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

2025-02-06

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共8篇)

1.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 篇一

论柳宗元对程朱理学形成之影响

在唐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更大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这一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积极吸收佛学精义,主张儒佛融会,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 者:高建立 GAO Jian-li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7)分类号:B241关键词:柳宗元 佛教 儒学 程朱理学

2.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 篇二

关键词:语境,听力理解,信息处理,作用

一、语境的定义与分类

在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话语都是一定语境中的产物。语境对口语话语的作用远远大于对书面语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语境概念,是成功进行言语交际的前提。索振宇在《语用学教程》中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контекст),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语境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与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密不可分。

对于语境的分类,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胡壮麟的语境分类标准,他认为,语境分为三种情况:上下文,指语篇内部的环境;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在口语里,上下文语境就是指言语中话题的前言后语。情景语境是指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即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环境。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其中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民俗以及思想文化意识等。

二、听力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基础

言语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言语理解可以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也可以是对口头语言的理解。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论文中出现的言语理解指的就是听话人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在与对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听声音,而是对声音赋予意义,也就是我们对听到的口头语言的解码过程。

言语理解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接受外界言语刺激的过程,把听力理解当作是接受性技能,视听力理解为言语接受者即听话人对言语发出者即说话人所发出的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被动接受。但是随着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听力理解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加工言语信息的过程。

听话人在听到说话人发出的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同时,大脑一定进行了某种复杂的解码处理,才有可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听话人往往要充分利用所有掌握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对外界输入的语音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此达到理解说话人真正意图的目的。

简单地说,言语理解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言语听辨的过程;句子理解的过程;篇章理解的过程。言语听辨的过程是通过知觉加工,对以听觉形式呈现的言语刺激进行初步的编码。这是言语理解的初步水平。句子理解以言语识别为基础,在语境中进行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篇章理解以句子理解为基础,但又大于句子意义的总和。

三、语境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语境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话语意义,消除歧义,充实语义。

1. 确定话语意义

俄语对话过程中往往会有指示语和一些意义泛泛的词语出现,其具体含义要靠语境来明确。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所传达的信息完全不同。语境可以使交际中笼统的意义确定为具体的意义:

①(语境:A知道Б生病了。)

A:—Нукак?(怎么样了?)

B:—Полегче.(好多了。)

②(语境:A知道Б刚刚答辩结束。)

A:—Нукак?(结果怎么样?)

B:—Есёпорядке.(结束了,挺好的。)

③(语境:孩子刚考完试回到家。)

A:—Нукак?(考得怎么样?)

B:—Отшив.(优秀。)

以上三个例子的问句均为“Нукак?”,但表达的含义却大不相同,它的含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很难确定“Нукак?”的具体含义。

2. 意义内容中推断出言外之意

一种意思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表达形式和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相互交叉的关系。语境与话语的言外之意密切相关,能帮助听话人对话语句的言外之意做出正确而恰当的判断。例如:

①A:—Папиросыесгь?

B:—Некурю.

②A:—Тыкуришь?

B:—Нет,некурю.

①中“некурю”除了字面意义“我不会吸烟”外,还有隐含意义“我没有香烟”。随着语境的变化,在②中“некурю”的隐含意义可能消失,剩下的只是字面意义,即“我不会吸烟”。

③A:—Тыкудасобралась?

Б:—Дахлебанет.

例③中听话人话语的字面意义是“没有面包了”,言外之意“我去商店买面包”。

3. 消除歧义,获得准确信息

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能排除任何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虽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能按照句法规则进行组合,但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句子被称为“歧义句”。也就是说,一个语法正确、合乎逻辑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例如,汉语中“难过”一词有如下解释:在“他不理我了,我很难过。”一句中,“难过”指“伤心难过”;而在“我家门前的小桥真难过。”一句中,“难过”就变成了“难以通过”的意思了。再如:

A:—Ктонаписалэтустатью?

Б:—НашсализвестныйдокторИванов.

在这组对话中,答句可以有两种理解:这篇文章是著名医生伊万诺夫写的;或这篇文章是著名的伊万诺夫博士写的。两种理解都合乎逻辑,关键是对“доктор”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这种歧义句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但我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很少感到歧义的存在,这是因为只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必然存在语境,这时语境的功能便发挥了作用。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歧义,获得准确信息。歧义句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用于口语交际,歧义自然排除。

4. 充实语义

俄语口语是标准俄语的两个基本分体之一,经常有省略、无动词句等现象,听话人能迅速判断出具体信息,正是语境的作用。省略性也是俄语口语对话最显著的特点。例如:

A:—Жень,нукак?

Б:—Нормальная.(температура)

②A:—Аскольковремени?

Б:—Двадцатьдевятого.

A:—Ой,ну-кавключайдетскую.(передачупотелевизору)

Б:—Кирилл,идитвоя.

这两个例句中分别省略了“температура”和“передачупотелевизору”,但有了具体的交际情景,并没有影响听话人对这两个省略句的理解。如果听话人并没有参与直接对话,在听到这两组对话时,可能会感到很困惑,因为没有具体情景语境的支持,很难快速准确地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

人们对言语的理解依赖语境,它有助于我们对对话指示词、省略词的理解,听话人会更有效地消除言语中的歧义现象,言外之意在具体语境中才会体味出来,而且言语中大量的模糊现象只有结合语境才能让人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妙境界,所以,在与人进行交际时,应巧妙地利用语境知识,达到对说话人言语的成功理解。

参考文献

[1]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2]陈勇.俄语语篇连贯的特征与语境分类[J].中国俄语教学,2003,(4).

[3]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论语境对模糊语意义获取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模糊语 语境 意义获取

【Abstract】Lexical ambiguity, particularly meaning access of lexical ambiguity, has long been the study object of psychologists and scholars. However, some individual factors are ignored when they are search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meaning access of lexical ambiguity. The article tries to study ambiguous words meaning access from a new context concept, which includes textual context and personal context. It is found that both contex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aling with the issue.

【Key words】Lexical Ambiguity; Context; Meaning Access

1. Introduction

Lexical ambiguity, mostly due to polysemy and homonymy, is “the form of ambiguity in which a single word may be interpreted to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Carroll, 2008:124). It seems that most of the time people are able to pick up the appropriate or right meaning when a multi-meaning lexicon is presented. Therefore, people have long been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and factors that affects peoples select of meaning.

2. Literature Review

Foss (1970) once designed an experiment and found hat lexical ambiguity aff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entence. Kramer and Stevens design a reading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same issue and the result is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Fosss. Cairns and Kamerman (1975) find out that such kind of delay caused by multiple meanings is transient or disappears if the phoneme occurs two syllables down.

Some experts wonder whether a prior semantic context can override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meaning. Is only the appropriate meaning activated or some meanings are activated at the same time? Swinney (1979)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the selection of meaning by applying a cross-modal lexical decision task.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a strong biasing context, multiple meanings of ambiguous words are briefly activated.

Besides context, relative dominance or frequency of usage of various word meanings is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psycholinguists.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a word stands in difference levels in terms of usage frequency.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common meaning is easier to access than uncommon meanings.

Hogaboam and Perfetti (1975) make sentences with ambiguous words in which either the primary or the secondary meaning of the word was appropriate. 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sentence requires the secondary meaning decision times are faster than that when it requires the primary meaning. The experiment of Rayner and Frazier (1989) indicate that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one meaning with prior context terminates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meanings of that word. This results in selective access when integration of a dominant meaning is fast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subordinate meaning is slow.

3. Context and Meaning Access in Ambiguous Words

3.1 Textual Context

A textual context, also called linguistic context, is the sentence or discourse that surrounds an ambiguous unit. From experiments mentioned above we are well aware that a textual context help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meaning of an ambiguous unity. For example,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

(1)John put the pot inside the dishwasher, because the police is coming.

The word “ pot” could mean a cooker or drug, however, due to the textual context “ because the police is coming” the meaning of drug is appropriate here.

Nevertheless, textual context is not a master key in every case. Sometimes an appropriate meaning is not available in spite of a textual context. Gui Shichun (1985: 166) used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it:

(2)Shall I put the electric blanket on?

He says that the exact meaning of the phrase “ put on” cannot be settled down. Since “ put on” means to make an equipment to start working or to place an object above a certain thing and both meanings are acceptable here. Under such a circumstance, a textual context is far from enough.

3.2 Personal Context

Besides textual context, personal context is another issue that we are discussing. As the phrase shows, personal context is concerned with individuality. It refers to the personal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ambiguous words. To make the point clear, it is clarified into two groups: word knowledge and world knowledge.

Word knowledge refers to a persons knowledge on language, including vocabulary and grammar. Word knowledge plays an almost decisive role in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meaning of an ambiguous word. Faced with the same discourse, a well-educated man absolutely understands the ambiguous words better than a man having little schooling.

There are two situations, namely meaning null and meaning dominance, in word knowledge that may interfere meaning access in ambiguous words. Meaning null means that a meaning of ambiguous word is not stored in a persons mind while meaning dominance means that a meaning stands out of all other meanings of an ambiguous word. Here i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wo definitions.

(3)The knob would make a perfect ski slope.

A person with meaning null cannot totally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because in his mind “snob” just equals to a rounded handle while a person with meaning dominance may feel puzzled when he first see the sentence although later on he is able to make sense. Because the first meaning he draws from his mind is the dominant one: a rounded handle. Then he finds that the meaning is nonsense here so he goes back to draw another suitable meaning: a small, isolated hill or moutain, which makes sense here. The processing is somehow similar to the garden path mode.

Both of meaning null and meaning dominance interferes meaning access. To only way to minimize this interference is enriching ones vocabulary. However, we still need to take another factor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is, a persons world knowledge.

World knowledge makes contribution to disambiguation, especially when more than one meaning of an ambiguous word are seemingly semantically and grammatically suitable in a sentence or discourse.

(4)The fugitive surrendered to the marshal.

The word “marshal” gets three meanings: A)a person who directs and oversees ceremonial gatherings; B)a federal official in charge of prisoners or having certain judicial duties; C)an administrative head of a citys police department. It seems that meaning B and meaning C are both acceptable. But according to our world knowledge, it is policeman who pursues and captures fugitives therefore fugitives can only surrender to a policeman instead of an official. Therefore, meaning C is appropriate.

World knowledge works not only in disambiguation but also in achieving the implied meaning of an ambiguous word or phrase here we have. Another example makes this point more clear.

(5)King :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 Im too much in the sun.

This is a dialogue from Shakespeares Hamlet, the evil King asks Hamlet why he is not happy and Hamlet answers that he is too much in the sun. The word “sun” here share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the word “son”. The ambiguity of “sun” and “son” lead to puzzlement. However, once people understand the whole story, that is to say, once people have enough world knowledge of the story, they will be well aware that Hamlet is expressing his hatred of being the son of the evil King by using such kind of ambiguous word.

4.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that context has on meaning access of lexical ambiguity. The context here consists of textual context and personal context. The textual context, also called linguistic context, is the sentence or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e ambiguous words and personal context is about a persons word knowledge and world knowledge.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both textual context and personal context are variables that affect peoples meaning access ambiguous words.

References:

[1]Carroll,D.W.(2008)Psychology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Foss,D.J.,& Jenkins,C.M.(1973).Some effects of context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ambiguous sentence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2,577-589.

[3]Foss,K.J.(1970).Some effects of ambiguity upon sentence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9,699-706.

[4]Hogaboam,T.W.,& Perfetti,C.A.(1975).Lexical ambiguity and sentence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4,265-274.

[5]Rayner,K.,& Frazier,L.(1989).Selection mechanisms in reading lexically ambiguous word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5,779-790.

[6]Swinney,D.A.(1979).Lexical acces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Re)consideration of context effect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8,645-659.

[7]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8]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论语境对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篇四

论语境对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英语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因而正确翻译的`基础应在于准确地把握语境.从这一观点出发,得出语域理论是有关语境的理论中最具效力的.在翻译中,要注意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翻译表达应再现原文情景,要注重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

作 者:马冰 MA Bing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年,卷(期):9(9)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语境 语域 翻译

5.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 篇五

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众多,技术高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名窑。它始烧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后迅速发展,盛况空前。南宋时以梅子青釉、粉青釉为代表的龙泉青瓷闻名海内外,远销亚非欧三大洲。进入元代,龙泉青瓷继续发展,但在造型和装饰上相比于南宋时期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究其原因,实质上是宋、元社会文化引起的风格变迁。

1 宋代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龙泉青瓷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政治上广开科举之门,最大限度地重用文人;经济上推行以“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兴业利民措施;文化上大兴文教,造纸业、印刷业迅速发展;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战略,积弊重重,边防不振。可以说,宋代崇文抑武、重内轻外的国策,不仅影响了宋人的个性特征、文学与书画艺术风格,还对龙泉青瓷等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1.1 宋代龙泉青瓷的审美文化

在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宗教意味。自儒学诞生之日起,玉就以儒家学说为依托,成为个人修身立德的象征,也成了文人的审美标准。《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管子·水地》篇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刘向《说苑·杂言》篇中说:“玉有六美,君子贵之。”宗白华先生亦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1]。儒学在经历汉代繁荣期后,到宋代又迎来了一发展高峰,宋代科举制度的彻底实行,学校和书院的广泛建立,使得宋代儒学空前活跃,独步天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玉器被宋代社会各阶层所喜爱,从而兴起了一股赏玉之风。龙泉青瓷虽不是玉,却将玉器质地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这种“极绚烂,又极平淡”的美之典范。宋代龙泉青瓷追求粉青、梅子青这种纯色之美,正迎合了宋人对玉文化的崇拜,其实质和根源便是儒家的这种“玉德”思想和玉文化观念,是儒家重德精神的体现[2]。

宋代文化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宋朝国力衰弱,屡失国土,士大夫们迷惘困惑,忧患重重,而此时既能安抚心灵,又能调剂生活情趣的禅宗思想便逐渐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宋人开始崇尚自然、空灵、疏淡这一新的审美境界。如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技二首》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他在《超然台记》中提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苏轼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3],艺术创作要不求形似,不媚俗于人。他认为只要有韵味、有内涵,诗文书画、山石花草,“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

苏轼审美观是宋代文人审美思想的代表,他认为凡物皆要讲究悠远疏淡的“意境”与神韵自然的内在精神。宋代龙泉青瓷创烧出温润婉约、通透清新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宁静、悠闲、舒适的心理感受,既与禅家“空灵”的境界相契合,又适应了文人普遍性的、含蓄优雅的审美需求。中国美院教授陈淞贤说:“龙泉青瓷是一门“禅”的艺术,它的审美移情,并不完全依赖于视觉,而更多地依靠心觉,甚至是听觉、触觉,它主要是通过“心悟”进入审美境界,因此,它排斥一切有损于成色的人为加工[4]。”的确,宋代许多龙泉青瓷素面无纹,蕴藉隽永,深具禅意,大受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被誉为“青瓷之花”。

1.2 宋代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及其艺术特色

北宋覆灭后,全国政治中心南移,北方汝、定名窑为金统治者所侵占,南方越窑、婺州窑和瓯窑又相继衰落,于是大量的窑工匠师南迁汇聚于龙泉窑[5]。随着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综合南北烧制技艺,对其传统烧制方法进行了革新与改进,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亦不断扩大。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坯料与釉料的改变。在南宋以前,龙泉青瓷都用一种瓷石原料做坯,因氧化硅含量较高,所以生产的瓷器胎壁厚重。到了南宋中期,窑工们在坯料中添加了紫金土。因紫金土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胎的抗弯强度,降低了高温中的变形率[6]。坯料的改变,使龙泉青瓷烧造出精致端巧、坚硬细薄及多变的器形成为可能。

此外,龙泉青瓷在南宋以前和其他青瓷窑场一样,采用石灰釉,其特点是高温黏度比较小,釉层较薄,一般在0.5mm以下,且在高温烧成时易于流釉。因此,这类瓷釉透明度高,但观者往往会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缺乏一种赏不尽的韵味。至南宋时,龙泉窑工们对釉料的配方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将以前的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草木灰。随着石灰碱釉高温黏度的提高,釉不易流淌,器表就能挂釉,进而可以多次施釉,烧成的青瓷不仅青翠纯正,而且“釉汁莹润如堆脂”,使瓷器呈现出富有玉之质感及色泽。此外,草木灰中含有钾、铁、磷等多种元素,“釉因铁的含量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釉色”[7],从而使瓷器烧出最佳的釉面效果成为可能。其粉青色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原理,形成柔和、含蓄、雾光状的光泽,使人感觉有异常丰富的意蕴。

南宋龙泉青瓷除了薄胎厚釉这一显著特征以外,在造型和纹饰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时期的青瓷器型大多倾向于精美简练,端巧大方,而且新品迭出。诸如盘、碗、壶、瓶,茶具、文具等无所不具,可谓丰富多彩。在纹饰方面,或浮雕出一朵优雅大方的莲瓣纹,或刻划出几条简洁流畅的弦线,或利用器形边缘线自然却规整的出筋效果,达到清丽典雅的韵味。可以说,其装饰工艺既符合薄胎厚釉的要求,又能表现出纹饰与器型的玲珑精巧之美。然而,南宋龙泉青瓷为达到实用与美观的和谐统一,更多器物都是单纯以釉色和造型取胜,不施纹饰,色泽柔和滋润,宛如美玉,表现出梅子青、粉青的典型艺术风格,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的烧成,凝结了匠师们的无穷智慧和辛劳,其瓷器无论在釉色、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达到了美轮美奂的高度,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在我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陶瓷史专家冯先铭为此感叹道:“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8]。”

2 元代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龙泉青瓷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封建王朝。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和勇猛的精神,不仅统一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使得欧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广袤的疆域里,各民族部落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他们互相影响,又独成体系,从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元代文化。其中游牧文化、市俗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龙泉青瓷的造型和纹饰影响最为深刻,以致元代龙泉青瓷出现了富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审美风格。

2.1 元代龙泉青瓷审美文化

蒙古人入主中原并吞江南后,推行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及废除科举制度等措施,压抑了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汉文化受到蒙古游牧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儒家文化失去了独尊地位。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游牧民族不为固定的积累所约束,因为他没有固定的居所予积累,所以他们不为物质积累所羁绊,从而显得自由、洒脱和奔放。……故而,那求新求阔的生存现实观,就形成和拓展了游牧民族的欲望特性、洒脱行为[9]。”相对于中原大地的农耕民族温和、敏感、细致的个性特点,蒙古族就显现了那种强悍、不羁、粗犷的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深深地影响了元代陶瓷的发展。元代瓷器,包括釉陶作品,都有共同的时代特点,造型显得特别雄伟浑厚,就如龙泉青瓷,胎体厚重、气魄宏大的产品就很多,“大花瓶、供瓶高近3尺,大瓷盘直径2尺多[10]”,可谓是典型的元代瓷器风格。

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人、手工业者和蒙古人、色目人等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他们希望了解中原传统文化,但对传统文化玄秘深奥感到望而生畏,易于理解的俗文化便渐渐兴起,造成了市井文化的兴盛。又因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及废除科举等政策,使中国原有的已经理性化的社会秩序被完全打破,儒家文化也就失去了独尊地位。从此,讲究疏淡典雅的传统审美思想逐渐被通俗化、大众化的审美趣味所代替,文学、艺术风格亦由此改变。正如胡适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中说:“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元代俗文学语言浅显,抒情直率,它面向的就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平民大众。为迎合平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元代陶瓷装饰风格相较于宋代有了显著的变化:“元代人更强调陶瓷装饰的华贵艳丽,精心刻意,使陶瓷装饰的审美趣味走向生活现实,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点[11]。”同样,元代龙泉青瓷装饰亦完全颠覆了南宋极力追求釉色之美的烧制理念,出现了各种装饰工艺综合运用和纹饰繁复饱满这一显著特征。

元朝的统治者南征北战,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也带回了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元朝政府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宽容并蓄的态度,因而除汉地原有宗教外,其他宗教亦均有所发展,其中伊斯兰教达到发展高峰,使得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迅速增加,伊斯兰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占据着元代文化的一角。龙泉窑作为当时的主要窑地,为适应这种文化需求,生产了许多“大碗、大盘、高足杯和小罐等元代新产品,它们的出现和大量生产是为了满足蒙古族和近东等伊斯兰的需要[6]。”

2.2 元代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及其艺术特色

为推动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元代统治者采取了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为龙泉青瓷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在元代社会政治趋于稳定后,由于内需外销的迅速增长,龙泉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新的瓷窑大量出现。随着龙泉窑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烧窑技术亦得到不断改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胎土配方有所改变,紫金土用量减少,胎中的含铁量显著降低,钾钠含量有所增加,以适应烧制大件器物防止变形的需要;二是釉层减薄,普遍采用刻、划、印、镂等装饰手法来美化青瓷[6]。于是,烧造出了带有时代特征的龙泉青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上以古朴厚重、形制硕大为主要特征。元代统治者在长期的战争与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粗犷、强悍的英雄气概和豪饮大吃的饮食习惯。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者的审美习惯,龙泉青瓷一改南宋时的华丽精巧,变得高大粗壮、威武雄壮,以期达到蒙古民族豪迈性格的需求。

第二,器表纹饰丰富、题材广泛。元代市俗文化的兴盛,使得人们不再崇拜典雅含蓄、温婉内敛的士大夫文化,而更多地倾向于下里巴人、平民化的生活风格。所以,各种动植物的纹饰,人物形象,故事题材频频出现在青瓷上。此外,还大量出现了诸如“金玉满堂”、“福如东海”、“为善最乐”等吉语文字装饰。

第三,出现了带有蒙古和伊斯兰风格特征的青瓷。元朝统治者为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强令推行八思巴文,虽然在民间没有广泛流行,但在龙泉青瓷上却留下了历史印迹。龙泉窑作为当时主要窑场,生产了许多刻有八思巴文款铭这一类蒙古象征意味的青瓷。又因“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中,通常是将食品放在大盘中,众人围坐或席地而食[6]。”所以,元代龙泉青瓷大盘、大碗、高足碗的大量生产,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的新时尚,同时也是受伊斯兰文化与席地而坐饮食习惯的影响。

总之,相较于宋代,元代龙泉青瓷不管在造型还是装饰上都有了显著的改变,正如刘毅先生所言:“元朝是第一个以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其观念习俗对中国特别是南方固有观念习俗的冲击显得更激烈。中国传统的陶瓷产品的主流恰在此时开始发生转变,正是根源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明,绝非巧合[12]。”

3 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龙泉青瓷受儒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婉约宁静、淡雅如玉的艺术风格;元代龙泉青瓷受游牧文化、市俗文化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胎体厚重、纹饰繁复的艺术风格。它们从表象上看都是青瓷烧制材质及生产工艺改进之结果,但深层次分析却是宋元两代社会文化变迁所造就的。

摘要:龙泉青瓷宋、元时期风格的转变不是偶然的,它与宋、元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直接相关。龙泉青瓷从胎体纤巧、釉色纯净的宋代风格,转变成体型厚重、纹饰繁复的元代风格,从表象上看是青瓷烧制材质及生产工艺改进之结果,但实质却是宋代儒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变迁成元代游牧文化、通俗文化等深层次原因所造就的。

关键词:龙泉青瓷,士大夫文化,游牧文化,风格变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7

[2]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2005:53

[3]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5

[4]张建平.书韵青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1

[5]金文丽.南宋龙泉青瓷缘何鼎盛[J].中国陶瓷,2007,43(11):78

[6]朱伯谦.览翠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周健儿等.中温龙泉青瓷的试制[J].中国陶瓷.2011,47(4):40

[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2:275

[9]赵诣.意识学—自然主义生命观[M].北京市:团结出版社,2008:646

[10]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8:170

[11]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宋元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12

6.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 篇六

哲学上讲,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 经济全球化也一样, 它是一把双刃剑, 对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关系都具有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影响。但不管其负面影响有多大,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关系依然朝着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 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的主流, 正如哲学上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 它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这一影响的内在矛盾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多极化的“平等”与南北差距扩大的“失衡”的矛盾

由于“信息无国界”和“高科技无形之手”的推动, 近几年来, 世界多极化也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加速发展。据一项统计显示, 21世纪中期各地区经济所占份额状况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美国、日韩和中国等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比例为6:4:6。也就是说, 美国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几乎同等, 这三大主要地区的经济份额差距十分微小, 可见当前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占据经济上的霸主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增长极, 而“金砖五国”、“景象五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发展势头更进一步使得世界经济向着更加多极的方向发展。权威统计资料表明, 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三;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90年代初的39.7%上升到去年的48%。 (1) 我们从下表“发达国家 (地区) 与典型新兴经济体平均多维度增长极指数”中更能看出当前经济发展的去中心化、多极化特征。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 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 而以B R IC 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 全球排名最高, 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 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 10.86, 5.59紧随其后, 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 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 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足以见得, 经济多极化与全球化一样, 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极化的发展必将使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利益不再为一家所独有, 自由贸易所增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更多的国家所享受, 经济发展似乎更加均衡、更加公平了。

但是,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有先动优势, 他们往往处于产品价值链的高端, 主要从事研究开发、推广营销等高附加值的环节, 而从发展中国家攫取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 然后将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 赚取了巨大的贸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却承受了出卖廉价劳动力、开发本国资源、破坏本国环境的为支撑发达国家发展而付出的代价。并且,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 大量出口廉价的初级产品, 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甚至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资源而更加发达, 却使得发展中国家承担着自己的发展成本, 最终, “富者田联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经济全球化使得贫富差距更进一步拉大了。

(二)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矛盾

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再到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我们能看到几乎所有贸易理论都提到贸易之后的总体福利大于贸易之前的, 因为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改善国际贸易, 因此, 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 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好。据了解, 自90年代以来, 世界上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它使得世界经济变成了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一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日益细密, 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等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大多数国家都成为某一生产链上的一环。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基本上是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 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大力发展制造业。2二0是14贸年易全第球1化1。期贸中易旬是世刊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传统方式, 也时是当代代经 (济总全第球化57的0重期要) 纽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别是2T0世im纪e 8s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贸易的迅猛发展, 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三是投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相比, 国际投资的发展更为迅猛,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纽带。当代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首先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上。四是跨国公司大发展。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采购和全球化研发, 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当代, 跨国公司的数量激增, 规模日益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2》提供的数据, 2001年, 跨国公司总数为65000家, 国外分支机构数量为851234家, 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1875170亿美元, 与1990年相比, 分别增长了77.6%、400.7%和238.0%。从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中, 我们不难看出, 经济全球化已经使经济发展成为了一项世界工程, 改变了过去自给自足, 互不联系的国际经济关系。

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发展之时, 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重新抬头。在全球化进程中, 为寻求更低的投资成本和更高的效益, 发达国家一些非核心产业及产业环节会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在转移过程中, 也相应带走了国内的部分就业机会。当这些产业的产品销往其他国家市场特别是与其同类产业发生竞争时, 就容易对进口国形成压力, 并滋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这构成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尽管全球化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 需要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但现实中却经常要面对因同类产业的竞争而产生的各种保护措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 改革开放30多年吸引了大量外资, 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其出口贸易得以不断增长。据W T O 2009年统计年报显示 (图1) , 从2000~2008年, 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5.2%, 2008年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品出口国 (尽管以中低端产业为主) , 2009年又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产品出口国。在这样的增长态势下与国外同类产业的贸易摩擦自然会增多, 同时也更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 中美轮胎特保案就现实地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矛盾, 经济全球化也在加强各国经济依存度, 强化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 在使得各国“一荣俱荣”的同时也会使得他们“一损俱损”, 总之, 经济全球化给国际经济关系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但国际经济关系仍然朝着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 经济全球化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尽最大可能放大其优势, 缩小其副作用。

二、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 对应于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出现的“多极化的‘平等’与南北差距扩大的失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矛盾”, 在国际政治关系方面也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的‘公平’与南北话语权不平等的矛盾”、“民主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一) 政治多极化的“公平”与南北话语权不平等的矛盾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在世界事务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并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冷战结束后, 两极格局瓦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世界政治格局也呈现出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由于其在经济上积累的巨大优势一直在力图主导世界事务, 充当世界警察, 在政治格局中是不容忽视的一N极O;欧.1盟1则, 2加0紧14i内n部an整c治e, 从经济货币统一迈向政 (治军C u事m统u一la, 积tiv极e向ty东N扩O展., 5成7为0) 当代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国家集团;日本虽经90年代经济停滞, 但经济总量依然位居世界第三, 并一直在试图成为政治大国上不断努力;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 拥有巨大潜力, 普京执政后, 经济也开始好转。近些年, 在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上的速度上明显加快, 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明显增强。此外, 巴西、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国也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开放, 出口增加而使得综合国力增强, 在国际地位上也逐渐有了一定话语权……政治上再也不是美苏两极格局笼罩下的意识形态对立, 也不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格局, 而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合作加强的基础上的多个政治单位的共同发展, 每个单位都有“平等”的发声机会, 都对国际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

这似乎是一种很公平的现象, 然而这种公平也只不过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 就像发展中国家大多沦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作用的买单者一样, 他们在政治上也同样成为了发达国家的附庸, 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极少。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 发达国家有足够的资本形成在政治上的话语权, 影响国际政治的发展成为大多数国际组织的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 进而又通过权力的寻租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得更大的利益, 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政治和经济不断相互强化, 由此便形成了强大的利益循环圈, 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地位不断巩固, 而发展中国家却逐渐边缘化, 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二) 民主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就是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平等和协商为特征的合作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由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动的整体;由于资源、环境、人口以及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增多, 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不变的规律下, 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面临许多机遇, 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越来越多的问题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协商才能得以解决。尤其是在处理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许多全球问题, 如贫困问题、政治危机、环境危机、安全危机 (军备竞赛及核技术扩散, 恐怖主义) 、意识形态危机 (宗教冲突、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对峙) 、南北问题和制度危机等的时候, 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处理的, 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更多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展现, 促使国际关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的发展因此日益摆脱传统的集团性、分散性的格局, 而向全球性、整体性的态势演化;国际生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做法也日益不合时宜。

正如在全球化的浪潮涌来时遭受了贸易保护的阻挠一样, 在民主化的力量日渐强大的时候, 以“分离主义”为代表的当代民族主义也愈演愈烈, 如北爱尔兰问题、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等。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得民族国家逐渐丧失了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和主权的独立性, 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工具;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寻找最有力的区位优势与资源, 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政府对本国区位优势、资源与政策进行协调性的安排, 从而使得主权国家对本国的区位与资源的控制力减弱。总之,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当地政府的主权作用, 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下降, 民族认同感日渐淡漠, 这就激发了大量的民族主义运动来反对经济全球化。

尽管有着“政治多极化的‘公平’与南北话语权不平等的矛盾”、“民主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等矛盾, 但政治多极化与民主化仍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政治关系的主旋律, 我们应该在这些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和解决办法, 并积极融入主旋律中,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国际政治关系带来的有利影响, 在维持民族认同感的前提下加快本国的民主化进程, 并要更加珍惜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努力发展经济, 提高增和国力以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

尽管经济全球化在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方面会带来相互矛盾的影响, 负面的影响甚至阻碍着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 然而, 我们要始终具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要抓住主要矛盾”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维以及中国古语“顺势者昌, 逆势者亡”的古老智慧, 相信这些负面影响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副作用”, 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主流, 依然使得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甚至反对经济全球化, 而应该是要思考如何将此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提高本国福利。比如在经济方面充分利用本国优势, 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本国经济在全球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 努力成为经济多极化中的一级;在政治方面在坚持本国政治主权和民族认同的前提下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 防止分离主义的再次发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与合作, 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也要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以促进本国更好的发展, 向着成为政治多极化中的一极而努力等等。潮流不可逆, 可逆的是我们的思维。

摘要: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以后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对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将分别从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这两方面具体研究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关系所带来的相互矛盾的影响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如何做到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作用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多极化,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刘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崛起[J].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7, 第15页.

[2]杨励, 韩倩倩.经济全球化与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脉络、根源与前瞻[J].国际经贸探索, 2011, 27.

7.语境对翻译及其教学的影响 篇七

一、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1.文本语境。文本语境有些学者称之为言内语境或语言语境, 是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与衔接连贯的文章结构, 主要是指文中的词、句、段、篇之间的搭配形成的语意。在整个文章中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非常重要, 然而汉语和英文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和歧义句的现象。对于翻译者来说, 想要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思不能离开这些词汇的解释, 即为言内语境。

我们可以用“figure”为例来分析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1) He wrote down the figures 0-9.他写下了0-9这些数字。

(2) Churchill is the greatest figure ofhis time.丘吉尔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3) Through the mist we can only seethe figure of the hill.透过迷雾, 我们只能看到山的轮廓。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figure”有数字、人物、轮廓等意思, 在特定的句内语境下, 每个单词都有具体的意思。所以, 要想获取单词的恰当意思首先要理解上下文语境, 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原文意思。

2.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活动展开时的现实环境, 包括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表达者、主题、天气、受众反应等。词汇或者句子在文章中有时会传达言外之意, 要想恰当翻译源语言中的词句, 其语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在翻译的时候, 恰当地理解原文的语言情景很重要。

例1.Susan不小心将咖啡洒到Jim的新衬衣上, 所以Jim对Susan说:“you are always so careful!”

这句话不看情境可以理解为“你一直很细心”。但是, 从语言发生的情景上看Susan表达的是“你总是那么不小心!”这与直译后的意思完全相反。

例2.《Jane Eyre》中, Jane对他的表哥说:“Wicked and cruel boy!”I said, “you arelike a murder——you are like a slaver-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emperors.”

说这段话的时候, Jane情绪激动, 满腹愤怒,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翻译时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绪。“你这凶残的坏家伙!”我说, “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个监工头——你就是那罗马暴君!”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所发生的环境对正确翻译源语言有很大影响, 如果不能理解源语言的语境, 目的语的翻译结果可能会完全背离源语言意图。

3.文化语境。翻译不仅是要把两种语言互相转换, 更重要的是把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得以传递。不同的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历史因素以及社会习惯等都不相同。迁就异域文化就需要翻译者吃透原文的表达意思, 不能生搬硬套, 否则译文会拗口难懂而失去生命力, 最终不被民众接受。

例如, “英特纳雄耐尔”“德谟克拉西”“赛因斯”“布尔乔亚”, 这些异化而来的词语在汉语中十分流行, 但逐渐被“国际”“民主”“科学”“资产阶级”这些汉语名词所取代, 因为后者更符合中国文化特点, 容易被大众接受。再比如,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鸿门宴”, 它是指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宴会, 受邀者可能会落入困境。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语境而直接将其翻译成“Hongmen feast”, 译文根本没有正确传递原文 的思想 , 应该加以 注释翻译 成“Hongmen feast with trap for the invited”。

二、语境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既然语境对有效翻译有着很大影响, 在翻译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翻译的形式, 要重视对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宏观上对学生正确引导, 微观上多做具体操练。以下就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翻译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宏观上引导。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 让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同时重视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课上可以通过讨论提问对上下文语境以及文化语境进行分析, 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译文让学生进行对比来增强学生对语境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多阅读, 积累跨文化知识, 在翻译时可以及时理解原文意图, 从而选择正确的翻译。

2.微观上练习。微观上可以从细节练习做起, 而翻译无非就是将原语的意思用目的语的词汇、句式加以解释以传达原文的意图。所以在练习上主要针对以下最基础的三方面。

第一, 词汇的选择。翻译的最小单位就是词汇, 正确翻译原文的每一个词汇, 才能使原文意思得以传递。课上教师可以做类似的练习, 有助于学生理解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例如, pick up这个短语有很多解释。那么依据文本语境知识在选择译文意思时可以通过前后语 言判断具 体意思 , “yesterday hepicked me up.”必须译 为用车接 我。“wecan not pick up any information on the topof the hill.”要翻译成接收不到信号。

第二, 句式的选择。不同的语言在句子选择上有所不同。翻译时可以直译原文达到形式对等,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简单直译。例如, 中国人见面会说:“吃了吗?”这句话只是一个问候语, 了解所使用的语境就可以翻译成“Hi!”而不是“Haveyoueaten?”

第三, 习语的表达。在词汇与句式选择的基础上, 多积累习语的表达与翻译, 有利于准确地传递信息, 使得原语和目的语在形式和内容上最大程度地对等。例如, 中国人形容人的花钱大手大脚会用“挥金如土”, 而英文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如果不了解习语的文化语境, 就不能正确地使用“water”和“土”的词汇。

8.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学翻译,理解,影响

语境研究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 翻译研究是一门学问, 语境研究也是一门学问。翻译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对语境的研究存在着绝对依赖。翻译与语境息息相关, 翻译离不开语境。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化, 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 同时要熟悉两国的文化。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嫁接, 更是文化的移植。文学翻译也是如此, 翻译文学作品时也不得不把语境因素考虑在内。影响文学翻译的语境因素非常复杂, 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1 文学翻译

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

张今对文学翻译所下的定义为:“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保证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1]

文学翻译, 顾名思义, 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文学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相比更为复杂,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涉及了很多文化因素的翻译。要译得恰到好处, 译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 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语境, 了解语境的主要功能, 译文才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

2 文化语境

首先把语境概念扩展到文化语境是美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语境有二层含义:1) 语言环境及上下文即语境, 2) 情景语境。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 无不受到他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通常要交流的意思、通常要说的话、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们喜欢的行为等。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y) 称这种文化背景为“文化语境”。文化语境通常不限于文字形式, 它是间接影响语义的非语言音素。非语言音素包括某种语言的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不成文的规则等各种文化因素。“受文化语境的制约, 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或语篇的语义结构。”[2]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化语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民俗、宗教信仰等思想文化意识, 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此后海姆斯 (Hymes) 、古德温 (Goodwin) 、甘伯兹 (Gumperz) 等人也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韩礼德, 他“清楚地阐述了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之间的互补关系, 把情景语境看作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 把文化语境看作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在他看来, 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而是同一种现象, 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或距离的远近。近距离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情景语境, 远距离看到的则是总体的文化语境。”[3]可见, 一切语境都是一定文化中的语境, 而且语境之间呈交叉和包含关系。语境之中包含着语境, 每个语境具有一种功能, 充当更大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有的语境都包含在所谓的文化语境中。对于文学作品来讲, 其创作者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文化语境的创作者创造出来的, 必然带有特定的文化特征,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翻译跨越两种文化语境, 因而翻译与文化语境休戚相关, 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文化语境与翻译水乳交融。

3 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3.1 文化语境与文体的选择

语体是同一语言品种的使用者在不同场合所典型地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体。所谓变体是指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对自己的言语所作的调整。

在文学作品中, 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 常常是因语境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 教养不同而展开的。因此, 在文学翻译中, 我们应当依据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所受教育程度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运用译入语的恰当语体来再现原作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在制约、影响语体的诸语境因素中, 言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在文学翻译中, 我们首先要依据言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正确转换原文的语体。例如:

“忽见东府几个人, 慌慌张张跑来, 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跳, 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 怎么就没有了?”

在曹雪芹的时代 (当今亦然) , 重要人物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去世是不便用“死”这个字眼的。许多委婉语应需而生。在这一段话语中, 贾政死了, 东府的仆人呼之为“宾天”, 而西府的仆人则应声“没了”。“宾天”和“没了”是带有鲜明社会色彩的委婉语, 它们的使用表明仆人与贾政所处的等级与社会地位不同。

试比较下列两个相应的译文:

A:…when some servants from the Eastern Mansion came rushing up frantically, “The old master’s accented to Heaven”, they announced.Everybody was consternated.“He wasn’t even ill, how could he pass away so suddenly”?[4]

B:…a group of servants from the Ninggup Mansion came rushing up in a state of great agitation.“Sir Jing is dead!”“Dead?”Everyone hearing them was incredulous.“But he hadn’t been ill.How can he have died so suddenly?”[5]

在杨译中“宾天”和“没了”分别译为“accented to heaven”与“pass away”, 保留其语体色彩, 但在霍译中这两个词被译成“dead”和“die”。显然“dead”和“die”在语体色彩上与“宾天”和“没了”有明显的差异:“dead”和“die”唐突, 而“宾天”和“没了”委婉, 译文语体随便, 而原文语体谦恭。可以想见, 贾府的孝子贤孙若知下人对他们的先人竟如此不敬地用“死”字, 必然勃然大怒。

3.2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文化语境对文学作品有广泛的影响, 尤其对词汇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当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把吉凶、善恶、美丑等蕴意强加给词汇时, 便产生文化内涵。这种具有内涵意义的 (loaded words) 除了其本身概念意义之外, 还有文化方面的喻义。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例如,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句子:“How oldwas I when you first took me in a boat?”“Five and you nearly were killed when I brought the fish in too green and nearly tore the boat into pieces.Can you remember?”“It is strange”, the old man said.“He never went turtling.That is what kills the eyes.”[6]

上面句子中的“green”和“kill”都是多义词。“green”通常的意义是“绿色的”, 但在上述句子中它所修饰的是“fish”, 因此从上下文可以确定, 这里的“green”只能理解为“精力旺盛”、“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意思。在此语境里出现了“词义的转移”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同理“, kill”受后面“eye”的制约应理解为“使 (眼睛) 痛苦”之意。

有些文化词语所表达的词义或行为是一国或一民族所独有, 中国有些说法:唱红脸, 老油条, 炒冷饭, 瞎子吃汤圆, 半路出家, 跑龙套, 拍马屁, 三头六臂, 对牛弹琴, 班门弄斧, 吃大锅饭, 孔子搬家—————尽是书 (输) 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a green eye, after death, the doctor,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trojan horse, take French leave, a black sheep, a white lie, a frog in the throat, a bee in one’s bonnet等。

词义意义理解上的独特性也会对词义翻译产生影响。如“中国是块肥肉, 谁都想吃”, 肥肉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 但外国学生很难理解, 为什么要比作肥肉?中国人见面常说“你胖了”这原是一句恭维语, 可是英美人听起来却以为是警告对方该节食了, 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

3.3 文化语境与语句子的翻译

在翻译句子时, 文化语境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语境对句子翻译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

例如“你真是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ungp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原文是中国人熟知的一句谚语。一般而言, 谚语的前半句是描述性的, 后半句传达出它所要表达的含义。译者因此将前半句直译, 后半句意译。虽然西方人不一定了解吕洞宾其人, 但能够了解原文的含义。

又如, 一对情侣在饭店用餐, 室内灯光太亮, 于是有下面的对话:

Man:The light here is a little too bright.Don’t you think so?

Woman:It’s perfect for a football stadium.

在对话中, 女士巧妙地将室内的灯光比作了足球场上的灯光。听起来好象女士是在赞扬, 而实质却是在用婉转的语言表现出她对室内灯光的不满。从中我们多少可以窥见欧美人既直接又不乏含蓄幽默的性格特点。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但只谈及了文化语境很小的一部分。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文学翻译更为艰难, 它更多地涉及哲学、历史、文化等因素。文化语境对语言的理解的牵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语境是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可以用来逐步分析语言使用和功能的语言学范畴。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讲, 不仅要能够熟练运用源语和目的语, 还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背景知识, 将其灵活运用于翻译当中, 了解有关文化语境, 有助于指导其具体的翻译实践。翻译中更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 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14.

[2]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联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8.

[3]朱永生.动态语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

[4]Yang Hien-yi 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外文出版社, 1995:392-393.

[5]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企鹅出版社, 1977:239.

上一篇:小学雏鹰训练营闭营式发言稿下一篇:高中校长开学典礼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