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2024-10-21

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共9篇)

1.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一

从韩剧看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

学 生 姓 名:

院:

辽东学院

业:

对外汉语

级:

B0902

号:

1315090212

从韩剧看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

摘 要

中国几千年源源流长的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刻,也流传渗透到邻邦韩国,并发扬光大。我们通过韩剧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本文通过《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屋塔房王世子》《浪漫满屋》《加油,金顺》《看了又看》《蓝色生死恋》等几部在中国的热播韩剧,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浅谈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同时审视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韩剧 当代韩国

影响

正 文

韩国影视剧在中国走红,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韩剧在中国大陆流行原因的探讨, 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韩剧中好看的故事、真实的表演、精良的制作、世俗化的叙事模式,是韩剧热播的原因。笔者认为除此之外, 韩剧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 与其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元素是分不开的。有论者指出: 在现代韩国社会, 儒家文化的小传统相比其大传统而言, 无疑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即是说, 在现代韩国社会, 儒家的文化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小传统的部分,即日常生活中的习俗、礼仪等等。韩国影视剧成功地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将儒家文化精神溶入韩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和所塑造的剧中人物身上, 给人以美感享受。

一、仁

首先, 在政治上, 仁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为政以德, 以人为本;中庸之道, 民贵君轻。其次, 在社会上, 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与人为善, 见贤思齐, 讷言敏行。再次, 在家族、家庭中, 仁的涵义首先是齐家, 二是孝悌, 三是感恩。

1.爱国:我们可以看到韩剧中几乎所有的演员使用的手机, 开的汽车都是韩国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韩国人爱国的体现。《藻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有一个细节是当韩国经济遭受危机, 澡堂老板给全家的女人发话了, 让大家记得要购买本国的产品, 尤其是牛肉、面粉, 这些东西韩国的与美国的没有什么大差别, 当然要优先购买本国商品了。帮助自己的国家度过难关!2.与人为善:在《加油!金顺》中主人公金顺善待每一个人。金顺是一位从小失去父亲, 又被母亲无情抛弃、由年迈的奶奶摆摊卖菜抚养长大的女孩, 她因未婚先孕不得不和大学生正浣结婚, 却遭到了婆家的冷眼。紧接着, 正浣车祸身亡, 婆婆更是悲愤交加, 把金顺赶出了家门。金顺不敢回到奶奶那里, 怕她伤心, 但又没有钱去住宾馆, 只好露宿街头, 结果又被小偷偷走了行李包袱, 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这时的金顺又冷又饿, 她想

从韩剧看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

来派遣此项任务的5位高层,其中4位为了掩饰该任务可能带来的后继影响,决定对执行此项任务的所有特工进行人间蒸发。

2011年,武烈的儿子李润成回国为当年牺牲的20名工报仇,作为正义的化身,铲除社会败类,净化社会风气。

《屋塔房王世子》中前一世姐姐花蓉当抢了妹妹位置成为世子嫔,妹妹芙蓉不但没有责怪,还在危急时刻替姐姐服毒自尽。转世后,朴荷得知和自己抢李恪的人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洪世娜时,她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默默离开,她的心不可能不痛。

三、礼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韩剧中, 无论是长者和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恋人之间、婆媳之间、领导和下级之间都严格遵守礼节, 而且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贴切。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祖孙三代同桌饮茶, 大儿子拿起茶壶, 二儿子接过来, 妹夫抢着倒茶, 但大孙子又接过来, 最后小孙子倒茶, 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长幼有序的礼节。甚至在爱情剧中, 也能把握分寸, 严守礼节。韩剧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青春偶像剧。如《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等。剧中的俊男靓女, 不管爱得多么刻骨铭心, 多么痴狂, 基本上都可以作到发乎情, 止乎礼。韩剧中没有太多的暴露镜头,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很少接吻。据统计, 像《冬季恋歌》, 男女主人公爱的死去活来, 在长长的二十多集中, 他们也只吻过两次

四、智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在韩剧《加油!金顺》中, 那金花的母亲在生活穷困潦倒, 飘摇不定的窘境下, 铁了心地支持女儿完成学业。当女儿告诉她, 自己想辍学去打工养家的时候, 这个平时对女儿关怀备至的母亲, 完全被激怒了, 她拼命扭打着女儿, 竭尽全力地想让她重返学校继续学业。对于女儿能完成学业的愿望, 是她活着的唯一精神支柱。

五、信

《屋塔房王世子》中,奶奶几经周折寻找到王世子的下落,朴荷开车送王世子去见奶奶,两人约定好过一会朴荷来接泰容,并答应为他做蛋包饭。而这时社长来朴荷的水果店收租金,朴荷发现自己的支票找不到了,因为在朴荷为继母过生日的时候,坏心的姐姐早已偷走了她的支票。社长非常不高兴,扬言要她立即清空店铺。于是她就去找继母寻求帮助,继母表示无能为力,这时姐姐说能帮助她,但是提出条件,她必须离开韩

2.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二

关键词:儒家,美国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一、招生

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同步国际化, 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生的招生办法趋向多样化。招考分离+综合素质选拔式的研究生招生以美国为代表。招考分离, 指的是由第三方考试机构组织测试, 学校自主决定选拔程序, 确定招录名额, 院校招生委员会拥有最终录取决定权;综合素质测试, 指的是考生分数只是参考指标之一, 申请材料质量和申请人综合素质测评占有更大的权重。美国高校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主要包括: (1)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 (GRE) 是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不同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GRE着重于测试一个人已经发展和具备的能力, 并不特别指向于某一学习领域的技能。它既有考查每个考生能力的一般测验, 也有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专业测验。 (2)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 (1) 大学本科阶段全科学习成绩, 且GPA在3分以上; (2) 数位知名学者或者老师签署的推荐信, 推荐信中要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给予客观评价, 好的推荐信对考生的录取至关重要; (3) 申请人的领导力、志愿者活动的证明、爱好及特长、工作或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都是综合素质的佐证。总体来说, 实行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的体系, 其优点是招生管理环节实行分权管理, 各利益方的权责界定清晰。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竞争同时使高等教育系统形成开放的传统:一是对知识研究的开放;二是对学生即教育消费者开放。竞争使高校关注大师的同时, 也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竞争使他们较好地做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统一。首先, 制度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选拔和选择入学的机会。一次标准考试的成绩在有效期内可以申请多所学校, 学生可以在拟录取高校和专业间做出权衡, 高校为争取优秀生源展开竞争, 使导师挑选到符合自己科研需求的生源。正是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模式, 促使招生工作必须兼顾学生和导师的双方需求, 服务更加人性, 信息更加公开, 程序更加合理。其次, 导师能否招生与其职务、职称无关, 主要取决于导师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学型研究生的培养, 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精力去培养新的科研力量。所以, 招生过程中形成开放格局, 特别是给予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权, 会促使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软硬件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 导师在面试挑选学生时也会更加认真, 整个招生过程才会更加透明、公正。学生与学校双向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帮助导师建立对招生与培养的同等关注, 形成报考、录取、培养、指导的良性循环。近年来, 我国也在逐渐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 高校根据专业和培养目标的不同, 积极试点自主招生方式改革, 旨在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准入机制, 真正选拔出优秀的苗子, 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界的普遍真理,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自觉实践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 通过谈话。第二, 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看他所选择的道路, 考察他的感情倾向, 透彻了解一个人的思想面貌。根据每个学生基础、禀赋、兴趣的不同, 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 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但是一个导师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需要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有相当的了解。正因为遵循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孔子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就各有特长:有的长于“德行”, 有的长于“言语”, 有的长于“政事”, 有的长于“文学”。而在我国研究生教学中, 教师多居于主导地位, 学生多数时候只能根据导师的要求被动的调整适应, 由此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和创新意识, 导致千人一面。

2.教学方式:重视课程学习, 教学方式多样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美国研究生教育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课程学习, 目的是夯实基础, 拓宽视野。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迭代周期大为缩短, 研究生只有不断补充新的能量, 才能处在科学的前沿。美国各个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 而且为每门课程设计详细的考核指标。学校有自己的网站和远程课程中心, 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互联网和课程中心选课, 下载课程资料自学。各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具有灵活性, 教学的内容丰富, 涵盖领域广, 课程内容强调前沿, 教学方法强调研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兴趣, 参考各大学的课程设置, 在选课前可以咨询师兄师姐的经验, 制定出符合自己的个人课程计划。传统的教授主讲方式、研究生的研讨班和导师直接指导下的科研实践这三种授课方式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研讨班实行任课教授主讲和专题讨论相结合。通常预先确定一位主讲人, 并确定主题, 会前由主讲人组织一个小组, 进行资料收集, 会上主讲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再由大家发言、提问, 主讲人进行解答, 最后共同讨论, 形成共识。其次, 国外的很多大学每周都会邀请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专题演讲, 每次1小时左右, 因为这些专家往往对该领域非常精通, 所以学生往往能得到很专业的指导, 也能对课本上的知识自主延伸。以上均为科学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 而针对专业学位教育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点, 其课程教学也充分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 其最典型的是案例教学法。可见, 作为研究生导师有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不但要增进学术型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学术思辨能力和发挥创造能力, 而且要促进实用型研究生尽早接触实践, 掌握技能, 提高能力。

3.教学内容:加强德育工作。“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所以德育历来是人类在教育领域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国古代也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育人之本。德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 特别是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孔子德育的核心是“仁”。仁, 从中文字形上看是二人, 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如孔子所说, “仁者, 爱人。”对自己, 不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而且要升华自己的境界, 对他人, 不仅要出以爱心, 而且要遵照一定的规范处理好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 但开放所带来的各种思潮及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必然渗透到高校当中。研究生同本专科生相比, 身体、心理和政治思想方面都更加成熟, 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放松。事实上, 不少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比本科生薄弱, 研究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发生。面对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 传统德育的约束力已经有所下降, 可见新时期研究生培养不仅要提高专业技能, 更要注重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的教育, 以防止有才无德的学生在研究生群体中出现。

三、考核毕业

目前, 一些高校虽只要求硕士生提交一篇类似文献综述的小论文或实习报告等即可毕业, 但要求所提交的作品必须表现出独立的思考意识。主要是一些教授认为硕士生培养时间短, 知识起点低, 科研能力差, 即便撰写论文也不可能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不如不写论文, 多学习课程, 扩充理论基础知识。因此, 美国通常将硕士学位教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论文硕士, 须提交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仅要求将某个方向上的知识做一个总结, 不需要独立的科学研究调查, 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总结归纳能力。另一类是科研硕士, 必须独立完成一个以上的科研调查或者科学研究, 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锻炼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资料收集和科学论文写作等能力, 因此这种类型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会强于前一类研究生。反观国内研究生, 面临的毕业压力非常大, 任务很重, 在短短的1~2年间不但要完成学分课程还要写出1~2篇科研论文, 甚至是SCI论文, 急功好利的驱使必然会使一些学生铤而走险, 造假或者请人代笔等, 长远来说, 会助长学术不端行为, 最终导致人生走向失败。

总而言之, 美国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有自身特点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 值得我们借鉴, 而我国古老的儒家教育思想在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仍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还需要加强学习。结合二者的优点, 同时基于各学科不同的特点, 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研究生, 为我国的科技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储备高质量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惠琴, 等.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亟待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09) :230-235.

[2]李红梅.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2) :65-67.

3.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红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国民经济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对精神文明的提高也有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决定了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文明素质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是拥有敏捷的思维、强大的创新能力、拥有无限潜能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按照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法给予大学生新鲜感、吸引力、认同感,与当今社会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克制,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方式,由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转变。影视剧中红色思想的传播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修养和素质的新方法、新有段。利用影视剧来传播红色思想,将艺术与思想融为一体,又加强了观赏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大学生对红色思想的接受程度。

在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在影视剧中传播红色思想已成为大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无数革命前辈英雄事迹,追忆激情燃烧的理想年代,弘扬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任务完美结合。影视剧中红色思想的传播让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让我国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使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影视剧中红色思想的传播给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活力,推进了文化的创新,同时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 凝练成为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影视剧中传播红色思想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这类影视剧作无形中承载着国家的意志和民族精神,也涵盖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礼仪文明。在影视剧中传播红色思想不同于以往的灌输教育方式,有着“润物无声”的特点,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了解老一辈革命家传奇般的革命经历,从中受到感染与启发,触动心灵,在灵魂深处受到震撼,对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英雄先烈产生敬仰之情,无形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思想上努力向老一辈革命家靠拢.在抗日救国期间,无数先进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刘胡兰、董存瑞、张思德等等,这些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也都被改变成了影视剧,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传播红色思想的影视剧既可以展现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人生和心路历程来让我们受到启发,拥有高尚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也可以通过展现“小人物”的故事来对我们生活起到指引作用,让我们在平凡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近些年来,我国娱乐业发展迅猛,各类优秀的影视剧作层出不穷,也打破了我国一直面临其他国家文化入侵的尴尬局面。当然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传播红色思想的影视剧作品,诸如《历史的天空》、《亮剑》、《雪豹》、《永不磨灭的番号》、《人间正道是沧桑》、《战长沙》、《我的团长我的团》、《打狗棍》、《我的兄弟叫顺溜》、《潜伏》、《伪装者》、《北平无战事》等等多不胜数。其中战长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英雄的成长史,而是以小见大,从平凡的小人物出发。主人公一开始展现出来的形象就是被家里宠坏的孩子,每天的最重要的事除了去学校就是想着怎么调皮捣蛋,总觉得战争离自己那么遥远。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焦土政策的实行,一夕之间被逼迫着长大,主动承担起自己应负有的责任。之后参加抗日战争,远赴前线,并不是像英雄一般见到祖国深处危难之中,准备时刻牺牲自己,壮志满怀去解救万民于水火,而是为了保护小家的周全这一简单的愿望,就像剧中所说“我上前线不是为了去送死,而是去求生”。我们每个年轻人在内心深处都深深爱着我们的祖国母亲,只是这爱太过深沉,所以大多数时间我们都默默埋藏在心底,不轻易展现。但每当到了最危险、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候,我们都会直面危险,勇往直前,不惧怕一切艰难困苦。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人,英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看起来都觉得是我们年轻人的推诿之词,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英雄胸怀天下,为了天下苍生奉献自己,舍生取义,固然值得敬仰,但平凡人却也不是一味地只享受英雄的保护。信念不同,平凡人也有自己想保护的人和事,他们同样会倾尽全力保卫祖国,保护家园。“战争是一个灭顶之灾,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英雄用他们的方式来保卫祖国,平凡的我们依旧会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保护祖国母亲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倾尽全力,不怕牺牲。这样不是英雄式的主人公,更能引起我们普通大学生的共鸣,对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影响。

在影视剧中传播红色思想这种崭新独特的方式,用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接受度高的的优势改变了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现状。在影视剧中传播红色思想有诸多优点:如内容丰富直观、故事生动展现、感染力强, 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其中有一些经典的红色影视剧, 根据真人真事改变而成,剧情真实有张力,情节紧凑不拖沓,人物饱满真诚,加上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深深地震撼看着每一个人,让每个观众都呗剧情深深吸引,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体会。这类蕴含红色思想的影片在无声中鼓舞大学生像无数革命先辈学习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

[2] 郭小路.红色影视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D].重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

[3] 林小芸.“红色影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福建:漳州师范学院,2009.

4.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四

“仁爱作为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并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仁爱有利于在管理内部各成员之问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一句话,“仁爱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目标。“仁爱管理是对管理主题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是说,管理者要具有一种“恕道精神。所谓“恕道”,从积极的方面说,是指管理者要立身于社会,在事业上成功发展,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立身于社会,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管理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精神的特点在于,凡事都要做到推已及人,对人尊重。管理者具有恕道精神,管理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儒家的“仁爱”管理思想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不无指导意义。学校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管理具有双重指向性:既要面对学生,也是面对管理者自己。管理者不但要管好学生,更要管好自己。为此,管理者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仁爱”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一要严于律己,二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如果管理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样的管理者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正人需先正己。管理者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感化、教育和说服学生,成为带动和激励学生实现学校目标的榜样。正己,首先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管理者能严以律己固然好,但同时必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对待,如果一见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就指责、训斥和惩罚,缺乏与人为善的态度,那么,不仅学校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难以形成,相反会造成师生关系离心离德、紧张疏远,甚至失去学生对老师或管理者的信任和支持。孔子说:“宽则得众”。待人宽厚,能赢得人心,也是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者,在严以律己的同时,还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和作风,对德育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管理者首先要深刻检查自己并主动承担责任。

5.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五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起来决定作用,又广泛传播于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其中韩国是对儒家文化的保留最多的一个国家,这不仅促使了韩国经济的崛起,也被运用的韩国国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在现代的法治建设方面,韩国也没有放弃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相融合。本文梳理韩国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回顾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法治建设;分析近代韩国法治的困境并探讨这一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境遇;总结其利用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经验启示,为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互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韩国;儒家文化;法治

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韩国对儒家文化的承继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有四家:儒家、道家、墨家、道家,其中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形成最早,以孔子办学授徒为起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对人们影响持久又深远的儒家文化。不仅对我国现代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广泛传播于东南亚地区,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甚至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腾飞。

朝鲜①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韩国古代大致可以分为三国以前,三国时期,高丽王朝,李氏朝鲜。根据中国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北方居民不断向朝鲜迁移并先后建立政权即所谓的古朝鲜。其中有殷末周初,殷王箕子率遗民逃往朝鲜,在今平壤一带建立政权史称“箕子朝鲜”;有韩国学者认为,箕子从时代上来讲早于孔子,孔子是对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的总结和创新,儒学的形成渊源可以追溯至孔子之前,因此箕子流亡到朝鲜半岛的说法意味着原始儒家思想已经传到朝鲜半岛②。公元3世纪,百济统一马韩,新罗统一辰韩,中国东北部兴起的高句丽迁都平壤,于是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三国争霸

① 韩国与朝鲜在历史上同一个国家,本文所用韩国是指二战后的大韩民国。

[韩] 琴章泰:《韩国儒学思想史》,韩梅译,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②的局面,即古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中、韩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儒家文化是在战国时期即朝鲜三国时期,随着汉字传入自然而然的传入的,这一时期韩国吸收儒家制度与规范,并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实现了折衷。327年朝鲜半岛第一个国家高句丽在中央设立太学,向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这是朝鲜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传播儒学,标志着儒家文化开始在韩国传播,所以三国时期及三国以前是儒家思想传入韩国的开端;公元7世纪新罗在唐朝政府的帮助下征服高句丽和百济首次完成朝鲜半岛统一,7世纪新罗在中央设立国学,招收贵族研究儒学经典,这说明儒家的制度、礼俗、规范已经在朝鲜社会确立,随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朝鲜政治改革的思想基础。8世纪末开始,许多贵族开始留学唐朝学习儒家文化,崔致远是这一时期朝鲜优秀的儒学思想家。但在公元9世纪,新罗因内部分裂走向衰落,到10世纪初时又形成后高句丽、后百济新罗的后三国局面,918年后高句丽大将自立为王,改国号高丽,并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即高丽王朝。高丽时期是儒、佛、道并存发展,高丽太祖的统治纲领《训要十条》尤其强调儒教的仁政,958年实施了科举制,这一系列事例都说明高丽时期是儒家文化在韩国的地位确立时期;高丽建国后继续扩张,却不断受到蒙古军队的进攻,直到1258年高丽降服于元朝,但在元末农民起义后高丽又拜托元朝的统治;在高丽王朝后期大将李成桂先后废黜冒王逼迫恭让王退位后,大将军李成桂利用儒学为思想武器进行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变革,自立国王改国号朝鲜,创建了朝鲜半岛上历史最长的国家——李氏朝鲜。李氏朝鲜从朝鲜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一直持续到衰落。自李氏王朝建国之日起,儒家思想变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因此全国兴起了儒学热潮,选派更多留学生到中国研习儒学经典,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家有李珥、李滉。可以说,朝鲜半岛的儒学思想在李氏朝鲜时期达到了顶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朝鲜也不了避免的沦为殖民地,二战后伴随日本无条件投降朝鲜获得独立。但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部分。1948年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受西势东渐形势的影响,韩国文化受到西方的冲击,反邪卫正派排斥西方文明,坚守性理学阵地,东道西器论者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弹性吸收西方文明,文明开化论者认为因打到儒教,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及价值观和宗教,在西方势力不断妥协斗争中也确立了新的儒学理论。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韩国法制建设

①“就儒家文化的程度而言,古代朝鲜是中国本土之外最为彻底的地区。”因此,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朝鲜以来,不仅儒家的思想观念根植于朝鲜民众心中,儒家的法律文化也深刻的影响了朝鲜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韩国法的起源带有儒家文化色彩

“箕子八条”一直被看作是韩国法的起源,也是是朝鲜法制文明的最初形态。三国以前的古代朝鲜没有统一的国家形态,一些小的国家或部落联盟虽然有一定法律制度但都比较初级。早在“箕子朝鲜”时期,就以“箕子八条”为治,而箕子本为殷王,那么“箕子八条”本身就已经带有源儒家文化的色彩。在朝鲜的法制建设还有没有开始对中国具体仿效时,就已经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这也是韩国法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历史渊源。

(二)借鉴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于法制建设

朝鲜长期学习借鉴中国的儒家文化,自然而然也将儒家文化的精神运用于法制建设之中。在古代朝鲜典籍《增补文献通考》中有记载:“高句丽大武神王十一年令曰:‘其十恶中,准律用刑者外,犯别罪合被重杖者并征赎。’”②“十恶”是魏晋南北朝时北齐所创,隋唐继续沿袭,是法律儒家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高丽时期,取法于唐律时就确定了以儒家精神为原则的取向,“特别是接受了唐朝‘一准礼乎’的礼治精神,法律成为维护家庭伦常,等级制度的有力武器”③。李氏朝鲜时期,太祖命群臣编纂《经国大典》作为国家的基本典章,当时儒家的信奉者郑道传奉旨编撰了《朝鲜经国典》,他根据儒家的基本理念,仿照《周礼》六官分掌六典的体系,也撰写了朝鲜的六典④,在《朝鲜经国典》的基础上历经四朝完成了李氏朝鲜最重要的法典——《经国大典》。随后,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朝鲜又先后制定了《前续录》、① 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转引自马小红等主编:《输出与反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7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②版社2012。

③ 马小红等主编:《输出与反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8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 ④《后续录》、《大典通编》、《大典会通》等法典。朝鲜的法制并不只是表面的模仿中国法律的体制,其法制建设的内在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即便是现代的韩国法治也难以脱离儒家文化影响。

(三)大量仿行中国的法律制度

朝鲜半岛与中国为邻,当时的中国较之朝鲜相当发达,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各种方式陆续传入朝鲜,法律制度也是这样,在不同的时期,朝鲜都效仿了当时中国的法律制度。早在朝鲜的三国时期,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分别以不同的途径引入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百济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新罗全面以中国的制度模式构造其国家体制,高句丽原在中国境内,迁都平壤后政治制度没有变而是仿行秦汉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以百济浸染汉文化之深,则其法律必自汉、魏两代脱胎而出,为无可疑惑之事也。”①诚如杨鸿烈先生所言,百济的法律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仅在朝鲜的古籍中有所记载,在中国的古籍中也略有记述:在《后周书·异域传》中“百济及其刑罚,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盗者,流,其赃两倍征之;妇人犯奸者没人夫家为婢。”这些法律规定都与魏晋的法律极为相像。新罗在朝鲜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具体的法律文本均无遗留,但新罗当时官员的名称与唐朝官员的名称一致的甚多;在制度上逐渐建立几乎同中国一样的模式,新罗中央政府的四部八府就是就是仿自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高丽时期的法律全面借鉴唐朝的法律制度,唐朝发达的法律制度是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高峰,韩国成文法的历史就可以追溯的高丽法典。李氏朝鲜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自开国之初就确定沿用《大明律》,以表示对明朝的尊崇和对中国文化典章的承继。

三、韩国近代法治之路

(一)韩国近代法治的困境和改革

韩国同中国一样,近代历史都是以被动的方式开始的。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随之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76年朝鲜在日本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开始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此时,所有朝鲜原有的法律的都被废止,在日本人的指导

① 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33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下完成了一批新的法律,1897年日本帝国主义改朝鲜为“大韩帝国”,建立傀儡政权;直至1910年日本取消“大韩帝国”之名,设立朝鲜府,韩国正式被日本正式吞并,相应的,朝鲜半岛的法律也由朝鲜府所制定。在包括中韩两国在内的整个东亚被迫开始近代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历来受朝鲜所效仿的中化文明在世界上已经不再占优势,以往被尊崇的儒家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空前挑战;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强势袭来,让人们不得不被动接受,为了尽快收回本国法制主权,朝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结合的难题。

在殖民地时期(1876—1945)韩国的法律制度改革完全受日本的控制,全面受到日本法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朝鲜于1948年正式建国,国名“大韩民国”,韩国的法律制度广泛受到英国和德国的影响。“1945年到1962年是韩国法制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法制发展对韩国的整个法制现代化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①”首先清算了殖民统治时期制定的大量法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编撰了新的法典。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编撰了一系列法典:宪法典、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典、刑事诉讼典、商法典,从而形成了以六法全书为主体的法律体系。②

(二)韩国近代法治中儒家文化的境遇

在韩国法律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全面借鉴西方法律文明的过程,韩国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传入的挑战,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韩国传统的法律文化面临西方法治主义的考验。因此,在韩国近代法治中,儒家文化面对强势存在的西方文明,韩国选择了筛选留存。无论外国的法律文化是被动传入韩国还是韩国主动吸收,都没有让韩国与原有的传统文化决裂,因为一直受深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传统文化是大韩民族的精神支柱。二战后,韩国进行“清算旧法”“创立新法”的改革,由于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持久,因此在改革中韩国法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儒家传统文化因素,这可以称之为“儒家思想道德观下的立法”③。

韩国的民法领域保留了儒家的礼治和伦理传统,在日本吞并韩国之前,韩国的民法是完全仿行中国的体制,因此,尤其是婚姻家庭法更是深厚儒家文化的影响。首先,在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韩国开始起草民法典,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大多年轻时都受过儒家教育,这对韩国民法典儒学色彩突出有一定的影响。其次,① 韩大元:《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14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何勤华等主编:《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182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参见杜文忠:《会通之路:儒家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②③在家庭方面,韩国非常注重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源于儒家思想,是儒家建构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韩国民法典》第778条规定:“家族血脉的继承者,如果与现有家庭决裂,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建立或恢复家庭,应当有义务成为户主,即一家之主。”户主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在韩国也同样历史悠久,集中体现了韩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虽然西方认为是遗留下来约束个人自由的旧制度,但在这已经融入到了韩国的法律和人们的观念意识当中,并起到了良好的维护家族和谐的作用。最后,在民法领域,儒家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他婚姻家庭制度,比如同姓同本禁婚制度、父姓制度等,但有些制度随着韩国现代化的发展,也在不断被修改,以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

韩国的刑法领域也同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韩国刑法典》第151(2)条规定:“如果与罪犯生活在一起的罪犯的亲属、户主或家庭成员,为了罪犯的利益而与之提供庇护,则不受刑事处罚。”《韩国刑法典》第155条同样有这种情况下与犯罪嫌疑人生活在一起的罪犯的亲属为其隐瞒证据伪造或改变证据的行为进行豁免的规定。这都体现了儒家文化里浓浓的“亲亲相隐”的色彩。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内涵之一,韩国民众也非常注重孝道,这在韩国的法律中也有所体现,《韩国社会法》第3条规定:“国家和民族都应尽量保持尊敬及孝顺老人的优良传统。”由此,韩国对儒家文化优秀传统不但保留在道德层面,也上升的法律层面,这中对儒家文化双重吸收的形式也保证了所指定的法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

除了在法律制定方面,韩国非常重视儒教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以其深化儒家文化对韩国法治的影响。1995年,韩国儒家学者召开大会,通过了“儒教宪章”建立了全国性的儒教组织。根据宪章规定,韩国承认儒教是宗教,并设立发展儒教事业的专门机构和培养相关的人才,以继续传播和弘扬以孔子为和核心的儒家思想。

四、韩国利用儒家文化进行法治建设的启示

韩国在法律近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但仍然保留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本国的法治建设相结合起来,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如何利用好有优秀的传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是良法美意

良法美意是古代朝鲜儒家理学的法律理念之一,这种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良好的法律应该建立在良好的社会风俗之上。好的社会风俗是法律产生的基础。①当时的法观念认为,法要符合古代周礼的要求,要顺应民意,取得民众的信任。只有以民意为基础的法才能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秩序相一致,成为“良法美意”②,因此良法的基础就是“民信”、“民意”。这与中国古代的“良法之治”如出一辙,在我国所谓良法不仅要行使其本身法律的效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众人愿意接受和服从。这在高丽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高丽王朝的法律虽然取法于唐律,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的有所删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今天,良法之治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理念。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是“良法美意”。

(二)立足本土优秀文化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相结合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我国的法治建设在近代也遭受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顾着发法律移植而忽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资源,那么在法治建设的今天,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韩国有着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韩国在近代法制建设中,从来没有彻底放弃过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完成一系列新法的编撰后,仍然非常重视儒家文化在国家各方面特别是法律方面的作用,使韩国成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结合得最好的国家。那么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应当重视本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结合,不断从儒家文化中撷取精华,抛弃糟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儒家文化结合的更好。

(三)重视传统文化中道德与礼对法律的补充性功能

无论是古代朝鲜还是古代中国,起初所谓的法就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因此,只能依靠儒家文化中道德和礼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在法治现代化的今天,法律对人们的日常行为的约束仍然有诸多的不完善,韩国就很重视传统文化中道德与礼的补充性功能,从而以道德规范社会的规范体系,以礼来调整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所体现的儒家文化的精神,在法与道德结合中,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是儒家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道德和礼也被人们所熟悉,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法治,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道德的作用,加强道德建设。同时法与

① 马小红等主编:《输出与反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6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韩大元:《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132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②礼的结合也会让法治在尊重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秩序基础上更加合乎人情,以保证法治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四)东亚法治建设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宝贵资源

6.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六

一、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感恩”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通常被渗透到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中, 先秦儒家文化亦如是。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四个方面。一是孝为报亲恩, 是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孝作为儒家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 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儒家认为, 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 子女应该孝敬父母, 强调“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孝不仅要“养”, 还要“敬”, 其中, 前者是赡养父母的外在表现, 后者则是子女对父母对养育之情发自内心的感恩, 给父母以精神层面的慰藉。另外, 还强调“孝”还要延续到父母死后, 如孔子提出“生, 事之以礼;死, 藏之以礼, 祭之以礼”。二是忠为报君恩, 是指臣子对君王的虔诚。先秦儒家文化将“忠”、“孝”融为一体, 强调“孝”从家庭向社会的普及, 从而建立“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的局面, 并衍生出“君为臣纲”的道理, 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太平”。这种将孝道转化为一国的治国之道, 能够将君臣转化为亲密的父子, 这就很自然地将感恩意识渗透到政治层面, 教导臣子应对君王心怀感恩之情。三是节为报夫恩, 是指女子对丈夫的服从。古代的男女婚姻提倡三纲五常, 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夫为妻纲”。“一夜夫妻百日恩”, 儒家文化认为, 对于丈夫在生活中的保护、收容, 妻子必须心怀感恩, 顺从、敬重丈夫, 不能违背丈夫的意念, “夫命不可违”, 并应该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责任。另外, “从夫”还代表妻子必须对丈夫忠诚, 保持贞操, 丈夫死后不侍二夫, 甚至殉夫。四是义为报友恩, 是指伦理人际关系中的回报。“义”在封建道德准则中被赋予众多层面的意义, 如君臣之间、不同阶级人们之间表现的一种道德责任。而对于当今生活在伦理人际关系中的我们来说, 最常见的便是家人之间、政治上的归属之间、社会中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义”更强调对朋友应守信、忠诚、帮助, 不见利忘义等。

总的来说, 先秦儒家文化认为通过一个人的忠、孝、节、义能体现出他的道德修养程度, 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表现形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从内在本质上来说, 这是“感恩”这一教育思想的最佳表现。

二、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不管是我国古代还是现代, 感恩思想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一种人性的体现,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一是感恩教育思想能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 个人的道德修养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夫孝, 德之本也。”而孝作为感恩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是感恩的实践, 仁义忠信都是以孝为本源的。所以只要人人以感恩的心去爱他人, 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那么社会就会变得父子有亲, 兄弟有爱, 夫妇有别, 朋友有信, 君臣有义, 乡里和盟, 天下太平。二是感恩教育思想能营造和谐家庭美德。古往今来, 中华民族的人民尤其重视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感恩作为家庭美德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家庭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感恩思想可以使家庭形成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促使人们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个家庭成员, 实现夫妻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互敬互爱。另外, 还能使家庭成员在感恩的氛围中学会如何去爱, 在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让彼此感受到最纯粹的爱, 进而中意于对爱的追求, 有更大的动力学习爱, 表现爱。三是感恩教育思想能创建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 社会公德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影响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而感恩教育思想能积极培养社会公民的博爱精神, 引导人们以爱己之心爱人。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便蕴含着这种博爱的思想。四是感恩教育思想还能培养公民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刻感情, 倡导将“孝”渗透到政治领域, 勇于承担效忠祖国的重则, 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贡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而言之, 先秦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思想, 其感恩教育思想本质是应该得到薪火相传的。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今天,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合理借鉴感恩文化的精华并对其进行现代化转化, 以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三、当今社会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当今社会感恩教育具体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 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力量。感恩教育应从根本上做起, 使这种思想成为影响人一生的基本准则。这就需要父母具有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观念, 并积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时常借助生活叙事引导孩子感恩移情, 培养孩子的感激之情。二是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应该承担起感恩教育的重则。具体应做到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创建校园感恩文化, 如在校园内挂一些感恩的标语“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 增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教育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舆论导向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上如严格监督大众传媒对正当感恩文化的宣传, 增加类似公益广告“妈妈, 我为你洗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选等的宣传。

四、结语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营造家庭美德、创建社会公德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 当前应该集聚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 全面构建积极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

摘要:现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日益深入,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新时期的教育思想要求既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又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文化教育传统。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精华, 在当代社会转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思想与实践价值。本文在全面阐述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并基于此提出了当今社会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先秦儒家,儒家文化,感恩教育,感恩思想

参考文献

[1]荆雨, 魏书胜.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之价值理想及其当代意义[J].政治学研究, 2013, 5:120~128

[2]万平.论儒家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5:43~45

7.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七

当今社会,喜欢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体验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各地影视作品的风靡推出,也将让更多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产生一定的兴趣,萌生想到影视作品拍摄地亲眼看看的想法,从而使影视旅游成为一种时下大受欢迎的旅游。影视和旅游都有着为大众传播美,传播文化的功能,发展影视旅游,正好借用影视作品宣传美景,用美景加深影视作品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实现双赢效果。

一、影视作品与影视旅游的关系

影视旅游,是指人们受到影视媒体(主要是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对影视拍摄地产生兴趣,并前往该地及其所在的城市或国家进行的一系列围绕影视内容的旅游体验活动。影视旅游将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前往拍摄地游览观光,从而推出当地经济的发展。

作为最为普遍的休闲方式之一,影视休闲为影视旅游的开展开发了一个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同时现代人对旅游休闲活动的热衷也促使潜在影视旅游者向实际旅游者的转化,另外人们所偏好的旅游景点类型相比单纯的景观型景点需要更多的文化附着,这恰恰是影视作品通过艺术表现能够产生的效果,在这种影视休闲与旅游休闲并行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影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中国拥有悠久而独特的东方文化资源,通过影视创作的表现与传播,结合现代旅游的开发,必将形成一股持续渐进的影视旅游发展势能。

二、我国影视作品对影视拍摄地旅游业的影响

影视作品的巨大魅力,对影视拍摄地的旅游有极大影响,通过影视作品的宣传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影视作品的推出和风靡,不仅能大大提高影视作品拍摄地的知名度,还能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其中一个因素,让游客圆梦,更重要的是能给拍摄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影视旅游是对拍摄地旅游的一种良好的促销手段。由于影视作品的热播,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到影片拍摄地游览。

旅游界的促销人士正是看到了影视作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所以大力挖掘商机,巧借电影电视剧造势,对旅游目的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促销。

(一)旅游者心理接受的“零”距离

旅游者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喜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旅游方式,当然旅游需求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旅游广告宣传、旅游促销方式等。因此,旅游企业通过有效的促销,大力宣传旅游产品的信息,帮助旅游者了解产品,引导旅游者进行合理的消费,能够达到相对有效的效果。

而影视作品的播出对旅游目的地的促销效果就特别明显,众多旅游者选择到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旅游,就是希望在此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想象成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回忆影视中优美的画面、曲折的故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仿佛故地重游般的享受。进一步满足人们“移情,替代”和“名人崇拜”的潜在心理,在移情过程中体味旅游的快乐。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喜欢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旅游区作为作品拍摄地点,这些影视剧的热播反过来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许多景点因此成为游客心中的旅游热点。例如曾在云南丽江拍摄过的作品有《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等;在海南取景的有《私人订制》《非诚勿扰》等。在携程旅行网的一份调查中,总共接受调查的2500多位旅行爱好者,有超过四成的人表示会因为喜欢某部影视作品,而专程去某个相关外景地旅行。携程旅行网度假业务部经理李霞认为,当一部影视剧热播的时候,由于旅游目的地在镜头中反复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游客的出行热情。

(二)传播广、投资低、效果好

影视作品、影视明星对影视拍摄地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并且能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一些影片的外景地被搬上荧幕以后,观众们沉浸于影片的情节当中,自然也会对荧幕中出现的美丽、奇特风景产生向往。旅游企业可以聘请社会上的名人、著名演员、歌星、球星来做广告,借此影响其崇拜者和大众,加深他们对旅游产品、品牌及旅游企业的认识。为了提高影视的收视率,影视传媒都尤其注重明星效应。

(三)影视作品对影视拍摄地旅游知名度的提升

拍了一部影视剧,带动了拍摄地的旅游;一部影视剧火了之后,旅游业及时跟进,推出与剧情相关的旅游项目,比如自《天龙八部》《非诚勿扰》等影视剧火热播出后,无不带动了拍摄地的旅游业。

例如海南的景区、旅行社早就策划好了“跟着电影游海南”的主题旅游线路,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影视剧组来海南取景,海南也将借此噱头,希望带领游客“按图索骥”体验镜头中的唯美海南岛,打造更多元化的国际旅游岛新名片。

而最近热播的港剧《守业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民国岭南水乡风情画,吸引不少旅游者跟着《守业者》尽揽广东各大水乡景色,如广州小洲村、清远英德水乡、顺德杏坛逢简水乡等,一幅幅小桥流水的场景,令人向往!

(四)创造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形式

除了景色优美的自然风景区,不少地方专为拍摄影视作品而兴建了影视城,在国内最著名的当属浙江横店影视城。横店影视城,已逐步打造成集影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A级景区。

影视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气,大力恢复当时的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使旅游者的旅程充满新鲜感和惊喜,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感受独特的娱乐形式。

三、结论

8.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八

一、儒家人本思想的内涵

人本思想是儒家学派融合理论科学性和社会现实性而形成的完整思想体系, 主要包含仁爱的核心理想、礼仪为基础的理性制度及尊重生命的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仁者爱人, 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稷次之”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 通俗地说, 儒家人本思想就是“仁爱”和“人本”的思想体系, 强调人在行为活动中的基石作用, 呼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 并关注人的生存发展意愿。同时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 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认为个体能认识其所在的客观世界, 主张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时凸显人的价值。在儒家思想中, 是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所以, 儒家以“仁学”为精髓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即“以人为本”。倡导以仁爱之心关注个体差异, 以“修身”途径实现道德、礼仪及修养的提升, 并形成“忠恕之道”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从而形成“和为贵”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人本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

儒家思想虽然集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思想的大成, 但是其人本思想却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主要表现为:首先, 推崇人的主体地位。儒家人本思想强调“民本重人”, 提倡“爱人贵民”、“仁者爱人”, 要求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讲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两者一致认为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人, 人是统治阶级和管理者目标实现的实践者, 其价值远远大于物品或工具, 人在两种思想体系中都置于核心地位。其次, 推崇人的道德品行。儒家人本思想崇尚“德化”和“德治”, 认为德行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而人力资源管理也强调员工的职业道德, 并将其作为员工招聘选拔的重要考核内容。再次, 注重教育作用。儒家学派很早就提出了“善教”、“有教无类”的观点, 强调后天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也包含职工培训及继续教育等内容, 两者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途径和目标。最后, 注重创建和谐环境。儒家人本思想中提出了“和合”的观点, 尤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形成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 都认同环境对个体及集体发展的重要性。

三、儒家人本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一切管理活动须以尊重人、爱护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能否真正实行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原则已成为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儒家学派曾经从治国、为政、兴邦等不同角度对“人本、重人”等思想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及人对物质、地位和尊严的需求, 并进一步提出“仁”。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理, 不仅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 也可让现代管理者从中汲取智慧, “大有用武之地”。管理者首先要重视人在组织发展的关键作用。认识到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和员工属于“相互为本”的关系, 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首要地位, 强调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倡导以“仁爱”为纽带的人本精神, 在观念、制度、文化、环境各项建设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重视、尊重、爱护员工, 将人才视作企业发展所需的第一资源。让员工真正地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 更忠于职守, 爱岗敬业。

2. 重视人力资源的选择和任用

儒家人本思想重视对人才的选择和任用, 无论是人才选择标准、方法、程序、任用都予以了详尽的阐述。在选材标准方面, 儒家学派提出“选贤与能”, 孔子曾提出“赦小过, 举贤才”, “内称不避亲, 外举不避怨”;选人方法方面, 孔子主张“不以言举人”、“听其言观其行”的全面考察;职位配置方面, 儒家人本思想讲究量才而用, 也就是“任而能信”、“论德定次”。现代企业可以借鉴儒家思想中人才选择理念, 从源头把好人才选择关和管理关。首先, 把好人才选择关。企业应该根据企业需求建立真正的“唯才是举”机制, 管理者必须摆正人才选择态度, 以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标准, 并对人才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 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 要摒弃传统“重名校、重长相、重性别、重出身”等思想, 才能在企业中树立良好作风,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 把好用人关。企业应该放手敢于重用优秀人才, 创建“任贤用能”的人才使用机制, 要坚持用人所长、适才适所的原则, 管理者既要有知人善任思想, 同时还要使人各任其能, 量才而用, 用其所长, 让人才能够才尽其用。

3. 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一是情感激励。尽管运用权力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而通过使用更富有人情味、更个性化的情感激励, 更能使人心悦诚服。管理者不仅要在管理中“隐恶而扬善”, 不吝惜奖赏, 及时赞美员工, 真诚分享下属成功的喜悦, 还要增加感情投资, 从情感交流入手, 体谅和帮助解决员工的工作、家庭、生活困难, 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采用弹性工作方式, 给员工更大的主动权。如此这般, 对员工有善心、说善言、行善事, 宽厚善待员工, 把浓浓的人文关怀渗透到理性化、机械化的企业经营之中, 才能顺应人们的文化需要, 赢得员工的拥戴与支持,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柔性激励。“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主张以道德自律和社会制度结合的方式, 形成对个体行为“内外结合”的柔性激励。对于解放个体思想, 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一方面, 管理者应信任和支持下属的工作, 做出适当授权, 让其开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升、自我实现,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及管理程序中, 实现员工和企业管理者利益结合, 促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从而提升员工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还要做到“齐之以礼”, 制定现代、合理、科学的企业规章制度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 以共同的行为准则让企业员工明确自己工作岗位、职责, 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各司其职, 用道德去引导优良风尚, 用礼制去规范员工行为, 从而产生内驱动力, 促使员工有归服之心。

三是人格激励。儒家一直提倡“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管理者的品行之高低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 管理者应让自己成为企业员工道德养成的支持者、引导者、模范者, 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正人先正己, 方能吸引人才、凝聚人心, 从而激励员工以达到企业最终管理目标的实现。

4. 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儒家的人本思想注重人的教育与培养, 无论孔子还是孟子、荀子都曾强调个体的成长, 强调人在后天的努力和学习。例如孔子曾提出过“有教无类”, 认为人无论是文化还是德行都离不开教育, 再如孔子曾言“善政不如善教”, 足见人才教育的重要性。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也要借鉴儒家人本思想对教育的认知,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培训, 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是坚持学以致用, 注重实效。“君子学以致其道”, 通过培训, 不仅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 提高技能, 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机遇来使每个人受益,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学习, 奖励进步, 共享知识, 进一步改善工作效果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态度教育。知识、技能与态度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尤为重要。通过培训, 传播企业文化, 培养团队精神, 可强化员工的组织文化认同度, 改善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态度, 提高其工作参与度和组织承诺度。三是注重道德培育。要以“德”为基础, 注重人力资源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 培训内容也要涉及“礼、义、智、信”等内容, 从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四是改变培训方式。以人为本的正确做法是既能充分利用人才的才能, 又能兼顾人才的需求。因此, 在培训方式上要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员工自身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 使其在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诱导启发、循序渐进, 既达成孔子所践行的“因材施教”, 又真正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彻到实处。

5. 创建和谐的企业管理环境

儒家人本思想中, “和为贵”是个体行为最高境界, 也是衡量社会管理质量和管理者水平的最基本的原则与标准。孟子也提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虽然是儒家追求的管理境界, 但是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极为相似。而要想创建和谐的管理关系, 提升管理质量, 首先要以精神文化为指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氛围最深层次, 由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管理方式及企业道德伦理等要素构成, 是现代企业精神源泉和指导思想。要以精神文化为指引构建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道德体系伦理。企业与员工之间要坚持“平等、尊重、共同发展”关系, 而员工间要建立“互爱、互信、互助”的人际关系, 这样才能营造相互沟通、信任、和谐的工作氛围, 以利于管理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其次建立协作、共进的工作团队。“和”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也就具有了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要培养员工的群体愿景, 以目标凝聚人心形成人力资源队伍的共有价值观, 培养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以建立和维系优秀的、高绩效工作团队, 同心同德、精诚合作、互助互补, 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保持事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儒家人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华, 其“人本”理念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应借鉴儒家人本思想, 从管理理念、选人用人、激励机制、教育培育、企业环境等方面入手, 推行儒家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和管理质量。

关键词:儒家,人本思想,人力资源,契合

参考文献

[1]滕玉成, 李文明.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构建[J].孔子研究, 2005, (1) :84-92.

[2]俞婷.儒家、道家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9.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篇九

关键词:儒家思想,图书馆管理,文化建设

一、儒家“仁、礼、义”思想概述

“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并达到和谐的基本的原则。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仁”多次出现,也有着许多定义.但“仁”的本质内涵是“爱人”,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原则和深在的相互关系。但是儒家的爱人思想与墨子的“兼爱”学说及西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所主张的无差别的爱是根本不同的。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爱自己亲人的天然情感,人首先爱的是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由亲而疏由近而远,渐渐地以其所爱推及其所不爱,从而最终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且“圣”的境界。这种从对亲人的孝悌到泛爱众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推而广之的“亲仁”过程。儒家的“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处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朴素人本主义思想,对后世“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与“仁”密切相关的另一重要范畴,也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并达到和谐的重要原则。“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儒家思想中的“礼”,泛指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和秩序。儒学文化强调用“礼”来规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不产生偏颇越轨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按自己的身份,地位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行事从而平衡社会的各种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目的。即“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的礼治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并达到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当今的民主社会虽不同于封建宗法制的社会,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就“礼”而言,它依然是维护社会秩序,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使社会生活和谐与稳定的一种方式或一门艺术。

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儒家群体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先义后利”、“贵义贱利”、“以义制利”、即义是第一位的、利是第二位的。义对利有普遍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如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在人际交往中涉及义利关系时,提倡君子“义以为上”,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物质利益的满足必须符合道义,符合社会规范,在义利相冲突且不可兼得时,甚至主张“舍生取义”。这些思想都强调了人们要按照“义”的要求行事,相互关系协调得好,能使社会稳定,在稳定的社会中各人都能得到和自己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一部分利益。

二、儒家“仁、礼、义”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1.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

在儒家看来,“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孟子·尽心》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把施政为民提到了相当高度。先进的办馆理念是办好图书馆的前提。人是图书馆资源中最活跃、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 “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是办馆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办馆理念,就是要以对馆员和读者的管理为根本,把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完整的构想融入馆舍设计、功能布局、部门设置、资源建设及读者服务的具体工作中, 树立一种人文的价值取向,建立柔性的内部管理机制,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造就一支合格的精神团队,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图书馆文化。“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人略》) 有了这样一种“平政爱民”办馆理念,就能促使馆员和读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在馆内形成一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探索、求知创新、争优向上的优良馆风。

2. 重视人力资源在图书馆发展的关键作用。

孔子认为,要管理好国家,关键在人。“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所以要留住人、重视人。孟子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篓上》) 荀子也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荀子·君道》) 只有“尚能使贤”,才能国富民强。一是要重视馆员,要把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主人对待,树立馆员主人翁思想, 使馆员从心理上感受到人格的尊重与价值,感受到学习、工作、生活受到关心。二是要发挥馆员的能动作用。尽力了解馆员的心理、需求、能力、个性,通过激励、竞争、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馆员的创造性和潜能,使馆员在获得劳动报酬的物质满足感下,充分体验参与管理、施展才华、获得尊重、实现自我的精神满足感。三是要建立馆员成长机制。在传统图书馆管理中,由于缺乏现代人力资本概念,重编制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氛围,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馆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了主动进取精神, 造成人才流失,削弱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重视馆员素质培养,建立人才成长机制,在馆员的晋升、后续教育、学科馆员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

3. 读者至上,开展人性化服务。

(1) 尊重读者。孔子认为人的本性表现为“仁”,所以“仁者爱人”、“爱人能仁”,提出了“泛爱众”思想。孟子提出“不以人政,不能平治天下”。荀子也提倡“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荀子·性恶》),因势利导,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确立读者至上,是图书馆“以人为本”办馆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2) 认知读者。荀子认为,欲望是人的本能,是自然的需求,“人生而有欲” (《荀子·性恶》) ,不管“圣人”或“小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荀子·荣辱篇》) ,“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为此,人们必然会追求欲望的满足,无人可以例外,读者也是一样。读者渴望知识的滋润,信息的武装,他们身份各异,等级不同,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学生,有的贫困,有的是社会弱势群体,但都希望被认知、被了解,希望得到馆员的真诚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3) 服务读者。古代民本思想由于受阶级性局限,“民本”只是“君本”的折射,人民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儒家民本思想,倡导和建立现代民本思想,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图书馆工作,要围绕读者至上,开展人性化服务。一是做到图书资料超市化大开架服务,便于读者借阅;二是开展对读者的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 让读者掌握图书馆使用技能;三是利用网络电子信息手段,编制免费信息简报,供读者参考利用;四是为特殊读者群体开展专项服务;五是服务设施尽量人本化,极力为读者创造洁净舒适的学习环境。

4. 注重图书馆团队建设。

上一篇:感谢我最爱的语文老师作文下一篇:人大金融硕士就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