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2024-10-14

《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共10篇)

1.《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篇一

《旧唐书高士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取材于《旧唐书高士廉传》)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寻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破:打败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致:送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

A.事父母以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B. 既觉而涕泗横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至,降阶与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B )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3分)

译文: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

(2)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3分)

译文: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

(3)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4分)

译文: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土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长孙晟去世,土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们很好,很有感情。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闻名,岭南多有瘴气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父母。供应生活的财物不够,他又想到妹妹没有居住的`地方,就卖了大房子,买了小房子来让他们住,把剩下的钱财分给他们,自己轻装离开。不久赶上天下大乱,朝廷的命令阻断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当司法书佐。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涕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

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兵众进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门迎接他,士廉进言劝说道:“宁长真兵众力量虽然很多,但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离心外部窘迫,不能坚持很久。况且我们城中能战斗的兵众足以抵抗他们,怎么能想要受别人控制呢?”丘和听从了这些话,于是任命士廉为行军司马,从水陆一起进发,迎击打败对方,宁长真仅只身逃脱,其余兵众全部投降。

唐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上奏章归附唐朝,多次提升当了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提拔任命为侍中,后调职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不淳厚,怕鬼并厌恶疾病,父母生病到危重时,儿女很多不亲自照顾侍奉,在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士廉顺应方法教诲引导,风气顿时改变。又趁着闲暇时选拔善作诗文的人,让他们举办文学聚会,同时让儒家学者讲论经史,勉励后辈年轻人学习,蜀地一带的学校明显地又兴盛了。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隐居不作官,披着毛皮当衣服,以绳子为衣带,在人们中间随波逐流。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朱桃椎始终一句话不说,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用礼节招他来,等到他来到,走下台阶跟他说话,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后离开了。高士廉常让人问候他,桃椎见到派去的人,就入林自己藏匿了。近代以来,官员多轻视隐居不做官的人,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施加赞扬礼节,蜀地的人把此事作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任吏部尚书。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贞观十六年,他上奏章请求退休。贞观二十年,他生病了,唐太宗到他家问候他,于是叙说生平之事,唐太宗流泪叹息着和他诀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这一天,他在京师崇仁里私宅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2.《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二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

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太宗闻之,初责孝恪不加警备,以致颠覆;后又怜之,为其家举哀。高宗即位,追赠安西都护、阳翟郡公,待诏赠游击将军,仍赙物三百段。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尝以遗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闻之曰:“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C.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D.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曲: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引申为家乡、故里、乡亲、同乡等义。

B.中国:有“中原地区”和“国都之中”两种含义,文中指代“国都之中”。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

D.追赠:加封死者官职、勋位,主要有实物追赠和名称职位等精神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孝恪少有志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曲数百人归附李密。李密失败后,徐勣派他入朝送金钱贿赂,被朝廷封为阳翟郡公,井被任命为宋州刺史。

B.郭孝恪善于谋略。窦建德率众支援王世充,他向太宗建言献策,“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太宗采纳他的计策,打败了窦建德,平定了王世充。

C.郭孝恪屡建功勋。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于高昌旧都推诚抚慰,深得人心;任昆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大破龟兹都城。

D.郭孝俗生活奢侈。家中妻妾和仆从穿着光鲜,器具务求华贵;在外行军打仗,床帐也一应俱全。后来,郭孝恪把这些东西送给阿史那社尔,社尔拒不接受。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5分)

(2)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5分)

参考答案

10.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11.B(文中指中原)

12.A(“勣令孝恪入朝送款”送款非送钱财贿赂,款是上表表忠心)

13、(1)王世充日益困迫,力尽计穷,被俘获斩首的时刻,翘足可待。

(2)二将优劣是不同的。如今郭孝恪被寇虏所杀,可以説是咎由自取。

参考译文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年轻时就有志向和气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里数百人投奔李密,李密非常高兴,对他説:“过去人称汝、颍一带奇士多,果然不错。”让他和徐勣防守黎阳。后来李密失败,徐勣派郭孝恪入朝送表投诚,被封爲阳翟郡公,拜授宋州刺史,命他和徐勣筹划谋取武牢关以东的地区,攻占的州县,委托他们自行任用官吏。后来,宝建德率军来援助王世充,郭孝恪在青城宫向太宗献计説:“王世充日益困迫,力尽计穷,被俘获斩首的时刻,翘足可待。窦建德远来助恶,粮运断絶,这是上天让他败亡之时。请坚守武牢关,驻军氾水,随机应变,就可轻而易举地彻底消灭他。”太宗赞同他的计策。等打败窦建德、平定王世充以后,太宗在洛阳设酒宴大会众将説:“郭孝恪谋划的活捉窦建德的计策,王长先在龙门截夺敌粮的战功,都高于衆人之上。”

3.《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篇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姜师度,魏人也。明经举。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漕运者至今利焉。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景云二年,转司农卿。

开元初,迁陕州刺史。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师度遂凿地道,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所省万计。六年,以蒲州为河中府,拜师度为河中尹,令其缮缉府寺。先是,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雒(lu)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寻迁将作大匠。

明年,左拾遗刘彤上言:“请置盐铁之官,收利以供国用,则免重赋贫人,使穷困者获济。”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遂令师度与户部侍郎强循并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计会,以收海内盐铁。其后颇多沮议者,事竟不行。

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传之以为口实。

(选自《旧唐书?姜师度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度遂凿地道

地道:地面上掘成的用于军事方面的交通坑道

B.自上注入,便至水次

水次:在水边驻扎

C.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

开拓:开创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计会:商量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漕运者至今利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C.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 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姜师度在官勤于政务,又有灵巧的头脑,水利方面的政绩尤为突出。

B.姜师度曾截取魏武帝开掘的渠道,在靠近大海处开凿漕河,来避免海运不测之灾。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之举。

C.姜师度有远见卓识。他在任河中尹之前,就因为安邑盐池逐渐干涸而调发士兵开垦盐池,使公家私人大获其利。

D.姜师度每官一地,必兴修水利,为当地的工业、农业、国防等方面服务,老百姓因为时有不利,所以对此有微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4分)

译文

(2)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4分)

译文

(3)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4分)

译文

试题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10.(3分)D A地道:用来注水的地下通道;B水次:水边船上;C开拓:开掘,挖。

11.(3分)A A项“于”,均为介词,但意义不同。意义分别为在、比;B项“焉”均为语气词,都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C项“以”均为介词“在”;D项“与”均为介词“跟”、“和”。

12.(3分)C 在“任何中尹之前”应为“在任何中尹之后”。

四、(28分)

13.(12分)

(1) 陕州西边太原仓贯通两京的水运和陆运,师度常亲自用仓车载米到河边,然后登船。(“控”1分,“仓车”译为“用仓车”1分,“河际”1分,句意1分。共4分)

(2) 奏章上达,(皇帝)让宰相审议此事能否实行,(结果大家)都认为收取盐铁之税,对于国家开支(确实)很有补益。(“咸”1分,“裨”1分,句意2分。共4分)

(3) 师度既然喜欢利用沟渠,所到之处一定调集老百姓挖掘凿通水道,(“好”1分,“发”1分,句意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姜师度,是魏地人。以明经科中举。神龙初年,逐步升官至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做到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处理政务,又有灵活的头脑,深知水利建设的好处。起初在蓟门的北边,用增高河渠的水位和开掘河渠的方法来防范奚和契丹的.入侵。又截取魏武帝从前(开掘的)渠道,在靠近大海处开凿漕河,号称平虏渠,来避免海运意外事故所致灾难。遭运的人至今还享受它的好处。不久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又逐步升至大理卿。景云二年,改任司农卿。

开元初年,调任陕州刺史。陕州西边太原仓贯通两京的水运和陆运,师度常亲自用仓车载米到河边,然后登船。师度于是开凿地下通道,从上面洞口注入粮食,(粮食)就(经由地下通道)淌到水边船上,所节省的劳力开支可用万来计算。六年,(朝廷)把(原来的)蒲州改为河中府,授予师度为河中尹,让他修整官署房舍。在这之前,安邑的盐池逐渐干涸废置,师度(到此以后)调发士兵开掘疏通水道,开垦盐池,公家私人获得很多盐利。又调任同州刺史,又在朝邑和河西两县的交界,(和)靠近古时通灵陂(这两个地方),挑选(被弃置的)土地,(通过挖沟渠)导引雒水和拦截黄河水灌溉它,把(它作为)种植稻子的田地,一共两千余顷,在那里设置屯田户聚居点10多处,(种稻)获利以万来计算。被特别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不久被调任将作大匠。

第二年,左拾遗刘彤(向朝廷)进言说:“请求设置盐铁之官,收取盐铁之税来供给国家开支,免除贫困之家沉重的赋税,使生活困难的人得到救济。”奏章上达,(皇帝)让宰相审议此事能否实行,(结果大家)都认为收取盐铁之税,对于国家开支(确实)很有补益。于是诏令师度与户部侍郎强循一起兼任御史中丞,跟各道按擦使商量,来收取全国盐铁之税。这以后(对此)非议的人很多,此事终于没有得到落实。

4.旧唐书贞观政要阅读和答案 篇四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5.旧唐书皇甫无逸传原文及翻译 篇五

皇甫无逸,字仁俭,是安定乌氏人。他的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仁寿末年,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谋反,皇甫诞坚守节操不跟从汉王造反,被杨谅所杀。皇甫无逸当时在长安,听到杨谅谋反,就在家守丧礼。别人问他原因,他就哭着说:“父样平生遵守节义,遭遇祸乱,一定不会苟且偷生而获免。” 不久父亲的被杀的噩耗果然传来了。于是他对父亲守孝道不顾惜身体超过一般的礼节,对母亲的关爱远近闻名。 皇甫无逸担任涓阳太守,非常有名声,评价的品级是天下第一。后来他调任右武卫将军,很得皇上重用。皇上幸临江都,就用皇甫无逸留守洛阳。王世充谋反,皇甫无逸放下老母和妻子儿子,斩开关门而走,敌人的追兵将至,皇甫无逸曰:“我死了就罢了,终究不能同你一起谋反。”于是就解下所佩的金带掷在地上,敌人的追兵争着下马夺金带,互相争夺,因此能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为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臣,非常尊敬礼待他。第二年,晋升为御史大夫。当时益州刚刚设置,刑法政令不够完善,官吏横行放纵,贪wu受hui混乱不堪。高祖命皇甫无逸拿着使节巡抚益州,沿用旧制派遣官员。皇甫无逸宣传朝廷的政策,使益州的法令肃整,蜀中百姓都非常信赖他。有个皇甫希仁,看到皇甫无逸在地方专制,有非份企求,就对高祖说:“我的父亲在洛阳,皇甫无逸因为母之缘故,暗中派遣我与王世充互相往来。”高祖观察到他的谎言,数落他说:“皇甫无逸被王世充所逼,放下了母亲归附我。现在委任他担当大任,比一般人特别。他在益州,极为清正。这大概是小人按奈不住,想要诬陷他啊。这是离间我们君臣,扰乱我的.视听。”于是斩在顺天门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赶去慰问皇甫无逸。不久又有人告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勾结,高祖就派刘世龙查察这件事,最终也是没有证据而停止,诬告的人因犯罪被斩。皇甫无逸回来复命,高祖慰劳他说:“您存身自立,行为有度,朕向来是非常了解的。如今多次遭遇流言蜚语诬陷中伤,正是因为立身正直的人被佞臣逆子所憎恨罢了。” 不久皇甫无逸调任民部尚书,多次历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他能闭门自守,不与宾客来往,左右侍从不得出门做违法的事。每每按规定办事,砍柴割草从来不犯别人。所上奏的表章,常怕有误失,自己一定读上数十遍,仍然要让官属再三审阅;有时候使者已经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次审阅,每派遣一个使者,总是连日也不能上路的。 他的母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使者召他。皇甫无逸性情至孝,接到母亲的音信后非常担心,不能饮食,就在赶回的路上病死了。皇上追赠为礼部尚书,太常根据他的行为,追赠谥号为“孝”。礼部尚书王?驳斥他说:“皇甫无逸入蜀之初,就应该扶侍老母,同她一起去,承顺她侍奉她,但却把母亲留在京师,儿子的才孝道也没有尽,怎么能称为孝呢?”最后赐谥为“良”。

6.《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篇六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7.旧唐书郭孝恪阅读答案 篇七

A.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C.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D.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曲: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引申为故里、乡亲、同乡等义。

B.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与李贺诗“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同义。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

D.追赠:加封死者官职、勋位,主要有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精神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孝恪少有志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曲数百人归附李密,李密失败后,徐勣派他入朝送金钱贿赂,被朝廷封为阳翟郡公,并被任命为宋州刺史。

B.郭孝恪善于谋略,窦建德率众支援王世充,他向太宗建言献策,“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太宗采纳他的计策,打败了窦建德,平定了王世充。

C.郭孝恪屡建功勋。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于高昌旧都推诚抚慰,深得人心;任安西道行军总管,夜袭焉耆,虏其王;任昆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大破龟兹都城。

D.郭孝恪生活奢侈。家中妻妾和仆从穿着光鲜,器具务求华贵;在外行军打仗,床帐也一应俱全。

试题答案:

10.[解析]B。

11.[解析]B。

8.《旧唐书·王忠嗣传》阅读附答案 篇八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攻下新城,忠嗣功绩显著,于是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管行军兵马。这年秋天,吐蕃大兵南下,以报复新城被占,清晨敌军逼近官军,官军寡不敌众,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忠嗣于是率领所部策马前进,左右冲杀,阻挡者无不躲开,冲出又折返,杀死数百人,贼兵开始混乱。三军从两翼攻击,吐蕃大败。

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只是训练兵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补上。军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常常派遣侦探观察敌方的薄弱地方,然后出奇兵偷袭,因而士卒喜欢这样做,师出必胜。

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坚固,吐蕃举全国之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等计策。”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六年,恰逢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皇上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忠嗣勉强服从,延光不高兴。等到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玄宗大怒,于是召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他,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皇上宠爱,因而上奏说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十一月,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暴死,时年四十五岁。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试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 游:游览

B.专知行军兵马 知:掌管

C.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抚:安抚

D.量移汉东郡太守 量:权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三军翼而击之 夫列子御风而行

C.缺则补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吾其还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3分)

(2)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3分)

(3)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3分)

9.请简要概括王忠嗣作为将领具有哪些才干和品质。(3分)

参考答案

6.A(游:交往,交游)

7.B(A.介词,因为/介词,用;B.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C.连词,表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婉商)

8.(1)忠嗣于是率领所部策马前进,左右冲杀,阻挡者无不躲避。(得分点:“乃以所部”、“驰突”和“辟易”,各1分)(2)我不想使中原的力量疲乏,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罢了。(得分点:“疲中国之力”、“徼”和句子语气,各1分。)(3)于是召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得分点:“因”、“推讯”和被动句,各1分)

9.《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篇九

A.今务在戢兵戢兵:用兵打仗。

B.无忌深以盈满为诫盈满:骄盈自满。

C.于是建立遂定 建立:确立储君。

D.籍没其家籍没:登记没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B.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C.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D.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无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轻时就和太宗关系密切,能出入太宗卧室;大臣密奏他权势过盛,太宗将奏章拿给他看。

B.长孙无忌敢于直言。太宗立储君时犹疑不决,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晋王仁孝;高宗想立武氏为皇后,他多次明确反对。

C.长孙无忌见识过人。他反对背盟攻击突厥,结果使突厥不战而亡;高宗认为上书献策没有可采纳的`,长孙无忌则认为应坚持开启言路。

D.长孙无忌结局悲惨。高宗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长孙无忌被免去官爵;许敬宗还指使人以谋反罪名审讯他,逼迫他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

(2)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

参考答案

4、A 休兵息战

5、D

6、C 使突厥不战而亡 分析有误

7、(1)我授予官职,一定是要选择才能和品行的,无忌聪慧明察事理,向来有军事谋略,所以把重要官职委派给他。

(2)提意见的人提出了浅陋的意见,但必须开启这条言路,希望有时有正直的言论,假如彻底制止,恐怕下面的情况不能上达。

参考译文

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

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瑀及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瑀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无忌曰:“今国家务在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如何?”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 陈:陈述。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投:扑向。

C.天下属心久矣。 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辍:停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①无忌贵戚好学 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 ④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

⑤所为如此,我心无谬 ⑥无忌密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

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参考答案

8.C(“属”应为“归服”)

9.B(①介绍长孙无忌好学⑤是太宗的话)

10.C(前后内容无因果关系)

11.(1)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违”“昧”“今”“乱、亡”“爽”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6分。)

(2)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他犹豫不决。(“而”、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回惑”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身为贵戚而喜好学习,博通文史,性情通达机敏,富于谋略,文德皇后就是他妹妹。

武德九年,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划将要谋害太宗,长孙无忌请求太宗抢先动手诛杀他们。于是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同谋划。六月四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进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消灭了他们。

贞观元年,进封齐国公。太宗因为长孙无忌是创业的元勋,又有外戚的身份,礼遇尤其丰厚,时常让他出入寝室。这一年,拜尚书右仆射。当时突厥颉利可汗新近和中原签约和好,内部政令紊乱,谈论政事的人大多陈述攻取突厥之策。太宗召集萧瑀和长孙无忌问道:“北番君臣昏乱,屠杀无辜。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两种做法不能决定,哪一个更好呢?”萧瑀说:“兼并弱小的国家攻取暗昧的君王,攻击为好。”长孙无忌说:“国家目前正致力于休兵息战,等他们侵犯边地,才可以征讨出击。他们既然已经衰弱,一定不会前来。如果深入虏地,臣以为不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臣以为合适。”太宗听从了长孙无忌的意见。突厥不久因政治衰败而灭亡。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犯罪,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而犹豫不决。皇帝来到两仪殿,百官都出去了,仅留下长孙无忌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所作所为是这样,我心里没有依靠。”于是自己向床上扑去,抽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非常惊恐,争着上前抱扶,取下佩刀交给晋王。长孙无忌等人问太宗想立谁,回答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说:“敬奉诏命。谁有不同意见的,臣请求杀了他。”太宗对晋王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你应该拜谢。”晋王于是下拜。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和我的意见一致,但不知舆论会怎么样?”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人诚心归服已经很长时间了。请求召见百官询问,一定没有异议。如果不是同声庆贺,就算臣辜负陛下罪该万死。”于是确立太子之事就定下来。不久太宗又打算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暗自争谏,这事于是停止。

10.旧唐书李揆传原文及翻译 篇十

旧唐书李揆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译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

请他们任意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

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

上一篇:爱尔兰留学的学习计划下一篇:爷爷病了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