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024-06-17

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一、重兴趣激发,架设情感桥梁

本单元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情节生动精彩,故事内容丰富,适合同学们通过设身处地进入情境之中地去感受。课本剧表演就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教师就要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重课文理解,发挥指导作用

课本剧表演为理解课文服务,课文内容理解又是表演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熟悉情节,揣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三、重筹备过程,体现分工合作

同学们在充分熟悉课文后,教师要鼓励他们人人参与,自由组合,确定分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积极筹备,认真排练,这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契机。

四、重氛围创设,获得情感愉悦

教师要创设表演的课堂气氛,课前布置好教室,让学生化简妆。以小组之间的竞赛形式,组织评委会、助威团,现场打分,设置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和文明观众奖等奖项,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中良性互动,自然融入课文的情境。

五、重多元评价,提升审美能力

评价要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畅所欲言:可由演员谈“演后感”,也可由观众谈“观后感”。教师要适当点评,重点指出成功之处和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创设情境,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事实证明, 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课始我创设小朋友野餐时分食品这一生活情境,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 数学上称——平均分”, 简单的一句话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 突出了平均分这一关键知识点, 为认识分数打下基础。接着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为学生创设悬念,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生活语言得出“一半”。“这一半怎么表示呢?”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建立新的认识平衡, 适时强调“1/2是一个分数”, 并出示课题, 突出了1/2作为数的含义引入课题。从整数到分数的知识飞跃, 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课尾, 我播放一段“多美滋3+1”的广告, 让学生从看到的几个画面中说说能想到几分之一, 并在对“第9个小朋友吃到的大约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的讨论中, 深刻感悟并认识了“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也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在整个过程中,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不断进行着, 从具体的实物抽象成整数与分数, 变换着不同的认识场景, 学生凭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思索、合理推理, 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

●辅助学习,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必须借助于个体的亲历性, 即让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 也就是说, 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分“自学课文、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广告中的数学”这5个版块, 鼓励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操作。自学课文“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时, 学生点击网络, 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展示, 使学生的自学方便、快捷, 利于个性思考, 有效地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图片形象, 分解了学习难点。在学生进入“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相关栏目后, 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一个“在线测试”的环境, 此时, 学生可以利用键盘上的功能键输入自己的答案, 并在点击“交卷”之后, 网络会通过教师设置的参考答案进行阅卷评分, 把学生的答案和评分结果显示给他们。当然,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还可以点击“重测”,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此过程中, 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的多种方法的参考, 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 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 都可以用1/2表示?”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 进行适度抽象概括, “不管是一个蛋糕, 还是一个图形, 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使学生深刻理解1/2的意义,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人机交互,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强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 人机交互可以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成果, 有效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版块中, 学生自主测试后, 我运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 及时地利用网络反馈哪个学生答错了, 错了哪一题, 错在什么地方;统计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每题正确率, 并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在线测试”这一网络环境将个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及时进行了反馈, 通过师生、生生的合理互动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学生在交流、评价、矫正过程中, 不仅知识意义得到了有效的建构,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此, 人机交互, 能快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有效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地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

3.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4.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最新三年级语文期中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5.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的特点如下:

一、教学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让了解我国几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从复习引入开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管是万以内数读法的回顾还是知识迁移到亿以内数读法的探索及总结,都是由学生之间思维不断碰撞和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得到的,老师在其中只做了一个穿线引针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重视评价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已经成为课堂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还说这是一个肯定,也是一个学习的标志;孩子们正是因为认真倾听了同学的发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地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

(一)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在小结读法后的课堂练习中,让学生再次回归生活体验大数的意义并和同桌互相分享,本来还有集体反馈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就删去了。教学下来发现,一节课的容量过于单薄,但是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说明课堂中教学节奏过于缓慢,比如教学语言、学生发言等等方面。

(二)进一步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时常对于新授环节的设计和处理都有困惑、纠结的时候。比如,在读大数时,究竟是先以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用自己的方法读数,还是直接老师给与一种简便的分级读数方法;包括数位顺序表对读数是否有辅助作用等等,在课前和课中都给我带来了困惑。说明我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还理解的不够。这也是作为一个新老师,经验和历练不足的一个显影。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除完成教科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外,特别重视对学生大数数感的培养,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在完成三维目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还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力争恰到好处地运用。

确定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往教学重点是传授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概念,知道有更大的数,记住数的读法,能根据读法读更大的数等,即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忽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更大的数。所以,学生虽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了抽象的概念,但对更大的数没有感受,在生活中不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生活中遇到事物的数量很多时,却不能感受或估计出数量的多少,对大数的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体会不深。因此本课教学重视数感的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从几

十、几百、几千到几万、几亿,逐步帮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抓住“万”这个大数的基本单位,多次建立数感。本节出现的数据来源于生活,是真实、有用、有趣的,学生在了解这些信息和传播这些信息过程中,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意图,特别是学生对枯燥的大数的认识,学习得生动,参与意识强,较好地在小学阶段掌握了“十进制”这一重要的计数方式,落实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另外大数的信息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五是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结合,恰当使用,不可替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总之,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深入挖掘,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商榷和调整。一是课时紧张,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多,哪一个都不可偏废,课堂容量太大,一些学生有不消化的现象。二是对大数表象的建立,以人的数量为素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实用价值,能否再多着笔墨,重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大数的改写和省略》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其实不少。有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大数的大小比较和大数的改写等。学生在学习数位、数级,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大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时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但在接触到改写和省略这部分内容时,就出现了不少障碍。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和省略,难点是亿以内数的省略。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完改写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一学完省略,我就发现孩子们的改写也不会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用“≈”。因此,我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将两个知识放到一块进行对比教学,和学生一起研究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我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结合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

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等于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二、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份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当学生有所感悟以后,出示了一些对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从反馈看,较第一次课的效果有所提高。

这也让我深深感悟:新知学习后,对重点知识的巧妙小结是非常关键的。课堂上的启发、引导要到位,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疏通思维的障碍;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因势利导,突破学生思维上的盲点;课堂上要摆正师生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合作、引导的作用,尽量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昨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追究根底我觉得:

首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6.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陈洪洁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快接近尾声,这是我第一次教三年级语文,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与一、二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值得去探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如何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我刚教三年级语文教材时,初感新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但同时又担心应如何吃透新大纲精神,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精湛之处。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那么认真专心的听课,总要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后来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更加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另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努力创新,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老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写字练习,不可忽视,每天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三、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陈洪洁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陈洪洁

语文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3、新课程“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7.有关语文教学机制的反思与探讨 篇七

一.感知教材的功能机制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就其特点来看, 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教材”这一媒体, 使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动态过程。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媒体———教材 (狭义上的课本) , 本是静止的客观存在。教师与学生对它的能动感知 (教师的备课, 学生的预习) 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其一, 教师感知教材, 是对教材教法、学法、课堂心理、传授流程的理论透视和准确把握。其目的是使教材内容变得激情涌动, 脉络通畅的信息流, 准确、有序、有效地输送给学生, 立足点是在导。其二, 学生感知教材, 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扫清语言障碍, 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 达成已知与未知的思维定势, 使未知的东西得以显现出来, 给教师设计教学机制程序提供依据, 立足点在学诚然, 教师与学生在感知教材时, 并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个体, 教师从宏观到微观的透视和把握, 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 构成了既矛盾又统一, 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体, 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不但要指导学法, 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善于自求解难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学一本书, 一篇文章,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 做到少而精, 少讲精练。吕叔湘先生认为, 讲与不讲, 多讲与少讲, 一切要看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讲清目标、要求、步骤之后, 就应让学生以标定位、以法定序, 运用浏览、精读、略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去自主地感知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在能动的感知过程中, 使一部分新知内化, 达成已知与未知的定势, 教师这时针对学生未知的内容, 要精读多讲, 讲深讲透。也许学生这种自求答疑的自学, 在成效上还不系统, 不明晰, 也缺乏深刻和有序, 但学生愤悱求答的期待效应已经形成。这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兴趣和内驱力的起动, 有着宏观上的价值内涵。

对教师下一步设计导学机制, 有着质的规定性:

(一) 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 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 避轻就重, 省时高效的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导学程式。

(三) 教师通过检查这一环节, 对自学已达到的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少走弯路, 少说废话, 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以实现教学高效率。

二.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机制

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三者关系极为密切。但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重点突出主体的能动性。这是观念问题, 也是教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准。以学生为主体, 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对兴趣爱好、恒心毅力、愤悱求答品质的激励培养, 都是导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指导训练和启发诱导的措施中, 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时、量、序、度、位的落实是机智;移情、兴趣、幽默、习惯也是机智。在教学活动各环节因素间的渐进组织中, 教师首先考虑的就是导的问题, 导什么?怎样导?往何处导?叶老说:“教师当然须教, 但应尤致力于‘导’。导以总结全部的要旨, 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淘淘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导得适时, 导得富有成效, 自然会使学生精神亢奋, 思维积极, 想象丰富, 呈现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样才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反, 若导得不合适, 学生就会精神萎靡, 思路凝滞, 答非所问, 使教学陷入泥沼之中。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上。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获取第一性的感性材料是关键, 如果学生没有可感知的实践材料, 即使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何等高明, 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怎样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志品质放在首位, 并努力贯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一篇文章, 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讲什么, 而是考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途径和方法, 设计一套有伸张弹性的导学程式,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去活动。“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 (《晦翁学案》) 疑是思之端, 有疑才有知, 所以教师不但要设疑质疑, 更要重视学生学会质疑求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虽然学生起初对课文的理解, 不够具体, 不够全面, 也缺乏深度, 甚至也许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扩展却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对其感知的对象, 其特征、本质、内蕴有着第一性的可贵材料。这对下一步的认识活动, 有着极其重要的辨析意义, 随着认识活动的拾级而上, 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事实证明:就学习而言, 表面上的成功, 不见得比反面失败使人获得的经验多, 那种怕学生走弯路, 面面俱到, 条分缕析的“标鉴式”、“填鸭式”的做法, 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 充分认清教师、学生与教材相互间的制动关系, 遵循认知规律,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 情激理导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求知的学习习惯, 才能扬长避短, 取得极大的教学实效。

三.教法与学法的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称, 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有四个前提条件。一要遵守教学规律、运用启发式、摒弃注入式;二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认识水平;三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确定教法和学法, 其原则是依据内容定学法, 依据学法定教法;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力, 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地进行。吕叔湘先生说:“近十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 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 在实践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并不是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 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如果不会活用, 任何教法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吕老一语中的, 阐明了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弊端所在。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法, 都程度不同地揭示出某些教学规律, 但在推广应用中, 有些教师只抓现象、忽略本质;只重程式、不求效率;刻意模仿, 形似神非, 致使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其根本原因就是机械主义思想在作祟, 他们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 教学内容的延扩, 教学环境各因素的制约, 教师与学生能动的参与, 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变通, 才产生了语文教学“高投入, 低产出”的败局。

那么, 如何建立一种既符合实际, 又能科学操作调控有序的教学机制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方法的问题: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水平, 加强文化修养, 增强正确分析、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技能和教育艺术的素质。

二.注重实际, 遵循教育规律, 正确处理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制动关系,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技能训练与整体素质提高的关系问题。力求做到扎实、朴实、真实。

三.教学法的选择要灵活多变, 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在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研究的基础上, 要用跨学科的观点审视全局性的, 宏观的, 整体的教学改革。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但最突出的共性便是学生的心理。因此只有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 因“心”施教,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内驱力。

近些年来的教学改革, 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极大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创新与繁荣。但是, 从教育学的实质来看, 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停地进行着的新的组合, 这种不平衡的流动性, 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和超前意识去探索, 去补充完善。使定型的教学模式, 变死为活, 变静为动, 变程式呆板为灵活多变。同时, 要在借鉴的基础上, 广采博取, 去粗存精, 融汇众家之长一以贯之。既要循轨探源, 探索一般规律, 又要相信教无定法。诚如此, 语文教学的改革、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内涵和保证。吕叔湘说:“总而言之,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 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活’。”

8.有关初三英语教学反思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初三英语;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体会

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教学表现有瑕疵的地方进行修正,以此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当然,教学反思必须建立在以往成功教学经验基础上才能成立,而且不可停滞不前,要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根据教学实际经验,我认为初三英语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在初三英语教学中,为了防止自己过于依赖已有教学经验,在讲课之前,我通常都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做到了改进和创新,因为一味照本宣科、照搬教材,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这一单元时,参考教参,我曾经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附上简单英文说明,以此使学生掌握有关这些风景名胜的英文名称,并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和“I hope to”进行操练,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后来经过反思,我对这一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策划,首先,我先让班里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英文名称,对于记忆模糊或者存在疑问的,记录下来,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一一展示,接着,运用重点句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胜地进行反复操练……这样,既做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也异常浓厚,教学效果与前面设计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我们可得知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学习效果与我们预期的有较大反差,我们就应该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我们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比如,初三阶段的“Review of units1-5”这一模块,我们可根据这一模块的复习内容来出一套阶段测试题,测试之后,统计学生每个大题的得分情况,然后以此为依据分析学生到底是哪一部分学习内容没有掌握好,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更为详细、周到的讲解与分析。另外,在备课阶段,我们应对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状况进行方案预设,以使初三英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对教学体会进行反思

一节英语课结束后,我常常会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败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和总结,然后详细作下记录。比如,我会问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计划与上节课相比有没有改变?学生是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有没有有所收获?我们本身的教学思想是否存在问题?等等。然后,我会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举,并在下节课进行借鉴、吸收,对于失误和不满之处,则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思考下节课该怎样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总之,在初三英语教学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既为我们初中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应勇于怀疑自己,并不断反思,以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雷雪琴.关于初中英语教学反思的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Discussion on English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Hengjie

Abstract:Now,with the in-depth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teaching method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also began to face new challenges,and English as one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ulsory subjects,how to do well the work related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every English teacher attention andheated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angle ofreflection on teaching,junior English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we detailed discussions and exchanges,to other English teacher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English;teaching reflection;teaching design;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experience

9.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

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

10.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在《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的教学过程中,听、读的能力都能得到发挥,所以我建议还应该加强说和写的训练,把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其中,例如让学生例举一些平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谈谈自己区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可以通过整合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的结果,再表达出来,这样也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自己策划和主持活动,他们更具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无形间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根本教学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的规律有效地学习、记忆和积累,所以还要把“写”的训练落实到位。所以我在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写课后感等,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整节课里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掌控,因为在40分钟里要完成“相近单字我会认”“特色成语我会记”“歇后语距我会背”三个部分的内容,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把教学目的落实到位,让学生能够记忆和积累,所以这成为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题。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作为语文综合学习的“语文园地”除“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固定的板块,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板块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学习呢,我觉得就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语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更为熟悉,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找资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语,了解歇后语的故事),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课前的准备可以更好地在40分钟内实施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时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所以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和课时,毕竟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延伸到课后,延伸到生活。例如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利用多一节课时,把形近字、成语、歇后语运用到实践生活,用形近字连线组词,用成语造句,写话,在具体的句子中使用歇后语等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从根本上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班队活动等,开展如“成语擂台赛”、“与成语交朋友”、“趣味歇后语”、“歇后语故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那么学生就能在活动得到锻炼,有所体会,获得感受,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1.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反思 篇十一

“预习学案”的制作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时也重视应用。多音字、形近词、成语和近义词等基础知识应在课本的基础上适当向外扩展,毕竟高考考查的字词等知识不仅仅只来源于课本。但只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就可以了吗?在交流《我不是个好儿子》“预习学案”时,学生解释“心安理得”的意思是“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学生的解释没有错,但让学生用“心安理得”造句时,该生是这样造的“过年时,我给爷爷奶奶拜完年,心安理得地放鞭炮去了。”学生知道成语的意思,但是在运用时却出错而不自知。所以在制作“预习学案”时,我们给学生加上了“造句”这一环节,并规定不可以抄用仿写课本或字典上的句子,有了这一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成语的意思,学会了运用,更重要的是将成语运用到写作中,让文章增色不少。

“预习学案”在制作时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如果学习语文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下字词的音形义,让学生登书山游题海,这样的语文缺少生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只是单一的重复,只会让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我们在制作“预习学案”时,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学海拾贝”“灵光闪现”等小栏目,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之余,要么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要么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涤荡心灵。《我不是个好儿子》的“预习学案”中,不仅有中外礼赞母亲的名篇佳句,更有“制作老师感言”:去世三年的老父亲,患脑血栓行动不便远在异乡的老母亲是制作老师心中的痛。后面的两部分感言,“mother”的英语诠释,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地产生感情共鸣,更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不少学生在读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在“预习学案”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思维的训练。在“初读文本”对文本内容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熟读文本”,力争一篇课文训练学生哪怕一小小方面的能力。理清文章基本写作思路,在《六国论》“预习学案”中,文本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提出,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方法都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并将此方法按要求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体会细节,如《祝福》“预习学案”中就设计了“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帐单”细节描写对文章主题的作用。虽然这对学生来讲颇有难度,但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去考虑,却是大有益处的。

当然,我们制作的“预习学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预习学案”的制作是教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不出学生的观点,有时甚至出现以教师的想当然代替学生的想当然,认为“一定会”或“一定不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心理特点。《古诗二首》“预习学案”中“古诗分析”《氓》,老师们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借助“预习学案”的学习,通过婚前婚后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不同态度,为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打基础,结果学生却讨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有没有爱,有的话,爱的程度有多深,且全班同学双眼发亮,激动异常,完全不同于往日的“瞌睡虫”形象。如果老师在制作前和学生适当沟通,了解他们的理解力与兴趣点,在讲解时就不至于出现让学生牵着走的现象了。

老师们制作的“预习学案”,不仅关注基础知识,更关注知识的积累梳理。于是,文言文的“预习学案”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纷纷登台,学生会做的题没几个,真正认真在做的学生也没几个,这固然与学生预习不充分有关,但老师唯恐学生归纳总结得不全,向外扩展太多也是一大原因,《屈原列传》“预习学案”中一个“本”字的词义老师找出的例句有十一个,整个“预习学案”满满五大页,学生做了三节课还没有做完,真是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虽然我们的“预习学案”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相信会真正满足学生的要求,为他们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宋俊姿,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12.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三阶段”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上的新意, 其实就是我们说了千万遍的预习—学习—复习。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对此有过探索, 有着收获的快乐, 同时也有几许困惑和质疑。下面针对有效的课堂教学, 谈一点肤浅的想法:

近两年, 我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 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 一学期二十多节语文课听下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一节语文课不用多媒体教学。在我校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听觉与视觉的盛宴。比如教朱自清《背影》时播放的《父亲》, 教《我的老师》时播放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石榴》时播放的《我的中国心》等, 不一而足。朗读课文时, 各种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让人为之心颤。用声音来传递情感, 对于听者而言, 无疑是一次妙不可言的享受, 对于读者来说, 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然而, 语文学习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积累、文义的理析和答题技巧的提高, 更要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寻求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 而朗读又是实现此目的的最好方式。有感情的朗读, 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一场契合的心灵对话, 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完美呈现, 也是读者自我情感和价值观的再塑造。遗憾的是, 我们深信这一点, 却又为了一个个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这一点。

我也经常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节的语文课都要这样进行教学呢?难道语文课就不能简简单单地教吗?是不是每一节课从头到尾都需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我认为, 语文教学重在有效性, 而不是观赏性。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授《匆匆》一文时, 将读贯穿课堂始终, 整节课有70%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时间的宝贵、生命的短暂, 懂得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并声情并茂地把这种情读出来, 培养了语感, 最后有感而发, 笔端流淌出一句句精警的格言, 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手段, 只是简简单单地读、真真切切地悟、最终淋漓尽致地写。这里并不是要否认现代教学媒介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不是拒绝现代教学媒介, 而是提倡恰当而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促进学生多感官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媒介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更好地悟, 而不是代替语文本身。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教学媒介, 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那就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方向。

我在每听完一节课后, 内心总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理智的声音, 一种是情感的声音。很多时候, 这两种声音的碰撞让我左右为难。比如, 我校成老师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 一开始就用他富有磁性的标准的男中音将我这个听课教师吸引住了, 而后那一番动情的朗读和娓娓的讲解更是使我的思绪沉浸在了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中。然而, 从学生的整体反应看, 整个课堂仍然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于是, 我的理智提醒自己:如何将自己的品悟用更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让他们也一起感受着你的感受?这种教学的智慧与艺术应是语文教师执著一生所要追求的。再如我听王老师讲授《藤野先生》一课后的感受。《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经历的一篇散文, 文中除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 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王老师讲授本文时, 将学习目标定为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二是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 通过四件典型事例,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二板块, 通过地点的转换, 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 学习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三板块,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和拓展训练。各个环节完成得都不错, 学生也似乎读懂了鲁迅, 然而, 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学生对文本是理解透彻了, 可是在他们心上留下的似乎也仅此而已, 这样想来, 一堂情理兼美的语文课还只能是一种追求。

13.三年级教学反思 篇十三

平时,我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的发言不旁逸斜出,课堂不节外生枝,能够不枝不蔓地在自己的预设下自然推进,我会马上停止他们好似错误的回答,或者干脆接过话头引申开去。我也以为这样的引导堪称有方,课堂行于其当行,止于其当止。刚才的课堂中,被我抢去话题或止住话头的学生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他们还有话要说!他们的话并没有说完!然而我却自私地“封闭”了他们的嘴巴,掐灭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仅仅为了顺利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善于倾听是教师重要的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同时在瞬间进行判断、提取、综合、引导。

我在教学后记中郑重地写下:

1、“等待——课堂生成的‘酝酿谷’。”善于倾听的前提是:等待。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识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有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把所要表达的话通盘说出,不遗余言。这样,精彩的教学瞬间就挥之欲出,在整堂课中成为难得的“香饽饽”。

1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1、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或者从类似的民间故事入手,或者营造一个相同或者类似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2、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学习的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画法,那就是把骆驼画小。当然,骆驼画得越小,画出的骆驼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不过,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问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

3、课文最后学习伙伴说:“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4、老师可以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可以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也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画家作画的一些巧妙的构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小虾》一文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读写结合的方式

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小虾非常有趣,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教师执教的重点,它是通过写小虾吃食很小心来说明的。文中具体写了小虾吃食是怎样小心的:“先……然后……接着再……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食的有顺序的动作写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小虾吃食很小心。为使学生体会这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我先用不同形式的读理顺文章,再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并告诉学生:“有顺序地说话能使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段话,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后说:“放学后……”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段训练为重点,着重注意一段话里面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样既承接了三年级的字词句的训练,又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小组学习的方式

本课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第一句都是总写小虾特点,后几句都是围绕这一特点具体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在体会了小虾有趣的特点之后,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虾脾气不好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这样不仅深入理解了小虾的脾气,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几点体会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一、抓住重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小生灵”,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多注重从学生情感上培养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作者怎样知道小动物的可爱?是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正因如此,作者才把小虾的样子、吃食、脾气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作者写文章的方法,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来这篇文章的。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那么在写作时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二、学会备课

平时我们的备课通常是面对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再看看教参和参考资料,然后就开始备课,最后在教学时把教参要求的内容讲出来。通过这课的教学,我知道了备课时不要着急看教参,要以读者的角度去反复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教学时要把这种感受也让学生体会出来。另外每一课的教学都要对照课标要求,想一想这课教学要落实哪一点,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落实。备课点子应打在研读教材上。教师在读文章时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思路,领会其意图后,再从内容上设计教案,从表达方法上设计教案,从而达到真正备课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达到审美的.目的。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句子,边找出相对应的图,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态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多元解读,让他们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有的说说“长”太平常了,让人感觉不到荷花竞相开放、亭亭玉立的姿态。有的说“冲”字少合适,感觉花儿开得太快了。也有的说“钻”字一般用在比较结实、坚硬的地方,因此用“冒”字让人感觉白荷花生机勃勃、喜气洋洋、亭亭玉立的样子。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展开想像,对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让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1、教学方法可能太老式,提问不恰当。

陈旧的一问一答太多,应采用问题式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问题式探究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我们所说的问题式探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尝试,比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解答疑问,在疑问解决的同时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一种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提出一个个具有学生味和个性特点的问题,闪烁出具有学生味和个性化体验的精彩回答,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阅读指导注重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该怎么读,争取把它读好。”另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读得最好”,这样的评价激励了一个,扼杀了一片。“你今天发挥了最佳水平。”“你很有自信心!”“我很佩服你的胆量。”“勇敢些,只要把自己的最佳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为点评小专家送上掌声。”老师不断地鼓励,引逗,使底下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竟相朗读和评议朗读,获得了阵阵掌声。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课堂教学更需要我们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许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3、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⑴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读好“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⑵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⑷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应该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话应该含有一定的激动的情绪,读出来应该略显激动。

⑸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作名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⑹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⑺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在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领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参考资料】

〖橡树〗

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斗可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灌木〗

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较矮小,近地面处枝干丛生。例如紫荆、木槿、迎春、海桐等。

〖工程师〗

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种废水的管道。

〖沥青〗

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胶状,有天然产的,也有分馏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来铺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称柏油。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刚上完20课《恐龙》,对这种近乎神话里才有的动物,学生太有兴趣了。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画画,就是选一种你最喜欢、最熟悉的恐龙,画出它的形态,在环境中体现它的生活习性。二是根据自己的画,写出该恐龙的生活习性,并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画,同时向全组同学口述该恐龙的生活习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意想不到的是,刺激了一些绘画功底差的学生努力去学绘画。《恐龙》教学反思二

这个学期,我把功夫下在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每个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基本弄清课文大意。在教学《恐龙》时,我也这样要求。养成习惯了,只要一提到预习,学生都会这样做。很好的。一上课,我就叫学生齐读课文,再完成一张表,即写出恐龙的名称、形态、特点。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很熟悉,完成这个作业得心应手。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的内容,叙述自己的观点。多让几个学生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老师不费吹灰之力,一堂精彩的课就结束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课文中,我也真切地认识到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有感情地朗读是把学生导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今后此类课文我还遵循这一模式。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

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而我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如当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而是在复述课文时。我这样处理会更好:再找一个学生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引导,我们在说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能用简短、概括的语言叙述就会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一引导学生就知道如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其他同学也起到指导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理解老师的一段话时,如果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这段话都来读一读,再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楚,理解起来会更顺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发现学生读的并不理想时,教师加以示范朗读,效果就会不一样。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教材分析

本课打算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十至十自然段。本次开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就说说对这一课时的想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1、会认俱、拄等五个生字,理解“检阅、鸦雀无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3、感受儿童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直接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对“检阅”一词较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的预习当中。这个学期我让学生借助词语手册进行预习,所以学生能说出检阅的大致意思。那么对检阅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我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想应该让学生明白检阅是一件严肃的事,隆重的事。对下文儿童队员为什么感到为难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祭出自然段,同时大声地读一读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少,而且三年级的生字大多数也是要求写的,所以对生字的教学放入词语,用红色标出。然后用各种形式计新词,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指名读时基本上叫比较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正确感知新词的读法。

读完新词,我提示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学生能正确找出两部分,并让学生说说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对这篇课文的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是学习一至九段

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儿童队员们商量博莱克是否参加检阅的事,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事是需要商量、讨论的?让学生知道商量的事都是比较重要或难办的事,为学生接下去体会儿童队员的心情作好准备。学习第一部分我又把它分成两部分,体会两部分的不同感受,形成一个对比。接着出示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儿童愉员的为难和矛盾。这一部分的学习是随机的,因为是随机的,所以让我感觉到很难。这四段翻来复去,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博莱克去,担心队伍不整齐,不去,担心博莱克伤心。第一次试教时,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我觉得这些小问题还是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生感悟得也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话显得太多。所以这次去了很多小问题,可是发现学生很难体会姪儿童队员们的复杂心情。

对七、八、九这三个自然段的讲解,我想要比三至六段要简单些,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另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与前面的为难、矛盾形成对比。但是由于对三至六段感悟的肤浅,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也不深入。所以最后对“这些小伙子真棒!”中这个棒字的理解也不够到位。我上完课也在想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放在这儿是否合适,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包含了两点,一是整个队伍走得很整齐,二是对残疾人的关爱。

第一部分中儿童队员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虽然三至六每一段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内涵却是很丰富的。学生不能深刻感受儿童队员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而学生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的最关键原因是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我需要学习得还有很多。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从文中的拟人句中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山村的早晨》是s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更是一首语言优美、意趣盎然的诗歌。诗歌语言简洁精炼,意境清新明丽,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

新课程目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培养文本意识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众所周知,“感悟”是从“感”开始的,无感之“悟”乃“空悟”,“假悟”,犹如空中楼阁。

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细心研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去感受山村早晨的美丽——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丽,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并写下理由。学生很快了生命,让不是人的动物赋予了人的动作、思想,顿时这些事物便充满了灵性,让这山村的早晨充满了生机勃勃,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再通过学生个别读、男女生赛读、教师引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老师也及时给予真切的鼓励,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很明显,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碰撞,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山村的早晨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宁静,她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哪!

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

“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而我的这节语文课上,仅仅呈现了“以读引读”这一个环节。早晨的美文精彩片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进行了课前阅读,还做了记录、交流,所以课堂上能够有所呈现。这期间,不仅有学生的阅读交流、情感交流,更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因而,参与阅读分享的学生还比较多,基本上达到了“以读引读”的目的,但是离“推进大阅读”的目标甚远。

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点,引发学生更广泛地展开阅读,从大量的相关主题内容的研读中,感悟语言、感悟文学并学习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种文化。在课堂的交流碰撞中,他们不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让他们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那就更完美了。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读书、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凸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5.有关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五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42%的信息来自于听。然而, 英语听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三定向”师范生, 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每门科目都要求学习, 所学知识广泛。英语课是“三定向”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 每周课时量为3 节。“三定向”师范生没有专门的英语听力课, 学校更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英语听力方面的考核, 英语教师可根据自身的英语专业方向或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英语教师上课所用的英语听力材料也大多零碎不系统, 选材多以对话和短文为主, 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法也简单, 采用的教学步骤多为播放- 提问- 回答- 核对。从初中考入师范学校的“三定向”师范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比较少, 英语语法知识不全面, 他们没经过专门的英语口语训练, 缺少应有的英语语言知识, 辨别不出语音语义, 对说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知识储备不足, 因此大多数“三定向”师范生在进行英语听力练习时紧张、焦虑、不自信, 甚至有些学生不愿进行英语听力练习。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教师应如何对“三定向”师范生进行反思性英语听力教学, 采取反思性教学来提高“三定向”师范生的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和信心。

本文对“三定向”师范生英语听力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是:通过反思, 教师调整、优化其教学行为, 并组织好“三定向”师范生英语听力课堂教学;学生则反思自己的英语听力学习活动过程, 进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英语听力学习行为, 从而建构自己的英语听力体系。这个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对英语听力的“教”和“学”效果进行反思, 最终达到教学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又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反思性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就教师是否采用反思性教学、采用何种反思性教学、是否清楚自身的教学优缺点、是否满意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问题, 对江西吉安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师刘老师进行采访。通过采访, 笔者了解到刘老师不太进行教学反思, 不清楚自身教学优缺点, 不太满意她的英语听力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不愿讨论和回答问题。笔者对刘老师所教的52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题目及结果如表1。

问卷调查显示:65%的学生喜欢英语听力, 31%的学生敢回答问题, 27%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不错。63%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不好是因为缺少英语语言知识, 17%的学生认为心理因素是影响英语听力的主要原因, 20%的学生认为他们缺少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52%的学生认为词汇量不足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听力, 8%的学生认为英语语法知识不全也阻碍了听懂英语, 30%的学生认为英语语音知识不足也是影响英语听力的一个原因。

笔者通过观察刘老师的英语听力教学, 发现以下现象。一是整个课堂基本没互动;二是当刘老师提问时, 学生们都把头压得低低的, 生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刘老师只能自问自答;三是整个课堂是沉闷的, 学生们不出声, 有些学生由于实在不感兴趣而打瞌睡。

二实施反思性教学及结果数据分析

刘老师决定利用2014 年2 月16 日至2014 年4 月5 日这一时段的周二下午第一节课, 在11 级现特教班进行英语听力反思性教学, 每周写一篇反思日志。笔者每两周观摩一次, 在最后一次实验教学后, 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刘老师。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8 周的实验教学后, 笔者用同份问卷于2014 年4 月5 日下午3 点对11 级现特教班的52 名学生进行调查, 问卷发放52 份并全部收回。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显示:喜欢英语听力课的学生由65%提高到87%, 对老师的满意程度由69%提高到94%, 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增加到65%, 学生的英语听力信心由27%增加到37%, 这充分证明了反思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兴趣, 让学生更有信心。

2 访谈分析

笔者在实验结束后再次采访刘老师。刘老师认为英语听力教学具有挑战性, 她的课堂气氛较之前活跃, 学生愿意讨论。她已养成写反思日志习惯, 认为反思能帮助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成长。在英语教学中她尽可能多地传递英语国家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课堂观察分析

笔者每两周观摩一次刘老师的教学。笔者发现刘老师的课有很大进步, 在最后的实验课上, 笔者注意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刘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使用简短的句子、适当的语速、夸张的表情进行教学, 课堂组织井然有序。

4 教学日志分析

(1) 对英语学习目的的反思

刘老师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英语与说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所以刘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着重听说结合, 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2) 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刘老师认为英语听力教师不该只是个录音播放者, 他们更应该是课堂的总指挥、总导演、总策划者, 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当孩子们表现出对英语歌曲的兴趣时, 刘老师决定在班上举行英语歌曲比赛, 让学生学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这使学生们既练习了听力、语音, 还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3) 对英语听力教材的反思

考虑到有63%的学生认为英语语言知识缺少阻碍了他们的英语听力, 考虑到30%的学生认为英语语音知识不足, 刘老师决定在上英语听力课时使用《Focus Listening》这套比较系统的听力教材。刘老师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挑了一部既有美式又有英式英语的英剧《House of Anubis》, 在每节课的最后8 分钟播放, 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4)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几乎在每篇教学日志里都有刘老师对教学方法的片段描写。如当她播放《House of Anubis》时, 有学生不听也不看, 光等着下课。刘老师决定根据情节播放并提问, 请学生用英语复述, 甚至组织英文模拟对话比赛, 使学生充满乐趣地参与。

总之,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访谈分析以及课堂观察,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三定向”师范生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法,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兴趣,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信心。通过对刘老师的教学日志的分析, 我们也能发现英语听力教师能通过反思性教学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约翰.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版社, 1984.

[2]Dewey, 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la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Boston:D.C.Health, 1991.

[3]Schon, 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London:Maurice Temple Smith, 1983.

[4]Maner, V.M.The Tact of Teaching: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M].Albany:SUNY Press, 1991.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梁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反思性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 2005 (4) .

上一篇:跆拳道学年训练计划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查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