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2024-06-18

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8篇)

1.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一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李源潮

2011年10月,我国首次组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就取得了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获得焊接项目的银牌和数控车、CAD机械设计等5个优胜奖。获奖选手为中国工人争了光,为国家争了光。

中央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我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行”多数是指生产劳动之行。经济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进步,特别需要两类人,一类是掌握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和发明设计者,一类是掌握先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给获奖选手几万元的奖励,这很好,但似乎还少了点。同样拿金牌银牌,同样得优胜奖,如果是世界性的体育比赛,奖励肯定不止这么多。我们不反对奖励体育比赛获奖者,因为他们也要付出艰辛,他们的成绩也来之不易。但获得世界级技能比赛的奖牌,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提倡,因为他们创造的是直接的劳动成果。刚才,汪洋同志讲的一句话非常有含金量,广东要给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奖户口。广东的户口像广州、深圳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含金量。当然,物质奖励再多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鼓励。对高技能人才的鼓励,代表着一种社会导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的风尚。中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比美国还高0.4个百分点。但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流的设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前两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老总告诉我,我国火箭、卫星、飞船的许多关键部件,都要靠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才能制造出来。没有高技能人才,就没有今天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航天事业。所以,我国不仅要大力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也要大力培养一流的技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要在今后10年,使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比现在增加1100万人。我希望这1100万人才中,有很多像你们一样的拔尖高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的成长,要靠学校教、师傅带,更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勤学苦练、刻苦钻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人可以成才。这就是说,不管上大学的、上技工学校的,甚至自学的,通过学习实践中的努力奋斗都能成才。你们的成绩再次证明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个论断。当然,有学校要上学校,有师傅要拜师傅。你们这6位选手,除了一位大学生,其他

都是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有高级指导老师的指导才有今天的成就。

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拔高技能拔尖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鼓舞和激励广大职工学技术、学本领的重要动力。现在,我国职业技术学校越来越多,但高水平的老师还不够;我国的工厂越来越多,但高水平的师傅还不够。广东准备在电视台举办“技行天下”节目,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展示自己的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先进技术。希望你们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业绩的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的工人学知识、学技能、比本领,为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多作贡献,以创先争优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为李源潮2011年12月20日在会见中国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和技术指导专家时的讲

2.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二

一、以标准化管理为依托, 加强冶金行业自身能力建设

陕西省冶金行业目前有18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西安、成阳、韩城、汉中、安康和商洛等地, 涉及6万多名职工。这些单位现有机械加工、电力、焦炭、炼铁、炼钢、轧钢、矿山、地质、建筑等不同领域的3百多个职业工种。我站依托企业建立了6个技能鉴定考核基地:即龙钢集团基地、汉中钢铁公司基地、略钢公司基地、九冶建设公司基地、中钢西重公司基地、陕焦化工公司基地等。这些基地主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应知应会考试考核所必须的设备、场地、考务等工作, 并承担技能鉴定考试考核任务。 (1) 应知考试场地面积共计有2104平方米; (2) 应会考核场地面积总计有2800平方米。这些都为冶金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 冶金行业还加强了对各单位职业能力与评价鉴定工作的具体指导, 建立了与各基层单位联系的沟通、协调机制, 对技能鉴定工作每一个环节, 都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并利用各种会议或巡视机会, 对各单位技能鉴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工作指导。各企业都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类管理人员的责任, 制定了考务制度、回避制度、保密制度、公示制度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申报程序和考核规则等多项规章制度。明确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 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陕西冶金行业自身能力建设还体现在重视专家队伍和考评员队伍建设上, 多年来, 冶金一直重视专家和考评员的培训, 不断充实专家和考评员力量。每次应知、应会考试或论文答辩前都对专家或考评员进行相关培训, 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考评工作结束后及时对专家和考评员进行评价。我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省级考评员62人, 国家质量督导员6名, 中评委专家13人, 高评委专家11人, 聘任各工种专家60人, 下属各企事业单位负责技能鉴定考务管理人员38人, 确保了对各类技能鉴定等级评价工作的整体要求。

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确保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开展

在技能鉴定工作中, 冶金行业面对企业地域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工种诸多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考评鉴定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 省中心对网络信息特别重视, 所以在技能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 2008年4月在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 我们就安排了建立鉴定信息传递网有关工作。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完善, 目前我站信息网顺利通畅, 保证了与企业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确保了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步调一致。当日常技能鉴定工作每进行到某一个节点时, 我站都能及时准确地将下一步工作计划、目标、要求下达到各企业。我站不但利用信息网对各单位鉴定管理人员进行各类培训, 释疑解答, 而且能及时向各单位进行信息传递, 从而保证了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冶金行业已建立并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职业能力评价和鉴定工作体系:以近三年的鉴定评价情况为例: (1) 2010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451人, 其中中级工130人, 高级工313人, 技师824人, 高级技师184人, 涉及57个工种。 (2) 2011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355人, 其中中级工197人, 高级工281人, 技师718人, 高级技师159人, 涉及67个工种。 (3) 2012年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为1626人, 其中:中级工362人、高级工385人、技师723人、高级技师160人。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信息化建设所打下良好的基础, 没有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 要同步完成这样的考评鉴定量, 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为目标, 搭建培养高技能人才平台

为了在职业能力评价和鉴定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同时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 激发工作热情。省冶每年对各企业技能鉴定工作都要进行表彰评比, 表彰在鉴定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工作中的不足限期整改, 对于先进予以表彰鼓励。目的在于促进技能考评鉴定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项工作我们已坚持了多年。

陕西省冶金企业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快, 产品要求质量高。所以, 各企业都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同时也非常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 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各种形式, 检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 尤其特别重视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各种类型的职工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多年来, 省冶金企业先后参加了陕西省总工会、团省委和劳动厅组织的钳工、电工、车工、电焊工、天车工等多种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 并获得诸多奖项。尤其在陕西省会计比武中, 我省冶金行业一举囊括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在省总工会、省财政厅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还多次组队参加了全国冶金行业在上海宝钢、辽宁鞍钢、山西太钢、湖北武钢等省市举办的职工技术比武大赛。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宝钢举行的全国冶金战线职工技术比武大赛中, 西北耐火材料厂牛金龙获得钳工第一名, 九冶安装公司董兆军获得电焊工第一名, 当时在上海引起了很大轰动。这二位同志受到部领导的接见和赞扬, 被团中央授于“五四”运动奖章和“新长征突击手”, 并连升三级工资。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陕西冶金行业不但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而且十分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使得广大职工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素质。龙钢集团十分注重员工素质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 近两年来, 该公司大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即:经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其中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就是技能考评鉴定工作。龙钢集团公司以技能评价为载体, 先后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 设置了“电工、钳工、焊工、仪表工、煤气工等首席工人技师和首席高级技师”。并设置了“金牌炉长、银牌炉长, 金牌炼钢工、银牌炼钢工”等称号, 在待遇方面, 首席工人技师月津贴1000-2000元, 首席高级技师, 月津贴2000-3000元。金牌炼钢工月津贴2000—3000元, 银牌炉长, 银牌炼钢工月津贴1000—2000元。设置这称号和待遇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专业、钻研技能的积极性。

除上述实例外, 据不完全统计, 在省冶金行业龙钢、略钢、汉钢、九冶、省矿山公司、陕焦化工公司等6个单位中, 共有110名技师走上了领导管理岗位, 其中担任项目经理职务的有9人, 厂长14人, 副厂长17人, 车间主任33人, 车间副主任37人;高级技师走向领导管理岗位的有40名, 其中担任副总经理职务的有4人, 项目经理4人, 厂长8人, 副厂长10人, 车间主任7人, 车间副主任8人。这些企业在领导管理岗位大胆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举措, 对冶金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三

一、加强直属院校建设,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开辟活水源头

我们坚持把直属院校建设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直属院校管理办法》、《直属院校绩效考核评比办法》和《直属院校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1年)》等多个制度文件,组织实施了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专业现代化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和学生素质教育等“五大工程”,有效提升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

我们还把创办实训基地作为重点来抓。一方面,强化多元投入,建成了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生物技术、建筑技术、服装设计、石油化工等100多个校内实训中心,其中列入国家级实训中心7个。另一方面,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

二、创新培养模式,为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疏通渠道

(一)推行“订单式”培养。2008年5月,我委在南宁市举行校企合作座谈会暨协议签约仪式,直属院校与区内400多家企业签订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学校将根据企业生产和岗位需要来“量身定制”高技能人才,企业则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指导教师、提供实训岗位和设备等条件,接纳毕业生就业。

(二)开展“双向式”培养。一方面,学校提供场所,选派高水平师资,为企业员工“充电”、“加油”。另一方面,企业落实岗位、工种,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提供便利条件。

(三)实施“项目式”培养。2007年,我们实施了名师带徒项目,签订“名师带徒”合同,实现师徒之间榜样示范、专业引领、共同发展的目的。2008年,实施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根据全区14个千亿元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优先领域,以直属院校为基地,优先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

(四)探索“竞赛式”培养。每年7-8月,定期会同总工会、科技厅、人社厅联合举办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年7-9月间,还分别举办广西“上汽通用五菱杯”和“玉柴杯”职工技能竞赛。

三、完善政策措施,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一)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把工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到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措施,推动工业产业工人数量明显增加,工人队伍素质明显改善。

(二)整合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组建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搭建高技能公共实训和信息交流平台,做好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预测预警系统,逐步形成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级技工教育为依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三)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大力选拔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合适的科研岗位、工程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发挥领军作用,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向工程技术人才、科技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发展的职业通道。积极鼓励企业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对高技能人才在聘用、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城镇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与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对待。进一步注重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

4.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四

——太州职业技术学院 翟向阳

一、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早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但是,这一精神由于诸多因素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办高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等。1999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主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同,会后下发的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有这样的描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技能一词的解释,所谓‚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由此,可以有这样的理解,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传统的认识是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方案的制定、提出技术要求、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等,技能人才则是在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技术实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能人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传统观念惯性较大又存在一定客观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技术‛而不是‚技能‛。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看,这样的定位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却存在太大的差距。技术应用性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之间存在‚重叠带‛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相当大的部分要到基层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为此,普通本科院校也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之间也存在‚重叠带‛,而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这个‚重叠带‛偏向技能人才的部分。在企业庞大的员工队伍中,‚白领‛的比例很小,‚蓝领‛总是大多数,这样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现阶段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则显得有些宽泛,也易于‚拔高‛,容易造成在目标定位上的模糊,有必要提得更明确、更实际些。新时期高职教育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就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既是解 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视野,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形势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面前,高职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发展转折点。

二、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①‚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什么? 就是高素质和很强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③‚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说得雅一些.就是要培养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等。‛

④准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问题,这涉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等,从上述引文中可以形象、粗略地领悟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但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弄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底高在何处? 高技能人才首先是技能型人才,技能从其特点和表现特征可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传统的技能注重经验技术的运用和动作技能,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这类人才的标志。技能人才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工作场所的一线性,即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2)工作活动的实践性,即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3)工作层次的基础性,即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物化过程、实现过程的效率、效益与质量,在企业积累型、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4)工作要求的规范性,即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照一定 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执行;(5)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即技能人才必须对现场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6)工作团队的合作性,即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工作任务。

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刚确立的概念,2001年4月由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李宗尧研究员等编写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一书中曾尝试给高级技能人才概念一个科学定义,即‚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定义有些感性,也显得粗略。然而,要给出更理性、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实际上,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所谓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所谓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高技能人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可先搁置定义而着重弄清高技能人才到底高在何处? 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高技能人才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对生产中较关键的技难题、实操难题敢于负责、敢于决策并能独立有效地加以解决,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现场对初、中级技术工人能发挥骨干带头、攻关中坚、质量把关、指导培训作用。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高技能人才‚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整合。对发生在现场的技术难题和非常规突发事故或故障的处理,更多地发挥知识、技术和心智技能的作用。在工艺革新、装备改造、引进技术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相适应,就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产学研的高度结合。高技能人才‚高“在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在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并与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国际上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实现对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追踪。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成熟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要培养学生‚用得活‛‚用得新‛‚用得好‛,同时要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培训,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在培养规格上体现复合性。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学机械的要懂电工与电子,学环境保护的要懂生物技术,学管理的要懂国际贸易,学护理的要懂人际交往和心理学,等等。这是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化企业高效率生产的需要。高职教育要在课程、专业方向上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设置复合型专业或‚一专多辅‛也是很好的办法。

高技能人才‚高’’在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艰苦创业的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与工农打成一片。高技能人才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立足平凡岗位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去解决生产中一个个难题,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要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就业观与创业观的教育。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1.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一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下降等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确立‚工人伟人,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许振超、李斌式的工人专家和技能标兵,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让全社会感觉到一个明确的信号:科学家、工程师是专家,高技能人才也是专家,刻苦钻研技术技能同样是成才的阳光大道。现在,有些省(市)和大型企业集团推出了‚金蓝领培训‛工程,明确提出高级技工、技师享受工程师待遇,高级技师享受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政府的导向政策和宏观调控无疑会对改变人们的 观念、改善我国的教育结构、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选择

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崭露头角,表现出较高的技能水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学校的‚教学工厂‛接受五年的教育和培训,在校生设计的生产线有时就能产生几百万元效益。从教育的规律和实践看,五年制高职应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选择,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应该以培养五年制高职生为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初中生年龄较小,可塑性强;(2)从初中分流,可以提高生源质量、改善教育结构;(3)教育周期长,调整余地大,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4)可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技术技能培训的连续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中考环节,增加了有效教育时间;(5)前三年经过实训的学生可以通过中级职业技能认定,后两年再经过提高拿到高级技工证书是完全可行的;(6)上述两类院校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基础和经验。改进和完善对中职毕业生的单独招生政策,叫停应试教育倾向,实行中、高职联合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很好的选择。

3.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仍然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这类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受过起码的职业技能训练,要在2年或3年的学制内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有些专业经过努力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一些专业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处理非常规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某些特殊技能,要靠工作实践的体验、积累和学习才能得到。过去,把普通理工科高校称为‚工程师的摇篮”,是因为这类高校给予学生系统的工程师基本训练,但不等于学生一毕业都是合格的工程师。现在,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就要给学生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训练,在‚应知‛(即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即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级或准高级的标准,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通过高级技能认定,即便在校期间不能完全达到高级技工或技师的水平.也要为达到这种能力和水平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高职院校要以‚双证书‛制度为切人点,努力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

4.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附录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有过说明。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双师素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热情远高于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其实这两方面要统筹兼顾,尽快提高教师的 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学校应有一个合适的师生比。以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技术服务。要尽快出台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只有动手,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其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同时并举。

5.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较大的投入

5.六盘水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研究 篇五

赵敏熊建西

〔内容摘要〕 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稳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全市低技能岗位比重减少和高技能复合型岗位增加的现实局面。本文通过对省驻市企业、地方所属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现状、结构、存在问题分析及需求预测,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对策措施。

〔关 键 词〕 高技能人才发展对策

〔作者介绍〕 赵敏 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精神,今年上半年,我们对省驻市企业、地方所属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现状、结构分析、需求预测及发展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作为本课题所指调查对象的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二、现状、结构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稳步上升,呈现出增长快,效益较好,活动较强的特点。全市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继续呈上升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稳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全市低技能岗位比重减少和高技能复合型岗位增加的现实局面。此外,从经济结构角度看,国有经济是目前我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有11万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产值比重为60%左右,二产中的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到40%,这种经济和产业结构,也必然带来我市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据调查,我市国有和集体企业17万职工中技能型劳动者不到一半,而在这其中,初级工和普通工达到60%以上,高技能劳动者不到4000人。再有,通常在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中,技能型劳动者应该达到70%,按此比例测算,我市以制造业、采矿业为主的二产10余万职工中,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就应达7万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应达1万人以上。总之,随着我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要使经济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就必然要求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扩大技能人才培训规模,以尽快提高我市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二)数量结构

我市国有企业单位职工总数有104695人,其中技术工人37690人,技术工人占职工总额的36%。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数量总共为3527人,其中高级工2864人,占技术工人的7.6%;技师630人,占技术工人的1.67%;高级技师33人,占技术工人的0.09%。

(三)年龄结构

调查对象中三类人员年龄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人才总数的1.76%。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小,数量不足,三类人员总数为352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9.36%,比例低,满足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抽样单位数据来看,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队伍的比例分别是7.6%、1.67%、0.09%,尖端人才匮乏,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1.76%,而企业对这类人员的需求量大,现状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如市啤酒公司,全公司438名在岗职工,目前仅有技师1人。

(二)年龄偏高,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大,随着退休高潮的到来,许多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势必出现“断层”现象,企业高技能人才将后续无人,如六枝煤机厂原有29名技师,但到去年已全部退休,现已无工人技师。

(三)技师工人学历层次不高。接受大专教育的人数偏少,比例只有11.51%,特别是接受本科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更需要技能型和知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四)行业工种分布失衡,人才出现流失。高技能人才较多地集中于驻市省属大企业中,过多分布在传统的煤炭、冶金等专业。据统计,目前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技师410人、高级技师14人;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技师4人;盘江煤电集团技师215人,高级技师16人;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技师10人。水钢、水矿、盘江煤电、六枝工矿等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地集中了全市所有高级技师和绝大多数技师,而在我市一些急需发展的产业领域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过小,随着企业政策性破产所引起的相关行业与相关技术的倒闭和流失,企业无形中也流失一部分高技能人才。如六枝矿务局破产重组后,部分高级电钳工、机修师等高技能人才已被应聘到外地企业。

综上所述,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比例低,劳动者素质不高,年龄偏大。高技能人才缺乏,开始出现流失现象。以上情况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

四、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重学历文凭,轻技能技艺;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重高精尖人才,轻一线技术人才的传统观念在全市还不同程度存在,舆论导向上和政策措施上,往往对高级科技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对广大技能劳动者的作用却没足够的重视。

(二)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严重不足。我市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构极少,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的教育和培训能力几乎没有,现有技校规模不大,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设施投入不够,培养规模和培训速度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我市现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只限于对初级工和中级工的资格鉴定,这同样也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缺乏师资力量,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培训方法单一,不具备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条件。截止目前全市还没有专门培训和培养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培训机构,所以目前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企业培训职工的责任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近年来,我市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不同程度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抓经济效益,对提高职工队伍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认识差距导致企业职工教育工作有所削弱,忽视企业职工培训,只考虑人才“够用”而不考虑“备用”。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工人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身份界限没有打破,我市高技能人才没有完全享受到与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相同的待遇。在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方面,没有将技能水平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导致许多青年职工失去了学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不足,在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总盘子中,没有单列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也没有有效的措施保证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并从中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

五、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小,比例低,年龄偏高,文化层次不高,行业分布失衡。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就业结构也必然在其影响下进行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依靠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低技术的岗位比重正在减少,高技能、复合型的岗位正在增加,所以“十一五”期间,全市技术工人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长,技术工人队伍重心呈整体上移趋势,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比例大幅度上升,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比例更是大幅度上升。在类型上,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逐步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变,向知识加技能型转变。未来我市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艺技能,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接受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我们要加快六盘水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知识化、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后备队伍。从定量角度看,结合经济增长和人才结构发展规律及我市高技能人才现状实际,预测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应不低于1.5万人。

六、“十一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对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

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指导,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全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六盘水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鼓励高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壮大。

1、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建设我市总体战略纲要的要求进行。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发展经济的总体战略,决定着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建设。

2、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数量、质量、结构三兼顾。要做到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结构合理。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保证数量指标的同时,要保证实现这一指标所需要的育人机制和各方面条件。要根据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来确定较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模式。

3、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各部门协同动作、相互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没有一个各方面配套的健全优化的育人环境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需要全市各部门、各个行业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二)目标任务

按照振兴我市经济的总体要求,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力争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为六盘水构建一支专业层次结构和数量配置合理,创新能力强、技术精湛、作风过硬,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逐步缓解全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争取用5—6年的时间,推动我市技能人才制度创新和改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尽快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遵循人才阶段成长规律,力争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计划到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目前的0.35万人增加到1.5万人,比例从目前

所占技术工人总数的9.36%提高到15%。其中,高级工由目前2864人、占技术工人总数7.6%,增加到1.1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10%;技师和高级技师由目前的663人、占技术工人总数1.76%,增加到1400人、占技术工人总数3%,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逐步缓解全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实施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2007年):计划全市高级工人数增加到5000人,技师、高级技师增加到900人;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计划全市高级工人数增加到7000人,技师、高级技师增加到1100人;第三阶段(2008年—2010年):计划全市高级工人数增加到1.1万人,技师、高级技师增加到1400人。

(三)基本原则

培养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技能人才也需要遵循此规律。目前,根据我市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创造良好成才环境的原则。因为有了培养对象,环境和政策便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使高技能人才有良好的成长通道,应从规章制度建设上抓起,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制选人,以制培养人,以制造就人,建立健全有效的选人机制、育人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培养目标考核机制,让高技能人才在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自身成长。

2、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企业生产急需,各类生产技术领域带头人,要把他们作为培养规划的重点,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

3、高投入原则。投入指的是人、财、物、时间方面保证培养对象能从容支配,目前,我市最大的问题是财和物的短缺,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投入。

4、多模式原则。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事情,在市场经济运作的条件下,培养的具体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企业岗位培训、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攻关等活动,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5、阶段性原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分步骤分梯次培养,每个步骤和梯次都要有不同的指标和要求。

(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对策和措施

鉴于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现存的突出矛盾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做好“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1、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进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大职业资格体系建设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力度,抓住职业技能鉴定这个杠杆,严肃程序,公平评定,树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以此引导广大技工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之路,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技术创新和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等活动,推动学习技能的热潮,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各职业上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

3、改革技师考评办法,加快技师资格鉴定步伐,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任”的原则,全面推进我市当前不尽完善的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尽早加强和省有关部门联系,尝试将高技能人才的评定工作适当下放至市一级操作,理顺县一级技术工人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以能力评价和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技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4、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依托鉴定机构、学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务贡献相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结合企业人事、用工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与待遇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职工岗位成才。

6、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加强宣传工作,优化技能人才在我市成长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他们的成才和创优之路,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在全市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引导更多的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保障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技能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及其他保障福利问题。

7、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有关规定,在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总盘子中,单列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依法保障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并要保证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保证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费不少于培训经费的50%,支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8、充分发挥全市社会各方面职业培训资源的作用,加大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各技工学校、市职业技术学院、大中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社会培训实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作用,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途径,通过社会各方面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在全市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新格局。

9、各行业、企业要制定人才资源开发与队伍建设规划,要以此次六盘水市“十一五”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明确技能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发展、培养目标,建立高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名师带徒的措施,发挥老技师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支以中级工为基础,高级工为骨干,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带头人,技能水平高,工种配套,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10、推动现有五所技工学校改革发展,大力推进技工学校建设,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积极依托市职院及各技工学校,使其成为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

6.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六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

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和科学家,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要健立健全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不唯”,打破资历限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办法。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的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思路和任务,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正常的考核、晋级、增资制度,要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技术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机制,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训工作管理,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操作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考核。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加大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与监督,规范培训过程,重视培训结果反馈,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逐步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及时、公正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认真履行职工培训职责,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考核和使用,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转变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一是人才观念的误区。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高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人才,因此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二是部分职工自身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工人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靠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单位领导的观念差异,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计划,高技能人才后继无人。

7.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七

近年来,江苏镇江市润州区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效果明显,受到企业、职工的一致好评。

制定优惠政策,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在所从事的专业(工种)岗位上,职业技能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的优秀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待遇,主要包括:在被评为企业首席技师,纳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高级人才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评选劳动模范;在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担任评审工作。

调动企业积极性,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区人社局联合总工会、鼓励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和补贴制度,积极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各项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经企业申请,企业所在地总工会、经贸局和劳动保障局推荐,市总工会、经贸委和劳动保障局审核后,可命名为职工职业技能创新基地。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做实工作。为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平台,更突出的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领兵带头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润州区在辖区内经过认真调研,仔细筛选,严格把关,批准镇江市润州中等专业学校为润州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8.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篇八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结合广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引言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产业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轨道上来,对于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广东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基本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格局,使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层次不断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能人才支撑。2010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163万人,占技能人才比重达19%。

当前,我省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人才强省和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原则,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以提升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健全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5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8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28%。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设30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7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技能大师工作站(室)。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行业和企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根据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进一步健全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体系。坚持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核心,在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适合岗位技能要求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规范专项能力考核,形成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3.进一步建立合理使用、有效激励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相关制度,使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能力和业绩贡献相当的工资和待遇。进一步建立完善技能竞赛、评比表彰、享受津贴、评选劳模、推荐人大、政协代表等制度。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形成尊重创造、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4.进一步健全多方参与、合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团等密切配合的工作体制,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合力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格局。

三、重点举措

为保证上述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十二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要以大力实施南粤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统领,在培训、评价、激励和使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推动职业培训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培训和终身学习制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建立面向全体职工的职业培训制度,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转岗培训和业务研修等多种形式,对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力争在岗职工每两年都能够参加一次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体制改革创新。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封闭的管理体制,着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与高职、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筑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宽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重点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新型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等方式,加快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政府要制订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推动合作主体开展多层面的合作、交流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制订新型学徒制度试行办法,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建立师徒培训关系,明确培养目标、培训内容、期限和考评办法、以及师徒津贴等,推动新型培养模式的发展。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基础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服务手段不足和水平不高问题,充分发挥公共(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为社会各类群体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实训和评价服务,形成基地+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各级政府要继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基地和工作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二)以完善企业评价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坚持统一标准、命题、考务和证书等质量管理原则,完善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体系,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不断提升鉴定质量和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鼓励企业(行业)依据职业标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采取现场考核等多种灵活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拓宽企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探索建立专项职业能力等级评价制度、技能储备制度和省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着力培养和认定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加强新职业及其标准开发工作,省与各市、行业要联合开发200个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职业及其标准;开发一批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逐步推行职业资格“一试三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抓紧开发一批教材和鉴定题库;制订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队伍管理办法,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规则,加强规范管理,确保鉴定质量。

(三)以完善竞赛表彰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健全省、市和企业(行业)三级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坚持每年在全省范围广泛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晋升职业资格等级及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奖励。加强世界技能竞赛训练基地建设,培养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国家和世界技能竞赛,引领广大劳动者自觉学习技能,提高技能水平。

——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按规定在全省范围广泛组织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南粤技术能手、广东技术能手、岗位技术能手等各类评选活动,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程序,定期公开选拔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并给予表彰和激励,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选拔一批业绩突出、影响广泛的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带头人制度,在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享受高层次人才相关待遇。

(四)以合理使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进一步破除技能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畅通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向上发展渠道,对录用的高技能人才依法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办法,建立技能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通过奖金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

——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入户、项目开发、退休补贴等政策,吸引国内外各类高技能人才来粤工作。大力发展行业(区域)技师协会,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服务、技能攻关、项目开发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制定技能大师认定办法,对品德高尚、技能精湛、贡献突出、行业公认的技能人才授予技能大师荣誉称号,依托技能大师建设大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项目开发、技术交流、技能攻关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五)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建设2个省级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基地,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训能力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完善教师轮训制度和兼职任教制度,鼓励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教育培训院校兼职任教。

——各地、各行业要依托人力资源市场或行业协会建立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政策咨询、技能人才岗位供求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建立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岗位供求和预测信息制度,引导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项目,引导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

——各地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和参训对象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落实终身培训的相关要求。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由省、市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建设一批技能含量高的公益性、开放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劳动者、企业、职业院校师生开展高水平的技能实训、职业资格鉴定、师资培养、职业标准开发、职业技能竞赛和高技能成果展示等项服务。

(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按照人社部的部署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要依托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0个,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对接、技术水平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对接,面向社会承担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任务。

(三)技能大师工作室。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制造、加工、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带头人,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加速技能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要从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基础能力开发工程。

依托大型企业和技师学院建设一批职业研发基地,主要任务是承担新职业及其标准、课程、题库的开发,建设形成集职业需求分析、职业能力鉴定评价和职业能力开发利用为一体的人力资源职业开发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必须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引导、激励、保障和规范作用,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表彰、竞赛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调整金融信贷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落实企业职业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的有关规定,重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等提供融资服务。

上一篇:四年级状物作文:叶子下一篇:教师纪律作风整训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