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2024-09-13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精选8篇)

1.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一

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海洋是沉睡的资产,海洋资源是沉睡的资源。开发海岛和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民企发展遭遇困境之时,在转型升级进入乏力之际,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其意义尤为重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虽经频繁的变动调整,但基本面貌的变化却不明显,经济发展日趋呈现结构不合理、块状经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抵抗力较弱等问题。而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和海岛地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并且海洋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将转型的载体移到海洋。

其一、大力推进港航建设是必然选择。港口的功能不仅在于发挥货物集运输以及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还在于利用港口及腹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物质储运基地,以平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快构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拓展航运通道,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培育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积极发展远洋运输,深化航运金融服务,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和信息支撑。

其二、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主要脉络。要依托交通干线,推动轴线上城市、产业区、交通节点的整体化和协同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产业带。要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为重点,形成海洋产业带。要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努力形成一个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达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新格局。

其三、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是发展方向。浙商永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励民资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出台政策增加民企参与的机会。要通过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快建设强有力的民企金融支撑体系,提高民企的融资保障水平。加强对民企的引导,促进民企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从而帮助企业步入一些需要特大资金、技术支撑的领域。

未来的浙江经济,必将以海洋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民营企业为重要力量,持续快速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领跑。我们只有用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发展,用更开阔的思路来指导发展,用更富激情的活力促进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早日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2.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二

关键词:职教,助推,经济,协调,发展

笔者从万州就业局了解到, 大多数企业反映, 他们难以招到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劳动者, 招来的员工普遍素质较低、技能较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据了解, 近几年来, 万州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不足10%, 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远走他乡, 为他人“作嫁衣”。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令人痛惜。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的主要原因

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与其培养目标相吻合, 就业去向应当主要面向当地的各行各业, 让毕业生用在校学到的专业技能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从而建立起职教与经济协调发展、育人和用人紧密联系的良性循环机制。只有当毕业生在当地市场得到充分使用并出现剩余的前提下, 才能向外输出。但是实际情况是:一方面, 万州区不少用人单位招不到熟练的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近年来职校毕业生就业主要走的却是向经济发达地区“劳务输出”这条“凌空之路”, 这也是无奈的选择。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工资福利低, 造成职校毕业生不愿在当地就业。 (二) 发展机会少, 挫伤了职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积极性。 (三) 企业和职校缺乏沟通, 阻碍了企业主动招录职校毕业生。 (四) 万州企业的实际情况制约着职校毕业生进入本地企业。

二、助推职教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万州要实现经济的快速起跳, 不仅需要发展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更需要发展高附加值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需要人才的开发。人才开发, 无外乎三种形式, 一是利用人才, 二是引进人才, 三是培养人才。但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由于现实的滞后, 人才缺乏, 利用人才这把钥匙来开发人才, 空间显然极其狭窄。引进人才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如果没有梧桐树, 就难引凤凰栖。因此, 目前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人才, 这是实现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实现职教与经济的融合, 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互相促进。

(一) 提高认识, 增加工资福利待遇。

作为企业,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竞争最终靠的是质量, 是品牌。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人才, 就是明天的市场”。因此, 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高度, 认识到招收较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意义, 自觉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 制定万州区企业录用各类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和法定福利待遇, 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劳动者的权益, 并加强督查监管。在对万州职校的调查中, 学生普遍认为, 在薪金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本地就业既熟悉当地情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 又可以节约外出打工的出行成本, “行远不如就近”。

(二)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促进职校与企业的合作。

建议政府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企业和职校参加的座谈会、联谊会、研讨会, 建立校企之间的沟通渠道, 推动校企“联姻”, 实行产学合作。通过合作, 企业可以从职校获得急需的技术应用人才;又可以从学生的顶岗实习中获得廉价且具有一定素养的劳动力, 提高产品的质量;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素质要求, 可以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准确地确定培养目标, 及时调整培养策略, 开展“订单式”的招生和输出, 培养适合万州各类企业需要的人才;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实习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学习借鉴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构建新的办学模式。万州区民营企业赛威汽修集团主动和三峡职业学院联合办班, 共同招收机械专业学生, 无疑是校企合作的典范;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也主动与林海汽修厂联合, 定期派机械专业的学生去该厂顶岗实习, 学生得到了锻炼, 校企双赢。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建议万州所有企业与职校互通信息, 互商合作事宜, 提高合作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扩大合作成果, 推广合作经验。

(三) 加大统筹力度, 增加投入,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 一个地区拥有比较发达的职教体系, 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就可以成为该地区一种优势的区位因素, 再与区位的其他优势因素配套, 就形成了“软”、“硬”兼备的区位优势。因此, 政府应根据万州实际, 制定职教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用经济、法律和舆论手段引导和支持职教发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 整合万州职教资源, 纠正目前部分职业培训机构急功近利, 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漠视培训质量的做法, 切实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经济角度讲, 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受益者中, 社会、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因此, 政府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的有关精神, 结合万州区实际, 建议政府能有计划地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职校发展, 特别是重点用于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切实解决因经费短缺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拉动作用, 从而发挥出连锁的系统效益, 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

(四) 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积极引导毕业生在本地建功立业。

为万州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浓烈氛围。一是可以定期评选区级技术能手, 凡是专业能力强, 并解决了生产、科研中关键技术问题或在培养技能人才、传授技艺方面成绩卓著的教师都可参加评选;对被评为技术能手、成绩优异的, 政府可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或颁发证书。二是各企业建立人才基金, 为优秀人才在科研开发、培训学习、项目实施中提供资金保证, 对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三是组织在本地就业、创业并取得成功的职校毕业生, 到各职业学校举行“讲奉献、爱家乡”事迹巡回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 使广大职校学生明白, 万州是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地方, 谁勤于学习, 勇于创新, 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和相应的待遇, 成为振兴万州的有功之臣, 在万州就业同样可以建功立业, 同样可以大展宏图, 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发展职教就是发展现实的生产力, 实现职教和经济“融合”, 让职业教育更好的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增加群众收入服务;让职业教育为万州的各行各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适用人才, 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万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实现“500亿万州”助一臂之力, 为富民强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中国教育》) , 〔M〕2005.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 , 〔J〕2005.10

3.扎根山区 助推地方经济升级 篇三

让乡村融入现代支付结算新生活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切实提高服务支农惠农水平,着力解决好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屏山农商行(筹)全面加快金融服务进户到家步伐。在“村村有机(EPOS机)、有点(金融服务点)、有联络员”的基础上,屏山农商行(筹)一是继续借助乡镇保险代理员、卫生医疗站、商铺等助农取款点,提升金融POS消费、EPOS小额助农取款还款自助机具的活用率;二是继续扩大ATM机覆盖面,广泛宣传自助设备的农户小额循环贷款功能,简便农户随贷手续;三是继续分层推进网上银行(e网通)、手机银行业务(e掌通)运用,首先向商户、代理点机主、村干部等接受力强的客户推广,手把手指导客户体验电子银行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同异地、跨行存取以及飞机票、火车票等订购服务,让农民享受现代化便捷金融服务。

建财政与信贷联动支农新体系

推动“带动”发展模式。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屏山农商行(筹)同屏山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研判,以“种养加”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种养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企业+协会+会员或农户”(企业在农产品主要产地建立分协会,吸纳农户为会员,让农户享受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等优惠政策)、“企业+基地+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租用农户土地,让农户种植农产品或养殖肉牛等;或者企业在某一片区域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养技术与疾病防治指导并与农户签订农产品回收协议,规定质量和保底数量,保证不低于保护价收购)和“大中企业+小作坊”(县内外大中型企业与县内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约定县内小微企业将农产品以不低于保护价全部出售给县外大中型企业)三大模式的复制推广,通过以“大”带“小”的带动机制,让农户和企业相互促进,快速成长。

打好配合,以“贴息”“降息”为突破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与政府协同合作,屏山农商行(筹)成为县内唯一一家执行财政贴息的金融机构。为了鼓励农户发展产业,屏山农商行(筹)对全县贫困户进行建档开卡,对加入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建卡贫困户,每户在合作社的担保下可获得0.6—2万元的贷款,并由财政进行贴息,既带动了农户和专合社的积极性,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又有效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

在农民购、建房难这一大问题上,屏山农商行(筹)同屏山县委、县政府一道,对凡符合《屏山县农村住房保障促进行动实施意见》中的“保障对象”和“申报条件”的贫困户,在补助和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都予以每户3万元以内的贷款,并进行标准为利率5%的财政一年贴息,切实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生活。

不光有政策优惠,屏山农商行(筹)为更好地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对财政贴息贷款制定了进一步的利率优惠,对贷款利率在现行标准下统一下浮25%,使得一年期贷款执行月利率达到6‰,一至三年期贷款执行月利率仅为6.15‰。对部分农户存在超过财政贴息贷款的资金缺口情况,屏山农商行(筹)重点推行了最高额度可达5万元的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并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不同,在现行贷款利率基础上进行16.67%-18.75%的优惠,让农民群众可以享受6.5‰-7.5‰的一年期利率和6.6625‰-7.6875‰的一至三年期利率。另外,为提高专业合作社带农、支农、富农的积极性,屏山农商行(筹)在现行贷款利率基础上业予以了20%的利率优惠,信用贷款额度增设到30万元;农专大户和涉农龙头企业予以10%的利率优惠,其中,涉农龙头企业最高还可获得50万元的信用贷款。

摸清市场,大胆探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屏山县还处于百废待兴当中,想要摘掉“特困”的帽子就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快速崛起,创造直接的物质财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今年上半年,屏山农商行(筹)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做好地方金融机构服务职能,通过实地走访,多方收集,经过2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出具了对县内实体经济行业的全面调研报告。通过对农业、林业、水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专业市场、商圈、工业园区等数据收集和细致分析,准确归纳总结了县域各实体行业的市场潜能和客户需求。在科学的STOW分析下,屏山农商行(筹)以“服从大局、定向支持、立足县域、着眼长远、分类指导、重点倾斜”的指导思想为基准,充分利用网点优势、技术优势、法人优势,明确了客户群体分类,规范了贷款准入条件,制定了合理的信贷投放布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推行已有产品、增设新型产品。今年,重点对县内的4个肉牛养殖大镇和2个茶叶生产基地投放了3000万元支农贷款。而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屏山农商行(筹)也从“坐商”转为“行商”,积极主动走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带动县域实体经济高速发展。

4.金融企业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篇四

2011年,我市金融运行中有这么几组数字较为抢眼。一是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98.34亿元,同比增长13.09%;二是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33.45亿元,同比增长21.14%。全年贷款实际增加110.53亿元,同比多增14.77亿元。而且信贷投放节奏更趋科学,投放数量更趋均衡,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逐渐加大,更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银行业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14.03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保险行业前11个月保费收入实现27.96亿元,证劵期货业客户开立资金账户数也呈上升势头。

早在去年初,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行就抓住山西综改试验区和我市地处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国家战略交汇点的机遇,及时出台了《关于扩大直接融资全力支持晋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和办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加快金融机制和体制创新,千方百计集约资金,有力助推转型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创新了一个机制,搭建了三个平台。即创新了基层央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搭建了银企项目(资金)对接平台、金融服务与监督平台和诚信企业展示平台。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行在全国首家创办的晋城融资网,汇集了辖区所有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展示融资产品220多种,并有相应的信贷业务流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促进了银企双方有效对接。得益于这一平台,去年岁末,成功为一个机械制造企业融入信贷资金120万元。晋城融资网也被评选为全市十佳网站。

5.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五

——渭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调查 第32期 总第305期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6.整治机关庸懒散助推经济稳增长 篇六

近年来,随着XX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市XX委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为确保干部在工作中“敢作为,敢担当”,XXX委加大整治机关“庸懒散”力度,为实现工业经济“稳增长”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问题 面对工业经济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XXXX委认真分析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知识储备、人员结构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全委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宗旨、廉洁自律、工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以此解决干部知识储备不厚,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一是开展坚定理想信念这根“高线”的教育。去年以来,为党员干部购买了《苦难辉煌》《之江新语》《大清相国》《大道之行》等励志书刊,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由党组书记XXXX、纪检组长XXX为全委党员干部上党课。参观XXX、XXX念馆、XXX纪念馆、XXX展览馆等,通过学习参观,让党员干部立根固本,振奋精神,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自觉性。二是开展守住廉洁自律这根“底线”的教育。为了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XXX委开展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组织全委党员干部撰写廉政寄语160余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邀请市纪委、市检察院领导作廉政报告和预防职务犯罪报告,培养了全委党员干部注重细节小事、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等。三是开展强化业务这根“主线”的培训。为强化党员干部适应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抓住建立大数据局和建设智慧城市这个契机,组织机关中层干部到清华大学进行学习,邀请国家工信部领导就工业4.0,互联网+等高端知识进行讲座,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专业知识论坛,以此提高党员干部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去年来先后组织各类讲座、论坛、培训18次,参加总人数2000余人次。

加强监督和检查,解决工作散漫“不作为”问题 XXX委由多个部门合并而成。由于人员多,处室多,加上办公地点分散,在管理上存在诸多不便。为加强管理,提高党员干部工作自觉性,采取“借力”的办法,与办公室、人事处、监察处以及业务处室建立协调机制,通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办,重点解决部分干部“懒”的问题。一是加强日常考勤。在严格落实考勤制度的同时,每月对完成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并将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奖挂钩,对全年不能完成工作或年终测评为不称职的取消绩效奖。二是开展工作约谈。按照责任分工,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分管主任和处长对处室工作不思进取,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干部进行工作谈话,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三是加大查处力度。纪检组会同其它综合处室,经常深入机关各部门和基层单位了解干部劳动纪律情况,对一些管理不严,违反劳动纪律的党员干部进行查处。目前,全委党员干部迟到早退的少了,早来晚走干工作的多了,平时闲谈的少了,潜心钻研业务的 2 多了,干部队伍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高。

加强约束和引导,专项治“散”,解决纪律涣散“不担当”问题

7.破解资金瓶颈,助推经济发展 篇七

多年来, 鲤城区一直是吃饭财政, 有限财力仅能保“保工资”、“保运转”, 建设资金无法保障, 资金颈瓶问题成为困扰该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更是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02年跨江发展以来, 我区公共财政总收入大幅增长, 从2002年的53, 009万元, 到2007年10亿, 到2012年突破20亿元大关, 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年突破10亿元大关, 在当前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对全区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 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 财政预算内无法安排建设资金, 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依靠贷款解决。由于国家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区政府的负债共被清理归还贷款15.17亿元, 加剧了财政资金周转的压力。

2 存在的困难

2.1 政策因素

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号) 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 (财预[2010]412号) 文件明确规定, 要求各银行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审批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 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暂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 导致该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功能受限。

二是银监加大审查监管力度。银监局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的审查力度。对没有严格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 没有执行笔笔贷款审查和至少一年一次的贷后跟踪检查, 因此诱发贷款挪用和其他风险的机构, 要追究贷款发放机构“一把手”及负责人的责任。我区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都无法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执行, 这些公司不属商业银行支持的范围。

2.2 融资渠道因素

近年来, 鲤城区不断加大企业融资力度, 从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筹资渠道来看, 包括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区财政预算安排、财政贴息、金融部门借贷、盘活土地收益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各种筹资方式有利有弊, 总的来说:争取上级财政投资, 资金充沛, 见效明显, 但项目一般很难争取;区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额度有限, 常因财力不足而不能配套到位;财政贴息资金较为分散且金额普遍较小;金融部门放贷条件严格;土地招拍挂开展顺利, 但土地净收益低;民间资本投入普遍规模不大, 对区域经济刺激较小。鲤城区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 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途径, 还未形成一套完整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体制, 实现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路还很漫长。

3 探索抓住“金改区”重要机遇, 破解资金瓶颈

3.1 加大财政投资

投资是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增加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加大贷款贴息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在财政支出安排上, 本着“先吃饭, 后建设”和“先重点, 后一般”的原则, 在保障工作及时足额安排的情况下, 把公共财政建设与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安排支出预算, 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 确保支出效益最大化。

3.2 全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要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切实把经济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招商引资上来, 全力打造招商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措施、优化招商环境, 举全区之力招商引资, 努力走出一条以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的路子。要正视该区没有工业用地可供给的现状, 立足该区实际, 做好零地增长这篇文章。抓好闲置楼宇、“三旧”改造项目的招商工作, 根据摸底汇总的闲置楼宇、闲置厂房资料, 建立招商动态管理制度。要认真分析现有招商资源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引办大中型商贸、汽车贸易、现代物流、酒店餐饮、总部企业等。

3.3 整合国有资产

通过深化企业改革, 盘活国有资产, 借助去年整合组建的三大国有企业 (粮油经营有限公司、物资经营有限公司、商贸发展有限公司) , 聘请专业机构指导, 通过注入资金或足额的资产, 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主体, 承担政府的重点项目建设和向银行融资。

3.4 加快土地出让进度

盘活土地存量, 尽快做好江南新区和“三旧改造”土地“招拍挂”前期准备, 加强与市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联系沟通, 促使我区上缴土地款以最快速度回拨, 投入重点项目建设, 减少项目建设对融资的依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 通过把该区“三旧”改造的重点建设项目, 列入市政府年度城市建设计划, 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把该区已征未计划在近期出让的土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充分利用以市土地储备中心为融资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3.5 吸引社会资本

3.5.1 通过委托贷款方式融资

一是以民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 为其提供担保企业或者资产, 获得的贷款资金全部由财政统筹使用, 或者采取按比例分成使用, 双方各自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二是采取银行委托贷款方式, 利用私募基金公司、民营企业或者个人闲置资金委托银行向该区国有企业定向贷款。

3.5.2 采取项目捆绑开发方式

积极招商引资, 把该区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推向市场, 先由有意向的企业支付前期开发资金, 财政支付给合作方利息, 土地净地后设定土地成交最低成本价, 土地出让金超过成交最低成本价的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

3.5.3 采用项目BT、BOT模式融资

把部分项目推向市场, 对条件成熟、适应市场化运作的建设项目采用BT、BOT模式运作 (如:站前大道项目) 。该模式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但是融资和建设成本较高。

3.5.4 探索与街道、社区合作开发

与资金实力较强的街道、社区共同出资合作开发重点项目, 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该方式不仅可以盘活街道、社区的闲置资金, 还能调动基层组织拆迁、建设等工作的积极性, 实现解决当前该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匮乏的问题。

3.6 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发行企业债券是国家政策提倡和鼓励的融资渠道, 成功发债可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今年已委托证券公司包装江南高新园区公司作为发债主体, 采取企业合并、土地评估增值等方式注入该公司, 使其总资产、利润等指标达到发债要求, 预计发债成功可筹集15亿资金。

4 结语

今后, 财政部门要跳出财政做财政, 深度谋划财政工作, 突出理财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 始终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 发挥“抢先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的效率和智慧, 依靠内力、巧借外力、形成合力, 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资金与项目支持,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社会资本投入, 不断拓宽财源增收渠道, 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

摘要: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 鲤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经济运行压力增多, 财政增收难度加大, 筹融资工作十分困难, 资金问题严重制约项目建设的推进。本文就如何抓住“金改区”重要机遇, 拓宽融资渠道, 突破资金瓶颈制约, 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破解,资金瓶颈,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贾俊雪, 张永杰, 郭婧, 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增长与财政解困[J].中国软科学, 2013 (6) .

[2]黄伯平.重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6) .

8.金融租赁:助推实体经济 篇八

在盛大的战略伙伴启动仪式上,招行行长马蔚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招行一直秉承“因您而变”、“因势而变”的经营理念在综合化经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招银金融租赁的成立是招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战略转型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招银金融租赁的业绩进一步预示了中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

随着金融环境多元化的进一步深化,租赁公司在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融资租赁市场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系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已突破6600亿元,而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规模则从2007年的700亿元,迅速增长到今年6月底的12000亿元。即使如此,相比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在我国还属于新生的发展中事物——从租赁渗透率上看,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已达到15%-30%,而中国租赁渗透率目前仅在4%-5%左右。

招银金融租赁总裁张雁翎在讲话中透露,截至今年3季度末,招银金融租赁资产总额已突破550亿元,公司开业以来累计投放租赁业务超过800亿元。张雁翎表示,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是招银金融租赁的战略关注要地,目前公司已在东北、华北等8省市累计投放租赁业务金额近百亿元,以助推这些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次战略伙伴启动仪式旨在扩大总部位于上海的招银金融租赁在北方地区的影响力。招银金融租赁是2008年首批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五家金融租赁公司之一,作为招商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年初来自总行的20亿元注册金增资使其业务发展登上了新台阶,上半年公司总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超过36%,在同批成立的银行系租赁公司中增幅最大。

据了解,融资租赁是融资、买卖、租赁三种交易融合为一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现代融资租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融资租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而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租赁业迅速发展,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改革不够深入、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等原因,租赁业发展出现了停滞。直到2007年初,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融资租赁领域,至此,银行业才结束了在租赁领域20余年的“失语期”,正式进入“发言期”。

自2007年末至2008年期间,首批加入试点的工行、建行、交行、民生和招行,陆续以独资或控股的形式开设了金融租赁公司。至此,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中外资租赁公司、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两种参与者在行业中并存。

上一篇:2022清明节缅怀先人作文750字下一篇:西餐餐饮文化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