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2024-07-22

猫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精选10篇)

1.猫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一

《学弈》教学设计

XXXX学区 XXXX 【教学理念】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矣 b、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学习古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的启迪。教学重点:品读分析两人不同的学弈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

1、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

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⑵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④ 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⑶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 1、教师朗诵。2、学生自由练读。3、尝试背诵古文。4、学生诵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组织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2、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发到网上,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板书设计】

弈秋

其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另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学弈》说课稿

XXX学区 XXXX

一、说教材

《学弈》一文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的文言文。课文写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

二、说教法

一堂好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4)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而这篇课文又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在教学中,我组织安排朗读、理解、积累这几个步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以读为本”,重在“理解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大意,熟读成诵。教学中坚持“先扶后放”,“先学后教再学”的原则,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以平等的心态,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矣 b、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学习古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的启迪。

教学重点:品读分析两人不同的学弈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弈秋

其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另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七、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侧重引导学生朗读。课前,我充分阅读教参,心中牢固的树立“朗读第一位”的观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无道理。我先是有声有色的进行了范读,用自己流畅自如的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随后逐字逐句的领读,独处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几遍下来,基本上学生都流畅自如了。再请学生理解意思,难度就降低了许多。

2.《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二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 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五、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说教法与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七、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八、主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2、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

3.认识时钟 教案 和说课稿 篇三

设计思路:

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幼儿园都是按照一定时间进行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幼儿能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时间概念的认识,可以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学会看整点。

2、能力目标:通过猜想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重、难点 :

重点:认识钟面结构,学会看整点。

难点: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个时钟卡片和演示用的时钟卡片一个;

2、幼儿每人一套1--12数字卡;

3、家、幼儿园、床、饭碗图片各一张。

活动方法:

演示讲解法、观察发现法、讨论法、操作法、试听讲结合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1、猜谜引出时钟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听!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会走没有脚,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幼儿猜出后出示时钟卡片)

2、活动展开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钟面结构。

① 教师出示时钟提问:教师:“小朋友们,这就是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好朋友——时钟,你们看它上面都有什么啊?”(幼儿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知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和两根针。)

教师:“哦,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有两根针,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这些数字。1、2、3、4、5、6、7、8、9、10、11、12。”

② 重点解释11、12这两个数字,并告诉幼儿钟面上两根针的区别。

教师:“小朋友们没有学过11和12这两个数字,11是由两个1放在一起组成的,12是由1和2并排在一起,1在左边,2在右边。钟面上短并且粗的那根针叫时针,长而且细的那根针叫分针。”

(2)结合日常生活,通过演示讲解,引导幼儿认识整点。

① 教师:“小朋友们几点上幼儿园啊?”(幼儿回答后,教师拨动时针和分针,将结果画在黑板上展示给幼儿看,并将幼儿园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② 教师:“中午到了,小朋友们有些饿了,该吃午饭了,那小朋友们是几点吃午饭呢?”(幼儿回答后,教师在时钟卡片上演示,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把饭碗的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③ 教师:“下午啦,爸爸妈妈来接小朋友回家是几点呀?”(幼儿回答后,教师通过演示并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将家的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④ 教师:“天晚了,小朋友们该睡觉了,明天还要去幼儿园,可是小朋友们是什么时候睡觉呢?”(幼儿回答后,教师将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将床的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多次重复演示,让幼儿明白整点时分针时钟指向数字12,是时针在变化,12点时,时针和分针重合。)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给老师说了好多时间,现在老师教大家怎样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分针指向数字12,时针指向数字8,就表示8点钟,要是时针和分针都指向数字12,就是12点钟。”

教师:“现在老师说时间让小朋友们上来演

示给大家看,6点、8点、12点、4点。”(教师每说一个时间,请一个幼儿演示)

(3)通过看图,让幼儿讨论,老师讲解图上的时间,让幼儿明白时钟的用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① 教师:“小朋友们该上幼儿园了,小朋友们该吃午饭啦,小朋友们该回家了,小朋友们该睡觉了。”(教师边指图边向幼儿讲解)

② 请一个幼儿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说“什么时间,小朋友应该做什么。” 教师:“谁愿意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说,请举手。)

(4)幼儿分组进行猜想游戏,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在音乐的伴奏中)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游戏,分组猜时间,每一组由一个小朋友拨时间,其他小朋友来猜。拨时间的小朋友要注意哦,分针一直指向数字12不动,只拨动时针,让它指向其中任何一个数字,猜时间的小朋友用数字卡片表示自己的答案,不能将卡片给别人看,老师来看谁猜的对。现在老师将时钟卡片和数字卡片分给大家。”(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游戏)

活动结束

教师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我们的活动结束了,大家要将时钟卡片和数字卡片收拾好,交给老师。”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认识了时钟,也知道了时钟的用途,可是时钟有很多不同的样子,大家回去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时钟,它是什么形状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说课稿

我将通过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学情、教法、学法、活动流程几方面向大家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思路

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认识钟表这个活动时,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时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儿童每天起床、上幼儿园、吃饭都是按照一定时间进行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幼儿能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钟表的特征,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中,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时间概念的认识,可以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认知上: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学会看整点。

2、能力上:通过猜想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说活动重、难点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钟面结构,学

会看整点。我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作为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幼儿每组一个时钟卡片和演示用的时钟卡片一个;

2、幼儿每人一套1--12数字卡;

3、家、幼儿园、床、饭碗图片各一张。

五、说学情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同伴间互动、合作意识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芽。

六、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演示讲解法、试听讲结合法。

七、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法、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讨论法。

八、说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为了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幼儿猜谜,当他们猜出后,出示时钟卡片,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组织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

第一个步骤:引导幼儿观察时钟卡片,认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两根针,重点解释幼儿没有学过的数字11和12.第二个步骤:为了使幼儿更好的认识整点,我结合幼儿上幼儿园、吃午饭、回家、睡觉的日常生活时间,运用时钟卡片进行演示讲解,并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以便于幼儿更直观的认识整点。

第三个步骤:通过看图,让幼儿讨论,老师讲解图上的时间,让幼儿明白时钟的用途,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四个步骤:幼儿分组进行猜想游戏,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体验游戏的快乐。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环节: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四环节: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了解家里的时钟形状,第二天回幼儿园与老师和幼儿一起分享,进行随机分享教育。

4.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四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画、量、猜、剪、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到结论,感悟学习中的快乐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策略,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核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荷兰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使他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复习引入、猜想验证、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运用课件教学直观明了便于理解。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遵循先易后难、先差生后优生的原则,完成大纲目标的同时,也去挖掘优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面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们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学生都会猜180°。“那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这个度数吗?你敢肯定吗?你能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别人吗?”估计学生都得把刚才量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进行验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板书180°、180°、182°、179°、178°)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一个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用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是180°,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测量时有误差。

“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吗?请你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验证。”

当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动”的过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内化这一活动,使之不仅知其过程而且知其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当学生验证有困难时,我会适时的引导。“既然你们都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上册学过的某个知识点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大小比较的经验,会有一些学生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与平角作比较,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让这些孩子到前面展示并鼓励全班同学都动手做一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什么结论?”估计会有下面精彩的回答: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不用撕,直接折也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老师我在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只要把两个锐角折成一个直角与原来的直角相加不也是180°吗;(有创新)老师也用折角的方法验证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又一次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有的个体,在合作中互补,确实有利于难点的突破。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让孩子们合作验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吗?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出示一个大三角形)把它剪小后问:现在呢?(剪几次)那现在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怀疑吗?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我这样现场操作,让学生能从视觉上又一次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管形状和大小统统都是180°。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满足。适时的评价更能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终于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秘密时,我会及时给学生评价:“同学们,你们经过画、量、剪、拼、折、观察等活动,自己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完整课题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规律,多了不起啊,老师由衷的为你们感到高兴。并祝贺你们孩子们。”我想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学生们的高兴劲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拓展延伸。

在数学学习的研究中,常常有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呈现在孩子面前,有些题目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它把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转化、分解为多个确定性的问题来解答。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

“下面三角形,剪掉一个40°的角,不改变其他角的度数,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想会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不假思索就会回答“140”,这时我不做任何评价,微笑着看着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我想最终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老师,剪掉这个40°的角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四边形,要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两个三角形就是360°。我进而让学生引导“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由于上一题的思路孩子们很快就会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即3个180°,共540°。“那六边形、七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这时孩子会边画、边思考、边讨论,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能分割成三个三角形,那六边形就能分割成四个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边数减2的差乘180°。教学同时也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对遗憾的态度应该约拿,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为此我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我想经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使预设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最后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出具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卓越成就的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一练1————5题

5.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说课稿 篇五

教材分析

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

2、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析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比较观察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难点: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法

1、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3)联系生活,加深理解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2、认识四分之一。(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2012---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比较观察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难点: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刚才,每人分到半个桃子,谁能用图表示一半的意思。(让几名学生上黑板画,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2、出示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提问:谁会表示“一半”?(1/2)

师生一起叙述二分之一,让学生用手势描述二分之一。3、1/2的读法和写法 1/2怎么写?

先写“—”表示平均分,“—”下面写“2”,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在“—”上面写“1”。

读作:二分之一。

4、小朋友们知道1/2是什么意思吗?我来告诉大家。1/2首先是一个数,数的大家庭中,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分数”,从今天开始,分数这个朋友就走进你们中间,跟你们做朋友了。

5、学生活动

1)任意拿出一张纸,折出它的1/2 2)任意拿出一张纸,折出它的1/4

6、出示表示“1/2”的图形。

7、讨论:“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8、师小结: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1/2,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分数。

三、巩固练习。

下面图形的彩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五、课堂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1/7

1/8

1/20

1/3

2、折出毛线绳的1/8.六、猜一猜

1、哪条线段长?

2、文具盒里有几支笔?

七、总结

6.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五节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我的说课主要分为下面六个过程来进行: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其含义就是: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力图打破常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内容分析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打下基础.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从高中数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数列》这一章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其次: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再次:数列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三、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以下是我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 1 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遇到困难不气馁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展开:

[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等差数列,知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由来;熟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知道等比性质.[思维水平]

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联系,形成类比迁移,而且在情感上也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求.但是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比较陌生,学习思维上存在障碍.并且学生考虑事情缺乏全面性,在推导过程中容易忽略公比q1的情形.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结合前面的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的确定以及学情分析,我总结了总结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应用.教学难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中“错位相减法”的发现以及运用;不同推导过程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理解.五、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本节课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激励—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该模式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积极的整合,使其融为一体,创造最佳的教学氛围.主要包括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研究式探索、反馈式评价.2、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设计了(1)创设情景、(2)观察归纳、(3)讨论研究、(4)即时训练、(5)总结反思、(6)任务延续,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的.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合作交流.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和POWERPOINT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西游记后传之猪八戒的高老庄——话说猪八戒自从西天取经之后,就回到了高老庄,成立了高老庄集团,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了总经理,但是好景不长,他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了资金短缺,于是他便想向师兄孙悟空借钱.孙悟空:没问题!我每天给你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猪八戒:师兄你太好了,那„„我何时还你钱?

孙悟空:咱俩谁跟谁呀!我给你投资的钱就不用还了,你就意思意思,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以后就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一直给我30天,我们就算两清了,你看如何?

猪八戒:第一天1元换100万元,第二天2元换100万元,„„哇,发财了!猪八戒:猴哥,你可别反悔呀!

孙悟空:那„我们可以签一个合同嘛!说着就起草了一份合同.猪八戒正想签字,可转念一想,发现不对劲了,这猴哥本来就精明,做了生意之后就更精了,他会不会又在耍我?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猪八戒的参谋,你认为他签不签这个合同呢?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这样引入课题有以下几个好处:

(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2)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3)问题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4)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在我的诱导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建立起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写

7出猪八戒应付的钱的总数1+2+2+22,并与1001000030=3.010进行比较.2329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当学生跃跃欲试要求这个数列的和的时候,课题的引入已经水到渠成.我再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启示,正式引入课题.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2329、2、2、2、、2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设S30=1+2+22+23229,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2S30=2+22+23229+230,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S302301.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公比为q,如何求Sn?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a1a1qn在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后,我再问:由1qSna1a1q得Sn,这样子对

1qn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我们知道,Sn=a1+a1q+a1q2++a1qn1=a1+q(a1+a1q++a1qn2)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

再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能否联想到等比性质

aa2a3a4nq从而求出a1a2a3an1Sn呢?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Sna1qSn1, 这其实就是关于Sn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5、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1(1)求等比数列1111,,„的前8项和; 24816111163(2)等比数列,,„的前多少项和是?

24816641111(3)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248161111(4)求等比数列,,„的第2n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24816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6、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2 求和Sn1aa2a3an1.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8、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两种方式猪八戒应付的钱分步为3.010和1.0710,显然猪八戒不该签这个合同.

97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9、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129练习1、2、3、4; 选做(思考题):

(1)求和Snx2x23x3nxn.(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7.猫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

1、十四五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鼓励发展工商业,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的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追求财富和现世享乐,与教会(腐化)产生矛盾。

3、意大利汇聚了众多人才,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4、14世纪,欧洲黑死病蔓延。

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基督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希腊成为欧洲人文荟萃的中心。背景

核心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成就 “文学三杰” “美术三杰”

传播 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性质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使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④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抨击封建道德和禁欲思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

发展个性。薄伽丘 文学三杰

文学家

但丁 诗人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歌集》

达·芬奇 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大卫塑像

《西斯廷圣母》《雅典学园》

三、文艺复兴的扩展:欧洲其他国家

国家 人物

作品

内容

英国 莎士比亚

《奥赛罗》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巨人传》

《愚人颂》

反映英国社会现实,发掘了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

法国 拉伯雷 提倡个性解放

揭露教士的愚昧和教皇贵族的贪婪

讽刺骑士制度,揭示教会专横、社会黑暗 德意志 伊拉斯谟

西班牙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四、宗教改革

①历史原因:文艺复兴使人质疑宗教权威,批评教会腐败。②政治原因: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社会矛盾激化。③经济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束缚。④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导火线)背景

开始 1517.10.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序幕。①要虔诚信仰,灵魂便可获救(因信称义,信仰得救)②《圣经》高于教皇教会,圣徒可以直接阅读解释《圣经》 ③ 先定论,“选民”和“弃民”

西欧出现三大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观点

结果

性质 宗教外衣掩饰下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运动。

影响 民众开始打破对宗教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思考题

1、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影响。

2、赏析某一位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

3、评析路德宗和加尔文教的核心思想

4、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说课稿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依据课标,确定本课的重点:

1、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

2、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先定论”;

难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内涵。

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历史必修

一、必修二,有了相关西方政治、经济史的基础,依据马克思主义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应把这些人文主义者思想家放入他们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即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思想,反对世俗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兴起和兴盛,并扩展到德国。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探讨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宗教改革从德国兴起并扩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其中路德宗和加尔文教影响巨大,他们都主张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探讨了人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

本课在教学处理上,导课:

1、文艺复兴以伟人钟爱《蒙娜丽莎》导入

2、宗教改革以简述故事《卡诺莎觐见》导入 主课部分的设计思路如下:

1、对文学三杰以评述其作品为主,对艺术三杰以赏析其作品为主。

2、对宗教改革部分的讲授采取材料解析,论丛史出,史论结合。

3、适当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人文主义者的评价。

4、总结以表格形式呈现。

8.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参赛体会 篇八

2012年10月27~29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这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国17个省份、58个单位、近90名优秀选手参加,我省共有五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针对医药卫生类专业相关课程,通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和相应教学课件两部分)和现场说课,探索以“五个对接”为教学改革目标,融“教、学、做”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提倡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完成特定教学任务,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从7月份接受这个重任,到十月份参加比赛,从准备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制作课件---反复操练说课,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煎熬,但也让我获取较好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及专业成长,一路走来,感受颇多,我用这些话来总结,感谢支持!重在学习!收获经验!

重在学习!

在比赛的观摩过程中,我深深感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说课时间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是这15分钟的精彩凝聚了有些老师好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他们魅力四射、创意无限,体现了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结晶。看着精美的课件制作,精心的课程设计,我感慨这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绝非单凭一人努力的成果,在这背后一定是不少艰辛的付出。通过这次比赛让我看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了解到全国同行的专业水平,体会到“天外有天”和“学有专精”,也学习到许多精彩的教学构思,今后应跟进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启示,并为以后类似的说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卫生学校的一位教师对新型医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的讲解,如: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适合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CBS(case based study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学习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它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病例的能力。

收获经验!

这次参赛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说课的再认识和理解,如何才能把课说好,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应弄清楚怎样说课,这是说课艺术的基础

说清“教什么”;说清“怎样教”;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二)应弄清楚如何才能把课说好,这是说课艺术的体现 1.说课要突出一个“新”字 2.说课要体现一个“美”字 3.说课要讲究一个“说”字 4.说课要抓住一个“活”字 5.说课要选准一个“说法” 6.说课要斟酌一个“说点”

(三)情感是说好课的动力 1.说课要有激情 2.说课要有热情 3.说课要有良好的心境

9.猫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九

说课大赛要求

文化基础课、现代服务类专业(财经、文秘、旅游专业)

一、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中职文化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注重技能培养和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内容: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针对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般包括授课班级的年级、专业、学生数和授课时间;授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授课类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及资源准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反思等。

二、教学课件

上课用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要与教学设计方案一致。参赛课件不限制作软件(建议所用软件尽量采用常用版本,以保证课件在其他机器上能正常播放),不限风格形式。如图片可采用GIF、JPG、TIF等格式(图片分辨率要求在1024×768以上);视频和动画可采用MPG、MOV、ASF、RM、SWF等格式(视频文件要求能在1024×768分辨率下清晰、流畅播放);音频可采用MP3、WMA等格式。

三、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不超过8分钟的微视频。1.微课制作要求

(1)分析研究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业水平。借助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讲解知识内容。

(2)画面简洁,不要有与教学内容无关内容。(3)字体和背景的颜色搭配合理。

4)鼠标在屏幕上的移动速度不要太快,更不要晃动。

(5)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6)录制环境安静、无噪音。(7)背景音乐轻松,不喧宾夺主。(8)视频文件容量不超过10M。

(9)视频格式为flv,wmv或MP4。

2.微课制作方法或设备(供参考)

(1)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 PPT课件。

(2)手机拍摄 + 白纸 + 笔(需要用一个支架把手机固定在上方)。(3)DV + 白板(黑板)。

(4)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数位屏(或手写板)+绘图软件(如SmoothDraw 3)。(5)平板电脑。

(6)电子白板及类似设备。(7)金达在线微课制作。(8)其他。

四、现场说课

(一)时间要求

现场说课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微课视频包含在说课课件中);所选教学内容必须是教师本人的真实课堂教学内容,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反思。评委提问及选手答辩5分钟。

(二)语言、仪态要求

教学仪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说课内容要求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诠释教材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2.教学策略。阐述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突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的教学策略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技能培养;着重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预期的教学效果及微课教学经验。

3.教学过程。解说本课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等。要求教学层次清楚,教学结构完整,教学内容与教法学法相对应。

4.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经验和教学效果,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五、参赛教材版本本次比赛文化基础课主要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化基础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财经、文秘、旅游专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课改专业课教材。

工科类专业

[计算机(含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电子、机械、汽修专业]

一、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设计思想:

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改善。

教案内容: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针对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般包括授课班级的年级、专业、学生数和授课时间;授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授课类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及资源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反思等。

二、教学课件

上课用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要与教学设计方案一致。参赛课件不限制作软件(建议所用软件尽量采用常用版本,以保证课件在其他机器上能正常播放),不限风格形式。如图片可采用GIF、JPG、TIF等格式(图片分辨率要求在1024×768以上);视频和动画可采用MPG、MOV、ASF、RM、SWF等格式(视频文件要求能在1024×768分辨率下清晰、流畅播放);音频可采用MP3、WMA等格式。

三、现场说课

(一)时间要求现场说课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所选教学内容必须是教师本人的真实课堂教学内容,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反思。评委提问及选手答辩5分钟。

(二)语言、仪态要求教学仪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说课内容要求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诠释教材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2.教学策略。阐述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突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的教学策略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技能培养;着重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解说本课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等。要求教学层次清楚,教学结构完整,教学内容与教法学法相对应。4.教学反思。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突出。

10.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十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第二题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通过概括性引导提升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认识

在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节课的一个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板书设计

上一篇:大一的会计认识实习报告下一篇:安全标准化创建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