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2024-08-10

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共14篇)

1.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一

2021年上半年关节脊柱病区护理工作总结

2021年上半年我病区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结合医院2021年护理工作计划并根据专科发展实际,积极落实了各项护理工作。现根据2021年病区护理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将2021年上半年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护理组人力资源调配情况

2021年上半年护理组人力资源较2020年保持不变,有护士18名,无N0级护士。目前1人在休产假,2人正在孕期。接受护理部人力资源调配

二、落实三级质量管理,坚持持续质量改进

(一)年初召开全科护理质控大会一次,再次明确科室质量管理分工,并加强全科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培训。按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日常考核,持续坚持核心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落实,病区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和考核。根据护理部年初护理管理目标,制定本病区护理管理目标,1-6月病区内自查各项指标基本达标:病房管理合格率94%,基础护理合格率98.3%,一级护理合格率97.3%,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6.2%,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理论考核合格率94.4%,住院患者满意率98.8%。

(二)按照年初制定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护士长带领病区4位质控组长联合全科护士组成的14个护理质量项目管理小组有条不紊的开展护理管理的各项工作,使得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在质量管理中各组分工合作,质控明确并进一步完善了质控记录。

(三)继续落实护理10项相关敏感指标监测,重视数据的收集,在学习利用数据检验护理质量的同时,逐步实现全数据支撑的科学护理管理目标。

(四)为了使三甲复评工作有序推进,按照护理部要求,科室进行了护士绩效方案的修订和从业人员资质清理,保障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护理人员资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修订了骨科专科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三、持续推进“6S”管理工作

(一)密切配合护理部“6S”管理工作,积极组织护士学习“6S”管理相关知识,1-6月科内共组织“6S”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2次。不断提高护士对“6S”管理的认识。

(二)根据护理部2020年“6S”管理标准,优化了“6S”管理计划,建立了“6S”管理创新活动记录及“6S”管理整改台帐,每月进行“6S”管理工作推进和质控总结分析,持续推进“6S”管理工作,做到“6S”管理工作有落实、有督查、有整改、有指导、有进步、有创新。

四、落实护士培训,强化三基训练

(一)按照护理培训计划落实护士分层培训,1-6月共组织护士基础操作和专科操作培训6次;组织N1级护士专项培训6次;N2级护士专项培训5次;N3级护士专项培训3次。

(二)重视“三基训练”,深入全科培训。今年为每一位护士购买并发放《第六版护理本科实践与学习指导》,督导护士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积累,并根据内容分次组织考核,要求护士人人加强三基知识训练。1-6月共组织19项全科护士培训,组织护理查房6次,护理病例讨论5次。

(三)加强安全培训,落实护理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每两月让病区内1名N1-N2级护士自选3个应急预案,制作PPT,为全体护理人员分享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帮助全科护理人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密切配合医院,重视新冠疫情防控,加强疫情防控培训,强化护士疫情防控意识,利用每日晨会、科务会、护士例会及QQ微信平台进行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政策的传达,1-6月共组织护士培训学习16次。

(五)坚持开展晨间床旁大交班,锻炼护士整体护理病史汇报能力和考察责任护士对分管患者病情的动态掌握情况,督促护士有效落实职责。

(六)每日开展晨会提问,帮助护士更好的掌握各项基础和专科知识,提高护士主动学习的意识。

(七)安排N2-N4级护士每月在护士例会上进行1次护理论文查阅分享。

(八)落实护工、保洁工人培训。1-6月组织护工和保洁工人的培训和学习分别是5次和7次,有对护工、保洁员的学习记录(其中包括新冠疫情防控培训)、工作督导记录和分析整改措施。

五、落实安全管理,保障护理安全

(一)落实护理核心制度,规范安全基础防护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腕带佩戴率100%。

2.积极学习《中国医师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确保人人知晓新目标,关注医疗行业的安全动态和方向。

3.学习经验教训,强化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积极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和传达护理安全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关于安全管理的各种学习和培训,不断强化护士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重视用药安全管理,关注出院患者的服药安全。继续使用出院带药温馨提示卡和利伐沙班服药提示卡。患者出院带药,护士认真填写卡片并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服药和做好服药记录,保证出院患者能按时按次安全用药。

5.在不良事件上报方面,1-6月上报导管滑脱护理不良事件2例,液体渗漏护理不良事件1例,病区对几次不良事件进行了原因分析、讨论,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不放松护理人员对管道的安全管理意识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防范管道滑脱的能力。

(二)学习专科护理流程及质量标准,不断提升专科护理安全

进一步组织学习了六项专科护理流程和质量标准,规范专科护理操作技术。

(三)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障患者安全

1.建立临时隔离病房,病区走廊轮番播放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并按照医院要求,实行“三区”管理,严格按照流程规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疫情防控健康宣教,实施体温监测及核酸检测,保护患者安全,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2.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病区自制口罩,无偿为科室无口罩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口罩,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3.科室自制颈椎操,缓解疫情期间患者及家属在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而造成的颈椎不适现象。

(四)强化VTE防控意识,落实防控措施

在院内VTE防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本科成为VTE防控试点科室,科内成立VTE防控小组,指导医护人员进行VTE高风险患者的评估及资料的收集,落实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措施,从而降低VTE发生的风险率。

六、深化专科服务,促进快速康复

(一)形成健康教育规范化流程,加强了专科健康教育指导。制作健康管理资料袋,进一步完善骨科专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增强了健康教育宣教效果。

(二)加强了围手术期的专科化、规范化的护理。建立了快速康复患者及家属流程须知,修订了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宣教表格和术后的功能锻炼督促指导表格,使得患者的围手术期宣教有落实,有记录,有效促进了围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使快速康复理念深入人心。

(三)坚持落实慢病长期随访和院外随访,1-6月我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院外随访率50%。针对出院患者出院带药服用中存在的依从性不够的情况,在强化出院药物指导的同时,制作了出院带药温馨提示卡及关节置换患者利伐沙班出院带药温馨提示卡,出院前责任护士详细填写药物服用时间、剂量等,督促患者按时、安全服药。

(四)配合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落实“众康云医”的使用和宣传。利用关节置换病友微信交流群平台,进一步促进医护患的交流沟通及患者出院后的指导。

七、加强人文护理,提供满意服务

(一)重视患者需求,提供满意服务

1.动态关注患者的需求,在便民服务箱里增添老花镜、橡皮筋、牙签、吸管等物品,方便患者或者家属临时使用。

2.每月至少组织1次工休会并积极拓展工休会内涵;坚持为住院患者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袋。

3.每月进行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1-6月平均满意率98.8%;坚持出院患者电话回访,每月回访率100%,回访有效回访率97.8%;根据专科特点设立长期回访病种,专人负责落实最长达1年的回访,为患者提供更久更有效的专业指导,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4.组织专科护士入社区、家庭,指导出院患者的院后康复。

(二)重视护士需求,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1.鼓励护士参与区域管理,开展交心谈心,及时采纳护士有建设性的管理意见并进行鼓励。

2.在重要节日,为护士精心准备慰问小礼品,尤其是在5.12国标护士节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快乐、凝集团队”主题科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快乐,使快乐感染着每一位在场的护士,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3.为了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宽敞、温馨的学习环境,进行了学习室的搬迁与改造,购买了书柜和书籍,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开展了一场以“博览滋养心智,阅读精彩人生”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并为每位参与者赠送了一本精心挑选的书籍,既激发了大家的阅读热情,又让大家展示了自我。

4.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院内、院外各种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展示了不一样的自己,充分放松了工作与学习带来的压力,也在活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院内外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看见护士的身影,如工会各种体育竞技,院团委组织的纪念“五四”节系列才艺展示、护理部组织的“5.12”庆祝活动等,充分展示了我科护士多才多艺的一面;今年6月我科护士罗利在2020年北碚区“众志战疫话家园”老少征文比赛(青年组)荣获二等奖。

八、落实科研教学管理,夯实护理教学质量

(一)科研新起步,意识有提高

1.努力适应时代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加强护士科研意识的培养。今年4月护士侯倩在《健康养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的论文一篇。

2.根据年初拟定的科研方向,结合临床实践,鼓励护士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进行新技术新业务的申报,今年5月护士胡婷申报了名称为“护颈枕在颈椎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新业务,现已取得护理部的批准,并投入在科室中使用。

(二)做好临床带教功课,夯实教学管理质量

1.继续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训,选择具备带教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不断提高病区护士整体带教能力。在2019年“5.12”护士节表彰大会上,我病区被评为2019“优秀教学集体”。

2.做实教学功课,细化教学计划。每批同学入科前,我病区根据本批次实习同学的学历结构、年龄阶段等特点,向各位带教老师做出分析,明确带教目标,按照分层教学原则,安排合格的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带教。实习同学入科后严格按照护理部要求及我病区的护理临床教学计划实施培训。

3.在1-6月的护理教学工作中,受新冠疫情影响,我病区共计带教实习生4人,护理教学满意率:100%。

九、存在的不足和下半年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6S”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护士管理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下半年仍要紧跟医院步伐,适应医院要求,强培训,抓落实。

(二)快速康复理念仍需进一步加强,护理相关的快速康复措施落实有待进一步规范。下半年要总结经验、加强科间协作,坚持和完善具有骨科专科特点的快速康复管理护理流程。

(三)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处于起步阶段,科室护士防栓意识不够,落实不够细化,医护配合欠缺,下半年仍要听从医院总指挥,加强培训与落实,加强患者VTE预防健康教育,强化医护配合与防栓意识,从而降低科内血栓风险率。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按照医院要求,对新入院患者及陪护规范进行核酸检测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护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欠缺,要进一步加强启发和鼓励。

(六)科研能力及论文的书写意识不够,经验总结能力较欠缺,计划不断加强培训。

病区将在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正确认识不足,针对性进行整改,持续质量改进。

骨一骨二病区

2020年7月3日

2.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二

当前,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在临床中, 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贴敷、刮痧、耳穴埋豆等中医的方法[1]对于骨科病人减轻痛苦, 恢复体力有较好的作用。从全国各地骨科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情况看, 各级中医院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的较好, 但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 被调查科室在三级医院特色专科常规开展, 普通科室部分开展, 二级医院特色专科部分应用, 普通科室偶尔应用, 在开展的骨科护理项目中, 排在前7位的主要是拔罐法、灸法、穴位按摩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熏洗、湿敷法、水针法[2]当前医院骨科护理人员缺编, 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 无医嘱等, 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因此急需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熟练的中医护理人才。综上, 研究者从中医骨科护理的技术性因素与非技术性因素区分可以将目前骨科治疗中中医护理应用的具体情况现状综述如下。

1 骨科中医护理应用的技术性因素

1.1 中医骨科护理技术的应用情况简述

应用骨科的中医护理技术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贴敷、刮痧、耳穴埋豆等技术在临床应用情况参差不齐。刘志宏[2]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一文中, 通过调查三级医院特色专科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发现在三级医院中医骨科护理技术已成临床应用常规, 护士理论基础扎实, 技术操作熟练, 在护理中中医技术发挥积极疗效。而王春红医师在《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研究了二级医院对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后发现, 二级医院中的中医护理技术仅局限于拔火罐、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特色专科部分应用, 护士掌握中医理论较少、操作不熟练。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总体开展情况不均衡, 在低级别医院技术应用不够普及。

1.2 针对骨科症状进行的中医护理效果

从临床观察可以发现中药包临床护理对骨科还是有一定效果。很多临床医学工作者[3]从自身的医学临床实践出发, 运用中医护理对各种骨科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出骨科护理技术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譬如国内著名的陈世益教授[4]运用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对运动员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4]。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腘绳肌损伤后等速肌力的影响对骨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提供了有益的依据。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数作了硬性规定, 即:每个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操作不能少于二项, 这规定使中医护理在骨科的临床实践得到广泛的实施。以上这些研究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也为以辩证施治为重要基点的中医骨科护理基础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示范。

1.3 针对骨科病人非骨伤症状的中医护理应用

除针对病人的骨伤症状应用以上技术进行护理外, 也有研究者提出可使用中医护理技术针对骨科病人的其他症状进行护理, 如研究者提出可以利用中医情志护理针对骨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这可为其尽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7]。而针对手术术后发生率达92%的失眠等症状, 通过中医护理技术 (如体位护理、腹部按摩、推腹法、外敷涌泉穴等) 的开展, 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8]。

2 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的非技术层面

尽管如前述的研究,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中医护理仍然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来自于非技术应用层面的因素对中医骨科护理技术的推广有负面的影响。

2.1 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刘香弟医学教授[3]通过研究, 指出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 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一书要求操作前要核对医嘱。他的《影响骨科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活动的因素》分析辩证, 提出在骨伤科中药熏洗、贴药法, 康复科针灸、拔火罐、穴位按摩、穴位注射, 从而形成一整套的骨科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常规, 提高病人的疗效。但是由于目前在不同医院护理工作中强调的护理常规多是从西医护理的角度出发予以制定, 且强调护理过程的规范化。因此对于强调辩证施治的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可能会造成推进阻碍。

2.2 护士编制不足制约了护理技术的普遍应用

首都医学院刘天俊[5]护士指出, 关节运动治疗骶髂关节损伤中医护理, 是十分适合骨科护理的。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民保健意识的增强, 骨科住院病人和重症病人的增多, 导致护理人力资源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政府对医院建设投入不足, 以及骨科护理操作技术项目, 如穴位按摩、拔火罐、艾灸、刮痧等需要一定的时间, 操作时需要护士一直在床边观察, 导致护理的效果不好。因此, 利用医院现有的骨干对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 最终达到人人熟练掌握, 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中医护理骨干,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 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开展, 取得较好的效果[6,7,8]。

总之, 骨科的中医护理还处在探索与临床实践之中, 无论是护理开展的中医技术因素还是影响其开展的非技术因素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应对。尽管在应用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我国几千年的中医源远流长, 骨科的中医护理符合中医辨证论治[6]的基本理论, 对人体的调理和临床验证一定会效果明显。因此下一步在技术层面上将进一步研究骨科以及并发症护理工作, 在非技术层面上不断强化技术操作能力的强化, 就将使骨科中医护理获得良好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骨科治疗与护理过程中, 中医技术能够依靠其特色与优势发挥积极的效果。在中医骨科护理中, 多种技术方法经临床证明其疗效的确切性。为对中医骨科治疗中的护理应用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解以明确能够取得积极疗效的技术和阻碍中医技术在护理中推广的因素, 本文特对此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骨科,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J].中外医疗, 2011 (3) :105.

[2]刘志宏.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 2010 (5) .

[3]刘香弟.影响骨科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活动的因素[J].中外医疗, 2011 (20) .

[4]曹深诚, 陈世益, 陈疾忤, 等.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腘绳肌损伤后等速肌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7 (26) :65-68.

[5]刘天俊.关节运动治疗骶髂关节损伤中医护理点滴体会[J].按摩与导引, 2003 (4) .

[6]皮晓红.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J].按摩与导引, 2007 (2) :27-29.

[7]陈志.中医情志护理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8 (1) :59-60.

3.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骨科护理因素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04-01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加。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找出可能导致护理差错的危险因素,预防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1.护理纠纷的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士在操作前、中、后未坚持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不强,护理记录不及时、准确,技术操作不熟练,职业道德缺乏等。

1.2护理人员缺乏;护理人员缺乏,导致大多数科室人员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使身心疲劳,态度生硬,不能耐心详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导致工作质量低下,差错发生率增加。

1.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随着医疗护理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护理工作日渐繁重,护士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要求不断增高。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

1.4护理人员业务不熟对新进人员缺乏专科知识的培训。

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1院方应给予护理工作以支持,合理地配置每科的护理人员,安排好班次,明确科主任,护士长的管理职能,增強责任心,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培训,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

2.2护理人员要有高尚的情操,献身护理事业的热情,救死扶伤的爱心。以一颗充满爱,细腻的心去感受患者的苦与痛。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尊重、理解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分担病人的痛苦。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体谅患者。生病及住院后患者及家属心理面临巨大压力,有的病人得知可能终身致残,影响了日常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而产生悲观情绪,对健康失去信心,他们对治疗产生对立态度,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易激怒,特敏感,护士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他们的情绪。因此,护士对患者说话要语言温和、诚恳,并尽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患者指出问题切忌用审问的口吻,防止不耐烦地打断患者或粗暴训斥患者。要用良好的、支持性的、明确的沟通来帮助患者渡过这段痛苦经历,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

3.重视对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3.1骨折病人疼痛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不要认为术后疼痛是病人的正常反应而忽视。应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使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说明其手术的部位可以得到良好的康复,以减轻病人因对待病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及担忧,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疼痛加剧。及时准确地进行病人疼痛的评估,做到分层次、分程度做好骨折患者的疼痛心理护理。

4.骨科护理工作计划 篇四

一、工作重点

1.深化优质护理,推行岗位设置,体现弹性排班。

2.优化护理绩效考核方案。

3.制定分层级培训、考核并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护理会诊、查房、疑难危重病讨论工作,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

4.修订完善入院、手术、出院健康教育手册。

5.加强科内环境、卫生监控,严格遵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工作目标

1.不断加强科内护理医疗文化的打造与渲染,使姐妹们在正向、温暖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工作、生活与成长。

2.围绕优势病种方案,加强中医护理的学习,积极开展辩证施护,提高中医技术水平,使中医技术达到较好的疗效。让广大的患者所接受。

3.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思路,打造富有中医护理文化的优秀科室与团队。

二、工作具体实施

1.带领护理单元认真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增强奉献、主动服务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

2.将绩效管理融入到护理程序、管理当中,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

3.以严谨态度抓好每项护理工作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其中环节质量是重点。做到无缝交接,保障病人安全。

4.带领护理单元认真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增强奉献、主动服务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

5.将绩效管理融入到护理程序、管理当中,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思考,常常提问自己“假设我是他”我满意这样的护理吗?不论什么品质与来源的患者,均能不断调适自我,以视对方为上帝,视对方为衣食父母的责任理念,努力做到让患者满意。

5.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五

2015年骨科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领导下继续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制定了优质护理活动服务方案和工作计划,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丰富内涵,夯实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的需要,让患者满意。2015年骨科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优质护理服务总结

1.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改变服务理念。科室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反复学习医院下发的优质护理相关制度、内容、评价标准并有计划的、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2.继续责任制护理。将责任护士分为了A、B两个小组,分别由郭春蓉和陈凤君担任组长。责任护士提供全面的、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我们病区按护龄、职称、工作能力的强弱,合理排班,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管床到位,责任到人。结合护士分层管理,组长将病情轻重、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不同的患者分配给责任护士,并拟订护理计划,实施监督管理。责任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体护理,把生活护理、病情的观察、病人的诊治、康复指导融合一体,每组的高年资护士除了负责自己的病人所承担责任护士工作外,还要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的检查和对年轻护士工作的指导,全面落实了责任护士的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每个病人的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及护士长、科主任的姓名均有写在床头卡上,便于病人知道。

3.排班形式:实行了三个8的排班模式,并安排夜休第一天的护士为二线班,以备在紧急情况立即投入病人护理工作。根据病人的数量、危重病人数及病人需求实行了护士8小时工作,24小时负责制的连续化整体护理。护士的工作时间延长了,护士在病房与病人的交流,护理时间增多了。我们还在病区创办了宣传栏,公示了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分级护理服务标准,创办大幅健康教育宣传栏,以使病人和家属掌握更多的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让病人和家属及时了解我们创优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使他们更好地监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4.夯实基础护理

(1)为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做好清洁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效落实基础护理的服务项目。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指导有效咳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对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鼓励患者自己做好部分生活护理,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加强晨晚间护理:每天早上由早班护士、责任护士整理床单元,必要时更换床单及被套,询问夜间睡眠等情况;开窗通风,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做好晨晚间护理。

(3)加强了安全护理:加强病人身份识别(床头卡、腕带、家属参与查对)使用安全警示标识,如防摔倒,对于年老、危重的患者给予护栏等保护措施;危重患者外出检查由护士陪检,确保患者安全。5.落实健康教育

入院时护士主动热情的自我介绍,进行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详细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入住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分阶段性的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的的有关知识,饮食指导,排便护理,休息指导等等。6.落实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1)落实了巡视制度,护士根据所管患者的护理级别,能按护理级别按时巡视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能全面掌握。

(2)落实了一级护理患者的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卧位护理、床上擦浴、管道护理等一系列护理,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干净、整洁、舒适。7.规范护理服务

科室开展优质护理以来,我们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理服务承诺以及优质护理宗旨;要求护士“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 的服务宗旨,树立 “尊重,理解,关爱”的服务理念,发扬“厚德精医,仁爱诚信”的精神。工作主动热情,温馨护理,微笑服务,接待患者做到“五主动”:主动起立、接物、问候、自我介绍、入院介绍。8.改善病区环境

本着一切为病人的服务理念,在现有的病区环境下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让病人住着舒心,进一步提高病员满意度。加强病房卫生管理作为改善病区环境工作的重点工作。每天早上做晨间护理时,由护士把每一位病人的床头柜的杂物收纳整齐,及时更换病人的床单被套。在查房过程中,对于发现的卫生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工进行清扫。加强病房卫生死角的打扫。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的病房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床头柜无杂物,整齐划一,床单元干净、整洁、舒适。地面无垃圾,无水渍。9.配合优质护理的开展,我们设立了意见箱,收集病人的意见,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把病人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以求真实客观的对我们的工作做一评判。

10.在护士站设置便民箱,里面放有纸、笔以及针线等,充分利用便民箱,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1.加强环节质量的控制,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长每日进行床旁交班,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进行督促检查,实施现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要求及时更改。利用晨会时间讨论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交流经验,共同学习、查找不足。这样下来,更好的推进了我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12.存在的问题

(1)有的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全欠缺,入院、出院时宣教内容欠丰富,不到位。(2)有的年轻护士未摆正心态,遇着不满意的患者,竭力争辩,导致误会愈来愈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3)护士的护理服务还不够规范,主动房服务意识不够。

(4)在病人满意度调查中,提出不满意或较满意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护理服务不到位、主动性较差、沟通交流不及时等问题。

(5)在日常检查中,病人大多数能接受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却有部分病人不愿意接受护理人员的服务,一方面是考虑到怕收费,另一方面是难于面对除家人外的私密生活护理。13.整改措施

(1)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加深认识。

(2)加强对年轻护士的教育和情绪疏导,让她们摆正心态,加强她们的主动服务意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对年轻护士进行培训,指导年轻护士如何沟通,并制订了健康教育手册。(4)加强专科知识学习,整理了常见病种的出院指导,病人出院前向病人讲解。(5)加强对责任护士的考核和监督。

(6)充分考虑年轻护士的优点,取其利,避其弊。

(7)加强环节质量的控制,提高护理质量,及时进行质量跟踪,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把人人作为质量控制点,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完善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实行责任组长→护士长→护理部监督机制,责任组长对本组其他低年资护士分管的病人承担具体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等质量控制责任,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形成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局面。

6.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六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和护理效果,以供参考。方法:我院自2012年1月起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以实施前一年内收治的骨科患者48例为对照组,以实施后一年内收治的骨科患者51例为实验组。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骨科护理;应用价值

骨科患者多数为发生创伤性骨折或骨质疏松而就诊,骨折原因较多,包括从高处坠落、车祸、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多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常合各脏器损伤,出血量大,伤情危重。我院自2012年1月起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起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以实施前一年内(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骨科患者48例为对照组,以实施后一年内(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骨科患者51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3.42±3.73)岁;体重45~85kg,平均体重(62.79±4.22)kg;受伤至就诊时间1~5h,平均就诊时间(2.62±0.70)h;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5例、高空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3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28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受伤至就诊时间、致伤原因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2.1 体征监测护理

接诊后迅速诊断有无胸腔、颅脑损伤、其他部位多发骨折。及时控制致命性出血、彻底清理创面。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迅速建立有效的上肢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尽量减少搬动患者,注意对骨折处的保护,以防发生二次损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全身状况,及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防治低温、酸中毒、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注意保暖,纠正酸碱失衡,及时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善凝血功能,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治疗。

1.2.2 心理护理

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救治过程的始终,严重骨科患者多为突发性损伤,患者多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初入院时应尽量安抚其恐惧情绪,告知患者及时治疗可帮助其恢复健康。

1.2.3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4h开始在床上进行上肢伸展运动,术后3d开始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膝、踝关节活动,术后5d开始进行半卧、坐位练习,髋、膝关节伸屈运动。对患者实施CPM锻炼护理,即患者于手术结束后体温正常且未出现切口感染情况下采取CPM锻炼护理。控制患者运动频率为60s至90s间为一个周期,并且运动强度应由弱至强,循序渐进,每天锻炼30min至1h,持续常采取3周。

1.3 评价指标[1]

(1)在接受治疗后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与活动程度,骨折位置没有出现酸痛或者僵硬感觉,关节功能恢复症状的评定为痊愈;(2)接受治疗后患者能够正常工作或者活动,骨折部位没有出现酸痛或者不适症状,关节能够活动的范围超过90%的评定为显效;(3)基本恢复生活能力,骨折部位有轻微酸痛或者僵硬感,关节能够活动范围超过80%的评定为有效;(4)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与活动能力无显著改善的,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4%,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讨论

严重骨科患者骨折部位完整性遭到破坏,移动时疼痛加剧,甚至可能导致骨折移位,从而导致二次损伤。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救治效果,有利于尽早手术,还有助于术后康复[2]。心理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有利于及时关注患者伤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利于其保持关节与肌肉的活动度,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训练的程序应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及不引起骨折处疼痛为度,活动的范围应由小至大,活动的次数应由少至多。通过正确、科学康复指导与分期功能训练,有效地降低了骨折移位、关节粘连、功能障碍、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术后1年,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提示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汤小春,徐仕英.阶段性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康复护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0,22(01):118-119

7.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骨科术后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最小年龄19岁, 最大年龄79岁, 平均年龄59.6岁;辩证分型:气血双虚型16例, 主要表现疲倦, 自汗, 少食, 苔白, 舌质嫩, 脉虚等;气阴两虚型23例, 主要表现为夜梦盗汗, 舌红少苔, 自汗, 烦热, 脉细数等;气虚血淤型11例, 主要表现为局部出汗, 舌质嫩, 脉弦细, 伴有刺痛, 苔薄白等。对照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最小年龄18岁, 最大年龄76岁, 平均年龄58.2岁;辩证分型:气血双虚型17例, 气阴两虚型19例, 气虚血淤型1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辩证分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抗感染, 补液治疗, 对于汗症不做其他的特殊处理, 而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采用不同的中药配合治疗。对于治疗气血双虚型患者的处方:黄芪30g, 炙甘草5g, 麻黄根30g, 茯苓15g, 玉米须30g, 炒党参15g, 当归10g, 茯苓15g, 五味子10g, 白术15g。对于治疗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处方:黄芪30g, 黄芩10g, 牡蛎30g, 沙参30g, 玉竹10g, 当归10g, 黄连6g, 生地15g, 糯稻根30g, 熟地15g, 炒党参30g, 五味子15g, 黄柏10g, 黄精15g。对于治疗气虚血淤型患者的处方:炒党参15g, 桃仁10g, 黄芪30g, 白芍10g, 玉米须30g, 赤芍10g, 枳壳10g, 红花6g, 桔梗10g, 当归15g, 玉竹10g, 川芎12g, 糯稻根30g, 麻黄根10g。以上无论是治疗哪型患者的中药处方, 均每天1剂, 水煎服, 早晚各服用1次。每3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之后观察患者的汗症情况, 如果汗止则停止用药, 如果仍出较多汗, 则继续进行中药治疗, 若仍然出汗较多则视为治疗无效[2]。

1.3 疗效标准

治愈:出汗停止, 其他症状消失, 身体恢复正常。好转:出汗明显减少, 其他伴随的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仍然出汗, 其他伴随的症状也没有任何变化[3]。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3 2例 (6 4%) , 好转1 0例 (2 0%) , 无效8例 (16%) , 总有效率84%;对照组治愈24例 (48%) , 好转8例 (16%) , 无效18 (36%) , 总有效率64%。观察组和对照组具体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治愈率是64%, 对照组的治愈率是4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8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4%。两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P<0.01) 。采用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要比常规治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

3 讨论

骨科手术本身就会使患者的机体正气虚弱, 并伴随着出汗现象, 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手术后患者元气损伤, 而术后各项检测以及仪器监测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从而导致患者“营卫不和, 气阴不足”, 即术后汗症。本次研究所用中药均为补气血、滋阴、补血活血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是64%, 对照组的治愈率是4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8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4%。两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P<0.01) 。采用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要比常规治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对于骨科术后汗症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法, 不但可以有效治疗术后汗症, 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的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 对于患者的成功治愈有着重大的意义, 很值得临床的推广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骨科术后汗症患者100例, 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在手术后采用常规的抗感染、补液治疗, 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中医配合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愈32例 (64%) , 好转10例 (20%) , 无效8例 (16%) , 总有效率84%;对照组治愈24例 (48%) , 好转8例 (16%) , 无效18 (36%) , 总有效率64%。两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P<0.01) 。结论 中医治疗法对于治疗骨科术后汗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骨科,术后汗症,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周伯康.浅谈桂枝汤治术后汗症[J].新中医, 2006, 38 (9) :79-80.

[2]梁文忠.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手术后汗症60例[J].四川中医, 2001, 19 (7) :43.

8.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膝关节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00-02

骨性膝关节炎属于关节软骨中比较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如今传统的西药治疗,并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会诱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我院采用了中医骨科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骨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后被确诊为骨性膝关节炎?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61-76岁,平均为67.5岁,病程在1-6年,平均3.4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60-76岁,平均为68.5岁,病程在1-5年,平均3.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患者入院之后口服以塞来昔布胶囊,1片/次,1次/d?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熏洗?艾条灸以及推拿,中药汤剂熏洗中药物成分包括伸筋草30g?海桐皮30g?透骨草30g?没药20g?乳香20g?威灵仙20g?牛膝20g?生草乌10g?生川乌10g,将其全部放到3000ml水中浸泡15min左右,然后煎煮15min,对患者进行熏蒸;艾条灸方法:取患者仰卧位,将患肢放于艾条箱中,对委中?准梁丘?内外膝眼穴位和血海进行艾灸治疗30min;推拿:点按委中?血海?梁丘和内外膝眼等穴位,该过程中最好将膝关节屈曲到90°,这样可以增加关节间隙,然后还要用指尖提拿膝关节,以有效提高髌骨活动度,每天做1次,7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评价?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关节疼痛恢复正常,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好转,关节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生理基本上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2)借助JOY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定,JOY分值越高,VAS分值越低,表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康复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并且两组间的差异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Y?VAS评分比较

康复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JOY和VAS评分差异性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JOY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AS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间的差异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骨性膝关节炎在临床上又叫退行性关节病和增生性关节炎,属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而且在关节附近还发现骨质异常的情况?根据研究表明,骨性膝关节炎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大于55岁的群体其发病率可以超过45%,临床主要症状为关节僵硬?肢体疼痛?功能障碍?目前研究发现,骨性膝关节炎的诱发机制比较复杂,可以是因为遗传?内分泌失调?生理衰退?关节软骨代谢异常等因素诱发的?膝关节是人体中的重要关节,活动多,负荷大,损伤几率大,所以风寒湿邪很容易侵入,导致骨性膝关节炎的发生?

在骨性膝关节炎治疗阶段,最好因势利导,减少膝关节结构特殊性,缓解关节退变的进度,但是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西医主要采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和缓解,必要的时候还要辅助激素?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临床研究显示,上述药物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一旦服药时间过长,将会降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诱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无法达到治本的效果?而中医研究认为,骨性膝关节炎属于“骨痹”范畴,其诱发机理主要是血瘀日久,寒?风?湿三气侵入,导致肝肾两虚,筋骨受损?在中医治疗上主要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止痛为主?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了中医骨科康复治疗,主要是将中药汤剂熏洗?艾条灸以及推拿结合在一起使用,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等作用,有效缓解无菌性炎症?中药汤剂熏洗还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推拿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痉挛,促进软骨组织修复,避免关节肌肉萎缩?

综上所述,对老年骨性膝关节炎患者,根据其病情特点,选择中医骨科康复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艺平.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15(22):49-50.

9.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九

[关键词] 临床教学;医患关系;分析

[摘要] 当前社会紧张的医患矛盾严重影响了骨科临床教学实习工作。通过对目前这种状况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医学实习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尊重患者,加强沟通,及带教老师加强各方面协调,是改变现在临床教学不利局面的有效手段。

The discussion of physician-patient contradiction on orthopedic clinical teaching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al tens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work of orthopedic clinical teaching practice.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te, I think it an effective means of a negative situation for changing the clin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to respect patients and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for medical interns and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in all aspects for teachers.[Key words]Clinical teaching;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Analysis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基层医院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贯彻执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较大地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显著地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基本上满足了老百姓的看病需求。但是,当前的医患关系仍很紧张,医患之间不信任、不配合,给临床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临床实习机会变少,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开展受阻。骨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医患矛盾

以下是医学生在我科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真实事例:①实习医师问病史,患者拒绝配合,说“前面已经有人问过了,你去问他吧。”②实习医师换药,患者拒绝配合,担心消毒不彻底。③实习医师拆线,患者拒绝配合,担心他把伤口豁开。④实习医师局麻,患者拒绝配合,说“他能保证我一点也不疼吗?”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患者对医生和实习医师很不信任,对临床教学工作很不配合。作为带教老师又担心学生操作不当带来不良后果,给自己引起医疗纠纷,带来麻烦,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实习医师每天只能“见习”(以看为主),仅仅只能停留在书面上,根本就没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探究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

造成当今这种不利局面,笔者认为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①许多实习医师医学知识匮乏,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语言表达不恰当,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引起了患者对实习医师的反感。②不少医生和实习医师职业素养低,对患者缺乏耐心,服务态度差,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收受甚至索要红包、回扣,开大处方、滥检查,损害了患者利益,也损害了医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导致了患者的抵触情绪。③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长。患者过去那种“一切由医生安排、从不怀疑医生”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的患者,对于医生与医院的处置与安排,普遍都要问为什么,许多实习医师被患者三言两语就问得面红耳赤,使患者对实习医师产生了不信任。④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大量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和进口药、合资药,重复检查,过度治疗,使得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远远超出了一般群众的承受力。这是当前许多患者对医院不满、医患关系恶化最重要的直接因素。⑤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新闻媒体对收红包、开大处方、收取回扣等非法收入和医疗事故鉴定的不公正等作了大量的曝光,但是,有些新闻媒体对患病群体同情的倾向性,使一些报道矫枉过正,对医疗工作的风险缺乏了解和充分的估计,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分析缺乏深入全面的调查,存在某些不公正、不客观的现象;特别是有些患者在寻求解决医疗纠纷中,把媒体当作筹码,向医方施压,助长少数人无理取闹的行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和临床实习工作的困难。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和实习生,很多因素不是个人所能改变的,但是应该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尽可能扭转当前的这种不利局面,处理好紧张的医患关系,圆满完成临床教(实)学任务。解决这种矛盾的措施

具体解决措施有如下几点:①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医学知识,同时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许多实习医师自身知识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不够,专业操作的步骤不清楚、不规范,自己心里没底,遇到患者询问时扭扭捏捏、言辞闪烁、吞吞吐吐、底气不足,导致患者不信任、不配合。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表情仪态的理解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的,即使医务人员的一个简单的手势,在患者看来都有特殊的意义,甚至足以抵消语言的效果。所以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增强自信心,举止大方得体。②医学生要尊重患者,耐心讲解,加强沟通。医患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平等关系,是医疗关系中特殊的一种人际关系,沟通尤为重要。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临床实习中,许多患者不配和甚至发生纠纷都是由于沟通的不够,医患之间才会出现不信任和隔阂。例如,骨科一些操作需要局麻,患者认为既然麻醉了就不会有任何疼痛了,医务人员应该告诉患者,局麻仅仅是减轻疼痛,把疼痛降低到常人可以忍受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无痛苦,这样患者和家属就有了疼痛的心理准备,操作也就会积极配合。所以,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首先面临的是与患者沟通的问题。只有让患者了解你、信任你并配合你的诊疗工作,你才有机会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实践,才能从患者身上获取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实习的基本要求。③临床带教老师应当协调,调和矛盾。带教老师在进行临床教学之前应当向患者介绍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征得患者的同意和积极配合。在临床教学活动之前还应该组织学生预习和观摩实习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该在现场并加以指导,同时稳定患者和实习生的情绪,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帮助顺利开展日常诊疗工作和临床教学工作,医学实习生才能争取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达到临床实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0.中医护理工作总结 篇十

一年来,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科室护理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今年的护理工作,现将中医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全科护理人员在护理部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精神,牢固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为总体目标,以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契机,开展微笑服务,加强护患沟通,变被动服务为动服务,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病人服务。

二、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和中医护理操作练习

在科室内强调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积极开展中医护理内容,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和中医护理操作 评价标准。科室内开展了三项中医操作:中药保留灌肠、中药雾化、穴位注射等。

三、认真学习、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了《湖南省中医院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中医医院护理工作规范》、等要求,进一步规范科室护理管理,明确了各类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护理制度,认真落实了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

四、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体现了中医辨症施护

学习了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要求,要求护士对应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及效果、已做的宣教内容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突出中医特色。

五、加强了中医健康知识宣教

责任护士对所管的病人在中医养生、饮食调理、用药护理等方面有进步,住院病人中对中医、中药的接受在增加。

六、存在的问题

科室中年轻护士多,大多是学西医,对中医基础知识学习感到吃力,接受较慢,科室要多多组织学习,对病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辨症施护,护理文书书写突出中医辨症施护的地方较少,中医护理操作开展较少,要增加开展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好中医护理工作,突出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

11.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十一

来越高。医院内部惯有的管理体制和思路随着形势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病人需要。骨科康复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就是使伤肢恢复其正常功能。如何避免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与护理质量的好坏密不可分。

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理解康复不仅是指身体健康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心、身功能的恢复。也就是说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创伤所产生肢体或精神上的障碍,是骨科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认识到骨科康复护理不是等患者相关功能发生障碍或有心理负担之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护理,而是应在患者进入病房时就开始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再次要充分认识到骨科护理不应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过程,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指导、有具体措施的康复护理工作。即从患者功能受损开始就应集中力量维持其功能,防止功能丧失或并发症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缩短疗程,使其尽快恢复。

加强业务培训势在必行

目前大多数临床医护人员对康复医学了解、掌握甚少,认识肤浅,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出现。骨科护士亦是如此,为满足康复护理工作的需要,首先应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康复医学知识教育,如参加专题讲座、专题培训、业务竞赛等,以解决在骨科护理中所遇困难;其次骨科护士应有扎实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掌握神经、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机体对损伤的反应与年龄的关系,掌握必要的生物力学、运动力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以便在护理过程中争取放置患者体位、如何科学的变换体位和协助其功能锻炼。

扎实有效的基础护理

骨科患者因治疗需要等原因,需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防止并发症发生。如在饮食方面,应嘱其多食用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蔬菜和水果,特别是蜂蜜,适当饮水,防止发生便秘;鼓励和帮助患者定时改变体位并协助排痰;对年老体弱、营养状况不佳者做好褥疮护理等。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安全护理应该放在首位,以避免安全问题而引起康复护理中断或失败。可见康复护理没有基础护理作保障就无法实施,更谈不上患者早日康复。

功能康复计划的实施

心理康复是肢体康复的前提,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同,并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更快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对高位截瘫患者,可根据伤残人的不同心理变化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其从最初的无知期心理阶段,顺利地度过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承认期到最后的适应期阶段,以更好地配合功能康复锻炼。

各项功能的锻炼不论是躯体发生骨折,还是脊髓受损而致的截瘫,都需要及时、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伤残肢体康复。这时骨科护士应独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并做出系统的功能康复计划后进行实施。但要注意实施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中,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此外应注意护士护理病人是应当的,但有时指导督促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有意义,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战胜疾患的信心。指导和督促有时比亲自护理更费时间和精力,护理人员不应嫌麻烦而代劳,以助长其消极情绪,不利于功能康复。

提高自身素质,满足病人需求

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病人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病人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病人要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做最佳的于术,得到最优质的护理。面对病人的需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法律意识,讲究沟通技巧,缩短护患的距离,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从医院康复到家庭康复骨折病人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的特点,在现有的医疗制度改革下,大部分病人在医学治疗康复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家庭的康复。在现有社区护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骨科护理工作者是要积极担当起社区护理的角色。住院期间不仅要指导病人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病人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丰的意识,减少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骨质疏松等等并发症的发生。详细做好出院指导,主动提供服务信息,如电话询问方式、康复锻炼的资料,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指导。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骨科疾病实施手法整复或手术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功能的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了顺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及其亲属配合,这就要求护士运用丰富的综合医学知识,娴熟的功能训练技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为其制定的康复计划及其重要性,示范功能训练的技术,传授康复知识,如在康复治疗护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注意事项及如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等等问题。这样做会使患者从心理上、行动上积极参与康复护理,而且能够使患者逐步从护理接受者转变为自我护理者,实现由“替代护理”向“自我护理”的转变。

12.中医骨科护理工作总结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均自愿接受本次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1例, 女49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60岁, 平均年龄 (69.54±5.24) 岁。经诊断, 病变部位以髋关节为主诉的患者有15例, 以膝关节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有6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部位疼痛、关节活动有摩擦感, 进行X线检查时, 发现关节间隙变狭窄, 关节表面有退行性改变, 且表面不规则。将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西药治疗。口服布洛芬胶囊, 0.3 g/次, 2次/d, 疼痛强烈者在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0 ml, 1次/周, 连续3次。观察组:中医综合治疗。 (1) 针灸:常用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合谷等, 得气后加针, 局部照射红外线, 1次/d。 (2) 推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囊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用拿捏、按揉等手法提拿髌骨, 按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 并用弹拨法放松关节附近的肌腱或者韧带, 让患者自行屈伸关节多次。 (3) 中药熏洗:采用透骨草、牛膝、伸筋草、花椒、川乌、红花等中药, 用3000 ml水, 浸泡30 min, 煮沸, 之后文火煎15 min, 用药液熏洗患处, 1次/d。 (4) 叮嘱患者多锻炼:取仰卧位, 做直腿抬高练习;取侧卧位, 做髋关节外展练习;取仰卧位, 做膝关节内收练习。每次锻炼15 min, 2次/d。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 可正常工作与生活, 即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 对生活有轻微影响, 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VAS评分标准:0分:无痛;0~3分:轻微疼痛;4~6分:疼痛影响睡眠, 可以忍受;7~10分:强烈疼痛, 难以忍受, 影响睡眠。 (3) JOA评分标准:0分:严重疼痛, 无法行走;1分:严重疼痛, 扶持行走;2~3分:轻度疼痛, 可行走, 感觉正常;4分:可正常行走, 感觉正常, 无痛感。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电脑, 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中显效32例 (80.0%) , 有效7例 (17.5%) , 无效1例 (2.5%) , 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中显效17例 (42.5%) , 有效15例 (37.5%) , 无效8例 (20.0%) , 总有效率为80.0%,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VAS评分与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VAS评分与JOA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骨性关节炎作为慢性骨关节疾病, 常发于老年人群, 病理特点主要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关节周围继发性骨质增生[2]。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明显、肿胀、活动不便以及畸形等。最近几年, 我国的老龄化步伐逐渐加快, 导致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逐渐增加, 为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压力。目前, 由于无法根治, 只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西药药物副作用较大, 一些患者难以承受。中医康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原则为疏通经络, 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3]。针灸配合红外线照射, 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炎症物质的吸收;推拿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 促进软骨组织的修复;中药熏洗可有效吸收药物成分, 发挥药效;功能锻炼主要起到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4]。本文研究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骨科康复方法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但操作简单,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还能够降低VAS评分及提高JOA评分, 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斌.中医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82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24) :92-94.

[2]刘忠伦, 刘旭, 王昌刚.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9) :284-285.

[3]洪昆达, 李俐, 李西海, 等.温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11) :1466-1469.

13.中医护理方案月总结 篇十三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共实施中医护理方案668人,消渴病572人,消渴痹症96人。辨证分型统计如下:

1.消渴病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72例:消渴气阴两虚证275例,脾虚胃热证234例,痰瘀阻络证37例,阴阳两虚证26例。消渴痹症96人中,气虚血瘀证33例,阴虚血瘀证26例,痰瘀阻络证18例,肝肾亏虚证19例。

2.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辨证施善指导、饮水指导、饮食指导、观察饮水量、观察尿量频次、记录身高体重腰臀比、运动指导、皮肤护理等。

3.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艾灸、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其次是中药外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

1.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塌渍、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

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塌渍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消渴病患者腰膝酸软、视物不清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拔罐、中药泡洗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三)护理效果分析

1.消渴

2.消渴痹症

(四)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

①实用性强:8人(72%);

②实用性较强2人(18%);

③实用性一般:1人(10%);不适用:0人。

分析其原因:

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

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

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性需进一步论证

本方案中的耳穴压豆法,在用于消渴病护理中,由于按压时疼痛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影响本操作依从性。

2.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没有收费项目支持,护理人员开展积极性不大。

本方案中穴位按摩此项中医治疗由于没有收费项目,护理人员作为健康教育内容指导患者自己操作,患者依从性好,但从穴位把握上稍有欠缺。

3.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14.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总结 篇十四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张仲景。

2、最早记载伤口冲洗和消毒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5、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护。

6、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7、哪些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9、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10、整体观念:即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十分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4、辨证施护: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15、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几种不同的证候,证候不同,疾病的本质特点就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16、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在某一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候,证候相同则疾病的本质特点也基本类似,因而可以采用相似的护理方法。

17、为什么说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内部的调节机能,以适应外界的变化,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就会发生疾病。由于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因时、因地、因人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原则。

18、简述辨证与施护的关系。辨证就是辨别疾病的证候,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实施护理措施。因此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和施护是诊断和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

19、中医护理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护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将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有机整体性还表现在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诊治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些有机的联系来指导疾病的防治及护理,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从官窍、形体、色脉、神情等外在表现,来了解内脏病变。同样是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进行护理评估,从而提出护理诊断/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采用护理措施,有利于疾病痊愈,身心健康。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能够说明阴阳之间协调平衡关系的是:阴平阳秘。

2、能用阴阳的相互依存来解释的是:阴损及阳。

3、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中,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4、可用阴阳的对立关系解释的是:寒者热之。

5、按照阴阳学说理论,描述属阳的是无形的。

6、按照阴阳学说理论,描述中属阴的是减退的。

7、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不准确的是:背为阴,腹为阳。

8、关于“阴阳转化”,说法不准确的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9、“阳胜则阴病”是指:阳偏胜的病变,必伤阴液。

10、“阴胜则阳病”是指:阴盛的病变,必须损伤人体的阳气。

11、按五行配属关系,肝胃属于木。

1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13、根据五行的理论,“肝脾不和”属于木乘土。

14、“子盗母气”是指:子脏不足,导致母脏亦虚。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理传变是:木乘土。

16、肝病及肺属于相侮。

17、属相侮关系的是:脾病及肝。

18、引火发元不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19、古代医学家采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不属于金的是:五色之黑。20、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错误的是:火克木。

2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2、阴阳偏盛的治法包括: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3、对中医学影响最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24、属“母子关系”的是:木和火、水和木、水和金。

25、根据五行归类,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辨证依据:面见赤色,舌尖红赤。

26、根据五行归类,哪些征象可作为肾病的辨证依据:耳鸣耳聋、牙龄枯槁。

27、应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28、能用阴阳转化的理论来解释的变化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

29、用五行的乘侮规律来说明病理影响的是:脾病及肝、肾病及心、肝病及肺。30、五行相侮关系中描述正确的有:金不中则木侮之;水不足则火侮之。

31、属阴的特性有:抑制;减退;晦暗。

32、属阳的特性有:温热、兴奋、推动。

33、阴阳: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4、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

35、阴损及阳: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

36、阴盛则寒:阴盛,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体内导致功能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日“阴盛则寒”。

37、阳盛则热:阳盛,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表现出一一派热象,故日“阳盛则热”。

38、阴虚则热:阴虚则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可出现虚热征象。

39、阳虚则寒:阳虚则寒是由于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液,可出现虚寒征象。

40、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41、相生: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42、相克: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制止、约束、削弱等作用。

43、相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44、相侮:相侮指反克而为病。

45、阴和阳的特征是什么? 阴和阳的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46、简述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相关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47、简述五行生克的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8、五行的相克与相乘有何异同? 相克和相乘的共同点:两者都是相克关系。其不同点: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即相克太过。中医学用前者说明生理现象而后者讲的是病理关系。

49、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阴阳的相互对立;②阴

阳的相互依存;③阴阳的相互消长;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50、举例说明五行学说中的生克规律。按五行生克规律:如肝(木)之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度克制脾(土),而使脾(土)之气偏衰,土衰不能抑制肾(水)则水气偏胜而加剧克制心(火),火气受制而减弱克制肺(金)之力,于是金气旺盛起来,把太过的肝(木)之气克制下去,使其恢复正常。反之,若木气不足,则将受到金的过度克制,同时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气偏亢,土气偏亢则加强抑水而水气偏衰,水衰无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则导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从而使不及的木气复归于平,以维持其正常调节状态。

第二章 藏象

1、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于脉外,是由脾脏所主。

2、各脏腑中,胆是奇恒之腑。

3、各脏腑中,三焦不是奇恒之腑。

4、心在液为汗。

5、肺在液为涕。

6、脾在液为涎。

7、藏血为肝所主。

8、脾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喜燥恶湿。

9、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10、与发育、生殖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11、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12、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机制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13、调节呼吸的脏腑为:肺肾。

14、肺在体为皮毛。

15、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腑是:肺。

16、脑为髓海。

17、血之余为发。

18、骨之余为齿。

19、脾脏其华在唇。

20、血液的运行与肾脏关系不密切。

21、人体水液代谢与胆脏腑无关。

22、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

23、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作用的脏腑是:三焦。

24、为全身阳气之本的是肾阳。

25、肾脏“开窍于耳”。

26、能主二便有脏腑是肾。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

28、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指的是胃。

29、小儿因门迟闭、骨软无力,主要与肾脏有关。30、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肺、脾、肾。

31、“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温煦作用失常。

32、与宗气运行最密切的脏是心、肺、脾、肝。

33、对津液输布起主宰作用的脏是肾。

34、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来源相同。

35、“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本是气能行津。

3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为滋润和濡养作用。

37、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脾。

38、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脾。

39、“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40、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41、营气通过何途径循行于全身十四经脉。

42、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

43、呕吐物不属于津液正常排泄途径。

44、肺脏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45、汗液、唾液、肠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46、水湿不属于津范畴。

4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48、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

49、与血液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腑是肾。50、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气。

51、与气的生成关系不密切的脏是心。

52、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现象,是气的推动作用功能失常。

5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54、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55、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56、营气的生理功能为:构成血液。

57、具有司腠理开合等功能的气是卫气。

58、元气依赖于肾精物质而化生。

59、宗气的生成与肺、脾脏有关。60、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6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是:元气。62、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指:宗气。

63、能使血不溢出脉外而在脉中流动的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64、易患外感生疾病,是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所致。65、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为:脾、肾、肺。

66、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为:气、血、精、津液、髓。

67、肝主疏池的生理作用是: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

68、属于五志范围:喜、怒、恐、忧。

69、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脏腑的哪种功能有关:胃之通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

70、六腑主传化物,主要对食物起何种作用:消化、吸收、输送、排泄。71、五脏主要储藏:气血、津液、精气。

72、血液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是:血液充盈、脉道滑利、心阳气充沛。73、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主脉、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74、肺主人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参与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75、肺主行不,是通过何种功能来实现的:肺气宣发、肺主肃降。

76、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呼出浊气、输布津液精微、宣发卫气。77、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吸入清气、输布津液精微、清肃洁净呼吸道。

78、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的症状有:呼吸不利、咳嗽、胸闷、鼻塞。79、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的症状有:呼吸短促、喘促、咳痰。

80、关于心的正确叙述是:开挖于舌;在液为汗;心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81、与尿液排泄障碍有关的脏腑有:肾、膀胱。

82、心与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血液生成。83、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可见:尿少、水肿、尿频、小便失禁。84、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固摄、肾的气化。

85、脾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水谷的吸收水谷精微、转输精微、化生气血。86、脾主运化水液,主要是指脾对不液的:吸收、布散、转输、调节。

87、肝主疏泄在消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协调脾之运化、协调胃之受纳、分泌胆汁。

88、血液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是:营养、滋润。89、肝肾之间生理上的关系又称为:精血同源、肝肾同源。90、哪项不是心的功能所主:神志活动、血液运行、舌的味觉、面部色泽。91、哪项是肺的功能所主:呼吸运动、宗气的生成、皮毛的润泽、鼻的嗅觉。92、脏腑互为表里,正确的是:肾与膀胱、肝与胆。93、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

94、宗气来源于:肺吸入清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95、脾主升清的功能包括:上升和输布精微物质;维持内脏位置恒定。

96、通过肺主肃除的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的有:清气、津液、水谷精微。97、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98、肺肾关系又称之为:金水相生、肺肾相生。

99、肺肾之间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

100、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与本的关系,其肺为标、肾为本。101、肝与脾的关系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消化、血液循行。

102、肝与肾的藏泄互用关系主要表现在:月经生理、男子排精功能。

103、肝疏泄功能失常,在情绪方面可表现为:心情抑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104、肺与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水液代谢失常。

105、在重理状态下,心与肾之间的动态平衡也称为: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106、心与肝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肝血虚、心肝火旺。107、六腑总的生理特点是:通、降。

108、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哪些脏腑关系不密切:心、肾。

109、脾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燥湿不济。

110、胆的重理功能有:储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111、有关五脏外华,错误的是:肺在华之皮、肝之华在筋。112、胃的生理功能有:主受纳、腐熟水谷。

113、骨的心理功能有:储藏骨髓、支持形体、主管运动。

114、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115、大肠的生理功能有:传化糟粕;排泄糟粕。116、小肠的生理功能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117、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储存尿液、排泄尿液。

118、髓的心理功能有: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119、奇恒之腑包括:脑、脉、胆。

120、下面关于奇恒之腑的说法,错误的是:均无表里配合和五行配属关系;内藏糟粕。

121、三焦的生理功能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谷。122、参与知液形成的脏主要有:心、肺、脾、肾。

123、临床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大用补气之品,其道理是:气能摄血、气能生血。124、构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津液、营气。

125、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为:十二正经、任督二脉。126、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推动作用。

127、气的含义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128、气的生成来源有: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气、先天之精气。129、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肾、脾、肺。

130、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促进津液的生成;推动水液代谢;促进血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脏腑的功能活动。131、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固摄汗液;固摄血液;固摄尿液;固摄精液;固摄唾液。

132、气的分类依据是: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组成成分。

133、宗气的盛衰关系到:津液的布散、血液的运行、呼吸的强弱。134、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心、脾、肺、脉、肝。135、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肝、肾、脾、胃。

136、各项属于津液功能的为: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化生血液;滋润和濡养作用。

137、津液的输布主要由何脏腑来完成:三焦、肝、脾、肾、肺。138、参与津液生成的脏腑是:大肠、小肠、胃、脾。139、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有:营气、津液、精。140、津液包括:唾液、肠液、胃液、泪液。

141、脏象:脏象又作藏象。藏指隐于体内的脏腑。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一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因此可将其概念定为: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

142、脏腑:脏腑是人体人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4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

144、精: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储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145、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146、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生化并灌溉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147、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148、元气:元气指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根源于肾,是机体活动的原动力。149、卫气:具有保卫机体作用的气。其行于脉外,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150、宗气: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称为宗气。

151、脏腑之气:脏腑之气是构成脏腑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52、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化生,故称津血同源。153、血为气之母:说明血对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血能养气和载气。

154、气为血之帅:说明气对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行血及摄血。155、津液: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56、气化: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157、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58、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指脾胃,因脾胃产生水谷精微,进而化生气血,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159、简述心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②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60、简述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是:①肺主气,既主呼吸之气,亦主一身之气;②肺朝百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③肺主行水,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④肺主治节,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⑤肺主宣肃,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向外布散和清肃、下降的功能,为肺气机升降出人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161、简述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有:①脾主运化,使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②脾主生血统血;③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162、简述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如: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等。②肝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163、简述肾的生理功能。答:肾的生理功能是:①肾藏精,具有储存和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②肾主水液,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③肾主纳气,摄纳吸人之气而调节呼吸;④肾主人体一身之阴阳。164、何谓气机?气的运动方式如何?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方式为升、降、出、人。

165、简述气和津液的关系。①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②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③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④津液是气的载体,津液又可化为气而布散于脏腑。166、何谓津液?简述其生理功能如何。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如胃液、肠液、泪、涕等。其功能有:①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②具有滋润和濡养全身的作用;③可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④有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

167、何谓元气?其生成、分布与功能如何? 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肾精化生,并得脾胃之资助,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具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168、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有哪些?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正常的生命活动。169、“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聚于胸中,称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肺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主一身之气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反之则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出气虚之候。170、怎样理解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饮食人胃,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其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而布散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②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通过心肺而运送至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主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的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171、为何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血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水谷的吸收和运化由脾所主,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脾失健运,则气血亏乏。故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72、为何说“肾主生殖”? 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肾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促进胚胎的形成,并维系着胚胎的正常发育。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肾的精气逐渐充盛,至青年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

殖功能成熟的物质即天癸,此时男子能产生精液,女子则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年龄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减少,甚至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这充分说明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因此说:肾主生殖。

173、为何说“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反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还有脾、肺、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参与,但这些脏腑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只有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这些脏腑才能各自发挥其生理作用,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由于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故日:肾主水。174、肾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肾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在人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精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死的不同生理状态;肾精又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熟,对人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有肾主生殖之说。②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通过肾中精气所含的肾阴和肾阳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代谢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血,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

175、试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两者来源不同,但却同归于。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两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176、如何理解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其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食物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资吸收,把食物残渣糟粕下输大肠的过程。177、为何说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因此人体肌肉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废不用。

178、试述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与血的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血脉,肺主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在病理上,肺的宣降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证候等。

179、试述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①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储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腑。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才能发挥其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而肝所藏的阴血,具有濡养肝体、制约肝阳作用。肝血充足,肝体得养,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②精神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愉快。在病理上,主要反映在阴血不足和神志不安两个方面,表现为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之证候。

180、试述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①呼吸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均匀。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②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有气化调节水液的功能,又主开合,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证候。

181、试述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①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帮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②血液方面: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肝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182、试述肝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方面。①精血互生:肝藏血,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②阴液互养:肾阴能滋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与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③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在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183、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哪些脏器有关?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关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是脾、胃、小肠、大肠、肝、胆等脏腑功能相互配合而进行的,其中与脾、小肠、胃的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肠以分清别浊。浊的部分再传大肠转变为废物排出体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运送全身,发挥营养作用。

184、脾与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有何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中,脾胃产生水谷精微进而生成人体之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若脾胃失健,则水谷不充,气生无源。另脾胃居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皿富含营养,全身各处,无处不在。血以脾胃为化源,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同时脾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维持正常血行。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与脾关系亦很密切。津液是脾、胃、小肠、大肠等综合作用而生成,其中脾起主导作用。生成后,又经脾的输送,或上至肺而贯于全身,或直接向四周布散全身。

185、试述气和血的生理关系及病理影响。①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指营气。所以,临床上气虚生血无能,可致血虚。②气能行血:一是气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二是气有促进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进而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行。总之气行则血行,若气虚、气滞推动障碍或无力,可致血疲;气逆可致出血。③气能摄血:气可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若气不摄血,可见出血之象。④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提供水谷精微。因此,血少可致气虚。⑤血能载气:血为气之载体,血载气以行。所以,临床上大出血病人可见气脱之候。

186、气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何? ①推动作用:指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二是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等活动;三是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当此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或障碍,皿及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等。②温煦作用:指阳气温煦机体的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二二是温养脏腑等;三是温通血脉和温运血及津液。此功能异常,有余便生火热,不足则为虚寒,并可致脏腑等功能低下及血行瘀滞,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等。③防御作用:指气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邪入侵;二是驱邪外出。此功能异常,可出现易于感邪或患病难愈等。④同摄作用:指气有固护人体液态物质,使其不无故丢失的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二是固摄汗、尿、唾液等;三是固摄精液。此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自汗、多尿、流涎及遗精等。⑤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其功能异常,可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汗、尿等的排泄。187、试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详述血液的运行与哪些脏相关?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运行于周身的作用,是血行的最重要动力,其中心环节为心气。若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致瘀血。肺朝百脉,指肺有助心行血,促进和调节血液运行的作用。若肺气不足,助心无力,可使血行迟缓。脾主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固摄无力,则会出血。肝主疏泄,气机阻滞,可致疲血。肝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若肝不藏血,可见出血。总之,心、肺及肝的疏泄作用体现为推动机制,脾及肝的藏血功能体现为固摄机制。推动与固摄力量协调平衡,维持正常血行。

第三章 经络

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十二正经。

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手足、阴阳、脏腑。

3、十三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头面部。

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5、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是:阴跷与阳跷脉。

6、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心包。

7、手太阳经联系的脏是小肠。

8、十四正经是指十二经脉加:任脉、督脉。

9、足少阳经联系的腑腑是:胆。

10、阳气最旺盛的经脉是:太阳。

11、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是:手阳明。

12、与手太阳经相表里的是:手厥阴。

13、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足太阳。

14、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足厥阴。

15、“阴脉之海”指的是:任脉。

16、“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冲脉。

17、经络系统的组成是: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18、手三阴经的走向为:胸走手。

19、足三阳经的走向为:头走足。20、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为:手走头。

21、经络系统的构成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别络、经筋、皮部。

22、经脉包括: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24、经脉的组成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25、奇经与正经的区别有: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彼此无交往、流注关系;没有表里配合;奇经无手足之分。

26、与女子的经、孕功能关系密切的是:任脉、冲脉、带脉。

27、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8、十五别络:从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路,共十五条,称十五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9、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具有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肢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30、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31、试述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阐释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中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指导临床各科的基础理论之一。(1)阐释病理变化: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其一,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其二,脏腑所生的病证可沿着经络的通路反应到体表。五官九窍与内脏的关系以经络为媒介,一旦经络受病,则该经络所过或所主的器官也必然会发生病变。四肢筋骨皮肉皆必须依靠经气为养,所以经络受病的结果,其所过的四肢部位的筋、骨、皮、肉也必然出现病变。(2)指导病症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断。(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还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激发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4)指导预防保健:可以用调整经络的方法来预防疾病,如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治病之术,古今把足三里作为防病治病的保健强壮穴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六淫中最易伤人阳气的是:寒湿。

2、瘀血疼痛和特点:刺痛。

3、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邪正盛衰。

4、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风。

5、燥邪最易伤肺。

6、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为:气陷。

7、哪种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长或反复发作:湿。

8、导致“疏泄功能失常,胆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情是怒。

9、符合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是:刺痛。

10、阴盛格阳表现为:假热。

11、病因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病因阴阳失调。

12、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川:浓度较大较黏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正气不足,邪易侵犯人体。

14、先阴虚内热继而畏寒肢冷便溏属于:阴损及阳。

15、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6、风邪的特点:其性开泄。

17、寒气收引是指: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18、久卧和劳力过度都会损伤:气。

19、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生风动血。

20、症见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者为何邪致病:暑湿之邪。

21、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影响脾。

22、外感何种病邪,可引起干咳少痰,或痰液难咯,或痰中带血:燥邪。

23、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湿邪。

24、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

25、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26、“实”的病机概念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27、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易耗伤津液。

28、哪项属于火毒为患:水火烫伤。

29、气滞病机,主要是指: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经络功能障碍。30、“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

31、“精气夺则虚”中的“虚”是指:指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证。

32、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

33、阴阳失调的概念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

34、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制为:阴盛格阳。

35、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36、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暖气不舒,其证属:肝气犯胃。

37、眩晕,面色白,唇白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劳累即发,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气血不足。

38、气闭病机,主要是指:气出入异常,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9、心血瘀阻所致心悸的临床表现是:心悸不安,阵发心痛,唇甲青紫。40、关于形成血虚的原因,不确切的是劳倦内伤。

41、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指:咳嗽,气喘。

42、狂症的原因是:痰火。

43、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心悸。

44、热极生风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等。

45、邪正盛衰何种情况,致使病势迅速恶化:邪盛正虚。

46、气血虚的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崩漏,舌淡脉细弱。

47、发热、胸痛、咳喘,痰稠而黄,鼻煽气促,病机是: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48、胁胀痛,善太息易怒,是由于肝郁。

49、症见恶寒、头身疼痛,肢体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多由于感受寒邪。50、有关饮食所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过食辛燥可损伤脾胃阳气。

51、湿性凝滞主要表现在:症状黏滞;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52、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有哪些:阴阳偏胜;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53、气机升降失调包括哪几种:气逆、气滞、气闭、气脱。

54、暑湿夹杂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烦渴。

55、易损伤脾胃的主要致病因素有:过饱、寒邪、湿邪。

56、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多暑病;冬多寒病;长夏多湿病。

57、七情对气机的影响正确的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

58、形成瘀血的原则有:气滞致瘀;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59、燥邪耗伤津液可致:口鼻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60、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肺;脾;肾。61、饮溢肌肤可见:肌肤水肿;多汗;身痛而重。

62、引起疾病的常见病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63、以下属外感病历的是:六淫;疠气。

64、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65、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发为情志病;病情变化与情志有关。

66、过度安逸可致:化生气血减少;气血运行不畅;血液运行缓慢。67、哪种不属情志变化:志;意;自愿。

68、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69、寒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寒凉、凝滞、收引的基本特性;易伤阳气;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70、瘀血的病证特点:肿块;发绀;出血;脉涩或结代。71、痰饮和瘀血属于:病理性产物;致病因素。

72、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疫气不同,发病各异;有一定的发生与流行条件。

73、水湿痰饮致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是:咳吐痰涎;水肿胀满;肠鸣矢气。74、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的是:水湿痰饮;瘀血。75、与痹证有关的外邪是:风邪;寒邪;湿邪。

76、阴阳格拒: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极盛,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的病理变化。77、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78、亡阴:是指机体内阴液突然大量地丧失,从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79、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五个方面。

80、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

81、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82、简述痰饮的形成,致病特点。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痰饮的致病特点:(1)与湿邪类似,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停留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见症。(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癫狂等。(5)多见滑腻舌苔。

83、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长者,首领的意思,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五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即风常为外感致病的先导。84、何为病机?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有哪些?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临床上疾病种类繁多,表现错综复杂,虽各自有其病理机制,但整体来说,离不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和气机失常等基本规律。

85、何谓疠气?其致病特点如何?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传染性的病邪,其致病特点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剧,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86、简述七情与五脏的关系。肝主怒,过怒则伤肝;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主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恐主惊,过惊过恐则伤肾。87、如何理解“怒则气上”? 气上指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大怒伤肝,则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出现胸胁胀满,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甚则肝血失藏,血随气升而出现昏厥、呕血等症。

88、何谓亡阴、亡阳?试述其病机主症和治法。亡阴、亡阳的概念:是指机体内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丧失,从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1)亡阴症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舌质红干,脉急数无力,系阴液将竭所致,治以救阴固脱。(2)亡阳症见:大汗淋漓、冷而清稀、身凉、畏寒、四肢厥冷、神疲倦卧、口淡不渴、舌质淡润、脉微欲绝,系阳气欲脱所致,治以回阳救逆。89、七情内伤对脏腑气机有何影响?请具体阐述。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头痛头胀,面红耳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平静、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抑郁,从而出现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委靡不振等症。(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出现二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症状。(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吓,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临床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从而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大便溏泻等症状。90、案例分析。某病人,女,30岁,于2天前因夏日贪凉引起感冒。现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黏,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恶心欲呕,饮食不振,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中医诊断为感冒,暑湿证。试从病因病机对该病人的证候进行分析。本病起因为外感暑湿。因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挟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暑湿中阻,则见恶心欲呕吐、食欲不振;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挟湿之证。

第五章 四诊

1、气味不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

2、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不包括:皮肤。

3、痿软舌的成因多为:气血惧败。

4、面色青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寒凝。

5、热极生风能导致舌体颤动。

6、小儿指纹紫红多见于里热证。

7、舌质淡白震颤多见于:血虚生风。

8、肝气郁结不会出现裂纹舌。

9、舌边红赤多见:肝胆热盛。

10、苔质的润燥反映的是:津液之存亡。

11、舌淡胖嫩,苔滑多为:阳虚寒湿。

12、滑脉有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13、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

14、两颧潮红者多属于:阴虚火旺。

15、营分热盛可见:舌红绛。

16、心火上炎多见:舌尖红赤。

17、淡白舌主病多为:虚证寒证。

18、舌苔光剥,舌面光滑如镜属于镜面舌。

19、舌苔厚腻而黄者,多主湿热内蕴。20、寒湿内停不属于燥苔的主病。

21、黄苔主病多为里证热证。

22、与脉象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心:

23、小儿头形过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肾精不足。

24、痿软属于观察舌态的内容。

25、阴虚便秘的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26、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7、腻苔的特征是: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28、吐舌的特征为舌伸出,久不回缩。

29、舌苔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病情好转。

30、患者咳嗽日久,气短而喘,动则更甚,痰多稀白,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脉细弱,证属肺脾气虚。

31、脾胃在舌上分属部位是:舌中。

32、咳嗽阵发,连声不绝,咳嗽终止时有一声深吸气声,如鹭鸶叫,这是百日咳。

33、病人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应诊为:风热犯肺。

34、少气懒言不是神乱的临床表现。

35、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的脉象是:弦脉。

36、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颜色青紫。

37、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38、望舌不属于望五官的范畴。

39、芒刺不属病理舌态。

40、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为盗汗。

41、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为:促脉。

42、神气衰败之象:失神。

43、灰苔主里热甚,里寒甚。

44、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为郑声。

45、迟脉主寒证。

46、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为:滑脉。

47、望动态的要点应除外头颈外形。

48、肾的病变部们理:舌根。

49、舌面卷缩不是望舌的注意事项。

50、舌色淡红、舌体柔软、舌苔薄白均可见于正常人。

51、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52、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53、突见片状脱发多见于:血虚生风、痰瘀阻滞;气血不荣。

54、腐苔常见于食滞、痰浊。

55、黑苔主:里热极;里寒极。

56、不在经行期间,不规则阴道流血,无痛无块常见于:中气下陷、冲任虚损、脾不统血。

57、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58、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

59、小儿指纹色青的主病有:疼痛;惊风。

60、病理苔色有哪几种: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61、小儿指纹观察主要包括:浮沉、色泽、部位、淡滞。

62、青紫舌的形成原因多为:阴寒内盛,阳气不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63、淡白舌的主病: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阳虚寒证。64、形成红绛舌的主要因素有:邪热亢盛,气血沸涌;热入营血,耗伤营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65、腻苔的主病为:痰饮、湿浊内蕴、湿温。

66、可使舌苔染成黄色、黑色的因素多是:橄榄、乌梅、黄连、枇杷。

67、失神的表现有: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座倒神昏,手撒遗尿;言语不清,瞳神呆滞。

68、少神的临床表现有:动作迟缓;精神倦怠。

69、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者,多属:胃有积热;胃腑血癖;肝火犯胃。70、咯血多见于:肺阴亏虚;热毒蕴肺;肝火犯肺。

71、郑声: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脱之证。7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73、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74、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博在60次以下):主寒证。75、诊法: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76、促、结、代脉有何异同:促、结、代脉都是属于节律不整而有歇止的脉象,这是三者的共同之处。但结脉、促脉都是不规则的问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律的间歇,歇止时间较长,这是促、结脉与代脉的不同之处。结脉与促脉虽然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则数而歇止,这又是结、促脉的异同点。

77、试述斑与疹的区别?有何临床意义? 斑疹多系血分受邪而致的皮肤改变。斑与疹不同,“斑“形如锦纹,点大成片,散见于皮肤下,色红或暗紫;“疹”形小如粟粒,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斑疹可见于温热病和内伤杂病。温热病见之,系因邪热郁于肺胃不得外泄,内迫营血,外发肌肤所致,内伤发斑,或为脏腑蕴热,迫血妄行,或因气虚不摄,血溢肌肤。一般而言,斑较疹为重,若斑疹同见,则系邪盛病重之征。

78、何谓望小儿示(食)指脉络?有何临床意义?(1)望小儿示(食)指络脉:是通过观察小儿示指内侧络脉的形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古称“望小儿指纹”,此法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2)小儿正常示指络脉,隐隐显露,色淡红略紫。病变时应根据其出现部位、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察知病邪的性质和深浅,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吉凶等。79、简述正常舌象的特征。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

80、简述淡白舌的特征及意义。淡白舌为舌色红少白多,色泽浅淡,多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使血不盈舌,舌失所养而致。

81、红舌、绛舌各有何特点? 红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多由热邪炽盛,迫动血行,舌之血脉充盈所致;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82、形成脉象的原理及诊脉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脉象与心脏活动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心脏将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而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故脉象的形成与各脏腑有密切关系。所以,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83、试述五色丰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①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②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③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④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⑤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和寒证,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84、病案分析。某病人,女,2l岁。因突发腹痛1小时就诊。为搜集病史资料,应如何对该病人进行问诊? 1.采集现病史要询问。(1)发病的诱因,有无饮食不慎,有无寒热不调等情况。(2)腹痛的性质,如冷痛、灼痛、胀痛、刺痛、隐痛,疼痛喜按或拒按,是否有放射痛,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有无规律,疼痛加重或缓解的情况。(3)是否有恶寒身蜷、手足不温、烦渴引饮、便结尿赤、神疲气短、形寒肢冷、嗳腐吞酸、厌食、痛窜两胁、痛引少腹、尿血有块等伴随症状。(4)有无呕吐、腹泻、排便改变等情况。

2、采集相关病史要询问。(1)月经情况,是否能排除妇科疾病。(2)有无阑尾炎、尿路结石等外科疾病史。(3)有无排赤白脓血便、上吐下泻、腹部包块等情况。(4)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史,有无腹部手术史。是否到医院做过腹部B超、肠镜、钡餐等检查?结果如何?用过什么止痛药物治疗?使用方法如何?是否有效?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第六章 辨证与护理

1、脉服不属于少阳病的症状。

2、亡阴病人出汗,多为热汗。

3、辨证总纲是指:八纲辨证。

4、患者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红目赤,赤躁易怒,脉弦数,证属:肝阳上亢证。

5、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唇舌口鼻咽干燥,证属:燥邪犯肺。

6、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脉缓弱,证属脾气虚。

7、眩晕欲仆,头痛而摇,项强肢麻,肢体震颤,其证属:肝阳化风。

8、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眼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辨证为:肾阴虚。

9、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阳痿,辨证为:肾阳虚。

10、胸痛,潮热,咳痰带血,盗汗者,属:肺阴亏虚。

11、手足震颤,肌肉润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证属:血虚生风。

12、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口鼻咽干燥,或身热恶寒头痛或胸痛咯血,舌红少苔,脉服数或细数,其辨证属于:燥邪犯肺。

13、口舌生疮不是痰迷心窍证的表现。

14、心气虚和心阳虚的共有症状是:心悸气短,活动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

15、汗出耐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证属:亡阴证。

16、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

17、胸中烦热,频频呕吐,腹痛喜暖喜按,大便衡溏为:寒热错杂。

18、腹痛,泄泻秽浊,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其辨证应属大肠湿热。

19、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均可见到的症状是:脘腹痞闷。

20、胁肋胀闷疼痛,善太息,精志抑郁,食欲不佳,可见于何证:肝脾不和。

2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区别是:有汗与无汗。

22、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阵发,喜温喜按,口不渴,证属:太阴病。

23、病人纳少,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属:脾气虚证。

24、属于阳气虚的辨证要点是:形寒肢冷。

25、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或有自汗面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证属:心气虚证。

26、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

27、大汗淋淳,面色苍白,精神淡漠,手足厥冷,舌淡,脉微欲绝,证属亡阳证。

28、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证属心血瘀阻。

29、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舌淡,脉虚弱,证属:肺气虚。30、风热犯肺与痰热壅肺共同的症状是:咳痰黄稠。

31、哪些叙述是正确的: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诊断疾病的过程;辨病必须与辨证相结合。

32、哪些描述是正确的: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

33、哪些描述准确: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里证可由邪气直接侵入脏腑所致;里证以脏腑证候为主;表证常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34、关于热证辨证要点的正确说法是:身热、烦躁;口渴、咽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面红目赤。

35、虚证形成的常见原因是:疾病耗损;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精气不足。

36、哪些描述符合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热;口喝喜冷饮;便秘或泄泻热臭。

37、哪项是心血瘀阻证的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脉细涩或结代;舌质紫;面唇紫暗。

38、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诸证临床共同表现是:阴虚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39、哪几项属于少阴寒化证:畏寒蜷卧;脉沉微;四肢厥冷。40、耳鸣耳聋可见于:肾阳虚;肾阴虚;肾气不固;肾精不足。

41、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42、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43、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44、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45、亡阳: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46、什么是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

47、什么是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人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48、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黏,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49、阳虚证的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50、脾气虚证与脾不统血证、脾气下陷证如何区别? 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脾气虚证的表现,即脾失健运及气虚证的表现,如食少腹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气不摄血导致的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崩漏下血、月经量多等。脾虚气陷证是因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减弱,脾气不升反降所致,因此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脘腹重坠作胀,肛门重坠,甚或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的表现。

51、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1 4岁。5天前不慎受凉后起病,感咽部疼痛,伴恶寒、发热、口干,自服“氨苄青霉素”“维C银翘片”后发热渐退,咽痛减轻。2天前晨起出现眼睑浮肿,水肿来势迅速,1天前逐渐双下肢也出现浮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易,腰部酸胀疼痛,咽痛,食欲不佳,小便量也减少,大便尚调,发热,微恶寒,遂来就诊。查: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浮滑数。结合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诊断为水肿。

52、请结合病史为该病人辨证分型。阳水——风水相搏证。

53、简述护理要点。(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有无胸腔、腹腔、心包积液的表现;有无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有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神志不清、抽搐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出现上述异常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监测尿量的变化,如经治疗尿量没有恢复正常,反而进一步减少,甚至出现无尿,提示严重的肾实质损害。同时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浆蛋白、血清电解质等变化。(2)避免着紧身的衣服,卧床休息时宜抬高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嘱病人经常变换体位,用软垫支撑受压部位,并适当予以按摩。协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肤黏膜的清洁,嘱患者注意保护好水肿的皮肤,如清洗时勿过分甩力,避免损伤皮肤,避免撞伤、跌伤等。严重水肿时应避免肌内注射,可采用静脉途径保证药物准确及时的输入。(3)病室宜偏温,保暖防寒,预防外邪侵袭而加重水肿。急性期卧床休息。不要用物理降温,以免寒性收引,闭塞毛孔,使外邪不能从腠理而出。(4)应严格限制水、钠的摄人。饮食宜清淡,外感症状未改善时给予半流质。(5)中药汤剂不宜久煎,宜热服,药后可给热饮料,或盖被安卧,以助汗出解表。长期使用利尿药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氯血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6)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倾听其对疾病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转归、预后等情况,使其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7)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亲属出现水肿的原因,如何观察水肿的变化,以及如何保护水肿部位的皮肤等,解释限制水钠对水肿消退的重要性,与病人一起讨论制订符合病人治疗要求、而又能为病人接受的饮食计划。

第七章 防治与护理原则

1、脾虚不适合用下法。

2、汗法又称为解表法。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4、邪实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适用于:单纯祛邪。

5、外感病中的往来热之少阳证适用于和法。

6、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证的治法是:汗法。

7、通因通用属于反治法。

8、外感热病,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用于清法。

9、未病先防的准确准义是:在发病前做好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0、同病异治法不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11、误食毒物病人适用于吐法。

12、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是:补法。

13、和法不属于祛邪。

14、扶正的正确含义不包括: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15、临床运用标本治则时须遵循的原则不包括补益法。

16、和法不适应于邪已入里而阴阳热盛者。

17、虚证出现虚象的治法是:补法。

18、真热假寒证的治疗药物是:寒性药。

19、因病不属于三因制宜。

20、润下不属于清热法治疗作用。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时、因人。

22、损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23、哪些证适合用温法:中诊断虚寒;阳衰阴盛;寒凝经脉;亡阳欲脱。

24、属于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5、属于逆治法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6、运用标本治则应遵循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27、清热法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

28、治护原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

29、未病先防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30、吐法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

31、正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逆治法”。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33、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4、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5、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6、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中八法是哪八法?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37、中医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中医的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相因制宜等。

38、怎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必须通过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人手。

39、试述正治和反治的区别和联系。正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逆治法”。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不一致,表现出一些假象时,采用顺从其假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法”。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正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化,实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方法,因此正治和反治均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40、案例分析题。病人甲,男,35岁。病人于2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左腹疼痛,以左下腹为主。近1月来腹痛绵绵,肠鸣活跃,便溏有黏液,无脓血便,饮冷受凉后明显,无泛酸,无呕吐,神疲乏力,纳差,喜热饮,寐欠安。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病人乙,男,32岁。病人于1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治疗,近1年来常感腹部刺痛,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以右下腹为主。曾服多种止痛药无效。痛苦面容,腹部轻压痛,肠鸣音稍弱。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两位病人的中医诊断均为:腹痛。请问在护理上述两位病人时,措施相同吗?为什么?并简述护理要点。不同。因为两位病人的证型不同。病人甲为中脏虚寒证,而病人乙为气滞血瘀证。病人甲护理要点为:(1)病室温度应偏高,避免风寒。(2)饮食宜温热、易消化、营养丰富,应少量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龙眼肉、大枣等。忌生冷、寒凉及肥腻之品。(3)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后宜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4)遵医嘱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病人乙的护理要点为:(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出血等。若出现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应立即联系医生,积极救护。并随时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的变化,做好详细的记录。(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

第八章 方药基础知识

1、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2、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寒、凉。

3、五味是指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4、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辛、甘、淡。

5、辛味药物的药用是:行气、活血。

6、甘味药的作用:缓急止痛。

7、与涩味药物作用相似的药物是:酸味。

8、苦味药的作用:通泄、降泄。

9、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11、作用趋向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酸、苦、寒。

12、归经的依据是:脏腑、经络理论。

13、某种药物有安神功效,能治神昏、心悸等病症,该药:归心经。

14、中药配伍七情中,临床用药时宜充分利用的是:相须、相使。

15、中药配伍七情中,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时必须考虑选用的是:相畏、相杀。

16、大黄与芒硝的配伍关系是:相须。

17、配伍关系属相恶的药物是:人参与莱菔子。

18、配伍中属于“十九畏”的药物是:人参与五灵脂。

19、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芜花与甘草。20、反乌头的药物是:白蔹。

21、中药用量,5岁以上的儿童,一般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

22、呕吐病人服药的方法应是:小量频服。

23、辛湿解表药最主要的功效是:发散风寒。

24、桂枝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经通阳。

25、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理气安胎的药物是:紫苏。

2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药物是:生姜。

27、既有疏散风寒之功,炒炭又有止血之效的药物是:荆芥。

28、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防风。

29、治疗热毒泻痢,宜选用:白头翁。

30、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共同点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1、功能为疏肝解郁的药物是:紫胡。

32、功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挖的药是:牛黄。

33、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的药物是:威灵仙。

34、活血均是厚朴的功效。

35、茯苓、薏苡仁的功效共同点是:利水渗湿,健脾。

36、功能为温脾止泻的药物是:砂仁。

37、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附子

38、善治尿血的药是:小蓟。

39、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牛膝。40、跌打损伤均是化痰药的主治病证。

41、北京参与麦冬都具有的功效是:养肺胃之阴。

42、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药物是:白茅根。

43、醋制能增强止痛作用的药物是:延胡索。

44、善治湿痰的药是:半夏。

45、治疗心肝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宜首选:酸枣仁。

46、入汤剂宜烊化冲服的药物是:阿胶。

47、治疗脘腹或四脚挛急疼痛,常选用:白芍。

48、益母草尤其善治:妇科瘀血证。

49、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药组是:桑白皮、葶苈子。50、磁石具有的功效是:镇惊安神。

51、杜仲、续断都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安胎。

52、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共同点是:燥湿健脾。

53、桑叶具有而菊花不具有的功效是:润肺。

54、紫胡与升麻共同的功效是:升阳举陷。

55、既能祛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56、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清肺润燥的药物是:天花粉。

57、牲丹皮和赤芍的共同功效是:清热凉血。

58、具有软坚泻下作用的药物是:芒硝。

59、长于治疗下半身风湿痹痛的药物是:独活。60、治疗鱼骨梗喉,可选用:威灵仙。

61、治疗湿阻中焦,呕吐腹泻宜选用:木瓜。

62、佩兰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下列哪味药物相似藿香。63、止痛不是白豆蔻的功效。64、治疗黄疸应首选菌陈。

65、在补气血的方药中,常加入何药,能鼓舞气血、增强补益肉桂。66、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67、具有纳气平喘作用的药物是:藿香。

68、妇女断乳时伤食,胸胁脘腹胀痛,用麦芽是因为它能:消食回乳。69、传统认为不能与白及同用的是:乌头。70、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宜首选:地榆。71、治疗外伤出血、癌肿疼痛,宜首选三七。72、虚寒崩漏下血,月经不调,宜道选:艾叶。73、具有消肿生肌作用的药物是:乳香、没药。74、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安神药是:柏子仁。

75、治疗急慢惊风均适宜的平肝熄风药是:羚羊角。76、只入丸散,不入煎剂的药物是:牛黄。77、既能固表止汗,又能安胎的药物是:黄芪。78、既能补肾阳,又能祛风湿的药物是续断。

79、既能杀虫止痒,又能益火助阳的药物是:硫黄。80、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君药。

81、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属于臣药的含义。8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臣药。83、君臣佐使变化不属于方剂的组成变化。

84、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是属于:卧药的含义。

85、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功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

86、散剂的特点是:节省药材。87、便于随证加减不是丸剂。

88、丸剂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病证。

89、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即散剂。90、汤剂的特点不包括不受消化系统影响。

9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消除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纯净药材;便于服务;便于储藏。

92、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93、临床应当避免的七情配伍关系是:相畏;相反。

94、生姜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止咳、温肺止哎。95、治疗热痢,可选用:黄苓、黄连、黄柏、金银花、白头翁。96、具有清肝热功效的药物是:夏枯草;龙胆草。97、橘皮主治:脾胃气滞;湿痰咳嗽。

98、莱菔子具有的功效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99、炒炭能止血的药物有:栀子、大黄、荆芥、黄芩。100、甘味药具有的作用是:缓急、补益、和中。

101、葛根的功效是:发表解肮、透发麻疹、生津止渴。102、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3、苍术的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湿。104、附子可治:亡阳证;寒湿痹痛。

105、功能为化瘀止血的药物有:三

七、蒲黄。

106、功能清泻肺热的药物是:黄芩、地骨皮、石膏。

107、具有润肠通例功效的药物有:火麻仁;苦杏仁;郁李仁;桃仁。108、既可平肝阳,又可息肝风的药物是:羚羊角;天麻;钩藤。

109、中药配伍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性;扩大治疗范围;适合复杂病情。

110、七情配伍中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是:相杀、相畏。111、麻黄可用治:风寒表实证;肺气不宣的咳喘;水肿兼有表证。112、栀子具有功效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心除烦。113、独活主治:风寒湿痹;外感风寒。

114、茯苓具有的功效是:健脾;安神;利水。

115、鸡内金功能:固精止遗、化坚消石、消食化积。116、川芎具有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17、属于佐药含义的有: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消除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118、属于药味加减的变化是:臣药的加减;佐使病的加减。

119、臣药的含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

120、关于方剂组方原则的正确叙述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引经药是使药。

121、关于君药的正确叙述有: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用;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中之首;是一个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122、关于佐药的正确叙述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作用小于君、臣药。123、关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有:药味增减变化不包括君药的增减;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药物的配伍变化。

124、既可外用又可内服的剂型有:汤剂;散剂;膏剂;酒剂。

125、四气五味:四气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126、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把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127、解表药:凡能发散表邪,以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28、清热解毒药:凡能清热解毒,以治疗热毒诸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129、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130、剂型: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需要与药物特点制成一定形态,称为剂型。131、四气有何临床意义? 四气是中药主要性能之一,掌握了药物的四气,就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用于临床。如性温热的药物,多具有温阳、祛寒等作用,一般用于阴证、寒证;寒凉性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一般用于阳证、热证。132、清热药根据其主要性能可分几类?各写出两味代表药物。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退虚热药五类。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退虚热药如:银柴胡、地骨皮。133、简答理气药的临床应用范围。理气药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等症。气滞者常见闷、胀、痛等症;气逆者常见呕恶,呃逆或喘息等症。此外,又可用于肝气乘脾,肝脾或肝胃不和,以及脾肺气滞,咳喘纳少等症。

134、止血药分几类?有何适应证?每类各举两味药物。止血药共分四类:(1)凉血止血药,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小蓟、地榆;(2)收敛止血药,用于多种出血证而无外邪及血瘀表现者,如仙鹤草、白及;(3)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血瘀出血,如三

七、蒲黄;(4)温经止血药,用于虚寒性出血,如艾叶、伏龙肝。135、简答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应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时需注意下列情况,①咳嗽兼咯血者,不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促进出血;②麻疹初期的咳嗽,一般以清宣肺气为主,不宜止咳,尤不宜用温性或带有收敛性质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的透发。

136、试简答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有何异同。重镇安神药是指金石类药、介壳类质重而具有镇静、安定神志,治疗心火肝阳偏亢之心神不宁的药物。养心安神药是指植物类药为主,具有滋养心肝安神之功,治疗心肝阴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的药物。两者皆能安定神志,不同的是,重镇安神药多为治标之品,多用于实证;养心安神药则多兼有补养作用,多用于虚证。

137、夕卜用药使用时其具体的用药形式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外用药具体的用药方法主要有敷贴、涂、熏洗、吹喉、滴鼻、点眼等。

138、什么是君药?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药或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139、佐药的含义有几种,各是什么?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一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140、汤剂的优缺点有哪些? 汤剂优点:吸收快,能迅连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缺点: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量生产,亦不便于携带。141、在使用止血药时熟悉药物归经有哪些好处?举例说明。使用止血药应熟悉药物归经,以便针对病位,选择恰当的药物。若肺经损伤咯血、咳血者,则应选用人肺经的止血药,如白及、藕节、白茅根、侧柏叶等;若胃经胃络损伤之吐血、呕血,则应选人胃经的止血药,如三

七、白茅根、血余炭等;若由心、膀胱经疾患引起的尿血,则应选归心、膀胱经的止血药,如白茅根、小蓟、蒲黄等;若大肠经损伤之便血,则应选用归大肠经的止血药,如槐花、地榆、灶心土等;若肝火犯肺的咳血或咯血,则选用归肝经的凉血止血药,如茜草、大蓟、小蓟、槐花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才能事半功倍。

142、开窍药适用于神志昏迷之证,此话对吗?试述其理。开窍药适用于神志昏迷之证之说是不完善的,因此不对。因为神昏有虚、实之分别。实证即闭证,多见口噤,握拳,脉来有力。闭证又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多见面青,肢凉,苔白,脉迟;热闭多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虚证即脱证,多见冷汗、肢凉、脉微欲绝。因而在治疗中,脱证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不宜用开窍药;闭证则可用开窍之品,寒闭者当温开,热闭者当凉开。此外,尚须根据病证的不同,予以适当配伍。如凉开者,宜配伍清热解毒之品;温开者,宜配伍祛寒行气之药。143、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5岁。因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前来就诊。中医诊断为头痛,肝阳头痛。治法为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请写出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并分析该方中各药的作用。天麻钩藤饮的组成是: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益母草。其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性味咸平,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功;牛膝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1、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忧伤肺,应采用:以喜胜之。

2、薰洗疗法时药液的温度宜为:40℃-50℃。

3、煎者砂仁时,应后下。

4、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食物。

6、进补的最好时机是:冬至。

7、健脾益胃药宜何时服用:餐前。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采用:以思胜之。

9、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应”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

1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

12、祛风湿药宜用什么送服:黄酒。

13、病室适宜的温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饴糖,山药,大寒属于: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复发作当采用:酸味食物。

18、鲫鱼属于:甘味食物。

19、沉香宜冲服。

20、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21、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

22、饮食宜疏利,消导,一般不宜施补的是:实证。

23、因时施食时春季饮食宜清润平淡。

24、冬季气候严寒进食宜:温补。

25、热病后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温补类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当用:温热助阳类食物。

27、适用于各类病症,尤其是恢复期的食物是:平补类食物。

28、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虾。

29、春季适宜进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咽痛,宜食:芦根。

31、适用于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病证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胀满,暖腐吞酸当采用:消食法。

33、指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温法。

34、病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当采用:清法。

35、鸭肉食物属于清补的。

36、石膏在煎煮时应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时应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时需:冲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剧痛,服药时间需多次频服。40、消食导滞药宜:餐后服。

4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42、哪种环境比较适宜居住:空气新鲜、通风整洁、居室光线充足、居室安静。

43、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精神内守;情绪平和;豁达乐观。

44、情志的自我调护包括:清净养神;养性修身;怡情快志;平和七情。

45、食物按性质可分为: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

46、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有:消食法、汗法、清法。

47、属于热性食物是:白酒、葱、辣椒、羊肉。

48、冬季适宜的食物是:羊肉;狗肉;胡桃;龙眼肉。

49、平素口苦咽干,易发溃疡,大便秘结,宜进食:苦瓜;莴笋;茶叶;绿豆。50、属于凉性食物是:李子、芒果、柠檬、梨。

51、术后创口久溃不愈不宜进食:猪头、鸡头、蘑菇、芫荽。

52、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53、痔疮患者禁忌的事物是:白酒、葱、大蒜、花椒、烧烤类食物。

54、因人施食中肥胖之人宜食:清淡之食、化痰之物。

55、平和七情包括:思虑有度,以静制动,以宣解郁,慎避惊恐。

56、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方面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57、顺应自然: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和养生方法。

58、慎避外邪:指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59、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60、运动养生:是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国传统的运动锻炼强调练形、练气和练意的协调统一,是具有“形神合一”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61、气功:是我国特有的养生健身术和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疲劳、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保健方法。

62、顺应四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1)气候: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气候变化对病人的影响。(2)季节:季节的交替变换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所以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3)昼夜:对于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也必须与之适应。

63、简要回答环境适宜包括哪些方面。(1)自然环境:气候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2)居室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噪音;通风整洁,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度。

64、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65、什么是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它处,在护理工作中,主要使指将病人精神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消除或改变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习惯或错误意识,使其能恢复正常心态或习惯,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66、简述饮食调护的定义及意义。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意义:合理的饮食调护,十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正常人而言,正确和科学的饮食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67、简述饮食宜忌的原则。①辨证施食;②辨药施食;③因人施食;④因时施食;⑤特殊忌口。68、什么是补法? 补法,即补益法,是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以补气养血,滋阴助阳,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亦称为食补,分为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证),清补(主要适用于阴虚证),平补(主要适用于气虚证、血虚证,也通用于其他各类虚证以及正常人养生保健进补)。

69、简述气功的作用原理。气功能起到培养正气,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活跃气机的作用,是一种以改善人体整体功能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法。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等方法使机体的“精,气,神”达到和谐统一。

70、什么是形神共养? 人身有“形"有“神”。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对人们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应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实现;所谓养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调养,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以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人不仅应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应重视精神的呵护,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形神共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形体强健、精神充沛、形神兼备的境地。

71、请比较安神类药与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的区别。答:(1)补益类药:应于餐前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的吸收;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以消导药;外感期间不宜食用此类药;服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2)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病人的病室应保持安静;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好精神护理,保持平常心态;饮食宜清淡平和,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还应注意服药时,晚饭不宜过饱。

72、案例分析题。病人,女,32岁。因呕吐、胃脘部胀满不适2天就诊。自诉于2天前因赴宴饮食过量,之后感觉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呕吐,呕出物为酸腐食物,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溏薄,酸腐秽臭。舌苔厚腻,脉滑实。诊断为呕吐。(1)请结合病史为该病人辨证分型。饮食停滞证。(2)如何从饮食方面对该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呕吐时不宜止吐,应鼓励病人尽量将胃中积滞之食吐出。吐后不宜立即进食,待胃中感觉舒适,可让其先进流质,食后不吐,再逐渐改进半流质、软食。忌硬固、不易消化之食物。即使病人食欲好也应限制食量,食物以偏温热为宜。可给消导之品,如山植、卜等,以达到消食化滞的目的。

第十章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个。

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

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

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

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

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

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

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

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度左右。

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

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

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

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

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

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

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

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

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

32、关于艾灸顺序的陈述正确的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躯干;壮数是先少后多。

33、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有:风寒湿痹;外感头痛;胃痛;毒蛇咬伤。

3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有: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脏病者;孕妇腹痛;长有毛发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

35、推拿时常用的介质有:红花油;滑石粉;麻油;葱姜水;冬青膏。

36、推拿法操作后护理评价主要有:所选的部位及手法与病证是否对应;体位选择是否合理;按摩皮肤情况;病人的感受。

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汤勺;硬币;铜钱;小贝壳。

38、辞痧的正确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内至外。

3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40、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41、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4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撑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两指之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4、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5、平刺:即横刺,也称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进针。

4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人腧穴得气留针后,将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捏于针尾上点燃后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于艾灸的病证。

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两经病,邻近经穴配合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现:①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指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选用耳旁各穴;②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③特殊作用,指针刺某些腧穴时,由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48、什么是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为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印堂穴治疗惊风,四缝穴治疗小儿绪疾,所以称为奇穴。又因为这些腧穴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人发现的,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所以又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

49、试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气喘,咳嗽,痰

多,骨蒸,胃脘痛,吐泻,荨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0.5寸,可灸。

50、试述外关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O.5~1寸。

51、为什么大椎穴可以退热? 大椎穴属于督脉,而督脉主要行于头项背部,从阴阳的角度看,背属阳,所以督脉属阳主表,大椎穴又为全身诸阳经之会,故督脉能统帅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说。外感热病,其病均在阳经,针刺大椎穴可以激发诸阳经气,通阳解表而退热。

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合谷穴对头面部的疾病比较擅长?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从手走头。其中有一分支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加上大肠经的络脉和经筋的分布,其联系范围更广。故合谷穴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很擅长。

53、风池穴的定位与主治病证是什么? 定位:位于项后,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治疗病证有:①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外感表证;②中风、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肝火上亢证;③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故可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疟疾;④瘿气。

54、为什么少泽穴能通乳?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之经脉、经别及络脉皆入于心,手少阴经“伏乳里”,心主血,乳为血化,心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则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泽为小肠经之井穴,可通达气血而通乳汁。

55、水沟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儿惊风,腰脊强痛,癫狂痛。操作:向上斜刺O.3~O.5寸,可灸。

56、命门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阳疾,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7、针灸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病人体位的选择,病人在针刺时体位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三是消毒,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术者手指的消毒。

58、如何选择针刺时病人的体位? 针刺时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及病重者,均应采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59、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0、在针刺时,我们根据什么来掌握进针的深度? 针刺时,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一腧穴针刺的深浅度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61、常用的行针手法都有哪些? 有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震颤法。

62、灸法包括哪些内容? 灸法的内容有:①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②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③温针灸。

63、什么是晕针?说明晕针的原因、处置。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其发生常因病人体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其处置是:应立即停止施术,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虑配合现代急救措施。

上一篇:成绩下来后的感想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展会招展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