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2024-09-16

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精选13篇)

1.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一

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侧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并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市场;技能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二,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喊了多年却难以真正执行、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卒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

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把读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并不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就业的手段。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有一技或数技之长的技术型劳动者、无法满足这种读书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个人教育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费用,二是学生效弃的收入。教育费用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出的经费,二是个人负担的学费。学生估价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为个人未来较高的收入和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个人未来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在1997年按年龄段(该年龄段一般来说学生已经高中毕业)小学毕业生占28.6%,初中毕业生占51.5%,即80.1%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就进入了就业岗位。在我国这种重学历教育轻

技能教育的教育结构环境下,一旦整个教育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教育结构应是在普九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职业教育应侧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培养人才应注重大部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把有限资金完全用来为培养高级学术人才作准备。

3.近年来,在中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现在的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效量要适应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场需求。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

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教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基地。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从社会角度看,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失业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从创造就业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从培养失业者技能入手,实行“开放式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劳动技能不适应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所产生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我们应学习德国的经验.把失

业救济与转业、转岗结合起来,失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否则不能给予失业救济与补贴。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大市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把几亿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农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市场。农村教育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农民上农业学校不举行入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以培养实际农用技术为主。农业实用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应。因此,政府应把农科类职业学校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2.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要以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其中以企业的操作技术为主。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能,在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以学生身份学习技术理论,一般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养,一天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在学徒期间企业发给部分工资。德国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应把社会引进课堂。香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请知名的商界人士参与策划及组织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香港的人才培训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囿“文凭”“学历”,从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培训实效,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应学习香港经验,把社会引进课堂,和市场全面接轨。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制定法规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一律实行强制性2—3年职业培训,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一律不得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延续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缓解目前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应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学校要在详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培养方向、数量、质量和时间。实行职业学校办学准入制度,从办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条件、市场行情等确定准入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一律实行关、停、并、转。

3.地方政府应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具有很强的外在性,完全把教育推向市场,市场就不能对教育起很好的配置作用。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兼有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双重性,学生为获得个人收益应交纳一定学费,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社会收益受益者,也应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因此,职业教育虽非义务教育,但应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投入。

2.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二

1 感恩教育是对传统德育的补充

德育是我国在校学生的必修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而传统的德育一味依赖纯理论灌输,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这种灌输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这种灌输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结合时代和个性化的鲜活内容,使学生感觉不是事不关己就是厌烦不已。而感恩教育从其身边的具体人、具体事谈起,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家庭给予的温暖的生活,做到真正爱家、爱父母,由此推广到爱国家、爱人民。

2 感恩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客观地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其弱势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修养,属于同阶段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第二,其与普通高中生有着极大的心态差别,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常常感到前途无望。第三,一部分学生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低。因此,必须在抓同龄人德育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其特殊性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即用他们身边最亲的人、最了解的朋友、最熟悉的环境最实在、最有效地引导他们如何爱父母、感谢父母、爱身边的朋友、感谢身边的朋友、爱身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感谢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学生在校接受常规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感恩教育开始,结合实际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恩必要性的教育活动。如在班级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在班级内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感受同学的可爱,体会教师的无私,然后交流感想,体味真情。这样的活动更容易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

3 感恩教育必须坚持其永久性

3.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中职 文化课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70-02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文化课如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是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直至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具体可操作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背景分析

1980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职业高中培养“具有相当普通高中文化水平,并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后备和技术后备力量”。要求中职学校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仅仅是相当高中学历文化水平,教学评价标准可参考普通高中的评价标准。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文件中明确了文化课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不再强调要达到高中文化水平,也没有明确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将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定位在提高个人素质、为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三个方面。2009年教育部颁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大纲,第一次对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提出了考核与评价要求,对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但是,对文化课教学考核评价的提法仍过于笼统,评价僵化而单一,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无论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都缺乏具体的标准,使学校、教师很难把握评判尺度,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课教学评价制度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又是教学到达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的诊断,它应该是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职学校的文化课虽然与普通高中所学的学科一样,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文化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对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促进专业课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文化课教学评价当遵循“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考核与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

(一)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课的价值,树立积极的文化课学习态度、动机和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在众人眼里是中考的失败者,存在诸如学习懒散、行为习惯差等不良习气,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观察他们,从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心灵的火花,唤醒他们的上进心。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另眼看待,更要从细节中表现对他们的爱护与关怀。尊重学生,并给学生以自信,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与学生讨论,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制订一个相应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督促和辅导,使学生不断地向成功的方向前进,让学习看到一个一个的进步。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增强他们的信心。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基础,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使用激励性语言全面、客观地描述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文化课的学习。

(二)充分发挥文化课作业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

作业是考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作业的类型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后作业,也可以是课堂作业或口头作业,如习题解答,学习体会,小实验或小调查报告(书面、口头)等,尽量让作业形式多样。这些作业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可以是量化评价,也可以是定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的过程要简单可行,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一定的高度,制订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不能没有标准,更不能一味迁就。通过作业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使用多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

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劳动者,对不同的劳动者,其素质、智能结构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能象普通高中那样通过高考一把尺子去衡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比较适合中职教育。它打破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多元智力,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知识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兴趣,只求得在学校学得一门技能,尽快走上社会。而文化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基础,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特别关注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差异评价”“激励性评价”, 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所特长的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唤醒他们的自信心。用“多把尺子”考核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整个评价过程呈现积极向上的姿态,让学生从发展性的评价中看到自己闪亮的一面。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调动教师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评课、研究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每个文化课教师多听取来自教师、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等多方面意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及评价行为,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教学能力,并在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中,起到一个好的主导作用,为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评价

老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评价方案,根据学科教学特点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时应注意各学科、各年级、各班、各个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要分类设置目标,建立学生档案,发挥评价的功能,充分引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绝不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对中等学生要特别呵护,要注意心理疏导,使他们明白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对“弱势群体”学生要耐心指导,使学生“愿意学,学得会”。

(三)坚持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阶段性的学习检测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些方面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具备的某些能力,而不是全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传授者,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细节,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教师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找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因此要从学生的整体把握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收获,鼓励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发展注入动力。

总之,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旧有的只重视分数的单一性评价,建立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提高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仲涛.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俞启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制度改进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4.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四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旨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重视专业思想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职高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

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盟誓,但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

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注重过程,强化管理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

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玩味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四、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5.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五

考核内容陈旧应做到试题更新实时化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时的庞然大物,到现如今小巧的笔记本电脑,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而现行的“计算机操作工”的部分考核内容过于陈旧,与市场上实际应用的技术之间有着相当的差距。比如,数据库软件,早已进入了ORACLE、的时代,所谓FOXBASE也只能在某些教科书上能够见到,VF在现实编程中也已不多见,可我们的技能鉴定考试依然保留着这方面的内容。再如,二进制、十进制之间的手工换算,这种知识在计算机技术已经高度人性化的今天,对于“计算机操作工”还有必要掌握吗?与此相反,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应该是所有计算机操作人员所必须要掌握的,而这部分内容在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中并没有太多具体体现。

诚然,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以某种既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系进行解释的标准参照考试模式Ⅲ,加之职业的分类细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参照化,使得此类考试存在着一些先天弊端,故此,我们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操作工”的培养目标与试题标准。

加大试题的开发力度,保证其时常更新(包括陈旧试题的剔除与新知识的补充),力求考试能体现考生对当前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

试卷设计应科学有序,使考核的内容有相应的覆盖面,力图接近社会需求实际。

事实证明,试题的更新速度,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学习内容,陈旧的试题只会让学生掌握落后的技术。如果试题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考生拿到的职业资格证书,才会更有说服力,才能使技能鉴定工作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考核模式单一应实现考核评价自动化嘲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相应的,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均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考评员进行人工计分评价。其实,对于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操作工”的鉴定考核完全可以采用“无纸化考试”的方式,由考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试题,由计算机自动评分。实际上,现在很多的计算机资格考试大多采用了这种形式来进行。

知识考试。作为典型的应用型考试,重点考察的应该是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对于“知识考试”中的非理论知识,就应以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上机考试;而对于计算机操作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笔试,也可以完全使用计算机来代替纸质试卷,让考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知识考试。这样做有四点好处。(1)可以通过软件来随机设置题目顺序,避免了试题的雷同,从客观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2)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放在一起同时进行,有利于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相互印证。(3)可以通过软件自动阅卷,减少了考评员的工作量和错判、漏判的机率。

为考生创造了开放的考试环境,避免死记硬背。

操作技能考核。现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考核是上机完成的,但从计算机操作的特点来看,也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改进。(1)要精心设计题目,充分考虑到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加强考试内容与实际生活、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联系,用真实的任务去衡量考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2)考试要体现开放性原则,不能强求考生必须使用某一种方法。只要考生能独立完成题目要求,达到操作目的即可。比如说,在进行“数据库”的考试时,不必要求考生必须使用命令行方式来完成操作,如果考生能使用菜单等方式达到题目的最终要求,也表示考生掌握了该知识点,也应该判给相应的分值。(3)尽可能地开发出相应的考试软件,考生在线答题,答完题后由计算机自动判分、提交分数。

这样一来,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就能实现全面机考,保证了考试效率。

工种细化不够可采用考核内容模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技术分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可以说,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教师要求掌握课件制作、行政管理人员要求掌握信息管理、美术工作者需要多媒体制作等等。用工单位和工作者本身希望能在通用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行业应用特点来进行考试,比如侧重于美术的岗位一般不需要掌握数据库编程技术的。也就是说,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操作工”有着不同的要求。拿到“计算机操作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只会打字、排版等这些已经不算技术的基本操作。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定位,如果将考核内容模块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考核内容可以分为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两大部分。必考模块以现行“计算机操作工”考核内容为主,包括原笔试内容、汉字录入、字处理等基本的通用操作。选考模块可根据不同岗位对计算机操作工的不同要求来设置考核模块,比如,数据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辅助设计、图形处理、网络管理、基本硬件维护、信息管理等多个平行模块。参加鉴定人员必须进行必考模块的考试,并由考生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来选择一个或几个选考模块。各模块成绩均合格后,方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上也应注明持证者参加了哪些模块的考试,以方便用人单位进行参考。

相信这样将会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会大幅度上升。还可以考虑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13新月异,计算机技术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还用几年前的标准或几年内标准一直不变的话,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效期限的设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持证者对自身知识更新的主动性。

6.对学生评价的一点思考论文 篇六

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初级中学 蒋卫青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的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的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学生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时,他就把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付诸实践,以提高自己。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和人生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自己的理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多用赏识、赞扬、激励的语言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不断取得进步,引导他们虚心听取父母、教师、同学的意见,在愉悦的心情中树立自信,认识自己,进行有利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进步。

美国新乔治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亨利格达得曾使用一种测量疲劳程度的能量测定仪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当他对疲倦的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时,能量测定仪上的指数急速上升;相反,当斥责孩子时,指数便会突然下降。

毕加索有着绘画的惊人天赋,但在要求循规蹈矩的学校里,根本就不是社会所认定的好学生。上了两年的学,他连最简单的数学计算也不会,同学、老师以及镇上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呆子傻瓜。但毕加索的父亲何塞却相信自己的儿子的绘画天分,他不断用言语鼓励他,每天送儿子去学校,在行动上支持他,毕加索被学校关禁闭他也不责骂他。当他们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为了让儿子顺利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他千方百计的找到当地的主考官说明情况,终于说服主考官破例收了毕加索,是父亲何塞对儿子绘画天赋的赏识成就了毕加索。

我们的学生需要赏识,犹如禾苗需要阳光和雨露,激励能把学生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充分释放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断保持,他将巩固成为学生的一种本性,从而终身受益。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赞赏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的肯定别人的方式,透过恰当的赞美之词,给人以无比信任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归纳起来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和荣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更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渴望被别人赏识。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家长、教师的赏识、激励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从而不让他们自暴自弃,自卑自贱,自我消沉,不让他们已经是成绩落后于别人,思想上还要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在他们的优点长处上或做对的时候,适时地赞扬表扬他们,会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心理成长有好处。我班有一个男生,在小学里是一个老师见了头疼、学生见了讨厌的人,到了初中,各科成绩差,行为不当甚至会有怪异行为出现,说话时有脏话且有不健康言语。我除了一般性的教育外,在平时就留意他的长处,留意他的一些小事,我发现,他读书时声音响亮,有时能关心班级的一些细小事,对人有礼貌,在我找他谈话时,我故意都说他的这些优点,并且在班会课上还特意表扬了他:早读课和其他课上读书声音响亮,这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能为班级做事,说明有集体荣誉感;对人有礼貌,体现他有修养。这样对于这个学生而言,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初中三年,这些优点他都能保持,学习也很起劲,这让认识他的老师都很诧异,不是我班的任课老师也都赞扬他。从他快乐的生活和学习中我感觉到:赏识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对一个成绩不好、心理自卑的学生而言,赏识犹如冬日的暖阳,给他带来了温暖的安慰!当赞美了学生以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被寄于厚望的感觉,努力的欲望就高。

赏识可以分为评价式的和建设性的,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建设性的。在对学生进行赞美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选择适当的赞美语句。诚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打动人。赞美时不要是笼统的敷衍式的语言,应该由衷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用真诚的语气说出来。我班有个学生,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到初二接触物理时,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作业、测试中准确率都很高,见此,我趁热打铁,找他谈话:“你的物理成绩很好,我注意到你这几次测试成绩都不错,说明你学习很努力,脑子也不错,其实你并不象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差,认为自己笨,自己不行,现在,你看,经过你的努力,你的物理成绩不是很好?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学习物理的吗?”这个学生听了,很高兴的对我说他的学习方法。我在班会课和其他时间不断表扬他,让他感受到对他的赞美不是敷衍随便说说而已,从此,他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物理成绩一直保持不落,学习态度也有很大改变,让人很欣慰。

(2)通过第三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赞美。凡经由第三者出面表达的意愿,容易使听话的一方感觉到具有真实的客观性,收到的效果有时会较直面赞美更佳。有一项实验可以证实:两位心理学家对三十位受试者进行戒烟劝告的实验。实验分两个小组,一组是采用肺癌的痛苦来劝戒他们;而另一组由一个医学专家根据他的临床实验报告,非常客观的解释抽烟的害处。实验结果,第一组有35%,第二组有70%的人开始戒烟。这说明,由当事人劝说不及第三者解说有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引用其他任课教师、其他学生甚至是其他家长对一个人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内心雀跃不已,更保持并发扬他的优点。例如,对某位上课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某次告诉他,说某位老师说今天上课你特别认真,发言积极,希望下次再见到你这样的好表现,也许那天他只是由于上课内容引起他的兴趣,但教师要抓住他这个特例并通过第三者的叙述来赞美他表扬他,并适时提出对他的期望,他觉得受到了老师的注意,受到关注了,内心愉悦,在近几天都会表现的很认真,教师只要再多表扬他几回并不断提出要求,慢慢地他的学习习惯纠正了,学习态度改变了,不断取得进步。

(3)意外的赞美会使学生信心倍增。众所周知的陶行知的“三颗糖”的故事就属于意外赞美取得的效果,意外赞美,让学生发现自己都没想到或没发现的优点或长处,尤其是内心敏感又当做错事的学生。例如一个老师和家长都顽劣的儿童,经常遭到责骂,他觉得非常自卑。有一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说:“你的顽皮、恶作剧都有独创之处,能想出这种恶作剧的孩子,按理说功课不可能太差。”被老师这么一夸,他对自己的头脑竟产生了自信心,从此以后便努力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连夸奖他的老师都觉得惊异不已。

(4)找出学生的点滴优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强项上的,而不是弱势上,因此,若在学生的行为中找出可赞赏的长处和优点,会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态度的改进都有很大的作用。每个学生的成长,达到所期望的标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一步步的不断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对于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能敏感的察觉并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在不断的赏识之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7.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篇七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 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 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 从本质上说, 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的情况看, 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在招生难、教育难这两难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社会在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一些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这种强烈的反差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功能, 优化供给, 增强学校的社会适应性, 才能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优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中受过中等教育水平者只占18%。而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和韩国这样新兴工业化国家中, 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已分别达到87%和66%。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 高中阶段教育落后, 已成为制约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目前我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 中高级技术工人比例仍然较低。技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既然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有如此强烈的需要, 为什么不少职业学校又长期陷入“门庭冷落”、招生困难的境地呢?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环境和职业学校自身的教育供给水平制约着潜在教育需求向现实教育需求的转化。

从社会的角度看, 我国有重视学历文凭教育的传统, 不少人把进重点高中、考大学作为改变社会地位的阶梯,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轻视职业技能人才;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够健全的劳动用工制度, 又使得企业有条件从社会直接获取劳动力, 形成重使用而轻培养。另外, 职业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个人负担学费比例偏高, 既不能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效地衔接, 也不能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效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不少学生来说, 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的代名词, 上职业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从职业教育自身看, 供给不优, 不适应社会需求, 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传统的职业教育着眼就业, 强调职业定向性, 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而现代社会要求兼顾就业和发展, 强调职业适应性, 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这些要求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它要求职业学校改变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 过于学历化的办学倾向, 固定而不灵活的长学制, 严重滞后的专业教学设施, 以及呆板陈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要求以优质的教育来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要。

二、现代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变化

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诸要素之外的。社会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要, 并要求其作出适应性调整。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在这种需要发展和供给适应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

从经济的角度看,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逐渐向后工业化转型。第一产业人口比例逐步减少, 第三产业人口比例日益增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预测, 到2020年, 将有近2亿农村人口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层次高移趋势。但不同产业技术结构, 人力结构类型也很不相同, 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样。有关专家通过对八个典型行业的调查后发现, 从总体上看, 我国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而且行业之间很不平衡, 农业、建筑、内贸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劳动力总量规模很大, 但以初中、小学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员为主体, 这些行业都面临着对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进行文化补习教育和基本职业技术培训的任务。电力、冶金行业介于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 人力结构体现了以中级人才为主体的特点, 行业的发展急切需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电子信息行业属于新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 尽管目前中等层次的人才占据行业人力结构的重心, 但人才需求层次呈高移趋势, 这些行业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提供人才支撑。

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上述变化及其所导致的职业需求变化, 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规模结构、课程内容上作出适应性调整, 并把教育的着眼点由一次性的就业准备教育转向为适龄入学人口和成年人口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就业教育、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职业学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的实体, 还要在内部管理结构上作出相应地改变, 以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人口、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现代生活的物质条件, 使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观念的变化既是社会转型的表现, 同时也是社会转型的促进力量。在择学动机与方式上, 人们不是单纯为了谋生而进入职业学校, 而是对教育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要求职业教育更加“个性化”, 有可选择性。因此职业学校教育必须改变把教育与职业、就业与发展割裂开来的二元模式, 要把学校的学习与工作本位的学习、终身发展的学习整合起来, 不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 还要注重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塑造、人格再造。特别是由于我国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现的新形势下, 高中阶段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对子女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期望也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彻底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教育现状, 真正建立起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 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在学习化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深化改革、完善功能, 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供给

1. 抓住农村这个重点

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发展重点。我国农村人口多, 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适龄青年受教育年限相差3-5年, 农村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 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潜在市场。扩大城市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比例, 是中职业学校今后的工作重点。

2. 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 要把握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的统一。职业教育一般来讲是一种定向教育, 但实际上现在的定向性越来越模糊, 除少数专业外, 相当一部分属于非定向的职业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要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 鼓励职业学校按大类专业招生, 实施模块化教学, 注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课程模式上, 要把握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对于定向性不强的职业教育, 就要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打好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比较宽泛的专业基础, 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非定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一年级通修 (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 , 二年级渗透 (专业基础、专业技能) , 三年级分流 (学习某一方的技术或技能) 。

第三在办学机制上要做到教育性和产业性的统一。要加大政府对整个中职阶段教育的统筹, 扶持面向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必需的职业教育, 用投入和政策杠杆调节社会的教育需求, 引导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职业学校要按照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优化资源配置。

第四在办学形式上, 要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统一。要在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机制, 把短期培训和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情况作为评估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 引导推动职业学校把教学活动同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面向社区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起来。

第五在办学层次上, 要做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统筹。根据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层次逐步高移的趋势, 选择那些对知识、技能要求双高的专业;适度发展五年制形式的高职, 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内容上的更好衔接。

3. 发挥好职教功能

根据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扩展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 不仅要承担对适龄人口的职业准备教育, 还要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发挥作用, 承担起就业、升学、公民素质提高等多种职能, 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第一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功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第二是普及教育的功能。要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 强化职业教育在普及教育上的职能。

第三是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生源的功能。高职教育是在中职教育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为其输送合格生源, 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就业。

第四是调节就业的功能。教育是一个缓冲器, 它能够延缓就业的压力, 职业教育是根据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促进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第五是开发人的潜能的素质教育功能。职业教育能满足个人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要求, 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特长和创造力, 职业教育是发展个人特异才能的最佳途径。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 是将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我国义务教育之后第一次分流的重要保证。

摘要:文章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阐述在中职教育需求变化新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8.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教育

近年来,随着企业和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中小学更加看重升学率,并在部分教师严重对学生分了“三六九等”,优秀的重点培养,“差生”直接忽视,导致很多本来不错的学生,养成许多“毛病”。而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要么直接走上社会要么进入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德育方面更显突出。因此,作为中职的教师群体,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锤炼技术、锻造品格”,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浓

由于多年的忽视,大多中职生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未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更有部分学生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文化水平。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之社会上“教育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二)自我约束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的教育忽视和家人的溺爱,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养成了不能吃苦、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遇到困难的时候无助感强烈,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违反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法律和纪律观念,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在许多学生身上都有表现。

(三)缺乏理想,精神世界空虚

现在的职校学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与社会交往多,对于各种媒体和影视作品的接触较多,受社会上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相对较大,模仿社会上不确定行为和方式较多。大部分学生在社会和家长眼里也不是优秀的学生,因此在理想和信念上也相对较差,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刻苦学习的信念,精神世界也不充实,给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高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甚至,某些院校为吸引生源过分迁就学生,视学生为“上帝”,为了留住学生,从主观上放松了在德育方面对他们的教育和约束,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气氛较浓,行为规范性差,组织纪律观念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弱,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对德育教学认识片面化,重视程度不够

能力本位是中职教育的基本取向,这一观念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培养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实用人才,这就造成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片面追求就业率和技能大赛的影响,出现严重的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职业学校试图让学生学些步入社会直接用到的技术,从而在生源上占据好的位置,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对德育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形成共鸣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还是传统的政治课本,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根本无法充分调动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导致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德育活动非常反感,难以形成共鸣,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修养教育”“灵魂教育”“做人教育”,艺术教育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美化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二)积极介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在思想观念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现实社会的强大冲击,同时,家长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都给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积极介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新时代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学习观,为学习知识技能打下良好的道德和价值基础,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大力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课堂,是培养人的外在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文化,积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积极提倡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走进中等职业校园”,引导学生培养高尚情趣、提高综合素养,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学校首先要严肃校规校纪,对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四)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用榜样激励人生

职业院校是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个正式教育机会,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所以,注重宣传展示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职业风采,邀请他们讲述岗位成才的亲身经历,聘请各行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担任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这样更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进而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五)狠抓常规管理,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班主任工作在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而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保障班主任工作、学习待遇,维护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向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倾斜是保证班主任能尽职尽责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总之,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观念也应更新,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特点,找出新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时期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温小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时代教育,2012(6).

[2]葛新颖.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作用[N].安徽日报,2000.

[3]彭凤仪.让德育成为学生成长的自觉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0.

9.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九

[摘要] 笔者探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误区;讨论了教师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学评价及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评价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显得尤其重要。那么,什么是课堂评价呢?它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被评价者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教学评价,让教学评价在课堂中闪光。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课堂中具有导向性。教师往往想通过评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以此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开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教师所评价的语言,评价的方式也显得过于简单和陈旧。例如,语言评价中说:“你说得很好,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很正确”等。简单而又笼统,甚至可以说是敷衍塞责。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用这些缺少诚意的话语来评价学生,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厌烦科学课甚至讨厌科学老师。

二、教师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学评价

1.采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有肯定的,有否定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高效学习。否定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这两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是必要的。

2.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地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那么,让学生自主评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作出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评价的方法,注意说话的语气,更要引导他们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想法。然而在课堂中,学生对于他人的评价不是十分恰当甚至评价模糊不清。例如,在小组探究实验后汇报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仅仅限于好或不好,合理或不合理等,没有深层次的分析,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他们的评价也无外乎这几个词。因为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理解、思维、表达能力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地评价。

3.别忽视对“后进生”的评价

一个群体中,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方面会有所不同,造成了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后进生”。在课堂中,我们老师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几个“优秀生”上。因为他们能充分领略老师的意思,能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十分准确。而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不爱表现的学生就被我们遗忘在了角落,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成为了我们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其实,我们这样做,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那幼小的心灵,更把他们原本就很脆弱的自信心击的粉碎。

三、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即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融入情感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否显著,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状态等因素有关联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情感教育的效果。

1.课堂教学评价与爱国情感教育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管方式怎样,他们掌握科学知识会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展教学与评价。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时,要提供知识提出的背景材料,揭示形成过程,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有关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2.课堂教学评价与自信情感教育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能够成功回答或解决科学问题后,要毫不吝啬地向学生送出一句肯定的、赞赏的话语,或者一个满意的、微笑地点头,这一个鼓励,就可能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鼓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为之而努力学习,甚至于可能让学生终生记住这一时刻.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关键因素,没有自信心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课堂中即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自信,比在平时的鼓励更有效果,更能促进帮助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3.课堂教学评价与挫折情感教育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于不敢回答,而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一定都能够百分之百准确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在遇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时候,我们教师除了会表扬、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应善用技巧的批评,既能够指出学生不正确的地方,又不要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温度计”的内容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做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很快,学生已经得到了读数(师评:读数错误)。我没有直接批评该生,而是向全班同学表扬了这一同学,让其他同学指出这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我再提出:在实验过程中有不足吗?这时,包括该名学生在内的很多同学立刻想到,原来在读数时视线没有和温度计内液面相平,导致读数错误。接着,我让这名学生自己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我在这一次的评价中,既照顾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指出了这名学生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既鼓励了他的勇气与做法,又指出了他不够细心;既让他感到鼓励,又让他受到挫折。这样做,不但没有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相反,激发了这名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与斗志,同时,对其他同学也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要正确面对挫折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要用得及时、要注意运用技巧的批评,这样才能发挥“挫折情感”教育的激励作用。

4.课堂教学评价与团体情感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开展科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本人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当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当有同学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小组互评、全班集体评价等形式。

在学生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时,我作了简单的布置:

(1)分4人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每小组探究一个影响因素;

(2)允许小组的学生互相讨论制定方案;

(3)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

(4)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发言。

同学们在做这一实验时,气氛热烈,而且大部分的小组很快就得到了结果。经统计,有95%的小组得出实验结论。同学们在选代表发言时也十分踊跃,小组对各成员进行了相互评价,选出了最能代表该组的发言人上台发言。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后,由全班同学一起作出评价,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发言精彩的同学得到全班的掌声鼓励。最后,我对本次活动情况作评价小结,一是表扬了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色,二是表扬各小组的合作精神,肯定他们的研究结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化的,作为教师应更快更好地掌握评价这一功能,让其合理有效地运用,把评价真正落实到实处,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让教学评价在科学课堂中闪光。

参考文献:

10.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十

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自建校以来,准确把握机遇,全面落实“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的办学理念,不断规范内部管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扎实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各项事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我校现有学生450人,6个教学班,教职工20人。开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旅游、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以及文秘专业,其中以旅游和电子电器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我校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业教师14人;双师型教师2人。另有多名教师也正向着双师型教师转变和发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坚持德育为首、营造育人氛围

1、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并实施了德育工作工作计划。同时我校建立了校长、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指导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在这样的德育网络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反映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体现中职教育内涵的学校章程、校训、校歌、校徽;我校还加强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将德育寓活动之中。一是每个礼拜学校都会安排各班利用自习课、班团课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德育课程。二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每年的十月份我校都组织开展“感恩”演讲比赛。每年的十一月份我校都会到南岳的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送爱心给老人的相关活动。三是注重各种灌入德育思想的节日。例如:母亲节、父亲节引导学生感谢父母;教师节引导学生感恩老师等等。四是我校每年的元旦晚会,我们提倡大型的参与度高的节目,能够带领很多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诸如此类的活动很多,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也赢得了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的强化了我校的德育网络。

2、健全制度,严格日常管理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首先从完善制度入手,使管理有据可依,先后制订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制度,修订了《班主任考核制度》、《班级管理考评制度》,对班级学风建设、学生行为规范、班主任工作和宿舍秩序管理中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强化“四种”检查:即校级领导轮流值日督查、教育处专人检查、专业部自查、学生会协查;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全部达到任职要求,目前专任专业教师共20人,2015年在校生人数为334人,生师比14.5:1。此外,我校根据专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外聘了4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17%。专业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

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及方案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素质

一是大力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衡阳市组织的各种听课学习培训;二是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学历提高培训。我校鼓励老师考取和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例如旅游老师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国家导游证初级、中级高级等。三是计算机技能、课件制作、新教育理念等专项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业务水平。

2、加强教师日常教学管理

一是我校制定了《任课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细则》。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案书写都有详细的要求。二是加强了教学质量分析,期末测试结束后,要求教师认真反思教学,写出教学质量分析,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倡导学生乐学、会学,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设有两个教研组:专业组和文化组。李月一老师为专业组带头人;唐午玲为文化组带头人。学校针对各学科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一是把听课、评课活动常规化,加大了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力度。二是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比武大赛。2015年10-11月份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公开课比武大赛,每位任课教师都认真备课、做课件、开展公开课活动,赛后开展了“教学比武研讨及总结会”。三是严抓日常教学管理。每学期都有教研组工作计划、总结,每次活动有主题和详细记录。每学期末,教务处通过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评教评学等活动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满意。

4、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比赛

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衡阳市里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比赛。我校在2015年衡阳市中职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罗玲老师《用心浇灌——做优秀班主任》、李月一老师《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夏廷华老师《Auto CAD与建筑之间的见解 》分获市级二等奖。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竞赛活动:在2015年衡阳市“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中,我校获得个人一等奖的老师3位;二等奖的老师3位;李月

一、曾晶琼、罗玲等老师分别获得相关专业一等奖。李月一老师作为我们衡阳市旅游专业的老师参加了全国“创新杯”旅游专业教师说课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与此同时,我校也获得了衡阳市“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的团体奖。2016年衡阳市“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中,又有多名教师获得了奖项,其中罗玲老师获得数学组第一名,并在湖南省“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有完整的科研制度,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计划较具体,步骤较严谨,学校统筹兼顾。学校制定了科研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有学科带头人,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按计划逐一落实。

(四)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1、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

我校目前开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旅游、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以及文秘专业,其中以旅游和电子电器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有师资力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逐步形成了与学校核心能力和服务面向相符合的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我校分别与东莞市同华灏阳机电有限公司、佛山市华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迪爱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协议;与衡阳市泗健曲园餐饮有限公司、南岳牵手旅行时、海外旅行社、蓝天旅行社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合作企业为我校学生提供专业的设备设施,企业内部开发的培训教材,并派出企业专业培训师多次来校授课,学生反应良好。我校逐步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逐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相适应。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我校围绕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建设了专业一体化教材,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送教下乡活动,服务基层。每年均有面向社会的岗前、在职和就业等多种培训。

同时学校也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时调整了过难、过深、过细的理论型教学内容,增加了实用、易懂的操作型教学内容。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则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实用性,按照各专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各专业技能培养标准,加强教学设计。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学校85%以上的教师会制作课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我校始终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在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时,我校全体教师能够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

3、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确保学生充分就业

我校一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把《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了课程,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法纪观念。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初步适应就业环境,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法纪观念。二是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成立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配备了专职人员,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服务。职业指导机构制度健全,每年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职责分明,管理规范,经费保障,效果良好。建立了专业课教师行业实践制度和公共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到行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如2015年杨孝军、周杰老师分别赴东莞同华灏阳机电有限公司、深圳华天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深入企业一线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指导。李雅芳老师到衡阳市泗健曲园餐饮有限公司对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另外我校还有唐海波老师、王青芝也都在各个专业的合作实习单位进行了就业、实习的相关指导。

据跟踪反馈信息得知,企业对我校毕业上岗的学生评价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技术过硬,吃苦耐劳,服从管理,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总之,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能做到让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总的来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相对落后,办学条件、水平与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2、“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3、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4、学校内部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5、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设置小而全,无“品牌”。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整改:

1、高投入保障政策支持,严格落实各项经费政策,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列支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努力争取国家、省、市专项基金的扶持。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认真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任课,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二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能力;三是积极申请科研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3、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搞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职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

11.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多元智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多元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先生根据多年对人类心智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这些智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上发展。不同的人在这九种智能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能领域,在这个类型的智能活动中会表现更好。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评估学生智力的传统评价观提出了挑战,给教育评价带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理念。在多元智能视野下,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要求我们的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这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评价内容科学化

以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取代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性评价内容。既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注重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已经作了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到一学期末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定。除了评出传统类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外,还制定奖励方案,进行分层奖励。第一层次对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与自身纵向比较有进步,横向比较有亮点的同学进行单项奖励,如文艺积极分子、学习进步奖、体育积极分子、技能操作能手、学习标兵、文明学生等各类奖项;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评出各类校园之星,如文明之星、技能之星、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才艺之星、体育之星、环保之星、和谐之星等作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在校园之星的基础上,评出校园形象大使,如全面发展形象大使,文明礼仪形象大使、传统美德形象大使、专业技能形象大使等。各类奖励数量呈金字塔形,一二三层渐次递减,奖励层面超过全校学生数的三分之一。这对于以传统评价标准而言的中考失败者,无奈进入中职校的学生来说,产生了具大的影响。有的同学拿到获奖证书,动情地说:“这是我的第一张奖状,原来我也行啊!”在现代飞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看到学生受到肯定、表扬后兴奋、激动的场景,不仅感叹:这一张张小小的奖状,也许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为它唤醒了中职校学生沉睡的自信心、自尊心与成就感,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未来成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评价形式灵活化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改变一张试卷作为结终性评价的呆滞性,实行灵活的评价形式。

在教学教育实践中,学校坚持学业学分与德育学分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教务部门专门制定了《学分制管理规定》,并且制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划定了必修课与选修课,规定了课程学分与奖励学分,采取了灵活的考试制度,实行统考与抽考相结合。把学业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任课老师,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为40%,平时的课堂讨论、发言、纪律、作业以及课外社会实践等任课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奖励学分包括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种知识、技能、文艺和体育竞赛获得的等级奖,都可以加到相应的奖励学分。一门课程修完,经考试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后,就可以取得结业证书。如果这门课程考试不合格,没取得规定学分,但是你有这门课程的奖励学分,二者相加,达到了学分标准,那也可以获得这门课程的结业证书。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弥补自己的劣势。学业学分制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其优势智能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不断完善学业学分制的前提下,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也制定了德育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对班级的一日常规进行量化考核,内容包括早操、早读、课间操、教室卫生、宿舍卫生,校园卫生包干区等。在学校对班级进行考核的同时,班级对每个学生也进行量化考核,以100分为基数实行加、减分制,一月一小结,学期未进行总结,根据学生个体一学期的表现最后进行总结考评,得出某个学生的德育学分,作为对学生进行期末综合评价的一个依据。学分制的实施,体现了关注过程,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知识技能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

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过去让老师一人定乾坤的局面,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要让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使评价成为平等沟通、探讨问题、确立目标、树立自信的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1.学生自评

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评价的主体。教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自评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教师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活动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让他们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反省的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感受成功的欢乐,不断产生新的追求欲望,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走向成功。

2.学生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参与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互动评价氛围,使学生之间在坚持互帮、互助、互补、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相互评价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反思,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了解。

3.家长评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评价及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的客观评价将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历自己的成长道路。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工作,让学校评价走进了每个孩子的家庭,架起了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的桥梁,使学校教育摆脱“空中楼阁”的尴尬境地,这种家校评价的一体化,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健康发展。

4.社会评价

注重社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们节假日期间都要参与社区里的各类活动,社区对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将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公德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评价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发挥社会评价的特殊作用。当然,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评价手段多样化

1.点式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如果把评价内容制成三维或多维坐标系,那么坐标系上的某一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如果三维空间的任何三点交叉,使这三方面的内容互相渗透,形成一体,那么就可以作出综合评价。当然,点式评价与综合评价有时需要结合;有时又可以侧重某一方面。

2.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

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评价,实现培优补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发展。

3.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

当某一学生在课堂学习、技能训练、主题教育等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感悟,见解或行为时,应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评价。当然,有时为了提倡一种学习风气,引导一种科学精神,形成一种探究氛围就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共性化的评价。

4.质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只采用分数或等级等量化的东西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评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只有根据它的过程性、发展性的特点,采用如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5.坚持日常表现和标志性发展绩效相结合

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标志性绩效,又要注重学生在日常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12.对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深入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教育,中学教育,电化教育,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中国的教育改革, 已从传统教育走向创新教育。中学教育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枢纽, 是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电化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直观新颖、图文并茂地传递教育信息,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目前, 农村中学在使用以电化教育为核心的信息化手段方面, 仍然相对落后, 农村中学在推进电化教育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教育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学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研究, “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是1936年确立并开始使用的”, 源自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的“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 后来推广沿用至今。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 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1995年, 中国《教育法》颁布, 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 鼓励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000年, 教育部提出用5~10年的时间,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14年, 教育部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性重点工作和重大战略任务, 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 不断形成系列亮点, 成为当前最出彩的工作之一, 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光辉的里程碑。

中国中学电化教育就是在上述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教育政策对于中学电化教育实践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学电化教育系统, 建设了一支服务于教育信息化、服务于创新教育的专业人才队伍。总体来看, 包括农村中学在内的中学电化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60多万间, 占教室总数的41%。80%以上的教学点已用上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比例由2011年不足25%上升到2014年的57%。

二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化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还应看到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正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迫切。

第一, 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部分领导主观思想观念滞后, 对电化教育不够重视、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电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客观来讲, 由于物质和资金条件的差异, 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在电化教育投入和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经济发达地区搞得好一些、发展快一些, 相对落后地区搞得差一些、发展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主观思想方面, 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部分领导观念落后, 自身眼界不够开阔, 对电化教育本身接触就少, 不太明白电化教育的具体操作效果, 因此对电化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于电化教育定位,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现实中的一些困惑, 包括不少人把电化教育部门看成是教学辅助单位, 把电化教育人员当作服务人员, 这些情况在现在的农村中学依然较为普遍。另外, 还有人认为本来农村中学资金就比较紧张, 搞电化教育可能“吃力不讨好”, 投入大, 见效慢, 不敢进行大胆尝试。

第二,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很多学科教师对电化教育不够了解, 对电化设备设施不会熟练运用, 难以有效地开展电化教学。

长期以来, 很多农村中学学科教师都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中考和高考, 对电化教育不够了解, 认为其可有可无。殊不知电化教育克服了宏观、微观、时空的限制, 能把抽象枯燥的东西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体现出来, 形式直观逼真, 寓教于乐, 克服了陈旧的“填鸭式”、注入式和空洞说教的弊端, 其实电化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只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作用。

从笔者了解的众多农村中学来看,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有的教师依然秉持“一块黑板一支笔, 全凭教师一张嘴”的观念, 不愿意主动接触电化教学;有的教师对于电化教学有一定热情, 但是苦于不会熟练运用电化设备设施,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没有对教师积极进行培训, 甚至电化设备设施出了一些简单的故障也不会处理, 影响了教学效果, 进而产生放弃心理。

第三,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内容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 很多城市中学可以实现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功能电教平台, 通过电子屏幕、摄录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完整的授课控制体系, 完全实现电化互动教学。如近十年前, 广东省中学除了发展综合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学科专用室、校园广播系统等之外, 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电子阅览室等已逐渐进入学校, 而笔者所在的地区相对落后, 目前不少中学电化教育水平可能还不及十年前的广东省中学。应该说, 国内农村中学距离完全实现电化教学依然有较大距离。

总体来看,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亟待丰富、内容质量亟待提升, 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 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在实现创新教育手段方面的距离可能越拉越大。这里既有硬件问题, 也有软件问题, 需要双管齐下来解决。

三解决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发展问题的建议

1983年10月, 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必须把创新教育手段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推进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农村中学同样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的重任, 更寄托着农民对未来的希望。针对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 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领导要更新观念, 增强发展电化教育的紧迫感, 真正确立起电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使其在农村中学教育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明确认识是自觉实践的基础, 思想认识必须首先提高, 继而有效落实到行动上才能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领导必须认识到发展电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要切实明确发展与不发展电化教育的利害关系, 以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农村中学要增强发展电化教育的紧迫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电化教育资金投入、完善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提高电化教育师资水平。

当然,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实际条件, 农村不同中学之间的办学条件也存在差异, 条件稍好的农村中学应积极地发展电化教育, 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 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偏远贫困地区中学, 首先要创立和完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善逐步加大力度发展电化教育。

第二, 农村中学教师要提高对电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学习、培训、远程教育等各种方式提高应用电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促进电化教学的高水平开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推进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发展, 必须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对电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要使农村中学教师认识到电化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解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电教方案会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 开创自己独立学习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天的教师要知道如何运用网络技术, 更要知道在什么时候、怎样有效地将网络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 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推动教学方式变革。随着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辅助设施趋于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 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也不断变化。这些新变化也对农村中学教师应用电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农村中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培训“充电”。学习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培训以及教学光盘软件自学培训等,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新的办公软件、网上教研平台等方面的培训, 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对技术知识进行教学应用。要对年轻教师和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 要用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年龄偏大教师进行普及培训,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电化教学水平。

近年来,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 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中学教师必须利用好远程教育体系, 特别是要利用北京等地优秀网校资源, 学习城市优质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弥补客观条件导致的教育差距, 使农村学生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中学电化教育资源。

第三, 要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 设计制作合适的电化教学教材, 共享电化教学资源, 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电化教育的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电化教育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目前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通过尽可能全方位的媒介形式来发挥电化教学效益。一方面加大各类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采购力度, 逐步实现办公教学自动化, 硬件要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性价比, 即适应本学校的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

同时应注意到, 只有媒介和设备还不够, 软件也要跟上, 要设计制作合适的电化教学教材, 这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电化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当然, 编制优质的电化教材软件不是简单的事, 要求有一定的计划和组织。这就需要农村中学教育主管部门及具体执行电化教学任务的中学能够协调建立课件资源库等系统, 使区域内的农村中学可以互相学习、彼此共享电化教育资源, 促进优质电化教学教材的普及, 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效益。

四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要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学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中学电化教育要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 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中学搞好电化教育,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们期待着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工作迎来更为精彩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李康.电化教育的困惑——对电化教育职能定位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5) :5

[2]赵更吉.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方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9) :75

[3]要海荣、高明清.关于中学电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6) :133

[4]张影.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2 (S1) :24

[5]于爱水.如何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5) :30

[6]聂竹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2) :32

[7]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26

13.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 篇十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难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 表象反映在学生方面是整体素质下降, 一些学生不思上进、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厌学逃学、缺乏责任心和正确的是非观念;反映在学校方面往往是管理方法上“应急救援式”, 班主任和教师某种程度上成了应急救援队员, 为应付学生“惹的祸”疲于奔命, 处理隐患, 身心感到疲惫。透过表象, 学生管理难的本质在于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解决学生管理难的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教育思想, 选择正确的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

1 创新教育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

创新教育思想, 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起以生为本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思想。

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就是确立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定位, 规定了学校办学宗旨必须是一切为了学生,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这一主体。在学校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式学习状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尊重每个学生,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选择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改变“我教你学”、“要我学”为“教学互动”、“我要学”。在学校管理中,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学生应该受到教职工的尊重, 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看成被管理者, 他们应该是学校管理中的一员。学校与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有关学生的重大决策应该征求听取学生的意见, 使他们关心、了解、理解、支持学校管理的决定和措施, 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自觉地服从学校管理。在学校活动课程的教育管理中, 如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各种竞赛性活动等,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活动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搭台学生唱戏, 以培养与发挥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 使每一位学生找到施展“才华”的场所, 能使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择业与就业的教育管理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校应该服务与指导学生就业。学校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如报告会或参观生产企业等,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对学习的热情, 为实现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知识与专业技能基础。

2 改进教育方式, 坚持关爱教育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负面评价太多, 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思想素质差、文化基础差, 真难教。甚至出现了“孺子不可教, 朽木不可雕”的错误教育观念, 导致学生管理中出现了“看管式”、“放羊式”, 学生越管越难管, 越不管越管不了的窘境。教育管理方式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设计, 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管理好学生, 首要的是要了解学生。事实上, 不少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是应试教育的“失意者”、“弱势群体”, 他们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 教师应有的关爱, 往往产生自暴自弃言行, 失去上进的信心与动力。关爱教育是他们最缺失也是最需要的。关爱的教育方式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作为教师应该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坚持关爱教育, 全面了解学生, 客观正确评价学生, 积极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角度与标准要求, 用沟通、理解、尊重、信任来激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用亲人般关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这份关爱应该出于诚, 传于神, 言于情, 止于理, 自觉地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的全过程。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终生座右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才能真正理解学生, 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氛围中, 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 规范自己的言行, 增强学习的动力, 形成专业能力, 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实用性人才。

3 完善基础管理, 坚持养成教育

培育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在落实上狠下功夫。要使每个学生了解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具体的要求及奖惩措施, 要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抓起, 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解细化成可操作评比的考核量表, 通过宣传、教育、考核、评比、奖励、惩罚等手段, 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等方式, 不断纠正学生不良言行, 反复强化学生正确言行, 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同化每个学生, 促进学生形成日常行为规范定势, 使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行为习惯, 为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育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为管而管, 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少管、不管, 要将“看管式”、“放羊式”管理转变为“目标式”、“自管式”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民主意识、服务他人的意识, 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上一篇:11.9消防日宣传方案及消防宣传标语口号下一篇:坚强的翅膀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