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作文教案(共9篇)
1.记叙文作文教案 篇一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教
案
安博教育沭阳银河学校XX届高三作文学案01
学习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概念诠释】
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入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方法引领】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叙述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叙述是通过一般的叙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段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描写要恰当,即符合身份,突出特征,写出变化、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抒情是指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事物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渗透在的字里行间。可以分为: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理。比较典型的篇目是《陈情表》《我不是个好儿子》《祭十二郎文》《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
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中的议论要注意几点:
1、要把记叙的人和物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
2、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或点明的题旨,或突出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只有做到这几点,议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要言简意赅,恰如其分,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
注意区分议论文中的叙述和记叙文中的叙述:议论文中的叙述是选取人物和事件中最能表现所论述观点的部分,简要叙述这一部分作为论证的支撑,然后紧扣这一部分进行贴近论点的分析,所以,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论证服务的,若叙述部分占据了比较多的比例,则会使议论文文体不明;而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是的主体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占很小的比例,画龙点睛即可。
【片段赏析】
1、两个月前,我们城里死了一个人,他姓别里科夫,希腊语教员,我的同事。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记叙)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描写)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议论)
2、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语言描写)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动作描写)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神态描写)
3、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细节描写)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议论、抒情)
4、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细节描写、寓情于事)
5、“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磨炼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论点句,议论)曹雪芹生于官宦世家,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生的辛酸,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红楼梦》;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童年丧父,生活贫苦,然而,他酷爱文学,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观察生活,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整天进行演算,光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像这样历经磨炼而最终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子前半部分重在叙述,后半部分在事实叙述中重在议论,所以叫议论式叙述)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泰然处之的心境,从而在经历磨炼的洗礼之后,他们的人生折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议论)
【例文赏析】
绿色生活
──奶奶的心事
刚到村头,抬眼望见圩子上那片浓绿的白杨林,三叔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痛哭起来。他双膝跪在地上,仿佛有千万斤重,怎么也抬不起来。一声声“妈妈”的呼喊,叫人为之动容。
奶奶有三个孩子,三叔最小,爸爸最大,还有那与我未曾谋面的二叔,在一场意外中遇难了。不知怎么的,奶奶最疼三叔,临终前,还不忘千叮呤万嘱咐,一定要找到三叔。而我对三叔终究也了无印象。只知每到春节,奶奶总会呆坐在卧房里,对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自言自语老半天,其间不时用手绢擦拭眼角,若有所伤。虽然人影模糊不成模样,但我隐约察觉奶奶的心事──我起初把它归于去世已久的爷爷。
爷爷本是村子里当家人,后在一场大水中为救村民献出了生命。为此,已经怀了三叔的奶奶哭昏了好多天才醒过来。村子以前很大,水灾之后,定居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或许也正因为这场灾难,邻里之间相当和睦,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吧,家家几乎无话不谈。
但奇怪的是,每提及三叔的话题,村里人就会摇头,顾左右而言它。直到那年春种,家家大忙,而我们家只有妈妈、姐姐和我忙前忙后,独不见爸爸。我信口问帮闲的奶奶,她近乎平淡地说:“到圩子上看看去,你爸该在那收拾白杨林呢!”我心里直犯嘀咕“一片破草坪比粮食还重要?”果不其然,偌大的圩子上,只有爸爸正一铲一铲给树苗培土,还不时俯身观察长势。
对此,我便习以为常了,却冥冥中觉察到这片白杨林和我们家定有某种特殊的关系。这个谜在奶奶弥留之际才得解开。在三叔十五岁的时,村子又发生了一场灾难。但邻居们从不当我面讲起他,而出于好奇,我多少次在梦里虚构了场景,几多凶险,几多恐怖。从奶奶的话中得知,这场灾难和我们家有着严酷的关系:我可怜的二叔就受死于这场灾难,而这一切却缘于我神秘的三叔。
我们村地势低洼,土质疏松,只要稍微摸一下,就是一层厚厚的土。爷爷生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圩子上植草坪,以此固住土层。大家按此法在圩子上种植了草坪,村子的状况还真一天好过一天。人们看到圩子上的绿色,就像看到希望,似乎幸福正向我们招手。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美好的愿望,竟然被我那调皮的三叔毁坏了。
三叔脑子灵活,他鬼使神差一般用药药鱼虾,不曾想废弃的药瓶丢在草坪上,从瓶子里流到草坪上,便将一片茂盛的草坪杀死了。三叔最初也不知道,到来年春天,村民发现圩子老不见绿,始终一片荒凉。更可怕的是,这一年洪水泛滥,席卷了整个村子。二叔为救不会水的三叔,也被洪水夺走了生命。事后有人就把三叔药鱼虾的事情讲了出来,认定他就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奶奶没作辩驳,一面长跪在村里人面前,一面给遇难的二叔烧纸。三叔挨了村里人的打,奶奶的骂,就急了,逃离了村庄,至今未回。爸爸和妈妈外地打工,幸免一劫,当知道这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从此,奶奶和爸爸就承担起了村头圩子上种植白杨林的责任。
讲完这段往事,奶奶嘴唇翕动,似乎想要说什么。爸爸会心地点点头,猛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奶奶才闭上眼睛。她是要爸爸保护好圩子上的白杨林,另外一定要找到三叔。其实,三叔和爸爸一直有联系,每年的树苗也是他买的,他只觉心里有愧,不敢回来。我见到他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是双鬓斑白。
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那一片绿色的草坪温柔地布满了圩子,就像一枚枚大大的印章,刻满了生者对亡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绿色生活的真诚的期许。
点评:这是一篇考场上感动较多阅卷老师的佳作,因为它准确的描写与小说的表达,让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异常突出。
一是描写与表述中传达出的语言特征:雅语。这是文字修炼功底,二是全文主题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与传统精神:保护自然与保护人际和谐,这是从古至今,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的“绿色”。而这两点,恰恰是“新文化作文”的判断标准:一是雅语,一是文化精神。因此,这是对“文化作文”理论突破所强调的“生活化呈现”方式。
写作,不管它运用什么材料,古代也罢,当代也罢,历史文献也罢,生活现场也罢,实景也罢,虚构也罢,材料只是一种载体或手段,关键是里有没有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以及作为,其语言文字,有没有雅语特点。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确认这是一篇“新文化作文”,用生活化方式呈现的佳作。
【练习近平台】
1、写一段文字,写出你最欣赏的一个古人。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语言要生动;感情要真挚;以叙述描写为主。
2、以“这世界需要你”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注意体会如何合理运用例子。
2.记叙文作文教案 篇二
一、让“情”发泄
情文并茂, 以情感人, 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 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 就得让情发泄, 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 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 创设特定的环境, 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 最后为狂风暴雨, 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 家境凄惨, 父亲赋闲只能借贷, 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 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 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 选好一件事件。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 它可大可小, 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 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 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 《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 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 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 刻画好一个细节。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 他这样的经验, 他这样的想头, 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 他却紧紧抓住了。”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 对人物进行描写, 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 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由此可见, 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 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 忘不了的“情”, 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六七百字的记叙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可言, 要使文章产生久久难忘的效果, 必须根据形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内在的旋律合拍。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正当每个人炽热的爱国情感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作者应说明出处。这引号内的文字来自哪里?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都哽住了, 说不出来。于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此刻的心声, 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表现, 这样收尾,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 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也正是这“用力写”“呆”“靠”“不说”, 令人终生难忘, 将韩麦尔先生高越激昂的爱国情与无可奈何的亡国恨相互交融发展到了一种外泄的极点, 有力与无力的交替正好与他内心滚动的感情旋律合拍, “这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 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字, 它对人家具有一种近乎压迫似的力量, 使人家不得不感动”。
三、让“情”闪光
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 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 结实的基础”, “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任务, 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践, 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创作的冲动,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命题选好材料提炼出健康向上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主题来。
我认为, 要想解决此问题, 在深入思考筛选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做到:首先, 要让“情”发泄, “把自己的情感加上一番融凝烹炼的工夫, 很纯粹地拿出来”。把“情”留住, “使人忘却人己之分, 同自己感到的一样地感受得深切。” (叶圣陶《作文论》) 其次,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此情的认识理解, 加以分析、判断、归纳, 得出恰如其分的人物性格品质。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将其品质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由一人拓展到一个群体, 一事拓展到一种社会风气, 让“情”放射出光芒。
3.浅谈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 篇三
一、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只要学生有东西可以写,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就会乐于写,在不断的坚持中,文笔自会生花,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二、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字有这样的规定:“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每次作文后对自己的书写自评一个等级:优、良、中、差。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书写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意在笔先”的习惯
我们有些学生写作习惯很不好,一看到题目拿起来就写,有时甚至写到结尾了还没有给文章取题目,还没有想好究竟表现什么,这样根本写不好文章。
我每次在作文训练时,都要引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先想好写什么,要表现什么,大致怎么写,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构思的习惯,让接下来的动笔“胸有成竹”。
3.给学生写作的空间
(1)课内完成。初中语文中考一般只有两个小时,基础阅读题题量大,这就限制了作文时间应该在40~50分钟左右。因此在作文训练时,我尽量给学生话题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因为时间短,学生只能在5分钟左右时间里审题、选材、构思,然后在35~45分钟内完成。初一600字左右,初二650字左右,初三700字左右。刚开始总有些学生完不成,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这些学生也慢慢地提高了写作速度。
(2)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的观察所得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等,让他们写尽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4.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或者周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如果平时注意观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也就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寻材料,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的“饭”来吗?
三、模仿求新提高能力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模仿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培养自己的文风。
1.将教材中的选文当作写作教学的例文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一点已经被广大教育界同仁所认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许多课文都值得学生写作时借鉴。如《羚羊木雕》《风筝》《散步》等文章,可侧重让学生练习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中心的写法。《背影》《最后一课》《我的老师》等文章,可让学生感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2.借助教辅读物中的优秀范文作写作教学的例文
作文前,选一些适合本次作文的优秀范文拿出来给学生读,让他们感悟和评析,然后再动笔。这样给他们的写作训练指明方向,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成功“过河”,获得写作的成就感。
3.环境描写也是文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
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小弗朗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
4.对其他一些写作技巧也作针对性练习
作文开头、结尾的一些技巧,语言训练上力求从通顺到优美,内容上尝试引用古诗词,引用经典故事,思维上训练题记的应用、小标题的应用,写作手法上训练对比手法、先抑后扬等技巧,这些技巧在某次作文中作专门要求,让学生练习,学生的印象自然会深刻些。
四、写作技巧提高能力
向学生介绍写作的基本知识,给学生开辟出一条广阔的写作
大道。
首先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作文,要有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亮丽的标题。
其次教会学生拟好标题。好的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拟一个好的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标题能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如《冬天的温暖》,还有的能揭示文章主题,如《诚信是一种美》。
总之,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要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寫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
4.记叙文标题教案 篇四
1、标题的作用(好处):
(1)全文的线索;(如《三袋米》)
(2)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如《13元“遗产”》)
(3)一语双关。(如《雪后的阳光》)
(4)突出主题,点明主旨;(如《我们是一家人》)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内容;(如《表哥驾到》)
(6)反映作者情感;(如王蒙《青春万岁》)
2、标题的含义
一般就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
3、明确四种基本题型:
1、这个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4、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研究第一种题型:标题的作用
经典课文标题的作用回顾:《羚羊木雕》
标题的作用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研究第一种题型:标题的含义
经典课文标题含义回顾:《爸爸的花儿落了》
1、联系表层含义:从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着手: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花落了
2、体会深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爸爸死了,对爸爸的怀念
研究第三种题型:标题的好处(或标题是否可以互换)
综合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来答
研究第四种题型: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
(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生活》;
(2)用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
(3)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
(4)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
(5)用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事情、物品、地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
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5.写人记叙文 教案 篇五
一,揭题导入:
1,生活中很多人,他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说说你都喜欢哪些人,或是哪些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2,简略介绍:“写人的记叙文”。要点:
(1)写人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重要类型。
(2)写人要选择熟悉或仔细观察过的人,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
(3)写人技能有:外貌(包括长相、年龄、神态表情、身材、衣着、风度),描写、动作(反映个性特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写好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思想品质,要有血有肉(1)皮毛(2)180斤 4次献血
3、板书课题:《外貌描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
1、请同学说一说你同座位同学的外貌。
2、你是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外貌的。
3、师生共同归纳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长相、衣着、神态、姿态等)
三、抓住不同人物外貌的特征
(例文1: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例文2: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小结:人物的年龄不同,在长相神态上有不同的特征。
重点指导怎样写外貌
1、五官描写,就是人的肖像,别一写人的外貌,就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樱桃小嘴,男女都一样。
东坡小妹趣味 小妹: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
东坡:莲步未离香阁下,额头已到画堂前
点评:错别字:妈妈长着一张爪子脸。
2、服装打扮描写
服装打扮反映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反映时代特征,它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过去三种颜色:黄、蓝、灰。现在五颜六色,反映民族特征。
3、身材体态描写,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高矮、胖瘦、表情,如罗圈腿、塌鼻子。
4、习惯动作
低头走路、眨眼睛、咬手指 用好动词:如提、抱、老太太在床上 5,心理描写。心里想的反映在动作表情上就是心里活动。
请,同学们做个游戏。老师在上边画三朵花,在下面分别写上勿、忘、我。老师点哪个字同学们读哪个字,最后就成了:汪、汪、汪班级怎么有这么多狗呀?
6、用好形容词和修辞语言
比如写外貌,一双大眼睛像黑葡萄似的,眉毛像弯弯的小船,两只大耳像扇子一样。《卖豆浆的张阿姨》
7、各种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职业特征。《我们班的女生(男生)》《我们班的“名人”》 《瞧这些男生(女)们》 要点面结合,就是整体与个体。
《我家邻居王爷爷》 《我的妈妈》 《清洁工李奶奶》《我和王爷爷》和《我的王爷爷》的区别
《夸夸妈妈》
8、描写外貌要形象具体
什么叫形象,就是通过外部特征描述事物,并联想到其它事物。如:眉毛,象小船、象柳叶,形容黄色,鹅黄、想到小鹅,绒毛生黄、金黄、橘黄。
(讲个笑话 一个新上大学的男孩,一个学期没洗衬衣和袜子,信不。原来上学时妈妈为他准备了10套衬衣和50双袜子,穿完再循环穿。)
四、注意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
1、出示“高兴”、“疼痛”、“发怒”、“伤心”四个词语。请同学们仔细比较,想一想,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外貌(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2、学生观察,同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自由发言。
3、呈现例文。
(例文1:每缝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例文2: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她脸色白的像一张纸。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
(例文3:他真的发怒了,一张原本白净的脸涨得通红;额上静脉突起,眼睛瞪得圆圆的;牙齿也咬的嘎吱嘎吱地响……)
(例文4:他拼命忍住,紧闭着双唇,跟孩子似的把呜咽哽咽下去,可是眼泪还是涌上来,亮晶晶地挤在眼圈边上,一忽儿功夫两颗大泪珠离开眼睛,慢慢地顺着两颊流了下来。)
4、小结: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因此,描写人物,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五、游戏作文:
1、请同桌之间互相对看,然后看谁能把对方逗笑,先笑的那一方就输了
2、完了请同学上台表演,看能不能把同学逗笑
3、请学生把刚才同学的表演写在纸上
六、课后作业:
1、观察身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性格的人,注意他们在不同心情下的外貌特征,选择一个最有特点的写一篇人物外貌日记。
2、课外阅读,摘抄描写眼神的句子,想想作者在人物眼神描写上的不同特色,并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写句子要注意的几点:
把句子写新颖: 文章贵“曲”,句子贵“新”,新颖的句子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雪融化后变成了水。(2)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两相比照,例(1)有点直白,例(2)则给予了读者无限的遐思。
把句子写具体:
如果把一个句子比作画一棵树的话,勾出树的主干如同把句子写完整,绘出树的红花绿则是把句子写具体。(1)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样活泼可爱的燕子。(2)羽毛,翅膀,尾巴凑成了燕子。
把句子写生动:
1、运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1)妈妈的头发很长,很漂亮
妈妈长发披肩像瀑布一样!风一吹得如烟、如雾、如尘。(2)这块土地很肥沃
这块土地土真肥,一把能捏出油来。
2、妙用幽默法。
爸爸总牙疼,有一天他受不了,就到医院拔掉了
爸爸有一颗牙,不好好为爸爸工作,那天到医院让它“下岗”
3、贬词褒用法
我想问问崔老师,用什么魔法“吹”得他的孩子爱上了学习。
4、褒词贬用法
例:他“好”得的确可以,只管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从来不过问。
5、巧用谐音法
6.高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篇六
一、理论准备
资料之一
高中记叙文的“三味”
从小学就开始写话、写日记、写作文,写到高中,记叙文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文体了。但有时很困惑:许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连初中水平都没了。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档次?高中记叙文应具备的“三味”。其一,“哲理味”。
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若写作时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每每读优秀作文,都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1、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
2、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
3、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4、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5、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后退。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哲理意味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其二,“散文味”。
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
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
请比较以下几组文章的起始句:
第一组:
1、我没有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2、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第二组:
1、“路有点长,夜有点微凉,心情迷迷惘惘,和天空交换沮丧??”此时,也许只有这首歌能表达我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带来的伤痛。
2、期末考试失败了,我心情很差。
第三组:
1、五年前那个云霞灿烂的傍晚,在我的一生中是那样暗淡无光――不幸的车祸降临到我的身上。
2、五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不幸遇到了车祸。
以上三组的每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却相差甚远。第一句的表达不仅给人一种文学韵味十足、语言优美的印象,而且能立时扣住读者心弦,激荡起读者的情感。
其三,“小说味”。
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鼓吹让学生来虚的吗?其实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远比初中时候强,他们已不再是只会就某一具体的事件认识点滴的生活真意,而是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初中生可以不明白文学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道理,可以不明白将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嘴巴、王二的额头、孙五的眼睛合成一个人的写法,高中生却必须明白,而且也能做到,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高中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
高中记叙文若做到“三味”俱佳,就算到了“火候”了,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上乘之作。
资料之二
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1记叙文选材的原则
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材料,靠积累。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占有材料,途径一般有三:
1、从生活中汲取。沸腾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2、从书籍中收集积累。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
3、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
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
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记叙文选材四字诀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有的同学缺乏对生活的敏感,觉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没啥可写;也有的同学有一大堆材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还有的同学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或者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更好,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正好相反。其实,材料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的。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有四个字需要特别注意,可以作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原则来强调一下。
一是“小”
很多同学写作文,老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其实,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朱自清写《背影》,那么大的作家,也只是写了一件父亲买桔子的小事。莫泊桑写爱国主义这么个大主题,也只是写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与在学校上课的见闻(《最后一课》)。这些成功的例子不可能不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是“真 ”
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作文课上,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比如有的同学写老师关怀学生,总是写下雨了,老师借雨伞雨衣给学生,自己淋着雨回家;或者在路上,自己的自行车坏了,过来一个老师,拿出工具修好了;或者自己病了,老师冒雨来给自己补课,自己很感动。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少的,而且即使有,也并不见得就能深深的感动学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写作文时,不仅要有真实的故事,还要有真实的感情。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三是“新”
首先,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是新的,别人没写过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别人写过的材料,自己再写,本身就有“瓜田李下”的抄袭之嫌;再说,原作者肯定对那个材料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挖掘了,要想达到人家那个水平,也许本身就需要花费好多功夫,万一弄不好,赶不上人家,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如果
能超越原作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鉴)?再说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肯观察,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所以,要尽量写自己观察到的,别人没注意的事物——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才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四是“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让读者明白所写材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写作的目标。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当然首先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大师的作品都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杨朔先生的很多作品,是很适合开始学着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学习的。其次,要想写的深,还离不开自己的思考。任何时候作者都要对自己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语言、形式等作科学的安排,反复推敲、反复斟酌,选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选用最恰当的句式,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要能像唐朝诗人卢延让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相信就没有写不深刻的材料了。
2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
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
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
(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3)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
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
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
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
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下面提供两篇写学校生活的例文,分析其选材和组材的特色。
例文一:
绿色雨篷下的灯光
小明原是班上的尖子,这次月考却落到第九名。
毕竟快要升高三了,班主任李展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小明是从农村中学考上来的,以前一直住校。学校对面的学生公寓建好后,小明就开始租住学生公寓,他的母亲也一直陪着。
星期四下午,趁着学生上课的当儿,李展按照小明填写的住宿登记表上的房号,很快找到了小明的住处。
李展将来意告诉了小明的母亲。
小明母亲就有点着急:“前段时间,我也觉得儿子有点不对劲,白天看不出什么,晚上十点放了自习回来,他都要站在窗子前呆呆地望上几分钟,然后趴到桌上做作业,可捧起书本不到一刻钟,他就要睡觉了。老是这样子,怎能不影响学习呢?”
李展问:“以前,小明晚上自习回来几点钟睡觉?”
小明母亲说:“都要熬到夜里十二点多钟,有时还要我催促几次,他才肯睡。”
李展点点头:“都到高二下学期了,学习负担可能重了些,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 小明母亲停顿了一下:“别的原因倒是没发现,只是我们对面的那幢教师楼上,有户人家的灯光每晚都要亮到十二点多钟。我们住到这里后,小明受到这户灯光的激励,每晚看书都要看到前面那户人家熄灯为止。一个月前,不知什么原因,那户人家的灯光突然不亮了。开头,小明还埋怨了几天,但他仍然坚持到十二点睡觉。后来,他就缺乏自觉性了??”
李展听完小明母亲的叙述,来到窗前:“你说的是哪一个窗户?”,小明母亲手一指:“喏,就是我们正前方惟一一个装有绿色雨篷的那个窗户。”
李展沿着小明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个绿色雨篷分外显眼。李展心里不由的一震,接着轻轻地点了点头,像是在思考什么。
告别小明母亲,从小明家出来,李展的脚步并不轻松,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负疚感。
在小明母亲近乎责怪而又无可奈何的眼光里,对一个学生家长,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李展心里明白,那个绿色雨篷下的窗户正是自己家的,那个灯光是自己每晚备课而从窗户映出的,那个灯光之所以不亮了,是因为自己怕影响对面公寓里的学生夜间休息,而将备课地点转移到了客厅里。
“嘿,幸亏今天来了,如果不来家访的话,小明就有可能因为这个极易忽略的细节而被耽误了。现在,青少年的心理真复杂!看来,班里其他学生的背后还不知有多少未知数
呢!”李展边下楼梯,边这样想着。
李展决定,从今晚起,让绿色雨篷下的灯光再亮起来。
例文二:
坐着发言
班主任米老师是个非常尊重学生意愿的人,也是个乐意“改革”的人。
到了第三个学期,刚开学不久的一天,米老师就实行了两项“新政”:他把“委员”都改成了“部长”,这样“学习委员”就成了“学习部长”,“宣传委员”就成了“宣传部长”。我是“宣传委员”,我自然为自己成了“部长”而高兴。另一项“新政”是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说今后只要是米老师上语文课,米老师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行了。以后的几天,班主任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哪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班主任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
没想到这反而给学生带来了麻烦。有的同学觉得坐着发言好,等别的老师点他起来发言的时候,他也坐着发言,还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我们米老师可以让我们坐着发言,而你却要让我们站着发言呢?”噎得别的老师眼睛瞪得很大。有一次,有个老师又遇到一个同学这样跟他顶嘴,他就突然发起脾气来,说:“米老师上课要求你们怎么样我不管,但我上课,你们都得老老实实地站起来!我希望你们中的某些同学,再也不要出现忘记站起来的事情了!如果是故意不站起来,那就小心我不让你听我的课!”
同学们就更是觉得米老师好了,有个别胆大的同学,仍然故意在被点的时候坐着发言。这就导致其他老师都对米老师产生了想法。我发现,我们米老师被孤立了,好几次,我发现别的老师都在一起说话,只有我们米老师一个人呆在一边。
我在想,看来这个坐着发言的“新政”,弄不好要失败呢。
果然是以失败而告终。没过多久,米老师就在班上宣布:“考虑到老师们对站着发言的意见很难统一,为了不给同学们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其他老师在我们班讲课时的情绪,决定从今天起取消坐着发言的规定。”
不过米老师说,只要有机会他要去竞选校长,说只有当了校长,他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让同学们坐着发言。”
二、满分作文举例
1《真爱》(2008年高考满分记叙文)
1、路小汶死的时候,才只有六岁。
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场几乎要波及整个中国的地震把这个像花朵一样的小女孩永远地掩埋了。她甚至还没能从那场甜美的梦中醒过来。
3、当妈妈劫后余生从单位赶过来的时候,幼儿园只有成堆的钢筋水泥。耳畔是同样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们如同疯子一样冲上去,用双手不停地搬、挖,鲜血淋漓。
4、那一刻,日月无光,天昏地暗。
5、救援队来了。不断有孩子从废墟中抬上来,但大多已成了尸体。残缺、变形甚至于血肉模糊。只有3个孩子幸存,但是没有路小汶。
6、妈妈像是失神了,她看到小汶穿着白裙子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走过来,甜甜地叫
着“妈妈,我们回家吧!”??书包?妈妈忽然看到小汶的花书包了。它在废墟里悄悄探着个头儿。妈妈于是飞一般地冲过去,双膝跪地,手忙脚乱地一边叫着“汶汶,妈妈来了。汶汶,妈妈来了??”一边把它挖出来。但等到妈妈真的把它挖出来的时候才真的明白,汶汶是真的不在了,不在了??
7、她抱着书包坐在那一堆残垣断壁上号啕大哭??
8、她的泪水一直没有断过,一天,二天??
9、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做了一个梦:一群小天使在天堂里祈祷,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一支点亮的蜡烛,只有一个小女孩的蜡烛是熄灭的。她赶忙跑过去一看,那个女孩居然是汶汶。她泣不成声地问汶汶:“汶汶,为什么只有你的蜡烛是熄灭的?”汶汶委曲地说:“妈妈,每次他们帮我点亮蜡烛,你的泪水就把它浇灭了。”
10、她恍有所悟,却不再哭了。她做了救灾志愿者,匆忙地奔走。拯救每一个可能获救的生命,帮助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她不再悲伤了。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每个妈妈都是孩子的妈妈。
11、再后来,她收养了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她叫他小川。她像一个真正的妈妈一样爱他,就像爱汶汶一样。
12、这晚,她又做了一个梦:看见小汶手里捧着最明亮的蜡烛,笑容甜甜地站在那些小天使中??
13、她忽然明白了:
14、原来爱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
【点评】首段简洁而震撼人心:“路小汶死的时候,才只有六岁。”文字简洁,同时,运用“才”“只有”“六岁”将惋惜之情也表达到了极致。这一段文字透露出小作者透过平静的叙述传达丰厚的情感的笔力。
2段“像花朵一样”“永远掩埋”“甚至没能从那场甜美的梦中醒来”仍用叙述表达惋惜。
3点面结合。用汶汶母亲的耳闻目睹的年轻爸爸妈妈,作为汶汶母亲活动的背景,使汶汶母亲这一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4段是写景,亦是抒情。
5段小如盆景,精致亦如盆景。“救援队来了。”简洁的语言恰好可以反映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急切而喜悦的心情。“不断有孩子从废墟中抬上来,但大多已成了尸体”,这一段先用“孩子”后用“尸体”,符合“爸爸妈妈”的心理,挖出来的都期盼是“孩子(暗示是活着的)”,验证后却都大多是“尸体”——这就将“爸爸妈妈”期盼与绝望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残缺、变形甚至于血肉模糊。”表现了“爸爸妈妈们”惨痛的心情。而“只有3个孩子幸存”,一起;“但是没有路小汶”,一落。叙事跌宕,波澜层起。”此段和首段是最能表现作者笔力的地方。6段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用最典型的镜头展示生者小汶的可爱和鲜活,用“花书包”衬托小汶的漂亮可爱。渲染“汶汶真的不在了”带给妈妈的伤痛。本段中“手忙脚乱”应该放在“一边把它挖出来”一句中。
7、8段当简则简。使表达的主要内容有水落石出之效。“二天”改为“两天”更符合用词习惯。
9天使的蜡烛这一故事是借用,但是小作者借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这一情节使
“母亲”在极度的悲伤中清醒过来,如此合情合理,实属难能。表现了小作者超常的掌控情节的能力。
10满分作文往往并不仅仅表现在文字的功力上,还表现在思想深度上。“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每个妈妈都是孩子的妈妈”这句话所传达的博爱是震撼人心的。语句经典,博爱深厚。
11“小川”和“小汶”两个名字呼应,使我们看到作者在命名上的整体统筹能力。合起来,“妈妈”就有了“汶”“川”两个孩子。如此则妈妈是否可以理解为祖国?则简单的一个名字就赋予了文本更深厚的蕴含。
12“小汶”的笑容和前边的委屈构成情节上的呼应。又显示了一个道理:“生者坚强,死者自然安息。”
13、14两段看似模式化,但它的揭示很有必要:灾难来临,我们除了用眼泪表达伤痛外,更需要用坚强来面对和承担一切。
【总评】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上都达到了相当高超的程度。满分当之无愧。
2诗意地生活(2007年湖南卷满分作文)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点评
作文题目刚出来网上就有议论,“湖南今年的高考题是给精神贵族挟带私货”,“农村的孩子背负着多重压力,气都喘不过来,遑说‘诗意’”,其实,境由心生,生活的“诗意”,当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于个人的审美价值取向。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文章语言朴质却又不失灵动,人物的语言形状描写都细腻真实,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个“于是”后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盈溢诗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想起朱熹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来。
三、作文练习
岁月是一条不老的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打开尘封的往事,总会有一些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人物。请以《与 一起走过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睛】
写好这个题目, 关键是要写出你所填写在横线上的那个人物的个性,以及对你的影响。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前提条件是必须对所写的人物很熟悉。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的人生经历还比较单纯。一般来说,我们最熟悉的人多是家人、老师或同学。在每个同学的心中,都会深藏着一两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影响过我们人生的人物。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举手投足,会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甚至连我们的人格,都会深深地打上他的人格印记。
写好这个题目,必须仔细审题。“一起走过”当然不是单人独行,而是跟自己以外的人,是父母、同学、老师,还是另有其人?“走过的日子”,也不是指一天两天,而是有一段时间。而“走过”非“度过”,这“走”就含有不容易走过来的意思,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珍惜的。因此,最容易想到的是父母,父母对自己过毕业这个人生大关,是怎样的“陪读”啊!教师又是如何“导读”啊!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又是多多少少,令人难忘啊!总之,“一起走过的日子”是在与人合作、帮助、关心、作过努力,同甘共苦、克服困难,以至经受挫折,才走过来的,在这些日日夜夜中,体会到亲情友情的力量和可贵。当然,不止这些,即使为了做好某件事,达到某个目标,比如参加某个比赛项目,取得成功,共同研究某个问题,得到解决,都可以写。如果扩而大之,不是写“我”跟谁一起走过的日子,从父辈那里听到曾经的艰苦斗争,艰苦创业的事例,你很受教育,也可以写成很好的作文。
本文适合写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本文的题材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具体的人一起走过的日子
与老师一起走过的日子,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导;与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感受到的是那份真挚、纯洁的友谊;与长辈一起走过的日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给人会是一份留恋与怀念;与父母一起走过的日子,常常能感受到家的温馨,闻到一股家的气息,听到家庭的欢笑声。
(二)与抽象的感情一起走过的日子
抽象的感情可以指人的一些品格,如坚强、乐观、自信、微笑等,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会有较多的理性成分。
7.记叙文作文教案 篇七
方法一:悬念层叠, 扣人心弦
巧设悬念, 能让文章的情节变得曲折, 变得波澜起伏。此法是小小说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结构技巧。所谓的“悬念”, 就是在情节的关键之处突然打住, 有意穿插其他内容, 或抽取记叙的某一个精彩场面, 先不交代其前因后果, 故意布下疑团, 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的心理。小说中, 巧设悬念有三个步骤:
一、营造氛围, 制造悬念
小说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背景描写, 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 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渲染, 或交代事因, 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或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 引人关注;或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制造强烈的悬念, 让读者手不释卷。如美国作家查宁·波洛克写的《一枚古金币》。其开头交代:一战后, “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过得很好, 而雷勃因中过毒气, “丧失了劳动力, 生活很是贫苦”, 但他自尊心强, “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有一年, 这些老战士在格兰汀家聚会。席间, 格兰汀突然发现他的一枚昂贵的古金币不见了。为表示清白, 有人提出搜身, 雷勃坚决“反对”。难道是他偷了这枚古金币?不可能, 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怎么会偷?既然没偷, 他又为何会“反对搜身”?他与那枚古金币又有何联系呢?这样的疑惑, 把读者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张本蓄势, 发展悬念
在制造悬念之后, 小说紧扣悬念, 通过描述人物的多边活动, 具体地描述矛盾, 使其展开和难以解决。接着, 再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 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做有力的铺垫, 以收到“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表达效果, 让好奇心与求知欲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并指向矛盾冲突。《一枚古金币》就是如此:除雷勃反对外, 其余人员一致同意。于是搜身开始了。“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 但“始终不见金币”, 大家怀疑雷勃, 而雷勃却默不作声, “在众目睽睽之下, 狼狈地退了出去”。这增加了我们的肯定, 雷勃一定偷了那枚古金币, 从开始的“反对”, 到后来的“退出”, 都成了他“心虚”的证据。这就让读者以为雷勃的确是一个贼, 他真的偷了古金币。这一系列疑团似乎解开了, 可结果并非如此。
三、水到渠成, 消除悬念
水到渠成, 使文章中的矛盾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得到圆满解决。一开始就制造情节悬念, 让读者顺着这个悬念导引的方向做某个猜测, 然后通过重复强化悬念, 把读者引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 最后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来释消悬念, 使谜底和读者的猜测刚好相反。这样的结果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 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一枚古金币》的结尾就是这样的让人意想不到: 格兰汀在修房时, 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古金币。真相大白, 雷勃并没有偷那枚古金币。既然没有偷, 那他又为何拒绝搜身呢?原来, 几个星期以来, 雷勃“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 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的尊严, 真正地做了一回贼———偷食物。这个结尾, 既是对这枚古金币的去向的释疑, 又是情节的再一次迭起。至此, 读者如走出迷雾般顿悟, 收获一种“柳暗花明”之美感。
方法二:误会曲解, 引人联想
误会曲解, 是指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象, 引起矛盾的冲突, 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误会曲解的形式有一方误会另一方, 也有双方互相误会;有一个误会, 也有多个误会;有悲剧色彩的误会, 也有喜剧效果的误会。例如林双不先生的《枪》, 其情节就是由“我”与司机互相的误会来推进的。开篇直入“误会”:“我”担心“上了贼船”, 司机也担心遇上了坏人。双方互生曲解后, 司机一直瞅“我”, 瞅得“我”心底发毛。这样, 双方的误会进一步加深。正在此时, 司机的右手往下伸, “我”认为司机要动手了。于是想“动之以情, 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但他却不想与“我”多说, 更狠毒地“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没办法, “我”决计与他拼斗。此时, 双方的误会表现到了极点, 彼此间的紧张刻画得淋漓尽致。终点到了, “我”立刻打开车门, 冲了下去, 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 可司机却惊惶地开着车迅速拐了一个弯, 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和司机为何会彼此误会?原来是因为那一截露出旅行袋的玩具枪枪管。至此, 忽旋忽紧的情节才终结。文中层层的误会曲解, 推动了情节的曲折发展, 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方法三:蓄势反转, 出人意料
蓄势反转, 也是小小说比较常见的创作技巧之一。反转, 是指故事情节随着它的发展, 突然来个180度的逆转, 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既让叙事曲折有致, 又让内容意味深长, 深化主题。如 莫泊桑《项链》的 结尾就是 这样。“唉, 可怜的马蒂尔德, 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 顶多值得五百法郎!……”真项链变成了假项链, 这一结尾超出了人们的常规思维, 不仅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还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再如名篇《河豚子》:男主人“他”养着一家五口, 一连三年的灾荒, 使他感到再也活不下去了, 于是讨来一篮子河豚, 准备全家自杀, 可是等他日斜归家时, 家人却没有死。从准备死发展到死不成, 这就是情节的反转。小说中运用反转的技巧, 也能让结尾出人意料而又令人信服。
综上所述, 小小说具有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 其创作技巧为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了借鉴。翻阅中考优秀作文, 我们发现, 设置悬念法的运用越来越多。如: 2007年安徽的《我们的心近了》, 一考生开篇用“她”起头, 给读者设疑:“她”是谁?“她”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接着释疑———原来“她”是我的妈妈。然后巧设悬念:“一年前, 我还把她当作敌人, 对她恨之入骨。”她是一个好妈妈, 为何对她恨之入骨呢?悬念一出, 让读者更想探个究竟。原来她是后妈, 作者对她怀有恨意。后来, “我更加讨厌她了”。为什么呢?原来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入住了他们家, 这更加深了作者对后妈的恨。于是“我”就整天去上网来逃避有后妈的生活, 但后妈总是尾随到网吧好言规劝并在网吧遭遇了麻烦, 这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突出了中心。又如2010年湖北荆州的《曾经错过的那个春天》, 一考生倒叙开篇, 引出下文。接着以“当心灵走上了歧路, 我也只能一错再错”一句来巧设悬念, 推动情节的发展, 再以时间为序, 巧妙组接, 使得人物内心的矛盾历历在目, 把“错过”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再如2013年福建泉州的《近在眼前》, 一考生叙述自己浏览圆明园时, 层层设置悬念, 通篇以“你”代替, 直到文末才揭示这个“你”是圆明园。高深的立意, 使文章鹤立鸡群。
诸如此类的成功例子, 证明了借鉴小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作文训练, 必将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巴金先生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相信经过多写多练, 同学们的记叙文写作定能达到行云流水的自由天地。
参考文献
8.让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大放异彩 篇八
一、多维联想,见微知著,充实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标对记叙文的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记叙文时,应以小搏大,收集泪点,充实素材。如果学生平时不留心、用心整理,关注时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时事进行思考与分析,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写的人物就不会丰满,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新颖感人。
(一)平凡人多元化。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基本形成,观察力、判断力、分析综合能力也已经基本具备,所见所闻也较多。可是,他们常常对身边的人或事缺乏有序的归纳、分解、思考,缺乏感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展开多维联想。
(二)简单事细节化。高中生所写的人物不是古今圣贤,也不是当代名流,都是一些身边的亲人、社会底层甚至被边缘化了的小角色。因此,要着眼于小事、局部,进行放大描摹,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伟大,写出真情实感。
二、设置跌宕,巧变心理,充实结构
清代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引人入胜,让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文章中增加些波折,使情节回旋推进,能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文章的跌宕起伏,主要体现在情感线索、多变情节、多元技巧。
(一)巧变复杂心理,充实结构。运用“感情贯串法”要做到“三个字”:真,感情要真实,只有将真实的感情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方有感人之力量;变,就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感情要有变化;串,就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要贯串始终。
(二)巧设跌宕情节,充实结构。情节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意图而通过作品来讲述的事件。跌宕的情节似一条九曲长廊,无疑给人扑朔迷离、峰回路转之感,引人入胜。
(三)巧用多元技巧,充实结构。一篇记叙文有了人物事件和变化的情感后,还要有独特的技巧,通过运用对比、误会、巧合、抑扬、悬念、伏笔、插叙、倒叙、虚实、“抖包袱”等技巧,把事件颠倒,情感错乱,设置线索,写出波澜,充实结构。
三、以描代叙,画其神韵,充实形象
高中生写作文时,往往是以概述代替描写,言之无形,品之无味,人物缺少神韵,形象扁平,情感矫情。而描写就能改变这一现状,它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形神兼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描写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特别是细节描写,犹如林中一束灿烂的野花,天边一道亮丽的彩虹,让人心旷神怡,久久难忘。它是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是那些留在记忆“筛子”中最闪光的“珍珠”。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作品,无不以成功的细节描写赢得读者的青睐。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时让细节生动、让细节出彩呢?
(一)以描代叙,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关键处的一肌一容,足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全部,因此,这样的关键处总是有着无限的包蕴性,它需要作者细细地分解,放慢镜头,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二)以描代叙,巧用修辞画其形。“文欲惊人辞欲巧”,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是语言的“魔方”,不同的修辞能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运用修辞,刻画外貌,增添神韵。
9.记叙文的选材立意教案 篇九
邹晓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分析能力。2.理解什么是记叙文中的立意与选材。【能力目标】
学会将立意与选材相结合创作记叙文,提高写作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的人事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立意与选材
2.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将思维打开,进行创作。教学难点
将立意和选材都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在当堂的作文创作中。教学方法
阅读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多媒体出示)一位初中学生的心里话
我进入初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可一提起作文,仍和不少同学一样感到头痛。每到作文时总感无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甚至简单抄袭、编织故事,应付了事,结果可想而知。对此我很苦恼。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这种现象,推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文意未立或虽立而不甚明朗。待到文意已明,文思也跟着旺盛起来,有时甚至妙绪泉涌,不吐不快,下笔千言也不见得是件难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立意之于文思,正是这样:立意越精细越明朗,写起来就越顺畅。这是文章写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而适当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的取得好分数。那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立意和选材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师:何谓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穿首尾。
(多媒体出示:确立文章中心)
2、师:何谓选材?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通过材料来立意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确,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多媒体出示:选择典型材料)
3、师: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立意,是记叙文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是灵魂与骨肉的关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多媒体出示:立意-----灵魂)
互 密
相 不
依 可
存 分
材料-----骨肉
4、师:那么,立意与选材有哪些要求呢?
(1)师:人生难免有离别。离别是一种难舍的情绪,总是那样令人伤感、令人回味。请同学们读下列关于《送别》所示的立意与选材,谈谈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
A、材料: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A、立意:表现妈妈对我的关心。
B、材料:我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到车站送他。A、立意: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C、材料: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A、立意: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D、材料: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我一段又一段路。A、立意: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
E、材料:我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忆起过去种种情景。A、立意:表现亲人之间的“死别”悲情。学生自由发言评价,教师小结:
A、答案不太正确,审题不清,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B、答案正确,但是选材、立意太普通,缺乏新意,多数人会这样写。C、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答案较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答案虽平常,但写得好,容易写出真情,打动人心。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多媒体出示)
板书:立意与选材的要求:
1、立意的要求:
①要正确 ②要新颖 ③要深刻
2、材料的要求:
①切合中心(准)②富有新意(新)③真情实感(真)(2)师:童年如诗如画,美妙而令人回味无穷,一件件趣事如同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我们记忆的大海中。下面我们就以大家最熟悉的题目之一《童年趣事》为例来探究立意与选材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童年趣事》)师:请以这个题目确定你的立意和材料。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
材料:(1)和小伙伴捉龙虾
(2)和小伙伴钓鱼,(3)结伴下河塘游泳
立意:表现童年充满乐趣,对童年的留恋,向往。
师小结:
同学们都能抓住“趣”字,确定中心,很好,但很多同学写到了相同的材料,千篇一律,即使再有趣的材料如果不写出新意,阅卷老师看多了也就厌倦了。请看下面的材料
(多媒体出示出示)
小时侯,我常常挑食,不喜欢吃菜。有一天中午,妈妈买菜回来,我随意问妈妈今天买了什么菜,妈妈说买的是“飞龙菜”(我们汕头话管菠菜叫“飞龙菜”。)我很惊奇,觉得“飞龙菜”这个菜名很奇怪,就问妈妈:“妈妈,吃飞龙菜是不是就能飞啊?”妈妈当时正忙着洗菜,就不在意地说:“是啊!”我听了非常高兴。
吃晚饭的时候,我狠命地吃“飞龙菜”,爸爸妈妈很高兴,还表扬我。其实我吃“飞龙菜”不是为了要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而是因为我想学会飞。过了一会儿,我拿了张椅子,站在椅子上,脚向上一跳,本想飞到天空去,不料摔到地板上,还好椅子不高,不是很痛。我当时想,肯定是吃的菜不多,法力不够,等我再吃几天,就能像孙悟空一样飞个十万八千里。我立刻叫妈妈这几天多买些“飞龙菜”给我吃。所以,我又连续吃了三天,真想快点学会飞。我拿了张更高的椅子,脚尖用力一踮,身子往前一沉,本想感觉一下飞的感觉,没想到又失败了,摔个四脚朝天,我顿时痛得哭了起来。爸爸妈妈赶忙跑过来,心疼地说:“小霖,你怎么了?”我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缘由经过,妈妈听了,顿时哈哈大笑,说:“傻孩子,你好天真,我随便说说你也信。”经过妈妈的解说,我恍然大悟,也跟着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师小结:
所谓“趣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的事情,这样的事,一般有点出人意料,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三、课堂练习
师:请看下面题目,写出你的立意和选材
《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
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
材料:(1)妈妈每天早上爱在镜子前化妆
(2)妈妈上班前喜欢精挑细选心仪的衣服
(3)妈妈年过三十,仍乐于追星。
立意:我妈妈是一个年轻漂亮、美丽、时尚的潮流妈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明白了立意与选材的要求,学习了立意与选材的方法。选择好材料,要求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观察生活,这样,你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挖掘新颖的题材;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样才能体会真情,写出真情。否则,你就只能闭门造车,凭空臆造,写成的文章也只会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所以,请同学们:
(1)把眼光伸入生活(2)把笔尖深入人心(3)把情感渗入感悟
五、作业布置
请以《成长在---------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材料: 立意:
【记叙文作文教案】推荐阅读: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文教案12-06
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07-07
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教案07-24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教案10-13
记叙文作文素材记叙文11-05
作文记叙文10-05
亲情记叙文作文07-04
初三记叙文作文11-28
满分作文 记叙文作文训练11-14
初中细节记叙文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