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2024-12-22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精选12篇)

1.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篇一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杨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堕落成骄奢淫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玄宗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杨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首长诗来对玄宗的荒唐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狈出逃、杨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玄宗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李、杨二人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同时,“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将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这一段,作品逐渐转入对李杨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着杨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

然而,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被迫将杨玉环在马嵬坡前缢死。杨氏实际上充当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玄宗对贵妃的追思。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乱平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玄宗的心态。应当说,唐玄宗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杨贵妃较之唐玄宗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杨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杨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杨玉环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在那儿,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唐玄宗派来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玄宗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杨玉环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杨玉环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诗歌由对李、杨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哀叹。作者本人是个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就《长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来所以被人民广为传诵,主要原因在于诗中塑造了两个深情的艺术形象,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惨结局的淋漓刻画,颇能引发出后人的同情之泪。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动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

《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李、杨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玄宗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李、杨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质夫举酒

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李、杨的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这首诗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写来,使一个执着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世,楚楚可怜,一往情深,足以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们自然也会推开想去,唐玄宗或许也有可爱和深情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唐玄宗的反感而转为对他的同情,为这两个有情人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玄宗的悔恨和杨贵妃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诗人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历世传诵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断。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长恨歌》人物的心理刻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写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美色,尽管“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日夜厮守一处,但却还是“春宵苦短日高起”,这里一个“苦”字,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李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腐朽心理;“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看不足”三字又进一步写出了唐玄宗那耽情声色的荒唐心理;马嵬坡前六军请诛杨玉环,“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等句,就写出了唐玄宗此时极度矛盾的维妙心情,“掩面”二字,一个细节,就成功地展示了唐玄宗对杨玉环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不使其死的复杂心理;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到仙山,初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继而是“花冠不整下堂来”,一个“徘徊”写出了初闻喜讯时的将信将疑,犹疑不决的心理;一个“下堂来”,则写出了其急切要见亲人的渴望心理。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所以就使诗中的形象内向、含蓄,栩栩如生。这些富于心理特征的细节的提炼,不仅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着悲剧故事的发展,使悲剧性潜存在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之中。

《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和谐,婉转流畅,充分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令人回肠荡气,显示了诗人过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2.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篇二

然而, 在《长恨歌》中, 这段翁媳乱伦的宫廷秽闻竟被演绎成了文学殿堂上哀艳动人的爱情悲剧, 荒淫无道的君王竟然成了“情圣”, 以情色侍奉了玄宗父子两代的杨玉环竟成了高洁贞美, 对爱情生死不渝的“仙子”。那么, 丑陋的毛虫在白居易的笔下怎么就能蜕变为斑斓的彩蝶的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 笔者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唐宪宗元和元年冬, 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 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 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 如何?”陈鸿主张白居易写这段旧事应该“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 窒乱阶, 垂于将来也” (见陈鸿《长恨歌传》) 。主张针对这段君王贪欢误国的旧事, 诗篇应以讽谕为主旨。从白居易《新乐府》中《李夫人》、《古家狐》等诗重复强调“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旨来看, 白居易在主观上是认同陈鸿的“讽谕”立意的。但是, 南辕北辙, 白居易在“讽谕”的立意下却最终将这首诗写成了“风情”。

白居易在《编辑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元九、李二十》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那么, 白居易是怎么将这个“讽谕”就写成了“风情”呢?又是怎么将本应讽刺鞭挞的不伦之恋写成了美好爱情的千古绝唱呢?白居易将其原因归结为“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照白居易的说法, 是他“动于内”的“情”改变了故事的本身, 使李杨之间的情爱丑事变得光芒四射起来了。这个“情”之作用可谓大矣!

那么,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

白居易25岁时家居徐州符离, 爱上了十五岁的东邻之女湘灵, 曾作《邻女》诗曰:“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从“娉婷”、“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鹦鹉语”等赞美之词中可以看出湘灵的娇美和诗人的爱怜之意。在诗人眼中这位娉婷少女是天使, 是女神, 是“白日姮娥”, 比天仙还要美。两人情意笃厚, 发誓永远相爱, 相许百年。但他们的自主婚姻却遭到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的严厉拒绝。贞元十五年, 29岁的白居易长安中进士后转回符离, 再次恳求母亲要与湘灵结婚, 但仍遭到母亲的坚决拒绝。诗人再次与湘灵离别, 独自回到长安。

白居易用他的《生离别》诉说当时心中的的苦楚:

“食檗不易食梅难, 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 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 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 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 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 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 生离别, 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 未年三十生白发。”

从此, 白居易抱定非湘灵不娶的态度, 便以不结婚的方式与母亲进行着坚决的抗争。这种苦苦地相持一直到贞元二十年秋天, 白居易已经33岁, 被朝廷授任校书郎一职, 需将家迁至长安, 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 但在儿女婚姻上拥有至高权威的母亲, 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 且在全家迁离时, 严禁他们见面。白居易于夜间偷偷潜到邻家和湘灵告别, 有《潜别离》诗一首, 写出了当时的情形:

“不得哭, 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斩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

别离后, 诗人又假托湘灵之口作了一首《长相思》, 以表达二人的苦苦相思之情:

“九月西风兴, 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 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 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 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 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 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 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 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 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 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 枝枝连理生。”

此后, 白居易仍以非湘灵不娶的方式与母亲苦苦抗争。在写作《长恨歌》时, 已35岁的诗人在来自母亲的巨大压力之下, 即将与门当户对的的杨氏成婚, 诗人便永远失去了与湘灵结成百年之好的最后一点可能。白居易的美好爱情被母亲活活拆散, 他与爱人湘灵的生离死别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痛楚与遗恨, 是他灵魂深处刻骨铭心的情结。笔者认为, 这个情结便是白居易“动于内”的“情”。就是这个“情”在《长恨歌》的创作过程中改变了李杨故事的本身, 也导致了作品情感和主题的转移。

《长恨歌》前部分的确是按照陈鸿“惩尤物, 窒乱阶”的“讽谕”意旨出发的, 一开篇便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纲挈领, 叙述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 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纵欲行乐, 沉湎酒色, “从此君王不早朝”。深刻地揭露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 “姊妹兄弟皆列土”。最终酿成祸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部分以辛辣的语言, 对唐玄宗荒淫无道贪欢误国的无耻行径进行了无情地讽刺与鞭挞。然而, 当写到马嵬坡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时, 诗篇的情感起了陡然的变化, 作品的基调一由讽刺嘲弄逆转为同情, 呈现出明显的悲剧气氛。这里成为全篇情感的转折点。

这个情感的逆转正是源自诗人“动于内”的“情”。诗人写到马嵬坡兵变, 由于时隔多年, 前代帝妃生离死别的情景需要他去构想, 这便自然要勾起了与湘灵生离死别情景的再现。便不由得为李杨二人的遭遇拘一捧悲情之泪。这泪水既是为李杨二人洒落, 更是为自己洒落。与湘灵痛苦别离, 天各一方, 自己这边日日夜夜苦苦思念, 湘灵那边生死不渝苦苦等待, 一幕幕情景涌现在诗人的脑海之中, 在这种悲情因素的作用下,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中便自然而然地注入了湘灵的影子;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念也便打上了自己情感的印记。笔下虽然传写的是李杨二人的生死苦恋, 但字里行间体现的却是他与湘灵的生离死别的悲情体验。拿诗人在创作《长恨歌》前写给湘灵的诗篇仔细对照, 更能明确这一点。

诗人《生离别》写到在符离家中与湘灵生离的情景时曰“晨鸡再鸣残月没, 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 梅酸檗苦甘如蜜。”《长恨歌》写到唐玄宗在马嵬坡前与杨玉环死别的情景时曰:“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马嵬坡前的生死离别和诗人符离家中的生死离别何其相似!皆事出无奈, 无能为力;皆马上“回看”, 肝肠寸断。

《生离别》写诗人与湘灵别离后长安赴任路途上的情景曰:“黄河水白黄云秋, 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 棠梨叶战风飕飕。”而《长恨歌》写到唐玄宗与杨玉环死别后入蜀途中的情景曰“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心理与诗人失去湘灵后呈现出同样的凄凉黯淡。

《寄湘灵》中写诗人与湘灵别离后曰:“艳质无由见, 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 俱作独眠人。”而《长恨歌》写到唐玄宗在死别后苦苦思念杨玉环时曰“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这可谓两样别离一样情!秋夜漫长, 寒衾冰冷, 苦苦相思, 彻夜难眠。

《潜别离》写与湘灵的别离相思曰“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长恨歌》中曰“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长相思》借助湘灵之口所发出的誓愿是“人言人有愿, 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 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 枝枝连理生。”《长恨歌》中曰“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由此不难看出, 《长恨歌》自马嵬坡李杨死别之后基本上是诗人自身恋爱悲剧的移情。

当诗人把自己的衷情倾注到作品之中时, 感情的波涛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 虽然他原本心存讽谕, 可是当他一旦打开了情感的闸门, 手中的笔就不听使唤了, 此时的李杨已经变成了一个代码, 他们的情爱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载体, 诗人借此将郁结在自己心中的爱情“长恨”肆意渲染, 对人世间生死不渝的美好爱情尽情礼赞。死别的情节使李杨二人的情爱悲情化, 相思、寻仙的情节使他们的情爱纯情化, 仙山寄词、生死誓盟使他们的情爱崇高化。正是这“动于内”的“情”改变了诗人的感情态度, 改变了作品的立意, 也改变了历史故事的本身。正是诗人这“动于内”的“情”使李杨二人的这段乱伦情事变成了美好爱情的千古绝唱, 这对不伦的毛虫便被幻化为在青天之上翩翩起舞的美丽彩蝶。“一篇《长恨》有风情”, 千古绝唱《长恨歌》将以永恒的魅力感动着千千万万人!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程郁缀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3.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篇三

[关键词]长恨寓意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

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行宫的仙游寺,成了沧桑之变的见证。在此他们不由话及当地流传已久的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沉。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是一位“出色之才”深于诗”,同时又是一位“多于情者”,正如他对自己这首诗创作意图所作的解释“又有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于是为李杨哀史。也为自己的情殇哀史,吟唱了一支长恨之曲。

白居易早年与邻女湘灵真诚相爱,但不敢公开:离家之后。又同有地位的杨汝士的妹妹订婚。然而情感深处他不满意这门婚事,还深深地无限地眷恋着湘灵。他在《潜别离》中这样诉说着真情。“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爱情。这是最真实最诚挚最刻骨铭心的爱:另一方面。他又屈从于家庭与社会的门第观念,为了仕途而割断了这种爱。爱而不得,只能散发成贯穿一生的伤情歌吟:比肩连理的青春盟约,赠物表情永结始终的情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相思。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痛,心共花发无人解惜的哀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的凄清。生离死别永无后期的长恨……那些连绵不绝的诗章与《长恨歌》对照来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乃至情深不永的结局极其相似相通。可以说《长恨歌》诗行,栖伏着诗人青春初期的悸动。明灭着诗人梦断情殇的泪光。诗人是因为情感的失落,而借《长恨歌》打造了一个情感极致的标本。“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从对象自我化的意义上说,《长恨歌》是诗人青春感情的豪华版。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历程,诗人才会在李杨爱情悲剧中。“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在玄宗的爱情遭际中,感到了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诗人在李杨的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李杨爱情悲剧故事中,他投射了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宣泄了自己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和绵绵不尽的长恨。

三、“长恨”散发着世人对绮情的艳羡慕和求之不得的遗憾

《长恨歌》源于民间传说。而民间之所以对李扬故事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经历了极盛到天下大乱的巨变,对李杨爱情形成的盛世年代仍无比眷恋。在与当下朝局的比较中。逐渐原宥了玄宗和杨贵妃。因为开元盛世的殒落,虽然罪在玄宗,但肃宗以降的几位皇帝治下的朝局又怎样呢?其时局腐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重重危机比之天宝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玄宗毕竟铸造过盛世且富于才艺。

同时,由于时空距离效应,李杨情史也与历史渐行渐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朱光潜先生说:“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甚至一桩罪恶或一件坏事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现在我们还有谁会因为俄瑞斯忒斯杀母而责备他,或者因为海伦私奔而传她到法庭受审?这些古代人物曾经唤起激情,引出热泪和深沉的叹息,造成许多战士的英名,也招致许多城市的毁灭。然而对于我们,他们不过是头上罩着神话光环的一些历史的傀儡,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又极富魅力。”时过境迁,安史之乱的尘埃已经落定,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过滤了历史的沉重。玄宗和杨贵妃不再是五十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

关于李杨情史在民间的传唱,还隐含有世人对爱情专一美好的向往。对杨贵妃美丽绝伦的倾慕,对绮情的艳羡和幻想。那么玄宗

和杨贵妃这番悲欢离合算不算爱情呢?虽然后人对此颇有微词。但如果我们不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要求古人,这应当算作爱情。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世世代代为夫妻的追求,不是基于爱情又能基于什么?当然这种皇家爱情过于奢华,过于绮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挥霍了皇冠,挥霍了生命。超越了寻常的规则,后人也多据此断定诗作的批判或讽喻意义,其实这些只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已。对此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的悲剧人物命运的论述很有参照意义:“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不是由罪恶,而是某种过失或弱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绮情。他们是帝王、妃子。也同样是作为男人和女性,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利,他们奢华、绮丽、生死以之的情爱如爱情的童话、爱情的寓言那样动人。但绝顶的美艳和风情极度脆弱,瞬息之间,美艳的风情就成了过眼云烟。马嵬兵谏,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免不了受到挑战。当玄宗反袂掩面让人牵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之际,杨贵妃为宠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历史,这也许是罪有应得。但在爱情灾难面前首当其冲的却是女性,这就容易激起人们对女性的恻隐和怜惜。对弱势个体的同情。民间没有囿于红颜祸水论的窠臼,更多的是扼腕叹息绮情的毁灭,关注“婉转娥眉马前死”后玄宗情感的失落,想象玄宗的孤独、悲凉以及对杨贵妃无望的相思。当意识到绮丽的爱情在世俗世界不能实现时,就将其突破现实的藩垣,演绎到碧落世界。在驰情入幻中,杨贵妃被神化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仙子,为情而殉难,又为情而永生。李杨作为仙凡之间的一对恋者,也因对情爱的执著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进入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4.长恨歌 白居易 篇四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的身边。

她那回头嫣然的一笑,百般娇媚令六宫的粉白黛绿啊失掉了色彩。

正值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沐浴她如凝结润脂的肌肤。

侍女扶出浴,现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芙蓉图案的帐子里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

春宵太短!太阳高照天子才睁眼,从此不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夜也是只她独占侍寝。

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

深宫的夜晚她以娇媚的妆饰去伺候圣君。玉楼宴会后一起迷醉了。

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土权力,好羡人呀,一家门户由此占尽了光耀。

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

宫里缓歌曼舞凝如迷迷琴箫,君王天天沉醉其中看不够。

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皇家城阙烟尘出现,携天子的大驾千万乘骑逃往西南。

壅行华走,慢行复停,几天了才出了西都门几百里。

不杀贵妃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几经辗转将蛾眉赐死在皇上马蹄前。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

皇上掩着脸,想救又救不了,回头看,绝望凄惨的眼泪和血一起流。

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栈道插云弯弯曲曲蜿蜒着攀上剑阁。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旌旗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

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生死辗转圣驾得以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凄楚的.眼泪洒滴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掖池芙蓉未央宫翠柳还是那样依旧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感触啊。

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

西宫南园内秋草已长成茂密,不清扫的满阶落叶红已现荒凉。

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

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

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该亮了。

房上鸳鸯瓦这么冷,霜这么重,翡翠床与被都是冰凉的,有谁同拥?

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致。

为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所感动,差使方士诚勤地去把她寻找。

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升天入地找个遍。

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

仙山楼阁玲珑似五朵彩云,其中有许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

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

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

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理好便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逸曼舞,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

回头往下看人间世界,只看见缭绕不断的云雾看不见长安城。

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与思念的君王。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但愿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

临走叮咛还有一句紧要话儿,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

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只有我们两个人说悄悄话的时候:

在天上我们愿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愿做连理的枝条。

5.白居易长恨歌介绍 篇五

《长恨歌》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1)重色思倾国(2),御宇(3)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4)

天生丽质(5)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6)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7),温泉水滑洗凝脂(8)。

侍儿(9)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10)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11),芙蓉帐(12)暖度春宵。

春宵(13)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14),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15)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16),可怜(17)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18)。

骊宫(19)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20),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pí)鼓(21)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22)。

九重城阙(23)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24)。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25)

六军(26)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27)马前死。

花钿委地(28)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29)。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30)

峨嵋山(31)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32)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33)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34),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5)。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36)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37)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38)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39)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40)。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41)未成眠。

迟迟(42)钟鼓初长夜,耿耿(43)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44)冷霜华重,翡翠衾(45)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6),能以精诚致魂魄。(47)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48) 殷勤觅。

排空驭气(49) 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50),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51),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52)五云起,其中绰约(53)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54)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55),转教小玉报双成(56)。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57)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58)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59),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60)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61)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62)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63)里恩爱绝,蓬莱宫(64)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65)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66)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67)。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68)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9),词中有誓两心知(70)。

七月七日长生殿(71),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72),在地愿为连理枝(7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74)。

相关人物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公元756年),号太真。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6.白居易长恨歌说课 篇六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鲁人版高中语文选读课《唐诗宋词》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来满足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的个性和特长,面对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两课时

5、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设计意图:声像媒体可以同时给予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对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具有更突出的作用,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发展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朗诵精彩片段。

<三>、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1)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2)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四>、《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

艺术特点: 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7.赏析《长恨歌》云蒸雾绕的意境 篇七

水汽氤氲的春宵苦短

此时杨玉环始承恩泽,伴驾华清池,温泉朦胧的水汽温润着帘帐上的芙蓉,温润着杨玉环雪白的肌肤,温润着云鬓花颜,温润着轻歌曼舞,温润着甜蜜幸福,也温润着纸醉金迷。

“春寒赐浴华清池”,氤氲的水汽掺杂了酒香,融洽了声色歌舞,沉浸着抛却江山的男欢女爱。在这种朦胧的、迷离的“云蒸雾绕”里,更加给予了李、杨不可自拔的安逸与快乐;也就是在这种环境的营造下,这种温热的湿气成全了爱意绵绵、魂牵梦绕之感。李、杨的缠绵悱恻在骊山的青云之上,在蒸腾的水汽中晕染得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

他们纵意于他们的爱情,在对于世人高不可及的这座伫立于“青云”的宫阁里,他们享受了世人不可企及的欢乐,倾注了一切地筑建自己的爱情,在温泉水烘托出的一种似幻非幻的真实中走向虚无与缥缈,也就注定了他们终将承受天下人对这段极尽奢华的浪漫的唾弃。这座仙云缭绕的宫殿浸染了多少人的血和泪。

尘雾四起的生离死别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营造了三处关于“尘雾”的意境。

“九重城阙烟尘生”。醉人的仙云霎时化作晦暗的、飞扬的尘土。我们在混沌的尘雾中,似乎可以看到九五之尊的皇帝跟艳压三千的贵妃,在惊慌奔驰的马蹄声和匆忙凌乱的车辙中狼狈不堪,但这也是他们相守的最后时光。这纷乱的凡尘烘托出世事无常的悲凉,不由得让我想起李煜的“一晌贪欢”,落得个如今“天上人间”的慨叹。他们曾经一同谱曲作舞的骊宫消逝在漫天的烟尘中,他们的回忆一点点埋葬在一去不复返的骊宫里,他们的爱情随着渐行渐远的尘迹也不知去向。

“黄埃散漫风萧索”。沙尘弥漫,似乎充塞了整个天地,杨玉环死得何其悲凉——花一样的容颜凋零在漫天的风尘里,昏暗的暮色中,荒凉的马嵬坡下。“花钿委地无人收”,这样的雍容华贵没有人怜惜——她的死换来的是将士的快意。唐玄宗的心是痛的,却再也没有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去保护杨玉环,他只能逃避她的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凄凉的尘埃在冷风中的作用就是掩去杨氏殷红的鲜血和玄宗抑制不住的泪水吧。这里的烟尘既烘托了生命陨落的黯然无色,更渗透了失去挚爱后痛彻心扉的无可奈何。这段还有一句:“云栈萦纡登剑阁”。在高入云霄的栈道里,唐玄宗看不到以后没有杨氏的日子。缭绕的云雾是他心中的惆怅与落寞,是不知所归的迷惘和不振。还记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倾城与倾心,他曾经把整个天下捧在杨玉环面前,如今却把杨玉环断送在天下人面前。这是何等的凄楚,何等的困惑,何等的高处不胜寒。

第三处就是仙山上的相逢:“不见长安见尘雾”。李、杨此时已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杨玉环曾想着拨开云雾,看一看长安,看一看李隆基,却不想这尘雾是这样深厚——隔着的是生与死的距离。尘雾在这里加重悲剧的效果,使人深深感受到相思不能相见的痛心疾首。

寒气缭绕的惨淡悲凉

杨玉环的死换来了大局的转变,也换来了李隆基一生的相思和亏欠。“夜雨闻铃肠断声”,当他笼罩在无限的月光中,当他伫立在无边的烟雨里,当他从桃李花开等待着梧桐叶落,他知道了什么是煎熬,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肝肠寸断。这里的“夜雨”不仅是冰凉冰凉的,还呈现出一幅雾雨朦胧的画面,更交织了男主人公深入肺腑的思念、歉疚、痛苦和煎熬。

“鸳鸯瓦冷霜华重”。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夜重,屋瓦在黯淡的星光下笼罩在一片低沉的寒气里。夜深露重,冷;鸳鸯相栖,更冷。凝结的霜华是玄宗的寂寞孤苦,这层缭绕的寒气也更加渲染了他晚年生活的惨淡悲凉。

仙云环绕的柔情寄托

杨玉环死了,白居易却以富有无限柔情的笔墨成全了李、杨。海上仙山在虚无缥缈之间,这种朦胧梦幻的感觉与开篇的温泉水汽、骊山青云所营造的意境颇为相似,有所照应,也是人物内心对从前美好感情向往的真实写照。

“楼阁玲珑五云起”,诗歌从黯淡凄冷的夜色转向明亮温暖的白昼,预示着玄宗将再逢杨玉环的喜悦。这里的仙云与别处大有不同。它是清晰的、明亮的、光鲜的,五色斑斓、柔情四射。它不再是让人沉迷不醒、缠绵痴醉的水雾,不再是混沌不开、分离生死的尘雾,不再是寒气逼人、凄冷悲凉的霜雾,在这里只剩下——两颗真心,一片真情——就像眼前的画面一样干净纯粹。

8.长恨歌白居易全文注音 篇八

长恨歌白居易全文注音

hàn huáng zhòng sè sī qīng guó , yù yǔ duō nián qiú bù dé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yáng jiā yǒu nǚ chū cháng chéng , yǎng zài shēn guī rén wèi shí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tiān shēng lì zhì nán zì qì , yī zhāo xuǎn zài jūn wáng cè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huí móu yī xiào bǎi mèi shēng , liù gōng fěn dài wú yán sè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chūn hán cì yù huá qīng chí , wēn quán shuǐ huá xǐ níng zhī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shì ér fú qǐ jiāo wú lì , shǐ shì xīn chéng ēn zé shí 。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yún bìn huā yán jīn bù yáo , fú róng zhàng nuǎn dù chūn xiāo 。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chūn xiāo kǔ duǎn rì gāo qǐ , cóng cǐ jūn wáng bù zǎo zhāo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chéng huān shì yàn wú xián xiá , chūn cóng chūn yóu yè zhuān yè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hòu gōng jiā lì sān qiān rén , sān qiān chǒng ài zài yī shēn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jīn wū zhuāng chéng jiāo shì yè , yù lóu yàn bà zuì hé chūn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zǐ mèi dì xiōng jiē liè shì , kě lián guāng cǎi shēng mén hù 。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suì líng tiān xià fù mǔ xīn , bù zhòng shēng nán zhòng shēng nǚ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lí gōng gāo chǔ rù qīng yún , xiān lè fēng piāo chǔ chǔ wén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huǎn gē màn wǔ níng sī zhú , jìn rì jūn wáng kàn bù zú 。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yú yáng pí gǔ dòng dì lái , jīng pò ní cháng yǔ yī qū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jiǔ zhòng chéng què yān chén shēng , qiān chéng wàn qí xī nán xíng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uì huá yáo yáo xíng fù zhǐ , xī chū dū mén bǎi yú lǐ 。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liù jūn bù fā wú nài hé , wǎn zhuǎn é méi mǎ qián sǐ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huā diàn wěi dì wú rén shōu , cuì chì jīn què yù sāo tóu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jūn wáng yǎn miàn jiù bù dé , huí kàn xuè lèi xiāng hé liú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huáng āi sàn màn fēng xiāo suǒ , yún zhàn yíng yū dēng jiàn gé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é méi shān xià shǎo rén xíng , jīng qí wú guāng rì sè báo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shǔ jiāng shuǐ bì shǔ shān qīng , shèng zhǔ zhāo zhāo mù mù qíng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xíng gōng jiàn yuè shāng xīn sè , yè yǔ wén líng duàn cháng shēng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tiān xuán dì zhuǎn huí lóng yù , zhì cǐ chóu chú bù néng qù 。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mǎ wéi pō xià ní tǔ zhōng , bù jiàn yù yán kōng sǐ chǔ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jūn chén xiāng gù jìn zhān yī , dōng wàng dū mén xìn mǎ guī 。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guī lái chí yuàn jiē yī jiù , tài yè fú róng wèi yāng liǔ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fú róng rú miàn liǔ rú méi , duì cǐ rú hé bù lèi chuí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chūn fēng táo lǐ huā kāi rì , qiū yǔ wú tóng yè luò shí 。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xī gōng nán nèi duō qiū cǎo , luò yè mǎn jiē hóng bù sǎo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lí yuán dì zǐ bái fā xīn , jiāo fáng ā jiān qīng é lǎo 。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xī diàn yíng fēi sī qiǎo rán , gū dēng tiāo jìn wèi chéng mián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chí chí zhōng gǔ chū cháng yè , gěng gěng xīng hé yù shǔ tiān 。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yuān yāng wǎ lěng shuāng huá zhòng , fěi cuì qīn hán shuí yǔ gòng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yōu yōu shēng sǐ bié jīng nián , hún pò bù zēng lái rù mèng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lín qióng dào shì hóng dū kè , néng yǐ jīng chéng zhì hún pò 。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wéi gǎn jūn wáng zhǎn zhuǎn sī , suì jiào fāng shì yīn qín mì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pái kōng yù qì bēn rú diàn , shēng tiān rù dì qiú zhī biàn 。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shàng qióng bì luò xià huáng quán , liǎng chǔ máng máng jiē bù jiàn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hū wén hǎi shàng yǒu xiān shān , shān zài xū wú piǎo miǎo jiān 。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lóu gé líng lóng wǔ yún qǐ , qí zhōng chuò yuē duō xiān zǐ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zhōng yǒu yī rén zì tài zhēn , xuě fū huā mào cān chà shì 。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jīn què xī xiāng kòu yù shàn , zhuǎn jiào xiǎo yù bào shuāng chéng 。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wén dào hàn jiā tiān zǐ shǐ , jiǔ huá zhàng lǐ mèng hún jīng 。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lǎn yī tuī zhěn qǐ pái huái , zhū bó yín píng yǐ lǐ kāi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yún jì bàn piān xīn shuì jué , huā guān bù zhěng xià táng lái 。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fēng chuī xiān mèi piāo piāo jǔ , yóu sì ní cháng yǔ yī wǔ 。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yù róng jì mò lèi lán gān , lí huā yī zhī chūn dài yǔ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hán qíng níng dì xiè jūn wáng , yī bié yīn róng liǎng miǎo máng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zhāo yáng diàn lǐ ēn ài jué , péng lái gōng zhōng rì yuè cháng 。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huí tóu xià wàng rén huán chǔ , bù jiàn cháng ān jiàn chén wù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wéi jiāng jiù wù biǎo shēn qíng , diàn hé jīn chāi jì jiāng qù 。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chāi liú yī gǔ hé yī shàn , chāi bò huáng jīn hé fēn diàn 。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dàn jiào xīn sì jīn diàn jiān , tiān shàng rén jiān huì xiāng jiàn 。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lín bié yīn qín zhòng jì cí , cí zhōng yǒu shì liǎng xīn zhī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qī yuè qī rì cháng shēng diàn , yè bàn wú rén sī yǔ shí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zài tiān yuàn zuò bǐ yì niǎo , zài dì yuàn wéi lián lǐ zhī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tiān cháng dì jiǔ yǒu shí jìn , cǐ hèn mián mián wú jué qī 。

9.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篇九

虽然皇帝十分喜爱,但不幸的事仍然发生了,一场叛乱使得自己江山与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结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被迫自杀。

在局势稳定后,皇帝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计的想使贵妃可以重新回到身边,文中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诗歌最后我感觉写的特别的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反映了贵妃与皇帝间的真挚爱情,语言很美。

但我却对他们间的爱情产生疑问,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在那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而贵妃才刚刚“初长成”。一个年轻的女子如何能爱上一个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无非在于权势、地位吧!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吹落的梧桐叶,勾起绵绵长恨。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君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云鬓花颜,芙蓉暖帐,曾经铸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不伦之恋。自古君王迷色误国,爱江山更爱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时,安史之乱,六军不发,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杨贵妃的死换得苍生性命。西南路上,悲凉秋景,马嵬坡生死离别,无边落木萧萧下,香销玉陨。

长恨啊!为国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爱却又欲救不得,“血泪相和流”是那没完没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后睹物思人,白日伤情夜难眠,朝思暮想不复返。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荡气回肠。真切的酸楚愁惨,梦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是那动人心魄的恨。

行宫月色,夜雨铃声,萧条衰败,落叶有情。上天入地,蓬莱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带雨。拖物寄词,重申前誓,七七相会,比翼连枝,此情此恨,了无绝期。

曾经甜蜜的爱情如流星,闪过瞬间的美丽。吹落的梧桐叶,从高高的枝头掉下。从枝头到树根,从完美到毁灭。也许李隆基本不该为大唐天子。一个贫民百姓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白头偕老,又有谁会横加阻拦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贪图享受的酒色之徒,杨贵妃也不是个好玩的女子,又哪里会有六军不发,马前死呢?既然是一国之君,就要以江山为重,社稷为大,否则到头来只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身为天子也有致命的无奈与遗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总还有另一面让自己心痛啊!

落叶梧桐,此情难了,此恨难消。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10.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篇十

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是个风流潇洒的皇帝,他治国有方他在位时唐朝十分的繁荣,正因此才有了开元盛世之说!

杨玉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十分漂亮当她15岁时真是美若天仙,“一朝选在君王侧”两人落入了爱河,每日的欢歌笑语,饮酒作诗,霓裳羽衣曲拌着杨玉环依韵而舞,仿若天女散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怎能不迷恋她呀!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但是由于安禄山引起了一起叛乱---安史之乱,让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东奔西逃!

逃离的将士们十分痛恨杨家并且并且一再要求让皇帝赐死杨国忠和杨贵妃,这可让唐玄宗为难了,但如果不让杨贵妃死,将士们就不保唐玄宗出逃,在此压迫下 只好顺应形势赐死了杨玉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了唐玄宗的安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这美女的一生结束了,唐朝的繁荣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唐玄宗真是“回看血泪相和流”呀!见景思人,见物思人,还让从临邛来的道士把杨贵妃请到梦里来相见,是多么的思念她呀!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朝代的悲剧!

11.白居易的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十一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12.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的分析 篇十二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净化说、作者寄托说和时代感伤说等。而通过百度和中国期刊网检索,笔者共查询到《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共14篇文献。经过分析,其中9篇文献重点在讨论《长恨歌》有哪些主题。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即有哪些主题。对于一个学术界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讲得清楚呢?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偏误。那么,对于《长恨歌》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选修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阅读知识的积累。据此,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结论不如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学生《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来领会主题来得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本文就从文学鉴赏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长恨”,以达到“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

二、从叙述重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为“恨”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两人为叙事对象,描写了“恨”的起因和表现。全诗共八百四十个字,集中描述的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恨”,即遗憾。此外,诗歌的题目和结尾各出现了一个“恨”字点睛,前后呼应,凸显了“文眼”,强化了“恨”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我们把全诗的内容用表格分析如下:

从上表看,诗歌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从开头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恨”的起因。两个主要角色先后登场,一个“思倾国”,另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前者“重色”而后者以美色自重,自然地有了后面的相遇、相惜乃至相别。可细分成三节:从“求不得”(相遇)到“看不足”(相惜),再到“救不得”(相别),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中间统一选用“不”字,三处遥相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后半部分则写的是“恨”的表现。作者极尽笔墨,描写相别之后,一个因思念而觅魂,另一个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并“重寄词”作为回应,进而引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誓言进行点题,使“恨”的主题升华。

从长度来看,全诗写“恨”的起因总共只用了四十二句,其中有三十二句是写二人的相处;而写“恨”的表现则用了七十八句,其中仅对“思念”的渲染就用了三十二句,写“觅魂”用了三十八句,最后八句则是杨玉环的“寄词”。从叙述重点来看,全诗重在抒情,诗人用大量的文字铺陈叙述二人的爱情,凸显“恨”的表现――情断之后的相思之情。相思之浓正反映着爱之浓烈,也更显“恨”之深切,对相思的铺陈渲染凸显了诗歌的“长恨”主题。

从文本本身入手,详细分析《长恨歌》的叙事重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全诗的主题毫无疑问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而带来的永久的遗憾,也就是标题中即点明了的“长恨”。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相思,正是要使我们感受到二人游离于君主和贵妃身份之外的款款深情,增强“恨”的美感。

三、从押韵特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仍是“恨”

仔细分析,《长恨歌》的声律和韵脚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韵脚字的选用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意,作者更是呕心沥血,精心选择,力图使诗歌“晓畅有深意”。

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全诗的押韵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精心选用入声韵,营造紧张氛围,展现“恨”的主题

同样,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用韵情况,学习如何观察与分析,我们把诗歌押韵情况列表如下:

我们注意到,全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地方一共有四个诗节,罗列如下: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④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诗节正好分布在全诗最值得关注的四个地方,分别是全诗起始处、恨的两处表现的起始处,以及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唐朝时口语里面仍保留有入声韵,入声韵末尾的塞音韵尾([-p][-t]或[-k])使得它们发音短,收尾急促,与其他声调(平声、上声和去声)区别比较大,因此,有意使用入声韵有助于调动读者的注意力。同时,短促的音也有助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无形中扩大了文本的表现力。

仔细分析,作者对这四处的处理也略有不同。①是全诗的起始处,八句一节,下面要做具体分析,此不赘述。②是全诗的转折点,整首诗歌正是从这里开始由乐转入悲的。比较特殊的是它是跨语段的,前两句是荣宠的结尾,后两句是死别的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表现诗歌的层次性而刻意安排的。跨语段的诗节给我们一种新奇的感觉,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更好地强调了“乐极生悲”的突然变化,用隐藏的入声韵部承上启下,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长恨”的主题。③和④则分别是相思和觅魂这两个恨的表现的起始四句,同样起着标示文章转折、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二)仄起平收,由紧张到舒缓,深化“恨”的主题

作者在诗歌开头连续八句选用“国、得、识、侧、色”五个入声韵,两个主要人物在这紧锣密鼓的入声韵中先后登场。前两句以“思倾国”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汉皇”,后六句则以“难自弃”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杨贵妃,正是由于一个“重色”,另一个则以美色自重,才会有后面的故事。所以这个诗节虽为全诗的开始,但其实已经用密集的入声韵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着诗歌最后的结局。此外,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和“国”均为入声,一句当中刻意使用“色”与“国”两处停延,正符合王国维所说“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人间词话》),使诗歌显得沉郁,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

而全诗的最后,则是连续八句选用“词、知、时、枝、期”五个平声韵,平声一韵到底,恰似一声长叹,与诗首连用仄声的紧张遥相呼应。从诗歌开头的“思倾国”和“难自弃”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倾向,而这个诗节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评判,纯粹在于写情:“重寄词”三字,自然引出了“长恨”的主题,留下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受,将这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诗歌旋律推向了最为动人的`境界。

全诗其他部分都是二至四句换一次韵,仅开头和结尾连续八句押同一个韵部,押韵的长度被刻意增加了,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首尾节奏入起平收,前紧张后舒缓,配合了诗意的发展,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情绪,有助于诗意的表达。

(三)平仄相间,巧用换韵,烘托“恨”的主题

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它的韵律感。

从全诗来看,诗歌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形成独特的声韵美,换韵是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前面叙述的四个入声韵诗节就是成功使用换韵的代表。此外,在每一个语段中诗人也常常换韵,每二至四句换一次韵,根据语意选择适合表现的韵部,对其“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艺术魅力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从“君王”的角度看“恨”的起因,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君王”先是“求不得”,继而求到了又“看不足”,最后“救不得”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三处“A不B”的句式有如鼓点遥相呼应,暗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上一篇:乐高玩具的作文下一篇:居委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