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9-10

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共9篇)

1.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涵义 [3]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涵义 教学难点: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式曲线的方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师】在本节课之前,我们研究过直线的各种方程,建立了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同时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也表示着一条直线,请思考下面问题: 【板演/PPT】

思考1 直线y=x上任一点M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吗?

思考2 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都在直线y=x上,对吗?

思考3 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为什么? 【生】学生思考交流 2 新知介绍

[1]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曲线方程和方程曲线概念 【师】:引导学生发言总结 【板演/PPT】 答 y=±x.理由:在直角坐标系中,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M的坐标(x0,y0)满足y0=x0或y0=-x0,即(x0,y0)是方程y=±x的解;

反之,如果(x0,y0)是方程y=x或y=-x的解,那么以(x0,y0)为坐标的点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 【师】思考下面问题:

思考4 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能否说f(x,y)=0是曲线C的方程?

思考5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是y=(2)过点A(2,0)平行于y轴的直线l的方程为|x|=2.【生】思考总结 【板演/PPT】

解(1)不正确.设(x0,y0)是方程y=x02+y02=r2.两边开平方取算术平方根,得的解,则y0=,即

=r即点(x0,y0)到原点的距离等于r,点(x0,y0)是这个圆上的点.因此满足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但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上的一点如点在圆上,却不是y=的解,这就不满足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所以,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不是y=而应是y=±

.(2)①、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x︱=2

②、满足方程︱x︱=2的点不一定在直线上 结论:过A(2,0)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方程不是︱x︱=2 【师】引导学生交流思想总结曲线方程的概念 【板演/PPT】

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师】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义,从充要条件来理解这个定义 【板演/PPT】

定义中的两个条件是判定一个方程是否为所定曲线的方程,一条曲线是否为所定方程的曲线的依据,缺一不可. 从逻辑知识来看:

第一个条件表示f(x,y)=0是曲线C的方程的必要条件,第二个条件表示f(x,y)=0是曲线C的方程的充分条件.因此,在判断或证明f(x,y)=0为曲线C的方程时,必须注意两个条件同时成立. 【板演/PPT】 从集合角度理解为:

定义的实质是平面曲线的点集{M|p(M)}和方程f(x,y)=0的解集{(x,y)|f(x,y)=0}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由曲线和方程的这一对应关系,既可以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又可以求曲线的方程 [2]概念应用

【师】下面我们看屏幕上的例题 【板演/PPT】 例1:若命题“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是正确的,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A.不是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一定不满足方程f(x,y)=0 B.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均在曲线C上 C.曲线C是方程f(x,y)=0的曲线

D.不是方程f(x,y)=0的解,一定不是曲线C上的点.【师】从定义入手,考虑充要条件 【生】思考回答 【板书/PPT】

解析 ∵题设命题只说明“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并未指出“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A,B,C都是假命题,如曲线C: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与方程f(x,y)=x2-y2=0,满足题设条件,但却不满足选项A,B,C的结论,根据逆否命题是原命题的等价命题知,D是正确的. 【师】规律方法

(1)判断方程是否是曲线的方程,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检验点的坐标是否适合方程,二是检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是否在曲线上.从而建立方程的解与曲线上点的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

(2)定义中的两个条件是判定一个方程是否为指定曲线的方程,一条曲线是否为所给定方程的曲线的准则,缺一不可.因此,在证明f(x,y)=0为曲线C的方程时,必须证明两个条件同时成立.

【师】为了深刻的理解方程与曲线,我们来看下列一个问题 【板书/PPT】

[例2] 下列方程表示如图所示的直线,对吗?为什么?不对请改正.

【生】分析各个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否与图中图象符合 【板书/PPT】 解:不对,应为y=x 【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板书/PPT】 反思与感悟

判断方程表示什么曲线,必要时要对方程适当变形,变形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原方程等价,否则变形后的方程表示的曲线就不是原方程的曲线. 【板书/PPT】

【师】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PPT】

方法点拨(1)判断点是否在某个方程表示的曲线上,就是检验该点的坐标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适合方程.若适合方程,就说明点在曲线上;若不适合,就说明点不在曲线上.

解:带入验证知P点在此方程所表示的曲线上,Q点不在。【板书/PPT】(2)若点在此方程表示的曲线上,求m的值. 解:将点带入方程后解方程得:

迁移训练(12分)若曲线y2=xy+2x+k通过点(a,-a),a∈R,求k的取值范围.

【师】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PPT】

[3] 新知应用

【师】为了深刻的理解本节内容,我们来看下列一个问题 【板书/PPT】

1.曲线C的方程为y=x(1≤x≤5),则下列四点中在曲线C上的是()

A.(0,0)B.(1,5)

C.(4,4)

C.(4,2)2.已知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在曲线C上,那么()A.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f(x,y)=0 B.凡坐标不适合f(x,y)=0的点都不在C上 C.不在C上的点的坐标必不适合f(x,y)=0 D.不在C上的点的坐标有些适合f(x,y)=0,有些不适合f(x,y)=0 3.下列四个图形中,图形下面的方程是图形中曲线的方程的是

【师】 能否根据引例中的检验方式进行相关分析 4.方程y=3x-2(x≥1)表示的曲线为()

A.一条直线

B.一条射线

C.一条线段

D.不能确定 5.方程x2+xy=x表示的曲线是()

A.一个点

B.一条直线 C.两条直线

D.一个点和一条直线 6.“点M在曲线y2=4x上”是“点M的坐标满足方程y=-2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请说出下列方程表示什么曲线?

答案:CCDBCB

课堂小结

1.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①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②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2.点(x0,y0)在曲线C上的充要条件是点(x0,y0)适合曲线C的方程. 3.曲线和方程质检一一对应的确立,进一步把“曲

线”与“方程”统一了起来,在此基础

上,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板书

2.2.1精品教案 篇二

本章从知识上看,都是声音的基本知识,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音的三要素、乐音和噪音等,似乎和传统教材相同,但在这些知识的讲解方式上,在跟社会、技生活的联系上,在作业及其课外活动的设计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本节是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的第一个分支——声学,在完成了第一章后,学生喜爱物理,乐于进行物理相关现象和知识的思考,对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在其后的学习中要继续调动学生热爱物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恪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物理知识的应用奥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

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

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

人的爱心。

【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3: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

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讨论法、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a、流水潺潺 b、琴声悠悠 c、清晨鸟语 d、夏日蝉鸣 e、电闪雷鸣 f、飞机轰鸣 g、球场欢呼„„

师:在这些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2: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生3: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

生4:蝉没有喉咙,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生5:靠翅膀的振动!)不对!蝉停在树上翅膀不振动时也有声音!(生6:是靠肚子(腹

部)上的一个膜瓣!)

„„

生5(似有不服):有些(动物)是靠翅膀的,像蜜蜂就是!(若学生反应较沉闷,师可提示(如生4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发声?”“都是靠喉咙发声么?”“除了喉咙和翅膀还有其他的发声方式么?”„„等),调动课堂气氛)

师:很好,对于以上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的猜想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a、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c、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师:我们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讲述)“信息浏览”:帕斯卡发现“振动发声”的故事„„ 师:帕斯卡“用刀叉敲击碗碟发声,用手触摸发声碗碟感觉到振动;用手按住盘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发现“振动发声”的原理.由此我们看到,科学发现并不神秘,10岁的帕斯卡可以,你也一定能行!你能否设计几个实验,也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

产生的!生1:锣; 拿锤敲击,用手去摸; 感觉到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

动产生的.)

可以看到锣在振动(师提示:可以,但效果不明显,能否再改进?)生2:扬声器(大喇叭)、碎纸片; 喇叭接通电源,开大音量; 看

到纸片跳起

(鼓锤敲鼓、碎纸片也可)

生3:杯子装水;

用刀叉敲击;

可以看到杯中水在振荡,有波纹

(证明在振动);生4:音叉、悬挂的乒乓球;

用锤敲击音叉发声,靠近乒乓球; 看到乒乓球弹

起(证明在振动);„„

师:(赞扬学生后)好,老师也来设计一个!

(演示“发声音叉溅水”实验)

(备用实验:口腔发“a”音,用手触摸喉部,感觉到振动,停止发音,振动停止.)

『板书』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师:音叉是不是声源? 生1:是.

生2:不是!

『演示实验』敲击音叉发声,用手紧握,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师:我们说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声源,没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不是声

源.

有如,正在发声的锣是声源,没有发声的锣不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方式

师:『演示实验』 a)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b)用手轻推弹簧的一端,弹簧中形成疏密相间的形状——波,向另一端传播.c)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板书』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

(2)、声音的传播条件

师:那么声音是否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呢?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例如在空气中,现在大家听老师讲课,就是靠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么?

『演示实验』

a、水中击石,缸外听音.

b、土电话

(①先让两学生在讲台上对话,甲说话,乙从土电话中听到后告诉全班同学甲对他说了什么;同学好奇,土电话真能听见声音?? ②同学们不相信,认为是老师或甲乙事前商量好的,此时,教师请甲在土电话一端重复刚才说过的话,用麦克和扬声器代替乙,让全班都听见甲说的话;同学们惊奇,原来土电话可以听见声音;

③又有同学不相信,认为不是固体(棉线)传声,而是空气传来的,教师让甲重复②步骤,在甲说话时突然用剪刀剪断土电话的棉线,声音嘎然而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原来真的是固体棉线传声.)

师:以上实验说明除了气体、液体也可以传声.

(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 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师: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举例:(讲述)“信息浏览”:贝多芬的故事(含棒听音); 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

挖地道的声音)

师: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

『学生实验』

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

(备用方案:若实验器具不够,可用麦克和扬声器代替图中人耳,让音叉声音通过不同介质后再由扬声器放大,使全班同学听见,辨别传

声效果.)

师:由此我们发现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

(讲述)“信息链接”: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

好,反之,就差.

师:那么真空中可以传声么? 『演示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

气,铃声逐渐减小.

师:这个实验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闹钟铃声不能完全消失,教师可解释:因为抽气机不能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仍可听到微小的铃声,如果能够抽尽,则无法听见铃声.)

『板书』

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气体好.

师:请你猜想一下,当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同学相互交流方法的可行性)

生:„„

师:影片中太空爆炸的场景能否听到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师: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查阅

声速表),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

加6m;

250C的水中,声速1500m每秒;钢铁中,5200m每秒;

『板书』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固体 >液体 >气体

3.2.1电源和电流教案 篇三

第一节《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静电场,对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此刻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恒定电场,是符合学生心里特点。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等势体上电荷的分布和转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恒定电场形成的过程,并引出了电源和恒定电流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类比分析、讨论和合作推导等过程加强对电源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恒定电流是研究电场的又一跨越,学生具备静电场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恒定电场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参与了静电场的学习中,对电场研究有了重要性的一定认识,既充满期待,但是静电场的电势能,电场力做功,让学生觉得知识有些凌乱,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主动思考,师生共同总结(最好是教师先听学生的总结,再加以点评,这样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感。

五、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七、课时: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

多媒体展示一段新闻,从中引出静电场的作用从第一章过渡到第二章。

(二)新课教学: 1.电源:

先分析课本图2。1-1(多媒体展示)说明该装置只能产生瞬间电流(从电势差入手)

【问题】如何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让学生回答—电源)类比:(把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进行类比)如图2—1,水池A、B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在A、B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从水池A运动到水池B。A、B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时水流。教师提问:怎样才能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呢? 让学生回答:可在A、B之间连接一台抽水机,将水池B 中的水抽到水池A中,这样可保持A、B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再次展示图2.1-1,在A、B之间加上装置P(电源)归纳: 电源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2.导线中的电场:

恒定电场的说明:

导线内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 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尽管这些电荷也在运动,但有的流走了,另外的又来补充,所以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电场的分布也稳定。

恒定电场: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电场称恒定电场。3.电流(标量)

(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的时间的比值。(2)定义式:IQ t

36(3)单位:安培(A),1 A =10mA = 10µA(4)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5)电流的微观表示:I=Q/t=nvqS

取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两端加一定的电压,设导体中的自由电子沿导体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设想在导体中取两个横截面B和C,横截面积为S,导体中每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带的电量为q,则t时间内通过横截面C的电量Q是多少?电流I为多少?---学生分组讨论推导。

老师归纳:Q=nV=nvtSq I=Q/t=nvqS 这就是电流的微观表示式。

(5)电流的种类

① 直流电: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直流电分为恒定电流和脉动直流电两类:其中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恒定电流;方向不随时间改变而大小随时间改变的电流叫脉动直流电。

② 交流电:方向和大小都随时间做周期变化的电流。【问题】如何用图象表示直流电和交流电? 分析课本例题(详见课本,这里略)

(三)拓展:

自由电子通过1m长的导线需要3个多小时,而开灯时开关闭合的瞬间灯就亮了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四)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小结

(五)巩固新课:

1、复习课本内容

2、完成P43问题与练习:作业1、2

板书设计:

2.1 电源和电流

一、电源:电源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

二、导线中的电场: 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恒定电场)

三、电流:(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的时间的比值。(2)定义式:I(3)(4)(5)(6)

Q t3

6单位:安培(A),1 A =10mA = 10µA 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电流的微观表示:I=Q/t=nvqS

种类:

《物理》选修3-1 第二章

第一节《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 2011

授课人:范亚会

4.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篇四

掌握氯气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2、掌握氯水的组成和性质。

3、掌握溴、碘的提取和性质。

1、教学过程:

【例1】家用消毒液的发生器是以精盐和自来水为反应物,通电时,发生器的电解槽的极 板上产生大量气泡,切断电源后,生成液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能力。与该反应器工作原理 直接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通电 A、2NaOH +Cl == NaCl + NaClO + HO B、H+ Cl == 2HCl 222 2通电 C、2NaCl + 2HO == 2NaOH + H↑ + Cl↑ D、2HClO == 2HCl + O↑ 2222 【小结1】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1、电解饱和食盐水法制氯气:

(1)原料: ;试纸与指示剂、(2)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包括:(3)怎样检验电解饱和食盐水两极生成的气体产物?(4)电解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氯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氯气通常是用 方法来制取氯气,写出化学方程

式。

(1)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构造特点:用 或 将电解槽分隔成两部分。(2)阳离子交换膜的特点: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只允许

通过,不允

通过。

3.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

②制取装置类型: ③净化: ④收集: ⑤验满:

⑥尾气处理:

【例2】当周围空间不慎有大量氯气溢出时,处在该环境中的人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某种 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以防中毒,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A、NaOH B、KI C、NH•HO D、NaCO3223

3、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A、石蕊 B、硝酸银 C、亚硫酸钠 D、氯化铝 【例4】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的混合溶液,3——经测定ClO与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氯气与氢氧钠反应蛙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3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小结2】

二、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

色、有

气味、比空气

、有的气体,故在制取氯气时应用 将尾气吸收。溶于

水,在 中溶解度较小。

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填“活泼”、“不活泼”),是一种 的非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 剂。氯气能发生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归纳如下,请填表。主要化学性质 典型实例(1)与某些金属反应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3)与水反应(4)与碱反应

(5)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3、氯气的用途:杀菌消毒,制盐酸、农药和有机溶剂,制漂白粉。制漂白粉原理: 漂白原理:

4、氯水的性质(1)新制氯水中存在 等微粒,当它与不同物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微 粒可能不同,其现象也可能不同。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先 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HClO的性质:。【提问】 新制氨水和新制氯水相比,哪种溶液中微粒种类较多?氯水久置后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 【例5】不能从溴水中提取溴的试剂是()A.酒精 B.汽油 C.烧碱溶液 D.四氯化碳 【小结3】【课后阅读】

三、溴、碘的提取、性质和用途:

1、溴、碘的性质 注:①溴蒸气为红棕色,碘蒸气为紫色。

溴单质 碘单质(能升华)颜色、状态 深红棕色、液体 紫黑色(有金属光泽)、固体 物 密度(与水比较)理性水中 微溶、橙色 微溶、黄褐色 溶解性和 质 酒精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棕褐色 溶液颜色 四氯化碳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紫红色 化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氯、学溴、碘单质间能够发生置换反应:氯能把溴和碘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溴能性把碘从它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即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为:Cl>Br>I

2质 ②Br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易挥发有剧烈刺激性气味,有强烈的腐蚀性 22、卤化银: AgCl AgBr AgBr 颜色 白色 浅黄色 黄色 溶解性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与稀硝酸 AgNO+NaCl== AgNO+NaBr== AgNO+ NaI == 333制法 NaNO+AgCl↓ NaNO+AgBr↓ NaNO+AgI↓ 333化学性质 有感光性,在光照下会发生分解反应2AgX==X+2Ag(黑色)2感光材料制作照相用途 ———— 人工降雨等 用的胶卷和相纸等

3、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过程: 氯化 提取 浓缩 精制 ①海水(苦卤MgBr)粗Br 高纯度Br 22 2加热 MgBr+Cl=Br+MgCl 鼓入空气或水蒸气 222

2②从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

过滤

Cl水 提纯 氧化 海带 浸泡 粗碘 碘 2萃取

加CCl或苯 4【课外练习】

1.久置的氯水和新制的氯水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颜色相同

B.都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C.PH相同 D.加AgNO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32.氯仿(CHCl)可用作全身麻醉剂,在光照下,氯仿易被氧化生成剧毒的光气(COCl):

2 CHCl+O →2HCl+2 COCl,为防止事故发生,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氯仿是否变质,你认为322检验时所用的最佳试剂是()A.烧碱溶液 B.溴水 C.硝酸银溶液 D.淀粉碘化钾试纸 3.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游离氯。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 A.先加适量NaSO溶液,再加适量NaOH溶液 23B.先加适量NaOH溶液,再加适量NaSO溶液

23C.先加过量NaSO溶液,再加适量NaOH溶液 23D.先加过量NaOH溶液,再加适量HCl溶液 4.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氯化氢146克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 87克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则所得氯气()A、②比①多 B、①比②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5.溴与氯同属“卤族”元素,其单质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Cl比Br的活泼性 22强,下面是根据氯气的性质,对溴单质性质的预测,其中不正确的是()A、溴单质可以和烧碱溶液反应 B、溴单质只具有氧化性 C、溴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1个电子 D、溴离子可以用硝酸酸化过的AgNO溶液来检验 36.在4份碘化钾淀粉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溶液变蓝的是()A、氯化氢 B、溴水 C、氯气 D、溴化钠溶液 7.下列各组物质在反应时生成棕黄色烟的是()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8.2.4克某金属和足量的氯气充分反应,所得固体比原金属增重7.1克,若该固体为单 一价态的氯化物,则其化学式为()A、NaCl B、MgCl C、FeCl D、CuCl 2329.用MnO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当4mol氯化氢被氧化,生成的氯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 2A、22.4L B、44.8L C、67.2L D、89.6L 10.ClO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HCO+

+KSO+

+2H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2242422422A、KClO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是氧化产物 32C、HCO在反应中被氧化 D、1 mol KClO参加反应有2 mol 电子转移 2243*11.将13.4克KCl和KBr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反应后 2+--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克。则原来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3︰2︰1 B、1︰2︰3 C、1︰3︰2 D、2︰3︰1 *1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瓶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A B C D a(干燥气体)NOCOClNH 2 2 2 3 b(液体)HO 16%NaOH溶液 饱和NaCl溶液 10%盐酸 213.用滴管把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 的红色突然消失。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有两种推测: ①是氯水中的次氯酸的漂白性使 +它由红色变成无色;②是氯水的酸性(H)使它由红色变成无色。假设其中一种是正确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由实验现象,对以上的推测作出判断。⑴要使用的实验用品: ⑵要进行的实验操作: ⑶实验现象和结论: 14.新制氯水是实验室里的常用的一种试剂。试回答下列问题:(1)新制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属于弱电解质有(写化学式)(2)向新制氯水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粉末产生的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⑶试判断Cl与HClO的氧化性强弱,并写出你做出判断的化学事实。

2答: *15.某同学欲探究Cl、Br、I之间的变化:他向U形管中加入约2g高锰酸钾粉末;取 222一根长为5mm×150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所示装置中的“4、5、6”位置上贴 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

液、溴化钠溶液。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 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 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 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 液的脱脂棉,连接好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当滴加浓盐酸到U形管 后,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 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 色、色、色。打开1、2处的夹子,当氯

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2处,不使氯气上升。取下上节玻璃管,在2处微微 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1处,此时有 色出现。

16.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次氯酸钠。图中瓶乙盛饱和食盐水(已知氯气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小),瓶丙盛浓硫酸,仪器A中盛浓盐酸,C中盛NaOH溶液。试回答:(1)仪器A的名称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乙装置的作用:(4)能否省去丙装置并说明理由

5.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有初中所学知识和高中所学静电场知识铺垫,开篇引入承接前一章所教静电场相关内容,由老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若用用导线连接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导体,会产生瞬时电流,请学生思考如何产生持续的电流。接下来先请学生观察两只在不同高度用水管相连的水杯,请同学回答如何在两只不同高度的水杯之间产生连续的水流,从而引入电源的概念,初步介绍电源在电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学情分析:

已知

初中所学知识和高中所学静电场知识铺垫 未知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3、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想知

利用水流类比理解恒定电流的形成,并能通过恒定电场的形成理解导体内电场的动态平衡。

难知

理解电源的作用、导体内恒定电场的形成、恒定电流的形成。错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章我们通过对静电场的学习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其他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板书课题: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我们教室的灯泡却能连续发光?

(注: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电源”部分的第一节。1.电源

教师:(投影)教材图2.1-1,(如图所示)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R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

(对比实验)两只不同高度的水杯,一只装满水,两只杯子通过软管相连;观察水从高处杯子流进低处的杯子;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让水管中产生持续的水流。学生答:

教师:那么如何使得导体中产生持续的电流呢。请同学们阅读“电源”部分的第二小节。

(投影)教材图2.1-2,(如图所示)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及引导学生分析电源的作用:把到达A端的自由电子搬回B端,维持AB的电势差。

过渡:在有电源的电路中,导线内部的电场强度有何特点呢?

2、导线中的电场 先回顾静电平衡的模型

教师:(投影)教材图2.1-3,(如图所示)

介绍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取出图中方框中的一小段导线及电场线放大后进行分析,如图2.1-4所示。

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微元法和矢量叠加的方法,探究导线中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出最终导线两侧积累的电荷将达到平衡状态,垂直于导线方向上电场的分量将减为零,导线内的电场线保持和导线平行。这里一定要强调,这是电源电场和导线两侧的电荷得电场共同叠加的结果。

通过师生分析,建立起恒定电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稳定分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

过渡: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荷是不是运动速率越来越快呢?电流大小是不是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恒定电流”第一节

3、恒定电流

层次一:由学生阅读分析为何在恒定电场中电荷运动的平均速率不变。并得出恒定电流的概念、及定义式,单位等。

学生:I=q t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mA=10-3A;

1μA=10-6A [投影]以上相关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问题与练习2、3两题并求解。请学生分析,学生评判。

层次二:在加有电压的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AD上选取两个截面B和C,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电荷的电荷量为q,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为v,试求解流经该段导体电流的表达式。学生分析:I=nqsvt/t=nqsv

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的例题1。

师生互动:结合例题1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板书设计 电源和电流 一

电源

恒定电场 三

恒定电流

I=q/t

单位:安培

1A=1C/s

1A=103mA

教后反思

6.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篇六

圆周运动 第1节

描述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匀速圆周运动

(1)显示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 和 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3)周期、频率和转速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叫周期,叫频率; 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物体的角速度为。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d:讨论

1)当v一定时,与r成反比 2)当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成正比

(三)实例分析

例1: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三、巩固训练

进行练习,并且进行激励评价和升级训练

(一)填空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的 不变,时刻在变,所以线速度是(填恒量或变量),所以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含义是。2.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哪些物理量是一定的?

(二)某电钟上秒针、分针、时针的长度比为d1:d2:d3=1:2:3,求 A:秒针、分针、时针尖端的线速度之比 B:秒针、分针、时针转动的角速度之比。

(三)师生共同解答课本本节的思考与讨论。

四、小结

1.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求解公式,他们间的联系。

五、作业

课本中的本节课后练习四

7.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水瓶、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瓶冰水让学生摸摸,说说感觉。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讨论交流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4、这么多方法真让在寒冷的冬天的人热起来了(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5、热的方法分类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实验

1、衣服能让我们热起来吗?用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2、学生交流。

3、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四、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今天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加穿衣服、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传热)

吃食物

(食物供热)

跑步等运动

8.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 篇八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2、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3、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

注意不同类型脂肪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实物、模型、计算机课件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学会方法、形成能力;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有机物的结果和性质,培养学习有机物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烯烃的顺反异构 多媒体

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第一课时(烷烃、烯烃)

【引入】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的内容——烃和卤代烃。在高一的时候我们接触过几种烃,大家能否举出一些例子?

众生: 能!甲烷、乙烯、苯。

师:很好!甲烷、乙烯、苯这三种有机物都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又称烃。根据结构的不同,烃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等。而卤代烃则是从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的产物,是烃的衍生物的一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脂肪烃。

【板书】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 脂肪烃

师:什么样的烃是烷烃呢?请大家回忆一下。(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板书】

一、烷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仅含C—C键和C—H键的饱和链烃,又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烷烃的通式:CnH2n+2(n≥1)师:接下来大家通过下表中给出的数据,仔细观察、思考、总结,看自己能得到什么信息? 表2—1 部分烷烃的沸点和相对密度 名称 结构简式 沸点/ºC 相对密度 甲烷 CH4-164 0.466 乙烷 CH3CH3-88.6 0.572 丁烷 CH3(CH2)2CH3-0.5 0.578 戊烷 CH3(CH2)3CH3 36.1 0.626 壬烷 CH3(CH2)7CH3 150.8 0.718 十一烷 CH3(CH2)9CH3 194.5 0.741 十六烷 CH3(CH2)14CH3 287.5 0.774 十八烷 CH3(CH2)16CH3 317.0 0.775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表总结出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板书】

2、物理性质

烷烃的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呈规律性变化,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n≤4)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还有,烷烃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师:我们知道同系物的结构相似,相似的结构决定了其他烷烃具有与甲烷相似的化学性质。【板书】

3、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1)取代反应

如:CH3CH3 + Cl2 →光照CH3CH2Cl + HCl(2)氧化反应

CnH2n+2 + — O3n+1 2 → nCO2 +(n+1)H2O 点燃

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

师:接下来大家回忆一下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便于进一步学习烯烃。

(由学生回答高一所学的乙烯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教师给予评价)

【板书】

二、烯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叫做烯烃。通式:CnH2n(n≥2)例:乙烯

丙烯

1-丁烯

2-丁烯

师:请大家根据下表总结出烯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表2—1 部分烯烃的沸点和相对密度 名称 结构简式 沸点/ºC 相对密度 乙烯 CH2=CH2-103.7 0.566 丙烯 CH2=CHCH3-47.4 0.519 1-丁烯 CH2=CHCH2CH3-6.3 0.595 1-戊烯 CH2=CH(CH2)2CH3 30 0.640 1-己烯 CH2=CH(CH2)3CH3 63.3 0.673 1-庚烯 CH2=CH(CH2)4CH3 93.6 0.69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表总结出烯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板书】

2、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与烷烃相似)

师:烯烃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它们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板书】

3、化学性质(与乙烯相似)(1)烯烃的加成反应:(要求学生练习)

;1,2 一二溴丙烷 ;丙烷

2——卤丙烷(简单介绍不对称加称规则)

(2)

(3)加聚反应:

聚丙烯

聚丁烯

【板书】△ 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4一加成反应是主要的)

【板书】

4、烯烃的顺反异构

师: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除了前面学过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之外,还可能出现顺反异构。

顺—2—丁烯 反—2—丁烯

师:像这种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否则就意味着双键的断裂)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顺反异构。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烷烃和烯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并了解了二烯烃的1,4—加成和烯烃的顺反异构。

★ 第二课时(炔烃)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上课前,播放炔烃的flash主题动画。欣赏音乐动画,课前准备,稳定情绪,进入上课状态。烘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新课

学习展示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乙炔气体。通过观察、掌握乙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记忆。

引导分析乙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书写乙炔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巩固书写电子式与结构的知识

对比烷、烯、炔的结构特点,推测乙炔其化学性质。思考:

1、炔烃有无顺反异构。

2、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及验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分析实验室制取乙炔时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气体的实验装置。思考:如何选择气体实验室制取装置?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实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根据实验分析乙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乙炔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加成反应:

乙炔与溴加成

播放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机理(动画)。理解和掌握乙炔的化学性质 写出化学化学方程式。

加深理解加成反应机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掌握本节的重点知识—乙炔的化学性质。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

巩固练习设计典型习题进行课堂练习,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本节知识解答练习中的问题 巩固乙炔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

本节知识总结(突出乙炔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回顾总结,明确主次,突出重点。新旧知识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布置课后练习题。课后完成作业 及时巩固知识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上课前,播放炔烃的flash主题动画。欣赏音乐动画,课前准备,稳定情绪,进入上课状态。烘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新课

学习展示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乙炔气体。通过观察、掌握乙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记忆。

引导分析乙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书写乙炔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巩固书写电子式与结构的知识

对比烷、烯、炔的结构特点,推测乙炔其化学性质。思考:

1、炔烃有无顺反异构。

2、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及验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分析实验室制取乙炔时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气体的实验装置。思考:如何选择气体实验室制取装置?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实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根据实验分析乙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乙炔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加成反应:

乙炔与溴加成

播放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机理(动画)。理解和掌握乙炔的化学性质 写出化学化学方程式。

加深理解加成反应机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掌握本节的重点知识—乙炔的化学性质。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

巩固练习设计典型习题进行课堂练习,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本节知识解答练习中的问题 巩固乙炔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

本节知识总结(突出乙炔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回顾总结,明确主次,突出重点。新旧知识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布置课后练习题。课后完成作业 及时巩固知识

作业: 练习册及导学 领导签字:

9.2.1正数与负数 课时2教案 篇九

2.1正数与负数 课时2教案

2.1正数与负数 课时2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了解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6, ,3.8,0,-4,-6.2, ,-3.8,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填空: (1)若下降5 记作-5 ,那么上升8 记作__________________,不升不降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规定+20表示收入20元,那么-10元表示______________. (3)如果由北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原地不动记作__________________.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  , (即)……叫做正分数;  ,  , (即)……叫做负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注意: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这时分数包括整数,本章中的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方法也常常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先把有理数按整和分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正与负来分类,,有理数分成整数,分数; 整数又分成正整数,负整数和0; 分数分成正分数和负分数。即:   (2)先把有理数按正和负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整和分来分类,有理数分成正数,0,负数. 正数又分成正整数和正分数, 负数分成负整数和负分数。即: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下列有理数中:-7,10.1, ,89,0,-0.67,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同学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纠正. 3.数的集合 我们曾经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同样把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合;把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分数集合;把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合. 例题: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大括号内: -18,  ,3.1416,0,,- ,-0.142857,95% 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整数集合  {  …} 有理数集合{  …} 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把有理数6.4,-9, ,+10, ,-0.021,-1, ,-8.5,25,0,100按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分成四个集合.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2)把下列有理数:-3,+8, ,+0.1,0, ,-10,5,-0.7填入相应的`集合: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再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 课堂作业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___;整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零,分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持号内: -3,4,-0.5,0,8.6,-7 整数集合  {  …} 分数集合  {  …} 正有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3)选择题: -100不是(  ) A. 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答案: 1、有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2、-3,4, 0,-7 ;-0.5 8.6  ;  4,8.6 ;-0.5 3、B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历讨论、探索、交流、合作等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下一篇:读书的作文小学五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