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

2024-07-07

高校博物馆(14篇)

1.高校博物馆 篇一

高校博物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辅助作用

高校博物馆做为高校教学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创建特色教育,为教学科研服务,成为大学教育的承担者之一,本文主要论述高校博物馆在做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堂和品牌专业的`实习基地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作 者:曹学军 谢景卫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博物馆,大连,116622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高校教学科研体系   素质教育部  

2.高校博物馆 篇二

高校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 隶属于高校, 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 它是博物馆事业的组成部分。我省高校博物馆发展较迟, 数量少, 目前仅有2所高校博物馆, 分别为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与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 均对外免费开放。

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创建于2003年9月, 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科院校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 其中展厅面积800平方米, 库房面积50平方米。人员共有8人, 其中专职人员4人, 兼职人员4人, 另有博物馆志愿者20人, 均为在校学生。博物馆每周对外免费开放6天。藏品主要来源于捐赠, 共有藏品85件 (套) , 主要为字画、陶瓷。该馆自建馆以来, 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近40次, 每年接待校内师生员工、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人员及安徽省内各地区的中小学师生和海外客人数万人次。2006年, 该馆被安徽省科协命名为“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原名安徽师范大学文物陈列馆, 2007年10月建成开放, 2009年改称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其中展厅600平方米, 库房100平方米。人员共有5人, 均为兼职人员, 没有专职人员。另有博物馆志愿者8人, 均为在校学生。该馆藏品汇集较早 (建国前后) , 数量较多, 共有2000多件, 其中已编目登记数量为600件。主要来源于捐赠、收购、安徽省博物馆调拨、学生野外考察等, 藏品种类较为齐全, 包括从石器时代到明清历代文物和少量近现代文物, 囊括石器、玉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砚台等数十个品种门类。自建馆以来, 每年接待新生入学教育50批次, 并接待参观的各级领导、国际友人及兄弟院校等3500人次。

2 我省高校博物馆发展特征

高校博物馆在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加社会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校博物馆作为隶属于教育部门管理的创业博物馆, 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建馆目的明确, 对象范围狭窄

高校建设博物馆, 目的首先在于本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虽然面向社会开放, 由于博物馆多半位于校园内, 无形中割断了与社会的联系, 限制了博物馆应有功能的发挥, 主要受众还是局限于校内人群。此外, 高校博物馆多半被当做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表现, 更多的偏向于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标杆, 教育成为高校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体现, 导致博物馆的展品选择较为专业晦涩, 开放管理上较为封闭, 陈列格局一成不变, 缺乏吸引力。

2.2 馆藏种类丰富, 藏品特色明显

高校博物馆一般都拥有丰富的藏品, 而且特色明显。通过对我省高校博物馆的调查也可以看出, 高校博物馆藏品多半偏向于历史陈列和科技陈列, 藏品与高校专业性特征密切结合。由于高校的系统优势, 本身就具备收藏保存珍贵藏品的基础条件, 此外, 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也无形中提升了博物馆的水平。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整, 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飞速发展时期, 政策的大力支持, 也成为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强大后盾。

2.3 封闭性管理, 缺乏馆际交流

高校博物馆大部分都属于封闭化管理, 主要观众还是本校教职工及学生。由于缺乏宣传, 社会认知度不高,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高校博物馆的存在, 更谈不上使用, 高校博物馆资源利用率极低。

3 存在的问题

3.1 人员编制不足

由于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 博物馆作为教辅单位, 往往编制较少甚至无专职人员, 一般由相关科研人员兼职承担, 如拥有2000多件藏品的安徽师范大学没有一个专职人员, 仅有5名兼职人员负责管理。由于人才缺乏, 在文物的征集、保管、展出、接待、对外交流和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 影响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3.2 经费短缺

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 尽管学校已经投入了一定的资金, 但由于学校的财政也很困难, 难以满足博物馆藏品保管、陈列展览的需要。因经费条件限制, 陈列展览不能及时更新, 本地观众对博物馆的新鲜感不断降低, 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将会逐渐减少。

3.3 陈列落后

由于经费和人才缺乏, 与文物系统博物馆相比, 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相对较落后。有的只有一个基本陈列而且从开馆到现在一层不变。有的没有举办一个专题展或交流展, 如何吸引观众?

4 关于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要准确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管理的社会公益单位, 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高校博物馆应与高校图书馆同等待遇, 受到同等重视。高校图书馆都是独立单位, 有一定的编制, 有专门经费。而有的高校博物馆设在院系或由院系代管, 有的甚至没有编制, 成为空壳 (挂牌) 博物馆。这都是定位不准、重视不够造成的。

4.2 加强规范化管理

由于经费和人员短缺, 致使高校博物馆在藏品保管、陈展、社教、安保等方面还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在博物馆培训方面, 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包括高校博物馆在内的行业博物馆的培训, 规范管理、规范操作, 提高业务水平。

4.3 举办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 加强高校博物馆宣传力度

高校博物馆具有不同于社会博物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专业性。面向社会开放, 不仅可以有利于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也可以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公众, 补充公办私立博物馆的不足, 发展成为科学教育基地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面向社会, 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来对自身进行宣传, 提高社会认知度。在展览中, 要重视展览的艺术性、趣味性及观众的参与性, 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 引进多媒体等高科技展示手段, 努力举办更多富有特色的专题陈列展览, 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观众参观, 扩大影响, 发挥作用。

4.4 逐步实现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化博物馆的转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博物馆结合传统博物馆与数字网络技术, 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 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 更有利于藏品的保存和交流, 大大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 不仅具有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科研人才优势, 还能够通过对传统型博物馆的转变, 提升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宣传等多方面水平,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馆际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更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两家高校博物馆的情况介绍, 分析了我省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 对高校博物馆如何突破当前发展瓶颈, 面向更多的社会公众实现资源共享, 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局限

参考文献

[1]杨剑平.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的探讨[J].商业研究, 2001年5月, 第229期.[1]杨剑平.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的探讨[J].商业研究, 2001年5月, 第229期.

3.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篇三

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依托于高校,因而它首先服务于高校。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博物馆也就服务于这一职能,以教育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本文试就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予以论述以期有益于高校博物馆的发展。

一、高校博物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博物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高校博物馆成为相关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就我院而言,我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是我院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特殊教育史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特殊教育史的教学就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欣赏特殊教育藏品,聆听讲解,与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加深对展品的深层次认识,可以更好的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参观可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特殊教育及其发展历史, 高校博物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我校新生除要进行军事训练外,可以把特殊教育博物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参观博物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新生一入校,即可走进博物馆,丰富特教知识,拓展知识视野,切身感受百年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演变历史,感受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特教事业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科研成果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高校博物馆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工作是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高校博物馆要发挥拥有藏品和科研人才的优势,加强学术研究,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高校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可以为高校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物资料。具体到我院,特殊教育博物馆可与科研处共同要研讨、制定博物馆科研工作规划,努力发挥博物馆拥有特殊教育藏品优势,联合我院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加强对特殊教育相关专题的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高校博物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博物馆在文化活动绚丽多彩的大学校园中大有“用武之地”。博物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它可以展示一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坐落于有“博爱之都”之称的南京,作为第一所教育类博物馆,特别是以特殊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充分挖掘特殊教育所体现的博爱文化,塑造学生的博爱之魂。

博物馆可以与教务处主办的以校内外专家为主讲人的周末文化素质课讲座、团委主办的以我院优秀学子为主讲人的“学海讲堂”以及我院其他社团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展览,开展博物馆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真正让博物馆走进在校大学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博物馆、教务处、团委可以建立互动工作机制,使学生文化教育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院博物馆揭牌日(1月7日),博物馆都可以举办各种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发挥博物馆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四、发挥高校博物馆对公众的社会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终身场所”,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主题即“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高校博物馆在积极服务于高校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主要通过搜集、丰富馆藏实物、创新布展形式、布展手段来加强它对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功能,让公众真正享受博物馆。

21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促使博物馆数字化的到来。“因特网掀起的数字化浪潮引起的博物馆数字化,即把博物馆及其馆藏信息化、数据化、图形化,以公众方便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因特网上。”2001年,国家“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我们应该建设网上数字中国特教育博物馆,将网络教育引入博物馆的发展中来,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实现馆藏资源共享师和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闭馆以后,通过数字博物馆也可以继续学习。数字博物馆的网站上还可以开辟资源共享区和交流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相关资料。数字化博物馆突破了现实博物馆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加了教育受众。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博物馆讲解员队伍,提高博物馆教育水平和质量

2005年7月3日的《中国文物报》报道:“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可见,博物馆讲解员的水平关系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而,高校博物馆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讲解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高校博物馆讲解员必须掌握博物馆学的相关知识并要熟悉本馆馆藏情况、陈列形式。讲解员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高校博物馆可尝试建立一支常态化的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我院特殊教育博物馆可以让旅游英语专业、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及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到博物馆参加志愿讲解锻炼。在服务于博物馆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可以说,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尤其是高校博物馆的生命线。高校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服务。

4.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 篇四

国际博物馆日

冷冷热热

与不在少数的名人故居及行业博物馆一样,这个名人故居平日也是门庭冷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上海美术馆等博物馆、纪念馆却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今年,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已逾百家,去年参观人次达1000万。行业博物馆蓬勃发展,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各区纷纷为名人故居挂牌。但是,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现状却冷热不均、喜忧参半。不少行业博物馆、名人故居平日难得有观众上门,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画家李先生住在鲁迅故居旁,他说,那故居平日大门紧闭,偶尔有参观者来,不得不把门敲得山响,或大声喊,才会有人来开门。

躲躲藏藏

门难找,门难进,是一大通病。银行博物馆高居金融大厦7楼,门禁森严。即使记者去采访,也要提前预约,到达那里还被要求详细登记才获准进入;一周只有一天向公众开放。不少行业博物馆的选址存在先天不足,难以面向公众,如上海音乐学院内部的东方乐器博物馆,虽然藏有29个国家的200多种乐器,但是深处学校内部,鲜为人知。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位于闵行区七莘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内,陈列场地200多平方米,从1986年10月开馆以来,只接待了参观者1万余人次。著名的上海监狱博物馆,建在提篮桥监狱大墙内,戒备森严,只接待团队预约。

兴兴衰衰好范文版权所有

上海自然博物馆1960年开馆,曾经很受欢迎,现在却门可罗雀。据分析,原因除了大门被高架道路遮挡外,更在于其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陈旧,观念落后,缺乏新的学术整理,也欠缺积极的公众服务意识。

但也有专家认为,博物馆、纪念馆冷热不均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博物馆都像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那样门庭若市。

有专家指出,上海在规划博物馆建设时,不应只图数量上的好看,政府应该重点规划建成数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对城市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也能持久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大型博物馆。其他的博物馆建设,只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就可以了。好范文版权所有

5.高校博物馆 篇五

到了展览博物馆,我们先观看了工作人员表演的魔术和试验。他们的表演十分精彩,让我终于知道了《西游记》中悟空腾云驾雾,天空中的雾原来是用干冰和水产生出来的。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我们又去了科普玩具场,说是玩具,还真不假。如:射门,就是有一个球,前方有一个大屏幕,屏幕中有个门将来回蹦跳,阻挡着射来的足球。你要想方设法将球射入门中,才算成功。还有拳击大战。有一个大屏幕,屏幕中出现的拳击手不停地向观众挥拳、进攻,挑战的。玩耍时不能直接在屏幕上拍打此人,而是对准此人,在空中出拳、上脚、击打。当你击中对方时,屏幕中的拳手就会人仰马翻,很是逗乐。我还玩了许多好玩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科技博物馆里最精彩、最好看、最受同学、老师欢迎也是我玩得最高兴的就是在四楼是环幕电影。环幕电影也叫穹幕电影。它的幕布就像一个降落伞一样扣在我们头顶。环幕电影演的主题是关于恐龙的衍生过程。大约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它们曾是地球上的霸主,称霸者地球。这就是现已灭绝的动物―恐龙。我们抬头向上看着绝大的圆形屏幕,随着屏幕上画面移动,恐龙一摇一摆的向我们走来,庞大的身躯从远到近,从小到大,忽然间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它的脚经到了我的眼前,离我不到一尺,它的头好像要碰到我的头,大家不约而同的发出惊讶、呼叫和感叹的呼声。犹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是真正的和恐龙在一起,进入了恐龙的世界,多么惊奇又多么刺激。屏幕的画面向后移动,我们像驾驶一艘飞船穿越时空的境界,来到了恐龙生活的地带,零距离的与恐龙接触,身处恐龙生活的环境。

6.高校博物馆 篇六

玻璃迷宫是由318面虚实相间的玻璃镜组成,不过如果就让你在这迷宫里转一圈未免也太无趣了些。这里的工作人员显然是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迷宫内隐藏了8个图案,需要我们去一个个的把它们找到,并在前台发给我们的挑战卡上,印上这些图案。第一个图案很快就被我们找到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我心想:还以为这个迷宫有多难呢,原来也不过如此。可是,接下来我就遇到“拦路虎”了。第八个图案我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下我可着急了,东转西转,竟然又转回了入口,一路上还撞上了无数的玻璃。这下我可泄气了,刚想放弃,就听到了爸爸的声音:“如果怎么容易就让你过关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再努努力,你一定能成功”!听了这话,我又充满了信心。终于,我找到了第8个图案,它隐藏在一个角落里,如果你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它,所以我才遗漏了这个图案。

儿童玻璃博物馆则是让你去找到散落在场馆各处的26个英文字母,和在玻璃迷宫里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我的“寻宝之旅”很顺利,可是最后四个字母却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时,有个小男孩突然跑过来问我还差什么字母。当我们俩对完字母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差的字母我正好有,而我差的字母他正好也有,于是,我告诉他没有的字母在哪里,而他也告诉了我。最后,我们俩都完成了任务,也都拿到了奖品。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什么DIY手工坊啦、热玻璃工作坊啦......有时间的话不妨亲自去看看、玩一玩哦!反正我是觉得那里还挺好玩的,不光好玩,还学到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交到了朋友呢!

作者: 高浜五(9)班 卢欣瑶

指导老师:陆静华

7.高校博物馆 篇七

1.1 高校图书馆联盟现状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图书馆联合体。高校图书馆联盟是指将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共享校内资源的联盟模式。由于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校内多数用户通常不会选择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访问,只有少数用户会在查找文献、撰写专业论文时,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这体现了用户学术认知较弱,纵使开展了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也很少被利用,图书馆联盟发展至今,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2 高校档案馆、博物馆发展现状

档案馆联盟是指档案将利用服务向基层延伸,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加快探索和推进区域内档案信息远程共享的工程,在国家综合档案馆之间实现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利用者所需档案信息只要保存在其中某个档案馆内,既可在首访的档案馆查阅又能在异地开具档案证明,无需往返奔波。高校档案馆联盟目的在于收集、整理、传递教职工档案信息,而这类信息通常不予公开,所以才会出现高校档案馆用户利用率低的情况。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的品牌,具备以下特征:专业性强、深而不博、相对封闭、利用率低、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因此很多的高校博物馆都有针对性地陈列展品。

2 三位一体服务联盟设想

2.1 继续扩大图书馆联盟程度

目前而言,图书馆联盟的范围不够广以及共享的资源还较少,拥有大量馆藏数据的图书馆并没有加入,一些高校图书馆觉得自身馆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不需要联盟,但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下,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也能实现学生升学档案的传递、共享。在实体图书馆之间,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开放战略,实现各大院校的沟通交流,学生只有不断吸收各类图书资源,拓宽兴趣范围,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2.2 档案馆与博物馆连为一体

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二馆一体化建设,在使高校博物馆建设拥有雄厚史料基础上,大大促进了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综合档案馆与博物馆的工作职能将实现历史展示、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三者的融合。不仅如此,将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二馆结合,是发挥档案服务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博物馆获得发展的一种有利举措。

2.3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的职责分配

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面向师生开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馆藏并不具备保密性质,而档案馆、博物馆,具有保密性质,并对校内有价值的文件进行收集。正因为如此,高校三馆合一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图书馆负责对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整合、公开,大厅陈列高校历史展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用来查阅档案馆馆内公开文件。专设保密室用来保管学校非公开文件(例如:师生档案、建校发展密级文件等),这样就可以在最少的成本下,实现三馆开设目的,这也是未来高校节约财力、时间成本的方法。

3 结语

数字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信息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成三者合作的最大动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使信息急剧膨胀,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这给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管理、技术和自身定位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为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可能。面对“变化的环境”和“现代技术”以及更重要的服务需求,高校三馆为自身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做出了相应努力,为三者间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奠定了基础,高校三馆合一是师生合理利用一切可获得公开文件的最佳途径。积极创造三馆合一的环境,将会使用户利用率集中,实现高校资源的完整结合。

摘要:在图书馆联盟发展后,档案馆、博物馆也亟待利用这种服务模式,扩大馆藏利用率。在各馆不断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三者连为一体的契机,是对整个文化事业的重大发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三位一体服务的可能性,在未来文化的发展下,将三者整合为一体,资源共享、服务共创、优势互补,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促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徐玉红.图书馆联盟对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工作一体化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昝淑芹,金利勇,续颜.关于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9(2).

8.高校博物馆 篇八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本文是201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馆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014

高校博物馆指的是依托于各高等院校所建立的,具有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收藏功能的博物馆,其特点是具有高校学术和专业特色。

而陕西省作为博物馆大省,一直以来在全国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社会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在全国颇负盛名,但高校博物馆却并不引人注目。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已达150多座,陕西省普通高校有76所,其中备案的高校博物馆共有18座,陕西省的高校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约占12%。德国哲学家卡尔·贾斯帕曾经说过:“真正的大学必须包括学术性教育、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在这三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在陕西省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发展及合理应用对其起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陕西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于高校博物馆,有很多专著和学术论文对其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专著论述以全面见长,对博物馆进行的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高校博物馆则着墨较少,尤其是对于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没有具体的研究,学术论文则从不同角度入手,将高校博物馆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但是其研究旨在全国,对地区特色重视度不高,并没有对陕西高校博物馆这一群体进行详细而专门的研究。另外,学术论文提出的问题过于泛泛,不具有地方代表性,并且没有考虑陕西地区的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解决方案并不能适配陕西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些专门针对西北大学博物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文章但是提出的意见过于针对讲解员培训等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对陕西地区高校博物馆进行地区性的研究。

一、陕西高校博物馆发展特点分析

截至2011年,陕西省共有个151座博物馆,其中高校博物馆18座,占百分之十二。全国有150多座高校博物馆,其中陕西省高校博物馆也占全国高校博物馆的百分之十二左右。由于陕西高校主要聚集在西安,西安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多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西北大学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馆等。其中,西北大学在西安地区知名度较高,且发展较为完善。而在陕西其他地区,发展最好的高校博物馆则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000㎡,是一座具有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教育、研究等功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齐全,总类丰富,基本涵盖大多数高校博物的馆展品种类型,设校史馆,展示本校历史沿革;设地球馆,展示地质学系在多年发展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设生物馆,展示生命科学学院的丰富研究成果;设历史馆,展示历史考古系师生考古研究成果;设佛教美术馆,展示学校佛教研究所老师研究创造成果;设侯伯宇先进事迹报告展览,展示学校的骄傲——侯伯宇先生的先进事迹。是一座集自然科学类、人文历史类和艺术类博物馆于一体的、处于发展中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由于其开馆较晚,且不对社会开放,所以到目前为止接待人数较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馆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该博览园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我国尚属首例。每年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丝毫没有受到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限制。

西北大学博物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陕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博物馆,结合陕西其他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陕西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较为乐观,呈现出如下优势:

1.高校博物馆品牌活动持续开展。

据调查,西北大学博物馆一直只对校内开放,所以参观人员较少,在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西北大学博物馆效仿社会博物馆,与社会各界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社会大众的活动。如邀请小学生学习拓瓦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带领社会人士参观西北大学校园外景,领略西北大学百年积淀;举行开笔礼活动,学习传统启蒙礼。

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则是利用自身的农业园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游园猜与馆内展览相关的灯谜,让游客在游览之余既学习科学知识,也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博物馆通过这些活动打造品牌,持续开展,吸引大量游客,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

2.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队伍庞大。

陕西高校博物馆的人员构成通常按照国内高校博物馆的惯例组成。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在所有的部门中以讲解员的队伍最为庞大,博物馆的常规的参观和接待都要依靠讲解员来完成。

现在陕西各高校博物馆的讲解员人员构成主要有四部分:专家讲解员、专职讲解员、兼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其中兼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多由大学生担任,大学生讲解员大多由社团组织起来,由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如团委)和博物馆宣教部门共同管理。西北大学博物馆设有校史、地球、生物、历史四个基本展馆,分别展示学校生命科学、地质、考古、历史这四个专业的师生历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因此西北大学博物馆的大学生讲解员也主要由这四个院系的学生构成。

二、陕西高校博物馆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有其教育意义,对于社会来说,高校博物馆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传播平台。而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理念定位十分狭窄,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将其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工具,并且只将教学成果对学校内部人员进行展示,导致其受众面极其狭小,从而出现很多问题。在高校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带有社会宣教和学校名片功能的高校博物馆更是应该身先士卒,将学校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融合起来。如果继续以“象牙塔”的姿态固持阳春白雪的学术态度,将社会和学术中间划出清晰的分界线,对高校博物馆的长期发展将十分不利。

除了社会性缺失之外,陕西地区的高校博物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博物馆管理归属模糊。西北大学博物馆其归属陕西省文物局,但是同时归属于西北大学,两方牵制使得博物馆管理人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往往需要考虑两方意见,使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建国后,高校博物馆由教育部划归为文化部管理。这使得高校博物馆在文化和教育两大管理体系的夹缝中生存,本身高校博物馆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应该以服务教育优先。但是由于归属不明,所以导致责任部门不明确,制约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造成上级部门对博物馆边缘化处理的现象。

2.高校博物馆分工不明确。普通社会博物馆事务工作一般由保管、陈列、群工三个部门组成,并且文物部门对这三个门有着明确的分工要求,这使得社会博物馆的日常事务井然,不会发生各部门工作混淆的情况。但是高校博物馆则不同,由于不单单属于文物部门管辖,所以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通常由学校组织。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博物馆中并没有明确的三个部门存在,而是由一个办公室统一管理,其中工作的权责并不分明,办公室人员身兼数职,工作效率大大下降。虽然高校博物馆比社会博物馆有更多更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支持,但是其事务部分的管理十分的松散,导致其对于博物馆运营的能力比起社会博物馆来说要欠缺许多。

综上所述,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困境。这既有陕西地区本身高校发展现状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理念等的局限,也有社会现状的制约。

三、陕西高校博物馆现状改良方案

就西北大学博物馆与西北农历科技大学博览园的调查情况,分析陕西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

1.扩充资金来源。由于高校博物馆经费由学校的教育经费承担,学校在发展高校博物馆方面,可以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教学基地而不是单纯的参观项目,将展示和实践融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地接触博物馆,这样也可以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进行博物馆建设。另外高校博物馆进行社会开放后,可以通过社会集资和文化产品的利润增加运营收入。

2.改良馆内陈列方式。陕西省的高校博物馆陈列思想较为保守,展陈方式多为实物结合展板。应该参照国内先进经验如浙江大学校史馆和地区先进典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不单单依靠实物和图片,加以声音和动态展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展陈中来。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将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从场地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使博物馆的展陈能通过数字化信息更好的融入当今网络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去。

综上所述,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渊源深厚,是重要的教育和研究机构。随着科教兴国等战略思想等的影响,高校博物馆已渐渐发展为“以教育、研究、展示等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其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成为一所大学的窗口、门面和精神家园。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博物馆,尤其是陕西高校博物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大部分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馆内陈设单一、管理随意性大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为加快转型,快速发展,高校博物馆应走出高校的“象牙塔”,转变传统观念,重新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定位,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挥自身丰富的展品资源优势、扩大知名度、将受众扩展到社会中去,进行全面的改革性建设,将高校博物馆转变为一个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得到公众的认可、教育公众等全方位结合的综合机构。

作者简介:刘玥吟(1995.09--);性别:女,籍贯:云南昆明人,学历:本科。

9.博物馆策划 篇九

烟台市博物馆之旅

文法系团总支

文法系学生会

2012年03月31日

文经学院文法系社会实践活动——烟台市博物馆之旅活动策划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深同学们对烟台的了解,我系决定开展烟台市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烟台市博物馆又称福建会馆(天后行宫),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北方唯一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代建筑,整个建筑继承了乾隆以后建筑的特点,结构宏伟,装饰绚丽,雕刻精湛,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博物馆,闭馆重新修建于2011年,并于2012年4月13日正式开馆,一、活动主题

细品烟台历史韵味,丰富课外学习生活。

二、活动目的1、使同学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及了解;

2、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开阔同学们的眼界;

3、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加强文法系团总支和文法系学生会间的联系与交流。

三、主办单位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文法系学生会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文法系团总支

四、承办单位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文法系学生会实践部

五、活动时间

2011年4月14日上午8:30-11:30

六、活动地点

烟台市博物馆(天后行宫)

七、活动对象

文法系团总支及学生会的部分同学

八、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

1、参观前联系:因文法系实践部曾与烟台市博物馆有过协议,文法系每年都可以组织部分同学到烟台博物馆进行免费参观(不含讲解费),所以由文法系实践部与烟台市博物馆负责人进行协商,并与其商讨参观人数及时间等相关问题。

2、参观前宣传:由文法系团总支和学生会分别向其各部门进行宣传。

3、参观前报名:

① 报名采取自愿原则,文法系团总支和学生会每部限报3人;② 由文法系团总支和学生会各部部长统计本部参加活动的同学的名单及联系方式,并统一汇总到文法系团总支科技部和文法系学生会实践部负责人处,并制出完整的活动成员信息。

4、参观前准备:

① 由文法系团总支科技部准备相机及其他相关物品; ② 确定参观路线及方式:会由文法系学生会实践部规划路线以及租车前往天后行宫。

(二)活动中期

1、参加活动的同学与4月14日上午8:30在校门口集合;

2、由文法系学生会负责人清点人数后,于8:45出发;

3、预计于9:45到达烟台市博物馆,入馆前由负责人再次清点人数,确认人数无误后入馆参观;

4、在博物馆内参观时保持良好秩序,听工作人员讲解各类展品;

5、参观结束后由负责人再次清点人数,无误后大家集体合影;

6、合影结束后,按原路线返回学校。

(三)活动后期

及时进行活动总结,具体思索工作中不足,编写活动总结并整理成书面材料备案。

九、注意事项

1、为确保安全,告知全体活动成员在活动期间保持手机畅通;

2、活动期间保持良好的秩序,告知活动成员尤其注意在乘车期间及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

十、应急预案

若活动当天天气不允许,可视情况将活动推迟一天或一周进行。

十一、经费申请

1. 租车:400元 2. 矿泉水:50元 3. 聘用解说员:100元

4. 后期活动展示(活动展示板,照片等):50元

5. 其他应急费用:50

合计:650元

10.游博物馆 篇十

今天上午,我们全校的小记者一起去游览了东平县博物馆,走进大厅,屋里既宽敞又明亮,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述了该博物馆共有八个展厅,800多件展品。

首先,阿姨带领我们来到了文明起源展厅,该展厅以古遗址为主体,集中展示我们家乡的文明起源。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下一展厅,进去了一看就好像进入了陶器的世界,阿姨解说到这就是陶器瓷器展厅,展示了各时期瓷器,其中汉代陶厨房模型为国家一级文物。再往前走,就来到了玉器青铜器展厅:青铜器铸造技术精湛,式样精巧新奇,纹饰细密华丽。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精品石刻展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安道一手书“大空王佛”四字石刻模型。后面还有书画方志展厅:展出从宋代到近现代馆藏部分书画作品,历史名人展厅:宋代父子状元梁颢、梁固,民族英雄戚继光、伟大的小说家罗贯中……。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七展厅和第八展厅,主要介绍以历史为脉络,展示东平由古至今的沧桑变迁。东原文化不但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她是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东原学府名噪一时。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参观就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积淀。

11.博物馆人与博物馆的故事 篇十一

2008年是奥运年,我国及外国游客将蜂拥而至这座有着850年建都史的文明古城,除了观看奥运赛事,参观博物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下面采访的这几个人物都与博物馆密切相关,通过了解他们,可以滴水见日地了解北京——

穆玉敏: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警察

一本厚厚的《北京警察百年》陈列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内。这本讲述了中国警察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书,是中国第一部详细叙述中国警察的史学专著。书的作者就是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工作的穆玉敏。

第一件征集的文物终身难忘

穆玉敏是北京公安学校“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期学员,也就是业内人惯称的公校20期的,当年她所插队的公社在近千名知青中选拔3人上公安学校,她有幸被选中。在学校她度过了20岁生日,生日礼物是第一套警服。

1977年结束学业后,穆玉敏当了燕山公安分局唯一的女片儿警,管理1300多户居民,5个治保会。那几年,她骑着一辆崭新的二八型凤凰牌自行车,下责任区串户、入工厂、进学校,帮教青少年、开治保会、办案查线索。7年后,她离开派出所,到刑警队当了一名刑警,出现场、访问证人、审嫌疑人、化装侦察……她说现在她还非常怀念当刑警的日子,那才是警察的真境界,有焦虑煎熬,更有酣畅淋漓。后来,年纪偏大了,她才到局机关坐办公室。28年的警察经历中,穆玉敏在基层一线干了23年,而且主要的警察业务她都实践了。

穆玉敏从小就特别喜欢文学,小时候就看比她大七八岁的哥哥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当警察后,她边工作、边学习、边写作。1984年,她的一篇散文第一次发表在燕山当地的一家报纸上,此后,她的文章常见诸报端,逐渐在全国公安宣传系统有了名气。2000年,她被从基层部门选调到北京市公安局,参加北京警察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在筹建博物馆期间,穆玉敏负责公安史布展的所有文字创作。从2000年5月开始写布展大纲、布展脚本、解说词等,到2001年8月正式开馆,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撰写文稿100多万字,后来又反复修改43次。从策划到具体操作,她都亲自过问、亲自动手。一次,因受到领导批评,穆玉敏睡不着觉,半夜女儿又发烧,丈夫值班去了。望着窗外正飞扬的大雪,忍了一天的委屈终于爆发了,穆玉敏对着漆黑的夜,放声大哭起来……然而第二天一早,她又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投入了工作。

博物馆开馆之时,也是穆玉敏和同事们庆功之日。回忆起那段日子,太多的感慨涌上她的心头,过滤了所有的情感后,留在她心头的是沉甸甸的喜悦。她永远也忘不了征集上来的第一件文物,曾带给她怎样的心灵震撼:一顶本应是绿色的头盔,已被鲜血染成暗红色,上面还有子弹穿过的枪眼。这是民警曹付坤戴过的头盔。

1994年9月20日,正在值勤的曹付坤接到命令追捕歹徒。在北京东三环路口与歹徒的对射中,曹付坤倒在了血泊中,那天正是月圆之夜的中秋节。穆玉敏说,这第一件文物是那样沉重。子弹为什么能击穿这个头盔?原来这不是防弹头盔,而是防击打头盔。现在,这个头盔陈列在博物馆内的英烈纪念墙前,它在告诉人们:警察的生命随时都承受着牺牲。

特殊葬礼触发撰写警察史

到博物馆工作后,穆玉敏对警察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常看到许多参观者站在那用青铜铸造的“警魂柱”和那用400块取意浸透烈士鲜血的红砂岩雕塑的英烈墙前,肃然起敬,感动不已。英烈墙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也没有一张完整的脸,只是一双双眼睛、一双双大手。然而,它展示给世人的却是一个个完整壮美的灵魂。建国几十年来,北京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名警察牺牲,英烈墙是警察用鲜血铸成的。这一幕幕感动着穆玉敏,也激发着她的写作冲动。

触发穆玉敏立志写警察史缘于一次特殊的葬礼。1995年春,穆玉敏在北京周口店山里邂逅了北京市公安局离退休的一群老警察,他们在一个悬崖下,正在为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跳崖的一个名叫靳新明的年轻警察补行葬礼。在靳新明死的那个年代,有500多名被错划成右派、坏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的北京警察,被送到周口店山里植树造林,血气方刚的外线侦察员靳新明不堪忍受重压,跳崖一死了之。

这个迟到了40年的葬礼,使穆玉敏生出了一桩心愿,从此她用公休日寻找采访那些老警察,一段没有记载的历史被她一点点地挖了出来。从此,写作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使命。

写作《北京警察百年》的艰辛令穆玉敏铭心刻骨,她几乎是一个人承担一个“史志办”所要承担的文字工程。无论盛夏酷暑、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为了寻找和抄录一条史料,或是为了找到一张历史图片,穆玉敏都要多次往返奔波,像蚂蚁啃骨头似的从书山文海中一点一滴地掘取所需的宝贵资料。从搜集和梳理大量的史料数据,再到灯下一遍又一遍地撰写和反复修改书稿,穆玉敏几乎放弃了所有公休日,割舍了一切兴趣和爱好,用去了除吃饭和睡觉外的大部分个人时间。

穆玉敏写这部书的唯一目的,是想为热爱的警察事业留下些什么。她说,警察是个英雄的队伍,对国家的忠诚是别的行业比不了的,没有战争的年代,警察的牺牲是最多的。身在其中,她听到、看到太多肃然起敬的故事,每每催人泪下。

目前,穆玉敏是中国作协会员。她独立出版的有散文集《生命,有种硬度》、长篇小说《欲念谋杀》、长篇报告文学集《苦难的价值是什么》、纪实文学集《限时逮捕令》、史学专著《北京警察百年》,内容全部是关于警察的。在警察这支英雄队伍里,穆玉敏像畅游在海里的鱼,吮吸着源源不绝的营养丰富着自己,点缀着大海的美丽。她说:“我希望能用我的笔,让世界了解中国警察。”

姚朔民:穿起无言钱币,讲述有形历史

——建世界一流的国家级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原址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厦的地下室。2001年,随着国际交流的需要,上级领导决定对钱币博物馆进行扩建,新馆选址在前门附近,对原“北洋保商银行”和“大陆银行”两座大楼进行内部改造,姚朔民就是从那时起,负责博物馆的重建工程。

在博物馆二层一进门处,有一幅大型铜铸浮雕,画面上工匠们有的在把熔化了的铜水往铸模里倒,有的在用工具打磨刚铸好钱币的毛边,还有人在用手进行检验。这幅将中国古代铸币工艺浓缩在一个历史画面的浮雕,策划、设计、定稿,都是由姚朔民亲自负责的。

在钱币博物馆的大厅两侧,各有一面巨大的显示屏,左边一个播放着古代铸币的工艺过程,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古人制币的工艺流程,详细介绍钱币文化;右边一个则以电脑游戏的形式,使参观者通过玩游戏,就可获得钱币知识。这种别出新裁的钱币知识展示,也是姚朔民设计的。

小小钱币映照历史

流连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看到那一个个光滑润洁的小贝壳默默无言地躺在陈列柜里,仿佛时光倒退到几千年前——人类先祖们在辛勤劳作后,来到集市上,用他们怀揣着、手拿着的那一颗颗海贝,向卖肉的、卖杂货的人换回自己想要的食物及日用品……那些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金属铸币,上面残留着被雨雪浸蚀、被黄土掩埋、被人手反复摩擦的岁月痕迹,看到它们,更使人顿生数千年恍如一瞬的感觉。

“公元前221年,秦皇统一币制,大量铸制外圆内方的‘秦半两’,这种货币因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遂为历代皇朝所采纳,此后沿用2000余年。”姚朔民谈起古钱币来如数家珍。来自大海晶莹夺目的贝壳,为什么会成了远古时期的钱币?王莽时代“一刀平五千”的钱币交换,印证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宋朝钱币的多样化与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外汇券又有什么“异曲同工”?在他眼里,这些陈列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小小钱币,虽不是《春秋》《史记》那样的历史文献,但其存在本身,就在向人们印证着一部有形、有景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姚朔民举例说,比如宋朝的钱币很复杂,光从品种来说,就有金银、白银、铜钱、纸币等,还有很多铁钱。使用地区也有差异,江苏、安徽等许多地区多用铁钱、纸币,而北方多使用金银、白银。当你研究这些钱币的现象时,就会发现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是多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由于战争、经济等特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才有了不同地区使用不同钱币的现象。由此可见,钱币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上大学时,姚朔民就对古钱币有着浓厚兴趣。可能是学历史出身,也可能是天生爱好广泛,他总想探究小小钱币背后以历史为背景的发展规律。他认为,一个钱币背后有很多故事。从钱币制造的工艺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工业发展达到一个什么样水平,技术到什么程度。有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往往觉得实物不如文献重要,而姚朔民认为,研究历史,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更有说服力,更全面。钱币博物馆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功能。

中国钱币文化吸引世界眼球

姚朔民介绍,钱币博物馆主要从事钱币的收藏、陈列展览和研究功能。该馆收藏大量的古今中外钱币以及与钱币有关的文物,有些藏品属国内罕见。目前,中国钱币博物馆内珍藏着各种钱币文物30余万件,有河北遗址出土的金贝、安徽出土的十六印楚金板、汉代和田马钱、汉代摇钱树等,此外还有历代金银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各套人民币及金银流通纪念币等珍藏品。

姚朔民说,许多人以为,钱币博物馆只与专业人士或搞收藏的人有关,但博物馆在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了解自己国家钱币的历史,不仅有助于人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艺术修养,而且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教育程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目前,中国钱币博物馆是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的正式会员,不仅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交流、学术研究活动,还与英、美、法、加、日等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机构保持着学术往来。2007年6月,维也纳艺术博物馆首次展出了中国钱币,在西方钱币学界引起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研究中国钱币多年,姚朔民总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钱币博物馆不仅要面对一般大众,还要代表国家面对专业人士,甚至国外同行。博物馆要向他们表明,中国的钱币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钱币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针对广大市民,博物馆也要普及钱币知识,用最少的文字、最精练的语言,让人一看就知道展出的是什么。

57岁的姚朔民,现在是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副馆长。他说自己退休前还有个心愿:希望能把中国银行馆建立起来。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对银行、金融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博物馆里展示的钱币只是物,是死的,只有通过银行才能使钱币流通起来。如果能把钱币的流通过程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展示出来,就会使钱币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张丽珍:保护好过去就是保护未来

“请问,建立戏曲博物馆主要是为了什么?”“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有责任把它传下去。”面对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代表团的提问,张丽珍充满感情的回答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入梨园,方知春色如许

坐落在北京虎坊桥的湖广会馆,是一座占地3200平方米的清代古建庭院。迈入一个圆形小拱门,就见南北两边各有一座古香古色的红木小楼,这就是北京戏曲博物馆和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清末民初时,这里曾是名人荟萃之地,一些京剧名家常来此献艺。上世纪80年代,湖广会馆被多家单位和个人占据。据张丽珍介绍,为保护古迹,北京市政府从1992年起决定全面修复湖广会馆。1997年,戏曲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开放,这是北京第100座博物馆,也是北京唯一的戏曲博物馆。

张丽珍是1995年调到这里参加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她说,当时大戏楼的大幕本来应请专业人士设计,但为了省钱,领导把这任务交给了她。一连好几个星期,张丽珍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戏剧院所,看了大量的资料,一天到晚冥思苦想,终于设计出一幅既传统韵味十足,又有创新风格的舞台大幕。至今,这块明黄色的大幕已成为湖广会馆大戏楼的招牌。为了征集到好的展品,张丽珍和同事们费尽心血,一家一户地找单位或个人去做工作,说服人们把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共享。目前,馆中藏有“瘦云轩受贺图”“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不少梨园珍品,许多都是来自私人捐赠。

戏曲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看完展览后,还可以坐在大戏楼里,一边品着香茶一边欣赏着丝竹古乐,观看着京剧名家表演。在这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本来对京戏所知不多的张丽珍,很快就被京剧那巨大的魔力吸引了。她废寝忘食地钻研戏曲知识,业务掌握得很快。现在已是博物馆副主任的张丽珍,仍每天担任讲解工作,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她总能给予最详尽的解答。

1997年,一位酷爱京剧的台湾老先生来馆参观,对张丽珍的讲解十分满意,临走时表示有机会还会再来北京。没想到第二年这位老先生真的又来了,而且还向博物馆捐赠了一张他珍藏多年的“广德楼戏班演出”旧账单。张丽珍回忆说,当时老人的一番话令她刻骨铭心。老人说:“这账单记载了梨园界的一段历史,把它捐给你们比我自己收藏更有意义。我相信,京剧艺术这一民族瑰宝在你们手里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张丽珍是69届的初中毕业生,最想上学的时候去了“广阔天地”。如今,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自学,她说,工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总有新东西出现,这就使她非得不断学习不可,她很高兴自己忙得“没时间空虚”。为了弘扬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她想方设法组织各种专题展览。2007年5月,张丽珍策划了一个“戏曲脸谱展”,展览办得非常成功,受到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好评。让她感触颇深的是:“发扬民族文化艺术,最难之处就在于没有钱还要干成事。”没钱打广告,她就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为了征集展品,她挨门挨户去各个文化单位、社会知名人士家里借,从一无所有到最后荟萃了1200多幅珍贵脸谱。

工作,使我如此美丽

12.高校博物馆 篇十二

一、概述

所谓“智慧博物馆”,指的是将数字博物馆作为最基础的部分,将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构建起全面、透彻的感知以及宽带互联、融合智能技术等特征的一种博物馆新形态,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博物馆进行管理,并且更加有效且全面地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同时深入地与博物馆观众进行交流。

针对实现智慧博物馆而言,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针对提升其管理以及保护的水平方面,不能单纯地将技术作为主要的向导却严重地偏离了进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初衷,它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将更多技术引进到博物馆当中,而这恰恰也是当前大多数智慧博物馆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智慧博物馆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基调,令观众有充分的融入感以及回归感,同时通过探索来发现新的知识,并且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实现和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一)逐步实现智慧博物馆和博物馆的信息交互

博物馆从其定义来看,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且保证开放的一种非营利性的常设机构,主要目的是教育和欣赏,确保人类物质文明以及非物质文明得以传承。博物馆的发展是将博物馆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而对已有的教育传播模式和性质、内容等展开适当的改良和完善,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这说明,博物馆的智慧化,是令其借助网络手段来实现更加良好的服务。

实体博物馆当中游客仅仅在藏品展出的时候才可以观赏,信息交互仅仅存在于物和人之间,将藏品的信息准话成数字化的数据,并且经过网络来打造数字博物馆,可以打破藏品时间和空间的展出限制。

当前,各种传感器发展形成的物联网实际应用变得愈发普遍,在博物馆当中的物和人的信息都可以经过电子标签和其他的传感器来进行获取,并经过网络整合来构建双向信息互动。借助云计算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而数字博物馆也是发展智慧博物馆的一项非常重大的突破,智慧博物馆核心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数字化当中,而是逐步将物和人之间的互动引入到单纯的数字化当中。

(二)发展智能系统

其一,感知变得更加透彻。实现智慧博物馆,可以将更多的技术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实现时时刻刻测量并感知信息。比起传统的信息化系统来说,智慧系统有非常大的调整。现代化指挥系统强调采集信息的自动性和时效性,而不是规模化、大范围的信息采集,逐步实现数字化的资源库建设。

其二,互联变得更加全面。它指的是智慧化系统可以结合新型网络连接模式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性质等进行适当的调整。所谓全面的互联互通,是网络的联通对象(在博物馆当中包括藏品、设施、库房建筑以及消费者、工作人员等)实现更加高度的多元化的体现;除此之外则是联通网络的方式也变得丰富起来,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等都可以用作联通网络的途径。

其三,智能化变得更加深入。指的是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全面且系统地认知世界,以此来给管理决策工作人员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并将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对数据展开分析和分类处理,最终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化充分地利用起来。

三、如何实现智慧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发现和预览”

“发现”一个博物馆是博物馆和观众进行互动的前提,如果观众无法发现博物馆,那么一切的智慧化和互动都没有意义。在现代化社会的环境下,需要使用更加智能的方式来令观众可以更快地发现该博物馆,例如,苹果曾经推出的应用“Museum Finder”,即“发现博物馆”,使用该软件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博物馆,甚至可以立刻发现它的3D图以及具体位置等,如果和当地地图软件结合,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抵达博物馆的路线。

该应用除了可以为观众提供地址路线信息外,还能够为观众提供博物馆预览功能,将其和VR功能相互融合,打造3D模式下的预览效果,在抵达博物馆之前,观众就已经了解到了博物馆当中所具备的展馆、各项服务类功能等。

例如在我国的苏州博物馆当中就设置了展厅3D模拟场景,能够让观众在抵达博物馆之前就知道自己希望看什么,怎么去看。

(二)“体验与融入”

在观众确定了一个博物馆而且已经抵达的时候,博物馆会发放给他一张RFID Reader手持式读写器,此时,其与博物馆的真实互动就开始了。观众在来到博物馆之前就已经基本了解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因此观众可以非常清楚此次目的,或者自己是否可以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来进行整个场馆的游览,在RFID上可以按照观众的需求(包括性别、年龄以及个人偏好等)来进行路线规划,或者观众自己去定义一条路线,随后RFID就会将其记录好,随时向工作人员反馈。

比方说,观众在博物馆当中游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玛瑙杯子,对它产生了非常浓烈的兴趣,但是仅仅凭借说明是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的,这种时候RFID标签以及读写器就派上了用处,观众在观赏其实物的美妙材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RFID标签来对其历史、三维图进行全面的观赏。比方说,观众想要了解其制作工艺,在RFID读写器当中就有明确的说明[2]。

(三)“虚幻与现实”

观众完成了博物馆的观赏活动回家后,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依然存在,很多观众都会对博物馆当中的展品有所留恋,并且会对没有参观到的展品感到遗憾,因此,通过网站进行浏览就作为了补充而存在。例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始终非常重视虚拟化的参观,开设了官方网站,可以选择多种语言来进行虚拟参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VR技术,将虚拟和现实融合起来,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为博物馆之间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一条良好的渠道。

四、结语

总的来说,智慧博物馆可以很好地拉近博物馆以及观众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并且适当地整合了博物馆的感知、获取信息、展览、评论的过程,令观众可以获得信息,同时可以进行交流,博物馆应该将观众作为主要的工作主导因素,有利于其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新华.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山西博物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5(01).

[2]穆頔.智慧博物馆概念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研究[D].西北大学,2014.

[3]焦俊一,闵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05).

[4]宋俊龙,高永兰.智慧博物馆:博物馆发展的高级阶段[J].俪人:教师,2015(12).

13.博物馆总结 篇十三

简单总结一下课程的前几周。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逻辑整理”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不是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提出的概念多么精彩,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概念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向具体的建筑转化。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我们会发现大家觉得很好的建筑的概念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他们中有的设计概念也许非常简单,这些建筑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于设计深化过程中成功地将设计中面对的问题都一一巧妙地解决了。这让我们认识到,不找到一个让自己满足的概念就不深化的意识,在以设计实践为培养目标的设计教学中是不全面的。

在实际课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概念不是明显无法传递、无法操作的,就可以鼓励深化。本次课程中,有的同学提出了将基地旁边社区中人引进博物馆。因为这些社区中的人缺少活动的地方,设计就可以在这里设置广场,让他们在这里开心地玩。虽然这种无论基地大小、无论基地在哪里,见了一个基地就要做个广场的作风往往过于主观,但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既然容积率也允许,确实没有太大的不妥。因此最后的设计中只要能做到维持城市空间的品质,也就应该得到支持。假如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讨论概念,概念就可以比较迅速地被明确,不需要占用教学中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说课程的前期阶段是“逻辑阶段”,而不是概念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找概念,而是对概念发展的逻辑进行梳理。这个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对概念的主次等级进行清理,不让次要等级上的概念干扰最主要的概念,有点类似坚壁清野的工作。同时我们要找到概念得以同建筑设计中的其他各个要素进行结合的途径。

比如前面提到的广场概念的设计,假如在深化的过程中,建筑的布局及内部空间等因素与“广场”没有关系,或者设计者找不出一个将建筑的其它因素同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的话,这个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此时,设计者脱离概念而构想出来的空间、建筑形式无论多么有趣,都是无法让概念成立的。在这个具体的设计中,设计者计划区分出使用博物馆的人与那些可能在广场中活动的居民,让他们处在各自独立的空间中。但是在某个特定的空间时刻,这两批完全没有关系的人群虽然身处属于自己的场合内,但突然地可以相互看见。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自发地在广场中跳集体舞的居民,成了民俗博物馆中展品及展厅的背景。参观者身处于一种类似于半私密的空间中(因为博物馆空间都是有管理,不是随意进出的),但是眼睛里却可以看见公共的,自发的,不受管理的,当地的活动,感受到一种在半私密与公共之间的心情跨越,从而让他们在博物馆中的参观活动产生新的感知。这些博物馆的参观者又成了天天在此跳舞的居民们日日相似娱乐活动中总在变化着的观众群。这样,设计者将概念与建筑的其他方面纠集在一起,使概念得以成立。那个原本貌似没什么新奇的概念,在逻辑整理的过程中也就显得越来越强了。

在新的项目面前,建筑师们总会思绪万千。但是这些思考的结果,或者说“概念”在等级上如何排列秩序,如何迅速地对它们进行检验,从而决定哪个方向是主线,另外一些方向是不可行的,还有另外一些概念可以放到下一个层次中去实现,等等。这样主动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的能力是每位建筑师都要具备的。

在教学中,仔细地听学生讲出他们的初衷后,老师经常是可以帮他们整理思维的逻辑的。但毕竟每个人最终都要靠自己来完成这个过程的工作。所以学生除了发展设计外,也许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以旁人的心态来观察及回味,看看教师帮助你的逻辑是什么,脱离了这个帮助的话,以后如何可以自己摸索。

这个阶段中,也会存在语言与愿望之间的距离。学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真正心里想的东西。这种言不由衷的状态也是非常普遍的。也许只有不断不断地追问,问到其没有退路,真正的可以作为起点的依据才开始展现。

从任务本身来看,这个课程也有自己的特点。

每个任务都有不同的训练角度。比如,“社区图书馆设计”是一个功能性相对较强的任务。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阅读,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现状图书馆的使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都是值得仔细观察,然后落实到设计里面来的。从这一点上看,类似于社区图书馆设计这样的课题就有可以是一个从对功能的分析为概念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任务。或者它起码可以说是功能安排在设计各因素中占了很大份量的一个设计。辅导设计的时候,无论学生的概念从什么角度出发,你最后总可以用功能来将它检验一番。能通过就成,不通过,概念就要修正。

相对来说,这个博物馆的设计在功能方面没图书馆来得严格。用功能作为最主要标准来衡量概念也就显得不很合适。但由于建筑在城市稠密区,离30-40年代留下来的联排住宅比较近。建筑同场地周围邻居的关系,建筑中的人同周围普通人的关系问题就在设计中显得比较重要。如何保证邻居的私有领域感,但又让参观建筑的人有一种身在居住区内的感觉。目前看来,这种关系应该是检验设计概念的主要砝码。

总结一下中间几周。

这是一个概念基本成立后磨合阶段。也就是在前一阶段的逻辑整理清晰后,如何将涉及建筑的各个要素的进行提升的过程。

概念成立了,概念对于建筑相关因素的作用也明确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建筑中的各个相关因素都参加进来进行调整。

各个因素中,建筑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建筑与周围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日照、人流、建筑在体量上与周围建筑之间的的关系、建筑在整个城市街道或者自然环境中的地位等问题都是不能含糊的。建筑在特定城市环境中有

一些特定的体量策略,课程时间紧的话,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最前期就给学生进行场地分析,然后向学生表明立场。作业必须符合这个立场。

在实际课程中,我感觉建筑各个因素中,对于学生相对比较难理解的是内部空间性格设计的部分。我碰见的大多数学生比较善于处理平面及外部造型设计,对于内部空间的设计则多缺少意识,并显得束手无策。我感觉,这主要是他们在前期的训练中过度地被平面及造型两个信息约束,缺少主动地对建筑空间进行还原,并对其进行想象的意愿。也许,剖面、透视、空间草图、大模型等手段是可以帮助这方面的设计,但也许只有不断地对身边空间的体验进行总结,进行反思,才能从实质上改变对室内空间设计束手无策的状态。另外,同其他各个因素一样,内部空间的感知也是无法被独立起来想的。它同样需要同其他因素一同想,同样需要被糅合进由各个因素交织起来的建筑之中。

另外一个需要简单讲一下的是结构。我感觉“空间结构”这个词比较能说明问题。这个词包括了几层意思。首先,空间不是画到哪儿就肉到哪儿,空间本身是有一个组织体系的。空间是串联的,还是大的明亮空间里的小黑房间,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空间统治着的系列空间,……?“空间结构”这个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然后,我们说的结构不仅仅是平面图上看见的柱网,它其实是一个空间的网络。只有从空间上才能理解它的逻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个词是说,结构与空间是一体,空间的秩序就是结构的秩序,你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

另外的诸如功能、形式、流线等等的因素先不多讲。

这周有一位同学完成得不错。我问怎么做的,同学说:我目前的设计看上去结果很简单,其实我花了很长的时间。

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本质——“磨合”。概念已经有了,环境怎么做老师也交代了立场,功能需要完美,结构的逻辑要清楚,空间又要有感觉,外部造型还不能太土了,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满足应该怎么做?能做的就是花很多时间磨合。对于各个要素来说,只有你退点我进点,你换种思路,我再调整点点,最后获得一个平衡。在这个阶段应该没有太多的惊喜,唯一的惊喜也许就是当你把各方面都

摆平后,你突然觉得事情怎么就这么简单的一种惊喜八。对于那些进展尤其顺利的人,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为设计找到限制,利用这些限制来制约其他部分,从而使建筑经历足够的磨合。

总结一下再后面的过程。

在设计大的走向基本定下来后,再后面就是深化了。深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平面、立面、剖面、模型外,也想办法要找到最适合自己方案的一些工具。比如透视、内部空间气氛图、轴测、大模型或局部模型、展开面、展开剖面、轴测分解图、蒙太奇街景图、细节构造图、用不同材料做的模型比较、城市环境的剖面等等。每个设计都有最适合自己深化的一些工具。一般来说,针对象我们这样规模(5000平方米以内)的一个项目,1/100比例的模型可以突破多个设计的盲点,就象讨论中有的同学所说的,再小的模型基本只能讨论外部形式关系及基本空间逻辑,1/100的模型已经可以传递出很多内部空间的感觉了。将有故事的模型人放进模型里以后,你就可以想象出你所塑造的内部空间可以给人的粗略感知。有的同学说,他做1/100模型的时候感觉就是1/200的模型放大,没有从中获得特别的推进。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也许就是以前做惯了用来俯瞰,用来看看外表的模型,一旦做了可以凑近了看内部空间,琢磨内部光线、尺度的模型后,还是缺乏利用它们的方法吧。在这个阶段结束时,设计的平、立、剖图纸应该达到设计深度的要求。在深度满足的前提下,平、立、剖图纸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单独的深化,以形成对整体设计深化的反馈条件。比如,在这个设计中,假如我们将自己建筑的立面放在街道的连续立面中之后,我们也许会发现设计的一些不协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对自己的立面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同时要将建筑的其他要素纠集起来一起动。最后在总体上,在各个因素都能成立的前提下,形成新的立面。这也就是推进的主要模式。

交图前过程总结。

沟通非常频繁(每周2次交换意见)的小组式(10人以内)9周教学在交图前2周,学生的作业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颠覆性工作了。这首先因为前期的沟通已经非常多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已经解决。也许有的设计不怎么感人,也许有的设计有点点思路不那么清晰,但是,所有的针对方案的讨论,在最后的2周内不应该再有大的反复工作。另外,也因为设计需要足够的表达、表现的过程,并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将思路再整理一次,并以表达为手段进行新的深化。

比如在为1/100模型选择拍照一个最重要角度,为室内透视设置光线,安排内部人物行为的时候,学生可以再一次对自己设计中的本质进行提炼。理想的话,这种提炼还能反馈到设计中,使设计有新的微调。

在这个阶段中,可以要求学生不断地将排好版的图纸草稿打印按出图要求出来(打印黑白的A1图纸成本是10元以内),在实际的图纸上指导学生画图、排版、构造技术、图纸表现方法。以前总觉得,课程中学生的设计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最后拿出来的图纸却很让人失望。就差一步,给人的感觉却相差很大。这只要也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最后的图纸深化阶段。这个阶段中,也是指导构造及建造设计的最好时机。可以放大到1/50的剖面是可以很好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对于学生来说,想在这个阶段获得实质性的指导,也要每次都将自己的文件整理打印成图。只有在一次次,多轮回的意见交流中,图纸才能逐渐饱满充实。对于设计的学习也就在这样来来回回之中获得了。当然这是指10人以内小组形式的课程。在很多地区,设计课程都是50人一组的指导。那学生就完全没有这种机会了。

我们的课程上,到了这个阶段,老师来了以后常常没事情做,坐在那里没学生来找。要知道,很多50人一组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跟老师直接交流。身在小组课程中的同学们,实在是要多多珍惜啊。假如老师没有要求,同学也可以主动将图纸排版排好,打印出来,给老师看。以获得这个阶段的必要指导。将

设计拖到这个阶段来做,将图纸工作放到最后匆匆完成,实在不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

我对比过一下我们的比较好的毕业生同马德里理工比较好的毕业生,他们处理图纸图面方式的异同。我感觉,我们的毕业生明显有一种态度,他们会觉得图面的设计、将设计呈现出来的方式,这些都不怎么能算设计。只有建筑的设计才算设计。与此相反,我碰见的几位马德里理工的好的毕业生则非常小心地对待这个问题,用表达小心地维护自己的设计,一点也不会马虎。长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他们的图面怎么总是那么漂亮,我们学生的图面怎么总是很土。我觉得本质上不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14.博物馆展品 篇十四

河北是燕赵故地,古迹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然而,河北文物的知名度与河北文物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一般观众也很难有机会领略众多文物的全貌。为了宣传河北文物,也为了给广大观众一个欣赏研究的透视点,我们特意推出了这样一个包括全部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大型展览。

展览图片量很大,展线很长,为方便介绍和有利参观,本展览以11个市为单位划分单元,每个单元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分类,直观、形象、简要地展示了河北省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况和现状。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在中国境内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名单、明令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同,分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拥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总数居全国第三位。自纪元前一百多万年起直至近现代,门类齐全,绵延有绪,美轮美奂,叹为观止。近年来,更有万里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清东陵、清西陵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河北文物,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唤起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永享永宝之。

长信宫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48厘米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 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通高40厘米 1964年束鹿县收集

子母口,圆腹,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形纽,盖和器身四面有扉棱,无地纹,盖的顶面及腹部饰饕餮纹,盖的下部、肩和圈足饰夔龙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和器身均有铭文“作父丁宝尊彝”7字。此为商代晚期铜器。

三角云纹“孟姬匜”

春秋(公元前770 年-前476年)高15 厘米

1957年怀来县甘子堡墓出土

敛口,深腹,敞口流,兽形柄,蹄形矮足。器身阴刻三角纹,上饰卷云纹。内底刻有铭文“佳正月初吉丁亥,蔡叔季之孙,员媵孟姬有之妇盘。用祈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反映了春秋时期燕国与蔡国互通婚嫁的史实。

错金博山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26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59.5、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 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 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铺首鎏金。盖面饰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卷云纽鎏银。纹饰金银相映,富丽堂皇。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刻铭文:“楚大官,槽,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

乳钉纹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

45、圈足径17.9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壶口微敞,束颈,鼓腹,高圈足,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盖上有三云形纽。盖缘饰鎏金宽带纹,盖面上作方格纹、乳钉,镶嵌绿琉璃。颈和腹部 的宽带纹间作鎏金斜方格纹,方格纹的交叉点上镶嵌鎏银乳钉。方格纹中填嵌绿琉璃,琉璃上划出小方格圆点纹。色彩缤纷,绚丽异常。壶盖、底及圈足内壁均刻有铭文,其中有“长乐飤(食)官”字样,推测此壶原为长乐宫中之物,后转至刘胜之手。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44.2、腹径28.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子口盖,环纽。壶口略外侈,鼓腹,高圈足。双铺首衔环。器通体饰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文字和图案均有纤细的金银丝双勾错 出。壶盖错铭文“有言三,甫金,为荃盖,错书之”12个字。颈部有 铭文“盖圜四缀,仪尊成壶”8字。上腹

错铭文“盛兄盛味,於心佳都,于”10字。下腹部有铭文“口味,充润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14字。铭文连读是一章四

言韵文。字体纤细流畅,做工精美。

四兽纽熊足铜鼎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8.1、口径17.2、腹径19.6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鼎身作子口微敛,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状。腹两侧附长方形耳,耳上有可翻转的小兽纽。腹有一周凸弦纹。鼎盖似覆盘,其上有四小兽作等距离环立。鼎盖扣合后,将鼎耳兽纽翻转于盖上,向左转动鼎盖,盖上小兽头部恰好卡于鼎耳兽纽上,使鼎盖闭锁

铜羊尊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8.6、长23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储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

朱雀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30,盘径19厘米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朱雀昂首翘尾,脚踏蟠龙,口衔灯盘,作展翅欲飞状。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各有烛扦一个。灯座为一蟠龙,龙首昂起。因制作时铅的比例较大,所以灯体异常稳重。

朱雀衔环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1.2、宽9.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通体错金。朱雀展翅翘尾,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匍匐,四足分踏在两高足杯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色彩斑斓。出土时两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化妆品。

青釉仰覆莲花尊

邢窑白釉双鱼背瓶

三彩鸭形杯

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枕

磁州窑白釉黑花牡丹纹梅瓶

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青花折枝三果梅瓶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

釉里红折枝菊纹菱花形盘

素三彩寿星捧桃像

刘胜金缕玉衣

窦绾金缕玉衣

白玉双龙纹高纽谷纹璧

青玉纹枕

白玉蝉

玛瑙花式碗

青玉童子葫芦瓶

朱耷芦雁图轴

王原祁南山图轴

虚谷紫绶金章图轴

戴明说竹石图轴

唐岱夏日山居图轴

蓝瑛秋山行旅图轴

吴昌硕贵寿图轴

杨继盛自书年谱

郑燮竹石图轴

按盾武士俑

石交脚菩萨像

白石唐代菩萨立像

盘龙纽石砚

御题棉花图刻石(局部)

清咸丰十一年地契

景廷宾用的马鞍

张寒晖歌曲集手抄本

雁翎队用的木船和火枪

马本斋的指挥刀、图章

司桂林的铁水桶

白求恩《战伤治疗技术》

纪念大碗

《人民日报》创刊号

“平分土地”木刻画版

中国人民银行印钞石版

河北省人民政府印

河北的名胜古迹::

1、清西陵、清东陵

2、保定直隶总督署

3、赵州桥

4、正定大佛寺

5、定州开元寺塔

6、定州迎泰门

7、邯郸赵王城

8、保定地道战遗址

9、平山西柏坡

10、喜峰口长城

11、涞源空中草原

12、涞源白石山

13、涿州塔

14、怀来鸡鸣驿

15、张家口大镜门

16、承德避暑山庄

17、白羊峪长城

18、金山岭长城

19、山海关、老龙头、姜女庙 20、燕塞湖

21、紫荆关

22、井陉关

23、独石口长城

24、宣化古城

25、正定赵云故里

26、安新白洋淀

27、满城汉墓

28、保定古莲池

上一篇: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下一篇:全市三级干部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