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行业分析报告

2024-09-21

运动鞋行业分析报告(精选8篇)

1.运动鞋行业分析报告 篇一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cninfo360.com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二、内容介绍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

第1章 2017年世界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7年世界旅游运动鞋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旅游运动鞋行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旅游运动鞋市场需求分析

第二节 2017年全球旅游运动鞋市场分析

一、2017年全球旅游运动鞋需求分析

二、2017年全球旅游运动鞋产销分析

三、2017年中外旅游运动鞋市场对比 第2章

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运动鞋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二、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市场现状

三、旅游运动鞋市场消费层次分析

四、我国旅游运动鞋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 2012-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 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运行分析

一、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产销运行分析

二、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利润情况分析

三、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四、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五、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利润增速预测

第四节 对中国旅游运动鞋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旅游运动鞋市场特点

二、旅游运动鞋市场分析

三、旅游运动鞋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旅游运动鞋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旅游运动鞋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3章 2017年中国旅游运动鞋市场运行态势剖析

第一节 2017年中国旅游运动鞋市场动态分析

一、旅游运动鞋行业新动态

二、旅游运动鞋主要品牌动态

三、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者需求新动态

第二节 2017年中国旅游运动鞋市场运营格局分析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一、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三、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中国旅游运动鞋市场价格分析

一、热销品牌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4章

旅游运动鞋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一、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二、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二节 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绩效分析

一、2017年行业产销能力

二、2017年行业规模情况

三、2017年行业盈利能力

四、2017年行业经营发展能力

五、2017年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5章

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市场分析

第一节 旅游运动鞋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一、旅游运动鞋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

二、旅游运动鞋行业的需求情况分析

三、2017年旅游运动鞋品牌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第二节 旅游运动鞋消费市场状况分析

一、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特点

二、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分析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三、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结构分析

四、旅游运动鞋行业消费的市场变化

五、旅游运动鞋市场的消费方向

第三节 旅游运动鞋行业产品的品牌市场调查

一、消费者对行业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

二、消费者对行业产品的品牌偏好调查

三、消费者对行业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

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品牌调查

五、旅游运动鞋行业品牌忠诚度调查

六、旅游运动鞋行业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

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

第6章

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市场调查分析

第一节 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市场宏观分析

一、主要观点

二、市场结构分析

三、整体市场关注度

第二节 2017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市场微观分析

一、品牌关注度格局

二、产品关注度调查

三、不同价位关注度

第7章

旅游运动鞋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三、市场现状分析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旅游运动鞋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 下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旅游运动鞋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旅游运动鞋行业的意义 第8章

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五、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格局综述

一、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集中度

二、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程度

三、2017年旅游运动鞋企业与品牌数量

四、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第四节 2012-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2012-2017年国内外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分析

二、2012-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市场竞争分析 第9章

旅游运动鞋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旅游运动鞋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7年旅游运动鞋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2017年旅游运动鞋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旅游运动鞋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旅游运动鞋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旅游运动鞋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市场竞争趋势

二、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 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第四节 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风险分析 第10章

重点旅游运动鞋企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A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二节 B公司

一、企业概况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略

第三节 C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四节 D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五节 E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六节 F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七节 G公司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八节 H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4-2017年经营状况

四、2017-2021年发展战略

第11章

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前景与机遇分析

一、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前景

二、我国旅游运动鞋发展机遇分析

三、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第二节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市场趋势分析

一、2017年旅游运动鞋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7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三、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市场发展空间

四、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产业政策趋向

五、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技术革新趋势

六、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价格走势分析

七、2017-2021年国际环境对旅游运动鞋行业的影响 第12章

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旅游运动鞋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一、市场空间广阔

二、竞争格局变化

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

第二节 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牌格局趋势

二、渠道分布趋势

三、消费趋势分析

第三节 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四节 对我国旅游运动鞋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旅游运动鞋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旅游运动鞋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旅游运动鞋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旅游运动鞋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13章 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旅游运动鞋需求与消费预测

一、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产品消费预测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二、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供给预测

二、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产量预测

三、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需求预测

四、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7-2021年中国旅游运动鞋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7-2021年主要旅游运动鞋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三节 影响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7-2021年影响旅游运动鞋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7-2021年影响旅游运动鞋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7-2021年影响旅游运动鞋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四节 旅游运动鞋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7-2021年旅游运动鞋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第14章

博研咨询投资建议

第一节 行业研究结论

第二节 行业发展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旅游运动鞋产业链分析 图表:国际旅游运动鞋市场规模 图表:国际旅游运动鞋生命周期 图表:中国GDP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CPI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中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产销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及增长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需求及增长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需求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成本及增长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成本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管理费用及增长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管理费用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毛利率及增长情况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毛利率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4-2017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资产负债率及增长对比 图表: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资产预测图 图表: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需求预测图 图表: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图表: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图表:2017-2021年我国旅游运动鞋行业资产预测

了解《2017-2022年中国旅游运动鞋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662439

2.运动鞋行业分析报告 篇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全部为男性, 年龄17~33岁, 平均28.5岁。专业训练年限2~17年, 平均9.7年。有急性损伤史者16例, 训练中逐渐发病者8例。病程1~9年, 平均4.6年。24例患者肩袖损伤发作116次, 平均4.8次。其中有重复受伤史者32次, 训练中逐渐发病者84次。因伤停训75次, 平均3.1次。24例患者在发作期以外的时间里均可参加正常训练, 患病部位无症状, 部分患者稍有疼痛或不适感, 发作时明显加重。

1.2 分组

将24例患者分为单纯治疗组和治疗加训练防护组两组。其中单纯治疗组14例, 治疗加训练防护组10例。

1.3 诊断

肩痛是肩袖损伤的主要表现, 在做外展和反弓动作时肩部可有明显疼痛, 肱骨大结节部压痛, 特别是发生在外展60~120°时的“疼痛弧”和牵拉外展实验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急性发作时肩关节活动可不同程度受限, 部分患者三角肌胀满。慢性病例可有三角肌萎缩和肩关节弹响。本文讨论的24例患者症状表现, 见表1。

1.4 临床表现与分期

肩袖损伤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期,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1.4.1

慢性期肩关节一般不痛, 只有在做反弓等特殊动作时才痛, 能从事正常训练和比赛。部分患者训练量过大时有肩部不适感, 患肩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1.4.2

亚急性期常因多次损伤逐渐形成, 运动员多见此型, 多因训练过度或动作不合理所致。肩外展60~120°时疼痛, 内外旋抗阻痛, 牵拉外展疼痛消失或减轻。肱骨大结节压痛, 轻者仍可坚持训练, 重者则需停训。

1.4.3

急性期多因急性外伤所致, 肩部疼痛剧烈, 活动受限, 三角肌胀满, 肩外侧广泛压痛。因无法参加训练和比赛而停训。

2 治疗和训练防护的具体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停训休息, 部分严重者可采取外展30°固定, 局部封闭治疗、理疗、手法按摩、电针治疗等。其中电针治疗有着较好效果, 为最常选用的治疗手段, 具体方法为在肱骨大结节和肩峰下滑囊处各刺一针、加脉冲治疗仪, 刺激20min, 1次/d, 具有较好的抗炎止痛效果。透明脂酸纳关节腔内注射亦有较好的效果。

2.2 训练防护的具体方法

2.2.1 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以柔韧练习为主包括转肩, 反弓开肩, 胸前及头后搬肘拉肩、压肩及内外旋转牵拉。具体做法为肩外展90°, 屈肘90°, 由防护人员一手托其肘部, 另一手握其腕部, 做肩关节的前旋和后旋, 以使旋前旋后的肌肉得以充分牵拉。

2.2.2 按柔、敷药

防护人员对患肩进行按柔, 并敷可使皮肤发热的药膏, 使局部发热, 增加血液循环。

2.2.3 支持带的运用

近年来, 支持带的运用对运动损伤的防护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对慢性肩袖损伤的患者, 训练前可用高弹肌贴分别通过肩上、肩前、肩后向三角肌粗隆处拉紧粘贴。

2.2.4 训练中对技术动作和训练量的观察和纠正

队医应经常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可导致损伤的技术动作及训练安排, 并与教练员、运动员相会磋商, 对技术动作和训练量进行调整。

2.2.5 训练后放松

主要是主动和被动的牵拉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以及肩带肌群。

2.2.6 冰敷

放松结束后立即冰敷肩关节20min, 以减轻充血和水肿。

2.2.7 按摩

慢性肩袖损伤患者, 由于大运动量的训练和疼痛刺激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常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及肩带肌群的痉挛和劳损, 可用按摩手法对其进行松解治疗, 以按压、揉捏、提拿、弹拨等手法为主, 对包括三角肌, 岗上肌、岗下肌、肩前、肩后, 以及二头肌腱, 菱形肌、肩胛缘等在内的部位进行全方位的放松按摩治疗, 并边按边仔细检查有无条索、硬结、压疼等异常反应, 并施以相应的处理方法。在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对疼痛敏感部位过重刺激, 以防加重炎性反应。

2.2.8 肩关节的力量练习

慢性肩袖损伤的患者除急性发作期以外, 可在作常规力量练习的同时, 加强局部针对性的动力和静力练习。急性炎症期过后可先进行徒手或负重双臂90°外展静力练习, 亦可用橡皮条进行在关节固定不动的状态下肌肉张力变化的练习, 方法为将橡皮条一头固定, 患侧手牵拉橡皮条的另一头, 肩关节在外展90°或其他姿态下不动, 前后移动脚步, 通过橡皮条松紧的变化来改变肌张力, 以达到训练目的。后期可用橡皮条做外展, 旋前、旋后、上举等动作练习, 还可拉动橡皮条做专项投掷动作练习。

2.2.9 肩关节本体感觉训练

患有肩伤的运动员, 在训练中由于疼痛的刺激和心理上的障碍, 技术动作往往出现变形, 康复期可先做在有一定阻力的条件下挥臂轨迹的训练, 待技术动作恢复并定型后再发力投球。

3 结果

3.1 效果对比

对单纯治疗组和治疗加防护组的治疗效果, 从急性发作次数, 对训练的影响及治愈率几方面进行了比较。见表2。

3.2 治疗效果

分为治愈, 显效, 欠佳三个等级。肩部疼痛消失, 恢复正常训练, 肩部功能无障碍且半年以内不复发者为治愈。肩部疼痛减轻, 能恢复正常训练, 但肩部仍有部分症状者为显效。治疗一个月以上肩部仍疼痛, 无法正常训练者为欠佳。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3。

4 讨论

4.1 技术动作和训练量

不正确的技术动作和不恰当的运动量是导致肩伤发作的重要诱因。例如投球时肘关节过低会使肩关节在外展角度不够的情况下强力旋转, 造成肱骨大结节与肩峰过度磨擦。再如投球后随摆不够, 动作突然停止, 由于拮抗肌强力收缩, 导致其附着点被反复牵拉受伤, 由此造成肩伤发作。故此, 随时观察训练, 发现致伤动作, 并与教练员, 运动员研究解决是训练防护的重要内容。

4.2 肩关节旋转肌肉的力量训练

肩关节的外展主要是由三角肌和岗上肌来完成的, 从纤维走向来看其收缩时先拉肱骨向上, 当肱骨大结节抵住肩峰形成支点后才开始外展, 如此, 势必造成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的反复撞击, 而旋前的肩胛下肌和旋后的岗下肌、小圆肌同时收缩可将肱骨头抵向关节盂, 较早形成支点, 从而减少肱骨大结节向上与肩峰的撞击。故旋转肌肉的力量训练对防止肩伤的发作十分重要。

4.3 支持带的运用

人造肌贴的运用可以调整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失衡, 防止动作过度, 增强关节稳定性, 从而起到保护关节的作用。

4.4 透明脂酸钠的运用

透明脂酸钠具有良好的抗炎、润滑和覆盖损伤部位的作用, 可减少关节内部的磨擦、缓解伤情, 减少发作。

5 小结

慢性肩袖损伤是棒球运动员从事大运动量训练, 提高运动成绩的一大障碍。治疗只是慢性肩袖损伤防治工作的一部分, 尚不足以很好的保证运动员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只有运动员、教练员、医队紧密配合, 治疗和防护综合运用, 才能防止肩伤的反复发作。

参考文献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2。

[2]曲绵域。运动创伤检查法[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3.运动鞋行业分析报告 篇三

摘 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的需求。然而紧张的社会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比例迅速上升,这些现象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方法被提高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中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部分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调查研究发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地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并完善了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建设。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大力全方位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必要性

1.研究目的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却不断下降,其严重程度已经忧关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因此,2006年12月,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目的是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倡导青少年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学校体育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阳光体育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学校总统顾问罗依德·科尔比博士一直关注中国的“阳光体育”,这位前世界卫生组织学校健康教育促进专家委员会主席认为:“阳光体育”是中国在对抗困扰世界庞大人群的各类顽症以及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做出的一个“大胆”、“重要”、“执著”和“明智”的尝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河北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张家口医学院2012级1500名身体健康的全日制本科生,其中男生681名,女生819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对河北医科大学期刊网、中国期刊网、河北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资料室查阅、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的论文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测试法

握力、50米、800米、1000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以上项目均采用电子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测试。测试方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2.2.3调查法

2.2.3.1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问国内10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专家,对文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和问卷,请专家们进行论证,以增加论文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2.2.3.2问卷调查法

通过直接发放回收问卷,调查中国高等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所得数据整理待用。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采用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再强调受教育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学校体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从宏观方面讲,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的滞后和体育战略上的某些偏差是造成体育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微观上分析,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念,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陈旧僵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体育教学的落后主要体现在重传授技术,忽视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理教育;教学内容陈旧,只重视知识本身,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与根据人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教育方法呆板僵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很难谈到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难适应“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健身理念的需要。“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呼吁学生走出紧张的课业学习,走入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第二,象征着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活动获得阳光般灿烂的心情;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使校园文化充满健康、快乐。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使高校体育教育朝着培养“健康”的人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要树立培养健康社会劳动者的目标,站在培养“健康”人的高度考虑学校体育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内容。

3.2阳光体育运动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阳光体育对拓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体育教师成长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专业化”的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名学生是否上好了体育课,也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掌握了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术的疏离、学术信念不坚定,学术使命感不强,体育文化也未受到重视。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体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而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体育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特点等,组织通过积极的参与各类体育运动,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丰富校园文化。由此可见,加强校园阳光体育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将阳光体育以文化的形式深入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对高校校园阳光体育文化的开展将有极大的主导作用。

3.3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真正的健康要“五快”“三良好”,吃的快、便的快、走的快、说的快、睡的快,良好的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为人处事能力。通过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里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全方位的健康,通过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学生对健康的全面认识,由过去的27%提高到89%,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3.4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男大学生的平均一周三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人数由原来的35%提高到现在的71%,女生由原来的23%提高到现在的52%(表1),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改善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心里素质明显提高。

3.5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

通过进行一个学期的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的握力、50米、800米、1000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各项身体素质显著地提高,其中800米、1000米提高了17.5%,握力提高了40%,50米提高了20%,仰卧起坐提高了69%,立定跳远提高了34%,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将体育锻炼纳入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6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并完善了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给体育部门增加很多资源利用的压力,为了学校体育教育过程的正常运转,必须大力加强学校体育的软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从资金的投入、师资队伍配备、课程指导等方面着手建设,而且投入到体育中的各类经费必须不断增加,这是保证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生人数的增加,人均运动场馆面积相对降低,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根据学校教学规模,建设与其适应的体育场地、场馆、游泳池等,根据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同时为有效对学校体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上一级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时,把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进行有力地监控。只有硬件跟的上,条件和场馆的环境好了,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积极的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校体育日常工作中,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且落实到实处,形成制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既学到了本领又锻炼了身体,使他们终身受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对在高校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并完善了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建设。因此大力全方位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4.2建议

高校应积极保障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基础条件,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阳光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外,延伸到节假日,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再次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国家培养出全面的素质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2007.5

[2]李平安.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0.7

[3]王政等.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跟踪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08.12

[4]高为民.“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D]2012.5

4.运动调查报告 篇四

国家国民体质研究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人文体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何仲凯认为,经常运动的青少年之所以越来越少,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他指出,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甚至还会产生喜欢运动的孩子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

有这样一种说法:态度决定一切,而学生对兼职的态度究竟对他们兼职的取向有多大的影响呢?有80%的大学生对兼职持接受但不支持的态度,而剩下的20%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样看来大学生兼职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亲友对学生兼职的态度有48%的表示赞同并鼓励,44%的可接受,但不支持,仅有8%的是坚决反对。看来亲友们并不十分反对兼职,他们大多认为兼职是一种锻炼孩子的方式能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吸取经验,而少数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大学还是应以学习为重,不应该进行什么“社会实践”而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坚决反对。

“国家早在就提出过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可是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中小学生并没有相应的锻炼时间。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贯彻力度不够,究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何仲凯说。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成运动习惯青少年将受益终身

去年9月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5年持续下滑的趋势虽得到初步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仍继续缓慢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学生群体中,肥胖、视力不良等问题依然严重。具体而言,7~12岁的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40%,大学生近视率更是超过80%。

此次调查也显示,73.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青少年的体质“越来越差”。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如何才能让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调查中,受访者首选“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71.7%),其次是“改进体育教学模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62.7%),排在第三位的是“扩建公共体育设施”(58.4%)。

受访者的其他建议还有:“政府补贴公共体育设施,使其更便宜”(48.4%)、“增加学校体育课的数量”(48.2%)、“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45.5%)、“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41.5%)、“组建青少年运动社团”(39.1%)等。

北京市海淀区的田女士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她家住在某高校里,操场、乒乓球室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她每天都会和10岁的儿子一起打乒乓球、慢跑、散步。她认为,孩子都有喜欢玩耍和运动的天性,家长要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经常运动的习惯。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性格养成都有好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指出,家长的利益选择对孩子是否参加运动的影响很大,家长既想要孩子健康,又想要孩子学习好,两者冲突后势必有一个权衡和利益选择。他通过一项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在全国中小学里面,有70%的家长和学校校长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这真实地反映出家长和学校在体育教育观念方面的缺失。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毛振明指出,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存在滞后性,即青少年体质的虚弱一般不直接表现为各种病症,所以家长和学校就不会马上因为青少年体质出现问题而重视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体质问题会在老年阶段演化为各种病症,比如在青少年时期腰部肌肉缺乏锻炼,到了老年就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培养青少年的运动习惯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指望它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青少年养成运动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要解决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建设包括体育教师培养等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制度;其次,学校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增强趣味性,上体育课不能只是为了通过升学体育测试,还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切实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最后,整个社会也要改善运动环境,给青少年提供更为充足的运动场地、器材和时间。”毛振明说。

哪些运动适合青少年广泛参与?调查中,排名第一的是“球类运动”(79.1%),排在第二位的是“跑步”(74.7%),排在第三位的是“游泳”(60.2%)。

5.运动会总结报告 篇五

2011年10月27号,南京医科大学第42届秋季运动会在江宁校区拉开了帷幕。

在历时两天的激烈比赛中,令人激动的是,基础医学院在上一届男子单项、女子单项以及团体赛中夺得冠军的巨大压力下,仍然排除心理障碍又一次夺得男子单项、女子单项和团体赛的冠军,这面锦旗代表着基础医学院所有运动员及工作人员的荣誉,是对半个月以来我们不懈努力地回报,它记录了我们的荣耀,见证了我们的汗水,终究一切汗水没有付诸东流。

一、运动会前准备篇

我院的赛前准备工作很到位。

在运动会开始之前,基础医学院学生会召开了各部长会议,主席对运动会中得各项任务进行了分工,各部门井然有序的执行着他们的职责,同时也互相帮助着,体现了我们院会的团结。

1.早在近一个月前,体育部就已经对各班就运动会报名事宜进行通知,随后通过对报名人员的简单测试,认真仔细的测量成绩,初步选定运动员,并预留出候补运动员,最后确

定参赛人员,此举保证公开、公正、公平。随即,我们紧锣密鼓的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

2.在运动会开始的一周之前,志愿者部就已经在学院各班中招募了许多志愿者,为运动会的各项活动提供服务

3.在运动会开始的半个月前,在辅导员,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文娱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组织了72人的方阵参加了运动会的开幕式。在无数个放学后的时间里,在操场上总能见到我们学院学生活泼的身影,听见一阵阵欢快的笑声,那是舞蹈老师和我们文娱部带领啦啦操的方阵在练习动作。当夜色渐渐侵蚀了天空,我们志愿者部的男生又搬来重重的大灯,照亮整个方队。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一次次的排练,都让同学们更加有自信,对我院更加有信心。在基础医学院活动室里,学生会的所有成员在帮忙做啦啦操的道具——拉拉球。终于,开幕式上我院学子抖擞的精神、灵越的啦啦操舞姿体现了我院学子特有的精神。

赛前有序的准备工作,为运动员在运动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运动会的进行篇

本届运动会我们学院的标语是“健康运动 快乐基础”。在本次运动会中,还有学校教职工的参加,有了他们的加入,我们运动会又增添了几分乐趣。在正式比赛期间,院会各个部门同心协力,认真协调地负责各项事务

1.服务台

在操场和篮球场之间的那条过道的尽头,我们院会安排了上下午的人员在服务台轮流值班,为运动员提供姜汁红糖水,钉鞋等必需品;值班人员来回奔波于运动场和服务台之间,确保了每个运动员准时地到检录处报到;在比赛期间,不免出现一些小问题,有个别运动员比赛后身体不适或比赛时不小心受伤,但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解决,确保运动会的顺利进行......2.通讯稿写字台

通讯稿写字台设在我们学院观众看台的前面,在那张桌子周边,坐满了学院各年级通讯部的成员,苦思冥想着怎样将通讯稿写得出众

3.看台处

看台处的观众纪律很好也很给力。当基础的运动健儿们在比赛的时候,同学们声嘶力竭的为运动健儿加油着,也许有了他们的加油,长跑运动员才坚持了下来

4.运动场上

运动场上,运动健儿们挥洒着他们的英姿;通讯部的成员东奔西跑拍下基础运动健儿的精彩瞬间,保证不错过他们的精彩表现;志愿者们给运动健儿们递水以及到各个赛点查看成绩以提供通讯部成员写通讯稿的素材......运动会中的一切在井然有序的紧张的进行着

三、运动会的结束及表彰大会篇

天公作美,在运动会闭幕式结束之后一场大雨才倾盆而下。而运动会结束后的成绩也令人刮目相看。所以,在运动会结束一周后,学院举行了表彰大会,表彰了在运动会中表现出色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

纵观我院在本届运动会上得得分情况,我院第一名有22位同学,第二名有18位同学,第三名有8位同学,其余还有22位同学得奖;横观我院在校运动会的成绩,仍顶住压力勇夺第一,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这要归功于基础医学院全体同学,是我们的众志成城,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才使我院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学院在以后的校运动会中能表现地更出色。

6.运动会总结报告 篇六

第七届农民运动会适逢春节来临之际,我们深感办好本届农运会对于推动农民体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促进农村两个方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遵循“团结、奋进、文明、富裕”的办会宗旨,努力体现农村特点,把办好本届农运会作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一次具体行动。本届农运会的成功,将极大地激励我镇广大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良好愿望,从而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届农民运动会不仅检阅了近年来我镇农民体育运动的新成果,展示了我镇农民的新风貌,而且使来自各村的农民运动员和农民体育工作者通过紧张的比赛和友好交往,切磋了技艺,交流了经验,沟通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赢得了竞赛成绩和精神方明双丰收。综观本届运动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为保证农运会的统一领导,大会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主任、相关镇级领导为副主任、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运动会组委会,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运动会筹备阶段,镇领导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书记、镇长一是抓运动会的前期筹备工作;二是主持召开组委会会议,落实、布置、检查筹备情况。组委会还根据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而合理的分工,确立了“一室七组”即办公室、竞赛组、会务组、后勤服务组、宣传组、保卫组、场地器材组、精神文明小组这样一个工作机构体系,使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从而成为本届运动会成功的首要条件。

二、准备充分、分工落实

运动会前期准备工作头绪繁多、内容繁杂,组委会贯彻“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的精神,对筹备工作有充分的估计和计划,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特别是为每个工作组规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职责,并一一规定完成期限,同时,随时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从而使千头万绪的筹备工作有一个较系统与严密的组织体系。各小组各司其职、分头落实,如竞赛组从1月初就开始着手运动会竞赛规程和秩序册的编写、打印、分发,几次召开裁判员会议。同时负责对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车辆、器材等进行统计;会务组组织成立引导组、彩旗队、宣传队,通过统一安排、集中训练,为开幕式隆重举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勤组负责竞赛器材和奖品、证章的购置,提前落实大会所需的饮水、饮食、交通及所需物资的采购、制作等。各村、组根据镇政府要求开展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特别是开幕式的彩排、赛前的组织发动等。各项细致的准备工作成为本届运动会成功的前奏。

三、组织严密、协调配合

比赛中的组织工作是赛前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运动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工作相互联系、互相协调、缺一不可。组委会各工作组互相之间协调、沟通联系,既分工又协作,每位组长与成员及时沟通,各代表队领队与运动员密切联系,使各个组、各个点贯穿成一线,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裁判员认真裁判,场地器材及时准确到位,安全保卫、现场纠察员维护现场秩序,广播宣传及时播送信息、后勤服务及时提供后勤保障,从而保证了各项比赛的顺利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宣组首次采用实时实地报道出刊的方式,在运动会各类比赛紧张进行的同时,及时向市电视台编辑农运快讯。

四、狠抓赛风,严肃纪律,精心组织各项比赛

本届运动会大力抓好竞赛场地修缮、各代表队赛前训练及比赛工作,充分体现“严格、公正、准确”的原则。

(一)认真抓好各代表队组队训练工作。组委会严格抓好运动员资格审查注册和报名工作,排除了一批不符合规程规定的运动员,确定了村、镇8个代表队352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参赛资格,并按大会规程要求选配裁判人员,确定了各单项比赛项目责任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学习培训。各村领导非常重视,按照组委会的要求认真组织运动员参赛和训练,指定专人负责,拨出了专项经费,为办好农运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严肃竞赛纪律,加强作风教育。组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农运会作风和纪律问题,要求各单位要大力抓好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尤其要杜绝在比赛中为了夺冠、获取奖牌不顾有关规定、不择手段的不良现象,切实树立了我镇体育赛事新风尚。

(三)保质保量抓好竞赛场地修缮改造。根据农运会的日程安排,组委会有关部门对篮球、乒乓球、越野等单项竞赛场地进行了挑选,并按照比赛要求从1月下旬开始着手对场地进行修缮。在修缮比赛场地过程中,有关部门周密考虑各项比赛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方案,使有关场地的建设全面符合了比赛要求。

(四)确保比赛公正、公平。按照农运会的规程规定,组委会竞赛组严格把关,认真抓好农运会运动员的资格审核,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聘请外援等违规现象,确保了运动员资格审核、注册、报名和比赛工作万无一失。同时,为了确保竞赛工作顺利进行,组委会从市体育局聘请、抽调了一批优秀裁判员担任农运会的裁判工作,使整个比赛秩序良好,体现了公平、公正的赛风。

五、全员参与、屡创佳绩

此次运动会得到了各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各个代表队都相当重视,提前时间排练入场仪式,并且为展示村风村貌进行精心准备、精心谋划,使运动会开幕式达到了一定的质量与水准。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352名运动员参加了7个项目的角逐,广大运动员奋勇拼搏,为集体而战,为荣誉拼搏,屡创佳绩,共创造了7个项目的纪录,有5人次破各类项目纪录,从而使本届运动会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所有比赛任务。正如郑书记在开幕式上所说“一个镇的农民运动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体现的窗口,是优良镇风、镇精神面貌展现的聚焦点”,本届农民运动会同时获得了比赛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精神文明评比小组根据各代表队的纪律、卫生、宣传等各项情况评选出1个精神文明优胜奖,树立了某某镇的良好形象,使农运会取得了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回顾本届运动会,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1、对裁判员的组织与培训工作尚欠加强,裁判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赛风建设有待加强。尽管组委会反复强调比赛纪律,但在本届农运会中仍然出现了个别代表团运动员辱骂、不服裁判的事件。此项工作有待在今后加强和改进。

3、离镇上提出的文明观赛尚有一定的距离,一些村民随地乱扔废弃物,与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不相协调。

4、通过此次农运会,我们也发现了农民整体身体素质有待加强,在今后尚须加强体育锻炼。

通过这届农运会使我们深深感到,虽然我镇农民身体素质较二十年前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其他先进镇相比,农民的身体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我镇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只要我们引导得好,必将会有更多的农民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抓好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抓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大力提倡开展有益的健身活动,抓好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民体育工作,办好四年一届的农民运动会,让广大农民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只有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使两者互相促进,互为作用,才能不断推动农民体育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目前,随着某某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使农民体育进一步贴近农民生活,体现农村特点,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使农民运动会更受农民喜爱,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及时研究改进比赛项目的形式、器材及规则,使农民体育牢牢地植根于辽阔的某某大地。我们只有坚持农民体育与农村发展同步,不断改进创新,合民情,合民意,农民体育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从建镇至今,全镇农民运动会共举办了七届,已逐渐办成了具有某某特色、时代特征、农村特点的新型运动会,成为我镇农村的一大盛事,促进了我镇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但要使我镇农民体育真正深入人心,使之为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业生产力服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刚刚闭幕的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这对于我镇农村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在农村继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增强广大农民的遵守纪律、公平竞争意识,培养广大农民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提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和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

7.运动鞋行业分析报告 篇七

一、全民教育中关于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

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普遍低下的教育应该得到提高,并建议使教育可以被所有人接受和具有更高的适切性。[1]这表明全民教育运动自正式启动伊始,就将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应然追求,但在20世纪90年代并未明确界定教育质量的相关表征和分析框架。200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报告2005》中从学习者特征、背景、扶持投入、教与学和教育结果等五个相互影响的维度,建构了旨在监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2]

该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质量定量的分析与界定,构建了围绕教育过程而展开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学习者特点

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活动。学习者即学生作为该双边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其自身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所有学生,尽管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儿童接受了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却被忽略。2005年报告强调学生的态度、毅力、智力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障碍等学生的原始差异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构成的直接影响。其中学生态度和毅力是完成学业的先导性因素,制约着智力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已有经验和学习障碍则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深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显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内生于由其家庭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居住地、宗教和文化背景等。因此,进一步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提升,必须将学生性别、身体健全情况、民族种族以及疾病等个人特征的潜在不平等纳入质量问题影响因素的考量之中。

2.背景

教育与社会之间联系密切,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方面,教育通过改变和提高作为社会人的个体的技能、价值观、交流方式、迁移性(即个人社会阶层的改变)和自由等以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另一方面,社会以其特定的经济状况、文化、宗教、种族等制约着教育的倾向性和发展预期。2005年的报告将影响教育质量的背景分为四个层次:宏观方面有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背景等;中观层面包括教育资源和教师学生等因素;微观层面包括家庭、父母和同辈影响等;最后是个人的天赋和特征。

因此,新时期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考量教育所发生的背景,在背景多样化的前提下分析和构建教育质量检测和评估的多样化。

3.前期投入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是一个遵循投入产出规律的社会构成体。教育各类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质量能否实现优质影响重大,但具体发挥怎样的影响和影响至何种程度则不能完全由其决定。教育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方面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教材等,还包括人力资源(教师、校长、检查者、督导者、管理者等)方面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教学材料即教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范畴,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各种练习材料、可用的教室和图书馆、学校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总和。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中,教师对于教育进程的推动至关重要。教师角色既在宏观上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又在教育的实践层面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生师比、教师平均工资、各教育项目支出的比例均是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4.教与学

教与学的过程作为教育实践的载体,其封闭地处于投入和其他环境因素构成的支持系统中。课程的感知、教学方式的成效、学习者的参与动机及如何学习均属于教与学的过程。实际的教与学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语言和班级管理策略等。其中,学习时间与教育质量呈正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及班级管理策略也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教与学的过程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正是教育的投入产出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是教育的前期投入转化为教育结果的中介,关注其过程的质量对于整体优质教育实现的提升举足轻重。

5.教育结果

教育效果的评估应以预期设定的目标为依据。以往的评估大多以学生的学业成就(如测试分数)为主导,而创造性培养、情感发展、价值观变化、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等因素尽管在评价设计中存在,却并未得到本质上的重视。此外,其他的学习成就或更为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也应被纳入教育成效的评价中,如学生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就可作为结果评价之一。在此,有效区分学习收益、学业成就和包括更广泛的社会收益在内的其他结果是十分必要的。

2005年报告中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旨在提供一种对既尊重差异性又带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方式。该框架具有较强的理念性和指引性,是针对21世纪全民教育实施十五年之后全世界对教育质量的探索中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做出的反思与重新设计。它提供的不是单一的质量分析框架界定,而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以提高监测教育质量和分析教育决策双重目的的认识方式。该分析框架也成为指导2005年后全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规定,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教育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渗透到教育的输入产出系统中,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教育质量。

二、2015年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现状

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中提出的教育质量目标是提升教育各个方面的质量即确保优质教育以实现学习结果的更好认知和检测,尤其是在读写能力、算术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从2005年更为广泛的教育质量观提出,到2015年全民教育在新世纪的目标达成情况的验收之年,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发展已走过10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00—2015:机遇与挑战》显示,作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之一的教育质量尽管作为全民教育目标的核心已得到充分肯定,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直停留于普通初等教育质量中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广大的贫困和发展中国家而言,保证初等教育量的目标的达成尚且困难,因此教育质量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3]

教育质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正如达喀尔行动框架提出的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重新确认了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也将质量的定义扩展为包含学生、过程、设备、学习材料、学习内容、教学统筹和管理以及学业成就获得等诸多特征的大教育质量范畴。笔者拟将2005年的质量分析框架五个基本要素按照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基本环节来对2000年以来全民教育质量取得的进展做以梳理。

1.教育输入不对等

教育的输入作为教育投入产出系统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教育过程的展开及教育结果的生成。教育输入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输入包含质量分析框架中的背景,中观层面的输入包括教育前期投入,微观层面的输入则是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就2015年报告的结果而言,教育前期的输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差异必然带来教育潜在的不平等。

首先,宏观背景层面即世界范围内政治的不稳定因子仍然存在,经济增长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速度放缓,世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发展优质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好而稳步前进,而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发展优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最为典型的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教育现状。从绝对意义上来看,一些非洲国家5—14岁儿童从2000年的28%增长至2010年的65%,对比之下,2000年亚洲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接受初等教育儿童人数相比1990年在总数上缩减了13%。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基础上,部分南非国家适龄儿童人数的激增给现有学校教育体系带来了庞大的就学压力。

其次,中观层面的教育前期投入上尽管很多国家都已增加教育支出,但资金的断层仍然是制约教育达到优质的重大障碍。早在《达喀尔行动纲领》中就要求通过国家财政和社会资助等方式保障全民教育资金供给,但就其具体实施来看,教育投资并非在国家的其他预算中占据优先地位,且在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上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初等教育的投资居多。整体而言,全民教育的教育质量仍然停留于入学人数的增多,而非学习结果的优异。

再次,微观层面的教育输入主要集中于学习者自身特征的差异上。目前,全球进入学校体系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来自于边缘人群,如残疾人群体、受贫困影响的营养不良人群等。这些群体鲜少来自于父母拥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家庭,或是来自拥有独立地位的国家。[3]来自这些群体的学习者其低下的学习成就与其各自的背景特征不无联系,由此带来的教育质量的下降与统计上的各级教育入学人数的增加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2015全民教育报告也指出,目前国际及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中关于学习评价的部分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些边缘化人群的特殊背景。

此外,教师作为教育投入中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质量迈向优质至关重要。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均已认识到教师群体对于全民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影响,教师问题的解决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相对短缺仍然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生师比即特定教育环境中学生数量和教育数量的比率,通常用以衡量教育中教师是否存在短缺。2012年的相关统计显示,在采集数据的161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初等教育的生师比超过了40∶1,其中的21个国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其中中非共和国的生师比80∶1居于最高。而教师的短缺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也亟待提高。近年来,很多国家以聘用未经过相关训练和无职业资格的教师的方式,急剧扩张教师数量,如合约教师群体的存在等,这也给全民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教师问题也相当严重,美国的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在接受过美国教师教育(Teach For American,简称TFA)项目后,即使获得了更多的职业训练和技能,这些教师中也只有28%的人在五年后仍然在任职。[4]尽管很多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印度、尼泊尔、中国和秘鲁等仍在大力推进TFA项目的实施,但其不能被视为解决教师问题的长远和可持续的方案。

2.教育过程支持资源匮乏

《达喀尔行动纲领》指出可用的教学材料及基础资料、设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2005年的新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在扶持投入方面进一步细化为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在2015年的报告中,主要从三个因素分析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关支持资源的匮乏。

(1)教与学资源在供应、分配和使用中的覆盖范围狭窄。尽管国际上已拓宽了学习资料或教科书的外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科书即教学材料的概念,但就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而言,传统层面的教科书供给均极为有限。教科书的供给不仅在于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资料提供,更是一套完备的为预防突发的教科书丢失而尝试补偿的储备体系。而教科书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因此部分国家的教科书投入只限于公共教育系统,而将私营或是民办学校的教科书问题解决排斥在政策倾斜之外,这无疑加重了教育的不平等和质量目标达成难度。此外,教科书的内容陈旧和范围狭窄问题仍广泛存在。教科书作为课堂最直接和影响最大的物质载体,理应反映最新的时代知识和变化视野,然而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世界各国普遍在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和范围扩展上未反映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2)以学生友好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未完全构建。教学环境是高质量教育的最重要要求之一,大概念下的环境既包括外在的学校设施,又包含课堂内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过去的15年间,部分国家如尼加拉瓜、泰国、乌干达等均采取了儿童友好型模式的教学环境,该模式与联合国关于教与学环境的理念相吻合,其强调课堂中的权威来源于为儿童学习过程提供的便利性,提倡学校是为儿童提供相关生活和童年时期学习机会的场所,儿童应在健康、安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提倡已久的理念还尚未落实,教学的环境仍然存在诸多忽视儿童的因素。

(3)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保证学生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的必要途径。世界上部分国家已采用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用全日制予以保证学习效果。如智利在全日制高中的管理模式下,智利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低学习时间保证的同龄学生。但教学时间并不等同于学生实际有效的学习时间,尤其在部分欠发达的国家。教师配置的滞后、在职的教师培训、武装冲突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官方正式规定的学生学习时间延长的实际成效。教学时间的流逝和教学时间的未充分利用是低下的教育质量的表征之一,这也是在很多国家私立学校较之公立学校在吸引学生就学上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育结果评价多元缺乏核心标准

《达喀尔行动纲领》将质量作为EFA的核心,强调评价和监控知识和技能等学习结果的可量化的标准的重要性。2005年的报告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提出之后,很多国家也根据该框架的基本理念制定了适用于本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

在过去的25年间,国家评价标准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990年的12个国家标准增长到2013年的101个,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在贫困国家中也逐渐显现。在发展中国家,1990年有8个国家评价标准诞生,1999年有35个国家制定了各自的评价标准,而2013年已有64个国家依据自身独立的学习评价进行了教育质量的测评。[3]这也表明全球化的在学习评价方面的不公平在缩小。学习评价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各国教育中学习评价上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也为国际相互比较和统一带来障碍。国内与国际学业评价的有机融合对于学习公平的进一步实现至关重要,这也要求在教育质量评价的多元共存格局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从而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深层次共赢提供新的可能性路径。

三、新时期提升全民教育质量的建议

1.目标体系的再整合,从量的达标到质的提升

全民教育运动自开展以来,已取得巨大成效。但所取得的成就大多是各项目标在数量上的达成,而并未真正实现质的全面提升。自2000年以来,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已意识到教育质量问题对于全民教育目标实现的重大意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从量到质的提升的转换。如2001年的国际教育大会目标将全民教育质量置为首要地位,2005年的全民教育报告中为教育质量的达成与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框架。教育质量问题突出的欠发达国家也开始转移国内教育的重心,如南非建立了全国教育保障体系,以保证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但投入最多、管理体制最为完善的初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发展中国家2002年首次入学的学生有9 600万人,但在五年级之前就有2 400万名学生辍学,占总人数的1/4。更糟糕的是,1999—2000 年初等教育入学人数中大约有7%~9%的复读生。[5]世界各国虽然已意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做了有益探索,但就目前来看教育质量并未得到实质的提高,究其原因首先是全面教育各项目标之间缺乏整合,各要素之间处于割裂的各自为政状态。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来源于教育各个子目标之间的有机联动,形成合力。教育从横向上看是各级各类教育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新时期必须在横向上加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力度,层层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各项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2.教育资源的再均衡,从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倾斜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保证高质量教育的物质保障。而就目前世界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来看,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小部分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地区甚至连最为基本的教育设备和设施都匮乏。2005年的质量分析框架已将教与学的支持资源分为物质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类,近年来物质资源在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已极大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以往全民教育在数量上取得的成效。早在《达喀尔行动纲领》就认识到教师角色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突出作用,在2005年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中又明确指出教师方面的投入是扶持性投入中人力资源投入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政府需要强化教师的地位、道德感和教师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和改变所在的职业和教学环境。为吸引和保留优质教师,相关教育政策制定者需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更为公平的氛围下雇佣教师,以恰当的薪酬为教师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职业生涯提供动机。[6]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其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这也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采取的短期提升策略所遗留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真正从本质上实现高质量教师的选、育、用、留,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纸上谈兵。在物质支持资源有较大满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上显得较为滞后。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方面,教师群体的培养与分配更存在显著的地区分布不均。如我国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最初的目标是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发展,而这一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免费师范毕业生真正到农村学校支教的人数较少,因此并未实现最初补充农村教师力量、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目的。[7]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构建新的资源支撑体系,完成从物质资源的满足到高效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均衡投入的转变。

3.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从管理的统一到多元的转换

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一教育管理新的原则在达喀尔宣言中得以清晰地反映,其要求教育在管理上去除中心化、标准化,并且在教育决策的制定上以公共意愿为驱动力,以达到以教育管理的革新带动普遍意义上教育质量的提升。尽管自2000年达喀尔之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已逐步开始实施去中心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诸多因素阻碍去中心化进程,包括通过地方和中央管理部门的支出模式转变,取缔机构庞大且费用过高的部门以减少国家预算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给予公民更多教育决策权所要求的公民相关素养欠缺等。因此,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实现多层次、多模式的复合式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职责的明晰,合理区分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属关系,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特定国家与地区实情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次,宏观层面的放权与去中心并不等同于管理的多元,而在于使教育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与当地社区的教育更为契合,使之能够强化学校、家长、学生之间联系的合理机制。因此,当下的教育管理应更多地走服务社区、家长、孩子需要的道路,在本土的实际教育环境中实现以管理促质量的诉求。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为主题,通过了《仁川宣言》,旨在鼓励各个国家提供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机会[8],这也是各国在未来教育管理中亟须努力的方向。

4.教育供给的市场化,从教育的公共提供到私人参与

教育的市场化是全球经济市场化背景下使教育长期保持应有活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教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也是将市场竞争引入教育领域,使之更能适应市场主体的要求,进而促使整体教育的高质量的达成。自2000年达喀尔之后,民营学校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激增,包括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政府主动将教育领域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范畴,为致力于盈利的民营资本投资教育领域提供办学机会甚至是财政补助。数量上激增的私立学校迎合了不同收入家庭更加多元的教育选择可能性,但也存在教学与管理缺乏规范性。教育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是教育供给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将私立或民营学校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能够与公立学校共同繁荣教育市场是亟待思考的。就目前看来,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民营学校的办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甚至在排名上靠前的学校均是私立学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私立学校办学模式的推广,应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办学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践进行合理的试点与逐步推广。

具体来看,首先应保持市场经济基本的竞争规律在教育领域的活力,放开民营资本在教育上的准入标准,充分将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纳入统一的考核与评定标准之中。其次,私立学校自身应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克服教学和管理上的缺陷,积极应对教育领域新的市场需求。再次,充分发挥家长在民营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全方位利用第三方监控其教学与管理,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全民教育的核心问题[9],2015年后的全球教育框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强调质量和学习力将更处于教育的核心。教育质量并不仅仅指可由国际、区域和国家标准测量的学业成就,它还有更为多样的分析维度,如更多训练有素的教师、针对所有学生群体的更合适的学习资料、学校学习时间中师生互动良好的学习活动、概括性和相关性强的课程、教学法革新、更受欢迎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学校环境等。全面深入地理解全民教育运动中的教育质量目标的各个维度,在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要求下重新以教育质量为联结点,是2015年全民教育各项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THE SECRETARIA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FORUM ON EDUCATION FOR All.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and Fre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R].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1990:5-9.

[2]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5:The Quantity Imperative[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05/education-all-quality-imperative?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2004-12-09.

[3]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0-2015:AchievementandChallenges[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5/education-all-2000-2015-achievements-and-challenges?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sthash.KUzuyh32.dpbs,2015-04-09.

[4]WILLION J SMITH,WENDY YOLISA NGOMAM-MAEMA.Education for All in south Afica:Developing National System for Qulity Assurance[J].Comparative Education,2003:345-365.

[5]肯·库都.初等教育与质量困境[J].世界教育信息,2013(3):47-48.

[6]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3/14 Teaching and Learning:Achieving Quality for all[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4/teaching-and-learning-achievingquality-all?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sthash.ck4MPCtV.dpbs,2014-01-29.

[7]马文起.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析[J].教育评论,2012(5):9-11.

[8]周红霞.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仁川宣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35.

8.少年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篇八

1、运动损伤发生的次数与训练内容的关系

少年柔道运动的损伤主要发生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经调查发现朝阳市少年柔道运动员中女子损伤人数占81.5%,男子损伤人数占94.7%(损伤次数包括急性一次性损伤和一个人两个部位的损伤)。在专项训练中,运动员的损伤发生主要表现在技能训练、实战或比赛中,其次是战术训练。其中,女子的损伤发生次数较男子要少,男子在实战和比赛中的损伤发生次数比在训练时要多。

2、运动损伤性质

在运动员的损伤性质上,可以划分为急性、慢性、急性转慢性三种类型。运动员急性损伤后经过治疗能够基本上恢复到未受伤时的身体状况,但慢性损伤从医学病理学的角度看,难以恢复到未受伤时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急性转慢性损伤时,运动员一般不能再进行更大负荷的训练。以对朝阳市体校的少年柔道运动员的调查为依据,急性损伤的运动员在损伤后的恢复训练中,基本上没有再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在慢性损伤和进行转慢性损伤的运动员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伤病复发和再次在其它部位损伤。柔道运动员的损伤多见慢性损伤,主要是由运动员的长期专项技能训练结果而致。

3、运动员损伤部位的分布

从朝阳市体校少年柔道运动员的调查结果发现,在柔道的运动损伤中,膝关节的损伤最易出现,其次是腰部、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以上这些部位的损伤与项目特点密不可分,腰部受伤多为腰部肌肉力量小、柔韧性差、技术动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情况下受伤。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尤为多见,在柔道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较为复杂的脚步移动、投技落地和身体重心的偏移都是导致踝关节损伤的重要因素。肘关节和肩关节损伤多为寝技过程中损伤,在柔道运动中寝技包括抱压技、绞技和关节技三种技术。在训练和比赛中,多以控制上肢制服对方,所以上肢和肩锁关节力量不足都是造成关节受伤的重要因素。膝关节是最易受伤的部位,由于柔道运动训练和比赛对抗过程中投技运用较多,而且进攻时以下肢技术为主,所以在进攻与反攻中膝关节最易损伤。因此,在少年柔道运动员的损伤部位中膝关节应该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特别关注。

4、少年柔道运动员损伤原因分析

(1)运动员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参加训练造成损伤的发生率为15%,在这种条件下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都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在训练中给运动员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必须的,但是首先应考虑运动员的承受力,否则也会给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

(3)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在实战和比赛中尽可能避免出现运动损伤,这是教练员在训练中应特别重视的。

(4)运动员的思想因素是造成运动损伤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或是比赛期间,绝对不应该出现心理紧张过度或是情绪过激动的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无法发挥正常的技战术水平。只有在日常训练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5)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是运动损伤发生最多的时期,主要是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量以及比赛的激烈对抗造成的。

5、少年柔道运动员损伤的预防

(1)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作为平常的训练则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如运动员在疲劳时,仍进行激烈的对抗练习,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水平悬殊或体重悬殊的对手进行激烈对抗也会造成损伤。

(2)加强易受伤部位肌肉的力量

腕、踝、膝等关节是人体薄弱环节,加强这些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练习,是预防这些关节受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等肌力就可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固性,减少膝关节的损伤;加强腰部力量的练习,可防止腰肌劳损及其他情况下的损伤。

(3)杜绝在训练中嬉戏

柔道对抗是激烈的,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进行对抗练习时,双方必须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即使是队友之间的练习,也仍要有一定紧张度,放松与疏忽是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4)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

大幅度的肩部、腰部和腿部动作常造成相关肌肉拉伤,过于用力的抱压技术也是造成肘关节、膝关节受伤的主要原因,所以进行柔道训练时,要将肢体的大肌肉群、关节充分活动开,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

(5)加强医务监督

上一篇:忧伤350字高三作文下一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编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