行事故的原因很多, 部分是人为因素。1979年以后, 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行事故占总事故70%~80%, 其中心理因素导致的事故占大多数。人为因素中有技术和身体原因。个人心理因素导致的事故报导不乏其例, 国外的报导中常有由于飞行人员的心理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感知觉能力是评价一个飞行人员心理能力好坏的重要指标。国外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 wiegmann等对1990~2003年间1 805起飞行事故的调查发现, 由感知觉错误导致的事故占9%, 因此, 记录好飞行人员详实的心理档案[2]可为将来飞行事故的调查提供宝贵资料。

1.4 提供科学研究的数据

系统、科学、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是研究飞行活动与飞行人员心理之间关系及规律的重要内容, 这些资料给研究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对科学研究很重要。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健康, 心理方面的这些数据资料是一个完整的健康档案所必备的内容, 也为飞行人员的健康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充分的依据。

2 飞行人员心理档案的内容

2.1 心理测试内容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因素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 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 对于贯穿在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飞行人员的心理状态[3]。飞行人员心理测试的内容大体分为人格 (EPQ、16PF、MMPI) 、能力和智力测验、投射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几项内容。由于现在的心理测验量表非常多, 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量表是准确评价飞行人员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2.2 心理咨询内容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4], 在飞行员这个群体中, 有一部分在疗养中有自愿求助心理咨询的愿望, 只要有心理咨询的工作过程, 就要详细记录困扰飞行人员的主要心理问题、自我情绪状态、认知能力、行为特点、咨询与治疗的次数、采用的咨询技术方法以及咨询的效果评估以及随访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飞行员到其他医疗单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很好的指导与借鉴

2.3 团体心理疏导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疏导形式, 军人的团体心理疏导, 是在军队特定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非军事活动的团体心理训练和团体心理咨询形式。也是达到军队官兵成员相互之间认识自我的有效方式。飞行人员的疗养通常是集体入院, 且共同完成着某些急难险重的任务, 也经常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 所以最适合在其中开展内容多样的团体心理疏导。所以详实的团体心理疏导记录资料能很好的提示个体在团体活动任务中的心理表现, 对全面掌握飞行人员各个时期的心理活动规律十分重要, 要记录好团体活动的主题、参与小组的人员名单、参与者的行为记录以及言论记录等内容。

2.4 心理训练内容

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手段, 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 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 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心理训练的内容比较多, 可根据飞行人员的职业特点, 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资料中要记录好训练的方案, 训练的内容, 训练的基础值与目标值, 训练效果以及训练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等。这些资料对其以后制定训练计划与方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 建立飞行人员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3.1 保密原则

特勤人员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着高技术的军事装备, 其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装备的正常操作, 也决定着部队的战斗力。因此特勤人员的心理健康档案也应进行严格管理, 加强保密, 同时心理问题关系到每个官兵的隐私, 因此要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要求去做到对当事人的保密, 当然也有保密例外。

3.2 客观性原则

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对象,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而通过心理活动进行加工后就具有主观反映的方式和特点, 形成主观的观念形态, 因此研究者易犯用自己的主观臆测去解释和判断的错误。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用客观性的原则来对待和处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档案中要保存当事人最原始的、最客观的资料而减少工作人员主观性的内容, 从而最大可能的保证档案资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 标准化原则

心理卫生工作虽开展时间不长, 但越来越受到部队各级领导的重视, 然而有许多工作大致都是各单位各行其是, 在内容以及工作流程上都不太一致。因此, 在档案资料的保存上也不太一致。飞行人员每年疗养的地点也是不同的, 这样一来, 就要求各单位在心理工作的内容及流程上要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档案记录的连续性和可参考性。

3.4 系统性原则

心理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大系统, 而军队飞行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性, 对其又有特殊的心理能力要求, 这就提示在对飞行人员心理档案的建立中不但要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这三个子系统的内容, 同时还要收集整理各子系统中的心理要素。特别是要记录有关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飞行人员的职业效绩, 所以心理档案的建立必须从系统性的原则出发。

3.5 发展性原则

心理不是静止不变的, 其总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和境遇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飞行人员也会因为年龄增长、职务升迁和装备的不断更新, 其心理状态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因此在心理档案的建立完善中需保持一种发展性的原则, 要根据各种外在改变来评估飞行人员的心理, 并阶段性地做出系统的评估。这样就能使研究者和部队领导能及时把握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为训练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从完善飞行人员心理档案管理的模式入手, 提出了疗养院军队飞行人员实施心理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以及在管理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认为良好的档案管理能提高相关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关键词: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马国庆.改进疗养院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工作的建议[J].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3) :131-132.

[2]毕泗成译.运用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 (HFACS) 对教练飞行事故进行分析[J].民航医学, 2007, 17 (3) :7-7.

[3]王永梅, 鞠永和, 石元洪.心理测验在医务人员招聘工作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1) :64-65.

8.“荒唐”背后的心理危机 篇八

听到这儿你什么感觉呢?荒唐!

小伙子嘴里叙述的一切,都像是从电子游戏中搬出来的。从这条线索中我们可以推论出:对于他来说,电子游戏的世界(或者是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现实世界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心理功能还不足以将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空间区分开来。就如同我们能够在睡醒后反应过来“刚才是一场梦”,然后对于上文提到的小伙子来说,这就会有很多困难。我们管这种现象称为巨婴心理!

人在婴儿期时无法分化“自己”和“他人”,他们感觉只要自己“饿了”,一哭就会有奶水进来;只要自己被尿泡了,一哭就会变得干燥。在婴儿的概念中,并没有其他人存在,他们认为是因为自己难受了并且哭了,才变得舒适。这种只要我有感觉就会变舒服的自恋状态,被称为原始自恋,是一个人在婴儿期的正常现象。

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发现自己和喂奶的人是两个人,自己的哭并不会立刻换取奶水,有时候甚至要等很久。这时候婴儿开始有了自体和客体的分化,开始了解到自己需要通过跟一个人的互动来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时候原始自恋开始受挫(严格来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受挫了,第一次受挫是出生的时候),随着不断受挫,婴儿开始理解现实世界,变得成熟。

但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很好的与婴儿期的这种挫折共处,导致他们无法被打磨出足够的现实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以及人际交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种可能,是婴儿被照料的太好了,以至于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自己心理功能的必要,这种情况多产生于溺爱型家庭,孩子不需要去做饭,甚至连话都不用说,养育者就能够把孩子最爱吃的东西端到嘴边;另一种可能则完全相反,孩子经受了太多的创伤和挫折,导致他们不敢继续成长,于是就小心翼翼的继续保持使用最古老的方式应对世界。这两种原因有时都会出现只是占比不同,因此我们在实际心理咨询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巨婴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都是在替自己弥补某些创伤。

在青年男女恋爱时经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男方绞尽脑汁千辛万苦为女朋友买到了自以为合适的礼物,结果送给女方时搞得对方一阵尴尬,实在没有任何美感。这种礼物包括但不限于:浮夸昂贵的按键手机,高端游戏鼠标(前提女生不玩游戏),网络游戏点卡……

女方接收到这种礼物第一反应确实是震惊,但震惊的背后是“你为什么会认为我喜欢这个”。但对于此类男生来说,他们很难去了解女方震惊背后的心理活动,而是依然沉浸在自以为送出了不起的礼物后的欣喜中。

巨婴们会将这种现象作为自己的典型行为模式,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暂时性的退行,产生“把想象等于现实”的情况。比如恋爱中的两个人,女方不高兴,男生不知道怎么哄,女孩子就会更不高兴,因为她觉得自己男朋友“应该知道自己再因为什么事情生气”;又如在公司里面,老总画了一张大饼,员工们仿佛真的拿到钱一样开始拼命工作;再比如我们有时候在备考前,会带着书去图书馆刷一天的手机,如果这种行为让你觉得踏实,那么你也在“把想象等于现实”。

经过上面粗略分析我们能够大致推断,新闻中的小伙子心理年龄因为某种创伤并没有发育起来,仍然像是个幼儿园的孩子。当我们了解到这一阶段时,往往又会从“厌恶”他转向“心疼”他。也许正如鲁迅先生的那句话: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付厚智,201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系。擅长工作领域:优化家庭关系,提高沟通质量,改善青少年学习考试状态,成人心理健康保养。公众微信号:tianjinpsy。

上一篇:国际法下一篇:十佳社区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