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2024-08-19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精选18篇)

1.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       张婉华

【摘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字】语言文字训练,有效。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1】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2】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3】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4】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2.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二

一、训练的内容聚焦重点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中, 我们发现, 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在体裁或写法等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在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时, 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教材的编排体系, 关注单元训练目标及年段教学目标。我们应当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入手, 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 选择遣词造句、情感体验、文本感悟等内容进行训练。

有的文章的题眼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抓住其题眼“发愤”, 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体会人物的精神。有的文章, 抓住其刻画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及情感变化的线索, 就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且利于写作模仿,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的文章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准确精妙, 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 明白作者的写作用意, 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景物的独特迷人。如《灰椋鸟》这篇课文, 生动地描绘了灰椋鸟傍晚归林时阵容庞大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 课文的内容安排详略得当,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课文重点;语句详细生动, 有利于学生写作时借鉴。因此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 自读感悟, 勾画圈点, 品读想象, 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场面,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关键词语“倾诉、呼唤、应和”时, 我设计角色转换、想象说话的情境, 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 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二、训练的过程凸显主体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因此在教学中, 关键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阅读教学变成学生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

例如, 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 我围绕中心设计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用心思考探究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在集体交流汇报时, 没有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依次来谈, 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汇报。于是, 有的学生紧扣“乘客的谈笑风生”和“艄公的沉着冷静”这两方面来谈, 有的紧扣“黄河的险”这一方面来谈, 有的紧扣“羊皮筏子的轻和小”这一方面来谈。在感悟文本时, 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最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在此基础上, 我激励学生要像文中的艄公一样, 撑起人生的篙竿, 不畏艰险, 奋力拼搏,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这样的训练,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训练, 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还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训练的方法变中求效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时, 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以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为手段,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 训练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在教学《雾凇》一课的词语时, 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词语:认识“雾凇”时, 我出示了雾凇奇特美丽的图片;理解“笼罩、缭绕”时, 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悟;认识“摄氏度”这个表示温度的单位词时, 我告诉学生, 我们这里前几天气温很低, 达到零下2摄氏度, 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哈尔滨零下30摄氏度是多么寒冷, 正因为温度低, 才能形成雾凇奇观。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而且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同样, 理解文中某个重点句子的含义时, 可以让学生先理解这句话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样也就把握了句子的主要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还可以结合课题题眼或文章中心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学习《鸟岛》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收获, 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了很多的鸟蛋, 有的小组画了很多的鸟窝, 有的小组画了很多的小鸟。这样的展示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读懂了课文, 感悟了文中的语言文字。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 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训练的要求明确适中

学习一篇文章 (一个语段) , 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学生的听读能力要训练, 写话能力要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要训练, 思维能力要训练……在短短的一节课上, 不可能把每一项内容都训练到。所以,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段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取舍, 突出主要的语言训练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这样的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小组合作训练时, 如果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以及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 这样的合作训练就会既浪费时间, 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训练的要求太简单, 学生大都能轻而易举地达到, 那就无需训练;如果训练的要求太高, 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达到,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者也教得吃力。因此,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 训练的要求要明确适中,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训练的对象面向全体

小学阶段的教育既是基础教育, 又是义务教育, 在校的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教师都有教育好全班学生的义务。新课标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其中, 以求得发展。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当前的公开课教学中, 我发现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读书时专挑好学生;发言时专找好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时, 也是让学习好的组长汇报, 于是就出现了有些组员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的现象, 教师发现了也未提醒制止, 怕耽误时间。这种做法往往是只关注了少数学生, 而忽视了多数甚至大多数学生。教学要对所有学生负责, 要注意到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的接受能力, 指导读书也好, 引导讨论问题也好, 都应照顾到不同水平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要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

六、训练的时间切实给足

3.我是怎样进行教学语言训练的 篇三

教师,是课程改革浅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体悟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呢?下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语言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的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即在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同时随着现代学生的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问题,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课外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以加强对45分钟课堂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知识。

二、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能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三、课堂语言具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我认为: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语言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着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同时,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语言也可以与表情相结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的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任何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4.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培优 篇四

【问题目标】

问题: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优,让大面积的学生实现优秀(测试成绩达80分以上)。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是典型的差异性教学,班级学生学习素养良莠不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学生厌学怕学避学,优秀学生要想从此氛围突围而出显得更为不易。但另一方面,国家社会要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人民满意教育实际上体现在优质学校对优生的录取率。一所学校不管你办学多么有特色,素质教育开展得多么深入,如果最终没有一个学生考起市属一中,那么领导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就无从说起。语文教学中优生培养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师要想大面积和大幅度提升班级学生的优秀数是比较困难的。我从事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面对毕业班学生争上优质学校(录取分数高)的迫切需要与考试结果不理想的矛盾,对于这个问我很是纠结,致使其成为我语文教学工作的一大心病和急需突破的教学瓶颈,虽经多方努力,但成效并不明显。

目标:通过找到应对之策,在教学中实现培优,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测试成绩。

面对这一突出问题,我力图从语文教学优秀率普遍较低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专家名师和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解决这一普遍难题,促进大面积学生实现优秀,助推学子上优质学校的梦想。【目标描述】

1、通过专家培训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确立教学研究的方向。

2、努力反思,不断研修,提升教学能力,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结合课外学习,进行有效辅导。

3、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循序渐进,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之按正确的方法高效学习。

4、通过阶段性(一学期)教学,逐步显出成效,争取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优秀人数(80分上)达50%,其中10%达90分以上。【问题表征】

在目前的农村义务教学7~9年级阶段,语文教学成效并不明显,特别在优秀学生培养上收效甚微,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很少有学生考到80分以上,90分的更是凤毛麟角,鲜为人见,使语文教学在众多学科中退居二线,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升学时或平时进行各科辅导,很少会想到语文,以致普遍形成这样的认识,语文学不学,教不教都一样。造成这样结果和认识,除了外界的不了解,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发现和努力改善。【系列问题】(待细化)

1、在差异性教学中,语文教师该怎样教才能有成效甚至高效?

2、课堂教学中,为了课堂的提质增效,语文教师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3、语文教师要怎样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并高效学习? 【解决策略】

1、了解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

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提倡差异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除少数智力落后等残疾学生,应使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文差异教学中使优生得到提升,其中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优生的学习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能有效地提高优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优生的提升及学科教学的高效开展。

2、语文教师怎样面对学生进行高效教学。

每个学生特点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程度存在差异。优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按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优生吃不饱。优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班上的后进生关注较多而对班上的优等生较为忽略,因为他们的成绩不会让老师太担心。这样的教学显然影响了优等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使优生提升很重要,培养得法就可以成功地培养出优生群使准优生成为优生更加拔尖。

有关调查表明,由于优秀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所以一些基础知识的提问对他们来说很简单。当老师要求他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时他们能很快的找到。如果老师没有叫到他们回答他们就觉得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自己没有关系思想会不集中。当老师的提问先请中等和较差层次的同学回答时他表现出没有兴趣很不耐烦学习动力不足。当老师让小组内讨论有了新的任务可以展现自身的优势时他们学习积极主动性很高自己完成任务后还能帮助其他组员一同完成。

3、语文教师怎样教才能实现大面积学生优秀(1)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备课

目标设定要有层次行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立的目标要高于学生现有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保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学生在遗传素质、已有经验、生活环境等方面既然存在明显差异老师备课时就要尽可能制定几个层次目标不仅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忘记优等生为优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课上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向自己的相应的目标努力。这样优生能有所得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问题设计要有后续性

优生由于基础较好所以一般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如果还是一味的用这种问题来组织教学那优生只能是堂堂课“吃不饱”。所以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这些问题设计问题要讲究其后续性。能让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的基础上让问题能有其后续拓展性为优生服务。这样一来优生在完成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能拓展研究让他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并且能在课后有“饱足感”。【策略运用】

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策略解决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

(1)、学法指导策略训练优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优生智力相对较好,为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法指导是关键。科学的学法指导使优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方法,在方法的运用和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这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有力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明学习重点,然后围绕学习重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争辩,注重训练优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自学尝试教学策略提高优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激发起优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优生的主体意识,让优生在这样的主观能动性下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充分学习。

在向其他学生讲解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既掌握的知识,也为自己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归纳课文要点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上课时更集中地听。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要点,避免重复回答。对自己有疑问的内容更集中听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使优生也动起来,使优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成功体验教学策略激发优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优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优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多角度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鼓励优生敢于对课文、以及教师的话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这又给优生提供了创新和实践的机会,为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优生以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因为优生基础好,所以安排优生在小组内担任组长,组织小组内的讨论、安排同学发言、帮助组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有效资源,成为课堂学习的“小老师”,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

(5)分层作业策略提高优生学习动力

针对优生的学情和个性心理,为他们设计了与其他层次同学不同的多层次练习。每学完一篇课文布置优生设计几道习题作为自己的课外作业,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片段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也可以将课文扩写、缩写、改写或仿写亦可摘抄精彩的词、句、段赏析,还可以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在班上表演。周末的周记布置也对他们提出特别要求,选取课文片段为其创作插图。针对写作能力的训练,设计的练习形式有: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概括某段文字或以想象的方式将自己融于文中,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怎样想?怎样说?让想象插上翅膀,任心潮起伏,任笔调生花。针对阅读能力的训练,补充类似的阅读作品,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有时让优生之间就设计的各类习题与其同学交流完成。

实践证明,分层布置作业可以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对于班中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优生,平时已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技巧,如果再让他们重复性复习一些类似的练习,只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有的还会傲气十足,不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而分层布置作业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充满竞争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效果评价】

实施一定时期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效果检测

1、学生间的差异,优生与中等生及较差学生间的差异,优生与优生之间的差异三方面的变化情况。

2、学生的知识面及情感提升的检测,优生的全面发展的变化。

3、各级各类测试中,优生人数及优秀率。

5.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五

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其背诵、理解的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正音听读,读得通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不同地方停顿,往往会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筑坐于前”“其一筑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把握准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读得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四、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间,品味诗意,渐入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 1 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深入想象。

五、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得法遍生花。”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髓。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使学生在之乎者也中,把握文章思想的脉搏,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初中生如何快速有效背诵记忆古诗词?

背诵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习必须项目,记忆诗词内容是很多初中同学的一大难题,也是老师和语文考试的必考项目。那么如何有效的记忆并背诵古诗文,如何梳理古诗词知识点?京翰教育的初中辅导老师为同学们总结如下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二、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三、整分联背诵法

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 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四、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五、限时背诵法

6.怎样进行力量训练呢? 篇六

最主要的是要持之以恒。一个完全的健身方案应当包含吃(饮食),练(训练),睡(睡眠)三个方面,而练则由心肺,力量,柔韧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有鉴于此,训练计划应该是:开始时用5-10分钟有氧热身,最后用5-10分钟拉伸放松,中间是40-50分钟的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主要有:1)背部:引体向上(颈前下拉);2)胸部:平板卧推(坐姿推胸);3)腿部:杠铃深蹲(史密斯蹲);4)肩部:杠铃推举(哑铃推举);5)臂部:杠铃弯举(哑铃弯举);6)腹部:仰卧起坐(仰卧举腿)。训练备注:训练一周3次,隔天进行,每次1小时左右,练全身,每个部位一个动作,括号里的动作备用,一个动作3组,每组8-12次,动作与动作之间间隔2分钟,组与组之间间隔30-60秒,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动作要稳要慢。必须用逐渐增加重量来使肌肉的适应力增大,从而对训练产生反应。使用自由调节重量的器械进行训练。这可以使肌肉对器械产生的反抗力起到更好的反应。因为它可以使更多的肌肉都能参与到运动中去。做动作时,无论是举起还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动作,这样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

饮食方面:少吃多餐,适量多摄入蛋,奶,肉。每日食谱为:适度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种主要营养素的比例应为25∶20∶55左右。馒头、面条、米饭等主食及山芋、燕麦、土豆等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可作为首选。蛋白质是肌肉增长最重要的营养源,健美训练者蛋白质的摄人应以非脂或低脂食品为主,如脱脂牛奶、蛋清、鱼、去皮家禽、牛排等。睡眠方面:每天晚上最好睡足8小时,中午若有时间可再午睡30分钟。对了,训练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至傍晚时段,因为人体在此时段体力和柔韧性都处最佳状态。 增大肌肉块的14大秘诀:大重量、低次数、多组数、长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动一致、顶峰收缩、持续紧张、组间放松、多练大肌群、训练后进食蛋白质、休息48小时、宁轻勿假。

7.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七

一、造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在教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我会鼓励学生造句。同学们只要将例句看懂了都会争先恐后地造句。在复习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时候,我举了个例子“Karen is the cleverest in our class.She always gets No.1 in the exams.”“Bill likes sleeping most He sometimes even sleeps in class.”学生听完第二个例句后便哄堂大笑,因为这些都是关于他们自己的句子,他们显得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要求他们用比较级和最高级造一些关于我们班同学或者与教室、学校有关的句子,不能只说一句话,还要讲出有关的解析说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会了新词组、新句型,而且还为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而要学生达到真正有效的口语练习,英语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holiday…在开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不需要忙于开始讲新课,学生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没有用英语跟别人交流,对英语的使用比较生疏,这节课可以专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暑假或者寒假里的活动。这一口语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与组员交流假期活动时,再重新适应使用英语。

三、讨论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两人、四人或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话题。如“Talking about favourite sports and food”“Have you ever…?”“W hich do you like better——living in a city,or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Why?”“Talking about future plans”“Talking about festivals in China and in the other countries”等。这些口语练习既能巩固课文内容,又能训练口语,做到一举两得。

四、课前演讲

我要求学生每天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轮流有一个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个1~2分钟的口头演讲。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和思维应变能力,学生还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每天学到不同范畴的新单词。

8.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八

一、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自由地绽放。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动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受到情感陶冶。严谨的治学精神,丰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当好学生学习引路人的基础。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缺乏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一个对学生缺乏激情和反思的教师,能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感染学生,以心灵唤醒心灵,以激情唤醒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要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教师先要养成勤读书勤学习的习惯,要通过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切磋读书技巧,鼓励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升语文素养。要让学生乐于写作,教师在每次作文训练前先要做好“下水作文”,在作文讲评时结合批改中发现的问题,介绍自己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体会,让学生品评教师“下水作文”和学生优秀习作的得失,从中借鉴和学习。毫无疑问,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必须也必然建立在起卓然超群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孜孜不倦的学习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及时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才能给学生一杯鲜活之水。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对话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旧信息重新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命内涵体验不断加深的过程。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在对话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在“对话”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地对教材琐碎的条分缕析、对课文支离破碎的讲解,把文本解读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体参与和主题体验,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自我展开多元的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在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的激烈碰撞中感悟生命成长的活力,在情感交流与学习探究中感悟生命语文的美丽。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高级教师陆欣并没有局限于剖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人性的研讨上。上课伊始,陆老师首先提出了“这是一部关于``````的小说?”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主人公语言变化的细节解读课文,说出自己独有的阅读体验。在初读课文学生提出“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的见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四幅插图再读课文,要求“各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内容”,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串连起全文的情节,然后出示《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片段描写,组织学生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整堂课以读、议、析、悟为主线,强化了学生阅读中的发现与感悟,在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中使学生对人性有更新的认识,由此获得了語文学习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繁琐的分析与讲解,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探讨提升阅读体念,使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时刻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欢享着智慧和生命成长的愉悦。

三,教学设计巧妙、精良,促使课堂有效教学的回归

(一)用诗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堂好课就象一首好诗,往往给人以无边的遐想,所以众多的语文名师无不毕一生之力打造诗意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他强调:诗意的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求幸福的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是诗意之语文育诗意之学生,是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在诗意的课堂中,“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有的是诗一样的唯美的语言。

(二)用体验式的学习打造多彩的语文人生

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关注的是以学习为载体的学生生命形态多样化的呈现,关注的是学生道德与情感、价值与世界观、智慧与技能的终身发展。为此,教师应做到:一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耳、动眼,全身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才有可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死气沉沉的现状。二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的小天地,到大自然到社会中丰富生活的积累的积累,开阔知识的视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巩固学习语文的成果。

9.怎样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 篇九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武器,对一个孩子来讲,及早掌握语言是很重要的。刚出生的新生儿是不会说话的,在正确的教育下4-5岁的幼儿语言已很丰富了,仅仅几年的功夫,孩子就能把人类几千年创造的语言财富基本掌握下来,这在小儿的发育过程中是个很大的跃进。

小儿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规律的过程。先学发音,例如2-3个月的婴儿,当大人“啊”、“哦”地和他说话时,就会咿呀学语,逗他时会大笑。进而是理解语言阶段,如7-8个月的婴儿,已能理解简单的.语言,如问他灯灯在哪儿呢,婴儿就会指灯或看灯。常常听到1岁左右孩子的妈妈说:“这孩子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这是因为婴儿仍处于理解语言阶段。2岁左右的幼儿语言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已会说3-4个字组成的词,知道常见物品的名称,很喜欢和成人学说话。

怎样才算语言发育得好呢?在咿呀学语阶段,能情绪愉快,积极发音,在理解语言阶段,能理解得多,理解得对;在会说话时,语言清楚,内容丰富。这完全不是自发的,而是正确教育的结果。

10.小学数学怎样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 篇十

我的复习课首先是教师要理清课本的知识结构,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了“两大块”和“一小块”,“两大块”主要是指“数与代数”及“空间与图形”;“一小块”主要是指: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知识较少一些。其中数与代数主要包括: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分秒的认识。空间与图形主要包括: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图形与拼组,图形的周长。而统计与概率主要是分段统计这一单元。在“数与代数”这一知识中,万以内数的进位、退位的加减法是重点,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在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模块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图形与拼组是重点,而图形的周长是难点。就整册教材来说数与代数是重点,而空间与图形是难点,明确重难点,在复习中把握好重难点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所在,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以便于查缺补漏,在找准重难点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将知识归类整理,以便形成知识“树”,知识“链”,使学生系统复习。复习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复习经验,有助于掌握好复习的动态,调整好复习的进度。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复习的过程更有序,更有章可循,更有实效性。

其次就是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习往往兴趣不浓,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早就没有了新鲜感,对学过的知识 也早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真是让人头疼。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老师更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复习课,或利用多媒体、学具,甚至设计游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一、出示练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练习并不在于多,而在于针对性强。我期末给学生出示的练习题,选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平时各个单元的错题,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后练习题,还有单元练习题的重点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充分激发他们的挑战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来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快乐学习,提高效率。

二、以教材为本

复习要做到以本为本,千万不能脱离课本,课本上的练习是最好的复习题,老师可以变着法子让学生去练习,这是改变学生思维定势的最好办法。只有熟练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任何的练习题都不是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复习也不会成为学习负担。

三、坚持给学生出小题做

这些小题主要包括几道填空,几道计算,应用题是必须的,一般孩子五到八分钟就能做完。这样便于利用零星时间,比如中午上课前或者下午放学前几分钟都可以。做对了可以离开,错了继续改错,可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的话,老师就要辛苦一点,只要学生能会,我觉得老师辛苦算不了什么,,老师辛苦也辛苦的高兴,大家说我说的对么?

四、形成竞争和互助机制

充分利用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大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并在大组内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每次考试,哪个大组得a级的人数多,他们大组每个孩子的试卷可以复印了贴在墙上展示,并有小红花可以得到,这样大组内成绩优秀的孩子就去主动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或者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那样孩子们才会对复习课感兴趣,复习效果才会理想。

再次就是要取的家长的帮助

孔子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复习好巩固好,还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的愿望,因此,我要做到和家长保持及时的联系,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帮我们完成我们课上完不成的任务,比如检查作业;在学校不会的题可以帮忙教一教;还可以及时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等等。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这需要我们做的是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上加上一个“家长签名”,这样学生就不会糊弄我们,掩耳盗铃了。这样我们可以及时反馈复习的情况,调整复习的进度 ,让家长帮学生充分去“温故”,这样学生就会常常有新知。我们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很少交流的,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能给他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我想家长和学生都会非常愿意的,因为我们三者的愿望是一致的,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成才。

我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关注差生,不让他们掉队

复习期间,对于学困生,我们即不能放弃他们,也不能粗暴的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其实,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班上的差生通过复习,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差生,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的成长循序渐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时刻充满成就感,达到勤学好问,善思乐学的效果。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不要求他们梳理、掌握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内在联系,但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至少提到某个内容或知识点,孩子能迅速想起并能正确回答。 总之做到面向全体,人人都有进步。

11.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有效训练

每次批改作业试卷时,办公室里感慨最多的便是:这课上强调又强调的东西怎么总是出错?说他们不懂吧,可你讲的时候他们又频频点头,似乎完全掌握?要说练习吧,又练得不少?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一直沿用这样的方式: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就列举两三例。学生们当场能解答了,因此老师们就误以为他们掌握了该知识点!孰不知英语这门学科它大大区别于其它自然科学:它的变化太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掌握的知识也会随之而逝。这样看来,简简单单的举例练习是不够的,那么我们得采取什么样的训练才谓之有效可行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就"如何进行有效训练"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分段限时记忆

每个人都深知"记忆是英语学习的根本"。可该怎样记忆才是最有效最可 行的呢?我们比较传统的记忆模式大多是:老师利用早读课,把该记住的内容一骨碌脑儿全部布置下去,甚至也不交代什么时候检查,怎么检查?这时,基础较好的学生们便立刻满嘴满脑的全部是这些;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是"望洋兴叹":内容太多了,没法入手!那这时,我们这些身为引导者的教师究竟该如何真正发挥作用,促其学习兴趣,使得这枯燥的记忆变得有趣且牢靠?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给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记忆加上个时间限定,甚至还可以来个竞赛:看谁在限定的时间记住最多的内容!而那些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帮他们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分类、拆分,并也可来个竞赛:分类、拆分后的内容,看谁记忆的时间最短!而且这些记忆活动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不必拘泥于早读课。争强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何不把这应用到我们异常乏味的记忆中来激发孩子们的记忆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的记忆则会成为我们学习英语的翅膀!

二.适时变换练习

做练习是我们每次新授课后必备的措施和手段。我们的习题形式可以千变 万化,但必须及时有效跟进,且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针对性,千万不能随意做形式上的应付!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下子把整个新授内容全部教完,然后再进行整体练习!试想:这样的练习是否行之有效?比如,讲授"被动语态"时,我们是把所有时态的被动语态一起授完后进行整体练习呢?还是像这样尝试:先讲"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并进行相关练习;然后讲解"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同时进行相关练习;以此类推,把各时态的被动语态逐一讲解并逐一进行相关练习,最后再及时把整个知识点揉捏在一起,进行总体的练习!也就是说在练习上采取先分再合的方式!若这两种方式比较的话,结果很明显:无论前者做多少练习,后者的效果都要比前者好得多。这就像做十字绣一样,每缝一针,回还一针,最后即使不打结,线依然会很牢!因此:练习的时间、方式,练习的内容要比练习的量重要得多!

三.用好记错题集

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我们很多老师学生早就这样要求并这样做了。但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他们的错题集上有些同类型甚至相同的题目是一记再记,更有甚者,还有些错题答案仍然不对,这种种现象无非说明了一点:错题集只是个形式!那我们不能让这个口号空喊,我们得采取措施让错题集成为我们真正的一首复习资料!我曾采取以下方式来避免这些现象,且效果非常明显:

1.针对错题集上出现的错误现象:坚持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错题集,若有错误现象就坚持面批。这样一来,再马虎的学生两三次后也不好意思应付了事了。

2.针对错题集上同类型题目一记再记现象: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将错题集进行一次汇总,并根据自己的错题集出一份试卷,然后同桌互考,互批改再互评奖!学生是最要面子的,他们哪肯在同学面前出丑?都只好课上、课后拼命发奋!

我们常说"聪明的人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的"!坚持正确地记错集 就是为了避免我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试想,每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好比向成功迈进一步,那距离不是变得越来越近了吗?

四.培养提取能力

每当我们教师看到一条题目,一篇文章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一些固定短语,语言点划出来,这样一来,再难的题目、文章都会被拆分得显而易见.。也因此我们会很讶异于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文章怎么就不理解呢?而一旦教师帮学生们提取知识点之后,他们同样会觉得很懊悔:我怎么就没想到是这么熟悉的短语或是语言点呢?其实细细想来,这并不是学生们不理解,也不是他们健忘,更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不具备识别知识点的能力。因此,要让一些训练变得有效,我们得注重培养学生识别知识点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新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划出他们认为需讲解的语言点,并要求他们在课上当众给全班进行讲解,老师只作相应补充!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评讲完一系列习题后,让他们根据老师所讲的再一一提取每题的语言点。这样做既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授之鱼而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在探索和实践中,要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赢得学生的参与和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从这几点入手,就必定会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2]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3] 构建和谐中学英语课堂文化的探究与思考

(接上页)"bird flu"的就是"禽流感"。坚持阅读英语报刊对形成这种能力大有帮助。

三、阅读英文报刊,能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英文报刊也能提高我们的写作及表达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古训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大量阅读是英语写作的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学习到不同体裁不同格式的文章,能学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或句子,可以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到一些地道的英语,如:have fun doing sth; It's important to do sth; hear sb do sth等。把它们记到笔记本中,加以背诵。、当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些优美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此外,许多报刊也提供了我们练笔的机会,《21世纪报》有个栏目叫Your Say,其目的在于通过报道某种社会现象,让你发表自己的看法。若能经常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您一定会受益匪浅。如:21st Century的话题为The "body World" show in Beijing has caused nausea and shock.. So, does it violate the moral code by mistreating the dead? Or is it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at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human body and health issues? Give us your opinion. 对此话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能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进行时 篇十二

一、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训练应紧扣文本重点, 这是一条黄金法则, 所以教学中自然应在重点处使力, 挖掘其有价值的训练点。 如《理想的风筝》一课我就着力抓住三件事中能集中体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片段进行品读, 并不失时机地穿插语言训练, 使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 使文本解读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平面运动, 而是表现出层次感和深度。 如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个片段时, 让学生想象刘老师笑看风筝飞上蓝天时的样子。 此时此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生动的:

“刘老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天上的风筝, 脸上漾出甜蜜的笑, 大声地喊:‘啊, 你们看, 那风筝多美啊! ’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让我觉得他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

“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那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的燕子风筝, 生怕它跑了似的,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比的渴望:渴望自己能像风筝那样自由自在地飞在蓝天上, 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渴望社会上的残疾朋友们不要丧失生活的信心, 渴望……”

从学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刘老师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 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带给他们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对原文所表现的刘老师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强调, 这是训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同时, 在训练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这几个基本要素, 当然应紧扣人物特点和场景, 对有些学生的想象中写到的 “刘老师笑的时候露出了两个小小的酒窝”之类不符合人物年龄特点的描写进行及时的评讲, 告诉学生外貌描写要跟人物的年龄和身份吻合。

像这样的随文训练其实很多, 老师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课中抓住一两个点练扎实练到位, 真正让学生有所收益, 而不应走过场式地一带而过, 很多情况下是几个优秀学生一讲就代替所有学生的训练, 其实到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你才发现很多学生仍是无从下手, 所以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这些训练上,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二、抓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如何挖掘教材的训练点, 教师还应关注那些文本留白处, 让学生拓展延伸, 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掌握, 另一方面对原文句式、内容举一反三, 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如《孔子游春》一课中, 对于“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段, 我在教学中抓住段尾的省略号做文章, 让学生想象省略的内容, 仿照文中句式“……是……”自己写几句。 此时, 学生已经明白原文句子的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要求他们把这位母亲的形象进一步拓展和美化。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有的说“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裾”, 有的说“缥缈的云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有的说“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美丽的绣花鞋”, 甚至想到“高耸的山峰是她丰满的双乳”……没想到,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想象超出文本本身的语言, 这位伟大的母亲是何等娇俏迷人。 这样的补白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 同样在“孔子论水”一段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抓住段末的省略号想开去, 描述出水另外的真君子特质。 这时, 学生根据平时对水的了解, 结合学过的相关课文, 又开始一番想象, 这一次的难度是要把水的本身特点和真君子的特质联系起来, 前后要一致。一开始学生面有难色, 老师灵机一动, 随口一句“水默默无闻, 总是甘居低处”, 学生自然接出———它好像很谦虚。 这么一启发, 他们立刻有了灵感, 有的说“水清澈见底, 毫无杂质, 它好像洁身自好”, 有的说“水纳百川, 包容万物, 它好像有胸怀”……虽然, 有些句子还稍显生涩, 有些说法还有些牵强, 但经过老师的点拨疏通, 学生对水的认识确实拓展。

这个例子还提醒我们, 当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尚未点燃出现冷场时, 教师要及时救场, 降低训练难度, 激活学生思维。

三、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训练之根本

语言训练, 到底训什么练什么, 有些教师的认识仍是模糊的, 表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是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尤其苏教版语文教材, 对语文知识的要求都分化、渗透在每一篇课文中, 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这些训练要素, 扎实有效地组织训练。 笔者特地对12册语文课本进行一次梳理, 发现出现最多的训练是词语的理解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蕴含的情感等, 其次是关于段落结构方面的训练, 侧重“总分总”这种结构的学习和运用, 另外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是训练重点。 有了这样的梳理, 那么在教学中就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 建议老师们拿到教材都应该关注课后练习, 明确训练的导向和重点。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年段训练目标的相关叙述, 明确年段训练目标, 避免“在低年级讲段落, 到高年级指导写字”这样的训练错位, 使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形成一个体系,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语文教学再次把重点落到训练上, 使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务实和沉稳, 但是切不可让训练代替学生的读书活动,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

摘要:当阅读教学的风向标再次转向语言训练时, 语言训练仍应顺应自然无痕的法则, 应该是由读讲过程自然产生或拓展延伸开去, 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抓住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结合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进行语言训练, 力求语文教学的务实、沉稳和有效。

13.怎样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篇十三

多数家长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往往以“工作忙”“常出差”为借口。特别是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与老师沟通多源于孩子犯错,被老师请到学校,被动地与老师见面。因此有这样沟通障碍的家长,要改变与老师沟通的态度,老师每天接触孩子的时间比我们还长,积极配合老师、主动走近老师,是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

第二、不能“一切都听老师的”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老师有一种说不清的“畏惧”,在与老师沟通时,经常说:“一切都听老师的”或“孩子就拜托您了,该骂就骂,该打就打”,从这些话里虽然看得出家长对老师充分信任,但家长应该知道,和老师沟通不等于放权、更不等于有问题让老师解决,而是和老师协商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选择一种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老师不愿意和态度蛮横的家长沟通,但老师也不愿意和没有任何主见的家长沟通,因为这样的沟通不会有效。

第三、莫为孩子不良表现强找“理由”

家长与老师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听取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老师势必会着重反映孩子的一些不良的问题。有些家长过于偏爱孩子,只能接受赞美,不能接受批评,往往找一些理由,替孩子进行搪塞错误的行为,从而造成老师对孩子问题判断的不准确、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不接受。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但也不要放弃保护孩子的安全线。

14.在教学中怎样进行京剧教学实践 篇十四

艾杰

谈到让“京剧”教学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这个话题,我觉得就已经开始有难度了。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京剧被称为国粹。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 是形象思维高度发展的精品。大部分儿童包括部分成人,因为接触不到或很少接触京剧,所以,他们看不懂京剧,对京剧知识了解的甚少,无形中就远离了京剧。但是由于当代领导者对于目前现状的考虑,为了弘扬“国粹”发出了“京剧进课堂”的倡导,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京剧这门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戏曲教学研究的使命。以下几点是鄙人总结的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京剧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本身对于京剧了解的必要性

要进行戏曲教学,第一要素是教师。要上好戏曲课,教师得钻进去。要通过培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知道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教学生学习京剧、欣赏京剧。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本身必须做好辅导,如何去做好辅导,那就得从自身下手,掌握戏曲方面的知识,这个地方得注意是戏曲,而不仅仅只是京剧,我们教师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戏曲,而是得广泛的去了解,包括地方戏--常德丝弦,也许先从地方戏开始着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戏曲教学,然后再慢慢的渗透到京剧。

其次、京剧文化,与民族发展联系的紧密性

由于京剧浓缩的保存了中华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学习中国戏曲,学唱京剧,就是要传承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情结。京剧作为中国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一直以鲜活的形态在舞台上传承和发展。

再次、京剧教学,与京剧普及层度的相互性

京剧的振兴,要从娃娃抓起。然而,儿童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来创造机会的。环境的潜移默化有时比言传来得更实在。让少年儿童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京剧,给他们一块乐土,营造一种儿童学习京剧的氛围,这就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

在京剧走进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尝试如何将京剧教学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使京剧真正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

最后、京剧教学进课堂的困难性

京剧教学是口传心授方式,是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来学唱或欣赏某一个唱段。这样的教学既不是音乐课,又不是京剧教师口传心授地教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加指导,才能引导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不要操之过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京剧、爱好京剧的感情。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

15.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五

根据文字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摔跤运动。

教练员对青少年运动员要全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摔跤运动是身体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根据摔跤运动特点和规则,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克服来自于对手的各种阻力,并运用自己的技战术将对手摔倒,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一名摔跤运动员应具有举重运动员的力量,短跑运动员的速度,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体操运动员的柔韧和协调,棋类运动员的思维和果断。参与摔跤运动能促进人体全面发展,对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作用。

选拔青少年摔跤运动员,首先应观察其体形。应选拔那些反应速度快,力量大,柔韧灵巧,四肢匀称,上肢及上体略长些为好。其次应考虑性格类型和遗传因素,最好选择胆子大、争强好斗,有强烈求胜欲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猛将”,以及在比赛中能积极主动进攻,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既能吃苦而不怕苦,又善于保护自己减少伤害,这样的青少年才是摔跤运动的好苗子。

二、培养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克服各种不利训练的情绪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人因兴趣能够对事物进行选择,也可以对某种事物进行积极探究,从中获得一定知识或决定参加某项活动。在爱好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中表现兴趣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兴趣,它是由学校体育课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另一种是间接兴趣,它是以教学训练为目的,由训练结果所引起的。每一名体育工作者必须对间接兴趣的形成加强保护,并对其进行培养。

摔跤运动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大都属于间接兴趣类型,他们虽然爱好体育活动,但对摔跤运动确实比较陌生,有些甚至是第一次接触摔跤运动。所以,教练员要让运动员正面认识摔跤,并对此产生兴趣和爱好,就需下足功夫。

1. 通过各种方法培养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兴趣

(1)通过学习培养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兴趣

通过学习培养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要求教练员要运用讲解、图片、录象等多种方式让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特点、内容、任务进行了解,让他们产生参加摔跤训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为学校、为家乡、为祖国争光的训练观,激发和调动主观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摔跤训练中。

(2)通过讲解示范培养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兴趣

讲解示范是训练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教练员通过讲解示范能使运动员直观地了解技术动作的概念和特点,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和感召力,活跃训练气氛。教练的一个完美的示范动作,会让运动员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巩固运动员的兴趣,并确立教练员的绝对权威。

(3)通过训练手段培养运动员对摔跤运动的兴趣

新鲜的事物能激发运动员的探究心理,新奇的刺激是推动兴趣发展的有效方式。教练员不断地创新训练方法和多样化训练形式与手段,能激发运动员对摔跤训练的兴趣不断增长。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兴趣,同时也会激发教练员工作激情。在训练中逐渐地、适当地增强难度,创编新奇的竞赛和训练方法,也是运动员发挥兴趣的大好时机。兴趣的发展,自然能使运动员积极投入到训练之中去。

2. 正确引导运动员的训练情绪

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常常会发现,当运动员情绪饱满、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就能很快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教学训练的效果相当明显;反之,当运动员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技术训练的质量,甚至会干扰其他运动员的学习训练效果及教练的教学激情。如何掌握、引导运动员的情绪,进行正常训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运动员个性思维导致其产生不利训练的情绪

在训练中,每个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不在同一个层次,就会形成运动员对训练的态度和兴趣有所不同。身体条件的差异,参加训练时间的先后,是导致运动员产生不利情绪的客观因素之一。运动员参加训练有先有后,训练时间就有长短之差,在训练中新队员往往觉得技不如人,灰心丧气,产生了畏难情绪,消极训练,打起了退堂鼓。反之,新队员初生牛犊不怕虎,积极上进,刻苦训练,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老队员,老队员同样也会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条件差,甚至会产生退出训练队的思想。所以,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区别对待,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灵活掌握,以激发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重视,引起求知欲望,积极地、心情舒畅地进行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2)教练员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运动员产生不利训练的情绪

教练员在训练中不加以创新,长期安排单调、枯燥的训练方法和形式也会让运动员感到反感,从而产生厌倦和抵触等不利情绪。所以教练员应及时、全面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从而安排合理、多样、新颖的训练计划和灵活多变的教学训练形式。

(3)其他各种因素导致运动员产生不利训练的情绪

(1)训练环境,其他队员对运动员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2)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教学态度的影响。

(3)运动员身体伤害和女生生理周期的影响。

(4)来自家庭、社会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运动员的不利情绪其实都是可以控制和克服的,教练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正确地加以引导,结合训练特点,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培养,建立稳固的情感基础;(2)每一次训练的内容、任务、目的明确,训练方法要合理,要创新,要提高;(3)在训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给运动员自我思考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4)正确安排运动员的配对训练,控制好训练的强度、密度、训练量,使运动员都能接受。

三、如何对摔跤运动员进行启蒙训练

摔跤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必须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神经系统等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与训练,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那种操之过急,不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一味追求运动成绩的作法,我们是坚决反对的。那不仅有害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且适得其反。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我们对青少年儿童在摔跤教学与训练上采用的办法如下。

1. 讲解与示范

教练员在教一个动作时,首先需要讲解和示范。讲解时要讲明动作名称和概念,示范时要求动作有气势,并反复示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运用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2. 细化教学

在讲解和练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及时强调技术动作的要求,使运动员清楚地知道手的动作,身体是怎样与对方接触的,以及腿的动作,等等。

3. 错误动作及时纠正

运动员对动作的理解还不是很明了,练习技术时易出现错误动作。对于技术动作的各种错误必须及时纠正,使运动员学习正确的技术和掌握正确的动作,避免错误动作影响下一阶段的训练。

4. 简单化教学

简单化教学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容易记忆。例如把“头在外抱单腿向下摔技术”编成一句简单的口诀:“分手上步、跟步抱腿、撤步换手、肩压下摔。”这短短十六个字,把动作顺序、手法身法摔等全部包括进去了,把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完整地表达出来,对于运动员来讲也容易记忆。

5. 练习的形式要合理

(1)教师示范,运动员集体模仿练习。

(2)运动员单人徒手练习,自己体会动作。

(3)双人配合练习。

双人配合,要求原地不动配合。在技术练习过程中,练习的组数、次数不要求过多,力求少而精、准确,避免因运动员兴奋值下降而影响教学效果。经过一定的时间,练习的组次数与难度可适当加大、增多,这样便于他们更正确地掌握技术动作。

6. 复习与巩固

为了使运动员在学习、训练中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复习。每次练习后,要进行小结点评,以利于巩固技术动作。

四、结论和建议

1. 在摔跤运动员启蒙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只要注重选拔运动员,很好地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爱好,注意引导运动员情绪,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对摔跤运动员启蒙训练的过程实行检查、评价、分析、总结的形式,检查运动员学习态度、意志品质、道德规范;评价运动员基本素质、基本功、基本技战术为目标;分析运动员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阶段的训练。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差距,为今后的启蒙训练打好基础,建立一套培养摔跤运动员启蒙训练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3. 建议在启蒙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建立、培养积极的感情基础。

4. 搞好三个配合,即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合,教练员与文化课老师及管理人员的配合、教练员与运动员家长的配合。

16.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六

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已经结束,我们的教学工作已经进入了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不复习不知道,一复习还真是吓一跳,通过复习发现学生所学知识巩固不牢,不知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样,复习的时候满眼发现的都是孩子的问题,有的学生是知识缺漏,某些单元知识没有掌握好,没有过关;有的是速度跟不上,反应较慢;有的学生是粗心;或看错数据;或看错题目;或看错运算符号;有的学生是理解能力太差,对混合运算的应用题不能理解题意,无从下手。部分学生,思考不积极,反应不强烈,学习比较被动,甚至作业也不完成,没有紧迫感。怎么办?真是伤脑子,怎么让这些学生补上知识的漏洞?怎样让他们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呢?以及如何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搞好期末复习呢?这些问题自然成了我心中的一件大事。经过和组里的其他老师交流,给了我一些启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一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首先是教师要理清课本的知识结构,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了数与代数、量的计量、空间与图形、数学广角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数与代数主要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和认识时间。其中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认识时间感觉孩子学起来挺难的。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了米和厘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等,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直观认识角的概念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数学广角安排的是简单地排列与组合,此外还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复习中把握好重难点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所在,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以便于查缺补漏,在找准重难点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将知识归类整理,以便形成知识“树”,知识“链”,使学生系统复习。复习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复习经验,有助于掌握好复习的动态,调

整好复习的进度。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复习的过程更有序,更有章可循,更有实效性。

其次就是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习往往兴趣不浓,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早就没有了新鲜感,对学过的知识 也早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真是让人头疼。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老师更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复习课,或利用多媒体、学具,甚至设计游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一、出示练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练习并不在于多,而在于针对性强。我期末给学生出示的练习题,选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平时各个单元的错题,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后练习题,还有单元练习题的重点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充分激发他们的挑战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来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快乐学习,提高效率。

二、以教材为本

复习要做到以本为本,千万不能脱离课本,课本上的练习是最好的复习题,老师可以变着法子让学生去练习,这是改变学生思维定势的最好办法。只有熟练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任何的练习题都不是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复习也不会成为学习负担。

三、形成竞争和互助机制

充分利用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大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并在大组内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那样孩子们才会对复习课感兴趣,复习效果才会理想。

再次就是要取得家长的帮助

孔子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复习好巩固好,还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的愿望,因此,我要做到和家长保持及时的联系,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帮我们完成我们课上完不成的任务,比如检查作业;在学校不会的题可以帮忙教一教;还可以及时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等等。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这需要我们做的是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上加上一个“家长签名”,这样学生就不会糊弄我们,掩耳盗铃了。这样我们可以及时反馈复习的情况,调整复习的进度,让家长帮学生充分去“温故”,这样学生就会常常有新知。

我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关注差生,不让他们掉队。复习期间,对于学困生,我们即不能放弃他们,也不能粗暴的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其实,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班上的差生通过复习,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差生,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的成长循序渐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时刻充满成就感,达到勤学好问,善思乐学的效果。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不要求他们梳理、掌握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内在联系,但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至少提到某个内容或知识点,孩子能迅速想起并能正确回答。总之做到面向全体,人人都有进步。

17.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七

棠口西村小学

黄根城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目标定位不准;有的语言训练缺失;有的教学策略不当;有的多媒体使用泛滥;有的课文指导不全;有的教学评价模糊,这样的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来代替学生的效率,重眼前的“有效性”,轻将来的‘“有效性”。

语文课的灵魂是语言文字。失去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将失去其基本性。叶圣陶说:“语文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忽于听说,不注重训练,则读写成效并将减损。”因此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这些是不容置疑的,现在急需要解决的是老师们往往不知道该“训练什么” 和“如何训练”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起适应学生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一、语言文字训练,究竟训练什么。

从儿童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过程,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本人觉得,应该加强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并且要切实改进和加强词语、句子和短篇的训练。

1、积累语言的训练

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就像一块干干的海绵,他们脑子里贮存的词汇非常有限,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

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发展自己的语言,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像教婴儿说话一样来教孩子识字、读书。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的新词,学习、熟悉课文中的句式,这样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我们在评价一堂语文课时,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只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课文中的语言没有读熟,词语不会运用,那么可以说这篇课文其实并没有教好。老师们要能在钻研教材是多化功夫,把每课的训练重点理清楚,积累重点弄明白,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积累语言的方法可以是反复朗读课文,甚至达到熟读成诵,把课文中的好语句、精彩的段落直接背诵下来,也可运用复述方法积累语言,还可以进行模仿练习,在模仿中积累语言。在加强课堂上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要做好课后不定时地进行检查、交流,真正把书本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积累语言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

2.理解语言的训练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占了很多时间,往往教学的第二课时就在理解语言,品析语言,然而总体上看,问题不少,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过分偏重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并无多大的实际作用;二是对课文的深层意思挖掘过深,揣摩写作者的意图,严重超越学生的思维水平;三是有些讨论、分析于语言文字训练无关,偏离了课文。

其实,当今的语文教材,学生基本上都不难理解,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上不应花费很多时间,更应严格控制对深层意思的挖掘,要尽量减少甚至杜绝与语言文字训练无关的分析、讨论,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遣词、造

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训练上。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善于从课文中寻找适当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语言运用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训练,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3.运用语言的训练

我们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完以后,要保证有相当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词语、句子进行表达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训练的内容应包括词语、句子和段、篇以及一些语文知识。训练要注意:一是寻找最佳的训练时机;二是在训练中要加强指导;三是在训练后要给予评价。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留足时间让学生巩固练习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二、语言文字应该怎样进行训练。

1、仿写

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外在形式,大到各种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小到文本中的各个段落,甚至每句话,都有自己的外在呈现方式。这就是文本所呈现的“模样”。对于这些文本的外在语言表达形式,我们要充分挖掘,易地其形成合理的训练点,巧妙运用。

2、抓词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在其语言形式中,必然有许多“闪光的眼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读过之后,一下子跃入你的眼睛,甚至跳入你的心里,拨动你的心弦的那些词语或句子;对于这些语言,我们必须要设计一定的训练突

破口,充分挖掘它,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3、补白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的,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静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而这一个个所谓的“空白点、”,就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设计,就能成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18.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八

我们知道, 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四个过程, 其中感知、理解是积累、运用的基础。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内容大多浅显易懂, 因此学生感知、理解语言并不困难。教师应把语言训练的着眼点落实在积累和运用上, 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言。

一、以图片为例, 激语言训练之趣

看图说话、回答问题、遣词造句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语言训练形式, 也是课堂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常听到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 总是重复着这样两个问题:图上画的是谁 (或什么) ?他在干什么 (或怎么样) ?于是学生用一句简单的主谓结构完整的话进行回答;也常看到学生的作业本上, 用词造句时写了一个主谓结构完整的简单句, 老师批上了一个大红钩。殊不知现在的学生, 父母文化层次普遍较高, 再加上电视媒体、幼儿园的学习, 已积累了不少词汇, 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来说, 无需老师的提问, 绝大多数人都能准确地说出一句主谓结构完整的句子。这种一问一答的简单模式, 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会有什么作用呢?相反, 它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良定势: 说话造句只要完整就行。久而久之, 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简单的表达形式。

我的做法是:通过教师评价和鼓励, 让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如苏教版教材中汉语拼音部分有一幅很简单的图, 画的是几只大雁排着“人”字形在天空中飞行。教学时, 我放手让学生用上“大雁”这个词来说说图意。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 因此表达的水平也不同:“大雁在天空中飞”“几只大雁在蓝天上飞”“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往南方飞去”“秋天到了, 成群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方飞去”……学生一个比一个说得具体, 这是“两问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学生说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一步步丰富的过程。

另外,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归类识字内容。教学时, 我们可以利用文中精美的插图, 让学生选词造句, 所选的词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两个、三个, 甚至更多。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4中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介绍了许多昆虫, 课文插图也极为丰富, 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故孩子在选词说话时兴致极高。

生1:花丛中, 一只螳螂正悠闲地趴在树枝上休息呢!

生2:一个小朋友手拿着放大镜, 正趴在地上观察蚂蚁。瞧, 他观察得真仔细呀!

生3:蜻蜓在空中展翅飞翔, 蝴蝶一会儿飞到东, 一会儿飞到西, 像是在跟小朋友玩游戏。

……

让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些, 再丰富些, 才是语言训练时应追求的境界。

二、以文本为营, 觅语言训练之径

学生的语言必须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得到提高、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的有限时间, 利用教材这一载体, 将说话、写话在文本中落实、拓展, 即抓住文本的魂、根、眼进行有效教学。

1.学文本, 模仿练

皮亚杰曾经说过:“对于孩子来说, 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举一动, 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 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就存在很多故事情节相近、片段内容相仿的文本题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感知文本素材, 充分感悟文本语言, 对文本进行再模仿、再创造。如教学《秋姑娘的信》, 课文采用雷同的方式, 分别讲了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的信。孩子在充分朗读体会后, 老师引导: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可是书上都没写出来, 现在让聪明的小朋友来做回小作者猜一猜, 编一编, 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信上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式:一封写给_____, _____。根据文本的语言格式, 让学生模仿, 充分交流, 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2.拓文本, 想象说

《青蛙看海》一文语言含蓄、耐人寻味。如课文结尾写到“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眼前”时就戛然而止, 对大海的景象以及青蛙、松鼠的举动只字未提,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两处说话训练。

(1) 青蛙看到大海会说什么呢?出示句式进行说话训练: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 不知不觉, 它们到达了山顶, 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了, 青蛙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创编松鼠和青蛙的二度对话。青蛙能看到大海, 是谁帮助了它?它和松鼠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在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孩子们众说纷纭, 语言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 学会了欣赏美景、赞美大自然和感谢他人, 他们所看到的是和青蛙一样广阔无垠的“大海”。而像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举不胜举, 我们应充分利用, 努力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开一片不同的“大海”。

三、以阅读为辅, 寻语言训练之乐

语言的感知是积累、运用的前提。一般来说, 感知得越多, 积累得也就越多;积累得越多, 运用起来就更为挥洒自如。因此,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做简单的读书笔记, 进行好词佳句交流, 更能促进学生语言的主动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在低年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会说, 让学生双向互动, 并采用多种形式、不同层面、多方位的有效评价, 尤其重视对学生在表达中运用的词汇多鼓励、多肯定。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组词下一篇:银行业务部经理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