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2024-07-06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共8篇)(共8篇)

1.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篇一

2015秋季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班别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5分)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B)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2.《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C)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D)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4.“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C)

A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B)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6.“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7.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8.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D)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9.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C)

A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

C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

D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

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C)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1.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D)。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3.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A)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14.“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B)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

1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C)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2.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有三大因素: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和适当的机遇。3.人际关系很重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4.培养人际交往中应具有的几颗“心”,即自信之心、尊重之心、坦诚的心和豁达的心。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7.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8.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生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第一题8分,第二题7分,共15分)1.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应当做到哪些?(P42)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P53)

2.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篇二

一、重视引入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又注重贴近学生, 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哲学基础知识涵盖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人生哲学涵盖了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人生价值等。在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 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 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知识和人生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哲学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 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向学生介绍案例, 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 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允许发表不同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 而且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哲学基本原理和人生理论, 只能靠理性思维来把握, 所以它往往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认识论还未建立, 很难直接接受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和枯燥,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 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 从而提高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为一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经过电脑制作、加工之后, 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多媒体课件, 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画面, 就可以克服“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 开展电化教学, 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当然运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度”。教学进度的节奏既不能太快, 又不能太慢。课堂容量也要做到适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重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讨论要抓住几个主要环节: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利用哲学原理展开思维活动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前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即指导人生。三是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 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层面用所学知识辩证认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讨论总结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总结过程中, 既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想, 又要指出不足之处,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养成用哲学思维来探索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开展课堂演讲教学活动

在每次课结束前3分钟都给同学自由演讲,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安排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清楚, 演讲的内容, 一定要积极健康向上,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 这在平时成绩中占20%, 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 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 因此就要按照学生自愿报名的先后顺序的原则进行这项活动, 后来到结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报名晚, 而没有机会演讲, 他们觉得很遗憾, 这项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通过学生演讲, 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获益匪浅,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视频, 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些遇难同胞的图片, 展现身边老师和同学对四川的遇难的同胞所展现的爱心活动, 当时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屏幕上, 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课堂演讲, 虽然每个同学的时间非常短暂, 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锻炼, 主要是一些学生站在讲台上特别紧张, 甚至忘记原本准备非常充分的演讲材料, 这时我就会让其他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 缓解他们这种紧张的情绪, 我相信通过演讲学生得到了一次心理上的锻炼。对那些没有机会演讲的学生要求他们交作业, 但是交作业的成绩不可能高于演讲的同学的最低成绩, 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报名演讲的热情,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交作业的同学,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到网络上随意抄袭, 失去作业的意义, 所以就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写《丛飞其人》的观后感, 或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演讲过程中,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 这样的教学实践, 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真正实现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9.

[2]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009.

3.“蝴蝶效应”与“人生哲学” 篇三

1 蝴蝶效应的由来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皆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伦兹(E.Lorenz)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结果偏离巨大,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灭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洛伦兹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洛伦兹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2 蝴蝶效应的含义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微小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从而使长期天气预报具有不可预测性或不准确性。这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往往“差之毫里,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就是对于地球大气这个复杂系统进行观测计算与分析判断。它受到地球大气温度、湿度、压强诸多随时随地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可以想像其综合效果的预测是难以精确无误的,蝴蝶效应是在所必然的。

我们人类研究的对象还涉及到其他复杂系统(包括“自然体系”与“社会体系”),其内部也是诸多因素交相制约、错综复杂的,其“相应的蝴蝶效应”也是在所必然的。“今天的蝴蝶效应”或者“广义的蝴蝶效应”已不限于当初洛仑兹的蝴蝶效应, 仅对天气预报而言,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其含义是:对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其长时期大范围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极为敏感,即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3 产生蝴蝶效应的内在机制

所谓复杂系统,是指非线性系统且在临界性条件下呈现混沌现象或混沌性行为的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中含有非线性项,它是非线性系统内部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学描述。正是由于这种“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机制”,才导致复杂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应,才导致复杂系统呈现混沌性行为。

目前,非线性学及混沌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这标志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认识正在向更为深入复杂的阶段过渡与进化。从贬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往往给人一种对未来行为不可预测的危机感,但从褒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从而可能“驾驭混沌”并能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蝴蝶效应也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产生压倒一切的差别。好象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气中引发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某个月纽约一场暴风雨的发生。

该现象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4 蝴蝶效应与人生

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洲引起一场龙卷风。究竟是什么 因素左右了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类似的“蝴蝶效应”?

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夸大其辞,美国福特公司名扬天下,谁又能想到该奇迹的创造者福特当初进入公司的“敲门砖”竟是“捡废纸”这个简单的动作?

事实上,被科学家用来形象说明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也存在于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这些在生命中毫不起眼的小事,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

4.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篇四

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物质和意识B、有神论和无神论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我国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在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比如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B、运动C、可知的D、静止

4、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D、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5、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D、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6、“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决定物质,一切从主观出发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以上都不选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凡事可以任意发展

9、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D、物质决定意识

10、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B、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人生选择靠客观条件限制

11、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A、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C、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D、某职业学校一学生不认真学习,却处处埋怨学校、老师

12、从哲学的角度看,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A、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是新事物,反之则是旧事物 B、形式新颖的都是新事物,形式陈旧的都是旧事物 C、新出现的都是新事物,原来存在的都是旧事物 D、时髦的都是新事物

13、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以上都错误

14、“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事物只有倒退了,才能前进

1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C、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D、坚决不能再用手机

16、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D、扩大了内因的作用,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17、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8、下列观点中,违反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现象是()

A、职专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并不小于普高生的高考压力,也应该好好学习B、职专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会影响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C、对职专生来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行了,文化课学不学对以后就业影响不大 D、学好专业课,要靠自己努力

19、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书本出发D、一切从利益出发 20、下列观点和做法中不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有()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地震预示着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雨露滋润禾苗长,万物生长靠太阳 D、天上下雨,地上必然湿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意志:

2、理想:

3、科学思维:

三、问答题:(每题16分,共32分)

1、从职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事业有成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者也有之。其实,这种差别在学校期间就出现了。有的同学上职校是出于无奈,把自己定位于中考的失败者,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认为上职校就是混三年。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新的人生起点,努力学习,一切从头开始。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项,在校学习期间就是学习的有心人。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定义?

(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2、中国有名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请回答:

(1)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一原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四、将题中左边内容序号填入与右边相对应的哲学原理。(每题2分,共10分)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万物莫不有对。()

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篇五

《哲学与人生》测试卷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13.“拔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5、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①稳定性 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 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①合作 ②接纳 ③和睦 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8.下列不符合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要求的是()A.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B.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C.要有坚定的信念 D.要求我们要消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9.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A.正直的人 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 D.好背后诋毁人得 人

10、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①平等互处 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 ④相互真诚信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人生最好的老师和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变法发展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16、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7、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

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20、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2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2、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23、《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24、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5、“欲速则不达”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比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31.怎么样选择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32..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3、怎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4、如何培养自己的信心?

35、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

(1)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为什么鸡蛋只能变成小鸡,鸭蛋只能变成小鸭,而石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分)

(2)同样的鸡蛋为什么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不同?(3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26、运动

27、发展

28、矛盾

29一切从实际出发:

6.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篇六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单选题

1.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形势下推进强军事业发展,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习近平强调“四个意识”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的一枚米粒大小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显示,至少6亿的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原始动物。这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且可信的原始动物实体化石。原始海绵动物化石的发现,佐证了()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提高都分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甚至取消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当前我国原材料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原材料行业结构调整。从哲学上看,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5.2017年3月15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人机大战”最后一场对弈中,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再次负于“阿尔法围棋”机器人,以总比分1比4落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模拟物,属于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②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

③人工智能将会冲破人类的支配和操纵,完全取代人类智能 ④人工智能具有社会性,在行动时会考虑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一般而言,法律修改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3次审议后表决,而作为25年来首次修

试卷第1页,总5页 改的环保法则经历4次审议,持续近3年时间,2次公开征求意见并数易其稿。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总是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和超越 C.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规律可循。因而,在刑事审判中,必须尊重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在案件事实认定上,要严格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依靠证据,不主观臆断,不轻信经验,不心存侥幸。上述材料表明在刑事审判中应 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完全服从规律,听从规律安排

③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④从实际出发,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下面两幅漫画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D.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表明

A.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一定条件下认识对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

C.不同的认识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D.实践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东西

10.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11.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科研人员把DNA链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拼接,设计出三维DNA结构——世博会中国馆,实现了二维DNA图形到三维DNA结构的突破。以上事实表明人类能够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客观规律 ②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

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变革客观事物 ④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而显示其实践的能动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并使其成为政府与民众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回答30—32题。

12.在真假不明、虚实难辨的情况下,某些网络信息很容易引发社会焦虑和公众不满、地方政府若不能对网络舆情做出快速反映,采取有力措施,不仅会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

试卷第2页,总5页 不利影响,还会贻误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这说明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不利因素

③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因果联系之中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存在诸如程序化、排斥感等因素,网络无需面对面就能实现沟通,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这说明

①网络交通是无条件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人们的交流因时因地而变,无规律可循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较之以往会议加文件的方式,网络让老百姓的诉求渠道更加畅通,群众的民主参与程度得以扩大,政府更好地了解真实的民意。可见,利用好网络平台有利于

①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②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③公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5.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①真理是客观存在

②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④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2017年的12月,一曲《***爱着彭麻麻》在网上流传开来,歌中不仅对总书记在任以来的治国成就和习总书记与夫人的小家恩爱进行了通俗的描述和赞扬,更激发了人们兴国兴家兴天下的信心和希望。这反映了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意识活动具 有主动创造性的特点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宇宙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相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它只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滴水珠,然而一代一代的生命延续,传递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这启示我们

①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②人类的认识是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统一

③世界上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在无限反复中回归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8.习近平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承认了静止的存在

B.承认了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 C.承认了运动的相对性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试卷第3页,总5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着眼整体,系统优化 D.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20.党的十九大再次聚焦我国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下列关于精准扶贫举措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抓好关键部分,促进整体发展

②精准扶贫切忌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统筹全局,着眼整体

④贫困群众,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21.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没有静止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22.从哲学寓意上看,漫画(图12)重在强调

A.迫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3.针对当前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困难,中央政府出台“营改增”,暂免征收小微企业22项收费等“放水养鱼”的政策。“放水养鱼”的政策是为了()A.尊重客观规律,反对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B.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持政策的发展性 C.体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2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唯一特性 B.根本属性C.存在方式D.发展状态

25.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6.2017年12月21日下午3点14分35秒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实现,但是近几年全球

试卷第4页,总5页 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主观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④

27..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二、综合题 28.(12分)材料2017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回溯这轮高考改革,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2013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方案经过了数论讨论,几易其稿,多方征求意见。随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设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过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2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运作。自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获批后,各界对自贸区内会否有金融改革的内容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自贸区的重点应该是自由贸易和服务,而非金融改革,金融只是满足贸易和服务投融资的需要,且存在短期资本跨境流动和区内区外套利的风险;也有人认为,自贸区金融改革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日前公布的总体方案给出了明确答案。方案指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谈谈自贸区金融改革方案先行先试的必要性。(8分)

30.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效率低下、水环境质量低劣、城市内涝、饮用水安全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成为社会热点舆情。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浙江省做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强化水流域各部门的协调,争取3-5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安全饮水问题、污水治理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31.2017年11月12日,第jiu个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落下帷幕,全天交易额达912.17亿元。从2009年11月11日开始,“双十一”俨然成为中国网民自己的狂欢节。材料一: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双十一”就是这个商业社会开出的一朵奇葩。然后这朵奇葩又联系着家庭成员的信用卡(家庭关系),联系着快递(社会关系),联系着各种商战(商业关系),于是“双十一”就像涟漪一样蔓延出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现象,慢慢地就开始进化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华商报评论

结合材料一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从网购者角度谈谈应如何理顺关系,过好“双十一”狂欢节。

试卷第5页,总5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调“四个意识”的哲学依据是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四个意识”作为正确的思想认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③④项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项说法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B

【解析】诗句①,把风定的静与花落的动结合起来,用鸟鸣的动衬托山的幽静,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表述正确。谚语②表明,良言和恶语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体现的哲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辩证否定观,故表述错误。谚语③表明,从当家的实践中知道柴米贵,从养育儿女的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体现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表述正确。谚语④表明,先有仓廪实这一物质条件,后有礼仪观念,先满足衣食这些物质需要,才会知道荣辱观念,体现的哲理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故表述错误。答案 B

3.B 【解析】①选项强调的是人类社会,与题意无关。④选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题目中,根据原始海绵动物化石可以看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故②选项入选。“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的一枚米粒大小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显示,至少6亿的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原始动物”说明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②③表述正确入选。本题选B。【考点定位】探究世界的本质 4.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运动并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不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排除。D选项干点与题意不符,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不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入选。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A 【解析】

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材料中的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意识,但是人工智能是是人脑的模拟物,属于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其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故①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说法错误,人工智能不会冲破人类的支配和操纵,也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智能,排除;④说法错误,人工智能既不具有社会性,在行动时也不会考虑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6.C

答案第1页,总6页

【解析】试题分析:环保法则经历4次审议,持续近3年时间,2次公开征求意见并数易其稿,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故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错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被否定或推翻。D错误,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状况时,才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考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B 【解析】

试题分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是听从规律的安排,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应该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故排除。题肢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漫画反映出来的都是等待,即任其发展,而忽视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启示我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实现事物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ABD观点均正确但是与漫画的主旨不符合,故答案应选C。

考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9.C

【解析】略 10.B 【解析】 试题分析:“起而行之”强调的是实践,是落实到行动中,B“操千曲、观千剑”是注重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A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符;C体现了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D与之蕴含的哲理不符。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1.D 【解析】

12.A 13.D 14.B 【解析】略 15.B 【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④适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6.A

【解析】④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题目中反映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答案第2页,总6页

意识活动具 有主动创造性的特点的哲学道理。故①②③入选。本题选A。【考点定位】意识的特点、作用

【名师点睛】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生要注意,在问答题中,若设问要求用“意识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考生除了从意识的两个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外,还可以从意识活动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这一点考生一定要牢记,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17.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宇宙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相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它只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滴水珠,然而一代一代的生命延续,传递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而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即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由此可见,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项中“人类认识具有中断性”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④项中“真理在无限反复中回归认识”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考点:本题考查认识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18.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中“常态”属于相对静止的一面,发展是长远的目标,体现绝对运动的一面,所以事物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其它选项仅仅强调单一观点,不全面。考点:运动静止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属于常考知识点,以选择题为主进行考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同时积累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语句,本题难度适中。

19.B 20.A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9.题目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从哲学上来看启示我们应该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20.“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故排除①。“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不体现统筹全局,着眼整体的哲学道理,故排除③。“精准扶贫切忌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故②入选。“贫困群众,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体现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哲学道理,故④入选。选A。21.B 【解析】物质和运动并不是一样的,A项不选;“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项正确;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C项错误;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点睛】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则会导致唯心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22.B 【解析】

试题分析:把困难扛在肩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困

答案第3页,总6页

难挂在嘴边,只说不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该漫画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要重视实践,B说法正确;ACD与漫画主旨不符。考点:本题考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3.D 【解析】 试题分析:针对当前中小企业企业面临的困难,中央出台相关政策,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可以体现C;但是材料的设问的角度不是从这里出发,问的是制定“放水养鱼”政策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本题考查的是正确意识的反作用,D项应选;A.B项与题意无关,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24.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说法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C与题意不符;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发展状态,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5.D 【解析】“精通”是指要熟练地把握各种技巧和知识,“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是寓意获得知识和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这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点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历史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26.A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①③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联系具有主观性,错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④错误。该题选A。

考点:世界是物质的、联系、规律 27.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的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

【解析】本题是辨析题类型。这种题型的做法是不能笼统的说这种观点正确或错误。而是要指出题中观点的合理之处,合理的原因是什么。不合理之处在哪里,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再说审题,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可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学习间接经验获得认识。从注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这个角度分析,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角度分

答案第4页,总6页

析,则这个命题不正确。28.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4分)

②认识和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几易其稿,最终“不分文理”、“外语等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4分)

③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新的高考制度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分)(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切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实施意见的出台过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道理。体现类的题目,需要详细解读材料信息,准确定位在知识限定范围内材料所用的知识点。具体来讲,首先,高考制度的改革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几易其稿,最终明确提出,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最后,新的高考制度顺应当前教育实际,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名师点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2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金融改革的方案必须在自贸区的建设中才能不断完善;(2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自贸区的发展需要金融改革的方案完善;(2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案中的内容必须放到自贸区的建设实践中加以检验;(2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不断推进金融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贸区的发展。(2分)【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的原理指向性明确,范围较小,学生需要全面、准确回答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上回答,对每一要点紧扣材料内容加以阐释。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0.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2分)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效率低下等问题表明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分)②人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和利用条件利用规律。(2分)“五水共治”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技术研究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强化水流域内各部门的协调,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2分)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经济增长的同

答案第5页,总6页

时要注意能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规律的客观性,问题指向在经济增长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解读设问和材料,题中注意某些事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题中在经济增长同时注意节约保护改善,是尊重客观规律。关于规律的客观性,需要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相关的分析。【考点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统一 【名师点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答题模式?(材料是如何体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的?)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做到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家庭收入的实际出发,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理顺家庭关系。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有利于促进事物的发展。用正确的消费观制约购物行为,在“双十一”中理性消费。

③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双十一”中商家的商战,货比三家,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从网购者角度谈谈应如何理顺关系,过好“双十一”狂欢节,本题考查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考点定位】意识能动作用。

【方法总结】答题步骤: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具体来说:

(1)学会审题:这是解答主观题的关键。①审设问范围:首先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然后联系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②审设问指向: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型,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的哪一类。有时还需要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③审材料:解读、获取和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答题的依据。材料中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

(2)学会构思: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最好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3)学会作答:理清思路以后,就可动笔作答了。作答时,要注意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条理化,语言科学化,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即可。

7.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篇七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 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 脾气暴躁, 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 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 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 客观上讲, 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 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 把孩子送到学校, 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 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 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 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 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 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如何教好学生, 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 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 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 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 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 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 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 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 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 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 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 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 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 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 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 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 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 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 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 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 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提出:“同学们, 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 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 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 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 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 大到生老病死, 小到说话吃饭, 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 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 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 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 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 在那种情境下, 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 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 客观地讲, 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 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 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 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 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 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 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以此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 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 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 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 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 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 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 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 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 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 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 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 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 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 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 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 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 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 2013.

8.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篇八

《哲学与人生》课程涉及案例较多,知识点抽象。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完成教学目标。

2013年迄今,笔者已经完整讲授了3个学期的《哲学与人生》。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感性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阶段,并不愿意主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较,《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偏重理论、许多要点过于概念化,较难通过现场活动学习知识点。学生缺乏实际体验,自然会从心理上对《哲学与人生》课程产生畏惧不学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有效掌握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讲授《哲学与人生》,必须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理念:学习哲学并不是如学生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远离生活,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哲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实用知识。哲学知识全部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实际活动,经过人类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指导每个人在客观世界的行为。

怎样体现哲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案例。《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引用教材案例,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甚至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当在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实际的深加工,力求将哲学知识与客观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用途和乐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下文将由浅入深地讲解有效利用教材案例的教学思路。

二、还原压缩的案例

教材中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但限于篇幅,这类案例都采用文字说明,充其量配一张黑白图片,形式简略、内容压缩。处理这类案例的方法难度不大,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原丰富原案例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1:教材P67 “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两段视频:一是2005年颁奖典礼的现场视频,概括介绍了洪战辉的真实事迹。二是电视栏目《中南纪事》对于洪战辉的专题节目《走近洪战辉》,深入到洪战辉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优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

案例2:教材P77“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周星驰先生的个人经历。笔者利用河北卫视《穿越经典》栏目中《周星驰系列之风雨成名路》,节选其中的部分片段,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明星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三、延伸简单的案例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较为简单,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余地,甚至可以与时俱进地提出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趣,消除对哲学知识古旧难懂的误解。处理这类案例对授课教师的查找资料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1:教材P2“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美丽的女中职生如何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专业,原文如下:

王莉丽性格文静、身材高挑。在中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上高中,将来报考大学。但王莉丽从小就热衷跳舞,学习成绩一般。和家长商量后,王莉丽决心报考艺术院校,继续自己的舞蹈梦想。遗憾的是,王莉丽在复试时未能通过,失去了做专业舞蹈演员的机会。由于王莉丽身材较高,最终被外事服务学校录取,学习空乘专业。王莉丽的舞蹈功底在空乘专业技能训练中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她的站姿、坐姿、服务礼仪等都非常标准、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认为该案例内容和结局过于简单,较难与知识点相结合。根据空乘专业的特点,笔者按照以下4个步骤例举了多个案例,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步骤(1):“预备空姐”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做好哪些客观准备。

步骤(2):“空乘人员求职”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经过哪些激烈竞争。

步骤(3):“90后空姐的工作”案例,说明空乘人员的职业要求与日常工作。

步骤(4):“高铁乘务员”案例,说明中职生应当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职业。

案例2:教材P16“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知识点,引用的案例主要是用文字和数据说明地球存在的各种地质运动,缺乏直观性。笔者根据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更多直观、有趣的自然科学案例。具体包括:

案例a:科普视频“已知的宇宙”,说明宏观世界的宇宙一直在运动。

案例b:动画“人类进化简史”,说明人类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发展进化。

案例c:记录短片“一块猪肉的一年”,说明看似静止的物体,内部变化从未停止。

案例d:科普短片“液体中的精子与鲸鱼”,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细胞都处在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并为之努力。

案例e:“引力波”的科普介绍,说明在客观世界,运动是永恒的。

上述案例都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题材新颖生动,内容具备现代感,学生在愉快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一知识点。

四、反思特别的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还存在少量特别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较少现实基础的支撑,童话色彩较明显,引用讲解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反感。对待这类案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理念顺势而为,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甚至提供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案例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效果。处理该类案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

案例1:教材P8“人生的道路不止一种选择”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两个中职生一毕业就辗转在三个大城市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原文如下:阎海和阎峰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在北京创业,设计个性化的皮包。北京的流动人口多,市场前景好,但房租很贵,经营成本太高,对于刚刚创业的他们来说,承担不了。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在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做同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经营成本降低,但是个性皮包的市场狭窄,业务得不到发展。最后,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到上海创业。在上海绍兴路上租房,做个性皮包设计生意。绍兴路有许多旧书店,来往的学生及外籍人士较多,他们很喜欢这家充满个性的小店。不到一个月,小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该案例存在不合理之处:(1)2个中职毕业生转换了3个城市创业,其中2个国家级超大城市,1个省会级特大城市。中职毕业生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独立适应如此频繁和剧烈的创业变动。(2)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成本一样高昂。在北京因经验成本高而创业失败,在上海也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3)两个中职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而且可以承受两次创业失败的代价,不符合中职毕业生普遍的经济状况。(4)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才济济,学历不高且毫无工作经历,仅靠一些简单的创业思路是不太可能被市场接受的。

根据上述思路,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点明该案例有不实际之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分组思考和讨论,找出该案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就业环境。

案例2:教材P3“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初中生考取高中但最终选择中职,学习服装设计技术自我创业的故事。原文如下:中职毕业生小赵中考成绩并不差,大大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小赵却不想上普通高中。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兴趣和特点,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创业,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或许更有利。最终,他选择就读职校,学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不仅使自己在家乡立稳了脚跟,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还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带了8名学徒,他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被县工商局评为“十星个体户”。

备课过程中,笔者同样感到该案例出现了以下几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1)能以高分考取高中,却主动降低要求读中职。(2)中职一毕业就创办企业,没有说明资金来源。(3)中职毕业生的服装设计技术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没有独特的工艺水平,但却可以带8名学徒。(4)短短几年就被评委优秀个体户,评选条件模糊。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在总结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一份真实的案例:一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维吾尔族少女,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师。学生将两个案例相互对比,能够更加深入、明确地理解哲学概念“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哲学与人生》的任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则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案例,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根据教学要求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在备课时必须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标准,仔细研究课程的每一项案例。根据教学知识点,挑选有吸引性、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案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3.案例的形式包括文字、图案、声音和视频。案例的形式越生动,学生越容易接受。

4.案例的用途不仅包括常规的思考、讨论和总结。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自主寻找与教材相近或相反的案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

上一篇:文言文《治水必躬亲》的教学参考资料下一篇:我心爱的娃娃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