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2024-09-17

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精选12篇)

1.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财政资金也大量增加,公共财政职能作用逐步得到了增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依法收缴和使用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和完整,关系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是政府全面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长期性任务和重要责任。

一、现阶段财政资金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

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屏障。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本身是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项重大问题。目前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与银行之间对账制度、相互制约机制、岗位培训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和岗位素质教育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此外,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财政预算和国库机构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一人多岗、岗位交叉的现象,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权限集中在个别人员手中,未对支付印鉴实行分人分印管理,定期对账制度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不对账,密码不密,形同虚设,财政资金运行的各项内控机制无法完整落实,给财政资金安全留下很大隐患。

(二)财政资金分配和协调不力

1、决策机制分散。目前财政发展资金基本上是分口管理、分口对下分配,难以整合起来用于事关全局的大事。

2、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同类性质的专项资金由多头分散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

3、缺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没有突显出保障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事后对使用资金造成失误和损失的行为没有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

(三)财政专户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财政部不断有文件形式的财政专户管理制度要求及政策,但具体到基层,尤其到市县两级,财政专户管理情况基本流于形式。财政专户由于牵扯到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的好多“利益”,财政专户整顿工作又缺乏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有力的执行者,所以财政专户过多、重复设置、管理分散现象仍然没得到解决,资金安全隐患较大。加之专户资金仍然采用传统的实拨方式,管理链过短,少数地方至今还没有落实财政专户归口国库部门统一管理的要求,资金容易在预算单位沉淀,更是增加了资金运行风险。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彻底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部一直在要求,我省在县级明确着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是从2009年开始的。截止现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作为全省财政支撑应用平台建设的其中一部分,仍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中,改革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从全国大范围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未统一开发出能适用于全国各级财政系统的立体综合软件系统。目前各地各级财政部门都在单打独斗,改革所选择的软件开发商不尽相同,开发的系统也各自存在很大的区别,系统可使用性程度不高,对资金的监控能力不高。第二,认识不到位、紧迫感不足、有畏难思想等。此类现象在市、县、乡三级表现比较明显,不但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所包括的具体业务范畴,而且紧迫感严重不足,加之存在畏难思想,靠着上级部门的催促进行。第三,综合业务能力不够。作为一项新的改革,在业务素质上对财政干部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准

确的说,各级财政干部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电脑水平和财政业务水平,才可以完全胜任新的工作。但目前财政系统的干部中这类人才比较缺乏。第四,银行账户等基础工作不彻底。部分地方的部分单位还存在账户林立、账户混乱现象,资金管理难度较大。第五,对财政资金流向的监控不彻底。部分地方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财政直接支付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不高,并且存在预算单位用直接支付方式向本单位其他账户支付资金的现象。授权支付中对转账和提现方式未做出明确的区分限制,单位现金流量管理不到位。

作为财政资金拨付中最重要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完善,那么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将存在很大的漏洞。

(五)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随着近年来财政管理和业务上不断出台新的改革,原有的财政监督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加强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存在: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尚未理顺不同财政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使用的财政监督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财政监督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际的需要;没有营造良好的财政监督执法环境。

二、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是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制定出有效的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预算单位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规范,夯实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制度基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加强制度体系本身的完整性,构建部门岗位分工控制制度。完整的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制,印鉴、票据管理制度,财政内部相关业务职能部门之间,财政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国库、代理银行之间的定期对账制度和相互制约机制、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监督检查制度、代理银行管理机制等。

2、建立关键岗位人员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对财政资金管理关键岗位人员有效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包括上岗培训和后续培训,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财政业务水平和操作动手能力。二是建立科学的自律机制、防范机制和奖惩机制,把关键岗位人员的自我约束与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外部制约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构筑起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

3、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处罚制度。制定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监督实施方案,根据资金运行整体情况确定监督重点,进行风险防范与监控管理。将财政资金安全与各部门职权范围与责任挂钩,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有关人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并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违法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二)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和提高预算执行力

一是预算编制要完整、科学、合理。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之前,应认真组织调研,听取各预算单位对预算盘子的意见及建议,并与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避免超预算问题发生,减少预算追加,细化部门预算,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尽力减少随意性和擅自变更预算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大预算监管力度,不得擅自改变项目经费用途。三是加强政府采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些单位故意钻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政策的空子,采取多次开票,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采购和招投标。要加强财政、税务、纪检、监察等综合监管力度,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合理的安排财政资金的结构和去向,使有限的财政资金

发挥更大的使用效

(三)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安全责任意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准则。因此,要提高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强化安全意识:一要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理财。财政资金管理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内从事生财、聚财和用财的活动。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抓好学法用法工作,把学法用法列入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全面提高广大财政干部的财经法规意识,熟练掌握财政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二要强化责任意识,履职尽责。财政部门作为国家的理财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事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人民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对事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资金安全管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履职尽责。同时,要强化责任追究,对那些管理不善甚至不抓不管,资金安全长期存在漏洞、造成财政资金损失的,要追究个人的责任。三要强化忧患意识,防患未然。当前财政资金安全形势并不容乐观,不法分子无时不刻不在窥觑财政资金。因此,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及时消除资金安全隐患。

(四)全面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对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不断拓展改革范围

在资金范围上,要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同时将财政专户、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实拨资金;在单位范围上,要将县区级的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对有条件的乡镇财政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使改革尽快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全力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目前,部分县区的集中支付改革仍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相结合的模式。按照财政部的规范要求,逐步将会计集中核算全部退回预算单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全面转轨。针对当前具体情况,县区应将支付中心的集中支付职能和会计核算职能进行分离,把集中支付职能并入财政国库部门,即由财政国库部门负责办理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业务。

3、尽快实现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整合要对国库管理机构与国库执行机构的内设机构、职能及工作流程、系统建设等进行全面一体化整合。这样的整合既能减少职能交叉,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国库管理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式,细化并合理安排岗位分工,直接建立起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财政资金支付“流水线”。尚未设立国库管理机构的市县区,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需要,调整机构设置,整合人员编制,尽快建立符合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的财政国库业务部门。

(五)加强财政专户资金管理

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能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不再开设财政资金专户。对财政资金专户的开设,要严格履行财政内部审核、审批手续,并实行向上级财政部门备案和报告制度,严格控制新开设财政资金专户;对现已开设的财政资金专户,要加大清理力度,能归并的立即归并,该撤销的坚决撤销;对按规定开设的财政专户,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规范财政与银行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防范资金风险;对财政资

金专户管理要按照“归口统一管理,严格按程序开设,同类专户归并”的原则,统一到财政国库部门管理,建立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相分离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对纳入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财政资金要按照预算内资金管理的模式,实行“指标管理,资金集中,预算总控,统一调度,统筹管理”,严格预算约束。

(六)加强对财政资金安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要在制度执行上加大力度,强化岗位责任制,切实执行好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同时要对财政资金审核拨付、会计核算,专项资金的支付,存放在各专业银行的资金等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使相关制度不再停留在纸上,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做好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并非易事,要建立财政资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实现财政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2.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二

根据有关资料和数据,国外主要项目管理模式如下:

(1)QS。这种项目管理模式,是近年国外推行的比较新的管理模式,以咨询为主体,受投资方委托全程管理工程项目的运作。运作系统分为投资概算咨询、投资规划和价值分析等。

(2)CM。美国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 此模式的特点是咨询工程师只负责提供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而不给出具体详细的施工图设计。详细的施工图设计,是由施工单位负责完成的。

(3)PM。PM是20世纪50年代末、 60年代初广泛应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欧洲广泛应用了此种管理模式。在欧洲, 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都是将进度、质量、投资控制这三者加以有机结合,使总体效果趋于最优,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

2我国项目组织监理模式

(1)项目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及监理模式。项目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项目,是指建设单位将项目的全部内容总体承包给施工企业。在总承包模式下,一般由业主或建设方委托称职一家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控制管理。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总体来说合同量较少,监理单位与施工、设计单位的协调工作量较少,因管理环节的减少有利于施工期间监理效率,简便了建设方对进度及投资的控制。但因总承包模式容易造成施工单位工作主动性降低,监理细节不容易把控。我国在绿化项目领域一般多见于此种项目承包及监理模式。

(2)平行承发包及监理模式。平行承发包及监理模式,是指项目建设单位将项目内容按照专业或工序分类平行分包给各承包企业,一般大型项目或涉及专业工序项目工程,建设方分别与施工单位签订项目合同。我国较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领域也有此模式的运用,一般建设方同样可平行选择一家或多家监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

(3)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的现状。在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中,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含量低,安全隐患及隐蔽工程很少,从业主到施工单位重视程度低, 专业技术、施工程序普遍不规范。园林绿化项目监理制起步晚,所以我国近阶段的园林绿化监理制度不完整、不规范, 整体发展也很缓慢。目前,园林绿化监理在逐步地完善。

(4)绿化监理考核制度欠缺。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没有行政主管部门为园林专业设立职业资格制度,园林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中专业的园林监理工程师就更加稀缺。 园林工程的景观性、生态艺术性、专业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工程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多, 尤其是园林绿化专业知识,而且还需具备丰富的园林施工、养护以及对景观总体把控等相关经验。当前园林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有效地监督。

(5)绿化监理的社会地位较低。近年来我国对园林工程及监理工程师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对比建筑、水利、 道路等相关工程的制度规范性还有很大差距。园林工程的特殊性,使得各单体工程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个别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不了解,更不能进行专业管理。监理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工程进度、施工质量、工程投资的控制不力。以上因素导致园林工程建设进展中遇到了各类问题,于是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6)施工过程变更复杂。由于多种原因,多种的设计变更是导致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不好控制的重要因素。由于园林绿化工程专业特点,因不涉及重要结构难度较大技术问题,图纸会审常识性审核占主要内容,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不符,或者受建设单位指令对施工图进行更改, 施工单位难以按图施工。

(7)监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其中总监、土建监理、园林绿化监理、资料监理员以及监理员为常设人员,水电监理工程师在其专业工程进行时在此项目现场进行监理工作,待专业工程结束后则不在现场常驻。其他监理人员由于常驻工程现场可以进行个别人员轮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有效地适应工程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理,且可以提高部门中监理人员的能力,培养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实际能力。

3园林绿化工程监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园林工程监理法规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园林工程监理规范,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完善园林工程监理法规体系和市场体系。2做好与业主的协调工作,提高工程监理行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实力,确保监理工作顺利实施。3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监理体系,为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发挥前提保障。

(2)做好与业主的协调工作,确保监理工作顺利实施。由于园林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全面推行的时间不长,造成业主对监理制度、监理程序等知识知之甚少。有的业主因建设部门硬性规定而推行了监理,实际上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授权给监理方,造成了监理工作的被动性。针对此情况,作为监理人员则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进业主对监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重在坚守监理的职业道德, 合理使用权利。监理企业在从业过程中实行总监负责制,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由总监理工程师整体控制。园林工程监理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技术保障, 总监理工程师还要有客观、平等的职业道德。监理受建设单位委托,在施工过程中为建设单位负责,但同时要保障施工单位合法权利,对建设单位提出的不合理的损坏施工单位利益的行为敢于说 “不”,对施工项目建设合理合法进行监督检查,对施工单位的各种贿赂都坚决拒绝。监理企业自身也要有内部考核机制,对发现有“吃”、“拿”、“卡”、 “要”行为的监理人员一律撤换,并进行企业内部处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介绍了我国关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对比国内外工程项目的不同组织模式,满足了园林工程建设的需求。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园林工程规范、标准内容,坚守监理职业道德,建立与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培养出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监理人才,并使得监理人员拥有综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经验,以便更进一步地促进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绿化工程的监理现状及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了国内外监理的组织模式,对现阶段绿化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解决园林绿化工程中监理问题的措施,以供同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志刚,欧阳晓琦.忝谈校园园林工程监理要点[J].现代农业科技,2007,(9):40-41.

3.试述园林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我们这里所说的市政园林施工管理,主要是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如何搭配花和植物,突显效果;二是如何设计好像小品一般的景观以及有古典意味的园林建筑,使两者达到相互映衬的效果。这项工程和其它土木工程是有所不同的,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第一,我们要了解到园林景观的作用,工程的实施就是要起到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降低城市中工厂和汽车发出的噪声等作用,从而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第二,我们要充分认识园林施工不是一个短期性的工程,不能简单归结为施工结束了,工程也就完工了。我们需要种植,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种植植物的存活率。而管理工作的落实,就要求我们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政府资金的到位保障。

第三,园林工程的目的是营造出让城市居民观赏品鉴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施工必须要深思,把整体工程做得美观、大方。这样才能建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工程、品牌工程。

第四,城市园林工程大多散落各处,没有一定的规模,管理人员的工作无法具体落到各实处。

二、园林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绿化工程过多,主体不明确。

由于主体工程的增加,使我们的管理成本和管理工作变得难以控制。当前社会上的园林工程逐渐增多,而我们的管理和控制却停滞不前。市政绿化项目通常是承包给企业施工的,这样做存在一定弊端,而这种弊端在小区绿化建设上更尤为的突出。在小区建设的时候,开发商是有成本预算的,经济效益会驱使开发商设法削减成本,减少绿化工程的投资就会首当其冲。而政府部门对绿地规划是有相关规定及要求的,部分开发商在削减成本和增大收益的目标下会想方设法达到政策规定,所以会聘请无资质或水平较低的施工队伍,在小区中随便种植绿化树木及观赏植物,这种做法既导致景观缺乏观赏艺术感,也与周边环境大相径庭、极不协调;更有甚者,部分施工队伍缺乏植物种植常识,罔顾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只求效果立现,随便把植物种植进小区,导致种植的植物稍过一段时间就出现枯萎情况。这样子,不仅浪费资金和人力资源,提高工程成本,更使项目工程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差距。再者,在设计方面,市政的园林建设缺乏创新性,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照搬照套,教条主义、固步自封、创新度低下。可以说,设计是整个园林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不加重视,那么园林工程将面临失败。

2.2 施工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市政园林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良莠不齐、水平不一,施工效果难以达到设计者的预期目的。园林设计要遵从与人类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原则,绿化工程施工人员要注意在工程中多种植不同的植物种类,确保园林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在某些园林工程中,我们看不到园林所需表达的那种人与自然和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市政的园林施工管理者和我们的建设团队,被形象地称为“在城市从事土地工作的农民”。但某些施工员的观念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园林植被在其中体现的作用,只是简单种植植物,然后浇水,认为这项工作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做。没有掌握生物知识,对要种植的植物没有充分的认知,缺乏栽培技术和缺少了解植物适合的土质,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栽种的花草大部分都会枯萎。大部分企业普遍觉得园林这个行业,准入门槛低,投入资金少、风险低,但回报丰厚。所以导致大量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使得我们的园林施工变得越来越混乱,带来很坏的结果。比如说:市政府要进行园林建设,大量新企业会参与投标,中标以后向招标单位支付金钱,然后就自行组织人员开始工作了。这些企业缺乏经验、没有好的管理制度和施工制度,最终导致了出现了很多恶劣的后果。

2.3 监督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我们的园林施工管理一直是处在比较落后的局面,这归咎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园林专业监管机制。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出,具有强制性的条款很少,施工单位的自由度很大。比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认真检查土质和土壤的情况,直接就栽种植物;栽种之后,又不进行浇水施肥等维护工作。这些施工单位把最后的结果看得很重要,却不注意施工过程是否科学,这样一来,后期的管理成本就会上升,和原始的目的恰恰相反了。

三、应对性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第一,要严格遵守工程施工审核制度。各施工过程都要规范化,企业和单位进行园林建设和绿化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报请有关的部门。而主管绿化的管理者要从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实用效益考虑,评审施工团队是否具备施工资质。

第二,要制定园林工程市场的准入门槛,统一标准,从而规范企业的资质与实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法则,进行企业的优胜劣汰。最后,要严格评审绿化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是否具备资质,不具资质的坚决予以停止施工。

3.2提高施工团队的整体水平。

从事绿化工作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会导致我们的工程质量缺乏保障。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施工团队进行培训;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绿化项目负责人的水平,确保施工团队负责人有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而施工方还应该加强培训和学习技能,扎实掌握好园林工程的专业知识,从而推动我们的工程施工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实际作用。

3.3 增强设计者与施工人员互动交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施工人员和设计者往往缺乏沟通联系,导致了施工效果和设计者的理念相差甚远。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设计者到施工现场进行指导或者事前与设计者进行沟通,让设计者指出施工方案上的不足和提出改进意见。另外,施工队伍一定要充分了解设计者对园林细节上的要求,不知道的细节问题和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在充分了解设计者的想法后再进行施工。如果施工团队在不清楚设计者意图的情况下,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施工,那么工程效果肯定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了。所以,设计者和现场施工团队要进行良好的相互沟通,使施工作业更加顺利、完善。

3.4落实监督机制。

在现场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施工单位做好了完善的工作计划,但施工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情况不一的问题。在园林建设工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施工对象是植物,但是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特点,对环境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如果不正确对待,就会发生状况。另外,施工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对出现的状况进行监管,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几种:一是成立巡查小组(这个小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通过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二是提高监督者的自身素质,增强监督者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专业性实操能力。这样,监督工作才不会走过场,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园林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高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人员要具备园林专业知识和现场指导操作的能力,在保障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将园林的生态效益与艺术效益完美结合在一起,建造出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陈鹭,唐学,李勇.理想的园林化人居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3(5):555-560.

[2] 赵建国.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存在理想目标弱化、育人意识淡化、敬业精神欠缺、学术浮躁功利等问题。其主要成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

当前,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明显滞后了。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认识到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师德是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甚至还从整个民族素质的角度提出“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等观念,并开始大力推进师德建设,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师德规范,缺乏得力的推进措施,因而效果不尽人意。

一、师德问题的梳理

1.理想目标弱化。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学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社会。社会上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也很难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个别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干好本职工作,又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一些高校教师的自我设计很简单:搞好专业,保住饭碗。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不少人以有高额存款、私家车、宽大的住宅、高额的“出场费”为荣,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给多少钱讲多少话,做多少事,“按酬付劳”,甚至在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中,也错误地运用等价交换原则,大搞“钱分交易”,使“礼物分”、“人情分”、“关系分”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状况都使人民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2.育人意识淡化。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讲怪话,有的还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为诚实坦然,靠发布奇谈怪论来彰显个性,用传播小道消息来吸引学生;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3.敬业精神欠缺。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高校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没有别的地方好去”,暂时滞留在教师岗位上,因而他们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懒懒散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4.学术浮躁功利。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高等学府,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原因很简单,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然而,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必须搞科研的,更不是每个教师搞搞科研每年都能发几篇文章的,但是,情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于是乎,校园开始躁动,学术也更加功利了。有的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热衷于“短、平、快”,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气候”,常常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甚至篡改、伪造数据;有的教师甚至违背自己的学术良心,做出一些违反基本道德的事情,如抄袭剽窃、请人代写、署名不实等等。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化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失范的主要成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也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再加上目前各高校扩招,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增加,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学术论著发表困难,缺少国内外进修机会,教师待遇改善缓慢等实际困难,也使得一部分教师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大打折扣。

2.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高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高校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甚至在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

观点。

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高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当然,除了科研指标好掌握之外,学校重视科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一指标决定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地位,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比如能否纳入重点院校建设、能否得到经费支持等等),所以,科研指标现在是指挥高校运转的一支魔棒。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如科研编制、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在评职称、核定岗位时科研成果数量的“一锤定音”等等,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

4.教师收入状况未改善。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据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四十五岁以下的教师想跳槽的比率高达41.%,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的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质的地位。”“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高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同时,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被认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说以前高校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大学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最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

此,我们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2.制定规范,明确师德内容。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光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健全高校师德规范。自建国以来,我国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涉及阶级斗争,往往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专业思想教育则强调教师应该树立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努力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而总的说来前两者重于后者,特别是在特定时期,师德教育就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了改变,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反映了这种转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于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必须尽快颁布一个既具引导作用又有较强约束力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于规范的内容,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把《纲要》的普遍要求与高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要求,制定高校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必须突出高校特点,突出教师教书育人。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高教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4.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学术研究本是为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诚实。高校教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学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所以高校教师特别需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诚实可信的学术美德。古语说得好,“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培养优良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把学术成果等同于金钱,要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担负起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第二,不片面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防止“科学的大跃进”和“学术泡沫”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作风;第三,制订学术规范,倡导“先进分子”的高尚人格;第四、“德治”和“法治”并举,提高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严惩学术道德失范者。总之,要发扬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所提出的“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努力做到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勃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

5.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五

2.1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其次,选择适合科学教育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上课,而不是让其只存在于课程表上面,只有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消除主课、副科的思维,把科学课程放到正确的位置上面,让学生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也加强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在高校的招生工作中扩大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招生工作,解决目前专业科学教师缺乏的现状,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教育。

2.2加大对科学课程的教育投入:

科学课程的开展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开展一些实验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没有这些实验器材的辅助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就很难有效的开展,正是由于没有实验设备使得很多老师及学生很少进行科学实验,导致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工作,使这些经费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在配备实验仪器的同时还应该订购一些实验教材。学校在购买实验仪器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障科学教学的质量,寻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老师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科学实验。

2.3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师很难承担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就职前教育来看职前与职后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当前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理解上,并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职业经验,因此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科学教师的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挖掘科学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给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多于高校合作,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是任课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程的新理念应用到科学课堂当中。

2.4小学科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多学科的一个集合体,由于科学是一个随时发展的,对科学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对任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们常说科学教师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与时俱进的通才,这个形容毫不夸张。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广泛的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当今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从而不断地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9):18—20.

[2]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段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33—34.

6.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六

——以思南县为例

摘要:本文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和意义,分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政府职能缺位、基础设施缺乏、人才队伍亟待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一、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近年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我国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实践早已有之,20世纪30年代由梁簌溟先生组织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较早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乡村建设运动虽然未能实现知识分子们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他们的经验对今天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重视发挥传统伦理精神在培养农民新政治习惯时的作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从社会学视角、政治制度视角、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具体而言,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问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问题等;经济学视角主要研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创新与商业发展问题;政治制度视角主要研究农村社区建设中组织的运行模式和管理问题。农村居民文化活动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相对于其他类型社区相当匮乏,还提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1]我国存在农村教育滑坡,农民自我教育和学习困难重重,传统美德严重流失等问题。[2]应该以农民的共同需要出发,开展普适性教育,向农民宣传文化建设的意义。还提出要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有选择性的文化建设。[3]民族歌舞活动的兴起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功能建设,促进社区文化政治功能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的经济功能建设。[4]学界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形成了一些共识,那就是农村文化设施匮乏,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许多民间艺术难找传承者等。

(二)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社区一词的本意是指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也有人称之为社会。“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主要农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5](5)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1 是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滥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跟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深受演化论的启发,指出人类社会组织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间的关系,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生存的重要条件。近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整合这些功能主义的观点,奠定了曾经盛极一时的结构功能论的典范。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子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6]包含执行“目标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问题,并且势必涉及秩序中的人的行为,而研究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又脱离不了行动者的思想情感的规范问题,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所组成的。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提出了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区分了正功能和负功能,并引入了功能选择的概念。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农村社区文化系统是农村社区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和其他系统一起使真个系统内得以正常运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调整农村社区文化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使之与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实践相适应。

二、农村社区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及意义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具有凝聚、整合、导向、规范、协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关系着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7]

(一)农村社区文化对社区居民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农村社区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共同体形式,拥有完整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改革开放前,文化是农村社区居民的重要行动指南。农民的言行被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农民的举手投足中总会不自觉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一些口耳相传的谚语、歇后语、俗语,老年人讲述的古老传说,都成为约束农村居民行为的重要力量。一些指示农事活动的谚语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谚语:七葱八蒜。到了七月农民就可以种葱了,而种蒜则要等到八月份进行。在贵州省思南县的农村社区生活的农民信奉着这样一句话:八不出门,九不归。在农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不能出远门的,初九、十九、二十九是不适合回家的。即使是在外务工二十多年的人也仍然视这些禁忌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知道这些话不具有科学性,仍然自觉地遵照执行。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社区的婚丧嫁娶文化任然保存完好,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陆陆续续扔下镰刀锄头,离开故土前往全国各地的城市谋生。由于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社会阅历差异和农民之间出现了较大贫富差距等因素导致社区农民群体内部个体之间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现在的农村社区,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改革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区文化变革的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相互冲撞,外来腐朽思想也会乘机钻空子,误导人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农村社区是一个正在向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社会的同质性在变弱,异质性在逐渐加强,结构也越来越变得复杂起来,因此社区文化的整合功能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农村社区文化作为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单元,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社区文化的功能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实现功能互补,使得农村社区成为一个协调功能体系。文化的整合功能是社区团结和社区秩序的基础,一个社区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人们是否经常居住在一起,从事什么具体工作都会有社区认同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有一致性特征。社区文化维系着整个社区的农民。

(二)农村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农村社区的关键所在。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的频率,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加强,体验的关怀与帮助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特别是在现在的很多农村社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长时间不在家,彼此之间沟通互动的时间和机会有限,社区活动对于在居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作用就显得更为明显 3 了。在思南县的农村,婚丧嫁娶是一个家庭的大事,都会宴请邻居及亲朋好友。宾客少的酒席也有二十来桌,宾客多的甚至有四五十桌。酒席的菜品一般是九道、十一道、或者十三道。这么庞大的酒宴自家人在三五天内是忙不过来的,就需要请街坊邻居帮忙。因此只要是哪一家有事,邻里之间都会互相帮忙。大家平时都忙各自的,很少能聚在一起,这些活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也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虽然很多进城务工的人,大多数时间在城市务工,但是一旦回家也会参加这些活动。人们一边劳动,一边交流沟通,访听彼此的近况,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一般来说,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具有积极意义

农村社区文化决定着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农村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构成农民的行为准则。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农村社区的发展。我省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由于山地多,坝子面积小,且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交通、通信较东部地区差异大,我省目前的大多数农村社区都还是采用传统的牛耕方式,小型农机耕作只在少部分地区存在,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因此,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向农民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授新进的农业技术,让先进的思想、技术在农村生根发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展示的演员,才能把农村社区建设好,发展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可以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之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将劳动力转变成农村社区建设的人力资源,农村社区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我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当前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并直接影响并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具体说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意识淡薄,职能缺位,文化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提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定不移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建设长期让位于经济建设,渐渐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向着经济建设方向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喜欢上网的人都知道,在网络上诉说自己孤独寂寞的人大有人在,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加强。“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生活、生产上的困难普遍高度关注,而有些基层政府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相对不够,单纯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的增长上,造成了农村社区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7]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长期独自居住在人烟稀薄的农村,日夜守望与期盼,其孤独感更是难以形容。但是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却没有发展起来,不能弥补这“386199部队”心里的这一空缺。据思南县思林中学一位长期当班主任的符XX讲,他所带的班级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虽然他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但也只能是尽其力量给予帮助,不能完全弥补孩子们心里的空缺。政府职能缺位,文化发展欠缺,留守群体的生活单调,心里自然会感到孤独。

(二)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农村社区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也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我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农村社区没有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健身娱乐设施也是不多见。只有少数靠近城镇的社区有少量健身设施,参加健身的人群也多为老年人。“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为主,其建设资金也主要依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部分自筹资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总体的建设资金数量有限”。[8]有的农村社区已经建立起了农村书屋,各类供社区居民阅览的书籍整齐罗列在书架上,一问书屋管理人员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几乎是无人问津。2010年5月在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上水村调查时发现,上水村有只有3个村民组建有几件简单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年久缺乏维护,多已陈旧,有的甚至已经不能使用。在撤并教学点后,学生都到都拉营上学,村里的学校被长久闲置,现在校园内杂草丛生。上水村已经建立起农家书屋,农家书屋里面陈列的书籍种类齐全,摆放有序,并有专人负责管理,但是来农村书屋借书阅览的人却很少。在思南县很多农村社区还没有建立起农村书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靠传统经验。农民围着看电影摊之类的行为却普遍存在。

(三)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贫乏,不良习气有滋长倾向

在农村社区生活的农民,他们的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听光光碟或手机里面的音乐外,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只有少部分有小孩儿的家庭,父母会陪孩子打打乒乓球、羽毛球。在思南县城,正月十五这天许多人会去游沙 5 洲,政府部门为了保证人们游行的安全,也会派交警、公安等负责安全救援工作。但是由于距离县城远、乘车不便、不舍花钱等原因,只有极少一部分农民愿意去游沙洲。思林乡四角小学的学生杨XX说,以前哥哥姐姐们读书那会儿学校都会举办文艺活动庆祝“六一儿童节”,可是现在他们都是放假在家,还得干点农活儿。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很单

一、乏味。这无形中助长了一些陋习,例如斗地主、搓麻将等等,使原本属于是娱乐活动纸牌、麻将演变成为了赌博的工具。随着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花样也越来越多,赌博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有的一盘麻将下来要输一两百块钱。只要是有举办婚丧嫁娶酒席活动,就可以见到牌桌。为了让大家玩得开心,主人家一般会准备一两桌麻将,五六副扑克,这已经成了一项惯例。很多人却不以为然,美其名曰是为了增进交流,沟通感情不得不打,许多人还表示自己很无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我省的很多地方还是一张白纸,有的文化站建立后根本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的本应该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更多肯定与投入和对神圣的虚幻的宗教与迷信活动的排斥,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社区却恰恰刮起了一股宗教的热风,缺乏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农民在致富的同时把空闲的时间交给了宗教,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而一度几近消失的巫婆、神汉也不知何时又走俏乡里,出门选吉日、建房看风水、有病跳大神,各种迷信活动又开始频频登场。”[2]

(四)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而现在的农村文化事业主要还是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乡村文化站等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主管干部和工作人员兼职过多,人员缺位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工作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建设目的不明确,加上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据思林乡干部符XX讲,大多数乡镇干部初始文凭都不高,最高的也就大专文凭,虽然后来有去进修本科文凭,但是文化水平提升不大,他自己干基层工作二十年,初始文凭是中专。

(五)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

在思南的农村社区,许多老年人都爱听云南的山歌。云南山歌由于其光碟价格低廉,歌唱的内容贴近农民的生活,并结合现代思想以及反映现代农民生活状况而深受喜爱。但是对比我省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我们不禁要发问:我们贵州农村也拥有丰富的文化,为什么却没有转换成生产力呢?这其中有文化自身特点的因素,例如思南土家花灯、安顺地戏,铜仁地区的傩戏,这些戏种的表演技巧 6 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且似乎透露着重重的神秘色彩,能看懂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2012年10月5日下午,一个由外国人组成的旅游团来到了安顺市西秀区的吉昌村囤堡文化社区参观。此时我恰巧在这个社区玩,才有幸观赏到了安顺地戏。早前就了解到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囤堡文化进行研究,特别是安顺地戏。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我认真看完了安顺地戏的整场表演,安顺地戏留给我的更多的是神秘感。我访问了家住西秀区囤堡的同学,她也表示对于安顺地戏也不是很了解。安顺地戏作为安顺地区特色戏剧,历史悠久,曾造访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等国,但是在贵州本土的发展却令人堪忧。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安顺地戏在民众中的知名不够,以至于2005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错把安顺地戏当成云南面具戏。此外安顺地戏还存在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等问题。

四、我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析

党和政府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从1998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乡镇都建设文化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面对当前我省农村蛇舞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列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地方政府带动,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文化建设

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在农村文化中扎下了根,若想要在短时间内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视起来,带头发展好农村社区文化事业,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经济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在政府带动下开展各项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的号召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据思南县思林乡一位乡镇干部符XX讲,乡镇府的主要工作是发展经济,特别是烤烟种植。文化工作也主要围绕党的政策、计划生育、科学种田等的宣传上面,经济建设一直处于乡镇府工作的重心。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是离农民最近的一级政府行政机关,政府的思想观念、政策实施直接会影响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政府带头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建设,才能激发农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农村的文化事业才能真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我省除了18个世居民族外,还有仡佬组等众多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文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文化差异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差异,继而在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鼓励弘扬和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由于我省山地较多,农村社区人口较为稀疏,可以村民组为单位,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小型文化活动场,设置一些体育活动设施。

(三)加大农村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引进和培养社区文化建设能手,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人,让文化资源薪火相传

要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活动,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专职队伍,各项文化设施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健身娱乐等功能。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水平,因此要严格把好用人关,要选用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组织能力的文化从业人员。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文化骨干,采用聘用、招考等多种方式并用来选拔人才。要进一步加大基层文艺人才培养力度,通过 选调培训和下乡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乡镇和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安顺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长此下去,令人担忧。掌握思南土家花灯艺术精髓的艺人多为五十以上老年人,有的年逾古稀,随着时间的流逝,花灯艺人们渐渐老去,有的甚至已然故去。因此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搜集和记录农村文化资料。另一方面要积极挑选和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让灿烂的民间艺术永放光辉。

(四)充分收集和挖掘农村社区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传统民间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富于渗透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特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突出发展乡土文化特色,充分发掘本社区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并对之加以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使之成为农民所共享 8 的丰富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注重把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相融合起来,不断加以创新,推出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出本社区文化的精品。思南土家花灯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演唱内容多为土家人民的生活,音乐轻快,婉转动听,动作优美。最初思南土家花灯只在思南县许家坝镇、张家寨镇、塘头镇、文家店等少数地方流传,经过思南县政府文化工作者们挖掘和创造,思南土家花灯艺术不断发展。2003年由思南师范编排的大型现代土家花灯歌舞《思南姑娘大脚板》演出后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思南土家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花灯艺人徐朝政参加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荣获 “贵州省民间花灯王”称号。截止2011年思南共整理出版了《思南土家花灯集》,制作了《乌江花灯情》光碟3000张。贵州省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素有“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美称。这是江口县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及靠近热点旅游景区梵净山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的一个新的旅游点,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农村社区建设成绩的好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息息相关。政府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搞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是在搞农村社区建设。多种方式招揽文化人才,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水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

一、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等问题,既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能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省农村社区比重大,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每个农村社区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可以探索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要让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7.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七

2011年度全年本市园林绿化报监项目763个,合同造价35.33亿元,绿化面积2222万平方米,其中市区项目200个,合同造价6.35亿元,郊县项目563个,合同造价28.97亿元,其中市区项目占比例26%,约占四分之一,这就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国家建设部发布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2003年国家发布《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1994年5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8号公布《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2010年12月11日上海市园林绿化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印发了《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操作要点(试行)》的通知,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颁布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已经较为详细,但是至今全国尚未正式出台过一部关于园林绿化工程现场施工的安全文明的作业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本身就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方面建设工程的标准及规范无法借鉴,为此关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规范尚处于空白状态。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特点

1. 施工原材料大部分是生命体

园林绿化工程大部份实施对象是各种苗木,都是有生命的植物。通过各种栽植的有生命的树木、色叶地被植物、花卉、草皮的栽植与配置,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它是源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但又别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的特殊行业。

2. 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三分种七分养”,种是短暂的,养是长期的。只有长期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和良好长势。否则,难以达到生态园林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长期的养护计划和必要的资金投入。

3. 营造工程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在于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古典建筑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其景观效果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需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假山堆叠、驳岸处理、微地形处理、多种植物配置等等,同一张设计图纸,在不同的工地上,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技能、实际经验不同,施工出来的艺术效果、品位档次、气势就完全不同,感觉就完全不一样,这就给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专业上的深层次要求和对于园林艺术美的特殊要求。

4. 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除了独立大型公园、公共绿地建设项目外,一般来说,每个项目都是配套绿化工程,其规模有大有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配套绿化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具有广泛性和附属性,不便于系统管理。

5. 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可定性

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品种繁多,规格不一且区域性明显,市场价格变动大,很难把握市场价格,国家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规定及市场指导价,各地的计算法也不一致,随意性较大,因此给园林工程造价的界定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也给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管理及投入带来一定的不利。

二、目前园林绿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落实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制度不健全,检查不到位;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项目负责人只抓生产,不顾安全,更有甚者对上级部门查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彻底整改。

2. 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把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精简、合并。专职安全员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很多安全员技术素质差,安全管理知识缺乏,监督管理不力,履行职责能力严重不足。

3. 企业资质多元化,现场机构不符合要求

园林绿化施工要求每个项目都由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的的项目负责人负责,然而实际上有不少工程是挂靠的,工程项目部为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施工用电、封闭作业、临边防护大都不符合规范,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很大,管理水平很低。

4. 安全教育不落实

对施工人员三级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作业的现象严重,多数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5. 安全投入不足

对工程造价中列入的安全文明施工费未列入专款专用,缺少监督机制,现场安全防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防护不到位,安全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不能满足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

三、园林绿化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存在的问题

1. 园林绿化设计不当

(1)苗木设置位置不妥,如高压线下种植高大乔木、乔木种植离建筑物过近、道路交叉口设置高大乔木影响通车视线、人口密集区域设置有毒、有刺等伤害性植物等;

(2)河道边、临边未设计有效护栏;

2. 土方施工

(1)土方开挖:沟槽开挖未放坡或者未设置支撑、未设降排水措施、沟槽(基坑)边违规堆放荷载、挖掘机作业周边未设警戒区、土方开挖时未对既有管线实施保护等;

(2)土方回填碾压:未分层碾压,碾压时土方未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碾压,土方质量不符合要求(垃圾较多,土质为深层土以及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

3. 绿化种植、养护

(1)大树移植:吊装运输不符合规定,未严格按照起重机吊装规程实施吊装作业,采用挖掘机违章吊装作业;

(2)苗木修剪:修剪工人登高修剪未按照高处作业要求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带,修剪掉落的枯枝砸伤过往行人等;

(3)苗木的病虫害防治: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未按照农药使用要求正确使用或者违禁使用禁用药品,以及防治工人作业时未佩戴劳动保护用品等;

(4)其他养护机具的使用:如草坪机、绿篱机违章作业等。

4. 假山叠石

假山叠石吊装未按照相关技术规程执行,石块间的连接勾缝等强度不足以及假山基础未设置等。

5. 临时用电

未按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执行实施现场临时用电,未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要求设置开关箱,违规使用拖线板或者一个开关箱同时控制多台机器,未采用三相五线制,电缆未架空或直埋,施工设备未重复接地等等。

6. 生活区

违禁使用大功率电器,拖线板私拉乱接等等,生活区与仓库混为一间等等。

7. 施工现场

临边洞口未设置安全护栏,危险环境周围作业未佩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不符合规范要求等等。

四、管理对策

1. 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

安全工作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末,贯穿于工期、质量和技术的任一要素之中,在任何一项要素的组成过程中,若忽视了安全,将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得经济上受损,严重者将可能影响公司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建设单位和园林绿化施工单位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施工安全无小事,应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且将安全生产作为工程施工最主要的工作来抓。

(2)提高企业领导对建筑安全生产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具体措施提高认识:a.强化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起只有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的思想,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b.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质、项目负责人资质、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挂钩。c.加大对安全事故有关责任者的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者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3)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要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增强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人的行为,实行规范化作业,杜绝工作凭感觉、靠经验,使施工人员形成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条例》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标语、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并在报纸、网站、简讯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安全监管措施

(1)建立安全文明施工费用专款专用制度

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的保障机制,在工程施工招投标时,安全费用不得进入竞价,不得压缩。在施工中,监理、建设等单位及有关园林绿化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做到安全文明施工费用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建立健全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内部在按照“本市园林绿化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文件要求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应持证上岗,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人员,安全监督机构加强检查。

(3)改进园林绿化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采用园林绿化工程安全生产动态考核与数字化工地监控系统相结合的办法,实时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安全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切实解决项目负责人、安全专职员不在现场指导和监督施工的困境。

(4)组织编写《上海市园林绿化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作业规范》

目前指导规范园林绿化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缺失,应尽快组织编写并出台这一规范,将园林绿化行业内的这块空白尽快补全。

五、结束语

园林绿化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园林绿化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保障,如何倡导安全生产文化,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着重在“管理”两字。园林绿化的安全生产管理在日常绿化施工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多家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投入不足,我们必须牢牢吸取“11.15”大火事故的教训,建立安全事故预防控制体系,切实排查隐患,加强管理,使园林绿化的安全生产管理处于可控状态。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而园林绿化施工系室外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可变因素大,作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尽管近年来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程序不断规范及完善,作业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但由于建设量大、施工队伍多、思想观念不重视,目前施工现场工人的劳动作业条件、劳动保护及规范化作业仍有众多不足之处,安全作为整个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应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对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现状的分析,寻找一些对策来解决园林绿化施工安全管理的困境。

8.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景观;现状;设计原则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艺术美、意境美,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小城镇作为城市联系农村的纽带,不仅在经济上连接你我,更连接着文明。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在于使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连为一体,它是小城镇建设状况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影响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镇外在形象的重要表现因素。

一、小城镇园林景观的现状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快速繁荣,在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盲目追随大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缺乏科学实际的景观设计和规划管理,快速崛起的背后也暴露出众多问题,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小城镇绿地率低、绿化覆盖率低、人均公共绿地少等问题突出,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满足不了群众需要。

2.缺特色。我国传统村镇聚落往往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即使有的地方做了规划设计,对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的应用也略显生硬,采用“短、平、快”的单纯绿化方式,缺乏设计观念的渗透,观念停留在“栽树”阶段。

3.投资少。城镇受经济发展所限,存在明显投资不足的问题。

4.管理不尽完善。某些地方领导者在景观建设方面依个人喜好栽树、养花,没有从宏观上细致考虑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发展之路,对设计方案不进行合理的讨论,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论证不够科学合理。

5.忽视文化内涵建设。“农家乐”遍地开花,对小城镇形成巨大的冲击。居民无暇顾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无法意识到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文脉延续的必要性。

二、小城镇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小城镇的园林景观是展现小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路线的保障。它不仅要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更应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融,形成富有特色、环境优美、景观生态良好的新农村景观。

1.以人为本。小城镇园林景观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人的活动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园林景观设计中各类元素的风格应亲切宜人,另一方面在大力挖掘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潜力的同时,应注意不同景观节点所服务的年龄层次,并辅以相应的设施。创造宜居的小城镇景观,营造满足大多数人需求的精神家园。

2.体现特色。我国传统的古村落、小城镇等即使处于同一地域的文化体系中,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这是由于各小城镇是与当地的环境紧密联系的,受选址、地理水文条件、风水理念、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它们呈现风格迥异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景观。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是小城鎮良好外在形象的关键所在。小城镇景观设计基础薄弱,要在小而精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对于旅游小城镇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

3.生态优先。小城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以广阔的自然田园风光为背景,接近蓝天、白云、绿树,有利于就地取材创造优美的景观。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不能把某一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孤立来做,应将其纳入区域整体规划中,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发展,避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4.公众参与。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建设了温馨家园。因此小城镇的乡村景观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处于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它同时又是一个变动着的机体。小城镇的景观建设关系到生活于此的每一位居民,要努力形成人与环境的共鸣,培育人人参与的意识。

5.优化管理。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还是一项社会文化工程,从中可以清晰地体现当地的发展阶段和文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群众教育,形成人人爱绿、护绿、种绿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力度,保障人员、资金到位,形成有章、有序的制度,并监督落实。

三、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我国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远远落后于城市。在日后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城市设计的理论设计小城镇,不能只用现代的理念来设计,不能只用“我”的理念来设计,不能用简陋的技术方法来设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小城镇的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士兰,游宏滔.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九

浅谈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内涵及理论价值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 者:娄少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胜东社区瑞康物业公司盛苑站,山东东营,257000期 刊:科技资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X5关键词:城市园林 绿化管理 问题

10.建筑施工管理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篇十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而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不足是由多个环节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应对建筑施工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3]。首先,应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例如,对工程施工的图纸、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等进行质量控制,其中施工图纸必须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才能进一步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而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则需要在施工材料进场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入场的施工材料质量达标,禁止一些不达标的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避免对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其次,应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需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要求对其进行管控,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进一步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再次,应做好建筑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竣工验收是建筑施工最后一个环节,必须要做好该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如果在验收阶段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对其进行返工,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2.2积极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其中会涉及到很多安全影响因素,如何对这些安全影响因素进行管理是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4]。首先,应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操作管理,很多施工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不得当而引发的,因此,应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规范施工机械的操作,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机械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一旦操作人员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纠正,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应不断地强化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项安全影响因素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避免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将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安全问题及时的告知施工人员,以便于在施工中注意到这些安全问题,从而避免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应对建筑施工人员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进行培养,一旦出现施工安全事故,通过有效的处理,能够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2.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管控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存在不足,不仅会增加建筑工程施工的总成本,甚至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对此,应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进行管控[5]。首先,应控制材料的成本,施工材料大概占建筑施工总成本70%左右,在对材料的成本控制中,必须注重采购环节的.控制,不仅要保证材料采购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施工材料的采购成本,将其控制到最低,要做到“货比三家”。其次,应重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如,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使用,要尽量避免出现施工材料浪费的问题;施工机械设备在不作业的过程中,应及时停机休息,一方面可以减少机械设备运行的能耗,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施工机械设备的故障,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费用,从而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总成本,更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数量在不断增加,建筑施工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如,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通过本文对建筑施工管理现状以及管理对策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存在的几方面管理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以此来提升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子敏,蔡景书.浅论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J].杭州科技.(02).

[2]李树奇.北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2).

[3]周强.浅析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的措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5(28).

[4]陈黎文,邱金丽,宋媛,褚兰玲,刘萍,黄晶晶,赵仁山,康学军,葛芹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创新管理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46).

11.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十一

因此,为提高职高园林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职高园林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

一、职高园林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园林专业”的时间并不长。而我国目前涉及园林教育的专业主要有三大方面:建筑界的城市规划专业;农林界的园林专业;艺术界的环境艺术专业。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是把具有综合学科特点的“园林专业”仅定位在“园林设计”单一方向上,有些虽然叫“园林工程设计专业”,但课程设置只是园林设计方面内容,而弃施工、养护、植物培育等方面于不顾,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因此在教学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广”度不够。现代园林专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融合了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设计与规划、园林施工和园林养护等课程,是一广义的范畴,而我国职高园林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或园林施工的层面,致使现有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我国职高学校园林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看起来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的规划类课程,大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的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如植物造景方面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美学,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缺乏深入研究。

3.“实践”性不强。现有的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反映在实践类课程比例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有限的专业实践也只注重艺术形式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同时几乎忽略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导致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最终是“学过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又没学”,大多只能“纸上谈兵”。

二、职高园林专业教学对策研究

针对园林专业这一现状,必须重新审视园林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构成,改革园林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园林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的整合,我们必须依据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职高教育的特性,对职高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予以重新思考和定位,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在园林专业教学上采取有效对策呢?我认为:

1.转变培养人才观念

职高教育的立足点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必须强调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需要学校做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强调学校如何来满足这些需求,而不能只是强调学校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种办学观念的转变。

我们开展了教学改革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开阔了思路,确定了我们新的培养目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能够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相关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2.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绪论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兴趣。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纽约中央公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的绿化,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2005日本爱知世界园艺博览园,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的兴趣。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把一些枯燥的规律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如讲到借用自然美时,用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日出等自然景象来说明。太阳和海市蜃楼并不是泰山和蓬莱阁的,但却能在泰山和蓬莱阁看到,并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当讲到比例与尺度的关系时,用成年人和儿童在游乐时所需的游乐设施的尺寸来说明。通过举例,使学生觉得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3.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做过多种探索,如: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建立校企联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但就总体思路上没有突破传统的先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上述几种方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但两者在时空上难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脱节的,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把“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确立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组式教学、“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及时反馈矫正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

12.中小企业招聘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十二

关键词:招聘,竞争,对策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中小企业招聘管理的制度进行梳理, 并深入中小企业与员工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沟通, 然后对这些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发现在中小企业的招聘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到位

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信息的传播非常之快, 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仍然有很多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 更不会任命专人来进行招聘的管理, 所以招聘的进行变成了领导拍脑门, 下命令的一个过程,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 招聘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减弱作用, 招聘的跟踪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

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力专员, 即使存在的也只是平常的档案、工资方面的比较传统的管理, 没有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时代接轨, 更没有把每一项人力资源的工作进行细致深挖, 做到精细化的管理, 包括对于企业选才非常重要的招聘管理工作。

(二) 用人要求模糊, 缺乏全面考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中小企业在选取员工方面有了自主的权利, 但是, 很多企业在进行招聘前, 没有具体的需求计划, 需要什么样的人, 这些人具有什么样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招聘的对象是笼统的, 只是要招来干活, 干什么样的活没有细致的考虑。结果, 总是感觉企业人手不够, 可是真正招过来了之后, 无论安排哪个工作岗位都显得人力资源浪费, 违背了企业因岗定人的市场规律。这些没有完全从岗位、工作和实际需要出发的招聘人员, 往往是顾得上眼前却忽略了以后的真正需要,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 看不到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真正的潜在需要,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时所需人才有接不上茬, 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 对招聘不够重视, 安排不当

这些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 导致很多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态, 在人才市场也出现了一职难求的排长队场面, 所以很多中小企业便不把招聘放在心上, 认为人才市场有的是应聘者, 要招一个人很容易, 因此在招聘准备上就怠慢了。比如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应聘人员不能够以人才的态度去面对, 而知以施以职位的高冷姿态进行面试, 这样的安排既使面试者产生挫败感也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 很可能导致企业错失了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

(四) 对于招聘专款的拨发有限

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处在起步阶段, 和大型企业往往无法在市场上相抗衡, 无论在工作环境, 工作工资方面, 中小企业都没有办法争过大企业。在招聘款项的拨发方面中小企业更是捉襟见肘, 因此, 其宣传效果必然和大型企业无法相提并论, 应聘人员对中小企业的关注程度相对来说也会更逊一筹。中小企业在招聘方面的投入有限, 但是每一步骤的招聘过程都需要投入资金, 大型的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优势, 他们在各个招聘平台上都能够捷足先登, 把人才尽量收纳, 使中小企业的招聘变得很被动。所以中小企业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招聘方式, 这种经费的问题遏制了中小企业的招聘有效性。

二、改善中小企业招聘管理现状的对策

(一) 正确认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正确的认识, 把它与传统的人力管理区别开来, 明确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中心对象是人,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 和事物不同, 人的复杂属性使人力资源管理变得具有艺术性。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创造性的结合人力的本质和工作的关系, 激发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让员工尽心的投入到工作。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是人岗匹配, 因此, 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工作, 确保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从而保障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到人岗匹配, 使每一位人才为了企业的发展都能用的恰如其分。

(二) 制定合理的用人计划

员工的招聘计划肯定是要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员工的招聘具有目的性, 目的就是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 所以员工的招聘要具有计划性, 中小企业的员工招聘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用人计划, 保证招聘过程的有理可依, 让招聘工作每一步都是按照计划行事, 促进公司的发展。

(三) 招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招聘之前, 企业应该根据发展的需求对所需要的员工进行类别和数量的总结, 明确招聘数量, 招聘的类型, 招聘人员的技能要求和学历要求, 同时对于所招岗位具体的工作要求, 并对每一个要招聘的岗位进行说明书的编制, 把说明和要求具体清晰的传达给应聘者。

(四) 科学合理地组织招聘工作

1) 组织招聘小组。对于所招聘到人员是否满足各个岗位的发展需求, 除了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把关以外, 各个岗位的部门负责人也需要坐镇对所应聘的人员进行测试和观察, 看其是否符合所应聘岗位的发展要求, 因此要组织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小组共同完成具体的招聘工作。

2) 应聘人员的选拔。对于应聘者的选拔是招聘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在选拔过程中, 无论是笔试、面试、情境模拟的环境招聘小组人员都应该客观、公平的进行工作, 确保在应聘者中筛选出适合岗位需要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吴晓, 李立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齐群伟.企业人才招聘有效性分析[J].中国市场, 2009.

上一篇:八年级十一单元说课稿下一篇:青少年知识竞赛国学文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