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格局

2024-10-12

社会治理格局(11篇)

1.社会治理格局 篇一

兴旺社区隶属于康巴什区滨河街道,成立于2010年11月,面积1.56平方公里,辖有5个住宅小区2247户,行政企事业单位32家,在册党员35人,内设“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

近年来,兴旺社区党支部按照康巴什区委“党建引领、精准服务”和街道党工委“构筑党建民生同心圆,绘就红色滨河新名片”要求,以“睦融邻里”社区党建品牌为统领,着力构建“大邻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设置邻里,组建党建联盟,凝聚党组织合力,共同“管事”

社区牢固树立“全域党建”工作理念,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在搭建“1+n+x”跨区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楼栋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设置4个邻里单元,吸纳区域内外12家市直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企业以及区级包联单位党组织,组建成立“大邻里党建联盟”,选举产生联盟书记、轮值副书记和委员。

二、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联盟运转,提升党组织能力,共同“办事”

为提升党建联盟运转实效,社区与联盟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书》,讨论并通过了党建联盟章程,明确联盟目标、联盟条件和职责任务,建立了联席会议、轮值共建、党员共管、党建互助、服务联抓、典型引领等6项工作机制,细化具体事项,推动共驻共建由“感情化”维系变为“契约化”管理。党建联盟每半年召开一次联盟大会,每半年推选一名轮值副书记牵头开展“六个一”共建活动,即: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一次党建沙龙活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一场文化活动、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形成一批合理化建议。同时,今年向街道党工委、区委组织部成功申报3家“同心共建先锋”,有效促进了区域共融。

三、横向联动到边,纵向服务到底,激发党组织活力,共同“成事”

“大邻里党建联盟”在组织建起来、制度立起来的基础上,通过“三步走”吸纳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第一步是对服务大厅登记的群众需求、日常工作中收集的问题和联盟单位的共建意向进行梳理,形成“联盟资源清单”和“服务需求清单”;

第二步是根据需求清单研究制定红色教育、政策宣讲、关心关爱、社会治理等5个类别的“服务项目清单”;

第三步是联盟单位“点单”认领项目,开展“组团式”服务和“日常型”服务。目前,共有150名党员志愿者主动投入到社区服务行列,累计开展爱心捐赠、助力创城、邻里文化节等活动8场次,联盟单位共为小区出资建设电动车棚6个,慰问老党员、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30余人。

通过构建“大邻里”党建新格局,将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以及联系较为松散的党组织整合在一起,逐步使城市基层党建由“社区抓”变为“大家抓”,实现了在融合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居民群众的获得感也得到明显增强。

新的时代赋予基层新的使命,兴旺社区党支部将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努力开创服务发展新局面!

2.社会治理格局 篇二

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全社会都很关注。收入分配既是理论探讨的问题, 更是实践的问题, 也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国资委研究中心主办这个研讨会, 为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机遇,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首先要在发展中更好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其次要加快制度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 着重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是处理好国有企业同其它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三是处理好竞争性国有企业与部分具有垄断经营特点的国有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四是处理好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及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的关系;

下面结合对分配问题的思考, 讲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的路径和成效。邵主任从横的方向, 详尽介绍国企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从纵的方向简单地勾勒一下。

改革开放前,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实行的分配制度基本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榷进, 整体分配制度发生了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的分配被打破, 按劳分配为主体, 各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建立。近30年来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到,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建立按劳分配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开始启动, 放权让利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部分的分配决策权。

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初全面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以承包为主要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具体到企业分配制度上, 明确打破大锅饭, 明确了企业内部的分配自主权, 实行了对流程包干的措施。

第三阶段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按照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确定了这个目标是政府监督调控、企业自主分配、职工的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市场供应, 资本等非劳动元素参与按劳配的分配。

第四阶段90年代末以来, 收入分配制度进入了加速创新阶段, 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确立了劳动资本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开始探索。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工资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开始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企业内部实行以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股权激励机制开始实行, 实现了工资加股票持权等方式, 收入分配由市场调节的成分进一步加大,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也是不断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正是引入了市场机制, 收入分配具有更加强烈的激励作用, 效率在不断地提高。

一是收入水平不断地提高, 从1978年到2006年, 我国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加到3580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0元增加了11760元, 国有职工的平均工资从640元增加了22000元,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 增长均达到了30倍左右。

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从1978年到2006年, 我国平均每个就业人员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900元增加到27000元。1991年到2005年, 非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人均28700元提高了104600元, 增加了3.6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们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由于当前改革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 社会管理体制也尚未健全, 收入分配领域当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在收入分配结构方面, 近年来, 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关系中, 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1978年至200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均为7%, 国民收入分配明显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下降, 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在1990年的15.8%一下降到2001年的11%。收入差距很大,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03年至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3倍扩大3.38倍, 最高最低省份收入由2.28倍扩大到2.38倍。

收入分配秩序还不规范, 一些工资外的各种补贴仍不规范。部分企业改制过程中也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偷漏税收等问题尚未彻底根除, 部分企业劳务派遣中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仍然存在。

上述问题有些也涉及到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也是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革的形式,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收入分配制改革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经济学理论, 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分配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中间环节之一,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产、交换和消费。当前宏观经济结构中, 分配结构的倾斜和有效需求应该有较大的相关性, 也是目前投资增长快、消费启动较难的成因。同时收入较低的人群相对集中在农村, 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这种收入分配结构也就意味着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扩大, 影响到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 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 直接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这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社科院发布了2007年社会行政分析预测显示, 群众关系关心的问题中, 收入问题排在第三位。据统计, 2006年群众来信中涉及工资、福利待遇、征地拆迁, 收入分配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40%。因此如何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着力点。

三是从当前改革成效看, 收入分配改革应统筹协调, 近年来虽然已采取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措施, 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 理顺分配关系的总体目标还未实现。一方面对政策措施涉及的人群有限, 尚未覆盖收入分配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不同收入分配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无论从统计分析的结果, 广大群众的感受和意见, 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推进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任务十分紧迫。第三个问题, 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问题十分复杂, 任务也非常艰巨。但是, 也要看到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面临着很好的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对我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

三是近三十年的改革探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 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保障。

因此, 我们要抓住机遇,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首先要在发展中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是前进中的问题, 是发展中的问题, 最终也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两个比重, 对如何发展提出了要求, 在发展中要统筹谋划, 合理提高劳动力成本、促进劳动力就业与加快发展的协调统一,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要加快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体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 工资所得是中低收入者收入的主要来源, 增加他们收入的前提, 就是进一步扩大就业, 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也需要促进就业。二是建立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 从收入分配范围看, 中低收入者绝大多数是农民, 促进农民增收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乃至全体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三是完善薪酬宏观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四是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继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五是加快基础建设。现在统计的数据不全面、不可靠, 因此我们要研究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检测体系。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 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问题, 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再分配中通过运用税收保障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 加大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 促进社会公平。70年代后, 发达国家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 也把收入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式, 可以研究这一问题。具体到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也应当与时俱进, 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在探索中持续创新, 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结合十七大的学习, 个人认为在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 着重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是处理好国有企业同其它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中国在保障方面目前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做这项工作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 比较多地反映企业的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别较大, 一般在一倍甚至两倍左右。解决的方式, 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形式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它的意义对市场, 对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为中国老龄化的进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时年金的发展是弥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年金的管理包括保值增值确实非常必要, 近两年向市场化的方面迈动较大。同时还有一个风险防范的问题。

三是处理好竞争性国有企业与部分具有垄断经营特点的国有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四是处理好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及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的关系。

收入分配问题,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也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 确实也感觉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 都有自己的理解。平均主义和效益的关系, 不同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在理论的探讨中都还是一个未尽的事宜, 因此在实践中, 需要更多地和理论结合起来, 才能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 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分配制度。

3.延展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 篇三

打基础是为了建高楼。在今年8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如何进一步发掘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沿途“供给侧”改革,激活全球增长新动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的着眼点。

“一带一路”建设历经三年布局,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国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中国设立的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国际产能合作基金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

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资企业对“一带一路”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近15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对华投资超过8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25%。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受到各方点赞。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深耕细作、扎实推进的新阶段。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开放程度不一、文化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考验大国智慧,更需要各方风雨同舟、携手并进。

谋求共享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这个初衷得到各国广泛理解、认同并形成共同体意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顺利的关键。为此,需要成员各方继续加强交流,并在具体制度、法律法规层面尤其是双边和多边协议上做足功课。对中国来说,更要大力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系统深入地辨析这些国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进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在当前规划布局初步成型的情况下,可以率先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收获项目,用实际项目、精品案例,赢得沿线国家、企业和民众对“共享共赢”理念更广泛的认同。

互联互通依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先导。数据显示,目前沿线国家中有9个与中国实现了铁路联通、28个与中国有直航城市、58个与中国实现了海路联通,互联互通网络初步成型。下一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从全局角度加强沿线基础设施的布局设计和规划对接,与全球交通运输网络实现联通与对接,探索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规则或协调合作机制,并创新投资运营模式,让更多沿线国家和投资机构、企业参与其中。

4.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篇四

(**村街道城管中心)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治理,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要求,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为我国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迈向善治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共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智慧和决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共享”,就是要坚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和治理成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工作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途径

1.聆听意见,开展共建。为更有效地推进城市治理工作,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邀请专家、居民群众到现场进行座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面对面提意见、讲建议,想办法、出点子,做好建言献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商量推进城市治理的办法、措施。在城市治理日常工作互动中,及时收集建议、交换意见,共商城市治理之策,打通了城管与群众互通的经络,奠定了城市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2.转换角色,寻求共识。在推进城市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极力找寻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的共同结合点,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互换角色彼此体验。例如: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主动到商贩、服务对象中体验生活,帮助商贩规范摊位、调剂摊位,真真切切体验商贩的生活,感受商贩、群众的不易,真心换真情,赢得商贩感情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邀请商贩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以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协助参与城管执法,让商贩感受城管工作的艰辛,体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城管、商贩从感情上找到结合点,思想上形成共识,相互理解和体谅。

3.下沉重心,实现共治。把城市治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转型上,推动实现了单一主体单向执法到多元参与治理的转变。将商贩作为城市治理志愿者,让商贩帮助正面宣传城管,正面引导广大商贩服从市场管理。聘用有威望的居民群众作为市容管理和监督志愿者,帮助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宣讲政策措施,化解城市治理工作中的矛盾。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社区、辖区单位、物业公司等方面的优势,沟通互补,加强联动,引导志愿者服务优先,鼓励志愿者为城市治理作贡献,将城市治理从大面引向了角落,从大街带向了院落,在群众中找到城市治理工作的落脚点,掌控一线信息,提升共治的整体水平。

4.转变方式,成果共享。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积极通过转变方式方法,与群众共商管理、共同管理、共担责任、共享管理。城市治理工作社会性强、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要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城市治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共享治理成果,从而形成多元共享、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三、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意义

1.夯实群众基础,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单一主体治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权益意识显著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必须发动各种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才能使公共事务得到良好解决,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实现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最主要是有效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要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在城市治理工作的决策与实施中,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汇聚群众智慧、学习群众经验,实现与群众共鸣、共商、共识、共管、共担、共享城市管理,引导广大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管理,成为城市治理工作的支持者和宣传员,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5.社会治理格局 篇五

一、整合资源、注重结合,科学划分网格

1、划分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基于基层自然、社会实际情况,构建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结合民警驻区制、驻村(社区)工作站、党员进社区、综治进企业等工作,按照“完整性(不打破现有社区(村)和单元物业管理范围)、便利性(利于管理)、均衡性(各网格任务量均衡)”原则,细划出若干类型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其中,城区划分为社区型、重点单位型、人员密集场所型三类网格;农村地区划分为村庄型、重点单位型、旅游景区型三类网格。

2、明确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等级。综合考虑每一个网格的社情民意、人口分布、治安状况、社会秩序、地理位置等因素,评定日常管理型、一般防范型、重点关注型和严密管控型四类服务管理等级,实施等级分类管理,并以此为依据配置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和资源。

3、配置网格化工作力量。一是发挥专业力量的指导作

用。根据网格管理等级、实际工作情况,在每个网格内配置公安、工商、城管、民政、劳动、文化、卫生等专业力量,组织、指导城市秩序维护、重点对象管控、特殊群体帮扶等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发挥专职力量的骨干作用。每个网格内要配置网格管理员、治安巡防队员、各类协管员,单位保安员等专职力量,落实和执行上级部门有关工作部署。特别是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保洁员、管水员、护林员、调解员、社保员等协管力量在社会服务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其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逐步实现“一员多能”,使之成为网格工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基础作用。每个网格内要动员、组织安全稳定信息员、治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平安网格创建工作。各街道(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和细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力量配备,加强工作组织和指导,落实最小防控单元工作责任制。

二、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形成工作合力

1、健全网格化工作领导组织体制。日常工作在街道(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统一领导和居(村)委会具体领导下进行。每个网格设置格长1名、副格长2-3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格员若干名。网格格长由居(村)委会主任或单位主管领导担任,网格副格长之一由管片民警担任,派驻或联系网格的公安、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专业力量以及群防

群治力量作为网格格员。网格格长负责统筹协调网格区域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派驻或联系网格的各类专业力量配合格长、副格长,对专业事项履行法定职责,开展服务管理工作;网格内的各类协管力量按照制度规定或合同约定履行相应工作职责;网格内的群防群治力量承担宣传、预防、发现、报告和协助处置的职责。

2、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任务精细化管理机制。明确各镇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及有关职能部门自身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以网格为单位,围绕重点防控对象和城市秩序类问题,逐人逐事明确工作标准、责任人员和主要措施,统一工作标准、确定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

3、建立工作台账式管理机制。依据“属地责任”和职责职权,以网格为单元,建立完善实有人口、重点人员、重点部位、出租房屋、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事项、网格工作力量等各类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台帐。

4、建立网格化信息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各镇乡、街道依据网格基础数据及网格工作人员实时上报反馈的各类情况和信息,建立了区(职能部门)、街道(镇乡)、社区(村)三级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指挥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决策指挥、履职情况实时评价、动态监督管理的信息化。

5、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传递处理机制。在各镇乡、街

道综治维稳中心建立网格化工作联席会议、会商、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了各类力量之间对网格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部门阶段性工作进展等信息,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对于网格内各种力量发现而又无法处置的各种社会问题,按照格长、社区(村)、街道(镇乡)、区级网格信息指挥平台、区级有关部门的程序进行及时逐级上报。从信息搜集、核实上报、任务派遣、处理反馈等环节,规范各类事项从发现到处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力量使用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适时启动相应等级的社会服务管理措施。

6、建立有效的跟踪考核和监督奖励机制。根据网格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网格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薪酬待遇,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的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和平时工作表现,及时兑现奖惩。同时将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纳入各相关单位主管的协管力量的工作职责,并将此作为考核奖惩协管人员的指标之一。社区(村)党组织及居(村)委会对网格工作人员履职情况出具工作鉴定,作为各部门对所属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措施、加强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1、加强各类重点人群的掌控。坚持实有人口管理,准确掌握各类群体,特别是重点工作对象的基本底数和情况,实现全面掌握、有效控制。

2、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帮扶。对孤寡老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

3、加强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危险物品的管控。对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实施重点防控,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绝对安全。对各类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加强日常检查,严格依法管理。

4、加强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社会管理等事件的查控。对各类矛盾纠纷,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报告,妥善处置治理。

5、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帮控。动态掌握网格内各类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合作帮控。

6.社会治理格局 篇六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六项基本目标任务,其中有“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必须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要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建理论指导下,以统筹兼顾城市党的建设和农村党的建设为主线,以新型社区、“两新”组织(包括农民工组织、农村新合作组织等)、农民党员、流动党员党建工作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城乡党建整体交融体制为目标的新型基层党建格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以整合城乡党建资源为着力点,以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制度,推动城乡互动、区域联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一、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推动农村发展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树立“大党建、大组织、大开放”的工作理念,有效整合城乡人才、组织、工作三大资源,打破城乡、区域界限,产生倍数效应。

1、整合人才资源。要探索建立城乡人才互流互培机制,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消除城乡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要建立选调生进镇驻村制度,引导、鼓励、支持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兴业,有计划地从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驻村锻炼。进一步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回村任职,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向农村合理流动特别是向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流动。要试行园区、产业基地、行业协会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行政村党组织副职制度,影响和带动现代农业人才、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切实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整合组织资源。新时期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五大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也要注重这五个方面的建设,从当前现状看,“五大建设”中,组织建设的统筹是最难的。

在组织体系构建上,可以尝试组建各级城乡统筹基层党建领导和工作班子。建立健全市

1和区、乡镇党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增加领导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能,由“一把手”担任组长,亲自领导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市委组织部和区委组织部可成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处、科,乡镇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两新”组织党工委和相关部委、街道也应增加领导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能。通过健全、调整与整合,及时构建起上下协调,相互联动,灵活有效的,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

在组织资源共享上,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社区、产业园区、龙头公司的活动阵地、规范建设、信息传媒、就业岗位等组织资源优势,以“城乡共建”为载体,建立定点联系农村党组织制度,并向联系点派出年富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驻村指导党的工作。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学习、组织教育培训、互派党员挂职、吸纳劳动用工等办法,落实好“思想共建、组织共建、队伍共建、发展共谋”的各项任务,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整体比较薄弱的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快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建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络资源,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电子党务”应用水平,促进党建信息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区域互动。

3、整合工作资源。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激活、配置和优化作用,按照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要求,全面整合组织、宣传、统战及人事、党校等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力量,发挥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推进农村工作效益最大化,不断增强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进一步整合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资源优势,促进城市资金、人才、信息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城乡组织工作协调发展提供服务。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促进农村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农民工党员也随着民工潮流人城市,他们的流动性大,其管理、教育、培养、使用成为目前基层党的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践中应尝试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组织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成分、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加剧,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在社区楼宇内建立党组织。探索创新在产业园区、龙头公司、生产基地等产供销环节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实行村企联建、村与社区联建,村与园区联建等互帮互助模式。以实现区域联动、城乡互动、共建共享。

2、创新活动形式。以促进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开展活动,为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就业咨询、技能培训、房屋租赁、子女上学、计划生育、看病就医、权益维护、文化娱乐等服务。在城乡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和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等活动,使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够从自身条件出发,采取适当方式,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中建功立业。

3、完善管理方式。按照党员的生产、生活范围,实行双重管理,党员既接受原党组织的管理,也要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并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和信息网络,探索区域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全面掌握党员的流动情况和发挥作用情况,实现追踪式管理转变为网络化管理、单向被动式管理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管理。在城市社区、乡镇驻地和每个村都建立党员管理服务中心,使每名党员包括流动党员都可以在所在区域的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学习、参加活动。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工作新格局。

4、统筹培训规划。统筹制定城乡党员培训工作规划,在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实行城乡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推进城乡互学共享。运用党员教育基地、建立党员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城乡党员不同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培训。在城乡党员发展工作中,采取双向联系、双重培养考察和发展等措施,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一体化。

三、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制度保障农村发展

制度建设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要不断总结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不断实践、探索、完善,形成长效机制。

1、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帮扶机制。积极开展生活救助、再就业援助、教育救助等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党员全部加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建立覆盖城乡的帮扶救助网络,加大对弱势党员的帮扶力度。在各类服务中心、站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热线,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覆盖所有党员的城乡一体服务平台。如,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佛字桥居委会创立的“党员诉求站”就是一个很好很有效的尝试。通过这个诉求站,加强了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的沟通、联系,使党员诉求有了反映的渠道,也使党组织的工作有了着力点,能更加贴近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2、建立城乡一体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把党员服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自身素

质。拓展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发展空间,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区域性城乡党建联席会和联络员制度。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服务管理的作用,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与产业、行业、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或区域党建协调会,总结交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讨新形势下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同时,应明确区域党建专职联络员,负责城乡区域党建相关工作的具体联系和指导协调。

4、建立统筹城乡党建经费保障制度。采取财政安排一点、党费中划拨一点、成员单位筹集一点,建立统筹城乡党建专项工作经费,为推进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采取建立基金或接受捐赠等各种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统筹城乡发展投入上的有效补充作用,共同促进统筹城乡党建示范区建设。

7.社会治理格局 篇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单个区域难以独立完成创新, 更无法独立实现知识资本的累积。因此, 社会资本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是企业联盟, 还是供应链, 社会资本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将社会资本, 知识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放在同一框架下来研究, 分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社会的发展趋势的需要, 对科学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创新价值的文献综述

1.1 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至今将近20年的时间里, 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日益突显。Sveiby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是企业和组织的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但不包括有形资产部分。[3]Edvinsson与Sullivan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 是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他们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 其中知识资产又包含了商业化资产、顾客资产和结构资产, 进而建立了一个知识资本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以产生企业经营绩效的价值创造模型, 以方便企业实现对其知识资本的管理。[4]Stewart在研究中认为:知识资本是所有能够被利用于创造财富的知识元素——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 虽然这些因素经常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你无法触及到, 但它却是能够使你富有的东西。[5]

因此,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可以把知识资本界定为通过知识获取、转移、吸收一系列过程最终存储在组织中, 并对组织起积极作用的资本。

1.2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逐渐受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Bourdieu第一次对社会资本做系统分析: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 个人或者团体通过占有资本, 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很多学者从社会关系方面研究社会资本[6], 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 社会资本存在人际关系中。[7]Putnam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定的网络和结构。一种组织特点, 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 像其他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 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这一看法充分体现了社会资本的社会性。另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8], 美国学者Fukuyama认为:在某一区域的文化传统之上, 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长期作用形成了社会资本。[9]

可见, 学者们研究社会资本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社会网络;二是信任。在区域经济下, 组织和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近来一批新经济社会学学者认为单纯的物质资本不能解释经济的发展, 社会资本同样起决定作用,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应该把社会关系引入产业集群理论中。

2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构建的区域创新网络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都是以人的交流沟通为基础的资本, 且都是无形的。因此,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在特征上都表现出地域性。

不同区域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差异。知识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分, 知识资本的操作主体是人, 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人文环境, 知识资本中的隐性部分会因人而异, 显性知识比如规章、条文等在形成过程中也会受到所处区域环境的影响, 有所差别。社会资本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资本在形成过程中就会受一系列社会因素的作用。不同的区域, 其政治、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因素会有各自的特点, 区域社会资本也会各具特点。

2.1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区域特征的形成

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反映了区域地方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及民间社会四方合作的程度。[10]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于特定区域的各个部分之间。区域内创新的行为主体, 地方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还受整个区域共同体内的习惯、文化、历史、经济、管理多方面共同作用, 包括区域整体在更高层次区域系统中的声誉。如图1所示。

从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区域特征形成机理可以看出, 区域内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知识资本、社会资本, 相近的区域由于相似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 因而有利于形成一个网络。

2.2 区域经济总体格局的形成

一个成功的区域经济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2.1 社会资本促进知识资本形成。

组织所储存和积累的知识、智力、创新能力并不能简单决定成本的有效性,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智力、创新能力的整合与转化。[11]社会资本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和扩散, Jarillo认为组织间社会网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价格”小于“内部化成本”[12], 良好社会资本的存在可以使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价格小于内部化成本, 并且能够让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本被经济主体吸收。

2.2.2 区域经济总体格局的形成。

知识是实现创新的动力。有学者认为, 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对知识进行加工并创造出新知识, 最终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因此, 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造、加工的过程。区域间创新网络之所以形成, 主要是因为创新资源的作用, 知识资本是其中决定性的资源, 因此, 区域间的知识资本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基础。创新网络中的成员可以利用网络中的知识资本, 谋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区域经济创新, 是区域内很多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社会资本概念体现了区域创新中多个主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特性, 它对区域创新的形成与保持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资本最主要的功能在于通过网络的紧密联结, 促进信息的传播并改善信息的质量。[13]社会资本和知识的创造密切相关, 对知识流通的质量有正面的作用, 因此社会资本增强区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经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网络存在内在关系。如图2所示。

如果网络成员的社会资本利用充分, 网络成员之间联系紧密, 交流与互动越密切, 彼此信任并且拥有共同的认知, 在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及信息技术的促进下, 越有利于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

胶东半岛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在胶东半岛这一地域范围内, 在其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影响下, 各个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 促进了区域经济总体格局的形成。

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3 胶东半岛产业集群研究

胶东半岛在其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作用下形成了区域创新网络, 并且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

3.1 胶东半岛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区域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集群的特征

胶东半岛的主要城市,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具有区域特点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

(1) 青岛、烟台、威海海岸线长, 大型港口多, 交通便利, 环渤海经济圈促进胶东半岛与北京、天津、河北、大连等城市的交流沟通, 这是胶东半岛社会资本的具体体现。

(2) 胶东半岛处于我国沿海开放的前沿, 地方政府政策、人文环境、管理理念加上经济发展迅速, 在此基础上吸引海洋科技人才, 仅青岛市就集中了25家有关海洋的科研、教育机构, 20多艘海洋科技考察船和100 多个专门的实验室, 拥有7000多人的海洋科技队伍。优秀的人力资本促进了胶东半岛知识资本的积累,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3) 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基础良好, 是山东经济发达的地区, 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 奠定了造船等制造业的基础。因此, 胶东半岛在海洋经济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知识资本。

(4)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生态资源丰富, 人居环境良好且知名度高, 这是胶东半岛独特的资本, 也是旅游等服务业的重要资源, 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2008年胶东半岛三市旅游总收入分别是574.83亿元, 717.12亿元, 807.56亿元, 增长速度明显。各地游客的往来频繁, 利于文化的传播, 促进胶东半岛与各地的交流、沟通, 有利于优质社会资本的积累。

(5) 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影响, 青岛、烟台、威海与日本、韩国、台湾的联系频繁, 拥有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这一独特的社会资本开拓了胶东半岛的国际市场。目前, 三市建立了面向日韩的制造业基地, 吸引了日本松下、三菱、韩国三星、现代等一大批跨国公司落户投资。

胶东半岛在其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作用下,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逐渐形成特色产业群:以海洋生物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修造船为主体的重化产业集群;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集群;另外, 胶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得与日本、韩国联系较多, 在此基础上, 形成特殊的产业集群。

胶东半岛特色产业群在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形成, 其特点是它是以海洋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生态环境要求高。

胶东半岛产业集群的特征也是其经济总体格局的特征。

3.2 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是胶东半岛经济总体格局形成的关键

胶东半岛三市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胶东半岛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发展, 促进了胶东半岛区域经济总体格局的构建。

(1) 截至2004年底, 威海市累计审批韩国投资企业已超过2000家, 2005-2007年威海韩资企业不断增加, 仅2007年就新增1066家。烟台市有注册日韩资企业2488家, 2004年至2006年, 烟台市的合同利用台资额和实际利用台资额均居全省首位。截至2006年, 韩国在山东投资占在中国投资总量的51%, 企业达到13000多家, 2005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利用韩资33.3亿美元, 占全省的93.3%, 利用日资6亿美元, 占全省82.9%, 2007年, 新批台资项目55家, 累计台资企业927家, 实际使用台资33.48亿美元。日、韩、台的投资是胶东半岛重要的社会资本, 是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多年来胶东半岛与国际市场特别是韩国、日本、台湾的交流, 使得新兴和优势产业向全球辐射, 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成为青岛市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也成为国际市场同行业的典范。

(2) 胶东半岛临海, 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相近, 海洋资源丰富, 围绕海洋为中心开发, 相近地理位置以及相似的人文环境利于三市的沟通交流, 相互借鉴发展经验, 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网络。

胶东半岛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体系在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影响下, 由单一的自然环境向历史、人文深层挖掘, 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作用下, 不同市区相互借鉴发展经验, 资源互补, 合作发展, 区域旅游业向联合开发方向发展。

(3) 海洋高新技术领域, 有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研究实验室、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金瀛海珍品繁育中心等多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实验基地。2008年又新建“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的投资。

胶东半岛海洋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科技产业化蓬勃发展, 其中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和海底勘探技术等发展迅速;海洋科技的产业化遍布山东, 一些大集团如三九集团、中鲁远洋、国风集团、国大生物等都参与到海洋药物开发中。

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在胶东半岛形成一个区域网络, 促进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 决定了胶东半岛经济总体格局。

特色产业群的发展促进了胶东半岛经济迅速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产业群的发展得益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 而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是以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为基础的, 从上面几组数字可以看出,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创造与积累促进了创新网络的形成, 进而促进了产业群的发展;产业群的发展使创新网络的主体会加大对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增加也有来自创新网络的贡献。所以,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发展良好, 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4 结论

(1)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是区域经济总体格局的关键因素。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研究, 充分证明胶东半岛的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并且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为胶东半岛特色产业群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总体格局。

(2)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具有区域特征。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受到整个区域共同体内的习惯、文化、历史、经济、管理多方面共同作用, 加上地方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

8.“三抓三促”开创社会扶贫新格局 篇八

2012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将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工作成果作为全国唯一的社会组织扶贫的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贾庆林主席、回良玉副总理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省领导先后在协会工作情况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肯定协会工作思路和取得的成效,寄望“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2年11月22日,广东健康扶贫工程走进贫困村活动在乐昌市长来镇前溪村启动。此次活动是由省扶贫开发协会联合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组织。活动当日,省扶贫开发协会和有关部门向该卫生站捐献包括医疗器械、设备、卫生用品和常用药品在内的健康扶贫物资一批,价值共计15万多元。

据了解,以致力消除贫困、推动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共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的省扶贫开发协会于2010年5月21日正式成立。成立以来,协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扶贫“双到”工作部署,创新思路、搭建框架、拓展渠道、完善机制,坚持“抓结对,促共建;抓产业,促对接;抓协调,促互动”的“三抓三促”扶贫方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社会扶贫新路子。

“省扶贫协会成立时间不长,在探索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2011年10月,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到扶贫系统调研时,对省扶贫开发协会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抓结对帮扶,促共生共建

协会按照扶贫“双到”的实施意见,重点探索建立与贫困县、镇、村、户相对应的结对帮扶模式。一是资金扶持。“双到”中,协会成员累计捐赠扶贫专款超过5000万元,为贫困县、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深圳佳宁娜集团分别捐赠500万元、200万元。二是生产资料扶持。协会成员通过捐赠种苗、基地产权等多种方式,破解贫困户生产资料匮乏难题。广东泰源农科有限公司捐赠油茶苗20万株,将1800多亩油茶基地产权无偿转让给当地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保价收购。三是基地带动。协会在粤东陆河县、粤西吴川市、粤北连平县、蕉岭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县区50个省级贫困村建立油茶种植、蔬菜种植及其他特色种植、饮料加工、蜂蜜养殖、肉兔养殖等农业产业基地,带动近3万贫困户脱贫致富。四是整村推进。广东金穗集团投资10亿元在和平县打造占地5000亩的生态旅游扶贫园区,与南湖村签定了“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意向书”,并设立南湖村技术扶贫基金。五是连片开发。通过动员企业规模化投资、设立地方办事机构等多种途径,探索对贫困县区进行连片开发。广东璠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选点揭东县新亨镇、月城镇、白塔镇、桂岭镇、龙尾镇打造万亩油茶基地,促成揭阳市油茶发展项目列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六是就业安置。协会着力培育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就近解决超过5000户贫困农民就业问题。湛江市天安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在吴川市那郭垌村建的饮料加工基地已于2011年4月正式投产,安置120名劳动力就业。七是技能培训。通过培育各类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训3万贫困户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八是产品助销。2011年11月正式投入运作的广东扶贫产品推广中心,目前已面向扶贫企业和重点贫困村征集、筛选、认证首批扶贫产品100种,并在珠三角发达地区通过多种途径推广。

抓产业开发,促四大对接

“结合‘四个一百’工程,协会着力帮扶贫困地区完善企业帮扶、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从四个方面向记者作了详细的介绍,一是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协会按照省扶贫龙头企业标准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已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0家,其中5家被评定为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培育产业扶贫综合示范园区与整村推进对接。协会于2010年着手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培育,2011年初将热龙温泉度假村确认为首个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成为“全国百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对象。三是成立扶贫产品推广中心与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对接。协会为帮助开拓扶贫产品市场,专设了扶贫产品推广中心,具体负责扶贫产品的市场开拓和主销渠道建设工作,已经开通的十大主销渠道效果明显,显示出巨大潜力,获得扶贫企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配合。四是组建产业扶贫联盟与产业链、专业链对接。依托产业扶贫专家组、产业扶贫委员会等专业技术力量,组织扶贫企业间及上下游产业的观摩研讨、交流协作和访问考察,打通产业链,做优做强扶贫产业。“目前已组织全省100名产业专家、学者,按行业类别设立5个产业扶贫专家组为企业参与扶贫‘双到’作指导、辅导和培育,并依托协会连平联络处组建生态产业扶贫联盟。”

抓协调服务,促多方共赢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协会运用社团机制,把政府和社会、国内和国外、东部和西部、生产和流通等多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建大扶贫。一是畅渠道,促对接。协会先后为50个驻村扶贫工作队提供了急需服务,帮助与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对接;向300家企业推介有关政策,协助30家企业申报各类政府扶持项目。二是理关系,促共建。深圳市康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河源连平县建设万亩蔬菜基地,遭遇村民破坏、阻挠,协会通过省扶贫办协调河源市、连平县,事件获得初步解决,稳住了企业投资扶贫的信心。三是搭平台,建机制。协会先后在深圳、广州、佛山、河源、清远、揭阳等地举办、协办各类扶贫主题活动10多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次。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等重大扶贫政策的出台,为新阶段扶贫工作了指明努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协会扶贫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钟韶彬表示,今后一个阶段,将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创业扶贫、银发温暖、宣传扶贫、技术扶贫等六项工程,进一步发挥扶贫开发协会的平台作用,做好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进一步实现省委、省政府寄望协会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重要平台、有效补充政府扶贫的辅助力量的初衷。

9.社会治理格局 篇九

格局

记者:讷河是一个有着73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和连年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因素影响下,2008年讷河财政收入逆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口径收入一举突破双亿元大关。实在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从目前看,讷河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如何?

郭晓光: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求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全力以赴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3亿元,同比增长18%;三次产业比重为33.6:17.3:49.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15亿元,增长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48亿元,增长52%;工商税收完成1.15亿元,增长2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1.6亿元,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 66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 400元,增长16%。

记者:讷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工作业绩,在过去的2008年里,政府主要抓了哪些工作?

郭晓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坚持“五个定位”,以“三大战略”为目标,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包扶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挖潜增效、实施技改等措施,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实现5.5亿元、2.4亿元,分别增长79%、48%。协调回购啤酒厂、油脂厂等企业不良资产。鸿源油脂、美庐乳业、北疆水泥、艾尔啤酒、博城糖业、宏立明胶等8个超亿元大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完成艾尔啤酒罐装啤酒生产线、北方食品三期扩建、乾鑫酒业3万吨糖蜜酒精加工等9项技改项目,并投产运行。财政投资200万元,完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场前期准备工作,入园企业达18户。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全力谋划组织申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34个项目。全年共向上争取资金2.15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多次赴外招商,先后参加广交会、哈洽会、绿博会等经贸活动。洽谈新引进黑龙江恒阳食品有限公司、齐市新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龙视数字网络安装有限公司3个超亿元项目和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山东纺纱纺织公司糠醛生产3个超两千万元以上项目。风力发电、畜牧产业化等一批洽谈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全年落实国内横联项目102项,到位资金18.8亿元,其中超亿元大项目9个;利用外资项目1项,到位资金3 627万美元。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积极推进“四个换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效益明显提升,农村生产加速发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种植业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全市粮豆薯总产达到131万吨,增长50.6%,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实现60亿元,增长28%。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2 434眼,新建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1处,完成永丰水库消险加固任务。落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现代农业试点4个和高产攻关示范区5个,国家级绿色马铃薯原料生产基地通过验收。新开发水田面积7 700亩。完成秋整地300万亩、深松整地50万亩。争取农机综合补贴1 253万元,新组建农机合作社8个。治理水土流失3万亩。造林1.4万亩,义务植树132万株。启动林木资源调查。公开拍卖林权,村集体增加收入1 5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38个,带动规模经营和连片种植面积140万亩,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利化建设、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畜牧业持续发展。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9亿元,增长10%。养殖大户发展到992户。奶牛产业快速发展,存栏总量达到1.2万头。生猪、肉牛、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6万头、18万头、32万只、370万只。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日趋完善。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新转移4 000人,累计转移14.5万人,其中国外转移4 270人,人均增收1 900元。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惠农政策资金2.8亿元。争取扶贫资金370万元,8个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6 700人实现脱贫。首批新农村试点村通过检查验收,乡容村貌明显改观。

民营经济实现新腾飞,主体作用日益发挥。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出台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和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实施意见,帮助民营企业协调解决问题120项,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金山环保、三盛酒业、鞍铁经贸、百汇购物等民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营业收入、税金分别实现16亿元、60亿元、0.87亿元,分别增长30%、31%、16%,民营经济对财政贡献率显著提高。

旅游产业取得新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尼尔基斯湖风景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稳步实施,江心岛生态旅游培训中心开发建设。投资50万元加强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尼尔基斯湖滑雪场至学田镇旅游公路竣工通车。尼尔基斯湖国家大众滑雪基地对外开放。引资改建尼尔基斯湖宾馆,16家农户组建尼尔基斯湖光明旅游服务合作社。宣传推介活动全面展开,首届尼尔基斯湖滑雪节迎来18个省市百余家旅游企业代表。积极帮助外贸进出口企业搭建平台,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98万美元,位居齐市各县第一名。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配送中心2处,农家店总数达到518家。工商、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保证了市场繁荣稳定,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保险发展迅速,邮政通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交通物流等行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5.9亿元,增长15%。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讷克、讷学公路建成通车;争取国省配套资金1.7亿元,新建农村公路54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被推荐为省和齐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市。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完成城区给排水、新区建设、西城壕改造、劳动湖清淤等市政建设实事。在建和完成楼房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辟建城南新区,新建高层两栋。投资932万元,硬化城区道路5 200延长米,铺设修复步道板7 300平方米。植树4.7万株,新增绿地2.67公顷。完成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切割分散锅炉房55个,城区供热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整改原煤散烧业户360家,查处违法排污企业6家。成立楼区业主委员会140个。改造棚户区两处。新建泥草房8 018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6万元。新上自来水工程23处。城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会战,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停工整顿建筑工地12家,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1 850平方米。省级文明城创建顺利通过验收。

财税收入再登新台阶,财政效率明显提高。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开展税收秩序专项清查,积极挖掘增收潜力。落实税收征管责任制,强化税收征管手段,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全年国税收入实现5 224万元,增长24%;地税收入实现6 476万元,增长21%。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实现保工资、保重点、保稳定、保运行基础上,把更多资金用于民生和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158个单位纳入管理范围。全面推行“零基预算”,财政收支制度逐渐规范。全年完成政府采购4 625万元,节约资金700万元。

民生民利得到新改善,发展成果广惠于民。大力推进创业带就业,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 212万元,发放灵活就业补贴65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2 300人,开发公益岗位1 052个。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6 000万元。发放企业基本养老金9 500万元,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参合农民38.82万人,参合率达到97%,报销金额2 400万元。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 478人,超额完成齐市政府下达给我市的指标任务。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争取救灾救济资金621万元。募集援助汶川善款和物资总额达221万元。实施38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和6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有效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和“千名干部社会化帮扶”扶贫解困活动。加大财政开支人员工资福利保障力度,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位于齐市各县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事业全面发展。实施科技项目20项,科技贡献率达到52%。投入教育经费5 086万元,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 196万元。一中多功能教学楼主体完工、二中教学楼投入使用,改造危房4 600平方米。招录和配备208名教师。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中考入学率达到91%,高考录取率达到79%,职教中心在籍学生1 230人。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大城乡医疗机构建设,为13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63万元医疗设备,服务功能和环境全面提高。计生目标全面完成。被评为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第三批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市。广电文体全面提高。铺设农村有线电视光缆376公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1 500户。文化下乡和社区广场活动扎实开展,“鄂温克族瑟宾节”列入省级非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乡村达到40个,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1万多户。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专项整治,居民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抢救和保护重点档案4 000卷,二轮修志取得阶段成果。全面启动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审计工作得到加强。依法完成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10.社会治理格局 篇十

全国农村社会治理论坛提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姜东良 徐鹏 5月6日至7日上午,由法制日报社主办,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农村社会治理论坛在山东费县举行。与会人员深入研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费县创新“3十4”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在论坛上说,作为农业大县,费县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事在基层办,积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改革,探索建立“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3”就是建立三项社会治理机制,即农村基层班子建设长效机制、农村财务有效监管机制、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有效调处化解机制;“4”就是筑牢四条民生保障线,即农村基层班子运转保障线、农村特困群众救助保障线、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线、村级群众事务代办保障线,走出了一条具有费县特色的多元化新型村级治理之路,初步实现了“核心作用更加明显、财务监管更加透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班子运转更加顺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救助更加有力、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达到了“全覆盖、保基本、兜好底”的社会保障效果。与会专家认为,费县实施“三机制”“四保障”农村治理工作体系,践行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适应了社会治理新趋势,切合农村实际和特点。费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乡村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治理主体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其中,要营造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同、互动、互补的机制。治理手段需要实现从单一行政管理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转变。因此,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论坛展示的江西省赣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广东省清远市注重多元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平安稳定;河南省平顶山市创新机制,规范运行,努力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山西省晋中市依靠法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经验做法,也成为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论坛还对论文获奖作者进行了颁奖。中央综治办一室副主任徐龙刚、法制日报社社长邵炳芳、山东省综治办副主任李平和山东省临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行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等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法制日报社副社长周秉键在论坛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

11.社会治理格局 篇十一

关键词:政治平衡 维护者 人文主义 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复杂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政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名臣子,他一直是竭尽所能为国王克劳迪斯出谋划策,为了国王的利益费了不少心思,可谓“忠心耿耿”。而他最后替國王挨了一刀,一命呜呼,也算为君主殉节了。由此看来,他应当算作一个忠臣。然而,他本来是先王老哈姆雷特的臣子,对先王负有尽忠的责任。老哈姆雷特暴毙,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波洛涅斯不可能丝毫察觉不出这其中的蹊跷。即使他不知道谋杀的真相,也应该有所怀疑。然而,他早就把先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本不管他是怎么死的,只管去逢迎能给他权力、地位和利益的新主子克劳迪斯。由此看来,波洛涅斯又应该算作一个奸臣。在另一方面,他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倒是在王室成员的个人事务上颇为尽心。他替克劳迪斯打探哈姆雷特的虚实,不惜以自己的女儿为诱饵,又躲在帐幕后面偷听王后和哈姆雷特的谈话,全无大臣风范。他巧舌如簧,一心讨国王欢心,试探哈姆雷特又常遭戏弄,就像一个跳梁小丑。由此看来,他又像是一个弄臣。可见,波洛涅斯同时具有忠臣、奸臣和弄臣的特点。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忠臣、奸臣或弄臣这样的标签来界定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要比较客观地对波洛涅斯进行评价就要对他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对这一人物进行政治学上的定位。

要对政治人物进行定位就要考量政治人物在政治体系中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政治取向,而政治人物的政治取向正是在其把握和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对政治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中,波洛涅斯表现出他是一个政治关系平衡状态的维护者,亦即政治平衡的维护者。

一 政治平衡的维护者

在第二幕第二场,波洛涅斯去告诉国王他关于哈姆雷特疯癫原因的发现。他煞费口舌、竭尽铺陈之能事,用他繁琐的政治语言向国王、王后证明哈姆雷特的疯癫确乎是由于对奥菲莉亚的爱。他向国王与王后念了哈姆雷特写给奥菲莉亚的情书与情诗,然后说了一段集中表现他的政治取向的台词:

“可是假如我看见这场热烈的恋爱正在进行,——不瞒陛下说,我在我的女儿没有告诉我以前,早就看出来了,——假如我知道有了这么一回事,却在暗中玉成他们的好事,或者故意视若无睹,假作痴聋,一切不闻不问,那时候陛下的心里觉得怎样?我的好娘娘,您这位王后陛下的心里又觉得怎样?不,我一点儿也不敢懈怠我的责任,立刻就对我那位小姐说:‘哈姆雷特殿下是一位王子,不是你可以仰望的;这种事情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于是我把她教训一番,叫她深居简出,不要和他见面,不要接纳他的来使,也不要收受他的礼物。”

王子哈姆雷特爱上了波洛涅斯的女儿,作为臣子的波洛涅斯本可借此与王室结亲,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他并不愿意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来往,而且百般阻挠他们来往。关于波洛涅斯的动机可以有多种解释:他可能是怕哈姆雷特出身贵胄,不能真心对待女儿,怕女儿受到愚弄名节不保;他可能是觉得哈姆雷特受到现任国王的猜忌、政治前途暗淡,而不想与哈姆雷特搅在一起;他也可能是觉得臣子的女儿高攀王子无法做到门当户对,无法实现政治匀称,不会有好结果。以上这种种解释和假设可以归结为一条:波洛涅斯不想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在现有的政治平衡中,波洛涅斯已经位极人臣,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与利益。如果现有政治平衡中的某因素发生变化,哪怕这种变化在表面看来对他是有利的,建立新平衡所引起的其他政治因素的变化最终也很可能导致他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波洛涅斯反对女儿与哈姆雷特来往。由此可以看出,波洛涅斯是一个平衡哲学的信仰者和平衡状态的维护者。

对待新国王克劳迪斯,波洛涅斯从不怀疑其地位的合法性,一直忠诚地侍奉他。这种忠诚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呢?西方学者麦克劳克兰(Juliet McLauchlan)在《丹麦王子与克劳迪斯的宫廷》中论述道:“厄耳锡诺的忠诚的实质得到了透彻的探究。只有霍拉旭是真正忠诚的(忠诚于作为朋友和王子的哈姆雷特);其他人的忠诚则是毫无疑问地指向王位的,这种忠诚只是承认王位的占有者的价值。”波洛涅斯集中代表了这种在厄耳锡诺普遍存在的“虚假”的忠诚。而此种“虚假”的忠诚与其说是个人品质沦落的表现,不如说是一种维护平衡的政治理念的表现。因为在他看来,怀疑和挑战克劳迪斯的王位会危及政治平衡,使国家受害,也使自己受害。在处理克劳迪斯与哈姆雷特的关系时,波洛涅斯给哈姆雷特的疯癫找了一个无关大局的解释——爱上奥菲莉亚而又不能如愿。在波洛涅斯看来,这个解释有利于化解国王对于哈姆雷特的疑虑,有利于调解国王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因而对政治平衡的保持也是有利的。由此可见,波洛涅斯的本意是维系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波洛涅斯是能够忠于国家的。

波洛涅斯所代表的维护政治平衡的政治理念根植于《哈姆雷特》创作时期的社会土壤。阎照祥所著《英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1599年,埃塞克斯带领重兵去镇压爱尔兰人的反抗,创下败绩后,竟然违抗女王旨谕,返回伦敦。立即被软禁。他又策划阴谋,准备发动叛乱,逮捕伊丽莎白。事败后被斩首示众。”埃塞克斯的叛乱虽是一个个案,却反映了当时广泛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反映了这些不稳定因素对政治平衡的威胁。总的说来,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政治比较安定的盛世,然而刚刚历经盛世的社会对国家的不安定因素越发敏感,英国社会对于政治平衡给予了更大的重视。《哈姆雷特》中的波洛涅斯这一人物体现了这种重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人文主义视野下失败的维护者

波洛涅斯在努力维护着政治平衡,然而他不是一个成功的维护者。他最终死在哈姆雷特的剑下,这是他人生的悲剧,也是他所代表的政治取向的悲剧。

波洛涅斯维护政治平衡的努力失败了,这样的情节安排具有必然性。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看,波洛涅斯对于政治平衡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机械的。可以说,波洛涅斯对政治平衡的机械的理解和把握从反面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倾向。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理性的开拓性。而政治平衡是人的能动作用协调和引导下的平衡,是理性的开拓作用所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平衡。波洛涅斯机械地理解在他的政治取向中最重要的概念——政治平衡,不能能动地处理与政治平衡相关的问题,不能用理性洞悉政治平衡的真正内涵进而选择自己的立场,不免成为一个失败者。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政治因素不可能永远不发生改变,政治平衡的维系不是靠使某个、某些或所有的政治因素保持不变,而是靠使政治因素的变化与政治形势的发展保持协调。因而政治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波洛涅斯承认新国王克劳迪斯的合法地位从表面上看能够起到保持政治平衡的作用。然而,克劳迪斯的王位是通过可耻的阴谋篡夺的。克劳迪斯的邪恶性以及其王位的非法性使得他的王位中含有着明显的不稳定因素。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和他对于克劳迪斯的挑战即是这种不稳定性的具体体现。克劳迪斯的王位从一开始就包含有极大的被颠覆的危险,而波洛涅斯却把它当作不应改变的政治因素加以维护,并妄图借此维系政治平衡。殊不知,他所竭力维护的政治因素在本质属性中就包含有毁灭性因素因而正处在快速覆亡的过程中,他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阻碍政治关系在动态平衡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因而,波洛涅斯必然成为覆亡中的政治因素的陪葬者。

由此可见,波洛涅斯的死正是人文主义主张的反证。

三 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中失败的维护者

波洛涅斯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哈姆雷特》剧中,他既是一种政治理念的代言人,又是一种文化思潮批判的对象。他是人文主义视野下失败的维护者,所以他也必然成为人文主义所开创的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中失败的维护者。

波洛涅斯对政治平衡的机械的理解和把握代表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思维模式。中世纪的社会思维模式是以神本观念为特征的,在这种社会思维模式中,人对于神的信仰是高于人自身的理性的。波洛涅斯在中世纪社会思维模式的控制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理性的开拓性,机械地理解了政治平衡的内涵。而在人文主义所开创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中,人自身的理性与人对于神的信仰相较,不再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而是获得了很大的话语权利,人的能动性和理性的开拓性得到了强调。波洛涅斯违背了人文主义的主张,未能满足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的要求。

在剧中,波洛涅斯是国王克劳迪斯的忠实追随者,在政治上始终与国王保持一致。波洛涅斯可谓尽心为国王排忧解难,对自己的差事可谓乐此不疲。他只管为克劳迪斯尽心做事,从来不去想老哈姆雷特的死是否另有隐情,从来不去想克劳迪斯得来王位的过程是否合法。从波洛涅斯在剧中的这些作为来看,他对于政治平衡的维护即是对克劳迪斯的被动的追随与服从。他完全放弃了人的能动性和理性的开拓性,从来不能动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探究老哈姆雷特的死因,从来不能动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维护正义,从而排除表面的政治平衡中的隐患。

波洛涅斯最终死在了哈姆雷特的剑下,死在了人文主义代言者的手中,这一情节设置具有必然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哈姆雷特用他解放了的个性和熠熠生辉的思想诠释着人文主义的主张。而他的劍,他刺向波洛涅斯的剑,则表达了人文主义对于波洛涅斯机械政治观的否定,表明了波洛涅斯机械政治观是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的要求的。

四 结语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持久的繁荣。在国内,政治局势较为稳定,宗教改革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宗教矛盾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文化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在国际上,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确立了海上霸权。伊丽莎白女王成为歌颂的对象,她所代表的英国政治平衡体系被视为英国强大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伊丽莎白朝后期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必然导致英国社会对于政治平衡更加关注。《哈姆雷特》中的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形象出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呼声。然而这种反映却是片面的,他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违逆了历史的潮流。

波洛涅斯是维护政治平衡的政治理念的代言人,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批判的对象。波洛涅斯对政治平衡的理解是机械的,这不符合人文主义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和理性的开拓作用的思想倾向,违背了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的要求。

总之,波洛涅斯是政治平衡的维护者,一个失败的维护者,这一政治学定位既反映了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也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这一理念的界定,展示了这一理念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维模式新格局中的应有形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注:本文系中国民航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的新格局——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内涵研究”(项目号:2011kyh01)。

参考文献:

[1] McLauchlan,Juliet.“The Prince of Denmark and Claudius’s Court”[A].Kenneth Muir & Stanley Wells(eds.).Aspects of Hamle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3] 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房产局窗口演讲稿下一篇:公益广告创意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