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寻语文理想课堂

2024-08-14

一路追寻语文理想课堂(共12篇)

1.一路追寻语文理想课堂 篇一

语文教学反思-追寻生命课堂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追寻生命课堂,欢迎阅读与收藏。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呢?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课改提倡学生也应成为课堂的提问者。质疑问难,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爱因斯坦不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这一思想?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提出问题呢?我辛苦而快乐地行走在新课改的教研之路上,一直在思索着、实践着、追寻着我身边的生命课堂……

我一直都认为孩子生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但是为什么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往往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因此,首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切才能成为可能。认识到这一点我更是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课堂,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下放着提问的权利,尽量把它还给学生。

第一册《海水》一课,我满怀信心地问:“孩子们,你们能仿照课文向海水提问吗?”没想到,学生却“卡了壳”,课堂的冷清让我担忧。是不是孩子们太小了,不会提问呢?这种冷清必须打破,我得想办法让我的孩子们开口提问!

“想法决定行动”。在以后的每课教学中,我都有意识训练学生提问。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抓住课题学着提问。我请了一个不敢举手的孩子,他怯怯地站起来却开不了口。我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你看着课题,想怎么问就怎么问。”“那雪地里的小画家在哪儿呢?”他终于开口了!我带头为他鼓掌。这一招还真见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由课题引出了许多问题。在我的鼓励下,后来不仅这个孩子提问的次数越来越多,其他的同学也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有了提问的习惯,看到这些变化我很欣喜。

不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孩子提问仅停留在“这个词语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的简单问题上,有的是明知故问,甚至有的是不加思索乱问。我得想办法让孩子们不仅敢提问,还得会提问。

孩子问“问题”从模仿开始。于是我在教学中站在学生角度去问,做好问“问题”的示范。在我的巧妙“以身示范“中,学生越来越想提问,越来越会提问,课堂的惊喜也随之而来:

上《影子桥》一课,我让孩子们自由读读课文,读着读着,有个女孩却举起了手!我立即走到她面前:“你有什么事吗?”“我觉得书上的`标点用错了!”听了孩子的话,我吃了一惊。不会吧,我在课前读文时没发现呀?孩子指着书中的一句话:“老师,鱼儿在水里嬉戏很快乐,你说过感叹号最能表达出快乐的心情,可为什么书中用的是句号呢?我觉得感叹号更好!”女孩的提问让我又惊又喜,我没有想到她能对老师,对文本质疑,还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她太棒了,我马上让她把问题向全班同学诉说了一遍。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抒己见。女孩的质疑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堂课也因她的质疑有了亮点,变得精彩!

新课标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给予了学生他们应该有的一切,我们可能收获更多的意想不到,收获累累硕果。课堂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充满着成长的气息。而教师就应是激发他们活力的、陪伴他们成长的人。让课堂有花开的声音,有生命的绽放!

2.一路追寻语文理想课堂 篇二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 灵活而又恰当地选用,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一、任务提出, 引导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 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我会到学生中巡视, 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相应的指导。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实际情况,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 努力完成在本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要相互关联, 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 为解决这种差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层教学法, 感到效果很好。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 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 从而使各层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 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

我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放低起点, 尽量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直观展示操作, 然后通过模仿示范, 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尝试探究, 教师适时帮助, 解决任务, 尽可能使其主动学习, 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对第三层次的学生, 则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适时点拨, 协助教师帮助同学, 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设置任务时也注意分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 这样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到达了标点, 树立了自信, 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三、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 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水到渠成地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 让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从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 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内交流, 合作沟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差异比较大,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学习小组, 对我们驾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我是通过给学生发放信息技术水平自我评估表, 然后根据获取学生的信息来初步分组的, 将男生、女生、成绩好的和电脑操作好的学生搭配开, 使得各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 再让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 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果, 适当的时候我还会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预设和生成, 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 他们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 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 在课堂上会随时发生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 如果能够正确而巧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 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生动, 更加丰富。

3.追寻有效教学 构建理想课堂 篇三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而又恰当地选用,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一、任务提出,引导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指导。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要相互关联,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为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层教学法,感到效果很好。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从而使各层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放低起点,尽量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教学,直观展示操作,然后通过模仿示范,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尝试探究,教师适时帮助,解决任务,尽可能使其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协助教师帮助同学,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设置任务时也注意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操作练习。 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到达了标点,树立了自信,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水到渠成地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从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内交流,合作沟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差异比较大,为了弥补这种现状,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学习小组,对我们驾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我是通过给学生发放信息技术水平自我评估表,然后根据获取学生的信息来初步分组的,将男生、女生、成绩好的和电脑操作好的学生搭配开,使得各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再让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果,适当的时候我还会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他们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在课堂上会随时发生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如果能够正确而巧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对一节课而言,预设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尊重,是有序和高效教学的前提,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是巧妙与智慧教学的关键。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作为教师要想使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备课,弹性设计教学,多方面了解学生,尽力掌握学生的“现有起点”, 巧妙利用即时信息,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从而保障教学的有序性,诱发动态生成。

4.追寻理想初中作文 篇四

我曾经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长征要走那么远?不坐车?”“红军长征时有没有可乐喝?”对于我们这一代,长征已成为一个遥远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其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追寻,去思考。

现在我们都在歌颂英雄,学习长征精神。那什么是长征精神?无论是红军战士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还是翻雪山、过草地,无不体现出英雄们在面对困难、险境时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对于我们小学生,长征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和永不放弃。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都是清水煮的树皮和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讨饭要来的芋头全部倒进锅里,这竟是将士们难得的美餐。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遇到难题就等着老师父母讲解,从不动脑筋思考;在学习上,碰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敢迎难而上。红军长征之路坎坎坷坷,我们青少年学习生涯的路途也并不平坦。长征虽然结束,但长征精神却永存。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努力学习知识,不怕困难,勇于翻越学习中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为自己的理想持续不断地努力,像长征一样,直到胜利。

5.一路追寻语文理想课堂 篇五

当我读完这本《我的教育理想》,我被他的文字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一个把教育当作伟大的使命,并对教育充满思想的人,我的脑子里充满了三个词“激情、自信、追求”,无论是作者的本身,还是文字中所传递给我们的理想校长和理想的教师形象都可以用这三个词来囊括。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天起,我也一直在追寻着,以前是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现在是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园长,如何创办一个理想的幼儿园。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我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心里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幼儿园。在这样的一个幼儿园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每一个成人的脸上始终荡漾着浅浅的笑意,唇齿间流露出的都是柔声细语,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洒满了阳光和花香,眼神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而我则穿梭于孩子之间,被他们的歌声、笑声所包围。

我的梦想很温馨,但其实看起来很简单的画面却是要付诸于很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朱教授对我心中理想的学校的阐述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有特色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的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的接受,人格在萎缩。”

他在书中提到了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学校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最后评出十所最好的学校,其中一所意大利迪亚纳学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学前教育效果特别显著,看上去与其说是幼儿园,不如说是一所欢腾喧闹的温室,墙上贴的、窗上挂的、天棚上挂的都是孩子的手工艺品,教学的内容是围绕着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艺并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来组织的,他们把0—3岁孩子进的学校称为“窝”,3--6岁孩子进入的是母亲学校,其实从这个名称就可以感受到学校的定位,它让孩子感受就是安全的、温馨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他的内心才会是自由的,开放的,阳光的。

理想的学校不在于有多少良好的设施,也不在于门口挂着多少的铜牌,而在于拥有真正能够被社会所公认的特色与内涵,拥有能够被家长所信任的理想的教师,和健康发展的孩子,读后感《追寻教育理想的人——《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就这点而言,我们的幼儿园离理想学校的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自我挑战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回想自己从教师成为园长一路走来的路程,从小自己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我憧憬着自己有一天能够站在讲台上成为一个能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谈话一起玩乐的中学教师,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不过很快我也在幼儿教师的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我爱孩子们,他们的调皮在我的眼里是可爱的,他们的笨拙在我的眼里依旧是可爱的,因为他们就是3--6岁的孩子,他们不是有着明确是非观念,有自制力的成人,所以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被接受,被原谅的,我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期待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让孩子们轻松自由的成长;每天下课后我会用教养笔记的形式把教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因为我相信在这种记录中,我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发展,也慢慢地会找到教育的规律,其实当时自己的思想很简单,并没有想过是为了某种荣誉或者说是为了评什么职称,只是一心想着我要对得起要跟随我三年的孩子们,我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题,如果我给我的孩子们每天多一点点地经验,那么三年下来,我们班上的孩子一定会比其他的孩子发展的更快一些,我不断探寻着最好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尝试,歌唱教学中的轻声唱法,日常教学中的分组教学,美术教学中的组合画法,在我的脑子里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看着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验证,听着孩子如百灵鸟般的歌声,看着孩子们充满想像的丰富的画面,回答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个难题,感受着孩子一天天的进步我的心是充实的,我的心是愉悦的;我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和家长们交流着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和那些比我大了十几岁的家长们成了好朋友,他们并不因为我是一个小老师而看轻我,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我的用心。

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不需要太远大的目标,更不需要太功利的目标,只要你的心中装着孩子,如果能够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对孩子充满成功的期待,你一定会去努力做些什么!你会充满激情的对待每一天,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用专注的心去进行每一次的教学,你会为自己的成功而喜悦,你也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思考,你会不断地去充实自己,不断地去追求卓越,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校长应该是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应该是珍惜学校名誉的人;应该是具有宽广胸怀、感召力和凝聚力,追求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的办学风格的人;应该是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力量促发展的人;应该是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使学校有优美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的人。”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理想的校长比做一个理想的教师要难多了,因为理想的教师只要做好自己,但是理想的校长光做好自己远远不够,我有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够办一所高品质的幼儿园,我把幼儿园的名誉视作为自己的声誉,因为一个学校的声誉往往取决于一个校长的声誉,每次当家长们认同我的办园理念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对我们幼儿园的认同,很多家长就是冲着我们的办学理念选择了我们的幼儿园,但是要成为一个理想的园长,并不是一人独行,是要有能力带领整个团队都能接受并能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并不容易,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接受并落实于行为之中的,所以我想要成为一个理想的园长更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召教师,凝聚教师,和教师共同成为先进理念的学习者,科学教育的实践者,幼儿发展的推动者。

6.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三年前,当我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时,“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而今,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之际,我愿将自己努力构建“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趣味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

一、真实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真实的课堂是有效率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家都有事情干,学生通过教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内容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真实的课堂要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真实的课堂是常态性的,有待完善的。它无需课前大量的准备,课堂是常态的,课堂中有思想的碰撞,有相应的讨论,师生能相互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且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它可以经过师生改进而完善。

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努力的教学过程。在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完善,是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次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真实的课堂是真正回归语文,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它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

课堂是真正上好语文课的地方,教师应该老老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领会关键性的词语,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妙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引领学生研读文段,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句中的“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的“横”字不平常。“横”字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真实的课堂既重视典型文本,重视语言感悟,同时也重视背诵积累。我认为,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这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加语文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新课标也是重视背诵的。课文中规定了背诵的篇(首),还附录了课外背诵的60首古诗词,也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背诵各篇佳句,积淀古典文化,就能体会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二、趣味的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等。如上《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显示鲜花盛开的图景。“同学们,你听过花儿开放的声音吗?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一朵朵鲜艳的花儿,慢慢地,慢慢地伸长腰姿,舒展开灿烂的笑脸,一个,两个„„蝴蝶闻香翩然飞来,蜜蜂羡美嗡嗡道贺,花儿们笑了,咯咯咯„„你一定听风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如上诗歌、精美散文时,我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吟诵,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激昂处给它激昂,该委婉处给它委婉,该悲凉处给它悲哀,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吟诵体会,不只是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如吟诵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的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的躯体反应,同时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从而体会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让学生小组合作吟诵诗词散文,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品尝到合作的喜悦。如上小品文《苏州园村》时,事先考虑到到过苏州看过园林的学生不多,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先从实地拍回录像,又上网查阅资料,按课文思路认真做好整洁美观的PPT。课堂教学中,利用PPT辅助教学,非常直观生动,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如上《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言文教学,学生学得乏味,针对这点,我在教学内容上稍加改变,如与历史典故学习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得到提高,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学《蚊子和狮子》、《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开展辩论、知识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学《杨修之死》,让学生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经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每学期我都要开放2篇课文,请学生为全班同学上课。学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组成智囊团集体备课,备课前还作问卷调查;写出详细教案,制成精美的PPT;课堂教学有板有眼,导入、转接、总结、作业都齐备,还有小组讨论等,课堂气氛活跃。“小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稚嫩,有漏洞,但学生的学习热情绝对是高涨的,因为讲台上下已形成了一个互动互助的海洋。

三、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收集不少民间语文形式,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味民间语文的智慧与魅力。让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探究我国戏剧的渊源,感受它博大的内涵;通过学唱戏曲,品味戏曲的悠长韵味与美好情感。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故事、诗句、歌词等,感悟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深情与寄托。带学生漫步古诗苑,学唱古诗,给古诗配曲,给古诗编舞,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深刻地领悟诗词内涵,含英咀华,领悟到诗词的旋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课内与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教师可以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例如上完《出师表》,学生很想更多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等,我就带学生上网阅读,搜集资料,整理编写“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手抄报,班级交流,效果不错。2005年11月,衢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示活动在我校举办,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到各展厅参观并写成文章,在班上交流;组织学生采访活动负责人,写成新闻报道,在学校广播里播出等。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了语文,运用了语文,同时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在写作课堂教学上,我与学生开展“同题作文擂台赛”,使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更加灵动,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进师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每学期,我都要与学生开展一次作文比赛。我写下水作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批改讲评。而且评后再改,改了又评,评了又改,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学生也尽力修改。最后编成作文集在班级发表。在每次擂台赛中,师生双方都会竭尽全力写作,想方设法修改,共同创造完美。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很难对课堂生成有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往往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而更多的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而正因为这样,灵动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就充满生命的气息,就出现了更多的精彩。

四、诗意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

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

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诗意的课堂是至高的课堂境界吧。我心目中的诗意课堂是孔夫子与弟子们之间轻松、随意、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柏拉图和其学生们民主平等的探究问题的场景,是于漪老师教学《茶花赋》时那抑扬顿挫美好和谐的课堂韵律;是钱梦龙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的潇洒随意的谈话„„我也曾经热切寻找,营造过“诗意的课堂”,意想凭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在课堂内垦出一方亮丽的天空,让自己和全班同学进入课堂教学的至境。然后,我却不断碰壁,而诗意的课堂总是让人产生梦幻般的追求。

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要充满诗情。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充满诗情,首先是要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博学精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要认真研读文本。因为语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内心经历,都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只关注参考资料,不去认真研读课文,就会脱离生活,把优美的语文课上得干巴巴的,何谈诗意呢?我的方法是上课前都把课文读5遍以上,力求每遍都有新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去研读课文。有时根据需要加上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营造起诗一般优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其乐融融。

课堂教学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诗意课堂的营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使课堂富有诗意。如教学《散步》一文,不按记叙文六要素去整体感知、逐段分析课文,而是大胆融合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体验文字描绘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起伏,有曲折,课堂设计像一首流动的诗,带领学生如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曲陶醉于课堂学习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要营造诗意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教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7.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七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忽视了学生这个核心要素,我们便无从谈起教学。所谓“教学”就是涉及两个方面的行为,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就是“学”。这些年来我们在“教”这个方面上给予了太多的关注。我们修订教材、我们加强师训、我们关注教师、我们紧盯中考。仿佛一切做得非常完美,殊不知我们处心积虑却恰恰忽视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学生”。我醉心于同仁们公开课后的“掌声”却也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一举一动流露出的“心声”,我们在课堂上飞扬“激情”却恰恰忽视了学生在言谈之间流露出来的“真情”,我甘心“享受”“一言堂”所给我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却无法“承受”来自于学生天真稚嫩的质疑。如此,学生怎么会快乐,快乐的课堂又从何谈起?

所以,要想真正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先把初中的课堂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课堂主人。在课堂中,要把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参与语言学习的实践、丰富和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当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寻语文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绝不是说完全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要强调“教师”在其中的所起到的影响。教师需要做的绝不是完全摆脱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而是逐步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好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的语言探究活动始终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可控的范畴之内。同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它具备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也具备了相对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语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得很近,但是它有些内容又非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那么显性和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养成一个相对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逐步运用语文学习的一些相关规律,不断引导学生,不断付出实践,始终让学生在知识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相关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原有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例如,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教学关注的点放在对于文章作品主题思想的探究和思考上。《语文课程标准》实际上已经明确规定了文言文知识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初步的掌握和培养阅读粗浅的文言文的能力。那么依照这个思想,语文教师可以对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必要调整。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能够选读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作品,最终充分实现对于文言知识和文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优异的成绩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产生,往往与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学生在高考或者是中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种种快乐。所以,有必要对于现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当中的反馈和检测进行有效改革。要不断加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参与学科检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接受力和感知力。我们要想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逐步促使教师接受学生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之。例如,有的地方开始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把口试和听力测试的内容逐步加入到考核检验范畴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考核的形式,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电教媒体运用,让学生在声光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互联网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普遍运用,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电教媒体包括录音、电影、录像、课件、计算机等。电教投影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简便。用它可以替代板书,可以起到渲染情境等多种功能。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转入易学、乐学的轨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多媒体这个教育教学的新领域、新事物,转变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固有模式,逐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声光电当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总之,如何把快乐送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个摆在所有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新课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看做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和要解决的新命题。

摘要:作为肩负着新课改的历史使命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们初中语文走向快乐呢?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快乐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快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修丽.将快乐带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学研究,2009(6).

8.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八

一、诗意的朗读

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表演读、配乐读,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和更加诗意的教学情境,表现出诗意的细节之美。

请看余老师执教苏版课标课文、童话《七颗钻石》时的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 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 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 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 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 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再请看余老师执教《我愿意是急流》的阅读欣赏课的朗读训练设计。

师: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教学板块:美美地听。

1. 请同学们听男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2. 请同学们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3. 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美美地读。

①请同学自己朗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杨,抒情性)。

②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

第一,请同学们先试读首尾两段。

第二,请同学们在轻音乐中朗读全诗。

纵观余老师在课堂中的朗读,或小步轻迈,层层推进;或角度精细,不断变化;或听读结合;或有引有读;或读中有析。有时是浅吟低唱,有时是慷慨而歌。余老师的这种朗读设计,形式高雅,有着优美的文学氛围,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身处其中的角色感,能够激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享受审美的喜悦。

二、诗意的提问

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达到了两个境界。正是这两个境界,展示了提问设计的诗意——它们回答了人们多少年来对提问设计最大的疑惑:人们总是说提问太多、太细、太滥,但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的方法。

余老师提问设计的第一个境界是:主问题的设计。即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

先看余老师的教例。

例一:《荷塘月色》的结构分析教学,设计这样的提问:

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

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进入课文全文。一个这样的提问,牵动了同学们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

例二:《沁园春 雪》的文意理解教学,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上下阙的意思。如“上阕绘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议论抒情,评古论今”。

面对这样的表达要求,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并进行反复的概括和修改。活动的设计既暗合了“沁园春”词牌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着阅读理解之中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

这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余老师所研究的“主问题”。

余老师提问设计的第二个境界是:微型话题的设计。

如余老师教学《散步》时设计的微型话题讨论:

① 课文标题欣赏;

② 课文的开头之美;

② 记叙文中的风景画;

③ 说说课文中的“波澜”;

④ 课文美句赏析;

⑤ 欣赏课文的情感美;

⑦“世界”一词的意味;

⑧我看课文的主题。

微型话题的设置,使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见解的活动能够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队分时间,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诗意的评价

余老师的课堂评价,可概之为:精到敏妙,诗意盎然。一语之力化腐朽为神奇,“点”在要害,“评”在关键。看似随意之语,却能点醒梦中之人。

请看余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下面,静静地、静静地思考一下,准备抒发感受。

生1: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首古诗,它里面有两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广为传诵,它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要在希望中向前奋进。

师: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的快乐。谢谢你!

生2: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就是不平静。

生3: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的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

生4: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苦难,你会品味成功的乐趣、滋味。

师:也就是说艰辛能够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5: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些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实的双肩。

生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身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细细去品味这种痛苦,镇静地想一想,快乐就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

这段课堂实录,学生说到哪儿,余老师评到哪儿,师生对话,浑然天成。老师诗意的评价,从作用上来看:有含蓄的评判、有巧妙的引导、有准确的校补、有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生动的比喻,有精当的对偶,有形象的引用,有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正是这些诗意的语言贯穿全课,才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才构成了诗意的语言课堂!也正是这些诗意的评价,才使学生快乐、诗意的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9.追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九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然而,有效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课堂的追求。

一、牢固确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教学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它意味着三维目标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达成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追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让教学不再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而应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袋麦子》一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把“你最喜欢谁”这一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尾声。有位教师却增加了一个环节,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有的喜欢小猪的憨厚,有的喜欢小牛的节俭,有的喜欢小猴的聪明,可你知道土地爷爷最喜欢谁呢?”引导学生再次看插图、读课文,进而总结出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你知道土地爷爷为什么最喜欢小猴吗?”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位老师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在阅读、感悟、建构意义中,找到审美的标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这也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教学中,老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的探究学习充满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保证课堂教学真正有效。这样,课堂上学生“笑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才能真正让人感到怦然心动,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充满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王树华老师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首先把阅读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潜心对话,等学生有了感悟,有了共振,有了体会,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其次是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借助文本互动对话,紧紧扣住文本语言,引领对话走向深入。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中,思想不断碰撞,精彩不断生成,学生无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具体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所谓教学促发展,也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高层次的教学,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有效。

对一节语文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老师指点才能掌握的。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学中就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责任感的形成,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教学《珍珠鸟》一课,在理解文中的中心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有位老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这句话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第二层次理解“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逐步地信赖‘我”;第三层次理解“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原因,关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一步步地思考体会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追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意识,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进而把语文的魅力传递给学生,滋养学生的底气,垂钓学生的灵性。

10.追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十

一、精彩的导入语利于学生进入求知状态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省时高效的导入,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刺激和最佳的切入拨动学生的心弦,尽快使其形成“兴奋中心”,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以极具魅力的语言,采用悬念式、激疑式、激趣式、情境设置式等方式导入,学生存在的心理定势就容易改变,心理障碍就容易排除,积极因素就容易调动,探求欲就容易激发。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能尽快进入求知状态。如某名师讲述烘托映衬手法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O”,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话音刚落,“圆球”“西瓜”“太阳”“月亮”“篮球框”……答案不一而足。老师说,大家的答案都有道理,请想一想,若它只能是十五的月亮,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命题成立。经过讨论,采纳了一个学生的意见,在“O”下面勾画出几朵云,一轮大而圆的月亮在云中升起的图像就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指着图案说,现在这个“O”只能是月亮,这是烘托、映衬手法使之然。没有云的衬托,这命题就难以成立,由此可见烘托、映衬手法的作用不可小视。像这样能够诱发美的课堂导入,自然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求知状态。

二、和谐的讲析语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讲析语是否恰当和有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讲析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讲析过程中,标准流畅、精确严密、疏密有致、声情并茂、充满信任的富有激励因素的讲析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讲析语言若不注重和谐美、诱发美,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无法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在审美快感中愉快积极地接受知识信息,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讲析语的诱发美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斯霞,前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体现出的是音乐性,她的讲析如潺潺流水,蕴含着一种意境,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她的学生在多年以后都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难以忘怀。后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则表现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使学生不由得产生共鸣。当然,她们讲析课文的艺术性和体现出来的诱发美,并非一日之功。其诗化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调,快慢有致的节奏,富于变化的感情色彩及运用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这也就是说,教学语言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高质量的和谐生动的讲析语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提问语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形成矛盾冲突,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语言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语言的巧妙,提问语气语调的诱发协调,提问时机的恰当把握,提问难易度的适度控制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问语言的质量与课堂密度、课堂效应息息相关,能够诱发美的提问语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提问语言能够诱发美,提问语言难易适度,“立竿”就“见影”;提问时机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迸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问,在知识的对称点诱发问,在知识变化处诱发问,在认识冲突处诱发问,在总结规律处诱发问,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效率就高,效果就明显。诱发美的课堂提问语言,能启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诱发出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语:“这个孩子想要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不会反对?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也各有理由,而思维较严密的学生则说:“不存在会不会反对的问题,因为他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死去了。”这种提问语言设计得巧妙有趣,既会加深学生对“遗男”“孀妻”的理解,又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问语言的诱发美,重在一个“导”字,以已知导未知,激发探求欲;以“惑”导“解惑”,诱发成功欲;以定向导逆向,激发表现欲;以学导迁移,培养自信欲。追求提问语言的诱发美,导得巧妙,导得得法,学生就能进入亢奋状态,“一个个的把问题像珍珠滚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艺术呀!”(陶行知)

四、简练的过渡语利于教学环节层层推进

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明晰的课堂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应有刀砍斧凿的痕迹,不应支离破碎。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巧夺天工,追求课堂的高频率、快节奏,无疑应追求过渡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巧的过渡语言将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不知不觉进入“又一村”。以自然的方式、探讨的语气,完成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学生就会处于陶醉状态。知识的大门在学生面前一扇扇地打开,随着课堂环节的层层推进,认知也逐步深化。如听魏书生、洪宗礼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时间总像特别短,其原因就在于教者过渡语言天衣无缝,教学语言能够诱发美,使听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五、精当的小结语利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语言的精当与否,与课堂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诱发美的小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收到凝聚精华、深化认知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之功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其目标应是明确的,重点应是突出的。要使目标达成度高,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的小结诱发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依旧昏昏然,所获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小结语言忽略了精心的组织,不能够诱发美,这样以其师的昏昏必然不能使学生昭昭。教师若能注重小结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当的语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进入昭昭状态。教师设计小结语言,应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要承接上文的讲析,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要强化课堂中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启迪心智,充分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教师要始终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美,使语文教学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状态中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这样必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正面效应,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11.追寻民主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十一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才思敏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自己的课堂,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取这样的措施:(1)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怕老师,在老师面前表现的胆怯害怕,在课堂上更是不敢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新课改积极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应该用和蔼的语言、亲切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近你,相信你。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破除“师道尊严”的思想,与学生平等交往,虛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2)运用民主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什么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只是机械地记录老师讲的重点,难点,这样的课堂是不民主的,是不和谐的,新课改积极倡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快乐的、是主动的,因为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总之,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吴有明.提高初中语文的民主策略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

12.追寻语文课堂的“妙趣横生”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追问;谐趣;情趣;理趣;妙趣横生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美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改以来的语文课,有的情感渲染过于浓重,学生有所感动却缺少感悟;有的偏重于探究,因过于追求思维训练而显得生涩,缺乏情趣。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妙在谐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只有真正实现与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才能使语文学习充满生命与生活的气息。对话的前提就是尊重和平等。教师要有勇气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倾听者、学习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源泉才会喷涌而出。

有时在课堂上它可能只表现为给学生一次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例如,笔者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段,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心中不忍杀,但为了战士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心理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细细读一读,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简单写好批注,然后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一个学生说:“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我从这一细节中体会到彭德怀非常热爱他的大黑骡子。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是饥寒交迫,每个人吃的是极其有限的。彭德怀自己也舍不得吃,却悄悄地塞给大黑骡子吃,可见他多么热爱自己的坐骑!

另一个学生说:我从“抚摸”“念叨”“悄悄”“一直看着它吃完”等词语中感受到彭德怀非常爱大黑骡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人和牲口的关系,就像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感情非常深厚。

还有学生抓住“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这段话说出了当时彭德怀复杂矛盾的内心。

这种字字人心的细读之后的品味,凸显了文字的张力,使文字富有生命与活力。品味后的感情朗读又声情并茂,让学生都沉浸于这种浓浓的语文氛围中,我也被感动着。

阅读教学是增长阅读兴趣的记忆,这会影响人的一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的心灵自由。

二、情动于中形于言——妙在情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语文课堂应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避免教学形式的千篇一律或模式化,要根据年段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想想、画画;诗歌可以读读、想想、背背;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说说、演演。另外,还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文情境,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例如,像《九色鹿》此类表演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演课本剧;像《庐山的云雾》《九寨沟》此类景致优美的文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如《海底世界》这样的说明文,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利用广泛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景色奇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萌发进一步探索海洋秘密的愿望。对低中年级,这样形式多样地学习语文,只要不是过度地运用“关于语文”的东西,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中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学至于乐则不已,故进也。”(《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这里的“进”,是“登堂入室”,“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的意思。

只有让学生去触摸语言,亲近语言,才能让学生读中见悟,悟中积累。正如钱正权先生所说“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从语言文字人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语言文字。”

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课中显露出急与缓、浓与淡、爱与憎的情感,使得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学生在听觉效果上便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起他们对美的境界的追求。语文教学要追求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让思想的雄鹰自由地在蓝天翱翔,在白云与远方的召唤下,读出那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那激情,那遐思,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

三、熟读深思子自知——妙在理趣

“语文课有两种趣味——情趣和理趣。有了这两种趣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了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追求课堂的理趣,亦可称之为“意趣”,说到底就是彰显教学的主旨美,能看到学生思维火花的跳跃、进射。爱因斯坦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学习知识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他无须去学校而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在学校里,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的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

当然对于有些文本,如果字里行间尚存疑窦,教者不妨训练一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让学生先了解词的一些特点,理解词意,感悟想象词境后,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在充分地读熟读透这首词的情况下,就可能提出“是否‘清平乐这种词牌上阙押的都是‘ao韵(萧豪韵),下阙押‘eng ong韵(东钟韵)呢?”“为什么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里要用‘分号,似乎它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并非并列关系啊?应该用句号或者逗号才对。”

上一篇:我和阿姨的信下一篇:小学语文四、五、六年级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