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

2024-09-29

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精选11篇)

1.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 篇一

95后,即1995-出生、年龄16-20岁、处于青春期末期的人群,人口总量约1亿,在人口中占比不到10%,却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占比最高的人群,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移动搜索的主力用户。随着年龄增长95后正在迅速崛起,是未来几年移动消费的主力用户群体。

完整报告:

那么,95后的用户是怎样使用手机的呢?有什么特点?他们常用哪些功能?偏好什么应用?移动消费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如何深入的影响他们的生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为产品的方向策略提供参考,MUX用户研究组进行了专项调研,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立求全方位深入了解95后人群:

1)一对一深度访谈:与有代表性的95后学生个体面对面访谈,深入理解他们的观念、行为、动机和需求。

2)小组座谈会:就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邀请6-8位学生参与座谈会,深入探讨。

3)日志法:13名祖国各地、生活迥异的95后拍照并详细记录自己一周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使用手机的情景,展示手机与自己的生活。

4)问卷法:6000多名95后参与手机使用行为调查问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一、手机使用概况

安卓系统在95后中广泛使用,安卓vs苹果使用的比例约为8:1,远高于90后、85后中的比例。95后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一方面,与80后、85后经历电脑、PAD、手机等上网设备的转变不同,95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是他们最常用最习惯的上网方式,替代上网工具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断网的心理不适强、手机上网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95后多数处于求学阶段,大多不能随时随地上网,上网时间有限且集中;结果表现出在有限的上网时间内会充分使用、单位时间流量消耗多的情况。

二、下载应用

95后更喜欢尝鲜新应用。和85后、90后相比,95后为了尝试新鲜而下载APP的比例更高、应需下载APP的比例更低。逛应用商店是95后发现新应用、下载新应用的首要方式。

三、常用功能

95后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消遣娱乐社交和学习。主要原因是大多数95后还未真正走入社会,生活社交圈子偏狭窄,需求也相对局限。

1.娱乐消遣

在消遣娱乐方面,95后尤其喜欢泛二次元的内容和设计,例如95后对动漫类视频的兴趣远高于其他年龄组,泛二次元题材的小说深受欢迎。二次元APP在95后中尤其受欢迎,添加泛二次元元素的APP也较容易在95后中流行。

2.辅助学习

学习也是95后生活的主题,手机在他们的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90后、85后更多认为电脑是辅助学习,而手机主要是通讯和娱乐工具不同,95后认为在辅助学习方面,手机和电脑一样重要。搜索和学习类APP是主要使用方式,年龄越小越多使用学习类APP,年龄越大越多使用搜索解决学习问题。

3.聊天社交

聊天社交类APP是95后最常用的应用类型,因为青春期的特点之一是有较强的展示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认可和尊重的需求。熟人社交最常用、换新手机必不可少的聊天应用是手机QQ,而兴趣社交、陌生人社交最广泛使用的是百度贴吧,两者是并存且互相促进的,正如一位用户在日志里写到:“用贴吧来拓展朋友圈,用QQ来加固和朋友的感情。”

4.移动消费

1)现状:当前消费经验少

不可否认的现状是95后尚未成为移动端消费主力、手机网购商品、生活服务、理财的比例都低于90后和85后。

2)原因:受限于身份和收入

主要原因是超过半数95后还是中学生,是收入来父母的伸手党;当前既缺乏购买生活服务的经济基础,现实生活中需要自己进行购买决策的生活服务也少之又少,相比90后和85后,单位时间花费金额较少、信用卡持有比例低、购物无决策权。

3)潜力:未来增长空间大

一个大写的BUT!升入大专大学后,95后通过打工等方式拥有独立收入的比例提高,平均生活费有所增加;表现出手机生活服务使用比例迅速提升、种类增加、数额提升、更大比例有购物的自主决策权。

4)各类生活服务使用情况

大专大学的95后的移动消费比例提高、品类频率有所增加,需求以短期的吃喝玩乐为主。最常使用的消费类APP是团购、外卖,体现在餐饮、影票、旅游出行等。

四、小结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针对就当前大家关注的热点——95后人群——的生活作息、手机、网络情况、手机使用行为习惯及主要APP做了一个细致扫描和深入的探讨;多方位、多角度地呈现95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活场景。以期为大家在工作中做用户需求挖掘和用户行为理解提供信息。

2.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 篇二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时间

2016年4月20日至28日。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随机对天津农学院不同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男113人,女27人)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7份。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性判断,剔除作答不完整的,以及利用智能手机仅使用10秒以下(包括接发邮件、上网,看时间等)的问卷,除此之外,也不包括仅把智能手机当做一个音乐播放器的问卷,最后实际统计出有效问卷为133份。

(三)调查项目

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时间;姿势:站位(步行和静止)、座位、卧位(仰卧、俯卧和侧卧);使用场所;手机亮度调整方式及桌面亮度感(暗、较暗、合适、较亮和亮)评价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使用时间

表1是智能手机每日使用的时间(分)和每日连续使用时间(分)的调查结果。由表1看出,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最长为789分钟,平均值为138分钟,中值为107分钟;但每天连续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最长为180分钟,其平均值为10.4分钟,中值为5分钟。

(二)使用的应用程序

图1显示了大学生按降序排列每天使用应用程序的平均时间。其中,上网、游戏、QQ和微博的使用时间占全天使用时间8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图中上网时间表示的是除了上QQ和微博之外使用其他应用程序所用时间,主要包括上网看新闻、网上购物等所用时间。由图1还可以看出,中值排列前三位分别为上QQ、上网和上微博,但智能手机仅作为电话使用的中值却已接近零。这就说明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多元化,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不单单是仅作为电话使用。

(三)使用姿势

图2显示了智能手机使用姿势的分布频率情况。站位包括行走和静止两种姿势,卧位包括仰卧、俯卧和侧卧三种姿势。其中,座位使用智能手机频率占47.1%,站位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最小,占21.6%;而步行和仰卧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相等,占使用姿势总量的8%。

(四)智能手机亮度的调整方式和亮度感评价

从参与统计的130名大学生看出,智能手机屏幕的亮度自动调整和手动调整几乎各占一半,自动调整为67人,手动调整为63人。而手动调整中几乎不调整、有时调整和经常调整分别为34人、24人和5人,除此之外,还有3人没有作答。图3表示的是智能手机亮度感评价结果。由图3看出,46%的大学生认为智能手机的亮度感合适,6%的大学生认为智能手机的亮度感较暗,4.5%的人认为智能手机的亮度感较亮,而认为较亮的人数比认为较暗的人数多11.2%。从采访的对象还可以看出,智能手机调整方式中经常调整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亮度感评价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使用者为了延长电池的寿命而把智能手机屏幕的亮度调整到可视距离之内的缘故。

(五)使用场所

图4显示了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场所的分布情况。由图4看出,大学生在阳面寝室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最高,占37.9%;其次为在学校,占20.3%;大学生在阴面寝室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公交车内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相匹敌,占11.85%左右;阳面寝室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在学校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也相当,占16.4%左右。

(六)大学生在寝室使用智能手机的可视距离

图5显示了不同姿势的36名大学生在寝室使用智能手机可视距离的检测结果。由图5看出,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可视距离最远,为32.1cm;其次是站位,可视距离为30.2cm;俯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可视距离最近,为21.6cm;侧卧和仰卧可视距离分别为23.7cm和25.3cm。

三、启示与对策

(一)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出现偏多现象

从统计数据可知,现天津农学院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138分钟,约2小时,其中最大使用时间789分钟,约13小时。据此计算,除了吃饭和睡觉,该类学生其他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上。不可否认,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大众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包括社会整个全体的手机使用时间都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1]作为高校一方,如果一味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或者时间,不是明智之举,正确的方式是主动迎接手机使用时间的变化,改变自我教书育人的方式。[2]具体的措施是可以建立学校课堂手机客户端,建立起学校、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互动。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互动环节,利用课堂手机客户端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师生教学互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这一现象,学校组织开发各种APP客户端软件。除此之外,针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与手机打交道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建立或开发更多的手机功能,促进学校内各种社团、学生会或学生团体间的线上交流,并组织开展线下活动。总之,随着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多,高校的教育方式也应发生变化。

(二)除正常上网外,学生使用手机游戏时间所占比例最大

一直让学校教育者和家长们比较头痛的一件事在这份调查中也有反映:学生使用手机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娱乐游戏上。[3]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升的。但是,随着手游的不断普及和多样化,学生花在游戏娱乐上的时间还会更多,相对而言,花在学习上或户外活动上的时间会减少,而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将会是全国高校教育者普遍面临的问题。小玩怡情,多玩不益。[4]在看待学生玩游戏这件事上,高校教育者和家长们应该首先树立正确观念:合理合适的时间玩一下游戏,可以放松大脑,释放压力,另外有一些游戏还能起到益智和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目的。其次,积极地培养学生其他更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也是很重要的,高校可以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阳光运动,吸引学生放下手机,走向户外、操场。或者组织一些利用手机参与的有益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手机的使用上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中,进而达到帮助学生远离手机游戏的目的。相信随着学生自我身心的成熟,对游戏的过分热情也会渐渐消减,最终达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荆玉君,段丽君.大学生智能手机脱瘾新探[J].药学教育,2015,31(01):45-48.

[2]周珂.论智能手机视频拍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运动,2015(109):89-90.

[3]李伟轩.连续使用一小时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131-132.

3.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使用手机 意义

一、引言

近几年来,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们更换手机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智能机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的功能非常全面,它除手机固有的打电话和发短信等功能之外,还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查股票,查天气等。现在在大马路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在等车的人拿着手机看视频,或者刷新闻。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是一个使用智能手机非常广泛的群体,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至少持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在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低头族”。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社交,了解信息,俨然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对于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

二、研究目的

智能机功能全面,涉及生活各方面,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无聊时,可以用手机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在学习时,可以上网搜集资料,做做练习;行走在路上,你会发现很多低头一族,他们低着头看手机;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会看见很多人在玩手机。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平时使用手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本研究预期达到的目的:一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向他们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为广大商家提供商机,商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制作适合大学生这个群体的APP。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问卷调查与网络调查的方法。

三、研究方案

(一)采用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最终确定选题——“关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使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整合出最切合实际的问卷,并多次整理,归纳,以备分析。

(二)分发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查。在学校内和网上同时发放问卷,进行随机调查,确保随机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各个学院和各个年级男女人数相差不大。我们还到手机商店进行实地调查。

(三)整理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收回调查问卷,按选项统计人数,制成表格,用软件得出最后的数据,制作成图标,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撰写调查报告,总结本次调查。按分工完成调查报告,将得出的数据、图表、结论放进调查报告当中,并插入调查背景、研究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审核。

四、實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都至少有一部智能机。手机可以满足大学生上微博,刷朋友圈,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需求。现在的4G网络非常快,而且现在的校园网络非常发达,同学们可以在校园任何地点联上校园网,而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在深度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用手机交流基本可以代替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通过手机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的信息传递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牢牢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工具。

4.手机流量使用调查报告 篇四

5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上网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转赠”、“提速降费方案”,鼓励电信企业尽快发布提速降费方案计划;

9月,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式对外开放手机套餐内单月流量不清零业务;

10月,从10月1日起,手机用户无需申请,即可开通此项服务。

流量不清零政策”用户槽点及原因分析

二.20xx年中国手机用户流量使用快原因分析

三.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流量使用调查

近8成用户曾使用流量观看视频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草莓派综合调研平台与问卷网联合发起的关于手机流量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已升级4G用户占72.6%,3G用户占20.4%,2G用户占7.0%。在已升级4G的用户中,相当大比重用户经常打开4G流量开关优先使用4G网络,占71.3%,“网速快”是这部分用户优先使用4G网络的主要原因;而另外28.7%的4G用户则较为谨慎,他们认为4G流量跑的较快,因此并不经常使用4G网络。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用户流量使用行为的调查中,79.2%用户曾使用流量观看视频,27.7%用户曾在非官方渠道下载软件,24.8%用户经常在后台运行手机QQ等聊天软件。在上述三种行为中,“在数据流量环境下观看视频”会使流量快速流失,属于“大流量”使用行为;非官方渠道下载的应用可能包含“偷流量”恶意插件,并且在应用下载过程也可能会产生大量数据流量;后台运行聊天软件会使流量在接收信息、提醒等实时功能中流失。

过半用户明显感到流量偷跑,怀疑运营商“偷流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0.4%用户表示在最近两个月内开始感受到流量使用明显加快,而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三大运营商开始实行“流量不清零”业务的时间点。事实上,流量业务与运营商利益息息相关,由于电信运营商计费系统缺乏第三方监测,因此这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很难不怀疑运营商存在偷流量行为,或者计费系统存在漏洞问题。在针对4G和非4G的流量使用调查中,4G和非4G用户均有超过半数表示明显感觉流量使用加快,且4G用户的感觉更明显,86.2%的4G用户认为升级4G后流量使用更快。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iOS和安卓平台均有超过半数用户表示在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后明显感受到流量偷跑,大量用户怀疑移动运营商存在偷流量行为,分别占60.6%和53.3%,其中iOS端用户感受更明显。同样,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被调查者中,均有超过半数怀疑运营商有偷跑流量行为。“流量跑得快”已成为广大智能手机用户最强烈的使用体验;“运营商偷流量”也成为了近日用户的吐槽焦点。

用户不了解“流量不清零”具体实施方法,满意度较低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五成以上用户对“流量不清零”业务的具体实施方法不完全清楚,对该业务的使用范围、时长并不了解,认为尽管运营商对推出了看似惠民的业务,但仍缺乏诚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流量不清零”业务推出仓促,运营商缺乏对该业务的宣传和说明,且业务条款和实施范围本身也是重重限制,上述种种进一步引发用户不满情绪。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大部分三大运营商用户均表示并未感觉到“流量不清零”业务带来的便利;尽管有一定数量用户明显感受到“流量不清零”业务带来的便利(中国移动满意用户占比最高,占37.6%;其次为电信用户,占32.6%;最后是联通用户,占27.6%),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该业务表现出不满意情绪,觉得运营商缺乏诚意,认为该业务并未体现其“惠民”特性,实行该业务后,流量反而跑得更快。

流量检测方式主要为手机安全软件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9.2%用户认为流量偷跑是APP中的恶意插件、病毒导致;53.9%用户认为是4G网络网速变快所导致;42.1%用户认为运营商流量监管不规范也是因素之一。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除去“运营商偷跑流量”这一因素,“用户本身对智能手机的认识不足”也会使流量在4G环境中更容易“偷跑”:一是因为4G环境下网速快;二是因为用户未完全退出某些APP,APP在后台会进行自动更新、接收信息等耗流量行为;三是用户通过非正规渠道安装了带有恶意插件的APP导致流量“偷跑”。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用户采取的流量监测方式为安装手机安全或流量监控软件以及靠运营商发送流量提醒短信,分别占41.1%和34.1%。在如何预防流量偷跑的`问题上,63.7%的用户建议不上网时关闭流量开关,45.6%用户建议尽量避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43.7%的用户则认为安装相关软件也可有效避免流量偷跑。

四.20xx年手机用户流量使用状况小结

1优先使用4G

已升级4G的大部分用户中优先使用4G网络,“网速快”是这部分用户优先使用4G网络的主要原因

2流量使用感受

“流量不清零”业务推出后用户明显感觉流量跑得更快,4G用户感受更明显

3流量偷跑

大部分手机用户(包括使用不用手机操作系统、不同手机运营商的用户)明显感觉存在“流量偷跑”,怀疑运营商偷流量

4 “不清零”知晓度低

半数用户对流量不清零业务不甚了解,认为并未看到该业务的惠民性,认为运营商缺乏诚意

5流量流失原因

用户认为APP恶意偷流量,4G网速变快以及运营商操作行为不当是流量快速流失的主要原因

6预防流量偷跑

5.手机使用调查问卷 篇五

1、您的年龄?

18岁以下□18—27岁□28—37岁□36—47岁□48岁以上□

2、您的性别?

男□女□

3、您的职业?

学生□上班族□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其他□

4、您认为手机在您生活中的重要性?

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

5、您经常使用手机的那些功能?

□接打电话,发短信

□用QQ、微信、人人等即时通信软件

□娱乐(音乐、视频、游戏等)

□拍照、录音、拍视频

□有GPS、查询地图等功能

□上网、浏览网页获得资讯

6、您认为在生活中手机对您的益处?

□使交流更快捷方便

□丰富了日常生活

□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

□通过通讯公司的资讯更便捷地了解时事

□为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其他:

7、您认为在生活中手机对您的敝处?

□手机辐射

□过多的话费增加了家庭负担

□使交流更加私密,有损彼此信任

□使人性格内向化,惧怕面对面交流

其他:

8、您认为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有那些?

(11、你认为学生该使用手机吗?)

9、您希望未来的手机有哪些功能?

6.大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 篇六

为了了解当下大学生使用的手机的价位、选取手机的着重点、手机的品牌、等情况进行了本次的问卷调查,以便分析当下大学生在手机消费方面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从而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手机市场发展情况。

二、调查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越成长,全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了消费热点,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逐步走进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大学生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这已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手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面对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

三、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品牌、手机使用的时间、用处、价格以及每月的话费等情况。

四、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本次的调查对象选取为所有在校大学生

调查时间:11月5日——11月10日

调查方式:本次问卷采取网络问卷的调查方法,将问卷通过QQ等社交平台发放进行随机抽样。采用网络问卷,更能提高效率,减少调查工作量。电子版调查问卷使用电子邮箱发给大家,无需分配问卷,数据统计便捷。

五、问卷的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所以选取了腾讯问卷平台制作平台,这样可以方便的将问卷的链接分享到平时使用的腾讯社交软件上面,而问卷的问题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使用的手机的品牌、价格等方面设计的。

六、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填写数量52份,有效填写37份

七、调查结果分析

1、使用手机品牌和选取手机的注重点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使用苹果手机、小米、oppo的手机比较多,大部分购买苹果手机的用户是因为苹果的功能,而选择小米和oppo的则更加看重手机的性价比,除此之外,大学生选择手机有35。1%的人表示很在意网速,也就是说大学生使用手机其实还是更加偏向于娱乐上网,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学生买手机更加注重性价比,也就是说虽然当下大学生在手机方面的消费能力比较强但是也显得比较的理性化。

2、手机使用时间及用途分析

54.1%的人表示在初中就开始接触手机了,而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用途是上网和联系家人朋友,但是有67。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都是在三个小时以上,说明手机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是相当于生活必需品了,且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等娱乐项目上面,可见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算是一种排忧解闷的主要途径。

3、 手机的购买途径和获取途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59.5%的大学生的手机都是来源于父母,仅仅21.6%的人的手机是自己赚钱买的,在购买途径上面73%的选择手机专卖店购买手机,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的经济并不独立,手机使用的费用主要是父母承担,并且选择购买手机的途径大多都选择比较保守的专卖店购买。

4、话费费用以及手机心里价格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1%的大学生每月的话费超过了150元,并且35.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心里最理想的手机价格在——2500元之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可证明大学生这种没有收入或者说是低收入的人群的消费能力并不高。

八、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当下大学生选择手机主要会考虑手机的性价比和手机的功能等方面,并且学生对手机的心里价格主要在2000——2500元之间,所以如果要进入、拓展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应该从产品的性价比、功能、价格定位等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的需求。但是要进入这个市场的话可能会比较的困难,手机普及的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不能跟上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且大学生购买手机的途径比较单一固定,所以如果真的要打入这个市场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九、总结

成就与收获: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认识到了大学生手机消费倾向、对手机的需求等,也可以看出如果要进入这个市场是多么的不容易。

7.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 篇七

当今社会, 信息已然成为价值核心。承载信息的各种媒介, 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渠道融入时代脉搏。在媒介发展的趋势中, 随身性、互动性与兼容性不断得到凸显。手机, 特别是智能手机, 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显著。以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地区, 迫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外界的压力, 贵州的信息化进程日趋加速。贵州大学生是贵州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综合素质较高, 对新事物保持较高的热情, 是许多新媒体产品的用户或潜在用户。考察贵州大学生的媒介需求及其反应在手机媒体上的使用行为情况, 有助于了解贵州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进一步认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立足的研究对象是贵州大学生, 即在贵州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群体, 在外省读大学的贵州籍学生, 不在研究对象范围之列。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 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着重关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及手机的媒介功能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

二、“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内涵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 是传播学中以受众行为为导向的研究。理论基于这样的认识, 即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 这些需求的产生与受众的性格、兴趣、环境与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传播学家E·卡茨将受众对特定媒体的接触可以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式反应。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 研究贵州大学生如何认知手机媒体, 具体使用情况, 满足需求的程度, 手机媒体对贵州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形成是否存在影响等, 将加深我们对大学生群体及其媒介使用情况的了解, 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问卷调查分析

2011年8月—2011年9月, 研究者通过网络与纸质问卷两种形式, 对贵州数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13份。

1、人口学变量概况

样本涉及学校包括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阳医学院、贵州财经学院、铜仁学院等, 多所贵州本科院校。年级以大二学生为主体, 占样本总量的76.19, 大一7.14%, 大三14.29%, 大四2.38%。专业方面, 以文科学生为主, 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占主体, 理工科、医学等非文科学生占34%。其中男生126人, 占总体样本比例59%;女生87人, 占总体样本比例41%。贵州籍学生126名, 外省学生87名。月生活费比例300元及以下者占7.14%, 301-700元者占47.62%, 701-1000元者占38.1%, 1000元以上者占7.14%。月生活费比例分布情况说明, 贵州籍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收入以301-700元者占主体。701-1000元者紧随其后, 相对贫困的和相对富裕的学生所占比例相近均为7.14%。从月生活费中分配多少金额用于手机, 侧面体现了手机媒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手机媒体使用情况报告

问卷对贵州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92.86%的学生都在使用手机, “从未使用”的选项没有人选择, 而“曾使用, 现在不用”的比例占7.14%。追问选择该选项的学生, 回答“手机遗失”和“觉得限制自由”的各占一半, 而“手机没用”或“浪费钱”选项则没有人选择。再追问他们将来的使用意愿, 多数人回答“会使用”或“不确定”, 没有人明确表示反对使用手机。从问卷中反映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接触率几乎达100%, 可见手机媒体在贵州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

累计使用手机的时间反映了贵州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黏性和熟悉程度。经调查表明:使用时间小于一年者占5%, 一到两年25%, 两到三年者17.5%, 三到四年者17.5%, 而使用时间超过四年者达35%。

综合相关因素发现, 大一新生并非手机使用年限最短的群体, 除去现在没有使用手机的学生, 累计手机使用年限小于一年者人数很少, 有大二也有大四的学生, 却没有大一新生。说明上大学并不一定是使用手机的起点, 年级因素对手机的使用时间影响有限。而经济情况则较显著地影响了学生的手机使用年限与手机费支出。数据显示, 选择“曾使用, 现在不用手机”的学生中, 生活费分布情况为300元以下与301-500元。而累积手机使用时间为一年以下者的生活费均为301-500元, 相对偏低。

“每月手机费用支出”数据显示, 12.5%的学生手机费支出为“30元以下”, 60%的学生的手机费支出为“30-50元”, 27.5%的学生手机费支出为“51-100元”。其中, 手机费支出选择“30元以下”者中, 有60%的学生月生活费支出为301-700元, 20%的学生月生活费支出为300元以下, 还有20%者生活费为“701-1000元”。从总体上看, 每月可供支配费用较少。而手机费支出为每月51-100元者中, 有27%的学生月生活费为701-1000, 18%的学生月生活费大于1000, 55%的学生月生活费为301-700。通过比较得出, 手机费支出较多的学生群体, 月可供支配的生活费也较多,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另外, 月手机费支出“30-50元”为占据主体的选项, 在这部分样本中, 0.04%月生活费300及以下的学生选择, 42%的学生月生活费支出301-700元, 50%的学生月生活费为701-1000元, 以及0.04%的学生月生活费为1000以上。数据证明, “30-50元”的手机费支出基本能够满足各种经济条件的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 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都针对高校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手机资费套餐以及专网活动, 以移动“动感地带”品牌为例, 18-48元的资费套餐加校园V网, 基本上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电话、短信以及少量的网络流量需求, 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也就将大学生的手机费支出基本控制在30-50元的范围内。

3、手机的媒介运用与认知度

短信、电话是所有手机媒体都具备的最基本通讯功能。除去基本功能之外的应用更能体现出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个性。数据表明, 手机QQ, 浏览网页, 图铃下载, 网络游戏是贵州大学生最常用的手机功能, 占比70%;继而是视音频播放功能, 占15%;助理软件与拍照功能各占5%;单机游戏与其他功能各占2.5%。这一数据也与日常经验相吻合, 许多学生甚至在上课期间都保持手机QQ在线。视音频播放也是较热门的应用, 鉴于学生网络数据流量有限, 此处的视音频播放多为通过电脑下载至手机上的非在线视音频应用, 类似于MP4功能。

在专项针对手机上网的调查发现, 95%的学生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 2.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开通, 还有2.5%的学生表示未开通手机上网功能。对未开通和不知道是否开通的学生进行追问, 均表示将来准备开通手机上网功能。在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沟通和个人展示三大需求。

手机网络运用的研发是基于PC平台的延伸, 调查数据显示, 手机上网与电脑上网相比, 优势主要体现在手机本身的特性, 自由灵活、不限制活动, 另外, 能够实时关注和更新信息的吸引力也比较大。而手机上网主要的缺陷在于网络兼容度较差, 屏幕小, 流量受限, 输入慢及系统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学生手机本身的档次、功能限制, 二是运营商的流量套餐资费价格与服务局限, 三是相关网站、在线软件针对手机用户的上网体验的技术跟进不足。

追问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定位, 40%的学生认为手机仅是一种通讯工具, 12.5%的学生把手机理解为个人信息综合平台, 47.5%的学生认为两者兼有。早期的手机仅具有通讯工具的作用, 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可能性, 使得手机正在朝个人信息综合平台与通讯工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有40%的学生只将手机的定位局限于通讯工具上这一结果, 一方面说明还有较多学生的信息平台需求尚未被激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反应较为淡漠, 既有使用习惯会影响人们接受新事物;第三, 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也需要更多的费用支持, 大学生受经济能力制约, 会认真考虑这种投入所带来的满足是否值得。

4、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情感体验

手机作为一种高度渗入用户生活的媒介, 会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数据显示, 87.5%的学生认为拥有手机在保持自己与亲友的密切联系方面帮助很大。1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仅有2.5%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可见, 手机已然成为大学生与亲友之间情感维系的重要桥梁。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排序分别为:亲友之间联络感情, 打发时间, 学习需要, 工作需要及其他。打发时间成为位列第二的选项, 可见许多学生对现有的闲散生活状态感到不满, 但又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手机成为了填充无聊时光的重要工具。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体现在一些生活习惯上。35%的学生表示晚上睡觉有时候会关机, 27.5%的学生表示睡觉从不关机, 同时, 关机睡觉的学生也占25%, 12.5%的学生表示他们常常关机。从总体上看, 选择不关机或少关机的学生占多数。换言之, 他们在睡觉时, 也对手机存有期待。如果发现没带手机, 60%的学生表示有点牵挂, 但也无关紧要;22.5%的学生感觉不安, 如果方便就去拿, 或找他人借用;12.5%的学生会极度坐立不安, 一定要拿到手机;也有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没带反而更好。数据证明, 多数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维持在理性而有节制的程度上。

在信息获取和媒介时间分配上, 47.5%的学生表示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媒体是电脑, 手机紧随其后37.5%, 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 电视10%, 书籍5%, 广播、报纸的作用被极度边缘化, 几乎没有人选择。而在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媒体的问题中, 手机占绝对优势, 占比70%, 电脑占25%, 书籍、电视各占2.5%, 其他媒体则比例甚低。可以看出, 手机媒体在保持受众粘性方面优势突出, 手机信息的传播, 能迅速得到受众的反馈。

5、手机本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手机媒体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而手机终端的选择, 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用户对这一系统的使用体验。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智能手机是发展趋势所向, 但实际情况是62.5%的学生依然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所占比为35%, 还有2.5%的学生不知道智能与非智能手机的区分。这也体现了贵州的基本信息化水平。选择手机的依据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性能, 占比67.5%, 随后是价格因素20%, 品牌因素7.5%, 外观考虑2.5%以及其他因素2.5%。可以看到, 在性能和价格两大重要因素的权衡下, 多数学生选择了性能。可见, 为更优良的性能多花钱, 对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值得的。而体现夸示性消费的品牌和外观因素则占比较低, 37.5%的学生认为具备炫耀功能, 10%表示不确定。拥有如i Phone一类高级手机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 而这类手机在设计之初就强调了与众不同的夸示外观和效果。数据结果表明,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手机档次对于标示身份和个人品

贵州大学生在贵州接受教育, 毕业后将有较多人留在贵州就业。他们是中高等级劳动者的主要补充力量, 是特征鲜明, 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的手机用户。样本数据证明, 贵州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接触率和用户黏性非常高, 两项数据证明手机媒体具备满足大学生群体基本需求的能力。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观点, 需求的产生来自于社会条件与个人特征的双重影响。贵州大学生具备许多共同的特征, 如年龄集中在18-23周岁之间, 精力充沛, 追求个性, 相对独立又渴望交流, 面对的社会环境也是相似的。在这样的条件下,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的产生需要具体的媒介接触行为来解决, 此时, 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与既有媒介印象将会对接触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结合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访谈证明, 手机的随身、灵活与便捷, 使之成为最具接触优势的媒体;在基本通讯功能之外, 手机日益丰富和完善的用户体验, 也使其成为大学生仅次于电脑的信息获取渠道。手机是学生最贴身的媒体, 它是学生与外界实时保持联系的一枚按钮。在访谈中, 许多学生表示, 手机通讯录是自己最珍视的资源, 关注度甚至超过手机本身。手机能带来随时保持联系的可能性与安全感。同时, 许多学生表达了对手机的一些非基本功能的青睐。如基于手机上网的各项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页浏览, 手机QQ、社交网络等, 已经成为除电话、短信之外的主流运用了。读图时代诞生的年轻人对报纸等纸质媒介的热衷程度远低于声画并茂的电子媒介, 并且在学校住宿舍的条件下, 学生可接触的大众媒体有限, 且成本高。所以, 电脑和手机就成为两大主要媒介。在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上, 手机遥遥领先, “有求必应”的手机是接触成本最低的媒介, 有效占据了大学生大多数时间;而它在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和丰富体验上手机则比不上电脑, 毕竟, 手机媒体的综合性运用还在不断开发和跟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 在不方便用电脑上网的情况下, 手机上网是重要的补充形式。

访谈中, 许多学生表示手机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但绝不是全部生活。个别学生对手机或电脑的成瘾症状, 并不能成为所有大学生手机媒体行为的代表。过度担忧大学生会因为把玩手机而迷失自我, 放弃学习, 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但同时也要看到, 多数学生还是有不当的手机使用习惯。利用手机来打发所谓的无聊时光, 上课玩手机, 甚至利用手机作弊等行为, 则是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

调查发现, 贵州大学生群体使用的手机终端差别较大, 多数学生使用的还是非智能手机。迫于有限的生活费压力和尚未被完全激发的需求, 多数学生对手机等电子媒体的依赖程度有限, 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 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还是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同时, 我们要看到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正在不断迎合热爱新事物, 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的需求。手机媒体兼具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频繁使用手机, 使大学生习惯于不同传播角色之间的转换, 锻炼了学生的信息传受技能。借助网络, 使手机成为学生独立表达观点, 及时互动沟通, 实时更新信息的平台。手机媒体正在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摘要: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视角, 调查基于贵州大学生群体需要而产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 并分析原因, 加深对大学生群体及其媒介使用情况的了解, 并探讨对策。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需求,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8.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 篇八

我们希望通过对甘肃报业集团手机报纸的运营期间使用情况的调查,掌握手机报纸这一新兴媒体在甘肃市场运行中的受众满意度。根据这个目标,我们从用户背景着手,调查分析受众对手机报纸的内容、形式、收费、发送时间四点为衡量满意度的变量。

一、对调查对象的简要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根据甘肃手机报面向全省、受众分布广、收入差别大等特点,以调查区域、性别、收入、年龄、职业这几个因素作为我们选择调查对象的维度。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兰州地区的调查对象最多,占总量的17.3%;其次是庆阳地区,占10.7%;陇南与酒泉各占10.0%;临夏、敦煌和金昌所占比例相同,为7.3%;最少的是张掖地区,仅有2.7%。除去我们设计的预定调查区域外,其他地区的调查对象有5个,占总量的3.3%。

一般来讲,手机报纸的有效受众主要是那些有一定知识水平、经济基础好、对资讯高度敏感的人群。手机报的主要使用人群有一定的知识、技术背景(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学生,总和是34.1%),收入适中(月薪2000元左右,占总数的48.3%),年龄多为21-30岁间(47.3%)。这些个人背景使该人群有接触新技术、新事物的机会,收入稳定保证了接触新事物的花费,年龄处于少壮时期,决定了他们有好奇心接受新事物,正好符合手机报有效受众的界定。

二、獲知《甘肃手机报》的途径

手机报的获知途径我们设定了7项,其中通过手机短信途径的比例最高,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达56.1%。在电话访谈时我们了解到有相当部分的使用者是通过同事、家人或朋友介绍了解到手机报,这部分人占到19.6%,相比较通过广播电视途径的人最少,只占到0.7%。

根据数据,人际交流(同事家人朋友)和新媒体(手机短信)成为手机报获知的重要途径。这种获知途径使得手机报的内容必须获得受众的认可,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手机报内容的一大缺点就是同质性很高,而且完全依赖报纸的采编力量,完全没有突出手机报新闻的特点。

三、对内容和信息量的评估

1、喜欢阅读的内容

由于手机报纸本身容量的限制,手机报刊登的信息主要是以新闻资讯为主,新闻长度受到限制,根据这样的状况,报纸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采用立体化传播思维,将新闻标题进行整合,分门别类发布,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找;同时也适应了“分众传播”的发展趋势,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时代“大百科全书”的优势。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选择用新闻内容所属的栏目进行调查。

表2 喜欢阅读的内容

上表显示,选择体育新闻和科技新闻的人次居多,“其他”一项有144人次。手机报的新闻发布模式非常适用体育、科技、娱乐等新闻:利用新闻标题就可以吸引读者。而且这些新闻类型也符合目前受众的阅读习惯,即不刻意的追逐严肃话题,新闻不仅可以提供新知,同时受众获得乐趣的为更主要的目的。

2、需要增加的信息量

在“需要增加信息”一项里,认为科技新闻需要增加的人数较多,有121人次。而认为要增加社会新闻的人最少,仅79人次。《甘肃日报》以本省新闻为主,所以该手机报也有相当充足的本省社会、时政类新闻。但是数据表明,人们对科技新闻的需求较迫切,基于《甘肃日报》的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不在科技新闻,从而《甘肃手机报》的科技新闻量不充分。

另外,有141人觉得还需要其他的新闻信息,在访谈中,人们最多提到的是增加国际新闻。笔者认为,《甘肃手机报》承接《甘肃日报》的办报思路,其内容定位已经成熟明确,即以本省新闻为主,所以对于国际新闻,如果不与中国或甘肃省有密切的关系,其新闻量的变化不会太大。此外报方还考虑到受众耐心有限等因素,手机报的篇幅尽量短小。

表3需要增加的信息量

从有关内容的两项调查来看,目前在手机媒体还处于用户阅读习惯培养阶段时,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但现有的手机媒体还仅仅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简单加工后进行发布,传统媒体也没有专门针对手机媒体的内容编排。另外,手机媒体也和传统媒体一样是地域性比较强的,而且受众群大部分重合。因此,手机媒体要想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具有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和排他性,这就需要加强编辑力量,专门抽调编辑编发稿件。

此外,这两项内容偏好的调查,也从侧面反映出,手机报纸逐渐成为一道文化快餐,虽能填饱肚子却缺乏文化底蕴,仅仅是一种信息的承载方式。

3、接收时间

“希望接受的时间”一项,选“早上”的人不多,只有16人次,相比而言选择中午收到新闻信息的人较多,有131人次,许多调查者觉得手机报新闻在中午闲暇时间收到更好。特别是,有144人次希望能随时收到新闻信息。从整体来看,大多数人愿意在中午到晚上这一时间段接收新闻信息。当问到为什么不愿在早上收到信息时,有调查者反映,“早上太忙,没时间看信息”。也有一些调查者说“这个手机报在休息的时间看比较好”。从受访者的角度可以看到,人们普遍认为手机报只是供人消遣的工具,当人们无事可做时,可被用来“打发时间”。

4、接收次数

对于每天接收次数一项,有126人选择两次/天,占84%。受访者认为目前的早晚两份报纸已足够,这明显是受现在纸媒发行时间影响而产生的惯性。另外,选择每天三次或四次的人数不多,但在访谈时,这部分人明确表示选择次数多是因为希望看到更多的新闻信息,及时掌握最新的资讯。还有选择每天一次的受众,这部分人占到9.4%,比选择每天三次与四次的总和还多,笔者认为目前这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手机报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也许还有人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对于这部分读者,报方应把他们争取过来,使他们变成积极的读者。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5、对手机彩信图片的态度

表4显示,有85.9%的用户希望在看新闻时配有彩信图片。手机报的图片与纸媒的相同,有些图片配合文字新闻,有的图片自成新闻,图片可以消除人们阅读时的枯燥感,调节情绪,对新闻内容有直观的感觉。但是这里有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每幅图占一帧空间,这就造成了图片与内容的分割,有时人们会把图片与文字联系不上;手机呈现图片速度较慢,会让人产生焦急感。图片的加入,甚至有些摄影的加入,使得手机报愈加突出其新媒体的特色。

《甘肃手机报》每期都会有3到4幅图片,上表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图片量合适,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28.5%的人觉得图片有点少。相对纸媒,手机报的空间有限,并且根据人们阅读的耐性,一般的手机报是15帧或18帧,这样就限制了图片量。但随着市场的扩大,手机技术得到不断发展。3G技术推广后,手机将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娱乐功能整合到一起,突出其多媒体用户终端的特性,奠定了信息表现形式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础。手机报纸通过这种技术的优势,对各种信息进行精心编排,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形式。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综合使用,能够保证信息的传播效果,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四、对用户预期信息费用的分析

在我们的“手机报每月资费”调查中,35.3%的人觉得在5-8(不含8)元的范围可接受,另一与之接近的是有34.7%的人认为3-5(不含5)元的范围可接受。一般的移动资讯每月是5元,手机报作为一种资讯传达的方式,被人们认为与移动资讯是同等类别,所以大多数人选择这两个资费范围。就像其他消费品,使用方便、内容丰富、价格便宜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样,手机本来就是大众化消费物品,以其为载体的手机报纸也应该适应大众化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口味。

五、手机报的缺陷

在此次调查中,受访者纷纷表示手机报能使自己方便地获取信息、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存储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可以通过转发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也可与报方及时沟通等多方面的优点。

但是,在经过调查,发现《甘肃手机报》也面临着一些手机报普遍的缺陷。

1、或将与新闻网站殊途同归

目前国内报社纷纷朝数字化转向,除了当前兴起的手机报外,几年前就已出现的新闻网站也是其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从今天来看这些新闻网站,并不是建立在对传统报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而仅仅成为报纸的电子翻版,作为纸媒体的附属品和辅助宣传工具。手机报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处境,其初衷仅是在手机上占领舆论阵地,靠报社的“输血”,不仅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移动媒体的优势,还存在了先天的体制上的惰性:依赖办报纸的思路来处理更讲求速度的手机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固定框架内运作。

2、利润空间有限

根据我们的调查,读者接受的《甘肃手机报》收费标准在5元/月,如此微薄的收入还要在报社和运营商之间进行分配。据资料显示,全国性的手机报订阅费约15元/月,报社收入仅占18%。地区性的手机报推广和发送的成本虽然要比全国模式低很多,但即使是对那些在国内开手机报先河的省市来说,订阅费仍然是杯水车薪(广东省的手机报订户是150万,浙江省的订户也有10万之多),相比较手机报在甘肃刚刚起步,其订户还不习惯这种阅读方式,且人们的消费理念也限制了这种新兴媒体的发展,更不用说如此狭小的利润空间是很难推动手机报的继续发展的。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手机报的盈利模式尚模糊不清,依靠报社“输血”的方式在试营运之时是可以实行的,但其最终目的是除了在手机上发挥引导舆论功能外,盈利也是目标之一。长期依靠“输血”最终会导致手机报成为报社的负担。只有基于高度整合的数字内容平台开发的各种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的强力支持下,手机报才能成为新型产业链上的盈利点。

3、隐私有被侵犯的可能

手机作为私人交往的工具,一般将是要回避大众传播公开性和广泛性的。但是为订阅新闻,手机用户的号码被传送到无限信息平台上,那么用户的个人隐蔽性会遭到破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受访者明确表示对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收到手机报不满,有用户直接询问如何取消手机报。受访者急切希望取消手机报的原因在于:一是担心手机费会莫名被扣除;二是担心会被广告或有诈骗性质的短信骚扰。在消费者这种心理之下,手机报的推行会更加困难。■

參考资料

《手机报纸三大模式谁占鳌头》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6年02月21日

《手机报:第五媒体魔力初显》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6年01月16日作者:万辉

《手机报的发展方向:3G网站型》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6年12月15日作者:匡文波

9.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报告题目 : 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情况调查 系 : 财经传媒系

年级专业 :13级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31603215

姓 名: 林许

提交日期:20__年 12月15 日

学生姓名 林远成绩

评语: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一、调查信息 ............................................ 4

二、问卷结果分析及探讨 ................................... 5

(一)大学生使用APP类型的调查 ....................... 5

(二)如果有一款为您推荐学校基本信息、校内及周边购物、

餐饮、租房及娱乐场所信息的手机应用,您愿意下载吗.. 6

(三)大学生通常使用手机的时间段 .................... 7

(四)大学生关于手机使用时间情况调查 ................ 7

(五)大学生对软件付费情况调查 ...................... 8

(六)手机携带情况 ................................... 9

(七)手机APP对与人实际交流影响 .................... 9

(八)对手机APP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 .................. 9

(九)手机APP对于他们交流的影响 ................... 10

(十)手机APP对财产安全的影响 ..................... 10

(十一)手机APP对外出活动的影响 ................... 10

三、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10

10.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

手机,随着技术的革新,各种功能的丰富加强,逐渐成为一台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电脑。作为中国大学生的你,在课堂上,你是选择看着老师还是看着手机?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大学生课堂玩手机

现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对此情况的态度以及对学校课程安排的评价等方面的主

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态度。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在校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4份,回收94份,有

效率为100%。

3、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

在课堂上有玩手机习惯的学生占到总样本的90.43%,仅有9.57%的学生在课堂上能主观上控制手机的干扰。据调查显示,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刷微博以及聊QQ分别占了总样本75%和44%,占据39%的其他类别里面还包括了玩游戏看新闻。可以看出大学生比较注意与他人的交流互动,而不是单一地做一个旁观者或一个参与者。他们渴望在生活中真切地加入自己的角色。通过调查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专业课的课堂学习的。而在公选课以及公共课上大家的兴趣便没有这么高,都占据总样本的72%。同时,根据数据表明,学生玩手机的时间还是相对平均的,从另一个方面看,更加说明问题的严峻性。

(2)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心理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课堂使用手机带有

内疚心理的,只有22.34%的同学表示没有内疚感。而关于学习方面,大多数同学觉得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占据了总样本的46.81%,仍然有41%的同学觉得没有影响,说明仍有很多同学觉得大学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太大效果。而关于对待其他同学玩手机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表示见怪不怪,占据样本81.91%。在给学校提意见这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在抱怨老师不风趣幽默,还有些同学表示要把没用的基础课删掉,占据了19.15%。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觉得问题出在学校身上。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待学校开设的课程满意度比较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大学生活比较颓废懈怠。这些问题不单是由学生或者老师引发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教育体系的缺陷。

三、大学生课堂表现体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自控能力。大学生已经步入了成人的行列,已经能分出是非善恶。明

知玩手机不利于自身发展且对老师表示不尊重,但还是嗜手机如命。

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学生的心智上的不成熟。

2、自我意识。学生课堂手机活动偏向于微博以及QQ,表明学生希望获得

比较直接的沟通互动,而不是看新闻或者看小说这种单方面的灌输知

识理念。大学生渴望获得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刷微博聊QQ,是比较浅

显的方式,对个人发展并没有长远的好处。也体现出现在大学生思想

比较浮躁。

3、对老师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课堂玩手机是表示内疚的,说明

大家并不是不想尊重老师,只是比较不尊重这堂课。对待老师,还是

希望自己是有礼貌而且谦和的。

(2)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由于受访人主要是大一学生。根据调查,学生普遍对课程

设置不满意,甚至还有同学觉得忍无可忍。大一是高考生活着走出火

海的第一年,学校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有些公选课的重要性

没有十分好得体现出来,再加上学校考试门槛比较低。自然没有多少

学生会认真听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与老师的课堂授课以及教

育体系方面相结合。而在专业课上玩手机的人也不占少数,说明学生

没有意识到专业课打基础的重要性。加之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松垮,考

试制度宽松,学生更加有理由在专业课上放任自由。

2、教师准备。有一些课程,尤其是全校性公选课,有些老师的备课其实

是相对粗糙的。大概是因为“选修课”这个名号吧。再加上学生其实

是抱着刷学分的态度来上的。但是也有一些教得很好的公选课,老师

上课不点名考试十分容易,但是学生的出席率也很高。老师并没有注

意学生的能力拓展。这个方面,希望一些老师予以重视。

3、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饱受国人以及外人的指指点点,但是一直未能得

到解决。出台的一些方案,不治标也不治本。尤其是高考到大学毕业这

七八年时间。

(1)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现状未曾改变,从高考的高压中脱离出来

之后,大家面临的是一个比高考环境轻松太多的大学学习环

境。考试难度设置不会太大,学生往往仅需考前临时强记便可

轻松过关,对学生的真正素质提升没有好处。只要学生在校基

本无大过便可轻松毕业,取得文凭。这都使学生失去压力失去

鞭策和激发潜能的机会。

(2)在刚从应试教育中毕业的学生尚未完全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时,就把学生放入一个十分宽松几

乎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的学习环境里。指引和约束学生行为的措施也不足,这样难免让学生不知所措,闲适度日。

(3)大学没有能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国家选拔出来的精英,需

要承担起更多对社会的责任。这样使得学生没有从一个高的思想境界中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需要珍惜。而且大学对学生教学要求的宽松化同时也会使得学生在大学中无法获取真才实学,在社会、工作上甚至没有办法和文凭稍低的人竞争。毕竟人家得到的是真正的技术和谋生的方法,而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现实问题解决中往往也用不上的泛泛理论。有更高的眼界,才会有更持久的动力。

(4)很多大学没有为学生营造很好的学术氛围,这样容易使学生分

11.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手机词典 词典使用 词典使用策略

一、研究背景

词典是外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词典种类繁多,按媒介主要划分为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两类。电子词典是以光盘、磁盘、磁光盘及芯片等光电磁介质作为载体,并可借助微型处理器以及相关设施进行查询和阅读的词典(章宜华2004:159)。智能手机词典指的是借助智能手机平台信息处理功能实现词典信息查询和阅读的一种新兴的电子词典。(卢国华,张雅2010:115)手机词典出现的时间虽短,但发展较快,学生持有和使用的人数众多。目前对手机词典的研究较少,仅有李锡江和包薇(2012)、叶昆(2012)等人,且鲜有针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因此本文就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手机词典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手机词典使用的特点,并对其使用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百色地处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地,属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特点。本次调查以百色市两所普通高校大一和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该阶段英语为必修课,词典使用相对普遍。两所高校生源多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问卷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达45.8%。调查共发放51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1.18%。右江民族医学院246份,其中英语专业47份;百色学院219份,其中英语专业66份。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测试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设计参考了赵卫(2004)和陈玉珍(2011)的部分题目,并根据手机词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编,内容主要包括:(1)手机词典的基本情况,如词典品牌、来源、拥有率、使用频率等;(2)词典查阅需求;(3)词典使用策略;(4)词典查阅后的满意度、使用指导需求和词典改善建议等。除手机词典的品牌、来源、拥有情况和建议外,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

测试一共设12道英汉互译题(English→Chinese,Chinese→English各6题),每题含一个未标记的目标词,该目标词为直接影响翻译结果并需要对查阅的信息做一定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果的词。翻译成绩的评定包括选词贴切、句子结构准确、语言符合规范等指标,本调查主要考查学生词典查阅策略使用情况及查阅词典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只从语义/选词正确的角度分三个等级评定学生所查阅的单词/词组以及每句中的目标词:用0代表“不准确”,1代表“基本准确”,2代表“准确”。测试对象分两组,一组使用手机词典,另一组则使用纸质词典(为保证有充足的纸质词典,该组分批在图书馆进行测试)。为了收集学生词典使用过程的信息,每个学生都要求填写“词典使用信息记录卡”,卡上需记录查阅的词、目的、是否查到该词、若有则在哪部分找到、若无则下一步做什么、查询的满意度如何。每组取30名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手机词典组四级成绩的均值为440.83分,纸质词典组为445.53分,最终有效数据人数为59人。

调查结束后,采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得出各项均值和标准差;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手机词典和纸质词典测试时间和次数差异;用Mann-WhitneyU检验(数据不呈正太分布)比较两组测试成绩差异以及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词典使用策略差异。

三、结果与讨论

1.词典拥有及使用的基本情况

为了对比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词典与其他各类词典的不同情况(见表1),笔者问卷的第一部分也涉及其他8类词典。调查结果显示,手机词典确实是学生拥有最多的一类(87.1%)(问卷调查发放时已先申明若手机未自带词典,自己也未下载安装,仅使用手机联网查词,不可视为拥有手机词典)。其次为词汇手册(77.9%)、英汉双解词典(50.6%)和英汉词典(41.4%),而其他类别词典的拥有率都低于20%,其中英英词典最少(4.8%)。手机词典具有最高拥有率主要归因于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现在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且部分手机本身已自带词典。根据问卷中“最常使用的手机词典来源”的数据显示,61.3%的学生使用自己下载安装的词典,27.3%的学生最常使用手机自带的词典,其余学生则常使用手机在线查词。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手机词典的重要性,自行下载安装了词典。就手机内置的词典品牌而言,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有道词典(60.3%),其次是金山词霸(26.2%)和新英汉词典(11.8%),较少使用剑桥词典(3.3%)和其他词典。

从表1使用频率的均值(M),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机词典的使用频率(M=3.63)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词典。其次为词汇手册、在线词典、英汉双解词典等,最少使用的是掌上电子词典和英英词典。与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数据相比(陈玉珍2009;李锡江,包薇2012),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掌上电子词典的拥有率和使用频率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经济条件较差有关,而且手机词典功能的扩展性也超过了传统掌上电子词典,因此省钱、方便、可下载多种词库的手机词典成为了学生的首选。

2.词典查阅需求

通过问卷,笔者了解到在听说读写译中,学生手机词典查阅的主要目的是翻译(M=3.60),其次是写作(M=2.89)和阅读(M=2.80),最后是听力(M=2.52)和口语(M=2.26)。访谈和调查测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手机词典具有英汉互译功能和句子翻译功能,使用快捷方便,相对纸质词典更能提高学生查阅的积极性,增加查阅量。学生通常在英汉互译练习中使用手机词典。表2是手机词典组和纸质词典组学生在查阅次数和所用时间上的差异对照。

由表2可见,手机词典组完成英汉互译测试(157字)平均用时36.16分钟,平均查阅10.27次,而纸质词典组为49.90分钟,平均查阅8.83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所用时间上呈显著差异(T=-3.552,P=0.001)。手机词典的快捷性远远超过纸质词典。此外,手机词典组的308次总查询中包含82次句子翻译(不评定整句的查阅效果,只登记目标词并评定其查阅效果)和31次二次查阅,共查询277个单词(总查询数减二次查询数);纸质词典组的256次总查询中则包含16次二次查询,共查询240个单词。说明两组学生二次查询的比率极小,手机词典组使用句子翻译功能的比率较高(26.6%)。虽然手机词典的句子翻译功能表面上比纸质词典有优势,但该功能并不完善,基本是一对一翻译,是单词的堆砌。若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英语句法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利用该功能会产生负面效果。

数据表明,学生喜欢使用手机词典,而且查询所耗时间短、所查单词多。这是否代表手机词典比纸质词典在英汉互译测试中更有优势?将两组成员查阅的所有单词/词组的效果进行对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大(见表3)。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显示,英汉互译的成绩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表明数据的分布与正态分布有显著差别。因此,笔者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证实两者无显著差异(全部单词的查阅效果上Z=-0.616,P=0.538;有一定难度的目标词查阅效果上Z=-0.728,P=0.467)。

3.词典使用策略

(1)解码活动中的词典使用策略

Hartmann(2005:171)把解码活动定义为与所谓“消极型词典”相关联,涉及阅读、听力或外语译成母语等接受性技能的语言活动。本研究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英译汉这两种解码活动中使用词典的策略。

廖海宏(2004),陈芳、王蔷、陈则杭(2010)等学者都对词典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肯定了它的适用性和积极性。笔者就学生在阅读中使用手机词典查阅的词项类别及查词习惯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查阅自己没有把握猜对的生词(M=3.29),其次是认为重要的生词(M=3.26)和文中频繁出现的生词(M=3.08),当然也有学生遇到生词就查(M=2.93),查得最少的是已经学过的单词(M=2.83)。这一结论再次由英译汉结果证实:在查阅的242个单词中,40%以上的人查阅(paint)the lily(38人),in the red(29人)和deceive(26人),而14%以下的人查阅government(8人),(youve)been done(7人),teach(4人)和after all(3人)。查词习惯方面,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边读边做记号,读完再查词典”(M=3.25)以及“先猜测词义再查词典”(M=3.16)两种方式。

在英译汉中,虽然手机词典组和纸质词典组的查询效果同样无显著性差异(所有单词的查阅效果上Z=-0.326,P=0.745;目标词查阅效果上Z=-0.793,P=0.428),但是由表4可见,首先学生词典使用效果不佳;其次在所有查阅的词项和目标词项中,学生使用手机词典查阅的正确率比纸质词典高(前者分别为65.9%和41.1%,后者分别为63.8%和34.3%)。

为进一步分析本次解码活动效果不佳的原因,笔者对比了两者在查阅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词时的效果。由表5可见,学生识别词组/固定搭配的能力差,词组查阅的正确率低。虽然问卷中学生表示在查询多义词时使用最频繁的策略是“根据上下文和词典确定词义”(M=3.39),但翻译结果显示学生对句子整体情境把握不佳,确定语义和利用信息能力弱,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义项。例如:government倾向于选“政府”而不是“管理”(Because of bad government,the company was in the red.);teach选“教育”而不是“训诫(某人)不做某事”(“I will teach him to deceive others”,the respectable teacher said.);lily选择“百合”而识别不出它是词组paint the lily意为“多此一举”(For the beautiful girl to use makeup would be to paint the lily.)。

手机词典组表现优于纸质词典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手机词典组成员在词组查询上具有优势。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纸质词典的宏观结构主要是按形序法编排。受此限制,若学生未掌握词典的立目原则,就难以定位单词,特别是词组。本次测试中3位纸质词典组成员查询不到eat my words;而且纸质词典因篇幅的制约,收词量有限,在lily词条后大多仅提供“(idm习语)gild the lily=>gild”表示需参看gild词条才能找到该习语,学生不了解gild the lily相当于paint the lily,导致12位纸质组成员查询失败。而手机词典则摆脱了纸质词典立目、篇幅等的制约,可以直接输入单词的各种变体、短语、习语或句子,容量大、更新快,因此使用者均能找到eat my words和paint the lily。但是该组成员享受便捷性的同时却遇到了另一个问题:eat my words到底是“承认说错了话”“收回我的话”,还是“食言”。再如口语词be done(That paintings a fake.Youve been done),手机词典组成员因为查询的便利,大多直接输入Youve been done或者have been done,结果查到的几乎都是“你已经做了”的意思,而不是“你被骗了”。而纸质词典组成员只能从do这个词目词着手,只要认真都能找到“被骗”这一释义和例子。此外,为克服手机屏幕较小的限制,词典设有可以打开或者折叠的工具栏,但当信息过长时需要拖动滚动栏,稍显不便,这也导致手机词典微观结构较电脑词典和纸质词典精简。例如学生使用最多的有道词典在未联网也未下载离线词库时,查询government时仅查到“政府;政体;管辖”,而未见“管理”等义项,只有联网后,才能找到比较全面的释义、例句、百科、词组等信息。可惜只要查到该词,学生几乎都不再联网查询更多更全的信息。总之,大部分手机词典收录广,来源杂,质量相对粗糙,就内容而言,无法与权威纸质词典相比拟。

(2)编码活动中的词典使用策略

编码活动与所谓“积极型词典”相关联,涉及写作、口语或母语译为外语等产出性技能(Hartmann 2005:173)。本研究主要考查学生在写作和汉英翻译中使用词典的策略。

武继红(2007:100)指出学生在写作中使用词典时,存在词典选择不当,查阅技能缺失的问题,建议教师加强学生的词典意识。Chon(2008)也探讨了写作中使用词典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出只有当二语作者有能力处理在词典词条中发现的词汇问题时,词典才能起到帮助作者在二语写作中解决词汇问题的作用。说明写作中学生使用词典的策略调查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词典使用策略进行正确引导,才能极大地提高词典使用效果。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编码活动中策略的使用频度不高,都只在2.6-3.5这一中频度内。学生在“查到相应的英文表达后,最常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单词”(M=3.447),不太会进一步查询(M=2.903)。这与前述提到的有限的二次查询数结果一致。此外,查到对应的英文表达后仍进行二次查询的学生英语水平都较高,这与他们对英语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有关。

对比手机词典组和纸质词典组的汉英翻译情况(见表6),笔者发现与解码活动相反,纸质词典组在编码活动中表现略优于手机词典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纸质词典提供的信息较手机词典多。按拼音/部首/笔画查到单字条目后,大部分纸质词典会按拼音顺序提供多字条目,若释义不同也会分列出来并举例。如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2002)中查“过敏”,可先查“过”后找到复合词条“过敏”:“①[医学](hyper)sensitive/irritable(to)…②too sensitive;oversensitive;hypersensitive:不要太过敏,我只不过是在开玩笑。Dont be sensitive;I was only joking.”从此信息可知“过敏”有两个主要释义,一类是身体过敏(医学症状),另一类为神经过敏。分析测试题目“不要太过敏,没有人在背后议论你”只可能是第二个意思,不能选第一释义的对应词irritable。而手机词典大多只提供词目翻译,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而例证单独放在一栏内,并没有按义项分列,显得比较杂乱。即使学生查到“过敏”的全部翻译形式,但因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帮助判断,查询效果仍然不佳。

在目标词的查阅中(见表7),手机词典在编码活动中的优势在于词组和新词的查询,这得益于其便捷性和收词量。遗憾的是学生并未充分利用手机词典的反查、跳查等功能辨析词义,提高词典查阅效果,达到正确理解词义的目的。而且学生查询英语释义比率较低(M=2.69),在辨析英文词义时,建议指导学生多浏览英英释义,仅查阅中文释义无法准确地辨析同义词。

(3)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策略的显著性差异

为了调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手机词典使用策略上的差异,笔者根据英语专业的113份问卷和非英语专业的352份问卷,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发现在26项策略中有17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2项呈非常显著差异。

两组学生的差异主要集中于编码活动的词典使用策略上。表8显示,除“写英文时,若查到的汉语出现若干对应的英文表达,就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单词”外,两组学生在其他6项策略上都呈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从秩均值可见,英语专业学生的策略选择更为成熟,这可能是因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编码活动中对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要求更高。

表9显示,在解码活动中两组学生在“阅读时只查文中频繁出现的生词”(P=0.013)以及“阅读时只查你没有把握猜对的生词”(P=0.002)中呈显著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这两个策略的频度更高,表明他们在这方面词典使用技能更成熟。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使用词典独立解决问题,而并非一遇到生词就立刻查阅词典。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线索先进行词义的预测和推断,当不确定是否正确时才查阅词典,这种信息的加工也有利于词汇的记忆和学习。Carroll(2000:102)指出:“语言的理解和输出都受到我们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制约。”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只能短时存储于记忆中,要想长久储存就需要对刺激进行语义加工,加工的层次越深,记忆保持越好。词典使用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认知加工:词典使用前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词典使用时判断选择词条释义,词典使用后加工词条释义以存入长期记忆,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认知加工的重要性。表9也显示,查词习惯方面,两组学生在全部选项中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样英语专业的学生每一种策略的使用频度都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高,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究竟哪一种策略更为关键和有效。

除了编码活动和解码活动中两组词典使用策略有显著差异外,两者在查阅的信息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英语释义P=0.000,英语及汉语释义P=0.002,发音P=0.002,用法P=0.000,例句P=0.036)。英语专业学生选择这些信息的比率更高,是因为英语专业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加意识到英语释义、用法、例句等信息的重要性。

4.词典的满意度、使用指导需求和词典改善建议

从“词典使用信息记录卡”笔者发现学生词典使用的满意度很高,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率达到87.1%;问卷结果则显示英语专业学生(M=3.830)对手机词典的满意度比非英语专业(M=3.269)高,对词典使用指导的需求比后者强(前者M=3.661,后者M=2.727)。

Atkins&Varantola(1997:1)曾指出:“有两种直接的方法能有效提高词典的使用:一种是彻底改进词典;另外一种则是彻底提高词典使用者。”为了了解学生对手机词典的改善建议,笔者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从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角度出发,手机词典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改善?对此,48%的学生(223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其中22.87%(51人)希望能完善手机词典句子翻译功能;19.7%希望扩大词汇量;17.5%希望每种意思都能配有典型例句;16.1%希望能有语用信息(其中4.93%明确提出希望能有单词辨析知识);13.9%希望词汇释义能够权威、全面,最好有中英释义;9.41%希望有清晰、慢速、准确的英式读音和美式读音;9.41%提到了流量问题,希望能在不耗流量的情况下查询到更多内容;也有部分人提到了输入方式的简化和词典信息的更新等问题。

四、总结和建议

本次调查主要发现: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词典的比率高于其他类型的词典;手机词典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特性:比电脑词典便捷和普及;摆脱了纸质词典立目和篇幅的限制,可以快捷地查阅单词的各种变形和词组等,而且容量大、更新快,因此在词组和新词的查询中占有优势,在解码活动中亦优于纸质词典。然而在内容上手机词典质量良莠不齐,优秀手机词典的比率远低于电脑词典和纸质词典,因而信息较为系统的纸质词典在编码活动中比手机词典更有优势。学生使用手机词典的策略频度不高,识别和查阅词组能力不佳,确定词义和利用信息能力较弱。英语专业总体上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策略使用上略高一筹,非英语专业学生却还未意识到词典使用指导的重要性。

针对这些发现,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正确使用词典。因为Tomaszczyk(1987)、Nuccorini(1994)、Tono(1984)等学者都证实了词典使用效率不高与学生词典使用技能欠缺有关。Tono(1984)更是通过让402名日本学生把一些英语文章翻译成日语证实了学生的错误完全或大部分归根于词典使用技能欠缺,而不是所用词典的不足。

笔者认为此类指导至少应该包括:(1)如何定位词典。介绍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的特色和用途,要懂得在不同的任务中定位合适的词典。手机词典不是纸质词典的替代品,需要搭配使用。在解码活动中,若只想知道单词意思,那可以用手机词典,并通过“添加到单词本”记录查阅过的单词方便词汇记忆。在编码活动中,可用纸质词典或手机汉英翻译功能查阅英文对应词,在查到多个英文对应词后就最好用英英词典辨析词义,并借助词典所提供的语用、语法等信息写出恰当的句子。(2)如何定位信息。首先难词定位方面,阅读过程中不能遇到生词就查,应该明确该查阅哪类词。其次在短语、习语和固定搭配的查询上应该明确如何定位词目。不管是手机词典还是纸质词典,词目词的定位都是必备技能。(3)如何阅读信息、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课后练习或者自己设计一些词典使用练习,具体讲解并多次示范这一步骤的操作。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做出大量的认知努力来加工信息。教师也应提醒学生,词典里面的内容不一定都正确,手机词典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词典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工具,而手机词典是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典,想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就必须将手机词典教学视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上一篇: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下一篇:以我与读书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