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资产管理规定

2024-10-22

中国建筑资产管理规定(精选8篇)

1.中国建筑资产管理规定 篇一

过去这么多年我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一直是做资本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各个时期的牛市、熊市,我都参与过,见证过。今天我想从这些方面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将提供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即行业竞争的情况。主要分享两个方面:第一,行业的整体情况;第二,行业内竞争者所采取的竞争策略和未来可能成功的模式,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空间

谈起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这里所说的资产管理行业不包括PE、直投、VC,只包括二级市场投资。从全球的整体情况看,应该说资产管理行业是很大的一个行业,管理了70万亿美元的资产。中国现在的基金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只有2?2万亿元公募基金,如果加上专户大概是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 000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也就是1%略多的份额。

在中国的其他行业中,银行业目前全球利润第一,钢铁业规模占全球百分之几十,水泥也占全球百分之几十。如果按排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应该说才刚刚起步,我认为未来中国资产管理的空间非常大。

资产管理行业70万亿美元中公募基金占的比例是25万亿美元,这也是比较大的数目。除了公募基金,还有股权基金、养老金等其他部分。在整个行业中美国和欧洲是大头,尤其是美国。过去这些年,全球竞争形势的集中度在提高,前几家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逐渐上涨,呈现出强者更强的态势,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全球资产管理行业仍是非常分散的行业。美国的资产管理、基金公司数量有上千家,仅是香港地区就有上千家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所以行业仍是非常分散的。为什么基金行业会这么分散?基金行业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为什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整合没有达到汽车业的集中度,前四大公司能够占据市场份额的50%、60%,甚至是把小公司都消灭掉?这是因为这个行业有它自己的规律。基金业整体来讲适合相对比较分散的状态,不适合一家公司把所有的业务都做掉。

基金业靠什么赚钱

按产业链划分来讲,基金业在金融行业中的定位是金融制造业。拿彩电业来打比方,康佳、长虹[微博]就是彩电制造业,产业链的其他部分还有流通,代表就是苏宁。基金业就是金融业当中的制造业,是做产品的,相当于长虹、康佳、格力这样的角色,而银行作为渠道是产业链中的流通环节。

从全球形势来讲,渠道越来越集中,而制造业的集中度相对低一些,尤其是基金业。基金业为什么会分散,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基金或者投资管理靠什么挣钱。投资要挣钱,很简单就是两点:第一,信息获取;第二,信息处理。如果你想比别人挣钱多,或者如果想从别人手里挣钱,这两点就一定要比别人强。我估计在中国,超额收益有70%以上来自信息获取。如果你想要在中国获取超额收益的话,没有信息优势很难做到,这是散户亏损比例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约30%靠的是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我们在课堂学的知识、实践的经验等积累下来,信息处理能力比别人强。在发达市场获取超额利润越来越难,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被动基金,因为取得信息优势非常难了,市场已经非常有效了。

基金只是金融业当中的制造业。从全球形势来说,渠道越来越集中,而制造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基金业。

谈起中国基金,大家可能会觉得基金业也处于信息获取链的优势地位,但从我过去10年的经验来看,中国基金业在投资产业链的信息优势地位在快速递减,所以这几年中国的基金业投资业绩越来越难获取超额利润。我在2000年加入基金业的时候,每年获取20%的超额收益并不难,现在每年获取5%的超额收益都很难了。这是因为市场变得更有效了,同时基金业在整个信息链上的优势地位也减弱了。10年前,没有多少投资者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而基金公司在这方面非常重视,获取的经常是第一手信息,而现在参与市场博弈竞争的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私募基金、专业机构投资者、专业个人投资者、基金和散户投资者等,基金在这个博弈中的信息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基金公司这些年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信息优势没有了,超额收益就越来越小,甚至没有了。

我讲了中国的基金经理很难挣到超额收益的原因,现在再来讲为什么全球的资产管理行业的集中度相对不高。如果一家基金公司规模太大的话,不可能有超额利益。如果一个基金公司占市场份额100%,自己能战胜自己吗?不可能。只有说100家基金公司竞争才有第一、第二到第100,所以体量大到一定程度了很难战胜市场。反而有一些小公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投资能力。前面我提到了优势包括两点,一是信息获取,二是信息处理。公司之间投资能力的差距来自信息获取上的更多,如果公司资产规模太大了,要取得持续的超额收益就必须有特别多的信息优势,这太难了,在某些区域、某些行业可能取得部分信息优势,但在所有方面都获取信息优势就非常难了,这是全球基金业总体来讲比较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金或投资管理靠什么挣钱?第一,信息获取;第二,信息处理。基金在整个信息链上的优势地位减弱了。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内竞争情况

中国的基金行业只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一部分,规模为2?4万亿人民币,基金业的几个竞争对手是:银行业理财产品,2万亿规模;保险,5万亿规模;信托,3万亿规模;券商,1 500亿规模。各自有自己的竞争模式。过去几年,信托业发展最快,保险其次。

基金业跟这几个竞争行业是怎样的竞争关系?我给大家讲讲基金业的定位。基金业跟这些对手比起来,主要优势在于投资管理能力。因为基金业目前没有渠道,产品设计又比较单一,投资工具等方面相对对手来讲比较弱。所以我们要比的就是投资管理能力。

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实际上基金业是为普通大众理财的,像我们公司(富国基金)有400万客户,活跃的客户是200万。我们管理的资产是六七百亿人民币,如果不包括大的机构客户,每个客户平均2万元钱,我们确实是为普通老百姓理财的管家。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私人银行100万美元起步,信托100万元人民币起步,券商理财20万元起步。只有保险和基金1 000元钱就可以买,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欧洲基金是100欧元就可以购买了。大家经常不满我们亏钱、挣钱都要收管理费,但这确实是国外这么多年发展的经验,固定管理费的模式是运营成本最低的,从最后的博弈结果来看是对老百姓最有利的,但投资者不是太容易理解。

我在10年前刚入行的时候,基金业只有几百亿的规模,那个时候我们就想着,如果我们公司能够有100亿得多牛啊。实际上很快,2006年、2007年两年爆发式增长,基金业从几百亿、一千亿的规模直接跃升到几万亿的规模,2007年就发展到3万亿,是黄金时期,过了一年最好的日子。从那之后,实际上这几年已经有4~5年的熊市了。12年前,我在另外一家基金公司做基金经理,最开始的日子是不错的,当时是做封闭基金,是投资者抽签买的,发行的时候,20亿的基金可以有2 000亿的认购。大家的认购热情非常高,想买的都很难抽到一份。那个时候的大客户如保险公司的领导来见我们的话,能见到我们的分析师就很不错了。

但是情况逆转很快,到了2003年、2004年,变成我们的总经理求见他们的分析师也不一定能够见到了。当时有一些没有意识到自己地位的基金经理或者是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在2004年、2005年就很难过了,之前他给保险公司脸色看,现在发现日子不好过了。现在我们基金公司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乙方”的地位。

中国的基金还是以股票型为主,富国基金70%是股票基金,其余的部分货币基金比重大一点,债券基金比例很小。全球来讲,债券基金能够占到一定比例,但在中国比例比较小。为什么中国债券基金没有发展起来?我自己很喜欢债券基金,我认为不仅是收益不错,未来前景也不错,但是整个债券基金的规模还没发展起来,反思有几个原因:中国人还是比较穷,所以不喜欢买债券,2万元钱买债券一年挣6%、7%,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买股票基金一年挣5倍,还是可能通过5年成为百万富翁的。2007年我在北大做过调查,我问大家认为自己投资股票一年能挣多少,有5位同学回答,最低的一个是30%。我估计今天如果做这个测试,不会有这样的结果。预测未来中国基金业前景

未来10年,中国基金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这是对中国未来金融资产的预测。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而且财富积累的速度会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是基金业发展的基石。对这10年的预测可能不乐观,但是有一个原因使得我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长期前景很看好。为什么说中国的二级市场投资机会越来越大呢?全球二级市场投资规模远远大于PE、VC,这个规模是数量级,公募基金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一个数量级以上。美国的私募2万亿,对冲基金2万亿,公募是20万亿美元,相差一个数量级;其他国家差得更多,股权投资更少。为什么最后是二级市场为主,道理很简单,股权投资是投资一些新的,是新增产能,二级市场是投存量资产,随着社会越来越成熟,其实可投资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最终大家必须要在存量资产中投资了。高速公路修了两条,再修第三条就没有意义了,那个时候二级市场投资这两条就可以了,不会有VC、PE花钱建第三条。现在中国还有各种投资机会,建地铁、建房子、盖厂房,每年中国的投资率都是以百分之几十在增长,但未来的投资率一定会降下来,没有了新增机会,一定是转向投资存量资产,那个时候,二级市场基金就会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力。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因素在促进二级市场资产管理业的发展,第一代富豪喜欢自己管钱,他们把钱用于再生产,比如说刘永好有钱了不是投资基金,而是去继续投资其他实业。但是很多富二代不愿意这样,而是喜欢跟欧洲的富人一样,把公司交给专业经理去经营,把自己的股权稀释一部分投资其他方向,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公司去帮他们打理,把他们的财富投资到其他的方向去。这样的时代在慢慢到来。我们分析认为,到2020年基金业规模会达到15万亿。

再来看看中国基金业现在的规模排名,整个行业一共有70家公司,前10家公司一共占市场份额的50%,前5名变化稍微小一点,6~10名竞争比较激烈,经常会有变化。

总结过去的发展,我认为基金业中能赢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总体来讲,过去这些能赢的公司最主要是赢在跟政府的关系上,了解政府意图。中国基金业用了12年的时间把全世界的基金产品都搬到了中国。如果说基金产品同质化,或者说基金产品单一,我国已经把全世界最新的基金产品都抄过来了,国外有的基金产品我国全都有了,而且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应该说是走在很前面了。每次创新都是政府允许放开某一部分,这就是机会,我们就把国外的这一部分搬过来。做得好的公司就会抓住这样的机会。

过去10年我们看到很多机会是偶然的,就像跑马圈地一样,本来告诉你不许跑,突然可以跑了,有一些公司去跑了,提前把地占了就是它的。现在我觉得未来该占的地已经占完了,该创新的产品也已经创新了,未来可能要比一比谁做得更精,就像彩电业一样,中国彩电业现在有点全军覆没的味道。但是我们看到10年前中国彩电业是很厉害的,我担心中国基金业未来重蹈中国彩电业的覆辙。早期要靠速度快,赶快把产品推出来,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有什么产品就抢什么。我在嘉实做投资的时候,有一个产

品一天卖了400亿,老百姓排队买。后来还有一个公司一天卖了700亿,把银行系统都弄瘫痪了。实际那个基金是开放式的,今天买不到明天还可以去买。居然还有金融专业的学生去排队买开放式基金的,这很好笑,这说明中国的投资者对基金太不了解了。

发展中国基金业的挑战和机遇

基金业未来挑战和机遇都是存在的。从挑战来讲,我认为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其他行业如私募、银行的竞争。还有就是基金公司之间的同质化,不仅是基金产品同质化,而且是基金公司之间的同质化。

中国企业普遍没有战略,都是同质化竞争,都是打价格战,上规模,做产业链,什么都做。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基金业是没有未来的,最终中国基金业在产业链上就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了。在产业链上,我们与下游渠道去讨价还价的时候,如果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微博]没有区别的话,所有的讨价还价能力都在银行那一边,所以必须做出自己的优势。比如牙膏业,高露洁做得非常好,在沃尔玛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去买就买高露洁的牙膏,因为大家会认为它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基金业未来没有品牌,没有差异化,完全是银行的经理说买这个还是买那个,基金业的利润就会消失。我们现在1?5%的管理费每年大概40%多接近50%分给银行。如果未来没有差异化,就会是60%、70%分给银行,最后的结果是整个行业利润的下降,没有利润就没有竞争力,留不住好的人才,最后就慢慢走向非常平庸的同质化行业。

基金业的机遇也是很大的,最大的机遇是目前中国基金业的渗透率是很低的,80%的客户还没有买过基金,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买基金是日常的投资了。另外,中国的基金公司普遍没有定位和策略,所以如果哪个公司能够坚持做长线就会有机会。还有养老金的增长也是机会,中国的养老金未来将有巨大的增长市场。美国的养老金占了半壁江山。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地区出现了现收现付养老金都不足的情况,意思是说相对年轻的人缴的社保养老金全部给退休的人发退休工资都不够了,怎么办? 确实需要大力发展养老金,并把这些养老金管理好,使其长期能够保值增值,这也是我们资产管理机构的机会。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达到3万亿的规模,老百姓因为理财渠道比较窄,感觉过去几年基金业绩不理想,所以选择投资银行发行的4%~5%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中国的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过渡产物,因为中国利率是管制的,存款利率国家有规定,活期0?5%、1年定期3?5%,老百姓不愿意存。银行没有办法,变相地通过理财产品把储蓄的利率提高,这不过是利率市场化的绕道手段而已。再来介绍信托产品,中国的信托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是高收益债券市场。由于中国企业的发债受限制很多,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很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从银行或者资本市场上都拿不到钱,信托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信托做的事情是把一些富裕人群的资金集合起来,以很高的利率贷给企业,可能利率从10%到20%,如果中国未来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起来,投资者可以更方便地在市场上购买这类产品。目前的一些高收益信托产品的生存空间就大大缩小了,因为信托产品的中间成本太高了。近期上海交易所正计划推动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相信很快就会推出来,那么我认为对信托公司的业务会有压力。

另外一类投资产品是阳光私募,我认为中国的阳光私募和国外的对冲基金有一定的差别,反而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更像是没有牌照的公募基金,国外的私募基金采取的投资工具、投资手法、面对的群体都和公募基金公司有很大区别,而中国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投资的手段、投资的思路、客户群体、销售渠道都基本一致。举个例子,国外私募基金的客户绝大多数是非常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而中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富裕个人,所以很多中国的私募基金经理也很痛苦,业绩一旦波动,会有很多客户的投诉,沟通成本非常高。在我看来,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绝大部分是股债平衡类公募基金,但是高收费的平衡型基金,收2%的管理费加20%的业绩报酬,而平衡型公募基金的管理费只有1.5%,那就要求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要远远高于公募基金经理,才能收这么高的费。从过去这几年的业绩表现来看,阳光私募基金的业绩与平衡型公募基金的业绩并没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所以,2011年以来,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公募基金看过去几年的情况,产品数量增加很快,已经超过1 000只了,但是规模没有上涨,单个基金的平均规模变小了。

券商资产管理前几年的发展速度也不快,现在也只有1 000多亿的规模,随着券商创新业务的放开,相信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社保、保险基金的增长比较快,全国社保有8 000多亿的资产,保险公司5万亿,企业年金大概三四千亿,这些方面我认为未来增长的空间很大,而且很快。它们会是证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也是基金管理公司特别重要的客户。

散户跟机构投资者的差别在哪里?一个重要的差别是散户只看结果,对理念、流程、风险管理并不关注。机构更关注过程,需要判断投资机构获取持续业绩的能力。因为根据过去的业绩并不能简单推算未来的业绩,我们分析了中国基金业13年、14年的历史,从基金业绩的连续性来看,过去3年的业绩和其后3年的业绩相关性不明显,所以,追逐明星基金经理的策略无效。所以,简单地根据基金过去几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要投资是不够的。

据我观察,中国有很多的机构投资者采取了与散户投资者类似的投资策略,更多关注短期波段操作,从结果来看,长期投资业绩普遍不理想,原因是太关注短期业绩了,没有长远打算。

中国基金业近几年受到非常多的批评,有很多批评是有道理的,也有很多是没有道理的。基金公司需要反思,我认为投资者也需要反思,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消费产品质量很好,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日本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最挑剔,由此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中国的基金投资者普遍特别关注短期业绩,这也促使基金公司去追逐短期绩效,在各方面都关注短期业绩。以基金经理为例,很多公司希望寻找短跑选手,也就是短期业绩有爆发力的基金经理来促进销售。所以说,投资者需要为基金公司的短期行为承担部分责任。对于基金公司普遍的短期行为,另外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是销售渠道,渠道比如银行直接接触投资者,有责任教育投资者正确的投资理念,包括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等,但销售渠道受利益的驱动,希望投资者短期操作,增加渠道的销售手续费,没有承担好投资者教育的责任。

前面讲了我对基金业整体的看法,接下来讲一些具体的事情。中国基金公司包括我在内都有任期,常见的是3年任期,所以管理层都希望3年出成绩,成绩主要体现在管理规模的排名,因此,我们看到,每到年末大家都努力销售货币基金,争取同业的规模排名上升。另外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基金公司都是追求全产品线的百货店模式。基金产品大致可分为主动股票型、指数型、货币型、债券型等几大类型,我们的基金公司不管大小,都选择各类产品都做,形成同质化竞争,结果是各公司之间的投资能力并没有形成明显差异。现在的基金业过度依赖银行渠道,银行费用占了基金销售收入的大头,这是中国金融业很大的问题,银行业太强大了,金融业内的其他类公司都依附于银行。包括保险、信托、券商、基金、证券公司,都是依附于银行去获得销量,主要的命脉掌握在银行手里。现在中国对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还没有放开,如果放开银行做股票经纪业务,我们的100家证券公司的利润将会大幅下降甚至消失,因为银行的渠道能力要远远强于证券公司的渠道。

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太强了。未来中国的金融业还是会以银行为主,最强大的还是银行,谁跟银行捆绑在一起发展谁就最厉害。中国未来最大的基金公司可能不是华夏,更可能是工银瑞信[微博]或者是建信基金[微博],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想5年、10年这个情况就会发生,没有办法,银行有渠道的优势。像欧洲,现在也是银行主导的,所以银行下的基金公司最大,独立的基金公司只能走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道路。

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要持久,绝对不能什么都做。过去还有产品审批的严格管制,现在越来越放松,公司发展的瓶颈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能够形成稳定的销售规模。

总体来讲,我觉得中国的基金业出现了同质化的竞争势头,是由体制、治理结构、股权结构、中国的经营环境等等造成的。这也是比较可怕的情况。

国外基金业的发展特色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基金公司。国外的基金公司是很有趣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模式,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竞争特点,发展到现在差异化竞争,竞争的不是价格,而是自己的特点。看State Street这家公司,现在做的是一个大平台,可以发基金让别人来管,它自己不管。但是公司后台运营能力特别强,后台运营成本最低,让它帮你做后台委托效率最高,它是成本最低的公司。有些基金不愿意做后台,它来外包。Vanguard这个公司也很有意思,它的基金投资者就是它的股东,如果公司节约了费用、挣了钱就分给基金投资者,它的成本做得最低,主要是投资都做得很大。像这两家公司,都是上万亿的规模。富达也非常有名了,这家公司是做明星经理的,华夏基金走的就是富达的路。华夏大概6、7年回报是10倍,超过了富达当年的投资回报率。

资本国际这家公司又不一样,因为有的客户关注中短期业绩,更喜欢富达的基金,但是一些非常长期的投资者更喜欢资本国际,这个公司很有趣,只追求长期业绩,从来不做广告,从来不在牛市的时候推销基金。长期业绩做得非常好,公司没有明星基金经理,为了避免出现明星,将每份基金分拆很多份,由很多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共同管理,外部看不到业绩来源于哪个基金经理,该公司10年、20年、30年的业绩都很好。有一批被它理念打动的投资人就买了它的基金,而且持有时间非常长,公司聚集了一批优质的客户。所以,资本国际在基金行业的地位有点超一流的意思。

BlackRock公司是另外的一种模式,这家公司是做债券起家的,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公司。公司的历史不长,大概也就30年,几个年轻人合伙办起来的,走的是并购路线。它不断地买人家的公司,这个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债券投资最出色。它通过并购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司。

这些公司都非常有意思,下面还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公司。有的公司只做一类产品的像Bill Gross的PIMCO,是债券之王,只做债券不做其他品种,它管理的基金有上千亿美金,全球最大的基金由一个人管理,被称作债券之神。最近几年他赌错了方向,业绩不理想。全球竞争格局的四种模式

从全球目前的竞争格局来讲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叫规模经营,像富达这样的公司,什么都做,产品线很齐,规模很大,像百货店一样什么都可以买到,这样的公司利润率不错,可以达到34%、35%。第二种比较成功的叫多精品店的模式,多精品店的模式是买很多小的精品店式的有特点的公司,每个都很小,然后合并,给每一家独立的运营权。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这样的策略,保险公司做投资

一般来讲是做不到最优秀的。第三种是只专心做一类产品,可以做得非常优秀。第四种也是最不理想的模式,也是目前中国很多基金公司都在采用的模式,就是规模中等,什么产品都做,既不是精品店又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结果业绩平庸,没有差异化,资源消耗很大,利润率很低,这是最失败的模式,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做投资为什么要给独立的基金公司做?为什么独立的基金公司做得比集团下属的要好?因为不同公司和不同行业需要的企业文化不一样,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是要跟行业性质匹配的。大家在选职业方向的时候,比如说是去基金,还是去银行,或是去券商,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价值观、想要的生活和自己的特点来决定。有什么不同呢?先说基金公司,成功的基金公司基本上是采取平层结构互相尊重的,像互联网一样网状的模式,人跟人之间很平等,没有上下级,感觉不出来谁是领导,谁是员工,都是非常扁平化的模式。为什么这种模式运营得最好?因为基金公司靠的是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而信息在平等的情况下传递最有效。你跟你的老板很难沟通,你不会把所有的心里话告诉他,他也不会告诉你。大家真正能够沟通好的是同事,只有大家平等了才有完全的信息沟通。一旦开始有层级化,信息就不那么畅通了,有一些事不敢告诉老板,这就会有信息的不对称存在。这样会影响公司内信息的传递,因为信息进来之后会走形,走形之后又互相误导,你误导我一个,我误导你一个。投资基金经理为什么需要一个团队,因为一个股票基金经理或者是一个分析师大概能透彻分析5~10个公司,超过15个以上的公司就只能是大概看看,很难透彻研究。但是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里股票数量是30~50个,甚至是100个,这些投资决策就需要团队的互相支持,所以扁平结构最适合这种产业生存,只有扁平结构,信息才能畅通,才能够做得最好。

但是银行就不一样,是爬梯子。因为银行最需要的是风险控制,中国的银行过去是营业部批贷款,结果都批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出了很多问题,后来贷款权力上收,把风险集中控制了。由于权力在上层,所以游戏规则就是不断努力地升迁,银行的文化是层级文化,与基金行业的平等扁平文化不同。

保险公司也与银行类似。

投行的文化是狼性的文化,投行做的是一个一个的交易,交易后收钱两清。

如果你的价值观是长线理念,不是那么在乎钱,只想比较平等,有很好的环境慢慢把事做得比较好,又为老百姓作贡献,那么做基金经理就比较合适。如果想赶快挣钱买房子,投行比较合适,做一个项目下来就有很多钱,但非常辛苦,压力很大。如果喜欢做领导的感觉,那就去银行和保险公司。

基金经理和投行这些卖方的人不一样,表达能力不如卖方,而卖方分析师只说优点不说缺点,逻辑很清楚。而基金经理和买方的分析师需要比较灵活,知错就改。如果不改正错误就要完蛋了,100笔交易中有40~50笔都是错的,基金经理们天天犯错误,又要天天改正错误。但是卖方分析师不需要改正错误,他可以一直持一个观点5年,总有一天让他说对,说对了就一举成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性格倔的人适合去投行做卖方分析师,性格灵活的来基金公司做买方分析师。

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与长期投资的差异

再来谈谈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和像巴菲特那样的长期投资到底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是,主要差别在于目标投资期限,从而影响了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投资目标是10年、3年、1年,还是一秒钟决定了应该采取什么投资策略。以股票为例,不同的时间段股价的驱动因素是不同的,长期看,比如5年以上,企业的基本面是股价的主要驱动因素。若投资期限是1~3年,主要驱动因素就是50%的企业基本面,还有50%是投资者的情绪口味。共同基金的目标投资期限是这个区间,所以基金经理在研究企业基本面的时候,也会关注投资者的情绪变化。如果是短期投资甚至高频交易,再去研究基本面就没意义了,股价驱动的因素完全是投资情绪层面的。

所以中国的很多普通投资者的策略出现了明显错误,投资的期限3天、5天,但投资策略却要学习巴菲特,若打算投资5年、10年可以学巴菲特,但短期投资就不要学他了。因此,我认为巴菲特的理论害了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国投资者,包括一些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不仅要分析基本面,这只占50%,还有50%是分析大众的潮流,分析大众的心态,去感知。最后实际很多决胜在于对潮流的把握上。因此,可以说基金经理做到一定程度比的不是基本功,是心态和性格。我看了很多基金经理最后做得不行不在于基本功上,这些都能够学,最后输的是性格。中国的阳光私募很多也是学习巴菲特,而投资期限又非常短,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中国基金业能不能走向差异竞争,实际上影响因素很多,最关键的因素是基金公司治理结构,最好的治理结构是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这样才能考虑更长期的事情。

对中国基金行业的担忧还有一个就是中国股市未来是否能够提供持续的回报,股票基金投资的回报主要来源于基础市场的回报,若股市表现不好,股票基金的前景堪忧。从全球情况来看,股票市场的长期投资回报比10%稍高,这个回报来自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若中国的上市公司不能够创造价值,中国的股市长期就没有回报。

提问

提问:我想问债券市场发展和基金业发展的关系。您提到国家以后会发展债券,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等等,既可以削弱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当中的作用,更能促进证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增加金融行业的市场份额。您觉得这个行业发展是否会改变中国银行(2.61,0.00,0.00%)独大的格局,促进基金行业的发展?

窦玉明:我对这一部分是很有希望的,首先这个事情改变中国特色有些难度,但是中国肯定会非常投入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使银行垄断贷款市场的格局有所改观,又让中国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融资,同时融资成本又比较低。

我认为债券是最好的让投资者和被投资公司结合的媒介。现在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管制没有放开,因为要批的东西太多。如果中国放松管制,一些企业破产,债券无法清偿,反而对中国的债券市场是好事。如果像现在这样,任何垃圾债永远不倒闭,都要国家保护的话,没有办法定价,最后的结果还是政府发债而不是靠自己的资质去市场定价。我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快速地放松管制,我们现在管得太多了。

还有一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挤压中间商、渠道商的利益。过去银行的渠道很多就没有用了,比如说,买基金通过银行柜台是不合算的,而是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购买。

提问:您觉得中国的基金行业跟美国的基金行业在面对政策监管方面有什么不同?中国基金有没有想上的产品但是政策限制却无法上?

窦玉明:实际上中国的基金审批已经越来越放开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产品不批。政策审批没有了,过去的问题主要在这里,就是我要批什么产品,现在没有了。这方面跟美国的差距已经变小了,我们的证监会基金部已经放了很多权力了,把审批权放了很多,没有太多关卡了。

提问:前一段时间兴业在A股IPO询价的时候,市场的询价是先往上询价再接着往市场发行。我们发现,兴业基金在询价的过程中拒绝了询价,这是基金券商在这样的生态链上通过IPO来提升价格,形成一种跟发行者比较好的关系,这对中国股市和散户是没有利益的,这样是不是说明中国的基金行业至少在A股定价方面变得不断地成熟,变得理性?

窦玉明:在新股定价问题上,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股票供给不足,而不是定价过程,若是每个股票发行都有上百倍的认购,根本不可能形成好的定价机制。只有加大发行量,让一二级市场接轨,那时候市场化定价才有基础和意义。

提问:现在银行和信托发展迅猛很火爆,但是基金和券商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发展,在您看来我们的券商或者是基金业路在哪里?窦玉明: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基金业到底能不能长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产品能不能挣钱。全世界的共同基金大部分扩展下去了,有可能是债券,有可能是股票,都上市了,产品没有太复杂化。说我们的产品单一和同质化,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基金是卖给普通投资者的,就是要很简单,容易明白,所以,基金产品同质化这个看法根本就是错误的。

提问:您谈到了降低股市的进入门槛,这样的趋势会不会造成股价大幅度波动?这估计会持续几个月?

窦玉明:我觉得中国的大盘蓝筹股已经完成了这样的过程,基本上已经和国际接轨了,以及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接轨。现在银行股

1.3倍的市盈率,如果要买没有上市的银行,PE的投资也是1.5倍,同样的价格,没有价差了,没有套利空间了,卖不出去股票也正常。小盘股肯定不行,中国的中小盘股、垃圾股始终定价太高。中国老百姓特别钟爱小盘股、垃圾股、科技股,需求一直没有被满足。我想现在发行能不能再快一点,这样的问题就解决了。我自己觉得三五年之内可能性应该比较大,现在大家投资的话要远离垃圾股、小盘股、科技股、高成长股,这类股票是最危险的。

2.中国建筑资产管理规定 篇二

建筑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 随着建筑施工单位数量的增加, 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建筑施工单位仍存在科技水平较低、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在我国建筑施工市场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管理水平, 提高资产管理效益是企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加强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 对于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 建筑施工单位对资产的管理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效率较低等问题。个别单位存在资产流失、违规侵占资产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资产是建筑施工单位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生产效率和水平, 是提高建筑施工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力, 可以说仁者见仁, 专家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如何加强资产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项目的效率, 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是本文的根本出发点。

二、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

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对于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量、确认和处置以及采购、维修、存储等等。资产管理涉及建筑施工企业的方方面面, 但主要是资产的核算和日常维护。建筑施工单位承担着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职能, 一般的建设项目规模较大, 项目决定了资产管理的难度。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核算问题要远远难于一般单位和企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施工单位资产要随项目的转移而转移。资产的流动性较强, 施工现场的仓库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在建造仓库时要注重成本的投入和安全生产之间的平衡, 既满足生产的需要, 又能节约投资。二是建筑施工项目由多个分项目组成, 每个子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资产的管理要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三是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露天作业, 容易受天气环境的影响。对于资产的管理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四是建筑施工单位规划项目有时受不确定的因素影响, 偶尔会变更设计、调整施工项目等等, 必然会带来资产的变化,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及时变更会计核算, 增加或减少预算, 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

三、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者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资产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长期以来, 建筑施工单位的考核一般以工程质量、建筑面积、完成产值等作为考核标准, 资产管理一般不作为考核要求。这就导致建筑施工单位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单位资产管理并没有设置相关的部门、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未按照相关管理要求进行年终的资产盘点, 存在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 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 有的单位在购入使用多年后仍在在建工程账户挂着;有的资产不入账, 报废资产挂账问题较多, 形成账外会计循环, 有的单位资产信息失真, 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 责任追究不利。

(二) 建筑施工单位资产利用率偏低, 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个别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宽松, 尚未实施统一管理, 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下, 部分单位在购入资产时就一次性摊销, 之后的管理就不知去向, 不再日常管理。部分资产日常消耗耗费较大, 管理松散, 维修跟不上, 导致部分资产带“病”工作, 安全隐患较大。对于资产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管理中疏于管理, 丢失损毁问题较为普遍。在资产的利用上存在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购置资产时, 对于资产的实际需要调研不深入, 只是局限于施工项目, 并没有出于全局考虑, 存在盲目购置、重复投资的问题, 大量的资产闲置、浪费, 利用率较低。

(三) 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人员投入较少

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往往与实际相脱节, 资产管理在单位中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较少, 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来说, 一是账实不符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资产会计核算不准确, 盘点不及时。二是资产核算和处置方法较为滞后, 导致财务报表数据不真实。三是人员投入较少, 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资产多, 数量大, 种类繁多, 在会计信息确认、审核中难度较大。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 这就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保证资产信息的准确无误。

(四) 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 资产管理风险较大

资产管理在建筑施工单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固定资产的核算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较大。在实务操作中,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许多单位计量的方式不准确, 导致入账价值出现偏差。在资产的折旧方面问题也较多, 如折旧年限的确定、折旧方法的使用和减值准备的确定等等。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的折旧, 一般在使用初期生产效率高, 机器磨损严重, 使用后期效率低下, 折旧不能单纯的以直线法折旧, 直线法折旧不能充分体现经济现象的实质。部分会计人员对于准则的理解不到位, 原则性的问题容易出错, 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较大, 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导致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部分固定资产未达到使用年限就提前报废, 辅助生产设备在一个工期后就变卖处置等等。

四、建筑施工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意见建议

1.加强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要加强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将资产管理提升到单位的战略发展地位来统筹考虑。加强人员配置和机构建设, 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设立相应岗位, 严格岗位分工。制定资产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落实, 重视制度执行。加强资产的转移、使用、维修和报废处置控制,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之中。

2.强化资产的实物管理,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资产的管理要核算资产的价值, 对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严格管理。要做到及时增减资产账面价值, 处置变动资产能够及时登记入账, 定期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监督,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及时发现使用效率低下或出现资产减值的资产, 合理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做好维修计划。对于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上报, 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切实做到帐证相符、账实相符。

3.强化资产管理工作, 注重单位资产使用环节的管理。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严格制定和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 不定期地对资产进行保养, 消除生产隐患, 提高资产维护保养意识, 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 不断提高资产的技术含量, 保持资产的超前性,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按照工程进度合理采购资产, 确保资产及时使用, 减少库存存量。建立资产管理使用档案, 严格进出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4.要重视资产的风险控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各单位要完善固定资产抵押和处置的管理程序, 严格控制资产流失风险和损毁风险。严格会计核算程序,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设定严格的事前审批权限,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资产清理处置过程中税收风险管理, 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涉及的税务事项进行处理, 减少不必要的纳税风险。加强对资产的监督管理, 构建资产管理人员自律、外部审计监督与管理公开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

摘要:近年来, 建筑施工单位业务量越来越大, 资产越来越多, 在资产管理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单位实际和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对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以期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施工单位,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周芮瑜.探讨建筑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 2009 (09) .

[2]张云.能力胜任模型在建筑施工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 2015.

[3]夏雪.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基于目标作业成本管理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中国需要全面的资产管理者 篇三

这时我们看到很多公募基金和保险公司的交易员、投资经理纷纷走入债券私募的行列。其中尤其以资格老(中国信用债真正发展其实不过10年)人脉多,买得到债券,认识银行渠道便于销售,对宏观经济有研究,对利率走势有经验为他们所有人的主要卖点。

哎!大儒们特点都很相似!吾辈奈何?其实,这里面绝大部分人是看好时机和市场氛围准备出来赚笔快钱。他们同时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大家都几乎没有规范的运营、客服、销售、财会,甚至研究团队。

对于上述的前几个方面,一个小型的私募基金可以依靠信托等主流中介提供的基础设施。但是,未来真正阻止他們成为百年老店的最大瓶颈是这些机构缺乏债券交易以外的研究人员。

职业的资产管理者有别于个人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是资产管理机构通过集中广泛人才的智慧为投资者提供可靠和全面的金融服务。虽然一个基金的特色可能是债券投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基金只需要做债券的人或者说它可以忽略其他相关的投资工具和市场。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每个基金都应该把股票、债券、黄金期货、大宗商品、外汇期货、利率互换和金融租赁一锅端了。

但是,一个职业的资产管理者最起码应该对股票,债券和货币等市场有所了解。因为这些关系密切的市场都是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里有效的体现。同时,资本市场本身的很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同样会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市场和产品的变化中体现。

例如,当年美国由于长期保持超低利率导致了世界流动性长期泛滥。紧随其后的就是世界的资产价格的非理性猛涨,其中以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化最为严重。同时高信用债券的一路牛市,高收益债券的收益率下滑,股市的节节攀升和西方的浪费性消费都在像剧本一样同步进行。而次级债危机的爆发点虽然在结构化资产支持债券,但是其毁灭性的路程上的牺牲品包括了所有投资产品,尸体遍及世界资本市场每一个角落,惨案至今未了。

对于一个股票管理者,他如何可以忽视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利率市场对整体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刺激和打击呢?当年在美国次级债中真正获利的基金公司除了Pimco(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很多都是股票基金和衍生产品基金。但是,现在如果我们给中国所有的股票基金管理员发出一张关于债券、波动率或利率互换的问卷,我冒昧地预计及格的人不会太多。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对基金行业的上述判断。我需要在这里重点提醒的是我谈论的研究不是看看报纸、听听消息的那种茶余饭后的知识邂逅。一个合格的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对经济和资本市场拥有全面且深刻的研究与判断。

Pimco不是不懂股票而是在他们认为正确的时间选择了债券。如今,Pimco不是再次开始了股票团队的建立吗?

对于一个合格的资产管理者而言,它对世界未来变化的判断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从而来实现收益。在全球化席卷世界后的今天,科技再次走入了领跑者的行列。资源和人口为霸主的年月又快过去了。

同时,美国自己也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在科技中也有落后和领先的区别。Yahoo的痛和谷歌的一路凯歌的对比,摩托罗拉和苹果的对比,IBM和戴尔的对比,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对比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变革年代中的正道沧桑。

在如今的美国,很多新老替代都在潜移默化的进行中。股票市场再不是由于流动性泛滥而节节升高的比傻之地。现在的美国科技将再次领导和剥削全世界,那么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值得投资吗?Pimco作为一个管理债券出名的大机构难道因为自己曾经债券管理的辉煌而硬着头皮放弃这捕捉全世界剩余价值的机会吗?

但是,国内的资产管理者们为什么还是把守着自己熟悉的领地和方式止步不前呢?因为我们的竞争实在太小。就算是最精明的私募基金同样非常缺乏勇敢创新和做强做大的勇气。

绝大多数人在中国做生意都讲究快和大而非强,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资产管理者们总是把守着自己的那些玩意儿不向前走。因为很多人的脑子里挖掘新技术太辛苦而且没用,大家习惯性地依靠放大自己已经拥有的一些资源来获得生意。在这种情况下复制型放大就变成了唯一的发展模式。听起来非常让人悲哀,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不就是要打破这种既得利益的惰性束缚吗?

我们必须从短视的市场趋势和自我暂时优势的局限中摆脱出来,真实地面对自我的不足和这个发展速度惊人的中国资本市场。套一句俗话:无论你进步与不进步,市场的发展和竞争产生就在这里。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市场中的一份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既美丽又令人恐惧的新世界。这里存在着很多貌似美丽的机会和诱惑,但是同时在其周围也隐藏着很多陷阱。

人脉,权势,特殊关系等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总是可以为有些人提供暴利。但是我们应该同时看到获取这些暴利的成本。不,我指的不是这些空虚的字眼,而是这个圈子里那些本来很有本事,很有能力可以成为未来之星,但是由于眼前暴利而放弃学习和锻炼自己团队的“优势人群们”。

经验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东西,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但是一旦它开始阻碍发展,那么它就只能代表腐朽。在中国的基金业内固步自封的人很多,排斥外来文化的人很多,躲避挑战和缺乏自信的人很多。

不要总是醉心于曾经的辉煌,它很可能不会再重演,因为国外的“野蛮人”就在窗边。你难道没有看到接踵而来的国外资产管理巨头们吗?更加可笑的一幕是中债登举办的会议里邀请了Pimco一类的国外竞争者而委婉但歧视性地决绝了所有中国国内的投资公司。

哈哈哈,吾辈奈何!

(作者为北京凯世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新浪微博:@债券乔嘉)

4.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出路 篇四

【作者: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陈义斌】

与一般公司不同,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成立伊始,经国家批准的《公司章程》就标定了十年的生死大限。由资产管理公司开创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事业在1.3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是否就是“矫兔亡”,而要“走狗烹”呢?在我国金融体制大改革的背景下,今后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发展?值得关注。

一、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看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

1.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业务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从四大国有银行等价收购1.3万亿元不良资产。对这些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分成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和处置模式。

股权资产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银行剥离资产中,按国家要求,把这部分债权转为对债务主体出资(股权)的资产,又称债转股资产。债转股资产实质上是国家赋予资产管理公司两大任务之一——促进国有企业扭贫脱困的载体。短期讲,这一任务的完成办法是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停息处理,减少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长远讲,是利用这部分资产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东多元化,对抗国有企业实际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进而消除或减弱国有产权主体缺位带来的国有资产经营风险。

债权资产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银行剥离资产中,除去股权资产以外的部分。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通过债务追偿、折让减免、债权转让、实物资产出售拍卖、破产清偿等方式进行最终处置。这部分资产占资产公司收购总额的绝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冰棒效应”,即处置时间越长,整体资产质量越差,因此,是资产公司不断加快处置的首选。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2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债权类资产3014.42亿元,回收资产1013.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674.82亿元,处置资产占债权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从这个进度看,资产管理公司在十年内完成这部分资产的处置不成问题。

2.债转股资产的处置和可能归宿

按照债转股的四大条件:产品有市场、设备较先进、管理班子能力较强、转股后能实现扭亏,债转股资产并不具有债权类资产的“冰棒效应”,实质上不是处置性资产,而是可经营

性资产。债转股的多数企业转股前能够按时付息,多数资产在银行的管理中也作为正常贷款对待。从国家对债转股企业的慎重选择和政策出台的背景看,债转股实际上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一种扶持和对“拨改贷”政策导致的国有企业资本金缺乏的回归。

债转股后形成的股权,如果在短短的十年大限内完成退出,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转让给投资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4600亿元(含银行委托转股资产)的债转股资产,以信达公司为例,在1700亿元的债转股资产中,主要是集中在煤炭、化工、冶金和有色行业这四大基础产业,其中煤炭占30.6%;化工占18%;冶金占16.6%;有色占6.6%。这些行业的企业一般资产额大,盈利能力差,许多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矿山资源,外界资本愿不愿投资,国家政策允不允许尚且不说,如此巨量的资产在短期内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无法消受。另一种途径是原企业回购,即便以五折的比例,也相当于抽走2300亿元的现金,这势必是“掀下包袱扛上石头”,对资金本就非常紧张的国有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回到单一股东模式,完全背离了脱贫减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债转股政策初衷。因此,这两条退出之路都很难行得通。

“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为债转股资产的归宿带来了新机遇。在持股数千亿元国有股权资产及日趋成熟的股权管理经验的背景下,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把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切实参与转股企业管理,股权主体到位,把债转股的政策初衷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相结合,走出一条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交融的新路子。

二、新的不良资产需要专业机构不断处置和管理

把不良资产处置继续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业务的关键是:是否存在一个源源不断的不良资产供应源。

市场经济具有产生不良资产的活水源头。不良资产的产生除偶然性的因素(如经营水平、投资目标失误等)外,系统性的产生原因是经济转轨、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转轨、产业升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历史发展也证实,不论何种特色的市场经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在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如东南亚金融风暴、墨西哥金融危机)来临时,不良资产的源泉般的产生将变成井喷规模。这一点,无论在金融制度完善的美国、西欧诸国,还是在发展中的东南亚诸国,都证实是无可避免的。1988年,美国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2002年台湾的大型银行拍卖了高达2400亿元(新台币)的不良资产。日本银行、韩国银行的高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不良资产蓄水池。2002年底,控制我国65%左右金融资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资产率分别是,工商银行25.52%,中国银行22.37%,建设银行15.28%,尽管农业银行没有公布,但顶多处于工、建、中三家银行中间;另据央行统计,到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才能降到15%以下。2002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为10万亿元左右,就以20%计算,不良资产规模在2万亿以上。另外,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估计也不是个小数,2002年末,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各项贷款规模为3万亿元,以经营状况中性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据报道,1999年,深发展的304亿元总贷款中,逾期和呆滞贷款之和就有102亿元。2002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规模为2万亿元,以新增贷款的5%的不良资产率计算,每年将新增不良资产1000亿元。除银行类金融机构外,证券公司、大型投资公司也是不良资产的巨大源泉。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重新搞一套人马和网络处置是既费钱又费力的事,显然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和网络,进行规模处置无论对银行还是对社会都是最经济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理能以市场化的形式运作。

三、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大投行的发展之路

完善的市场经济不能消除不良资产的产生,那么,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就不可空缺。

从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看,投资银行在最广阔的范围内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是确定资本最佳使用方案、最佳使用方式、最佳使用对象的资本配置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目前的所谓投资银行还只能说在从事投资银行某些业务或是狭义的投资银行。而国际一流的大型投资银行,如美林、高盛、雷曼兄弟,则扮演了公司购并重组、基金管理、证券承销和经纪、风险资本、资产管理和处置、金融咨询等资本市场所需的众多角色。

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开展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优势,第一是网络优势,有遍布各省的办事处,成为进入地方市场的触角,形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第二是先入为主的经验优势,不良资产处置以前在我国是新事物,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正成为一项成熟业务;第三是客户资源优势,几年的处置业务,使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了消纳不良资产的客户资源库。这些优势是大金融机构,如银行、大证券公司所不具备的,也是一些以投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民营或股份制公司无力达到的。另外,资产管理公司已有从事投行业务的相关经验。在几年的处置中,资产管理公司创造象郑百文换壳重组、中纺机的行业重组、河北凌云的股权拍卖、酒钢宏兴上市等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成功案例,在人才和声誉上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转型创造了条件。

因此,结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这些优势,其转型发展的合适目标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投资银行。

转型后,从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看,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会形成新的优势互补与协

调组合。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资产管理公司,自主选择、评估定价(摒弃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方式)、协商收购新的资产,包括继续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客观上,这种收购将成为国有银行化解风险的一个可供选择。

四、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投行的业务模式

正象资产管理公司过去走过的道路一样,资产管理公司向大投行转型之路也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探索之路,本文抛砖引玉,大致勾勒了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和发展前景。

1.四家公司进行合并。在经过多年处置后,剩余资产是一种“少而精”的相对优质资产,进行集约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合并是应有之义。但合而为一未必明智,合为两家应是上策。从竞争意义考虑,两强存在的相互促进意义非常深刻,电信、民航打破垄断求进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滋生惰性的垄断温床。从资产规模上看,目前四公司手中掌握的政策性债转股资产和银行委托转股资产规模共计4600亿元左右,加上后期通过资产重组、证券化等方式累积的其他可经营资产,总额估计应有5000亿元以上,即便在短期内不能接受新的不良资产,也完全利于两家大型控股公司的精耕细作。

2.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体制。从国际经验看,重组业务(即狭义的投行业务)和企业管理业务(及狭义的资产管理)是资产处置的两翼,共同服务于资产增值的目的。未来的资产处置模式大致如图:

上述三项业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推动各业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投行业务和企业管理应分别成立相对独立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经营公司。各分公司在其决策范围内相对独立,在资源、信息、资金、人员方面则在集团的领导下,协调运作。

这种模式还与世界金融变革的方向相适应。当前随着投资者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等集团化模式已经成为金融变革的潮流,我们熟悉的花旗集团、汇丰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都是典型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竞争,必须学习国外同行的手段,构筑合理的管理体系,否则,在竞争平台上就输与了对手。

3.转型之后的主要业务范围。转型之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其核心优势和核心业务则在于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业务。

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继续收购新的资产,但不再是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而是按照市场原则自主选择、评估定价、协商收购。在经营目标上,由“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转变为“最大限度增殖资产、获取效益”,在接受价格和处置价格之间发掘巨大的利润空

间。在市场机制主导下,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新的优势互补与协调组合。

另一方面,它可以从事证券、投资、咨询等业务,而不仅限于资产管理范围之内的。利用资产公司原先从事资产管理范围内有关业务的经验,使资产公司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上市推荐及股票、债券承销,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与顾问,资产与项目评估,企业审计与破产清算等各项业务,从而发展成为集团化、全能型的真正投资银行。

5.中国建筑资产管理规定 篇五

第一条 为加强资产评估行业对外宣传工作,规范通讯员队伍管理,充分发挥通讯员的承上启下、传递信息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通讯员是指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地方协会”)选拔推荐,并经中国资产评估审核确认,有条件、有能力为《中国资产评估》杂志、中评协网站写稿、供稿并能积极从事行业宣传的评估行业相关人员。通联组是中评协设在各地方协会组织管理本地通讯员的机构。

第三条 通联组组长由地方协会推荐,中评协聘任。通联组组长一般由地方协会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兼任。

第四条 通讯员由通联组或地方协会发展,报中评协备案,可获得《〈中国资产评估〉通讯员证书》,通讯员任期两年,考核通过后可以连任。

第五条 通联组的职责:

(一)落实中评协有关宣传工作部署;

(二)组织、管理地方通讯员;

(三)负责中评协杂志、网站等舆论平台在地方的撰稿、组稿、初编以及发行等工作;

(四)在本地区开展资产评估行业宣传。

第六条 通讯员的基本条件:

(一)在资产评估机构或相关联系会员单位工作;

(二)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

(三)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组稿能力;

(四)有一定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经验,熟悉评估行业并能及时掌握评估行业发展动态;

(五)具备较强的工作热情及责任心。

第七条 通讯员的基本职责:

(一)宣传工作。通讯员是评估行业基层的宣传员,应及时了解、掌握中评协的中心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宣传行业的方针、政策。

(二)反映情况。通讯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与各级协会保持联络顺畅,及时将评估一线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广大评估从业人 — 2 —

员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地方协会,反映给上级主管部门。

(三)撰稿组稿。积极主动地捕捉新闻线索,及时将评估一线的工作情况、动态、评估案例、经验交流、会员的工作、生活等撰稿或组稿。每位通讯员每年至少撰稿2-3篇,组稿3-4篇。

(四)积极参加中评协、地方协会组织的培训等相关活动。

(五)及时收集、上报办好《中国资产评估》杂志和中评协网站的意见和建议。

(六)各地方协会和评估机构的通讯员应保持相对稳定。通讯员如因工作岗位变动或者离职的,所在单位应予以及时调整和补充,督促其搞好工作交接,并将新任通讯员的信息资料及时上报中评协。

(七)各地方协会和评估机构要积极向中评协物色、推荐写作人才,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作者群,将作者群逐步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作者队伍。

第八条 通讯员的权利:

(一)通讯员具有对所在评估机构工作采访报道的权利,各评估机构应为通讯员开展工作

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二)通讯员可获得中评协赠送的书籍或资料;

(三)根据工作需要,通讯员可参加通联组及中评协举办的有关会议、培训及调研活动;

(四)成绩优异的通讯员可获得中评协及地方协会的奖励。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的,可免费参加中评协组织的相关专业论坛、列席专门委员会的会议或参加中评协组织的采风活动。

第九条 通讯员的选聘程序:

(一)地方协会或通联组在本地区选拔符合条件的通讯员,并报中评协备案。

(二)中评协向通过备案的通讯员颁发《〈中国资产评估〉通讯员证书》,并在协会网站上公示通讯员名单和证件号。

第十条 地方协会成立通联组,应当向中评协提出申请,明确通联组负责人。

中评协同意成立通联组,应当向其颁发牌证。

第十一条 通联组应当建立通讯员资料库,动态掌握通讯员个人信息、联系方式。— 4 —

第十二条 各通联组负责通讯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了解通讯员工作情况,有重点地培养宣传骨干力量。

第十三条 通联组要建立通讯员考核制度。设置通讯员撰稿、组稿台账,统计各通讯员撰稿、组稿数量。根据撰稿、组稿数量及采用情况等对通讯员进行考核,对工作积极、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四条 中评协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提高通讯员的采、编、写能力,开阔通讯员视野,以便更好地做好杂志、网站的宣传工作。第十五条 中评协定期对通讯员和通联组的工作进行抽查。对连续一年未向通联组或中评协发稿的通讯员将不再续聘并收回有关证书。第十六条 通讯员应当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一)不得以通讯员的名义持证进行与资产评估行业无关的采访活动。

(二)通讯员不得索要、收受被采访单位、个人的现金及有价证券等不当利益。

(三)各地通联组的对外发言、特别是涉及到评估行业、相关领导等,以及掌握不准的有关采访或重大选题等,需请示中评协。未经授

权,不得擅自对外代表评估行业和协会发言。第十七条 通讯员违反工作纪律,应当取消通讯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第十八条 中评协拥有对本办法最终解释权。

6.中国建筑资产管理规定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定资产贷款系指农业银行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融资。

第三条 固定资产贷款实行授权管理,审批权限按拟承贷的融资总额度确定。第四条 固定资产贷款纳入客户授信管理。

第五条 固定资产贷款按照“谁调查、谁组织评估”、“先评估、后审批”的原则办理,办理流程执行《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贷业务基本规程》等相关规定。一般程序为:客户申请、受理、调查与评估、审查、审议与审批、(报备)、信用发放条件审核、签订合同、提供信用、贷款使用条件审核、资金支付、贷后管理(风险分类)、信用收回。

第六条 概念释义。

项目法人:指作为项目运作和融资主体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对拟建项目专门组建的项目法人,以及以既有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既有法人)为依托的项目法人。

项目总投资:指拟建项目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需要量之和,反映项目总资金需要量。

项目资本金:指固定资产项目总投资中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一般应为非债务性资金(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审批有效期:指从固定资产贷款经有权审批人批准日起至借款合同生效日止的时段。

固定资产贷款期限或总期限:指从项目第一笔贷款发放之日起至借款人按合同约定清偿全部贷款本息之日止的时间。

提款有效期:指自固定资产借款合同生效日起至借款人第一次提款的时段。

宽限期:指固定资产借款合同约定的,自第一次贷款发放日起至借款人第一次偿还贷款本金之日止的时段。

还款期:指从第一次归还贷款本金之日起至贷款本息完全还清之日止的时段。

第二章 业务种类、对象及条件

第七条 固定资产贷款根据项目运作方式和还款来源不同分为项目融资和一般固定资产贷款。第八条 固定资产贷款按用途分为基本建设贷款、更新改造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其他固定资产贷款等。

第九条 固定资产贷款按期限分为短期固定资产贷款、中期固定资产贷款和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短期固定资产贷款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固定资产贷款;中期固定资产贷款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5年以下(含5年)的固定资产贷款;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指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的固定资产贷款。

第十条 固定资产贷款对象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

第十一条 借款人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符合国家的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和农业银行信贷政策,并按规定履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

(二)符合国家对项目投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要求;

(三)符合农业银行关于营业执照、贷款卡、账户管理等要求;

(四)借款人信用等级原则上在AA级(含)以上,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五)借款人及控股股东、主要股东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虽然有过不良信用记录,但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并非由于主观恶意且申请本次用信前已全部偿还了不良信用);

(六)项目资金来源明确并有保证,项目资本金比例及来源符合规定;

(七)能够提供合法、有效、足值的担保,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八)申请外汇固定资产贷款,须符合有关外汇管理政策;

(九)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农业银行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应根据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及项目风险大小确定相应的资本金比例。农业银行有规定的,按照农业银行规定执行;农业银行没有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总行授权书中列明的优势行业重点客户及重点项目,可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资本金比例。

第三章 受理、调查与评估

第十三条 借款人申请办理固定资产贷款,应提供符合要求的基本资料(见附件1-3)。第十四条 经营行受理客户申请,初步了解借款人及项目主要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填制《固定资产贷款调查(评估)申报单》(见附件1-4),直接或逐级向有权调查行客户部门申请项目调查。

第十五条 有权调查行客户部门受理固定资产贷款申报后,认为项目基本可行的,组织固定资产贷款调查评估;认为项目不可行的,报客户部门负责人或主管行长同意后可终止信贷程序。

第十六条 固定资产贷款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一)借款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借款人信用记录、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及财务情况、拟建项目对借款人整体经营及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借款人对拟建项目的承受能力等。

(二)项目情况。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工程技术、项目建设条件、项目合法性手续的取得情况、项目经营管理方式等。

(三)项目市场情况。主要包括项目所处行业状况、行业发展前景、市场需求情况、竞争状况、市场风险状况等。

(四)项目经济性。主要包括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情况、项目经济效益、项目还贷能力等。

(五)借款人综合还贷能力(对一般固定资产贷款)。主要包括借款人经营性现金流情况、融资能力、还贷意愿、贷款偿还对借款人生产经营的影响等。

(六)担保情况。主要包括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及生产经营状况;抵(质)押品基本情况、权属状况、抵(质)押品价值、变现能力等。

(七)风险与收益。主要包括项目优势、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贷款成本收益、其他综合效益等。

第十七条 调查结束后,根据上述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填写《固定资产贷款调查表》(附件1-

5、1-6),明确调查意见,包括项目是否符合我行固定资产贷款基本条件,是否同意办理此项业务,并对拟提供融资的额度、期限、利率、担保方式等基本要素提出具体方案。

第十八条 项目评估指农业银行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拟提供融资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风险与收益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评价,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十九条 农业银行项目评估原则上为内部评估,由有权调查行客户部门(或项目评估部门)组织实施。有权调查行客户部门(或项目评估部门)可自行组织评估,也可与下级行联合评估。有权调查行评估能力不足的,在不改变其调查责任的基础上,可向上级行申请由上级行进行评估或由上级行委托其他有评估能力的分行进行评估。

项目调查与项目评估由相同人员进行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可合并进行,出具一份调查评估报告。由不同人员进行的,应分别出具调查报告和评估报告。

对情况复杂、评估技术要求高、农业银行自身评估能力不足的项目,可按规定聘请中介机构或行业专家进行咨询,但应由有权调查行客户部门(或项目评估部门)负责撰写项目评估报告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总行审批的固定资产贷款需由一级分行(含)以上调查评估;一级分行审批的固定资产贷款一般应由一级分行调查评估,对信贷管理水平高、具有相应评估经验和评估能力的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可视情况向其转授一定额度的调查评估权(具体额度由一级分行在权限范围内确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的项目,原则上都应进行评估。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不进行专门评估,但调查部门应对借款人的信誉、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借款人还款能力、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银行综合收益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

(一)用于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购置设备或器具、不涉及土建工程的固定资产项目;

(二)落实足额不动产抵押的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小额固定资产贷款项目;

(三)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且不超过借款人净资产10%、不涉及土建工程的固定资产贷款;

(四)短期一般固定资产贷款;

(五)法人商业用房(工业用房)按揭贷款;

(六)授权书中列入低信用风险业务的固定资产贷款;

(七)其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已评估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报告经调查行客户部门认定同意的;

(八)农业银行作为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参与行,牵头行或主要贷款行已评估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报告经调查行客户部门认定同意的;

(九)其他总行同意可不进行专门评估的固定资产贷款。

第四章 审查、审议与审批

第二十二条 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审批中心)负责固定资产贷款审查。审查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一)借款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农业银行信贷政策、基本条件;

(二)项目合法性手续是否完备;有关批文的有效性;调查、评估报告中所采用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

(三)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投资及构成的合理性,各项资金来源的落实情况及可靠性;

(四)保证人主体资格及代偿能力,抵(质)押品是否合法、有效、足值,是否易于变现;

(五)贷款项目营运后的偿债能力、综合效益;贷款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第二十三条 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后,按规定撰写信贷审查报告,或填制《固定资产贷款审查表》(见附件1-7),对需要审议的按规定提交审议后报有权审批人审批。

第二十四条 固定资产贷款审批内容应包括贷款方案、信用发放条件、贷款使用条件、合同约定内容、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五条 固定资产贷款审批后,可以《固定资产贷款审(报)批表》(见附件1-8)或正式文件形式批复。实行网上审批的,执行其规定。批复应明确审批有效期。

固定资产贷款的审批有效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审批有效期超过一年但借款人要求与我行签订合同的,调查行须对借款人资信状况、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项目法律政策环境、建设生产条件、市场条件、资金来源、技术环境等影响评估指标及贷款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提出是否同意按原审批内容提供融资,或变更部分条件提供融资的建议,向原审批行申请,由原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起草签报,报有权审批人审批。风险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按新贷款审批。

第二十六条 固定资产贷款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再追加。因项目总投资金额变化、融资方案调整、项目资本金比例变化等原因确需追加贷款的,借款人应重新提出借款申请,经营行受理后按程序报原审批行审批。追加贷款后贷款总金额超过原审批行权限的,按追加后的总金额报有权审批行审批。项目总投资超过原总投资金额30%的或发生有权审批行认为应重新评估的其他情形的,调查行应重新进行评估。追加贷款应要求借款人配套追加不低于规定比例的项目资本金和相应担保。

第五章 融资结构、担保、期限与定价

第二十七条 根据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贷款融资结构。具体用信可采用本外币贷款、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方式。

第二十八条 固定资产贷款应落实合法有效担保;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一般应采用抵押或质押方式;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可采取信用方式。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贷款应根据项目或借款人预计现金流情况合理确定总期限、提款有效期和宽限期。

贷款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项目建设期加上15年,确需超过上述期限的,按程序报总行核批;总期限超过10年的应按规定报当地监管部门备案。

提款有效期一般不超过1年。

宽限期一般不超过项目建设期加上2年。

对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应根据项目竣工投产后产生的现金流或借款人其他还款来源合理确定还款计划,分次收回。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贷款定价应综合考虑贷款风险、资金成本、综合收益、市场竞争等因素,在符合人民银行及农业银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合理定价。

第六章 合同签订

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贷款按相关规定进行信用发放条件审核,与借款人签订书面借款合同,与担保人签订书面担保合同。

第三十二条 固定资产借款合同原则上使用制式合同文本。对制式合同文本做出实质性修改的,或使用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的其他合同文本的,应按规定报法律事务部门审查。

第三十三条 固定资产借款合同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用途、币种、用信品种、提款有效期、宽限期、担保方式、风险处置措施等要素。

(二)合同签订前尚未落实的信用发放条件、贷款使用条件、贷款资金支付方式、各种支付方式的具体额度和资料要求,以及贷款资金支付接受农业银行管理和控制等与贷款使用相关的条款。贷款使用条件应包括项目资本金先行到位或与贷款同比例的资本金足额到位、项目实际进度与已投资额相匹配等要求。

(三)与借款人约定,超过约定提款有效期不提款的,农业银行可视情况收取一定费用,并有权重新确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条件;约定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农业银行有权暂停或停止发放贷款。

(四)与借款人约定对借款人相关账户实施监控。必要时可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和还款准备金账户,对相关账户限制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客户端、电话银行等非柜台渠道的支付行为及通兑功能。

(五)借款人应在合同中对下列事项作出承诺:贷款项目及借款事项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农业银行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材料;配合农业银行对贷款的相关检查;发生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重大不利事项时及时通知农业银行;进行合并、分立、股权转让、对外投资、实质性增加债务融资、建设方案或项目概算重大调整等重大事项前征得农业银行同意等。

(六)与借款人约定违约处罚条款,当借款人出现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未按约定方式支用贷款资金、未遵守承诺事项、申贷文件信息失真、突破约定的财务指标约束等情形时借款人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和农业银行可采取的措施。

(七)其他贷款批复文件中要求列入合同条款的事项。

第三十四条 签订借款合同时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必要时在合同中约定:

(一)资产保护条款。如要求借款人对关键资产投保;不得出售指定范围的资产(除非收入用于偿还贷款);对分红比例进行控制性约定;在全部清偿农业银行贷款本息之前,未征得农业银行同意,不得以项目资产为他人提供抵押等。

(二)分期偿还的贷款,与借款人约定若某一期贷款未能偿还,其他未到期的贷款可以视为到期贷款处理。

第三十五条 借款合同可按有权审批行审批的融资总额度签订,也可只与借款人签订固定资产借款合同。

只与借款人签订固定资产借款合同的,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或其他用信品种,可由其提出申请,经营行在有权审批行批准的额度内和条件下签订相应合同。

第七章 贷款发放与支付

第三十六条 固定资产贷款发放前,经营行应按规定落实所有信用发放条件。

第三十七条 农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合同约定专门贷款发放账户的,贷款发放和支付应通过该账户办理。

第三十八条 经营行应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

贷款人受托支付是指经营行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

借款人自主支付是指经营行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后,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

第三十九条 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但以下情况除外:

(一)农业银行作为银团贷款参与行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按银团协议规定落实受托支付;

(二)采用联合贷款方式的,可由主办行负责落实受托支付。

第四十条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借款人支付贷款资金时需向经营行提供以下相关资料:

(一)加具借款人公章或财务专用章及有权人签字的委托支付通知单;

(二)贷款资金使用计划,包括资金计划使用的用途、时间、额度等;

(三)按支付结算制度规定,提供资金支付和汇划凭证、结算业务申请书等与结算相关的资料;

(四)交易合同、订单或其他能证明借款人及其交易对手交易行为的资料。

第四十一条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的,由客户经理落实信用发放条件和贷款使用条件,并进行支付前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借款人相关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条件;收款方与交易合同约定的交易对手是否一致;贷款资金用途与其提供的资料内容是否一致;资金支付金额是否与交易合同约定金额相匹配;是否符合约定的受托支付条件等;首次发放贷款的还应审核是否在提款有效期内。

审核同意的,客户经理在委托支付通知单上签字,将相关资料交放款审核岗审核。放款审核岗审核同意的,在委托支付通知单上签字确认,通知客户部门办理放款手续并将有关资料提交柜员进行账务处理。具体流程见附件1-9。

第四十二条 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借款人需提供贷款资金使用计划等资料,经放款审核岗审核同意后发放贷款。

对一定额度以上的大额资金支付,借款人应出具用款申请,由经营行对其资金支付进行审核。对小额零星支付,经营行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自主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自主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具体流程见附件1-10。

第四十三条 超过提款有效期发放贷款的,参照第二十五条 超过审批有效期的规定执行。第四十四条 在贷款发放和支付过程中,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形的,经营行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发放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一)信用状况下降;

(二)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贷款资金;

(三)项目进度落后于资金使用进度;

(四)违反合同约定,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贷款人受托支付。

第八章 贷后管理

第四十五条 固定资产贷款按照农业银行贷后管理规定和借款合同约定进行贷后管理。除执行贷后管理一般规定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监督借款人主要设备及物资采购。根据需要监督借款人按规定程序和方式采购设备物资,必要时可引入专业监理公司或评估公司出具相关意见;

(二)根据需要参与项目建设工程招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和决算审查等工作,监督项目按计划实施;根据需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三)对项目建设内容、实施进度、营运效益以及担保能力的变化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贷后检查,重点将以下内容与项目贷款评估论证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原因,督促借款人研究对策、纠正偏差;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要分析影响程度、及时认定分类结果,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1、项目实际投资总额、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建设工期、建设规模、设计能力、达产能力、设计方案等;

2、项目经营过程中所选用工艺技术的实际效果、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状况,以及原材料和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

3、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利润、内部收益率、贷款偿还期等。

(四)对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收入现金流以及借款人的整体现金流进行动态监测。约定还款准备金账户的,应按约定根据需要对项目或借款人的收入现金流进入该账户的比例和账户内的资金平均存量提出要求。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对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十六条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和重大风险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危及信贷资金安全的,要按规定及时预警和报告,调整风险分类,并视情况采取要求纠正、停止发放贷款和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或其他风险控制、化解措施。

(一)国家产业政策重大调整;

(二)资本金及其他项目资金未按约定到位或抽逃项目资本金;

(三)原材料及产品市场条件、建设条件、建设内容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四)经营管理状况恶化;对农业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出现拖欠或违约行为;违反约定在未还清贷款之前以项目资产为其他负债提供担保;

(五)拒绝接受农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监督管理;不按期还款,又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展期或重新约期手续;

(六)借款人改制、产权变更、高层管理人员变动、逃废债务、涉及诉讼案件等重大预警信号。第四十七条 对项目建设出现重大风险或项目竣工投产后与设计能力出现较大差异的固定资产贷款需由原调查评估行和经营行进行后评价,撰写后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十八条 固定资产贷款原则上到期必须归还。到期前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但因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借款人现金流与贷款期限不匹配等原因导致临时性资金困难、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可以办理展期。短期固定资产贷款展期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固定资产贷款展期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展期累计不得超过3年。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正常类固定资产贷款,可办理重新约期:

(一)贷款投向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属我行重点扶持的行业;借款人在所在行业和所面对的市场中有明显的技术、成本或人才优势,主业突出;

(二)借款人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未发生实质性的、不可逆转的不利于贷款本息偿还的变化;项目经营状况虽低于预期,但预计经短期调整后现金流状况稳定增长,足以偿还贷款本息;

(三)在原贷款期限内未发生恶意拖欠利息、挪用贷款等情况;

(四)重新约期后担保不会丧失或削弱,而通过其他方式处理将导致贷款担保或优先受偿权丧失等。

展期、重新约期按变更信贷审批方案的业务流程报原审批行审批。

第九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九条 对固定资产项目出具有承诺性的投标文件,或出具贷款承诺函,按固定资产贷款程序和条件审批办理。中标后按投标承诺条件提供融资或贷款承诺函项下按承诺条件提供融资,可不再履行报批程序。

第五十条 对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有权审批行可以在审批同意的贷款总额度和总期限内设定一定比例的可循环使用额度,可循环使用额度内的贷款收回后可重新发放。

第五十一条 对农业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已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符合农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条件的,可按照固定资产贷款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再融资业务。

第五十二条 总行授权书中列入低信用风险业务的固定资产贷款可由经营行客户部门调查并按规定程序报有权审批行审批,支付管理要求参照第七章规定执行。

办理低信用风险业务固定资产贷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借款人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项目合规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第二还款来源合法有效、风险可控。调查、审查重点为借款人基本情况、信用履约记录、项目合法性手续、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第二还款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贷款程序可适度从简。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

第五十四条 一级分行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报总行(信贷管理部)备案。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制定、解释和修订。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起实施。原《中国农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农银发[2005]10号)同时废止。

附件:1-

1、固定资产贷款办理流程图

2、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资本金认定管理指引

3、申请办理固定资产贷款应提供的基本资料 1-

4、固定资产贷款调查(评估)申报单

5、固定资产贷款调查表(一般固定资产贷款)1-

6、固定资产贷款调查表(项目融资)1-

7、固定资产贷款审查表

8、固定资产贷款审(报)批表 1-

9、贷款人受托支付操作流程 1-

7.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比较分析 篇七

关键词: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比分析,结论

一、资产负债管理指标分析

对银行资产管理负债的分析通常要选去一定的计量指标, 下面我们从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数据中选取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进行分析。

(一) 指标选取分析

1.绝对数指标

绝对数指标主要是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补充报告中常用的总量指标, 主要指标体系有资产、负债和利润收入。分别选取的指标为:资产总额, 发放贷款, 客户存款、净利润和收入总额。

2.相对数指标选取

相对数指标是反应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 它可以从数量上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指标: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分别选取的制表为资本利润率 (ROE) 、资产利润率 (ROA)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存款贷款比率、不良贷款比率。

(二) 中国银行资产负债指标纵向分析

根据以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选取, 本位下面选取中国银行2009年到2013年报表进行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分析。

各项数据表格如表1:

1. 从绝对数据来看, 中国银行从2009年到2013年中行的所有绝对指标都在上升, 银行资产总额更是大幅度连续攀升, 五年内增长了5 8.5 2%, 净利润则增长了将近一倍, 可见中国银行的业务运行状况总的来说非常令人满意。

但是, 客户存款占银行的总资产的比例显然过大, 且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并没有随着年份的推移而使存款比例降低, 说明中国银行的主营业务仍然非常传统, 经营多样性比较差。

2. 从相对数据来看, 2010后资本利润率 (ROE) 一直在下降, 虽然数值较小但这仍说明银行每一单位的资本利用效率正在降低。

换句话说, 即使中行的总资产在快速增长, 每单位资本带来的利润边际增长却在以微小的数值下降, 从长远来说不利于中行的发展和转型。

2012到2013年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 不过按照央行2008年至今对四大国有银行拨备覆盖率计提贷款130%的要求, 还是高出来很多, 完全能够冲销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 无论是贷存比还是不良贷款率中行都控制的十分到位, 一直在75%和3%的警戒值之下, 尤其是相对更低不良贷款率, 说明中行的放贷情况较好, 贷款门槛限制严格。

(二) 中国银行与其他国有三大银行资产负债指标的横向分析

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并成为我国的四大银行, 其存款吸收数量, 业务能力都远远强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对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做深入分析, 以下选取2009年到2013年国有四大银行净资本收益率 (ROE) 、利润率与不良贷款三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净资本收益率 (ROE)

2009年到2013年国有四大银行净资本收益率 (ROE) 对比, 表格如表2:

由此表格做出直观折线图, 如下:

从表格可以分析得出, 中国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走向与行业利润率均值走向基本相同, 但数值上要远远低于行业均值, 较工商银行和建行相差更大。虽然2011年后资本利润率下降是各大银行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且相对于其他国有银行中行的下降幅度较小, 但其本身ROE基数就明显较低。这也就说明在国有四大银行中, 中行单位资本创造利润的边际增幅最小, 可见中行虽然目前资本增长迅速, 但发展后劲较其他国有银行明显不足。

2.净利润

2009年到2013年国有四大银行净利润对比, 表格如表3:

从净利润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从2009年到2013年, 所有国有银行净利润都在增长, 且幅度基本一致, 这说明中国外部发展大形势非常好。但是中国银行却明显在平均值之下, 而且自2011年后增长幅度放缓, 被农业银行追上甚至略微赶超。

因为净利润反应问题较为宏观, 所以对比其他三大银行的发展势头, 如果不是转型问题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中国银行发展内部出现问题, 应当及时稽查矫正。

3.不良贷款率

2009年到2013年国有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对比, 表格如表4:

从不良贷款率方面来看, 国有四大银行整体处于下降趋势, 中国银行的数据仅次于工商银行, 在国有四大银行里成绩靠前, 明显低于平均不良贷款率, 正如纵向分析所说, 中国银行的贷款门槛相对较高, 审核严格。

二、结论浅析

从以上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对比,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 在今年的发展中规模与资本持续过大, 银行业务发展迅速。

2.业务方, 传统存款业务仍占有主要地位, 产业结构并不合理, 中间业务占比相对较小。

3.内部经营人存在问题, 反映在数据中既是利润增幅缓慢, 净资本利用率低下, 银行发展后劲不足。

4.贷款方面把关严格, 但贷款的比率相对于其他银行还比较低, 过于保守。

5.就“三性”而言, 中行目前的盈利性尚可, 安全性指标全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流动性也较为平稳。但是在盈利性与流动性当中许多指标过度唯稳甚至稳中有降。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见, 中国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在我四大国银行业中属中等水平, 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资产负债能力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作为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仍然遥遥领先我国的其他商业股份制银行, 因此更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扬长补短, 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树立楷模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毓敏,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30年,中国营销资产 篇八

2007年年末,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2007年度中国营销盛典”上,发生了一场“意外”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中国式营销或称中国本土营销的评价和前途。尽管争论双方同基于理性研究的立场,但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方认为,中国式营销的“末日”即将来临;另一方则认为,中国式营销以其“创造性适用”的本质,应当得到认同与致敬。

回顾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历程,中国市场及企业的自我探索与西方营销的引进实践、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不断碰撞、交融,加之中国市场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新经济形式的涌现,中国营销始终在纷繁、矛盾、多变的表征下推进与积累,其间各种争论从未停歇过,而企业的营销实践也在争论中不断校正进化的方向。时至今日,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步入而立之年,以中国市场和企业为依托蓄积的“中国力量”破壁之态尽现,2007~2008年无形中具有了“分水岭”的色彩。当此之时,沉淀中国企业近30年市场实践的经验与问题,理清对企业未来有价值的营销资产,辨明今后的发展思路,已经是一种客观需要。所以,出现这样一场带有一定总结性和前瞻性的争论,当在“情理之中”。争论的意义并不在于孰是孰非,而在于激起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之路的思考。

上一篇:酒店前台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