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2024-08-31

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14篇)

1.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篇一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我爱逛旧书店,我爱读书却因新书太贵买不起而只好常买旧书了。

去年秋,在人民路某旧书店购得一套《曾国潘往来家书全编》,钟淑河校编,软精装,上中下三卷,九成新,1997年版,原价88元,而此全三卷仅售36元,甚喜,当即购之即奔钟老家,问钟老此书是正版么?

钟老说:此书是正版书,是他十三年前校编出版的,因时日久远,他家也仅存—册了。钟老还应我所请在书上题字曰“刘志恒君为吾老友,从旧书店买来此书嘱为签名,盖是十三年前所印本,亦云旧矣。

庚寅秋日钟淑河题。”

读此书可不比读小说,以我之初中文化根底,很多章句半懂半不懂,须慢读细品,每日仅读十来页,乞今年余尚未全读完,但览曾公其文、观其处世,曾氏慎独自律、中正祥和、豁达睿智的人品和文彩的确令我受益非浅。

今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为纪念这位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晚清奇人,我想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历史名人,百多年来,对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斥骂者更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润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蒋介石十分推崇曾国藩。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1949年以后的史学界对曾国藩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曾国藩产生兴趣。

曾国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但事实究竟怎样,其实与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有关。

曾国藩的荣辱和太平天国是密不可分的。太平天国是正面的,那么镇压太平军最凶恶的敌人曾国藩是罪大恶极的;而如果太平天国是反面的,是以异端邪术控制人们的东西,那么曾国藩就不单纯是满清的功臣,也是江南士民的救星。

如何界定曾国藩的对与错,首先,要看看太平天国给江南社会带来什么?天平天国是以邪教形式作为其组织方式的。他们建立了一个等级森严的腐朽群体,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太平天国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根本找不到天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地方。

对于江南的士绅百姓而言,太平军取代满清王朝的统治,并不能缓解他们丝毫苦难,而人们却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动荡、付出重大的生命代价。更为不能容忍的,是传承几千年的社会和伦理的规范,都可能遭遇颠覆。于是,毫不奇怪,当太平军进入湖南的时候,以当地知识分子为核心,农民为兵员的地方武装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正如湖知网网友思树在我《从天心阁前的太平天国塑像----试论太平天国》文后所言:“太平天国根本就没有把长沙城打下!”曾国藩阻击太平军,虽然是奉旨而为,但对湖南的百姓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湖南在这次浩劫中未曾遭受较大的战争劫难。

至于骂声最多的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我们只能从当时的历史状况来审读。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和国力,为避免更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

当时上层媚外,下层排外,讨好上层,下层骂,讨好下层,上层怒,谁去都是背黑锅。当时外国人正想找借口开战,曾某苦口婆心,委曲求全,所做所为,无非是避免开战罢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清庭已是朽木难支大厦将倾,曾国藩捡的是个烫手的山芋,在赴津之前,曾国藩即写好了以身报国的遗书:

将赴天津示二子: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秉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路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则反是。……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至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弟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弟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侯、沅甫两弟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当时清庭积弱积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不得不忍辱求全而勉为其难,我们能责骂曾国藩没向列强宣战而屈辱求和吗?

曾氏从一介偏远寒门,举债赴京会试而平步青云,非为偶然,他厚积薄发,知人善辨,处世有度,为官得法。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一手拉扯起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参与了洋务运动,提拔了一批有为的大臣。为满清培育了之后几十年的股肱栋梁(左宗棠、李鸿章、)。

曾国藩在“修身,齐家,治国”上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曾国藩家书》的传世,更能让人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做孝子的道理。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感谢钟淑河先生为我们校编了一部启迪后人的好书,让我们能客观真实的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中华民族,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2.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篇二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经验, 也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联系家庭生活

孩子首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 可以这样说,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通过家庭的环境, 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家电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家电的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手机的, 则可以让他写写介绍有关手机方面的文章, 等等。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高昂, 家长更是倍加赞许。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是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二、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在课文中, 有些课文中的事物与生活是脱节的。所以学生会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通过观察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访问, 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老红军,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 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而且可以充实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如《故乡的杨梅》一文, 杨梅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 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

三、以表演的形式再现生活

表演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应该把这种方法充分应用起来。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就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在教学《狼和小羊》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凶狠的狼, 以及可怜的小羊。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想象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圆梦飞天》一文,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播放杨利伟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而飞天的视频和画面, 加之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 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入境动情, 顺利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带领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感受。例如:《秦兵马俑》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场景:秦代的兵马俑的规模, 以及各个兵马俑的造型是多么的活灵活现。这样, 不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就明白了。

3.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篇三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那么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树立动机,有了动机才能确立目标。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可迸发而成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但英语的重要性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作为老师要学会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二、融洽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学习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初中的学生还未养成在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中听课的本领,他们易于受教师的影响,即对某老师信任、尊敬,则对此学科会有较强的兴趣;反之则上课易走神,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威”,要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面,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气氛。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

要想上好外语课,一个吸引学生的好开头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 利用图片 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漫画、插图和与课文有关的具体实物等,开展听说活动,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

2. 问题导入 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有关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课文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在体验自己的生活中进入新课学习。

3. 学生演讲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写一篇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演讲稿,使学生自觉地把演讲内容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钻研教材的积极性。

4. 展开想象 教师给出课文标题,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然后可将自己的想象与课文内容相比较。这样既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5. 介绍背景 如果课文是某个故事的简写或片断,那么介绍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主要内容,或者作者生平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6. 开展游戏 游戏是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管什么年龄的学生,做游戏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

1.用口诀帮助记忆,提高学英语热情。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有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 you用are; 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 。

2.让学生制作教具,激发学习英语兴趣。

对初学者,直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我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其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来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3.自编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要“学以致用”,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每节课,我都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两个),先用英语作Duty Report.内容有: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等。(未学到的项目可适当删减)。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别的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须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之所以这样做,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得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这点,我深有体会,一些学生毕业后,仍恋恋不忘他们英语课上的五分钟表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开展竞赛,调动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賽,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实践,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教材里的许多口语练习都是采用对话形式,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自然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造一些真实的“看病(Seeing a doctor)”、“购物(Shopping)”、“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问路(Asking the way)”等情景,让学生自由谈论(Free talk);在课余时间里,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办英语手抄报、做英语贺卡、演讲比赛等等。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地运用于各种活动中。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发他们的智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更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证。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快解决教材新与方法旧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4.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篇四

——胡东方

前言: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招生难的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在乡镇和农村的招生更是困难。针对咱们学校在萧县范围内以及其周边地区的招生问题,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和意见。

一、环境分析:国内外大的经济、政治形势

近年来,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增多,又加之这两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使原本不景气的企业雪上加霜,造成了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局面。由此直接对招生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说是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大批的工人失业,但是中国对于中高级技工的需求还是相当紧缺。尤其是近些年,萧县及周边县市的招商引资活动的成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商人来投资建厂,技术工人大量紧缺。去年,全国防腐大会在萧县的胜利召开,更加有利于我们学校的招生工作的开展。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这个大形势对我们来说可能不是很乐观,但局部的经济发展和全国大量中高级技工的紧缺对我们来说又是个大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的招生,我们必须充满着信心。

二、优势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亮点

萧县被称为“国画之乡”,名家辈出。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盛产人才的地方。安徽省防腐蚀工程技术学校、萧县技工学校,历史悠久,创办于1988年,是我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技术学校。现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特殊工种培训考核定点基地”、“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学校还和中国防腐蚀协会合作,在我校设立“华东地区防腐蚀职业技能鉴定站”,由于学校办学质量稳定,富有特色,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学校有诱人的优惠政策,“丰厚的助学金”、“按比例减免学费,有些专业甚至学费全免”、“双学历”、“四证书”、“入学即签《就业安置合同》,确保就业”等。让我们的学生无后顾之忧。

这一点,我们的招生简章及我们学校简介上面介绍的很清楚,我这里就不加详谈。

三、招生:如何招生

这一块也是我所谈的重点。目前,我们所做的一切分析和工作都是围绕着招生这个主题来展开。能招收到学生,才能使我们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得到实现和升华。招生工作是我们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块我将从前期宣传、招生、一直到新生到校几个阶段来展开。

1、前期加大宣传力度

搞好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对学校的宣传报道,架起一条学校与考生家长联系的桥梁,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来吸引生源,是招

生工作一项重要措施。有句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前期的宣传队我们的招生工作尤其重要。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学校进行宣传:

⑴发动全校师生齐参与,共同宣传学校校的办学优势及特色。对于校外参与宣传工作的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也就是咱学校的优势和亮点以及国内外有利于咱们招生的政治、经济环境等。

⑵媒体宣传。

报纸媒体。通过县内以及周边地区知名报纸媒体对咱们学校的招生优势和亮点进行宣传。

电视媒体。通过县电视台及周边地区电视台、乡镇电视台,甚至乡村广播站对我们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宣传,尽可能的把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到位。

⑶条幅、广告牌的宣传。

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我们招生工作的影响力,可在全县范围内,甚至周边县市的主要路口拉上条幅,竖起广告牌,进一步扩大宣传的效果和影响。

⑷流动宣传。

建议能为招生工作配备面包车以作宣传车之用,车身置以咱们学校的招生广告,同时配以录音宣传。此车可走街串巷,直接到各个村庄进行流动宣传,同时随车配备发放宣传广告的工作人员。

⑸直接拜访。

对于生源地学校,甚至个别农户,我们可以采取直接拜访的方式对我们的招生工作进行宣传。

⑹活动宣传。

利用生源地各乡镇集会时间,举办招生宣传活动,需配备老师和宣传招生相关的工作人员。老师和工作人员需对学校的优势和亮点以及招生工作相当熟悉和了解。

2、招生工作。

前期宣传工作开展的同时,招生工作也随之相应的展开。招生工作和前期宣传工作一样很重要:

⑴培训。对于参与招生工作的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使之能够做到对学校的优势和亮点以及招生工作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⑵设立固定招生点。建议在人口众多,生源地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固定招生点(这里只是针对萧县范围内进行的招生工作,当然周边县市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例如:黄口镇、王寨镇、杨楼镇等比较大的乡镇。

⑶新生入学和学校的接待工作。把新生入学和家长或者学生来学校参观、考察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新生接待实行“车站接、学校迎、报到领、宿舍送”的一条龙服务。

四、“售后服务”

如果我们前期的宣传和招生是在推销们学校的话,那么后期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就属于“售后服务”工作。“售后服务”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在实施“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完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同时也为来年的招生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最后,在招生实践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市场的瞬息万变,令我们时刻充满危机感,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技工教育已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地步。我们要一如既往的走市场化办学的路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预测—招生—培养—就业”的办学机制,以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5.我对音乐的看法 篇五

音乐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

音乐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体现。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动物吸引异性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特殊的叫声,我认为这就是音乐最原始的形态。我认为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会通过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吸引异性,这种声音渐渐演变成了音乐。需求异性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是生物为了繁衍下去的自然行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里讲到,最早生物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变,其中有的可能突变成喜欢交配,有的则对交配不感兴趣,这样对交配不感兴趣的生物慢慢因为没有后代而灭绝了,而喜欢交配的生物存货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生物包括人类对异性感兴趣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在从事音乐活动——从事吸引异性的活动时会产生兴奋、愉悦的原因。所以音乐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带给人类快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众所周知,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性。我们可以从音乐区分出民族的特点。例如黑人喜欢玩的音乐有非洲原生态音乐,布鲁斯、雷鬼、放克、嘻哈等等。这或许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从广袤的非洲大地而来,形成了自由,开朗,活泼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在上述音乐风格中都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除了和人音乐,还有很多民族的音乐可以体现自身的民族特点,例如中国的江南丝竹,体现了中国南方人民柔美,含蓄的性格特点,西方的交响乐体现了西方人民理性、高贵的气质。所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音乐是一种科学。世间万物离不开科学,所有的事情都能用物理公式表达,现在物理学正在把世界上所有的理论统一,他们的目标就是寻找可以解决万物之理的终极理论。音乐创作不单单是感性的,即使是感性的也离不开物理,人体的每个思维,每个细胞,每个原子,都离不开物理的控制,也就是说是物理学在操纵人类的思维,这些思维产生了音乐。有研究表明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意无意的遵循了黄金分割。好听的音乐都能从中找出物理规律。在音乐创作中,很多和弦的编配、走向,声部音阶的变化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会有很不和谐的效果,这也说明了音乐的理性、科学性。

6.我对HR的看法 篇六

自己是个很老很老的、不肯屈服的油条

70年代生人,是个不认真投入学习的反面典型,玩啊玩混啊混

90年代参工后又过分认真干活,没脑筋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计划没动力地度岁月

两千年时才幡然醒悟,想这样的活法到离世时咋交代呢,不是白来一趟的吗!

开始奋起,哪怕年老智慢

接触HR先当被管理者,晓得摸准被动者的心态、想法和做法;人力资源理论学海太过广博深奥,知识永远在前方吸引着自己去领悟,现实更深刻地一次次教训逼迫自己快速成长

如一位卡友所言“孤独地挣扎”

多么多么幸运有你们、有

有那么多年少有为的同伴在路上,无私地分享他们的学知经验,热心地帮助泥泞中的战友,梦想着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准而孜孜不倦

高速路上大家奔跑着、追赶着,为自己为小家为大家…

让我们永远永远随一起茁壮成长向上向上…

7.我对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看法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另一种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得“放之四海而皆准”, 千篇一律。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实实在在地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

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个教学目标比较抽象、不具体。教师是让学生怎么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呢?是通过什么手段?没有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是课程目标, 而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教师要做什么?学生应该会什么?从教学目标确实看不出来。让学生能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能做得到吗?

2. 缺乏过程与方法的表述词。

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倡导“探究性学习”, 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 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 在过程中学习,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 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训练, 情感的体验, 审美的陶冶, 如影随形, 而不能游离其外。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那么, 在教学设计中, 到底应该如何来设计教学目标呢?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和准确。

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我们在设计目标时, 应规定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怎样的结果来, 所以指向一定要明晰, 明晰到好操作, 明晰到能够以此作为依据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

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准确、流畅的朗读, 在此基础上, 能感受到诗人淡淡的乡愁中包含的深情。

(2) 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其感情的具体事物 (诗歌意象) , 能说出诗人选择这些意象的原因。

(3) 诗中有“浅浅的”一词语, 台湾海峡实际并不是很浅的, 那么, 诗人为何说是浅浅的呢?在交流思考中感受到诗人希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感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学生, 目标明确, 可操作性比较强, 问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 能把握本节课的精华, 准确的把握文意, 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 教学目标要有过程方法的指导

按照目标的分类, 我们可以经常使用一些行为动词, 比如在认知领域, 可以多写一些说出、选出、比较、收集, 概括、举例、复述、分类、归纳等动词;在情感领域, 可以使用感受、寻找、分享、讨论、体验、认同、喜欢、称赞等词语;在技能领域, 我们可以使用联系、尝试、写出、运用、扩展、缩写、重复再现等词语。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心中一定要能自己准确把握文意,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上得成功的灵魂。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 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展开, 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就会信马由缰, 随意性强, 何谈什么教学效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泛化”性, 目标设置似是而非, 可操作性不强, 目标不能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精华内容等等。

8.我对语文新教材的看法 篇八

总的说来,这套实验语文教材的体系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它以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尊重多元文化,为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体裁多样,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既便于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有利于启迪智慧,激发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讲,我感觉它有以下的特点:

(一)整体性强:

1.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体现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教学观,符合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是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教材在落实人文渗透方面,始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摈弃了原有教材大量脱离学生实际的道德灌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

首先,教材编选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或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的。其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题材,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包括活动与阅读)中提炼而来。如自然景观的观察、交流与习作等等。第三,趣味语文中的对联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

2.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教材通过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等,让学生充分接触对联、回文、成语等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而且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3.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相捆绑,共同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在这一点上它继承了阅读课例与习作教学相一致的传统,以读指导写,以写巩固读;改变了读写严重分离的缺陷。同时,它又加强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使它真正地进入实践阶段。我相信如果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的。

4.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内容,适宜迁移阅读和对比阅读。我们可以通过迁移阅读体会和学习某种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欣赏不同语言和行文风格,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语言储备、习作方式。

5.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整体。教材除编选精读课文外,还编有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极其明显地昭示我们大量阅读的理念。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点细节的话,还不难发现:教材还在多处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自觉或在老师的布置下能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读完这些书。

(二)感悟、积累意识强:

1.强化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应该说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是所有语文课本的共同特点,就单元导语而言,这套教材则更多地从内容提示、感悟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就课后练习而言,除了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落实,还注意到了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2.弱化语文知识的系统训练。首先表现在着眼点都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并侧重于学生的阅读发现、口语交际和接触各种文化形式或现象。其次是课后习题增加了朗读、感悟和积累的引导。第三,单元提示不再以系统、严密、理性的语文技能指导的形式出现,而以比较亲切的、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和语气出现。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我还有以下方面的感受:

1.语文教学也必须注意用贴近学生的事例、方式、语言等引导他们阅读课文材料、体味语言魅力、接受人文薰陶,真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学习语文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促使学生乐学。

2.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用好教材里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日积月累,开阔视野,既激发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更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打个好基础。

3.阅读教学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适合口语交际和习作(包括片断)的资源,为口语交际创设情境,为习作训练提供形式和内容,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也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有益资源,让阅读、口语、习作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4.阅读教学要重视迁移阅读和对比阅读,帮助学生区别文章的特征,把握文体的特点,最终形成主动阅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提高对文本的感受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多留一点时间给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和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不能只教学生读课本,更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读整本书的兴趣和习惯。为此要保证他们有阅读的时间,要有促进他们乐于课外阅读的措施,要防止完全放读和要求读大部头著作两种倾向,还要形成交流的氛围。

6.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腾出足够量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通过朗读、轻声读、默读、背诵等方式,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读出深情,读出感受,读出见解,读出兴趣,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切不可深陷细碎的内容分析和语法训练上,那样只能让语文学习索然无味。

7.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学习以诵读感悟和培养兴趣为主,不要拘泥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更不要过于追求语文技能的序列性。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尝试新的课程教学形式,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未来国民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9.我对语文的一些看法 篇九

我对“要求小学开始学点语法修辞,掌握一些语文知识,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为了学习时间上更“经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听说读写。但和传统语文教学相比,现在语文教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读得太少,道理讲得太多。现在备课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七八个程序,这有点死板。老是这一套,课会讲得很琐碎,很技术化,破坏阅读的总体感觉,破坏语文课要有的熏陶的氛围。不要把一节课划分很多很细,也不一定老是一种程序与套路。文体、内容有差异,可以设计不同的程序。”这段话感触颇深。

听到这样一则新闻:著名作家王蒙身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奇怪孙子的语文竟考不及格,就去做孙子的考卷,结果竟然考不及格。著名作家莫言,有次女儿把他的著名作品片段写进作文,结果老师批改后莫言看到,他的作品竟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这当然不是他们学养不厚,学识欠缺,而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难怪有人大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有人曾经说过自己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也没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学习了多年,也没明白这语文除了读书看报写字,到底学来有何用,于是学生若是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历史上曾有人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或者把语文上成了单纯的文学课,这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摆脱了走入思想性的误区之后,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入了工具性的误区,许多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好的文章肢解,分成许多个知识点,抓字词,抓句子,抓修辞,抓写作方法,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繁琐艰深,去猜测考试的类型,问题会怎么问等等,在讲解分析时,则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来进行,多年不变,单

一、程式化、刻板,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心智开发、美感熏陶就更谈不上了。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认清语文的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言文字存在其特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这本来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并不适合“标准化”。往往标准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时拿高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是实际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其实质却是智力的萎缩,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

10.我对热闹课堂的看法 篇十

家长会上,一位家长这样问道:“我孩子现在已是五年级了,可是字写不好,写话写得不通顺,文章错别字多,又不爱读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实,我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我对我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满意呀!孩子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我的课堂教学抓住了重点,我的教学方法灵活,我能激情饱满地上课,孩子们都能在我的主导下愉快地学习啊!怎么,我的辛苦却得到这样的回报呢?”

一、单枪匹马,则孤陋寡闻?——组织教学低效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语文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准确把握课堂“脉搏”,进而灵活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方向,这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改革提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人文化课堂”。”所以,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气氛活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师为实现“人文化课堂”的新选择。于是,则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操作的程序后,学生就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进行“激烈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结论,在全班汇报交流。这样形式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安静独立的阅读、思考;二是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实际上掩藏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行为,例如,有的小组压根儿就只是在聊天,有的小组的个别同学从不发表意见,专心扮演“听众”角色。然而这些低效现象语文老师很少察觉,反而还为自己组织了热闹的现代课堂而感到欣慰。

二、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目标意识的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指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当下的语文课堂确实大量存在模糊的目标意识。

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阶段目标是“识字与写字”,要求小学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不少低年级的语文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意识不到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发展的学科特点,就把教学任务局限于“识字与写字”教学。课堂上充斥着大量识字训练,课后则是用抄写字词来讲学生牢牢捆绑住。当“来认字”和“去写字”成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的语文活动时,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知被放到哪里去了。

语文教师若是不清楚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的话,就看不到课标中语文学科要求实现的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只能机械地将其孤立开来,让它们“各自为政”。“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试问:难道语文教师这样“取水”的结果能够将语文目标“各个击破”吗?能够逐一对目标“命中要害”吗?

三、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学方法的低效

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得以实施。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各学科的交叉与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打开了语文课堂的眼界,表演、绘画、唱歌、实验等教学方法被语文教师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在一堂诗歌赏析的公开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计了唱歌、欣赏图片、讲故事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实施大概花了一半的教学时间,这些教学方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可在这节热闹的诗歌赏析课结束后,学生却不能背诵、默写这首诗歌,对诗歌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好的或不好的一面。方法采用成功与否最后还得通过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来判定。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开门见山的讲授方法已全然不在,老师为追求气氛、强调参与,硬是把花哨浮华的方法用到了“山穷水尽”。这样一来,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又被安置在哪个角落呢?

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愤?——激励策略的缺乏

11.李光耀: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篇十一

人性本恶

我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限制。制止恶的一面。虽然这样说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仍然这样认为。

我们已经征服了太空,但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征服自身的原始本能和情绪,这些本能和情绪对于我们在石器时代的生存是有必要的,但在太空时代却没有必要。

虽然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可以改良,但我一向认为人类就像动物一样,我不确定能否改良,但我认为可以进行训练,可以进行管教……你可以让一个习惯使用左手的人用右手写字,但你无法真正地改变其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或者说应该是平等的,但这种想法现实吗?如果不现实,那么追求平等就会导致倒退。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平等的,没有同样小的事物,也没有同样大的事物。事物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即便对于非常相似的双胞胎而言,出生时也有先后之分,先来者优先于后到者。人类是这样,部落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人类不是平等的,他们处于极其激烈的竞争中。苏联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试图把利益均等化,这样一来,没有人会努力工作,但每个人都不想比别人得到的少。

我一开始也认为人是平等的,现在我知道这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人类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独立谋求发展,种族、民族、气候、土壤条件都不尽相同……这是我在书本上读到的东西,我自己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切。

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在1000个新生儿中肯定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接近于天才,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是普通人,也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有点愚笨。正是那些接近天才的人和在普通水平之上的人最终决定了未来的事情……

我们想要一个公平的社会,我们想给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我们从来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存在两个在毅力、动力、敬业程度、内在禀赋等方面一模一样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在其著作《致命的自负》中表达的观点非常明确。而且具有权威性,与我长期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的书没有说明一些伟大的知识分子的不明智之处,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些伟人往往认为人类大脑可以设计出一种更好的制度,这种制度比“历史演进”或“经济达尔文主义”在过去几个世纪带来的“社会正义”还要多。

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征服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想重塑世界。世界的多样化特征太明显了,不同的种族、文化、宗教、语言及历史要求各国通过不同的道路实现民主和自由市场。在全球化的世界,各个社会因卫星、电视、互联网及便捷的旅行条件相联,因此各个社会就会相互影响。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也许按照欧洲的标准,我是一个介于社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人。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一方面,我倡导机会均等,努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有一定的悲悯之心。希望失败的人不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我想让制度以最高的效率运作,但同时考虑到那些现状不佳的人,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资源,或者他们本身缺乏努力奋斗的条件。

我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主义者,因为我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关于治理世界、治理社会的理论。我是务实的,我愿意直面问题。

我成长于三世同堂的家庭,这就不知不觉地使我推崇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你的大脑。儒家思想认为如果人人都争做“君子”,那么社会就能实现良性运转。理想中的君子与绅士有些类似,这意味着不要做邪恶的事,努力做善事,孝顺父母,忠于妻子,好好抚养孩子,善待朋友。

儒家内在的哲学观念认为如果想要一个社会实现良性运作,就必须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必须优先于个人利益。这是与美国文化的主要差别所在,因为美国文化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在外出旅行和访问期间,我会注意观察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会思考为什么它们运作得好。人的思想不只来自阅读,你可以从书本中获取,但如果你不把书本知识同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书本知识就无用武之地。

同博学多才的人展开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一定不要忽略,我认为这比单纯孜孜不倦地阅读文献强得多。因为通过短暂的交流,你就能萃取对方的知识和对方的思想精华。

新加坡的模式是无法轻易复制的。我认为这是我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性格、经历和思想

我的思想源自于我的性格,还有我的一些生活经历。当你的整个世界轰然坍塌时,你就会遇到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出乎意料的情况。我的人生就是这样。

如果日本军队没有在1942年发动侵略。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统治或许会再持续1000年,但事实上在1942年就终结了。我从来没想过日本人会征服新加坡、把英国人赶出去,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还用残暴的方式对待我们,包括我本人也遭受过日本人的虐待。

在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之前。我就深刻地知道了什么是权力。日本人表明了这一点,英国人却没有。

当时大英帝国快要走到尽头,在技术、商业和知识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已经没有必要使用残暴的武力了。他们只是在1868年动用印度的犯人劳工们在山上修建了这座巨大的政府办公楼,以此统治人民。我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人民,也见识了日本人是如何运用权力的。

日本人对新加坡的侵略给我上了一堂最深刻的政治教育课,因为在长达3年半的时间里,我看到了权力的意义。看到了权力、政治和政府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我还明白了在强权政治下陷入困局的人们为了生存会采取哪些应对之策。

nlc202309011854

当我和在内阁中担任高级职务的同事们回首早年治理新加坡的忙碌岁月时,我们都意识到充满磨难的学生时代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遇到了街头恶霸,如果没有体验过这种磨难,我们就会被打倒。如果我们从未感受过忧患。就像一条狗被圈养在篱笆后面的小屋里那样安全无忧,那么当我们身处危险重重的车流中就会被碾压而亡……

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种残暴侵略下的艰难岁月,较年轻的一代部长们也没有过这些经历。激烈的斗争造就了老一辈的部长们,我们中间那些身体虚弱、行动缓慢或者容易紧张的人就成为早期的牺牲品。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就是在达尔文所谓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人,我们都有强烈的生存本能。

自1973年以来,我学到了什么呢?我学到了—些关于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更加基本的、永恒的道理,学到了如何让人类和人类社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学到了倒退和崩溃的风险是永远存在的,我意识到了一个文明社会是何等脆弱,我还明白了个人成就的重要意义……

在50多岁、将近60岁时。我意识到,同知识、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尘世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切感官上的愉悦和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所拥有的东西中有多少是先天决定的,又有多少是后天培养的。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艰难抗争的考验,我会与现在的自己有所不同吗?

作出了一个个生死攸关的抉择,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危机,我的眼光、雄心和辨别轻重缓急的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相信这种变化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所谓的“硬件”(即我的身体、精神和情绪)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我的“软件”(也就是我对上帝、荣耀或金钱的看法)已经受到了人生阅历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无论“硬件”(由先天决定)多么好。没有“软件”(靠后无培养),“硬件”也不会有多大的用武之地。

严峻的考验是成绩,而不是承诺

逻辑与推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检验。

严峻的考验是成绩,而不是承诺。数百万无依无靠的亚洲人不关心也不想知道什么理论,他们只想过好一点儿的日子,他们想要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

如果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就必须找到实际的办法。解决增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寻找这种或那种理论。这也符合理智的要求。

我的人生不是依靠某种哲学或某些理论指导的。我把事情办好,让别人从我的成功之道中总结理论或原则,我不会搞理论。相反,我会问: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如果我在查看一系列解决方案之后发现某个方案切实可行,那么我就会努力找出这个解决方案背后的原则。

因此,我未接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指导。我只对在现实中行得通的事情感兴趣。如果我面对一个困难、一个重大问题或者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事情,而初步解决方案行不通,那么我就会先看看是否存在备选方案。我会选择一个成功概率比较大的方案,但如果它以失败告终,我还有其他方案,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不是理论家,不会搞理论崇拜。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人们要找工作、要挣钱、要买食物、要买衣服、要买房、要抚养孩子……我们可能读到过什么理论,也许半信半疑,但我们要保持现实、务实的头脑,不要被理论束缚和限制住。如果一个方案行得通,我们就实施,这样才有了新加坡今天的经济。

面对一个理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它可行吗?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吗?当年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压榨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材料,会把一个国家压榨干净。我认为,既然廉价劳动力闲置,那么如果跨国公司想利用。为什么不行呢?我们可以从跨国公司那里学习先进经验,没有它们,我们可能永远都学不到这些。发展经济学派认为这是压榨,而我们的经历就有力地反驳了这种观点。我们只是脚踏实地,绝非故意给高深的理论原则挑刺。

我认为,一个理论不会因为听起来悦耳或者看起来符合逻辑就一定具有现实可行性。一个理论最终还是要放到生活中检验。也就是要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要看能给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带来什么。

我认为美国的制度不一定是理想的或者适用的。盲目效仿美国制度的人认为,只要美国官员开始披露秘密,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行为表明你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如果有任何部长或法庭压制真相,你就有义务将其捅给反对派。

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呢?这还是新事物,还没有得到实践证明。如果你损害了社会基础,就会给下一代或者更下一代人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有两种制度摆在你面前,一种是得到实践检验的,另一种是尚未被检验的,而我又是保守派,我肯定会选择前者,至于后者是否可行,为什么不留给其他人、让他们证明呢?

如果一种制度能推动科技事业大繁荣、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能解决社会问题。只是因为害怕引起争议而放弃这种制度,那就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最终的证据是它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我崇拜的领导人

戴高乐、邓小平、温斯顿·丘吉尔。

崇拜戴高乐是因为他有巨大的魄力。他的国家被占领了,他是个一星的将军,而且他代表法国。当英国人、美国人收复北非时,他前往阿尔及尔。在那里看到一位四星的法国将军。于是戴高乐说:“吉罗,你是一位法国将军,为什么还要让外面的美国士兵保护你?”他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有勇气、有魄力。

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他引领贫困的中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指日可待。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有可能重走苏联的老路。

我崇拜丘吉尔是因为当时换成其他人可能就放弃了,但他说:“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田野里、在街巷里作战,我们永不投降。”在自己的军队吃了败仗的情况下能说出这种绝不向德国人投降的话是需要巨大意志力、勇气和决心的。

不会把自己归入政治家的行列

我不希望以政治家的身份被人铭记。首先,我不会把自己归入政治家的行列。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定、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人,我脚踏实地地做事。我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是政治家的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

别人会以什么方式铭记我,我决定不了。生活中,我只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从来不想搞政治。我想做律师,过上好日子,做一个好的顾问,但由于发生了一系列政治震荡,我无奈之下只有搞政治了。所以我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我要负责让国家正常运转。

我能做的只是确保当我离开时。各种制度还是好的、健全的、清廉的、高效的,确保现有的政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搜罗高素质的下届政府人选。

我并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高尚的目的。我必须做一些令人不悦的事情,以及把某些人未经审判就关起来。要盖棺定论,到那时你们再评价我。在闭眼之前,我可能还会做些这样的事情。

(据《瞭望东方周刊》)

12.我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十二

一、精心备课, 预设精彩课堂

一节鉴赏课, 好的开头是关键, 教师应该注意讲究导课的艺术。比如短小的故事, 有趣的新闻、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等, 都可以作为导入, 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并且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开始就专注教师的引导。比如《心灵的慰藉》, 我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南无阿弥陀佛》, 让他们猜猜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学生听了都猜不到, 他们很好奇, 问到底是谁唱的?我告诉他们是李娜出家后唱的, 并展示李娜出家前和出家后的图片, 介绍李娜出家前曾经唱过《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影视歌曲。学生就问“她为什么出家呢?”这其实也是我做课件时的一个疑问, 就找到了答案。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 新课内容就得以顺利展开。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 为学生创设审美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都会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感受, 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要对教材作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 哪些点到为止, 哪些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鉴赏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 并对其做深入分析, 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想象力,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1. 上课时, 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 不要立即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也可以分组讨论。

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通过一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情境创设,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思想或意蕴, 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妙的语言、设置感人的情景, 往往事半功倍。

三、动眼观察, 动脑诠释, 动心体验, 动情甄别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下面结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具体阐述这一教学过程。

1. 动眼观察。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 让学生动眼观察。在人获取的信息中, 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如在鉴赏《蒙娜丽莎》时, 首先提示学生观察作品, 例如从作品采用什么构图方式、作品的色彩、明暗、线条等。通过教师的提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动脑诠释。

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 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 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我提出的问题是:蒙娜丽莎为什么流眼泪, 她在画像前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她在一种什么情形之下去画的像?问:画面上的蒙娜丽莎为什么是微笑的?画家想了哪些办法让她面露微笑?

3. 动心体验。

这是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会加深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 有助于其进一步对作品做出判断和鉴别。

4. 动情甄别。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视觉语言效果是否适当传达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等等。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经过理性分析后, 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判断, 让学生自己去鉴赏、诠释、体验和讨论。

教师在最后阶段做出综合讲评总结, 这也是鉴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总结起着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 既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述, 也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过程作一个综合的评述和肯定。

13.我对考试的看法作文 篇十三

Since school comes into being, the test standard has been used to apprais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o far it is still being used, which may suggest that actually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in it. However, it is also highly possible that the test standard is a not ideal way to find out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 and what they haven‘t. Most school is still using it just because there is no better method to replace it.In my opinio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re the critical flaws in the test standard.One of the most harmful effects on the test method is that it will force us to study just for passing tests, not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especially in China. Obviously the fin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making us intellective by learning more knowledge. While the test is only a way to examine the level of students‘ studies, it has been deteriorated to a sifter deciding the fate of students. Why can it be called a terrible sifter? Now in the tests, which decide who can enter a higher school, thousands of poor students, who want a splendid future, must prepare for the tests by finishing a great deal of practices. Those practice tests are heavy-laden to them. So in this case, how can they be expected to study to obtain knowledge? To them that are enough if they can reach the level which tests need. In the end what our nation will get, genuine persons with ability or just test robots?

Secondly, tests will bring the examinees great pressure, which can affect their live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is is that most young students have worn glasses 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are still children. For preparing for tests, they must spend a lot of time on doing their homework so that their eyesight becomes worse and worse. And the more time they spend on those, the less time they have for playing and relaxing.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bad influence on their health.

Thirdly, in fact, test system itself can not veraciously estimate who is better than other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mpacting the results of test. For instance, someone cheated in test so that his score would be higher than others. Or someone who was too nervous to perform well fell in the test.

14.谈谈我对同性恋的看法 篇十四

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然而要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上课以及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时感到, 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 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教学, 但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仍然是实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和步骤, 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形式的学生参与我认为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不是我们所要的。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说各说各话, 不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 我认为我们对新课程的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学生的发言其实只是一种行为上的参与, 关键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 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和能不能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针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而言, 学生对这门学科还是有比较高的兴趣的, 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也都能积极思考回答, 基本上可以做到行为上的动起来。但要真正实现思想上的动起来, 就要从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转向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主动、兴奋的参与学习过程。

二、怎样掌握课堂节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占了主控权, 学生只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思维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思维太活教师反而会心中没底。课堂节奏虽然平稳却有些僵化。比如有的教师在教授算法设计的时候准备了由简到繁的两个例子, 根据教师自己的思路分析给两题间设定了一定的关联, 然后设法引导学生由第一个例子的算法沿关联解决第二个例题, 为了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教学设计就只着力于引导学生找到这一种固定的算法。而忽略了学生解决同一问题的其它多种方法, 在这些被忽略的方法中, 有的单就解决例一来说要比指定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且简便。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仍然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所以我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严格按照教案的环节环环相连, 而是要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 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应当被教师的教学计划所控制, 被教师的要求所制约。

另一方面, 在引入新课标的时候也要注意, 在放得出去的同时也要收得回来, 不能为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就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在一些问题上占用太多时间,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能片面化, 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 应该从课程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 课程目标是多元的, 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程度差异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明显的体现, 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新课标要求下, 课堂形式多样, 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 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拿信息技术课程中VB程序设计这一部分来说。对于通过在程序代码中修改控件属性的方法实现一个小动画的例子, 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掌握了三种以上的方法, 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 可能一种方法都没有掌握。在新课标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而强制性和模仿性减少了, 这就使一部分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 这样就拉大了学生间的差距。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一些基础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 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教学条件差异, 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自我设计,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 各学校教学条件不平衡等其它种种原因, 使得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基础并不在同一起点上。比如有的同学在上高中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连基本的开机操作都很陌生, 而有的同学一些常用的OFFICE操作已经能够熟练应用。这也造成了学生差距的拉大。

我们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 应当正确看待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尽量缩小差异, 让好的更好, 差的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 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 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作为教师, 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

上一篇:大班体育教案《长凳游戏》下一篇:最新护理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