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17篇)
1.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一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
学校: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 姓名:姜楠 日期:2013.6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品德教育是当前教书中的重中之重。品德教育途径很多,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去吸引、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 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乡土教材课”等四项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一、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美术课本自第一册起就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草编、刺绣、脸谱、年画、泥塑、浮雕、建筑等。通过让学生欣赏示范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
二、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教师节》一课时,我通过以绘画形式对教师节的祝贺,培养学生热爱与尊敬老师,发奋学习的优良品质。教学时我设计如下:
1、提问导入新课。
(1)回忆你最尊敬最喜爱的一位老师(或回忆你与老师的生活中最难忘的几件事)。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
(2)谈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的想法或感受。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3)长大后你打算做什么?如何报答社会?回忆、讨论三分钟后逐个回答。
2.欣赏照片及学生作品。
3.再思考两分钟,说出你的构思并讲评。简单画出你的构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思考: ①题材
②绘画方式
③主体形象的位置
④色彩的表现。
4、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用自己的画向老师表示节日的祝贺。
三、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项目,占美术课内容的40%左右,在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在上《有趣的属相》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属相的同时会了解到自己是哪年生的,多少岁了,父母是如何把自己养大的等,教师相机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又如在上《剪贴风景画》一课中,通过用色彩纸剪贴风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四、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通过“折纸比赛”、“美化生活小能手”等活动,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善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认识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通过它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从中享受快乐,达到陶冶情趣、美化生活的目的。如在上《漂亮的瓶子》一课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出漂亮的纸瓶子,他们在饱尝成功的快乐时会明白我们只要开动脑筋是可以二次使用资源的,既环保又美化了生活 环境。相机进行环保教育: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地球只有一个不能克隆,因为科学家已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飞机要飞600万年)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地球。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
总之,德育在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德育渗透,让祖国的花朵在美术课的小摇篮里茁壮成长。
2.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二
为此, 我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 一直尝试着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下面我就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有益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各类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 语文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因此, 德育也必须始终贯穿其中。
(一) 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盖高楼需要先打好地基, 学语文则需要先学好拼音。”拼音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它在低年级所占比重很大, 但是拼音教学又枯燥无味。因此, 我在拼音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德育素材, 丰富拼音教学内容, 使之生动活泼。例如, 在教学生“j”“q”“x”与韵母相拼时, 使用儿歌:“小v、小v有礼貌, 见到j、q、x, 脱帽又敬礼。”这样学习拼写不仅掌握了枯燥的拼写规则, 也教会学生很好地与人相处。在拼读教学中, 安排学生用拼音拼写拼读“名胜古迹”“英雄人物”“我的理想”等, 既巩固了拼读拼写, 又丰富了小朋友爱国、爱家等情感。可见, 在拼音教学中, 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就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活跃课堂, 卓有成效地进行德育。
(二)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教学机械而枯燥乏味, 因此,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如草坪上“小草有情, 怜之惜惜”的招牌, 地铁道口的标牌“红灯停, 绿灯行”的警示, 冬季征兵的宣传海报写的“一人当兵, 全家光”等等, 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爱护花草树木、遵守规则、爱国爱家的情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汉字, 让学生自主认读, 不仅提高了识字量、识字能力, 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一个很合适的契机。其实, 课堂教学中的组词造句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 教师在教“打”字让学生组词时, 学生便积极发言, 组词中出现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后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 然后质疑:“我们能打架、打人、打骂吗?”学生齐答:“不能。”教师表扬学生, 我们要与人友好相处。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快就又重新组了词语。像这样的教师, 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又避免了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不仅要驾驭好课堂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识字, 在无时无处的识字中也就使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深入人心。
(三) 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阅读材料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细节中处处有德育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处闪现的德育时机。教学时应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提高思想认识, 陶冶道德情操。例如,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以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里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语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学生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学生说:“同学之间不应该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 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得十分真实。当然, 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不拘泥、不局限于教学目标给我们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去教学。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更深入浅出地去挖掘教材, 大胆创新, 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 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思想情感,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这就要求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习作, 对其心理动向、情感变化进行疏导,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文教学中, 德育工作应该渗透在整个过程, 持之以恒, 逐步渗透, 才可在学生心田洒下健康的思想种子, 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 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二、联系生活,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 教学日常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渗透。如经常有学生的作业本、同步练习之类的东西在往下发的时候找不到了, 他们就来向我告状。我在处理时并不责怪谁偷了这些, 而是问“错放”在了谁的抽屉里了。这时, 就会有学生说错放到了他那里或者错放到了谁谁那里了。这样做可以避免揭穿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 同时教师恰当的表扬和引导还能会把这些孩子引向一个良好的品行之路。孩子们就是一颗颗小树, 他们很柔很韧, 你把他扶直了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成为有用之才。
(二) 在语文第二课堂中渗透德育。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德育渗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儿童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 如演讲比赛、为爸爸妈妈制作礼物、组织参观活动等等。
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浅谈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坚韧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就以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抓备教材。小学体育教材的种类多样且内容丰富,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和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思想性来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内涵,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德育。它能够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教育和安全第一的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各章节都有德育的内容和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如:跑、跳、投掷、技巧、体操、游戏等。队列练习、广播体操学习和武术学习都可对学生进行形体美育、团结友爱、相互合作、协调整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遵守课堂纪律等教育,对学生进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教育;对于一些思想性不太明显的教材,教师则要仔细挖掘其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象支撑跳跃有利于培养勇敢果断与克服困难的精神,单、双杠有利用培养学生沉着勇敢与坚毅顽强的品质,耐久跑有利用磨练坚忍不拔与吃苦耐劳的意志,球类有利于培养团结和拼搏精神。而且新的体育教材里的教学练习往往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疑是一条捷径。如“换物赛跑”游戏,教育学生对工作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攻关”游戏可培养学生勇于进取、克服困难、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障碍性游戏“支援前线”游戏中,则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果断、机智的良好品质;在进行“踏石过河”这个游戏时,可以根据游戏的内容进行团结合作的教育;在“小青蛙捉害虫”这个跳远练习游戏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等。又比如教学《乒乓球》一课时,就可以围绕中国国球展开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讲述相关典型事例人物、展示各种竞赛图片和播放列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比赛夺冠影片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体育课堂认识的教育时机
体育课堂常常不在一间教室里而在运动场进行的,其特点是活动空间大且行动自由,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号令,教师就要结合课堂常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懂礼貌、听指挥、讲道德、爱劳动、讲卫生等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感的身体活动,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实际性、竞争性和开放性。教师应要求学生自觉克服集体需要和运动规则相矛盾的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入学时或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上体育课的常规要求的讲解,让学生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和得到重视。
三、课堂纪律要求的教育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常规纪律的教育,确保顺利安全地施教。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須在上课铃响完之前排好队并进行整队与人数清点,开始时常有部分学生做不到,因为他们还没养成上课前就排好队的习惯,这时老师就应该通过反复教育训练来要求学生做到,可采取严格的队形操练和快快集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一般通过几节课或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在上课铃声响完之前都能很好地排好队的。如跑步中的热身跑、50米、100米跑,教师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指定的队形和路线跑步,不插队,不推人,不串道,通过这些跑的练习,在培养了学生跑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场地器材使用的教育时机
利用场地布置和器材搬运、使用、送还等,这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内容和环节,也是每一节体育课内师生都必须进行的例事,准备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体育课教学实施的顺利成功与否。教师从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始都应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这些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得到艰苦的锻炼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老师叫学生们拿体操垫、计分牌、木马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球类项目不能用脚踢、不能扔等,如果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既保护学校体育器材,也促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注重安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五、教师言传身教的教育时机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它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规律。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也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要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现在有的体育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上课经常迟到、上课穿皮鞋、拖鞋;有时还抽烟,打骂学生,不认真备课,上课单调乏味,在学生中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平时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巨大影响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能从教师仪表、态度、言语、举址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事业心、责任感、自信心等,从而影响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外表美、文明用语等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六、活动训练实施的教育时机
4.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卓泉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渗透,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刊物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陶丰满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5.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田墩中心小学 郭慧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小学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可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但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因此,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成为数学老师的一大挑战。
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挖掘教材,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数据、材料或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充满辩证法的科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1、从感知的形象出发,揭示本质规律,抽象出数的概念
如:教学:“10以内的数”可以表示具体的各种各样的实物。这样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
2、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数”与“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能运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3、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观点。
如教学“因数”与“积”。“因数”相乘是“积”,“积”分为基本因数。“因数”与“积”一般不相等,但“因数×因数=积”而“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也就是说“整体”与“部分”相等与不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在克服解题困难的过程中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对去除当前学生中流行的娇骄之气很有好处。
五、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更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首先,数学中充满着对称美。如线、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案体现着对称美,式子a+b=b+a,a+(b+c)=(a+b)+c等数学定
律也是对称的。
其次,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如a+a+a+a=4a;S=ab等公式的简洁美,解题方法上的化繁为简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再次,数学体现着一种和谐美,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图形与图形的统一,数学知识结构与解题方法的联系等,无不体现着数学的和谐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则数学美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
6.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内容摘要:在新课标改革下,努力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种手段方法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懂得感恩,讲究文明,树立自信心以及保护环境。但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也要讲究适宜,适时,适度以及教师身教的原则。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 德育渗透 英语 学生活动 实践
一、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及小学英语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教育不再单一的追求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养成,而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把学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小抓起,从学校、家庭和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抓起,从各科教学活动中抓起。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深感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性和肩上担子的沉重性。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而有人认为英语教学主要是将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德育则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但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却深深地体会到,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德育”,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品行的过程,也包括加强学生道德实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英语课本中有很多关于节假日的知识教学,学生一般都特有兴趣。每逢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一切有意义的节日,我会相应展开与此对应的道德教育。比如感恩节来临时,我和学生们会书写英文的感谢小卡片,感谢曾今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学校,感谢祖国。在父亲节及母亲节那天,我们会制作一些精美小卡片,并附上 英文的祝福语,Happy Father Day or Happy Mother Day!或者更简单的Father,I love you/mother,I love you.亲自送给我们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的谆谆教导。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有感恩之心,在行动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并能“细水长流”地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坚持好。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作为教师,重在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焰,而不是强行灌输。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鼓励,表扬。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 等表示问候、礼貌的句子,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只要在教学及日常交往中反复使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在英语中礼貌用语的运用。例如,“Thank you”(谢谢你)这一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上,教师也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 在学习“New Year’s Day” 的时候,引申到“Women’s Day”、“ Mothers’ Day、”“The Old Men’s Day”等节日,回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祝福。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体贴父母、关心他人。
(三)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本校位于山区,长期缺乏师资力量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忽视,导致很多孩子的英语基础很差,发音不准,这些现状更加加剧了孩子们的自卑心理,在学习英语上面更加消极,不自信。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尽力消除他们的自卑以及恐惧心理,在课堂上,我会反复以简单的英文对话与他们每个人交流:Hello/How are you!/ Good Morning!/Are you happy today!/并适时讲述一些名人励志故事,使他们从故事中渐渐明白,原来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我们需要勇气去克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小学英语并不是很难,只要孩子们有学习的劲头和兴趣,成绩自然会提高,他们也会从胜利中树立了自信,得到了锻炼,不再害怕小小的挫折。
(四)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小学英语书本设计得色彩鲜明,贴近生活,以苏教版的英语教材为例,课文中大量展现自然风景,不仅让学生们享受视觉上的美丽,更教育孩子们对大自然美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书中的一则Story Time,里面讲述一个Can(罐头盒)寻找家的故事。Can 通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Garbage Bin.并且高兴地说:“Home is so sweet!”通过这种有意思的故事引导,使同学们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多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道德教育又该以何种形式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呢?根据小学英语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我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以以下活动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一)、组织学生相互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如教学苏教版英语Story Time的部分,在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三生分饰对话中的3个角色,其余一生担任导演,全权督导演员的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0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的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被尊重,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在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热爱集体之情溢于言表。
(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 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行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了 “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歌舞比赛、开Party、拼词组句游戏、参观郊游等等。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德育目的,使德与智有机结合。例如开展“情系英语,心系奥运”英语沙龙活动,通过学习冬奥运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冰上项目、雪上项目、奥运知识等等,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开放意识,培养对冰雪的热爱,树立运动为上的观念;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操。英语小品比赛,要求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根据所学口语,创造性编小品,然后进行熟练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歌舞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集体主义精神;拼词组句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学习、细心等品质;开圣诞节Party时,要求学生亲手制作圣诞卡片,写上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等圣诞和新年祝福之类的话语,并赠送给亲朋好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的美德以及热爱劳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美好情操等等。实践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效果很好,它不仅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的原则
(一)适宜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遵循适宜的原则,例如进行爱国教育时,可用“I love China / I love my homeland”等英语短语适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而不应该大肆宣扬民族仇恨和一些历史问题,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多多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教育,而不是偏激和仇恨。
(二)适时原则
在小学英语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适时的进行渗透,例如学习Thanksgiving Day 时,可穿插渗透一些感恩教育,不能随心所欲舍本逐末地在课堂上过分进行德育渗透。
(三)适度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适度,不能将渗透的内容抽象化,深刻化,要建立在小学儿童能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的进行渗透。
(四)教师身教原则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应该接受爱,善心,热忱等品德教育,培养善心像识字一样需要有人教导。”可见道德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必须做到以身作则,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学生。
四、未来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渗透的设想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目的和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适宜环境,制造恰当机会,给孩子们进行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德育。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根据山区学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山区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实施道德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上看虽然平凡,但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基于这句话,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理想国》)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 《培养基体的方法》
7.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 应当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 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全面发展。
一、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的课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这些课文都在启迪学生的智慧,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 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 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 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传授知识中育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 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寓德育于教学中,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 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 这是他们的弱点, 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 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三、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是社会、国家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花时不宜过多, 要点到为止, 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 找准德育切入点, 还要认真研究教材, 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能主次不分, 本末倒置。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 教师在具体操作中, 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主题的程式, 轻描淡写地带过, 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 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关键,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 从中加深体会, 产生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 使学生发现其光辉, 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 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 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 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 针对学生的表现, 进行随机教育, 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 发挥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 高尚的情操, 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 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而《新三字经》有云:“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行。”短短几句足以说明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基础学科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又该怎样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教育呢?这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和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学科的特点,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
数学方面的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知识教学是基础教学,而数学则是小学基础教学的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础,事物才会向前发展。这一点可通过本学科“知识点一环扣一环”这一特点对学生说明基础的重要性。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要注重另一方面——应用性。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率”一课中,我让学生掌握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等计算方法的同时,强调:“农业上我们可以利用发芽率计算播种面积及种子数量等,工业上我们可检验产品情况等。学好数学无论对工业、农业都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当学生认识了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等重要性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激发。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三年级教学中,估算的分量大大提高了,教师在介绍估算方法时,要强调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碰到数的问题时,许多时候都只需估算一下就行,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六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中国数学方面有着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世界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在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陈景润的“陈氏定理”,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15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再如,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四、利用学习形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德育渗透应与课外有机结合,而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通过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进行对德育的渗透。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科的特点,寻找、发掘德育的机会,把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中也不是一件难事。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如研究性、合作性等。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组织一些小组学习或小组比赛,这种做法共享一个观念:我们一起,既要为别人的负责,又要为自己的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在这种情境中,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合作交流、互相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生实际,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能达到培养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仁贤.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2] 刘兼,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管建福.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9.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九
【摘要】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PEP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当今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成长,在教学中应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渗透 德育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如在教授IN A NATURE PARK单元中可渗透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WHAT DO YOU LIKE时,出乎意料的竟然有同学回答“I like money”,针对如此的金钱观,我及时进行教育,举例说明Money isn’t the most important.又如在教学交际用语时,要说明不同的使用场合,让学生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例如“Lady first”是尊重女士的一条基本准则,也体现了自我风度及良好的修养,培养学生具有绅士风度;“What can I do for you?”不只是客气化,而是看到对方有困难而要真心实意的帮助对方;“How do you do?”是初次相识朋友间的问候,而“How old are you?”对女士而言是粗鲁及其不礼貌的表现。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注意英汉习惯用语的比较,譬如打电话时英语习惯用this and that以表礼貌,而不习惯用I and you.并引导学生就中外历史和社会风俗作比较,通过口语交际,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坚持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的同时,也了解了各国文化风情,地理历史人文和自然科学,意识到中西方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一﹚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如我在教学PEP2 Recycle 1的Let’s act部分,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三生分饰对话中的3个角色,其余一生担任导演,全权督导“演员”的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0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了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集体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创设情境活动
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理想的或冲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试想当学生学会了单词,来走“单词迷宫”,最后同桌二人齐心协力走出“迷宫”的游戏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精神财富。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可使抽象的道德观念直观化。我在教学第三单元的Numbers 11-15时,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画树、画花、画草„„黑板布置成一个大森林。“森林”里有鸟、有动物的家等等。有一天,小白兔生病了,小动物们都来探望它,然后逐一呈现动物:小猫来了,来了几只?“How many cats can you see?”学会数词11。紧接着出示手里拿着12个气球的小狗,提着一篮装满13只苹果的篮子的小猴,以及鼻子上卷着14只香蕉的大象和爬行了几小时才到小兔家的15只小蚂蚁。然后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在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一幅充满关爱、温馨的画面一次次展示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数词11-15,而且还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在心底自然涌现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关心身边的每个人等一系列情感,对德育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找准机会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1、适宜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我努力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在牛津3A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Hello!/ Hi!” “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就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明白:早上遇见同学和老师要学会说“ Good morning”;向别人道歉时要学会说 “Sorry”;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要学会说“Thank you”。在牛津5B中学习“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in the evening”等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我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德育渗透的载体,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适度渗透
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在学习牛津教6A第五单元时(主题: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其主要内容是学习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节日。我设计了任务“演讲比赛,谈谈我最喜欢的节日。”通过比赛,让孩子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向孩子提问,如:“春节到了,我们除了穿新衣服,得红包等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引导孩子说:“我们可以给爷爷、奶奶拜年;给老师拜年,问好;可以自己动手包饺子给父母吃;可以帮妈妈干家务;可以通过E-mail向长辈、朋友祝福”等等,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教师还可问他们“红包怎样使用更合适?”教育孩子要把“红包”用来买学具,买书,剩余的钱应该存起来,为以后做打算,而不能随意挥霍,甚至胡乱攀比。
这时的任务教学,既符合六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程度,难度适当;同时,学生们在完成任务时,良好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步建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设计的教学,适宜、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身心方面也有所进步,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四、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
10.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师把握不到德育教育的精髓,不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进展不是很显著。因此,明确德育教育的意义进而采取针对性对策促进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停留在认识字词句段篇上,而是要求通过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在作者思想的熏陶渐染下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实现自我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德育教育在丰富小学语文素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语文的内涵理解的更加深刻。比如,一些人生哲理、生活常识,在德育教学中都会有所渗透,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掌握,在课上理解相关知识或是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就会容易的多。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行德育教育,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1.情景渲染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情景渲染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自然的引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特别突兀。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忘了课堂的重点是课本知识,德育教育只是辅助,不能造成班门弄斧的效果。
2.体验教学法。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本上的德育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充足的准备,将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灵活。不仅让学生学的到知识,还能掌握一些相关技能。体验教学法以表演、情景再现的方式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展现的更加直观。比如,《掌声》是一篇记叙文,文章通过描述一位残疾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她自卑的心理特征。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勇敢的暴露自己的缺点,展现自己的特长,克服心理障碍,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这其中传达出来的德育内容就是学生要关注弱者,与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对于他们尽早摆脱情感的束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相当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这其中的内涵,教师就可以组织学习对这篇记叙文进行排练、表演,通过真正的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3.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往往更能得到?_发,一些隐藏的德育知识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会得到展现,促进学生对于自身的思考以及今后的规划。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以及教师讲解只能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以为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但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在多人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知到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从对某个地点的赞美拓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以文字、阅读和写作为载体进行德育的渗透
1.以文字为载体。文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培养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相当重要。让学生意识到祖**亲的伟大,从而能够努力学习,不断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更加充分,教师要注意对文字的由来、演变和发展都要讲解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2.以阅读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以及经典美文,学生在领略作者思想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接近生活的文章会产生共鸣,从而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3.以写作为载体。写作就是学生展示自己德育成果的过程,这是整个德育教学的最终阶段。学生只有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展现在纸面上,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它发扬到实处,进而展现出德育知识的价值。这对于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也相当重要。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准备适宜的德育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误区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从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来看,德育工作已经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和学者重视起来。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我国人民的文明程度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升,当前年轻人的考学、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受到当前教学评估方法的影响,各个小学还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根本标准,升学率依然是各个小学的生命线。尽管减负增效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极少数的小学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德育一直处在边缘的地位上,文以载道一直是语文教学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语文教学按理说应该成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基地,但是迫于当前就业形势和精英教
育的压力,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一种升学的工具,很多教师放弃了对学生的美的培养、人文的熏陶,忽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单纯地把语文教学当作是知识传授工具,对语文素材的分析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和新课标的要求都是南辕北辙的。
其次,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忽视小学生作为人的特性和主体地位,德育教育采用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在情感上认同德育教育。目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主要关注小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学生的行为是否做到了规范,而很少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和信念的转变和内化。德育之后,小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和爱心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师一般不予关注。很多小学生不喜欢写读后感,但是出于敬畏老师的心理,他们会从课文、语文参考书中复制语句,进行摘抄,滥竽充数,对于这样的读后感,教师一般也不会深究,默认其完成了作业,教师在这里就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没有真正承担起语文教学的职责。
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制时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文章内容全面、题材多样、含义丰富。有的课文歌颂英雄事迹,让小学生了解历史,感受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有的课文文笔优美,赞美大自然,可以让小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的课文紧跟时代步伐,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类课文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的目标渗透到文章的教学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情感,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点拨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不懈地为德育教育开辟天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笔好、质量高的文学作品,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应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最真实的情感给激发出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文章中传递的真、善、美,运用文章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富有情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语文技能,另一方面要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动力,确保德育教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
德育教育不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小学语文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所以德育渗透要多渠道进行,让德育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去。课内与课外、课堂和生活、阅读与写作都要做到有机结合。语文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补充语文课堂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理论知识,让德育渗透到其中,增强学生素质。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开展诗歌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成立小组做手抄报,演讲等等。这些业余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精妙之处,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让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真正激发。只有内化为学生情感之中的德育教育才算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德育渗透的最好场所和基地。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内化为小学生的行动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本的教学中去,充分利用教材感化学生,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感染学生。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12.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多媒体
德育效果缓慢而且繁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正确辨别是非、美丑、分清善恶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学会爱护公物、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更好地实现美育的目标。下面谈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有效利用教材内容
许多美术教材的欣赏作品中,很多都体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优美和深沉的民间艺术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对学生起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去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从同龄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情操。挖掘教材,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紧扣作品的艺术特点,在研究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活动。
二、利用基础教学开展德育
在小学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关联点进行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在基础绘画教学中,就一个最简单的线条,也能让学生明白做人要站得直、稳稳当当,不做坏人。通过平心静气、认真地绘画懂得线条的组织、形体的塑造、色彩的协调、构图的平衡,更深地体会艺术的美。
又如,在手工教学中,可以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导学生要爱护公共利益,在手工制作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刻苦认真、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过程理解人们的财富来源于劳动,为了使人们将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动手研究,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倡个性化学习。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会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鼓励学生深入实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位学生,要认识到学生间的差异,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渗透德育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宝贵经验,需要合理设计考核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德育,完善小学美术评价制度。比如,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画作创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通过集合小组的力量来完成任务,通过搜集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奉献意识等。
五、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实现美德教育
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心理还不成熟,其智力水平也有限,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还需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技术优势实施德育,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心灵美、道德美等的教育。比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人物画像,如母亲为子女做饭、洗衣服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人物表情、动作,使其将实物与所要刻画的人物联系起来。教师再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付出,培养他们热爱家人、尊敬父母的美德。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德育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教师要善于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特点,做到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提高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凤,高俊云,王丽红.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高岩.潜移默化育幼芽校园开遍文明花:论寓德育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的方法[J].基础教育课程,2016(4).
1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文/吕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着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你看许多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就比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让人想到边疆建设者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契机,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道,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一说到上课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导入这个环节,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渗透点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心情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亲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14.浅谈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在美术教育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并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 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 德育的培养, 又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 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 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种角度上讲, 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我就个人的体会谈一点想法。
一、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国家教委决定在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有关文件中, 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 提高艺术修养, 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 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 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 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 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 通过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课中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 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 有西方绘画及雕塑欣赏, 有中国的民间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民间艺术欣赏, 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 等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 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 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
在这些欣赏课中的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 七年级课本上的一幅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它取材于长征途中两个红军战士在行军休息时吹横笛的情景, 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学生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 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 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 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 渗透方式也不一样。由于表现独特, 风格高雅, 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 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 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
如在上八年级《春天的景色》一课时, 我除了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潜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表现他们绘画个性、特性能力外, 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 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 用画的方式表现内心的体验, 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时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 中国民间美术, 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技艺精湛, 风格独特, 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及思想情感。这可以使学生们深深感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 使学生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打下良好的爱国意识基础, 使其获得美的感受, 达到美育和德育的目的。
四、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灵活地渗透德育
德育的实质在于实践,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 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动”, 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手抄报比赛》则在培养学生综合才能的同时培养其进取精神;如《我们的画展》, 举办一次校园画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活动的乐趣, 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并深切认识到团队的力量, 从而提升人格修养。
1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作为社会永恒性话题,是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灵魂。德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强化德育与管理,对促进小学未成年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德育对塑造未成年人价值理想,提高文化素养及生命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强化未成年人德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积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在升学、发展、就业等现实问题下,德智教育不平衡发展,表现为轻德育重智育,在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放弃对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过分注重对教材等方面的分析与训练;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部分教育者过分强调语文德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灌输主题,力求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提高,语文教学忽视语言培训这一基本要务,这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与技术提高等起到了消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德育又一重要问题,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行为的塑造,缺乏学生内心情感或者个人价值信念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发挥文本教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抓住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促进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在塑造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真善美等方面的挖掘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熏陶,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应做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紧地围绕文章主题,积极推动学生产生共鸣,文章主题作为文章的灵魂主旨,把握文章主题对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有积极作用,如通过对文章题目、关键词语的理解,发现文章主人公所具备的品质,激发学生的联想;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统一,通过在字里行间挖掘文章情感主题,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在文字阅读中激发个人情感,进而促进德智教育的深刻融合;同时,通过分析文章主人公形象,激发学生情感,文章中对主人公形象的品味对提高学生情感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分析主人公形象,在奉献、治学、审美中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通过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分析,发掘主人公优秀精神品质,培养爱国精神,进而启迪学生认知,净化学生心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2.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情感
课程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主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注重课程的内外结合,如通过开展各类比赛、板报、讨论等途径丰富语文教学,以此激发学生情感,促进技能与情感的共同提高,具体方式如下:创设情境,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利用各类资源,设计丰富活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采取的主要形式有辩论会、影视欣赏等,这样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参与与竞争意识,形成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热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渗透,通过写作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发现事物,抒发个人情感,进而从内心深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交流沟通,在学生作文互评中进行德育渗透,如在作文互评中纠正学生错误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作文互评中,通过激励词语进行品行教育,促使学生在评语中有所感悟并有所启迪。在作文互评中,通过认同性语句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自我正确深入认知。
3.拓展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情感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在教导学生正确读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必要时推荐好的课外阅读材料,提高学生阅读量。如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如,通过对童话作品的阅读,帮助学生认识良好的道德形象,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教育,激发对人、物、事的感知,促进学生良好教育;如通过寓言故事演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提高,正确认识新生事物;如通过对优美诗文的解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等品质,进而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实现德育渗透。
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文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如充分地挖掘教材,发挥文本教育功能;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情感。这对促进语文学科教育中德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长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2):159-162.
1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的工作职责。不同于政治课的严肃性,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具知识性、技能性又有鲜明思想性的学科。古人云:文以载道。教师通过“文”引导学生来悟“道”,进而确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向。
那么,怎样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依据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善于运用教材。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作为一个附加内容放在课后总结之中。如何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可以在学习方法技能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教育。阅读本文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首先写红柳挺立,雪域增色;接着写红柳遭难,毁于人手;最后是红柳消亡,尘沙肆虐。为了凸显红柳的悲剧,文章采用了首尾略写(存亡对照),中间详述(人们由于无知、短视,忘恩负义毁灭红柳,同时也恶化了自己生存环境)的结构,展示出了红柳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令人扼腕痛心。教学中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关键问题,既分析了文章,心灵也受到强烈的震撼。如: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读书人的幸福表现在哪里?作者怎样来突出文章的主旨?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读书人的幸福不仅在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激发学生热爱读书。
二、善于进行朗读。朗读是以声音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感情,获得共鸣受到熏染。如教学《项链》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是“序幕”,该生读得声情并茂。老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虽然语气平缓,却饱含着忧伤的感情,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主人公的梦想与苦恼,知道了造就了她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通过朗读,在对词句的揣摩、比较中领悟文章的主旨,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的共同激发,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善于利用作文。学生的日记、习作有许多来自生活,里面包含了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事件的态度以及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作为教师,要有敏感的洞察力,去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适时疏导,及时指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例如:有个学生在考试作文《我在卫校这一年》中,写到由于自己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谈,结果一年来没有交到一个朋友,同学们也排斥她,在卫校的这一年,她感到很孤寂、落寞、沮丧,甚至想休学回家。作为老师看到这种情况,首先以文字的形式与她进行交流,帮助她寻找自身的原因,鼓励她发扬自己的优点,获得大家的肯定;鼓励她主动帮助同学,获得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联系班干部主动与她沟通,邀请她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她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充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与快乐,从各方面努力培养她成为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
四、注重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所以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好好检查自己。现在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对教师并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可以具体地告诉学生如何想问题、如何行动、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事业。教师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所以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来发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的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17.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七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2-04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10-20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1-21
浅谈民间美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07-2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8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10-1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09-08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