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共11篇)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篇一
必修二 经济成长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春)
一.背景
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苏俄面临着物力财力极为匮乏。
2.国际:英美法日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二.目的1.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祖国,巩固政权。
2.越过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①积极: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缓解城市饥荒,保证前线供应。
②消极:卢布贬值,农民实则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2.工业——工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卢布进一步丧失价值,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易形式。
4.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四.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军事行政命令的经济体制,超越生产力发展需求。
五.评价
1.积极方面:使“目的”得以完成。
2.消极方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联盟的巩固,导致了1920年春经济和政治危机。Ⅱ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928年逐渐取消)
一.原因
1.直接原因:医治战争创伤,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理论原因:1918年春,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
二.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存在,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内容
1.农业——粮食税
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工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有利于国外资金和技术的传入,以便更快恢复发展工业。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使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促进商品流通。
4.分配——工资级别制
四.意义
1.政治方面: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页
3.思想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
Ⅲ斯大林模式(1936年)
一.背景
1.外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2.内因: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
估计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完成,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内容
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⑴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⑵提出:1925年12月,苏共(布)十四大
⑶过程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②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第三个五年计划(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⑷问题: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⑴背景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⑵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⑶提出
1927年,苏共十五大
⑷进程
①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掀起高潮。
②1930年,整顿发展。
③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④1937年,基本完成。
四.评价
1.伟大功绩
⑴政治方面
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⑵经济方面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⑶思想方面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2.重大弊端
⑴政治方面
①党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破坏民主集中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缺乏必要警惕监督;
③1936——1939年,大清洗运动。
⑵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低下。
⑶思想方面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Ⅳ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一.背景
1953年,斯大林病逝,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平凡冤假错案,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
农业方面的改革成为突破口;工业上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外交方面
古巴导弹危机,国际威望严重受损;大国沙文主义,影响国际社会主义团结。
三.评价
1.进步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局限性
好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后没有相应配套措施;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束缚;过于强调主观,一味否定斯大林模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
Ⅴ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一.背景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改革混乱辞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永远退出政治舞台。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集体领导,实行“三码驾车制”,扩大党内外民主。
2.经济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军事方面
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8月,侵犯我国东北新疆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美苏争霸;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
三.评价
1.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过高的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
进程。1975年,苏联经济停滞。
3.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具备竞赛,使经济负担加重。
Ⅵ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一.背景
经济全面滑坡,苏联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陷入危机边缘。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从宪法中删除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条文;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中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2.经济方面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
三.评价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的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Ⅶ苏联解体
一.时间
1991年12月25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升起俄罗斯联邦三色旗;26日苏联正式解体。
二.原因
㈠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
苏联传统机制弊端太多,失去了动力和机制。
2.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3.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
4.内部原因
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
②经济:生产力水平低。
③思想:教条主义,左倾思想严重。
④民族:各加盟国对苏联不满。
4.外部原因
西方和平演变。
㈡改革失败原因
1.纠正党的历史错误滑向否定党的历史成就。
2.批判停滞社会主义理论滑向意识形态多元化。
3.发扬党内民主滑向党的民主集中制。
4.从划分党内职能区分开始,把党政分工变为党政分家。
5.模糊和抹杀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篇二
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导致苏共失败、苏联解体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 随后又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 以及“三和”、“三无”等一系列修正主义谬论, 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造成了思想混乱, 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破坏了全党的团结统一, 破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统一。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与赫鲁晓夫一脉相承, 集大成者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不仅否定斯大林, 而且否定列宁, 否定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从宪法中删去党的领导条款, 使苏共失去了领导的法理依据;鼓吹“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实际上是复辟资本主义, 造成了更大的思想混乱。1985年3月, 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久, 即打起“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帜。1990年苏共党章明确党的目标即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这标志着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背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苏联解体。
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仅短短几年, 结果不仅使一个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 走向衰亡, 而且使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为15个国家;不仅使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成果和政治成果丧失殆尽, 而且使整个国民经济倒退至少20年;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而且经济、社会主人的地位得而复失。苏联国际地位的继承者俄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也一落千丈。
二、当今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和平演变苏联的翻版
由苏联推行民主社会主义亡国亡党、亡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可知, 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充当了和平演变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再看当今中国民主社会主义者, 无论其主张愿望如何, 都是模仿曾发生在苏联的实践, 目的是诱导中国步苏联后尘, 其斗争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当代中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第一个斗争策略, 是模仿苏联
东欧国家曾经发生过的实践, 主要是从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入手。
“欲灭其国, 必先去其史。”当年苏联的民主社会主义势力从否定斯大林入手, 形成政治气候, 进而否定党的历史, 逐步改换党的意识形态, 最终改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民主社会主义者想从否定毛泽东入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多年来惯用的手法就是从扩大“文革”范围入手, 企图把新中国解放前后党的历史都说成是中国共产党一连串的犯错误的历史。他们企图在谴责“共产党犯错误”的氛围之中否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否定毛泽东的混乱舆论中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现实, 制造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 其最终目的就是改换社会主义制度, 变中国为资本主义制度。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 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即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建国后, 又经过“三大改造”,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毛泽东在晚年犯有一定错误, 但是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灭。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 邓小平强调“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2], “我们党总结经验不能丢掉毛泽东, 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中国革命的大部分”[3]。这样来看, 民主主义者否定毛泽东, 其实就是否定中国的革命, 否定中国的历史, 其目的就是在否定中国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中达到改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2. 当代中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第二个斗争策略, 是企图从经
济基础领域发生的变化入手, 继而煽动彻底私有化的思潮, 把经济领域的变化推进到政治和法律领域, 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发展包括混合所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但近些年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私有化思潮和私有化进程在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之中几乎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4]。如2007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 有人提出“对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要重新理解”, “不可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是公有资源为主体”, “公有经济为主体是站不住脚的, 理论上要突破”[5]等等。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 是以民主社会主义的方式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任其发展,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重蹈苏联覆辙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最近几年, 借修宪鼓吹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宪法的思潮, 鼓吹中国现在要实现“宪政主义”的思潮, 鼓吹“军队国家化、中立化”的思潮, 都是这种策略的一部分[6], 表明民主社会主义开始从经济领域进入到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3. 当代中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第三个斗争策略, 是运用哲学
上的折中主义、普世价值, 抹杀事物质的规定性, 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
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认为, 现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 而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吸收资本主义的优点,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越来越“趋同”了;他们提出, “要改换那种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所谓‘新思维’, 认为没有必要分清正确与错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 只要研究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就可以了”[7]。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翻版。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在具体的运行层次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因而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但在本质上、在基本制度层次上两者有着原则的区别。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力图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民主主义者鼓吹“趋同论”实际上是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战略需要。
另外, 根据他们这种奇怪的新思维, 很容易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我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瑞典倒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他们看来, 社会主义无非是让人吃得好点、钱多点、自由多点, 根据这“三点”的主张, 我国竟然不如美国、瑞典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标准。这种抹煞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思维, 导致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颂扬。在这种情况下, 民主社会主义就成了一个最方便的过渡的捷径、一个很容易迷惑人心的选择。
三、认清形势,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因而, 当今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主要是模仿前苏联和平演变的历史, 在指责毛泽东错误的过程中否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在鼓吹私有化的同时试图抹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 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国重蹈苏联的覆辙, 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面对这种和平演变的论调和斗争, 我们要做的是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反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错误论调。
虽然苏联东欧的剧变已经用深刻的历史教训说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 但是近来国内民主社会主义者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错误论调, 企图用它来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改变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股思潮的负面影响, 旗帜鲜明地批判民主社会主义, 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2.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
历史把中国共产党推到了执政党的地位, 这具有客观性, 因此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也是客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不断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而取得的成绩。因此, 在今天的中国, 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自发性的、抽象的、不合国情的民主社会主义, 而取消党的执政地位, 这样最终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3.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这并不是如某些民主社会主义者所说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把资本家请回来了”, “这一系列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 但为了避免修正主义之嫌, 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这条伟大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得来的, 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上发展的包括混合所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其本质上仍是公有制, 而非民主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发展的较好, 其在某些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具有积极意义,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条本质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们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衰”。在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里, 民主社会主义成为苏联领导人信奉的真理, 最终导致苏联的亡党亡国;在当代中国, 民主社会主义者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鼓吹私有化, 力图抹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 诱导中国走和平演变苏联的覆辙, 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8]谢韬,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 炎黄春秋, 2007年第2期;
[2]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第291页, 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第271页, 人民出版社;
[4][6][7]刘书林,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思考, 青海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
3.苏联亡党亡国的感受和教训 篇三
苏联的解体,亡党亡国,是二十世纪的大事件,对我们、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它的兴衰成败,就不得不分析其兴旺发达,没落衰败的原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共有100多个民族,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这是苏联的大致国家及其民族组成。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超级大国,这是其最基本,最普遍的国情!国家先后经历的主要领导人依次有: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指导思想!从列宁1917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1922年建立苏联,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也就短短七十年,这七十年是不平凡的七十年,血雨腥风,经济腾飞,思潮澎湃,百家争鸣,但苏联最终却走向了坟墓,没有被铁枪大炮打倒,而是亡在自己的手中,共产党自己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这确实是血一样的教训!
苏共倒台,苏联亡国,原因种种,肯定也不是一个两个能够说得完的,下面综合自我分析,列举一些。因为苏联是一个高度封建集权制”的国家联盟,其实质践踏了国家主权,在苏联境内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必需要无条件听命于苏维埃最高领导人的指令,当年苏联还想把中国也纳入苏联,我们的毛主席当然是不同意的,这点可以看出我们的主席具有的不平凡的远见卓识。苏联的解体也告诉世人,专制统治是不会长久的,必然走向灭亡。苏联体制僵化、经济衰退,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其解体的根本性原因。领导人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国内各类矛盾积聚,名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经济政治纠纷等等,成为苏联解体又一原因。腐败导致党衰国亡,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的社会精英同流合污,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是苏联灭亡的重要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对其亡党亡国原因作主要分析的观点学说,这里有必要列举几个很重要,很具代表性的观点。”葬送说”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呢,对我们又有何指导意义呢,我们又应该从中总结什么,学到什么,来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社会主义的解体,是在资本主义占大多数国家的环境下社会主义的解体,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就不如资本主义了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问自己,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更多的时候是曲线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诞生不过九十余年。而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已经近四百年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经历过几次巨大的起伏波折,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危机经过调整,资本主义就成熟一次。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人类探索美好公平社会的开始。那么一开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尽完善的。比如说,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是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构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因此带有浓重的理论色彩,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毫无经验可言。尽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许多方面的建设存在着经验不足,制度建设不尽合理的缺欠。而且苏联历史上是封建专制主义浓厚的沙俄,它的经济在二战结束后到解体前还是保持在重视军事和重工的发展,轻视于民生有关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解体时,它的经济实力大概有美国的40%,但是其军事能力却能达到美国的98%。而且苏联也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民主。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思想决策,最后在经济改革没成功就搞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共产党的领导力开始下降,最后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和长期隐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解体了。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封建主义残余浓厚。社会主义脱胎于这个基础之上,必然会带来民主法制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严重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篇四
(十一)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此关税法()A.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
B.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C.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
D.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的恶化和扩大
解析:选D 《霍利—斯穆特关税法》采取增加进口税率、遏制进口产品的措施,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再结合1930年正值大萧条时期,其结果必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故D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良策,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之后才开始应用,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不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而是保护美国经济的表现,故C项错误。
2.(2016·洛阳期中)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能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D项错误。
3.(2016·皖南联考)“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
新政,罗斯福新政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涉及向无产阶级政权的和平过渡,故C、D两项错误。
4.读《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图表》(如图),对图中c段产生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一战的结束使经济得到复苏 D.
现。这表明法国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是()A.制定经济计划规划其发展方向 B.以激励措施引导经济发展 C.实行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模式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A 本段材料共三句话:
(注: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 D.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C 当时正处于二战中,故A、D两项错误;削弱说法有违史实,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故C项正确。
10.(2016·洛阳期中)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选D 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故B项错误;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C项错误;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
解析:选C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
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解析: 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5.考研 我的经验和教训 篇五
考研,我英语58分,客观题不到30分,主观题至少得了28分。就这些得分,我说一说我的经验和教训。说是经验和教训,其实教训要多于经验。
一、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只是在我考完之后,才深有体会。这次考研,我就是阅读的分数太少了。
partA部分,我对了10个。主要的教训是,平时练习的难度不够,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只做真题是不够的。以前,我也认为,只要是认真的精读真题,就可以应付考研了。我把真题认认真真地做过了2遍,近几年的做了3遍。所谓的精读,就是每个单词,每个句子及成份,篇章的结构,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力弄的明白。尤其是文章中的单词,遇到不会的,是大纲里的,一定要把它记好。不过,实践证明,光靠真题是不够的。原因很简单,想盛出去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这样才能保证碗里的水是满的。今年的阅读,有些偏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考场上明显感觉吃力。而且,还犯了一个超低级的错误。我都不好意思说。第3篇关于睡眠的阅读,正是我所学的专业,我基本上就没怎么看文章,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上去就选。结果是5个题,一个没对。所以最后就对了10个。给大家的建议是,真题是基础,在真题的基础上,一定把阅读的难度提炼上去。阅读每天都要做,不要过多,最多3个,一般2个就够了。最后的时候,要进行模拟考练习。到最后的20天时候,每天可以保持1- 2篇的真题,只要让自己手不生就行,千万不能放。坚持阅读可能不会有什么提高,但是不坚持肯定能保证你后退,这个是一定的。
ParB 是很难的部分。听过的课,掌握了一些技巧。我在平时练得不是很多,只是把考试虫和毕金献上的题都做了。我觉得自己掌握的还是不错,至少能对3个。可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练习的都是添句子的那种,唯有段落的没有练习。原因很简单,因为添段落的要按照句群来做,这个太难,第一次,肯定不能考。结果…..所以,对于考研,哪一部分都不能轻视,你轻视它,它就会轻视你,那一部分也不能放弃。PartB的技巧性比较强,要是没有一定的功底的话,不要来硬的.,最好还是掌握一些技巧,可以听一些辅导,或是多看些这方面的书。好好体会。
关于作文
二、作文一定要重视。这次我能过50,关键就是作文写的很顺手。对于作文,我有以下的几点心得。首先是利用好范文。我不主张背范文。但是经典的句子一定要背。比如图画视作文的开头,从描写段到论述段的过渡段和过渡句,再有一些就是万能句子。比如:Although the drive to protect XXX interests and rights is a long-standing and strenuous one ,our joint efforts will eventually pay off .像这样的句子,可以用在很多题材中。如果在作文中,每段都能用上这样的几个句子,一定就会给老师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在开始练习的时候,首先就是积累这样的句子。积累的句子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背熟。同时,还要积累一些表达递进、原因、建议、号召等等常用的过渡。好的作文,你会发现,每个句子和句子之间都不是机械的一句一句的叙述下来的,他们之间都有小小的衔接,小小的过渡,这就是所谓的技巧。因为这样表达出来的文章,不死板。
其次就是练习了。作文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写。如果不动手写,只靠背写范文和美句,就会在考场上有无的放矢的感觉。不管积累了多少好的句子,只有在自己的作文中准确无误的写出,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考研作文题材非常广泛,基本上压不到题,所以各种题材的作要练习。在考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或者你准备在其他的题材的作文中某个句子和短语,用在了考场上,那么这就是胜利。练习各种题材的作文,主要是给自己积累一些专用术语。比如: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教育的作文(考试虫第一套题的作文关于象牙塔的),我就想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通过写这篇作文,我学会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和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这两个短语。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时,学会了滥砍滥伐(clear-cutting)和环保意识,水土保持等等这些短语的英文表达。在一篇关于描写城市交通的作文中,又积累了关于高峰时间的两种表达(rush hour /peak hour),这也是写作的一个小技巧,即在表达同一事物的时候,用不用的表达方法。好的作文,你会发现,同一个核心词汇不会出现两次。当你掌握了这些很地道的英文表达,作文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的用上自己所积累的好的句子。那这种强迫变成了习惯,你就会觉得写作的思维也会随之改变。只要一落笔,就是那些美的句子,有了这种感觉,自己就会变得很自信。
最后就是关于一些谚语的应用。一篇文章如果在开头和结尾处用上一句谚语,那就是画龙点睛。所以平时背一些谚语也是有必要的。去年,我在练习毕金献的一片关于合作的作文中,积累了这样一个谚语,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团结则存,分裂则亡。”参加过去年考试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句子恰恰是翻译的最后一句。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当时心跳加速。2分,想都没想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在这里,我只想说,对于英语的学习,贵在积累。虽然,我在最后练习作文的时间不过2个月,可是,至今受益匪浅。其实作文还是比较好拿分的部分,只要是用心的去练习,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关于英语的写作,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讲座,每听一回,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是博大精深。对于写作,我还有一些心得,但是我感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都表达的清楚地。给大家推荐一本作文书,的创作策略与高分范文,去年,我就是看了这本书,看了也不到1/3,加上自己的苦练,很有收获。
最后说一下关于时间的问题。从现在开始着手看,每天英语至少应该是3-4个小时。等到10月份以后,每天可以看2个小时,一直保持到考试前。千万不能和英语争时间,那样会死的很惨。“考期不至,单词不止;考期不至,阅读不停”。单词和阅读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现在着重背单词和练习阅读,单词每天100个,量少没效果。或者可以先背核心词汇,然后再在阅读中记单词。阅读要求精,开始会很苦,因为一个小时可能就能看1 篇阅读,会把人看得心烦气躁的。其实整个考研的过程就是这样的,随时都可能有那种坏心情出现。能战胜自己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终于写完了,不过我感觉还是不是很详细。我写此文有两个原因,一是想给那些初次考研的朋友一些借鉴,考研忌讳走弯路,希望我的教训能让给大家一些启发。再有就是,写给我的一位朋友,我不知道他还来不来这个网站。希望他能看到,能有点帮助。时过境迁,关于考研的一些事情开始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也开始遗忘了。我想,如果我们缘分未尽,终有一天会再相见,或是再重新认识的。不过,或许有些人在生命中注定无缘相见。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不管是哪一种,我都不再计较了。我都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尤其好好学习英语,一定要考上。
6.407分的经验和教训(定稿) 篇六
今天去司法局把法律职业资格证领了回来,顺便拍照留念。没有太多的兴奋,可能那劲头已经过了。最郁闷的是上面没有标明成绩,让俺的407分和别人的360分一个样子。作为律师、法官、检查官的任职资格考试,司法考试成为大多数学习法律的人必过的门槛。不管怎么样,司法考试绝对是一生中展转于各类考场之间的小往同志最为尽力并最有成就感的一个考试,在一段时间内留下了深深得烙印。所以很有总结一下的必要。希望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显示器前准备今年去考的看官们有所裨益。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这应该不是个真问题,但也不必然是个伪问题。对于考试,普遍的看法是越早准备越好。但是小王同志觉得这事也得分人。有的人属于那种适合长途跋涉型,可以把一件事以一种态度坚持很长时间;而有的人是短途冲刺型,只能把激情保持不长的时间。后者准备的时间过长,可能最后在考试前处于一种胶着状态,没有办法进入冲刺的感觉,最终势得其反。小王同志自己是从7月10号真正着手准备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同学聊天到1点多,说起最近过得很颓废,应该开始准备司法考试了,并相约早晨7点起床——好几年没起这么早了。
于是从7月10号起,每天7点起床,7点半到图书馆开始看书。11点多回宿舍做饭吃饭睡午觉——把作饭当成了一种调剂情绪和身体的方式,因为没有任何的娱乐可言。下午2点多去图书馆,傍晚吃晚饭,看书到11点,回来看电视、睡觉。如此这般,类似于机器人一样的机械和规律,一直到9月16号。我相信,这样的强度两个多月是可以坚持的,但再长了肯定会有崩溃的可能。所以建议各位,闲散的看书可以从眼下开始,但真正的冲刺阶段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我见过很多三四月份就开始整天捧着书开始看的人,要么没过,要么涉险过关。
二、用什么参考资料
这几年司法考试市场日渐繁荣,造成的后果就是辅导材料五花八门泥沙具下。选择一种不适合的参考书,导致的后果肯定会非常严重——不仅这些书错误百出,而且根本跟司法考试是两张皮。所以建议各位要选择好的参考资料。不客气的说,选对了正确的参考书,已经成功了一半,相反,一般会玩完。
眼下市场上最流行的辅导书有三种:法律出版社的三本教材和一本发条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的五本专题讲座和一本配套练习;九州出版社的一套中法网的课堂笔记和配套练习。这三种历史悠久,已经被无数前辈证明过是不错的,所以准备考试的人可以从三种中选一种或两种。其他的就不要拿自己去作实验了——代价太大。
法律出版社的三本教材的前身是司法考试指定教材,〈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指定教材”的红帽子被摘下,没有了虚假的权威性。但由于其编纂者都是最一流的法学教授,并且很多都是大纲的编写者和出题人,所以起权威性还是最高的。但是缺点是内容太多太全面,没有重点。所以适合没有法律学习经验和基础的人,至于已经是法学本科毕业的,建议就无须选择了。
万国的专题讲座是万国学校根据几年来的司法考试辅导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辅导书。特点是内容精练,直击重点。作者都是多年从事司法考试辅导的一线教师,所以对于考点和重点有很好的把握。中法网的课堂笔记与之类似。这两种书适合法学本科生或者已经看过一两遍法律出版社教材的人。
还要说明的是每年司法考试大纲会在5月份公布,法律出版社的教材也是同时推出。而其他的辅导书为了抢市场,可能会在4月份或更早推出。其实每年大纲变化不大,用往年的基本就行。法律出版社在5月份会有一本新旧大纲对照及教材更新说明,可以买一本仔细研读。因为每年的大纲新增加和变更的内容常成为考点。
自己考之前,一位前辈曾指点过:法律出版社的教材的第一卷+万国民法刑法+重点法条足矣。想想还是有些道理的。
今天先到这.
原文:http://blog.sina.com.cn/u/48273b93010002g4[/url]
及时更新:http://blog.sina.com.cn/m/aben
三、做什么练习
练习很重要,因为看书会看的疲惫,作题可以是很好的调节。更为重要的是做题可以查漏补缺。单纯的看书,很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没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激情和动力。小王同志自己就是这样。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看书觉得自己已经看的差不多了,一做题,立马被打击的要死,痛不欲生,因为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千疮百孔,于是回头以更大的热情去看书。如此反复。但同时要强调的是,题在精不在多。好的题可以反复的做,因为可以训练你考试时的感觉,节省时间。众所周知,3个小时,100道题,各个都是要转个弯的。平均没道题时间很少,况且近些年出现了选择题案例化,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案例,光读完题就要近1分钟。导致很多人做不完,所以用一些好的练习跟真题接近的题来培养感觉就很重要。
象辅导资料一样,司法考试的练习题也是鱼龙混杂。首先排除掉“白皮书”,就是法律出版社的教材配套练习。小王同志把这8本基本上都做过,一个字形容:“滥”。这个“滥”字一是说题太多,二是说质量差。题多到不象话,至于质量基本上和真题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就不要轻易去试。然后推荐一下万国的配套练习和中法网的配套练习。这两种练习题基本上按部就班,可以跟学习很好的相配合。而且题量不大,但质量很好。再次强调,题作的不在于多。
整套的模拟题方面,也是有很多的选择。到了8月份,基本上每个辅导班都会有自己的模拟题出来。提醒一下,请记住:司法考试绝对不会泄题,所以如果哪套模拟题封面上写着:内部资料,二比一之类的,这套题质量肯定不高,就不要买了。如果他换种说法,说他历年命中多少分,也是典型骗人的,因为照着大纲的知识点命题,只要全面可以命中百分之百。模拟题小王同志自己也做过很多,万国的,中法网的,LG400的,以及好几个辅导班的。建议大家除了万国的三套模拟题(俗称红腰带)基本上就不必做其他的了。质量普遍不高。提醒一句的是做红腰带不要轻易受打击,因为题很难。其实在8月份可以试一下,如果万国的这套题都能作到90分,基本上9月份的考试就过了。
好的总要留要最后介绍:历年真题。地球人都知道,无论什么考试,历年真题都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司法考试更是如此。因为司法考试的考试题是由出题人从题库中拼出来的,所以难免重复。事实证明,每年都会有很多重复题,有的是改头换面,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大纲就那么多知识点,考了这么多年,几乎每个知识点都考过了。不客气的说,能把历年真题背下来,至少可以增加五十分。而且往年的真题是与06年难度形式最接近的,而且是集中全国法学教授之力而形成的,所以肯定不是普通练习所能比的。建议历年真题最少做3遍。分章看书的时候做一遍;做模拟题的时候再做一遍;考前看一遍。考完之后,就会明白历年真题是多么好的东西。建议买法律出版社的一套8本,张能宝主编的版本,现在已经上市了。
及时更新:http://blog.sina.com.cn/u/1210530707
四、要不要制订个学习计划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尤其是对于象小王同志这种即懒又惰性强还没有自觉性的人而言,更是重要。不瞒各位,就是认清了自己的嘴脸,所以小王同志才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并受益匪浅。把自己的时间计算清楚,并大体划分为几个阶段,再把每个阶段以天细分,安排好每天做什么。这样子每天早晨起来就知道自己的任务,有种紧迫感,而完不成任务就会有负罪感。其实这样子的计划非常好制订,比如一个月打算看几本书,一分解就知道每天要看几章了。建议每周留出一天的或半天的时间作为机动,把本周没完成的任务补上。
有人提出复习的“轮”这个概念,也有一定的道理。基本上可以把7月份放暑假之前作为第一轮,把手头的教材要仔细看一遍或两遍,同步做题,把真题做一遍。七月到八月中旬再看一遍教材,把《重点法条》看上三遍,八月下旬到九月做一下成套的模拟题,查漏补缺,背一下错误笔记,再看一遍真题,然后去考试。
五、传说中的《重点法条》是个什么东东
如果要小王同志建议一下两本必备的资料的话,一本是张能宝主编的历年真题,一本是李建伟等人编写的人民法院出版社的重点法条。
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必然面向实践,而实践唯一的依据就是法条。过去的律师资格考试几乎百分之百的考法条。现在的司法考试虽然加大了理论考核,但还是绝大多数在考法条。明确点说,如果允许把法条带进考场,那所有的人都能考到五百分以上。法条有两种类型:法律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的法条汇编,一大厚本,没人能背下来。但可以作为工具书查找使用;一种就是重点法条。重点法条的版本不少:法律出版社的,九州出版社的,法院出版社的,宇航出版社的,今年可能更多。个人推荐人民法院出版社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前身是宇航出版社的版本,历史悠久,声誉显赫。2005年李建伟等人收回版权,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这事闹的两家很不愉快,现在宇航出版社也在出。这就是两个版本的由来。
为什么重点法条这么重要?可以参阅法院版的前言,说的很清楚,小王同志就不赘言了。想说的是,这些重点法条,背后都可能蕴涵着好几层意思,而这些深层次的意思是普通考生所无法自己把握的,而重点法条都给出了很好的说明。第N次强调,历年真题和重点法条看多少遍都不多。
六、要不要做笔记
好脑瓜不如烂笔头。笔记这个东西为很多人推崇,小王同志历来自认为聪明,不愿做这种笨重的体力劳动。但错误笔记很有必要。把自己做题过程中的错误记下来,因为事实证明错误常常一犯再犯。应对之策就是把他们集中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检阅一番。还有一些自己看书过程中的陌生知识点或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记一下。这样的工作量不大,但都是精华。而且考前一个星期或三五天,通常心浮气燥,看不进书,正好把这些精华仔细的背一下,一定受益良多。
及时更新:http://blog.sina.com.cn/m/aben
七、要不要上辅导班
小王同志本科学的是经济学,会有一个职业病,就是对于成本和效用很敏感。辅导班肯定对于考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上过任何辅导班的人都会有的感受。但是必须要考虑到辅导班价格的不菲和时间上的占据。对于一些一直从事司法考试辅导的老师,基本上可以称为老油条。因为他们年年以次为工作,肯定会把考试研究的滚瓜烂熟,让我们这些考生难以望其项背。所以听一下他们的课,确实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这只限于好的老师。
可以推荐几位司法考试辅导的天王级人物:民法的李建伟,刑法的阮齐林,民诉的杨秀清,刑诉没接触过太好的,行政法——这个多说两句,行政法是司考中最难学最难讲的一门,因为太庞杂且没有体系,没有人能把它讲好。
对于象小王同志这种穷光蛋——如果全程报一个班没有七八千是拿不下来的,也有解决办法。每年都会有人在政法院校兜售辅导班的MP3碟,价格公道,一般100块钱就能听完一个班的所有课程。还想继续省?也有办法,到了六七月份,网上也会有很多免费的录音资料下栽,而且门类齐全。可以把各个学科的名师组合起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黄金辅导阵容。多说一句,无论是上辅导班还是听录音都代替不了看书。
八、盗版书质量怎么样
一个字:“好”。现在的盗版书几乎比原版书质量还好,而且价格低廉。万国的一本《民法60讲》557爷的书竟然定价62!花了15块钱就买到了。当时在扉页上题了首打油诗:知识产权何茫然,司法考试买盗版。六十块钱一本书,抢劫心切胆包天。请大家跟小王同志一起高呼口号:支持正版,反对盗版!然后心安理得的去买质优价廉的盗版书。
九、有一种怎样的心态比较好
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考”,是否恰如其分且不论,但每个通过的人肯定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想考的对得起自己更是要脱层皮——备考期间恰是最热的七八月份。但是也应该看到这毕竟就是个考试,只要方法得当,时间精力保证了一般都能过。反正小王同志自己在整个备考过程中一直报着舍我其谁的心态,无论考前考后都坚信自己肯定能过关,而且分数不会太低——不是现在才说这种话,熟悉的人可以作证。
十、最后的篇章
一开始就说过,司法考试是小王同志奔波于各个考场这么多年来,最上心准备、最重视、最用功的一个考试。回头看自己的备考之路,要感谢很多人——虽然一直觉得这种感谢很恶俗,但是这时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
7.考试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篇七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别人放下手头的工作来等你。在大学中可能只是同寝室的人的几句半开玩笑的抱怨,在工作上很可能导致你的潜在合作伙伴的丢失。
你在做一个工作的同时要知道别人的进度,而永远不要落后。
这 不像是在考试,你比别人做的慢,别人可以先交卷,你到时间了做不完你自己承受扣分。在工作中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场没有人能做完的考试,所有的人,都分配做一张试卷的不同部分,有的人分到的是阅读理解,有的人做的是完形填空,有的人做的是语法…… 然后大家做完了相互抄,这样,所有人都做完了。如果大家都把各自的部分做完了,而你却还在没有做完,那么做得快的别人会开始做你的那部分题目,然后也是相互抄。慢慢地,大家会发现你的工作量完全可以由另外人来代替,整个团队中可以不需要你,这个时候,没有人从你这里得到试卷的答案,也没有人会给你他们的答案--------很不幸,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8.党的建设经验与教训 篇八
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对这一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深化认识,进一步搞好当下的作风建设,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本文着重就党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谈点一得之见,以期抛砖引玉。视角与侧重点不同,所作归纳难免见仁见智,这是需要事先说明的。
一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与重视作风建设密不可分。在长期作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每逢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或完成重要历史任务的关键时刻,格外重视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
这一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越是紧要之时,越发重视抓作风建设
党史上历次整党整风的背景,均印证了这一点。譬如,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在延安养成一种新风气,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把陕甘宁边区建成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 他强调,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如,以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加强作风建设作为贯彻精神的开局起步,以八项规定作为切入口和动员令,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实针对性强
例如,为了妥善解决党内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影响,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作风,延安整风运动以整顿“三风”为重点,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思想、作风、组织方面的“三个严重不纯”,针对干部经商办企业、乱发奖金、倒买倒卖紧缺物资等新的不正之风,中央着手全面整党,将整党任务确定为16字: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去年结束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整党整风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多次整党整风中,这两者关系没有处理好,影响和干扰了经济工作。新时期以来,这种偏向得到纠正,每次活动都强调处理好这两者关系:整党整风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一次大扫除,为推进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创造条件、排除障碍、增加动力。1983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处理好整党与生产、工作的关系,保证整党与经济等工作两不误,相互促进。
(二)抓作风建设,在方式方法上既有继承,又注重创新与完善
以前抓作风建设,主要采用搞“运动”方式,常有过火之处。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在党内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的先例,独创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也有失误,在审干反奸过程中掀起所谓“抢救运动”,大搞“逼供信”。结果,延安地区在十多天里清查出1400多个“特务”,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再如,1951年整党与“三反”运动相伴随,在追查贪污犯即“打老虎”阶段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教育挽救了大批干部。但运动开展得很迅猛,以致出现偏差:全国被打出的“老虎”最多时达29.2万多人,多半是把小贪污、公私不分、失职、浪费算成“老虎”,或因赃物折价过高定为“老虎”,有的甚至完全是错案;很多地方搞“逼供信”,致使有人因肉刑逼供而致残。1957年整风运动的节奏被反右派斗争打乱,导致大批党外人士挨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期间,“左”的错误全面泛滥,党的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进入新时期后,整党整风摈弃了过去_运动中盛行的那套“左”的做法,从搞“运动”转为搞“活动”,方式方法大变:昔日大轰大嗡、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不再延续,转为自上而下、分批开展集中教育活动,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着重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不搞“人人过关”。这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既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妥善解决党内问题、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又避免了像过去_运动那样留下许多后遗症、引起社会震荡。
“三讲”教育在新时期党风建设中起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这次活动按照中央规定的四个步骤,在具体运作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学习文件,查摆问题,征求意见,民主评议,自我解剖,开民主生活会,深入整改,开展“回头看”。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上级派巡视组督导。这套做法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基本为日后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所沿用。
(三)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作风建设内涵丰富,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共七大将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其一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其一为群众路线,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据报道,间,西部某省一官员在与记者争执时质问说:你是记者,你是党的喉舌,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的?身为干部,居然将党性与人民性割裂开来,一时引得舆论大哗。在新形势下,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历次集中教育活动均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主旨;鉴于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四风”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整治“四风”为重点。每次具体开展活动时,均强调走群众路线,开门整改,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监督和评比;均重视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强调,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防范、遏制脱离群众现象,这就把握住了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作风建设的重点是抓干部作风
每一名党员的言行都关乎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普通党员虽然不握有权力,谈不上犯做官当老爷等毛病,但也须防止沾染不正之风、影响党的形象,所以作风建设是面向全党的。另一方面,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的主体是干部,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文风也集中体现在干部身上。脱离群众主要指干部脱离群众,“四风”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因此,干部是作风建设的重点对象,改进作风主要指改进干部作风。干部作风好,上行下效,全党就风清气正;反之则是另一种情形。
建党以来特别是成为执政党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抓干部作风。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郑重指出,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几十万县委以上的干部手里,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邓小平同志1979年11月在一次干部会上针砭了干部特殊化现象。他表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中纪委三次全会剖析了干部队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他告诫说,干部作风不实,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也会给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带来严重损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每次整党整风,均以干部为重点。延安整风运动首先是在高级干部中展开,以此带动全党整风。在新时期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中,“三讲”教育专门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进行;其余几次活动面向全党,但大多明确强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
(五)作风建设必须与党的其他建设统筹推进
搞好作风建设,必须与党的其他建设统筹推进,尤其要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不坚定、私心杂念膨胀。我们党历来重视从思想上建党,通过思想建设来推进作风建设。延安整风运动便是一个典型,通过开展集中教育,使众多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实现思想上入党。新中国成立、我们党拥有执政资源后,是否入党关系到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发展空间,于是抱着功利目的入党的人多起来了,基于理想信念入党的人少了。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后,各种诱惑急遽增多,客观上又进一步加大了坚守理想信念的难度。鉴于这种情况,历次整党整风特别是新时期的集中教育活动,每次都组织理论学习,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甚至开出学习书目,包括作为立党、治党、管党总章程的党章,以及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本著作。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科学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一再强调要防止温水煮青蛙现象。他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党根据时势变化,一直积极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制定了许多正风肃纪的党内法规,收到成效。不过,相关制度仍不够健全和完善。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然而,尊卑贵贱之分、人身依附关系仍有所体现和存在,上下级关系有时蜕变为猫鼠关系、主仆关系。前些年有些地方流行称一把手为“老板”,____怒扇已是副部级的王立军耳光,便是例证。____担任广州市长时初学游泳就在横渡珠江中夺得第二名,次年又以市委书记身份稳稳夺冠,这种“励志”故事当时就遭人讥讽。对权力监督和约束不到位不得力,潜规则、关系网、利益链也就难以有效破除。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建章立制并取得重大进展。一再强调,要切实改变“牛栏关猫”现象,堵塞制度漏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以上五条经验,分别涉及作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核心问题、重点人群,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时机选择、以及如何处理好作风建设与当前工作的关系,与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等等,是我们党作风建设走向成熟的体现。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二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教训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遭遇干扰、走过弯路。有些问题是痼疾,很难迅速根治。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呈现新气象新面貌,与深刻总结、认真汲取历史教训有因果关系。
(一)要“严”字当头,敢于动真格、不手软
过去整顿作风、查处腐败普遍采用大轰大嗡、大搞“群众运动”方式,有过火偏激之处。新时期摈弃了“左”的做法,但又出现偏软偏松的一面。前夕,邓小平严肃指出:“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 1994年6月,中央发出《关于在反腐败斗争中注重抓好经济犯罪大案要案查处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查处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斗争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办案阻力重重,进展迟缓;三是处理偏轻,打击不力。《通知》分析说,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还未真正解决,有的对反腐败抱着“不可不反,不可真反,不可大反”的敷衍应付态度,有的混淆严重犯罪与“敢闯、敢干”的界限,对犯罪分子百般同情袒护,甚至阻扰办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落实从严治党遇到诸多阻力和掣肘,以致有漏网之鱼,甚至“带病”升迁。一些官员因而失去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更热衷于拉关系、找靠山,更懂得伪装,更加迷恋权力与金钱,对党风、政风和民风造成恶劣影响。至今已有逾百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被查处,所犯之事主要在之前,党中央实际上是在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在整治“四风”、“打虎拍蝇”背景下,有人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实属不经之谈。正如所说:“我们现在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不是过严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他一再表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这种果敢、魄力和务实态度,支撑起当前这场新时期以来力度最大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得党心民心。这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体现了我们党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
(二)要按照“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选任干部,杜绝“灯下黑”现象
如前所述,我们的制度仍不够完善不够成熟。譬如,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到位,搞家长制现象、买官卖官现象屡禁不绝。有些官员劣迹斑斑、屡被举报,却能一路过关不断升迁,造成选人用人上的逆向淘汰。这类人高高在上,做人做事做官毫无底线,却以清正廉洁的公众形象示人,成为“两面人”。近年那么多高官(包括七个省会的市委书记)落马,主要是中纪委铁腕反腐、直接查处的结果,而本地本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大多失声,有的甚至帮着捂盖子。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实名举报后,该单位还出面“辟谣”,声称将追究举报人污蔑造谣的法律责任,堪称一幕闹剧。
另一方面,我们的制度执行力亟待提高。例如,早在1984年12月,中央就作出《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86年2月4日,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其中首次就干部子女及配偶经商、办企业问题作了明文规定。嗣后中央又就此三令五申,但效果不大,往往收敛一时便故态复萌,乃至越发失控。周永康之子周滨、苏荣之妻于丽芳非法聚敛巨额财富,形成“家族式腐败”,便是例证。
以上两种情形构成“灯下黑”现象,严重败坏党和国家形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影响极坏。有人借此诬称我国搞的是新官僚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治理“灯下黑”现象,除加强制度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外,须按照“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把好选人用人关,搞好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正所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各级党委书记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最前沿,不时受到潜规则、说情风滋扰,更要守纪律守规矩。5月中纪委发布《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的通知》,便是基于整肃自身、打造一支过硬队伍的考虑。
(三)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一阵风、一阵子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治理腐败必须搞好作风建设。不过,以前抓作风建设存在时紧时松现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抓得紧,活动一结束就松下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致问题反弹回潮,治理效果昙花一现。据媒体报道,之后狠刹公款吃喝之风,北京一些高档餐饮场所的生意一落千丈。有家高档餐馆的老板给员工打气说:“共产党的整风运动,最多坚持一年,大家挺住,共渡难关。”但事实很快证明这是误判,老百姓普遍感到这次与以往大不一样。
在活动总结大会上分析说:“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他强调,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防止作风问题反弹,必须把作风建设常态化,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经常抓、长期抓。
(四)要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1987年5月,中央专门召开总结大会,对历时三年半的整党工作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围绕党建作出新部署。这从此成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个惯例。通过排比文献可以发现,几乎每次总结都会指出带有共性的一个问题:活动开展得不平衡,有的地方和部门甚至走了过场。
指望通过搞一次活动就解决党内存在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况且形势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党性党风问题的解决不会一劳永逸。上世纪80年代整党时,全党约有四千万党员,有近250万个基层和基层以上的党组织,嗣后总数又不断增加。这样一个大党,活动开展得不平衡在所难免。问题在于“走过场”。
改进作风时紧时松是从长时段讲的,走过场则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其实质都是形式主义。每次活动自上而下分批进行,主动性、积极性总体上依次递减。不少单位和个人将活动视为上级下达的任务,被动完成规定动作,认认真真走过场。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明显改善,但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中央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而下面主动性不够,投入程度不够,有点像温开水,与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望存在差距。用总结时的话说,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
开展活动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理应珍惜。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改进作风的主体。人人增强主体意识、大局意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从严从实改进作风,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三 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直面问题,不满足已取得的成效,是清醒与自信的体现。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指出,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在;腐败与反腐败呈胶着状态。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痛斥有党员无视规矩和廉耻。他说,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仍出现“塌方式腐败”。
因此,全党同志要有紧迫感,要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过去强调“从严治党”到如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以来党建新探索新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四个全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余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战略举措。
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篇九
《居安思危——苏联亡党亡国历史教训》围绕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党的建设的八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多角度地再现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刻地揭示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发展、壮大和消亡的历史,系统透视了苏共消亡的原因,深刻剖析了苏共惨痛的历史教训。
从1898年3月到1991年12月25日,不过短短74年,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取得许多辉煌成就的党,曾经能够与美国两分天下的苏联,在短短的十余年内,从兴盛走向衰败,最终沦落到亡党亡国的境地,不由使人扼腕三叹。
其实,对于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究其根底,不外乎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苏共的最高领导层的问题,是他们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毁掉了自己的国家和党。片中一针见血指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党内,而苏共的主要问题则在于它的领袖集团。”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先后经历了五届领导集团,而造成苏共败亡的两个关键人物就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使得他们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的形象的损毁和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因而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最后的苏共已不是列宁理想中的苏共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潮,逐渐转变为对十月革命对列宁主义和列宁本人的批判与否定。
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宁建立共产党时,苏联正处于斗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就像是破开乌云的阳光,给他们带去了希望,对于那一代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他们的信仰。然而,时间却将此渐渐湮没,当战争逐渐平息下来,几十年之后,苏联的领导阶层却渐渐地忘却了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忘却了他们应承担的责任,与民众脱离,再加上愈演愈烈的贪污与腐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党也没有存在必要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共的兴亡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党执政最坚实的基础。党对人民负责,人民必然会给党最坚强的支持,政权就会巩固;党放弃人民,人民也会抛弃党,最终导致亡党亡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苏共的历史悲剧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还可以看到,没有什么比腐败更能丧失人心的。因为腐败严重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因此,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就像是树根与土壤的关系,没有土壤的支持,再好养活的树也无法扎根;没有土壤的养分,再茂盛的树总有一天会枯萎。我们国家想要一直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奉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或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SIP点滴工作经验和教训总结 篇十
今天帮bill liu做很简单的tender submission receipt,为下午的开标会议做准备,一共四家总包,被邀请投标,其实这个receipt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今天做的很不好,主要体现在1,字体格式要统一,整体协调。
2、office办公操作需要加快速度和准确性。
3、做receipt时对contactor的资料阅读不仔细,把投标人的缩写写错,以后一定要加强相关资料的阅读能力,做到耐心细心,胆大心细。
4、对word中页脚的修改也是个大问题今天,自己只是在在页面内修改,保存后又恢复原来样子,应该另存修改文件名,然后再页脚处更新。
5、时间表示错误,下午一点半写成13:30pm,pm只适用于十二小时制,所以应该为1:30pm。好糟糕的一天,必须吸取教训。
文件扫描:流程性操作,及时没用过,只要按步骤来很简单的,要增强新事物的动手能力。
(2013-09-11)3650 SHHXHelbakoGC tenderproject teamand organizations)
今天做的这个team and organization 其实就是信息的汇总整合和分析,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对投标者的标书的内容理解要透彻,专业,分析需要客观,并且需要渗透到标书内容的精髓,分辨出施工单位的质量,这个需要有专业性的素质,尤其是对施工单位的组织结构的理解要透彻。
(2013-09-12)3650 SHHXHelbako
11.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篇十一
1. 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口气硬,比如有时直接问“是不是”;“对不对”,使人反感。
2. 对方的言谈举止不合咱观念时,咱们没有正常人性活出,随便说话做事,有时和人吵起来,让人毁谤。
3. 在交通见证时,没达到果效时,就过早发书,唱见证的歌。
4. 到各处作工时,乱动别人的东西或乱走、乱看、乱问,不安静,或在生活上给人带来难处,引起对方的反感。
5. 交通真理时不注重果效,没有针对性,不能解决人的观念,抓不住人心。
6. 配上争强好胜,不以神的工作为主,总想叫别人高看自己,站地位。
7. 见证时,不应在繁乱的环境中,人乱走乱动,如倒茶。
8. 作工时不会针对各派别的短处而选择自己的“身份”、“地位”(注:这“身份”、“地位”也得符合自身条件)。
9. 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没做到尽心尽力,千方百计,不注重对方的情形,观察把握对方的心理“对症下药”,重点真理没透亮,草率地见证。
10. 摸底铺路过程中,作工人员(特别是见证的人员)不应在对方的众人场合(如聚会……)多次出面,对以后的见证无益,没有周旋的余地。
11. 路途较远的线索,应先由知情人员铺路、摸底,准确把握之后,见证的人才能介入;否则劳神费力,浪费钱财。
12. 性情不变化,工作无果效,如吃、住较为困苦,肉体不背叛,怕苦、怕难、心不情愿,造成工作不求真,应付,不尽忠心。还有时想显露自己,出风头,多得人,而造成急于求成。还有时作工中不认识自己,不放下自己,或不行真理而不尽本分,应付了事。
13. 缺乏稳重,过早地相信对方,而吐真情,如:神在地作工多少年、道成肉身是女性(没有智慧)、三位一体等。在接受外界人、事、物时,多嘴多舌、多管闲事、惹事生非。
14. 不能涉及教义、不能抵触。
15. 人遇逆境时不会面对现实,自己先消极,以至于工作做不好,有时自己情形不稳定,心情不好,作不好工作。
16. 人问话时有时试探,自己分辨不清,让人抓把柄。
17. 太容易相信别人,说一些心里话,有时把自己真实身份说穿,让人抓把柄。
18. 有时打手势,让人反感。
19. 举反面例子过多(过多举教会不好的光景以及自己不好的光景)。
20. 说话生硬,不会随和人家,话太直、交通得乱,没头绪。
21. 不会和配搭之间搞好关系,不会体谅人的软弱。
22. 应该抓住对方的弱点,对症下药,不必要的观念不必扭,要扭一些拦阻神工作的观念。
(二)成功的经验
1. 交通见证时不应以讲道、教训的口气,气氛太紧张工作的果效不好。应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敞开”的情形下作工果效好,有一种熟识感。
2. 在作工中追求自己的进入,注重变化,“能忍”、“能让”,要以“救命”的态度来作工,不可以拿人“操练”,对于各宗派人所给的钱财、物资一律不能接受,也不许乱要人的东西。
3. 经常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样对工作果效好。
4. 变化不同的作工方式,以果效为主,这样能多得人。
5. 作工时不要像背课文似的交通真理,要穿插一些小故事(圣经上的)、举例等,这样可以活跃气氛,使人爱听。
6. 把神现实工作方面的真理交通透亮,让人以后特别注重异梦、异象。
7. 配搭不协调:在与对方交通之前,咱们配搭的两个缺乏互相沟通有关所要交通的路子范围等,主角应卑微,配搭者应虚心,放下自己,配搭协调,以工作为主,求果效。
8. 当场接受见证的人太多,其中有的没经铺路交通,直接发书、见证时(特别情况例外),只适应重点突出、个别或单独见证为宜,稳定、隐秘为合适。
9. 有时人看书或听道后,有异常反应,或有病、或家里有事,或有人搅扰,这时应在没发书之前就先把要出现这些事的原因交通透,是先打预防针。
10. 如果跟人接触祷告时,人说咱祷告少,走时应该多祷告,见面时说一些客套话,或问一些老年人平安等后以祷告开头交通。
11. 接触第一次时,一般不能转观念。
12. 与人接触后,与人有好感后,才可见证铺路。
13. 不能直接谈神来、道成肉身了,并且是女性,只能说神作工少。少谈咱们的属灵术语,用他们的名词谈咱的真理。
14. 交通真理时多注重果效,看对方反应,能迎合对方的口味抓对方的心理,不能让人牵着走,应该变被动为主动。
15. 交通真理时,对方只要心里承认就行,不能压制人,非让人口里承认,一般不能直接让人回答是与不是。
16. 交通真理时多注重果效,不必太重复过多,多结合对方的情形,或结合普遍人的情形。
17. 对于刚刚接受的人,不许谈什么神要毁灭大红龙,神要开始降灾惩罚某某地方的人等等与真理无关的事。
18. 对于刚刚接受的人,不许提关于以前作过的那些事,如:烧纸、烧圣经等。
(三)以后当注意的事
1. 对以后的钱财问题应自己掌握原则,以后没有大事少打电话,打电话时快点说,简单明了,以后没有大事少打传呼。
2. 以后应该少花钱多办事,不能白跑路,没果效。对于没有多大把握的地方,应先去一个人探个底,有价值之后再去作。
3. 对于以后各地传福音用品,应就近去取,没有特别情况不能一点小事(取两、三本书),也去跑一趟。
4. 对于自己的用品应提早预备自己带好,缺什么东西,让别人捎来,不能为取条裤子也打发专人去取,甚至有些人为取一件小东西也跑一趟,结果所花的路费比所取的东西高几倍。有些人为了忘带一个日记本,也打个电话去要,结果一次打电话费就可以买2个本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推荐阅读:
苏联亡党的历史教训10-09
苏联改革的启示08-29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07-22
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08-04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07-22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借鉴10-13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06-15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哪些经验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有哪些指导意义?11-05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