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美

2024-09-17

新闻美(共11篇)

1.新闻美 篇一

“西部美博城”开业庆典

新 闻 通 稿

由佰佳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倾力打造的全新模式下首家一站式美容美发用品专业市场将于2012年8月13日上午正式举行开业仪式,此项目位于四公里轻轨站旁(万凯·新都会裙楼区域),其地理位置优势。市场共四层,一楼为美妆流行区、二楼为专业美发用品展示中心、三楼为品牌展示中心、四楼为美发教育培训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目前,已引进各类商家150余户,拥有3000多个美容美发品牌,预计年销售额5亿元。同时,解决了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西部美博城"是重庆市第一家集美业教育、技能培训、商业贸易、品牌展示为一体的“一站式”美容美发用品专业市场,通过为本地区美容美发业提供从人才、产品、服务、经营模式的输出,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美容美发行业的竞争力。目前,已正式引进了名姿美发学院、尚雅(由原纤手技术团队组建)美发学院、丝朗美业艺术研修中心等机构,每年将对外输出美容美发等相关专业人才约5000人。公司通过把美容美发教育和商业贸易有机结合,帮助商户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销售额。

“西部美博城”采用了全新的产业链模式,引进国内顶尖教育机构,美发业从业人员通过和西部美博城商户合作,采用“用产品换技术”的方式,解决原来美发业技术提升的瓶颈,彻底改善原来美发业收入低、学技术成本高的困境,对快速提升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美容

美发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美容美发行业发展水平,势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新闻美 篇二

意境美的含义

意境美是我国独特的美学范畴, 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是评价诗、文、画的最高标准, 井岩盾在《笔谈散文》中说:“意境, 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写的对象融为一体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 但比具体的形象更高一筹,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于对象所形成结晶体。”也有人把意境说成是“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的艺术境界, “诗”即“意”、“画”即“境”, “画”是作者的文章中所描绘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诗”则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种“诗”与“画” (也可以说是“情”与“景”结合能够使读者从文章中的画面里感受到画外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 即“言外之意” (严羽)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特别强调典型完美的境界, 含着以有限表现无限、以相对表现绝对、以有形表现无形, 并能使二者统一起来。意境可以是物境、人境,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二者水乳交融则为意境。

王国维是意境集大成者, 他不但认为诗、词、画有意境, 而且认为其他艺术形式也要有意境, 同样的, 新闻作品也要讲意境, 因为新闻作品有情有景, 二者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 如毛泽东同志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

作者用“摧枯拉朽”、“纷纷溃退”来形容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之势, 作者用几句简单的景物描写“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作者描绘了气势磅礴的渡江图, 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意境, 眼前浮现出历史的画面, 仿佛又看到那“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面。

这就是一则情与景统一, 意与境统一, 意境浑成的好消息, 或者说, 这则消息体现了很好的意境。

意境美在新闻中的作用

前文已阐明新闻作品中存在着意境, 那么意境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呢?不是的, 它作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境美可以描绘画面, 有力地烘托主题。请看《光明日报》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只见吕伟轻轻一蹬, 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 衬着蓝天白云, 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紧接着, 是向前翻腾一周半, 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动作疾如流星, 又潇洒自如, 1秒7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 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 她已经又展开身体, 笔直地像轻盈的箭, “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作者用被“空气托住”、“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描绘了吕伟凌空的体态美, 紧接着“向前翻腾一周半”、“旋风般地转体三周, 紧接着像轻盈的箭, 插入碧波之中”, 似乎跳水运动员的跳水动作就在我们面前, 吕伟的一举一动左右着读者的心, 她的动作不仅牵动着作者的心, 而且也牵动着读者的心, 使大家的心一起为之跳动, 勾勒了一幅情、景、画融为一体的深远意境。

意境美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境美提供无形无声, 耐人寻味的意蕴, 特别在人物通讯中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思想, 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中有一处写道: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 (指蒋大娘母女夸赞产后才十五天的李月华来抢救她们家的小孩) , 才渐渐睡着。这时, 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 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 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 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 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好闺女, 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这里, 就有景象:李月华轻轻叩着病人家的房门, 镶嵌在雪地里的深深的脚印。这里就充满了意境:李月华温和亲切的询问, 蒋大娘那感激的神情, 以及那无声到有声, 饱含在李月华心头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热情, 正是景象和意蕴的统一, 构成了令人神驰的意境, 使读者沉醉在那广阔的联想空间中, 反映了李月华的为人, 成功地塑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特定形象。

意境美可以使读者展开联想。新闻报道就是通过词语, 唤起读者过去曾经的感知, 当时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 借以构成了物的形象。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谈到描写技巧时说:“在人们的心里, 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 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里的这些形象, 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怎么唤起读者的记忆呢?他说:“最有效的办法, 是唤起读者的感觉, 并不只是从视觉中得来, 而是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综合体现。”我们要学会用多种感觉, 构成某种意象, 这样就能诱导、促使读者对我们所描绘的对象产生联想。

用诉之于读者多种感官的方法烘托某种意境, 让读者产生联想的例子在那些出自名记者手笔的通讯中俯拾皆是。例如邓拓在《访“葡萄常”》这篇通讯中写道:

这五个姑侄姊妹 (指当年以制作玩具葡萄为生的常桂禄等———作者注) 把手工技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做成一串串的葡萄和那园子里新摘下来的也差不多, 深紫色的薄皮上覆着一层轻霜, 柔软的枝干衬着几片绿叶, 叫人望见它们嘴里就有酸甜的感觉。

邓拓用“深紫色的薄皮上覆着一层轻霜”, 描绘了视觉, 叫人“望见它们嘴里就有了酸甜的感觉”, 描绘味觉器官的文字, 叫人看罢, 就想起了鲜葡萄的味道……而这“样儿”和“味道”使作者笔下的常氏玩具葡萄宛若出现在明快而又细致的图画之中, 体会到葡萄的意境。另外, 这意境又唤起读者平时对葡萄的回忆, 引起他们的想象。

意境美就是作者创造情景交融的意象, 不仅使作者得到了创造、得到了想象, 而且也使读者得到了想象、得到了创造。美是被表现出来的事物创造性的特性 (英国, 伯纳德) , 也就是说, 美要唤起人们对所要描绘的事物的创造和想象, 这对于读者进一步理解新闻作品, 在美的享受中接受事实, 提高审美情趣, 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意思是说, 文章没有文采, 流传得就不会太广泛。新闻作品要想传播广、流传广泛, 也需要文笔优美, 而新闻的意境美, 无疑是使其流传得广泛的原因。

新闻意境美的描写方法

情景交融。作者描写客观景物来寄托思想感情, 即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表达主观感情, 例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物皆情语也”、“以我观物, 事物皆我色彩”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并不是有景必录, 而是按照我们要抒发的某种感情, 达到某种意境, 挑选那足以寄托我们心绪的景物来进行描写, 这是情景交融的主要途径。

1973年, 周总理参加了李四光同志的追悼会后, 专门接见了拥挤在礼堂外面的地质界代表, 出自黄钢手笔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记述了这一场面:

这是一个阴雨天……冰冷的雨丝正浸染着周总理的白发……总理接见了地质界代表, 用略带一点沙哑的声音说:

———现在任务交给你们了, 你们要继承李四光的工作, 你们听到了吗?

———我们都听到了。礼堂内外齐声回答。这回答, 盖过了隆隆的雷声。

瞧, “阴雨天”、“冰冷”、“浸染”、“白发”, 通过描写这些景致,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哀伤的思想感情, 作者没有写树木、车辆之类的景物, 因为这些景物不能造成悲哀的意境。

因此, 能反映作者心绪的景物和情感才能创造出意境, 正如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所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 哀乐之触, 荣悴之迎, 互藏其他。”大意是人们可以触景生情, 也可缘情生景。

用诗词画描写意境。在文学作品中, 用诗词来描写意境是极其普遍的, 新闻作品也不乏其例, 基于新闻的简约性, 用诗词的凝练来烘托意境很值得借鉴。例如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这篇文章, 用了一副对联开头: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 传出九窍丹心, 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 染成三千白发, 孺子牛亡汗未消”。这是一副悬挂在金山同志追悼会上的对联, 表现了金山同志追求真理、辛劳一生的事迹, 概括了金山同志的一生, 反映了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事迹, 简洁地表达了悲哀的气氛。

或许你会说这是个典型的哀伤的例子, 那么请看另一篇:

在著名作家巴金《家》中描写过的成都某营业场所, 一家名叫“小酒家”的酒店在新年如期营业, 酒店门前高挂的红灯笼照着一副热情洋溢的对联:“客一位二位三位请进;酒一两二两三两尽饮”。店堂内丰富的佳肴使满堂的宾客喜形于色, 这家受到人们欢迎的“小酒家”, 是成都过去一年中新建的近四百个网点中的一个。

这副对联, 突出了一个“小”字, 烘托了热情洋溢的气氛, 使人产生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觉。

意境本来是用来描绘诗、画的, 后来成为应用广泛的艺术形式, 我们在探讨新闻意境美的同时, 溯本求源, 研究诗画的意境, 这对更好地借鉴意境这种手法是大有裨益的。

宋代考进士, 考官喜欢出唐诗定题, 有一次出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话题, 很多人画马快跑、花争艳, 只有一人画蝴蝶围着马蹄飞舞, 巧妙地表现了“花香”的主题, 达到了未见花影、只闻花香的意境。还有一个话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 许多人画竹林、画酒家, 只有一个人画竹林中伸展出来的一角酒旗, 暗示竹林深处酒香浓, 揭示了更深远的意境, 这两篇都是上乘之作。

总之, 意境美在新闻中的应用可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深度, 也是新闻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编校:张红玲

摘要:新闻与美的关系过去很少有人探讨, 其实, 新闻同样需要追求意境美。使新闻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 摒弃僵硬呆板的新闻八股文, 是新闻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闻,意境美,新闻改革

参考文献

[1].《论语》。

[2].《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5日。

[3].新华社仰光1964年2月15日电。

[4].王国维《人间词话》。

[5].毛泽东《矛盾论》。

3.新闻作品的结构美 篇三

【关键词】新闻作品 新闻结构 结构美

从广义上讲,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和报告文学等的总称。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与艺术的结合。同时,新闻又必须符合国家政治的宣传和弘扬精神文明的文化需求,起到“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的目的。所以,仅靠描绘事实和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艺术性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新闻作品美,才能让读者和听者有所思,有所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柔性美

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是如今最流行和主流的新闻写作手法。把最重要的信息放置在新闻稿的开头,最次要的信息放置在末尾。从头到脚信息的重要性组成倒金字塔写作结构,信息主次分明,而且文章的整体感强。虽然文章的每段都是独立的,但是从下往上切割也都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这是一种柔性美。例如,我们报道一篇关于刚刚发生的火灾的新闻,在这次火灾中两人被烧死,他们的房子也被点着烧掉了。这是一次重大性火灾还是非重大性火灾,那么从火灾的死伤人数和财物损失的数量可以判断。那么两人被烧死和他们的房子被烧掉在倒金字塔结构的最开始,其次,是死者的姓名,火灾发生的地址,火灾什么时间发生的,火灾的起因,放置在倒金字塔的中部。最后,消防队员赶到的时间和火灾发生时的天气放置在末端。这样的倒金子塔新闻稿写作结构更容易让读者快速的掌握新闻的要点,而且又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关注整个事件的发生情况。

在现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开门见山的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主次分明,适应性强等特征,可以很快速简述新闻,所以读者仅需要阅览新闻的第一段,就可以了解这段新闻最关键的信息点。另外,在倒金字塔写作结构的新闻稿中,如果新闻稿的体积大于要出版的篇幅,那么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辑时,就可以从底部开始往上裁减直到文章的体积与版面对称而又不流失任何精华的信息点。

最后,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有助于作者从文章的第一段主题思想中选取文章的标题。有利就有弊,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也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新闻界和非新闻界很多人认为,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失去了它的用处而且新闻工作者应该开辟和使用一些另外的写作结构方式,他们举例出一些支持他们观点的看法。其一,现在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因为第一段已经概括了所有主要的信息点后再很难出奇出新。其二,它限制了写作者在叙述信息时候的创造思维,所以有些人为此而争议,如果报道新闻用叙述手法或者按照时间前后顺序排列的手法会让新闻稿更具可读性。其三,倒金字塔写作结构破坏了故事的戏剧性,因为此写法的首段已经概述了整个故事,那么接下来无论写作者怎么创作也无法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人们往往是一目十行的阅读那些平淡无味的故事结尾。其四,在电视媒体或者相关媒体中,倒金字塔不再是写作者首要的创作结构了,因为观众似乎已经看到或者听到了相关的整个故事了,那么他们更想从电视上了解整个故事发生的全部过程的真实回放。虽然如此,倒金字塔写作结构仍旧被认定为新闻的标准格式,因为读者不会去关注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格式,只要是运用的写作格式利大于弊,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新奇美

现在,很少有人提及新闻创作上的正金字塔结构、探讨正金字塔的结构之美。但是正金子塔的结构更适合新闻作品的艺术修饰性,很多传统的读者抱怨现在的新闻稿看上去很乏味,一目了然,文章可读性不强。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想了解的重点。正金字塔的新闻稿的写作结构能深入的把新闻事件带入读者的心中,此类写作手法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描述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奇特的故事。虽然此类写作手法很难出新出彩,但是它能把抓住读者的情感或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想要叙述的人物带入读者的心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此新闻所产生的震撼。正金字塔结构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事件,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尾就是消息的结尾。正金字塔结构符合人们的阅读,收听和收视习惯。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叙事平板化,但是只要有醒目的标题和生动的语言加以弥补,如果情节组织的很好,可以渐入佳境。这种以时间顺序为归纳性的思想主体,以讲故事的方式,承上启下的创作方式让写作者更充分的发挥和展开新闻的新奇特色。

下面是金字塔写作结构的两种主要方式的范例,“积累兴趣”结构是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这种结构大体是按时间顺序安排事实,一段比一段写得具体,而事件的结果到最后才显示出来。采用事实性导语。

例:斯科特小姐昨天会见了本市某报编辑,请求刊登她所说的她弟弟写的一首诗。她说,这首诗写得相当精彩。她对编辑说,她的弟弟的名字叫威顿·斯科特,今年25岁,是陆军航空飞行员,驻扎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河边基地。编辑读了这首诗,其内容是飞行训练十分危险,预示早晚他要机毁人亡。斯科特小姐说:“我是不相信预示的,这是我的长处之一。”编辑把视线从诗稿上移开,瞧着斯科特小姐。他在微笑。“写得不错,我们打算用它。”编辑说。于是,斯科特小姐告辞了。编辑没有对她说,一个小时以前,一架军用飞机在哈密尔顿山上撞毁,25岁的威顿·斯科特在这次空祸中遇难。“延缓兴趣”结构采用归纳式导语。归纳式导语由于不交待具体事实,会给受众留下一个问题,于是不得不看完全文。

例:昨天晚上,冰激凌对警察局巡官哈利·欧柏林没有起到清凉作用。欧柏林奉命去调查一件盗窃案,他在阿尔本大街刚把车停好,就见有个男人向他走过来,边走边嘟嘟囔囔地说些什么。欧柏林问道:“你说啥?”来人一语不发,突然把一块冰激凌甩到欧柏林的脸上。欧柏林赶紧跳下车,一把揪住这个人。这个人却说:“你想抓我吗?那就先得同我比试比试。”接着,他一拳打在警察嘴上。警察毫不示弱,照对方脑袋上就是一拳,把他打翻在地。被捕者在肯吞大街派出所承认,他是住在大树西街35号的威利斯·索兰诺。他说,他认为警察“头脑发烧”,因此,他想用冰激凌使警察“凉快凉快”。“积累兴趣”和“延缓兴趣”结构都是正金字塔写作结构中两种写作手法,其意义是艺术化新闻故事,让读者在心中产生共鸣,带动了读者的好奇心把整则新闻阅读完毕。

这几年,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入,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也使正金字塔创作结构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如“焦点访谈”,多年来在制作播报节目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具备自身特色的新闻叙事结构,这正是正金字塔结构。不管是以事件重要性顺序的倒金字塔结构或者时间性顺序的正金字塔结构都是归纳性的思想,这两种写作创作结构运用在不同的消息报道的时候,有着画龙点睛的感觉使其呈现艺术之美。但是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自然得体,而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随心所欲的玩弄技巧,乱翻花样。切记最真实的才是最质朴的美,才能让听者和读者在认识上达到升华,这才是新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王桂林,《新闻结构美浅说》[J].《新闻爱好者》,1987(8)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4.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篇四

欣赏美

创造美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57-0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美育也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多方式描绘“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1)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3)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1)组织“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2)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立体式梯田DIY组合”“十二级四季梯田”“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接地气”和“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足球》《田园风光》《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巢-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配合旅游局开展如“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让美育就地取材。“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作者单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5.新闻美 篇五

同学们,早上好!

请允许我以校友、学长的身份在这里告诉大家,我爱我的母校——二高中,二高中的校园环境很美,二高中的人很美,二高中的前程更美。这是一个从小就在母校边玩耍,又在母校度过三年美好的读书生活,现在正在母校教书的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或许新来的同学还没有这种真切的体会,而老同学,老校友会赞同我的看法,与共和国同龄的母校正焕发出青春,变得越发美丽,越发年轻。当我们徜徉于花园式的校园时就会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南大门进来首先看到的是鲜花簇拥着的喷水池,喷水直射,水花四溅,发出十分动听的音响;站在喷水池前向东看则会发现另一番景象,绿莹莹的草坪上开放着鲜艳的花朵,而如翼而展的亭子,坐落在草坪一边,亭子边树影婆娑,鲜花怒放,好一处观景、休憩、读书、聊天的地方。沿教学楼边上的小路往北而行,就会看到教学楼间的几个小花园,或是假山嶙峋,或是绿树成荫,或是芳草鲜美,如诗如画的美景真让人流连忘返。

同学们,校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校园确实是美丽的?美就在你我的身边,美真的不是缺少,而是在于缺少发现。希望我们能诗意地看待我们的周围的一切。

其实环境的美仅仅是美的事物的一部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美是生活。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也是美的一部分。在二高中这个优美的环境中,进行教和学的老师、学生也是我们的审美对象。在他们的身上,美通过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得到突出的体现。我们不会忘记,在争创市重点的日子里,升旗仪式上近乎完美的集合、列队、唱国歌;我们也不会忘记,新高一同学的军训中,他们那种刻苦的精神,严明的纪律,整齐的步伐给人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我们更不会忘记,暑假里参加篮球、足球比赛的小将们,在赛场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在运动场上腾跃、奔跑、射门、投篮时那种充满阳刚之美的身影。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赞美、欣赏。优美的校园有了他们显得更优美。

同学们,校友们!我们在发现美、欣赏美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我们二高中人正在创造美?我有这样的感受的,最近好几次放学时站在校门口等女儿,许许多多学生,都热情地跟我说再见,我油然生起一种美感,我们二高中的学生太可爱了。教师节那天,上语文课时,语文课代表突然走到讲台前,把早已准备好的贺卡和苦丁香茶交到了我手上,紧接着,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时候,我激动极了,我体会到了同学们的真情,体会到了同学们创造的诗意的生活,更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美在于奉献。

6.以“美”启智 以“美”育人 篇六

以“美”育人

第29课<<钓鱼的启示>>说课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 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 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读,然后我参与其中和学生合作表演。老师读“儿子”说的话,学生读“父亲”说的话。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的坚定;体验“儿子”的不理解,不服气,内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学生这时的读、议、想,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在小组合作后,再来练习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课堂气氛会进入高潮。

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从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气的争辩到再三乞求,最后无可奈何的放弃这一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我的组织和引导,从小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这种高尚的情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此时,我相机出示贺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呀!

三、理解升华 表达美

《卡尔·威特的教育》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7.新闻美 篇七

据国外媒体报道, 周二, 三个传媒业巨头宣布将组建一个网络公司, 模仿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模式向网民提供报纸新闻的收费阅读, 月租费在20美元左右。

据悉, 这家公司名为“新闻在线”, 创始人包括杂志出版人史蒂芬·布里尔 (Steven Brill) 、前《华尔街日报》出版人Gordon Crovitz和前有线电视运营商高管Leo Hinde ry。

布里尔介绍, 他们的系统预计到第三季度才能开发完毕, 但是许多报社已经表示愿意加盟他们的网络。“他们的兴趣超出预期, 我们正在最快速舞动。”布里尔表示, 但他没有透露愿意加盟的报社详情。

8.新闻美 篇八

阿伦·索尔金,1961年生于纽约市曼哈顿,作家、编剧。2011年以电影《社交网络》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2012年以电影《点球成金》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电 影

1992 《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3 《体热边缘》(Malice)

1995 《白宫奇缘》(American President)

2007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

2010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2011 《点球成金》(Moneyball)

电 视

1998-1999 《体育之夜》(Sports Night)

1999-2005 《白宫西厢》(The West Wing)

2006 《日落大道60号》(Studio 60 and the Sunset Strip)

2012 《新闻间轶事》(The Newsroom)

自今年6月24日开播以来,HBO的新剧《新闻间轶事》关注度急遽升高,同时也引发了不小争议。该剧主创编剧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承受的“火力”甚至比剧集本身遭遇的更大——显然,索尔金成了HBO的“避雷针”。

好节目 烂节目

索尔金在和2006年的《日落大道60号》相隔六年后又一次启动新剧集的创作。他旗帜性的风格——郑重其事的严肃主题、高谈阔论的大密度台词和令人沸腾的极致理想主义,将再度以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的频率出现在荧屏上。索尔金在《新闻间轶事》中刻意保持了他一贯偏好的精英路线,对主题两极化处理的写法也确实存在着固有风险,自然也很容易导致对剧集的两极化评价。可是在这位每天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编剧看来,宁可制作只有一百个人喜欢的好节目,也绝不制作受千万人欢迎的烂节目。

“哪怕只要有5%的人愿意看好节目,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索尔金说。

《新闻间轶事》在口碑上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爱死它或恨死它,而且极爱和极恨的主因是相同的——对索尔金本人的好恶,这种现象其实在索尔金的此前的作品中就屡见不鲜。

如果你对阿伦·索尔金之前创作的戏剧、电影和电视作品足够熟悉,你会知道,每当这位大编剧要开口谈论某一行业时,往往会一边表现他的谦逊,比如承认他本人并没有这个领域的工作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只是了解了一些粗浅皮毛,绝对算不上权威人士等等??同时,他会对这个行业抱有非常固执的看法,毫不留情地抨击其现状如何不合理,然后再发表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对如何能让它更加完善给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意见。

当下的美国新闻业能让索尔金感兴趣的原因,他自己形容为——“新闻的过度商品化造就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中,电视新闻连篇累牍地强迫观众接受某些事情,让观众产生‘这件事非常重要’的错觉。但实际上,其中绝大部分根本无关紧要。”正是这个现象让他产生了创作《新闻间轶事》剧本的初衷。

索尔金的好莱坞办公室中摆在显眼处的不是新闻学专业文凭,而是他一手打造的电视剧《白宫西厢》在艾美奖上赢来的六座奖杯,以及他凭借改编电影《社交网络》拿到的奥斯卡小金人。在这间办公室里,索尔金毫无顾忌地历数美国新闻界的种种不是:“我看到每天的电视新闻要么大肆渲染《与星共舞》里又爆出了什么绯闻八卦,要么就是忙着把凯西·安东尼(2008年凯西向警方报案其2岁的女儿失踪。警方怀疑她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将其拘捕。2011年7月5日,凯西被判无罪,这一事件引起美国民众强烈不满)的审判过程炒成一场吸引公众眼球的卑劣真人秀。后者尤其恶劣,因为它让人变得愈发刻薄和愚蠢。”

无疑,索尔金认为美国新闻业已经迷失,于是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它指点迷津:创作一部关于新闻业的电视剧。索尔金这样诠释自己的“新闻理想主义”:“我最担心的就是媒体对‘中立’的偏见,他们如今甚至不会用‘谎言’这个词了,仿佛一切都只是‘意见分歧’。假设一个共和党人说地球是方的,那么第二天新闻的标题就会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地球形状产生分歧》。我不相信新闻报道的真相就是中立,我不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看到媒体为了追求中立而放弃事实,真让我揪心。”美国新闻主播、同时也是索尔金好友的奥伯曼曾说过,好剧本就是“将理想主义者置于非理想主义的场景中,而如今的电视新闻显然是我们能触及的最接近‘非理想主义’的事情。”

辉煌与沉浮

正如《白宫西厢》将美国总统这份差事描写得充满魅力,索尔金当然很明白《新闻间轶事》同样极大浪漫化了这个他没有亲身参与过的行业。“塑造一个能力超强的团队正是我想要做的,这很有趣。”他说:“而且,电视新闻界如今承受的轻视和挑衅,除了美国政坛,再无出其右者。”

2006年,索尔金创作的政治剧《白宫西厢》结束了在NBC的第七个播出季。在这部描摹美国核心政治生态的剧集里,索尔金把他对当代美国社会政治现状和外交策略的观察以及对个体人物的塑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剧集大获成功,收视居高不下,更是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座上宾。这部剧让一向被视为票房和收视毒药的政治题材重获生机,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人的爱国情绪集中爆发,对政治的热情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白宫西厢》第三季开播前专门以9·11事件为背景拍摄了一集特别篇,收视观众多达2450万人。正是《白宫西厢》奠定了索尔金在好莱坞编剧业内的地位。

但在《白宫西厢》后,索尔金一度陷入低潮:陷入藏毒丑闻;新作《日落大道60号》生不逢时,受到基于NBC王牌喜剧节目《周六夜现场》幕后故事的情景喜剧《我为喜剧狂》(30 Rock)的“打压”,收视率不佳,只播出一季即被宣告夭折。

抛除《我为喜剧狂》的因素,编剧过分关注个人兴趣,使得原本应以喜剧节目为背景的《日落大道60号》成为探讨诸如宗教包容性和道德救赎的辩论场,也是该剧出师不利的重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会否成为《新闻间轶事》的收视绊脚石?索尔金承认他又在冒险:“但我就是需要角色的性格、立场和思维模式互相碰撞,我要让观众感觉到他们是活在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他们必须有鲜明的个人见解,为了制造冲突,我要让他们意见相左,在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火花,引发观众的思考。回想《日落大道60号》,到现在我也坚信我的立意没错。”

nlc202309011542

在心血之作《日落大道60号》失败后,索尔金转投电影业,他在2010年改编的《社交网络》获得了当年度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2011年改编的《点球成金》同样收获多项奥斯卡提名。虽然两个电影的剧本都改编自原著小说,但剧本里那些妙趣横生的对白都深深烙刻着索尔金的印记。

算上早年创作的剧集《体育之夜》,加上鼎盛时期的《白宫西厢》《日落大道60号》和现在的《新闻间轶事》,索尔金这四部剧集在角色和主线设置上如出一辙:主角往往是一、两位在板结的既有体系中挣扎的理想主义者,而这些追逐梦想的人又总能以卓绝的头脑、惊人的分析能力和才华打破世俗桎梏,构建出一个理想国。

作为一个故事讲述者,索尔金可以创作任何他想要的内容,可以任意编写一个虚构事物,并有办法让观众相信它的存在,他常常会为戏剧效果考虑而改编真实事件,塑造出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这也成为《新闻间轶事》最大的争议点:请问你炮火凶猛地抨击现有的美国新闻体制,试图在一个虚构的电视台中实现只求客观真相不求收视率、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不真实吗?况且新闻业通常不存在“理想状态”,以《新闻间轶事》第一集为例,能有几个记者恰好在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时有一位在工程材料公司里任职的姐姐和一个在石油公司担任高层的大学室友?这样太过于“巧合”的剧情设计恐怕会让真正的新闻从业者不屑一顾——但毕竟《新闻间轶事》只播到第6集,在未来,索尔金的“完美世界”会在现实的打击中坍塌也说不定。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否会对新闻报道的制作保持兴趣,是否会持续关注《新闻间轶事》里这档虚构新闻节目的兴衰,仍然是未知。但一些新闻界人士都期待着这部剧集可以展开更具普世价值的话题讨论。比如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主播克里斯·马修斯(Chris Matthews),他认为如《日落大道60号》中那样纯粹的私人观点矛盾“大多数美国人不会关心”,索尔金要做的是“去揭示——相信他一定可以——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呈现更为重要的东西。关于掌握权势者的真相,也关于那些号称报道真相者的真相。”

幕后故事

《新闻间轶事》在HBO的首播集表现耀眼,第二集收视虽然小有下跌,但到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数量的观众。和公共频道相比,HBO对于收视率的重视程度小得多,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剧集引发关注,好坏不论——如果一群不会收看HBO的观众能从不同渠道看到对一部HBO剧集的评价议论,那电视台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在下一次选择付费频道时,这些人中订购HBO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这就是HBO的生意经。除此之外,HBO还一贯中意大场面大制作的剧集和一些金牌制作人的作品,尽管收视率有时惨不忍睹,但只要HBO被大众听闻并认可其“有深度价值”的定位,就会涌现更多拥有购买意愿的用户。

索尔金这个随时可以引爆话题的人物正合HBO的心意,虽然《新闻间轶事》的水准比HBO的其他剧集还有差距。

其实HBO的高层在两年多以前就曾游说索尔金为HBO量身打造一部电视剧,但数次接洽都是“气氛友好却无实质进展”。终于,在某次由HBO高管和索尔金的长期制片搭档斯科特·鲁丁(Scott Rudin)参与的电话会议上,索尔金透露想创作一部以电视新闻业为主题的剧集。HBO的高管受宠若惊,马上拍板通过,然后,索尔金回忆:“他们不断打电话问我剧本什么时候能动工。”

好事多磨,好不容易等到索尔金完成了《社交网络》的剧本,他又与另一位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投入《点球成金》的剧本改编工作中,这个剧本原本三个星期的工作计划延长到了一年半,好在结果不枉索尔金的一番苦心雕琢。

在漫长的等待期间,HBO尽管心急如焚但仍尽力避免给索尔金造成太大压力。“他是个不事声张的人,我们只能祈祷他在为我们写东西。”HBO的节目总裁迈克尔·隆巴多(Michael Lombardo)回忆:“但我不敢假设任何事情,只能苦苦等他主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写好了一个剧本。”

此时,HBO已经为尚未问世的剧本搭建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间的布景棚,包括一个装着玻璃幕墙的主播办公室,一个新闻演播间,还有一个看上去非常专业的导播控制室,虽然那些控制设备并不是真的。HBO不愿透露详细的制作成本,但隆巴多说:“我们可是制作过《大西洋帝国》和《權力的游戏》的电视台,与前两者相比,《新闻间轶事》的试播集成本算是便宜的。”

索尔金式的海量台词对《新闻间轶事》的演员们绝对是艰巨的挑战,很多时候一段对话就长达几页,能背下来就已属不易,更别说演员还需要对台词节奏、速度和音量做出精准控制。主演之一莫迪默的角色是一位刚从阿富汗归来、雄心勃勃的女制片人,她这样形容出演这部剧的感受:“突然置身于一个所有东西都在飞速移动的异次元宇宙里,没有时间仔细去想眼前发生了什么。开拍后不久,每次看到有新演员进组,小心翼翼地打听自己角色的背景,我就会有点变态的幸灾乐祸:‘可怜娃,你们可是不知道自己要面对怎样的恐怖啊。’”

而主播麦克沃伊的饰演者杰夫·丹尼尔斯则自嘲说,“取悦索尔金”的愿望常常是他表演的最大动力。在首播集中,麦克沃伊在一场电视直播访谈中爆发,作出一大段“美国不是最伟大国家”的激情演讲,这也成为这部剧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台词。丹尼尔斯回忆:“拍摄这场戏前,索尔金悄悄走到我旁边小声念叨:‘那段发言??’我问‘怎么?’他说:‘它对我的重要性,是对你的两倍。’我瞬间就感到压力山大。”

“无论是创作电视节目,还是写一部电影或戏剧,我是个只有开、关两个选项的按钮,”索尔金说, “如果写作顺利,我就开心;如果写得不顺,那就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感到索然无趣——我女儿除外。”最近这段时间,索尔金的状态显然很好地保持在“开”的位置上——今年早些时候他成功签约将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的传记改编成电影剧本;眼下他正在跟斯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合写一部关于魔术大师胡迪尼的音乐剧;此外,索尔金还买下了安德鲁·扬(Andrew Young)新作《政治家》(The Politician)的电影改编权。这本传记讲述了前民主党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John Edwards)在美国政坛的起落沉浮,这很有可能将是索尔金的下一个争议“惊爆点”。

这就是阿伦·索尔金,他总是将个人性格充分融入作品中,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你无法将他的个人特质剥离而单纯评判其作品——不管这些特质是好是坏。

9.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懂得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2、能认真听赏《松花江上》、《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跳蚤之歌》,感受到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并与大家交流欣赏体验。

3、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作品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悲剧或喜剧效果进行呈现的。

4、能认识欣赏音乐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让学生从音乐元素的分析中,能够充分了解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特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表述对音乐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视频欣赏:《野蜂飞舞》片段 Q:指挥在干什么?(作品简介)

2、视频欣赏:《辛德勒名单》片段

Q: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品简介)

3、Q:这两段视频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幽默、令人发笑,第二段:悲伤、沉重。)

4、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音乐美中极具对比两个范畴:悲剧美与喜剧美。

二、了解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1、Q: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悲剧美,什么是喜剧美? 教师小结:抓住关键词,悲和喜。

2、课件出示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音乐的悲剧美: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 1 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音乐的喜剧美: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在对美的肯定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鞭挞,对丑恶的否定,其引起的直接效果就是:笑。

三、体验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一)《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1、欣赏导入: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1947年奥籍犹太裔作曲家勋伯格,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来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华沙集体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2、带着问题,听赏作品。Q:你听到了些什么?

Q:作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紧张、恐怖)

Q:这种感受是用怎样的音响来营造的呢?(尖锐、不和谐)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时候,总是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就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与仇恨,对受害者的同情。二)《松花江上》

1、欣赏导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心灵与肉体无尽的伤痛,1931年9月1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当时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地犯下种种的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含泪写下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一一《松花江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初步听赏。

Q:你认为歌曲的哪一部分最具悲剧美,最能引起你内心共鸣?

3、深入体验

Q:随音乐哼唱你认为最感动的唱段,谈谈其音乐语言有何特点?

4、教师小结:在音乐的悲剧美中,旋律和音色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或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浑厚浓郁;刚烈悲愤、警号长鸣。当悲剧美与壮美结合时起到悲壮的效果。另外沉缓滞重的节奏、爆发式的力度变换、表现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作品叙述)三)《憨豆先生》

1、欣赏导入:和悲剧美相比较,喜剧美要显得轻松与愉悦得多了,下面让我们欣赏《憨豆先生》片段。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大家觉得这个影片是属于戏剧表演的哪种表现方式?通过憨豆先生的表演能够发现喜剧有什么特点?

3、师生交流

四)《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1、背景简介。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这段视频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风趣、幽默?歌曲洋溢着赤卫队怎样的精神?

3、学生讨论

4、教师小结:音乐之所以产生喜剧效果,同电影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因为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如:故意破坏音乐发展的逻辑习惯;力度的突然转换;两极音域的应用;纠缠不休的反复;不切适宜的快速和慢速、表演者夸张的神态,等以引起人们意想不到的惊讶来达到喜剧的效果。

5、Q:我们刚才听的《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采用的是怎样的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法 五)《跳蚤之歌》

1、欣赏导入:下面让我们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跳蚤之歌》。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歌曲为什么让人发笑,其喜剧美的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歌曲为我们讲述的这个荒诞故事;演唱者塑造出的生动音乐形象;以及这种半朗诵、半歌唱的曲调风格,使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喜剧美的特点。六)归纳比较

(一)悲剧美:①旋律:如泣如诉、刚烈悲愤。②节奏:疏松。③速度:沉缓滞重。音乐特点:感人、暗淡、深沉。

(二)喜剧美:①旋律:不规整,有说有唱。②节奏:紧密。③速度:欢快。音乐特点:幽默风趣

七)课堂活动

(一)对比欣赏中国名曲,完成表格。

(二)课外拓展。收集喜剧美或悲剧美相关歌曲,课后分组讨论并唱一唱。

四、总结

10.新闻美 篇十

吉安县上海紫江希望小学  曾长花

内容摘要:各科教学都就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在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去揭示数学中的内涵美。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图形和算式的对称美,并激发学生创造对称美的作品。运用信息技术演绎几何图形的奇特景观和奇妙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奇异美。还可以收集一些美的信息,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时体会数学的和谐美。

关 键 词:对称美  和谐美  奇异美

在全面推选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今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开展了大量的美育活动,但是在数学方面的美育活动却很少。数学作为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能够缺少美的教育吗?早在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数学家――柏拉图,就已经对“数学美”作了深刻的论述。其实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从美的对象来看:有式的美、形的美、符号的美、黄金分割及比例美等;从美的表现形式来看:有对称的美、和谐美、奇异美、统一的美、简洁的美等。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揭示这些美,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美的赞叹,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提升学生的数学才能,现就如何揭示数学对称美、奇异美、和谐美方面谈几点做法,以求赐教。

一、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大量的图形和算式都形象直观体现了对称美。

1、展示美的画面,创作美的对称图形。

在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对称图形,能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理解美的价值、创造美的作品。如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师:“同学们,现在正是春暖花开,外出活动的好时节,让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王国去走一走吧![动画呈现: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王国,有漂亮的蝴蝶,可爱的小蜜蜂,逗人的青蛙等各种小动物;有0、3、8、B、E、D、Y、H、K等数字与字母: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美丽迷人的艾菲尔铁塔,庄严肃穆的天坛、历史悠久的故宫等中外名胜古迹;还有红双喜字、树叶……]随着一幅幅美丽画面的不断变换,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赞叹之声此伏彼起,“真是太美了!”学生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美,师:“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对称与不对称,才让我们的世界如此五彩缤纷、美丽动人。”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学生理解了对称美的价值。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创作一幅你喜欢的作品呢?

此时,学生的情已融入轴对称图形王国,此刻,让他们进行创作,能不跃跃欲试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windon98画板中,利用“复制”“粘贴”“翻转”等命令创作了许多作品。如:

(1)               (2)                 (3)

(4)               (5)                 (6)

在这些图形中,学生还配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设计图(1)的学生说:“我设计的这个轴对称图形是一个中心花坛。”

设计图(3)的学生说:“我给图形填充红色,它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设计图(5)的学生说:“我给两边填充黑色,中间填充白色,既可以把它看成黑底上的白色花瓶,又可以看成白底上的两个脸侧面像。”

学生作品的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数学才能。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衬托了对称美的文化内涵。

2、探索美的秘密,创编美的等式。

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对称等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问题陷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初探  多媒体出示

请仔细观察这此致美丽的算式,你发现了它美的秘密吗?

33×22=22×33        13×62=26×31         14×82=28×41

25×52=25×52        34×86=68×43         46×96=69×64

学生激烈的讨论交流后,发现了算式的秘密:数学的位置是关于等量对称的,把每个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调换位置,所得的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乘积相等。

再探  多媒体出示:

根据对称等式的特征,你能不能创造一些类似的对称等式?

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下,发现对称算式成立与不成立的规律,同时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对称等式。如:

35×53=35×53         55×77=77×55         123×642=246×321

12×84=48×21         13×93=39×31         112×422=224×211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揭开了对称美的秘密,还受到了对称美的启示,创造了美的对称等式,这不就是美的魅力吗?

二、演绎美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奇异美。

奇异是一种美。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些奇异。”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一些图形的奇特和解题方法的奇异也能表现数学的奇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绎一种奇特的数学景观,或用多媒体突破常规、独辟蹊径,引导学生奇妙的.解决数学问题,都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奇异之美。

1、演绎几何图形的奇异美。

柏拉图所说: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可是当你把很多个同心圆组合在一起时,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奇特数学景观呢?

首先我在屏幕上画了许多同心圆,半径有大有小,线条有粗有细。然后请学生用双眼凝视屏幕。在学生凝视片刻之后,我让同心圆的线条由外而内闪烁起来,不一会儿,学生情不自禁发出惊叹“太神奇了!”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让同心圆的线由内而外闪烁起来。“不可思议!”学生又一次地发出了惊叹。“神奇”“不可思议”就是美,因为学生已经看到了,当同心圆的线条由外而内闪烁时,这些同心圆好像形成了一个“漩涡”,竟不停地转动起来,当同心圆的线条由内而外闪烁时,这时同心圆犹如小石投进平静的水面后水波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情景。几个简单的同心圆竟会变成“漩涡”,还会变成“水波”,其实已经把学生从二维的数学世界带入了三维的数学世界,数学的奇异之美尽显其中。

2、演绎解题方法的奇异美。

数学解题方法的奇妙像波澜起伏的文学故事一样扣人心弦,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多媒体出示:

请计算: - - - -……-

首先,算式的分母按从小到大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乘,具有明显的有序美。学生计算了一段时间后,竟大呼小叫起来:“太麻烦了!要算到什么时候才能算完呀?”确实,此题若按常规的方法解答:

原式= - - - -……-

计算繁琐,难度很大,“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呢?”这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呼声。

多媒体演示:

把一项拆成两项。原式=:( - )-( - )-( - )-( - )-……-( - )

=1- +  - +  - +  - +  -……- +  -

然后用鼠标点击相互抵消一两项,删除!唰!唰!唰!最后只剩下:

1- =

奇妙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茅塞顿开,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眼睛闪烁着光芒,惊异之情溢于言表,这不正是强烈的美感体验吗?

受上题的启发,学生又寻找到了: +  +  +  +  +……+  等类似题型解答方法。

三、收集美的信息,让学生享受数学的和谐美。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指出:宇宙的和谐是以数的和谐为基础,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当前,互联网上发短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时尚的交流方式。有些短信中,数学知识的和谐运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从网上收集一些美妙的数学短信,制成网页,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到数学的和谐美。

如教学时间单位的换算时,我从网上撷取了几条与时间有关短信,制成一张“时间”网页,让学生进行浏览。如:

①我可以忙得忘记时间,但我做不到忙得忘记学习,哪怕只有1分钟空闲,那60秒全在学习。(学习篇)

②一小时60分钟我在想你,一天24小时我在盼你,一月30天我在念你,一年365日我离不开你。(感情篇)

③如果我们相处10分钟,我会帮助你600秒;如果我们相处3分钟,我会支持你180秒;如果我们相处1分钟,我会说60次理解你。(友谊篇)

这3条短信都是把高一级的时间单位换算成低一级的时间单位,虽然换算前后的时间是相等的,但换算后,低一级的时间单位的系数远远大于高一级时间单位的系数。学生在阅读短信时,不仅对时间单位的换算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细细的品味和欣赏中也能体会到:虽然是相等时间的重复使用,不仅没有累赘的感觉,感觉反而有一种意婉曲而情真切的意境,令人回味悠长。数与数之间的和谐之美这言而喻。

何处有美?处处皆美。在各个数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数学美,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各种数学美,利用信息技术揭示这些数学美,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1.发现美 欣赏美 展示美 篇十一

一、发现美

写作是一种“倾吐”,平时没有积累,拿什么“倾吐”呢?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性提取、加工改造的“倾吐”过程。哲者曾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所以,广泛阅读名家名作,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可是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为提高分数,只在“题海”中鏖战,很少开展课外阅读。 所以在九年级第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每个星期挤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台,把自己的图书带到课堂中,大家也可共同借阅,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告诫学生阅读不能单追求“量”,更应注重“质”。很多学生阅读,常常只是了解文章内容,追求情节,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假思索,结果毫无收获,过目即忘。我要求他们边看边想,并作标记,最后体会精彩片段的写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思方法、写作方法,并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写成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做到读写结合。

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觉得有点东西好写了,可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学生书是读了,笔记也做了,可在写作时没有自己的想法,把书上看到的例子放在一篇文章中,这跟抄袭又有什么不同呢?而这种情况在不少学生的作文有所体现。事实证明,写作,离开了观察,离开了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生活,体验到生活真切的酸甜苦辣,而不是故作姿态地“无病呻吟”,就能将学生从“无话可说”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到达“有话要说”,这样对学生来说,已经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比如上面那篇文章,我对学生说,写作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些真实可信的题材,不要忽略身边的事情,学会挖掘身边的题材,懂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要我们的学生细细感受生活,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二、欣赏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一篇经过自己挑选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好文章,费尽口舌地向学生推荐,而学生也“配合”地阅读完毕,但在“效果检测”时,我们最终发现,阅读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只知道“阅读”要“读”,而不知道“阅读”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学生的“阅读”只关注有哪些人物、讲了什么故事等,而没有去欣赏文章中独特的语言美、深邃而有哲理的主旨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如何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如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学生要怎样欣赏到“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可现在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能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

文章如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正是欣赏了生活中的美,才会有自己的感悟。

三、展示美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文课堂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是生命。独创性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对九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训练他们的综合写作能力,没有时间面面俱到,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有利于考场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写作也是一样,他们需要享受成功,需要教师的赏识评价,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大胆地展示心中的美。其实学生有学生的生活,要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平凡的生活一样给他们无数的感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們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轻轻的话语、一丝淡淡的心绪等带给他们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走进自己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体会,把握写作的切入点,抒写自己心中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那就说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学生运用这些美的载体,就可以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创造出另一种形式的美——作文美。当学生能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用作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时,不仅能让自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体验到成功是一种无穷的动力,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学生也已经在不经意中积累了许多的素材。通过一段时间集中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自然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上一篇:物资管理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我要做好孩子》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