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2024-07-12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精选8篇)

1.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将读写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小学教师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读写结合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将读写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为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制定明确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哪些内容,书写哪些内容应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实现读写结合教学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应在心中有个基本的判断。只有这样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锄禾》这一课文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默写。为此,教师在课前15分钟内,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手嘴并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问:“有哪位同学,既可以背诵又可以默写呢?请举手!”,有些学生就会自告奋勇的说:“我会,我会。”此时教师应积极表扬这些学生,要求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小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样做能够充分激发全班学生的读写兴趣。

二、以阅读为基础进行仿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如小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应用到写作之中,将大大提高其语文写作水平。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甚至可要求背诵,使其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而后,要求学生在熟练的前提下布置适当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仿写。一方面通过仿写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通过仿写可锻炼学生词语运用能力,为写作出优美的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这是我小学的老师》一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仿照教材中的内容,写自己的父母等。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可以这样提醒:“同学们,你们的教师和你们的父母有哪些共同点呢?”从而引导学生寻找教师和父母的共同点,通过知识的迁移完成写作。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因会得到较大提升。

三、以阅读为基础进行续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常常留下一些空白或悬念,要求读者自己去体会、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教材中哪些文章设置的有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作下标记,以引导学生的注意,而后鼓励学生去续写。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在续写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习续写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夜的工作,讲的就是有关周总理事情,之前我们还学习过哪些有关周总理的文章呢?”这时学生会说:“《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又可接着问:“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周总理工作一夜非常辛苦,如果有机会和总理见面,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和总理说的话,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响应教师的号召,展开想象,写出自己想说的话。采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写能力优点在于,要求写的内容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学生都有话可说,不会产生对写作的畏惧,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读写结合效果。

四、加强读写结合综合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还应注重读写结合训练,提高学生对读写结合重要性认识,使学生养成读写结合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语文教师可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教材内容或词语,而后教师朗读由学生进行默写;其次,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习多进行阅读,要求其根据个人爱好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鼓励学生摘抄读物中优美的段落和词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可每周抽取一节课时间,要求学生阅读所做的读书笔记,对于坚持不懈、态度认真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其找到读写结合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其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想实现读写的良好结合,语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将读写结合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最终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完满完成语文读写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宋秀莲.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36:121.[2]秦瑞杰.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03:88.[3]孙明芝.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03:34-35.

2.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篇二

一、科学探究教学的注意点

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的探究或称课程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阐明 :“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课堂中, 科学探究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科学家探究的思维过程的模拟。《科学课程标准 (7~9年级) 》中, 给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要素有 :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 ;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解释、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科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以类似科学家的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课堂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问题答案、实验精度、探究时间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基于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相似又有不同, 为了有效实施课堂中的科学探究, 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实际的探究并非都包括所有的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不是探究教学的环节 ;2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有明确目的和严格要求, 按一定规范进行的科学认知活动 ;3课堂中的科学探究需要合理的设计 ;4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伪探究例析

对照上述四条注意点, 教师在科学课堂的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着相应的四个方面的伪探究问题。

1.课堂作秀的科学探究。教师虽然对科学探究不再陌生, 但是对科学探究与科学教学的关系并没有能够处理好, 这些的情形还是随处可见 :教学比赛离不开科学探究 ;教师千方百计将教学设计与科学探究挂钩 ;学生不可能探究的内容也用了探究 ;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这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随意运用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强加在教学环节中, 是伪探究的典型表现。

【案例1】 (课题 :太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是浙江省一次教学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猜。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是多长?

生1 :是13分钟。

生2 :不知道。

生3 :大约是一年时间。

学生没有猜到教师的答案。这是无关猜想的内容, 硬要学生去猜, 怎么能猜得到呢?教师已经曲解了科学探究中猜想要素的含义, 将原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太阳光到达地球时间的问题, 硬是强加上“猜一猜”这样的“猜想”的探究要素。这就是为了作秀在教学中强加科学探究, 出现了伪探究。

2.目的和要求不明确的科学探究。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也是科学认知的活动。探究活动设计, 需要教师有明确目的和严格要求, 让学生按一定规范进行的。科学探究目的和要求不明确, 也会出现伪探究。

【案例2】 (课题 :太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图1是教材中一幅木星上大红斑的图片, 这幅图片上反映了“木星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教师设计一个科学探究的教学环节。

师 :请同学看了这幅图后猜想一下这“大红斑”是什么?试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 (回答问题, 答案很多。)

师:木星的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

最后教师讲出书本的内容。教师设计这个活动, 将重点放在了猜想上, 探究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确。这样设计让学生去猜想, 学生是乱猜了, 对学生认知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探究是伪探究。

教师在这里设计一个探究的想法很好, 但设计的目的不能只放在“猜想”上。在使用探测器之前, 宇宙探索只有通过肉眼或望远镜的观察对天体进行推测。此处设计科学探究目的应是在让学生猜想后, 更要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让学生尝试做一回天文学家, 经历一次认知过程。只是仅由教材上的一幅图片, 天文学家也无法猜想到“大红斑”是什么。科学观察是要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的。因此, 教师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不妨提供充足的资源, 如多提供几幅不同的木星图片 (如图2、图3) 。结合同学熟知的地球大气现象, 再提供一幅地球大气图片 (如图4) ,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合理的推理分析 (类比方法) , 由学生得出“木星的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的结论。

2. 受教材内容制约的科学探究。课堂中的科学探究目的、要求明确了, 科学探究还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由于教材编写的特点, 有时教材内容会制约教师设计科学探究。

【案例3】 (课题 :水的压强第1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这是一次县级教坛新秀的评比课。有些参赛教师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成科学探究进行教学。教材内容如下 :观察如下实验,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实验所用的小桌面积为100cm2, 每只桌脚的底面积为1cm2, 玻璃缸里装有沙或面粉) 。

说说上述实验是怎样对条件进行控制的。从实验中你获得了什么结论?

教材里的实验是为了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压力产生的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建立假说, 然后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教材这样设计是将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假说的建立, 对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 对数据的采集, 对数据的解读上。”有参赛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的过程,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参赛教师认为“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这个要素, 是这个实验探究的重要一环, 可是教材已经将这个设计方案通过图示 (图5) 告知了。教师让学生回答实验设计方案时, 学生也没有配合, 就照书本上的图回答了。教师拘泥于探究, 没有认识到教材内容对探究活动的制约。这样的探究效果可想而知, 探究也是流于形式了。

2. 科学精神缺失的科学探究。科学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要了解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证精神与质疑精神。

【案例4】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是某学区教研活动上的一节观摩课。这是一堂探究活动课, 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在“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的实验探究中, 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放入二药匙蔗糖和食盐, 进行比较实验。教师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加食盐溶解, 教师在控制学生实验的时间上, 第一药匙溶解解的时间与第二药匙时间不同。

这两处探究教学处理是不严谨的, 有悖于“小心求证”的实证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求证“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实验中, 应要求学生用天平称量相同质量 (10g) 的食盐和蔗糖。在教学中, 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不能用药匙衡量, 而要用天平称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实验探究时, 心里就是想达到某个目的, 在安排二次溶解的时间不一样。两个探究活动的教学, 都是缺少科学探究实证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缺失的科学探究是伪探究。

三、避免课堂科学探究教学出现伪探究的对策

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案例分析, 要避免科学探究教学中出现伪探究, 把握科学探究教学的四个注意点, 提出四点对策。

1. 正确认识科学探究教学特点。从教育目标上看, 科学探究更看重过程 ;从方法上看,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从形式上看, 科学探究具有开放性。探究教学的优势在于终始使学生主动活动, 积极思考, 调动学习兴趣。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充分发挥科学探究教学的优势。但是, 科学探究教学不是科学探究的要素简单地在科学课堂中出现, 不能盲目地追求科学探究教学优势。

2. 重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在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 及时指导, 明确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去发现, 完成知识构建和迁移。

3. 探索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的方法。科学探究教学需要合理的设计, 就要求科学教师在平时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探究教学设计。如针对“案例3”问题, 有些参赛教师不囿于教材。在“水的压强”教学设计中, 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 另外设计了一个实验原理设计的科学探究 :每组学生有二个娃哈哈纯净水瓶 (一个空瓶, 一个装满水) 、一块软海绵, 请学生利用瓶子、软海绵的特点, 设计探究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样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需要加强学习理科相关学科的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 学习有关科学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会出现产生一些“伪探究”现象。作为一线的教师, 在新课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教学尝试的同时, 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精心设计探究教学。按照探究教学的本质内涵来组织科学探究教学, 使科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更加有效!

摘要:通过叙述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的注意点, 以此作为依据列举了目前科学教学存在的四个方面伪探究问题, 分别对四个课堂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伪探究实例进行分析, 并就避免伪探究提出了的四点对策。

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01-01

一、引言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积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和“写”的结合。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进行积累,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写作进行练习实践,巩固从阅读中获取的写作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完全分离。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几点尝试:

二、读写结合的内涵

读写结合,就是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把学生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读写的双重训练,来达到提高他们语言学习能力的目的。读写结合就是在读中写,要在写中读,只有做到二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三、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过程,而写作则是一个倾吐过程,前者和后者的直接作用是不同的,前者主要为了让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读语文教材内容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写作训练方式能够强化学生语言积累。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又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基础就是进行阅读,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写作技巧来展现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分层,并且概括段落的大概涵义。在写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罗列提纲来进行文章写作,保证文章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四、读写结合的策略分析

1、读中仿写。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语言更优美、让衔接更自然。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都优秀的作品,教师要利用这些作品,让学生在读中仿写。例如在《草原》一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老舍关于草原的奇妙描写,让他们在读中领略草原上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望无际的绿色、四周环绕的小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模仿老舍来写草原,通过坚持不断的仿写训练,让学生在感悟能力提高的同时,得到系统的写作训练。小学生模仿心理较强,这种仿写训练是符合他们的心理的,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效果也是显著的。

2、以写促读。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用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3、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表达与写作的方法、技巧,适时适度地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表达与写作的方法,由读导写,以读促写,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感知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写作方法的过程,真正实现读写结合。一篇经典课文,不光是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主题值得学生学习,其精湛的文笔、巧妙的写作方法也值得重视。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一个词、一句话,从谋篇布局中去发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适时适度地选择适合本年段学生的写作方法学习点,引导学生练写。可以写几个优美的词组、一两句优美的话,或者一段、一篇。如在低段教学中,对文中用得优美的词,可以现场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词语搭配,造句训练;在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对经典的语段进行仿写;对谋篇布局典型的课文,进行整篇的仿写。

.4、写后续读。小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往往是写完就扔到一边,很少读读自己的文章,很少体味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完之后多阅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感悟是否有病句、语句是否优美、文章感情是否真挚。学生在阅读自己文章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会总结写作经验。同时,引导学生读其他学生的文章,特别是读学生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5、读后续写。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情节的改写和续写。这种改写和续写多依托文本进行,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是经典文学作品的节选,并未体现故事的结局。而有的文本则是开放性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和续写,让学生来改变和决定人物命运。通过改写和续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树立创新意识,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五、结束语

4.读写教学中的寻美作文 篇四

语言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一项工程。我把育人作文为教学的任务之

一。实施在整个评议教学之中。我倡导学生寻美作文,在读写训练中指导学生学美、找美、颂美。

一、通过范文教学,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爱美的情趣。我按照这个目的,通过多种多样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上面的“美的世界”。呈现出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等,提供了美育的丰富内容。

赞可夫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有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我运用含有大量美的教材这个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有的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立志;有的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意向;有的课文旨在催开学生理想的花朵;有的课文着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讲读课文的写作知识时,我还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写作方法的比较,给学生的语言美、形式结构美的感受。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使他们初步接受了美感,为“寻美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寻美活动,发现美的素材。

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美,毕竟是间接的,要使学生直接在生活中寻美作文,还要有一个发现美的过程。14世纪法国杰出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他们直接发现美的能力比较差。

我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按读写训练的教学计划,组织平班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寻美活动,为“寻美作文”提供素材。

1. 建立“寻美小灵通”记者站。启发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学习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并要求小记者积极为中队出版的小报写文章,在每天早读时向全体学生广播,及时向全体学生传递美的信息,灌输美的思想,培养美的情趣。

2. 举办各种颂美主题会,让学生讲述耳闻目睹的美人美事。如

举办“向雷锋叔叔学美”、“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等主题班队会。

3. 开展各种颂美征文比赛。

4. 出版颂美手抄报或墙报。如出版“赞美小红花”小报,设立“文明之花”墙报专栏等。

5. 设立集美本子。如设立“美的语言”收集本等。

学生们为了开展这些活动,处处留心美事,不断发现美的事物。在开展这些活动中,他们又互相传送美事的信息,受到美的启迪。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寻美、学美、赞美各种活动,孩子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大量写美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再也不愁没东西了。

三、挖掘美的实质,写出真情实感

我在引导学生寻美作文过程中,结合讲读课文2,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找美的真谛,挖掘美的实质,写出美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注意诱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我很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经发生的情节,通过想象生发出新的情节;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环境,想象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动,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想象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有鲜明的态度。

班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发现讲台边上多了一支教棒,既轻巧又美观。同时了解到它是班里后进生小明在寻美过程中,经过家人的帮助制作出来送给班里的。于是,我抓住这件事的“一支教棒的来由”为题,引导学生顺藤摸瓜,进行寻美作文。首先让学生观察这支教棒的形状——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精巧光滑,还系了一条绸带。然后发挥“记者站”的作用,调查这支教棒的来历。

结果弄清了这支教棒是小明送来的,中间还包含着小明“妈妈主动拿出好木料”。“冒雨借刨”“父亲教子做棒”“妹妹给教棒结花绸”等一连串美的情节。后来学生就这件事写出了许多既有想象又有真情实感的小文章。

5.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篇五

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可忽视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手段,似乎与注重逻辑思维和习题训练的数学无关紧要,然而近年来,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听和读是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能力,说和写是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s正是通过听、读吸收营养,得到借鉴,再通过自己的说、写、实践逐步提高表达能力。听、说、读、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也应是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听

听是吸收,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前提。学生通过听觉接收信息,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理解、储存。所以,听是整个训练的起点

数学教学中听的训练,主要是课上的听,包括听教师的讲述和听学生的发言两方面。而在这两方面中,学生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述,而忽视同学的发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两者兼顾,特别是后者。在训练中,听同学发言,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一是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是吸收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是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1、听老师上课。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听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强烈的目的驱使下,大脑反应格外敏锐,捕捉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空前加强,学习效果异常显著。然而教学中我们却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致志,认真倾听和理解教师的每一句话,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其实要在紧张的课堂中做到这一点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了解老师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做到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既减轻听课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教育科研论文

事实证明,凡是善于听课的学生,大都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和听课方法的培养。既要认真听老师上课,也要听同学的发言。

二、说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说是整个训练的主线。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理解,重点句、重点词的理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1、计算说算理

加、减、乘、除计算是数学计算教学的奠基之石,在数学教学占有较大的份额,正确的解读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低年级段有大量的配图式计算,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算理。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大胆的说,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果。说算理的训练应放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初,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个为什么,这样就能为后面的学习开个好头。所以,教师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耐下性子引导学生边计算边说理,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计算法则时,可以先让学生仿照“1/5×3/4”的推算过程,口述“1/5×3/4”的推算过程,然后以“1/5×3/4”为例,口述推算过程,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2、应用题说思路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要想让学生正确的解答,首先得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为了直观、形象常借用线段、列表等方法进行解答。但不论借助哪种方式,都得先明确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说理训练,让学生在不断表述自己思路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达到明确思路,正确解题。所以,老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说的时间,他们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然后让他们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相同,只是分率的表示形式不同而已,解答方法也完全相同,最后再请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育科研论文

三、读

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课本,认真阅读课本。

数学上的读,一直贯穿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从最先的认读数字,到读出算式,再到读懂题目,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更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尤其应用题的教学,更是与读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与问题,只有通过读,才能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数量关系,得出正确的解答方法。可见读的重要性。所以说,读是整个训练的基础。

1、科学的读出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律、计算法则都是科学而又严谨的,不能有半点马虎。学生由于读的不严谨常抓不住关键,一字之差而得到相反的结论是常有的事。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读的能力,不是有感情地读,而是科学严谨的读。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后加强读的练习,甚至要求熟读成诵,从而牢固的掌握概念、定理与法则。同时为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正确的读懂文字内容

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读懂内容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按说,在这一点上,语文功底好的同学看似不是难题,但偏科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是其没能够用数学语言来读,以致不能正确理解。数学抛弃了更多感性的东西,需要的是理性的思维,所以,数学上的读,断词、取义每一个字都不能小视。

四、写

写是运用,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反馈。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从坐姿开始的,这是我们课堂中常抓不懈的东西。有了正确的书写姿势却远远不够,我们还应从数学的角度去做。要求他们规范的书写数字,规范的解题,画图时要借助工具等常规做起,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规范数学书写

数学上的书写,还有其特殊性,比如竖式的书写:加减法要求的是相同数位对齐,乘法要求的是末尾的数对齐,除法更是大改其道,让学生很是费了一番工夫。其中乘除法中还有一些简写,真是变化多多。其他如递等式的书写、方程的书写等都有严格地要求。在教学时,我们就应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写,甚至强行入轨,教育科研论文

再逐渐养成习惯,从而正确规范地书写,以求数学的严谨与美观。

总之,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务必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抓不懈。切不可忽视。教育科研论文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妙用

额济纳旗小学 谭春花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赋予 “听说读写”新的诠释。学生学会倾听、理解的对象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同学,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善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化“苦学”为“巧学”;写是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反馈。“听说读写”只是学习途径之一,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间的学习方法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也许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听说读写;小学低年级数学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教学这一师生交往活动中,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听说读写”似乎是语言类学科的“专利”,其实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师生教学中,“听说读写”有着其意想不到的妙用。

一、“听”——学会倾听是交流的前提

交流是双向的,要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而倾听则是交流的前提。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教育科研论文

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呢?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示范的倾听

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身要用心听学生的发言,为学生做个榜样。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停下其它动作,仔细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之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检验学生是否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如: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眼神,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话等等。对于那些能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表扬,让学生有同伴榜样可以效仿。

2.思考的倾听

以往强调的听主要是指听教师讲授,但这种单一的倾听可能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权威。倾听不仅是听老师,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曲:一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吸纳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对同学所讲述教育科研论文 的内容,不一定要赞同,但是要做到理解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能把别人的话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概括;即使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断然否定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意见时尽可能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不指责别人、以交流彼此想法共同学习知识为目的的方式。教师不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及时进行对比、找到彼此的共鸣以及分歧,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还能从他的同伴那里获取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当有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发言的时候,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去听发言的学生讲了些什么,而不像以前那样“发言”和“讨论”同时进行,结果弄得谁的话大家都没有听清楚。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大大不同于以前的专为找茬而听别人的讲话的情况。而当他们讲得精彩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大家的掌声和肯定,更大大地加强了他们的信心与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不同。

二、“说”——关注思考过程加深理解

数学不仅注重内部思维,更重视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教育科研论文

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1.表述算理——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除了有计划地进行常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从过去追求结果到如今关注思维的过程,表述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只有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如教学9+2,不仅要使学生利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还可以让学生口述“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再加1等于11”的大意,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看图说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渠道

数学来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而传统的应用题往往是“人为”的应用题,学生常常成为“解题高手”,而在纷繁复杂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往往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让学生观察直观图,说出图中已知有哪些条件,相应的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口述的条件和问题的呈现顺序也体现了其对信息结构化的能力,比较符合生活数学的情境。

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所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即有条理分析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把这个分析的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较好的基础。

3.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经历感受的总结

数学活动大到一堂数学活动课小到在教学中设计的某一个活动环节,在数学教学的舞台上彰显了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魅力。然而,纵观今年来的数学活动课,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做”,有些却忽视了学生要在“做”中“学”。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能描述自己活动的过程、说出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经历感受进行总结也是重要的。如在教学“认识乘法”的时候,让学生根据“5和3相加”与“5个3相加”摆小棒,学生在摆一摆、看一看的活动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对摆小棒的活动进行总结,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从特殊的个案向一般规律的迁移,体会到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三、“读”——拓宽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1.阅读课本,做好预习和复习

教材的例题编写和之后“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因此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进行大量的书本之外的练习,结果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如果能让学生在讲课之前做好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寻找答教育科研论文

案,在讲课之后重新阅读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往往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口算的时候,课本在练习中出示了6道口算很具有典型性,如:“45+3,45+8,45+30,45-3,45-8,45-30”,学生对这6题如果能表述其算法、正确算出得数,那么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就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再进行相应的口算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学,我们要选择“巧学”而非“苦学”,要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善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课外阅读拓展知识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展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广泛地阅读课外有关数学知识的书本。鼓励学生加以积累,做摘录笔记,阅读《小学数学报》,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敏感性,从而学以致用。

四、“写”——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1.撰写数学日记

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教育科研论文

老师首先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写下他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回忆、总结、创新。鼓励学生更多的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数学日记,尤其是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

数学日记贵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持之以恒,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想体会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谁能说这样的涓涓细流不会孕育出第二个陈景润呢?

2.编写数学小报

这是对“读”的反馈,也是对“读”的促进。为了编写小报,学生会主动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对于阅读的数学知识,他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采取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形式,将其编写成数学小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学生在编写小报的时候,开始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对于那些编得有质量有特色的小报在班里进行展览,请其余学生参观学习点评,给他们启发和帮助,也给那些暂时还无法独立编写小报的学生提供样本。其实只要经过指导,学生们都能编出很有数趣味的小报。

数学小报编完后,指导学生妥善保管、收藏,教师挑选部分优秀的定期给予展览,既丰富了班级环境的布置,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编写数学小报既训练了学生读书编报的能力,在分组合作中集体意识也得到加强。

以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赋予了“听说读写”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师生教学中新的诠释,欲与同行共同探讨新课程标准下数教育科研论文

学教学方法的探新之路。将不同学科间的学习方法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将会给我们的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出版 2.《数学教育学》吴宪芳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出版

3.《PME:数学教育心理》李士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篇六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该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这句话的“滑过了”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滑过了”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滑下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流下来”“躺下来”之类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滑下来”一词写出了水流过我们身体时的美好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平时是多么的缺水,多么渴望水。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2.从标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中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在地十九小节中有这样一句:“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写到辖区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小作家,充分展开想象: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同学们有的说:一行热泪从彭德怀的眼中奔涌而出;有的说:彭德怀想起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等等。教学中抓住这一切入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3.从典型段落入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不管从整篇课文来看,还是从各小节来看,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了两个问题:1.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课文第2、3、4自然段,作者分别扣住哪句话具体描写的?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菊花,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小菊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4.从结尾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可文具《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学生明白了供仪休清明廉洁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下次再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子明又会怎样说和怎样做呢?学生受到启示之后驰骋想象。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是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

太平村小学

7.例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与探究 篇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天” (表明时间极短) , 如“他研究多年的心血因为这一事件而毁于一旦”;二是指“要是 (如果) 有一天”, 联系该句内容及全诗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不难看出, 此处的“一旦”不可能理解为“一天”, 而只能理解为“要是有一天”, 故而已把“如果”之意完全包含在内, 断无再加上“如果”的道理。试举一例为证, 克雷洛夫有这样一句名言:“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 就一无可为。”试将其与前一病例比较, 不难看出两句话中的“一旦”意思作用完全一样, 这里若是再加“如果”一定令人费解。综上所述, 这一病例确实需要及时予以修改, 以免造成对学生理解和运用此类词语的误导。

笔者考虑更多的是, 在语文教学中, 特别是在学生课堂甚至纷繁的课外语文实践中, 前面所述的病例是常常可以触及的。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想着去告诉编者或作者以求修正, 那只能是疲于应付, 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反之, 若能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语言材料,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创新, 则可能变废为宝, 获得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效果。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本课时的一些做法。

1.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全诗、弄清诗歌大意后, 便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别看这首诗很有名, 其实诗里有个病句, 现在大家赛一赛, 看谁能先把它找出来, 并帮作者修改好。”学生们顿时怀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去朗读课文, 读后语文能力强些的同学已隐隐约约地感到“如果一旦”处有问题, 却又说不清楚, 急需教师的指引, 从而为整节课教学营造了自主探究的浓厚氛围。

2.深入探究找症结。此时, 教师再因势利导,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借助阅读工具书寻找答案。学生查找了字 (词) 典,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很快发现了“如果”和“一旦”有用词重复的错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课文中的毛病, 顿时自信心大增, 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3.乘势而上补谬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了问题, 应该怎么办?”语文水平稍差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删去其中的一个”, 爱动脑筋的同学则提出与后面诗句字数不相等、句式不整齐的新问题。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提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们一下子想到了换词。此时, 大家创造的欲望空前高涨, 先后提出“人民”“中国”“祖国”“我们”等很多词语。最终经过反复推敲一致认定:“祖国”与全文浓厚的抒情色彩更为和谐。于是, 教师让学生一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祖国”一词换下了课文中的“如果”, 并让学生齐读改后的全诗, 学生群情高昂, 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4.总结内化促发展。

(1) 引导学生由本节课的学习实践说体会:怀疑是求和的先导, 创新是成功的阶梯。启迪学生养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2) 形成学生初步的辩证分析能力。提问:“我们发现了这首诗有一处小毛病, 那么能不能说这首诗不是一首好诗呢?”引导学生通过再阅读认识:全诗除此处小小毛病外, 仍是一首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好诗。由此, 引导学生学会抓整体、看主流, 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通过以上四步教学活动, 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一种自主质疑、探究、创新的氛围中去了。再进行本课其他内容的教学时, 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灵感的火花不断绽放。最后, 非常圆满地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并且, 教者还惊喜地发现, 在后来其它课时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都能饶有兴趣地寻找课文中的问题, 并尝试着通过合作探究或向他人请教去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每一个新问题的解决又总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无上快乐, 这种快乐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8.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例谈 篇八

一、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实验,学生可主动地观察、思考、归纳,从而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乘方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一张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把这张纸对折四次,数出每次对折后纸的张数。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笔者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第一次对折后有多少张纸?”“第二次对折后有多少张纸?4可以看成多少个2相乘?可以写成2的几次方?”……学生边实验观察边探索,得到了以下结论:

4表示2×2,可以写成22;

8表示2×2×2,可以写成23;

16表示2×2×2×2,可以写成24;

根据以上规律可以得出:n个2相乘可以写成2n。

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由以上实验规律得出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

二、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对定理和公式的理解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记住了但不会灵活应用。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定理、公式,这样加深了对定理、公式的理解,从而在做题中能够灵活应用。

案例2:应用数学实验推出圆锥体侧面积公式。

实验准备:圆规、一张纸、剪刀。

实验要求:

(1)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用剪刀剪下一个扇形。

(2)用扇形围成一个圆锥。

(3)学生观察:扇形的面积与圆锥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扇形的弧长和圆锥的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扇形的半径与圆锥的母线长又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得出了结论。

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

扇形的弧长=圆锥的底面周长,

扇形的半径=圆锥的母线长。

在此基础上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侧面积公式:圆锥侧面积=扇形的面积=[12]×2π×圆锥的底面半径R×圆锥的母线长L=πRL。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了圆锥侧面积公式,并灵活运用到解题中。

三、运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很多学生对找规律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去找。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化抽象为具体。

案例3: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

(1)按上图的方式,搭两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三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四个呢?

(2)搭10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13根火柴棒。

实验要求:(1)用火柴搭出一个正方形,数出火柴根数。

(2)利用第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向右搭出第二个正方形,数出火柴根数。

(3)利用第二个正方形一边依次搭出第三个正方形,数出火柴根数。

(4)利用第三个正方形一边依次搭出第四个正方形,数出火柴根数。

实验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

搭2个正方形需要7根火柴 4+3×1=7

搭3个正方形需要10根火柴 4+3×2=10

搭4个正方形需要13根火柴 4+3×3=13

搭10个正方形需要4+3×9=31根火柴

搭100个正方形需要4+3×99=301根火柴

搭x个正方形需要4+3×(x-1)=3x+1根火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学生很自然得出了搭10个、100个、x个正方形需要火柴的根数,很快地找出了规律,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体验。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龙王中学)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小结下一篇:最新销售经理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