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答案(精选8篇)
1.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
1.若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小学毕业班中等水平的学生每分钟大约能读(320)个字。
2.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3.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决定其评估应以(定性)分析为主。4.(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的关键。
5.我国宋代学者(朱熹)的“宽著期限,紧着课程”中“课程”意为“课业、进程”。
6.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称为(蒙学)。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反馈)、激励和(调节)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平时考察)和(考试)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0.继续教育具有(延续性)、连续性、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11.对一节语文课要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要从教师的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材处理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2.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听说训练的方式包括(重述训练)、(听辨训练),评价训练和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训练。
13.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抓好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与练习)和系统小结。
14.阅读和作文可以互相促进。(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
15.迄今为止叙述是最为详尽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56)年颁布的,而(1992)年颁布的大纲则对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16.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怎样表达)这样一往一返阅读才算基本完成。17.指导小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入手。
18.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靠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的。
19.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背诵的条件是(熟读)和(理解)课文。20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历史继承性),一是(时代适应性)。
21.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方面)和(一般发展方面)。
22.小学语文基本功,概括起来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23.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4.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整体,1964年叶圣陶先生呼吁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5.小学语文预习程序指导的六步骤是:(读、划、查、思、写、议)。26.古代识字教材“
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7.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28.小学语文教学评估要做到(科学)、(全面)才有实效。
29.教给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从作家的 3
书稿中学习修改)、(教师要给学生作修改示范)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30.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延续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训用一致性。
31.小学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和(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3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3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生活实践)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联系发展)的观点。
3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2500)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日常读写)的需要。
3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3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读写训练),而且要抓(听说训练)。
不定项选择题
1.听说教学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是(ABC)A.思维是听话、说话的基础 C.听说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 E.听说训练不能促进思维发展
2.识字的质量标准是(ACDE)A.会读 C.会讲 E.会用
3.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ABCDE)A.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 B.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C.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 D.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 E.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
4.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ACDE)A.语言 C.朗读 E.教态
5.常用的收集评估信息的方法有(ABCDE)
B.思维对听话、说话起组织调控作用 D.思维与听说没有明显关系
B.会拼写 D.会写
B.科研 D.板书
A.观察法 C.测验法 E.抽样法
B.调查法 D.文献资料法
6.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要求包括(ABCDE)A..训练学生说普通话 C.训练学生语句完整通顺 E.训练学生说话音量和语速适中
7.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ABCDE)A.延续性 C.针对性 E.层次性
8.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主要特点有(ABCD)A.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B.强调加强“双基”教学 C.提出选文要体现文道统一
D.教学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 E.第一次将“国文”改为“语文”
9.我国1923年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提出的教学目的主要有(ABCDE)A.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
B.启发想像思考 B.连续性 D.多样性
B.训练学生用词恰当 D.训练学生说话没有语病
C.引导读书兴趣
E.养成能达己意的表达能力
D.建立进修国文的良好基础
10.《急就篇》的主要特点有(BCD)A.生字的密度小 C.包含比较丰富的知识 E.仅包含姓氏名字
11.1927—1937年间的国语教科书的类型主要有(AB)A.国民政府国语课本 C.《共产儿童读本》 E.《国语课本》
12.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有(ABCDE)A.分析教材的能力 C.课堂应变的能力 E.教学研究的能力
13.命题作文的优点是(BCD)A.容易审题 C.便于统一指导
E.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
14.识字能力的结构包括(AE)A.掌握字的形音义
B.理解字的发展
B.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作文 D.便于统一讲评 B.设计教学的能力 D.语言表达的能力 B.苏区政府国语读本 D.新文化读本
B.整齐押韵,便于记忆 D.生字的密度大
C.学会造字方法
E.具有独立识字能力和习惯 15.优化阅读结构的要求是(ABCD)A.教学结构要反映阅读教学的特点 B.教学目标要明确 C.教学思路要清晰 D.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E.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
D.使用普通话
16.识字的质量标准是(ABCD)
A.会读 B.会讲 C.会写 D.会用 17.小学语文评估的系统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C)A.教材的选择 B.活动的实施 C.效果的评估 D.教法的确定
18.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要求(ABC)
A.导课要有针对性 B.导课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C.导课语言要简洁性 D.导课要有阅读性 19.教给儿童三套识字工具是指(ACD)
A.查字典 B.看书 C.拼音 D.汉字构字规律 20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沿革历程是(D)A.国文教科书—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
B.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国文教科书 C.国语教科书—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 D.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
21、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的作用(BCD)A.增加阅读速度 B.集中注意力 C.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 D.训练语感
22、语文课外作业的类型包括准备型、(ABC)A.练习型的课外作业 B.扩展型的课外作业 C.创造型的课外作业 D.美术型的课外作业
23、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是(ABD)A.记分 B.等级 C.口试 D.评语
24、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C)A.进行识字训练 B.进行阅读训练 C.进行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 D.进行读写训练
25.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BCDE)A.符合时代的需要 B.体系科学 C.语言文字规范
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6.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DE)A.综合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阶段性 E.实践性
27.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CDE)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28.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BCD)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
29.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ABCDE)几个方面。
A.认真读书的习惯;
B.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C.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D.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E.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0.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包括以下(ABCD)几个方面。
A.理解词语的能力;
B.理解句子的能力;
C.理解语言结构能力;
D.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E.一定的阅读速度。
3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教学目的包括(ABCDE)。
A.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B.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C.正确的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
D.发展学生的智力;
E.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教学大纲具有四大功能(ABCD)。
A.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B.进行教学的依据;
C.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D.考试命题和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
E.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
33.《开明国语课本》是当时编的较好的教科书,它的特点是(ABCD)。
A.有浓厚的“儿童重文学”的创新;
B.有利于学生读写;
C.有利于教师教学;
D.全书图文并茂;
E.有押韵。
4.1948年11月出版的边区小学国语课本有三个优点(ABE)。
A.密切联系抗日战争的解放战争的实际;
B.密切联系儿童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
C.偏重政治;
D.不够儿童化;
E.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边区群众生活实际。
35.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特点是(ACD)。
A.综合性;
B.多元性; C.阶段性;
D.实践性;
E.开放性。
36.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B.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C.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原则;
E.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7.要求小学生掌握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的科学应依据是(ACD)。
A.《汉字频度表》;
B.《大众常用字汇研究》;
C.《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D.《常用字表》
E.《语体文应用字汇》。
38.正确的写字能力包括(ACDE)。
A.正确书写基本笔画;
B.正确用钢笔书写;
C.掌握笔顺规律;
E.使用书写工具。
39.好的教学结构特点是(ABCDE)。
A.教学目标明确; B.教学思路清晰;
C.教学环节简单、实用;D.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E.有鲜明的特点。
D.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40.理解词语主要指理解下列词语(ABCD)。
A.对表现中心有重大作用的词语;
B.熟词在新课文中有新含义;
C.在课文中有特殊表达作用的词语;
D.影响对课文理解的词语;
E.通俗易懂且口语中常用的词语。
你的选项为:A 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41.命题作文的优点是(ABC)
A.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作文 B.便于统一指导 C.便于统一讲评 D.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 42.以集中识字为主的教材,多采用(ABD)的形式 A.看图归类识字 B.基本字带字 C.以词句带字 D.反义词归类 43.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关系是(ABC)A.听是说的基础 B.读是写的基础 C.听说在前读写在后 D.四种能力相互独立
44.将“国文”改为“国语”的划时代变化在于实现了(B)A.白话文 B.言文一致 C.言行一致 D.实施了文言文
45.汉字字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BC)
A.笔画笔顺 B.偏旁 C.间架结构 D.汉语拼音
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D)。
A.语为语言,文为文学;
B.语为国语,文为国文;
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C.语为语言,文为“文言”;
2.人教出版的全国通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安排学习(A)了常用汉字。
A.2500个; B.3000个; C.3500个;
D.认识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会用;
3.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合理、辩论的大纲是(D)。
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C.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义务教育大纲》; 4.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历程是(D)。
A.国文教科书--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
B.蒙学读本--国语教科书--国文教科书;
C.国语教科书--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
D.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5.《千字文》的作者是(A)。
A.周兴嗣;B.史游;
C.王应麟;
D.佚名;
6.中国《蒙学读本》比驰名西方的夸美曲折的课本是(D)。
A.五百年; B.一百多年;
D.一千多年;
C.二百多年;
7.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B)为指导。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 8.“文”与“道”的统一是(C)。
A.文等于道; B.文加道;
C.文中有道,道中有文,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D.文不等于道
9.要使小学生获语文基本功,必须通过(B)方式。
A.讲授; B.训练;
C.模仿;
D.理解;
10.义务教育大纲对一、二、三年级安排的识字量分别为(B)。
A.400、700、600; C.400、600、300;
B.400、750、550; D.300、400、500;
11.小学生识字教学的难点是(C)。
A.字音教学;
C.字形教学;
B.字义教学; D.别字教学;
12.小学生错别字有多种类型,未来写末来是属于(E)。
A.减少笔画; B.增加笔画;
C.同音相混; D.左右颠倒; 13.阅读能力的核心是(A)。
A.理解书面语言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能力;
B.认读书面语言能力; D.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E.形近相混。
14.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
A.理解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C.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B.读懂课文培养记忆能力; D.从读学写,培养作文能力;
15.一个单元组教材的学习要体现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即(B)。
A.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
B.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C.从分析到抽象再到综合; D.从分析到概括再到分析; 16.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A)。
A.读书; B.写字; C.作文; D.听故事; E.学拼音。17.阅读教学要以学生(B)为基础。
A.认真观察;
B.独立思考;
C.强迫记忆;
D.坚强意志; E.努力读书。
18.在西方,“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其含义是(B)A.学科 C.课业
B.跑马道 D.课型
19.既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又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措施之一的是(A)A.正确的写字姿势 C.爱惜写字用具
B.正确的执笔方法 D.认真的写字态度
20.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应当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是(C)A.课内外的关系
B.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C.文道统一关系 D.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2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B)
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
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2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D)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2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C)
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2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B)
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2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D)
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2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B)
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2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D)
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9.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是(C)A.写真情实感
C.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
B.全批全改
D.没有系统的写作理论
30.体现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的阅读教学结构是(D)A.变序阅读 C.听—读—讲—练
B.“看图作文”的教学结构 D.导读—扶读—自读
3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观察、理解、表达和(D)A.记忆 C.想像
B.注意 D.思维
32.小学生阶段,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C)A.直观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B.多元思维 D.抽象复杂思维
33.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学科定名时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是在(A)A.1964年 C.1978年
B.1956年 D.1986年
34.日本语言学家西尾实把语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D)A.语言交际 C.语言生活
B.语言体系 D.语言文化
35.说话能力构成要素包括表情达意能力、应变能力和(A)A.组织语言能力 C.理解能力
B.记忆能力 D.观察能力
36.小学语文教学评估的系统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C)A.教材的选择 C.效果的评估
B.活动的实施 D.教法的确定
37.看图说话这种听说训练方式主要用于小学的(A)A.低年级 C.中年级
B.高年级 D.中高年级
3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时间是(B)A.1985年 C.1978年
B.1986年 D.1996年
39.明确提出文教工作“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纲领是(A)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教育纲领》 C.《学校系统改革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纲领》
40.将“国文”改为“国语”的划时代变化在于实现了(B)A.白话文 C.言行一致
B.言文一致 D.实施了文言文
2.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二
—、问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近日报载:标准答案贻害不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发表在报纸上的—篇散文, 被某名牌高中选作期末考试题。共23分的阅读分析题, 包括提炼主题思想、解释字词含义和分析写作意图等。有学生拿着这份考卷去请教曹先生, 不料曹先生给出的答案竟与出卷老师的“标准答案”风马牛不相及。而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说, 他的文章也曾被一些学校拿去编成语文考题, 结果弄得他这个原创作者也答不出所以然。对于所谓“标准化试题”对青少年学习语文的误导与破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文国说, 语文水平的下降还体现在语言表达和语汇的贫乏上, 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平淡苍白, 毫无生气。潘教授担忧, 今后的年轻人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 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知道“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等大白话。
这样的尴尬与悲哀, 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切身体验。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期末统测为例, 命题人就杜甫《望岳》一诗出了一道填空题:“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___的气势。”命题人给出的答案是“高大雄伟”。且不说这“高大”能否修饰“气势”, 只说阅卷老师判卷的情况:他们视此答案为唯一的“标准”, 大凡答“雄伟”、“巍峨雄伟”的统统判定答错。对此, 学生迷惑不解, 教师困惑无奈。
二、对“标准答案”的反思
笔者认为, 所谓“标准答案”, 也只是命题人对某一问题的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解读, 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认知特性, 只能说是就其自己对文章的解读进而设计的题目, 作出的比较贴切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解与分析, 而不能说是唯一的“标准”。
就拿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来说。文中燕园幽径上的一棵古藤的被砍伐, 引起了老先生“万斛闲愁”, 他视之为“悲剧”。看似小题大做, 然而结合季先生文革中的个人际遇以及相关语句的解读, 我们发现文中其实寄寓了作者复杂而隐晦的思想感情:有对愚氓毁美的揭露, 对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摧残的愤懑;也有对十年文革的抨击, 对所谓伟人的鄙视, 对民族素质的关注与痛心, 以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更可能有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对自己文革生活的总结, 是他个人悲剧、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们在阅读《幽径悲剧》时, 完全可能有建立于个人认知基础的、与阅读情境相关联的感悟与解读。
正所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对一篇文章或某一句话的理解, 应该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使同样的意思, 以我们汉语言丰富的词汇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语文教学与评价本应适应学科特点, 允许并鼓励对文章作个性化的解读。
然而, 现行教学评价的实际, 却禁锢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作品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读, 淡化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常常将教学参考资料奉若神明, 甚至照本宣科, 不敢也不愿越雷池半步。在课堂上, 教师的任务就是竭力将学生引诱到自己预设的“埋伏圈”, 然后把“标准答案”抛给学生, 鲜有教师乐于倾听并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分析。自上而下的教学评价中, 教师往往被要求依据“标准答案”采点给分, 刻板地对照“标准答案”判分, 罔顾甚至于否定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乃至很有主见颇有新意的解读。长此以往, 再聪慧的学生也被训练成机械答题的“能手”, 学生思想的个性被扼杀, 课堂教学可能沦为同一模式思维的批量生产的过程,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便成了一句空话。要求教师和学生“带着镣铐来跳舞”, 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三、对语文评价与教学的刍荛之言
改变这样的现状, 必须打破‘“标准答案”对语文教学评价的桎梏, 必须要改变教师教学中根深蒂固的“标准”意识。
就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而言, 这是一个庞杂而艰巨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也不是就束手无策。这应该不是一个能不能改革的问题, 而是一个想不想改革的问题。
对语文教师而言, 这更应该不是一个问题。试想, 谁愿意捧着个“教参”当“圣旨”, 谁不愿意享受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深度交流所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往往又伴随着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和思维的创新。
以笔者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为例。
台湾作家黄飞的《甜甜的泥土》, 写了一个在新家庭中受着后妈虐待孩子的故事, 他得到的亲生母亲送来的一包奶糖最终化为“甜甜的泥土”。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该文的简析为, 小说的结尾形象地告诉我们:“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 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 意蕴丰富的结尾, 给人无穷的联想的结尾。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 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 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 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 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古代希腊神话中, 就把大地比作‘母亲’, 中华民族也历来认为‘坤为地, 为母’, ‘万物生于地, 人生于母亲’, 厚德载物, 地生万物, 没有偏袒。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 那样慈爱, 那样公正, 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 使他们幸福成长。这就是这篇小小说的主旨和蕴含所在吧。”
应该说来, 这一分析相当深刻且颇具新意, 教师们基本上以这样的分析来组织教学。然而, 在备课和组织教学过程中, 笔者和学生们却对这一解读产生了怀疑, 感觉这样的分析有拔高或牵强附会的嫌疑。小说结尾这样写:“小亮眨巴眨巴眼睛, 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 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 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 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 又笑了:那泥土, 甜丝丝的。”对这一结尾的艺术效果, 学生在讨论中更倾向于认为小说是以“笑”和“甜丝丝”来反衬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活的凄苦, 作者可能是以此表达离异家庭的孩子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以唤起人们同情怜悯之心。这很像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寓悲于喜的“含泪的微笑”。在与学生深入地探讨中, 笔者肯定了这一有别于教学参考书上经典分析的理解, 并由衷地表达出自己的快乐。笔者发现, 这样的挑战权威、具有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课堂, 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3.教学参考反例有误与答案重建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9章82页习题29.2第5题:
ァ耙蛔槎员呦嗟龋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否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是,请给出证明、如果不一定是,请举出反例.”
ビ胫配套的《教师用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96页给出的第5题参考答案是:
ァ安灰欢. 作△ABD,使△ABD的三边各不相等,不妨设BD最长,以BD为对称轴作△ABD的对称△CBD,则在四边形ABCD中,AB=CB,∠A=∠C,但四边形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
ノ颐潜缚巫樵在每周二,第三、四节数学教研活动例会上,对此作一专题进行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参考答案中“不一定”正确,但所举“反例”有误,并进行了答案重建.
1 按参考答案作图分析
ネ1由对称性可知:如图1,AB=CB,∠A=∠C.
ザ鳤B=CB是“一组邻边”,这与习题中的题设“一组对边相等”不吻合,理所当然就不能说明习题中的结论了.
2 习题答案重新建构
シ掷嗵致郏
问题情景1 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如图2,过A点作AE⊥BC交于点E,过C点作CF⊥AD交于点F,并且连结AC.
ヒ蛭狝B=CD,∠B=∠D(已知),而∠AEB=∠CFD=Rt∠(已作).
ニ以△ABE≌△CDF(AAS),所以BE=DF,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ビ諥C为公共边,所以由勾股定理可得EC2=AC2-AE2,AF2=AC2-CF2,所以EC=AF,所以BE+EC=DF+AF,即BC=AD.
ビ忠蛭狝B=CD(已知),所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情景2 反例. 如图3,△ABC是等腰三角形,E为底边BC上一点,EB》EC,当∠EAC=∠AED,DE=AC时,△AED≌△EAC(SAS),所以∠D=∠C.
ゼ础螪=∠B,ED=AB(符合题设),但显然四边形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
プ凵纤述:答案是不一定,反例为问题情景2.
テ涫担如果我们利用圆的知识加以刻画本题,将更加深入.
问题情景3 反例. 如图4,在鰽BCE中,作△ACE的外接圆O,再以C为圆心,CE为半径画弧与⊙O交于点D,则∠B=∠E=∠D,AB=CE=CD,但是四边形ABCD并不是平行四边形.
4.美术教学论标准答案 篇四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建议性 指令性 2、1995 3、2001
4、现代设计基础 传统工艺美术
5、学生的发展 回归生活
6、课程改革
7、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8、学生是否获得
9、兴趣
10、课堂评价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一、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二、“造型 表现”
答:《美术课程》把“造型 表现”解释为:
造型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三、美术课程设计思路
答:
1、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3、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一、如何理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答: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文化的环境中蕴育和创造出来的。任何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特征。我们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种规定性实际上也要求学生不仅在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二、“造型一表现”的学习领域?
答: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请简述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教材评价标准
答:
1、知识维度
2、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3、组织表达维度
4、编制水平维度
5、教材适用维度
四、新课标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建议有哪些
答
1、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四、论述题(评论以下论点,说明理由。每小题10分,共10分)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设计与绘画相比,更考虑客观的条件、注重设计(理性)的思维和规范化的表达方式,而且要始终考虑使用者的喜爱和方便,因此是“利他主义”的。(以上为答案要点,符合要点,观点完整可酌情给分)
美术教学论2013(B)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课程改革
2、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3、兴趣
4、课堂评价
5、学生是否获得
6、艺术教育
7、教学能力
8、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9、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0、教学方式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造型 表现”
答:《美术课程》把“造型 表现”解释为:造型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2、《美术课程标准》五条基本理念
答:
一、是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
3、“设计 应用” 学习领域
答: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世界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
一、美术学科的学习领域在拓展
二、将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三、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五、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六、重视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2.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有哪些?
答:
一、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二、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发生根本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元智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3. 请简述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教材评价标准。
答:
一、知识维度
二、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三、组织表达维度
四、编制水平维度
五、教材适用维度
4、如何做到在美术教学中“陶冶高尚情操 完善人格”?
答:
一、在教学中以对学生的爱、尊重、理解为基础,努力体现教学的人文性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方面
三、要在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升华
四、要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优势
五、要把“情感陶冶 人格完善”的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思考题(请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1、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你认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哪些,是否合理。
4、答:
一、教师职业道德
二、专业文化素养
三、实际教学能力
四、参与和共事的能力
五、交流与反思
六、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5.《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B)
A.罗杰斯
B.布鲁纳
C.杜威
D.克伯屈
6.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C)A.目标分析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过程分析
7.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D)A.主体取向的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评价 C.目标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D)A.上课
B.被动作业
C.训练
D.主动作业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C)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课程集体
D.教师
11.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称为(B)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1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D)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C.卢梭《爱弥儿》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14.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A)
A.强调学科结构
B.强调学科知识
C.强调学生心理
D.强调学生兴趣
1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B)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评价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16.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C)A.初级学习
B.分散学习
C.高级学习
D.集中学习
17.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C)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轮形课程
D.广域课程
18.“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B)
A.地位平等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情境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20.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2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B)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2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C)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24.“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C)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26.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B)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27.“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A)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2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层价值取向是(B)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解放理性
2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是(B)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30.“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B)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1分);课程内容 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32.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33.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第三,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4.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5.按照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划分,课程与教学评价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 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的预 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1957年到80年代。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定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由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6.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优点: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儿童可以在与文化的与科学知识交 互作用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强调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价值。
6.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六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 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错)
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对)
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错)
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
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错)
6、“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对)
7、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错)
8、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9、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对)
10、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对)
1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1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错)
1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1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错)
1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16、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对)
17、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对)
18、重视并直接从事教学手段研究的要首推夸美纽斯。(对)
19、语词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错)20、形成性评价往往具有对后续阶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作用。(错)
21、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错)
22、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对)
23、实用主义强调儿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知识。(错)
24、当代教学模式将更加强调学生知识的发展,把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错)
25、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错)
26、比较典型的实行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27、教学评价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答: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
二、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
四、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
五、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答: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5、什么是教学? 答: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6、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答: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7、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答: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9、什么是隐性课程? 答: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答:(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答:情 境 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5、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16、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 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17、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答: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18、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19、什么是课程管理? 答: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四、论述题
1、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答:(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与正确性等。
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并说明遵循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评分提示:列举课堂教学的实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也可以是阅读过的别人的经验,需要作出适当的描述,如什么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处理有何特别之处,收到什么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引述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原则的内容,对照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看法,得出遵循教学原则重要意义的认识。涉及的教学原则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分析时应结合所举实例,侧重一、二个原则来充分论述。
3、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答:(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一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4、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答: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综 合 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5、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影响课程 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 :①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
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6、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答: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7、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答: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导课艺术的特点包括针对性、启 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等。其功能为: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等。教师常用的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
8、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答: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识
7.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七
一、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感受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分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回顾过去二十年内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展望新世纪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走向。全书共分为十五个专题, 对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作了综合的考察。每个专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这一专题在近二十年内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 二是对这一专题研究内容进行评析, 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本书既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教学论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又为新世纪教学论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二、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感受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系统地对新世纪以来的与教学论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我国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这本书首先对我国近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 然后对这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归纳, 最后对这个专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既有利于我们对教学论的理解, 更有利于我们确定自己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使我们的研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对这本书的阅读,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新的认识, 也开阔了视野。
三、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反思
李定仁教授与徐继存教授合作开展了我国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文献研究, 出版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一书, 较为系统地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 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对教学论的理解不是那么系统, 这本书我在以前读了一遍, 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次我感受到教学论并不是那么乱, 读了这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 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之前我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比较乱, 不能辨别出什么是教学的本质。通过这次对第三章的阅读, 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首先, 这本书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研究教学本质的内容进行了评析。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好的地方, 提高了我以前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也能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最后, 在对前面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本质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二) 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二十年研究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使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 在这二十年中, 我国的教学方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介绍和引进阶段, 教学方法的介绍包括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的介绍。二是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阶段, 分析研究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对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要素, 教学方法的特征, 教学方法的功能, 教学方法的实验, 教学方法的改革观念, 教学方法的运用, 国外教学方法的评析十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本书对这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把这二十年研究中每一种有影响的研究都介绍出来,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灵活地运用, 只有很好地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才能很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最后, 这本书对我们以后研究教学方法给了一些启示, 对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也进行了反思,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研究二十年》这本书在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做了研究, 这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为我们以后学习教学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对二十年中相关主要研究的进行索引, 每一年索引的主要论文都为我们列了出来。这对我们以后研究相关的文献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前面观点的可信度, 也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榜样。对于初学者来说, 只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四、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反思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也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学论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但是, 新世纪我国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学论研究的领域也变得宽泛。教学论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 要求众多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强其理论支撑。一方面, 原有的理论基础学科, 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为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一些新型的学科, 如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未来学、创造学、生态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 从不同角度为教学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法与研究基础。这本书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编写的, 紧密结合时代的背景, 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论的研究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读完这本书, 我对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处于跨世纪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 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科技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的发展, 我国教学论研究呈现出了新进展与新特点。总结近十年来教学论的发展, 对我国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认识教学论研究的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 对 教学 与 课 程 的 认 识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共经历三个历程:一是教学课程阶段, 二是课程相对独立阶段, 三是课程与教学整合阶段。在对以前回顾的基础上, 论述了教学与课程关系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这本书把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罗列了出来, 使我对以前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 这本书中对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前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对我来说是模糊的, 我通过阅读, 视野得以开阔。
(二 ) 对 教学 与 有效教学的 认 识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 学校都在追求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唯一指标。 1我们怎样才能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呢?这一直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以前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了就是有效的, 读了这一章之后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教学是否有效, 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 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2首先, 其介绍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每个学者对有效的理解, 从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方面研究了有效教学。其次, 这本书结合新世纪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等因素, 分析“有效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给我们指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对我国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本书共有十一个热点问题研究, 对教学与教学论、教学与教学生活、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与课程、教学与经验、教学与知识、教学于文化、教学与学生、教学与教师、教学与有效教学、教学与教学评价等热点问题进了研究。这些问题都围绕新课程改革下怎样很好地教学, 为我以后在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教学论并不是只有理论研究, 也可以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这样, 教学论的研究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启示
这两本书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教学论进行了研究, 阅读了这两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前我认为教学论只是对教学的认识, 现在我认为这是把教学论研究的领域狭隘了, 我们的教学论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大的空间, 教学论必须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 王鉴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本土化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论在引进介绍国外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得不承认, 其在引进和介绍上还存在某些简单化、表面化的问题, 简单地拿来与套用现象仍时有表现, 忽视了从整体上、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批判与统整工作。多年来中国教学论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立足本身文化传统、汲取外部必要营养、成就独立自我的问题。建立科学化的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必不可少和不可逾越的, 于是, 在简单化的理论复制中, 中国教学论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 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 成了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若教学论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中国的教学论研究仍将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别人土地上的果树, 永远品尝不到甘美如意的果实, 更构建不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优良种系教学论学科体系, 关系到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学论研究本身的深化, 关系到教学论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关系到如何建构新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 如何实现教学论的功能转换等。
这两本书的阅读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对我学习教学论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与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 这些都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指导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效率。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习别国的教学理论, 要与我国的现实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学好教学论, 我们必须查阅以前的研究资料, 并结合现实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摘要:教学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通过读《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这两本书, 作者对教学论有了很多的认识, 对我国教学论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对教学论进行反思, 前瞻教学论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8.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八
关键词:大教学论;教师理念素养;教师知识素养;教师道德素养
G633.3
《大教学论》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书中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各种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对当今的教学活动而言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伙伴”,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引领者”,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教师具备怎样的素养直接引导着自身职业品行的走向,更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的成功。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这一职业,他认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也清晰地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一、教师理念素养
理念素养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性素养,是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前提,《大教学论》告诉我们,好理念带领好教师,好教师教出好学生,好学生创造好未来。
(一)教师要坚持“人需要受教育”的基础理念。
夸美纽斯指出,“很明显,人是自然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万物的知识的”,“学问、德行与虔敬的种子自然地存在于我们身上”,“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他将人的心理比作一颗种子或者一粒谷米,认为植物或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只需揭露暗藏其中的东西即可。他还引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把人心比作一张白板,“板上什么都没有写,但什么都可以写上”。这些观点和例证都表明,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夸美纽斯要求教师要正视这一点,坚信人具有受教育的基础。夸美纽斯又论述道,“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人都是有天赋的,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他坚信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能够发展人的天赋,锻炼人的心性,塑造人的才能。因此,他要求教师应该坚信教育的力量,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使命。
(二)教师要持有正确的儿童观。
夸美纽斯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儿童。他用镜子和板子来比喻任何人都是可以受教的,他认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虽然人的智性各不相同,但是人可以被雕琢好。他还通过狼孩变得文明的例子说明人的可教化性。此外,他认为迟钝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变得聪明,聪明的人通过教育可以认清世间的好坏事物,摆脱不良诱惑。也就是说,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被教导好的可能性。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时代理念。
夸美纽斯的人生历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一种执着不悔的精神,更要有一种爱满天下的情怀。他学成回国后终身从事教育,尽管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潜心钻研学问,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整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其中蕴含的正是这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育人理念成就了一位卓越学者、铸造了一部伟大作品。
二、教师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教师应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使他们从灵活的教學原则和教学方法中获益。
(一)教师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提出了很多教学方法,如,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等。它们涉及各个层面,表明了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技巧。针对这一点,夸美纽斯特别指出教学要采用简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不再困惑哪种方法才适合自己,从而减少对学科知识的排斥。此外,夸美纽斯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五大方法:实行、榜样、择友、规则、尽早正面教育。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以上方法,将之正确地运用到儿童身上,以规范儿童的行为。
(二)教师要掌握六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了六大教学原则:一是适应自然原则,他讲到:“教学的恰切秩序应该从自然去借来,不能受到任何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按照自然的发展秩序、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二是直观性原则,他要求教师要运用实物、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如实验模拟,情景体验等;三是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他主张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激发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温和的方法对待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自觉、积极意识;四是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他指出,“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需彻底地打定的”。他提倡先学习简单的知识,打好基础后再逐层增加知识内容;五是巩固性原则,他要求教师要通过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使学生能够吸收、巩固“心智的粮食”;六是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严肃地说道:“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他还指出,“同一个方法是不能够同样地施用于一切人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任务的安排必须要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协调。
(三)教师要学习广博全面的知识。
虽然夸美纽斯没有明确要求教师要进行全面学习,但他借用前人的观点指出:“凡是热忱求学的人就会是具有学问的人。”他一生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研究过托玛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经过大量的学习和钻研,当时的夸美纽斯走在了时代最前沿,是一位知识丰富、思想新颖的教育学家。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以知识武装头脑,使自己成为满腹学识的人。
三、教师道德素养
教师道德素养即师德素养,教师是否具有师德?或教师具有怎样的师德?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影响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树立优秀的榜样形象。他主张“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放到儿童的眼前”,并将儿童比喻为猿猴,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去模仿周围的一切,因此儿童会受到榜样的熏陶。同时他认为儿童容易受到不良社交的感染,“不德的谈话”和“无益的书籍”都是对儿童心灵的毒害,因此他强调应该选择具有优异德行的教师作为儿童的导师。
夸美纽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更将《大教学论》中谈及的“教师素养之美”传播到了世界各国,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对学生的热爱将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地理教学论答案】推荐阅读:
960地理教学论10-16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重点07-31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答案08-15
物理教学论试题B答案08-12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01-06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八年级地理答案07-31
高一地理试题及答案07-20
中考地理期末试卷答案09-09
高一地理期中试卷答案11-12
七年级地理试题及答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