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论文(精选7篇)
1.黄河大合唱的论文 篇一
《黄河大合唱》通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黄河大合唱教案。黄河大合唱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教师简介:熊显利:女,生于1976年5月,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教师,江津区骨干教师。曾获重庆市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城区组演讲、信息技术等多个项目一等奖;江津市首届语文说课竞赛一等奖;江津区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江津区小学语文优质课选拔赛特等奖;江津区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主研的德育课题课题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教案十余篇;课堂教学朴实扎实,力求一课一得,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乐于探究。
一、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
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搜集《黄河大合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
(1)第六段(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
③生齐读。
(2)第七段(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
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
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
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黄河大合唱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
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
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
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怀。
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
4.再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这段音乐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课件:保卫黄河)
5.写话训练: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联系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拿起笔,把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写下来吧。(你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分享交流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和意义,再读课题
2.深化主题,推荐红歌。
板书:黄 河 大 合 唱
联想 气 势 磅 礴
想象 斗 志 昂 扬
2.黄河大合唱的论文 篇二
当我们唱起《黄河大合唱》时, 不能不提到它的词、曲作者光未然 (又名张光年) 和冼星海。正是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出的这首经典的大型声乐合唱歌曲, 激励着广大人民投身革命, 奋勇杀敌, 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 (又名张光年) , 1913年出生于湖北光化, 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艺术理论家。12岁时就参加革命工作, 1929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光未然自小读过书, 并且还在当地的一家书店里当过小店员, 因此, 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正因如此, 中国共产党也将其作为共产党地下组织工作的重点培养对象。与此同时, 光未然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 在为共产党进行地下工作的同时, 还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他在当地也经常与一些有文化的人进行接触, 并且跟着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学习作诗。并决心利用自己手中的笔, 为党和国家做贡献。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他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积极组织了拓荒剧团, 主要从事抗日救亡的文艺宣传工作, 并编排演出了大量他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1937——1938年间, 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剧三队与在武汉市和安陆镇等地进行抗日救亡的文艺宣传活动时正好与冼星海的上海演剧而对相遇。两人对于文学艺术的共同兴趣, 和共同的爱国情怀, 使得他们相见恨晚, 并从那以后两人在生活上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工作中成为了很好的搭档。《黄河大合唱》已经是他们第四次合作, 之前还共同创作了《新中国》《新时代的歌手》《戏剧抗战》《纪念五一》等优秀歌曲。2002年1月28日, 光未然在北京逝世, 享年89岁。半年后, 他的骨灰在青海一个黄河上游的一座桥上撒下。至此, 经久不衰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 再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并同他的《黄河大合唱》永远奔腾不息。
冼星海是《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 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广东番禺人, 出生于澳门, 家境十分贫寒。自小对音乐具有浓厚兴趣, 在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他的一生虽然短暂, 但是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旋律。其中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 2部歌剧, 2部交响乐, 交响组曲4部, 交响诗1部, 大型管弦乐曲1部等。他力图通过多种体裁形式来表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民群众的痛苦生活和内心世界。《黄河大合唱》凝聚了他的才华、智慧和创造性,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并对后来我国音乐创作工作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二、《黄河大合唱》创作时代背景
在1938年秋冬的时候, 著名诗人光未然率领他的抗日演剧三队在撤退会延安途中, 经过黄河时激起了创作灵感。于是, 在到达延安后便创作了《黄河吟》, 并且在当年的除夕晚会上进行朗诵演出。正是这首长诗感染了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教授的冼星海, 使他认识到民族正处危亡之中, 人民正处于苦痛之时, 中国共产党才是民族的重要支柱。激发了他为了民族, 为了人民, 投身革命,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 他纵笔为这部音乐史诗的八个乐章写下了全部曲谱和伴奏。1941年在苏联期间, 他对这部民族史诗般的音乐作了进一步整理。《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作为背景, 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 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控诉侵略者的残暴, 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 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并向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号角。
三、音乐创作内涵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与光未然共同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 当时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初稿, 经进一步整理后正式演出。整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全曲包括序曲在内由九个乐章组成, 由朗诵和乐队作为背景使全部九个乐章完整串联在一起。除了序曲以外的八个乐章,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演唱方式上, 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个乐章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作品始终贯穿在“抗日、爱国”这样的一个基本主题思想之上。《黄河大合唱》的演唱形式主要包括:独唱、齐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形式。在曲式结构上, 则既体现了民族因素, 又具有西洋音乐风格。在伴奏音响上, 则更是西洋与民族的交融, 使得《黄河大合唱》不仅在我国广受欢迎, 同时在国际上也是广为传唱的合唱歌曲之一。其中, 贯穿在整部作品中的朗诵部分, 不仅衔接着整首作品, 而且更直接地向人们介绍作品的内涵, 感染人们, 使人们热血沸腾。
1.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曲目。
它主要吸收了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进行创作的。并采用主导动机的发展手法, 以及领和呼应的演唱形式。描写了船夫与风浪斗争的场面, 寓意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奋勇抗争的精神。
2.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声独唱曲目, 全曲分成三个乐段。
它主要通过歌颂黄河, 来表现祖国壮丽的山河, 赞美祖国悠久的历史, 来表现中华民族英雄般的巨人形象。
3.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 主要以三弦进行伴奏。
在三弦的调子中, 不仅具有黄河的波涛汹涌, 还具有诸如《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题。
4. 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写成的歌曲。
全曲音调简单, 但深刻表现了中国人民惨遭侵害的悲痛场面以及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强抗战和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5.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歌》是对唱与二部合唱的曲目。
它主要是吸收了山西民歌曲调进行创作, 并采用铜锣作为伴奏。全曲表现了流浪群众的惨痛遭遇, 以及他们与敌人奋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6.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曲。
它主要吸收陕北民歌哭腔的特点, 并吸入西洋大小调的特点, 全曲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表现了当时沦陷区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
7.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形式的歌曲。
全曲采
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
刘文丽 (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团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畅游人会问: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界限是什么呢?怎样训练啊?笔者认为可以从唱法训练和共鸣的不同这两方面来区分。美声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 即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声音来说, 是真声、假声都用, 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从共鸣来说, 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及音响特色。
关键词:美声唱法;特点;混合声区;共鸣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 相信每个人对音乐都是喜爱的, 不管人们对音乐知识懂还是不懂, 社会地位高还是低, 是富有还是贫穷, 都不会影响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和喜爱。音乐来源生活, 又回归生活, 服务生活。音乐, 使生活更精彩、更美妙。歌唱则是音乐最主要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歌唱的产生几乎与人类语言的产生是同步的, 因为人类最初的语言传承只能通过韵律化的口头语言本身, 而这就是原始的歌唱。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 歌唱成为了人类的第二语言, 成为了音乐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由于, 语言的不同, 各地区各民族的演唱方法和风格也就不同。目前, 普遍公认的唱法类别主要: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美声唱法。下面, 就本人见解, 谈谈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早在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有了,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总的来说, 美声唱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 从声音方面来说, 是真声、假声都用, 是真假声按照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应用的。从共鸣来说, 就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 这种唱法本身有它特有的“韵味”和特有的“音色”。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中, 要用我们的歌唱韵味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独特的“味道”。因此, 充分理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说来, 美声唱法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 其音色都比较圆润丰满, 声音靠后, 在全通道上演唱。
在换声区与高音区, 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 音色由明亮转为宽厚。由于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在全通道上演唱, 是在真声的基础上, 随着高音的上升假声的成份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共鸣。声音比较饱满圆润, 统一集中。
二、美声唱法十分重视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 气息排气量较大而集中有力, 在中低声区则要求像叹气那样的排气量.所以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淳厚宽广,
用卡农的手法, 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形象, 其中称词“龙格龙格龙格龙”则别具风味。
8. 第八乐章《怒吼吧, 黄河》是一首混声合唱, 也是《黄河大合唱》最后一个乐章。
这一乐章是对整部作品的总体概括, 使整部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形象。
综上所述八个乐章, 冼星海丰富地吸取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元素, 将民族音乐的元素与西洋音乐有效的结合, 并采用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的题材, 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与中国特色并能与世界交融的史诗《黄河大合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烽烟四起、民族危亡、人民惨遭杀害时, 《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万万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 唱出圆润而富有穿透力。正所谓“声靠气传”——歌唱的高低强弱, 抑扬顿挫的变化, 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 声音完全是由气息来控制、传播。
三、美声唱法采用鼻咽腔和后边咽腔, 在共鸣上进行调节。
一般喉头位置放得较低, 咽喉部位开口较大, 声音通道放在舌咽壁的上下部位, 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以得到基音最大的共鸣, 从而从另一方面得到上部共鸣机构适当的泛音共鸣, 这样所获得的声音音量宏大, 音色圆润丰满, 富有穿透力。正如意大利声乐家和教育家贝基先生所说:“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 像一条线似的, 不能忽强忽弱, 声音一股一股地冒出来, 声音像小提琴拉长弓时那样保持平稳、均匀, 这才是美声学派的歌唱方法。”
四、按照歌唱时声音颤动的规律、声音振动幅度的大小随着音的高低与音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相对而言, 美声唱法由于采用了混合声区和混合共鸣演唱, 其声音的颤音幅度一般都比较大。
五、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 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
相关的, 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元音平正而圆润、流畅。其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 元音结尾比较单纯、有音节重音, 加上意大利人说话夸张的特点, 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 有利于歌唱的发声, 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
因此, 在进行美声唱法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采用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其独特性可以从唱法训练和共鸣这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 唱法的训练。 (1) 起音不能突兀, 乐句必须自然、漂亮, 唱到最强音之时, 声音必须美丽圆润, 线条必须流畅; (2) 一个音的强弱、变化和波动唱法, 主要的方法首先要练长气, 整首歌唱下来有强弱变化, 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 但要在一个音上唱出强弱和波动强弱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这需要练习者用充足的气息来演唱; (3) 用花腔唱法机能来发展演唱快速经过乐句; (4) 飞速音和装饰音的灵活性。
第二, 共鸣练习法。美声唱法是全通道、全共鸣, 又是混合声区, 所以要练成混合区, 必须是真假混合声同时出现, 建立宽广的歌唱通道。用后边咽腔和鼻咽腔来调节声音共鸣的大小, 到高音也不掩盖。
总之, 透彻理解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学好美声唱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深入了解之后, 只需根据特点, 按照原则, 勤学苦练, 一般是能够学好美声唱法的。当然, 要达到一定程度, 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需要全面素质的提高。
了当时民族和时代的最强音, 完成了民族解放。如今, 我们更应踏着先辈的足迹, 奋勇争先,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 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 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控诉侵略者的残暴, 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 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曲者、作词者、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创作特色
参考文献
[1]龙玉兰, 赖成.《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审美[J].四川戏剧, 2008, (5) .
3.黄河大合唱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文化内涵;演变
《黄河大合唱》问世至今已60多年,中国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如今改革开放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黄河大合唱》也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1939年3月31日完成于延安,4月13日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首演于延安,获得成功并由此迅速传遍全国。全曲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 河边对唱曲”、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唱》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描绘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壮丽场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1《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国难阶段。此时的中国新音乐起到了代表民族发出呐喊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冼星海,他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音乐创作领域内的抗战歌曲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体现在:创作群体迅速诞生和成熟,创作成果迅速走向社会,并且迅速引领社会风尚转化的“催化剂”。 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应和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当日寇发动血腥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之际,全国抗日战争如怒涛狂卷,延安革命胜地的抗日斗争更是如火如荼。随着形式的发展,战斗越来越激烈,条件也越来越艰苦。革命需要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的斗志,抗战歌曲便应运而生。
延安是当时革命歌曲的集散地,又是革命歌曲的生产车间。抗战歌曲从全国集中到延安,又从延安传播到全国。在这里音乐艺术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做到了毫无保留地为时代政治、军事斗争服务。延安的抗战歌声,是爱国热情的迸发,革命激情的宣泄,是革命战士宽广胸怀与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它焕发着革命战士的革命青春,陶冶革命战士的革命情操。而在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群众歌曲是作为抗日的重要一部分存在的,哪里有群众的抗日活动,哪里就有嘹亮的抗战歌声。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它从诞生之时起,就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它犹如战斗的号角、冲锋的战鼓,给人民以启迪,给进行艰苦卓绝抗敌斗争的将士以无穷的力量。
2《黄河大合唱》在建国初期的文化内涵
《黄河大合唱》以它雄壮的音调,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感情,活跃在舞台上,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是一部爱国题材的优秀作品。建国初期,它继续在全国各地的群众合唱舞台上担负着神圣的艺术使命。它不仅仅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抗战的那一段历史,让人民重新去体验顽强的中国民族精神,也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演绎着新的历史。1957年,在前苏联红旗歌舞团、莫斯科剧院的访华慰问演出中,作为一首文化交流的曲子,《黄河大合唱》让苏联人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黄河大合唱》听众无不被其蕴含的强烈爱国激情所深深感染。鉴于这种强大的思想号召力和影响力,文化革命时期,以《黄河大合唱》为题材,《黄河钢琴协奏曲》诞生。它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以特定的目的诞生的集体创作产品,创作过程经过不断反复修改、琢磨,钢琴家殷承宗是主要的构思、策划统筹者。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黄河大合唱》生命的延续与升华。这成为文化革命时期,《黄河大合唱》新的、主要的文化内涵。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如果说“十年浩劫”是交响音乐的漫漫黑夜,《黄河》则是那黑夜中的一盏灯。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写成的,共分四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愤;4)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两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一个是“抗日战争”,一个是“文化大革命”。两者中一个是“外患”,一个是“内忧”,这两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来凝聚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大众的战斗意志,《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出现,较好地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作品借鉴西方协奏曲的艺术形式,运用了欧洲民族主义、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并继承了中国新音乐的优良传统,在钢琴艺术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在处理独奏乐器和协奏乐队的关系方面,都有深刻可贵的艺术探索。它是文化革命时期音乐创作艺术水平高超、思想性内容丰满的管弦乐巨著,具有民族音乐风格和中国气派,既有华丽的技巧,又有巨大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历久弥新。
3《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文化内涵
3.1新时期文化交流的载体
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舞台上,《黄河大合唱》依然扮演着自己不可忽视的角色。
2002年10月5日晚,在美国举行的“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会上,由美国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当美国人字正腔圆地用中文唱出《黄河大合唱》的第一组歌词,听众以热烈的掌声给予了他们肯定。
2003年9月20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盛典华章—2003国庆系列音乐会”上,由英国指挥家尼克·史密斯执棒,国际节日合唱团与乐队演出“黄河大合唱—大型交响合唱”。
2005年,中国爱乐乐团在欧美七个国家巡回演出,由《黄河大合唱》所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震撼了西方乐坛。
3.2弘扬精神与传播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黄河大合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抗战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大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继续传唱和演奏在中国和世界的各个地方。它们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战争时期演唱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勇气,而现在的演绎,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内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在音乐界,音乐家们怀着对冼星海民族精神的追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黄叶绿同志精心编辑的《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该书把《黄河大合唱》的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分析的极为透彻,也因此书把星海精神再次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的精神。
4.黄河大合唱的论文 篇四
女:黄河,一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男:黄河,一条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女:您的胸怀依偎着13亿中华儿女
男:您的血脉连接着960万神州大地,女:从雪山草地、大渡河边走来,我们用悲壮的歌声回眸历史
男:从枪林弹雨和日寇的封锁线走来,我们伴着歌声奋勇杀敌
女:看,龙的传人团结起来了,合: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保卫黄河朗诵词
第一章《黄河船夫曲》
(朗诵词)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船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第二章《黄河颂》
(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着我们的赞歌!
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第四章《黄水谣》
(朗诵词)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一天便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第五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第六章《黄河怨》
(朗诵词)是的,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愿意遭受敌人的蹂躏?
有良心的中国人啊,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第七章《保卫黄河》
(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
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第八章《怒吼吧,黄河》
(朗诵词)听啊,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
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
5.浅析《黄河大合唱》 篇五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
《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是混声合唱,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力量。第二部分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曲调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
《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
《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6.黄河大合唱的论文 篇六
欣赏黄河歌舞的每一件作品, 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浓重的乡土气息, 这种气息完全来自于对山西这块黄土地上风土人情的深刻展示。《喜酒歌》是民俗的再现, 它反映了刚结婚的小俩口与一群朝夕相处的小兄弟们闹洞房喝喜酒的故事。北方地区有个习惯, 结婚的当晚是要有人闹洞房、喝喜酒的, 如果闹洞房没人或人不多, 说明这家不为人, 或人缘不佳。舞蹈就取材于闹洞房喝喜酒的过程, 一群秃小子闹洞房没闹成, 便讨酒喝, 通过喝酒所产生的一些趣事, 折射出百姓生活的点滴。
舞蹈《喜酒歌》用男群舞的形式, 反映了一群小伙子的生活情态与人生命运的写照, 它用夸张的舞蹈语汇, 真实地表现了那种北方汉子的群体形象, 简单朴实的服装, 嘻笑无常的憨态傻样, 确实土的掉渣, 但土的可爱, 土中透出山里人特有的灵气。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憨畅秉性, 赤裸裸地表现出北方汉子的真诚。
舞蹈《喜酒歌》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舞蹈诗篇。通篇以酒为文章展开, 所有的情节无不从酒中开始, 听房不成, 要酒, 酒罐从新房递出, 闻酒见喜, 所有舞蹈的肢体变化, 都以酒为中心, 或抑或扬、或伸或屈, 都在酒的周围延展。一人喝、两人喝、群体喝, 喝喜庆、喝伴嘴、喝笑、喝哭、喝乐、喝怒、喝醉、喝高, 都在“喝”字上做文章, 用典型民间舞蹈的舞步, 舞出一段浓郁的、民间色彩很浓的情节来, 耐人寻味。
一个舞蹈, 亮点的选取很重要, 同样是喜酒舞蹈, 全国喝酒舞蹈的体裁很多, 大多又都是大裤角、大海碗等……。怎样才能有别于他人, 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个性, 使同样一个“酒歌”的舞蹈不落俗套。经过缜密思考再三推敲, 选取了大板凳这样一种道具。板凳的运用要巧妙、要神奇, 才可称得上为亮点, 才可赢得观众。板凳一出现从摆碗开始, 到板凳的挪移, 到画面构图的运用, 都起到了对情节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到后来立起成为院墙, 放平成为桌子, 放倒成为凳子, 堆垒成为山的离奇效果。舞蹈中一件道具改变一个舞蹈的形象, 一件道具升华一个故事的事例枚不胜举。
塑造一个人物, 构勒一个画面, 创编一个舞蹈, 需要有一个典型的动作贯穿始终, 这个典型动作, 就像是一个作品中的主旋律音乐, 或者说形象音乐, 是整个艺术作品中不断出现、反复再现的一种艺术手段。舞蹈《喜酒歌》中的典型动作取自于山西民间民俗舞蹈中的“拔泥步”, (一种专业俗称) 。拨泥步就是百姓在烧制砖瓦时, 用双脚踩泥和泥时的形态。在舞蹈的三个篇章中都用到了这个动作, 从一开始第一篇章中的小用, 也就是基本步伐比较原始, 相对规范, 到第三篇章激烈而又欢快的音乐节奏变化时, “拨泥步”迅速地变异、发展, 与现代舞、摇滚舞大胆地结合, 形成时空的反差, 形成民族与现代的结合。节奏慢时, “拨泥步”正好给人沉重、不容易的感觉, 节奏欢快时, 一样的气拨山河的气势和喜泣交织的感受, 通过脚、腿、胯、腰、手的多种姿态的变化, 分解了“拨泥步”内在的韵味, 同时也升华了“拨泥步”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手法。“拨泥步”在舞蹈《喜酒歌》中的运用, 就像是一串珍珠用“拨泥步”把它串起来, 有一气呵成之感, 整个舞蹈以模仿、再现的手法, 交融互渗的将一群男子汉那种纯洁、朴实、直爽、憨厚的性格展示出来。
有了典型动作作为基础, 有了心仪的独特道具, 都是为一个好的创意服务, 所有的艺术手段, 都从创意上展现它的色彩和力量, 创意既要新奇、又要立意高;既要大气, 大的有特点, 又要展现家长里短融会时代风貌。总之, 创意决定成败, 所以我在创作《喜酒歌》的创意上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舞蹈分三个小篇章, 第一篇章中的喝酒, 分单喝、两人喝、群喝、组团喝, 喝得尽兴, 喝得疯狂, 喝到赌酒爬墙头。第二篇章划拳、行令, 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 展示划拳的风采, 由慢划、快划到乱划, 由微醉、大醉到都醉, 渐渐地听不到划拳声。突然从远处飘来一阵歌声, 那歌声让人那样的痴迷, 那歌声让人那样的心动, 那歌声听的让人仿佛有话要说。第三篇章也是升华篇章, 舞蹈讲述百姓们活的都比较简单, 没有什么更多的奢求, 只要有一点点的亮光, 就能点燃生活的希望, 如果要确定人的幸福指数的话, 他们最高, 因为他们的生活热情非常高涨。整个舞蹈把这一群小伙子们, 无忧无虑开心愉快的心境表露无遗, 这碗喜酒喝出好心情、喝出好日子、喝出好心态。
舞蹈《喜酒歌》宛如一篇抒情的田园诗, 尤如一杯浓烈的老酒, 这个舞蹈有喜无忧、有乐无愁, 看了这段舞蹈后, 会使人对生活充满朝气, 在舞蹈语汇上一土一洋, 互相配合,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舞姿, 使《喜酒歌》中的小伙子们, 通过大起大落的形体和感情对比, 才有了更强烈的生活感和时代感。
舞蹈《喜酒歌》将山西民间舞蹈的形体和外来语汇交融在一起, 更是这一舞蹈使人爱看、耐看的可取之处。通过努力运用别具匠心的设计, 给表演者的再创作提供了方便之处, 使这一舞蹈的特色不仅在整个民俗舞蹈中别具一格, 而且使得山西民俗的舞蹈也被全国的老百姓所能接受。
创作新的舞蹈应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其质朴的风貌, 回归不光是指一般化的恢复、还原, 更是指把质朴风貌引向艺术的极态, 红要红到头, 绿要绿到底, 土要土得掉渣。不要怕丑, 只有达到极态境界的艺术作品, 才能具有鲜明的风格, 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才能使观众的情绪达到沸点。舞蹈《喜酒歌》用其独特的舞蹈语汇“拨泥步”, 准确地诠释了农村小伙子们在闹洞房、喝喜酒过程中的情趣。
黄河歌舞有别于传统民间舞蹈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它的人生关怀态度, 它关怀着黄河儿女的生存状态, 它关怀着黄河儿女的命运历程, 它关怀着黄河儿女的心路轨迹。饱满的生命意识用独特的舞蹈语汇充实着黄河儿女的丰满, 体现了黄河儿女自身对生命的爱和对生命意志力的肯定与赞美。
“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 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小妹妹……”。黄河歌舞能延续二十多年长盛不衰, 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并不像有些所谓的理论家们讲述的那样, 黄河歌舞走进了死胡同, 恰恰相反, 它正迈着铿锵的脚步, 向着美好的未来大步走去。
7.黄河水·黄河泥·黄河金沙泥艺术 篇七
黄河金沙泥艺术的前身是黄河澄泥艺术,因其产品中含有金光颗粒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此被专家学者命名为黄河金沙泥艺术。黄河金沙泥艺术主要包括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砖雕、黄河金沙泥茶具三大类。大型砖雕艺术精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黄河澄泥砚艺术精品,茶具、酒具艺术精品等系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了它们拙朴、深邃、大气的独特风格。
“创新的”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据《砚藏集》载:黄河澄泥砚始于唐宋,以“观若碧玉,抚若童肤。泽若美玉,击若钟馨。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写字作画虫可不蛀”而闻名,历代被作为贡品并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曾被苏东坡、米蒂收藏。可惜历经战乱,匠人分散,自元代以后,使得这一被宋代李之彦号称为“天下第一砚”的黄河澄泥砚技术失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曾试图任用能工巧匠,重现黄河澄泥砚古风,但终究没能成功。
郑州黄河金沙泥研究所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参照史书资料,大胆创作,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结合砖雕制作工艺,积极探索终使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重现于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91111091.7)。
创新的黄河澄泥砚,填补了历代文人内心空缺。自问世以来,先后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博物院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也争相收藏。黄河澄泥砖雕
自有史以来,砖雕占重要地位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古典式园林内屋面的门楼、门罩、景门上的门楣、漏窗间的嵌画及屏风墙角花,阁、厅室、亭台等处,根据主人的喜好,自行设计,或大或小,或精细或华丽,起到装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黄河澄泥砖雕则不同,它打破了砖雕实用价值的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黄河澄泥砖雕大多取材于古典名著,体积较大,是将传统的小块砖雕凿改变为先雕刻后烧制的大型陶版砖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阳线刻为一体的手法处理人物背景和故事画面,画面风格典雅,人物惟妙惟肖。
一幅幅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艺术品问世后,一经展出,即刻引起轰动效应——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目睹它的中外艺术家拍案叫绝。美籍华人记者徐纪看过砖雕之后,曾激动地写下了八个大字:“巧夺天工,中原一绝。”
由100多块黄河泥,耗时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选泥,和泥,制坯,设计画稿,一刀刀精心镂刻,细致入微的雕凿,无数次的煅烧,直至成品的、长达200米的砖雕《西游记》的“出世”可以说是充满了艰辛。就拿《西游记》中的《功德圆满图》来说,画面上雕的百位神人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各位神人或坐或站或侧或卧。位于正中偏上方的如来佛祖面带微笑,一只神鸟在他的右上方盘旋,飞天也如行云流水,水中亦有人在逆流而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取经归来,神采飞扬,几条巨龙遒劲的盘旋在天神中间,巨龙昂首而舞,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前景人物皆精雕细刻,背景露半,主要人物呼之欲出,动感极强,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把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顾影自伤的酸楚、自怜表现的跃然砖上,不由产生我见尤怜的保护;《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一段则把董卓的狂妄、傲慢、纵容其手下的士兵强抢民女、抢夺粮食、欺压良民等诸多恶行,诉诸于一雕一琢之间,让人看得血脉喷张,不由愤怒……《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英战吕布》等等,穿越在这样一个融历史传奇为一体的砖雕画廊,不由让人产生如梦如烟之感。
黄河金沙泥茶具
出身于砖雕世家、从艺数十年的研究所所长王玲,有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除钻研砖雕之外,独创“金泥沙”艺术之僻径外,其所造酒具、茶具,无论质、色、声、形,均古朴典雅兼具现在感。比如一尊茶壶,其做工是那么的精巧,雕琢是那么的细腻,色泽是那么的古朴,手感是那么的润然……更奇的是上面陶色古朴,金光闪闪,实不亚于世传所谓的紫砂壶。
黄河金沙泥艺术品造型独特、色泽厚重,拙朴、深邃、大气的风格可谓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文化与艺术的拥抱,深得世人称道。其独特的创造工艺,决定了它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在选材上,黄河金沙泥茶具是选用黄河中下游沉积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泥沙,经过澄清、成型、球磨、雕刻,然后高温烧制而成。否则就无法用黄河泥沙的金光颗粒和提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来表现独有的艺术形式。
如今,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已蜚声中外,无愧华夏瑰宝,艺林奇葩!
相关链接
王玲,女,1967年出生,原籍安徽太和县人。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黄河澄泥砚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她着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用黄河中沉淀多年的泥土做原料,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创作,打造成系列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大型砖雕,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酒具。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80余项荣誉,其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韩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
【黄河大合唱的论文】推荐阅读:
黄河大合唱赏析07-02
黄河大合唱歌词07-18
黄河大合唱课件07-30
黄河大合唱教案设计11-26
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12-14
2015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黄河大合唱》教案07-15
黄河的现状10-06
保护黄河的谚语10-02
赞美黄河的诗歌10-16
写出黄河的诗句的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