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共5篇)
1.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一
可口可乐希望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备
课
教
案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年秋季学期
备课教材: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本共安排了7个单元。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习作教材每课均包括例文、习作要点讨论和作业三部分。例文一般根据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改写,十分贴近生活实际。习作要点讨论的内容包括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和写作要点。作业包括学生习作题目与要求,有的习作教材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综合练习包括拼音识字、词句训练、熟记成语、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及写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说、会说,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说清自己所表达的意思。
4、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大意。
5、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图画,写出的文章通顺,并能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教 学 进 度
总第1~7课时
教学时间:2015.8.3 —2015.8.7 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学生报名注册、动员学生来校、安排开学相关工作
总第8课时
教学时间:2015.8.10 第二周 星期一 第1节 教学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
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
2、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1、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
2、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
3、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①摘抄。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
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9课时
教学时间:2015.8.10 第二周 星期一 第2节 教学课题:
《随时使用工具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教学重难点: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10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1日 第二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大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大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第三大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第11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2日 第二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 文笔好
生:难忘师恩 编
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第12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3日 第二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课题:《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超市
1、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三、本课小结。(略)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认真抄写本篇课文的生字并组词。教学反思: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第13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4日 第二周 星期五 第一节 教学课题:《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
策自己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ppt课件,课文朗读音乐。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
第一大段:(1)开门见山提出了演讲的内容。
第二大段:(2—5)分别要求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理由。
第三大段:(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第天自问的好习惯,争取在学习生活在取得进步
4、引读全文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
4、抄写词语。
本节课总结。(略)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
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
第14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4日 第二周 星期五 第二节 教学课题:
《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大意,理解陶校长的话所包含的意思。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不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大意,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_____,筑起_____,学习上认准
______,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______,认真负责地做好_______,要学做_____。这样就可以_______。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_______。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六、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本课小结:(略)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填空。教学反思: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
第15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7日 第三周 星期一 第一节 教学课题:《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 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能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 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本节课小结:(略)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第16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7日 第三周 星期一 第二节 教学课题:《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本节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____代诗人_______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学反思: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 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
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第17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8日 第三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习作1》 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教学重点、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分小组讨论、交流。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拟题,完成初稿。
作业布置: 以“师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教学反思:
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
第18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19日 第三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练习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学生自由续写。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作业布置:
熟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第19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0日 第三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课题:《练习1》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3、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分组练说推荐理由。(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四、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教学反思: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第20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1日 第三周 星期五 第一节 教学课题: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逐节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③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本课围绕“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深入学习课文,并且由此让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健康成长,并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第21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1日 第三周 星期五 第二节 教学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②押韵。③拟人手法。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
()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
()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 课堂小结:(略)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到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这堂课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如此的令人热爱,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诗歌时,不是就诗歌而教诗歌,而是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第22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4日 第四周 星期一 第一节 教学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词正音。莱昂 小溪 纺织娘 厉声 垃圾 鸟栖虫居 蠕虫 嗬 蜗牛(2)释词。
小溪纵横 鸟栖虫居 甜滋滋 厉声 裤兜 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指导写字。小结:
本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作业:
1、熟读课文,试着去理解课文
2、生字抄写并组词。教学反思: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第23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4日 第四周 星期一 第二节 教学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教学重难点: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地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
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 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2)用人名做题目。作业:
熟读课文。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第24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5日 第四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
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本节课总结:
《变色龙》以故事的形式写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经过,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变色龙生活在热带丛林中,“数量不多,难得碰到”,所以对同学们来说,根本就不了解、不熟悉,所以同学下去后去搜集相关资料,以便更多的了解变色龙。教学反思:
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以准确、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写作顺序是“全身——头——身躯”,通过阅读,我们很容易认识变色龙。但是,为了使孩子们准确把握变色龙的外形,我让孩子们观看变色龙的图片,说说变色龙的样子。在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文字,看看图片,相互提示。这样,学生对变色龙形象的认识就容易准确、清晰、具体了。
第25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6日 第四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变色龙》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教学重点: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
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 教学反思:
学习第十一自然段的时候,就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体会变色龙的舌头“长得惊人”。学习第十四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观察这样几幅插图:在香蕉叶上,变色龙变成了香蕉叶色;在棕色的泥土上,变色龙变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变色龙变成了浅灰色;在枫叶上,变色龙变成了红色„„这样学生不但对这些颜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颜色的渐变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颜色渐变的、流动的、和谐的画面。学生不禁惊叹变色龙功能之奇特,本领之高超。
第26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7日 第四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课题:《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①出示生字词。
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27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8日 第四周 星期五 第一节 教学课题:《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1、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小组学习。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四、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第28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28日 第四周 星期五 第二节 教学课题:《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学重点: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2.交流归纳。
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2、说一说。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3、提出修改意见。
4、学生修改。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29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31日 第五周 星期一 第一节 教学课题:《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教学重点: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
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作业布置:
1、熟记歇后语,用其中两个说两句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第30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8月31日 第五周 星期一 第二节 教学课题:《练习2》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教学难点: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
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小结:(略)教学反思: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31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日 第五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练习2》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小结:(略)教学反思:
老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第32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日 第五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生自学课文。4.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 充数 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二、自由朗读课文。小结:(略)
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 的教学方法。
第33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3日 第五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课题:《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 育。
教学重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能用自己话讲出课文的内容。
2、生字抄写并组词。课堂小结:(略)教学反思:
指导朗读文章人生对话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第34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4日 第五周 星期五 第一节 教学课题:《推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
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节小结:(略)教学反思: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闯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考虑,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示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发明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第35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4日 第五周 星期五 第二节 教学课题:《推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 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
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
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
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
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无须避谈训练!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想学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回避甚至丢弃这种多年来通过实践检验并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第36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第六周 星期一 第一节 教学课题:《嫦娥奔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是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l)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拼读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想一想: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这个“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l)认读生字词。
奸诈 贪婪 宝剑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威逼 焦急 敬重 翻箱倒柜 洒满银辉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嫦娥奔月:嫦娥,后羿的妻子,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奔,奔向。敬重:恭敬尊重。(文中指谁敬重谁?)奸诈贪婪:奸诈,虚伪诡诈;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文中指谁奸诈贪婪?)接济:在物质上援助。威逼:用威力强迫或进逼。(文中谁威逼谁干什么?)时值中秋:“值”是遇到、碰上的意思。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周旋: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打交道;③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在本课中应选哪一种解释?(第③种)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请大家想一想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就归纳为一段,试着给课文分段。3.讨论交流后总结。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指导要点。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小结:(略)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诗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第37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第六周 星期一 第二节 教学课题:《嫦娥奔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第一段。
2.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 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动词。
4. 说说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人? 5. 练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 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2. 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嫦娥的机智善良又表现有哪些地方?
3. 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4. 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美在哪儿?
5.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子的词语。
2. 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谁能把后羿找妻子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3. 乡亲们以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
(五)布置作业。本课小结:(略)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诗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第38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8日 第六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体会故事意思,理解故事中所要表达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四、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五、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本课小结:(略)教学反思:
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第39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9日 第六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理解故事中所讲道理。
2、理解故事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熟读故事,理解故事中所讲道理。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本课小结:(略)作业布置:
1、熟读寓言故事,理解其意思。
2、生字抄写。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两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
第40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0日 第六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课题:《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理解故事中所讲道理。
2、理解故事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熟读故事,理解故事中所讲道理。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5、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反思:
从这一课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思考不够深入细致。今后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学生真正能自由读书,深入读书。
第41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1日 第六周 星期五 第一节 教学课题:《我读书,我快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本课小结:(略)
第42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1日 第六周 星期五 第二节 教学课题:《习作3》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二、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3)叶脉有什么作用?(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5.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三、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教学反思:
关于作文,就本班情况来看,只要对要描写的物体观察到位,要写出好的作文也并不是很难。
第43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4日 第七周 星期一 第一节 教学课题:《练习3》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教学过程: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本课小结:(略)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44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4日 第七周 星期一 第二节 教学课题:《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
一、读课文:
要求: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划出来;
2、不会读的字词对照生字表多读几遍。
二、学生字
1、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表,指读。
2、要求:读一个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用这个字组词。
3、描红。
三、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如果你是老师,你想让同学们掌握哪六个词语?将这六个词语划出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投影出示学生的词语,并请他讲讲积累这六个词语的原因。
3、将刚才自己划出来的六个词语在自己本子上抄写两遍。
四、再读课文
1、求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联词“不仅„„也„„”;
2、在笔记本上用这组关联词语写话或造句。
五、抄写本课词语。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本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
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因此我课前找了一些邓小平爷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45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5日 第七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 情怀。
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体会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昨天,老师请你们收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你收集了吗?学生交流,过渡导入。
二、读议1、2两小节。
1、听配乐朗读课文。
2、听后指导朗读。
三、读议3、4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练说: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台湾,台湾同胞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世界各地,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第3小节最后一句及第4小节。
四、读议5、6、7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谈谈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2、重点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的话。
3、练说:
邓小平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很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写的是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的情景的文章,这篇文章描写得细致、生动、感人。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 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所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第46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6日 第七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准备: 高尔基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示课文。
1、(出示高尔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人吗?(板书:高尔基)对,他就是今天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是谁?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教育儿子也很特别,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间的几件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后再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读文,想想哪儿节可以合并为一段。
2、交流分段情况。
四、指导写字。
1、提示写字要点。
2、学生描红后临写。
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第47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7日 第七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事。
教学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间的哪几件事?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文,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哪个字突出了高尔基和儿子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这一段。
3、学习第二段。
(1)下面我们看“栽花赏花”这件事。来到岛上,儿子做了些什么?当时他才多大?(随
机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2)儿子为什么这么做?(随机板书:爱)哪些词特别能说明儿子对父亲的感情?
(3)有感情地读,体会;练习背诵。
(4)儿子如此爱自己的父亲,所以他跟妈妈回苏联的时候,望者满院自己亲手栽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学生进行情境说话。)
(5)(出示花草图片)这就是儿子种出来的花,边看图边读第四段,看看有什么感受。
(6)交流;练读;背诵。
(7)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轻声读第五段,找出重点词语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情感。(8)指导朗读背诵。
4、学生第三段。(1)指名读。
(2)说明标点符号的用法: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学生自读高尔基的三段信文,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细读体会。(4)交流,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想法。(5)指导朗读背诵。
5、共同小结并根据“有一年”、“春天对了”、“傍晚”、“不久”、“你回去了”、“那时候”等词语熟背课文。
三、本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第48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8日 第七周 星期五 第一节 教学课题:《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科学地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艾滋病, 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小斗士?
2、文中的小斗士指谁?(恩科西)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小恩科西。那他为什么会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文字。
二、精读感悟:
(一)感知艾滋病的可怕,感悟恩科西的“不幸”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恩科西遭遇了怎样的不幸?打开课本,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关的语句,用一两个词语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生自读课文,画句子,批注。
3、讨论交流:
①“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把它读出来。
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这些数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投影)指名读。
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竟然”该怎样理解?“挺”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坚持”吗?从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师:艾滋病是可怕的,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不幸的,让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儿童的照片,(出示投影,师简单介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吗?学生说一说。小恩科西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你知道他活到上学的年龄是多么不容易了吗?
三、总结全文:
1、师引读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了吗?
2、再次引读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痛切”什么意思?能换成悲痛吗?你从总统的话中读懂了什么?为什么说他是“榜样”?
3、再齐读句子,感知写法。(这两段话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四、补充介绍:
1、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2、简介“红丝带”。
3、同时,各国人们都在身体力行,关心着艾滋病人。
今后你会如何对待艾滋病人呢?
五、升华主题:
1、同学们,恩科西面对着巨大的不幸,他不仅顽强抗争,自强不息,而且关心和他一样不幸的患者,为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是一名真正的——第五次齐读课题。
2、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难免也会遇到困难、挫折、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六、作业: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即将到来,试着写一封倡议书,提倡全世界的人都来关爱艾滋病人。
板书设计:
15、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坦然面对
恩科西
顽强 关爱他人 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第49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18日 第七周 星期五 第二节 教学课题:《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部分词语,如“轩然大波”、“坦然”、“另眼相看”。
3、进一步体验恩科西的悲惨遭遇,感受他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重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体验恩科西的悲惨遭遇,感受他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恩科西的悲惨遭遇,感受他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2、艾滋病小斗士是谁? 为什么称他为“艾滋病小斗士”?
3、出示两位领导的话,齐读。过渡: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患艾滋病的黑人男孩引起了他们及世界人民的关注呢?他有着怎样不平凡的遭遇呢?
二、学习课文2-4小节,体验不幸:
1、默读2-4小节,思考问题,划句批注。
课文以“斗”统领全文,2-4节写恩科西面对的不幸,也是主人公“斗”的一种表现: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仅以2-4小节体验不幸,不够全面、到位。
2、讨论交流,学习相关段落。
(1)学习第3小节。(抓住“挺”字)
A.出示句子“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上学的年龄”。
自读。说说:哪个字让你最感动?它让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板书:挺)
“挺”字换成“坚持”好吗?为什么?从这个字的背后,你仿佛看出了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B.指导朗读。
(2)学习第4小节。(抓住“轩然大波”一词)A.出示句子“9岁那年„„轩然大波”。释词:轩然大波。本文指谁和谁的纠纷?为什么而纠纷?
B.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就坐在你的身边,你会有什么反应?指说。当你的父母得知你的同学恩科西患上艾滋病,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指说。
三、学习课文5-8小节,感受精神。
1、生自读5-8小节。思考:他是怎么面对不幸的?
2、交流:
(1)出示“他得知„„可怕的艾„„”。A.指读。演示“不是„„而是„„。”
B.理解“坦然”。并板书。讨论:他会怎样坦然面对生活? C.出示曼德拉的句子。齐读。
(2)出示“他一边„„患病的儿童”。A.指读。演示“一边„„一边„„”。B.讨论:他会怎样关心那些患病的儿童? C.出示曼德拉的句子。齐读。
(3)出示恩科西的照片,指名描述他的样子。
A.师简介。并出示句子①②,指读。理解“另眼相看”。B.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齐读2句话。(4)出示“要接受„„妇女和儿童”。A.指读。理解“纤弱”。(板书:呼吁)
B.讨论:为什么安南说他的声音是“勇敢”的?(5)出示“梦想„„”的句子。指读。
A.你认为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梦想未来)。指导朗读。B.出示曼德拉的句子。齐读。(7)过渡到第8小节并范读。
A.出示图片,用一个词形容他此时的神态。(板书:静静地)B.为什么他能如此平静?(联系前文的“坦然”)C.齐读第8小节。
四、指导写法,升华感情:
1、出示两位名人的话,理解“痛切”。指导朗读。
2、看看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只选择他们对恩科西的评价?
3、你有什么话送给这位伟大的小斗士?(先写,后交流)
4、小结,齐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读《恩科西》的故事。
2、写读书体会。
板书:
挺 顽强
坦然 静静地
艾滋病小斗士 关心
呼吁
梦想未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首先作为授课老师先要被感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然后带领孩子们借助投影机完成了教学,我和孩子们在一些图片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坚强感动着。带着饱满的情感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抓住课题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进行展开,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
注:2015年9月21日,因到成凤小学搞教研活动,所以总第50、51课时未备课。
第52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2日 第八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课题:《习作4》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
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 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通过这两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报稿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并根据这一要求习作。
在习作中,命题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做到标题醒目?可以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用词语或简练的语句来确定命题。
三、习作要求,练说练写
明确了习作要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准备写什么活动或事情?准备怎样写?在口述的基础上练写。不过,在说或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写完后再命题,写完后在右下角署名。
这三步教学过程,要紧扣住教学难点重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习作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板报稿。
四、学生练写。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 教学反思:
要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只从让学对事物的了解开始,只有对事物了解了才有的写,才能写好。
第53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3日 第八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课题:《练习4》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教学过程: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六、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七、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八、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二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 口算中的错误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 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 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 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 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 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 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 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 错误比较普遍。
(三) 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 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 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 因此导致错误。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 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 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 因此, 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 针对这个错误, 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 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 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这种类型的题目 (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 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 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 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 对于计算教学来说, 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 在课堂教学中, 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 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 寻找解题方法, 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 显得更为重要。
(一)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 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 学习兴趣高, 计算速度快, 巩固性也强。因此, 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 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 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 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 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 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 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 尊重他们的想法, 哪怕是不合理的,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 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 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 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 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 计算这样的题目, 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 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 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 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 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 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 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 如把123看成128, 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 前后颠倒等,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 (2) 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 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 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 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 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 (3) 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 看清运算符号。 (4) 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 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 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 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 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 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模仿性到再造性, 再到创造性发展, 做到环环紧扣, 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 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 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 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 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 让学生养成习惯, 铃声一响, 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 教师讲评, 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 同时同桌交换批改, 有错误课后订正。
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三
能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回答课后问题: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及“练习5”中的练习题。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16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文中的“三种松树”都有什么特点?
3、造句:
二、复习第17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文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什么特点,然后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
3、找出文中有引号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引号的用法。
三、复习第18课
1、背诵课文第2至4自然段。
2、了解莫高窟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复习“练习5”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诵读《边疆小夜曲》。
3、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词语搭配
记录
形象
精美的语言
描绘
故事
精彩的计算
反映
生活
精炼的壁画
描摹
生活
精确的演出
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练习6”中的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19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第2、3、4自然段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3、造句:
4、理解富兰克林为了做成实验的可贵品质。
二、复习第20课
1、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后第三题。
3、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复习第21课
1、学习字词。
2、体会诺贝尔的精神。
四、复习第22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滴水穿石”的启示。
2、说一个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3、多音字:给
五、复习“练习6” 诵读《浪花与礁石》。
六、作业。1、听写词语。
2、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漓江的水多清啊,()。(2)这座大楼真高啊,()。(3)校园里盛开着()花朵。
(4)我一直()参加班级各项活动。第七单元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练习7”的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23课。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解释下列词语:
发配
八十万禁军教头
流配
依草附木
3、多音字:
解
禁
还
二、复习第24课
1、背诵文中第5自然段。
2、学习字词。
3、回答课后习题4、5。
三、复习第25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讲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3、造句:暂时
凝视
四、复习第26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说一说。
五、复习“练习7”
1、读背“朝代歌”并说出所知道的各个朝代的名人。
2、背诵第5题的12个成语。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纯:纯净,不含杂质
纯粹,单纯
4.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四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学习内容: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自然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朝气的正确演唱歌曲。
2、了解弱起小节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
3、通过学唱歌曲,初步感受二声部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歌曲中休止符的演唱。学习过程:
一、课前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当你听完歌曲,请你用你的情绪和动作告诉大家,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A、感受歌曲
1、聆听歌曲,模仿动作。突出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二拍子。
2、复听歌曲,用喜欢的动作再次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3、再听歌曲,师生双簧游戏。B、学唱歌曲
1、随琴轻声跟唱歌曲。
2、生自评,找出演唱不正确的地方纠正。
3、随琴集体演唱。
4、师范唱,生点评。
三、小组探究
小组讨论休止符的演唱处理。
四、反馈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休止符。
五、总结
1、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2、欣赏合唱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3、师生合作演唱。
六、课后提升 课下背唱歌曲。
第一单元 快乐嚓嚓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 《快乐的嚓嚓嚓》
教 学 目 标:通过教唱《快乐的嚓嚓嚓》,使学生学会用轻巧的声音表达歌曲内容,掌握多次出现的跳音。
教学重点:学会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二、学习新课
1、听歌曲。认拍号
2、认识二拍子指挥图示。
(1)教师板书二拍子图示,学生跟着竖空画图示。(2)再次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划拍子
3、再次听音乐,教师在蓝色块处击掌,学生仔细听教师拍的是什 么节奏。
1、节奏练习。
2/4 X X | X X | 2/4 0 X X | 0 X X | 2/4 X X X | X X X |
2、分析三种节奏不同的地方,拍击这三种节奏。并让学生说说哪种节奏放在蓝色块处比较恰当。(第一种节奏给人比较平稳的感觉,后两种节奏很跳跃,因此下面两种节奏比较适合这首歌曲)(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再次放音乐,学生在色块处击出节奏
4、学生跟琴唱一唱前四乐句。
5、认识# 教师讲解#,并且在琴上指认出#各音,并让学生唱一唱有关#的音
6、学生跟教师学唱后半段旋律。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完整听一边音乐,感受一遍音乐,听听是否还有没学唱好的旋律。教师指导纠正。
9、再次根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10、个别演唱。
三、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2、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 学目 标:学习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教 学重点: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 学难点: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复习歌曲《快乐的嚓嚓嚓》,师生评议。
2、听范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3、指导学生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请个别同学进行表演唱。
二、学唱新歌《校园的早晨》
1、播放录音
2、复习四和二拍子指挥图示。
3、再次播放音乐,跟着音乐划拍子。说说打拍子时有什么不一样,指出歌曲中拍号的 变化。变化拍号的地方反复练习几遍。
4、再次播放音乐,重新跟着音乐划拍。
5、音乐知识,认识反复、结束、省略记号 教师提问:歌曲中出现了怎样的新符号。说说新的反复、省略记号各自的含义
学生根据含义念一念正确演唱顺序的歌词。
6、再次播放音乐,通过再次欣赏音乐感受着几种记号。
7、学生跟琴演唱,同时指出演唱时不足之处。教师纠正指导。
8、学生再次跟琴完整演唱。
9、指名演唱。
五、总结、下课
第三 课时
教学内容 听:《祝你快乐》《春之歌》《赤足走在田埂上》
教 学 目 标 :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各种乐器和各种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叫学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一、欣赏
1、《赤足走在田埂上》(1)教材分析
(2)明确欣赏重点:
引导学生注意无伴奏合唱和二重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初步欣赏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
(4)学生进行讨论上面的问题。
(5)再次欣赏歌曲,尝试着唱一唱,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2、欣赏《OK星期天》(1)教材分析:
(2)初步欣赏乐曲,体会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说说和你心里的设想是否相似。并且说说这是哪一种演唱形式。(3)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3、《祝你快乐》(1)欣赏歌曲
(2)说说这首音乐和前面两首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3)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
(4)简单介绍一下铜管乐器。并听一听这三种铜管乐的形状和音色。(5)再次听音乐。各种乐器表现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分辨一下。
(6)总结一下这节课认识的几种乐器,以及能够听边这几种乐器的音色。
3、如有时间把音乐再欣赏一遍。
三、总结,下课
第四 课时
教学内容 课题:《快乐的嚓嚓嚓》 教 学 目 标 :
1、了解波尔卡乐曲的特点,感受波尔卡的节拍和情绪。
2、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结合歌曲演唱认识“升记号”;学会二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重点: 了解波尔卡乐曲的特点,感受波尔卡的节拍和情绪。教学难点: 结合歌曲演唱认识“升记号”;学会二拍子指挥图式。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欣赏《微笑波尔卡》
1、师播放《微笑波尔卡》手风琴曲
师:刚才我们听了手风琴版的《微笑波尔卡》,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管弦乐版的《微笑波尔卡》
(请学生讨论一下两种版本的波尔卡的不同风格)
2、师介绍波尔卡的有关知识 师: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的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是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2/4拍的对舞。
(师教学生简单的波尔卡舞步)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分辨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
生讨论。师总结:乐曲第一主题轻快、跳跃;第二主题,流畅、舒展。
4、师生共同讨论,说说还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波尔卡乐曲,师播放《闲聊波尔卡》片段,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学唱歌曲
1、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临时变化音。
3、一起唱一唱 如:sol—--#fa、la—#sol、#fa—mi
4、师讲解升记号,“#”是比原音升高了半个音。
5、再听歌曲,跟师边听边指挥。
6、学习二拍子的指挥图式
7、让学生跟唱前半部分。
8、跟师唱后半部分。(注意变化音和附点节奏的唱法)
9、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指导用轻巧、有弹性的掌声为歌曲伴奏,师指挥)
10、让学生随歌曲节奏律动,感受歌曲情绪。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唱了《快乐的嚓嚓嚓》还欣赏了波尔卡乐曲。请同学们回去,再找一找适合跳集体舞的歌曲或一些波尔卡乐曲,给他们配上合适的舞蹈,下次有机会一起分享。
第五 课时
教学内容 听:《祝你快乐》《春之歌》《赤足走在田埂上》
教 学 目 标 :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各种乐器和各种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难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二、欣赏
1、《赤足走在田埂上》(1)教材分析
(2)明确欣赏重点:
引导学生注意无伴奏合唱和二重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初步欣赏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
(4)学生进行讨论上面的问题。
(5)再次欣赏歌曲,尝试着唱一唱,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2、欣赏《OK星期天》(1)教材分析:
(2)初步欣赏乐曲,体会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说说和你心里的设想是否相似。并且说说这是哪一种演唱形式。
(3)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3、《祝你快乐》(1)欣赏歌曲
(2)说说这首音乐和前面两首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3)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
(4)简单介绍一下铜管乐器。并听一听着三种铜管乐的形状和音色。(5)再次听音乐。各种乐器表现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分辨一下。
(6)总结一下这节课认识的几种乐器,以及能够听边这几种乐器的音色。
3、如有时间把音乐再欣赏一遍。
三、总结,下课.第二单元 爱的旋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爱的祝福》
2、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3、动:露一手(1)我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用自豪、敬佩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无限爱意。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听赏音乐时,能感觉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就音乐要素变化而引起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3、根据情感的的需要选择演唱方式,能选择适当的音乐为朗诵配乐。
教学重点、难点:音乐情绪的感受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妈妈的工作、妈妈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中相同的段落。
3、学唱歌曲
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5、音乐活动:采集与分享
(1)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2)课后或者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妈妈献上深情的歌曲。
6、巩固歌曲演唱。
1)请同学们为妈妈献上一首歌曲,相信妈妈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信息。(齐唱歌曲)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还能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3)我的创造:在色块初设计合适的动作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三、听赏歌曲《爱的祝福》
1、仔细聆听歌曲,听出歌曲内容,说说歌曲表达的真正含义。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歌曲中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3、完整听赏歌曲,并随录音轻轻哼唱。
四、音乐活动:露一手(1)
1、我们的妈妈时刻地关心、照料着我们,我们的祖国也像妈妈一样时刻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教师引语)
2、朗诵抒情短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为短文配乐,教师说明音乐可以是本单元中的,也可以是以前音乐课上聆听过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藏品。
4、除了让大家感觉音乐与文章是否在情绪上相吻合以外,还可以请学生适当阐述、交流选择乐曲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甜甜的秘密》 2.动:采集与分享 教学目标:
1会唱《甜甜的秘密》;懂四拍子指挥图 2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3采访自己的老师,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和同学们,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甜甜的秘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歌
1、导入:刚才这首歌大家都十分熟悉,知道是歌颂谁的吗?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们一般都怎么表达对老师的爱呢?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是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听范唱。
2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琴伴奏。
3、学唱第一乐段
1)跟琴加词小声模唱1—4小节。
2)听师弹奏两种不同节奏的旋律,区别带休止符和不带休止符的感觉 3)再跟琴演唱1—4小节,要求准确表达出前八分休止和后八分休止 4)跟唱第5—8小节。注意弱起的“把”字不要漏掉。5)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第二乐段。2)
跟琴小声哼唱旋律。
3)加词小声跟师唱。注意弱起的“啊”、“快”、“好”、“请”等字要唱清晰。
5、跟琴完整地唱全歌。
6、说说橘子里的秘密是什么,师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7、有感情地、投入地跟伴奏演唱。师生同唱。
8、学习四拍子指挥图式
1)教师示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个别纠正 2)教师板书四拍子指挥图式指导学生看懂。3)边打拍子边唱《甜甜的秘密》歌谱。
三、采集与分享(布置作业)
1、收集、学唱有关爱的歌(乐)曲,把它们送给你喜爱的人。
2、采访你最尊敬的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教导,相互沟通,增进师生关系。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采访的内容与自己的伙伴交流
四、师生总结,同唱《甜甜的秘密》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听:《爱的罗曼斯》《爱之梦》 2. 动:我的创造(1)3. 认:降记号 教学目标:
1. 聆听《爱的罗曼斯》和《爱之梦》体验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2.能创编和主题节奏特点、乐曲情绪相吻合的节奏。
3、认识降半音记号。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欣赏《爱的罗曼斯》
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罗曼斯,有人意译作浪漫曲。它是自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感伤情调的歌曲。多半指情歌而言。后来,一些作曲家写了一些情调上是抒情的,在旋律上富于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也称罗曼斯,这首《爱的罗曼斯》正沿用了这个名字。《爱的罗曼斯》原是西班牙的一首传统乐曲,由于它在墨西哥也很流行,所以墨西哥有人认为它是墨西哥的。1952年,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叶佩斯把它改编成吉他曲,后被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选作主题曲。从那以后,《爱的罗曼斯》这支曲子很快流传开来。《爱的罗曼斯》在吉他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知名的吉他演奏家都选这支曲子作为保留曲目甚至成为吉他的同意词。2.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3.加词学唱 你是我池塘边一只丑小鸭/你是我花园里一片竹篱笆/你是我小时侯梦想和童话/哦!你是我的吉他。
4.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爱的罗曼斯》它是3/4拍。A段是E小调。从音符的时值来看,除了结束音外,每个音都是一拍,它的主旋律优美迷人。清澈、明亮伴奏,充分发挥了吉他曲的特点,它们极其和谐地衬托着主旋律。B段转到E大调上,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煀 当乐曲推向高潮时,A段主题再现,情绪又趋向平静,恍若被春风吹动湖水的涟漪,缓缓地移向远方。这里,琶音和泛音的应用,更增添了朦胧的色彩。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5.复听,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6.我的创造(1)创编节奏,与同学合作,为音乐伴奏。
二、欣赏《爱之梦》
1.完整、仔细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再请学生相互交流联想到哪些情景。2.教师介绍乐曲创作背景。《爱之梦》(三首夜曲),李斯特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6/4拍。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3.再听乐曲,和《爱的罗曼斯》比较,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教师简介《爱的祝愿》创作背景。
四、小结。
第三单元 七彩版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地图——听音寻路》(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大提琴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了解它的演奏形式和风格。教学重点: 了解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欣赏男生独唱《母亲》 师:这是一首充满儿女对母亲崇敬之情的歌曲。问:你心目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生:温柔的、慈爱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是谁吗? 生:祖国妈妈 师:那你们眼里的祖国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美丽的
二、学唱歌曲《我的妈妈叫中华》 师:我们的祖国妈妈既美丽又伟大,我们爱她就象爱我们自己的妈妈一样。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就叫《我的妈妈叫中华》。(1初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真挚、热情地)
(2)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伴唱和合唱)(3)跟琴先学唱高声部,再学唱低声部
(4)一部分学生唱高声部的歌词时另一部分学生唱低声部的歌谱;当一部分学生唱低声部的歌词时另一部分学生唱高声部的歌谱。
(5)第一部分由一个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合唱哼鸣来烘托,声音轻但位置高。(6)要求用朴实、真挚的情感来演唱歌曲。
三、欣赏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 师: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是谭盾为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的、由大提琴与管弦乐团合作的多媒体协奏曲。播放潭盾的新作《地图》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选段。(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现出来
(3)小组交流: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美丽的星座》采集与分享:交流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活泼和舒展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星座》,体会生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通过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音乐文化,学生的音乐视眼得到开阔,爱国热情得到激发。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轻巧的跳音和舒展的长音、八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生:苗族、汉族、蒙古族等等; 芦笙、冬不拉等等(采用知识抢答比赛的形式入手,分小组进行,哪一组回答的题多那一组就可以摘得知识桂冠的荣誉)。
二、采集与分享
(1)观看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影像片段,介绍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介绍少数民族的乐器演奏的乐(歌)曲 师: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之多,特色之浓,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约有300种。吹管、弓弦、弹拨、打击乐器,种类齐全,且很多乐器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传统乐曲。
三、学唱歌曲《美丽的星座》
(1)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抒情、活泼;表达了少年儿童生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跟琴学唱高声部;再跟琴学唱低声部;
(3)处理歌曲,轻巧的跳音和舒展的长音加以区别;掌握好八分休止符;最后一句要唱得轻巧有弹性。
(4)两声部有感情的合唱(5)请一学生领,其余学生合
(6)请个别学生起来唱合唱部分,检查学习效果
四、小结下课
在苗族歌手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中结束新课。
第四单元 乡音多喜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五月五赛龙舟》 唱《五喜报》《抓妈荷》 拓展: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乐器 教学目标:
1.能生动、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五喜报》《抓妈荷》,感受神州处处好,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感受我国民族乐器的丰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乐器 教学难点: 前八分休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请学生打开地图册,仔细观察中国版图,当看到“碧绿的平原”与“金黄的沙漠”两种颜色时。师: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继续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那么地图上这两种颜色会如何变化? 生:地图上“黄”色面积会越来越多,“绿”色会越来越少,干旱、沙漠化现象会加剧,耕地面积会减少,沙尘暴会更猛烈、更频繁的发生 师:同学们该怎么做呢? 生:植树造林、保护大自然
二、学唱歌曲《五喜报》《抓妈荷》《采莲谣》
(1)初听音乐,回答问题 师:碧绿的是什么,金黄的是什么,长长的是什么,弯弯的是什么,还有一座小船一样的岛是什么地方?(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岛)
(2)再听音乐,体会歌曲的情绪(轻松、愉悦地)(3)跟琴学唱歌曲
(4)处理歌曲,房子2的第一句要渐强,最后一句要渐弱,有小眼睛的地方要延长一半的时值。
(5)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拓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
(1)了解少数民族(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2)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赏,帮助学生熟悉这几种民族乐器(芦笙、伽椰琴、冬不拉、马头琴等)芦笙是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的;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伽耶琴是朝鲜族的;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巴乌是彝族的。
(3)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采莲谣》。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听歌曲《采莲谣》范唱录音
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舒展——紧凑)
二、发声练习——歌曲的第一乐句。
1、音程构唱:3 4 5 6 3 2 1 2 3 1 1 7
2、二声部合唱(加上节奏)
3、唱歌曲的第一乐句歌谱。
三、学唱歌曲:
1、分析歌曲结构:共四个乐句:
一、二句基本相同;三乐句由x.x x表现欢 快情绪;四乐句再现前面曲调。
2、分声部学谱: 重点练习第三乐句
3、二声部合唱(歌谱)
4、听歌曲范唱:感受6/8拍及附点节奏的特点,说说歌曲的旋律特点。
5、学唱歌词。
6、分析歌曲所要求的力度变化要求。
7、按力度变化有感情演唱歌曲。
四、小结下课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故乡恋情》 听:《樱花谣》、《哈啰!哈啰!》(印尼歌曲))唱:《故乡恋情》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唱、律动、创造等音乐活动中,接触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了解更多亚洲国家的人文风情。
2、能用轻快、依恋地感情演唱歌曲《故乡恋情》,用声势动作为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
3、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表现对邻邦国家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区别泰国、印尼两国音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
2、为不同风格的歌曲加声势动作。课前准备:多媒体、钢琴、卡片、打击乐、音响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走进亚洲国家
1、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去亚洲另外的两个国家泰国、印尼游览,多媒体出示亚洲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2、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两个国家的人文风情,说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3、媒体出示泰国“千佛之国”,印尼“千岛之国”风情图片,请学生连一连,辩一辩。
三、走进亚洲音乐
1、导入 师:“不同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文风情,更奇妙的是他们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2、新歌教学 《故乡恋情》 1)请学生聆听《故乡恋情》,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乐谱第一部分。提问:这部分有几个乐句?并跟琴用“lu”哼唱。3)用琴指导每句的弱起。
4)在读歌词与唱歌词中感受这一段在节奏、音程、旋律、力度、情绪五方面的特点。5)教师范唱第二段,感受与第一段在五个方面的不同处,并用卡片作对比出示出来。6)学生完整唱第一、二段,情绪不段升华,但意犹未尽,教师范唱第三乐段,总结乐曲的结构形式为:A—B-A形式,复习D.C 和 Fine记号。
7)用轻快与依恋地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纠正升5和升4的音高。
3、拓展歌曲
1)学生唱歌曲A段,教师在每句结束处唱回声。2)师生互换,学生长回声,教师指挥提示。
3)请学生用身边的打击乐(圆舞板、沙球)为歌曲伴奏,听一听哪种节奏最合适。4)教师示范:回声用沙球、乐句用圆舞板。
5)和学生一起用打击乐表现,并加入身体语言(扭胯)
4、欣赏、表现《故乡恋情》 1)多媒体欣赏《故乡恋情》,教师介绍何为佳美兰。这个词是爪哇语,原意为“用手操作”、“敲击”。现在即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也指由它演奏的音乐。
2)复听音乐,思考:你对作品中哪几样乐器的音色有印象?教师出示若干打击乐器,找出类似的音色。
3)学生用找出的打击乐试奏主要旋律,体验印尼人民节日的快乐。4)教师范唱另一首印尼民歌《我的小花园》,体验歌曲的情绪:活泼、优美地。5)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主旋律。
6)打击乐演奏主要节奏:ox xx xx x,重点解决弱起。7)师生接口唱乐句,熟悉旋律。8)请学生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一人分奏一个音)9)(机动)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哈啰!哈啰!》、《故乡恋情》。
四、教师总结本课,结束教学。
音乐无国界。这节课,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亚洲国家泰国、印尼,领略了那里的迷人风光,并演唱了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樱花谣》 教学目标: 歌唱表演:结合情境学习演唱《樱花谣》,了解日本民间“都节调式”,感受了解日本人民爱樱花、赏樱花的情节。
2学习简单日本舞蹈,了解日本舞蹈的基本特点:腰部稍稍下坠且动作优雅,柔中带刚,简节中又显魅力,同时,其特征是舞蹈者手持扇子、手绢、伞等小道具或以和服的袖兜来进行各种动作和感情的表现。人文:了解一些有关日本的小常识,例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服,日本是我们的邻国,1972年两国建交等。教学重点难点: 1 学唱歌曲,唱准歌曲中出现的3,4,7这几个唱名,以及增四度特征音程的进行(4—7)。2 能用简单的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表现歌曲《樱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作品樱花,樱花树2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春天,悄悄地走近我们,带来明媚的阳光,带来和煦的春风,带来了鸟语与花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棵樱花树。这是两棵很普通的樱花树,因为还没有到它开花的时候,所以它很平淡无奇,但今天老师想借同学们的智慧和你们的美好心愿,让它提前开花,让它在我们的教室烂漫一回,让它的花开在大家和老师的心里。咱们能一起努力吗? 二、三言两语话日本
1、提起樱花树你会想到什么?
2、你对日本有什么印象?
3、老师听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补充说明并配以图片欣赏。对于介绍得好的同学,奖励手工的纸樱花,感谢他为樱花树盛开了第一朵樱花。
4、师小结: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樱花。日本文人从美而易落的樱花里,感到人生的短暂,一般人民,他们喜欢樱花,是因为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带来了兴奋喜悦的春天的消息。师生共同欣赏樱花美景图,背景音乐古筝曲《樱花》。
三、樱花树下唱《樱花》
1、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他们对樱花情有独衷,师范唱(中文、日文)
2、请同学谈对樱花歌曲的感受。
3、唱歌谱,找找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唱名?
4、讲解何谓“都节调式”,旋律的进行和落音富有日本特色。
5、播放音乐片段: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日本歌曲《荒城之月》、加拿大民歌《红 河谷》。培养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和听辨能力
6、练习4—7,7—4的音准(具体操作师唱4,学生接唱5,老师唱6,学生唱7,然后再依次下行),7、填词演唱,对于唱得好的同学,为他盛开“樱花”,歌曲注上日语发音的拼音,让学生尝试感受真正用日语演唱歌曲。
四、教师总结本课,结束教学。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话音的填入。教法:听唱和视唱结合;引导与自学结合。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让我们看看 ① 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
②他们家有什么美景?观看课件 师生交流。(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
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三、新授歌曲
聆听录音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一〉学习曲调
1、观察曲调。向同学提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弱起小节、连音线、附付点四分音符等)。
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 不完全……..)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2、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如:(本期的〈晚风〉)
3、先学第一部分。
(1)听琴、划拍、自学曲调。(2)老师有重点地辅导。
(3)听一遍唱一遍。第一遍:听琴、划拍、心里唱;第二遍:听琴、划拍、唱出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以听促唱)。((4)完整唱一遍。
4、学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学习。
5、完整、准确唱全曲。〈二〉歌词教学 1全班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了美国小朋友对自己家的怎样的感情?(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填入歌词。要求:①歌词要与音对准。②不要忘记曲调。先填第二段。解决那儿的儿化唱法。再加第一段歌词。完整、准确唱歌曲。〈三〉歌曲处理
1、启发学生: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达小朋友们对牧场的家的热爱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牧场上的家吗?
2、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3、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齐唱《牧场上的家》。
4、创编歌词。同桌同学合作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使情感得到升华。附老师自编歌词:我的家在晋城,这里风光秀丽,还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还有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的骄傲。家!晋城——我的家!这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晋城的骄傲……
四、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蓝天白云
听:“蓝天白云” 唱: “蓝天白云” 动:“露一手
教学目标:
一、学唱《我爱我的家乡》歌曲,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音乐实践中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美术、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欣赏《蓝天白云》,感受小鸟在蓝天自由自在的飞翔。
三、创设情境,设计简单而实用的歌曲图 谱,使学生浅显易懂的理解和学习歌曲,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物编成歌词;唱好连音线,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律动:《蓝天白云》请你们跟我这样做。
2、问:你听到的是一段怎样的音乐?(学生回答)这音乐给我们感受到小鸟在蓝天自由自在的飞翔
3、复听音乐。引: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再次聆听音乐吧!
二、主动探究,学唱歌曲。
1、在这美妙的音乐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出示家乡的画面),我们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家乡的美丽呢?歌声!
2、老师范唱。
3、师生接龙哼唱
4、学生独立哼唱。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如吹口哨或用“lu”、“la”哼唱、视唱等。
5、给旋律取名字,引:这么动听的旋律,我们取个名字——“我爱我的家乡”。?
6、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歌词,学唱歌曲。
7、采用接唱方式学唱歌曲。
8、引导学生用优美、活泼的情绪及自然的声音演唱。
9、分组讨论:可采用哪几种形式来演唱?。①、加上人声:朗诵词,学生的欢呼声等。②、加上乐器:模仿同学们上学的脚步声、读书声、课间玩耍声等。③加上简单的形体动作表现家乡的情景。
三、创作实践,拓展迁移。
1、激发创作欲望,根据图片,师生共同创编歌词
2、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创编,教师巡回参与,四人为一小组,创编歌词:。
3、各组展示新作品,师生共同演唱新创编的歌词,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4、各组展示创作表演成果,师生评价。
四、课堂延伸。
1、作业:你还能创编出几首不同歌词的歌曲?
2、各组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愉快地出教室。
第七单元
理解多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ok星期天》
2、唱:《ok星期天》
3、动:露一手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ok星期天》,并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以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尝试音乐情境小品的设计和表演。
教学重难点:在学唱中掌握四度、七度下行跳进的音准和两处#fa的接唱。教学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礼仪歌相互问好
二、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熟悉的歌曲,但是我有一个小要求,请你们在聆听的时候用你们喜欢的身体动作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好吗? 录音机播放乐曲 《哦,十分钟》。师:刚才老师看到你们用各种方式聆听了这首歌曲,凡是用最放松的姿态来感受的同学都是对的。比如跟着歌曲轻轻扭动身体,左右点头,按节奏跺脚。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另一首轻松愉快的校园歌曲,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给这首歌曲取个歌名,好吗?
三、新课教学
1、听《ok星期天》
(1)多媒体出示学生周日游玩各地时欢快场景。配以《ok星期天》的音乐。
(2)谁能给这首歌起个合适的名字?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也起了个歌名叫《ok星期天》请学生畅谈自己旅游时的感受,说说周末丰富的课外生活。(3)再次聆听《ok星期天》,感受歌曲轻快的气氛
2、唱《快乐的小队》
(1)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小朋友用各种方式度自己的节日,那外国的,全世界的小朋友是如何来过他们的节日的呢?我们一起到前苏联去看一看吧。欣赏童声合唱《快乐的小队》,听赏后讨论他的演唱形式、歌曲的情绪、内容等
(2)复听:随着歌曲的旋律律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强拍,并用左脚踏在强拍上。(3)在分句处标上“v”记号,提示学生正确换气。(4)教师示范演唱全曲,要求找出变化音。
(5)反复跟琴演唱变化音和四度、七度下行跳进的音准,并分组赛一赛,奖励音准最好的一组。
(6)教师带领学生跟录音唱全曲,做律动,在分句的地方变换行走方向。
四、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多好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多好》。
2.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明白对身边的亲友、朋友应该充满理解与关爱。3.通过认识各种反复记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顺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你好,你好,同学们好,我们来一起来快乐地歌唱。”“您好,您好,X老师您好,我们来一起来快乐地歌唱!
二、导入 师:我们每一个人整天都要与周围的人,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在家与父母、兄弟生活,在外与朋友、陌生人交往。这之间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如果你们遇到了问题,会怎样处理呢?生:讨论,发表意见。师:磕磕碰碰再所难免,如果我们都怀着一颗理解、宽容的心,相信再大的难题,再多的困难,我们都能够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多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充满理解关爱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三、学习新歌
1.听范唱,说说歌曲的情绪。
2.复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地方。3.听琴声模唱。4.节奏难点练习。
1)学生自己找,教师示范。2)老师找,学生模仿。3)男同学找,女同学唱。
5.下滑音练习。师:让我们用带有俏皮的、可爱的感觉来唱一唱下面的几个字。“翘”——爸爸气得胡子翘“爱笑”——和同学一起欢乐又爱笑“花鸟”——美好的校园有花也有鸟跟老师模唱下滑音。6.齐唱歌曲。
四、学习“D.C.”“Fine”“‖∶ ∶‖ ” 等反复记号。1 找一找歌曲中的这些记号在哪里? 2指导学生认识它们的作用。3 按正确地顺序演唱歌曲。
五、总结、下课
第八单元 欢聚与期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东方之珠》、《春节序曲》 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及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心声。
2、聆听歌曲《春节序曲》,体验乐曲的情绪,能够体会到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争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能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听赏《东方之珠》
1、听音乐《东方之珠》进教室。师:歌中的“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生:上海、香江……师:歌曲中的“东方之珠”不是指的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而是指的我们中国的一块宝地——香港。香港因盛产沉香而得名,它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而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就是一首流传广泛,经久不衰的老歌《东方之珠》。
2、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音乐教父:罗大佑。他创作的歌曲所带来的音乐省思和人文关怀,至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力。他是一个多产的创作家,一共创作了两百多首歌曲,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童年》、《明天会更好》、《恋曲1990》等。
《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的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旋律从耳朵进入直达心扉,那种感觉,是雨水融入泥土,是血液流入躯体,那乐曲,仿佛是发自于内心的呼唤,扩张着每一个毛孔。
3、跟音乐哼唱高潮部分,让学生感悟“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深刻含义。
4、学生完整聆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5、教师小结:歌曲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二、欣赏《春节序曲》
1、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内涵丰富、意境崇高的童声合唱曲。虽然节奏缓慢,但听起来并不长,因为深情优美的旋律有强烈的吸引力 2复听歌曲,与《东方之珠》比较,谈感受。
三、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七子之歌——澳门》
2、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3、介绍一国两制。
二、导人新课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2、介绍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
三、学唱新歌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生:体会情感并讨论。师:小结
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盼,表达了游子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4、再次随音乐演唱。(要求通过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5、学生分组讨论演唱,评出最佳演唱方案。
6、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
四、拓展延伸
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1、以歌曲的伴奏音乐为背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学生谈感想。
2、师生共同评价。
5.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篇五
班级 姓名 成绩 名次:
一、根据拼音在□里写出合适的字词。(12分)
xǐnɡ yǐn xiàn duàn liàn zāo zāi jiē chǎnɡ bì zhǎn fēn bīn miǎn lì xié biān cè yì 互相品□睡按时,□食□制,□□身体,不□病□; □道宽□,墙□□新,花草□芳,热情迎□;
□□,□手同行,□□自己,友□长存;
dé shànɡ mào bó dé zūn □ 高 □,礼□待人,知识广□,值□□敬;
二、选择题。(4分)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个是____ ⑴教诲(huì)⑵抡起(lún)⑶给予(ɡěi)⑷钥匙(chí)....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个是___⑴情有独忠 ⑵风雨雷爆 ⑶画龙点晴 ⑷凶相毕露 3.加点字解释不恰当的是____ ⑴ 锲而不舍(丢开,放弃)⑵ 徒有虚名(仅仅,空)..⑶ 依草附木(靠近)⑷ 奋笔疾书(疾病)..4.加点字用得不准确的是____ ⑴ 瀑布泻下 ⑵ 春雨散落 ⑶ 水花四溅 ⑷ 冒出水泡 ....
三、根据课文内容答题。(38分)1.先用直线将人物与作品连起来,再按朝代的先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3分)()明代李时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北宋施耐庵 《水浒传》()唐代李白 《本草纲目》 2.读一读,在□里填上课文题目。(3分)
“案前常备工具书,□□□□□□□;用词造句要斟酌,写诗作文须□□。”老师的教导我一直铭记着,真是时光易逝,□□□□啊!3.根据提示填写课文中的诗句。(7分)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沃野的耕耘”表现了自然的美好;“意欲捕鸣蝉,”,“最喜小儿无赖,” 表现的是童真童趣;“海内存知己,”,“,” 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意。4.分别用两个4字词语形容下列事物。(4分)
黄山迎客松: 莫高窟彩塑: 5.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介绍下列人物身份和品质。(4分)
法布尔: 谈 迁: 6.人生短暂,但精神长存。的嫦娥奔月了,乡亲们依然遥遥地为她 ;邓小平爷爷骨灰撒进了大海,但人民永远怀念他,他,他的崇高品格必将在大海中 ;法布尔等科学家早已辞世,但他们“目标专一而不,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6分)
7.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好几则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寓言故事有__________、____ ____„„其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_________,从中你明白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7分)
8、为了新年联欢会的成功,每个同学都在精心准备,想到演出时拿出自己的绝招。这真是 啊!(填写谚语)(1分)
四、阅读短文,完成答题。(30分)
短文1(12分)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
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柴进说:“正好请洪教头一起来坐坐。”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
1.“厚待”的意思,可用短文中的 这个短语来解释。(1分)
2.这个片段让我们感觉到,林冲和洪教头一个谦让,一个
,一个,一个无礼。(2分)
3.这个片段为表现人物性格,采用了哪几种写法?用“√”选出。(1分)(1)从语言、动作、装扮等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特点()(2)多处运用打比方、拟人的手法作生动描写()(3)人物相互对比,更突出各自的性格特征()4.用一句话写出这个片段的大概意思。(1分)
短文2 滴水穿石的启示(节选)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1.这段话主要介绍的是“滴水穿石”奇观。(1分)A.形成的时间 B.形成的过程 C.形成的原因
2.从作者介绍“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文章的观点:(1分)A.万事开头难 B.只要有恒心,最后一定会成功 C.美好的事情需要奋斗 3.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1分)4.这段话是围绕哪个句子写的,用“ ”画出。(1分)
短文3 绿色宝石
在云南境内有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只有仰起头才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常言说“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妍,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 “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
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1.作者把“扁担藤”比作“天然饮料厂”,这是因为(1分)2.“独木不成林”,可文中说“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这是为什么呢?请举一例说明:(1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短文内容的是(1分)
⑴ 油棕的含油量最大 ⑵ 箭毒木是有毒的 ⑶ 黑心树寿命很长 4.第2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1分)
⑴ 奇花异树 ⑵ 古木参天 ⑶ 名副其实 5.第2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是(1分)6.文中有一句话,既联接了上下文,又点明了题意,这句话是:
(1分)
五、请你完成几道有关对联的题目(10分)。
1、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请你用线把相对应的上、下联连起来。
此即牧童遥指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愿世间人俱健 理人间万缕青丝 一人巧作千人食 何必再问杏花村 书山有路勤为径 五味调和百味香 操世上头等大事 不惜架上药生尘
2、请在上面的对联中——
为书房选一副对联: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理发店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酒店选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剩下的两副对联,你觉得一副可以送给______________,另一副应贴在_________。
六、口语交际。(3分)
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如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来临之际,全国上下纷纷援助,灾区人民也擦干眼泪自救。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出现在媒体,令我们动容。回忆其中的一个场景,清楚地叙述,表达你的真情。
七、作文。(14分)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与测试12-05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重点08-03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诺贝尔》第一课时07-29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10-14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推敲》3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08-03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五范文07-23
苏教版五年级期中语文09-22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册10-01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5教案(苏教版)06-1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