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

2024-11-0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精选12篇)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 篇一

全县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做好2019年度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xx号)等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全县地质灾害概况

根据2019年地质灾害汛前调查和地质灾害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全县确定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83处(详见附表)。其中中型4处,小型79处,共xx人、xx万元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排除地震、极端灾害天气等影响因素,预测2019年全县地质灾害危害防灾形势仍将严峻,灾害类型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降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及5—9月主汛期。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为主要防范冰冻融化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危险期。台风活动等其它极端异常时段,属动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1.地质灾害易发区。全县除梅山镇、白塔畈镇等部分丘陵区域外,其它区域均为地质灾害易发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2.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新建乡村道路两侧。山区公路和村组公路由于道路边坡防护等级低,为滑坡、崩塌多发地段;

3.山区集中居民点、新建美丽乡村点、中小学校舍以及较大弃土场。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以上布点一般都靠山临水,高切坡较为突出,易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袭击;

4.小流域泥石流区域。小流域泥石流隐蔽性强,危害范围较大,威胁人口较多;

5.部分开采矿山。主要为地下开采矿山及建筑石料矿山等,遇强降雨或台风暴雨天气,尾矿库、弃渣场以及露天开采矿山采矿边坡等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

1.县博物馆等83个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2019年度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实行属地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

1.属于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为属地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要将其监管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等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责任人。

2.属于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负责”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治理、监测。危及校舍和师生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监测和治理;

危及交通道路、水利、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主管部门负责监测和治理;

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由旅游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负责划分落实。

3.对于有防治责任主体的隐患(区)点,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属地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负责做好监督、检查及协调配合等工作。

五、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时期防灾减灾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备战结合”原则,规范地质灾害管理,明确防治责任,完成群测群防体系,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做好宣传培训、日常监测和应急处置,确保2019年度无重大人为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年度防治工作重点

(一)做好汛前调查排查。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以及自然资源、交通、水利、教育、住建、林业、文旅等部门要切实抓好汛前调查、摸清基本数据,建档立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要认真开展排查、巡查和复查工作,重点巡查检查地质灾害点、工程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弃土场、尾矿坝、废渣堆场、孤立岩、冲口以及人员密集区域、学校、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明确专人予以整改落实,确保防灾各项措施和制度落实到位。

(二)编制防治方案预案。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和相关责任单位要根据汛前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本辖区本单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订各重点隐患点应急预案,发放明白卡,完善群测群防网络,明确各重点隐患点监测人员、预警方式、应急避险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和自救方法,并落实到单位、村组和具体责任人员,确保一旦遭遇紧急情况,能及时有效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到位导致的死伤事故。

(三)加强地灾预警预报。县自然资源、气象部门要继续加强汛期会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制作发布未来24小时短期时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加强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及时通过电视、手机短信、村村通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各单位要根据地质灾害分布现状以及降雨、洪水、地震等趋势预报,及时组织巡查和应急调查,并视险情、灾情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

(四)落实动态巡查监测。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工作,特别对83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域要进行重点巡查监测。巡查监测内容主要有坡体裂缝的宽度、长度变化以及裂缝相对位移等情况。监测次数和时间要求为:旱季每月监测3次,重点防范期(4月15日-9月30日)每天进行监测,如发现监测点有异常变化或暴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水量达50mm以上时)2小时监测一次,昼夜安排专人监测,每次监测均应及时记录并保存。

(五)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xx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六)抓好地质灾害评估。严格建设项目的审核审批,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因工程活动而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县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山区通村道路、水利设施、旧村改造、移民迁建等美丽乡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做好管理、指导与服务,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山区农民分散建房的监管,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要建立高陡边坡建房户监管台帐,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同时避免人为工程活动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七、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防治责任。县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全面领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主要负责同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县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公路、交通、水利、教育、文旅、住建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针对全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实际,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有关部门要坚持群测群防的原则,实行“县、乡镇、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明确包保责任人、建立网格管理台帐,并不定期进行检测,确保群测群防人员通讯畅通。重点要把乡、村、组、工矿企业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作为主要依靠力量,确保险情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

(三)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机,持续深入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普及,提升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加强乡村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等一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适时组织演练,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四)推进地灾治理和避让搬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和隐患点的治理。已列入计划的南溪供销社等4处中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属地乡镇人民政府要抓紧实施,确保按期完成。同时,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小型隐患治理工作,实现“减存量、控增量”的目标。

(五)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调整,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抓好业务衔接,形成部门联动,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应急处置协调能力。

(六)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按照地质灾害速报等各项制度的要求,及时向县政府报告辖区内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及处置情况。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落实情况,县地灾办适时组织人员进行督查、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曝光并列入绩效考评内容。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 篇二

2010年8月6日受降水影响辽宁省盖州市万福镇发生一处突发性崩滑塌地质灾害。崩滑塌堆积体堵塞了道路, 致使沟内约8000多名人民群众受困。道路的堵塞造成当地农副产品外运受阻, 以及生活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 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崩滑塌地质灾害发生当天, 当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应急处理措施, 包括绕过该处抢通了一条临时通行的便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进出交通不便问题, 但为了彻底根治本区地质灾害隐患, 避免类似地质灾害再次发生, 营口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对本次发生崩滑塌地质灾害的山坡体进行治理, 并委托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进行了本次崩滑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

2 设计总体方案

根据本次万福镇崩滑塌地质灾害现场勘查结果, 结合本地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治理工程侧重于彻底消除当地崩滑塌地质灾害隐患。因此治理工程的重点确定为削坡工程, 采用最为科学、经济、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工程布置及施工。

本次设计方案按照上述总体方针, 确定本次治理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削坡工程、护坡工程、客土种植工程、排水渠工程、挡土墙工程。

3 具体工程设计实施方案

3.1 道路工程

虽然目前发生崩滑塌的山坡下有一条进村道路, 但由于受本次崩滑塌地质灾害影响, 该道路受损严重。为了本次治理工程顺利实施, 大型工程作业机械可以顺利出入, 首先应对道路进行清理和改扩建。利用崩滑塌堆积下来的松散岩土体对道路进行拓宽及加高,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治理工程作业, 同时在治理工程完成后, 也可以方便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 此外, 还可以增加此处道路与紧邻的南侧碧流河支流的相对高差, 提高此处道路的抗洪能力。

现有道路宽度约为5m, 设计道路宽度最窄处不小于8m, 修整道路总长度544m。路面铺30cm厚碎石, 道路基石粒径在100mm~200mm之间, 并用压路机压实。在治理工程最后, 路面铺200mm厚碎石, 粒径30mm~50mm之间, 并且对道路进行铺撒沥青作业, 沥青厚度50mm, 并用压路机压实。

3.2 削坡工程

作为本次治理工程的重点, 削坡后的山坡体稳定与否是本次治理工程成败的关键, 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将表层松散堆积的岩土体剥离清理干净, 露出下部新鲜完整的微风化岩石。然后以33°角进行削放坡。由于本次治理的山坡体最大高差达135m, 因此在削坡时应沿坡面倾向每隔8m设置台阶和马道, 沿马道设置横向排水沟, 并且沿坡面倾向设置纵向排水沟。表层岩土体的剥离开挖应分段完成, 边开挖边防护, 只有在防护之后才允许开挖下一个工作平台, 不应一次开挖到底。为了减少超挖及对边坡的扰动, 机械开挖应预留0.5~1.0m的保护层, 人工开挖至设计位置。在采用爆破方法对危岩体进行削方减荷时, 应专门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 对爆破振动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爆破飞石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作出评估。在清除表层危岩体和确保施工安全情况下, 宜采用导爆索进行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凿岩一般3~4m, 由上至下一次成型。以机械潜孔台阶爆破为主, 并对超、欠挖部分进行修整成型。块石爆破采用岩体内浅孔爆破与块体表面聚能爆破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块体厚度大于1.5m, 又易于凿岩的块石, 以块体内浅孔爆破为主;厚度小于1.5m, 凿岩施工条件极差的块石, 以表面聚能爆破为主;厚度在1.5m左右, 宽厚比近于1的块石, 可以两种方法并用。

3.3 护坡工程

本次治理的万福镇崩滑塌山坡体护坡工程主要采用格构锚固。格构锚固技术即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砼或预制预应力砼进行坡面防护, 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综合防护措施。

由于本次治理区的山坡体主要由于表层风化破碎的岩土体失稳, 造成山坡体发生崩滑塌地质灾害, 其底部岩石的稳定性较好, 但边坡坡度大于35°, 因此采用现浇钢筋砼格构进行护坡, 并用锚杆固定。锚杆应穿过下伏稳定基岩1.5~2.0m, 采用全粘结灌浆。格构形式采用人字型, 即顺边坡倾向设置钢筋砼条带, 沿条带之间向上设置人字型钢筋砼, 若局部岩土体完整性好时, 亦可浆砌块石拱;格构水平间距应小于4.5m。钢筋砼断面设计采用简支梁法进行弯矩计算, 并用类比法校核。断面高×宽为500mm×400mm。纵向钢筋采用φ14HRB335的热轧钢筋, 箍筋采用φ8的钢筋。砼采用C25。同时, 为了保证格构的稳定性, 根据岩土体结构和强度在格构节点设置锚杆。锚杆采用φ30的HRB335级钢筋加工, 长度确定为4m, 全粘结灌浆, 并与钢筋笼点焊接。锚杆埋置在浆砌块石格构中。锚杆应穿透下部稳定基岩。为了美化环境和防护表层边坡, 在格构间培土和植草。

3.4 客土种植工程

根据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拟治理的山坡体特点, 选择采用播撒草籽的方式对山坡体进行绿化并且防护表层边坡。因此在护坡格构中进行客土, 客土厚度不小于20cm。由于山坡体坡面表层松散岩土体均已被剥离, 出露的为底部较完整的岩体, 因此需在治理的山坡体进行全面客土。覆盖面积104446m2, 客土量为20889m3。客土施工完成后, 全面播撒草籽, 并且进行人工喷淋浇灌。本地区降水条件良好, 夏季雨量充沛, 种植工程工期选择在雨季, 自然降水基本可以保证草籽生长需求。

4 结论

通过对万福镇崩塌地质灾害的治理, 达到了将防灾减灾的目的, 通过对本处地质灾害的治理, 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本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崔树军.我国西部开发中地质灾害评价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 2000, (4) .

3.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三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裸露,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 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 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傳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 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 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 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 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4] 孙建华,王建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1998,(03).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 篇四

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制定XX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依靠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防治水平。

(二)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覆盖,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三、全镇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XX镇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含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四大类。根据技术支撑单位排查数据统计,全镇范围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

四、重点防治区

(一)国省道、县乡公路沿线区域,重点防护道路两侧边坡因雨水渗透及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

(二)各矿山企业及周边地区,重点预防因雨水沿踩空地裂缝渗入引发地面塌陷,进而对村庄和乡村公路造成损害;

特别是河流沿线的矿井,要预防废弃矿渣堆放河道和沟谷,引发泥石流。

(三)各类工程建设重点预防汛期采场和工程深挖削坡诱发地质灾害隐患或造成滑坡、崩塌灾害。

(四)黄土陡坡下镇、村、学校、矿山企业、居民点、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防止春季解冻期和汛期山体滑坡、崩塌灾害。

上述隐患点、重点防治区受暴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重点防范。未列入本方案的其他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治区,各村、企业应在本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予以明确。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一)科学部署防治工作

各村、企业要进行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研判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科学确定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段与重点区域,制定防治方案。要结合降水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及地震等情况,定期组织趋势会商,分析预测灾情险情和重点防治方向,周密部署防治工作。

(二)认真做好排查监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各村、企业、有关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力度,重点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防治段进行排查;健全完善镇、村、户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对所有隐患点都要落实监测责任人、监测人,落实“六位一体”管理制度。对治理难度、威胁人口多、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目前仍处于缓慢变形或局部变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专业监测,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到位导致地质灾害伤亡事故。

各村委、企业要将地质灾害防灾监测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要明确每一个人的具体责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在全村、全企业范围内形成“党支部领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和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强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

各村委、企业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专门排查队伍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城中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始终把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作为隐患排查的重点,坚决做到全覆盖、全方位、不留死角,查清安全风险,摸清隐患底数,圈定重点防范区。同时,要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作为重点,密切关注高陡边坡附近建筑物、排水系统情况,防止将用水直接排入地下及边坡中。对高陡边坡下部已经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原有住房必须全部拆除,防治“回流”和临时使用。对于切坡建房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治理或针对性的排危除险,切实消除隐患威胁。

(四)治理搬迁

要把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结合起来,严格搬迁底线原则,做到搬迁一户减少一户威胁、搬迁一村减少一个隐患点,切实维护受威胁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户合法权益。

(五)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各村委、企业要严格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防灾督查、雨后报告、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建立畅通稳定的监测预报工作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明确的监测预报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和应急抢险措施;要对各有关村委、企业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镇人民政府对各村委和各企业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对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每月不少于两次,汛期要根据降雨量的具体情况适量加密检查,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发现及时、险情监测准确、防灾措施得力。

六、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

镇政府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区段,要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体系完备、运行正常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严格执行三个“报告制度”。一是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村委、企业报告;二是村委、企业接到报告要立即转报镇政府;三是镇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并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同时要按照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速报制度要求,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要做到第一时间接到灾情报告、第一时间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镇人民政府应立即启动本行政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力争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守值班制度,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企业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在汛期“七下八上”重点时段,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监测。

七、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村委、企业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习等工作,制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各村委、企业具体组织本区域内隐患点排查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工作。

(二)部门联动,各司其职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地方政府地质灾害群治防治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有关单位防灾主体责任,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重要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部门工作的充分衔接,以确保防灾效益最大化。

镇土地所负责组织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指导实施;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的普查、详查、排查;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承担全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需要的技术支撑工作。承担村委、企业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村镇站、水利站、交通站、安检站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工作。对威胁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公路交、通水利设施、矿山、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险情动态监测。

交通站要在汛期前及时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进行一次全面排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加强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对因修筑公路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要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及时予以治理。对公路两侧易于发生崩塌的路段,应及时设置坡面防护系统,确保公路安全。

镇水利站在雨季到来之前,要及时对主要河道和水库(坝)进行全面检查,易受洪水和泥石流威胁且险情征兆明显的,应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

村镇站要开展危房全面排査摸底工作,加强日常监控和雨天巡查,杜绝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安监站要在汛期前及时组织开展矿山安全生产检查,重点开展洗煤企业和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容易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检査工作,并及时整改到位。对矿井口、工业广场附近滑坡、崩塌以及矿区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要责成矿山企业及时制定相关监测防范措施并治理。

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汛期前及时组织辖区内学校对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及时采取隐患防范治理措施,责成学校将防治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学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 篇五

安边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边镇201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村(居)委会、驻镇各单位:

《安边镇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已经镇政府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地质灾害预案通知

安边镇人民政府2011年5月26日印发 共印30份

安边镇201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201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自然、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国土资源局《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以及《定边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编制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一、我镇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分布情况

我镇位地黄土高源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镇境内东南部白于山区为陕北黄土高原梁峁区,地势高、起伏大、沟壑纵横、黄土层厚,土质疏松,孔隙度大,地表破碎,灾害频繁,灾害类型有黄土滑坡、崩塌、泥流等,多为人为活动开挖山体或排水系统不畅的陡坡地段引起。主要分布于杨岭、黄渠、雷卷等南部山区3个村以及石油开采施工区。

镇境内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前缘,为陕北沙漠高原风沙草滩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但缓变性环境地质灾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分布于王寨则、安寺、北园子等村。目前,盐碱地治理工作正在进行。

二、地质灾害防范期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降雨有密切关系,进入汛期(6、7、8、9月)后,暴雨、连阴雨天气是黄土滑坡、崩塌、泥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易发期,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春季土地解冻(融化)和冬季土地封冻期,虽然黄土地层不易湿陷,但黄土经过冻融作用的影响级易诱惑地抽灾害事故。去冬今春大地频繁,根据气象资料,今年气候异常,预测我镇暴雨、连阴雨比往年偏多,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各村、各单位必须加强防范,确保万无一失。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防治重点

随着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石油开采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挖和破坏山体结构现象日益严重,工程建设削坡使山体失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时存在边坡崩塌、黄土滑坡和地表泾流急速汇水造成的泥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使山区削坡挖窑建房居住的村民受到严重威胁。经调查,我镇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域的植被条件差、覆盖率小,且灾害隐患点多在山前坡脚和陡坡段形成。尤其在汛期,暴雨连阴雨造成村民居住区山体滑坡、窑洞坍塌和公路沿线崩塌交通堵塞,严重威胁过往车辆、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我镇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确定的2处(5户)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是本的防治重点。各村(居)、各单位一定要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各自职责,具体职责为:国土资源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交警中队负责公呼沿线地质隐患的监测和治理;各有关村委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和防范工作;政府、民政站、卫生院、派出所、供电所等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协助工作,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各村(居)委、驻镇各单位主要领导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具体工作由分管领导负责,要明确防治责任人、监测人、监测责任人,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认真组织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要建立健全村、组两级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和监测网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书》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要制定防治目标责任制,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深入灾害易发点,掌握监测动态,帮助解决问题。各村(居)委要坚持汛期巡查制度,检查监测人员到岗和预报情况,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强化统一管理。

(二)强化监测检查,突出重点防范

汛期前,各村(居)、各单位要全面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大排

查,对今年确定的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重点督查,帮助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便于临灾状态时启动。汛期要扩大排查范围,遇到险情,必须让群众撤离避让。对崩塌、滑坡地段需搬迁的住户,要彻底搬迁查封旧址。发现新的隐患点要及时处理,并同时上报镇政府,纳入监测网络,要坚决杜绝因监测不到位而导致的群死群伤事故。镇上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地持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大检查,对工作到位的要通报表扬;对监测不到位的要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监测工作的,预以调换工作岗位;对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舆论宣传,落实各项制度

1、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目前,我镇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认识不够,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认识不足,各村(居)要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要使《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加大力度进行地质灾害有关知识、典型事件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地为易发区和隐患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落实各项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农村宅

基地建设、石油开采等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开挖山体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及时做好护坡、削坡、台段边坡等防护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二是严格执行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在汛期,各村(居)委、各单位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掌握隐患点的动态变化,并向灾害隐患点群众公开联系电话。发现灾情险情按灾情速报制度向上级报告。三是落实抢险救灾制度。发现灾情要立即上报镇政府,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群众疏散,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3、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各村(居)委要积极争取扶贫、移民搬迁等政策,按照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积极开展搬迁治理工作,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住户整体搬迁安置到安全地段,对暂不能搬迁避让的,要遵循“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运用削坡减重、修排水渠、拦挡等措施进行治理,消除灾害及不安全隐患。今年配合好镇上实施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治理工作。

6.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改方案 篇六

索引号:FF254-D0100-2010-197文件编号:

公开日期: 2010-10-31生成日期: 2010-10-31

海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为 切实加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工程建设源头上预防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投资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 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及《南通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公告第4号);

3、《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苏政复[2006]31号)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9号)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省厅)

6、《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通政办发[2003]5号)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具体程序

1、业主单位自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按有关规定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评估单位组织专家审查评估报告;

3、评估单位向海门市国土资源局提交项目、评估报告及相关备案材料申请备案;

4、市国土资源局审查备案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登记表》(附件,简称“备案登记表”)转报上一级国土资源局备查;

5、业主单位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登记表》至各相关部门办理用地手续。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发布机构:浏

按 照《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苏国土资发[2003]95号文件精神,评估的重点为:沿江沿海各乡镇用地项目;石油、化工等易 燃易爆项目;大型商场、影剧院、体育馆、学校、医院等有可能导致群体性灾难事件的建设项目;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电力设施、垃圾和水处理设施;铁路、大 于10公里的二级(含二级)以上公路、大于3公里的城市道路、大于10公里的管网等建设项目;发改委核准和投资额大于1亿元的备案建设项目;独立选址的所 有项目;城镇批次中用地规模大于100亩(用地指标分批报批的,以总数计)的建设项目。存量建设用地中用于城市建设的项目。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具体要求

按 照省人大《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备案申请文件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投资主管部门不得进行项目 审批、核准、备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报批手续。所以,必须从规划预审、征地报批和供地等环节把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关口。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查备案登记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地籍规划测绘地矿科负责,耕保科、利用科、土地储备中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管工作。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登记表为建设用地报批的必备材料,各国土所、分局在本辖区内的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及存量建设用地上报过程中,要主动、及时做好报批前 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单独选址项目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中确定具体项目的地块,征地报批时由地籍规划测绘地矿科对用地单位是否提供《备案登记表》进 行审查。存量建设用地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中没有具体项目的用地,在建设用地出让前,由地籍规划科、市土地储备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统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费用计入出让成本。在出让(划拔)供地时,对没有按规定要求进行地质灾害评估的项目,利用科不得办理出让(划拨)手续。

3、对违法用地等清查补办的项目参照上述办法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部署

地 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国土所、分局、局内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入宣传,精心组 织,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将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凡发生应评未评的项目,相关所、分局年终考核不得评先。

1、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到位)宣传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宣传工作。各国土所、分局、土地储备中心、局内各科室要在项目规划、出让、供地前对用地单位加大宣传,使用地单位和个人能自觉遵守执行。

2、有效落实评估工作:应将在本地区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向社会予以公示。

六、严格责任追究

7.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七

为了认真落实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确保全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本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群防群治”,以“避让为主、减少损失”的原则,特制订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思想,早计划、早准备、早落实,防治隐患于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组织措施

(一)村社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救援小组,以村支书××任组长,村长××任副组长,××、××、××、××为成员,负责对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督查和协调指挥工作。

(二)具体监测人员××,联系电话××,监测人员随时进行监测记录。若发现异常情况即时报告领导小组。

(三)若有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各社要组织应急队员控制事态发展,对人、畜、物、财产实施抢救,并及时上报乡党政办,乡政府在接到报告后20分钟内组织人员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四)抢险时,卫生院要派专人随同实施救护医疗,并做好搜救集体伤员的准备工作。

(五)各社农用车辆均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用车,听从组织调动,对不服从安排调动的车辆一律予以扣留,并从重处理。

三、保障措施

8.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八

记者了解到,深圳属于低山、丘陵、台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叠加部分不规范的房屋、道路、水务等工程建设,受强降雨影响,形成了大量的自然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筑边坡。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农村居民建房多依山削坡而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受强降雨影响可能发生滑坡、崩塌。

截至20xx年底,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057处,威胁总人口5285人,潜在经济损失5.5亿元。其中,威胁10人以上的较大隐患点14处,一般隐患点1043处。

为此,《方案》提出,统筹考虑安全、生态、景观要求,采取生态修复手段,有计划地实施工程治理。20xx年底前,完成全市14处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竣工验收。各区在组织实施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的基础上,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综合治理,力争早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的思路,深入排查削坡建房风险点,加强综合治理。20xx年底前,在既往削坡建房排查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加强台账管理,制定综合治理措施。20xx年底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将组织开展农村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基本完成辖区内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削坡建房的用地管理,对违法用地严格查处,从源头上遏制新增削坡建房风险点。

9.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九

一、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区划分情况

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势较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区内遗存有数条古河道带。区内西部聊考断裂活动强烈,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属不稳定和次不稳定地区。受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据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鄄城红船地面塌陷等3个重点监测与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防治对策

(一)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区

1.灾害现状菏泽市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规模。90年代漏斗面积近1000km2。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惊人。据80年代初期监测资料,当时水位埋深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监测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达45.603m。15年间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缘,位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城东地区,该层水水位埋深已达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城区地面沉降也随之发生。XX—~年城区地面最新沉降数据为26mm。牡丹区在~年汛期出现两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办事处苇子园村塌陷已威胁到人员安全。

2.致灾原因

无规划、无节制、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城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及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

3.灾情趋势预测分析及风险评估

短时间内如不能削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该漏斗将进一步扩展,漏斗区水位将不断下降,甚至有与东明县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连接的可能,已发生的地面沉降也将随之发展。这势必会对菏泽城区建设、工业生产等造成直接影响。

目前,地下水是菏泽城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而由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且恢复难。因此,灾情若得不到控制,由此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4.防灾对策及建议(1)禁止城区地下水的乱开乱采,重新分配水源量,合理开采地下水;(2)开辟新的供水源地;(3)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4)做好地下水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

(二)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区

1.灾害现状

自九十年代初,南部黄河故道带已发生多起地面塌陷、地裂缝,致使道路破坏,房屋受损。1992年7月10日,单县高韦庄镇赵集村发生地裂缝,地裂缝走向以北西方向为主,缝宽5—20cm,单条长10—20m不等,有十几条之多,并伴有地面塌陷发生,一桥梁撕裂,30余农户房屋因地裂缝造成不同程度破坏。1993年8月5日,曹县梁堤头镇石香炉村发生地裂缝,呈北西和北东西个走向,单长20多m,宽10cm,深4—5m,可见地裂缝4条,其中一条切房基而过,另一条穿过一农家院落,造成房屋墙体开裂。

2.致灾原因

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于黄河故道带上,地表岩性以粉细砂或粉土为主。灾情多发生于雨季,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原因共同作用而引起。

3.灾情趋势分析

该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是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因素引起,只要影响因素存在,在其共同作用下,在适宜的时段内就有灾情发生的可能。

4.防灾对策及建议(1)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幅度;(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用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新建建筑物应避开古河道带。

(三)鄄城红船地面塌陷区

1.灾害现状

地面塌陷区主要分布于鄄城县红船镇前梁楼村西,长、宽各约500m,面积2.5万m2。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每逢雨季时有发生。地面塌陷区内共有塌陷坑二十七个,陷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层粘土亦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塌陷有时发生在个别农户的房前屋后,甚至危及到居民安全,造成居民心理恐惧。

2.致灾原因分析

经考察,地面塌陷区位于古河道带上。地表岩性为一层厚0.3—0.5m的粉质粘土,其下为粉细砂或粉土,约1.5m深处为厚约10cm的淤泥层,以下又为粉细砂,在17m深处有一黑色砂砾土层。雨季时,在表层土被破坏处,雨水直接下渗,以至下漏,地下粉土由于液化等原因随水流失,日久便形成一定空间,上部土壤重量因降水等因素增加或超过空洞承受极限时,便形成塌陷。

3.灾情趋势分析及风险评估

雨季降水较大时,该区仍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塌陷区紧邻村庄,应做好地面塌陷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防灾情发生,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4.防灾对策及建议(1)做好群众宣传工作,不要在塌陷区及其附近挖土、建房;(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取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做好监测工作。

(四)巨野煤田在建矿井的地质灾害防治

巨野煤田的多个井田现已开钻,个别主井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难度相当大。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地环监测机构一定要做好日常煤区地环监测管理,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市国土资源

部门将组建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本县区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单位到人,确保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险情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

(二)健全防治、抢险、救援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坚持汛期巡查和值班电话制度,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明确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预设医疗救治点,同时加强相关的科普宣传。

灾害或灾情出现后,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民政、卫生、药品监督、经贸、公安部门,应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部门要做好气象服务保障;通讯、铁路、交通部门要保证通讯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品、食品的运送。

(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10.2012 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十

水城县新寨煤矿 2012年6月4日 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我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区职工及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我矿安全度汛,在汛期来临之际,特制订我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地下资源开采影响,造成地面塌陷、崩塌、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等,在汛期极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灌井等地质灾害事 故的发生,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2012 年我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期是 6、7、8、9 四个主汛期。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矿区职工和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和谐矿井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汛期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矿特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四、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的保证措施

1、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正职为第一负责人,主管副职为直接责任人。因此,矿长对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总负责,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灾害防治小组汛期前 要安排将矿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全面勘查,划定危险区,设立警告牌,对威胁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限期整改,确保矿井安全度汛。

2、组织开展易由地质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排查工作(1)对井田范围进行全面检查,对地表塌陷区、裂缝进行充 填、加固,对经太难内废弃、关闭井筒进行重新加固、检查,防治洪水灌入井下。

(2)对矿区排水沟进行彻底清理,保证泄洪畅通。

(3)加强汛期巡查工作,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要设专人不间 断巡视,对巡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地质灾害防 治领导组汇报,为防灾、避灾、救灾提供可靠地信息保障。

3、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成员汛期必须保证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值班领导不得私自离矿,值班人员呢和领导要认真接受接听并记录地质灾害报告,遇有地质灾害事故报告,要及时展开抢险救援,确保万无一失。

4、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采取形式多样的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重点的法律法规 宣传教育和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煤矿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水城县新寨煤矿

11.全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十一

为切实做好xxxx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xxx号令)、《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xx—xxxx年)和xx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xxx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制定本方案。

一、灾害形势

xx市境内山高、沟深、坡陡,断裂构造、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脆弱,在降雨、地震等因素触发下,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一些老滑坡经降雨、地震、风化、新构造运动、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作用,其发育的节理裂隙逐年变形加剧,可能复活,产生新的滑坡。强降雨、冻融作用以及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根据《xx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xxxx.xxKm?,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x%;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xxxxx.xxKm?,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xx%;高、中易发区面积之和为xxxxx.xxKm?,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xx.xx%。受持续强降雨和自然因素影响,xxxx年,全市共发生xx起地质灾害,其中滑坡xx起,泥石流xx起,崩塌x起。根据xxxx年底动态更新数据库统计,全市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隐患点共有xxxx处,共威胁xxxxx户、xxxxx人、xxxxx间房屋的生命财产安全。

xxxx年,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xxxx场x.xx万余人、宣传培训xxx场xx.xx万余人。成功预报地质灾害xx起,避免伤亡xxx人,避免经济损失xxxx万元。

据xx市气象台气候预报资料:预计我市xxxx年汛期(x~xx月)降水量较常年平均值略偏多,xx,xxx~xxx毫米,xx,xxx~xxxx毫米。x月、x月、x月、xx月降水量偏多,x月、x月降水量偏少。结合全市地质灾害特点、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市气象台对xxxx年全市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预计局部地区暴雨可能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二、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的区域

主要分布在县城、集镇、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交通沿线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浅层堆积层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较少,多为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产生,灾害严重,应重点防治。主要分布地段为:xx

(二)重点防范的城镇

根据隐患点数量、威胁人数及地质环境综合分析,重点防治城镇包括:xx。这些城镇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口集中,在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三)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交通干线

(四)重点防范的矿山及集中开采区

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及集中开采区有:xx

此外,还应重点加强对所有露天开采矿山的监测和预防。其它矿区若有大量不合理堆放的弃渣,极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五)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

根据我市目前已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及危险性,选择x处作为xxxx年度省、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应急防治措施,明确负责人、责任人、监测人等。

(六)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预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xxxx年预计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发生的时间段为x月、x月、x月、xx月,在降水作用下极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因此,在这段时期需加以重点防范。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年度防治方案,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防治任务

(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汛前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以及降雨、洪水等趋势预报,结合本辖区x:xxxxx地质灾害详查成果,及时编制并发布以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及重点防范期、人员避险转移路线、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措施及监测预防责任人为主要内容的《xx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以xxxx年底全省动态更新数据库的数据为准。

(二)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前将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抢撤方案”制定完成,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逐点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要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受威胁对象进入危险区,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市自然资源局和市气象局,要在汛期继续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进一步实施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

(三)加强巡查、应急调查及隐患点监测

汛前,各县区要认真开展辖区内隐患点、危险区域的巡查、排查,夯实防治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更新群测群防信息;汛中,要实地查看隐患点的变化情况、警示标牌设置情况、并检查监测记录,检查群测群防责任落实、宣传培训到位、防灾措施部署、“两卡”发放、监测人员上岗等情况;汛后,成立核查组,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核查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捕捉灾害发生前的特征信息,为正确分析和预报灾情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各县区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区域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升级、排危除险等工作。同时,做好xx县等x个县区的地质灾害专项排查(比例尺不小于x:xxxxx)。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配套资金,完善防治制度,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点)重大工程、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对地质灾害隐患做出预测、预警、预报;切实做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城镇规划、x南移民安置点、矿产开发、水电站等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好地质灾害防御第一关。加强对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督促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采取预防治理措施;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通报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实现资料共享。

(三)普及宣传教育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持续深入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贯彻落实《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省政府令第xxx号),增强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逐级建立健全防灾责任制,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培训。

(四)强化值班责任

12.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 篇十二

受年初长时间降雨的影响,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已接报地质灾害9起,公路沿线边坡失稳20余处,规模均为小型,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根据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成果,我市的各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受地质条件、地貌形态、降雨量多寡及人为工程建设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区**风景名胜区—**县祁山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北部,**区—**区—**—**—**县一带,面积3261.15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

2.屯溪—**县海阳—**岩寺—**徽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面积249.7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范文网【】

3.**金川—**县汪村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南部,**金川、深渡、王村、北岸、**县五城、汪村一带,面积2829.7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5.**县祁红乡—**区西溪南镇地质灾害易发及一般防治区。本区分布于**市中部,**县祁红、**县陈霞、**区西溪南、**许村、**区潭家桥一带,面积1761.6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1.城镇及人口集中居住区。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区甘棠镇、**县海阳镇、**区呈坎镇、**碧阳镇等中心城镇和山区农村,特别是存在切坡行为的山区自然村庄等人口集中地段。

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太平湖风景名胜区、花山-渐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文化遗产、地质遗迹。其重中之重为**风景名胜区。

3.交通干线。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铜—**高速公路、**—塔—桃高速公路、205国道寨西—潜口段、太(平)黟(县)公路、大北埠至牯牛降公路和徽杭公路、屯**公路(主要旅游干道)、慈张线(省道、旅游干线)、**区(甘棠)至芙蓉岭公路(旅游公路)、北岸至深渡公路(旅游公路)、仙源-三溪公路(省道、旅游公路)、际儒公路(旅游公路)。

4.重点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市屯溪湖边水力自动翻板坝工程、安东排水渠、中心城区南岸防洪工程、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以及全市境内的其他水库、水电站、新安江等沿江河岸的边坡以及**区的皖太选矿厂等。

四、**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点防范期

2.灾害预测。受地质环境等条件影响,**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仍以岩土位移形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将明显增强,人类工程建设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4-9月份为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特别是6月中下旬,在集中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存在引发大规模灾害的可能性。具体灾害预测为:

崩塌:重点防范区段为公路沿线,如狮石公路、黟七公路改线段、源芳—白际公路、仙源—三溪公路、际联—儒村公路等近年来新建的旅游公路和乡村公路。山区农村建房的切坡地段,是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滑坡:重点防范区段为**东部—**南部、**区中南部—**北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的深山区,旅游公路和县乡公路;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等,是滑坡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泥石流:重点防范区段为**金川—三阳地区、**区的三口—新明地区、**的赤岭—雷湖地区、**的美溪—柯村、际联—儒村、太平—龙门等新建公路沿线。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的成败。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和完善防治规划。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类规划凡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应当限期安排或在规划修编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市政府防治地质灾害领导组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全面领导和协调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汛期,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必须亲自督促整改。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分解,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民委员会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三)各负其责,加强部门防治协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上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地质灾害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在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地环节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加强对现有灾害隐患的监督管理,严禁在滑坡体上新建住房、开荒耕作。

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严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审批,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对市区和城镇等重点区域已有、在建斜坡、高切坡开展排查,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高切坡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完善治理工程;加强对城乡居住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斜坡、高切坡的现场巡查监测工作,对在斜坡、高切坡上方及其坡脚乱挖、乱建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将滑坡崩塌的综合防治作为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与建设项目同报批、同勘察、同设计、同审查、同施工、同验收。

交通、公路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交通干线特别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编制和实施,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负责对因公路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境内沿江沿河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病险水库、堤防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库岸及附属设施的监控和灾害治理工作;督促小水电建设项目业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监督中小学校(教学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学校师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及时做好避让、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督促各旅游区(点)编制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坚持以区县、乡镇(街道)两级政府为主导,建立“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应急系统健全”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到乡镇(街道)有防治负责人,行政村有监测负责人,灾害隐患点有监测人,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及时捕获灾险情信息,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2、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灾险情速报、灾险情巡查、“两卡”发放、应急调查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制度;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到各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险情,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并予以公告。

3、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各区县政府、**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专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4、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周密部署,按时保质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为掌握真实的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根据省里的安排,针对地质灾害变化发展的情况,安排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明确职责和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确保排查鉴定全辖区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做到不重、不漏、不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在5月10日前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六)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灾害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和灾区群众的防灾自觉性;对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点,要向群众讲清政策,讲透科学道理,让群众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消除疑虑、放弃侥幸心理,积极支持治理工作。

上一篇:药品安全管理自查报告下一篇: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