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2024-09-20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9篇)

1.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篇一

铜水产发【2010】号

关于做好“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专项调研

及当前渔业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水务局、新区农村工作局、水产站: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也是为规划实施“十二五”规划打好基础的一年,为了全面顺利的完成我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摸清家底,规划好、实施好我市“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工作,按照省渔业局“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要求,市水产站决定,在全市开展渔业专项规划调研活动,同时对各区县2010年鱼种生产安排情况进行摸底,请各区县接到通知后,及时部署,安排专人,扎扎实实的做好调研、渔业资源普查和2010年鱼种生产摸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调研工作

(一)专项规划调研内容。

1、渔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

2、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3、渔政管理体系;

4、渔船渔港建设与管理体系;

5、水产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体系;

6、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7、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求

1、理清思路,充分利用本地区渔业资源,全面规划,专业规划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超前性,拓展发展空间,为做强做大本地区渔业发展打好基础。

2、专业规划在三月底将调研结果报市水产站。

二、渔业资源普查

(一)普查范围:辖区内所有用于渔业生产的水库、池塘和淤地坝,下湿地,荒滩荒水,稻田。

(二)调查内容:本辖区内所有的水库、池塘和淤地坝的水面、用途、养殖品种、所属乡镇、村及承包人基本情况,下湿地、低产田、荒滩荒水、稻田等地理位置、面积等(详见附表1)。

(三)有关说明

本次普查将针对辖区内渔业资源(养殖水面、养殖品种、养殖现状等)开展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和渔业资源利用情况,为做好 “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区县水务局要高度重视渔业资源调查工作,成立相应的渔业资源调查组,给予人力和车辆支持,全力做好本次渔业资源调查工作。各区县务必于三月底将普查结果报市水产站。

三、搞好2010年鱼种生产摸底工作

(一)鱼种生产摸底对象及要求:以面积为3-5亩的池塘作为鱼种生产摸底对象。要求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空池待放鱼种不渗漏的池塘,专业户责任心强,并有三年以上的养鱼经验。

(二)鱼种投放:市水产站无偿提供3cm左右鲢、鲤、草鱼夏花鱼种及养殖技术。

(三)鱼种生产专用池塘确定:各区县于3月15日前将摸底情况报市水产站,经市水产站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合格后,定为2010年鱼种生产专用池塘。

联系人:魏蕾菊

联系电话:0919-318110

3附表:

1、渔业资源(水库)调查表一

2、渔业资源(池塘)调查表二

3、渔业资源(淤地坝)调查表三

4、渔业资源(下湿地、荒滩荒水、稻田)调查表四

5、鱼种专用池塘摸底表

二0一0年三月五日

主题词:渔业资源调研鱼种生产通知

铜川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10年3月5日印发

共印15份

2.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篇二

伏季休渔由国家部门批准, 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它规定在每年一定期限内, 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 由于该期限一般定于每年的三伏季节, 因此被称为伏季休渔制度。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此项制度, 最先在东海、南海实施, 1999年南海开始实施, 经过多次对休渔期和休渔区的调整, 目前的实施情况如下:我国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都实行了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 覆盖沿海11个省 (区、市) 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休渔渔船近10万艘休渔范围为北纬12度以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南海海域 (含北部湾) 。休渔时间各海域稍有区别, 但基本在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之间。休渔期所禁止的作业类型各海区也有不同的规定, 如渤海海域禁止除网目尺寸90毫米以上的单层流刺网和钓钩外的其他所有作业类型, 而北纬35°以北的黄海海域禁止拖网和帆张网作业。在禁止范围之内的作业活动在休渔期一律实行“船进港、网封存、证 (捕捞许可证) 集中”。伏季休渔属于“命令与控制型”的政策手段, 管理方式较简单, 管理成本较低, 是迄今为止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施行最为彻底的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一) 短期效果。

实行休渔政策可以确保目标种群幼鱼、幼体的数量达到一定标准, 休渔期结束后, 渔获量的增加以及渔获物质量的提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使目标种群中处于产卵期的亲鱼和处在生长发育期的稚鱼得到保护。

休渔政策之所以选在伏季实施, 原因是绝大多数经济鱼类在这一时期处于产卵高峰期, 此时休渔可以确保其完成正常的产卵、孵化, 以免将过小的幼鱼甚至亲鱼捕捞殆尽, 造成渔业资源数量锐减。

2、伏季为鱼类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 禁渔期过后的渔获物质量和大小都会明显增加。

据黄渤海区和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分析, 伏季休渔前后相比较, 幼带鱼和小黄鱼均增大了8mm以上, 增重约10g, 小黄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也增加了几倍, 对恢复和增加资源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对经济鱼类群落的生产力恢复有一定效果。

例如, 东、黄海区在开捕后, 大黄鱼、小黄鱼、鲳鱼等严重衰退的优质种类资源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回升, 南海区在开捕后的渔获中, 虾蟹类、蓝圆鲹、青鳞鱼、二长棘鲷、带鱼、枪乌贼和海蜇等品种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4、渔获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如东海区主要海洋经济鱼类小黄鱼、鲳鱼的年捕捞产量在伏季休渔实施后的7年中的平均值比实施前5年平均值的相对增幅分别达3.5倍和2.3倍。

(二) 长期效果。

从长期来看, 伏季休渔制度并未显著改善海洋渔业资源恶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渔获物整体质量水平仍然很低。

目前, 传统的黄渤海群系的带鱼、鲆鲽类、真鲷、河鲀、黄姑鱼, 已相继失去渔业利用价值, 东海区传统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支柱鱼类资源”, 除带鱼还能维持一定产量外, 其余的已形不成鱼汛, 且呈现明显的小型化。渔获物组成的90%是青鳞鱼、小公鱼等小型低质鱼类。

2、休渔的效果不能逐年累积。

休渔期结束后, 大量的捕捞投入不仅使当年的休渔效果消耗殆尽, 甚至有可能导致渔业资源达不到休渔期开始前的水平。

3、渔业资源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明显, 鱼类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鱼类群落长度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 大个体减少, 且长度范围变小的趋势。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 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

4、捕捞投入量过大, 超过资源量能承受的范围, 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恢复。

因此, 从伏季休渔的长期效果来看, 渔获物整体质量水平仍然很低, 产量也未能连续提升, 资源结构脆弱, 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未得到显著改观。

二、伏季休渔政策失效原因分析

实施伏季休渔后, 我国渔业资源仍然呈现恶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可以分为非制度原因和制度原因。非制度原因如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是客观存在的, 也确实大大加剧了我国渔业资源的衰退, 近几年来, 我国几大海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以东海情况最为严重。海水污染导致海洋生物生境被破坏, 对渔业资源势必有恶劣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法通过减少捕获量和渔业政策的调整而解决的, 本文在此不作过多讨论。制度原因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伏季休渔制度作为典型的“控制与命令型”制度所固有的一些缺陷导致不能达到理想的资源保护效果;另一方面是我国伏季休渔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无法将伏季休渔的最好效果发挥出来。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伏季休渔在长期中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改善没有明显效果的制度性原因。

(一) 伏季休渔制度所固有的缺陷。

伏季休渔作为一种命令与控制型政策, 本身就带有该类政策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政策的施行中更多地依赖于政府, 渔民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政策的地位, 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刺激, 使其自发地参与到渔业资源保护的决策中去。而渔业资源由于渔业资源本身有着很强的跨界性与流动性, 又近似于经济学概念中的“公共物品”, 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而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实行的许可证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它, 由于持证人数过多, 对捕捞量又没有限制, 更加强了非排他性。用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明显对立地位的方式管理具有这样性质的资源, 会使渔民通过采取包括增大捕捞能力在内的各种可能的手段来提升竞争能力, 以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更大的份额, 而很难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资源的最优效率, 从而造成对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

“命令与控制”式的管理机制和渔业资源的非排他性, 跨界性与流动性使得政策不能与渔民的利益目标相符, 其结果是渔民渔民没有配合, 参与政策的主动性, 无形中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成本和管理成本, 甚至由于政策加强了非排他性, 反而促进了恶性竞争, 使渔民做出试图绕过政府管制, 不计成本代价的行为。因此, 伏季休渔制度更容易鼓励渔民追求短期利益, 而无法对渔民养护资源, 考虑长远利益的主动性起到诱导和鼓励作用。因此, 有许多学者认为, 伏季休渔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制度, 尤其是在捕捞能力中度过剩或严重过剩时, 仅依靠休渔制度来恢复渔业资源, 难度将非常大。

(二) 我国伏季休渔制度的不完善之处。

我国伏季休渔制度自1995年实施以来, 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整, 目前仍有不完善和不尽合理之处, 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伏季休渔制度缺乏针对性, 难以对不同种类和生长特征的鱼类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虽然大多数鱼类的产卵期都在三伏季节, 但我国渔业资源类型繁多, 产卵期一定不会完全相同, 这就造成我国制定的统一休渔时间与某些种类的产卵习性不相符而达不到保护作用。如根据东海带鱼群系的生物学特点, 国家1988年规定的东海产卵带鱼保护区禁渔时间为5月1日至6月30日, 而目前伏休禁渔时间从6月16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 两者显然不相符。目前统一在伏季、按海区先后休渔, 与部分鱼类生长规律不符, 难以对所有种类鱼类实现保护。

2、资本投入控制不足导致捕捞能力严重过剩。

我国目前的渔船数量和捕捞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渔业资源所能负荷的数量, 这些资本的投入无法收回, 因此恶性竞争就会出现, 导致渔民采用底拖网等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作业手段, 捕捞未达到标准的幼鱼等等现象。

3、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

休渔期结束后, 大量的捕捞投入不仅使当年的休渔效果消耗殆尽, 甚至有可能导致渔业资源达不到休渔期开始前的水平。目前没有配套措施和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伏季休渔制度无法很好地发挥其效果。

4、渔业管理机构得不到财政支持来保证其正常运作和执行力。

省、市、县三级渔政机构绝大多数属差额管理甚至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所收取的渔业资源费、渔业资源损失赔偿费和罚没款。这种以费养政的模式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 各项费用的减少越来越无法保障渔业管理机构的正常运作, 使之处于左支右绌的尴尬局面中。

三、政策建议

为了克服渔业资源的有限性, 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政策措施, 总体而言, 这些措施可归为如下三种范式:“命令与控制”式渔业管理方法、基于市场的渔业管理方法及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方法。其中, 休渔制度属于“命令与控制”式渔业管理方法, 而“命令与控制”式的管理机制如上文所述, 对于渔业资源这种非排他性、流动性和跨界性很强, 很难界定产权的特殊资源来说, 由于将渔民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且由于不能与渔民的利益目标相符, 很难收到理想的资源保护效果。世界上各个渔业资源大国如美国、新西兰、冰岛等所制定的管理制度都表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由“命令控制型” (如休渔期和休渔区制度) 向“经济激励型” (如配额捕捞制度) 的制度转变;二是由“投入控制型” (如限制渔船投入) 向“产出控制型” (如限额捕捞制度) 转变。这种转变提高了渔民的自主选择权在渔业资源保护中的主导地位, 主要通过渔民作为经济人做出的理性选择而达到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而使得渔民经济收益和渔业资源保护共同实现。因此, 尽管我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如渔业从业人口众多, 就业机会较少, 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仍然较低, 实行”经济激励”型管理制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但是管理政策向这种方向调整将会是必然的趋势。因此, 本文提出的渔业资源保护政策建议如下:采用限额捕捞制度与伏季休渔制度结合, 综合使用“激励控制型”和“命令控制型”政策。这样, 一是可以解决休渔期过后渔民过度捕捞, 恶性竞争的问题, 使伏季休渔政策的效果延长, 并可以逐年累积, 从而使群落、种群结构得到改善, 对渔业资源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二是捕捞能力过剩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降低渔业的自由准入程度, 使得渔船量稳定在一定水平;三是限额捕捞制度作为渔业资源管理中“经济激励型”政策中的基础性政策, 可以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实施其他“经济激励型”政策如配额捕捞制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推进后续的政策改革。

同时, 对于我国目前的伏季休渔制度, 也有有待完善之处, 本文提出的建议有:1、根据不同种鱼类生长繁殖期的不同, 确定更有针对性的休渔期, 避免出现休渔期与繁殖期不匹配的现象;2、加强对渔民关于伏季休渔政策的宣传教育以使渔民更自觉地配合实施该项政策;3、改变以费养政的管理模式和渔政机构差额管理甚至自收自支的情况, 将渔业管理人员纳入政府编制, 保证渔业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渔业管理人员的收入, 以确保政策的实施。

四、结语

短期来看, 实行休渔制度对确保目标种群幼鱼、幼体的数量达到一定标准, 提高渔获物质量有一定的效果。然而, 从长期来看, 伏季休渔制度并未显著改善海洋渔业资源恶化的趋势, 可以认为伏季休渔制度是一项“治标不治本”的制度, 因此除了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不足之处以外, 由“命令控制型”政策向“经济激励型”政策如配额捕捞制度才是我国渔业资源管理政策未来的方向, 引入市场机制的力量进行渔业资源的管理也是各渔业大国普遍的政策趋势。我国可以先采用限额捕捞制度与伏季休渔制度结合作为政策转型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艳明, 包特力根白乙.中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研究[J].河北渔业, 2010.9.

[2]朱玉贵.中国伏季休渔效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刘桂茂, 陈楚荣.南海区2000年伏季休渔成效及问题[J].海洋渔业, 2001.8.

[4]徐汉祥, 刘子藩, 宋海棠, 周永东.东海伏季休渔现状分析及完善管理的建议[J].现代渔业信息, 2003.1.

[5]林学钦.伏季休渔实施十年.论我国渔业资源和资源管理问题[J].厦门科技, 2004.6.

3.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篇三

关键词: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地域结构;组织结构;SCP范式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休闲渔业成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作为海洋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新兴产业,海洋休闲渔业是现代渔业向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1],集水族观赏、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和消遣娱乐等为一体,是大力提升海洋渔业附加值的一种渔业经济形式。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多以海洋捕捞、养殖为主,传统渔业是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渔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但是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捕捞效益严重下滑。因此,如何实现传统渔业转型、充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加快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正在思考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域辽阔,海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是鱼类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全国岛屿众多,海滩涂资源广阔 ,是海水养殖的乐园[3]。这些诸多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海洋休闲渔业的發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近些年来,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小、缺乏特色、统筹规划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休闲档次有待提高等。为此,如何实现海洋休闲渔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可以带动渔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渔业经济增长、实现渔船渔民转产增收,是丰富渔民生活、提高渔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内在要求和长足动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1.1 样本选取

本文从国家农业部所公布的264家第一批和第二批 “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中挑选出沿海省份的111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然后通过网络搜索和电话问询的方式查找得到属于海洋型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0家(第一批中包含20家、第二批中包含20家),并对这40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进行相关分析。

1.2 海洋休闲渔业比重较小,发展缓慢

根据样本,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见表1)后,进行如下分析。

由表1相关数据计算可得,目前我国40家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在沿海省份的111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中所占比例为36.04%。其中,在第一批中,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所占比例为41.67%;在第二批中,其所占比例为31.75%。相对于我国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近海资源来说,海洋休闲渔业总体比重较小,发展比较缓慢,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1.3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从所在地区方面进行分析,依据传统地理分区,把东部沿海11个省份划入东北地区(含辽宁省)、华北地区(含河北省和天津市)、华东地区(含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福建省)和华南地区(含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对各地区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进行统计(见表2)。

由表2可知,除华东地区外,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较少并且呈减少趋势,尤其是华南地区的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只有2家,仅占总数的5%,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华东地区在全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有26家,占65%;东北和华北地区发展一般。海洋休闲渔业在各地区间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从所属海域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公认的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域分界线,笔者将40家海洋型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进行分类,各海域所占数量及比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最好的是黄海海域,有15家,东海海域紧随其后,有14家,这两个海域占总数的72.5%;发展较差的是渤海海域,占22.5%;最差的是南海海域,仅占50%。全国海洋休闲渔业在各海域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悬殊。

2 海洋休闲渔业的地域结构剖析

2.1 样本选取

笔者选取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中含有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省份为样本,分别统计相关省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总数及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见表4),然后进行分析。

2.2 数量关系分析

由表4可得,沿海各省份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数量超过10家的依次是山东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和福建省;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数量超过5家的依次是山东省、辽宁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他绝大多数省份虽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较多,但是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很少,两者之间缺少明显的数量关系,整体呈现参差不齐的数量分布格局。下面着重对两者数量较多的省份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图1 主要省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数量统计

若仅以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为衡量指标,则由图1可得,休闲渔业发展较好的五省份,其海洋型休闲渔业比重也相对较高,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可大致用函数表示为Y=2x(x表示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Y表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总数),呈现正相关趋势。

2.3 空间格局分析

空间格局是指一定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与配置,反映指定区域内要素分布的疏密程度,一般分为随机格局、聚集格局和均匀格局三种类型。

本文以各省份海岸线(大陆海岸线与岛屿海岸线之和)的长度为横坐标,各省份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为纵坐标,绘制四象限图(见图2),分析海岸线长度与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数量分布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一象限是海岸线长度大于3 500 km,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多于5家的省份所在区域,包括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第二象限是海岸线小于3 500 km,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多于5家的省份所在区域,包括辽宁省;第三象限是海岸线小于3 500 km,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少于5家的省份所在区域,包括河北省、江苏省、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象限是海岸线大于3 500 km,海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少于5家的省份所在区域,包括广东省。目前来看,辽宁省海洋资源利用相对充分,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较好;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凭借较长的海岸线,利用丰富的近海资源,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优于其他省份;广东省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尽管存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却相当缓慢;其他沿海省份海岸线较短,休闲渔业的发展也欠佳。

图2 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所在省份分布

图3 海洋型休闲渔业主导省份

仅以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量为衡量指标,纵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布(如图3),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呈现聚集格局状态。结合我国的海域划分,位于渤海海域的辽宁省、位于黄海海域的山东省(除滨州市的一家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位于渤海海域外,其他的均属于黄海海域)、位于东海海域的浙江省和福建省均可在所属海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并且这四个省份在东部沿海的分布距离相对适中,可以引领和带动周边省份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渤海、黄海、东海海域的海洋休闲渔业联动发展。但是,目前南海海域的休闲渔业发展相对缓慢,广东、广西和海南三个省份应充分利用南海独有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资源优势,尽快找到一种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加快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

综上分析,海洋休闲渔业要获得快速持续全面发展,应形成“以点带面,周边辐射,整体提升”的空间格局,以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好的省份为核心,形成有效的辐射圈,带动某个区域的发展,几个区域齐头并进,进而实现全国海洋休闲渔业整体的大发展。

3 海洋休闲渔业的组织结构分析

组织结构作为一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展现了组织内各部分在空间位置、排列次序、各要素聚散分布以及层级联系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组织结构是组织成员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对权、责、利等方面所形成的竞合结构体系。组织结构一般分为部门结构、职能结构、层级结构和职权结构四个方面。

笔者以网络搜索的方式,对全国40家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进行调查后,着重从组织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尤其是资产组织形式,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资产组织形式的数量分布

由图4可得,与第一批相比,第二批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资产组织形式变化不大,公司制仍占绝大部分,约为总数的75%。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独资企业等资产组织形式变化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批中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下面针对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所采用的资产组织形式进行分析:

相对于其他资产组织形式来说,公司制是一种较高级的形式,采用这种形式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密切的关系。鉴于这33家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位于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采用公司制这种资产组织形式符合资产组织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首先,公司制组织层次清晰、组织结构明了,上下级之间沟通顺畅,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部门负责人职责明确、拥有自主决策权同时又受上级管理层的制约。其次,实行公司制利于增强企业筹资能力,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提升企业的实力,使公司资产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经营管理越来越科学规范,可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总之,实行公司制既可以发挥内部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整体处于一种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状态中。因此,大多数企业比较青睐公司制。

但是,就某些在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较弱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来讲,也会选择专业合作社这种比较初级的资产组织形式。休闲渔业合作社是由当地政府或村委会成立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当地政府或村委会带头进行项目试点并组织号召渔户自愿加盟的一种资产组织形式[4]。这种组织形式是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社内成员的利益,实现社内成员与合作社的互利共赢。休闲渔业合作社作为区域内的休闲渔业统一管理机构,对自愿加盟的渔户进行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个体间的恶性竞争,实现用一致的声音对外,实现加盟渔户和合作社的利益一体化。虽然这是一种松散的合作,但是可以促进休闲渔业初期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是资本主要或全部由国家投入,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在融资、税务、政策、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优势,但是也存在经营效率低下、竞争意识薄弱、缺少监督等弊端。事业单位主要是以发挥政府职能、提供公益服务为宗旨的单位,更多的是体现服务性和公益性,以追求社会利益为主。独资企业是个人承担全部风险和获得全部经营收益的企业,组建程序简单,经营管理自主灵活,但是难以筹集大量资金,企业经营规模有限,业主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连续性差。

4 基于SCP范式的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现状评价

SCP 范式模型,最初是由以梅森(Mason)教授及其学生贝恩(Bain)、艾德曼(Adman)等学者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所创立的,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所谓 SCP,是对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的简称[5]。按照SCP范式的理论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6]。针对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基于SCP范式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今后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的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参考。

4.1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结构

4.1.1 市场集中度 根据海洋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数据统计(见表4),除山东省占总数的1/4、辽宁省占总数的1/5以外,其他省份的数量分布比较稀少。可见,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集中度,但是总体来讲,集中度较低,正处于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

4.1.2 产品差异化 虽然我国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分为生产经营型、休闲垂钓型、观光疗养型和展示教育型[7],但还是以渔家乐和海上观光为主,产品的低水平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休闲类产品的极易被模仿性,使得许多海洋休闲渔业企业怠于开发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致使休闲渔业产品几乎千篇一律,地区间的休闲渔业产品缺少独特性,很难凝聚和提升核心价值,不利于形成特色品牌。

4.1.3 进入与退出壁垒 一方面,沿海渔民可以利用原有的设备设施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投入成本低、转型较快;另一方面,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处于发展初期,几乎还没有形成足够规模可以影响市场的企业;另外,作为一种振兴地方经济的新兴产业,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准入门槛较低。因此,海洋休闲渔业的行业进入壁垒较小。但是,海洋休闲渔业的固定资产设备专用性较强,向其他产业转换比较困难,退出壁垒相对较大。

4.2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行为

4.2.1 价格行为 由于当前海洋休闲渔业产品的雷同现象严重,市场集中度较低,各企业往往在重复的市场推销趋同的产品,不能形成定价优势。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小,商家为了获利,会展开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甚至是恶性的价格战。

4.2.2 合作行为 鉴于多数海洋休闲渔业企业是传统渔业或农业集团下的子企业,因此相互之间的合作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依附于这个集团,由集团进行控制和运作。加之一定区域内海洋休闲渔业企业较少,很难形成规模集聚和产业联盟,在客观上也减少了彼此间合作的可能性。

4.2.3 竞争行为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知名度经济[8]。海洋休闲渔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的运用,离不开有效的宣传促销活动。目前大多数海洋休闲渔业企业在品牌、营销和扩张等方面的竞争不明显。品牌竞争意识不充分、广告宣传营销欠缺,参与者多以当地和周边的游客为主,企业和产品知名度较低,辐射半径较小。

4.3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绩效

4.3.1 经营绩效 宏观上看,海洋休闲渔业的产业体系会逐步完善,市场规模会逐渐扩大;从微观上看,我国休闲渔业的产值仍然较低。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计算可得,从2003-2012年这十年间,其产值比例均不到2%,则海洋休闲渔业的产值比例更小,并且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海洋休闲渔业行业整体的经营效益偏低。

4.3.2 企业成长 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多数经营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经营,这使得整个行业规模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鉴于海洋休闲渔业的专项数据很难查到,本文利用休闲渔业的产值数据作参考,预测海洋休闲渔业企业的成长状况。虽然休闲渔业产值较低,所占比例很小(海洋休闲渔业的比例更小),但是增长率较高,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可见,大多数海洋休闲渔业企业正处于成长期,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有力措施,为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4.3.3 产品与服务 多数海洋休闲渔业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支撑进行创新求异,致使海洋休闲渔业产品趋同、缺少特色品牌,游客选择的余地较小。并且,当前从事海洋休闲渔业的服务者,多数是从传统的捕撈业或者农业转移而来,文化教育程度偏低,服务意识欠缺、服务技能不到位,很难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游客满意度还有待于提高。

参考文献:

[1]

江荣吉. 海洋休闲渔业经营管理[J].中国水产,1992(7):47-52

[2] 李季芳.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中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5-38

[3]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212/18225629740.shtml,2008-12-12

[4] 董志文,吴风宁.山东省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3):12-17

[5] 龚琴.基于 SCP 范式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组织及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6] 赵蕾.杨子江.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386-390

[7] 闵宽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4):21-23

4.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篇四

2018年4月28日上午,我厅召开了2018渔业资源增殖工作视频会议。厅有关处室、单位从各自职能出发,对2017渔业资源增殖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2018工作意见和建议;16地市海洋与渔业(主管)局结合各自实际,分析了当前增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宋继宝副厅长主持会议并做总结讲话。

会议确定

2018全省渔业资源增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王守信厅长在2018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全省海洋与渔业“发展转换年”为契机,以打造“放鱼养水”生态品牌为主线,以省级渔业增殖示范站创建为抓手,继续创新思路、强化管理、加大宣传,促进渔业资源增殖高质量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建设和水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强调

2018年我省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应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增殖站(示范站)管理,加强增殖技术培训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好2018增殖放流项目,做好实施方案制定、回捕生产统计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三是组织实施好“测水配方”试验。四是进一步完善放流政策法规体系。五是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社会放流活动。六是继续加强增殖放流同步宣传。

5.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篇五

(1)人事管理过于关注操作,而忽略战略性。现在虽然已有许多企业将人事部门改换成人力资源部门,可是在功能方面以及角色的扮演上并无显著的改变,大多数仍承袭以前人事部门的工作,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因此,人事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一些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像,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事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从而难免成为一个无法与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2)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在企业里通常的观念是,一谈起人事管理,大家往往一下子就同人事部门联系到一起,即那是人事部门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得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出来。这使得人事管理通常以一套员工管理行为的面目出现,缺乏内部统一的结构,无法体现出企业的中心目的。同时由于缺乏做出政策决策时所需的内部统一的结构,在塑造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时,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事后反应性的而非事前反应性的。

(3)人事管理者素质低。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人事管理无专业可言,什么人都能干,企业的人事部门成了“无专长人员的收容所”,这导致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组织中其它职能相比是较低的,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只知道处理例行日常事务,机械被动,不做研究、分析,管理凭经验,不了解业务,有的人在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了好多年,却不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对业务人员的资格要求,难以起到支持业务发展的作用。

6.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篇六

1 渔业生态环境现状

1.1 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的统计[1],2006年,我国15个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监测面积为1 641万hm2。监测结果(含量):无机氮0.027~0.658 mg/L、活性磷酸盐0.002~0.068 mg/L、化学需氧量0.39~2.14 mg/L,其中超海水水质一类标准的面积分别占监测总面积的71.9%、67.1%和17.0%;油类含量为未检出至0.101 mg/L、铜0.000 8~0.008 7 mg/L、锌0.005~0.064 mg/L、汞0.000 02~0.000 22 mg/L,其中超渔业水质标准的面积分别占监测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5%、12.8%、8.2%和6.4%。与2005年相比,无机氮和锌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活性磷酸盐基本稳定,石油类、化学需氧量、铜和汞的污染范围有所减小。2006年我国21个海水重点养殖区监测面积为221万hm2。监测结果(含量):无机氮0.020~0.660 mg/L、活性磷酸盐0.004~0.052 mg/L、石油类0.016~0.147 mg/L、汞0.000 01~0.000 46 mg/L。其中,超海水水质二类标准的面积占监测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4%、4.6%、12.6%和3.6%。与2005年相比,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的污染范围有不同程度减小,汞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

对25个海洋重要渔业水域中沉积物质量的监测结果(含量)为:石油类11.9~517.1 mg/kg、铜1.99~53.46 mg/kg、镉0.007~1.150 mg/kg、砷1.75~88.67 mg/kg、铅4.03~87.40 mg/kg、汞0.005~0.230 mg/kg。其中,超渔业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5.9%、43.7%、50.0%、45.5%、12.0%和8.3%。

23个海洋重要渔业水域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29~7.13 mg/m3,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75~47 040)×103 ind/m3,浮游动物生物量为86~2 699 mg/m3。

1.2 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的统计[1],2006年,我国41个江河重要渔业水域监测面积为63万hm2。结果(含量)为:总磷0.005~0.450 mg/L,非离子氨0.002~0.066 mg/L,高锰酸盐指数0.13~16.65 mg/L,石油类0.003 5~1.140 0 mg/L,挥发性酚最高达0.058 0 mg/L,铜、锌、铅和镉最高含量分别为0.094 mg/L、0.200 mg/L、0.110 mg/L和0.010 mg/L。其中,超渔业水质标准或超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的超标面积占监测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8.2%、10.6%、32.7%、7.1%、16.8%、15.4%、0.5%、9.2%和12.8%。与2005年相比,总磷和挥发性酚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铜、锌和铅的污染范围有所减小。

2006年,我国17个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监测面积为133万hm2。结果(含量)为:总氮0.85~4.21 mg/L、总磷0.02~1.27 mg/L、高锰酸盐指数2.40~26.60 mg/L、石油类0.005~0.411 mg/L和铜0.001~0.150 mg/L。其中,超渔业水质标准或超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的超标面积占监测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4.5%、77.1%、58.4%、23.1%和16.5%。挥发性酚、锌、铅、镉均符合评价标准,汞、砷除内蒙古自治区达里湖鲫、瓦氏雅罗鱼产卵繁殖场超过评价标准外,其它监测水域也均符合评价标准。与2005年相比,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及铜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

江河渔业水域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06~29.10 mg/m3,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叶绿素a平均值为1.14~44.46 mg/m3。江河渔业水域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01~27.89)×108 ind/m3,湖泊、水库渔业水域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9.90~30.34)×108 ind/m3。江河渔业水域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5.0~3 253.0 mg/m3,湖泊、水库渔业水域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16.3~9 660.0 mg/m3。

2 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赤潮、水华频繁发生,对渔业的危害加重

随着水域环境污染的加剧,近岸、江河、湖泊中氮、磷含量不断升高,渔业水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赤潮、水华发生频率逐年升高。2000年以来,赤潮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多,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赤潮发生次数分别高达96次、82次和93次[2];赤潮的多发海域北移,逐渐影响到黄海和渤海海域,且持续时间长,一般为1个月。赤潮、水华的频繁发生,导致水质变劣,养殖的鱼、虾、贝类死亡,造成了渔业重大经济损失[3]。

2.2 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产品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导致养殖水体环境恶化,养殖病害频繁发生,新的流行性病害种类不断出现,受影响的养殖种类越来越多,受影响的区域和影响的程度不断扩大,发病区域的水产养殖生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虽然我国水产品质量总体符合相关标准,但局部水域存在部分水产品(主要为贝类)体内油类、铅、镉等含量偏高,质量呈下降趋势,水产品中的有些残留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4]。由养殖水域环境引发的水产品质量问题,不但导致我国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对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渔业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渔业损失巨大

近年来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仅污染水域,还造成渔业经济巨大损失。根据统计[1],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 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其中,海洋渔业水域共发生污染事故87次,污染面积约4.9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7亿元;内陆渔业水域共发生污染事故1 376次,污染面积约4.5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16亿元。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影响了渔区社会稳定。

2.4 渔业水域生态功能明显退化

环境污染导致渔业水域生态功能明显退化,具体表现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如曾是渤海最重要渔业种类的对虾、小黄鱼、带鱼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而小型中上层鱼类成为渤海的优势种,导致渤海生物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5];又如东海传统的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早的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小黄鱼和带鱼年渔获量中均以补充群体和幼鱼为主[6]。种类的交替、数量下降、渔获个体小型和低质化,严重制约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生物物种减少;底栖生物生物量明显降低,如1998年长江口区底栖生物生物量为4.79 g/m2,仅为1982年的11.4%,近年来进一步降至1.00 g/m2以下[7];饵料基础严重衰退;经济鱼类等水产生物产量下降;水生野生物种、国家保护的水生生物急剧减少和消失[8,9,10]。

3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与实践正在日益加强。如采用投加表面活性剂,投加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菌剂,投加氮、磷营养盐等方法,治理海面、海滩的油污染[11];使用生物积累和生物吸着、生物氧化和还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金属—有机络合、配位体衰减等生物修复方法对无机物进行固定、移动或转化,改变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特性和形态,从而治理沉积物和水环境的无机污染[12,13];根据真菌的降解作用,对受多种有毒化学物污染的水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新方法等[14,15]。

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综合治理与技术的实施而发展的,我国的生态修复研究还刚刚起步。在近海石油污染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先后开展了“用长效肥料提高微生物分解海面油膜试验研究”,“海洋丝状真菌降解原油研究”,“海滩油污生物去除应用研究”等。这些研究工作为海上和海滩石油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石油降解优良菌株制剂和天然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营养剂的开发打开了应用大门。

在工农业废水处理、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等方面,我国近些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曾先后开展了“虾池养殖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方法及机理”[16],“甲基营养菌醌蛋白催化甲胺磷农药解毒机理”,“近岸海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城市污水排海有机污染物和磷的转移动力学”,“高效节能新型生物膜法处理污水机理及技术”,“海湾污染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及红树林净化环境效应”等较大范围研究。如养殖废水生物处理与净化技术,高效节能新型生物膜法处理污水技术,甲基营养菌醌蛋白催化甲胺磷农药解毒技术,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真菌去除技术等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在天然渔场环境修复方面,通过设置人工鱼礁,对改善与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养护并恢复渔业资源产生明显效益[17,18]。通过对滩涂、导堤移植放流贝类等底栖动物的生态修复措施,促进底栖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已基本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河口导堤型底栖动物群落[7,19,20]。通过对天然渔业水域放流鱼、虾、贝、海蛰等多品种苗种,增加海域的幼体数量,促进海域渔业资源的增殖[21,22]。

4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4.1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诊断和预警技术

因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物以及环境恶化导致暴发的有害生物,不仅对渔业产业,而且对人类、消费者的健康都会产生危害。确切了解这些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分布、污染状态、发展趋势等,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防治渔业水域的荒漠化,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的生存空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的研究将主要围绕渔业环境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有效监测体系(特别是生物监测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各类环境样品中痕量污染物质(特别是环境激素类)快速分析方法的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等开展。重点研究污染监测生物指示物种的选择,各类环境样品中痕量污染物质分析方法,水质、底质、生物体污染的快速检测技术,各主要生态类群生物数量的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的动态演替,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该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在时间上的变化,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评估及原因的诊断,生态环境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

4.2 渔业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安全评价技术

以往的研究中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生物对重要经济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致毒现象被发现。今后的研究将致力于开展对这些现象机制的探索,对有害物质和生物在环境中的不同存在形态,生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与代谢规律,低含量污染物的亚致死效应,胁迫的后果评价,富营养化、赤潮及水华发生机制与预测,污染物的生态学原理及新技术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重点对需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有机氯化合物和其它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石油烃、天然毒素、人工药物、病原菌等)开展研究,掌握它们在自然水域中对经济水生动物、珍稀水生生物和它们所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不利影响。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实验,了解污染物的遗传、生理和生化毒性以及作用机制(低含量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亚致死效应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等),并弄清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沿食物链转移、代谢规律等),污染物对鱼类种质的影响,其污染生态学的后果。由此建立安全评估模型,探索有效的毒性诊断、缓解或治疗途径,促进污染生态学的新方法论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3 清洁养殖与退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不争水,不争地,以修复和重建现有的渔业水域环境来长期保持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的产量和产值,并为新世纪世界渔业的发展作更大贡献,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内容。今后的研究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水域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开发和保护的机制,为解决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问题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养殖生态环境调控理论与技术,清洁养殖生产环境保障技术,退化的天然渔场、增养殖水域生态系的环境变化(环境变迁与生物资源变动和优势种演替机制,污染物降解的生化过程等)诊断技术,生态环境污染损害的生物修复技术,人工生态环境设计和运用技术。由于不同退化生态系统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加上外部干扰的类型和强度不同,导致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退化类型、阶段、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渔业水域生态系统重建与修复过程中,选择典型的退化渔业水域,围绕被重建与修复的对象,确定渔业水域的结构与功能,诊断退化原因、退化类型及退化程度,作出退化渔业水域的健康评估;结合重建或修复目标,提出重建或修复技术方案,进行重建或修复的实地试验和示范,建立几种典型的退化渔业水域重建或修复技术。

4.4 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技术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是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技术和措施两方面的研究,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渔业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重点根据水域环境污染的背景值、环境容量,污染物质的物理输运、相互交换、化学迁移和积累,污染源入海的通量和各类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不同存在形态及其毒理,研究更合理的水质、生物体质量标准体系,放养及养殖渔业与水体环境协调的关系,渔业环境容纳量和渔业水域的功能区划,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及其损失评估技术,建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标准和评估技术。

摘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命脉。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根据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2006年的监测结果和近年在渔业水域开展的生态环境养护研究工作,概要分析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养护研究现状,提出中长期内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围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诊断与评估技术、渔业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安全评价技术、清洁养殖与退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7.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篇七

摘 要:“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六大子平台之一。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求,从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特点和需求分析出发,全面阐述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平台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资源整合和建设特色数据库为主线,对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具有意义。

关键词: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31

Abstract: "Technology document platform" was the "Basic Condition platform of National Science" was one of the six architectural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condition platform, we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design idea of this platform and the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key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The platform service focused o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platform was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The platform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Key words: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ervice plat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进程随之加快,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交流、深加工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依赖。科技文献数据是科学数据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科技文献数据的完备程度、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知识储备力、信息占有力、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服务平台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实施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是科技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服务区域研究工作的科技文献平台,整合离散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区域科技文献的利用提供平台支撑,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2004年,科技部颁布《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要加强六大平台建设的主导思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简称“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六大子平台之一,它的建设直接影响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力等各项事业的进展,因此其建设意义也更显重大。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1 科技文献资源特点分析

科技文献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科研成果,也反映着科技发展的过程。科技文献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进程,对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天津市渔业科技文献收藏机构大部分仍存在条块分割、资金不足、馆藏重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科技文献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共建共享工作有待进一步实施。为落实国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2013年开始,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围绕天津渔业信息体系建设目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国家战略部署,开展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优势,建设渔业特色数据库。建设面向天津渔业科研、技术推广、生产企业、渔民科技创新的“互联网+科技资源+情报服务”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为实现农业文献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馆藏渔业科技文献资源的主要类型是:纸本资源,包括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自建特色资源,包括科技交流、科研报告、会议文献等内部资料;电子资源,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光盘资源,包括以光盘为载体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光盘等;远程网络资源,包括仅购买了使用权但本地没有数据存储的外文期刊资源。

2 科技文献平台研究目的

建设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基本思路,确定目标任务、重点内容、管理和运行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共性技术支撑。离开实际需求,平台将失去根植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石。为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抓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发展契机,针对天津渔业文献资源特点,努力构建渔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天津市的渔业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文献支撑。

本平台主要设计目的是实现渔业文献管理的各业务环节的全面计算机化管理与数据共享,使渔业文献管理的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化,将渔业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和其服务高度集成。

3 科技文献平台构建思路

3.1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3.1.1 安全功能模块 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创建、读取、修改或删除本系统的关键数据。在此模块中,对于不同的授权用户采取分组权限机制;对关键数据与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如账户口令、申报数据文件、数据库部分程序脚本等加密保存;对于像账号、密码等数据,采取了MD5加密方法。

3.1.2 图书采访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图书预订、图书验收、账目统计、采访数据管理等4个功能。

3.1.3 编目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书目查重、编目著录、采访到编目书目的移交、编目书目到典藏书目的移交、编目输出和建立数据库索引等4个功能。

3.1.4 连续出版物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连续出版物的订购、编目、装订和专门针对连续出版物的查询统计等4个功能。

3.1.5 图书资料流通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流通管理(统计分析、图书预约、借还、罚款和赔书等功能)、藏书管理和读者管理(包括读者信息的查询、编辑和统计等功能)等3个功能。

3.1.6 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管理功能模块 自定义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的管理功能。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大量文献具有良好的辨识功能,本系统引入一维条形码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图1)。其中包括采访工作中的订单号、发票号、登录号等;编目工作中的分类号、ISBN号、书次号、著者号、卡片号等;连续出版物工作中的卷(期)号、期刊排架号、ISSN号、CN号、邮发号等;文献管理工作中的图书号、文献号、报告号、专利号、流水号、馆藏号等;流通管理工作中的读者号等(图2)。

3.1.7 报表打印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涉及的所有表格提供打印。

3.1.8 关键数据修改的历史记录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中的关键数据予以修改时进行相应日志的记录。

3.1.9 异常退出后的恢复功能模块 可以针对异常退出提供恢复历史数据,重新设置本地文件和数据库端的状态记录,同时可以自动恢复本系统;与此同时,将异常退出后返回的情况记录日志。

3.1.10 基于安卓平台移动终端的书库清点系统模块 提供在移动终端上开发的程序所需要的用于图书资料的清点、借阅、归还等现场操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3.1.1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功能模块 根据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特点,设计和开发一套完整的微信平台,便于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3.2 平台的系统设计

3.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本系统分为五大子系统: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索引编制与检索子系统、连续出版物子系统和流通子系统。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3.2.2 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设计 包括馆藏渔业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渔业科研管理数据库、内部渔业资料数据库。

3.2.3 信息发布平台设计 信息化平台前台由“首页”“平台简介”“馆藏概况”“电子资源”“读者须知”“帮助”共6部分组成。实现平台介绍、职工信息建立、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功能(图4)。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资料管理系统以及微信管理系统4个模块(图5)(用户登录后方可使用)。

图书和期刊管理系统:点击主页图标即可进入图书馆管理系统(点击“期刊”即可进入期刊库,期刊的预约与检索方法与图书相同,图6以图书为例)。

预约借阅:在登录且预约未满状态下点击预约即可对图书进行预约(预约保留时间为2天,2天内不办理借阅手续,则预约自动取消)(图7)。

科研数据管理系统:进入此系统,需要管理员授权。经管理员授权后,方可进入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图8)。

内部资料管理系统:内部资料可以进行预约借阅(可在“资料检索”栏中通过名称、作者、出版社进行检索)(图9)。

微信系统:扫描二维码图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图10)。

3.2.4 移动终端设计 本平台采用基于安卓的移动终端进行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和书库盘整,包括对书籍信息、图书数量、书架资料、运行日志的增删改查操作(图11)。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平板电脑进行文献的借阅、归还操作和文献资料盘库操作等(图12)。

3.2.5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本平台为管理员提供了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

第一,图书、期刊、内部资料和科研档案的维护功能(图14)。

第二,借阅管理:方便管理员对文献资料借阅情况进行管理(图15)。

第三,新闻管理等其他功能(图16)。

4 分析与讨论

4.1 平台日常工作

4.1.1 图书和期刊的借阅基本流程(图17)

4.1.2 平台建设日常工作(图18)

4.2 实现全面的计算机管理

通过该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发挥渔业科技文献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把渔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深化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加快天津市都市型渔业发展步伐提供重要文献支撑。

4.3 引入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国内外均有众多盘点工具应用于营销和借还图书管理,但几乎都需要大型机器做辅助,而本平台的盘库软件主要基于安卓平台和条形码管理,有效提高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可靠、获取信息快速等特点。

4.4 利用微信平台与读者互动

微信平台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交互平台,本系统创新地引入了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了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和黏性。

5 平台展望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科学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是大数据领域的十大工程之一。在未来5~10年,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我们探索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渔业数据采集挖掘和处理中,积极开发服务于创新主体的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实现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EB/OL].(2007-08-13)[2016-08-30]. http://www.most.gov.cn/tjcw/tczcwj/200708/t20070813_52389.htm.

[2]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15)[2016-08-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3]杜春光,杨广林.我国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现状及对我省平台构建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7(3):52-54.

[4]葛慧丽.基于科技创新服务的区域科技文献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情报,2011,31(6):46-49.

[5] 王立华,孙璐,孙英泽,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增刊):201-206.

8.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篇八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多的城市缺水,其中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水涝以及旱灾,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水污染情况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工厂污水治理不达标。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治理不到位,废水流入江河,造成水污染。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廉价低质的肥料的使用。容易溶解而被冲入水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造成水的污染。牲畜饲养场的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中,造成水污染。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近年来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中,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水质,严重的使水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三、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在生活用水中,人们会养成重复利用的习惯。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

3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

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

4废水利用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冲厕所等。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四、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

1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对全国31个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污水的4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城市地表水,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9.我国钢铁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及思考 篇九

为此钢铁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才结构,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能力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

一、2005-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

人力资源统计基本情况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我中心对钢铁行业2005-2010年人力资源进行了有关数据调研统计。参与统计企业钢产量的比例达到全国产钢量80%以上,本文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实性,其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基本代表我国钢铁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1.职工文化结构情况

2010年,在参与统计的企业中,博士生人数为878人、硕士(包括研究生班、双学士学位)14756人、本科145002人、专科216287人、中等职业教育150938人、高中249890人、初中及以下199916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其中女职工博士106人、硕士3251人、本科37029人、专科53568人、中等职业教育30511人、高中38922人、初中级以下37708人。

图1 2010年职工文化结构

图1说明我国钢铁行业人才结构还有待优化,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偏少,高学历文化结构人才还有待提高。

2005年与2010年相比,统计企业中,博士研究生比例增加了%,硕士生增加了1%,本科生增加了%,专科生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减少了%,高中生减少了%,初中及以下减少了%。

表2表明伴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由粗放式发展逐步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钢铁行业对员工的需求总体上呈现出“学历由低到高”的趋势。

2.职工职称结构情况

2010年参与统计的企业中,获得高级职称的职工为27526人,中级职称的职工为79474人,初级职称的人数为90237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其中女职工高级职称6515人、中级职称24011人、初级职称22785人,具有职称的员工占职工总数的%。

2005年与2010年相比,拥有高级职称的职工占总职工百分比提高了%,中级职称提高了%,初级职称降低了%。

图2 2005-2010年职工职称结构变化情况3.职工技能等级结构情况2010年参与统计的企业中,高级技师5246人、技师37201人、高级工261712人、中级工178462人、初级工及以下214896人,其中女职工高级技师413人、技师3441人、高级工44964人、中级工29199人、初级工及以下45405人。具有职称和工级的职工总数为894754人,占参加统计职工总数的%。

2005-2010年参与统计的企业中,初级工及以下人员比例下降了3%,中级工比例下降了%,高级工比例上升了%,技师比例上升了%,高级技师比例上升了%。

4.年龄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

2005-2009年在调研企业中,30岁以下员工的比重从%降至%,下降%;31岁-40岁员工的比重从%降至%,下降%;41-50岁员工的比重从%升至%,上升%;51岁以上员工的比重基本持平。从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技术人员的比重从24%升至26%,上升2%。表3 2005-2009年调研企业员工年龄结构情况年龄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图4 2005-2009年员工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图4表明钢铁行业的员工队伍以31-50岁为主,占员工队伍的%;同时,对新增技术人员的需求强度呈上升趋势。不同规模企业中各岗位职工的平均年龄分布均呈现出高级管理人员﹥一般经营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研发人员,各岗位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合理,研发队伍最为年轻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钢铁行业人数总量庞大,女职工、高技术、高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比较低。在经过2003年国家作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后,经过不懈努力,钢铁企业已初步建立起学科齐全、专业图3 2005-2010年职工技能等级结构变化情况配套的高层次人员队伍,但是与欧美、日韩等国的钢铁企业人力资源要求相比,我门的人力资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技术骨干不足,高级人才、拔尖型人才短缺;二是专业结构配置不均匀,适应国际经营管理、研究开发、金融(金融论文)外语、营销谈判等高层次人员偏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浪费现象严重,员工积极性有待提高;四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等等这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对我国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几点思考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你可以把我的资金、厂房、设备全拿走,只要人不动,10年后我还是世界第一”。从这句话能看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善于用人,善于育人,善于留人,是企业成功强大的关键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充实还是匮乏,以及质量的优劣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钢铁企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任,同时还面临着市场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经营信息化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将为结构调整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钢铁企业赶超世界一流的最大保障。

1.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保证中国要迈向钢铁强国,要同国外钢铁企业竞争,需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撑,但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成长起来。为此钢铁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加大人力资源投入,紧紧抓住人才总量、人才质量、人才结构、人才效率、人才绩效、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才结构,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能力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搞好人力资源策略。

根据《人才规划》,国家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使人才作为首要的因素发挥作用;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不调整,社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不可能实现调整;人才投资优

先保证,通过教育、培育、使用等创造各种机会,并提供包括生活保障、研究条件、训练条件、终生训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创新论文),为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管理、人才激励等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各钢铁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做到人才发展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2.强化员工存量资源,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面对钢铁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绝对富裕,质量相对低下,分布不匀,结构不合理,效能低下的现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是重点。坚持人尽其才,以人为本;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是核心。坚持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划目标,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树立“人本第一”的企业理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标准,创新人才环境。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对现有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是一条简捷而有效的人才开发途径。人才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系列化,加强技能培训,深化培训内容,重视职工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提升员工的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力争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3.努力培养优新高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钢铁企业家、管理者,能够推动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利用国际高水平层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来推动我国钢铁产业链相关产业的升级。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和尖端科技复合型人才,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均衡增长的关键都在于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在普遍提高一线员工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造就高级技能人员。同时,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推行“区域工、操检合一、多能工”。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懂得国际法(国际法论文)律、国际商务、国际金融财务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国内做的好的企业,构建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创新型现代体制钢铁企业。

上一篇:省委作风建设年领导小组到黔西开展下一篇:财产保险副职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