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2024-10-15

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共14篇)(共14篇)

1.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篇一

南山片教学交流活动心得

漩涡中学 卓永林

2012年12月18日,在我校举行了一次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我带着思考、带着教学中的困惑,有幸观摩了来自双坪九年制学校和汉阳中学优秀教师的讲课,这次交流会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通过一天的观摩学习,几位老师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同类型的课,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侧重点。但他们的教学方法却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说一节课的时间完全是属于学生的。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获。

谭继仁老师《比较CO和CO2的性质》一课给我太多太多的感触。他的那种幽默风趣,一流的教学口才,那自然踏实的教学风格、敏锐独到的入文视角、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解读,对重难点的突破,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仍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说这节课用了一个五分钟小时,但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让我无法脱离这优雅的教学氛围。

双平九年制学校老师的《功》的教学,更让我感动。那种有情有境的情境教学法让人称赞不已。听了这两节课后,我心中有了一个念头,我们也应该从这方面去引导、带动我们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万事都能迎刃而解。教学课堂精彩,而更精彩的是这次活动的评课与交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理清了我今后的教学思路。我将汲取所需,使之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合理化,优化自己的业务素质。

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深研和探讨。我也深刻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蕴含的深刻道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无论是教学功底还是文化功底都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只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012年12月22日

2.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篇二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对学生学习及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 由于这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而且具有很广阔的工程背景, 教学课时却相对较少, 对本科学生尤其是本三院校学生的而言, 学好它并非易事。对这一点,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较深刻的体会。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技术的日新月异, 笔者认为,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好教材, 降低理论难度, 补充实用知识, 完善教学内容

教育部有关专家曾指出, 我国90%以上的高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那么显然本三院校在此范围之内。所谓“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指, 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等方面的培养, 以直接和市场接轨, 也即突出“应用”二字。为此, 就这门课程而言,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完全可以弱化理论深度, 而把重点放在应用上来。

其一,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 不易选择理论性非常强的教材, 而是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但更注重强调实际应用的教材。这样, 直接就降低了理论深度, 强化了实际应用, 既方便教师教学, 又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何超主编的《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一书。

其二, 贴近市场, 扩充新的内容。变频器技术目前已经在国内使用的很广泛了, 生产变频器的厂家很多, 但是市场上应用最多的还是日系和欧洲的产品, 比如日本三菱、松下和欧姆龙生产的, 欧洲有德国西门子和法国施耐德生产的。而教材中只有三菱FR-E500系列变频器的内容, 于是笔者又补充了西门子MM440变频器的知识。这样以来, 就大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用好多媒体, 完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笔者认为用好多媒体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直观效果好, 条理清晰的特点, 把它引入到《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学难题。例如, 变频技术中矢量控制这部分内容, 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如何去理解矢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尤其是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产生的磁场如何与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等效, 进而可以经过坐标变化把异步电动机模型转变为直流电动机模型这部分知识难点时, 如果一味用文字描述, 学生常常难以理解。而如果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使之能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的表示出三相异步电动机磁场, 直流电动机磁场以及矢量控制系统的结构, 从而使学生感觉很抽象的转化关系非常清晰的体现出来, 那么, 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就能够理解并最终消化这部分知识难点。通过多媒体手段, 还可以使学生在眼动、口动、脑动及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整个教学内容,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3 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工科的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 学生听起来会感觉没什么兴趣, 这样就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制约了教学效果。所以, 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总是尝试使用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来讲述知识。这样能引起学生注意, 感染学生情绪, 启迪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要想真正做到一名教学语言具有非凡感染力的教师, 也并不是一日之功。笔者认为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思维、良好的口才、真诚的情感, 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行之有效的机智、幽默和风趣。只有这样, 才会像一团圣火, 点焰学生理想的烈焰。笔者面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会持续努力, 不会放弃。

4 强化实验课教学

就本课程而言, 增强实验环节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 三本院校教育的理念应该更多的放在应用上来。同时, 变频器技术的价值就体现在应用上。学生不能只懂一点变频器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和功能就满足了, 更应该到实验室去动手做。学校专门建设了PLC和变频实验室, 购买了多套实验器材, 所以有条件来强化实验教学。为了强化实验, 笔者根据教材并参照目前工业生产中较成熟的工程案例, 编写了变频实验指导书。学生可以紧扣指导书, 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课的教学,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变频器的功能, 掌握变频器参数的设定和保存等操作方法, 如此以来, 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最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这样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笔者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以上几个原则, 从实际情况看, 效果不错。当然,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教学是个长期的、细致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改进、不断总结, 才能不断完善,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 因而既难教又难学。从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关键词:变频调速,教学改革,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张燕宾.常用变频器功能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林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在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信息, 2008.

3.交流沟通在优质服务中的体会 篇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52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06-3100-01

“以人为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是全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是贴近百姓心声的重要活动,是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我院被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新的领导班子在法人代表刘旭东院长的带领下,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倡和谐医疗、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全院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率先在门诊各诊室增设了智能排号系统和门诊导医服务中心,实行了分楼层收费等措施,极大的改善了就医条件,方便病人有序就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1 “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当走进我院宽敞的门诊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电子屏幕上医院简介及院长赠言、导医服务台护士端庄美丽的笑容,亲切的问候,温暖的语言让你的陌生感顿然消失;良好的交流沟通便从这里开始;在导医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病人顺利就诊,包括挂号候诊取药等,并对每日新入院病人发放生活用品,实行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深受患者及家属好评。

2 加强沟通、优化就医环境

医患之间出现矛盾,主要是缺乏沟通。如何让患者接受治疗,是我们医务人员面临的新的挑战。我院在诊疗过程中,主管医生和病人及家属会亲切的进行交流,让其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病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品和手术,同时我院已率先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即每一病床都明确了一名责任护士和责任医生负责,近距离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使医患之间增进了情感和信任,并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纠纷的化解。医院为了增进病人和家属的文化生活,在每个病区及门诊大厅均增设了彩色电视机供其观看,并将候诊座椅全部升级为全新的不锈钢椅,极大的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

3 爱婴医院心系万家

我院是爱婴医院之一,在温馨的母婴同室病区,规范的婴儿床,粉红色的被单给人以家的感觉,当产妇在待产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辞辛苦细心照顾和声声安慰、让产妇忘却了分娩时的痛楚,感动由此而生,宝宝出生时,医院免费赠送一份小礼物以表祝福,并耐心教授产妇如何母乳喂养。出院时服务中心的免费接送车把母婴送回家,医生定期进行随访和产妇交流,以了解产后康复和婴儿的喂奶情况,让产妇和宝宝受到最诚挚的关爱和护理,得到了较好的社会评价,为爱婴医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4.教育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篇四

教材几经改动,要求老师教,学生学跟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格。经过二十五年的生物教学,我经历了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因此,我将总结三十年来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同事们帮助探索和提高。

首先,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自主制作科技产品,研究一些新的科技问题,完成相关研究报告,进行社会调查,拓展学习,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

同时,新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

因此,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的教师必须从“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你必须是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突出情绪调节,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情绪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很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的信息。一个人在抑郁、抑郁的时候,往往无法接受外界的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听”的情况。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学生发现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知识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老师在讲这个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者谚语,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九子,母子十样”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处于愉快和兴奋的积极情绪状态,然后画一些从属关系包含图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等。

5.教学研讨交流心得体会 篇五

一、注重发挥学生民主性,各抒已见,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教育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只有一种解答方法是正确的,鼓励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发挥学生的民主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让低智商的学生回答最基本的答案,说最初应有的想法,调动其积极性,鼓励中高智商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做到认真听,及时反馈,对的给予鼓励,错的让其继续努力,让中高智商的同学的成功的兴奋感,让低智商的同学有成功的喜悦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最主要的,在这种交流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看到别人思维的闪光点,养成虚心求教的好习惯。

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有“法”可用,成为会学习的人,通过教师的宏观调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且记得牢,用得快。

小学教学中的规律,定律或方法等,除个别教师介绍外,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例题和教师引导,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能力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方法学到之后,做到学有所用,避免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而不应用于实践。

三、练习形式多样,体现交流研讨的团结精神。

现今的社会是大生产形式的,必须相互合作,才会成功。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在相互交流研讨中学习,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练习中,我设计的形式是多样的,就回答形式就有:男生答、女生答、全班答。使他们合成一股劲,为找出正确答案,而相互交流研讨,精诚合作,共同进步。

6.线上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六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节课我都提前准备,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我还从网上搜集视频、微课、歌谣、习题等各种教学资源,择优选用,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二、网课和直播课相结合,微课视频补充

网上的教学视频很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学得懂,喜欢学。每天推送给学生的教学视频,我都提前看一遍,认真选择。习题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拓展更适于直播上课,我利用钉钉、企业微信等软件上直播课,上课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困生,及时反馈交流。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我都要制作微课,让学生有机会多看几遍。例如我制作了基数词和序数词、人称代词、现在进行时等微课。每个单元的作文我也制作了微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及时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

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发现不认真听课和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就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和学生或家长联系,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在线学习。

四、经验分享

1.首先在辅导员和各班班长的协助下,按课程名称建立个班级微信群及QQ群,为不同教学平台的转换做辅助。同时发挥和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协助老师顺利进行线上教学。

2.要求学生每次课提前10分钟进行拍照签到考核,由于网络教学会促使学生较为散漫,所以要求学生每天要和在校上课一样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节课。

3.在每章节课程结束后,将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总结、复习。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对每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7.常州市自动站故障处理心得交流 篇七

随着自动站的投入使用, 不可避免的就存在自动站维护维修的问题。在自动站的维护维修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 自动站显示无数据: (1) 查看场地和设备有无遭到自然、动物或人为的破坏, 自动站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2) 有无市电或蓄电池是否有电, 电压是否正常; (3) 采集器运行是否正常; (4) 电缆是否正常; (5) 通讯是否正常。

(2) 自动站雨量缺测或偏少: (1) 雨量计是否堵塞; (2) 漏斗支架是否损坏; (3) 干簧管是否损坏; (4) 电缆是否正常; (5) 主板是否正常。

(3) 自动站温度、湿度、气压和地温缺测或异常: (1) 传感器是否故障; (2) 电缆是否正常; (3) 主板是否正常。

(4) 风向风速缺测或异常: (1) 风速启动风速是否过大; (2) 传感器是否故障; (3) 电缆是否正常; (4) 主板是否正常。

在自动站故障中, 有很多是电源故障:太阳能板损坏、市电断电、受雷击、雷击时的过电流、蓄电池与采集器和GPRS发射器之间的连接点脱落、保险丝烧毁、蓄电池损坏、供电模块故障、连阴雨蓄电池过放电采集器关机、电源防雷器损坏、电源开关损坏。例如2011年3月2日, 我市多要素雷达站无数据。它采用的是市电供电, 市电正常。更换蓄电池后采集器工作正常, 初步估计是电源开关或电源防雷器故障;但更换电源开关后, 采集器仍然不工作, 估计是电源防雷器损坏, 更换电源防雷器, 采集器恢复工作。经再次检查, 这次故障是电源防雷器和电源开关同时损坏造成的。

市电供电也偶尔会出现问题, 因为没有监控系统, 往往在断电以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蓄电池用光以后, 自动站被迫停止运转, 致使数据不能正常上传。这就要求加强平时的巡视和维护。

雨量计在所有的感应元件中是故障出现最多的器件之一, 也是日常维护和维修的重点。雨量除了缺测和异常外, 还有偏多的情况。例如2008年1月20日接到故障报告, 我市六要素站三勤生态园雨量明显偏多, 漏斗等没有堵塞, 也没有人为影响和自然蓄水后倾倒, 用翻斗雨量传感器校准仪校准时也偏多, 这时要考虑2根干簧管是否同时计数, 去掉1根干簧管, 但要保证另一根干簧管能正常工作, 雨量偏多的问题就能解决。

其他传感器出现故障时, 一般采用更换传感器 (风速除外, 如果是启动风速过大, 只要更换轴承) 。当更换传感器后电源和通讯正常但数据仍缺测时, 应考虑电缆主板是否正常。

当所有数据缺测, 电源正常时, 应查看SIM卡是否欠费、SIM卡和GPRS发射器是否损坏、主板是否正常。

自动气象站虽是高度自动化的仪器,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日常维护, 但周期性的维护仍不可避免, 同时维护也是延长自动站正常运行寿命、保证观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议汛期每1~2个月, 非汛期每3~4个月到现场对自动站例行维护一次, 现场检查维护内容有:

(1) 雨量传感器的维护:雨量筒的承水口漏斗处容易被杂物堵塞, 引起堵塞的主要由灰尘、沙土、树叶、草叶、昆虫尸体等。若雨量示值滞后于下雨开始时间, 多半是承水口漏斗处被杂物堵塞。特别是在夏季时期, 雨量筒内部会有蜘蛛结网, 缠绕在翻斗上, 影响翻斗翻转。为防止蜘蛛等小昆虫钻入筒内, 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在雨量筒内放些樟脑丸可起到一定的驱虫效果。当雨量测量示值严重小于人工测量值时, 多半是承水口漏斗堵塞或者翻斗翻转不正常。下雨时, 雨量不计数, 多半是翻斗被卡住或导线接触不良。

(2) 风向、风速传感器的维护:现场观察风向、风速传感器转动是否灵活, 若有怀疑, 可在1~2级风时再观察, 若确实不灵活, 说明风向、风速传感器起动风速变大, 应更换风向、风速传感器, 并对换下的风向、风速传感器作清洗处理。

冰雹可能会打坏风传感器, 下过冰雹后必须仔细检查风传感器有否受损。

(3) 太阳能板的维护:在例行检查或有机会到现场时, 每次都进行太阳能板表面的维护。维护时, 请用柔软的抹布把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灰尘、鸟粪等擦干净, 擦试过程可适当加一点水。

(4) 使用倾倒式风杆的台站, 应检查六根拉索的松紧程度, 不适当的应加以调整;同时特别注意拉索的基础有无松动现象, 如有的话应当场或事后马上采取补救措施予以加固。

摘要: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 综合观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建设的无人值守自动站越来越多, 台站由原来的数据采集传输逐渐向数据质量控制转变, 仪器的保障能力更加重要, 对仪器保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作为台站仪器保障人员也迫切需要提高故障分析和维修能力。该文介绍了维修本站自动站和本地区域自动站遇到的故障和处理情况, 分析自动站仪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 提出针对措施。在故障处理时应该能迅速找到故障原因, 及时修理, 保证数据上传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自动站的日常维护。

关键词:自动站仪器,故障原因,维修,维护

参考文献

[1]陈英, 谢万银.自动气象站的故障排除及异常记录处理[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3 (3) :86-90.

[2]肖磊, 郭卫华, 高民, 等.气象信息直通系统常见故障及日常维护[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307+311.

8.优化课堂交流提高教学实效 篇八

【关键词】教学实效 课堂交流 策略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联系、生生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交流的形式上。课堂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材,从而掌握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传统的课堂交流只处于一种单向交流方面,教师重在呈现教材,灌输教材知识,学生被当作接受教材知识的“容器”。因而是完全被动、消极的,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开展多向而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实效。

一、指导阅读,夯实交流基础

通过有效阅读,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学得实在、教师教得轻松。因此,有效阅读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基础。生物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往往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因此,在阅读教材时要重视对文本的阅读。

1.生物学每个模块目录的阅读。拿到一本书,了解它的最好方法是快速阅读目录。通过浏览目录,可以讯速掌握章节之间的联系,确定每个章节在本模块中的地位,为接下来的针对性研读提供方向。

2.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阅读。生物学的概念和规律是生物学学科的基础,也是整个生物学学科知识的重中之重,对于这样的内容应该精读多遍。精读时间可分别分布在新课开始、作业后、单元测试后和总复习过程中,其目的在于充分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规律,即在尽可能全面提供不同情境条件下对文本的精确解读。因此,在阅读时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如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就需要这样。另外,对精读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圈点、批注、摘录和记笔记。有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更容易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运用。为此,教师可以先把相似的概念以大纲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就能快速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教材中“活动”部分的阅读。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活动”内容,学会正确阅读“活动”的目的、原理、器材、设计和步骤,对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不能忽视这方面的阅读,在阅读这些内容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①阅读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进而让学生尝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②阅读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多多提问,如“这个实验是前后对照还是空白对照?”“实验是否需要前测?”“分几组,怎么分?”“自变量应该如何处理才能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变量即观察指标如何确定?”“实验的无关变量如何平衡?”“实验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等,这样在阅读整个实验步骤时,就可以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阅读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③阅读实验报告,了解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日后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小论文。④阅读实验后的讨论问题,此类问题可以参照教材罗列的,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的重点提出,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某一问题的疑惑提出来,如果教材中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和学生寻找更多的材料来进行阅读,千万不要不了了之,这样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实际上,生物学教材中的表格、插图和图解是十分重要的,教材中所附的表格、插图和图解,往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这些插图和图解可以将高度抽象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而表格可以提供给我们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表,以图、表来促文,图文并重,达至对生物学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掌握。

二、开放质疑,开展有效交流

课堂质疑是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又能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师生携手共登知识殿堂;既是教的技巧,又是学的升华。关键是教师如何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的第一课时时,可以在学习了染色体的知识后,复习必修1中的有丝分裂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后,教师做这样的引导:“有丝分裂产生的是体细胞,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那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由有丝分裂产生?”学生思考,教师追问:“假设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将会怎样”?有位学生立即答出:“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这样的受精卵能否发育成正常子代?”教师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马上就有学生答出“能发育”,也有学生反对“不能,自然界就不存在含有46对染色体的人”……教室里掌声雷动。教师乘势引导:“问题出在哪里?”有位学生答道:“精子和卵细胞不是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应该相同,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教师欣赏学生的发言,及时肯定评价:“太棒了,这种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过程怎样?它又被称为特殊的有丝分裂,它的特殊性在哪里?请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看谁给大家的启发最大。”课后,学生可忙乎了:有的在认真钻研课本,有的上网查减数分裂,有的向教师请教,有的查阅相关参考书籍。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争先巩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抢先说道:“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进行减数分裂的是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一人举手说道:“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复制的染色体最后平均的分给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至此,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实质已清楚了,如何理解?有同学已经准备好了减数分裂过程课件,教师让他演示并尝试解释,虽然解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大家普遍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于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也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再加上有些同学准备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的演示,减数分裂过程这一重点难点很顺利的突破了。

心理学家认为,有一定难度的带有开放挑战性的有效问题能明显刺激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人们只有在一定强度的刺激下,才会思想高度集中,才会思路开阔,课堂对话才能持续深入。这是一道极平常的习题:人类中极个别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Y,他们一般反应迟钝。这种变异来自什么?就题目本身而言比较简单,同学们都知道来自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笔者突然显现一个念头,问道:为什么会出现XXY的人?笔者想检验一下上节课染色体畸变中的21-三体综合征分析后的学习效果。学生迟疑了,稍等片刻,学生一片哗然。很快就知道了精子和卵细胞都有可能异常,接着自然联系到了减数分裂。笔者话锋一转,就这个题出了一道选择题给学生选择。卵细胞异常发生的时期: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学生很快就选择了C。师:那如果是精子异常,异常发生的时期?学生开始有些迷茫了。停顿了片刻。师:想想XY染色体什么关系啊?生:同源染色体。师:好。有学生喊起来:选A。笔者笑而不答。接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喊道:选A。此题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有一位学生思维非常敏捷:有没有XXX的人啊?笔者马上在黑板上写上XXX,组织学生讨论:会不会出现XXX?学生分析发现:有可能会出现,同样也是精子和卵细胞都有可能异常。此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再来做刚才的选择题。师:那如果是卵细胞异常,异常发生的时期?学生很快选了C。师:那如果是精子异常,异常发生的时期?学生思考一会,选了B。教师乘胜追击:再思考有没有XYY的人呢,是什么原因呢?师:是精子异常还是卵细胞异常?生:那肯定是精子异常了。笔者看到许多同学眼里闪烁着成功的喜悦。可见,教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课堂对话不断迸发智慧,也才使得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合作探究,促进有效交流

根据学生要强好胜、爱面子、喜欢争论等心理特征,在课堂交流中采用合作探究和比赛、设疑等有效交流方法,提升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要敞开自己的观点、开放思维、接纳、欣赏和审视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在相互交流、彼此争论、合作互助中共同发展。例如在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中,采用比赛的方法:比实验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比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性;比实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比发现问题的多少;比解答正确率等。操作流程:①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8人共分两大组,一组讨论设计陆地生态系统,另一组讨论设计水域生态系统。再每个大组又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分六组。②组内讨论:组内成员相互探讨并呈现可行性实验设计方案。③组间交流:第1组和第2组,第3和第4组,第5和第6组互换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对方的设计并针对性质疑,通过交流解决部分问题,最后,给对方打出合理的分数。④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各组的设计方案,指出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并给各组的设计打分。⑤方案的实施:课外进行。⑥统计结果,评出优胜组。

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和小组荣誉感很强,使整个实验过程沉浸在忙碌和喜悦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积极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自己只作一些简单的指导。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搜集并处理数据,信息的表达和交流,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学生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应该满怀激情,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哪些生物思想和方法,以及对整个课堂组成要素和学习过程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老师耐心听,让学生站在自主的地位上,在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学生评价,提升课堂交流

学生的课堂应该由学生自己做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因而执教者的一堂课究竟上得如何,学生最明白,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才最有发言权。我们应该提倡教师坚持每节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对课堂的意见。这样教师便可以持续深入地与学生交流。例如在“环境因素影响光合速率”评课中,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①我们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自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老师不需花这么多的时间重复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但需要老师对我们的总结进行评价。②我们缺少具体实践,老师举的例子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老师能否教我们一些种花养草的具体步骤方法,让我们自己实践一下;或者带我们出去走走、看看,可增加感性认识。生物新课程提倡“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生物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和教师应该为我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复杂的环境才能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大自然,才能更快更好的培养我们的独立能力和生存能力。③某某的家长是种粮大户,某某的家长是专门种西瓜的,为什么不请他们过来,让我们自己向他们讨教几个问题呢……笔者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进度、难度,尽量从学生如何想学、如何才学得更好的角度寻找教学的最佳方案,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高涨。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现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心身的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就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

【参考文献】

[1] 金钧.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J]. 中学生物教学,2005,(5).

[2] 郭军英. 例谈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 中学生物教学,2010,(4).

[3] 王建贵.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9.教学心得交流稿 篇九

这两个老师讲的都很好,都各有千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5、平时要搞好集体教研,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素质,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10.香港教学交流活动心得 篇十

5月20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校教师香港学校进行了教学交流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听取了3C班的英语科目和3D班的常识科目,两节课让我收获颇多:

一、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在英语和常识课堂中,老师先是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进行小组分工,让每一个小组通过分工查阅资料完成老师所布置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再进行小组分享,整节课老师只是充当了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二、小组合作分组新颖,分工明确

在本次常识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为香港旅游,老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了分组,港岛组、九龙组、新界组和离岛组,充分结合本节课所要教授内容进行分组,分组后每组的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其他组员每人负责一个内容的填写,然后将所填写内容汇总到组长处,最后整个小组进行汇报。整个小组教学思路清晰,分工明确,课堂效率极高,真正体现了小组教学的高效。

三、教师课前准备充分

通过听取两节课,发现香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1.小组活动设计;2.课堂的有效提问问题设计 3.课堂工作纸的设计 4.家庭作业的布置等

四、差异化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小组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们的基础进行小组分工,同时也根据小组的层次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对于基础或层次较弱的学生个人或小组,老师会给学生一些小的目标,让学生一点点完成。小组分工的原则是以强带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五、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英语和常识课堂上,老师在对于本节课小结时,都用到了思维导图,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勾画出一张思维导图,让所学的知识再次得到温习。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写出dragon一词,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一说dragon像什么,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dragon通过思维导图形式,用英语对其进行描述。

11.有效教学须重视课堂深度交流 篇十一

关键词 交流  有效学习  课堂建构  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传递说、实践说、交往说等。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1]这些观点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本质认识具有特定意义,它们的共同点是正视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从动态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深度交流,实现信息的发送、传递与反馈,实现情感的表达、接受与回应,进而双方发生内在的思维转变,发出相应的动作调节指令,展现出具体行为的改变。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个性的积极发展。教师由此落实了教学目标,推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换、交际,以及互动、互助、互促、互评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2]

一、深度交流课堂的特点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师生深度交流,是为了实现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深度交流的课堂,从师生关系、课堂心理状态、目标追求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最明显的外在表征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情感交流的前提。[3]师生关系融洽是师生深度交流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师生深度交流又促进课堂师生关系的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下,课堂中学生的认知困惑、情感迷茫、行为抉择的迟疑,教师能够及时真实地观察并做出回应,教师的期待、指导、要求能被学生迅速接受,信息在师生之间流通是顺畅的、迅速的和不失真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彼此关系是可信赖的,整个课堂充满一种情感上可依赖的、内心高度认同的良好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就能够逐步克服惧怕心理,勇于表达、乐于交流、敏于接收,对思维活动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课堂师生交流的持续与深入。教师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从而能更富有激情、更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更易于把握住学情,抓住学习中的关键处,机智地调控课堂,智慧地创设教学活动。

2.课堂合作与竞争并存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积极的、有序的、高效的课堂,课堂心理状态往往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并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多种外在形式体现。主要有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师生竞争、小组竞争、生生竞争、自我竞争等。

君子和而不同,在深度交流中,伴随着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认可与改造等。交流是为了提高,在深度交流中,交流双方既是平等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于是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期望与回应、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乃至学生自我的不断超越。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往往是一时合作一时竞争;时而全体合作,时而分组竞争;合作中暗含竞争,竞争中保持合作。

3.目标明确

深度交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毫无章法,更不是漫无目的脱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活动。深度交流的课堂,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的意图,清楚自己的责任与目标追求,对教育者的职责有着清晰的把握和高度自觉的行动意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也有着自我的学习目标和自我的发展追求,在能力发展、学识丰富、情感体验等方面,渴望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实现从无知到知之,从知道一部分到知道更多,从不会到掌握进而熟练,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图式或动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情感的宣泄与支持、个性的适应与发展过程。整个交流环节都围绕着教书育人的整体目标,围绕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成长。

二、深度交流课堂建构的着力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要积极建构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可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入手,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重视导入环节、善于激发质疑与鼓励猜想、合理运用评价等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与深入。

1.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导入环节

课堂教学开始的五至十分钟,往往是教学组织导入环节。教师重视这一环节,精心组织,展开深度交流,将为整个课堂学习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精彩的教学导入,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任务由“他者”转换成“我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需要教师抛弃严肃说教、僵硬发令的权威组织者身份,注重情境创设、启发诱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上节课中的遗留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可以利用当下的时事新闻、周边真实事件激趣导入;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设备来构建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一连串的学习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好胜心理。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还需注意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意识地予以回顾,实现首尾呼应,进而使课堂学习目的更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肯定,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认可,快乐成功的体验获得共鸣。

2.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质疑与鼓励猜想

质疑是生成问题,猜想是试图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二者对于构建深度交流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围绕问题的交流才是更有收获的交流。以往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4]美国教学论专家塔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5]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猜想。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ubel)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6]而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学生质疑的地方,往往是自己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清楚、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深刻的,又是自己所感兴趣、乐于关注的。其所提出来的问题,常反映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方法上的追求方向与目标。学生对于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常会有“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通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师生交流,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超越,教师有必要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往往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内在思考与直觉激发的思维过程。质疑能引导师生对教学展开深度的思考,猜想更对深度交流有着重要的生成作用。

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信任。教谁?对教师而言似乎不言而喻,但事实上教师可能在机会赋予、赏识性反馈等方面体现出对教谁的自然选择与偏向。[7]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并宽容对待学生猜想的错误,对大家的猜想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不断激励每一位学生,从而增进师生的情感,使课堂朝着追求真、善、美的方向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不断加强猜想练习,促进学生联系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使猜想有一定的内在依据,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直觉的敏锐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奠定扎实的根基,深度交流课堂的育人效应不断得到强化。

3.课堂教学结束前适当评价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构建,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注意做好评价,从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适当评价,能有效实现反馈、引导、检验、验证、巩固、补充等功能,往往是当前课堂教学师生深度交流的结束部分,也是下一次学习师生深度交流活动的前奏。

(1)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学生的学识增长、体验丰富、能力提升、技能熟练。教育实践工作者常发现,很多时候,自信都是促使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8]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通过对学生前后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观察和比较,做出适当的评价,以乐观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律自省,激励其不断超越自我、发展个性、增强能力。

(2)重视测试效应

测试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举行随堂测试,既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通过测试这一评价方式,对学习进行更准确地监控,测试的结果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未充分掌握的内容上多投入些努力,有针对性地分配复习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师生交流活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

(3)巧用表现性评价方式

学生的表现性行为,主要形式有现场演出、汇报、演说、操作、实验、作品展示等,其实质是学生运用已有学识和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并获得积极的生命过程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通常指对学生的表现性行为进行观察后作出相应的评判。由于表现性评价往往在教学和评价开始前公开表现性任务和准则,师生就评价标准体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话交流,学生能清晰地接收到教师评价的依据和具体指向,学生结合自我观察和体会,比对教师和其他人的评价结论,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优点,发现自身不足,常常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为转变,使得师生深度交流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4)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构建,教师要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扩大深度交流的影响实效,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标。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全员性的、全覆盖的、多维度的交流,课堂在深度交流信息的连接下,是一个整体,师生组成的是一个关系密切的集体。于是,当课堂结束前展开评价,自然也应该是在“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这时,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与集体内的每一位成员,从而激发所有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师生深度交流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

——————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查有梁.“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 王秀文.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4] 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5] Taba, H.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 Fall, 1984.

[6] [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7] 李臣之.校本转化中教师课程领导[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8] 林光亮.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建设,2013(2).

[作者:黄友安(1963-),男,广东佛岗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副主任;高天明(1966-),男,湖北浠水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郑玉平(1980-),男,湖南永州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讲师,硕士。]

12.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篇十二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既注意了预设, 也做好了课堂生成的准备, 更想好了课堂评价的视角, 应该是教师、学生面面俱到。然而, 到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发言却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教师话音刚落, 立见小手纷纷举起。请学生发言, 往往只是片言碎语。

现象二:学生已在发言, 仍见小手林立, 口中喊着“我, 我, 我。”

现象三: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很多人甘当观众, 难觅其手高高举起, 只能草草地结束课堂交流。

其实, 新课程上的科学课堂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 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由于老师过分追求“完美”和“顺利”, 总是把这个课堂交流过程当作例行公事, 缺少“等待的耐心和勇气”, 不免造成了一些遗憾, 真令人叹声不息。

原因一: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发现有学生举手, 就开始请学生发言。特别是教学时间紧张的时候, 为了维持教学进程, 提出问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回答, 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教案中预设的目标比较一致时, 就开始走向下一个环节。

原因二:大多数教师往往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不愿等待那些没举手的学生, 这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就会感觉到, 只要我不举手, 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这在某种程度上, 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交流与我无关的想法, 丧失了学生专注参与的功能。

原因三:师生一对一地交流。一问一答, 看似层层深入, 实则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 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往往会加以赞赏, 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就忍不住“刮目相看”, 这样的课堂, 学生就自然形成了重交流结果而忽视交流过程的局面, 整个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二、实践策略

面对我们科学课堂交流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现象, 要解决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我们不妨学会等待, 这短短的等待, 会给孩子一份自信, 一份勇气, 也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精彩。

1.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学生交流什么, 怎样交流, 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为学生开展积极地交流奠定基础。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应根据教学目的, 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难度要适中, 问题提出后, 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 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只有这样的课堂交流, 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性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为了“方便、省时”, 草草地提供结果。比如, 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 师问:“把铝棒放在热水, 热在铝棒里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回答, “铝棒是从热水中获得热量而变热的。”显然, 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课堂上冷却了一阵子。这时, 老师千万不要着急, 而要耐心等待, 慢慢引导。“猜一猜, 热在铝棒中是怎样传递的呢?”教师转换了问题的表达方式。学生说:“慢慢变热的。”这时, 教师举例说明:“我们把接近水面的位置看作1, 中间看作2, 顶端看作3。在热的传递过程中, 你认为哪里温度最高, 哪里温度最低?热会怎样传递?”学生回答:“1号位温度最高, 3号位温度最低。热从1号位传递到2号位, 再依次传递到3号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耐心地、不断地表述问题, 使问题成为学生可研究的问题。这样, 每个问题提出后, 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思考时间的安排力求照顾到全体, 然后再交流, 提问交流时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思考, 切忌先点名再提出问题, 或提问后立即让同学回答, 要留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使大多数同学都经过思考, 效果自然会更好。

2.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空间

凡是学生能说的, 就让学生说, 凡是学生能想的, 就让学生想,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 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 就让学生做, 这才是一种互动, 这才是一种交流。在科学课堂上, 老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交流活动, 把魔术、游戏等引入课堂, 给学生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如, 在教学《不同的声音》时, 我就以游戏形式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回答我, 游戏的名称叫“猜猜我是谁”, 有哪些同学愿意来?顿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我请三个同学到门外, 让他们在外敲门, 并问猜猜我是谁?让教室里的同学猜, 当外面的同学敲门时, 教室里一片寂静, 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听, 让他们发现每人声音的不同。在这样的一个交流空间里,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

3.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信心

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为了教学的需要, 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老师一提出问题, 学生就立即举手回答, 看起来气氛热烈, 积极性高, “老师, 我来, 我来!”“老师, 我知道!”……而正当该老师叫起了这位叫得最响的孩子时, 他却一时语塞, 半天说不上一句话来, 惹得全班同学是哈哈大笑。这时, 老师为了能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马上示意他坐下, 叫起了另外一位同学, 顺利得到了预设的结果, 课堂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我发现, 整堂课下来, 那位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也许他心里委屈呢, 可能他心里知道, 只是一时紧张说不出来吧?也可能是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为了和其他的孩子攀比“谁举的手多?”而没想到, 老师真会叫他?……但不管怎样, 我想, 如果在该课堂交流的这个环节中, 如果老师能多一点耐心等待, 是否就会给那孩子十足的信心呢?不管他是否理解这个问题, 他都会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 慢慢地懂得, 慢慢地把它表述出来,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一句权威性的话语, 一言就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4.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

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的课堂交流, 我们都习惯叫那些勇于表现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使我们的课进行得更加顺利。但在一次教学课中, 促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那是一堂六下科学《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的课, 在分析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各自特点后, 我抛出了“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们猜, 可能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问题一出, 许多学生都想说出自己的猜想, 马上举起了手, 但我还是习惯地等待一下, 让他们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进而可以完整地表述。这时, 突然发现陈佳琪同学低着头不知在做什么小动作, 我正想把他叫起来, 狠狠地批评他一次。转而一想, “有了”。“陈佳琪, 你低着头, 一定思考得很认真, 请你说说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猜, 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陈佳琪红着脸, 一言不发, 他其实连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哪知道猜想什么呢?心知肚明的我马上借机引导, 慢慢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猜想, 而且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猜想, 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留足了这个面子。在接下去的时间中, 他非常认真, 也非常投入。因为他自知有错, 却因为我的尊重与耐心地等待, 让他在全班同学中有了一种良好的表现, 这远比在众人面前批评他的效果要好得多。前者是积极的表现, 后者却是消极的反应。其实, 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一个群体, 而不是个体, 所以, 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学习上有障碍的, 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些孩子, 放慢脚步, 多给这批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有足够的信心, 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

5.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鼓励

在科学课堂交流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 人和人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 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 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 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不难发现特级教师、各级名师们的评价语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时而旁敲侧击, 时而直接追问, 时而流露同感, 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语机智多变, 常用常新, 层出不穷, 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 学生学而不厌, 听而不倦。他们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爱抚地摸头, 亲切地握手, 深情地拥抱, 由衷地鼓掌, 用力地跷起大拇指, 加上真诚的赞语, 如此声情并茂, 传递的是一种情绪, 交流的是一种感情。所以, 我们在交流互动中, 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不妨使用一下那些充满灵动与智慧、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语, 多给学生一种鼓励, 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时, 就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 追求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也不再是个空洞的口号。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 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 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 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一棵草尚且需要开花的时间, 而教育我们的孩子则更需要我们老师去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花期”了。在科学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让我们静下心来, 放慢我们的脚步, 与孩子同行, 多一些等待, 努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这样, 自然会成就科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过程, 然而, 在新理念、新课改、新课堂的指引下, 课堂交流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需要教师精心地思考分析, 学会耐心地等待, 给学生多一点点时间, 多一点点空间, 多一点点信心, 多一点点表现, 多一点点鼓励。静下心来, 放慢脚步, 与孩子同行, 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等待,有效交流,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3.教学心得交流发言稿 篇十三

古浪县晨光完全小学

王顺琴

尊敬的两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与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促进共同成长!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为主。现在就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与在座各位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敞开心扉,多提宝贵意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因此,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能否学好英语,兴趣尤为重要。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我们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习兴趣: 1.教学过程趣味化

教师要富有激情的,进行趣味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求知欲望也特别强烈。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创设情景,进行趣味性教学,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如:在教授颜色时,可以用彩色粉笔出示,还可以涂一涂,画一画等,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设备多样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教具,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可以使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的画面,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多角度、生动活泼地讲授新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课前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不同的教学卡片和挂图,简笔画,实物等,使新知识更加清晰地显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3.教学方法多样化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小学生对新内容最感兴趣,教师在课前认真备好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用新颖、灵活多样并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一般有直观教育演示法,游戏法,表演法,竞赛法,歌谣等,通过对学生的眼、耳、手、脑的刺激来自然习得语言,进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的肢体语言要丰富!4.教学展示多样化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展示自己。这个环节很重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对增强自信心和及时纠正错误有很大帮助;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在听,说,读,写每个方面,都要有所展示。有些比较优秀的作业,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评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受表扬的学生更努力,对其它同学也能起到激励作用。5.赏识教育多样化

有人说鼓励和表扬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阶梯和桥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自尊心。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因此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碍,利用实物,语言,小贴画等,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其点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进行个别耐心具体的辅导,设个坡度,扶着前进,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起学习英语的内心欲望。

总之,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能乐学,爱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1.良好的听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 ”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这就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地听老师说英语,及时做出敏捷的反应;仔细地听同学说英语,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也会提高学生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中有男、女、大人、小孩的不同音色,其音自然、地道,其景生动、逼真,学生听来饶有兴趣。这十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小学生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放录音时,先全部放一遍,整体感知;接着逐句跟读;再对比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把握细节,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听说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听更有的放矢,使说更优美婉转。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陈述时,其它听的学生按此内容相互问答。还可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哪儿讲错了,该如何纠正,以此引导学生用心听他人说英语。

2.良好的说的习惯。

小学生要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面对听者,举止自然,不拘束,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

小学生人小,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教材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三年级起,培养学生的说话习惯。

首先,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的局面。

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强调师生、生生用英语问候,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尽量用英语教学,以此营造说英语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学生在讲英语时,教师最好别去打断,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待讲完后,教师再指出并纠正。这样做,不干扰学生说话的思路、意念表达,不挫伤其说话积极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言语水平。

三、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要求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节奏、重音等基本正确。

拼读单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无论是个别还是全班拼读单词,应让学生先读一遍单词,再拼读字母,然后再读一遍单词。这样十分有益于学生认读单词,正确拼写单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拼读习惯的养成。

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英语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要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音调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我们最好先自身整音,多模仿标准音带。在自身(或音带)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

上新课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这样,朗读效果就比较好。小学英语课文句短简单,读来朗朗上口。有的朗读时语速、节奏掌握不好,过慢、拖沓,一字字顿着读,或是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混着读。特在集体朗读时,伴有拖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为此,教师要对症下药,变换教法,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写作”。

书写要姿势、方法正确,斜体手写体规范书写,大小写、笔 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

三年级,仍有部分学生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这就要求需要我们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明白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书写质量与速度,对今后学习不利。启发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握笔方法。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值得一提的是,要强调每个字母都要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约5°)。中国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竖 直横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对此教师要运用“比较法”教学,及时指正。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 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写作就要从三年级就开始,根据每个模块的主题,可以以自我介绍、我的一天、季节、家庭等;学了时态之后,也可根据时态写某一时刻人们正在做什么,暑假做了什么,周末计划等;还可以复述课文,把对话变成短文,把短文变成对话。这也是让学生对所学语言的一个输出过程。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得到很好锻炼,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值得高兴的是,有的同学写得真不错!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太差的同学不会写。老师就写一篇范文,让他们去抄,一学期20篇,一年40篇,四年就是160篇。等到小学毕业时,就不怕遇到作文没话可写了!

总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生成的,而是经有意识培养形成的。小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所以,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靠教师。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在 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

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我们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能把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调动全员参与互动,那一定是一节优质课。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职业,爱孩子们。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的时候,就会有奇迹发生!你的态度会变化,你们行为会变化;孩子们也们跟着你变化,会感染你,会让你感动。因为爱是相互的。希望我们在爱的陪伴下愉快地和孩子们相处,共建和谐教育!

14.音乐教学心得交流材料 篇十四

关键词:小学音乐;巧妙导入;精彩课堂

一台好戏,往往拉开序幕就引人入胜;一堂好课,往往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地牵住。音乐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知彼知己,正确理解课堂导入的内涵

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有效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课堂导入呢?“导入”可以分别理解为“引导”和“进入”,即“教师引导”和“学生进入”,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行为方式。

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音乐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网络技术媒体的日益普及,学生音乐视野是越来越广,看到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新,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打破原有的传统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适时牵引重在保持,使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的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因此,笔者认为,设计好音乐课的导入非常重要,教师要做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演好“开场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导入,成功音乐课堂的起点

“好马还需配好鞍”,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激趣导入法

优美的音乐能激起美好的情怀,产生无尽的遐想,展现生动的意境。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名曲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要学唱的新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歌曲《法国号》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让学生趣说生活中的乐器,然后教师接着说:“在音乐王国中,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首好听的乐曲,请你仔细聆听,乐曲给你到来了怎样的心情?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用动作模仿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吗?”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的两个精彩片段,同学们立刻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他们边听边“奏”,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我夸奖道:“同学们的耳朵可真灵,刚才聪明的你己经用动作表现出了这两首乐曲的演奏乐器。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再来认识一种乐器,这是什么乐器呢?答案就藏在歌曲中。”音乐响起,同学们都仔细聆听起来,他们都想快点儿知道是什么乐器。歌尽乐止,同学们找到了答案,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就这样,学生动情于曲,移情于器,而后潜情于“新”,即为学习新的歌曲、认识新的乐器而孕伏下情感。

2.习旧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习旧导入法也称为复习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旧知识导入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四年级的音乐课《唱脸谱》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在学唱歌曲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回答我,京剧中的行当可以分为几种?

生:生、旦、净、丑

师:很好,那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个行当勾画脸谱?(PPT播放脸谱图片)

师:净和丑角。

师:没错。脸谱在京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表现了不同性格人物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首歌曲叫《唱脸谱》,是京剧行当中净角的脸谱。

上新课前,教师并不是直接安排欣赏《唱脸谱》,而是先让学生回顾了京剧的行当,从净这一行当入手,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样的导入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及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比较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找准新课知识基础相联系的旧知识点是使用习旧导入法的关键。

3.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上课前运用儿童日常喜欢的游戏导入,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易于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运用恰当定会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实,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像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舞蹈导入、谜语导入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作出科学的设计。

三、遵循原则,让导入更加精彩有效

既然课堂导入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导入的方式,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二)课堂导入要有新意。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音乐课堂的导入环节也应具有新意艺术性。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设计导入时,内容要新颖、奇特,有新鲜感。所以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注意使用富于科学性、形象性、鼓动性和教育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干巴枯燥、刻板平淡、催人欲睡的无力语言。

(三)课堂的导入要有针对性。小学的音乐课课堂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在不同年纪、不同班级、不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特别是根据现代音乐教学论的要求,音乐课要从“静”转向“动”,转换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导入方法要做到与课堂目的、内容有机结合,自然导入。当然,这首先要求在设计上巧妙自如,并要充分体现针对性。

上一篇:煤矿班组创先争优活动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