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框”构思演练

2024-11-26

命题作文“框”构思演练(共8篇)

1.命题作文“框”构思演练 篇一

命题作文“痛”构思演练

命题作文“痛”构思演练

广东朱益萍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痛过?有的痛来自自身的疾病,有的痛来自外部的伤害,太多的“痛”给我们留下难忘的真切的记忆。“痛”是一段经历,“痛”是一种感受;“痛”带给我们伤害,“痛”也让我们不断成长……

请以“痛”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明确“痛“的对象、内容。

“痛”从个人感受来说可以分为:肉体之痛与心灵之痛。

“痛”从感受主体来说可以分为:个人之痛、社会之痛、民族之痛、国家之痛。

个人之痛如:

肉体之痛――疾病、摔伤、烧伤、交通事故等;

失亲之痛――失去亲人、朋友、同学等;

心灵之痛――被歧视、受委屈、遭遇挫折等。

社会之痛如:

拆迁之痛――江西宜黄拆迁自焚等全国各地因拆迁引发的强拆、自焚、跳楼、闹事等事件;

校车之痛――甘肃、湖南等地的校车车祸事件;

动车之痛――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

贪腐之痛――中国贪官层出不穷;

法律之痛――河北天价过路费、内蒙古冒牌羊毛衫的天价罚款;

道德之痛――深圳缝肛门事件、佛山活婴当垃圾扔掉事件、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

良知之痛――小秋蓉事件、小悦悦事件;

诚信之痛――郭美美引发慈善诚信事件;

失衡之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恶意欠薪、“我爸是李刚”、李双江之子打人案。

民族之痛如:

历史之痛――鸦片战争、日本侵华;

团结之痛――藏独、疆独;

战争之痛――利比亚、阿富汗、叙利亚、伊朗等战争阴云以及世界各地的恐怖活动。

国家之痛如:

天灾之痛――的雪灾、中国5.12地震、泰国水灾、非洲干旱、南美山火、日本核泄露等;

主权之痛――钓鱼岛、南海之争;

科技之痛――科技发展、自主创新、诺贝尔奖等。

2.思考分析“痛“的价值与意义。

既可以谈痛对个人、社会、民族的作用,也可以谈痛对不同人的成长起到的不同的作用,还可以从如何对待痛来思考。如:

疾病之痛――小痛不在意,大痛难医,(话题作文 )明白防微杜渐的道理,健康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心灵之痛――被别人的言行伤害,明白谨言慎行的道理等。

人祸之痛――人心硬了、冷了、小了、肿了、黑了……修炼内心很重要。

失败之痛――通过自己、他人乃至名人的失败事例阐述“痛定思痛”,在“痛”中崛起的道理。

3.观点示例:

不畏痛才是强者

忍一时之痛,成就新的辉煌

经一痛,长一智

未雨绸缪,减少伤痛

痛也是一笔财富

痛并快乐着

修炼内心,别给他人带去伤痛

【思路拓展】

1.病人局部疼痛是小问题,全身疼痛是大问题,全身不知疼痛则是更大的问题。是的,生命惧怕麻木,生命需要疼痛,人生也是如此,也需要一种特殊的疼痛,疼痛是人生最大的希望。

2.生老病死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但我们有能力将自己的生命延长,让人生变得有价值有质量。要想人生有价值有质量,就要时不时让自己的人生经受一种特殊的疼痛。

3.人生的疼痛是挫折,是磨难,是炼狱。能把你的性情尖锋磨钝,让你混沌的大脑变得智慧,让你浅薄的内心变得富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痛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伤心、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面对了,承受了,才会心安,才有勇气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之路,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直面人生中的痛才能快速成长。

5.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报之以歌是面对痛的胸怀和态度。面对痛不回避,不忌讳,逐渐接纳、消化。不要因“痛吻”的狰狞而否定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课堂微作文】

1.郑小琼是那么朴素,那么的不起眼,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打工妹,创造了中国诗坛的奇迹。其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最佳榜单”,她也入选“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曾经有记者问郑小琼:“是什么让你有写诗的欲望?”“疼痛感让我写诗。”她如此朴素地解释自己写诗的初衰。

有对生活对诗歌的爱才会有生活、事业、心灵的“痛”,有了这些“痛”的感觉才会有一道道“伤痕”,有“伤痕”才会有生活情感的记忆,有记忆才会有对生活生命的反思,有了反思才会有领悟,有了顿悟才会有汩汩诗情。可以说因为疼痛,她成了诗人,也成了奇迹。

2.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孩子。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涌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3.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也许你就是生长在阴暗寒冷石壁上的一棵小草;不是每个人都会沐浴到上帝的恩赐,也许你就是那个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缠身的“倒霉”者。

现实生活中,这个世界会常常以痛来吻你,会使你难堪、悲伤。一出生,一块巴掌大小,无法抹掉的紫色胎记,就挂在我那白皙娇嫩的右脸上。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她特意留给我的印记,一旦我丢了,能很快地找回来。

后来,我慢慢长大。母亲常常对我讲:塘泥虽然污浊,但能长出洁白的荷花;当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闭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母亲的话帮我打开了心窗,将阳光引进我的心房。

朋友们,请善待世界给你的痛,打开心窗,让阳光进来。

【佳作展示一】

广州市增城中学高三钟嘉琪

您带着浓浓的不舍、不甘,无可奈何地走了,您最后的一声叹息在我的心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口,至今还隐隐作痛。我似乎听到了您在问:女儿,还痛吗?我只能强笑道:不痛。

怎么会不痛呢?回想不久前的两个月,您的逝去使我的心被活生生地撕裂,好痛好痛,痛得我全身颤抖,痛得我几乎没有了知觉。可我不能说,连哭都强压着,不出声,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因为我知道,悲痛欲绝的母亲会随时晕过去,我抱着母亲不断地摇晃,絮絮叨叨地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不要哭……”而自己的.泪水却浸湿了母亲的衣服。

我不是不痛,只是不说,我的痛我知道就好。如果我再喊痛,家就真的散了。妈妈悲伤过度,总不肯吃东西,我只好忍着想要呕吐的感觉,吃上两口,再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妈妈不肯吃,姐姐泣不成声:“爸爸不要我们了,难道你也不要我们了吗?”妈妈这才张开嘴巴,让米饭落入她空荡荡的胃里。她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万一她撑不住,进了医院,这个家该怎么办?我的心一阵绞痛,泪水滴入了捧在手心的汤中……

爸,我的心很痛很痛,只要一想您就痛,痛如刀割,不,我宁愿刀割,也不愿意失去您。可我必须坚强,没有了您,没有了顶梁柱,我和姐姐得做这个家的顶梁柱,要把这个岌岌可危的家撑起来。因为即使在天上,您还是希望我们都生活得好好的;也因为生活还得继续,生命值得珍惜,我们只有好好活着,才不辜负您的希望。

您生前对我的期望很高,现在高三了,我虽剧痛,可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追逐大学梦的脚步。虽然很多次,因为痛,也因为不太满意的成绩让我几欲放弃。可我不能放弃,大学是我的梦,也是您的梦,我必须走下去。晚自习做作业,常常会不自觉地想您,一想您就流泪,但我很快擦干泪水,继续投入到题海中。

克制自己的伤痛,去安抚亲人的伤痛;忍受自己的伤痛,继续走脚下的路……我把痛当做是您给我的无声教诲,我学会了克制、承担和放下。

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祝福我吧,父亲。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是情真意切,尤其是一些细节简直催人泪下。如“可我不能说,连哭都强压着,不出声,把眼泪咽进肚子里”。

其次具有思想深度,耐读。在人生紧要的时刻,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不得不面对人生中最大的痛――丧父,这是怎样的折磨和考验!但她把痛当成了生命中的养料,让人敬佩。

【佳作展示二】

19世纪末,世界八大列强国家的军队入侵北京,在那场掠夺中,圆明园大水法中的12只铜兽首流散到世界各地。现在,其中的兔首鼠首铜像被拿出来拍卖。

盗贼拿出当年抢劫的“赃物”高调拍卖,无疑是在展示其在鸦片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是对我们华夏民族的最大侮辱――一个国家向全世界拍卖从另一个国家抢掠而来的国宝,被掠夺的国家只能用金钱将其赎回,这怎么不是一种耻辱?

历史之痛,民族之伤。

此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国之受辱,如同自身受辱。蔡铭超的行为正体现了国人的无可奈何。

百年前,国之无力,被欺凌,被掠夺。百年之后,看现状,**在到处游说,美国在干涉台湾,日本还在觊觎钓鱼岛,南沙也在风雨飘摇中,印度虎视眈眈……这一切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依然不够强大,国力依然不够强盛。

抚今追昔,圆明园的残砖碎瓦至今仍不时地刺痛我们的心,那是我们难以愈合的伤口和永远的痛。历史永远存在,国耻不会随着兽首的回归而消除。鲁迅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所幸,百年中国,我们看到全新的进步。拿破仑在100多年前就说过,中国是沉睡的巨人,当他醒来时,整个世界将为之震颤。这近百年的历史,已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曙光。

我们现在虽然没能让兽首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回归祖国,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振兴、国力非常强大的那一天,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国宝回家!

现在最为重要的是,让我们牢记历史之痛,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点评】

开头以兽首的流失与拍卖展开思索,抚今追昔,回望列强入侵之痛,呼吁国人“牢记历史,牢记国耻”。文章语言流畅,段落衔接自然,感情充沛,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

2.命题作文“框”构思演练 篇二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歌手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许多人,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写作指导】

这个命题作文既新鲜又耐人寻味, 一曲歌, 引发我们寻找过去的时光。写作时要理解, 寻找时光其实寻找的是我们曾经的琐碎的日子, 还有蕴含在这些日子里的美好和爱。围绕题目,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提示语言, 确定写作范围。

歌词内容就是题目的提示范围, 它告诉了我们在写作时要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可以写“长新芽”的老树, 写“又开花”的枯木, 也可以写父母的“满头白发”, 从而生发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果脱离开提示语, 去写中三的奋斗时光, 感慨时光流逝也可以, 但不够完全切题。

做到中心积极, 写出真情实感。

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心是衡量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标准。这个题目, 需要同学们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中, 真切地感悟出父母之爱、亲情之美。如果只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 是得不到高分的。如一位同学写回忆时光的流逝, 时间去了儿时的玩耍中, 去了长大后的游戏厅中, 虽是真情实感, 但格调不高, 难以打动读者的内心。

把握详略分配, 突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生动感人, 写作时, 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一个细节和时光相碰撞, 写出心灵的触动。这个细节可以是父母匆忙中做的一顿饭, 也可以是父亲不再挺拔的腰板、母亲不再光彩的容颜。以叙述描写为主, 然后抒情议论, 做到详略得当。

最后, 也允许同学们在文体上有小小的创新。比如运用书信体, 给某一位亲人的一封信;运用日记体, 组合几篇日记来对比, 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佳作例文一】

时间都去哪儿了

⊙闫孜晴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妈妈最近话少了很多。她爱坐在阳光下一个人发呆, 她看看阳台上新长出来的嫩芽;她望望天边跑得飞快的云彩;她眯着眼, 似乎能察觉空气中转瞬即逝的飞尘。她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

妈妈本是多么有活力呀, 她热爱旅游, 带我游过亚热带蔚蓝的海, 亲吻过甜甜的小琥珀珠;她和我在沙滩上快乐地奔跑, 一抬头就把天空拥入了怀;她和我在许愿台上美美地许愿, 收藏着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可是, 记忆像是顽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远了, 它藏在时间的某一个角落, 发出嬉笑——“我走了, 我来过, 你找不到我。”时间走了, 留下了记忆。

妈妈本是多么自由快乐呀。她拿出年轻时美丽的照片给我看, 照片里是一张白净的脸, 没有一丝皱纹和枯黄, 她和另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水塘边嬉戏, 两人的辫子都高高地甩起, 像是一条年轻的藤蔓在肆意生长, 放荡不羁却又自豪地宣布——这是我们的时代!太阳在高空挂起, 照得两人都红着脸, 照得水塘有了温度。也许是余温, 使照片现在也是热乎乎的, 时间走了, 留下了温热。

妈妈问我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是不是像云?像云一样轻轻地游走;时间是不是像风?不动声色地卷起记忆的微尘;时间是不是像太阳?给予人们以公平, 却在你不珍惜时变脸换了阴天。

妈妈的时间是去哪儿了?那一定是在我身体的某个部位吧。妈妈那么关心我, 照顾我, 她放弃了旅游, 放弃了拍照, 却默默地选择被家庭束缚, 选择用我的成长换来她时间的消逝, 换来白发和皱纹。她用自由的时间给予我慈爱, 她用游乐的时间给予我关怀;她用哭的时间哄我笑;她把所有珍贵的时间都放在了我的身上。

妈妈说时间都去哪儿了, 其实是说她老了, 她害怕我们每一个人的离去, 她害怕时间会伤害每一个人。而我, 应该用轻柔的话语来安慰她吧, 像她小时候安抚我那样。

我要拥抱妈妈, 并轻轻告诉她——妈妈, 别怕, 时间还在, 我们都在啊。

【简评】

作者用唯美的语言写出了随着时间流逝妈妈前后的变化, 很自然地流露出妈妈对“我”的爱, 感情真挚, 让人动容。文章语言富于变化, 写年轻时的妈妈, 多用排比铺陈;写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多用设问句, 引人深思。结尾两段升华, 写出了亲情是互相传递的主题。

【佳作例文二】

时间都去哪儿了

⊙何露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细雨带着愁绪敲打在点点深绿的屋瓦上, 墨色瓦片熏染着斑驳的墙壁, 青石小道上, 荡漾点点清波。倚在粉墙黛瓦上, 看着那涓涓细流随着时光渐行渐远。这里似乎有着时间的身影却找不到她, 也许你会问,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呀,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从母亲的身上流过。时间如同一双手, 静静地, 却又残忍地抚摸着母亲。看着母亲那双鬓的白发, 这就是时间的残忍;看着母亲那眼角的皱纹, 这就是时间的冷酷;看着母亲那佝偻的背影, 这就是时间的无情。时间是公平的, 却又这样令人害怕她的流逝呀!

时间都去哪儿了?她从母亲的身上流过, 再也捉不住她。时间, 请你停留一下吧!

时间从门前的老树、院里的枯花边走过。已是到了乍暖还寒的季节了, 万物仿佛听到了春姑娘的呼唤, 门前的老树也为了迎接春姑娘的到来而穿上了层层绿衣, 小草也悄悄钻出头来呼吸清新空气。一场如油般的春雨来临, 也许你会想起“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啊, 还有那门前的枯花也换上了新装, 刚刚绽放的花苞被时光渐渐打开。时间都去哪儿了?看啊, 时间从门前的老树、院里的枯花边走过, 只留下了那满园的春色。

时间从亭台楼阁间走过。掩映在翠竹芭蕉之中的老房子, 如同一位老人, 虽已暮年, 却有着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厚重。隐在楼阁间的雕刻, 显示着曾经的辉煌。抚摸着朱红色的雕花木窗, 有些早已是斑驳得没有了往日的风姿, 但却让人感受到了时间从这里曾经走过。留下了什么呢?有工匠们的智慧, 也有先人们的身影吧。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都去了, 拦也拦不住。只是希望她再慢一些, 让我再看看母亲青春的容颜, 看看庭院中的繁花和那幢有着祖先影子的老房子。

【简评】

文章以题目为线索, 字里行间, 让人读出了亲情的付出, 也读出了春光的美好, 更读出了历史的厚重。情感丰沛, 让人感慨万端。文中多引用诗词名句, 让文章摇曳生姿, 让读者沉浸其中, 这些诗词虽是信手拈来, 却见作者丰厚的语文功底。

【佳作例文三】

时间都去哪儿了

⊙孙倩倩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不觉又失去了几个春秋冬夏。不觉我已慢慢长大, 不觉他也失去青春风华。

——题记

此刻, 站在旧铁道旁边, 面对远处正背着我行李的父亲, 看着他不再挺直的腰身, 脸上的皱纹, 些许发白的发根, 我心里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波澜, 时间都去哪儿了……

暑假又至, 我要回广州找妈妈过暑假, 行李是个问题, 因为我们父女俩冷战了一周之久, 我怎好意思开口向父亲提出让他帮我搬行李呢?可他此时正背着行李走在我身后, 两个人一起走向不远的汽车站。乡间的土路是不好走的, 由于我只提了两袋行李, 又年轻气盛, 很快便到达了汽车站——那段废弃的铁路边。

我以为父亲一直默默地跟在我身后, 不想回头看去时, 父亲竟在我身后那么远的路上艰难地向我走来, 我的心微疼了一下, 我怎么没等等父亲呢?我走上前去帮他, 父亲背着行李的步伐是那么蹒跚, 他的腿在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屈一下膝, 沉重的步子似乎想要把土路踏出一个坑来。行李总往下掉, 他就一次次踮起脚来将行李包向上再背背, 额头上有青筋微微凸起, 脸色也微微泛红……

我看得越来越难过, 步子停在原地, 就这么站住脚再也无力迈向前一步, 就这么望着渐渐笨拙的父亲向我走来。突然间发现, 我已经长得如此高大, 十几个春秋已逝去, 而父亲也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它流进了父亲的皱纹里, 在那儿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它流进了父亲的腰板里, 使父亲的脊梁不再直挺, 而是慢慢地弯曲了。时间去哪儿了?去哪儿了?我们都留不住它啊!可是, 我却这样对待父亲。一股悔恨之泪不觉流了下来。

“发什么愣啊, 车来了, 去提行李, 上车了。”父亲催我, 因为急, 声音也有些沙哑。

坐在汽车上, 望着父亲越来越远去的背影, 耳边似乎又想起《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原来, 父亲对我爱得如此深沉……

【简评】

3.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 篇三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看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呢。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 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 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碍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 》,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 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 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 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 》,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填题运思应当谨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巧而伪是不足取的。

4.材料作文“大圣无名”构思演练 篇四

河南 豆党锋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扁鹊答道: “长兄治病,是治于病发之前。由于一般人还不知道自己有病,便觉得他没有做什么事,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播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起之时。一般人对自己病况不以为然,以为他只能治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声只及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于严重之时。一般人常见我施行大手术而让病情好转,疗效对比明显,所以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声因此响遍全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导引】

本材料是典型的叙事型材料,可从材料中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切入,分析材料对象的感情色彩,推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而准确审题、立意。本题可做以下分析:

本材料的“问题”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他们兄弟三人哪位医术最好,于是扁鹊对三兄弟治病的情况做了详细分析。通过扁鹊的分析,特别是从“所以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声因此响遍全国”中“以为”一词,可以明显看出扁鹊认为“长兄医术最好”。所以本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有“长兄”“中兄”“扁鹊”。故本题可从以下角度构思:

长兄角度:医学有语“防病重于治病”,当问题尚在萌芽状态或刚刚显露,便毫不留情地斩草除根,效果最佳。否则,在病入膏肓后方动手术、下猛药挽救,迟矣!

从此角度可做以下立意:①防患于未然,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②预防重于救治;③赞颂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不求名利的大师风范;④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高手;⑤向平民英雄致敬。

中兄角度:北宋欧阳修日: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节不拘,蚁穴不堵,往往会酿成大祸。二哥是在大病初起之时发现并施治,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只在乡里有名,而扁鹊认为中兄仍然比自己高明。

从此角度可做以下立意:①防微杜渐;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③把祸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扁鹊角度:一般人常见扁鹊施行大手术让病情有了好转,疗效对比明显,所以都以为扁鹊医术高明。很多人看问题注重表象,不深入思考,舍本逐末,这也是扁鹊的医术虽然没有两位兄长高明,名气却比他们大的原因。

从此角度可做以下立意:①看问题要看本质;②别被表象迷惑;③我们需要防患于未然,也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角度:综合三兄弟的治病情况及名声,可有以下立意:①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②成名不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③对社会的评价要有正确的认识;④社会要有正确的评价机制;⑤现象并非就是本质;⑥过程与人生。

【素材金库】

错批一人,误增3亿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0。

这引起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马寅初经过3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实际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30%,这实在太高了。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发言。遗憾的是,随着“大跃进”的启动,党内大奸康生、陈伯达发动了对马寅初的大批判,随之将其打成“右派”。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总人口已接近7亿。1973年12月,在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了一些控制人口的政策。直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才明确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截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已达13.397亿。

素材点金:

科学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批判马寅初的同时,科学规律毫不留情地惩罚着愚昧。中国的人口年年月月分分秒秒地猛增着,给国计民生带来了诸多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大医治未病,没有长远的眼光必然为病所困。

黄万里,一生反对三峡工程

“文革”结束后,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三峡工程被提上日程。

1984年,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黄万里,对中国决策者在没有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情况下就做出修建三峡大坝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1986年,两院院士张光斗被邀请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特别顾问,而黄万里则被拒之门外。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

8月27日,黄万里在病重昏迷中喃喃: “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结果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工程完成后,据统计显示:20汛期,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到266亿元;截至年底,三峡电站发电量为843.7亿千瓦时,对缓和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状况和减少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三峡工程被中国甚至世界誉为“盛世丰碑”。

不过,另一组数据显示,陕西遭受50年一遇的洪灾;川渝地区出现持久高温大旱;上半年,长江流域大旱导致15个省市受灾,造成497万人饮水困难;206月以来,南方又突降暴雨,造成江苏、浙江、安徽等13个省3657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三峡工程因改变生态被推为罪魁祸首。素材点金:

没有哪一项工程的成果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对于三峡工程始终毁誉参半。大江东去,沧海桑田,是对是错,是得是失,能够做出公正判断的,唯有历史。但如果有一天,历史告诉我们当初的决策是错误的,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那些当初防“病”于未然的无名英雄呢?

5.命题作文“框”构思演练 篇五

材料作文“怕充气的气球”构思演练

江苏 凌志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几只气球,就剩下最后一只没有卖出去。

“为什么顾主看上了它们,而没有看上我呢?”剩下的那只气球不解地问。

“我在给你充气时,谁叫你不肯多充一点呢?在几只气球中,就数你个头最小,顾主又怎么会看上你呢?”主人说。

“充气,是多么危险的事呀,弄不好,就会球破身亡。”气球胆怯地说。

“不充气,更安全,但作为气球,如果一点风险都不敢承担,那么,又怎能赢得顾客的青睐呢?”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审题。分析现象:最后一只气球因为怕充气而成了剩球,即毫无价值的废球。为什么怕充气,因为怕危险。探究本质:怕充气的球喻指怕风险的人,这类人懦弱、犹豫,患得患失,躲避了风险,也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 “充气”意味着“开拓人生新的领域”“提升人生新的价值”或“获得人生新的机遇”,但不能忽略“充气”的同时意味着“冒险”,故“充气”具有双重含义。

立意。正面立意:“敢于直面风险,追求人生价值或寻求人生机遇”为最佳立意,“冒险”固然切题,但非莽夫的无畏之险,也非毒夫的私利之险,这里提倡的是突显“价值追求”的敢闯敢为,乃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在所不辞。反面立意:批判懦弱的“自我保全者”,不敢为个人理想、社会道义而采取行动,生怕遭遇不测。

一般立意:“人生风雨”与“人生风险”。很多同学将“冒险”具体化为“人生风雨”“困难挫折”等,写成“直面风雨”“勇于拼搏”等,初看似乎也有道理,仔细分析,“充气”对气球而言仅仅意味着“艰难困苦”吗?非也, “充气”还含有“价值”与“机遇”的内涵。同时,气球不是怕“困难”,也不是怕“艰苦”,只是怕“灭亡的可能性”,怕的是风险,是不测之灾祸。 “艰难困苦”也许会带来“灭顶之灾”,成为一种危险,但肯定不是所有的“艰难困苦”都等同于“危险”,所以有同学写到司马迁、史铁生直面人生风雨,显然欠妥。

论述思路指导。开头应在简洁引述材料的基础上亮出观点――要敢于承担风险;主体部分应着重论述“为什么”,即敢于承担风险对社会对人生的意义,或反面探究“不敢承担风险的原因及危害”,如人性的懦弱,国民性的封闭等;亦可结合社会现实形象阐述“是什么”,即承担风险的内涵――种种社会现实意义,而不是脱离生活,空洞地谈冒险。“怎么做”此文不宜作为重点,可写其中一小部分,如“冒险要有度有法”。

【佳作示例】

舞在刀尖美

江苏高邮中学高二张健

如果当日苏州城的五人没有“激于大义”,他们仍将是“老于户牖之下”的贩夫走卒;如果侯赢、朱亥未协同魏公子出生入死,那他们仍是引车卖浆、屠狗斩猪之徒……

是的,作为平庸的气球,不充气的确更安全,但只能成为无人注目的废球,生命从未绽放便萎缩干瘪。哪有人生来甘于平庸,平庸者往往缺的是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

据说生长在悬崖边的一种鹰,在40岁时要经过150天漫长的蜕变:首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再度过30年的岁月!冒着生命危险,忍受“凌迟”之痛,最终“浴火重生”。

承担风险,尽管有时并不尽如人意,但终究锻炼了胆识,强壮了体魄――怯懦逃避者或自甘沉沦者最终只能悔十艮叹息。《天方夜谭》中脚夫艳羡航海家辛巴达的财富,殊不知那是九死一生的艰险得来的。杰克・伦敦说,我宁愿是燃烧过后的灰烬也不愿为地上的灰尘!我宁愿让点点星火燃烧殆尽也不愿任其干腐。我宁愿做一闪而过的流星,让每一点碎片都擦出火光,也不愿做死寂的恒星。人的职责是生活,而不是存在。《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冒险,催生出顽强意志;冒险,渲染出人生精彩,真的勇者,风浪不会使他却步。

为一己体验冒险,常会带来成功之机遇;为社会道义冒险,则是传承民族精神的必需。

如果我们都如同鲁迅笔下“看客”一般不肯冒风险出头,那何来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那前人遗留下的、宝贵的“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又夫复何在?所幸,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勇士。复旦大学葛剑雄面对强权,敢于质疑,敢于穷追猛打,甚至冒着被“悬赏”之恐吓,也绝不言退;滇池的守卫者张正祥老人30多年来,坚持保护滇池,先后告倒多家污染企业,赶走了60余家大型采石场及多家准备在滇池边开发的地产商,为了保护滇池,他给自己树立了数不清的“敌人”……

仿佛看到一个舞者,轻盈地于刀尖上――行走、跳跃,乃至奔跑。步伐即使谨慎,然而心是大胆的。刀尖便是那险阻丘壑,真的`勇者,刀尖不会使他停止舞蹈。

如果你是一只气球,就要充气,哪怕爆裂殒身。因为只有充气,气球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不枉此生。

【简评】

本文由课文所学结合材料分析巧妙提出论点“平庸者往往缺的是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本论分两个层次――①为一已前程冒险,常会带来成功之机遇;②为社会道义冒险,则是传承民族精神的必要。结论升华主旨――最惊人的美应是壮烈的,舞于刀尖。文章采用了多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结构清晰,论据翔实,情感充沛,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下水文】

敢于冒险,我非英雄

有文章指出,中国的教育别将男孩子娘化了!日、德、英、美等国将男孩的“冒险”精神列入教育目标,旨在培养有胆识、有担当、敢开拓、敢创新的公民。而在中国,只要求孩子们学习, “冒险”不利于管理,且有“野蛮”之嫌,与沉稳内敛中庸的国民性完全悖谬,怎能提倡?

只怕长此以往,国民性会更加内敛,搀扶老人有风险,揭发不公有风险,见义勇为更有风险,何止男孩娘化,全社会都娘化了。其实,管理者不必谈“险”色变,温室内的花怎知松雨打雷劈之险?蓬蒿间的雀怎知鹰搏击悬崖之危?冒险会使人生跌宕而精彩,冒险会使生命沉着而勇毅。敢于冒险实乃一种昂扬的生命状态,一种勇敢顽强的精神,向不可知的理想境地进发,我们应该义无反顾!

冒险成就了英雄的传奇。它是英雄手中披荆斩棘的利器,幻化成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冒险未必成功,但不冒险几无机遇。古往今来,哪个英雄不是刀尖上的舞者,风险中的精灵。同为航海家,将梦想交给狂暴的大海,你只知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你可知麦哲伦命丧菲律宾;漫漫黄沙路,大漠荒芜而诡谲,张骞的驼铃敲响千年的丝绸路,一代代的科考探险者却化为罗布泊的干尸;《水浒》中一百零八好汉,头提在手上,揭竿而起,逼上梁山;《三国》中虎胆龙威的五虎上将,刀光剑影中将生死置之度外,险象环生中勇者胜出……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正因其拥有卓越的胆识,超人的勇气,强健的体魄,凡人只能仰视,叹为观止。一如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或如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冒死之决心,哪来诸侯膝行莫敢仰视之豪迈?

英雄梦,凡人永远的心痛!我太怯懦,我害怕风险,我能力不足,我只能安于现状!抛开这些怨女哀男的借口,执著梦想,汲取英雄的力量,你定能承担风险,做你自己的英雄!KFC大叔山姆士上校二战后66岁,一贫如洗,他带着一只压力锅,一桶作料,冒着被拒绝的心理打击,一家家餐馆游说,他被拒了1009次,在第1010次才有一家餐馆同意与他合作,买他的配方;莱特兄弟冒着被摔得粉身碎骨的危险,执著飞翔蓝天的梦想……

纵然你很平凡,若你热爱你从事的事业,尽可以大胆革新,勇敢开拓,做行业的佼佼者――不囿于现状,这也是一种冒险;若你不爱你的事业,请尽快改行,就算前程莫测,也要听从内心的声音,改变人生――这更是一种冒险!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马云放弃教职,选择互联网;许多我说不上姓名的外国人,放弃本国优越的生活,选择到中国落后地区行善……人生的改变注定冒险,人生的冒险注定要听从内心的声音。

要相信自己的抉择,为己之所爱,一生冒险,夫复何求?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不做娘化的人,为社会道义,敢于冒险,夫复何求?

敢于冒险,我亦英雄!

【自评】

文章由“娘化的国民性”结合素材分析引出论点:敢于冒险实乃一种昂扬的生命状态,一种勇敢顽强的精神,向不可知的理想境地进发,义无反顾!本论分两个层次――①冒险成就了英雄的传奇;②普通人只要执著梦想,一定能承担风险,做自己的英雄!结尾呼吁:敢于为己之所爱,为社会道义冒险者,凡人亦可成为英雄。文章结构清晰,论据翔实,情感充沛,较有表现力。

四眼鱼的教训

口代连华

亚马孙河里有一种四眼鱼。这种鱼的眼睛很大,被一层膜从中间分开,看起来就像四只眼睛。

这四只眼睛都可以视物,眼睛的上一半善于看空中的东西,下一半适合看水中的东西。有这种特珠本领,按理说四眼鱼应该生活得比其他鱼类自在轻松,但结果是,四眼鱼的数量一点点减少,濒临灭绝。

四眼鱼之所以减少,恰恰与它的眼睛有关。

因为有四只眼睛,四眼鱼就用下面那对眼睛捕捉食物,上面那对眼睛只是望天看风景,结果忽略了周边的危险。那些凶猛的鱼类会乘其不备,将其吞噬。

6.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 篇六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由封闭向开放型演变,由机械式向机变式发展。半命题作文的兴起与流行,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标志。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看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呢。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__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__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碍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__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__》,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__》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__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__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__》,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7.命题作文“一路相伴”实战演练 篇七

命题作文“一路相伴”实战演练

作者/山东刘桂友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有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

请以“一路相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解】

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一路”。“一路”突出了时间的跨度,因此写作中选择的事件,要有“阶段性”,不能集中在某一时间点上。

从提供的材料看,一路相伴的可以是实指,如亲人、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虚指,如知识、憧憬、信念等。不管实指还是虚指,在写作中不应局限于所给材料,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材料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思路。

【思路引导】

构思角度一:写父母师友的呵护与帮助一路相伴。岁月的河水缓缓流过,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得到很多关爱。父母的关心,老师的问候,朋友的帮助……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爱,伴我们一步步长大,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也让我们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构思角度二:写具体事物的一路相伴。如,喜爱阅读的同学可以写书籍陪伴自己走过了春夏秋冬,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使自己增长了智慧;喜欢下棋的同学可以写棋子陪伴自己的左右,给予自己游戏的乐趣……还可以把父母师友之爱寄寓于某个具体事物上,如,一本新华字典自己一直珍藏着,因为那是一次读错字后,父亲送给自己的。

构思角度三:写抽象事物的一路相伴。可以选取知识、憧憬、幸福……譬如“幸福一路相伴”。

构思角度四:变换视角,变别人与“我”“一路相伴”给“我”关爱为“我”与别人一路相伴,“我”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如,写朋友遇到挫折,意志消沉,自己陪伴他一路走来,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也可以写奶奶年纪大了,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求学之余,陪她聊天,让她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无论是哪种立意,都要注意以细节感人,以真情动人,切忌泛泛而谈。

【经典素材】

○名言

小草之所以青翠欲滴,是因为有雨露的陪伴;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是因为有大地的陪伴;鲜花之所以芬芳迷人,是因为有阳光的陪伴。

――毕淑敏

有好书相伴,人生不寂寞。

――汪曾祺

一个人走路总不自在,心里少了别人的关怀,大家走到一起来,寂寞和孤独不会在。

――林萍

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海角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为你铺展锦绣的前程。

――佚名

○事例

蔡畅的哥哥蔡和森,与周恩来在巴黎组织了新民学会留法学会,为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向北洋政府争取生活维持费展开了一场斗争。蔡畅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次留法学生的聚会中,年轻的李富春邂逅了手捧传单的蔡畅,两人目光相接的一刹那,他就被蔡畅青春焕发的神采迷住了。他追了上去,送她回家,一路谈学习,谈生活,谈革命,还谈到了新民学会,十分投机……蔡畅的母亲葛建豪非常喜欢这个质朴活泼的湖南小伙子,热情地招待他吃家乡的辣子拌面。

在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门前,蔡和森与周恩来、向警予带领勤工俭学的留学生示威请愿,向北洋政府追讨留法学生的生活维持费。卑鄙的陈公使却召来法国巡警镇压学生。混乱中,李富春为救蔡畅,被巡警打倒在地,鲜血染红了他的《共产党宣言》……

蔡畅为李富春的真情所感动,他们相爱了。为自由独立,为永远并肩战斗,他们击掌结为“同盟”。随后不久,两人又在好友邓小平的祝福下成婚,相伴一生。

【考场佳作一】

一路相伴

一考生

人人心中都有一种幸福,充满了灵魂,滋润着生命。在我心中,有你的相伴,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奶奶,我能不能永远拥有你给的幸福?

回忆往昔,每一天都有你的关爱,在的生命里我习惯了一路有你相伴!

我出生不久,父母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便把我交给了你。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被邻居们拿来开玩笑,说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每当听到这些,我都会气愤地跑回家拉着你的手问:“奶奶,为什么人家会说我是没人要的孩子?”看着我满眼的焦急,你会抱起我,把我放在腿上,认真地对我说:“我们丫头不是没人要,我们丫头有奶奶疼,有爷爷的爱,还有在远方的爸爸妈妈的牵挂呀!”

上小学的时候,我特别不懂事,很任性,经常因为你做的`饭菜不可口而发脾气,甚至推掉饭碗不吃。你也不是软脾气的人,干脆收起我的碗筷,最终,我还是“斗”不过你,乖乖地吃了那些让我讨厌的饭菜。

岁月轮回,你的鬓发渐渐斑白,时光在你的脸上雕刻出一道道皱纹,你在悄悄地改变,但你对我的爱没有改变。那年夏天,爷爷到后山砍树,我也兴冲冲地跟去了,你不放心,让我离远点儿,别在树要倒的方向玩,以免伤到我。可是由于风向突然改变,在爷爷砍下最后一斧头的瞬间,那棵树倒向了我,我被吓呆了,在原地一动不动,这时你扑过来用身体掩护我,那棵树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你的腰上。从那以后,你的腰落下了毛病,经常疼痛,甚至不能下床。奶奶,这是怎样的爱啊!你用生命保护我。

在你的抚育下,我同其他女孩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有了叛逆的思想,总是厌烦你的唠叨,甚至不懂得关心你,还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气你,和你大喊大叫。也许是上天在惩罚我,在我懂得该如何回报你的时候,幸福却像插了翅膀一样离你远去。几个月前,向来健康硬朗的你倒下了,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每次放假我都迫不及待地往家赶,甚至在路上想象着回家后能看到你一如从前的笑容,听见你大声地骂我死丫头,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你一次比一次的虚弱。从你的身上我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现在的你在病痛的折磨下无法骂我了,但从那双充满慈爱的眼睛中,从我们心与心的交流中,我知道你要对我说什么。奶奶,我会好好的,我会坚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忘记你一路相伴的笑容和你对我那刻骨铭心的爱!

【评点】

祖孙情,隔代亲。作者朴实地讲述了奶奶对自己的抚养和教育,表达出了对奶奶的崇敬与感激之情。文章写得情真意切,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

【考场佳作二】

一路相伴

一考生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伴我来到秀美的江南。那里有清澈的河水,河底有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洗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相伴。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我还是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流水》,我手持着你,把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反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弘,那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邪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曾一度冷落了你。成绩揭晓以后,我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我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忧,感谢一路有你相伴。

如今时至中考,我依然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堂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一路有你相伴,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相伴,我一往无前。

【评点】

8.命题作文“框”构思演练 篇八

材料作文“走在最前或最后是否最痛苦”构思演练

作者/江西 林莹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分析

该作文题属于辨析类材料作文题,命题者一般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写作者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拿出主见。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2013年高考江西卷的作文“对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怕, 或‘不怕,” 就属此类。须注意的是,此类作文看似没有审题、立意难度,写作者似乎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评论,其实不然。由于作文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走在最前或最后的人是否最痛苦?对奥数、英文、周树人“怕”还是“不怕”?立论时并没有广阔空间,只能紧扣命题者所问,明确回答痛苦或不痛苦、怕或不怕,并由此阐述理由,而且阐述的对象应紧扣住“走在最前或最后的人” “奥数、英文、周树人”,不然,则很容易偏离题旨。

立意分析

1. 弄清“最前的人“或“最后的人”的丰富内涵

“走在最前面的人”可让人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探路者、拓荒者,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爱因斯坦、世界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加加林;也可以是各行业成就突出的领跑者,如中国首位打进WTA前十的网球金花李娜,以及拿下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全英赛、世界杯、总决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八大满贯的世界羽坛第一人“超级丹”。

“走在最后面的人”可以是不具优势的落后者,如学业、事业上成绩落于人后者;也可以是身肩重任的断后者,如中国古代所谓“三军”中之“后军”,行军作战时行于队伍之后,承担着掩护和警戒任务。

2.分析“痛苦”或“不痛苦”的根源

对于孙中山、加加林这样的探路者、拓荒者来说,其痛苦可能在于:前途艰险,情况难料,一路前行意味着冒险,甚至牺牲。对于李娜、林丹这类成就突出的领跑者,其痛苦可能在于:有不断挑战、超越自己以始终保持身在最前、不敢有半点懈怠的巨大精神压力,也许还会有后进者、旁观者的羡妒、非议甚至诽谤。当然,探路者、领跑者也未必最痛苦,因为无论是挑战自然的困难还是人为的困难,无论是挑战自己还是挑战他人,都可以从中收获挑战的经验,或者教训,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发现自身价值。

学业、事业上落后者,其痛苦在于,处于人后,会饱受冷眼甚至欺凌,难有机遇。不过,该类人正因为处于人后,一则没有开路、拓荒的危险,可安然地走前人开辟的道路,免去了走弯路的失意和沮丧;二则总为人后的不利处境,也许会激发其斗志,从而成为不甘人后、拼命超越的巨大力量。从这一点来说,落后者未必痛苦。

对于行军作战中的断后者,其痛苦在于,既要掩护整支部队顺利进发,又要冒险甚至牺牲生命来阻击追兵,以此换来整支部队的安全。断后者在痛苦中展现精神的伟大,收获生命的意义,因此,他也许并不以为痛苦。

立意角度

(1)从正面立意:走在最前(最后)最痛苦。

参考拟题:敢为天下先,必最苦也;先行者亦是苦行僧;苦为人后

(2)从反面立意:走在最前(最后)未必最痛苦。

参考拟题:先行者,何苦之有;先者何痛,后者何苦;子焉知先行不乐

(3)从辩证角度说:走在最前(最后)最痛苦也最幸福。

参考拟题:走在最前,痛并快乐着;苦到极致是幸福;开拓者虽痛犹荣;苦形于外,乐存于心

雷区警示:

由于该类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立意时一定要紧扣所问,做出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回答,否则极易偏离题旨。就学生习作的拟题来看,立意跑偏有以下两种:

1. 回避问题,答非所问:如“莫因名利毁一生” “别让荣誉压垮自己” “放慢你匆匆的脚步”, 均回避了“是否痛苦”这一问题,明显偏离题旨。

2.抛开对象,另起炉灶:如“中间风景最好” “走在中间最幸福” “笑对痛苦”,撇开了命题者所问对象――“走在最前(最后)的人”,同样背离题旨。

佳作展示一

先驱之乐远胜于苦

宜春中学万紫娟

人常说,天塌下来最先砸到个最高的,而灾祸突袭的是走在最前的,走在最前最痛苦,我对此并不苟同。古往今来,先驱明知先行苦却毅然前往,也许在他们心中,披荆斩棘为人引路的精神之乐远大于肉体之苦。

贝多芬说: “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先驱不以遭受磨难为苦,正因为他们把苦难当成前进的跳板、当成鞭策其不断前行的动力。()变法先驱商鞅,假若当初以颠沛流离为苦、以舌战群儒来坚定秦王变革之心为苦、以不断遭受骂名为苦而放弃变法,何以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最彻底的改革家,最终使秦国脱胎换骨、称雄天下?电学先驱爱迪生,假若当初以通宵达旦工作为苦、以上千次的实验失败为苦而沮丧放弃,又如何能历时10年发明电灯,使人类永远告别黑暗?又如何能毕生发明专利超过2000项,使人类得以享受电报、电话带来的便利和留声机、电影带来的快乐?先驱不以身心磨难为苦,而以此换来事业的成功为乐,我等何言先驱最苦?

巴尔扎克说: “苦难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卓越者一大优点是在艰难的困境中百折不挠。”的确,先驱既然能劈波斩浪、只身前行,就必有其过人的心智、能力和魄力。开创了我国网络新时代的马云,作为中国网购行业的先驱,敏锐的洞察力和面对危机丝毫不乱的承受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专家评论说:“马云对很多年轻人、创业者的意义,并非只是天马行空的商业创想力,也不仅是驾驭一支老团队一直往前冲的领导力,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影响力。”马云自己也说: “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能坚持。”正是非凡的创想力、领导力、影响力和意志力,让马云能从容应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群殴”,让阿里巴巴走出网络泡沫的严冬。

先驱不苦, 因为有实力做后盾;先驱不苦,因为有足够的自信视一切困苦为等闲!在挑战中收获百折不饶,在挑战中收获丰富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乐事?

巴金曾说: “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先驱能以苦为乐,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信仰。信仰能化为利剑,让先驱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因为有著史立说之信仰,史学先驱司马迁才能忍受宫刑之辱,在屈辱中完成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因为有为苍生谋幸福之信仰, “华夏第一人杰”谭嗣同才能视死如归,行刑前仰天大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先驱意志坚定、信仰高尚,所以一切苦难都已化作胸中豪迈、幸福与自豪!

谁言先驱苦?先驱在痛苦中磨砺自我,在痛苦中丰富自我,在痛苦中实现自我价值,先驱之乐远胜于苦!

点评

先驱之乐在于:于磨难中成就事业,铸就刚性品格、非凡实力、高度自信和厚重人生。而这一切又源于对信仰的坚守。作者采用溯因法,逐层深入,论证逻辑之严密、论证方法之多样、论证内容之全面深透,非同一般。

佳作展示二

岂因位置定苦乐

宜春中学张蕴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然则喜怒本由心生,苦乐岂因位定?

开普勒是超越时代的`智者,他是在哥白尼之后公开支持“日心说”、揭开行星运动之谜的第一人。面对众人的不理解,他在完成开普勒三定律的研究后这样说: “我16年以前就强烈希望要探求的东西,现在我终于揭示出它的真相。至于它是现在被人理解,还是几百年后被人理解,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开普勒走在人类探究行星运动之谜的最前面,却丝毫不痛苦,因为捍卫和完善哥白尼学说已被他当作毕生使命和最大乐趣,而连年的战争、长期的漂泊、生活的贫困、教会的迫害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了。

由此观之,走在最前面未必最痛苦。

辜鸿铭,满清最后一根辫子,是近代最受西方推崇的中国学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位一贯嘲讽西学、挚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仍不改立场,他留辫子,穿旧服,娶小脚女人并终身不负,他坦然洒脱地走在时代大潮的最后,屡屡被同胞和学生误解、奚落、唾骂,却更加从容镇定,丝毫不觉得痛苦。因为作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华侨,他是在用偏执的态度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是在用自己偏激的行为方式捍卫中华传统的尊严,能将传统文化之精华留存下来并发扬光大,何乐不为?

由此观之,走在最末未必最痛苦。

较其二人,一西一中,一最前一最后,都能不因位置、不因时势而产生常人所谓的痛苦情绪,反而较于他人更加笃定、豁达、坦荡,他们凭借的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执着坚定,对自我的不断肯定和激励。喜怒本由心生,人内心强大, 自然会像开普勒、辜鸿铭一样,不论身在何位,都能活出自己的风采和价值。相反,人内心怯弱,不管把他置于最前还是最后,甚或是中间,他都会叫苦不迭、抱怨不断, 自然就痛苦万分了。

由此看来, 因位置而生的是痛苦还是快乐,完全因人而异。武断地认为走在最前或最后最为痛苦,岂不荒谬?

五月天《人生海海》有这样一句歌词:“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既然乐忧由心,岂能因位置定苦乐?

点评

本文构思独特,文脉明晰,言简意赅。开篇推出论点,干净利落。选例精当,开普勒、辜鸿铭,一西一中,一最前一最后,一超然一洒脱,既相对又相同,用因果分析法分别阐明走在最前、最后未必最苦,很有说服力。再用比较分析法,异中求同,得出结论:乐忧由心,不能因位置定苦乐。首尾圆合,又凸显论点。

牛奶瓶与可乐瓶

【美】罗伯特・弗兰克口间佳编译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几乎所有软性饮料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都是圆柱形的,可牛奶盒子似乎都是方的,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那么,为什么软性饮料生产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对着盒子喝牛奶。

如果牛奶容器是圆柱形,我们就需要更大的冰箱。

可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对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亦显示,它们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不错,方形容器(不管容器里装什么东西)的确能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中来得更划算。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用方形容器装牛奶从而提高了收益。

上一篇:教师节征文演讲稿:感谢您 我的老师下一篇:文科生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