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2024-07-05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16篇)

1.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一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

教育不断的开展进步,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这方面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近年来伴随我国具体相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已然不再维持过往仅仅简单停留保持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向教学开展中注入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展开探究讨论,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剖析向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出相关如何有效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策略,以期对顺利开展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14):30-32.

[2]李骁衡.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上旬),(2):64.

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二

1. 人文素质教育上的误区

1.1 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

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虽然也重视人文教育, 但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是做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是有益的, 应大力提倡, 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1.2 重专业技能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殊不知, 高职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 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 丢掉了这个根本, 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 就是失败

好的英文歌曲, 并讲解其时代背景和歌手的情况。电影更是直观的文化体现, 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电影中的对白时常是大众流行语,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代英语文化。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些经典话剧的排练, 比如《傲慢与偏见》《白雪公主》等, 培养其对于经典戏剧更深的理解和对文化的把握。

2.5不能忽略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 灌输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的时候, 应该树立平等的文化意识, 应该明确外语的学习是为了交流, 而不是单向传播, 即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文化, 认同对方的交际原则和模式及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决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 要热爱祖国, 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不能一味“崇洋媚外”。

3.结束语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 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之间的根本道理, 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 感悟人生的胜境。

1.3 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毕业生就业, 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学历问题, 人文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从现状来看, 人文素质较高的人, 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高职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 要想扭转被动局面, 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一个人所学的科学技术, 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正确运用, 受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所制约。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 就可能片面逐物, 唯利是图, 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而且即使由于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 由于其人文底蕴不足, 缺少发展后劲, 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因此, 需要加大力度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1.4 高职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制约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职院校虽然说是三年学制, 但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有两年。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 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兴趣, 就会自觉学习, 学习时注意力也会集中, 学习效率就比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各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除了专业知识, 还有综合素质、实用技能和英语读写能力等。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英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职高专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志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6.

[2]廉英经, 李彩红.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教育与

职业, 2006, (32) .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4]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此, 而在于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1.5 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解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功利倾向, 往往只注重对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 而没有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 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教育属性, 决定其在人才培养中必然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但不能只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使培养的高职人才具有相当的人文科学知识、自觉的人文关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和统一。

2.2 保障职业技术的恰当运用和职业技能的良好发挥

运用职业技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备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品质,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技术的恰当运用。同时,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保障职业技能的良好发挥。

2.3 培养学生必要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极大地活跃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改善其思维能力, 提升其创新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新时期, 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学生才能够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知识, 学会学习、融会与贯通。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才能够在技术创新中做出理性的思考。

3.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3.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意志、心理乃至个性得以升华, 从而更好地指导其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质量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诚然,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也是我们的特色所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 而非‘制器’, 是培养高级人才, 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 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 其中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比, 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要更长远、更持久。因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 任何一门专业技能都不可能保学生一辈子, 只有素质是持久的, 这是其一;其二,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学生毕业后并非都能从事预期的职业或岗位, 据了解, 以往毕业生真正所学所用的占不到20%, 如果我们“授之于渔”, 必然强于“授之于鱼”, 这里“授之于渔”的“渔”就是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功底, 教给学生更新知识的能力, 就会为学生开启另一扇大门, 打开另一个新天地。

3.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灌输作用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 理论教学时间比较短, 在必修计划内开设的理论课程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硬性要求在必修计划内再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 通过增设文化素质课的选修门类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我们可以通过开设艺术、伦理、哲学等方面的选修课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修文化课和计划外选修文化课两条腿走路可称之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3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

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开设人文知识讲座, 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广播、板报等宣传形式, 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 优化育人环境。另外, 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 如历代文化名人的塑像、各种体现人文主题的雕塑建筑等, 既美化校园环境, 又可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使学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 情操得到陶冶, 精神得以升华, 素质得到提高。

3.5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 沸腾的社会现实生活, 特别是当代千百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课堂, 因为在不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身上, 都体现着深刻而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因此高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深入生活, 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 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 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所无法比拟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正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探索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是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4) .

[2]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22) .

[3]汪小艳.正德职业技术学院[J].2001, (6) .

3.刍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培养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校企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文教学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和国外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高技能人才的人文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有关专家曾对国外的人文教学模式作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人文能力、技能,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人文教学,使人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国的人文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践上,虽然大多职业院校提出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仍然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中人文课的设置仍然跟普通的专科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甚至跟普通本科教育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延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是在教学时间上比普通本科缩短了一年并把本科的公共课缩减了而已;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人文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校企合作条件下,务必创新人文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措施,要积极开展“阶梯式”人文核心能力培养

该教学方法即在认可每位高职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它的宗旨是使学生爱学、会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有成就感。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实践探索,有利于加强理性思考,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此教学方法现已被多个教学领域所沿用,特别是在人文核心能力培养领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用。人文核心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要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做到将授课情况、学习状态、学生成绩、学习情感等方面制定为相对应的、详细的、充满人文思想的培养标准。阶梯式培养的目的在于让高职学生明确自己的当前状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培养。阶梯式教学法有利于把握客观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学实际探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实施高职人才的素质教育。

三、校企合作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人文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方法和改进教育观念为先导

我国的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要想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人文教学观念,尤其是要转变传统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观念;其次是进行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因此,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逐渐要实现“教师只讲10分钟,由学生来做40分钟”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转变过去的以“学生”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有关专家曾经指出,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不了的,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所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生树立一种目标: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是三年一共可以解决多少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三是考核方式也要根据科目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可采用竞赛、论文、项目等多种考核方式。

第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的传承的是技校的办学和管理方式,也有的模仿的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只是把在校时间缩短了而已,由本科的四年缩短成专科的三年而已。这两种教育方式的采用,都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很好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人才,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进行准确定位。把职业院校定位成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建设和服务需要的真正的可用之才。

第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师型”素质教师、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的比例仍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比较年轻,教师本身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狠抓学历和科研,争取上学历、上职称;而且,他们当中的好多人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还每月沉重的房贷。所以,教师本身基本没有精力去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二是校企合作条件下,企业一线的真正的“能工巧匠”不一定具备讲课的口才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的业务也很繁忙,也很少有足够的时间拿出来去学校给学生上一段时间的课;同时,好多学校支付给企业一线“能工巧匠”的课时费不足以吸引企业一线真正有能力的人,致使他们不愿意走进学校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宁可在单位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及学校与一线企业的实践合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学校必须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和服务或为企业一线提供咨询和培训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各种待遇吸引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中来,以丰富课堂的实践教学。

第四,学生毕业后能否实现“零距离”就业,其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学生实践的锻炼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和实训。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投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和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大多学校所倡导的,但是学校能否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对一个职业院校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随着高考的扩招,受传统教育和经济环境因素的制约,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与企业真正的对接,使每个专业、每个学生跟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因此,这是职业院校以后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第五,按照德国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职业能力、技能,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所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也就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教学目标,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点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欠缺的。因此,在高校人文课程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实施课程开发,施行项目教学。校企合作条件下,高职学生能力的提高比知识的积累重要,兴趣的培养比能力的提高重要。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传输人文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才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此,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职业教育院校也应该积极地探索与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与国外职业院校互换学习和交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全面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猛,周霄,马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

[2]孙锋.略论高职院校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4.高职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改革 篇四

关键词: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职人文和社科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目前,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对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仍然缺乏重视,本文是课题《高职院校人文和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人文和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多角度思考。

一、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认识的重要性有待提高。

现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仅仅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部分或辅助环节。

相比一些其他专业课程,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只能作为业余课程,

2、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涉及的课程门数和学生人数都较多,需要一套人、财、物等方面健全的保障机制,但事实上,没有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依然存在。

3、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具体分为课外和校外。

这是一项开展范围大、参与人数多、程序烦琐的工作,仅靠从事理论课的老师是很难完成的。

因此,学校各个部门应该一起通力合作,要有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组织,这样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目前,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没有建立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社会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机制。

这样就会导致活动开展不规范,计划方案不落实,组织缺乏规范性,参与程度不深,开展缺乏成效性。[1]

4、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失效。

每一次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展开后,要对活动展开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这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事实上高职院校缺乏这一环节,主要表现在: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考核标准,无法对活动进行公平、有效的评价;在具体评价方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没有可以参考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方式,只看重最后的报告结果,忽视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

二、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1、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高职院校因为地域、研究方向、办学条件等方面不同,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不同。

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制定实践计划,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2、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注重实效性及目的性的原则。

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3、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形式上多样化的原则。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目前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局限于传统的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上,实践活动参与的主体缺乏积极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

三、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要不断地对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只有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师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能够全身心投入,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不断进步变化,授课老师应该紧跟时代脚步,把最新的素质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2、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一个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大力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效实践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载体,它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实际参与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基地,再由学校组织,与社区、农村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把地方建设发展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结合起来,建立一批有不同特色的实践基地。

(2)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学校应该积极对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培训,让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通过实践,他们能够获取到相关经验,能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3)学校应该建立一笔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社会实践教学。

学校应将其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资金保障,对其应与专业教学实习一视同仁,同等重视。

3、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学校要制定一套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展开的行动纲领包括社会实践各项参与人员的职责、经费的使用、后勤保障等。

4、建立合理的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主要是考察教师的课堂的教学能力。

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包括整个实践活动的策划能力,如何确定实践考察内容,制定详细计划,指导实施过程的效果和质量等,并且将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各种评优评先等相关荣誉进行挂钩,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更加热情、用心地来指导活动。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多元化,整个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包括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生实践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实践活动参与人员的评价情况等。

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反思能力,还能充分地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实践活动能够富有生机,长期进行。

参考文献:

5.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五

[摘要]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时有限,医学生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教学,而大学英语改革正朝着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趋势发展,能否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优势、医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以及师资优势3个方面论证了这种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并以课程案例来讨论这种教学如何对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医学人文;大学英语改革;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化

人才医学的发展渗透着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医学不仅是医疗科学,更与道德、心理、伦理、社会息息相关。患者不仅需要医师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需要及时的人文关怀,因此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课时紧密,医学人文课程往往被边缘化,医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医学人文教育。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转变的大趋势下,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专业特征。能否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6.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及评价 篇六

1.高职学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

“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尤其,当前很多高职学校在技能大赛的主导下,部分学生甚至不惜长期停课集训,为了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为校争光。

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不足。

由此,高职学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评价机制单一和机械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体系,重结果、重成绩,忽略英语的人文性特点,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一般学期末考试以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为主,高职学生同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这种标准化的语言技能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不能反映出学生德行高低、心理健康程度等。

学生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努力,在语言素养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却日渐缺失。

2.英语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英语虽然被定义为交流工具。

然而,这只认识了语言的部分本质。

事实上,语言虽然是人们表达、交流、思维的工具,但这种工具不同于存在客观世界的其他工具,其他工具是身外之物,而语言却是人赖以生存的内在工具,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语言的运用和思想的形成与表达是同步发生的,体现人性以及人的观点、情感、认知能力和做事能力。

从学科特点来看,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

关注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述能力,使句子充满内涵和情感的思想表述,就不会只追求课堂上那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碰撞、质疑和探究,不会把往日的“满堂灌”翻版为今日的“满堂看”,即把讲稿做成PPT就是所谓的“教学手段的改革”。

3.“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

美国学者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

后来又将智能的定义简述为“人处理信息和制作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由八个要素构成:(1)语言塞尔特语言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进一步指出:(1)这八种智能既独立存在又共同起作用;(2)各种智能都同等重要;(3)每一种的智能组合都不同于其他人;(4)如果承认个体智能差异,教育会更有成效。

由此我们认为,培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教学目标不能完全概括英语教育的内涵。

只机械地训练技能而不同时发展智能的教育教学是不到位的,也不能学会用英语思维以真正用所学语言进行深层次沟通。

二、如何评价高职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1.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评价

语言知识是形成思想、气质、修养的基础,英语知识的长期积累可以形成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运用、语言内容、思想性等多方面。

评价学生语言知识要考查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情况及学习和分析、思考的能力。

同时,应重视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英语课程的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对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

人文行为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做人、做事、处世中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风格。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沟通风格、生活态度、话语表达和行为等。

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修养和活动能力等三方面。

3.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应包括两方面,即人文思想和价值观。

人文思想评价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进取精神,对价值观的评价观测注重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是否可以做出符合社会的价值判断。

三、高职学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学生课后的实际表现

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往往更能准确体现个人的素质修养,特别是一些细微的事情,是衡量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结合学生课后的作业上交的时间、作业质量以及观察学生课后的言行。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感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2.多种评价互相补充

由于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预料和把握的影响,评价结果不一定全面、准确、真实。

因此,要结合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

同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征求学生自身意见,达到沟通思想的效果。

体现评价是一种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进取精神。

3.评价指标避免僵化

评价指标是评价成功的关键,它不仅是评价的主要依据,也蕴含着教育的价值观,可对学生起引导和规范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动态、连续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努力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评价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兴趣、情绪、意志力等健康人格层面协调发展。

因此,评价过程中杜绝以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7.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 篇七

一、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人文概念自身包含多个不同的层次,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 需要根据个体的差异、研修的不同专业、学习时间的不同等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 并依次内化为一个完善的人文素养系统。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 职业价值观。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也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及世界观对职业所形成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目前, 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与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以及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 已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从表层看表现为职业规范, 是对一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做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但是, 职业道德从本质上看是职业理念和信念的集中体现, 其核心是对特定职业价值内涵的深刻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其专业思想、职业技能等是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要解决的是人们职业行为中的理念态度和规范问题, 由于人的任何职业行为都有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价值功能, 因此职业道德不仅要解决好做事的问题, 而且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职业道德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服务与关怀, 这种关怀是以职业信念和专业本领为支撑的。所以, 职业道德的本质是认真做事与真诚待人的统一。

做事的原则是认真敬业、尊重规律, 科学精神是其核心内涵;为人的原则是真诚热情、乐于奉献, 人文关怀是其基本要求。因此, 职业道德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职业道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敬业精神、服务导向的职业理念、诚实守信及职业行为规范。

3. 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其中, 核心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所要着力培养的重要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 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一般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4. 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 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等内容。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个人自身的因素、所在组织提供的发展条件的因素、社会环境所给予的支持和制约因素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自身素质发展进行全面的思考、设计、实施与控制, 其核心是确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因此, 对于个人来说,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种战略计划, 是对自己未来较长时期 (3—5年以上) 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的策划和设计。它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 并结合自身特点、兴趣和意向对未来职业前景的设计。

二、把职业人文教育引向深入的对策研究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必然选择, 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般来讲, 科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定量计算和分析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爱国情怀、理解和关爱他人的素养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 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情感、人性等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 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专业渗透。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高职院校应将科学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要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殊性出发, 将职业人文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 以专业教育为依托, 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三者协调发展。

第一, 在专业课教学中, 要通过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千姿百态和万化千变的事物形象、运动、变化中去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探究其奥秘所在,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了解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科学家奋斗的典型事例。以此激励学生以伟大科学家为楷模, 努力为科学献身, 为真理而奋斗。

第三, 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科学之美。美不仅表现在自然现象中, 而且存在于自然规律之中。科学规律之美需要科学家通过科学的分析、归纳及所构筑的理论才能显现出来, 从而被体验、被感受。因此, 能够享受科学之美的人一定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为此,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勤奋求知、刻苦学习, 要使体验科学之美成为高职生的自觉追求。

第四,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思维方法的形成与开拓总是与他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尽管人们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 但成功的科学家大都得益于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一般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以及直觉与灵感等等。因此, 高职院校在传授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时有必要把科学家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 对学生领会、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大有益处。

第五, 在实验、实训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坚韧的品格。在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细的工作作风及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 实行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课程整合。

高职院校要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分配学时、使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占学时之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 使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 汲取人文精神的养分, 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完善的人。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不仅要体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更应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更要将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目标的导向和价值取向。为此, 要从职业属性出发, 整合学校现有的职业人文教育课程。目前, 在课程整合方面,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职业理想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 使学生在正确、科学的择业观支配下, 形成对专业岗位的理解与认知。学校应从学生入校教育开始就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使其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步形成职业角色意识, 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形成爱业、敬业的职业心理。

二是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之间职业心理教育内容的整合, 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密切结合的课程实施机制。以实习实训的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运用迁移规律, 把职业兴趣逐步转移到自觉、持久的水平上来, 养成职业精神。

三是加强社会实践与案例性课程的整合, 增强高职学生职业情感的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

4. 建构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从结构上看, 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 要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 突出“职业”特点, 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为此, 首先, 要注重开展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高职院校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高职院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 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

第二, 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校企文化对接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创设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情境, 使其包含的系统课程与教学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实践需求的价值取向;在学术追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零距离”, 即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因此, 高职校建立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 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当前, 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来实现。纵向是指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当前的高职教育来看,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断层现象明显, 多数学生在实习阶段才首次接触企业文化, 其深度和广度有限。因此, 高职院校要注重将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横向是指企业文化辐射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要让企业文化辐射到上述的方方面面, 才能真正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其辐射的现实基础则是广泛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目前, 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途径主要有:第一,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引入企业文化。第二, 通过邀请企业创办人、经营者、高层管理人员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座谈会和文化沙龙等形式, 传递企业文化的真谛、讲授企业精神,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魅力。

5. 建立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现行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考核, 而对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的实际状况, 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映形式。因此, 有必要通过职业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推动对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其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责任和学生的自觉行动。

首先, 要确立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对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评价, 不仅要考核其接受或掌握某门人文课程的程度, 还应把学生平时的实践行动等纳入相关人文课程考评体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单纯看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程度和实践能力情况, 更要通过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其次, 要建立科学灵活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评价组织可分为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校内评价组织和校外评价组织两种类型。校内评价组织可由学校团委、学工处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组成, 主要负责学校范围内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学习和行为表现等。校外评价组织可由学生见习实习单位、毕业生工作单位、学生家庭及生活社区等部门组成评价组织, 主要负责评价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人文素养。实际上, 学生在这些场所反映出来的职业人文素养, 更具有真实性, 更能说明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实际水平。因此, 加强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评价的校外组织机构建设, 搭建校内、校外联合统一的评价组织系统, 应成为高职院校评价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 实施素质拓展认证证书制度。培养拥有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素质拓展证“三证”的高职毕业生,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持有素质拓展认证证书走向人才市场。

第三, 加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建立学生人文素养成长记录, 并把过程性评价成绩作为整体评价的主要构成, 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革.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沈锦花.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0) .

[3]屈林岩.人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主要途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1997 (03) .

[4]王义遒.通识课程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杨怀中, 龚贻洲.象牙塔之谜.校园文化学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3.

[6]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7]冯盈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03) .

[8]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 1997 (05) .

[9]宋芙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8.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八

一、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应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学校应给与人文素质教师一定的地位,这关系到教师工作积极性,也关系到学生人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如果高职院校本着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培养理念,那么高职院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以顺利实现。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在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上下功夫:其一,要提高“两课”教师及人文学科教师的素质,让教师努力以其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熏陶学生,塑造人格。其二,要提高专业技能课教师的人文素养,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得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中,避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人为分割。

三、在课程设置中尝试开设通选课

据有关学者介绍,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当今时代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均愈来愈呈现综合交错的趋势,许多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往往在交叉点和结合部出现。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借鉴通选课的设置,不失为一种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逐步为学生提供一批基础扎实、学养宽厚的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他们的全面成长非常有利。

四、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当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我们今天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却遇到空前的冷落。有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哪怕是中文、历史专业的大学生,真正关心、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也并不多。历史和民族的虚无,使得现代大学生缺失了该有的积淀与素养。几位美籍华裔教授对中国学者说:内地教育有个缺陷,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好,也懂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一点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华裔教授们的话表达了对中国教育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失望和忧虑。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讲:“丢失民族文化,就是丢失民族精神;丢失民族经典,就是丢失精神之源。”

五、利用文化活动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在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创造,体会运用艺术创作的成就感。例如,我院就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去年举办了以“文明修身”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大学生人文素质重要还是专业素质重要”辩论赛、“挑战杯”篮球、足球联赛等活动。今年我院又开展了大力宣扬和学习洪战辉先进事迹的大型育人工程;同时在全院实行学生德育评分管理办法;通过广泛开展如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书法大赛、学生田径体育运动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出了一种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六、教师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

正因为人文是“为人之本”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形式上应当注意:一要形式灵活多样。可通过古诗文朗诵、名作欣赏、艺术演出等活动,寓教于乐。二要引导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应鼓励学生多读原著,分辨戏说和历史真实。三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四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优秀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消遣文化的关系,提高鉴别力。五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六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努力挖掘其现代意义,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规范。七要重效果、轻形式。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品性。

9.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篇九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他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完善。

人文素质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需的基本素质,是每个人对外展示自己,对内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为它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

高校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它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又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方式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体现了高校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包括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理解主要的人文思想、掌握确切的人文方法、遵循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宗旨是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特点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生产和管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即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学制短,人数多,重专业课教育,轻文化课教育,这就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培养。

英语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更要担负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

很多国内大家都曾经说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传授,更要注意优秀英语文化的引入与培养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急迫性

中央多次发文强调,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势、社会发展大势,也事关学生本身的将来。

(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英语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不仅要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彼此语言文化的交流沟通。

然而,在时下高职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对学生语言技能的传授注意的很多,完成每一项的目的都是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技能,只要学生能够和外国人交流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对他族文化的引入与吸收却少之又少。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体现出英语具有人文性的一面,将英语的语言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掌握的人文知识少之又少,无法满足自身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我在英语教学当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人文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都了解得很少,例如,中国的陆游是哪个朝代的人?《四世同堂》的作者是哪一位?美国的首都是哪里?联合国的总部位于哪个城市?马友友是做什么的?能回答出这些简单问题的学生很少。

我曾经对任教的班级做过一份调查问卷,有73.5%的同学认为学习人文知识很有必要,这部分学生认为掌握人文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所以,仔细深入了解原因,不是学生不愿意掌握,而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妨碍了学生学习。

(三)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我们走在大街上,走在大学校园里,处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和各种与事物本身不协调的现象,我认为这和人们在学校受到的人文素质熏陶少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我一次去西餐厅宴请一位外教,此时,其他桌的某位顾客不会使用西餐餐具,直接向服务员要筷子,结果闹出了不小的笑话,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可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需的。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认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前要适当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如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意语言文化的传授。

首先,我们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政治、地理、文学、经济、历史等背景材料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我们要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比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通过这种有目的的教学,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太注重方法的选用。

英语的传统教学固然有其重要之处,但不容忽视的是方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更多采用人文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延伸到语言应用知识以外领域,认识英语,感受英语,享受英语,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素养。

(三)教学中要创造英语学习的人文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新知识的累积,而是对以前高中英语学习的一种熟练度的提高。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学,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教室中可以布置一些英文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多举办一些英文歌曲比赛,英文舞台剧比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等,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后要体现人文精神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难逃它的局限性。

一些教师上课结束之后就对学生不闻不问,以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更多地对学生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延续和提炼。

总之,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如何使学生既能够承担自己的专业任务,又能提高人文素质,这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自身,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因此,我们要更加积极地探索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家善.对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4,(3).

[2]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9).

[3]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2).

10.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的第十二个年头。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近有1200所,招生将近300万,在校生860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已达“半壁江山”。人文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议论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人文教育已深入人心,高职人文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工作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一线,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本文通过本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笔者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每个学校任意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两个班级共107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7份问卷,收回107份,回收率100%;其中107份问卷有效。文中相关数据来自这次调查。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而全面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叶朗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张尧学说,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本文讨论的人文精神,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道德情感的取向和对待社会的态度等内容。

1.1 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旅游管理专业兼招收普高生和三校生。何为“三校生”?它是指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被录取的学生。在这次被调查的107人中,有60人是三校生,47人是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欠缺”的共有41人,占总数的38.32%其中27人是三校生,14人为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非常欠”的共有3人,都是三校生,占总数的近3%,两项相加超过40%。

1.2自卑和焦虑心理。在107份问卷调查中,和本科生相比,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感到自卑,回答“经常”的有10人,占总数的9.34%;回答“偶尔”有26人,占总数的24.30%,这些数据说明本专业有相当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应该引起重视。

1.3缺乏感恩之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对学校感激的,回答“非常感激”的有12人,回答“感激”的有15人,两项相加仅占总数的25.23%,这样的结果很让人揪心也让人担心。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心理、情感和道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只有在充分认识下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高职旅游专业人文教育的思考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2 两个基本问题

2.1全新理解高职的最终目的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高职教育当然不能违背教育的这一核心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于是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职业培训,弃人文性而不顾,这是违背教育的精神和最终目的的。中国的教育历来提倡的都是“成人成才”,成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1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教师队伍

0.引言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培养人的职责,因此自身必需提高人文素质的能力,才能在教书育人中承担重任。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腐蚀了一些意志薄弱的人,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人群的一份子,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金钱物质对他们同样会有诱惑力,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具有抵御这种腐蚀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力量就源于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强调的是精神,是价值关,它的意义在于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更何况作为教师还承担培养人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就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2 年 8 月,国务院针对当前出现的师德问题,又一次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员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加快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建设,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重要要求。

1.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如何提高人文素质的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人文素质型教师进行了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达到“人文素质型”教师的内涵,认为高职教师应该不止是教书,而且要育人,在教书与育人比较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注重育人功能,因此对自身的人文素质也需要更加提高,为人师表不能只是成为口号,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把为人师表是最自己的座右铭,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还能够担负起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必需要具有较好的基础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虽然都是青年教师,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曾经被质疑为“小皇帝”,但是这一批小皇帝却不像当初的想象,他们在工作上具有朝气,在思想上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尽管在这些人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是在高职院校中,这些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各条战线,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

2.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现状

随着普通高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包括那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也得到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政策导向,也加速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是高职的招生规模与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高职院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建设人才,使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得到了提高,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高职毕业生,在质量上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首先就是要爱企业,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醉倒教书育人,也对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要求,因此,虽然高职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基本上能满足现有规模的高职发展的需求,但对于青年教师的再教育确实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第二个方面是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研水平得到较高的提升,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使他们站在了教学科研的都一线;第三个方面,是兼职教师的不断加入,使高职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更新和优化,使他们在教书育人中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第四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已经吸引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这个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已经开始逐步壮大和成长。显然,在十八大以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落实中,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

2.2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由于高职院校的一些政策和收入状况不尽人意,我们在提高人文素质建设中,也应该考虑到教师的生活需求,教师需要得到生活的保证,比如住房需求。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1)高职院校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师流失严重

现行人事制度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师流失严重,使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教师的队伍建设失去力量,一些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师流失严重。这主要源于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教学设备等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本身的发展。这也是使一部分高职教师不安于现状,在校外做兼职的原因之一。

(2)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的师资团队,高职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亟待得到提高。尤其是对待兼职教师又缺乏相对稳定性,是兼职教师没有长期打算,成了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临时思想,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兼职教师本身的特殊性,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而且兼职的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也不甚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3)对教师和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的问题,如评价观念何内容,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使一部分人产生重证书、轻能力,重研究、轻应用的急躁学术之风,有些高职院校也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为考核为重点,忽略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导致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尤其是不考虑教学效果来作为考核重点,使许多教师偏离了评价的结果,这些情况的结果,往往不能反映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效,也不能对高职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到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使高职院校失去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及奖惩制度需要深化改革和落实。

3.结语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际上反映的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竞争,这首先是在于对教师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健全教师激励的保障体系,建立配套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失。使高职院校拥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学校要对于优秀教师享受休假、出国进修、职称评聘优先、提高工资等待遇上下功夫,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实到实处,为发展高职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杰.江西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 电子制作.2013(18).

[2] 刘雪飞.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职工教育.2013(14).

1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二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 近几年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综合来看, 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学生看重功利而轻视素质培养, 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养的不重视, 这给了学生轻视的理由。对于起步晚的高职院校来说, 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 公民意识弱化, 以自我为中心。

在高职院校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打架斗殴等。现今中国的素质教育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学文科的学生, 对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缺乏认识, 而理科学生则对于文科的文、史、哲缺少了解, 知识面匮乏, 书写能力弱。再加上高职院校是最后一批报考, 大多是低分, 在人文素养这一方面更是存在不足。如此使对人文素养的教育没有兴趣, 这也是缺乏素养的重要原因。在很多方面高职学生是缺乏的, 例如学生的功利心越来越重, 缺乏爱心, 不愿帮助他人,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别人的感受, 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二) 高职学校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障碍。

调查发现,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不乏在遇到事情时容易情绪激动, 行为过激, 待人接物方面自命清高, 且不考虑其他人,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在受到忽略时又容易过度悲伤, 不能理解, 脾气暴躁, 过于自卑。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这些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三) 交际能力比较弱, 适应能力较低。

部分高职学生表示不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的环境, 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 不善于与别人交往。学校的部分专业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加之学生之间性格、习惯的不一样使得他们很难与别人交流和沟通, 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一) 高职院校教育办学理念的偏差。

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生的基础不老, 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导向。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 没有突出“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外延较大, 内涵较浅, 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 内涵较深。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理解上的诸多偏差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首先, 学校认为应该偏重技能教育, 高职院校教育理解上的许多误区, 制约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高职院校认为,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如何适应其将来的工作。这种观点本身是正确的, 但是, 如果片面强调这一点就是认识不足的表现。某些高职院校为了达到教育效率的提高, 把学校变成“职业培训地”, 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二) 教育条件的限制, 教育人文教育能力不强。

由于职业教育学制只有三年时间, 更有学校只有两年学习时间, 在这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 只能重视专业技能教育, 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 这就使人文教育受到时间的限制。再者, 在高职院校任职的老师大多专业技术过硬, 但是人文知识这方面却有所不足。学生在课堂上仅仅能学到专业技能的知识而对人文素养的内容却知之甚少, 老师并不能把人文知识融入课堂中。

(三) 就业市场调节机制的参与, 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

如今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的参与, 使某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功利倾向。他们往往只重视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却忽略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把自己的办学理念理解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地点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场所, 而不是进行人文素养知识培训的地方。这种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 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培育, 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良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政策, 但在落实的过程中成效并不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 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作为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 应该最先认识到自己办学理念的误区, 及时更正, 摒弃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 并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实现的, 而这些方面的师资, 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 不仅比较肤浅, 缺乏感染力, 而且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 更可能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所以, 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事求是, 以人为本,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培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 明确培养对象, 改变教育观念, 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去一直以来始终重视分数, 不注重人文, 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不够宽广,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日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保证大学生的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保证教育与具体机制同步发展。在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素质教育, 如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门学科与社会、与人类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针对当代学生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 培养其非智力因素, 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方式,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集讨论、讲授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教师根据学习某一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提出讨论题, 提示学生:“这些问题是本课程的主线,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上或课堂上找到, 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综合和理解。”每名学生上课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靠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归纳和总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评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四) 建设体现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校园是一个大熔炉, 对于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场所, 让学生有空间集体讨论有关人文的问题, 也可以发展一些社团, 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总之, 高职院校的办学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和谐发展, 发展好人文素养教育, 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

[2]庄雷, 罗林燕.再论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新学术论坛, 2010 (1) .[2]庄雷, 罗林燕.再论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新学术论坛, 2010 (1) .

13.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三

一、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

(一)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美育的地位向来不高,不受重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而本文由收集整理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W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在高职院校加强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其次,高职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艺术修养不够,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再次,学生的美学精神相对缺乏,很多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感到精神压抑、思想消极、情绪消沉。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当然出现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教育方面的缺失所造成学生美学精神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虽说现在我国国力在日益强大,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面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

二、美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美学”的英文aesthetics,德文aesthetik,源自于希腊的cncotrnos,是关于感觉性的学问的意思。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类美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以探索“自然”和“艺术品”的真美为中心,以建立美的原理为目的,以设定创造艺术的法则为应用。

美学教育就是研究怎么样使美的感觉深入到平民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上说,是泛指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在高职院校中,美学教育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去教育、美化学生的身心。如今,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美学教育也得到了国家和学校一定的重视。

美学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全面开展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过程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想象思维,它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和美学可以开发人脑的创新思维,较大地活跃人的右脑,激发大脑潜意识的创造灵感,它使左右脑的沟通快捷有效。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特征。它在陶冶人的心灵上有着以形悦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作用。美学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它可以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丰富自己生活的源泉,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美学教育成为必要,它在人天生美感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看到美、习得美;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的教育,其本身也才是美丽的。美是对象,美是能源,美是养料。

三、美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14.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四

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问题,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隐性课程在高职院素质教育中的功能、隐性课程在高职院素质教育中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隐性课程 素质教育 社团活动 高职学生

15.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五

一、高职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学术以及技巧等方面勤奋学习和刻苦锻炼, 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种品质和能力。对高职教师来说, 教师的这种品质和能力表现为礼仪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一) 教师应首先具有礼仪修养。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因此, 良好的礼仪是一种精神的化身, 它孕育着真, 引导着善, 创造着美。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言谈、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谦逊宽容的态度, 等等, 必定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从而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关系, 达成社交目标。在这里, 礼仪起着“粘合剂的作用, 它对于表达感情, 增进了解, 树立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所以,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从衣着、发式、修饰、打扮、坐、立、行的姿势, 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细节方面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率先垂范, 做出表率,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教师只有从礼仪修养上赢得学生的尊重, 征服学生的心灵, 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教师教书育人的威望。教育实践表明, 凡成功的教师, 无不以高尚的礼仪修养照亮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中国的教育学家孔子、陶行知、鲁迅, 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等人, 他们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深的礼仪修养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对整个世界都产生着巨大的教育力量。

(二) 高职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 是教师工作的精髓, 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秉承这样的信念,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既要“授业”, 也要“传道”, 做到“道德文章, 堪为师表。”不做“教书匠”, 而是要争做教育家。

1.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大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 特别是当今社会, 他们对未来充满想象, 对未来充满信心, 同时, 全球经济危机又使高职学生承受着社会就业对他们的压力, 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困惑。这时候, 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以便找回信心, 找回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道德生活和发奋进取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高职教师, 应与学生和谐交往, 平等互动, 要对学生有亲近感,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洞察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 与学生坦诚相待;还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 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学习, 从而加强自我学习, 赢得主动权。教学实践证明, 一个对学生有亲近感、谦和、渊博的教师不难赢得学生的尊敬;一位道德高尚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勇气、信心和信念, 能够让他们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 也必然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因此, 高职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热爱关心学生, 乐学生之所乐, 忧学生之所忧;立德为先, 不辱使命。

2.高职教师应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高职教师往往被认定为某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能够对某一问题提出独树一帜的观点, 被社会和公众赋予了很高的权威性。因此, 高职教师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 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 还能沟通文、理、工。因为—个教师从教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他的见识、学识和知识, 具体说来就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就应该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 做到学识渊博, 专业精深。尤其是现今,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老师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要多得多, 教师的讲授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所以, 教师并非只是日复一日地宣讲, 而要与日俱增地学习、提高和创新, 力求在学识上动态地保持对学生的领导地位。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教学基本功的能力

(一) 善于表达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当今时代, 教师的讲授方式有:面授、远程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无论哪一种教育手段, 教师在教育人的全部过程中, 都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因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帮助教师和学生交流而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授, 更不能给课堂教学质量带来质的变化, 尤其是一些逻辑推理较强的课程, 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完成。同时, 教学是双边活动, 双向交流, 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光接受知识, 而且感受着教师的情绪波动, 教师只有通过优美、幽默的语言, 才能使学生领会知识、掌握知识, 享受教师的讲课风采, 这样就会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渴望。

(二) 高职教师还应具备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能力。教学科研能力, 即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教师通过从事科研工作能够发现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 可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丰富许多仅停留在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 科研中所培养的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科研交融在一起, 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 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行动时, 教师的教学才具有了教育哲学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也才更富有理性的内涵, 教师才真正成为“教育家”。因此, 要想把教书变成一种有趣的、有收获的劳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教师就应当拥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并具有相当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样, 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 也不应该是蜡烛, 而应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求我们是教学骨干, 更应该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归类、总结上升为理论的研究者, 要求我们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舒心,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对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必将更新、更高, 教师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大。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不断探索教育规律, 改革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才能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摘要: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关键。本文从高职教师的人文修养入手, 分析了教师的礼仪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着重解释了师爱和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对整个教育教学的作用;强调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高职教师,人文素质,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邵明毅.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书育人, 2009

16.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11-03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因而高职学生的学习重点是技能训练,在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积累方面比较少,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悠久历史及文化精华也缺乏了解。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所提到的“高素质”,当然包括人文素质。为了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很多学者也通过分析民族先进文化、校园文化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三者的内在关系,从社会、高职院校和个人三个角度探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及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实施完成,尤其是要构建有效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才能确保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得到切实地提高。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更多地是为了达到上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拓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没有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定位不准确,没有鲜明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加上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不全面、质量保障机制不到位,因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主要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多侧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而在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比较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除了明确的素质类课程有考核分数作为评价依据外,其他在第二课堂、课外自学、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很少有评价的标准,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应用。更多的是老师、辅导员凭印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出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总体来说,缺乏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对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环节要求不严格。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学实施环节的监控更多地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环节监控仅局限于列入课程体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那些在课堂外、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实施环节基本没有实施监控或要求很低,也很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这导致除了课堂内的其他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实施环节和保障体系。

(三)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监控范围不够宽。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文素质课堂教学过程,还应包括与人文素质培养有关的其他方面,如学校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氛围、教学基础设施、学校教职工素质、与社会结合的紧密度等。较多的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监控的范围主要是教学秩序、理论教学效果、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分数等,而对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创新、校园人文素质文化氛围的创建、学校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等方面监控不够,没有形成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

(四)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不够重视。较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日常行为中,都存在一些人文素质表现不好的情况,如随地乱丢垃圾、带食物到教学场所、遇到老师不打招呼、穿拖鞋上课等。这些问题学校往往不去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纠正,或者是有制度而没有落实执行,慢慢地学生也习以为常了,导致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构建全方位过程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

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全方位的工程,同时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来保证教育质量。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对综合素质的质量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提高。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动态的系统,评价方法和形式也应该适应新时期的特征,同时体现高职的特色。

(一)构建全方位过程性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框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构成的综合素质质量不再是学校自己说了算,而要接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评价,这种评价是全方位的、持续的,贯穿于教学和就业的全过程,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过程实施评价。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维度、全方位、过程性的特征,也要保留以学校评价体系为主、校外评价为辅,内外结合的特点,构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框架。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要切实保证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要有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需要在学校分别成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反馈机构”,构成三位一体、目标一致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这三个机构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要通过调查研究,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的任务是根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内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并对学生的素质档案进行整理和应用管理。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反馈机构主要是对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监督情况和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校,由学校针对反馈需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方法等。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反馈机构主要应由行业协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人员组成,让第三方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并与学校共同起草和审定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管理体系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各机构各司其职,多方联动,效力合一,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监控与评价。endprint

(三)构建多方联动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要构建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必须转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观,要认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作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将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纳入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的质量观中。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上几节“文化欣赏”课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日常行为中进行教育和管理,是一个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所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要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有党办、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系部参加。成立专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反馈信息确定课程内容,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建议,统筹安排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教学过程。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在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中,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处在核心的位置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等,都要由这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这个团队是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这个团队的教师一定要热心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甘愿奉献,师德高尚,知行统一,才能担当此重任。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应切实推行实施“项目负责人制”,明确职责,由负责人制定课程和项目实施方案,按计划组织开展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教材。组织团队教师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提出意见。另外,要积极支持团队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评价主体,如果只是凭主观感觉去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都不是真正客观全面的评价。只有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首先,制定规范的评价分值表。评价分值表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因此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本着为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原则设计,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性格类型来制订不同的多套评价分值表。其次,合理分配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在多个评价主体中,教师、辅导员和校外用人单位对学生接触全面,了解最深切,他们的权重应该偏大,其他的评价主体的权重应次之。最后,正确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反映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但只代表了现在,不代表将来,只能起参考作用,不能做终结性定论。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根据评价反馈出来的情况改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助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通过拓展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功能,建立开放式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过程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运行体系,以助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网络动态评价和预警系统,使评价主体能够进行网上评价,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实时动态过程性评价反馈。基于网络,学校领导、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权限范围的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及时发现人文素质教育过程的缺陷,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的行为危机做出诊断预警,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能够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将问(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2页)题解决,通过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5.加强教育质量评价反馈和跟踪工作,使评价可持续发展。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反馈和跟踪工作,是不断加强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每年定期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评价材料,对比不同信息点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人文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做好持续的帮助和跟踪工作,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环境中不断地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持续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教育、激励的作用,为质量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档案管理。应建立学生人文素质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诚信记录、爱好特长、参加志愿者活动记录、助人为乐情况等。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持久、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因此,学生人文素质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涉及学校管理的多方视角,这就决定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也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切实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性,完善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奎,张喆.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许统德.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3)

[3]曹晓斌.三维视角下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张富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5]林海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李明惠,邢伟.建设多元化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A类课题(2013A016)

【作者简介】唐 宏(1974-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黎 原)endprint

(三)构建多方联动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要构建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必须转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观,要认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作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将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纳入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的质量观中。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上几节“文化欣赏”课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日常行为中进行教育和管理,是一个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所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要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有党办、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系部参加。成立专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反馈信息确定课程内容,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建议,统筹安排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教学过程。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在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中,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处在核心的位置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等,都要由这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这个团队是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这个团队的教师一定要热心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甘愿奉献,师德高尚,知行统一,才能担当此重任。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应切实推行实施“项目负责人制”,明确职责,由负责人制定课程和项目实施方案,按计划组织开展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教材。组织团队教师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提出意见。另外,要积极支持团队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评价主体,如果只是凭主观感觉去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都不是真正客观全面的评价。只有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首先,制定规范的评价分值表。评价分值表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因此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本着为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原则设计,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性格类型来制订不同的多套评价分值表。其次,合理分配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在多个评价主体中,教师、辅导员和校外用人单位对学生接触全面,了解最深切,他们的权重应该偏大,其他的评价主体的权重应次之。最后,正确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反映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但只代表了现在,不代表将来,只能起参考作用,不能做终结性定论。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根据评价反馈出来的情况改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助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通过拓展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功能,建立开放式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过程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运行体系,以助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网络动态评价和预警系统,使评价主体能够进行网上评价,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实时动态过程性评价反馈。基于网络,学校领导、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权限范围的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及时发现人文素质教育过程的缺陷,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的行为危机做出诊断预警,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能够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将问(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2页)题解决,通过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5.加强教育质量评价反馈和跟踪工作,使评价可持续发展。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反馈和跟踪工作,是不断加强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每年定期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评价材料,对比不同信息点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人文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做好持续的帮助和跟踪工作,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环境中不断地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持续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教育、激励的作用,为质量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档案管理。应建立学生人文素质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诚信记录、爱好特长、参加志愿者活动记录、助人为乐情况等。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持久、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因此,学生人文素质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涉及学校管理的多方视角,这就决定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也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切实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性,完善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奎,张喆.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许统德.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3)

[3]曹晓斌.三维视角下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张富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5]林海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李明惠,邢伟.建设多元化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A类课题(2013A016)

【作者简介】唐 宏(1974-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黎 原)endprint

(三)构建多方联动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要构建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必须转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观,要认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作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将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纳入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的质量观中。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上几节“文化欣赏”课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日常行为中进行教育和管理,是一个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所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要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有党办、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系部参加。成立专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反馈信息确定课程内容,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建议,统筹安排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教学过程。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在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中,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处在核心的位置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等,都要由这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这个团队是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这个团队的教师一定要热心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甘愿奉献,师德高尚,知行统一,才能担当此重任。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应切实推行实施“项目负责人制”,明确职责,由负责人制定课程和项目实施方案,按计划组织开展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教材。组织团队教师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提出意见。另外,要积极支持团队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评价主体,如果只是凭主观感觉去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都不是真正客观全面的评价。只有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首先,制定规范的评价分值表。评价分值表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因此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本着为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原则设计,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性格类型来制订不同的多套评价分值表。其次,合理分配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在多个评价主体中,教师、辅导员和校外用人单位对学生接触全面,了解最深切,他们的权重应该偏大,其他的评价主体的权重应次之。最后,正确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反映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但只代表了现在,不代表将来,只能起参考作用,不能做终结性定论。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根据评价反馈出来的情况改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助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通过拓展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功能,建立开放式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过程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运行体系,以助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网络动态评价和预警系统,使评价主体能够进行网上评价,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实时动态过程性评价反馈。基于网络,学校领导、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权限范围的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及时发现人文素质教育过程的缺陷,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的行为危机做出诊断预警,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能够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将问(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2页)题解决,通过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5.加强教育质量评价反馈和跟踪工作,使评价可持续发展。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反馈和跟踪工作,是不断加强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每年定期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评价材料,对比不同信息点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人文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做好持续的帮助和跟踪工作,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环境中不断地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持续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教育、激励的作用,为质量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档案管理。应建立学生人文素质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诚信记录、爱好特长、参加志愿者活动记录、助人为乐情况等。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持久、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因此,学生人文素质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涉及学校管理的多方视角,这就决定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也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切实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性,完善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奎,张喆.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许统德.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3)

[3]曹晓斌.三维视角下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张富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5]林海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李明惠,邢伟.建设多元化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A类课题(2013A016)

【作者简介】唐 宏(1974-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

上一篇:说明文阅读资料下一篇: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