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

2024-06-21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精选8篇)

1.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 篇一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莫过于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在文化的长河中绚然划过,留下平淡却令人舒心的色彩。

汉字,从字面意思理解,自然就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仓颉造字,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盛唐楷书,再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汉字从历史文化的滚滚长河中一路走过,留下许多铮铮中华魂。汉字是中华儿女奇特想象力的结晶,是历代文豪抒发情感,立下鸿鹄之志的表达工具。汉字以独特的方块造型,组成一句句人生箴言,凝成一段段中华精魂。

汉字的音律是独一无二的。汉字的每个音都有四种声调,在古诗韵律中叫做“平、上、去、入”,这样的独特韵律便是汉字的一大特点,使汉语读起来婉转动听,犹如初春杜鹃的歌声般清脆,朗朗上口。

汉字的书写则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以汉字为根本发展的书法艺术可谓是中华物质文化的瑰宝,是汉字书写之美的最直接体现。不论是最早的篆书还真是最晚的行书,不论是最清秀的楷书还是最自由奔放的草书,是华夏儿女多彩想象与洒脱灵魂的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体现。

汉字的一笔一划就是笔尖上的戏剧,一撇,一捺,一竖提,一弯钩,就像在低吟浅唱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一个转笔之间就包含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意。汉字,中华文化的最大载体,它承载着成千上万个炎黄子孙的梦,是中华文化的心脏,是华夏子孙的太阳。而如今,这样诗情画意的汉字却渐渐被高科技产品取而代之。手机,电脑,传真机这样的机器竟让我们忘了如何书写汉字。在依赖高科技产品的今天,有语文老师无法将汉字书写正确,有新闻报刊屡屡出现错字,有大型电视节目念错字音……这都是在警告我们汉字正在逐步被我们淡忘。

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的是不忘根,不忘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也是一种蓬勃生命力的表现。我们应细细品味,慢慢领会总能在极具魅力的汉字文化中感受到龙脉的跳动。

2.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 篇二

引言

自从汉字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关系——汉字积淀着传统文化的观念,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传统文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延续到今天,也离不开汉字。可以说,汉字与传统文化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一、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留文化至今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而汉字则是传统文化的根,自从甲骨文产生,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兴起,所以说汉字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的反映。

2. 汉字的发展代表了相应时期的文化

汉字的发展包括三阶段:图画文字阶段——表音文字阶段——形音文字阶段。具体而言,商代以前,汉字处于图画文字阶段;甲骨文到秦代,汉字处于表音文字阶段;秦汉到现代,汉字处于形音文字阶段。而在秦汉到现代的这个阶段,汉字又经历了许多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的字体。每一个汉字的发展阶段,都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每一种字体都对应着一个阶段的文化,而汉字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3. 汉字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离不开没有间断的文字形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从古代开始就传承,演变,从未间断过的文字形式,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文字形式的传承,我们才有了《四书》《五经》《史记》《左传》《红楼梦》《西游记》……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经过汉字来传承,经过汉字来流传千秋万代。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汉字的意义

1. 传统文化促进了汉字的广泛普及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本国传承不朽,在国外也是地位显赫,很多中国的节日和中国的思想都已经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在传统文化不断被传播的过程中,汉字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很多人学习汉语,学写汉字,也都是因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崇拜。所以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字的广泛普及。

2. 传统文化增强了学习汉字的趣味性

学习汉字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枯燥、无趣的。因为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字音和字形,联系传统文化以巩固记忆,加强趣味性。比如,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我们可以来了解汉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比如,孝顺的“孝”,就是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儿子的“子”,意思是尽心奉养父母。而好坏的“好”字,则是一个“女”加一个“子”,解释过来,也便是女子多生孩子(甚至是多生儿子)才好。虽然这有一定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但这同时又是一种很有趣的汉字学习形式,即指示和会意,可以帮我们更容易地记忆汉字。

3. 传统文化对汉字的学习有引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与自然及事物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这种思维品格,在汉字“反训”现象里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反训”,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等等。这一类“反训”字,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族智慧的显现,对汉字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与暗示作用。

三、结语

3.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1 篇三

汉字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比《四书》《五经》还古老的《三坟五典》,都是凭借汉字才得以流传下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但毁不掉一个个美丽的汉字,因为汉字是在读书人心中生了根的。秦朝灭亡之后,很多读书人还是凭借记忆,用一个个汉字,将《四书》《五经》等珍贵典籍默写了出来。

汉字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它是以表意为主的。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汉字的创造方法为“六书”。汉字的大家庭里,形声字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形声字根据形旁就能领会其含义,根据声旁就能读出其语音,只有少部分例外,所以我国旧时有“秀才识字识半边”的俗谚。有一本教科书的编者就希望学生在阅读陌生文本时,遇到生字,试试猜读的办法(事后再通过查字典正音)。那也是根据汉字形声字特别多的特点,教学生阅读的一个比较管用的方法。而汉字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字,更是一看字形就能正确理解其意义。

有些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体内缺乏中华文化的因子。我们从小生活在汉语文化的社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学汉字觉得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的事情。很多孩子在学前就认识了成百的汉字。比如,他们在街头看到“美丽家”“五芳斋”“肯德基”等店名招牌,听大人一说到店名,就知道并认识了那些汉字,就是“美丽家”的“丽”是繁体字,他们也认得。这就是中华文化环境下汉字的可识性与易记性。

当然,汉字也应与时俱进,并且一直在与时俱进,这可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籀文以及篆书,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还有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现代的简化字等发展与演变轨迹就可明了。上世纪末,汉字曾经遭遇到据说是难以输入电脑的困扰。优秀中华之子王永明发明了汉字五笔输入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与称赞。汉字五笔输入法迅速得到普及,其打字速度超过了英文输入法,这也说明汉字的发展与运用,一直在与时俱进,一直紧跟着科技的发展,一直在忠心耿耿地人们服务。

毋庸讳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一些人对英语着魔发疯般的追求,不少人英语功课的考分比母语高;一些人英语讲得很溜,但汉字水平很差,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字;而且常常提笔忘字,下笔别字连篇;况且书写潦草:可以说,这些人的文化之根已经松动,有愧于作为炎黄子孙。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谓应运而生,十分及时,很有必要。据说有人认为这是“要求今天的学生,把美好的青春用于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这种人不懂或者装作不懂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国在地球立足的根与本,是客观上的数典忘祖忘本,笔者深以为不然。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固本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学好汉字,写好汉字,使自己对于汉字的修养根深蒂固,坚不可摧。

【点评】本文根据题目材料后发出的指令,综合了材料中三方面专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确立了如作文题所示的写作意图。文章开篇扣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热播的情况,提出了“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四段分别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汉字的优秀特点、以及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的原因、汉字的与时俱进等四个方面,通过例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说明汉字的前世今生及其未来的发展,具体阐述中心论点。结论部分的最后一段,也借助对比论证与引证等方法,强调“听写大会”这种形式很好,“十分及时,很有必要”。并将不予苟同的某些人的观点与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名言作对比,指出我们应该“学好汉字,写好汉字,使自己对于汉字的修养根深蒂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4.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篇四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摘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标志,而方块汉字的神奇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与汉字有关的姓名文化。因此,对我们来说,从文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姓名、文化

Abstract:Name is a sign of everyone of the human being.The miraculous change and pictographic ideograph of the box characters 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the Names to deduce.So after a few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special names culture which contac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comes into being.Therefore, it’s quite meaningful for us to explore Chinese names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characters.Key words: characters、names、culture

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取名。正如古语所言:“行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要想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得失成败又可以验证其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姓名的重要性。包括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名”是“命”,所以在对待起名字的事情上是格外的谨慎。而且现在也是这样,人们认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人带来好运。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汉字角度来探究一下姓名的起源和汉字中的姓名文化。

一、姓氏起源

1.1 从“姓”字看姓的起源

关于“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譬如《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句话表明了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而且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来分析,“姓”字的偏旁是“女”字旁,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姓”是女人或者是当时的母系社会有关。

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一个女人有好多丈夫,同样,一个男人也有多个妻子。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哪个是他的母亲,至于父亲则不好确定了。所以这就是姓“从女生”的道理。比如说皇帝姓姬,神农氏姓姜,这些都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明证。

1.2 姓与氏的统一

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虽然现在姓氏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当时之所以进行这种严格的区分原因有三。一是严格男女之别;二是为了区别贵贱;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

但在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于是,姓氏开始合而为一。从此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

二、姓氏详解

2.1 中国姓氏知多少

我们国家共有多少姓氏?这是一个人人都会问但又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从姓氏发展的本身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姓氏在发展中被摒弃不用,而有些人还在根据不同的原因创造新的姓氏。但是这些被摒弃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新出现的姓氏无疑都应包括在中国姓氏总数之内。

通过很多古代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姓氏的变化轨迹。譬如说在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中收入18姓875氏,在汉代的姓氏书《急就篇》中收入130姓。而在两汉以后,我国使用的姓氏在不断地增加,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姓氏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姓氏数量。现在人编著的《姓氏辞曲》中收录的姓氏则达8000多个。可见我国的姓氏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

2.2 “贵”姓之贵,贵在何处

我们中国人见面时都习惯问对方“贵姓”,那么着个“贵姓”中的“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谈到中国的百家姓,我们就会想到“赵钱孙李,周五郑王”。百家姓之所以以“赵”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和百家姓一样,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以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的色彩。

在古代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比如说: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在当时各个皇帝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皇帝不会允许平民和自己的姓一样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姓氏最尊贵的。所以当有的大臣们被皇帝赐姓时,他们都会感到很荣幸。而且当时的社会上也特别重视姓氏。尊贵的姓只能被皇帝或者大臣们使用,这就奠定了贵姓中姓的“贵”的地位。

三、名字中的汉字文化

3.1 起名的方法

起名如同作诗填词,可以借鉴赋、比、兴手法进行构思。或者说可以假借外物,意兴联想,展开构思。一个好的名字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方法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纪时法:即根据出生年份、季节、月令、日期、时辰起名;

(二)纪地法:即根据出生的地方起名;

(三)纪事法:即根据出生时所发生或遇上的事情起名;

(四)顺序法:即根据出生顺序为名;

(五)叠字法:即两字相叠成名;

(六)托寄法:即通过起名寄托长辈对婴儿的种种期望。比如说:永康,父母只是简简单单的希望他永远健康。

3.2 人名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名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概而言之,人名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讲究韵律的和谐。这些特点使得汉语人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比如说扶苏、杜牧、杨洋等。第二,多名制度。在当代社会,中国的姓名制度大大简化了。一个人最多可能有两个名字就是大名和小名。但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多名制度。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字,正所谓说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还会有别号等。所以说古代中国的人名制度相当复杂。第三,从文化内涵看,中国人名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都渗透到了人名系统的各个角落。第四,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人名往往带有厚重的时代烙印。比如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都用国、强、华等字命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姓名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而且方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具有它的神奇性。所以能够从汉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梵:汉字的故事【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2】佚名 姓名与汉字文化 http://wenku.baidu.com2013-06-15

致谢:

5.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篇五

汉语是非语法语言,汉字组成的语句相对比较短,因而比西方拼音文字更加易于思辨。汉字也更加节省,没有西方语文那么复杂。

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

中国文字的能指意义与发音并不一致,因此文字的理性化被出色地导向了语义,并从文字的能指意义向书写延伸。

作为口语笔录的文字与作为文言的文字,这种差异始于把词语当做现实的“逻各斯幻象”。在第一种情况下,话语通过文字实体化,而且既然话语是人特有的,实体化在人格化的`神学里伸展。因此,在印度宗教里,三个字母AUM组成的音节即被实体化为创世神,代表人神合一化的宇宙三阶段,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在天主教,三位一体中的“圣言”降生而成人。

6.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 篇六

很小时候,爸爸教我认字:双木为“林”;三木为“森”;把一个人关起来就是“囚”;“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听爸爸那么说,我觉得汉字真是有趣极了。

上学后,老师教会了我很多的识字方法,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拔”字我们特别容易和“拨”混淆,每次“拔草”都有同学写成“拨草”,为此还引起许多笑话。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虎欢欢吃糖太多把牙吃坏了,他去找他的好朋友小熊医生,小熊用手拔掉了好朋友的一颗牙。“用手”大家记住了提手旁,“好朋友”记住了右面的“友”,“一颗牙”就是友肩上的“、”。轻轻松松中学生记住了“拔”,而且再也不会出错。

汉字就有这么神奇。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记住“虹”字,大家就议论纷纷:用加一加的办法记,虫字旁加个‘工’就是‘虹’。“;”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红’字去绞丝旁,换上虫字旁。“;”我知道‘虹’与虫有关,所以用虫字旁。“;”我知道我们班的吴虹的名字里有这个‘虹’字,因为他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的,像条虫,所以‘虹’字用虫字旁“。就这样,我们用汉字学习了汉字,用汉字理解了汉字。

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学习识字8的形声字”清、请、晴、情、睛、蜻“时,老师为了防止我们混淆,特别编了一首《”青“字歌》来帮助记忆,儿歌内容是这样的.:”青字是个后鼻音,加上偏旁要细分。三点水儿池水‘清’,有言在先把你‘请’,云散日出天气‘晴’,目光锐利好眼‘睛’,心有所感动真‘情’,虫儿在左是‘蜻’蜓,除去偏旁草青‘青’。“这样,我们在记诵儿歌的过程中就区分了这一组形声字。

汉字就是这样给人以想象。我和我的同学在游戏时一边跳一边唱着: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一点写大字,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三点上学去;方框是边疆,宝玉里面装。我是中国人,中国要富强。游玩中我们又学会了子、字、学、国。

写作的时候,我常常为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身体,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而望见”月亮“,眼前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地飞翔。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呵!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只有中国的汉字、几万个不同的字形、几十万、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产生遣使文字的快乐,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寻求那种文字对人类思维和感官的想象力!中国的汉字是高强度悟性的结晶,必能训练出人的悟性。

7.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 篇七

“汉字与中国文化高峰论坛”于2015年9月12日在北京宝林轩国际大酒店举行。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汉字文化》杂志、北京三面向教育科技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中国军事科学院、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文》、《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编辑、记者出席会议,还有美国、越南、泰国等国家的学者、 留学生参加,共100余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部主任李志东致欢迎辞。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林连通研究员致开幕辞,题为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文化》主编马国凡教授、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土生先生主持会议。

刘庆俄、张宝明、冯蒸、王铁利、王海峰、 常敬宇、莫笑牛、赵功德、许寿椿、美国理查德·希尔思等专家、教授、学者在大会上发言。他们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较为适合于文化的记载和传承。古代世界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国家,但多没有维系下来,唯有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和中国文化至今还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原因虽有多种,但和所用的文化载体文字有着极大的关系。文化主要是靠书籍来传承的。拼音文字以音表义,音变义变, 传承文化较为困难;汉字主要是以形表义,不大受语音变化的影响,能较好地传承文化,“乡” (xiānɡ)虽在唐的时候读“hiɑnɡ”(平声),但仍不影响今天的识读。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汉字一个故事, 传递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信息。“或”和“国”是古今字,是一个会意字,从口从戈从一,口表示城,一表示边界,用戈保卫,是先民们爱好和平思想的投影。他们渴望有一条安全的边界, 互不侵犯,安居乐业,但也意识到和平是需要用军队来保卫的。汉字也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汉字为单音节,有四声, 为中国诗歌的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但这座宫殿是建立在汉字优美、独特形体的基础上的。汉字还具有适应科技发展的功能。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经历过造纸术、印刷术、 打字机、计算机四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汉字都能跟进,尤其是计算机,不但没有成为汉字的掘墓人,反而成了汉字展示雄风的平台, 它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出神入化,胜于西文。汉字由于是表意或意音文字,表音功能弱,所以能超方言,穿越时空,成为全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工具,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应自觉地维护汉字的地位和权威,解决理论和应用上的一些难题,不仅能让人较快地认字和写好字,还能了解汉字的一些文化内涵, 讲好汉字的故事,为文化强国助力!会上,莫笑牛博士介绍了该单位北京三面向教育科技中心快速写好汉字的新成果“汉字意形书写法”, 赵楼同学作了演示。

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发言热烈, 井然有序,充满学术气氛。

8.品味汉字承载的传统文化 篇八

如何在一年级教学中教授经典的传统文化?2014年9月以来,我在瑞龙小学一年级进行中国古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尝试将语文教学常态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引领低年级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徜徉。

一、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魅力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自汉字诞生之日始,它就是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先民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汉字为反映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而生,而后在几千年衍变过程中,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因为汉字先天具有可视性和意象性,从而能够嵌入传统文化的经脉并交融于无形。

比如“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能发出闪亮的光芒,两个合在一起就会变得更亮了,这就是“明”。(水),引导学生观察了字形之后,学生很快发现这是“水”,接下来我问学生:我们学习过的汉字里面,哪些字带有水字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很快就找到了不少字:江、河、湖、海……我将学生说出的字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学生总结规律,原来这些带有三点水旁的字,大多数与水有关。其实,汉字的构字规律和造字特点一目了然。学生从这些字的规律中发现了古人在造字的过程中,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形成了汉字。

二、联系生活中的传统,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内在文化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汉字从外形上就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在教授低年级学生生字时,尤其是形声字时,教师可以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渗入实际教学中。

(教),在教学这个字的时候,可以采用和学生进行轻松对话的方式:古代的时候,一个小孩子要去学习了。你看,左边上面的小叉叉就代表了有错误,学得不好了老师是要用小棒子敲头的,以此提醒他要好好学习,所以,你看右边的形状,多像一只手拿着小棒在赶着前面的小孩子啊。这时,学生可能会有疑问:过去老师还打小孩子啊?我解释说:有句俗话叫“严师出高徒”。古时候的老师被称为先生,学生读书不好的时候,他就会用小棍子敲打。我们现在多幸福啊,老师们都是那么爱你们,你们更应该尊重老师,好好学习。这样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故事,学生听起来趣味盎然,效果很好。

再如教学“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起来就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什么叫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代理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教学,学生不仅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受到了道德教育。

三、联系生活中的特征,引导学生品味汉字的精神价值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例如,我帮助学生记忆“好”字是这样讲的:“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就是男女生活在一起组成家庭,生活就(好)了。教学(美)字,我就要讲羊大则味美,它的本义就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 “美好”的意思有所不同。这说明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历史含义。在古代和现代的汉字文化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极力想做到的。结合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我让学生用“美”进行组词,学生用“美”组了很多的词:美丽、美女、美人、美好、美餐、美味、赞美、精美等。组词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学生发现这些词各有特点,但是共同点都是围绕“美”,有了这个核心字,这些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都是非常好的。

(德),我们天天说品德、道德,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从古汉字的造字规律上,我们就能看出“德”的本意和所指。课堂上,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人在路上行走,问学生:如果两个人在路上走,他们可能去干什么?他们一路上又会说些什么?一年级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答案五花八门:去逛超市、去打球、去菜市场、去美容、去池塘边钓鱼……我接着和学生探讨:两千多年前,那时是没有超市、美容院的,那个时候会有什么?一番探讨之后,学生继续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我适时引导:两个人一起去做事情,他们随时都要接受别人的监督的,右边有只眼睛在看呢。中国有句古话: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自觉管好自己,接受监督。但是真正的德是不要人来监督的,不需要别人看的,它是要放在心中的。所以,在德字的右下方有一个“心”。古人造字的时候,就给了我们很多智慧的启迪,是我们的精神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

中国的古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这些汉字的本身就是经典,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被称为“经”,如《道德经》《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册的书。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后来我们的学习中就出现了词典、字典、法典……

在我看来,经典就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约束与精神价值的根源。我们一听说经典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汉字是经典,一部好看的电影是经典,一幅传世的名画是经典,一句传诵千古的诗句也是经典……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经典的汉字,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会继续和他们一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路探索,一路前行。

上一篇:工地管理的规章制度下一篇:五方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