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2024-09-09

帮扶工作情况汇报(共11篇)

1.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XX县XX镇XX村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XXX

(20XX年X月X日)

XX村位于XXX。全村分XX、XXX、XX等三个自然角落,土地总面积X亩,其中耕地面积X亩,林地X亩。全村现有X个村民小组,XX户,XX人。现有村两委成员X人,党员X人。2010年,XX村被确定为市重点帮扶村。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工作,立足该村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有效地推进整顿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帮扶工作计划

驻村后,我们迅速深入X村的各个村落、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座谈会,拜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及部分在外工作的乡贤,详细了解了村情民意,既阐明驻村任职的目的任务,又争取群众支持。驻村以来,入户走访群众X多人次,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X多人次。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X村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主要有利条件有:一区位优势明显。X村位于X,具备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基础条件。二气候条件独特。该村地势较高,平均海拔X米,夏季凉爽,雨量充沛且湿度大,具备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三传统工艺闻名。该村有X的传统工艺技术,所生产的上X米粉,适合糖尿病人食用,远近闻名。四人文资源丰富。历年来考 上大专院校以上X多人,其中博士后X人。同时,我们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农业产业结构较单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增收难度较大。二村财薄弱,财源少,收入不稳定,2009年村财收入仅2000元,主要来自生态公益林管护费。三新农村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四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两委结构不尽合理,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

通过认真分析有利条件及主要问题,我们对原来初步制定的帮扶计划,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梳理和可行性论证,制定了《X村帮扶开发工作计划(2010-2011年)》,分8大类共18个帮扶项目。

二、认真履行职责,帮扶工作有序推进

《帮扶计划》制定后,村两委首先进行任务分工,并针对具体项目拟定实施方案。同时,按先易后难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狠抓工作落实,有序推进帮扶工作。

1、开展科技帮扶,发展特色农业。我们通过发挥挂钩单位人才和科技优势,立足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发展特色种养业,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蔬菜基地建设。市科技局将我村列入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市农科所派出2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3年内定期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指导及技术研究。2010年秋季中稻收割后,发动村民冬闲田种植芥菜、甘蓝等蔬菜品种100多亩。申报的市重点科技项目“X高山蔬菜优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项目,市科技局已批准立项并资助X万元经费,县科技局配套支持X万元。现引进X个小西红柿品种、X个甘蓝品种、X个菜用甘薯品种进行试种试验。X月上旬,市农科所还将在我村开展马铃薯夏繁示范。二是油茶林和名贵花卉苗木基地。村集体原有200亩油茶林(2009年 种植),2011年又新植150亩,我们邀请专家到村实地指导栽培管理,并将油茶林发包给群众经营管理增加村财收入。引导村民扩大花卉苗木种植规模,主要种植茶花、桂花、罗汉松等特色花卉。三是淡水养殖基地。现有村民经营鱼塘6亩养鱼2万尾,利用冬春修水利之机,投入7000元,帮助进行塘坝整修防渗,确保鱼塘安全。四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培育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我村以发展传统米粉(水粉)加工业作为帮扶工作突破口,引导群众自筹资金50万元,村集体以土地换算资金入股,建设X村米粉加工厂。现已完成厂房建设、场地硬化、设备购臵、包装设计等,2010年底投入试产。此项目可安排本村富余劳力10多人(主要是驻村中老年人),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增加村集体收入。

2、开展村容整治,建设宜居新村。针对村民居住条件较差,结合村容村貌整治,着手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一是新村建设。完成外洋长垅新村住宅小区规划、施工图纸平面图设计,第一期建设6幢4200平方米,土地报批手续已按规定呈报上级有关部门调整、审批。现已完成征地工作、地面平整和施工道路建设,有两户已开工动建。二是旧村改造。原计划在206线公路旁外洋村落进行村容整治、旧村改造,共需拆迁旧房7座。已完成小区规划、图纸设计、部分耕地调整。由于村民经济状况差,拆旧建新费用大,部分拆后无力重建,暂时无法统一实施,经征求村民意见,村委会研究决定此项工作在3至5年内分期逐步实施。三是开展环境绿化美化。做好产溪水源头整治保护,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垃圾坑5个,发放垃圾桶95个。发动群众投劳360多工日,开展省道206线公路两侧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并统一对其门前空地进行水泥硬化,面积2400多平方米,总投资近10万元。开展卫生文明家庭评比活动,鼓励村民树立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切实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3、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蓄水池2个,铺设引水管3公里至各个村落,总投资12万元。为加强管理,自来水承包给村民经营,水价每吨仅0.39元,目前全村90%接用自来水,大大改善群众饮用水条件。二是修建水利设施。X防洪堤石砌护岸工程,于2010年7月开工,11月底竣工验收,全长600米,总工程量近40万元。发动村民投劳300多工日,对马坑水圳进行清淤,已修复加固水源头水坝、浇筑水泥渡槽3公里,投入资金近15万元,解决了3个村民小组200多亩农田的灌溉,现全村所有耕地实现自流水灌溉。三是村部整修。投入7万多元,进行屋面防水、地面铺砖、水电改造、墙面粉刷、增设卫生间等,改善办公条件;更新党员活动室党建牌匾,修缮卫生服务室和老人活动室,更新村务党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四是道路设施建设。X村有X宗教点,周围有钓鱼基地、油茶林基地、名贵花卉基地等项目,村委会计划将这些项目整合发展乡村游,增加村民收入。为此,投资15万元,开通了X至X2公里乡村游道路,路面铺片石,为今后发展乡村游创造了有利条件。X寺已出资12万元,铺设登山人行道5公里,建设森林人家、山顶休闲亭阁等。

4、发展社会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一是建设村级文体中心。投入10万元,在村部建设篮球场1个,并增设阶梯看台、球场灯光设备,安装健身器材5套;更新充实农家书屋、棋牌室、阅览室等,建设集文化、健身、娱乐、休闲等文体活动中心。投资3万元,初步建成村公园。市农科所团支部赠送电脑 1台,农业科技书籍X册。二是关心弱势群体。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20XX年考上本科的6名学生,共发放奖励金X元,对2名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了一定经济 资助。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五保户、贫困户26户,并发放慰问金。在老年节,召开X岁以上老人座谈会,发放纪念品,送去节日温暖。

在抓紧推进帮扶项目的同时,我们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目前争取各种资金X多万元,其中到位捆绑资金X万元、水利建设(小农水项目)资金X多万元、其它资金X万元,另发动群众集资50万元。

三、夯实组织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是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驻村伊始,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创先争优活动及X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切实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双带”能力得到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制定创先争优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确定以“五好五带头,X添新翼”为活动主题,落实公开承诺事项和领导点评,着力增强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维护社会和谐的本领,扎实抓好帮扶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转变思想观念。组织村两委到X村、X镇、X县X村及X等地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增强责任感,形成“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工作氛围。二是加强村班子建设。认真学习推广“168”农村党建模式,认真开展村级班子“回头看”活动,制定落实村级工作议事决策、直评村干部、民主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轨道,为帮扶工作强化了组织保证。每月定期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事宜班子成员共同商讨制,为强村富民 作出贡献。三是抓好后备干部选拨培养和党员队伍建设。一年来新培养村级后备干部X名,发展党员X名,入党积极分子X名。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及党费收缴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基础台帐,确定专人定期联系,确保外出党员离家不离党。为X名流动党员发放活动证,确保他们参与当地正常党组织活动。四是开展党建联建联创活动。驻村以后,经牵线搭桥,村党支部与市农业局机关党委、市农科所党支部、X县农业局党总支、X镇党委组成党建联建联创对子,定期与村两委会座谈交流,共同探讨村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上门探望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群众,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已先后派出X多位二十多人次党员专家到村现场调研,指导科学确定帮扶项目及发展生产。

四、加强学习锻炼,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驻村是一次锻炼,也是一种考验,驻村后我坚持做到建设自我、完善自我。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和实践,基本掌握了农村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提高。在学习方面,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自觉向省下派驻村优秀代表李彬同志学习,向镇村领导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和领导能力。在廉洁自律方面,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带头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带头严于律已,洁身自好,清白做事。在提高领导水平方面,坚持集体领导,凡事能做到群策群力、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不独揽大权,不驾凌于其他人上,遇事多沟 通,发挥其他人员的作用;遇有重大事情或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向镇党、政领导和包片领导报告。

回顾一年来的驻村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我,但离各级领导的要求、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运用挂职锻炼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学习,立足岗位,为“三农“工作多做贡献;也会永远记住曾经是X村的一员,继续关心、关注X村的发展。

2.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对培训工作负总责, 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多部门配合,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为将帮扶落到实处, 学校在总结多年帮扶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制定了分群体、分目标的援助措施, 积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提高了就业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 科学设计, 破解认定难题

学校科学设计了就业困难在校大学生的认定指标体系, 从市场需求、社会资源、就业观念、就业竞争力和求职能力五方面, 综合评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设置自我评估, 辅导员评分, 同学互评的环节, 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之初和中期,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动态评估和调整, 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 根据其就业困难原因和求职意愿, 提供有针对性的资金、岗位、信息和培训等就业帮扶, 促进其充分就业, 并定期跟踪反馈就业帮扶效果。

(二) 多措并举, 力争帮扶无死角

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学校还制定了参训规定, 从出勤、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参训同学认真考核。培训前组织统一的训前教育;培训中, 指定专门学生负责人加强管理;培训后, 组织参训同学开展交流座谈, 及时总结培训心得。三年来, 我校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

二是多次在校内举办“就业能力拓展训练营”, 通过团体和个体辅导、实战模拟等形式, 围绕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求职技巧、自信心提升和职业视野拓展等内容, 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

三是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开展了“五项专题活动”, 即对每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安排一个辅导教师、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开展一次个体咨询、组织一次技能培训、发放一次就业补贴。三年来累计发放15万余元。

四是积极开展学生自助活动, 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就业自助协会、大学生资助团、大学生心理支援团的作用, 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写作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减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 有效提高了就业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五是积极为离校前未就业学生提供需求信息、职业咨询、指导和服务, 帮助其联系就业实习单位, 重点推荐就业。三年来累计成功推荐就业困难学生百余名。同学们纷纷表示, 在学校感受到了关爱、找到了自信, 砥砺了品质, 收获了成长。

(三) 广开渠道, 实现沟通无障碍

一是建设“信息高速路”。学校利用就业信息网、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用人单位信息库等组成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就业困难学生定制信息套餐, 根据学生需求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二是打造“咨询一键通”。就业困难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 进行职业测评和政策咨询, 专门安排就业指导中心和基层就业指导教师跟踪指导, 跟踪了解其简历投递、笔试、面试等环节, 及时解决学生在职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 积极关注, 总结典型树榜样

学校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介, 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自立自强”学生的就业帮扶政策, 宣传提升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活动和就业帮扶活动, 宣传就业困难学生的成功案例, 努力营造关心就业, 关注成长, 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对就业困难学生, 实行无条件的全程积极关注, 定期跟踪帮扶效果, 调查学生的新需求和新意见, 举办专题研讨会, 探讨新形势下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就业援助的思路与方法, 及时调整和改进帮扶措施。

3.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1.强化领导抓帮扶

省农委党组高度重视“三帮扶”和“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提出帮扶工作“一年打基础、二年迈大步、三年变面貌”的总体要求,明确下派干部要做到:围绕实际需求抓帮扶,突破重点问题抓帮扶,坚持统筹兼顾抓帮扶,增强内生动力抓帮扶,用好强农惠农政策促帮扶,坚持在求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帮扶任务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委党组会议要求,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副主任为副组长,帮扶干部所在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从组织上保障了活动顺利开展。委党组考虑“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政治性强、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决定从全委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业务的处级干部,每批1年时间,实行接力帮扶,一帮三年不变,集中全委力a量做好帮扶工作。在下派前,举办了帮扶干部专题培训班,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同志亲自到会并讲课。同时举行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欢送仪式及时把下派干部送到位,第一时间与帮扶地搞好对接。为深入推进“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委领导结合帮扶工作实际,建立了帮扶联系点,带头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模范行动引领和带动各级党员干部,广泛参与“三帮扶”工作。同时建立了委领导包保责任制,落实每位领导的帮扶工作联系点,9位委领导分别帮扶1个薄弱村、1户困难党员和1户困难群众,作為帮扶工作示范点,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在帮扶工作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委里定期对“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进展情况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全面掌握和了解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勤沟通、常调度、解难题,确保整个工作抓得紧、落得实、见成效。

2.突出发展抓帮扶

围绕“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的目标任务,把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放在被帮扶村的发展上,做到真帮真扶,动真情办实事。

2.1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省农委下派干部深入帮扶村调研200多人次,平均每名下派干部到基层都在5次以上。在调研的基础上,全委每名选派干部都结合帮扶村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年发展规划的意见和总体想法。目前,所帮扶的20村,已经有9个村制定完成了发展规划,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其余11个村的发展规划正在着手编制。帮助协调解决发展规划资金20多万元。

2.2真抓实干,破解发展难点 与群众和基层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委下派干部从被帮扶村实际需要出发,都把被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内容,纳入到三年规划中,共需资金3000多万元。目前,已帮助修建公路10多公里,经管站帮助东辽县建安镇营场村修建农道桥1座,农垦处帮助安恕镇关门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万元。

2.3因此制宜,打牢发展基础 根据调研和当地实际情况,下派干部把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帮扶的主要抓手,增强被帮扶村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东丰县南屯基镇北屯基村等把发展蔬菜棚室建设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东丰县白泉镇西柳村把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作为发展重点、东辽县建安镇革新村等把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东辽县建安镇营场村、安恕镇大道村、白泉镇安全村等把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3.发挥优势抓帮扶

充分利用对农村工作熟悉、对农村政策熟悉的优势,积极发挥职责优势,认真抓帮扶。

3.1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农业处提出在帮扶工作中落实国家补贴政策的程序和对象、投放的资金在合法基础上,对帮扶村进行重点倾斜,把好事办好。乡企处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拉拉河镇增福村帮扶重点,农机推广站把被帮扶村纳入到辽源国能秸秆发电原料基地,可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3.2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省农委农业总站、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绿办、乡企处、环保站、蚕研院、蔬菜院等帮扶处室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在帮扶村积极开展重大增产技术、农民职业技能、绿色食品、蔬菜种植、蚕业放养等科技培训,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

3.3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结合被帮扶村实际,积极组织本系统、本行业农业专家、技术员直接到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家里,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直接帮扶。下派干部根据本身业务,也直接到村入户进行帮扶。半年来,共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到村入户指导、培训1500多人次,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人才和智力的优势。

4.整合资源抓帮扶

4.1整合农委资源 省农委党组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委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根据帮扶工作实际需要,在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基础上,为每个村争取国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20万元,全委共争取整合资金400万元。

4.2整合处室资源 1人深入基层帮扶,所在处室单位做后盾、全力支持,是农委工作的突出特点。全委20个下派干部所在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都多次深入到帮扶村进行调研,把帮扶工作作为全处室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集中力量,全力做好。省农机鉴定站为帮扶村引进两台单行玉米收割机,节约资金5万余元;委计划处计划为帮扶村解决项目资金50万元。

4.3整合其他资源 为做好帮扶工作,对上积极与农业部沟通,争取支持,对下积极与市、县两级帮扶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各出其力,各负其责,把帮扶工作做实。乡企处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积极沟通,把推广新型粮食烘干设备和能够防鼠防潮的新型储粮仓建设列入到2012年农业部科研专项中,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与辽源市检察院一起筹措帮扶资金10多万元。

5.立足长远抓帮扶

“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被帮扶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建强一个班子、发展一批党员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求,各下派干部和帮扶处室单位,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以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为核心,以健全和完善村“两委”班子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为重点,以改善村委员办公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村干部素质和致富能力。农机处帮助白泉镇安全村筹措资金10万元,新建(部分维修)村部12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40平方米。蔬菜院计划在杨木林镇兴安村发展一批年轻党员,把能率先致富,又能带领村民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领导班子的接班人或入选领导班子。农机鉴定站、土肥站等帮扶单位带领被帮扶村村干部到发展较快的乡、村学习,转变观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省绿办把发展党员纳入计划,重点发展年轻同志入党,增强村支部的活力,培养新时期带领农民致富的年轻党员。

此外,雪中送炭抓好帮扶,认真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目前,下派干部和帮扶处室基本都对困难群众和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捐款捐物达5万多元。

4.帮扶工作进展汇报 篇四

完善帮扶机制 服务困难职工

——对全市工会系统帮扶机制建设和困难职工状况的调查

报告 王凤敏

自3月6日市总工会全面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市委第九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服务大局、发挥作用”为主题,以“项目建设年”和“全面效能建设”活动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严格按照《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部署整体推进,准备工作周到细致,学习调研扎实有序,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按照学习实践活动安排,对全市工会系统帮扶工作和困难职工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基本情况

白银市共建立市、县(区)两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6个,设帮扶救助站1个,其中市总工会帮扶中心成立于2007年5月,选址改造建成,按照全总的标准建立,全总颁发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牌匾。市总2008年10月组成市级验收组对三县两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按“六有”标准验收为合格帮扶中心,上报省总已认定。市、县(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设立了生活救助、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办理资政等窗口,对困难职工实行“八位一体”的直面服务,专设了职工热线电话“12351”,加大对参加工会组织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至目前,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帮扶困难职工4087人次,资金278.21万元,有效的促进了全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2、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

全市有职工总数90935人(包括农民工),困难职工总数22481人,占职工总数的24.7%,其中因下岗失业职工5403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4%,患病职工1225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5.4%,意外灾害429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9%。目前,全市已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11573份,其中特困职

工档案7764份。

二、工会帮扶工作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看,全市工会系统帮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广大困难职工的需求,做到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会十五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津帮扶中心的指示精神,结合全市困难职工实际,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措施,增强帮扶工作活力,全力推进帮扶工作健康开展。近几年我市帮扶困难职工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构建了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

2006年新一届工会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就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及时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了全市工会帮扶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工作建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市委常委会三次听取市工会的工作汇报,市委张书记亲自到市总工会调研工会工作,突出强调,要把维权和帮扶救助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政府袁占亭市长(时任)两次带领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市总工会召开联席会议,帮助解决帮扶中心专项资金、场地建设、人员编制等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责无旁贷的支持工会工作。2009年2月2日市委袁书记等带领市上有关负责人到帮扶中心视察指出“要把技能培训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来抓”。市委分管领导也多次到工会检查指导工作,参加工会举办的各项帮扶慰问活动。三县两区党委、政府及其“两办”就工会工作下发文件。要求按同级副职解决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建制和人员编制问题,为帮扶中心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目前,全市工会帮扶工作处于党委重视与政府支持的良好环境之中。

2、建立了帮扶工作的制度机制

把夯实基础建设作为关键环节,从制度建设上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制度机制。一是制定工会工作措施。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以市委红头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对帮扶工作做了具体强调,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工会帮扶救助工作纳入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之中,推动市、县(区)两级帮扶中心逐步向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帮扶救助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在制定《帮扶中心建设实施细则》的同时,又配套制定了《困难职工救助工作细则》、《信访接待工作实施细则》、《法律援助工作实施细则》、《职业介绍工作实施细则》、《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细则》、《热线电话接听工作实施细则》等六种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岗位分工、落实了工作任务,做到工作有制度,操作有标准,程序有规则,救助有条件。三是健全基础管理体系。全市建立健全了二级标准、二级管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体系。所有困难职工档案必须经过审核通过后,才可实名制录入,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

3、打造了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市总工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多元筹资使帮扶工作正常运转。市总完善了市级帮扶中心建设及制度改造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打造帮扶工作点运转上来。帮扶计划的实现,关键是资金的筹措做保证。其一积极向上级争取帮扶资金。06-09年中央财政、省财政下拨帮扶资金251万元;其二积极向当地争取配套资金,06-09年共配套70万元,其三积极开展募集资金活动。07-09年动员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条管单位职工每人捐30元的办法,两年共募集资金30万元。目前,市级帮扶中心按 “六有”要求正展帮扶工作,得到职工好评。二是促进了县(区)搭建帮扶中心工作平台。2007年市总拿出15万元,支持县(区)帮扶中心建设。三县两区工会均于2007年全部建立了副科级建制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其中,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平川区配备了帮扶中心主任,副科级待遇)。办公场地面积均在20平米以上。县区财政每年配套帮扶资金在5万至10万元不等数额。08年市总又拿出18万元支撑三县两区帮扶中心和白银公司工会开展日常救助。并向五个县级帮扶中心和一个1个帮扶站下拨帮扶资金60万元。三是强化了帮扶工作领导平台。市总成立了帮扶中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全市职工扶贫帮困有关重大问题,确保帮扶中心工作的顺利实施。各县区相应成立了帮扶中心领导小组。

4、形成了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通过工作实践,逐步认识到要把党和政府好政策、好措施落实到位,必须建立严格的、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制定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管理办法》,并设立帮扶资金单独帐号,专款专用,救助活动资金、送温暖资金分配程序是按照分配原则、比例额度,提出分配方案,提会议研究决定;日常救助资金分配程序是基层工会申报,派人入户调查,提出救助标准,核实确认,报分管副主席审核,最后被救助者(到财务事业部签字)领取救助金。二是强化监督措施。强化监督措施,力求做到公开透明:

1、要求基层工会对市总拟确定的救助困难对象,在职工所在单位范围内,及时反馈结果,最后确定救助名额及金额。

2、以大会发放仪式,邀请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市上领导出席发放仪式来见证资金发放。

3、资金发放由市帮扶中心和工会财务人员共同操作等三项监督方法。三是加强检查督导。就重点工作到各县(区)进行了检查督导之机,重点听取县区党委政府关于帮扶中心建设的情况汇报,汇报会由县(区)工会、财政、劳动(人事)、编办等部门参加,针对帮扶中心建设存在的场地、人员、办公设施、专项资金等问题在现场予以协调解决。

5、形成了帮扶救助的落实机制

把扩大帮扶覆盖面,注重帮扶效果,努力使帮扶中心打造成为充满阳光和爱心的困难职工之家视为工作目标。一是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2007年-2009年“两节”期间共慰问企业374户,资金745.13万元(其中省上108万元,争取当地财政637.13万元),涉及职工39280人次。夏季开展为一线职工送清凉活动。购买降暑用品3万元,送到困难企业900名职工手中。二是开展了救助特困职工和救助生活困难职工活动。三年来,共救助重大疾病职工428人,资金74.2万元;伤残职工240人,资金11万元;遗属195人,资金10.92万元,困难职工生活救助2000人,资金63.2万元。在帮扶救助工作中我们还特别向农民工和困难女单亲职工倾斜,其中救助农民工187人,资金8万元,困难女单亲388人,资金31万元。另外向困难单亲女职工买保险280份,资金1.68万元。三是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本着让困难职工子女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阶段一个不能辍学的宗旨,特别是让寒门成功考生梦圆大学,年年在8月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困难职工子女的录取及升学情况,市总工会根据困难职工建档情况进行了严格审核,并按照资金总量和救助标准确定了救助比例和救助名额,具体分配到各县区和各基层工会,集中统一召开金秋助学仪式。三年来,共救助学生722名,发放资金67.51万元(其中大学生450人,资金61万元,高中(含中专)272人,资金6.51万元)。四是开展了为困难职工送培训活动。按照脱贫要“造血”,扶贫见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帮困工作的新途径。用送培训、送技术、送知识、送岗位,进一步深化帮扶工作。08年了解白银、景泰下岗女职工喜爱刺绣制作的愿望,首先市总从事业收入中挤出10万元,用于08年下岗再就业培训,其中已下拨培训费5.2万元,依托景泰县总工会和龙峰刺绣工艺有限公司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使130名下岗职工掌握了一技之长,得到了经济收入。近两年侧重举办多项技能培训工作,08、09两年共举办电焊工、汽车维修、刺绣、家政服务培训班七期,培训就业困难人员303人,支出培训资金18.029万元。其次通过岗位信息栏大力宣传,向中科宇能公司、中集华骏公司、雨润公司、三旺农牧饲料等企业介绍岗位283人次。其三是开展了法律咨询服务工作。三年共接待职工上访151件,其中接待有关法律咨询32人次,聘请白银市开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市帮扶中心常年法律顾问,为困难职工维护合法权益搭建了平台。

三、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表明,白银市工会系统的帮扶工作取得了初始阶段的成绩,使困难职工困难窘迫现状得到了缓解,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帮扶力量有限。做为社会团体,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帮扶救助。

2、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他救助资源有效利用。要加强整合资源办大事的意识。

3、资金紧缺,人力不足。县区帮扶中心、公司帮扶站没有能力把日常帮扶和重点帮扶并举。由于改革改制改组、城市资源枯竭的因素,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随着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工会帮扶工作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工会帮扶工作的内容和涉及面也不断地增多和扩大,帮扶资金不足,使日常困难职工的救助工作运转困难。由于救助任务大,工作人员配备状况表现为人少事多,大多帮扶中心的人员是双重身份,身兼数职,压力大。

四、困难职工致困状况的分析

调研表明,随着困难职工的帮扶范围扩大、帮扶职工数量增多、困难职工群众的需求、内容发生了变化,客观现实对工会帮扶工作任务压力加大。对此,分析造成困难职工致困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下岗失业造成职工生活困难。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再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级工会组织也竭尽全力,狠抓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还是有部分职工难以实现再就业。二是受资源枯竭的影响,企业停产、破产造成地域性或行业性的职工生活困难。如长通厂停产,龙鑫公司由于资源枯竭与白银公司分离等原因,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职工工资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特别是一些企业的退休职工和白银公司的家属工的生活极为困难。三是行业不景气和企业经营不善造成职工生活困难。由于部分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经营管理不善,大批职工待岗、放长假,职工收入没有保证,造成了职工生活困难。如我市的磷盐化工厂、甘宝棉、靖会管理处、靖远县种子公司、水务局等,职工困难面大,困难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四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造成职工生活困难。即便是进入了低保的部分困难职工,所领到的生活费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生活就更加困难。五是职工自身原因和天灾人祸等意外因素造成职工生活困难。部分职工由于收入低,遇到自然灾害、生病住院、子女就学等情况生活

就出现了困难。

五、对可持续帮扶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会帮扶工作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其作用、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工会帮扶工作一定要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要更好的实现职工的愿望,满足困难职工的需要,维护困难职工的具体利益,就要主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工会帮扶工作自成一体的同时,融入整个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实践科学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找准工会帮扶

工作的定位 目前,我国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工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协助政府编制适应职工生活需求的更加细密的社会安全网,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就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工会十五大提出“工会要做好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这是党中央对工会的信任和要求,是各级工会的职责和定位。帮扶中心作为服务困难职工的窗口、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阵地、实施送温暖工程的载体,在城市转型,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中,工会帮扶工作要按科学发展要求,切实找准帮扶工作的定位。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帮助、扶持困难职工的新举措,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了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全方位服务。三年来,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仅靠工会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是有一定局限性。要快捷地解决每一位求助的困难职工问题,不要说中心,就是举全工会的人力和财力,恐怕也难以满足职工的需求。因此,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定位于“遗失补缺、救急济难、快捷服务”,遗失补缺就是既要补政府社会保障的遗和缺,也要补基层单位的遗和缺。解决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困难职工解愁,才是帮扶中心应该做、也是为构建和谐

社会必须做好的工作。

2、整合帮扶资源,形成合力,深化帮扶工作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方方面面,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多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这有赖于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工会不仅要率先帮扶,更要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好自身帮扶与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目前困难职工问题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要不得拓宽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中心与工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帮扶困难职工。

3、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一要健全完善制度。帮扶制度要与时俱进,帮扶中心要根据实际建立信访接待、职业介绍和培训、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二要配备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帮扶工作队伍,将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帮扶工作队伍中来。三要加强对帮扶中心的组织领导,工会主要领导人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帮扶中心工作,对职工群众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意见。四要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要想使帮扶中心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良性循环,必须有坚实的资金基础。因此,建立政府拨款、工会自筹、社会捐款的资金筹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政府拨款要加大力度,及时兑现,最好是列入财政预算。五要建立帮扶中心合法身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送温暖工程的深化和延续,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机构,因此,中心应做为各级工会组织的一个正式机构存在,具有合理合法的事业编制身份。只有这样,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才能巩固发展,才能建立履行维护职能,服务职工群众的一个品牌。六要着力加大“输血”的力度。继续发挥工会遗失补缺、救急济难的作用,创新帮扶形式,如爱心超市、爱心医院,爱心会员卡等多种形式为困难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把工会系统三年来开展的节日送温暖活动与日常救助结合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帮扶救助覆盖率不断扩大到全体困难职工。七要着力加大“造血式”培训和创业的探索。各级工会帮扶中心、企业工会要按照全市再就业、再创业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困难职工就业困难的实情,及时制定为困难职工送培训、送技术、送知识、送就业的实施计划,进一步深化帮扶工程,并有计划的从帮扶资金中切割1/3的资金用于培训。同时,要做到就业信息共享,积极为就业搭桥和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为困难职工再创业提供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困难问题。八要最大限度的争取党和政府支持。帮扶中心的所有工作,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政府理应支持。当然,要使领导认识上取得一致,工会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大力宣传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来自企业和困难职工实际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帮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以工作实绩不断取得党和政府的认

5.帮扶工作情况汇报(雁鸣湖) 篇五

关于帮扶雁鸣湖大山村情况的汇报

自去年以来,延边州农村信用联社信贷处按照延边州政府关于2010年新农村建设开展“示范提升”工程的指示精神,与敦化市雁鸣湖镇大山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信贷资金为导向,积极引导被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走科技致富之路,经近两年经营支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将延边州农村信用联社信贷处开展“示范提升”工程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处高度重视,成立以处长李龙浩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职主抓此项工作,明确职责。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帮扶对接驻村工作有序进行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在2010年5月14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到大山村与该村村书记王庆阳等村干部进行帮扶工作对接,驻村后,为吃透情况,理清工作思路,1

我们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一是坚持不吃请、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按驻村要求住得下,做到了心入、身入、深入群众。二是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将下基层活动与支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并把驻村帮扶工作确定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帮扶活动。通过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我们结合大山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以投放信贷资金为主要的帮扶措施。在具体的帮扶工作中,我们处派专员进驻敦化市雁鸣湖信用社,亲自指导信用社对大山村开展信贷支农工作,有效确保了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信贷支农,大山村走出新天地

雁鸣湖镇大山村位于雁鸣湖镇区内,全村总户数343户,总人口1,123人。该村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

4平方公里,基本农田288公顷,0.84公顷/户,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所以该村主要经营项目为就近或在外承包耕地、养殖业、食用菌种植、种植有机大豆及水稻、水库养殖、餐饮等。全村年人均收入为7,500元。

年初以来,雁鸣湖信用社以信贷资金为导向,积极帮扶发展其旅游资源优势,把当地旅游业、餐饮业作为对外开放、资源开发、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加以支持发展,为雁鸣湖镇大山村经济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做好帮扶工作,在我处工作组的指导下,雁鸣湖信用分社对大山村加大贷款帮扶力度,积极增评信用户,共计评定信用户72户。截至2011年7月末,共发放各项贷款289笔,贷款金额为1,630万元,其中农户信用贷款68笔,金额150万元;保证贷款28笔,金额109万元;抵押贷款13笔,金额926万元,联保贷款179笔,金额442万元,发放农户直补保贷款1笔,金额为3万元。

在贷款投项上保证传统农业扶持的同时,注重向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倾斜,截止目前,共发放农业种植业贷款900万元;投入新兴产业(如:雁鸣湖大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750万元;投入特色产业贷款350万元左右(如:雁鸣湖黄金水岸、步意泉山庄、雁鸣湖船屋)

其中对雁鸣湖镇大山村支柱产业雁鸣湖大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放生产流动资金抵押贷款750万元,该公司

成立于2004年,经过近7年的发展,在雁鸣湖信用社贷款支持下,现已成为集农产品研发、深加工、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外向型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企业主要产品有“雁鸣湖纳豆”(包括鲜纳豆、冻干纳豆、纳豆精华素、纳豆咖啡、纳豆冻干粉)、等系列有机健康食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该公司成为国内各大知名保健企业及生物科研机构的原料供应基地。由于雁鸣湖镇大山村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供、销链条,促进了当地大豆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的农民收入。

对大山村雁鸣湖黄金水岸,以保证贷款方式发放20万元贷款,用于养鱼流动资金。该水岸以经营水上餐饮娱乐、休闲旅游、水产养殖等特色旅游项目为主。每年鱼业收入80万元左右,水上餐厅及客房收入50万元左右。

众所周知,去年大山村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的洪涝灾害,但该村仍然是个丰收年,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8900元,远远高于上年。

虽然我处在驻村帮扶中做出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充分发挥信贷支农的优势,把驻村帮扶工作扎实做好。

6.实施帮扶工程情况汇报 篇六

努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社区民族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社区镇位于新泰市南部山区,辖40个行政村,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村8个,人口1.2万人,是泰安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全省主要回族聚居区和“全省民族工作重点镇”。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做好民族帮扶工程,抓调整、启动力,加快了民族经济发展步伐,以经济的振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民族帮扶工程完成情况

在各级的民族帮扶工程中,我镇共有6个项目,涉及6个民族村,其中,泰安市政府确定的第三期少数民族帮扶工程有3个项目,涉及3个民族村。一是车阳村800亩荒山绿化开发项目。总计投入40万元,种植柿树苗2万棵,冬早1万棵,侧柏4万棵,建成柿子种植基地400亩、冬枣200亩。修出了一条长1800米、宽6米的盘山路,实现了“山顶侧柏戴帽,山腰柿子缠绕,山下枣树抱脚”的立体规划。二是山东西村打井及电力配套项目。在泰安、新泰两级的帮扶下,1

打深井一眼,在新泰市电力局帮扶下,架高压线500米,及时配套安装了变压器、配电盘等设备,又自筹资金10万元,铺设大口径输水管道1500米,解决水浇地600多亩,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东沈东村至田村水库沿河路建设工程。社区沿河路建设工程是涉及民族村最多的一个“村村通”帮扶项目,共连接18个村,涉及人口2万多人,其中有民族村6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万人。该项目于06年1月份全部竣工投入使用,这一项目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沿河回汉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民心路”。

长期以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民族村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帮扶资金600多万元,完成帮扶项目10个,先后打深井9个,铺设管道2.4万米,为8个回民村安装了自来水,完成了架电整网工程;投入帮扶资金32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完成8个回民村通车里程为40公里的水泥路建设,回族村已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讯“四通”,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投资600万元,按省级规范化标准建两处回族联小。目前东沈联小即将峻工,山东回族联小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成后可安排8个回族村、4个汉民村的子女上学。今年,投资10万元建成了沈村清真女寺,成为新泰市第一处清真女寺,方便了回族群众开展宗

教活动。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在帮扶工作中,我们立足实际,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入手,想尽千方百计,确保各级帮扶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一是加强领导,为民族帮扶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回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回族村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实行“四个优先”,即:优先提供土地、技术、资金和上级帮扶项目;制定了8个回族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了民族发展项目库,用大项目、大投入推动民族经济大发展。同时,我们重视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村干部素质,围绕“促强、帮弱、带中间”的思路,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加强民族村班子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去年以来,先后培养选拔民族后配干部30人,调整充实两委班子成员12人,有4名民族后备干部调整为村支部书记,保证了民族班子的延续性,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做好民族帮扶工作夯实了组织基础。

二是落实责任,确保帮扶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为保证帮扶项目的组织实施,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制,进

一步明确项目所在的村党组织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充分发挥农业、林业、水利等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负责帮扶项目的实施和协调。同时党委政府安排班子成员包重点工程,具体落实帮扶任务措施。协调解决项目对接和施工过程中资金、物资、技术、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期完工。在卢家沟村道路建设项目中,党委专门安排分管道路建设的副镇长盯上靠上,积极协调资金先40多万元,完成6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受帮扶工程带动,今年村班子筹措部分资金为村民安装了路灯,建起7间科技文化活动室,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为帮扶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少数民族大镇,地处两县(市)、四镇交界处,人员复杂,因此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为化解矛盾推动“平安社区”建设,我们成立了镇民族团结促进会,组织阿訇、干部、教师及德高望重人士40多人,及时解决民族间介于政策法律和村俗民情间的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延长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手臂。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采取办班、召开专题会等形式,强化对正确民族观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尤其在回族重大节日期间,党政领导班子都深入到清真寺同群众一起欢度节日,融洽了干群关系,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近年来,我镇经济发展、社会

稳定,没有一起群体性事件。

三、巩固成果,找准切入点,推动民族帮扶工作上水平民族帮扶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民族村发展步伐,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全镇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回族个体工商户达到1000多家,其中清真肉食品加工点200家,饭店30多家,各种屠宰坊销售点600多家。有的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养殖专业村、屠宰专业村和清真食品加工专业村,少数民族人均收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坚持外部引导帮扶与激活民族群众发展动力相结合,按照创建“文明平安生态”民族村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民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再接再厉,真抓实干,不断把民族帮扶工作引向深入,为全市民族团结、民族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7.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讨 篇七

一、高校弱势群体学生

( 一) 概念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 是指存在心理问题、生理缺陷等问题的学生群体, 且因这些问题, 导致这些学生在占有教育资源、竞争能力、获得就业机会等方面能力欠缺。弱势群体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的施教效率, 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 二) 类型

1、经济困难型。经济困难型学生, 往往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其无力承担教育费用以及生活费用, 这类学生经济困难是由于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或者突发事件造成经济来源丧失等。经济困难型学生, 心理上往往是存在心理负担的, 他们的心理都比较脆弱,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想法。

2、学习成绩差型。学习成绩差型, 是指在大学期间由于先天的遗传或后天的努力不足导致的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在心理上都不愿意学习, 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自暴自弃, 最终没有完成学业就被迫走入社会。

3、生理缺陷型。生理缺陷型学生, 是指学生先天或后天存在身体残疾、体弱多病以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 高校中生理缺陷型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少的, 但是这类学生比其他任何一类弱势群体学生都要敏感, 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 极度渴望老师和同学的关怀。

4、心理问题型。心理问题型学生, 是指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往往经受不住很小的挫折, 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 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 觉得自己孤独烦躁等, 他们很少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沟通, 因此在学校或者班级中往往表现的不那么显眼, 时刻为多数人所遗忘。

5、就业困难型。就业困难型学生, 是指高校毕业生中难以找到工作的学生群体。当下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 许多高校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 这类学生中, 大多数都是因为其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成绩差或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就业方向不明确等。

二、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加, 高校对弱势群体帮扶工作进行的难度也在逐年上升, 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这个原因, 帮扶机制的长效性和阶段性体现不足, 虽然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对弱势群体学生是十分重视的, 但是所作出的应对方法都是短期的, 并不能解决弱势群体存在这一长期事实。因此学校在帮扶弱势群体学生的策略上必须是长远的、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的。

第二、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弱势群体学生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质, 学校在作出相关帮扶工作之前, 需要对帮扶对象做一定的了解, 做到量体裁衣, 这样的帮扶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太过简单化。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种类是多样的, 目前许多高校给予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大多数都是体现在物质上, 而精神上的帮扶却很少,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帮扶, 而且在精神上也是很需要帮扶的, 学校不应该把帮扶工作着眼于如何帮扶他的弱势, 而应该着眼于如何教他走出弱势, 这样才能使弱势群体学生步入正常学生行列。

第四、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力度较小。目前我国的高校, 一般都是许多专业或者许多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员, 辅导员一人就要负责两百到三百名学生的相关工作, 在做完日常工作之余, 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和帮扶这些弱势群体学生, 这使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很难走出其弱势, 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也很难进行。

三、帮扶工作的对策

( 一) 建立健全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在帮扶弱势群体学生的过程中, 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关怀, 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注重机制的更新配置, 对弱势群体学生建档立案并辅以预警机制, 以保障帮扶工作的全面实施。

( 二) 进行针对性咨询辅导

弱势群体学生的个性相对较强, 高校在进行帮扶的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 进行针对性咨询辅导, 可以实现帮扶工作的针对性, 对症下药, 从根底为学生解决问题。

( 三) 全方位关怀弱势群体

高校在对弱势群体学生做出帮扶的同时, 还要呼吁社会、家庭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 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大角度出发, 发掘弱势群体学生问题所在, 全方位给予弱势群体学生关怀, 让其尽快适应正常学生的生活。

( 四) 帮扶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进行帮扶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避免帮扶力量单一的情况, 尽量解决“一对多”的帮扶缺陷, 以校领导为核心, 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全面重视帮扶的帮扶体系, 全员为帮扶弱势群体学生献计献策。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应该是全方位的, 在结合弱势群体学生所属种类的同时, 还要尊重其个性特征, 进行针对性帮扶。并且, 学校在帮扶的过程中应该以“授渔”为主线, “授鱼”为辅线。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希望在高校进行帮扶工作时对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子鸣, 管淑波.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J].教育探索, 2013 (01) .

8.浅谈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篇八

一、情感上悦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不一样齐。我们面对的学生因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性,特别是要从情感上、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悦纳学困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只要我们从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出发,本着教育者的良知,望着学生纯真无瑕的眼神,想着家长的期望和嘱托,将心比心,以情换情,我们就会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发自肺腑地悦纳学困生。这也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学习上帮助

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上,我们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给予帮助。如,通过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在布置作业时增加梯度、降低难度,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学困生一起分析症结所在,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制定学习计划;发动学生,成立帮扶对子或互助小组,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其他科任教师配合协作,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期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只要学生能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或者能比较愉快地进行学习,哪怕进步甚微,我们的工作也是有意义、有成效的。

三、生活上关心

学困生的成因千差万别,但比较集中地发生在“问题家庭”的孩子身上,如单亲或再婚家庭、留守儿童、寄宿学生等,大多与家长或家庭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明查暗访”,摸清学生底子,建立学生家庭档案,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对家庭教育有缺位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弥补,鼓励学生自尊自强,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为帮扶创造条件。如单亲或再婚家庭中的孩子,可能会面临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而影响其正常心态;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可能会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不能安心学习,或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欺负,或抵御不了消极因素的影响、诱惑而沾染不良习气……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

9.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篇九

在省总工会、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中心于2003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一年来,中心设立“困难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就业贷款、免费职介”五个服务平台,全体工作人员“全天侯”、“直面式”、“人性化”接待来访和求助的困难职工,为他们提供快捷的帮扶和“一站式”的服务。

一、发挥中心服务职能,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1、中心发挥工会维权职能,采取集中救助和平时救急的方式,对全市3万困难家庭和到中心求助的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中心的指导和部署下,04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走访慰问9648户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职工、退转军人和伤病残职工家庭。元旦、春节期间,举行“爱心一日捐”活动,共筹资221万元。其中155万元注入市总本级送温暖基金,用于中心开展救助,全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2148户,发放慰问金、物品100.55万元。05年两节期间安排各级工会组织对全市困难职工进行救助帮扶达13200户,发放慰问金和救助物品总价值241万元。帮扶中心一次对1200户困难职工进行集中救助,发放款物52万元;对100户没有过冬煤炭的特困群体发放两节取暖煤105吨。自成立截止05年3月份,平时救助生活难以为继、遭受意外灾害、患大病无钱医治的受困职工1646户,总救助金额56.43万元。其中:助学救助470户,救助金额48万元;医疗救助52户,救助金额4.12万元;其它救助76户,帮扶金额4.31万元。

2、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困难求助、下岗求职、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来访者和职工来信6330人次,其中:接待来访人员2728人;处理来信736件;接听求助咨询电话2236个;为630人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8起。

3、为全市特困职工缓解生活压力,代市政府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3500户。04年为其补助水电费23.6万元,帮助其子女就学减免学杂费13万元,减免有经营活动的特困职工工商管理费82万元,住房房租补贴136万元。05年两节期间还为800户特困职工免费发放电影票1600张,丰富了他们的节日精神生活。

4、帮扶中心开设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在“三个一”工程的基础上,与县(区)职介机构联网,指导安置就业。一年来,免费介绍各类人员就业3120人,中心本级建有2个再就业示范基地,安置下岗职工230名。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1063万元,贷款人数2755人次。

中心通过一件件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桩桩具体工作的落实,在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为工会争得了地位,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和赞誉。04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张家口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表彰会上授予帮扶中心“模范集体”荣誉称号;5月,帮扶中心的小额贷款项目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工会小额借款项目示范点”;11月还分别获得河北省政府表彰的“河北省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省总工会表彰的“劳动争议处理先进集体”和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今年3月又被市政府推荐授予“全国优秀职介所”称号。

二、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今年,我们根据省总工会工作安排及市总对中心“提升地位、扩大影响、放大功能、打造品牌”的要求,在帮扶中心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为全市职工办好事实事,目前以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起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1、预警机制: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12351职工热线,直接接待全市每一位来求助的职工。全市工会系统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组织,颁布了《实施办法》,通过基层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法律监督机构,及时掌握职工的生活、就业、劳动关系等动态。与县(区)及街道办事处工会建立承办联系制度,逐步形成了层层核实、层层复查、层层办理、层层落实的预警和预测体系,使帮扶中心逐步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中心”。

2、分析机制:中心通过市委“社会调查”的调研结果,掌握了11万下岗职工和3万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实现了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会三级建档。由中心实行数据库统一管理,能够及时对困难企业和求助的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关系矛盾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做出处理,及时帮扶救助,为中心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依据。

3、救助机制:中心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首问接待,限期办理制度。工作人员与来访者面对面交流,及时核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帮扶即到位,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一年的运作,已成为全市特困职工心目中的“110”,真正发挥“救助中心”的作用。

4、再就业机制:中心通过工会系统的“三个一”工程,指导帮助全市工会系统对下岗职工开展创建自救基地,实现再就业工作。中心帮助建立了“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和“维利食品厂”两个再就业自救基地,均由下岗职工自己担任法人,全部安置下岗和特困职工就业。中心还在北京建立了“进京劳务人员维权服务中心”,通过这个窗口向京、津两地输送家政、月嫂及饮食服务人员,安置大量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5、服务机制:中心坚持“有限的职责,无限的服务”宗旨,采取全方位、一站式、亲情化服务方式,要求中心工作人员服务“三个到位”,“两个及时”。即感情到位,维护到位,工作到位;及时化解矛盾,及时理顺情绪。接待每一名来访者都能主动让座,笑脸相迎,送上清茶一杯。有不少来访者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心情郁闷,到了帮扶中心时而大吵大闹,时而哭哭啼啼,市总要求中心要成为困难群体情感发泄的“出气筒”,不满情绪的“泄洪区”。中心建立以来,没有与来访者发生一起冲突事件,真正已成为特困职工的“倾诉中心”。

三、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帮扶服务内涵。

1、窗口前移。中心本着面向职工、快捷准确、因地制宜、长期坚持的原则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不断探索帮扶救助形式,力争把帮扶中心窗口前移。先后与市内两个社区筹建“爱心超市”“爱心救助站”,面向特困职工长期提供日常生活必须品的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从而使救助工作日常化。

2、扩大内涵。为了缓解特困职工因病致困的压力,中心积极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先后把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解放军二五一医院和市第三附属医院,作为我市特困职工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种医疗救助。

3、利用载体,做好十件实事。05年,中心将为全市困难职工办十件实事,即:继续开展对全市200户困难职工的“一帮一”帮扶活动;对特困劳模、单亲女职工及残疾儿童、特困老党员、困难转退军人等进行日常和节日慰问救助;对考入高校的特困职工子女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2000户特困职工家庭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落实有关部门优待政策;年底对1000户特困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3000名下岗职工进行培训、推荐、安置工作并完善职介网络;对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开展法律援助,免费为其代理、申请、参与仲裁活动;扩大小额贷款覆盖面,指导有条件的县区建立小额贷款服务站,帮助实现再就业;合作筹建一个综合性“爱心超市”,缓解特困职工基本生活压力;协助政府制定“困难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和“救助细则”,力争年内实施。

10.上海对口帮扶工作汇报材料 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感谢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上级对我乡扶贫工作的关心的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请各位领导就我乡扶贫工作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我乡2009年上海对口帮扶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富岩,是“贺岩”的傣语谐音,意为佤族老大哥居住的山头,位于孟连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毗邻一国两县三个乡镇,国土面积为239.26平方公里,有莫口、莫秧两个边境通道,国境线长13.9公里。全乡有五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3642户12463人,是一个佤族、拉祜族聚居的山区贫困乡,其中佤族占72%,拉祜族占23.7%。2009年,全乡农业生产总产值4345万元,财政收入16.3万元,粮食总产量506万公斤,人均口粮40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23元。全乡主要产业为橡胶、甘蔗、茶叶,目前,全乡橡胶种植面积51546亩,已开割12411亩,干胶产量1030吨,实现销售收入1339万元;茶叶15977亩,采摘面积13017亩,产量232吨,实现产值534万元;甘蔗9306亩,08/09榨季产量39639吨,实现产值724万元。

二、上海对口帮扶项目实施情况

2009年,我乡共上海对口帮扶项目7个,分布在信岗村班协二组、科苦组、八路地组、南艾组,芒冒村南么一组、上芒冒、下芒冒

组。项目覆盖2个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224户1032人。

(一)项目所在村基本情况

1、信岗村基本情况。信岗村位于富岩乡驻地,村委会离乡政府1公里,东与南雅村相连,南与公信乡、芒冒村相连,西与等嘎拉村相连,北与英沟村相连,是孟连县25个重点扶持村之一。全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1210户3940人,其中:劳动力2193人,主要民族有佤族和拉祜族。全村实有耕地面积10169亩,粮食总产量112.8万公斤,人均产粮286.5公斤,经济总收入329.80万元,人均纯收入907元。大牲畜存栏1273头,生猪存栏2473头。主要产业为茶叶、甘蔗和咖啡,其中,茶叶7800亩,甘蔗3389亩,咖啡1487亩。

2、芒冒村基本情况。芒冒村村委会驻地离乡政府10公里,是孟连县25个重点扶持村之一。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619户2453人,其中:劳动力1311人,世居佤族和拉祜族。全村实有耕地面积4538亩,粮食总产量94.7万公斤,人均产粮386公斤,经济总收入150.25万元,人均纯收入632元。大牲畜存栏734头,生猪存栏1376头。主要产业为橡胶、茶叶、甘蔗和咖啡,其中,橡胶2900亩,茶叶1850亩,甘蔗2045亩,咖啡350亩。

(二)项目实施情况

1、资金投入情况:总投资335.00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288.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7.00万元。

2、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⑴产业发展

①扶持茶叶种植670亩,总投资33.50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

金15.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8.00万元.受益224户1032人。

②建设猪圈195间2340平方米,总投资29.25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9.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9.50万元.受益195户917人。

⑵基础设施

①人畜饮水工程4件,总投资30.55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26.4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10万元.解决127户531人、142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②道路硬化1468米,总投资43.25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37.8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4万元.受益224户1032人。

③安居房建设197间11820平方米,上海援建资金98.5万元,解决197户924人住房困难。

⑶社会事业

①科技文化室6间480平方米,活动场7块2800平方米。总投资68.6万元,上海援建资金68.6万元,受益224户1032人。

②新建公厕9间54个坑位,垃圾池7个,上海援建资金13.20万元,受益224户1032人,村民小组卫生得到改变。

③开展科技培训23期1750人次,上海援建资金3.45万元,通过培训让参加培训的群众至少掌握了1-3种农村适用技术,提高了群众在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

⑷其它

①发放特困水泥补助35户,上海援建资金14.00万元。②新建工程简介碑7座,上海援建资金0.70万元。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项目下达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并交乡扶贫办具体实施。一是及时进村召开项目启动会议,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建设内容;二是采用公开公平的方式,选择群众放心的施工单位;三是成立由乡纪委牵头的工程质量督查组,及时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乡领导和扶贫办反馈,并定期进行整改;四是积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的实施,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项目完成后,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得到解决,村容村貌得到彻底的改观。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全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依然大; 二是群众原始积累少,自筹能力低,项目实施难度大; 三是群众思想认识普遍较低,“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项目实施难度大;

11.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一

万兴村共有9个自然屯,707户,2112口人。该村无产业项目,村集体无积累,全村现有贫困户60户,其中困难党员8户。针对该村建设无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難;村集体经济薄弱,无收入来源;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情况,省新农村办制定出详细的帮扶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帮助实施。

自“三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省新农村办已帮扶建设村部144平方米;配备办公桌椅、沙发、茶几1套,价值5000元;投入资金25万元(其中自筹5万元),帮助该村修桥建路;培训村组干部20人次,培训农民158人次,投入培训经费4000元;资助贫困户大学生学费3000元;到村指导帮扶30人次,共计45天。在帮助该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健全和完善了村级各项工作规章制度,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并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三帮扶”工作深入开展,省新农村办结合全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计划把“三帮扶”活动中帮扶的1000个村村班子成员列入明年“万名村干部”培训人员名单,对他们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形势、“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10个方面,使其增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

(省新农村办 供稿)

上一篇:销售试用员工工作转正总结下一篇:教研计划幼儿园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