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精选4篇)
1.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篇一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朱德才
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軒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時稼軒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鬱憤之氣。此詞為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地;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
詞的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起韻寫水用賦筆。鳥瞰千里,水天相接,一派清秋景象,突出雄渾之美。次韻寫山用比喻,寫其風流多姿,如美人頭上碧色玉簪和螺形髮髻,突出清秀之美。「獻愁供恨」,倒裝句式並移情入景,變賞心悅目為滿懷愁恨。蓋江山雖然美麗多嬌,惜乎已成南北分裂之局。觸景生情,在有志之士看來,不過倍增國愁而已。詞情由此轉換,自然引出眺望山水而愁恨填膺之人──「江南游子」。
「落日」七句寫「江南游子」。特色有二。一以景烘托: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生發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情調和氛圍。二出以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把憂憤之情深深自見。在闊大蒼茫的背景上,呈現於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憂憤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就筆法而論,「落日」七句,文不加點,急促迫切,而又一氣呵成,有發聾振聵、震撼人心之力。就章法而言,前段「獻愁供恨」句轉折「無人」兩句煞尾,既切「登臨」題面,感嘆世無知音,又不明言「登臨」之意,為下片抒懷留出餘地。此即所謂上片煞拍「住而不住,收而未盡」,深得作詞三昧。
下片抒懷,詠嘆壯志空懷之悲,落實「無人會,登臨意」句意。但通篇不使一直筆,而運用三個故實曲折道來,最是辛詞當行本色處。「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用張翰棄官南歸事。《世說新語‧識鑒》謂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棄官南歸。「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買田置房。「劉郎」,指劉備,事見《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見陳登,陳登久不與語,使許臥下床,而自臥大床。許汜訴於劉備。劉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陳登的字)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嘆事業未就,年華虛度。結句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朝桓溫北伐,途徑金城,見當年手植柳樹已有十圍之粗,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人論辛詞,素有「掉書袋」之譏。實則不然。中國古典詩詞向有用事傳統,關鍵不在用事與否與用事多少,而在所用是否得當。稼軒此詞之用事,顯然屬成功之列。它不只增加了句意的容量,使內蘊更為豐厚,而且用來貼切而不流於生僻。特別是連用三事而手法錯綜多變,讀來更覺文情搖曳,姿態靈動。「休說」三句系反用故實,「怕應」三句正面取意,而「可惜」三句則作半面語縮住,寄「人何以堪」於言外,最富韻味。要之,非如此用筆,不足以體現一波數折、一唱三嘆那種迴腸蕩氣之美,此即上文所稱「豪而不放」。不學張翰秋風思歸,鄙棄許汜求田問舍,是反襯自身復國壯志。「可惜流年」筆鋒陡轉,年華虛度,壯志難酬,此即上文所謂壯中見悲,或謂由壯而悲。
或曰僅此一意,何需如許筆墨?此正是慢詞有別於小令處。令詞主含蓄精練,慢詞則尤重鋪敘,即以「賦法」為詞。至若如何鋪敘,則因人而異,因篇而殊,各具特色。此篇賦登臨之意,十二句而疊用三故實,卻又並非平鋪直敘或一瀉無餘,用心
爱心
专心 而是極盡翻騰變化、沉鬱頓挫之能事,語盡意不盡,意在言外,耐人尋味。故《海綃說詞》謂此詞「縱橫豪岩,而筆筆能留」。《譚評詞辨》也說:「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詞的終拍,怨無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也別具深婉之旨。以美人烘托英雄,乃傳統美學情趣,但用來卻有正側、虛實之別。蘇東坡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係側面實寫。蓋小喬為周瑜之妻,實有其人,赤壁破曹時尚在,詞以美人襯托周郎談笑破敵的英雄氣概和風采。辛詞不同,屬正面虛寫。蓋細究其意,實無人可托,也並無美人來為己搵淚。對此,既不能視為欠嚴肅,又不能解得太實太死,如有人以為「英雄之淚本應灑向沙場,而今只能讓妓女來擦」。我以為,此處應理解為無人撫慰志士之心,唯有獨自哀傷。要之,乃世無知音之嘆。如是,則既與上片一結「無人會,登臨意」,詞脈貫通,詞意拍合,從而通篇融成一氣,又使詞作融入一種剛柔相濟之美,生發出一種「當行本色」的審美情趣。
(引自《中國文學名篇鑒賞辭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2.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
四、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
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胜:胜过、超过(尽、完 刑人如恐不胜)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遇雨的处所)向来:方才、刚才
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 “轻”和“蓑”有疑问?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五、请旁边的同学来点评,你同桌读得怎样?
声音洪亮,字音清晰,有感情,但在节奏处理上有些欠缺。那节奏应该如何处理呢?同桌交换意见,如何划分节奏,我请一些同学把最有把握的一、两句读给大家听听。(两位同学)用斜线把你认为需要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节奏是按照词义和语法结构来划分,避免产生歧义。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停顿时要注意一个小小的技巧:停而不断。
我来示范节奏的处理。全班同学一起来。
六、节奏是作者心中的鼓点,要吟唱出最美的音乐还要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作者用文字向我们倾诉,我们通过诵读来还原和再创造作者的情感,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词呢?苏轼这首词是在黄州写的,而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相当于湖州的市委书记,那也是人上人啊,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所以这个时候他非常失意。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的袭击,他想:与其像女孩那样倚着窗沿,惆怅满腹地听雨打风声,不如„„
有哪些句子描绘出苏轼当时的姿态、神态是怎样的呢?请划出来。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向同学们描述一下苏轼当时的形象?(迎着风雨,畅怀高歌,仰天长啸。心情的轻松,愉悦,是否含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在里边。“莫听”“何妨”“轻胜”要重读)
苏轼在吟唱着什么?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谁怕,(重读,藐视困难,怕什么啊?)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大皆空吗?悠然、闲适,外在任何东西都影响不了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来有感情地诵读〈定**〉,这里,有个小小的请求,请同学们站起来。
八、自由诵读,开始背诵。揣想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了感情之后,回到开头的问题:苏轼这个人真是--------
九、从苏词当中读到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无情未必真丈夫”其实苏轼在更多词作中表现 出来的还是婉约,请看〈江城子〉,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追念谁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诵读全文?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十、苏轼借这首词来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与比她大三岁的苏轼结婚,婚后两人恩爱,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苏轼。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梦,在不经意时,又袭上心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遗憾的是,死者长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历了多少风霜,于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因“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切仿佛还在从前。可是种种情怀,不及细说,早已泪满衣襟“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已逝远,只能惆怅而叹“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请听——
十一、诵读《江城子》跟《定**》有明显的区别: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总而言之,诵读时要注意对作品风格加以仔细的体会,都是苏轼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首是豪放、洒脱、轻快,一首是婉约、沉郁、哀怨;在诵读的处理上(停顿、语速、重音、语气)就要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十二、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梦中忆妻——所咏虽小意蕴甚深)对妻子的感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执着,对仕途的宠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3.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整体感知
二、生活和创作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闺怨离愁,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 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
三、自由诵读,理解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不停地到处寻找,屋子里冷冷清清,内心一片凄凉、惨痛、悲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气候时暖时冷,身体最难保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了几杯淡酒。又怎挡得住晚上突然到来的寒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空中飞过,看到它们就伤心,那是过去曾要托它们给丈夫传递书信的旧相识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院子里满是菊花,憔悴枯损,如今有什么可采摘的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在窗子边,孤孤独独的,怎么挨到天黑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天近黄昏,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哒哒。)这次
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代表凄清、冷落、愁苦。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这次
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4.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篇四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目标
(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目标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物质世界仅仅是运动的吗?请看世界气象日的宣传资料,并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导入新课】播放《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录音 【挂图】同时出示资料、图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渐加大。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90%都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气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5年,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袭击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在大西洋海域,2005年破坏性飓风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飓风卡特林娜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程度和影响,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的人员损失之严重,受到影响国家的数量之多以及事后应对和重建的规模之大,都是十分罕见的。
【提问】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回答】主要讲述了天气、气候与自然灾害是有联系的。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严重威胁了受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呢?
【思考】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的原因,(90%的自然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教师:说明自然界内部要素间是有联系的);
也有人为的原因: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提问】自然界仅仅在报复人类吗?难道人类从自然界中什么也没得到吗?得到了什么? 【思考】不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大气圈、水圈、森林、土地、矿藏),正是有了这些,人类才得以生息繁衍,世代相传;(教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提问】人类活动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吗? 【思考】不是!人类为自然界做了很多贡献。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自然,美化着自然,不断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自然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
【提问】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的呢?(不是,而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地防灾、减灾,将灾情控制到最低限度,并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归纳】资料告诉我们,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出示板书)。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大千世界普遍联系的缩影。普遍性是联系的特性之一。
【板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什么是联系?(学生回答)
【板书】
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来才出现)【板书】(1)联系的定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制约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来强化对联系定义的理解。
【提问】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哪几方面?(见教材54)【回答】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举例】鱼儿离不开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举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受益。【举例】人的言谈举止与内在素质之间是有联系的,文明得体的言谈举止往往体现较高的素养。
【举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举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党的英明决策是有联系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举例】国家的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是有联系的。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富强有密切的联系)
【举例】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举例】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有联系。(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
【举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是有联系的:人越全面发展,就会创造更多的的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举例】人类运用智慧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举例】人类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灌溉农田、造福自身。
【回答】二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太阳系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存在着力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补充】2006年冥王星由于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离太阳最远,已被除名,太阳系的行星剩下八大行星)
【举例】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 b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有联系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系统出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系统。
【举例】人类社会的形态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设备;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
【举例】棋盘上的棋子间相互联系,一招不慎,满盘皆输。c思维领域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
【举例】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举例】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化学题目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运算。学习文科知识需要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举例】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政史不分家。
【补充】实践出真知,人类一直利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回答】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从大家列举的大量事例可以看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板书】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无视事物间的联系或人为割裂联系都是错误的。【板书】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疑点讨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如电脑和空气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学生辩论】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是有联系的,我们都是动物,都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分子,所以,我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学生辩论】 我赞成***的观点。比如电脑和空气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存在真实的联系。空气的温度、湿度、灰尘含量都会对电脑性能的发挥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高会影响软件性能的发挥,湿度过大还会造成电脑短路。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教师分析】电脑与空气之间确实存在真实的联系。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的然联系(三个方面)
首先,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其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的存在是需要条件的。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例如,发生火灾后灭火,若不分清燃烧的物质是什么一味地用水浇,可能酿成大祸。可见,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还要看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之间就不存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把联系无限制扩大,尤其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过渡】从刚才的资料可以看出,人类为了眼前利益,无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无视客观规律,掠夺式开发自然,乱砍滥伐,毁林毁草,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和加剧。这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板书】
2、联系的客观性
【提问】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回答】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问】现实中违反联系的客观性的现象很多,哪位同学联系实际说说? 【举例】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为了保护鹿群,人们把狼都打死了。鹿群在自由自在的10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大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来“狼医生”。狼又捕食鹿,鹿群重新恢复了生机。(这说明鹿群不仅与周围的水草相联系,也与天敌狼群相联系,人为割断这种联系,就违反了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讲解】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星体间的联系、生物界食物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为事物的联系? 【举例】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举例】在校的努力与将来就业之间的联系,现在认真学习,将来就业时就有资本 【举例】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加强了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 【举例】迎评使得我们和专家们之间有了联系 【举例】中国和其他国家建交
【举例】我校学工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问、板书】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学生辩论】
【正方阐述】观点一:
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比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世界各国体育健儿汇聚北京,彼此切磋、交流,这就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了申办奥运会,我们中国曾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有目共睹的,这是客观的。申奥成功带动了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了成功办好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做了好多筹备工作,比如建造比赛场馆,整改交通,据我所知为了安全办奥运,还研制了人面识别系统,快速辨认可疑分子,这些都是客观的。所以,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反方阐述】观点二:
我不赞成这个的观点,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想到就一定能做到。中国人渴望申奥成功,最后不成功了吗?
【正方反驳】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人类有制造永动机的想法,却永远也制造不出永动机,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光想到而条件不具备,或不遵循客观规律,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师归纳】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第一、从产生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着人类智慧,但这种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离开客观条件和规律,联系就无法存在。
第二、从过程看,任何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必须经过人类的实践才得以完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 “人化”的特点,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从结果看,人为事物联系一旦建立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
【板书】(1)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固有的真实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2)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
蜻蜓飞得低,没有好天气()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518我要发,148一世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过渡】自然灾害发生后,非受灾区的人们对受灾地区人们采取何种态度? 【回答】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爱心将受灾地区和非受灾地区人们联系起来)
【讲解】这说明,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板书】(3)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这样的联系吗? 【举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校园,辐射社区,服务农村,用爱心架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举例】中法文化年加强了中法人民的联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举例】世界博览会、人才交流会、银杏艺术节使用界人士联系起来。
【举例】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举例】政府开通政府网站,鼓励群众上网参政,提出意见、建议,就是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
【过渡】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返回,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挂图】出示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组图 【分析】这是“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图片资料
图1:这是神州6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图2:神六发射的控制现场; 图3:航天工作者正潜心究 ;图4:航天员正接受太空模拟训练;
【提问】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偶然的吗?请带着问题认真听下面的录音。【录音资料】 材料一:“神州六号”飞船花费了9亿多元人民币,全是国家出资。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工厂和3000多家单位、几十万名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材料二:“神州六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并在轨道舱里开展空间技术试验。这无疑是非常复杂的空间技术,对航天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重能力训练、首次进行的大强度微重力生理适应性环境训练,是对航天员自我极限的最大挑战;进行连续5天5夜以6度头低位平卧方式进行太空模拟训练,是对航天员顽强意志和惊人毅力的最大考验。
【提问】神州六号的发射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大家分析一下。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国家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国家财政收入的90%来自于纳税人上交的税款,因此,神六的成功发射与每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间接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航天员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内部联系)【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航天人身上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表现。(内部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还与当时的天气状况有重要的联系。发射那天,基地下大雪,气象人员研究、检测到基地上空的降雪云会在2小时后消除,正是由于科学的预测,才保证了神六的成功发射。(偶然联系、外部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在研制、发射中考虑非常细致,没有细节上的失误是有联系的。【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遵循了客观规律,成功是必然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归纳】神六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有激情的)
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决不是偶然的,它与国家的投入、航天工作者、宇航员的主观努力、天气状况等许多因素是分不开的。这些联系都是人为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这说明联系是多样的。
【板书】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讲解】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无限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神六的成功告诉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需要分析不同的具体事物。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把握事物的联系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总结提问】我们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回答】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建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人际关系,营造团结、互助、礼让的良好氛围。
【回答】我们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体现着自身的涵养,将来还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时刻用“师范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
【回答】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作为学生,我们在校时的努力怎样,直接影响将来的就业,我们的素质如何也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质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珍惜各种有利条件,自觉抵制不利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勤勤奋奋学习各门知识,苦练各项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才能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
【本课归纳】 新课已经讲完了,请大家合上书本,梳理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学习了
学习了一个定义:联系
理解了三个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讨论了三个问题: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
3、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随堂检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小练习
【板书设计】 联系的定义
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联系的普遍性
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世
界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普
是 联系的客观性 把握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遍
联 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系 的 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导入新课】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而且是整体的。任何一个事物不仅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而且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要正确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任何事物都有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每个事物相对于其构成要素来说都是整体,而作为整体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组成部分。【举例】自然界
太阳系是由八大行星等部分组成的整体。
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等部分组成的整体。
【举例】人类社会
中国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革命史、建设史等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国是由56个民族、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的整体。泰兴校区是由预科部、附中、各级部门组成的整体。
【举例】思维领域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组成的整体。
自然科学是由化学、物理、数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具体学科组成的整体。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A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举例】泰州师专领导泰兴校区,泰兴校区仅是泰州师专职能的引申,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
【课堂探究】P57页 黄荃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探究提示】一幅画就是一个整体,在这幅画中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作为这个整
体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正是因为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很好地处理和运用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使他人无法改动这幅画的任何一个地方。说明整体和部 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紧密的联系。B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举例】钟表看由分针、时针、秒针、齿轮、发条等零件组装而成,离开了这些零件,钟表就不存在。钟表具有记时功能,其中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具有记时的功能,只有组装起来才能记时。
【举例】我校离开了具体的班级、部门,学校就成为空架子,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校迎评创优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每一位师生的利益。
校风好坏对班风、学风有重大影响。每位教职工的工作态度、每位学生的努力程度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举例】下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个人的不努力会导致班级荣誉受损。
【举例】存在于活猪身上的肝脏具备造血、排毒的功能;猪肝病变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
【举例】水由氢和氧元素化合而成,氢和氧都没有水的功能;
【课堂探究】P57 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探究提示】人身体上的各个器官是构成人的活生生的肌体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它们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脱离了人的身体的手不能算是人体的一个部分。
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举例】太阳系是由八大行星等部分组成的整体,它相对于银河系来说,又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等部分组成的整体,相对于生命物质来说,又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中国历史对于人类滚滚历史长河来说是部分,但对于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革命史、建设史等构成部分来说又是整体。
中国相对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部分,但相对于56个民族来说又是整体。
泰兴校区是由预科部、附中、各级部门组成的整体,但它相对于泰州师专这个整体来说又是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组成的整体,同时又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是由化学、物理、数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具体学科组成的整体,同时又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2)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意义)
A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B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课堂探究】P58 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
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A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B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举例】球队队员的优化配置(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这一方法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A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B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举例】中医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举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路途遥远,取土困难;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量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这个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换届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课堂探究】P59 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这两种学习方法中所包含的是系统优化的哲学道理。在实际生活
中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就要做到三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还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明白1+1大于2的道理。
(4)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举例】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分别为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航天测控与通信等七大系统。围绕七大系统,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六号”,全国有3000多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赤诚之心和自强拼搏,共同铸起中华“神舟”。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由,于运用系统方法,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综合优化,才科学地组织安排好了人力、物力、财力、设备、资金,从而最可靠、最有效、最规范地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探究】P59多桨船在性能上是不是其他船只性能的简单相加?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探究提示】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考察系统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优化组合,最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他运用了综合性思维方式。
【归纳本课】
1、联系的概念和特征
2、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4、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
【布置作业】
1、第七课课时练习
2、课堂作业
第七课课堂作业
1、联系的概念和特征
2、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4、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推荐阅读: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5.柳永词两首)12-14
【物理】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0-19
高中政治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09-22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10-17
化学:1.2.2《元素周期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