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2024-09-18

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精选18篇)

1.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学校安全管理的认识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它是办学的底线,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抓好学校校园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硖口驿镇中心小学一直将安全管理工作列为各项工作之首,举全校之力,确保校园安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连续几年来实现了学校安全责任事故为零的记录,创建了市级平安校园称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和群众的好评。在抓好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一、常抓不懈,立足日常教育

1、思想重视,制度完善。

学校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制度健全、责任明确,每学期学校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其他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任组员,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学校每学期还与各年级、各部室负责人签订好《学校安全责任书》,实行领导挂组员,做到不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并建立了安全考核奖惩细则,将安全管理工作与教师业绩考核紧密挂钩,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这样,让人人都增强了“一岗双责”意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而构建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整体联动的长效机制,保证了学校安全工作扎扎实实的开

展。

2、内容新颖,形式多样。

学校以少先队活动为主要阵地,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展开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一是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收看安全教育录像片,如:《开学第一课》等,举办宣传画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美好脆弱;二是邀请司法所交警队人员到校做讲座,让学生学法、懂法,提高学生自觉遵守交规的意识;三是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教育目标明确的班队活动,如“礼让十秒钟,安全上下楼”的主题班会,进一步促进操队、路队的规范化。

二、多方联动,立足合力教育

教育学生点多面广,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学校把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建立了学校以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队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如开学初学校排查安全隐患时发现:校门口通道狭窄,又紧贴公路、街面,学生集中放学时较拥挤,但占道的停放车辆较多,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积极协同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由驻本区域交警大队进行长期监管,另外在校门口公路上装置

减速带,避免车辆高速行驶,从而使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抓好学校安全管理,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预见性,往往发生于瞬间,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必须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居安思危,这样才能真正将安全防患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保证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硖口驿镇中心小学刘官兴

2.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篇二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的激烈, 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于是会计便和管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作为从会计系统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 与财务会计共同形成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会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它对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制定经营决策, 合理的利用经济资源, 有效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定性描述:

1.1 管理会计本质 (概念) 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

基础, 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它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 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1.2 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 众说不一。

我认为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 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3 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职能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 即它能发挥什么作用。

管理会计职能随着管理会计工作和理论的演进在不断发展。我认为目前管理会计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规划经济活动, 控制经济过程, 分析经济效益, 考核经济责任, 反馈经济信息, 参与协调组织等。

1.4 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目的, 以及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

1.5 管理会计任务管理会计任务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完成的工作, 应负的责任。

管理会计任务是由管理会计职能和目标决定的, 管理会计任务是否合理, 对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 对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任务应结合企业实际, 要具体明确, 尽量量化, 做到可以考核, 以便激励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工作。

1.6 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是指对企业管理会计活动及其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

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的社会环境。它主要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素质、管理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备情况的影响。

1.7 管理会计假设管理会计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或制约条件, 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

管理会计假设主要有:管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责任主体、相关范围、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币值可变化、计量多变性、方法灵活性、重置成本计价、未来可预计、机会成本、未来收益与成本的确认与配比等。

1.8 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 是规范管理会计活动的指南。

管理会计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即一般的管理会计原则和具体的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的制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要在对管理会计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来描述其各项原则。

1.9 管理会计道德管理会计道德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它体现着管理会计人员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

1.1 0 管理会计哲学管理会计哲学是从管理会计学自身发展过

程中“生长”出来的, 但它又是超越管理会计学而上升到更高理论层次的实践哲学。管理会计包含着哲学, 管理会计需要哲学。因为它使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形成了更高的理论概括, 进而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更高的理论指导。

1.1 1 管理会计文化管理会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长期培养和倡导, 在长期的管理会计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现形态的总和。管理会计文化反过来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人员的行为。管理会计文化建设对管理会计活动将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1 2 管理会计程序管理会计程序是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步骤。

可以分为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和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循环, 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循环相配合。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 因工作内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加以确定。

1.1 3 管理会计方法管理会计方法指解决有关管理会计实务问题的相关技术手段和程序。

1.1 4 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行为是指管理会计人员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管理会计行为包含着对特殊行动方案所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研究管理会计行为的合理化途径, 对于改善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会计经历了一个从以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为主, 到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为主的一段不短的发展阶段。它是现代会计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最能动的会计管理活动。市场经济越发展, 管理会计越重要;科技水平越高, 管理会计越成熟;经营管理越复杂, 管理会计的内容越丰富。

2 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 也取决于成本的高低。

因此, 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 必须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 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在这一阶段, 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 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内容。

2.2 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 强调先把事情做对, 然后把事情做好。

在该期间,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丰富, 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内容更加丰富, 逐步形成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的管理会计体系。

2.3 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

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 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 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 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 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强调运用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 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方案。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 捉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 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

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过渡, 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制度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成本动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尤其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 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对手分析、环境分析、预警分析等等。战略管理会计以其新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3.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篇三

摘 要 鉴于目前管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各种不同管理知识相互交融,同时又相互区别,故而本文希望通过对管理学的简单梳理,对其发展性质能有个清晰地认识,对其脉络体系及影响因素能有个基本的思考。

关键词 管理学 文化 科学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推动着管理思想发展,大量的、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经过整理,形成了能够知道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人类在管理理论的指导喜爱,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着管理升级和管理再造活动的展开。

一、管理与管理学定义及理解

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过的程。关于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经过前人广泛的定义之后给定的一个综合的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始终的整体意义的概念。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

二、对管理学一些性質的认识

1.“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认识

谈到这里,难免不提及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一观点上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与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管理源自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它是很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大师的经验总结,从而使我们后人能够尽快的学会前人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省去了很多时间。

管理的艺术性,正是这门科学的魅力所在之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充分体现一个管理者的决策组织领导能力。这种能力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担任管理者,无论他是基层领导,还是高层领导。因为同样的管理理论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这就意味着两个管理者在拥有相同的资源的时候,在达到或者实现组织的目标上的程度不同。

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生产力的进步既推动着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把握,但它又让人们发现管理越来越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由重大技术的突破为其动力支撑的,从人类开始改进耕地种田、制造武器及改进纺织机械开始,技术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网络社会的形成,都在不断地促进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人们认识管理科学性的工具,使得原本力所不能及的管理问题得到了深刻把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使得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对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怀有“征服自然”的野心开始,后来演变为改造自然,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与自然界共生(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归宿。

3.管理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在对特定组织内的管理职能性的研究视野,应当充分考虑与组织外部环境的关系

虽然普遍承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却往往把管理研究的视野置身于组织这个“黑匣子”,甚至有学者把组织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界定为“经营”而非“管理”的研究范围。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之作《企业的性质》中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仅仅意味着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安排生产要素。

三、深化管理学内容体系时可以重点研究的课题

1.就研究的基本单位而言,管理学与经济学是不是完全表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组织”,研究方向是探讨组织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关系,而管理学的研究的最大单位是“组织”,其研究方向是探索组织内部的高效运营。一般地说,经济学更关注市场价格,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管理学更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重点研究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2.全球化背景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这一方面,国内管理学者比国外管理学者研究显得更为狭窄,包括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也并没有以较大篇幅来进行论述,而象斯蒂芬P•罗宾斯、詹姆斯•斯通纳、加雷思•琼斯等学者的最新管理学著作中都特别重视研究全球化对传统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21世纪的管理者必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竞争优势。

3.信息化时代对管理产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时空概念正在发生改变,“地球村”成为一种趋势。虽然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但他们都发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必备的信息。信息时代的到来,业务流程的再造(BPR)、电子商务(EC)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采用的管理创新模式,而且,我们还发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4.文化因素对管理范式的影响。相对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硬性”管理而言,一种“软性”管理因素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的注意。组织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某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行为范式。这种组织文化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被传授给未来的组织成员,从而成为人们感觉、思考、理解相应问题的模式。沿着组织文化这一线索展开的管理学研究热点包括:文化多元化、管理伦理等。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奇.管理学(第9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3.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7.4.

4.浅谈对银行信贷管理的认识 篇四

—我国商行信贷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信贷管理便是其中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也尚未建立有效地信贷长效机制,不良贷款的问题依然严峻,为此,减少不良资产增量也成了各银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字: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引言

信贷即是信用、借贷,银行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以偿还计息为条件的货币借贷,其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亦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而信贷管理也在银行经营管理中也居于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和管理操作等都含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无论从宏观角度,银监会给出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9月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5045.1亿元,不良贷款率1.66%;到2010年6月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或是,从一些微观的实例案件,例如:2003年的周正毅事件,刘晓庆、杨斌案件,蔡建忠汽车贷款诈骗案,以及2004年的姚康达住房贷款案等等,可以看到近年来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依然时有发生,并且大多案件涉案人员层次高、涉案金额大,而这些案件恰好反映的便是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问题。(一)不良贷款累积

最近几年,不良贷款和比例呈现“双降”,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信贷业务完全程序化,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等。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不良资产仍是居高不下,尤其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最为庞大。

1、重收益而轻安全

国家财政每年下达的利润指标逐步成为了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甚至与奖金、财务费用挂钩,为了完成利润计划,往往容易忽视贷款安全性问题,更甚者,以牺牲安全性换取效益性。这直接违反了银行稳健运行、规避防范风险的意愿。

2、没有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度和约束制度

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往往会忽视对基层管理者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的漏洞会造成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现象的出现;以及贷款责任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最终无人负责。

3、贷款程序操作漏洞

按照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要求,贷款的程序包括企业申请、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款发放、贷款归还五个阶段。

近几年,盲目“抢大户”的情况十分普遍,新增贷款总是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这种贷款投向高度集中的情况,短期看来似乎有利于减少不良贷款,但这并没有实现收益与风险最佳匹配的资产组合,其潜在风险远大于别的贷款者,一旦损失,其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出于某些特别原因的考虑,贷款过程中,具备贷款条件的甲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获得贷款,再将其根据转贷协议借给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乙方。一旦乙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造成的“三角债”又会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贷款发放以后,忽视对企业用款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没有专职人员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给予有效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只有当贷款无法收回才发现问题,结果失去了转化和控制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良机。

(二)扩张冲动,“重贷轻管”

内部管理制度不到位、信贷扩张冲动,致使“重贷轻管”普遍存在。贷前调查做好了,贷中审查也过关了,贷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贷后跟踪管理、监督检查机制的完善,都与其有十分相关的联系。贷后管理意识的薄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这都暗中形成了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为银行经营决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

银行体系内部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信息不及时准确、信息封闭可信度差,这都增大了银行防控风险的难度,带来巨大道德风险。

二、商行信贷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权向上过度聚拢

为了全局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资金的广泛需求出现矛盾。(二)片面“零风险”失人心 目前有许多商行的信贷经营中,存在过度的“零风险”经营行为,零风险最优吗?如果仅仅从安全性来说,毋庸置疑,“零风险”确实是控制信贷风险的最优状态。但是,效益最大化才是银行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可能脱离风险,自然,信贷资金运作不可能是绝对的“零风险”,只能是相对的低风险。我们只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机制去降险、控险和防险,但绝不可能做到绝险。如今,片面强调贷款“零风险”,不仅可能使信贷人员缺乏积极性,银行“惧贷”;同时,“零风险”致使的贷款条件严格也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

(三)重“大”轻“小”

商行现在存在一种比较盲目的跟进状态——银行往往愿意给规模较大,资金比较宽裕的企业贷款,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许多商行也会因为别的银行的抢“贷”行为而对此忽略不计。可是,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近年来一批上市公司摘牌退市,诸多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黯然倒闭,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我国的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的冲击不小,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更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四)关联担保、互保,弱化第二还款来源有效性

现在企业贷款普遍存在关联担保问题,即使是非关联企业,互保现象也不在少数。而对于许多企业的贷款,其抵质押物质量不高,股权、教育收费权、经营权等等的变现困难,都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三、国内对比外,改善商行信贷管理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贷款“垒大户”,一味“扎堆”在规模大、排名前、实力强的少数目标客户上;商行为抢留客源,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贷款条件等诸多违规要求,也为信贷风险创造了便利条件;客户对银行提供信息不实、客户信贷活动不履行相应义务,淡薄的信用文化都会使得商行信贷风险的产生。那么,面对诸多门槛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组织结构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水平制衡的管理方式不同,我国是重视垂直管理的,正是如此,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国商行进行过内部结构调整,但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详细有效,没有更加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或部门来进行管理。(二)风险控制意识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采取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而我国商行的工作重心在于风险的化解,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国内银行虽借鉴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并没有有效及时的反映风险。(三)人员管理 国外银行给予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使其避免了贷款审批与发放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我国商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许多激励措施不到位,一味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并落实到贷款责任制上。于是只能建立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的手段,期望约束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却加大了违规成本。但事实上,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即使是严密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的,近年来的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强化责任约束,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行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商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不断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

[2]何五星.银行风险与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5.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篇五

一、管理学的流派及演进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 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进行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是泰罗,该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古典组织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他们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2、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阶段,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 5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泰勒重点研究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重要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使管理的内容更加明晰,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的职能又有新的拓展。马克斯·韦伯的主张是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他的管理学者还包括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吉利克,他们的研究理论是对前者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方法上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能动性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6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如何从萧条中复苏,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主要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麦格雷戈的人的特性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波特·劳勒模式。这些行为科学理论都是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人的行为分析。20 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管理学家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的不同见解,如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学派,德鲁克的经验学派等。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背景的管理学家对管

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了战争的词汇—“战略”,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时代。1975 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同时这个阶段还强调企业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劳伦斯和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这些管理学家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应根据外界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强调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同期迈克尔·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深刻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五种竞争力量,三种基本战略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总之,战略管理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 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80年代以后,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因此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快速的响应市场,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企业重获活力,因此BPR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是对企业组织进行重组,打破原来的组织分割,建立面向市场能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标志着学习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

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建立合作,合作的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因此这种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使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二、新时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向以知识与信息为主

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变革。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21世纪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和超然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 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 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充分,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的拓展方向。

6、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 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 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三、对未来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1、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信息、时间、人才等要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如信息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等。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首要任务将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2、管理竞争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各个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谁最先抢占市场,谁就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系或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程;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3、管理客体: 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重点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竞合双赢;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6.浅谈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工作的认识 篇六

孙金飞

(德州学院 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学生会是校团委下设的管理和服务学生的组织,是一个集中优秀学生的团队。要想管理好学生会这一先进的组织,发挥好联系老师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培养学生工作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会;管理;服务学生;组织。

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由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组成,他们在学生群体组织中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主体,担任组织、领导工作,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工作中,辅助老师完成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管理学生会工作不仅是作为一位学生会主要干部的本职工作,更是体现学生干部组织管理的能力。

一、参与管理学生会工作所要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会组织的运作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高校学生会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门庞杂、管理混乱;团结协作意识差、缺乏大局观;定位不明确,发展理念不清晰;学生会干部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影响学生会的和谐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与时俱进的运作模式。

1、部门庞杂、管理混乱。

近年来,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实现“三自”方针,校学生会的部门设置逐渐增多,学生会下属机构大量涌现。但由于校学生会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对各部门的人数编制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很多部门以无法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为由盲目增编,导致机构庞杂,人浮于事。

2、团结协作意识差、缺乏大局观。

学生会是一个团队组织,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但目前的学生会干部往往忽视团队意识,单干主义严重,且缺乏章法。此外,很多学生会干部表现欲极强,但做事虎头蛇尾,往往高调开场,低调甚至无声收场,活动很难取得实效。

3、定位不明确、发展理念不清晰。

学生会是居于班委会之上的一个组织,各班级干部是学生会干部的基层组织和有力后备军,也是老师与普通同学之间沟通的链条。在学生会组织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建设,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经营思想理念。因而,就不能带动学生会全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学生干部要在综合分析社会、学校、学生对自身的期待的基础上,对自身定位和角色行为把握不够。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干部。但是有些学生干部将两者本末倒置,整天忙于各种活动,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

4、学生会干部队伍素质低下,影响学生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学生会没有合理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作规范,使其成员行为不受约束,工作基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干部自律性差,责任心不强。在学生会各部门分工较为明确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干部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集体合作意识差、团队精神淡薄。

5、缺乏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

学生会干部队伍作为一支人才支援队伍,应当予以科学的人才资源规划。除注重在岗的学生会干部的使用外,还应重视对后备人员的培养,有时候忽视了学生会干部人才梯度的建设,以致在延续的过程中出现断层的现象。[1]

二、学生会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的学生群体也逐渐转变自己的观念,日益融入到社会中来,学生学习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向社会延伸。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他们往往盲目地学习社会上的成功者,对自己的前途、工作有利的方式、方法,统统实行拿来主义,不加以区分。

2、监督机制滞后

学生会干部的选拔是关系到学生会工作能否健康、正常开展的重要问题。学生会干部选拔合适与否、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会的存亡有着较大的影响。由于选拔时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学生干部个人权欲心理逐渐膨胀,往往经受不住外面因素的影响,忍受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最终放弃了原则,选出了一批合己、合友心意的学生干部。

3、责任心的缺乏

作为学生会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以后,工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遇到问题时也能够独自解决。但是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是朝夕能至的事情,它具有反复性。如果意志不够坚强,平时做事敷衍了事,尽管将责任心时常挂在嘴边,也只是有口无心。

三、解决高校学生会管理问题的对策

校学生会是新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存、发展、进步的过程也要经历一定的矛盾斗争和存在的阵痛才能使这个群体更适应新时代。

1、以服务师生为主要宗旨

并不是在学生会中任职就如同“当了什么官”,而是要履行职责和尽最大义务,为老师服务、为同学服务。

2、以踏实肯干为行动指南 如大型活动的执勤,平时对违纪学生进行初期劝诫提醒工作,给有关老师提供各项检查数据等等。另一方面,学生会组织内部应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各级学生会、各部门都有岗位职责,典型重大事情应有操作流程,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以严于律己为工作要求

一是过硬的政治纪律。这是由学生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服从党的领导。二是严格的内部纪律。首先,开例会、组织活动必须讲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及违反纪律后的处理措施,队伍就不可能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其次,学生会成员作为普通学生的一员绝对不能违反国法校规。

4、以文化修养为处事基础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文化素质方面一定要有说服力。应该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学习还表现在学生会干部应多学习国家的理论、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把学习理论和实践工作结合,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并在学生会组织中形成学术气氛,学会撰写工作论文和整理工作感悟等等。

5、以程序选拔为规范管理

一个优秀的组织应当是一个民主的集体,学生会干部,尤其是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应由学生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应该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性和严肃性,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提高学生会干部和学生会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在选拔的过程中,应严格杜绝拉帮结派现象。[2] 结 语:学生会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充分发挥德才示范作用,注重思想引领,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会组织健康、稳定、顺利开展;学生干部也要不断加强自生学习,成功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注重培养组织、领导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切实将自己打造成一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

总之,学生会在大学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也是我们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7.浅谈对医院管理会计的认识 篇七

医院是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 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而面对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事实, 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 医院要生存、要发展, 决策者认准了“向管理要效益”的唯一途径。医院纷纷进行了深化内部改革, 营造适应竞争的内部环境。国家也相继推出了卫生体制改革各项要求, 促进了医院在机构、人事制度、内部分配、后勤社会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医院内部改革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着提高效益, 促进医院发展, 而评价每项改革效益都有投入-产出的综合核算问题, 其最好的工具就是管理会计。因为在改革措施实施前要进行效益预测, 在实施中要进行效益跟踪测算, 在实施后要进行效益评价, 传统的财务会计是远远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 也完成不了整个过程。因此, 医院设立管理会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表现在:

1. 为医院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 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医院管理者不仅需要单位的会计系统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能为未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管理会计可借助货币时间价值理论, 通过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专门方法, 对医院仪器、设备的购建与更新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经济评价, 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

2. 有利于医院改善运营状况。

为切实加强医院管理, 改善经营, 实现医院发展目标, 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过程的实际数据, 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和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考核。利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建立完备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 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管理目标责任制, 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

3. 为准确评价医院绩效提供依据。

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 可以是整个医院, 也可以是各责任单位, 时间跨度可以灵活选择。医院引用管理会计, 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 核算经济指标, 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和医疗服务收益率等, 为准确评价医院绩效提供依据。因此, 设立管理会计可以促进会计信息朝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引导财务管理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管理会计制度通过组织、规划、控制、评价和考核等手段, 帮助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分析重要的经济指标, 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 制定计划, 提出措施, 并通过比较、评价, 寻找薄弱环节, 促进医院的发展。随着医院科学管理的加强, 特别是卫生改革的深入, 迫切需要医院有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以满足现代医院科学管理的要求。目前, 还有部分医院在财务岗位设置上, 依然只有会计岗位, 很少有财务管理岗位, 医院财务科仅能发挥会计职能。

我国医院逐步实行了医院与科室、部门之间的两级核算, 并建立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核算制度, 增强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以经营管理为手段, 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解决“看病贵”问题,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 管理会计已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被广大医院管理者运用, 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所不能替代的。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医院各级各类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实用内部会计信息及分析意见;二是以现代管理会计核算方式、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 积极参与医院经营管理。

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 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 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 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以特定的组织形式, 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估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 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各种科学、优选的决策方案, 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控制、及时反馈、科学修正, 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 现代医院管理会计, 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 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越发展, 管理会计越重要。

三、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会计理论未能纳入医院管理知识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目前虽然在高校设有课程, 但对大多数未入过高校的会计人员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更不用说各级来自临床的医院领导。财务会计由于认知度高, 且由医院一把手直接负责, 大多数对于医院领导的管理知识培训都会把它作为必修课, 使其了解基本的财务知识。而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中的重要一环往往被忽略, 虽然其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在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管理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但还是很少纳入医院管理知识的培训中, 从而也就很难得到对其不甚了解的医院领导的重视。

2. 医院的管理会计核算手段落后。

我国医院会计核算虽然大多引用了电算化技术, 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 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 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管理会计能力。而且现阶段我国医院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 同时在医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进行综合运用的会计人员也不是很多, 管理会计的运用往往只能手工核算, 这也影响到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3. 医院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医院的决策者一般对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会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医院的财会人员相对医务人员来说很少有出去进修学习、加强业务交流的机会, 导致医院财会人员观念陈旧, 管理会计知识缺乏、应用水平不高。大多数医院的财会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 且分析能力差, 很难将有效信息运用到医院的管理决策中去。还有的医院内部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这也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四、医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1. 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设。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应处理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矛盾问题。由于医院管理会计是从医院本身管理的需要出发, 为医院管理者正确地进行最优管理决策提供主要依据, 所以必须大量吸收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 使管理会计逐渐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 不仅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的新理论、新方法, 还应总结和完善我国以往行之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和方法。

2. 医院要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就必须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 便于协调工作, 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计算机与财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 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的工作业绩。

3. 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

管理会计并非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 往往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 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 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 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此, 应定期对医院管理者进行培训, 增强其运用管理会计进行管理的意识。领导重视了, 才能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确保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实施。

4. 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要用统筹管理的概念, 要有广域的储备, 才能实现对医院发展和经营方向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还应了解心理、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 通过参加相关培训, 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 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5. 建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

要创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 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运用管理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传统财务管理的内涵, 如进行医疗业务本量利分析分析、医疗设备投资回报分析、开展风险管理、存货控制、无形资产管理等。管理会计必须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应该列席医院发展管理的各方面的会议。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 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 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二是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三是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 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 制订资金使用计划, 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庆年.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8 (12)

[2]王毅, 冯筠.强化医院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 2009 (14)

8.浅谈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 尊重;班主任管理;爱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要管理好农村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班级的现状,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农村教育教学才能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

现在农村的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如果管理不好,将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农村条件差,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销与合并,学生集中到相对路远的完小,而现在的农村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带,由于娇惯,疏于管教,养成了一些坏习气,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特殊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好学习成绩做严师是不够的,还要抓好生活做慈母。

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学生在学校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和教育。班主任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班主任的爱是博大的、精深的爱,它像阳光一样,洒向大地上每一个角落。喜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是班主任狭隘教育观的表现。当然,对后进生的教育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只要班主任拿出真诚的爱心,就会发现,后进生也有许多可爱之处,也有许多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指导,就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我觉得,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违背生理成长规律,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

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有的还要求我对他们更加严格些,我想这与我们的感情联系有很大关系吧。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悦纳。在学生人生成长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班主任则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班主任是他们走向理想之路的引路人。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声色俱厉的威严,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任他,与他平等对话,伴他成长的引路者,解惑人。

尊重、关心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曾经有人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把学生对他的惧怕看作是“师道尊严”的体现。有的班主任认为,老师和学生是永远不能划等号的,我要你怎样你就怎样。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处在对立状态,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因此,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要尊重、关心学生,积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用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如古代教育家所言“亲其师,信其道”。

9.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篇九

9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局举办的拟晋中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随后又参加了中小学教师远程的集中培训,这期间,听到了很多来自一线的专家和教师的讲座。在他(她)们的演讲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其人格魅力!也能从他(她)们的经历中,感悟良多!可以说,此次培训,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21日下午,是市第一中学雷飞老师的讲座,我认真聆听了她的讲座,她的这次演讲的主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虽然,我是刚刚接触到班任管理工作,但从事教育工作,班主任是一个锻炼人的岗位,也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职位。因此,我特别关心,雷老师是如何处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

雷老师,以她的工作经验为例,向大家娓娓道来,自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服务着,平平凡凡的工作、踏踏实实的教学成了她的全部生活。她将班主任分为五个类型:有性情型的,有管家型的,有兄弟型的,还有领导型的班主任,对每种类型分别做了解析。并结合自己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通过很多鲜活的例子,我对班任管理有如下的感悟!

一、做一个有真“爱”的班主任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会有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这其中,“爱”便是根本。只有当班主任你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时时刻刻想着学生,学生才有你这个老师。爱得深、切、诚,才能唤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洗涤他们心底的沉淀和污秽。当然,这种爱又有非常具体、艰巨的过程,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爱不是姑息迁就、没有尺度,而是宽严适度、严爱统一、严中注爱、爱中深严。实践证明,严师出高徒,爱能化解一切。春雨润无声,爱在不言中。

二、做一个有远见的班主任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养、熏陶不尽相同,各方面存在差异,如性格、兴趣、意志、情感和动机各显示其独特的个性。可以广泛接触孩子,采取个别谈心、班队会、演讲会、小竞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活动,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显示其“才华”,发挥一“技”之长,并适时加以鼓励与指导,有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有时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有个会心的微笑。这些,也许成功就孕育在里面,将来的作家、科学家、发明家也许从此诞生了。

三、做一个有情有义的班主任

现在的孩子都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有的过早表现出了很多不好的神经症状:厌倦学习、对抗行为、嫉妒行为、破坏性行为等,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的来自老师和同学,有的是因为家庭关系的重大变异,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因为和同学间关系不融洽,还有是的因为心理缺陷等。总之,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思维、心理,导致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一定要找的问题症结之处,对症下药。可以个人谈话,也可通过开主题班会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阳春三月,也有风暴、霜冻。困难、挫折、不幸都是暂时的,也许还是成功的加速剂,前进道路上列车的润滑油,你得感谢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生的财富。培养孩子们从小有抗挫折能力,有克服困难的经验。

四、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生活,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可是怎样的批评才能让学生虚心接受呢?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她的三个优点,此谓之“退三进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着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孩子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孩子们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一点信任和温情,他也是知道回报的。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注意培养班干部,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要放手让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有得力的班干部,才会有优秀的班集体。认识到班主任的工作是容不得半点偏见的,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与动力,我们应该放下架子,巧妙地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且多渠道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理解能力。一个强有力的班级,本身就有巨大的教育功能。班主任要利用集体的合力,教会孩子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变他律为自律,从而达到自主管理。让他们在班集体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孩子的心,好比是一团火,又好似一湾水。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利用班主任、班集体、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力量来精心点燃这团火,来耐心引导这湾水,让它顺利流向未来。

最后,老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以心换心,是师亦友。我们对待自己的学生就要充满关心,耐心和爱心。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他的学习,更要关心他的思想,我们可以以聊天的方式走入他们的生活、学习,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缺点。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地询问并给予帮助,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在注视着自己、关心自己。班主任要做一个尊重理解学生、能与学生沟通、幽默的教师。在工作中要体现人情味,人情味就是阳光的味道。我们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这种阳光的味道是不可少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责任心,二是爱心。有了责任心,就会用心去做事。在工作中,我们做班主任的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有“阳光的味道”。

10.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篇十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 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

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

11.浅谈对初中班级管理几点认识 篇十一

一、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是班級的组织者,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情感和身体的发育都处于不稳定阶段,如何能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指导,指明未来前进的方向,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尽的义务。具有做法有以下几点:

1.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确立班级目标

我认为学生档案是班集体必须具有的第一手资料,档案上有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资料,并且班主任要尽快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方便下一步教学任务的完成。当建立一个新班级时,我都会抽出时间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谈一些课堂之外的话题,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和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以便在以后的管理中能够更加顺利,从而及时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当然,对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班上一些同学经常忧心忡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成绩突然下降等情况,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同时照顾好这么些学生。因此,班主任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从实际出发, 对每个学生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性。

班级目标指引着每一个学生的前进方向,是班级的航船灯塔。一个班集体没有目标,相当于失去了动力,好像那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明确目标任务,充分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境界,且制定目标时应多征询学生的建议,以学生为主体,也体现民主的原则。因此,班主任要应充分重视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进行科学化的班级管理。

2.细心倾听,耐心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地指责与批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老师经常“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班主任应作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除了教授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要多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指引,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任务,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做好铺垫。

3.客观评价,真心关怀

在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他们细致入微的体贴和关怀。学习生活中, 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班级中不和谐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这些不好的行为难免会引起班主任的不满,班主任应该用亲切的话语去指导与教育学生,而不是去批评他们,只有亲切、真诚的关怀和关心才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同时,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当学生遇到困难做不好的情况下,班主任应主动接近学生,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失败中点燃起希望之火。中学生自尊心较强,老师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就会信任和爱戴老师,以老师为榜样更好地努力奋斗。

二、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父母是孩子做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班级管理与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然而怎样才能发挥好家长的教育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家访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家访或电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然而这项工作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家访工作开展的如何,影响着对学生教育成果。顺利开展家访工作,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在对我的班级学生进行家访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1)班主任进行家访时,可自己一人前去,不宜多个老师或者在该学生的陪同下前往。(2)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当学生出问题时,家访很容易造成学生家长的误解,不能取得良好沟通的目的。(3)家访时宜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每个孩子在家长心中都是最好的,家访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指出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为了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因此,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要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

三、充分发挥家长会的教育作用。

家长会是班级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当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认真筹备好家长会,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很多孩子的家长平时工作较忙,家访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这时就需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由点到面,有个人到整体,总结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家长交流解决方案,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而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方法多种多样。班主任可谓是“兵头将尾”,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教育学生时,要因材施教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

12.浅谈对科研管理中一些问题的认识 篇十二

一、确立课题制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 确立科学研究课题, 并以课题为中心, 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制以课题和人才为中心, 突破了单位、专业的制约, 可以对优势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集成, 把过去的只见项目不见人变成如今的以人为本, 课题负责人可以跨单位、跨部门, 不拘一格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 有利于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实现重点突破。事实证明, 它对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引导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 是成功有效的, 它代表着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研究所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加快科研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 积极推进课题制。要从有利于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科研管理提高效率、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有利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出发, 制定实施课题制的各项配套政策, 确定课题制实施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 建立顺利实施课题制的科研管理模式, 为课题制的实施提供组织、政策和资金保证。

二、科研管理队伍

目前, 我们的科研管理队伍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在现有科研管理队伍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另一类是由科研岗位转到科研管理工作中。他们的管理能力大都从工作经验中逐步培养积累而成, 真正受过科研管理专业培训的人员极少。由于科研管理在各单位都处于不被认可的"专业"学科, 学科基础薄弱, 这方面的研究还处探索阶段。但随着科研管理专业化趋向的加深, 研究科研管理规律势在必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慕孙就此曾指出:“科研管理不是一种容易稳定人心的职业, 但责任很重, 包括通过自己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政策的了解进行判断, 从而形成决策的见解;课题的立项、主要人员的选择、经费的分配, 以及组织、协调、跟踪和评判。作为管理人员, 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中必须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苦干加巧干, 这是科研管理人员个人品行修养的重要方面, 也是素质要求的一个方面。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人格修养的充分结合, 是对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最根本要求。”

(一) 熟悉研究工作, 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管理者要有专业知识, 对科研工作有真实的体验。这已经成为现代科研的发展趋势。没有专业知识, 管理就会纸上谈兵, 脱离实际, 不得要领。科研的深厚功底是科研管理工作完成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现代科研管理者要有专业研究领域、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对学科或科研动态的知识积累等等。

科学的研究、规划、管理工作需要的是一批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研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系统, 具有直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才能抓住管理工作的要领, 对科研有全方位认识, 进行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而目前, 在许多科研管理工作部门, 有些从事管理的人员没有科研能力, 甚至不了解科研工作, 完全用行政手段 (命令、指示、规定) 管理科研工作。运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见效快、时效性强, 但也容易形成长官意志, 且只能在权力管辖的范围内起短期作用。事实上, 科学研究的规律与行政管理的规律有很大的差别, 它们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有自己的特点, 而这些又是许多不熟悉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所不能想象的。比如, 在制订工作计划时, 有些管理人员往往是定数字, 定时间, 定任务, 追求工作的连续性, 而对于科研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考虑的不多。科研人员则是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进展, 根据现有材料进行规划, 有时工作的进度会很快, 而有时在需要积累时, 需要查证时, 甚至耗时颇多, 经常短期内没有直接可见的成果可以提供, 其成果的不定性是很强的。这客观上造成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不和谐, 有时还会对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所以, 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 必要时, 可以直接投入其中, 摸索出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 进一步对社会科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趋势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二) 培养实际管理能力, 工作以管理为主

管理人员要懂得科研, 但他必竟不是研究人员, 工作的中心还是要围绕着管理而进行。在有研究能力的基础了, 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实际管理能力。这个能力包括:统筹规划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协调组织的能力, 决策控制的能力。科研管理不能因为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而放弃管理的职能, 应该说, 在某种特殊情况下, 行政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与实际的管理能力是任何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而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是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分不开的。

三、科研档案管理

科研档案管理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 无论是项目管理、制度管理, 还是流程管理、手段管理等, 都与档案管理紧密联系。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工作的历史记录, 具有较高的文献分析研究价值。依据档案记载, 我们可以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使管理工作更具科学化和规范化, 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从静态管理来看, 文档的储存、积累、整理、查阅、审核, 直至销毁, 都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 个人是无权变动的, 这就维护了管理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从动态管理来看, 科研文档需要不断得到补充, 保持其系统完整性。文档的存储是项目、制度、流程、手段更新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社会中, 长期积累的文档信息是重要的管理资源。文档信息资源短缺, 文档管理工作薄弱, 科研管理的历史记录残缺不全不真, 管理工作则会陷入困境;文档管理信息充足, 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科研档案管理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 在归档管理工作上体现, 从人员组织上保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 制定科研档案管理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扭转目前文档管理的薄弱状况, 是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档案管理的基础打得好, 就能够顺利实现从传统管理手段向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转变, 把科研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 更有效地为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跃进.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13.浅谈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篇十三

1、终身体育的含义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的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都不断的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终身体育锻炼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的健身思想指导下,以体育体系化、整体化、科学化为目标和手段,为人生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1]。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出发点;体育锻炼的经常化、整体化、系统化与科学化,是终身体育的基本要求。

2、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终生健身者。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学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学校体育本身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2.1培养学生的坚持性,主要表现在能持久地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始有终地不懈工作,能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地去克服困难,不为所处环境内外的干扰因素所动摇。

2.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踟蹰疑虑、优柔寡断的现象,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自信能克服。

2.3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主要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抑制感情冲动,和善地与人合作共事,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各种情形下理性地处理问题,能够遇事不急不燥,能委曲求全等。

14.浅谈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篇十四

随着中国走向国际化,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交际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些认识。

西方文化是在与基督教实力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西方特有的自然环境使之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宗教。西方文化冲破宗教统治不可能一下子就打破它的束缚,那么它就从细节上去一点点的蚕食宗教势力,结果就形成了发自于基础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开始的,期间涉及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核心就是观念的共识,东、西方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互补互足的。西方文化现在也在不断地向东方文化学习,并且从东方文化中吸收一些有益的观念来融合在西方文化中,譬如一些西方国家倡导“团队精神”,并引入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对我个人而言,我是十分喜欢西方文化中的称谓礼仪、交谈礼仪、女士优先礼仪、餐桌礼仪的,这些礼仪会使人看起来有礼貌、有素养。

在科技创新方面,近代西方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蒸汽机的发明,到通讯设备与系统的建立,这些无不体现着西方文化的先进。西方文化的确在各方面都很优秀,都处于世界的顶端,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持着西方文化优越论,总想着要出国发展,东、西方文化各有各的优缺点,喜欢国外的文化,首先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文化,更不能全盘否定东方文化。

15.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篇十五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中都掌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 同时也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利益诱惑。

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廉洁承诺是预防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 也是确保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廉洁运行的有效途径。对全面落实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和促进工程管理人员廉洁从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是强化源头治理, 促进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

工程建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通过近年来司法或纪检机关查处的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可以看出, 涉及工程物资、招投标、工程结算等环节是商业贿赂、索贿受贿、失职渎职等违纪违规行为易发多发区, 也是存在廉洁风险的关键点。有效识别风险发生环节, 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廉洁承诺, 强化甲乙双方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廉洁意识, 预防违纪违法行为发生, 确保各项工程廉洁、高效实施, 为工程建设打好质量基础、把好廉洁关口。

1.2 是保护党员干部, 促进廉洁从业的有力保证

引发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共性诱因可以归纳为放松“三观”改造、突破道德底线、蔑视法纪条规、弱化廉洁意识等几个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中推行廉洁承诺, 以承诺为中心, 将承诺内容、事项及诚信全面辐射到道德素质、作风建设、廉洁教育、廉洁意识、管理制度中去, 促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从道德上提高修养、从作风上加强建设、从管理上完善制度、从认知上把握法律法规的内涵, 筑牢工程管理人员廉洁防火墙, 促使管理人员保持廉洁从业行为。

2 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廉洁承诺, 要着力在岗位教育、风险防控、完善制度、严格考核等方面下功夫

廉洁承诺不仅仅是对廉洁事项的承诺, 其承诺事项的内容更多的体现在项目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对法律和廉洁风险的认知度、对承诺事项的态度、对落实承诺的自觉性等方面。

2.1 实施岗位教育, 提高廉洁承诺的自觉性

1) 开展基础素质教育。注重“万物育化德先行”的基础素质提高。贴近岗位实际, 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三德教育”为基础, 积极开展行风行德教育, 筑牢道德底线, 打好廉洁从业道德基础。

2) 强化行业条规学习。以工程建设领域相关规章制度为内容, 开展学制度、用制度、守制度学习活动, 努力在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让项目管理人员真正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确保各项制度按要求落实到位。

3) 开展警示教育。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典型案例, 利用放映光盘、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印发宣传手册等有效载体, 广泛开展警示教育。同时, 与法律学习同步进行, 促进消化吸收, 切实增强廉洁从业意识。

2.2 开展风险排查, 增强廉洁承诺的针对性

1) 抓权力识别, 按权定级。将廉洁风险防控引入工程项目管理, 紧紧抓住“材料、设备、资金、安全和环境”等主要因素, 按照工程项目金额的大小划分不同的等级, 按级梳理防控点。

2) 抓风险排查, 不留死角。将排查重点着力放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监管、资金使用、工程结算等关键环节。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 全面排查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引发廉政风险的问题, 认真梳理排查, 列出风险点清单, 确保排查全面。

3) 抓措施制定, 提高实效。对识别认定的廉洁风险点认真进行风险分析, 根据划分的风险等级, 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防范措施要落实到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上, 确保措施到位, 控制有力, 达到目的。

2.3 完善配套制度, 增强廉洁承诺的操作性

1) 建立项目管理人廉洁承诺保证金制度。采取“保廉金”措施, 与工程“保质金”同步提取、同步管理, 对落实廉洁承诺事项等情况进行考评, 促进工程建设项目健康实施、阳光运行。

2) 建立项目管理人员廉洁从业约谈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延伸到工程建设项目中, 加大超前预防、超前预警力度, 按责任范围, 约谈相关责任人。约谈对象应包括建设单位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人员等。通过约谈敲响廉洁警示钟, 促使其严格遵守廉洁承诺。

2.4 严格考评考核, 维护廉洁承诺的严肃性

1) 实行廉洁承诺评分表考评模式。根据廉洁承诺内容, 结合工程管理中各关键环节, 按照风险控制点权重不同, 制定项目管理百分制考评表。按照一个项目一张表进行集体诊断、分步测评考核, 直至工程全部完工为止。

2) 实行廉洁承诺信用评价黑名单。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实行廉洁承诺信用评价黑名单制度, 让那些放心、守信、过硬的管理人员进入项目管理, 把靠不住、诚信低、意识差的管理人员淘汰出局, 并实行定期考评、动态管理, 预防出现重大廉洁风险隐患。

2.5 健全工作机制, 增强廉洁承诺的实效性

1) 推行双规并行、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双合同并行机制, 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必须同步签订廉政建设合同。坚持“四轮齐驱”, 即“工程合同”与“廉政合同”同设计、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 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人员履行工作职责、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2) 实行项目管理人廉政预警机制。建设单位相关监督部门要组成联合检查组, 深入到施工现场,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加强质量监督、廉洁风险管控, 预防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对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 实行廉洁"预警", 使违规违纪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16.浅谈对“自主课堂”的认识 篇十六

【关键词】 教育 自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3-01

0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开始自主课堂的前提。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

教学十几年,经历了最开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到现在提出的自主课堂模式,教学理念变得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每每听到一节自主课堂的公开课,或是自己尝试自主课堂教学,都能深深体会到她的魅力,都有一种把这种教学模式深入研究的冲动。

今年这一学年我有幸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在这里,每位老师都专心于教学的研究,整个校园都沉浸在自主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自主课堂,教学相长”,通过这一学年的听课,探讨与实践,对自主课堂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是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幕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旁观变为参与,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即独立人格,就是要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资格。这实际上,也就是要确立现代教学主体意识,其核心是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树立一种新型的以建构学生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输灌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自己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组织和学生的自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己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模式探讨的核心;认真钻研教材是模式探讨的根本;灵活运用模式才能使模式富有生命力。

在我们学校,备课组特别的对试卷讲评课进行了研究,我觉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也充分体现课堂的自主性:首先试卷发下去后给三到五分钟时间学生自己独立订正,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组内交流,组长带领由会的学生进行讲解,组内学习,然后就是由学生提出应讲题目,由会的学生进行讲解,再由老师讲解学生不会讲解的,最后老师总结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该注意的地方,用到的思路方法,学生最后进行整理。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揭示学习目标后,指导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让学生教学生,所谓的“兵教兵”,就是建立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把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安排两个中等生和两个学困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各组员按自己的水平承担相应的工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及教师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充分注意到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创设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接着进行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通过促进自主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要上一堂真正的自主教学的数学课,教师的备课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正确处理重难点,选的例题要有充分的代表性,练习题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哪些地方是老师该讲的,哪些地方又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分工明确,同时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学生对知识掌握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以学生的探索,总结归纳为主。

自主课堂,教学相长,无论是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还是从教师的长期发展,都非常有必要!

[ 参 考 文 献 ]

17.浅谈对农行的认识范文 篇十七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成立于1951年,全国24000家分支机构,包括总行本部、32个一级分、3,479个一级支行、19,573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55家其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包括3家境外分行和4家境外代表处。

农行的组织架构为,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会决定中国农业银行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董事会下设行长及管理各个条线部门,由层层机构负责实施经营计划,由条线部分负责跟进完成进度。

作为金融机构的代表性主体,农业银行在政策支持下获得较快发展,在金融市场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现阶段,农行已经构建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而推动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下面我将根据我工作实际从以下三点展开简单的论述。

一、国有银行通病——内部结构繁冗

农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为“高耸”型,纵向按照国-省-市-区-区域等层层划分下来,分为“总行-省行-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分理处”等,管理层次多同时横向上又按照职能划分了部门,将相同或相似的业务活动组合为同一部门,如根据业务直接与客户接触分为“前台、中台、后台”部门,根据业务类型,如个人类业务扎口“个金部”,公司类业务扎口“公司部”,国际类业务扎口“国际部”但其中业务也互相涉及互相制约,未能完整划分。这种“高耸型”的组织架构内部还密集了细致的分工,我称之为“高耸细分”型的组织架构,管理幅度窄、管理层次多,优点是便于监督控制,上下传导迅速,但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缺点,如:上级干预多,下级执行多,创新少。管理链条过长,成本过高,同时应对当前市场激烈的同业及互联网竞争上反应过慢,导致市场占有减少。

对此,我的看法是,国有银行务必转型,首先从内部管理架构上纵向添加直达通道,例如特定业务、紧急业务直接跨级沟通,节约效率。横向上,简化相似业务、兼并关联业务,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依托于现在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银行产品与服务易于模仿,传统的银行网点存在必要性显著下降,银行网点不宜再次扩张,需要进一步“瘦身”,减少银行的管理成本。

二、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有效激励

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一直是困扰各个银行的重大难题。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人事安排的有效性,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还容易逆反心理,造成客户投诉,资源流失。

当前,国有银行尚未做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劳多得绩效考核机制,既要要把持传统国有银行的“大家长”风范,考虑到人人都有饭吃,这助长了部分员工态度懒散、人浮于事的情况;又要顾及到经营发展,故另一部分绩效按照业务贡献来分配,但因岗位的不同,这其中的收益也不尽相同,这一方面员工会质疑公正公平性,也会打击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缺乏团队精神,且因体制内问题员工能力与岗位不相匹配,导致了管理误差的产生和管理效率的降低

对此,我的看法是,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制定完善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以及构建完整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当前农业银行首要工作。全面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应做到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包括对机构的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和对员工的岗位绩效考核。当前国有银行的考核差异性仅体现在基层网点的员工,但是横向上一级支行、一级分行乃至省行、总行内部不同条线间未细分考核,纵向上同一条线上不同等级岗位除按等级未体现差别,这就需要制定纵横交错的考核机制。同时完整的绩效考核系统支撑、按需匹配人员也是考核机制落地的必须条件,确保人人按劳所得,才能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

三、不可忽视的风险管理

虽然当前银行的内控制度层层制约,但风险案例屡见不鲜,如违规放贷、用途虚假、内外勾结,农业银行的风控能力与国际国内的顶级银行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首先体现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出现后,大量的制度、环节大大降低了风险的处置进度。比如工作中频繁检查,各部门各自检查,很少联合检查,对检查的记过利用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控制效果。其次,因规模大、分布广的原因,传导机制不顺畅,员工道德风险案件占比较高,组织体系不完善,没有完整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内控部门趋于事后处理,流于形式。

对此我的看法,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为我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进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风险意识,时刻保持进行情形,增强对市场规律的判断和认识,首要增强风险预防工作,对不同业务、不同区域、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化风险管理。不同层级构建独立的风控部门,提升风险管理团队的队伍,分层次、分专业、分方位建立涵盖全体员工、所有业务的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员工心中警钟长鸣,进一步提高合规文化建设水平。

18.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篇十八

几乎每天新闻媒体中都有关于安全事故的报道,从所有的事故中不难看出,安全生产管理不力,制度不健全是事故发生的主要根源。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笔者浅谈一下自己对安全生产管理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单位正常运行的最根本要求。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工作环境,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2、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单位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3、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二、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各种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善于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几项:

1、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3、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4、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一个单位失败的主要原因。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三、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1、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2、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

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单位稳定的基石,是单位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单位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4、安全生产工作方法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治黄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上一篇:有关触摸春天的初一年级700字下一篇:世界经典名著1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