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出口现状(共10篇)
1.茶叶出口现状 篇一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的问题,因此四川茶叶出口发展应从茶叶生产的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转变观念,加强四川茶叶的品牌建设,从而扩大四川茶叶的出口。
[关键词] 茶叶 出口 现状 对策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盆地,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四川省地形西高东低,大致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四川茶文化。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的茶叶产量目前约占全国的10%,但出口值仅占全国的0.41%。在官方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川茶是名落孙山。四川的出口状况与其产茶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二、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
1.四川茶叶生产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
四川目前虽然已有产值过亿元的茶叶生产企业有2家,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但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依旧是加工设备陈旧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茶叶品质难以达到出口茶叶质量要求。据统计,此前两年,四川省茶叶初制厂、家庭式加工作坊多达1万余家。近年来,四川商检部门在对四川省出口茶叶的检测中,还不时发现三氯杀螨醇、DDT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情况。由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四川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甚至遭遇这样尴尬:货物运抵日本后,被对方检验部门要求作退运处理,最后不得不就地销毁。四川省内目前执行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本身低于欧盟标准,与日本标准也不尽一致,如不及时解决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将严重阻
碍四川茶叶的出口。
(2)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四川茶叶总体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商标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长期忽视。川茶商标如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而与英国“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差距更为明显。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中国名茶的前十名的排行榜上,没有川茶的身影。另外,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又制约了四川名牌茶的形成。因为没有品牌,四川每年有大量的茶叶成为原料到他省包装后再出口。
(3)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据调查,除了农残、重金属超标等基础性问题外,川茶在出口种类和出口市场上的缺陷也逐年显现。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四川省茶叶出口的鼎盛时期,出口茶类以红茶为主。而上世纪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绿”之风日渐盛行之后,川茶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四川省出口茶类主要是绿茶,且只有单一的蒸青绿茶,主要外销日本。
(4)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四川大多茶叶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外贸人才,而四川省内几家从事茶叶代理出口的公司也基本是业务多年不变。人才和市场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脱节,信息滞后,产品总是对不上路,大大的制约了四川茶叶的自营出口。
2.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外部问题
(1)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
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启动新的农残检验标准,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比例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限量标准一下比原来紧缩了3000倍。而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杀虫剂在我国茶叶作物上被广泛应用。即将来到的2006年5月29日,茶叶进口大国日本将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负责人认为,国外市场茶叶产品标准日渐苛刻,已对企业出口造成影响。
(2)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四川茶叶原来的定位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需要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绿茶市场在不断扩大,销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茶类结构趋向多元化。随着医学界对茶多酚保健效应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证实,茶叶有效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将会步入医学和食品领域,尤其是在美、英、日、中等研究较多的国家,其他还有茶皂素等内含物的提取和应用,都给茶叶的综合利用带来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以传统方式制作茶叶的四川茶叶带来挑战。
(3)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使得茶叶的出口价格日益增高,减弱了茶叶的竞争能力。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放弃了盯住单一美元的做法,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开始向上小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茶叶的外币价格提高,减弱了四川茶叶得出口竞争能力。
三、提高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对策分析
目前全球茶叶市场对绿茶的需求在增长,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占有世界绿茶绝对份额的中国和主产名优绿茶的四川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另外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沿海传统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环境正在改变,而四川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川茶具有后发制人的竞争潜力。扩大四川茶叶出口是一个牵涉农、工、贸多方面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努力,对症下药。
因此我们认为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提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茶叶的生产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保证茶叶的品质质量
川茶的症结就在于是千军万马产茶、千企万厂制茶、千品万牌卖茶,停留在以小生产方式发展大产业的阶段。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招商或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通过企业和茶农的结盟的方式实现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也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和应对绿色壁垒的问题。具体讲,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茶农按照茶叶加工企业的要求种植茶叶,同时茶叶加工企业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茶农的茶叶,同时茶叶加工公司要向茶农提供茶叶种植采摘的技术指导。
2.加强四川茶叶品牌的打造,提升川茶的品牌价值
四川茶叶属于四川主要的出口土特产品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土特产品应该特别注重其土味,其实不然,“土特”是一种文化,该保留的东西要保留,但也需要更新,没有新意就不可能迎合消费者,不可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四川茶叶应该在保留特色的同时要结合出口市场当地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打造出既有丰富历史内涵同时也融合现代元素的品牌形象。这包括对茶叶功效的再认识、茶叶的包装、茶叶的营销要素的综合运用。包括广告的设计、销售渠道的设计、促销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
3.是加强外贸人才的培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人才是一切的关键,人才缺失会导致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出现脱节。在目前的四川茶叶出口企业里,真正能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用市场信息来指导生产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利用,让人才去叩击市场,才会有“芝麻开门”的效果。
4.调整茶叶出口的结构,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川茶出口应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四川省内茶叶内含物比浙江茶叶丰富,制成绿茶茶味较重,适合西非、中亚等市场需求。川茶应当在巩固对日本蒸青绿茶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对西非、中亚市场的炒青绿茶出口,拓展绿茶出口市场;而宜宾等地的功夫红茶、红碎茶等产品曾在欧美受到欢迎,当前应恢复出口渠道,组织相应产品生产和出口;尝试高香茶、花茶等特种茶和定牌小包装茶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
除此以外是转变传统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新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目前,围绕产品多样性和安全性而产生的国际市场新需求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提高,政府更是把食品安全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来要求。各种形势都在逼迫茶叶生产企业们要转变以往的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消费要求。这既是压力,又是革新的动力。
作者:王小兰 陈蜀燕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2012-07-19
2.茶叶出口现状 篇二
1 2014中国茶叶出口情况及影响出口量因素分析
海关数据显示, 2014年各茶类出口量全面下降, 茶叶出口30.1万吨, 同比下降7.5%, 其中绿茶出口24.9万吨, 同比下降5.8%。绿茶出口仍在茶叶贸易中发挥支撑作用, 占出口总量80%以上;红茶出口2.8万吨, 同比下降15.6%;乌龙茶出口1.5万吨, 同比下降9.7%;花茶出口5782吨, 同比下降15.7%;普洱茶出口3385吨, 同比下降25%。2014年我国出口茶叶出口量下滑,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 茶叶出口价格偏低。由于近年来生产成本增加, 涨幅较大, 抑制了海外市场需求, 导致贸易量下降;二是, 茶叶出口缺乏有力的品牌支撑, 国内茶企90%以上的出口产品为大包装初级原料茶或贴牌精包装茶, 利润率低, 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三是,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日趋严格。欧盟、日本等茶叶农残检测标准严苛、检测方法多变。四是, 国际形势影响。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 加之西方制裁使卢布大幅贬值, 茶叶消费不振;一些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 茶叶贸易周期长、回款慢, 企业经营风险大, 企业积极性下降, 导致茶叶出口萎缩。
2 中国出口茶叶行业发展的优势和瓶颈
近年来, 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茶叶出口量、额屡创历史新高, 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 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 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2.1 中国出口茶叶产业的竞争优势
(1) 自然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 茶叶资源丰富, 茶叶产品种类繁多, 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中国地域辽阔, 茶区分布广, 特别是在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 利于造梯田, 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酸性, 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 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光照与雨量充足, 适宜茶树的生长。
(2) 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 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
(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首先, 中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 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 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 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 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出口。国际茶企如立顿中进入中国市场, 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市场导向, 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 培养了大量人才,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4) 国际有利因素。一是, 美国出口增长, 将成为中国出口市场额新增长点, 美国逐渐成为新的茶叶消费大国, 2014年美国的茶叶进口量首次超过英国。过去十年美国茶叶进口量增长了30%, 美国市场或成为中国出口茶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 肯尼亚的干旱为我国红茶出口提供了机遇。肯尼亚作为世界最大的红茶出口国之一, 一直是我国红茶出口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015年上半年, 肯尼亚持续干旱导致新茶叶供给减少, 茶叶生产商大幅减产。基西郡的三家茶叶工厂都在低于产能生产。这对我国红茶的出口也是个机遇。
2.2 中国出口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
(1) 国内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格局, 是由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逐渐发展起来的, 有很大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显示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一是, 我国多数茶企从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缺乏真正意义的国际茶叶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 实力和规模普遍偏小, 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 缺乏国外市场分销渠道, 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二是, 新市场拓展不力, 各茶类的宣传促销跟不上, 缺乏联合互动的对外宣传机制。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消费者以饮红茶为主, 我绿茶主要销往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特种茶类尚未形成国际市场消费热。三是, 我国90%以上茶企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 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 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 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 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 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四是, 茶叶出口平均利润率低。据统计, 2014年上半年我国茶叶出口均价仅为3.9美元/公斤, 比世界第四大产茶大国斯里兰卡低9.3%, 仅为日本出口绿茶均价的1/4。加之原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 目前全国原料茶出口平均毛利润率仅为5%-10%, 贴牌精包装大宗珠眉茶利润率甚至不足5%。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 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 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 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 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五是, 茶文化贸易促进作用未有效发挥。茶叶不仅是健康饮品, 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茶文化传播对茶叶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我国是茶的故乡, 茶文化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但在茶文化输出方面我国与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日本茶与茶文化均从中国传入, 但现在日本茶道在世界影响深远, 日式绿茶也几乎成为西方人心目中正宗绿茶的代名词。台湾地区近年来也规划了阿里山高山茶等5条茶旅游线路, 塑造台湾茶优质形象, 2012年以来, 台湾茶叶出口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 “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茶叶品种也成为高端茶的代表。
(2) 国际市场冲击较大, 国内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
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中, 可乐品牌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咖啡品牌有雀巢、麦斯威尔, 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 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立顿进入中国后, 在为中国茶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 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近80%的市场份额, 在同类产品中可谓是凤毛麟角。立顿公司通过在中国收购茶叶然后进行拼装包装后销售, 极大地抢占了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 通过加工赚取行业最高的利润。同时, 中国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的家庭作坊式的中小茶企难以与之抗衡。“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国内茶叶品牌在国外认知度低, 市场开拓困难。
(3)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日趋严格。
我国茶叶已出口至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 企业在开拓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时面临严格的技术壁垒。
2006年, 日本施行“肯定列表制度”, 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有71项增加至276项, 并采用“干茶法”检测, 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明确设限以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此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 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额。
2005年8月1日, 欧盟再度决定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这一新标准相当于把监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2014年以来, 欧盟对农残法规进行15次修订, 其中8月25日实施的农残新规, 将啶虫脒等4项农药残留限量加严了一倍, 直接影响我国约30%的输欧茶叶出口。
3 应对措施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专门的茶叶安全国家标准, 争取我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话语权
现阶段, 我国是全世界茶叶标准最多的国家, 企业标准约1万余项。但最为关键的茶叶安全标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内容。比如不少指标过于宽松, 不利于茶农和茶叶企业合理使用农药, 易造成较大污染;有的指标对稀土总量要求过于严格, 不少产品难以达到标准, 由此严重挫伤消费信心, 制约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影响茶叶出口贸易, 亟需按照科学性、通用性、实用性的要求, 全面梳理现有茶叶标准, 研究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适应, 又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安全国家标准。
3.2 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促进茶文化的推广
一是,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扩大出口市场的范围。茶叶企业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 利用中国茶类多茶区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绿色茶叶, 研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者喜好的绿色茶叶食品。发展有机名优茶, 是促进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 优化出口结构, 提高小包装及有机高档茶出口比例, 对自有品牌出口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打造中国茶叶国家名片。三是, 建立全国统一的茶叶交易拍卖平台。可效仿斯里兰卡、印度等主要茶叶出口国, 通过交易拍卖平台设立最低价格, 保证出口茶企合理利润, 推动茶叶贸易方式与国际接轨。四是, 大力推广中国特色茶文化。充分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 在国际上推介“中国茶之旅”、开展茶艺表演等活动, 通过传承和弘扬, 提升中国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3.3 树立品牌化, 增强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
整合茶企,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积极培养国际化品牌。加强品牌建设, 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茶叶的附加值, 也有利于增强出口茶叶在国际社会的认同感。重点扶持有实力、有信誉的龙头企业, 以保证品牌品质的可控, 促进品牌的集约化发展。中国国内茶叶生产商应借鉴国际品牌的经验, 树立大品牌的意识, 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茶叶品牌。
3.4
在茶叶生产企业中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 研发替代农药, 建立出口茶生产基地, 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 通过茶厂茶园一体化, 推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茶产品, 全面提高茶产品质量。实现机械化生产, 推广HACCP体系, 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加强茶叶的质量管理, 提高安全性, 既是对消费者负责, 也是中国茶叶冲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茶叶出口的根本途径。
摘要:针对现阶段我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分析茶叶出口的优势和瓶颈, 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出口,现状,应对
参考文献
[1]李朝晖.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世界农业, 2013 (8) :33-37.
[2]揣江宇, 胡麦秀.美国技术性壁垒对中美茶叶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20) :109-113.
[3]陈虹菲, 曹越.浅议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J].产经, 2014 (6) :56-57.
[4]沈佐民, 宛晓春.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07 (5) :23-27.
[5]赵伯臻.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财税经贸, 2014, 5 (下) :47-48.
3.印度茶叶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 篇三
“我对中国买家说,我们把你们的茶带回给你们了。”拉吉夫·罗禅说,他曾在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担任茶叶经理,后来成立了罗禅茶业(Lochan Tea),并于2006年与一家中国公司达成了首个茶叶出口交易,把著名的大吉岭红茶出口到中国。
2004年北京茶叶博览会有7家印度公司参加,但只有Lochan Tea将一吨大吉岭红茶卖给中国东丽公司。“那还只是刚开始,但是我当时就肯定将来可以向中国出口大量茶叶。”罗禅说,“我深知我们下一个市场是在中国,而不是欧洲。”随后发生的事情,即使对罗禅这样的老茶商而言,也令他吃惊不已。“中国人并不喜欢喝大吉岭红茶,他们对味道强烈的阿萨姆红茶更加钟爱。我想,这就是全球化好的一面吧。”他在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的K2K论坛上说。
K2K即昆明(Kunming)到加尔各答(Kolkata),昆明是中国云南省省会,而加尔各答是印度东部最大城市。该论坛把云南和印度东部的商人、学者以及民间团体等聚集在一起,谋求共同发展与合作。该论坛开始于10年前,经过两国政府的推动,该论坛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亚区域论坛。
在去年加尔各答的论坛期间,决定通过孟加拉国和缅甸,在昆明和加尔各答之间建立一个“陆地走廊”,即新建一条公路。在印度总理辛格10月份访问中国期间,昆明和加尔各答成了友好城市。
像罗禅这样的贸易商人都希望能够尽快实现这条走廊,路线将沿袭2013年2-3月孟中印缅汽车拉力赛路线。他说:“随着出口中国的红茶量在上升,我们希望获得一条更短的陆地运输路线,而不是千里迢迢的通过海上路线运往中国东部港口。”
茶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七件中的一件——柴米油盐酱醋茶。几百年来,中国人都喜欢喝他们种类繁多的绿茶。
中国高端茶叶市场最近几年发展得很好,传统的中国茶馆重新出现,在这种社交场合里,人们没有年龄的区别,聚在一起聊天谈生意。中国高端茶叶价格屡创新高。比如,一壶高端普洱茶要价300美元,有时候更高。
昆明市中心的星巴克和肯德基里,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年轻人在喝加糖的奶茶。“我们开始喜欢上这种奶油色的浓茶,据说来自印度。”昆明一位名叫王林(音)的如是说。中国人对这种加糖的牛奶红茶的喜爱就好比一杯西方风格的星巴克咖啡那样流行。赵伯乐(音)说:“但这并非来自印度和西方,而是来自台湾,台湾的珍珠奶茶已经流行好几年了。”
罗禅承认其目前出口中国的大部分红茶是阿萨姆CTC——一种印度北部产的浓茶。“我确实在卖质量较好的乌龙茶,但是我和其他印度商人出口到中国的大部分茶是阿萨姆CTC。没有阿萨姆CTC,要想做出奶油色的浓茶是不可能的。”他说。
罗禅茶业公司每年出口250万kg茶叶——其中1/5卖到中国。“但是市场一直在增长。”他说中国的茶叶博览会他都会参加。
印度茶叶董事会认为,印度出口到中国的茶叶仅是出口总量的冰山一角。2011-12年间,印度出口茶叶2亿kg,而出口到中国的只有250万-300万kg,2012-13年度出口到中国的茶叶预计将翻番。“印度茶叶在中国的市场在扩大,我们的茶叶主要用来做速溶茶。”印度主要茶叶公司Mcleod Russel的董事阿迪亚·凯坦表示。
分析家认为这个市场会快速发展。“如果2015-2016年印度出口中国的茶叶量达到2500万公斤,我也不会感到奇怪。似乎每年的出口量都在翻番。”专业茶叶网站的Anirban Roy说。
茶叶董事会主席巴努说,印度对中国不断增加的茶叶出口趋势“鼓舞人心”。“我知道这一趋势在加快,我希望我们的乐观情绪能够得到回报。”他说。
Lochan的茶叶没有被中国大公司如娃哈哈收购,尽管对前途充满乐观,但他并没有忘却所面临的挑战。
两年前,中国的茶叶种植户开始意识到国内市场对印度红茶的需求在增加,于是就开始种植红茶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是云南的海拔和大吉岭的海拔都很高,没办法种植阿萨姆CTC这样的红茶。所以他们的产品被立顿等公司拒绝。”
当时中国官方对印度茶叶采取了严厉措施,认为印度茶叶中含有高水平的铬(达到了15 ppm,而最高的允许界限是5 ppm),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在过去两个季度里,至少有25 t茶叶被退了回来。”他说。随着中国人意识到云南红茶不会被立顿和星巴克以及其他看重印度红茶的公司采用,中国方面放松了限制,因此印度红茶出口得以恢复。这对阿萨姆茶企来说是个好消息。“我们有质量很好的CTC红茶,味浓,而中国就在不远处。”一名阿萨姆茶农说。“如果中国的印度茶叶市场真的增长了,那我们将会卖个好价钱,这对阿萨姆的茶产业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帕里克说。
阿萨姆地区拥有800个老茶园,茶产量占印度年产量(10亿kg)的55%。但这个数字比中国少,每年中国茶产量是15亿kg,其中7%是红茶。
(摘自印度中文网,2014-01-03)
4.茶叶出口现状 篇四
会计学143班夏玲 2014244101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及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s)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贸易措施。事实上,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利益不受损害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目标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
概括起来,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五种:一是绿色环境附加税,即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而对那些污染环境,影响健康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二是绿色环保技术标准,是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义通过立法而建立的限制他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标准。三是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是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所签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质量、功能符合要求,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四是绿色环保包装制度,即产品的包装材料易于回收利用及再分解,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五是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进口国家为确保进口商品的安全性,而对进口商品实行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
二、我国茶叶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几年我国茶叶销往欧盟、日本、美国等地区和国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并被通报不合格的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茶叶被通报不合格的次数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欧盟 24 27 31 30
日本 11 4 5 7
美国 7 6 5 9
共计 42 37 41 46 资料来源:整理自 食品伙伴网、欧盟RASFF、美国FDA、日本厚生劳动省
同时,本文也收集了2016年我国茶叶在销往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时,部分茶叶被抽检不合格的原因相关信息,整理如下所示:
表2 2016年欧盟、日本、美国通报我国茶叶不合格信息简表
通报部门 欧盟RASFF 欧盟RASFF
通报产品 茶叶 绿茶
不合格原因
噻嗪酮(0.12mg/kg)、毒死蜱-二乙基(0.17mg/kg)啶虫脒残留(0.051mg/kg)
虱螨脲(0.21mg/kg)、非法物质氟啶脲残留
(0.27mg/kg)
欧盟RASFF 美国FDA 美国FDA 日本厚生劳动省
乌龙茶 绿茶 花草茶 绿茶
噻嗪酮(0.44mg/kg)、吡虫啉(0.25mg/kg)残留 标识无英文;无营养标签;生产工艺未备案 成分不合格(检出氟虫氰0.003mg/kg)检出茚虫威0.03mg/kg 资料来源:整理自 食品伙伴网、欧盟RASFF、美国FDA、日本厚生劳动省
由上表可知,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所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第一大来源地区,而被通报的原因则是农药残留指标不符合规定,严重超标,包装不达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日本和美国也是通报来源国家,通报原因也大多是生产技术不符合规定,农药残留超标。由于我国茶叶不符合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一旦被检验不合格,只能就地销毁或者被遣返,这抑制了我国茶叶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最近几年西方国家颁布的新型标准来看,我国茶叶出口受挫主要是由于农药残留指标超标以及茶叶包装不合规范,有绿色环保技术所形成的壁垒、绿色环保包装所形成的壁垒、绿色卫生检疫所形成的绿色壁垒。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技术、环保标准制定等方面必然处于一定不利地位,但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来讲,我认为应该予以辩证视角看待。
从积极影响的一面来看,(1)有利于促使茶叶行业优化整合与茶叶质量的提高。尽管绿色贸易壁垒有贸易保护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茶叶的发展更加规范,符合国际要求。为了突破这些标准,茶叶企业不得不加大技术投入,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竞争实力。企业也会引进与研发茶叶种植、加工新技术,使得茶叶种植、加工环节更为规范,与国际新标准接轨。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进,也会促进茶叶行业优化整合,包括调整营销策略、提高产品质量等。(2)有利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促进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内在联系,西方国家所设置的贸易壁垒也有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在限制我国茶叶出口的同时,也在促进着茶叶企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了使茶叶出口符合标准,茶企不得不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发展有机茶叶,促进茶叶的生态种植与加工,促进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从消极影响的一面来看,则使得茶叶出口所面临的价格竞争优势被削弱,成本上升。茶叶进口国家所推行的绿色贸易壁垒有严苛的技术与检疫标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为扩大出口,开拓目标市场,满足出口国家的茶叶进口标准而不得不加大资金投入,改进设备,引进新技术投入生产,从而导致茶叶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茶叶价格水涨船高,价格优势不再明显。而繁琐的认证环节也会加大企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削弱产品的价格优势,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四、我国茶叶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监测体系
我国茶企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有限,各地茶叶的生产质量标准与包装环保标准参差不齐,未能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而各地的茶叶质量监测标准也有所差异,质量检测力度有限,使得茶叶在出口时面临西方国家的新型质量标准时而措手不及。因此,加快茶叶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刻不容缓,政府需要依据国际茶业检测新标准,做出及时调整,与国际的检测标准接轨,加大检测力度,确保质量检测工作的贯彻落实.同时,政府也需要对茶叶的生产进行全程监控,对农药的使用严格规范,全力监测茶叶的农药残留指标。
(二)出台产业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
我国茶叶企业大多为民营小企业,资金有限,研发能力也有限。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须有大量新生产技术的投入,由于资金有限,无进行生产技术改造的资本。要突破这类瓶颈需要发挥有效政府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运用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对茶业产业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设备改造,提高茶业生产质量。除此之外,政府可采取促进茶叶出口的政策措施,如在茶叶出口征税方面做出适当调整,减收赋税,适当出口补贴,降低茶叶的出口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价格优势提高茶叶的竞争力。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在我国茶叶企业中,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难以与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相抗衡,且大多企业都是小规模形式存在,不能有效抵御他国的贸易壁垒的冲击。因此,企业可加强合作,促进企业的并购重组,变小为大,促进行业的整合与优化,提升我国茶叶的产品竞争实力,茶叶企业应当实施品牌战略,扩大规模,利用资金与技术,打造自主出口品牌,做好品牌宣传工作,使我国茶叶品牌深入人心。
(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5.茶叶保健食品的研究现状 篇五
黄元相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茶叶在我国种植很广泛,主要分布在云南、浙江、河南和福建等地。现代科学已证明茶叶不仅能品饮还具有药用、食用等功能。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对茶叶保健食品的研究现状做一番叙述。
关键词:茶叶;保健食品;研究现状
The Status quo of Tea fanction Food Research
Huang Yuan phas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Tea cultivation is widespread in China,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Zhejiang, Henan and Fujian and other places.Modern science has proved not only to tea drinking also has medicinal materials, food, and other functions.This paper on the tea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on the
status quo of health food products do a narrative.Key words: tea;health food products;Research Status
我国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使茶这种植物首次被人们以药物形式所认识,所以历代茶学家、医学家都认为,茶不但是一种生津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药理功能的保健品。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茶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茶从唐朝传入东亚地区的朝鲜、日本,到十六世纪传入西方各国,成为世界性的饮料。我国茶树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当前,世界茶叶种植面积约在260万公顷,主要产茶国为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约为120.7万公顷,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6.4%。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六大茶类: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乌龙茶(oolong tea)、白茶(white tea)、黄茶(yellow tea)、黑茶(dark tea)。另外,还有再加工茶,如花茶(flowered tea)、紧压茶(brick tea)、速溶茶(instant tea)等。绿茶、红茶、黑茶等来自于同一原料即茶鲜叶,而不是来自不同颜色的茶树,仅是加工工艺不同。
现代人们饮食追求健康保健自然,讲求营养机能嗜好的时尚,随着对茶叶药理保健功能的深入研究,现代科学已证明茶叶不仅能品饮还具有药用,食用等功能,茶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游离有机酸、脂肪及类脂!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H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后可为人体生理调节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及补充人体营养;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活性多糖、茶叶皂甙、咖啡碱、维生素及Fe、Sn、γ氨基丁酸、茶氨酸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防辐射、抗菌、抗氧化、抗癌、降胆固醇、溶血、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药效功能!还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心血管疾病、改善视觉、降脂减肥、防治疑难病症、保护脑损伤、醒酒等也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以茶叶为基材或配料开发茶叶保健食品!适合现代人饮食保健观念!可以促进茶业发展!使我国茶业在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市场切入点,将传统的喝茶变为吃茶,充分利用茶叶做成各种保健食品,可以大大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
1.茶叶乳晶(1)配方 白砂糖62%、饴糖30%、绿茶原汁35%~40%或茶叶精粉15%~25%、琼脂1·4%、防腐剂0·05%。(2)加工方法 先称取白砂糖和饴糖放入锅内,加入少许水,加热溶化后,过滤去除杂质。琼脂放入温水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加热使其溶化,再过滤去除杂质。然后合并糖和琼脂的滤液后,继续加热熬制,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加入茶汁或茶粉、防腐剂等,再加热一定时间,经喷雾干燥成颗粒状或加热烘干后粉碎成大小均匀一致的颗粒,再经冷却后包装。
2.茶叶糖果 茶叶糖果的加工最好是利用糖果工业的设备和工艺,将茶叶提取出来的原汁或茶叶精细粉加入糖、奶、果汁、巧克力中制作而成。
(1)茶叶花生糖的配方 花生仁22%、白砂糖21·5%、猪化油0·8%、上等麦芽糖4·8%、绿茶原汁10%~15%或茶叶精细粉4%~5%、水适量。
(2)茶叶花生糖的加工 将花生仁炒熟,摊凉后搓去表皮,并将其捣成四瓣。然后将清水放入锅中,随后放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热并不断搅拌,当糖溶化后用猛火煮沸,再过滤去除杂质后回锅煮沸,加入猪化油熬制,待温度达160~180℃时,移火后投入花生仁瓣和绿茶精粉。若用茶叶原汁需再熬至温度上升到150~160℃时方可移火加入花生仁瓣,最后搅拌均匀后,将糖坯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成型格板或模具内,擀匀抹平实,经冷却后切成规定的外形尺寸后包装即可出厂。
3.茶叶蛋糕(1)配方 鲜鸡蛋30%、精面粉30%、白砂糖28%、茶叶原汁5%~6%或茶叶精细粉2%~3%、食用香精0·5%、香甜泡打粉0·35%。
(2)加工方法 先将面粉置入不锈钢打蛋器中,缓慢加入白砂糖,并进行搅打,直至体积增大到2·5倍左右,再加入茶叶原汁或茶叶粉,继续搅打至适度时,再进入事先备好的蛋糕模具内,最后置于180~200℃的箱中烘烤20~25分钟即可包装出售。
4.茶叶面包(1)配方 上等小麦粉75%、绿茶原汁5·5%或绿茶精粉2%~2·5%、白砂糖6·5%、食盐2·2%、奶油6%、酵母2·8%、发酵促进剂0·001%。(2)加工方法 先将小麦粉、茶叶精粉、酵母、白砂糖、食盐、发酵促进剂等混合后,加入茶叶原汁和奶油等,再加适量水和粉,发酵2~3小时后投入固定的模子内成型,然后放入180~200℃烤箱内烘烤25~30分钟即可包装成品出售。
5.茶叶果冻(1)配方 白砂糖75%、果汁6%、茶叶原汁6%~8%或茶叶精粉1·5%~2·5%、柠檬酸3%、琼脂4·5%、海藻酸钠4%。
(2)加工方法 先将绿茶精粉加工浸提并过滤,浓缩后得茶叶原汁,再将白砂糖加入果汁中,然后将果汁与茶叶原汁、柠檬酸、溶解后的琼脂、海藻酸钠等溶液混合后,将混合液倒入耐热容器中兑少许水加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成均匀体,最后将其倒入果冻杯中,再放入冷冻柜或冰箱中冰冻、凝结。此外,以茶叶原汁或茶叶精粉为原料,还可以制成茶叶冰琪淋、茶叶月饼或饼干、茶叶豆腐、茶叶奶以及各种茶叶菜肴,使人们在食用茶叶保健食品的同时达到了预防和控制诸如心血管疾病、抗辐射等医疗保健效果。
6.干茶原汁
干茶:沸水比为1:10-12,为提取水溶物质,得到浓度为1%-2%的茶汁。在60-70℃条件下第一次真空减压浓缩K浓缩比为1:4得到6%左右浓缩液。再经第二次和第三次真空减压浓缩可得到40%左右浓度的茶汁;
热加工茶汁:做法是首先将2Kg绿茶放入干燥机内加热30min,成为热加工茶.将热加工茶2Kg用 5.4L4水分次煮沸抽提,过滤合并液为茶汁.7.鲜叶原汁
茶叶经杀青后用饲料粉碎机粗切, 再用LTP锤击机细切,将碎叶装入布袋或用布包起来置于立式压榨机下在9-10Mpa压力下反复压榨直到榨不出茶汁为止,接着可加沸开水再榨 2次最后经真空低温浓缩后可得40%左右浓度的茶叶原汁.8.绿茶精粉
若选用干茶作原料K则经超细微粉碎机粉碎成细粉末即可备用.若选用鲜茶叶则应在鲜叶表面喷洒1.5%的护色剂经40min左右杀青、揉捻后再在120-140℃温度下干燥,控制含水率在4%左右,经冷却后用超细微粉碎机粉碎后备用。
8.茶叶蛋
一种是传统的茶叶加工中药材调理的水煮茶叶蛋,蛋壳呈茶色(另一种是台湾开发的茶叶焗蛋,是利用茶叶与蛋一起烘焙的干式茶叶蛋。其成品蛋壳仍维持原有的白色,而蛋白呈茶褐色。食之满口茶香与水煮茶叶蛋风味不同茶叶蛋经真空包装可较长时间保存。
9.茶味牛肉干
配方以鲜牛肉1Kg计算-食盐25g、白糖50g、速溶红茶粉15g、姜20g、白酒375g、大茴香18g、味精3g、桂皮15g。加工工艺:原料肉选择--处理-腌制-滚揉-烘烤-脱水-切坯!涂
布速溶茶粉-烧烤-包装。
10.化学型的茶叶保健食品
茶叶的提取物如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等%制作功能性食品,天然的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色素等。茶叶中提取的叶绿素可制得的叶绿素酸铜钠盐作为天然食品色素,茶多酚中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用茶多酚处理极易氧化变质的糕点如月饼、桃酥、米花糖等可延长1倍以上的保质期。以茶多酚为主要成分配制的抗氧化剂,能防止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褪色,很好的保持海鲜的鲜红色%使切片红肠色泽诱人。茶多酚还可以做添加剂添加到沙拉、饼干、蛋糕、雪糕、口香糖、巧克力等。起到抗衰老保健等功效茶多酚还可以制作成片剂和冲剂等茶多酚冲剂。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使体内脂肪明显减少降低血浆中的甘油三脂和有害的低密度胆固醇,经提取的茶多酚可制作颗粒冲剂,配方为茶多酚、糖粉、着色剂、香精、薄荷脑等。经过称量、混合、湿润、制粒(14目)、干燥(63℃热风2h)、窖香(加香料长时间密闭)包装等工序制成茶多酚冲剂,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病,还有降压、去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茶叶保健食品保留了传统食品原有的风味与特色,又增加了营养价值和保健性能,但是茶叶保健食品的开发应用。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仅广大消费者对茶叶食品的认识不足而且茶叶食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也不成熟,为了茶叶保健食品的发展和应用特与大家讨论如下:
1.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
研究指出:利用膜分离技术超滤茶汁制得的茶叶抗氧化剂产品,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比传统工艺制品提高,用卷式反渗透设备浓缩茶叶提取液,可较好的保持茶叶色香味离子交换树脂法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高活性茶。多酚抗氧化制品可用超临界二氧碳萃取茶叶中得脂溶性色素,另外应研究瞬时超高温灭菌技术和冷杀菌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高压脉冲杀菌技术和超声波杀菌技术在茶叶保健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积极开发新产品
利用茶叶的药理作用开发各种茶叶保健食品如抗衰老食品、防龋齿保健品、降脂减肥食品、降血糖食品等还有开发绿色和有机茶叶保健食品,以适应人们对健康自然保健食品的需求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保健品领域为各相关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为我国茶叶及其副产品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3.加大科研投入
发展茶叶食品还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茶叶保健食品,使茶叶食品的独特风味和保健性能更好的结合,并应加深茶叶与食品结合后对人体的保健性能的机理方面的研究以促进茶叶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研制。
4.加大宣传
向大众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使茶叶食品的保健性深入人心同时开展商业化经营生产,以推动我国茶叶食品生产,从而深层次的发展我国的茶叶产业。
6.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篇六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11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7.浙江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篇七
1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
1.1 浙江茶叶出口种类繁多
浙江省出口的茶叶种类众多, 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紧压茶原料等。从不同种类茶叶出口看, 浙江省绿茶出口占75%以上, 乌龙茶占11%, 红茶占5%, 紧压茶原料占3%, 其它茶类占6% (具体见图1) 。
资料来源:由省市数据网, 中国农产品交易网, 以及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
1.2 浙江茶叶出口占全国半壁江山
近几年来, 浙江省茶叶出口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 2006年浙江省茶叶出口16.75万吨, 出口额2.91亿元, 分别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58.42%, 全国出口总额的53.20, 2007-2009年浙江省茶叶出口数量略有下降, 但茶叶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 (具体见表1) 。
1.3 浙江茶叶出口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浙江已与世界上近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近几年来, 浙江省茶叶出口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摩洛哥等非洲发展中国家是浙江省出口茶叶最多的地区, 2010年1~2月, 浙江省茶叶出口非洲占比已达74%;而同期浙江省茶叶出口欧盟仅占比3.45%, 出口到日本占比3.38%。浙江省茶叶出口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保持持续不断增长, 发达国家市场逐步萎缩的格局已经形成。
2 浙江茶叶出口市场现状的原因分析
欧盟、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都是茶叶的消费大国, 也是浙江省茶叶的出口市场。其中, 乌兹别克斯坦不生产茶叶, 其每年约为2.5万~3万吨的茶叶需求量百分之百依靠进口, 但浙江省每年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的茶叶只有0.6163吨, 只占乌兹别克斯坦产业茶叶进口的3.8%。日本人喜欢喝茶, 每年茶叶需求量为16万吨, 但日本国内年产为10万吨左右, 产销差距6万吨, 因此日本每年都要大量进口茶叶。但浙江每年出口到日本的茶叶只有0.4379吨, 只占日本茶叶进口量的4%, 欧盟每年茶叶需求量为27~28万吨, 浙江省每年出口到欧盟的茶叶为1.1678吨, 只占欧盟年茶叶进口量的0.04%。
浙江省茶叶出口缘何只占这些国家茶叶进口的微小比例,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2.1 外部原因
2.1.1 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导致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提出的, 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壁垒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现象。在浙江省茶叶出口上同样存在着贸易转移。2006年以来, 浙江茶叶对日本、欧盟的茶叶出口面临着严格的绿色壁垒。2006年5月29日, 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 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标准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 超过该标准, 茶叶禁止进口。欧盟关于茶叶农药残留的规定也达到了227项, 且标准更为苛刻。发达国家严格的农药残留制度大幅度的提高了市场的准入门槛, 让浙江省茶叶望而却步。而相比之下, 非洲, 中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茶叶的农药残留值, 质量, 包装等要求之类的技术壁垒就比较少。因此, 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导致浙江茶叶出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1.2 消费偏好不同引导贸易地理方向
不同国家对茶叶的喜好不同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非洲的气候高温、少雨、干燥, 而绿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的功效, 因此, 北非、西非、中亚地区偏爱绿茶。尤其摩洛哥, 喜欢中国绿茶, 并把它作为馈赠亲友最体面的礼品。而欧美市场主要偏爱红茶、特种茶, 欧盟绿茶的年进口量仅占其茶叶进口总量的10%左右, 且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喜欢在茶中加牛奶或糖。而日本则更偏爱乌龙茶。浙江省土壤成酸性且年温适中, 非常适合绿茶的生长。因此, 绿茶是浙江省茶叶出口的主力军, 占出口总额的75%以上, 主要出口到非洲等偏爱绿茶的发展中国家。
2.2 内部原因
2.2.1 茶叶卫生标准落后
如前所述, 欧盟关于茶叶等农产品的农残标准项目已达227项, 而我国关于茶叶的农残和污染物检测项目只有十几项, 加上农业部禁止使用的39种农药, 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也只有50多种, 致使茶农在茶叶生产中无法获得技术参考, 也使对茶叶生产的卫生监督无据可依。
2.2.2 品牌塑造力度不够
浙江省是我国茶叶出口大省, 知名茶叶品种很多, 但却存在有名无牌的现象。茶叶出口多数以散茶或“贴牌”生产为主, 缺少真正的自主品牌。使得浙江省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国际品牌茶叶。据杭州海关统计, 2008年, 浙江省有茶叶出口实绩的企业共89家, 出口总额为3.64亿美元, 仅为国际知名茶饮料品牌“立顿”年销售额的1/8。
2.2.3 茶叶加工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 浙江茶叶初加工厂有500多家, 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 茶树修剪、采摘、加工都尚未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大多数茶叶企业仍沿用传统加工工艺, 依靠手工制作, 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更重要的是员工缺乏正规的技术培训, 操作不规范, 技能与经验参差不齐, 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
以上这些外部、内部因素导致了浙江茶叶大量出口到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 而面对高标准的发达国家出口却及其微小, 如何扩大浙江茶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3 扩大浙江茶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措施
3.1 研究国际市场需求, 扩大出口市场
实践证明, 能够把握市场特点,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的企业会获得成功。如前所述, 不同国家对茶叶的喜好不同, 消费心理不同, 对产品的要求也各异。目前, 美国是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和消费国之一, 年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第四。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茶叶出口美国只占比4.7%, 相比日本及欧盟市场, 未设置严格贸易壁垒的美国更容易成为浙江省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市场。因此, 浙江省茶叶出口企业应深入研究美国市场茶叶消费特点, 掌握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 喜欢喝冰茶、速溶茶的特点, 从而开发适合美国市场的茶叶品种, 扩大对美国的出口。
3.2 控制茶叶农药残留, 提高茶叶质量
针对日本及欧盟的严格农残制度, 浙江茶叶只有走发展绿色食品之路, 才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发展绿色茶叶首先要提高茶农、茶叶加工厂对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 转变观念, 让茶农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 在生产中减少对灭幼脲、阿维菌素等农药的使用。其次, 要加大对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投入, 提高加工水平, 保证茶叶生产质量。最后, 要加强出口茶叶卫生质量检测, 尤其是农残超标问题, 以促进浙江绿色茶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3.3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档次
近年来, 浙江省在创建茶叶知名品牌、推进茶叶品牌国际化方面做了诸多努力, 如到产品销售地先行进行商标国际注册, 然后通过贴牌生产与创建自主品牌两种方式, 逐步做大自主品牌。但浙江省茶叶出口企业在品牌的推广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此, 浙江省出口企业应加大营销资金、营销人员投入, 借鉴立顿的经验, 在注册先行的基础上, 做好发达国家市场调研、品牌定位等工作, 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并实施, 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 从而提高浙江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进而扩大浙江茶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
摘要:浙江省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但出口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出口到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比重不足30%。本文从浙江茶叶出口市场特点入手, 分析了浙江茶叶出口至发达国家占比较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茶叶,绿色壁垒,出口市场
参考文献
[1]余妙志, 赵捷.绿色壁垒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8, (12) .
[2]孙奎法, 许关桐.二大问题将影响浙江茶叶出口[J].茶叶, 2006, (32) .
[3]俞燎远, 章国祥.浅析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茶叶加工, 2003, (4) .
[4]俞燎远.浅析浙江茶叶质量安全状况与监管思路[J].中国茶业2005, (2) .
[5]张秀青, 李靖.我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J].山东经济, 2008, (1) .
[6]李清泽, 杜维春, 李建兵.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J].中国茶业经济管理, 2009, (1) .
[7]李琼, 张哲.浙江茶叶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茶业经济管理, 2006, (4) .
[8]汤一, 刘祖生.浙江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茶叶, 2003, (29) .
[9]毛祖法, 罗列万, 俞燎远.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措施[J].中国茶业, 2003, (29) .
8.我国前4个月茶叶进出口情况较好 篇八
日本政府喊停4县茶叶出货
由于备受关注的茶叶放射性物质检测问题,日本政府6月2日宣布加工阶段的“原茶”和上市前的“制茶”与茶叶鲜叶一样适用出货限制标准,当检出的放射性铯超过《食品卫生法》的暂定标准即每公斤500贝克勒尔时,将停止出货。
根据这一标准,政府当天根据《核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向各县知事下达指示,要求茶叶鲜叶检出铯超标的茨城县全境及神奈川、千叶、枥木县部分地区停止出货。这是茶叶出货首次被喊停。由于炒干后的原茶重量为茶叶鲜叶的五分之一左右,导致放射性物质浓度上升,因此政府认为仅靠过去对茶叶鲜叶的检测不足以确保安全,无法得到消费者的理解。
第二届温州茶博会举行
7月14日至17日,第二届浙南温州茶文化博览会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200多家企业亮相温州。
本届茶博会还开辟了红茶主题茶区,同时有20多家台湾著名茶商在本届茶博会上推广台湾名茶。组委会邀请紫砂名家展示了上万把紫砂壶,展览活动专区还举办了“紫砂壶鉴赏与收藏”主题讲座。
北京马连道散装茶也贴“身份证”
北京市西城工商分局在马连道茶叶市场开始推行《西城区茶叶市场管理规范》,新规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实行茶叶准入标签管理,将茶叶产地、来源以及销售去向环节连接起来,做到茶叶可追溯。
马连道茶城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未统一规定茶产品必须有标签之前,市场里部分散装茶没有相关的标签。这次西城区工商局提出了茶产品必须有标签的要求,市场方首先鼓励商户自制标签,暂时没有标签的可以到市场部来领取统一制作的标签。
马连道茶城统一发放的标签上标有商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销售日期、销售商等主要信息。马连道茶城一户茶商告诉记者,一般自己会在标签上注明茶的名称、销售商名称和电话等主要信息,在茶城统一领取的标签几天来已经贴出去了几十个。
福建省拟立法护航茶产业发展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将得到法律的保驾护航。目前,福建省相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就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展开调研。
据悉,福建省拟对茶产业进行立法,从立项至今已历时近三年,目前相关草案已经撰写完毕,正处于多方调研、修改补充阶段。草案的相关审议程序将于今年9月份进行,而相关法律法规何时出台,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时间表。
福建省是茶叶大省,是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故乡,拥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永春佛手等多种名优茶品种。目前,茶产业在福建省发展很快,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出现,比如农药残留的控制等。
在泉州市召开的立法调研座谈会上,茶叶卫生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重点关注。另外,品牌与原产地证明商标保护、茶园生态平衡、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龙头企业发展和先进管理模式借鉴等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也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第三届香港国际茶展于8月中旬举办
第三届香港国际茶展将于2011年8月11日-1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巾心举行,本届茶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主办。
香港是我国茶叶重要贸易市场,2010年香港茶叶市场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恢复性增长,并显现出茶叶国际贸易窗口的重要作用。2010年,第二届香港国际茶展汇聚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15家参展商,吸引了9万观众人场。本次展览在去年基础上,加大了对茶叶主要生产国、消费国、投资商、贸易商及相关专业人士的邀请力度,成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
武汉市首现“黑茶”传销
传销的商品一般都是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传销者利用人们对高科技的崇拜和神秘感,进行传销骗人,而通过人们熟知的茶叶进行传销,目前还是首次发现。
有人向武汉市丁商局举报称,汉口有个茶会,把茶叶当传销的工具,骚扰电话搞得他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意和生活。工商人员调查得知,参与者在买3600克黑茶后,就成为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网站的注册会员,当下线发展到14人后,第一个注册会员就可得5000元奖金,以此类推,下线达到64人,就能得10万大奖。因工商人员查处及时,上当者还不多,案发后传销者李某主动联系了会员,并退掉了部分会员的所购商品。丁商部门已根据《禁止传销条例》,对李某罚款5万。
印度茶叶出口减半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由于海外市场需求不高、进口同支付问题不断,3月份印度茶叶出口锐减至1190万公斤,减幅近半。作为世界第二大产茶国,印度拥有茶树种植同1600多个,茶产量约占全球的28%。尽管今年第一季度印度茶叶产量提高了近16%,出口总量却南去年同期的5399万公斤骤降至3962万公斤,平均下滑27%。事实上,专家认为早在去年年底,茶叶出口方面就初现走低趋势。主要进口国需求低迷、支付问题话题不断。其中,支付问题主要源于印度不愿与伊朗、巴基斯坦两国签署更多合同。
安徽农大教授引领制茶技术革新
前不久,安徽省农业大学李尚庆教授,来到六安市徽六瓜片公司位于裕安区三岔村的徽六生态同,对生态园六安瓜片加工中心机械化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李尚庆教授长期从事茶叶机械教学工作并致力于新型茶叶机械设计、制造。此次来到基地,主要是针对六安瓜片制作的最后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拉老火”,进行机械化技术指导与改进。
“拉老火”是指炭火干燥提香制茶工序。茶叶要在高强度炭火上进行短时间快速升温,然后快速翻动冷却,紧接着再次快速升温,往复百次以上,方能做得口感香气俱佳的正宗六安瓜片。传统的炭火提香制茶工序,优点是制出的茶叶高香持久,口感独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工序的劳动强度大,采用炭火烘焙也不环保。为解决传统炭火提香风格的需求,李尚庆教授研制了圆盘式茶叶干燥提香机,可以模拟传统提香过程,使得工序强大的炭火提香工序得以机械化。目前首台六安瓜片十燥提香机已在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试验投产。
成都农商行助力蒲江茶企
为给“三农”提供更好的融资工具,解决农村融资的.实际困难,成都农商行蒲江县支行近年来积极创新,倾力支持蒲江茶企发展。日前,蒲江的茶产业已经发展为该县三大支柱性农业产业之一,其品牌效益已经位居这三大农业产业之首。
在蒲江县成佳镇,成都农商银行对当地两大龙头企业绿昌茗茶业公司和嘉竹茶叶公司,实行了积极扶持,累计发放贷款达1.45亿元,经过长期的合作,双方已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嘉竹茶业公司经过六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资产2500万元,年产值2200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
9.茶叶出口现状 篇九
1 茶叶品牌构建方向分析
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茶品牌在形成过程,首先应该积极的确定品牌成型情况、品牌目标、品牌发展的动力等。我国茶品牌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过于注重文化内涵,不注重实际情况,脱离市场,不能符合实际是市场的需求。所以,在实际的茶品牌构建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对市场进行调查,不能过于注重文化内涵,要有明确的目标、注重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茶品牌的构建[1].
茶品牌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茶叶品牌的构建还应该积极的从市场出发,以茶叶产业的现状为基础,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形成规模化,加强产业联盟、改变营销思路,发挥市场的功能,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才能有效的推动茶叶品牌的构建。
2 摄影包装设计分析
所谓的摄影包装设计指的是通过对照片的拍摄,增加一些色彩效果,然后将其包装在商品上,不仅能够展现商品本来的面目,还能展现商品的独特魅力,人们能够通过包装更直接的了解商品,例如:商品的颜色、状态、质感等,能够有效的增强商品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是摄影包装的优点所在。
10.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及现状 篇十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信用保险 问题及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除美国外,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寒流”。
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信用风险程度也明显加大,出口面临的信用与结算风险增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在全球银行纷纷被降级的情况下,出口贸易中涉及信用证结算等银行信用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短期内信用证结算方式也不再具有原来的信用程度。二是海外买家信用风险加大。国际金融动荡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信贷紧缩,相当部分公司无法从银行贷款,加大了这些企业拖延支付货款甚至赖账的风险。三是海外主权违约风险加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对外偿付能力、主权担保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稳定性等都将受到较大影响,外汇管制风险也在加大,国家风险水平进一步上升。四是出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萎缩,进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将处于更加有利地位,一些企业为争夺市场,可能置出口收汇风险于不顾,冒险签约出口。一旦企业出口收汇坏账增加,将影响企业正常资金周转,加大经营压力,不利于外贸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国出口企业而言,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的经营格局出口必将不断萎缩,中国整体出口必将进一步下滑。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积极作用
2008年后期,面对外需急剧大幅萎缩的严峻形势,中央果断出台了一系列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及时止住了中国出口整体下滑的趋势。温家宝在2009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六项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出口信用保险是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各国政府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是世贸组织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原则上允许的贸易促进措施,通过扩大出口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和通行的做法。
具体来讲,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企业对于收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业务可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收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业务可投保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采取灵活便利的支付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抓住贸易机会。第二,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出口企业可以借助中国信保提供的“资信评估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调查国外买方的资信情况和相关国家的国别风险。第三,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便利。出口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其收汇风险就转移给了保险人,出口商因收汇风险降低而更易于得到银行的融资便利。另外,许多买方在出口商提供融资的情况下才愿意购买商品,出口商只有在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后才能安全地向买方提供信用限额。第四,有利于企业降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出口信用保险人还可提供追账服务,它具有国家背景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一个保险人可能积累许多索赔申请,利用其国际地位关系,追账的效率大大超过个别债权人。
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规模极不相符。目前我国93%的出口是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和保障下进行的,与发达国家高达20%至30%的出口信保覆盖率仍然差距甚远。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中国信保本身,另一方面在出口企业。此外,国家的宏观环境也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
首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一直以来受机构、人员的局限性影响,基本上不宣传,操作手段延用了商业保险的方法,缺乏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性、风险性和政策性体现。第二,保险范围主要集中在部分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很少涉及中小企业。第三,承保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中国信保采用统保的方式,即承保出口商所有的出口业务。这一规定使承保面扩大,有利于保险公司分散风险。但它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对于优良业务企业不愿因投保增加成本,而单独投保有风险业务又无法运作。第四,信息系统不完善。健全的信息网络是有效控制风险的保证,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信用风险评估标准,更多依赖于国外机构提供的数据。第五,赔付比例过高。2008年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赔付率高达85.9%,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实体行业,并向全球蔓延,出口信用保险的赔付率仍有所上升,因此需健全事后损失协调平台。
其次,企业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存在各种偏差,把它同各种商业保险业务混为一谈,而对其支持扩大出口的作用认识不足。第二,企业片面强调保费支出和赔付比率,且过分依赖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没有把风险保障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
再次,法律法规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对外贸易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统一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基准、担保政策、投保事项等事宜,进而导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操作不规范。
最后,相应的政府政策性支持力度不够。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需要财政资金做后盾。而我国迄今仍未建立透明的预算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缺乏财政保障。这使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基金不足,影响其规模和承保能力。另一方面,政策性支持不够还导致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偏高的现象。
四、关于发展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建议
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出口信用保险的稳步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针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第一,扩大宣传力度。出口信用保险潜在的市场是巨大的,政府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尤其是开拓新兴市场的企业积极参保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创造安全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第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对银行及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培训。让银行了解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能够作为贷款抵押,为出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为将来的融资工作打好基石。此外,通过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让企业了解在参保出口信用保险后能取得的收益,逐渐将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做大。第三,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废除统保方式,开发一些新的险种。根据风险大小,险种不同实行差别费率制度。第四,建立健全信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来说,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充足可靠的信息资料,才能向投保人提供准确的信息咨询,科学地估测出信用保险业务中的各种风险,进而厘定保险费率。第五,健全追偿体系。企业和中国信保双方共同致力于对风险发生后的理赔追偿及核销协作,在未收汇的调查和追讨方面全面合作。
其次,企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企业要加深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避险工具,既可以使出口企业增加收汇安全,又能带来融资的便利。第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成交付款方式以及各种风险的大小程度,来具体选择险别。第三,在融资方面,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可凭保险单、信用限额审批单到银行办理押汇,节约融资成本。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也为出口企业实施重大出口项目提供了融资渠道和信贷支持。
再次,要建立和健全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制定专门的法律,明确规定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方式等,以约束和规范参与机构的行为,明确各自的职责,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化,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国家要加强支持力度。第一,国家定位要清晰。对于中短期的信用保险业务,风险相对较小,承保规模大,可以交由或部分交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来经营,这样既能发挥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优势又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对于中长期业务,风险大,可由国家承担,承保政策性的保险。第二,国家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建立充足的保险基金,以应对较大规模的外汇风险。第三,国家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中国信保免税或低税率的优惠。
参考文献:
t论文发表
[1] Sebastian Schich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Theory, Vol.22, No.1, June 2004
[2] 刘莹 杨惠: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国际贸易增长 经营空间 2009年12月
[3] 傅磊 顾奋玲: 出口企业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年第4期
[4] 杨晓明: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机制创新--基于浙江省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供求矛盾的分析 开发研究 2009年第2期 总第141期
【茶叶出口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01-09
湖南茶叶销售现状市场调查报告12-02
中国出口行业现状07-14
我国出口结构现状原因07-13
云南烟草的出口现状12-19
出口贸易的现状及思考07-04
茶叶经济07-27
茶叶销售合同08-08
茶叶销售渠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