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精选3篇)
1.《山中避雨》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一
周庄水韵 赵丽宏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⑦,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⑧,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⑨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1、第一次,作者描写了春雨迷蒙中的周庄,周庄的一切笼罩在飘忽的雨雾中,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根据文中的理解,说说水墨画有什么韵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就像一幅版画。说说你感受到的版画不同于水墨画的韵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写周庄,哪次写得详细?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次写周庄时,作者除了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滴水和流水的声音。说说这种声音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的角度而言,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闻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本段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切的景观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
2、黑白分明,线条流畅,带有一种典雅、古朴的神韵。
2.课内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二
课内阅读。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还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1.文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内容给“屏”下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2.作诠释、举例子
3.逻辑顺序
3.《山中避雨》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三
七年级上《山中避雨》导学案 课标要求:
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教学重点)
2、学会抓住、句、段,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教学重点)
3、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
【自主先学】(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仓皇()寂寥()趋之如归()冗长()弄堂()工尺()和唱()陶冶()萍水相逢()嘈杂()怨天尤人()乐以教和()
第 1 页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寂寥、怨天尤人、嘈杂、冗长、望洋兴叹、陶冶、萍水相逢
3、《山中避雨》选自《 》。丰子恺,现代、、4、本文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5、熟读课文,能概括本文主题的语句: 完整地阅读课文,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更深刻地领会主题“乐以教和”。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问题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请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用“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体会。
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决定着课堂听课效果。课前朗读课文至少2遍,写上段序。在整体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先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再加以概括,以旁批的形式写在课段落边上,最后读完后,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质疑、讨论。
第 2 页 这是个开放性的较灵活的题。
3、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和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找线索,找人物心情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这样就容易了。在讨论交流中完备自己的理解。
4、“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叙述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题型是对具体句子的理解,一般是前三句子,后三句联系起来理解它的具体所指。比较容易。
5、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本文一种重要写作手法——对比。理解文章的主旨,先交流再给予参考答案。
7、语言品鉴:
(1)“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的“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的运用。引导学生辨析词语的意义和习惯搭配,或者逻辑性。还有是语言表达的分寸感。这
第 3 页 是个难点。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再点拔。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从句式角度品鉴)
学习修辞手法及作用。
8、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情感线索是什么? 这一题在第3题的讨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
【课外链接】
1、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或激昂,或悲愤,或娴静,或热烈,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音乐曲目,请举出一两例,并说说给你的感觉。(丰富学生学习的视野。)
2、课外阅读并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丰子恺作品。【交流展示】口头说文,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扣题说文,突出所见之景与触景而生的情。可以小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我的学习收获】(内容、写作)【检测延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寂寥()冗长()和着歌()cáo杂()陶yǐ()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第 4 页 ⑴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苦闷万状。()
⑵我对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学他不来。()
⑶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的人呢?()
⑷其艺术(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第1题是检测学生对字词的积累情况。第2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情况。课堂做完后再校对。
3.课文以 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3分)考查记叙文的顺序和对比写法的掌握。起强化作用。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尽情默读、有小声自由读、有快速浏览、也有全班放声朗读,在教学重点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的温暖”时,我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苦雨
第 5 页 荒山闹得十分的温暖”是怎么闹的?歌声如何能使荒山温暖?这样,我引领学生不断地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不仅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不仅读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不仅读出了画面,也读出了美的意境。另外教学中力避掰开揉碎了教,力求在整体把握散文意境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学习人情美的这部分,我也是引导学生先去感受写了哪几个画面,接下来再去学习。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故事梗概。
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3、作者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
第 6 页 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个女孩,开始因遇雨而“杞人忧天,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三家村”气氛发生的变化:先前是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后来作者拉琴两个女孩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连“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最后“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变化的原因是“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4、考虑句子的作用,应结合上下文。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说明时间的流逝,天气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出两个女孩因长时间避雨而落寞苦闷的情绪,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这句话是作者触景生情,发自内心的感叹。作为艺术家,这次拉琴的环境与往日不同,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两个小女孩,都是素不相识的山村青年,是琴声和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
第 7 页 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
6、运用比较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主题。如: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这几组比较,印证了“乐以教和”,并使这一古语具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7、(1)这里首先强调了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再深一步体会,这“温暖”二字,似在写环境的温暖,其实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温暖,表达了他的一种欣喜之情。至于中间的一个“闹”字,则显示了一种毫无拘束的气氛,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如用“变”“唱”等来写,就远不如闹来得生动。(2)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句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确是处处可见。另外,连说四个“有之”,又起了强调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8、1.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应——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2.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
第 8 页 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3.总结线索特点: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检测延伸】参考答案
1.略 2.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陶冶 3.时间;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山中避雨》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推荐阅读:
山中杂言阅读答案10-16
大班音乐歌唱《小蚂蚁避雨》活动教案07-04
山中五绝句 ,山中五绝句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 的意思,山中五绝句 赏析08-24
王维《山中》鉴赏06-23
山中景色诗歌10-24
山水诗-《山中》11-03
冰心山中杂感赏析06-13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09-15
山中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06-21
山中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