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共11篇)
1.《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 篇一
陋室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能够背诵课文,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气追求。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当堂背诵此篇古文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和快乐分享
二 读一读
对于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会读它--读准字音。1.指一名同学读课文,纠错
师:还有一些易读错字,要注意: 馨xīn
吾wú
痕hén
葛gě
调tiáo 2.对于文言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能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引导学生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老师读书的情景,每句最后一个字要读出延长音。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节奏。3.学习铭这种文体。
师:感觉读起来琅琅上口吧?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看题目——这是一篇“铭”文,指名读注释9——押韵,生划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8个字。
此外,本文以双句为主,绝大多数是对偶句。所以有一种音乐美。
4.齐读全文。要求:①读出节奏 ②韵脚稍慢,清晰些。③读出音韵美,读出古文味。
三、读懂课文
师:文言文要舒缓一点,一定能读出一些韵味来。其实学习文言文,读好只是第一步,还应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发现问题,你在读中对一些实词、虚词理解上有问题吗? 学生质疑:生对照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质疑解答。1.名:出名(名作动)
遂以名楼:命名。
2.上: 长到
动词 将静景写活,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 入: 映入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案牍之劳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劳形:使……劳累
猜读:劳其筋骨:使筋骨劳累
四、理解文章
1.析题,陋室——简陋的居室
到底有多简陋呢?
惟吾德馨:点明不陋的原因
(翻译句子)是:判断动词。是马也:这。3.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德馨,找文中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不俗
每找一处都先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学生分析师板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高雅
①环境别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
②“知其友必知其人”:交往的都是有德有才之士,主人也必是一位高雅之士。
“往来无白丁”→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已”的儒家交友之道 ③朋友走了以后,主人自己干什么?
想象一下: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参悟人生哲理,悠闲自在。
不用被丝竹打扰了耳根清静,不用被案牍劳形伤神。5.读出感情。
师:文章通过室主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交往的人不俗、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德馨。其中充满了对居室环境的喜爱。对交友不俗的得意,对高雅情趣乐在其中,颇有一番自得其乐。因此读此处,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来读? 指男、女生分别齐读,读出感情。
6.师:清贫的生活,不但不以此为憾,反而引以为悦,你觉得陋室的主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生答,师板书
师:是啊,被贬偏远,又遭当地知县百般刁难,委身于陋室,却能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可见一斑。有时物质上简陋,反而使精神上更充实。这正是“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华”,贵在德馨。
五、熟读成诵。
短短81个字,却能流传千年而不衰,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浸润作用,我们有必要熟读成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生自由背诵,看谁掌握的快。
指名背,齐背
七、总结全文。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但文章带给我们的感悟还没有停止,美文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情操。
进入初二的文言文学习,更要注重积累和背诵,对古人一些优秀的篇目要能熟读成诵,养成沉思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作者所要表达抒发的情感要去感悟,以至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其次我认为这个时期要培养我们自主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语文是个厚积而薄发过程,积累便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初二同步辅导课程的简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 唯,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得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2)鸿儒:博学的人(3)白丁:平民(4)调素琴:这里指弹琴(5)金经:指的是佛经
(6)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7)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8)案牍:官府的公文。
(9)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练习题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4。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 篇二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作者为什么不从花鸟虫鱼写起, 而偏偏要从山水写起呢?——“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嘛。这,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是作者对“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超常引用 (即活用) 而以其“山”“水”等来起兴的, 这种用法极其罕见。也就是说, 这也是引用《孔子》名言的一种方法, 与本文结尾明引孔子之言合为一个整体, 使全文结构之圆合达到极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作者这一创新句式的运用, 既总领下文, 点明了主旨, 又将德高于智蕴涵于其中,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就是“君子”的深刻含义。如果将“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也用前边的句式写出来, 那就是“室不在华, 有吾则馨”。这样就淡化了主旨, 比其原句就乏味得多了。“仙”为至圣之尊, “龙”为帝王之象, 均无与伦比。“惟吾”岂不是凡人所罕有吗?由此可见作者是何等的清高不群!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是客观描写,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地润而苔痕绿, 地润而草色青, 绿者青者皆因地上有水——作者只是遭到贬谪, 只相当于陋室之苔、草处在偏僻处, 也是地 (帝) 上有水 (薪水) 的。作者看到这绿苔、青草自有它们的生命力所在, 自然也就想到了自己不应消沉, 不应一蹶不振, 而在陋室里安安心心地“调素琴, 阅金经”, 一枝一叶总关情嘛。这, 印证了“斯是陋室”, 更隐寓了作者的恬淡之心, 并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与作者谈笑或往来的是品德高尚而又有渊博知识的人 (书籍中的诸葛亮、扬子云, 孔子等即是, 通过“阅金经”而与古代先贤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等) , 而没有蔡知州及其爪牙们。这表明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开篇所隐含的清高不群。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素琴”与“丝竹”两者内涵是大不同的。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 是古代文人身份的象征。由此看来, 作者之“调素琴”, 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阅金经”呢, 是文人们的事, 同样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调素琴”也好, “阅金经”也罢, 同样含蓄地照应了开篇的“智者”, 又为后文表现作者是“智者”作了步步为营的铺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作者表面上是鄙夷“丝竹之乱”, 实质上是表达对“灯红酒绿”官僚生活的鄙弃, 这也是含蓄的表现。这两句突出了一个“静”字, 既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之客观环境的清幽相吻合, 又表现了作者如山一般的沉稳, 安心于“调素琴, 阅金经”而观照了“仁者”, 实在是含蓄之至呀。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这是为表现“和州梦得室”服务的。在作者心里“和州梦得室”是必然之事, 可是并没有这样写。如果说“何陋之有”的引用暗含得深, 那么“和州梦得室”则暗含得深之又深了。因为“何陋之有”之前省略的“君子居之”是孔子之言, 是现成的, 凡读过《论语·子罕》的人, 都知晓这一点;而“和州梦得室”不是现成的, 需要我们走近作者,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得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此作结又有很多妙处, 即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自己是一个“君子”, 但又不以“君子”自我标榜。如果写成“孔子云: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的话, 那就乏味得多了。这一句出自圣人之言, 何其有力呀!这圣人之言又是一个特殊句式, 使作者就是“君子”这一意义的表达强度达到无以加复的程度!
古人云:“德才兼备是圣人, 有德无才是贤人, 无德无才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以此观之, 作者乃圣人也。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呀。
3.《陋室铭》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篇三
阅读下面《陋室铭》,完成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可 以 调 素 琴 阅 金 经 无 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2.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有许多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样的典型事例,请你仿造该句再写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1)出名
(2)这
(3)我
(4)博学的人
3.(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1)惟吾德馨。(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何陋之有?(或: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 篇四
(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
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
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
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5.陋室铭陋室不陋的句子 篇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借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写出了即使房间在简陋,有德行的衬托也不简陋.最后一句何陋之有更为点睛之笔,突出了中心
-------------------华丽丽的分割线------------------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叮
6.《陋室铭》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7.陋室铭 教案 篇七
五通佑君中学
鲍凌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也可以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两副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陋室铭》),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此文。
(板书:陋室铭)
二、释题
1、陋室:
2、铭:
3、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哪些字押韵?韵脚是什么?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2、写作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四、初识陋室
1、老师指出读文言文的方法
2、抽读
3、老师指出文中重点的字词
苔(tái)痕 案牍(dú)鸿儒(rú)吾(wú)西蜀(shǔ)
苔(tái)痕
4、听录音,画节奏
5、生自渎、齐读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五、走进陋室
1、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
3、屏显难词难句
4、齐读全文翻译
六、感受陋室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2、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7、再读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8、纵观全文,文章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9、本文是铭,是警戒自己,还是称诵功德吗?
(作者通过写陋室来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远大的抱负)
10、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字词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8.陋室铭 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二、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难点: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导法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还记得是哪一首诗吗? 生:《秋词》。
师:大家能把这首诗背一下吗? 生: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回忆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乌衣巷》《竹枝词》等。
(三)展示学习目标
(四)文学常识
铭: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特点:
1、篇幅短小;
2、一般是押韵的。
(五)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六)学习内容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一读:
惟:wéi
吾:wú
馨香:xī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再读课文:积累词句,理清文意 当堂检测1: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入:映入
乱:名词作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劳:名词作使动用法,使……劳累。当堂检测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梳理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文章是如何引出主旨的?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是如何深化主旨,总结全文的? 三读课文:领悟情感,学习手法 深入思考
1.文章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手法,用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指明作者与诸葛亮、扬子云是同道中人,拥有和他们一样的德行与才能。2.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提示:孔子的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暗示作者觉得自己是孔子一样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总结:通过刚才两个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吐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纵览全文,开头作者使用了有仙的山出名、有龙的水灵验引出德馨之人所住不陋;中间具体从环境清幽,主人交友高雅,生活富有情趣,说明陋室不陋;结尾用诸葛庐、子云亭进行类比,最后抒发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作者这种通过描绘陋室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自己居室的描绘,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八)小结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类比、对偶、引用
(九)拓展延伸
本文赞美了陋室的主人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同时还重视自身修养的培养。作为当代小青年,你是否会将安贫乐道的精神发扬到现代生活中?
(十)板书
(十一)作业
1、背诵全文;
9.《陋室铭》教案1 篇九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感受、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
3、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4、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理解“铭”及其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4、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陋室铭,朗诵全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铭”文。
3、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
二、导入(老师提问、PPT显示)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请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对,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板书陋室铭 刘禹锡),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课文分析与朗读
(一)首先,大家看本文的题目——陋室铭,课文的注解①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座右铭)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警戒自己。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
(二)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PPT显示刘禹锡图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请学生回答)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宫中宦官把持,皇帝受制于家臣,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傀儡皇帝;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嫉妒贤能、任人唯亲;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但却无力回天,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独善其身,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在陋室中幽居起来。
(三)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本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PPT播放多媒体朗诵)(PPT显示押韵字)
讲解: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 亭”(押in及ing音,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四)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齐读后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板书
一、对偶 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加强了语言效果,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句。那么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几句对偶句,等下派代表来回答。(请学生回答)
讲解: 对偶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PPT显示)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例(PPT显示)
山与水相对,高与深相对,仙与龙相对,名与灵相对。(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山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了龙水就有灵气了。)
(五)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陋室铭,刘禹锡已经明确告诉世人这是一间陋室,可文章的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又借孔子的口否认了,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房子不陋了呢?这要从孔子的这句话说起。同学们请看最后一个注解,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本文只用“何陋之有?”,这就暗暗兼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刘禹锡故意将其省略,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正是他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一看便知。这边是作者他从侧面说他的陋室不陋,那文中有没有句子是作者直接阐明陋室不陋的并给出解释的?(请同学回答)
讲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讲解“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这也就明确的告诉了读者,陋室并不陋。
(六)那么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如果不是,那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是文中的哪一句?
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
二、比兴 写作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①用“山”、“水”来比“室”(PPT显示)②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 ③用“仙”和“龙”来比“德”; ④用“名”和“灵”来比“馨”。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七)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用原文回答。
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 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
三、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
讲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 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
四、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的写法。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讲解:怎样理解正反虚实的写作手法呢?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PPT显示)①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④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八)刘禹锡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来向大家说明了他的陋室并不陋,有力表现其甘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品质,也侧面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他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也正是本文重要的托物言志(在板书托物言志上标重号)的写作手法。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讨论,希望在同学下节课时能找到了答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PPT显示)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陋室铭的很大部分,不仅学习了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还初步认识到了作者刘禹锡的写作意图,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刘禹锡希望借助陋室铭这篇文章表达什么?进一步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怀。
二、正文分析
(一)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遗留的一个问题吗?在继描写陋室的坏境以及运用托物言志、正反虚实的手法在说明陋室不陋后,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很好,看来大家课下都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文中注解十五页对这句做了解释,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自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只是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
(二)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刘禹锡在这里举这两个例子,仅仅只是为了再一次向世人强调他的陋室并不陋这点吗?(学生回答)
讲解:很明显,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在上节课大家就知道了,刘禹锡借孔子的话来暗示自己是君子,是像君子一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和德行。那么在这里刘禹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举两人历史名人了,而是已经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是与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相辅的,三个典故一起回应前文的“德馨”二字,言尽而意无穷。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三)那么课文都这里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理解,我们从几个问题着手对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疏理,有答案的同学可以直接说出来。(PPT显示)
讲解: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句子?对,⑦“孔子云:‘何陋之有?’”,在我们上学期学习的木兰诗中有这么一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大家还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吗?(PPT显示)
讲解:对,这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何陋之?)
(五)本文也运用了很多的动词,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两个动词,它们在文中的用法有点奇特,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请同学回答)大家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也各有各的道理,那么请问大家,我们常说的“进入”、“走上去”这些动作的完成者是谁呢?是人,可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苔痕”和“草色”怎么却可以上,可以入呢?同学们对“入”和“上”有什么看法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看来大家都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感念,那么我就帮你们来总结一下,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方式——拟人(板书
五、拟人 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起风的时候,路边的小树左右摇摆,如果使用拟人的方式,小树是在?(让同学回答)对,我们可以说小树是在向我们招手。在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海燕》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边是把波浪拟人了。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六)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刘禹锡的写作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课文带感情的朗诵一遍,已经能够背诵下来的同学就用背诵的,还不能完全掌握的同学就尝试着脱稿。在朗诵过后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过后请同学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请同学回答)
讲解: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我们常说一个硬币有两个方面,人无完人,我们在称颂刘禹锡人品高尚的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在看到刘禹锡不与官场污浊苟合的同时,也要对他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点进行辩证的批判。
(七)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全部学习完毕了,它结构对仗工整,极富于音韵美和节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那么剩下的时间就让同学们自由的背诵这篇文章,感受这篇传世佳作的魅力。在同学们背诵的同时可以参考老师在PPT上显示的本文的层次划分,但是这种划分并不是硬性的,只是让大家作为理解文意的一种参考途径,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互相交流。(同学们自由朗读背诵)
【总结】
1、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以及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同学们进行学习。
【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
1、疏通全文,体会刘禹锡的写作意图。
2、复习所学写作、修辞手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3、尝试背诵全文。第二课时
1、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进行仿写。
2、完成课后练习题1。
3、通顺地背诵全文。
【板书】 主板书:
一、对偶 修辞手法
二、山水 陋室 比兴 写作手法
三、朋友 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
四、生活 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
五、拟人 修辞手法
副板书: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 “水” “高” “深” “仙” “龙” “名” “灵”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水” “室” “不在高”、“ 不在深” “陋” “仙”、“龙” “德” “名”、“灵” “馨”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 反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阅 金 经 无案牍之劳形
④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
【课后反思】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要进行好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深入文本,我广泛听取名师经典教学视频经验,反复修改教案,辩证字音研读字词解释,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2、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10.仿写陋室铭 篇十
衣不在贵,合身就行。穿不在多,遮羞则灵。斯是妆扮,惟吾闲情。上衣里无扣,裤腿上有洞。化妆讲技巧,整理有花样。可以染头发,穿耳洞。无胖瘦之忧心,无高矮之困扰。江南美容院,塞北理发厅。帅哥云:“好酷好酷”。
《乞丐铭》
衣管它破,遮羞就行。钱不在多,够花就赢。斯是乞丐,唯我爬行,钱钞丢得快,硬币滚得勤。琢磨填饱肚,寻思博同情,可以买入宾馆,吃大餐。无家事之烦闷,无债务之劳形。虽非公务员,胜过打工仔。乞儿云:“何人能比”。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上帝铭》
人不在贵,有米就行;鬼不在邪,有惊就行。斯是上帝,无人能及。身居白云园,横卧烈日边。左有雅典娜,右立太阳神。可以召阎至,唤皇上。无人间之疾苦,无地狱之邪恶。能呼风唤雨,可翻江倒海。物主云:“造你享福”。
《筑楼铭》
筑楼之道,地基要好。种树之道,根要扎牢。不走就跑,迟早摔跤。学习也一样,基础焉能少。基础学不好,何能有提高。一步登天者,哪里找。无平地之高楼,无断根之木草。基础要打牢,才能学得好。学之道;“基础重要”。
《学习铭》
11.《陋室铭》教学反思 篇十一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推荐阅读:
陋室铭备课记录07-12
《陋室铭》朗读与鉴赏06-20
《陋室铭》期末考试复习10-11
陋室铭原文及注音10-27
22陋室铭的教案06-09
陋室铭相关练习题09-06
《陋室铭》导学案设计09-26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10-02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08-08
陋室铭读后感高中生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