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2024-10-14

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共10篇)(共10篇)

1.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一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

(一)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网络建设。搭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建成千兆主干、百兆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高性能校园网;中职校的互联网带宽基本达到50-100兆;通过光纤等各种通信链路构建上海中职城域网,实现校际之间的网络互通,为信息化各类应用提供保障。

(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至2013年,本市中职校按不低于每5个学生一台、每个教师一台的标准配备计算机;建成至少1间50座的电子阅览室;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最低满足20%在校学生同时使用。至2015年,完成中职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信息化教学、移动办公等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服务。鼓励和支持中职校使用信息化手段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交流。

(三)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建成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2013年前,本市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率先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至2015年,所有中职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逐步形成本市中职校一卡通管理网络。

(四)创建智慧教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多维教学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若干个具有智能环境控制、电子课程教学、移动学习、网络教研、智能教学录播、远程协作共享等功能的智慧教室。

(五)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依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开发多媒体实训资源,运用网上虚拟实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高实验实训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发挥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参与方式灵活的优势,扩大参训人员的覆盖面,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六)打造国内领先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各项子系统。充分发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的作用,开展学籍、师资、专业、实训和装备等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及应用。

(七)建立上海职业教育资源中心。搭建公共学习的平台,完善和提升现有网络课程平台,扩展应用范围,丰富课程内容。建立新型网络学习模式,形成以网络学习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架构。推动中职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鼓励中职校开发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数字化文库、音视(频)库、课件库、优秀实训案例、改革创新课等教学资源,为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提供网上学习、移动学习和在线辅导等方面的优质学习资源。

(八)完善职业教育门户网站。将“上海职教在线”建设成为集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发布、互动交流、校企合作、政务办公、在线学习等平台为一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品牌网站。搭建上海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加快教育行政部门、中职校主管部门及各中职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提高上海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优化中职校门户网站,推进中职校教务教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中职校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九)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化信息化教学,加大信息化设备开放,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化学习运用兴趣小组,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

2.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二

日前,国家局印发《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行动计划(2011~2015)》,包括开展“全国安全用药月”宣传活动等重点项目。自2011年起,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安全用药月”,全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集中围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每年安全用药月期间,国家局将结合当年监管形势及监管中心工作,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国安全用药月”成为公众知晓度较高的活动品牌。

2011年“全国安全用药月”的活动时间为9月1日至30日,活动主题为“谨防网络欺诈销售假药”,活动口号为“安全用药 健康生活”,活动内容包括:9月1日,国家局将举行“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各省(区)、市、县级局同时在当地举行启动仪式;9月1日至9月30日,国家局将开通“安全用药”专家咨询热线,在工作日由药学专家每天8小时值守热线(800-810-1988);国家局将与新华网合作,于9月上旬组织有关人士就网络违法宣传销售假药的特点、主要形式、查处难点等与公众进行交流,讲述近几年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查处的典型网络违法宣传销售假药案例,告知公众如何识别正规网上药店;9月1日至9月30日,国家局将围绕“谨防网络欺诈销售假药——全国安全用药月”的主题,在公交站牌开展广告宣传。国家局统一制作公益广告提供给省(区)、市、县级局在当地电视台播放,各省(区)、市、县级局9月份在当地电视台进行集中播放。

3.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三

2011─2015年全国法院教育培训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和司法能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法官培训条例》,结合当前法院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全面推进法院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学习型法院建设,进一步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全面贯彻落实“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倡导”教育培训工作方针: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提高司法能力为目标;实现由理论研究型培训向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由知识型培训向知识与能力结合转变;倡导法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

(三)总体目标

1.法院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法院队伍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加巩固,司法能力特别是认识和把握大局、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显著增强,法院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2.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审判服务的培训理念牢固确立,各级各类培训扎实有序推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培训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培训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有新的提高。

3.教育培训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承训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网络培训得到广泛运用,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费投入得到切实保障。

二、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提高司法能力,按照服务审判、按需施教、保证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扎实抓好各级各类培训,着力提升法院干警思想政治素质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水平。

(一)以增强领导素能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培训

认真抓好领导班子成员主题培训。运用全国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培训的经验和成果,用3年时间,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轮训一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核心价值观、司法政策与司法改革、审判执行工作热点难点问题与社会矛盾化解、队伍建设与法院管理、廉政建设等。其中,高、中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培训由国家法官学院负责实施,基层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培训由省级法官培训机构负责实施。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

认真抓好领导干部任职培训。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任职调整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及时开展任职培训,由国家法官学院、省级法官培训机构分级实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与形势教育、司法政策与司法改革、领导科学与法院管理、审判执行热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群众工作与社会矛盾化解、舆情应对与突发事件处置、党建队建与反腐倡廉等。

(二)以提升司法能力为重点,抓好法官全员培训

开展新一轮基层法官培训。用3年时间,将基层法官全部轮训一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经验方法等。最高人民法院对培训作出统一部署,由省级法官培训机构及具备条件的中级人民法院按照统一计划、统编教材具体实施。培训可根据当地情况和条件采取面授教学、网络授课、视频授课、巡回授课等形式进行。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

抓好高级法官晋级培训。坚持逢晋必训,根据高级法官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法律思维,相关审判专业前沿理论及热点难点问题,新型、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经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晋级培训通过集中面授和网络授课两种形式进行。抓好法官续职培训。围绕审判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相关领域知识等内容,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培训、自主选学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官续职培训。要积极运用岗位练兵、法官讲堂、观摩庭审、案例点评等形式,开展全员性、经常性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干警的审判执行业务技能。

(三)以培养实务能力为重点,抓好预备法官培训

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拟任命为法官的人员,须接受预备法官培训。预备法官培训由国家法官学院及其授权委托的省级法官培训机构承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核心价值观、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司法礼仪以及庭审驾驭、诉讼调解、法律适用、裁判文书制作等职业技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指导性文件,加强和改进预备法官培训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

法院新录用人员须接受初任培训。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新录用人员培训由本院实施,基层人民法院新录用人员培训主要由中级人民法院实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核心价值观、中国司法制度、法院纪律规章、相关岗位职责和业务技能等。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

(四)以培养业务带头人为目标,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优秀中青年法官培养力度。国家法官学院每年举办全国法院中青年法官培训班,以高层次、复合型审判人才为目标,对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高、中级人民法院优秀中青年法官进行重点培养。培训重点围绕国情教育、党性教育、法学前沿、司法实务、领导科学、廉政教育等内容进行。培训时间30天。

实施专家型法官和审判业务专家梯次培养工程。各级人民法院要遴选一定数量热爱审判事业、专业功底深厚、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法官,通过承办重大案件、参加高层次培训、参与重要课题调研、承担培训授课任务等方式,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高层次审判人才。最高人民法院继续开展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审活动,规划期内培养评选全国审判业务专家100名左右。各高级人民法院要组织开展专家型法官评审活动,规划期内全国法院培养评选专家型法官1000名左右。以此为基础,形成初具规模的高层次审判人才库。

根据审判工作需要,本着学用一致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干警特别是中青年法官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到2015年,通过招录和在职培养,全国法院研究生层次人数力争达到35000人,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干警中研究生层次人数所占比例力争达到16%、10%、7%。发挥境外培训的补充作用,继续开展司法培训对外合作项目,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趋利避害、注重实效的方针,组织选拔符合条件的干警参加境外培训学习。

(五)以提高履职能力为重点,抓好人民陪审员培训

做好人民陪审员岗前培训和续职培训工作。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官职业道德、审判纪律、司法礼仪、法律基础知识和审判工作基本规则等,由省级法官培训机构或其授权的中级人民法院承担。续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由基层人民法院负责。集中培训时间均不少于3天。

(六)以强化岗位技能为重点,抓好司法辅助人员、司法政务人员培训 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围绕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信息化运用等能力,认真组织法官助理、书记员培训。围绕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体能素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内容,认真组织司法警察培训。围绕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综合管理、机关实务等内容,认真组织司法政务人员培训。以上人员的培训按照分级分类原则主要由高、中级人民法院和国家法官学院司法警察分院负责,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七)以培养双语审判人才为重点,抓好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法官培训 最高人民法院加大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法官培训扶持力度,在政策和经费上对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给予倾斜。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依托相关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机构,建立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少数民族地区高级人民法院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当地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法官培训;要根据培训需要,编写、翻译少数民族双语法官培训教材和相关资料。国家法官学院继续举办少数民族中青年法官培训班,继续实施西部地区法官参加国家法官学院指令性培训费用减免政策。最高人民法院以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法院为重点,继续组织讲师团进行巡回授课。对口支援法院要通过免费代培、送教上门、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

三、保障措施

围绕促进“两个转变”、落实“三个倡导”,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改进培训管理,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基础建设,为完成规划期内教育培训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齐抓共管格局

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工作在法院队伍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法院工作的整体布局,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任务落实到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培训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等职责。培训主管部门和法官培训机构要建立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重要事项的沟通协调。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评激励机制,把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纳入法院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检查。

(二)强化培训管理,完善制度机制

建立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干警参训机制。提高调训计划科学性和透明度,解决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多年不训等问题。积极推行干警自主选学,鼓励干警自愿参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以评促训,提高质量。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法官培训机构考核评估办法,分期分批对省级法官培训机构开展检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确定能否承担委托培训任务的重要依据。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培训班次的跟踪指导。法官培训机构要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培训、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把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考核、晋升任用的重要依据。不经预备法官培训,不得任命为法官;不经晋级培训,不得晋升高级法官。各级人民法院要建立干警教育培训电子信息档案,及时记录干警学习培训情况。建立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机制,加强对教育培训规律和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加强经验交流和成果推广,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三)优化培训内容,打造精品课程教材体系

紧密结合队伍实际,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司法核心价值观、法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培训,要在各类培训班中开设相关课程,保证这些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抓好以审判执行热点难点问题,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做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司法能力培训。牢固树立按需施教理念,根据法院工作实际和干警成长需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并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国家法官学院和省级法官培训机构要开展精品课程评选,打造特色课程品牌。最高人民法院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法院共享的法官培训精品课件库。全国法院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加强组织协调,根据培训种类和培训目标要求,组织力量编写相应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规划期内完成司法理念培训教材、预备法官培训教材、基层法官轮训教材、案例教学教材的编写任务。各地法官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培训任务需要,编写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教材。

(四)创新培训方式,推行法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

根据法官培训的特点和需求,加大培训方式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法官教学,积极选聘审判业务专家、专家型法官和其他优秀法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面向全国、资源共享的法院培训师资库。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保障法官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法官参与培训教学的制度机制。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为专职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机会,探索建立专职教师到审判岗位挂职锻炼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法学院校教师和其他部门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及各地典型案例,建立法官培训案例库,汇编出版案例教学资料。加强以案例分析为内容的培训教学,加大观摩庭审、模拟审判、案例研讨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大力推行现场教学,国家法官学院和省级法官培训机构要以中级、基层人民法院为依托,建立法官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增强培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五)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培训能力

积极推进国家法官学院和省级法官培训机构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规划期内完成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建设,逐步将国家法官学院建设成为设施完备、技术一流、面向世界的高级法官培训基地。根据《国家法官学院分院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省级法官培训机构、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国家法官学院要加强对分院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形成以国家法官学院为龙头、以省级法官培训机构为主体的法官培训机构体系。以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天平工程”为契机,以法院系统内网和视频会议系统为依托,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全国法院网络培训平台,创办网上“法官大讲堂”,为干警学习培训提供优质丰富的资源和方便快捷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法院干警自主选学、即时学习、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六)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要根据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逐步实现国家法官学院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解决,省级法院培训机构培训经费由省级财政解决的两级经费保障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确保经费投入,教育培训经费应不低于同期法院业务经费的5%,并逐步建立正常的经费增长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根据教育培训的需要和进度做好教育培训经费的预算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

4.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四

(征求意见稿)

一、总 则

(一)为加强全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确保建设计划的实施和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依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鲁教财字〔2011〕9号,以下简称“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特制定本细则。

(二)按照“统一标准、全面提高,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安排、总体推进,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制定本细则,各地可根据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和本“细则”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本细则适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二、管理体制与职责分工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由省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下同)政府负责实施,以县为主、有关部门配合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省对市实行目标管理,市、县实行严格的工程项目管理。

省政府成立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1— 统一领导和部署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地税和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地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配备精干人员集中办公,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顺利实施。

(二)省人民政府统筹组织全省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具体职责包括:

1.科学制订“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细则、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标准和评估验收方案等规章制度,指导各地“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科学化、规范化。

2.统筹组织对全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状况摸底调查,汇总、分析有关数据,制订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措施。

3.制订“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由省、市、县共同筹集”的办法,落实省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提出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分配方案。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资金的管理机制,确保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

4.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相应职责,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优惠政策。

5.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监督检查、定期报告、情况通报、评估验收、表彰奖励等制度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

—2— 制等工作机制,形成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市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考虑所辖县经济实力和学校现状,加强组织协调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1.组织、指导各县及市直学校开展学校办学条件现状摸底调查工作,制订本市“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统筹组织本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2.审核各县及市直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确保规划方案和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足额落实本级政府应当承担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连同省拨专项资金及时下拨所辖县。制定奖补政策,积极筹措奖补资金,同时,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扶持力度。

4.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职责,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大力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

5.检查、督促本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展和工程质量,及时调度“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将实施情况定期向省报告。

(四)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和管理。主要职责包括:

1.认真组织对县域内中小学办学条件现状摸底调查,并将有关数据及时上报。

2.制定本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方案、实施计划和学校建设改造方案。

3.积极筹措学校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落实县承担的专项资

—3— 金和奖补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充分调动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5.加强各项目工程各个环节的管理,检查、督促辖区内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展和工程质量,及时调度实施情况,并将实施情况定期向市报告。

(五)乡(镇)政府要按照规定,切实履行“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教育职责,承担相应的办学责任。

(六)各级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共同参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具体分工为:

1.教育部门要切实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地税和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做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具体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监管、督促检查工作;根据领导小组的意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通报、调度“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情况,并提出可行性措施和合理建议。

2.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加大投入;加强项目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3.财政部门要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筹集办法,积极筹措所需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落实好

—4— 财政预算内应承担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学校教职工编制、岗位设置,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立有效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足额配备教师。

5.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用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解决学校校舍和运动场地不足问题。

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在校舍建设的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和工程质量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管,督促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相关标准,确保校舍建设和改造质量。

7.审计部门要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8.地方税务部门应根据规定和相关政策,落实学校建设中的有关优惠政策。

9.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依法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校舍安全工作的管理。

(七)学校负责对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及其补充规定(以下简称《办学条件标准》),认真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并将本校校舍、场地、装备、师资存在的问题如实上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计划实施中的各项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妥善处理施工期间学生就学和食宿问题,保障师生安全。

—5—

三、工作目标及实施阶段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从2011年始,在全省启动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

2012年,省教育示范县、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和六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威海)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2014年,五市(潍坊、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2015年,六市(枣庄、临沂、滨州、德州、聊城、菏泽)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省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

各地应根据上述总体目标要求和所辖县的实际状况,提出分步实施的具体意见。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

1.摸底调查。摸底调查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对辖区内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学校布局、运动场地、校舍、教育教学装备等情况进行逐校逐项摸底调查。摸底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办学条件标准》,逐项对照,认真填写摸底调查表格,逐级汇总上报。

2.制定规划。科学制定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是高标准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任务的前提,是各项工程实施的依据。地方各

—6— 级人民政府要依据本细则要求和《办学条件标准》,制定本级“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方案以及实施计划。规划方案内容应包括: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规划方案及实施计划应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工程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工程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各项目工程的实施,应制定项目实施规划、方案,明确具体的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监督检查和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为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资金专款专用和工程实施质量,教育装备均应由市或县统一组织招标采购。

4.总结验收。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鲁教财字〔2011〕9号)中总体目标的时间要求,自2012年起,对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市、县进行评估验收。对按时完成任务并验收合格的市、县予以表彰奖励。对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市、县进行问责。

四、项目工程实施

“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以工程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包括:普通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普通中小学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普通高中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普通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普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普通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配备工程,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及初中小学技术教室建设工程,普通中小学师资配

—7— 备和经费保障工程。

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程的实施,应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规定的总体目标和时间要求,统筹兼顾,同步推进。

(一)普通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的实施。

1.普通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要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学规模效益偏低的问题,使区域内教育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均衡配置。

2.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各地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农村初中适当集中、农村小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兼顾办学规模效益,“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避免资源浪费”的原则,以2010年底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为基准,测算2015年前各学段在校生数量,按在校生最多年份学生数量确定学校规模,结合本地地理环境,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规划制定时要坚持城乡统筹考虑,规范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中规定的适宜办学规模,小学以12-36个班、初中以18-36个班、高中以24-48个班为宜,进行学校建设和布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学校办学规模,原则上不得再建设超大规模学校,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可适当保留较小规模的小学和教学点。对于原有大班额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扩建或生源分流,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

—8— 3.普通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要依据规划,制定分实施计划。对需要撤销、合并、改扩建、迁建和新建的学校,要逐乡(镇)逐校做出安排。进行撤销、合并和迁校时,所迁入和接受撤销学校师生的学校必须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确保布局调整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和师生安全。

4.市、县政府要加强布局调整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及时把握和调控工程实施进度,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协调等各项工作,要与校舍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确保布局调整工程顺利实施。

(二)普通中小学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

1.普通中小学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要重点解决部分学校场地狭小、运动场地不足和由于校舍不足造成的大班额、功能教室严重不足、学生宿舍拥挤、无餐厅等问题,改善学校场地和校舍条件,基本达到《办学条件标准》,为教育教学工作和师生生活创造必要的、良好的环境条件。

2.学校建设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组成,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进行规划配置,用地规模按《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鲁政办发〔2005〕27号)执行。对照《办学条件标准》,城市中心地区的中小学校用地,在受客观条件制约,确实难以达到《办学条件标准》要求时,可适当减少,但生均用地不应低于“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用地控制指标“的70%,运动场要求可适当降低;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用地可适

—9— 当增加,生均用地可按“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用地控制指标“的1.1-1.4倍执行,达到《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占地标准。其他学校用地应本着节约的原则,一般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生均占地标准。

普通中小学场地标准化建设,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建设面积达标、数量足够、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布局调整中定点学校的确定,以及新建学校校址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学校占地面积和运动场地建设需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因客观原因限制,体育运动场地难以达标的学校,当地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充分挖潜,因地制宜,尽可能增设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要求。

3.中小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前提下,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

教学用房标准化建设中普通教室数量应按照学校规模和标准班额确定,并按《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留出机动教室,功能教室种类、数量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进行设置。

学生生活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学生住宿、就餐和如厕等生活的基本需求。应依据学校寄宿生数量,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人均面积定额,合理确定学生宿舍、食堂餐厅的面积。

农村中小学需要建设教师周转用房的,一并纳入学校校舍建设规划。

—10— 4.普通中小学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和规划的制定,应与“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一改” 等工程相结合,统筹安排。各地应对布局调整中保留、改扩建和新建的学校,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各个学校场地和校舍情况;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确定的学校规模,对照《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规定指标,对场地和校舍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逐校制定建设计划和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按照普通中小学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的任务目标要求,科学制订中小学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规划和实施计划。要坚持新建学校和老校改造区别对待的原则,新建、迁建和改扩建的校舍要严格按照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

5.各级政府应认真审核每个项目学校的建设方案,组织项目前期论证、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办理基建财务决算等环节工作;严把工程质量,实行严格的专人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安全事故和重大失误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项目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对学校项目建设期间校舍的使用、管理和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施工期间安全教育工作,妥善处理好学生在校就学和生活问题,保证师生安全。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和评估,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定期向上级报告“工程”实施情况。做好项目信息收集工作,并

—11— 纳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场地与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建设收费参照“校园安全工程”有关减免政策执行。

6.场地和校舍标准化建设中,学校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实行项目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使用的原则,不得简化程序。应当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三)普通高中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更新工程 1.普通高中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是继“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后的又一教学仪器装备工程,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标准,完成对普通高中及城市初中、小学教学仪器的补充更新任务,全面达到《办学条件标准》。

2.普通高中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的配备,按照教育部教基二[2010]1号文件《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 0406―2010)》和教育部教基〔2006〕16号文件中《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6-2006)》、《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8-2006)》规定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进行补充配备。

3.普通高中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实施,各地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对普通高中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情况进行普查,认真核实教学仪器现有状况,列出需补充的仪器清单,测算实际

—12— 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制订本地区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和分实施计划。

4.各地要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和学校做好仪器的配发及验收工作,定期向上级报告“工程”实施情况。新配置的教学仪器要及时纳入学校固定资产,严格管理,认真维护,防止仪器损坏、丢失等现象发生。

(四)普通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

1.普通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的实施要在剔除应报废及可读性差的图书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期、分批为辖区内中小学校购置图书资料,确保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达到《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标准,丰富学校图书资源,满足师生对阅读的需求。

2.普通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实施中应报废剔除的图书主要包括:内容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或不适宜中小学师生阅读的;过于破损,无法修复的以及其他应剔除的图书。在此基础上,按照小学达到生均30册,初中生均40册,高中生均50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20册、25册、35册)的标准,制定图书补充配备计划及分配备计划。

3.保证配备图书的质量。省将制定《中小学图书遴选标准》和推荐书目。各地在采购图书时应实行政府统一集中采购。招标采购中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的图书必须符合《中小学图书遴选标准》,并尽量涵盖推荐书目。各市县要做好学校选书的组织工作,学校要根据招标后入围供应商提供的图书书目,按照《办学条件

—13— 标准》中图书配备数量、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和图书复本不超过5册的要求,填报图书采购清单。新配置的图书要及时编目上架,加强借阅管理,提高图书借阅覆盖水平和学生借阅频率,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图书分类统计工作的指导,注意调整图书馆(室)的藏书结构,使其基本符合《办学条件标准》中要求。

4.提倡社会各界向学校捐赠图书,但应严格把握图书质量和复本率,捐赠图书必须符合《中小学图书遴选标准》。

(五)普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1.普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任务目标,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网络的硬件及资源建设,完善校园网和教育区域网建设,以省、市、县为接点,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基本实现百兆连接到每所中小学校,对农村较偏远或小规模学校也应实现不同形式的专线连接;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补充配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专任教师用计算机和教室内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实现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全面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

2.各地应严格按照《办学条件标准》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关要求和教育信息化装备的配备标准,对辖区内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状况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情况进行普查摸底,认真核实现有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工程实施任务的目标要求,确定网络工程数量、规模以及设施设备缺项、数量,测算实际资金

—14— 需求,经过充分论证,制订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规划和分实施计划。

3.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主要是完善教育区域网和校园网建设,各市县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市级和县级信息交流平台。校园网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基础和重点,高中、城市中小学、农村乡镇中心初中及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小学应建设功能较完备的校园网,满足信息交流、教学备课、教育科研、办公管理等需要,其他学校也应通过县级基础教育城域网实现上述功能,校园网应覆盖学校主要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场所,网线应接入所有教室、功能教室、办公室,并以专线方式与教育区域网、互联网相联。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

4.教育信息化装备的配备,重点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配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专任教师用计算机和教室内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配备的学生计算机数量应满足最大班额人手一机的要求;专任教师用计算机应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显示设备、视频展台(选配),其中,大屏幕显示设备可视教学需要和经济条件,在大尺寸液晶或等离子电视、液晶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触摸屏液晶电视白板中选用不同类型设备。

5.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质量,省将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各地应据此制定建设方案,以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六)普通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配备工程

—15— 1.普通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配备工程的任务目标,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对中小学体育、美术、音乐、卫生保健器材进行补充配备,以满足正常教学和卫生保健需要。各校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和举办各种运动队、文艺团队、进行特长教育所需必配目录之外的设备,由各地及学校依据需要自行配备。

2.中小学体育器材的配备,普通高中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目录中必配项目进行配备;初级中学、小学按照教育部《小学/初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2〕11号)中一、二类必配器材进行配备。

一、二类选配器材由学校依据实际情况自行选配。

3.音乐、美术教学器材的配备,中小学均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目录中必配项目进行配备。其中初级中学、小学器材配备目录中与劳技或综合实践课程共用的器材,凡在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课程中选择开设此项目的应予配备,否则,可不配备。选配器材由学校依据实际情况自行选配。

4.卫生保健器材的配备,寄宿制学校和600人以上非寄宿制学校按《办学条件标准》中卫生室的标准配备,其他学校按《办学条件标准》中保健室的标准配备。

5.各地要加强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配备工程的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和学校做好设施设备的配发及验收工作,定期向上级报告“工程”实施情况。

(八)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及初中小学技术教室建设工程

—16— 1.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及普通中小学技术教室建设工程的任务目标,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为高中建设数字式探究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为初中小学建设技术教室(原综合实践活动室),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2.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高中数字式探究实验室,每校按理、化、生各1间配备;通用技术实验室按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模块所需,配备技术设计室、技术操作室各1间,以及1间以上与所开设选修模块相应的实验室。

数字式探究实验室建设按《山东省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配置标准(试行)》(鲁教基字[2007]15号)规定或省实施的高中探究实验室示范工程配备标准执行;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按《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和满足必修模块(技术设计I、II)与选修模块教学需求作为建设依据,各地制订方案时,所需设备按教育部《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 0406―2010)中“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仪器配备要求”,进行配备。

中小学技术教室(原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设置足够数量技术教室。技术教室中器材的配备,由各学校依据实际开设的内容,选择一个以上技术教育项目,按项目要求配备器材,配备的器材数量应能满足最大班额学生上课需要。

3.各地在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及初中小学技术教室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中,不仅要包

—17— 括设施设备购置计划,还要将实验室校舍调配、校舍扩建纳入实施方案,予以提前考虑实施。农业技术等大型项目,可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校外活动中心,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通过集中时间、轮流授课形式,满足区域内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课程需要;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主要应设置一些不适宜在学校校内开设的技术教育项目,弥补学校教育的条件限制。

4.各地要加强对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及初中小学技术教室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管理和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学校做好建设工程的实施和验收,定期向上级报告“工程”实施情况。

(八)普通中小学师资配备与经费保障工程

1.师资配备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规定及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配备的教职工要结构合理,切实满足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要重点解决目前多数地区存在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学科性缺编等突出问题,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和完善中小学编制、人员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执行县镇标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

—18— 额、生源等情况,统一分配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力量配备。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2.公用经费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各市、县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并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使其按时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领导。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点实施项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标准化建设计划优先安排,建设资金优先保障,建设需要优先满足。各地要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按时完成任务。

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要建立和完善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

—19— 力合作,制定公共资源配置向教育倾斜的优惠政策规定,形成“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的合力。要完善考核机制,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资金实行省、市、县三级共同筹集,多渠道筹措,省给予奖补的办法。各地应当切实加大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

省级财政在完善已出台的各项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补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补助力度。同时,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奖补政策,根据各地中小学在校生规模、财力状况、工程进展及实施成效等给予奖补。市、县财政要安排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

大力提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

民办、外资、企(事)业办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由投资方或主办单位负责,当地政府给予指导、支持和实施监督。

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资金管理。要实行“阳光采购”和资金分账核算办法,加强资金使用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学校建设资金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建立标准化建设监督检查机制。实行省重点督查、市定期巡

—20— 查、县级经常自查制度,一级抓一级,将每个项目工程落到实处。各级“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指导和监督。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室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作用,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督政力度。

建立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制度。学校标准化建设是继“普九”后改善办学条件的又一重大举措。为确保建设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省决定从2012年起,对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县(市、区)进行评估验收。全省实行县自评、市初验、省验收的评估验收办法,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工程实施的评估验收工作。评估验收结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考核、表彰奖励先进和追究责任的重要依据。

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表彰奖励制度。各级政府要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表彰奖励政策,确定资金奖补标准,充分发挥表彰奖励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激励作用。

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学校标准化建设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学校标准化建设负领导责任;分管标准化建设的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部门涉及的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有关职责负管理责任。强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责任制,实行政府及部门领导分片包干、分项目负责的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审计、监察,对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并追究责任人

—21— 的相应责任。

六、附 则

(一)在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如本细则未做明确规定的,由各级“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予以解决。本级“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要逐级上报。

(二)本细则由省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计厅、地税局、安监局负责解释。

(三)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

5.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五

教育纲要(2011—2015)》的工作总结

根据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监总局等8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的《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和《竹溪县宣贯<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方案》等文件精神和县消防委的工作部署,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贯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切实采取措施,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纲要》的热潮。我们通过对前一段时间各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宣传贯彻《纲要》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纲要》的基本情况

(一)精心组织,强化领导和督办。我局把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列为全系统安全生产和文明单位创建等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迅速向各医疗卫生单位转发了《关于转发省<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实施意见(2011-2015)>的通知》(十公通字[2011]79号)和《竹溪县宣贯<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方案》。及时成立了以局长梁时新同志任组长,副局长郭洪、王辉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纲要》宣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应急办,负责全县卫生系统《纲要》宣贯工作的统一领导、指导协调和督导检查。各医疗卫生单位,紧紧围绕消防这个主题、把握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狠抓宣传贯彻《纲要》工作落实,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的消防理念,激发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关注消防安全、学习消防知识、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升卫生部门消防安全素质,夯实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减少火灾危害的公共安全意识和为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和行动。为了促进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深刻学习掌握《纲要》的重要精神与具体内容,深刻领会消防安全在整体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卫生局组织召开了学习《纲要》动员部署工作会议,对《纲要》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学习贯彻《纲要》精神过程中,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消防工作现状,力求对照《纲要》中以前没有落实到位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找出问题与差距,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准确地开展学习宣传与贯彻《纲要》工作,不以学习而学习,而是以学习找差距,以学习促提高,同时带动全民学习《纲要》精神与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三)大力宣传,形成氛围与活力。卫生系统充分利用网站、横幅、宣传牌、宣传专栏、宣传单、电子显示屏等丰富的形式与载体大力开展《纲要》精神和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及疏散逃生自救等消防安全知识的宣贯活动,对掀起学习、宣贯《纲要》精神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浓厚的宣贯活动氛围。

(四)全面推进,建立长效宣贯机制。我县卫生系统在学习宣传贯彻《纲要》精神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观为指导,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认真开展宣贯工作,进一步理清了消防安全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与职责分工,各项宣贯工作全面推进。各医疗卫生单位在推进《纲要》宣贯工作的同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边提高边完善,积极探索宣贯模式、勇于创新宣贯方法,大胆改革宣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纲要》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并努力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促进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宣贯机制。

二、工作亮点

(一)以宣贯《纲要》为契机,加大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力度。

各医疗卫生单位把消防安全作为重点内容,加强综合监管,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载体,方法、手段,加大消防安全宣贯措施与力度,加强各部门、科室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作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消防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消防知识等有关内容在培训教育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宣传贯彻《纲要》工作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活动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全县卫生系统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了全系统坚持安全发展、关注消防安全、搞好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二)以宣贯《纲要》为突破口,强化督导,推动了各医疗卫生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落实。

县卫生局《纲要》宣贯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强有力的督导措施,加强各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宣传贯彻《纲要》的工作落实,并以宣贯工作作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各医疗卫生单位广泛开展对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的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设施、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的安全生产自我检查。特别是消防安全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以及应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进一步提高了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及自觉性,有力推动了我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主动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切实担负起消防安全的职能职责与工作落实。

(三)以宣贯《纲要》为重点,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将消防安全融入到卫生工作每一个环节。

全县卫生系统在开展学习宣传贯彻《纲要》工作中,始终坚持一切以卫生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宣教规划和工作措施,量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进度,将消防宣贯工作融入到安全生产每一个细节,确保宣贯工作取得实效。一是针对卫生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县卫生局将火灾的现场救护、医疗救治知识和消防安全教育列入卫生部门宣贯《纲要》工作重点和安全生产相关预案;对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伤员救治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会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病人)疏散逃生和火灾应急救护技能进行科学有力的指导;二是高标准要求,建立健全卫生消防宣传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纷纷成立了宣教消防知识志愿服务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与应急演练等工作,对职工饭堂,高压氧,锅炉房,中心供氧、电线线路、大型用电设备、消防设备、器材等要害部门和重点消防设施进行严格巡查,查找安全隐患,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确保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工作高效运行。

6.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六

全员培训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实现360学时的全员培训目标,根据《毕节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十二五”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毕教办师〔2012〕55号)、纳教字〔2012〕65号、《纳雍县教育局“十二五”(2011—2015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纳教字〔2011〕102号)以及纳教字〔2012〕10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我校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以一线教师为重点,积极实施全面培训;精心组织,按需施训,探索多元化的培训形式,确保培训质量。为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教育家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扎实的保障。

二、培训内容 1.师德教育培训

以《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为主要培训教材,以《贵州教师誓词》、《贵州教育精神》为重要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我校教师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培训

以《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为主要培训教材,促使广大教师逐步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主动和个性发展。善于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新知识培训

以《有效教学系列丛书》(初中阶段各学科)为主要培训教材,并且根据我校实际,适当选择国内外教育名著开展校本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同时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开展“读教育经典·拓展教师知识”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确保全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使我校教

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4.新方法培训

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主要培训教材,培养广大教师善于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能力,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率。5.新技能培训

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二版)》为主要培训教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新技能引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率。通过新技术的武装,强化和创新广大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

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培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强化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含政策法规)教育、教育教学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和专业发展策略、教学活动研究等模块内容。二是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包括优秀案例分析与活动设计(含考察与观摩)、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与校本资源开发、学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等模块内容。三是强化地方特色课程的打造。

三、培训方式

(一)县级培训

一是开展全校教师的县级培训。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的“纳雍县师资培训”项目学习培训;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教师、培训内容、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的继续教育培训。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县级统一开展的学科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三是开展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确保学校有更多的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引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四是适时组织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外出研修,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

(二)校本培训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促进所选教材的深入研读和实践,确保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三)教师自学

1.自定计划,自修教材。教师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吸收,更新教育理念。学校认真审核每学年的教师自修计划合格后,方可实施,同时,学校要将教师每年的自修计划装入教师个人档案。

2.学习体会,反思总结。教师在自修教材的基础上,对照发展目标,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用所学到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教师每节课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每周至少撰写一篇反思性周记。

3.合作学习,互评互结。教师在学习体会、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以各学科自学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评议,相互交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合作学习进行捆绑考核,以此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案例评析,成果整理。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搜集在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活动中的案例,研读教材或其他教育理论书籍,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评析,再对有价值的案例进行加工、升华,撰写论文参与各级评选,以此提升全校教师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的转化水平。

四、培训课程计划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一德四新”各方面全面展开,进行必要的系统培训学习的基础上,每年度有所侧重,以确保重点突出,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分年度重点如下。

(一)2012年,侧重开展师德教育培训和新方法的培训。教材以《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64学时)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36学时)为主,结合《贵州教师誓词》、《贵州教育精神》等师德建设需学习的内容加强学习和实践。总学时为100课时,其中参与县级集中培训60学时以上。同时还要开展不少于5学时的2011版义务教育课标校本培训。

(二)2013年,侧重开展新理念培训,继续兼顾新方法的学习。教材以《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72学时)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38学时)为主。总学时110学时,其中参与县级集中培训80学时以上。

(三)2014年,侧重开展新技能培训,教材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二版)》为主,学时为80学时,其中参与县级集中培训60学时以上。

(四)2015年,侧重开展新知识培训,教材以《有效教学系列丛书》(初中阶段各学科80学时)为主,参与县级集中培训40学时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

认真做好每次培训的准备工作,使培训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贴近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以学员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重在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化培训方式,采取专题讲座、示范观摩、案例分析、活动设计、说课评课、专家答疑、互动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以确保我校教师全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落实培训经费

一是将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设立专项经费,规范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二是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5%和按教师工资总额的2%投入教师培训;三是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援助,争取培训经费。四是对付出辛勤劳动的授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加强检查评估

学校将会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监管和服务机制,及时督促检查教师的学习,确保教师的自修计划落实和学习到位,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全面落实。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奖惩制度,兑现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奖惩。

(四)加强档案建设

培训过程中及时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加强培训文件资料的收集归类和保管,以备督查和验收。学校继续教育培训装档资料有:培训文件、培训报到册、培训考勤表、培训教师教案。教师个人继续教育装档资料有:个人自修计划、学习笔记、学习作业、教学反思、发表论文、各种教育教学获奖证书等。教师在培训中和自学时,要写好学习笔记和作业;学习笔记和作业必须达到各学科培训的课时要求。

(五)强化培训成果的转化

1.为了让培训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学校积极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根据我校实际每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全方位的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2.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为了检验“十二五”(2011-2015年)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成果和培训成果,2015前,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与上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组织的新一轮教师“教材大练兵”过关考试。

4、严格要求教师按时参加省、市、县级领导部门组织的各种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考试,力争参考率、合格率均为100%。

纳雍县寨乐中学

7.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七

各 年 学习总 结

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八块小学2015年6月9日

刘 伟

2011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黔西县城关镇八块小学 刘 伟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我积极参加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将本人2011年继续教育培训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行动,增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继续教育,明确了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学习。因此,我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制订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边学习边工作,用学习指导工作。

二、贯彻、落实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我认真对待本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我感觉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只有多通过这样的专业引领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通过本次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很多电脑方面的知识,方便了自己的工作。

三、个人收获。

通过此次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于本人的工作经验不足,在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不够透彻。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做一个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教师。

2011年12月28日 2012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八块小学 刘 伟

本人在2012年里,参加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在期间我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考试。

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实现了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在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

二、具体收获:

1.学习了《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等形式,认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

2.学习了《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并将新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个人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3.面对新课改,教师应做好教学上的准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2)熟悉了解教材内容;(3)抛掉旧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4)学会整合不同版本教材;(5)了解课改学生;(6)了解教学内容;(7)熟悉新教学方式;(8)做好心理、知识、能力的准备。

4.了解到加强合作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显示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如在检索分数应用题部分,一道题有许许多多的解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比一比那一组的方法更多,更简便.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机智。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体现出一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各自的教学风格,一节成功的刻能体现出多钟教学策略。我想每一位教师,包括我自己,通过教育科研,通过实践,在教学艺术上多会产生一次次的飞跃,真正成为科研行的教师。

2012年12月30日

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八块小学 刘 伟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经过今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时代在更新,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确立现代教育观。

本学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具体收获如下:

1.通过师德培训,使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充满师爱,从细微处入手,充分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行业的信心和决心。

2.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听取了我县及专家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改变是关键,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即改变以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4.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今后我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个人工作总结,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

5.在教学中学习、反思。我认真教学,每月坚持写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6.多读书,读好书。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

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

2013年12月26日 2014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八块小学 刘 伟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本,我严格要求自己,在基本功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积极参加活动或主动学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将我的个人继续教育小结如下:

一、夯实理论素养,细读教育专著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只钻研教科书,还要有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这些信息的获得,读书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本学期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我静下心来,细细研读一本教育专著,从中发现,从中反思,从中转变,从中实践,从中总结,力争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二、把握培训机会、及时进行内化

外出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培训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我在本学期里紧紧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进行海绵吸水般的学习。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消化,做好相关的自学笔记。并且将一些理 8 论成果付诸于我的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继续教育的意义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教学反思、做好反思实践

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结合大量教学杂志、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特别是对于本学期的几堂公开课、展示课,我都会进行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思后实践”并且写好反思案例等,及时总结好理论成果。

四、以名师为榜样、大胆探索实践

通过参加各类培训也好,自己进行教学研究也好,我总会以名师名家,这当然也包括我身边好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的课上得精彩,有的班级带得漂亮。于是他们都会成为我追随的目标,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但是,我也不会迷失自己,我会大胆探索、实践自己的教学感悟。把自己用心悟的教学原理通过最朴实、简单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实践。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爱的教育。

五、加强责任意识,学会主动学习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 9 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具体任务落实

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积极参加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每周坚持政治学习,认真笔记。

3.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教研能力。

4.认真参加区级、校级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5.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的听课,评课活动。

6.积极撰写教教学经验文章,教师师德文章。

7.积极参加了主管部门的规范性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考试。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学习、去实践。

2014年12月29日 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八块小学 刘 伟

本,通过参加学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通过学习,本人了解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认识。现主要从教学方式方面总结如下:

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四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是,教学策略的转变,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毛茸茸的小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虚拟动物”的情景,用所学过的语言相互交流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小动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这是现在教师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即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达:可以用词语描述;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用实物演示等等。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是,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因此可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

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我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树立了现代教育思想、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能更好地实践学校的办学理 念和办学特色,加快了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通过本培训学习,我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今后我一定会用新技术处理教学工作。

8.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八

全国海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已顺利实施完成,“五五”普法工作成效显著。海洋法律法规更加深入人心,干部群众法律素质显著提高,广大用海人依法用海意识进一步加强,海洋系统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海洋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发[2011]6号)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国海洋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对法制宣传工作的新要求,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目标发挥指导性、规范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二)工作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地广泛开展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海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系统人员法律素质,提升海洋管理工作依法行政、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全社会遵守海洋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形成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海洋法制宣传教育要与有关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要根据当前海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把法制宣传 教育作为推进六项工作、提高六个能力和增强六种意识的保障,主动为海洋重点工作提供法律支持,自觉服务于海洋工作大局。

----突出重点,全面提高。要突出加强《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普法对象上,要把海洋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一线的基层人员以及海洋管理相对人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带动海洋系统依法行政水平的全面提高。

----讲求实效,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要在培训、考试、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针对不同的普法宣传对象,不断改进和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和途径,切实体现实效。

二、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对海洋工作进行了专章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对海洋工作的要求,已成为当前海洋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海洋普法工作应当围绕的中心任务。全国海洋系统应当严格按照全国“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海洋工作实际,做好海洋“六五”普法工作。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宣传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宪法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培育爱国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引导全社会增强法律信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二)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行政的目标,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严格行政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督察和问责制度。针对海洋依法行政中的突 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活动。推广依法行政的典型经验,组织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三)重点宣传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普法的内容和覆盖面上要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加强对《物权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一些规范行政行为且注重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提高海洋系统人员依法行政意识,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增强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深入学习《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海洋法律法规及规章,切实加强法制课程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培训,把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到全系统各类业务工作培训中,不断强化全系统干部职工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法律意识。

(五)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加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审计法和廉政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廉政法制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反腐倡廉意识,建立健全惩防体系,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保证全系统清风正气、廉洁行政。

三、对象和要求

(一)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在普法对象上要特别重视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用海人的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是本单位重要政策的直接决策者,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本单位依法管理的水平;广大公务员、执法人员作为行政决策的具体执行者,法律知识水平如何,对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执行到位非常关键;用海人是海洋开发利用行为的主体,提高用海人的法律意识,是营造科学用海、依法用海良好氛围的基础。下一步法制宣传工作要对这三类普法对象特别关注,而且要有区分、有差别,力争做到方式多样化,措施人性 化。

(二)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要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培训、征文比赛及竞赛、法制专栏、案例分析等比较成熟的形式和作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扩大海洋法制宣传的覆盖面;要积极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6.8”海洋宣传日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展示海洋系统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要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政务公开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政务大厅、业务现场等公共场所建立固定或者流动的法制宣传设施,实现普法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

(三)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会前学法、法制讲座学法制度;继续健全海洋系统管理岗位任职前法律法规知识考察和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度法律知识培训不得少于40学时,继续扩大对海洋系统地、县级培训范围,切实保障法律法规培训的覆盖面和法律效果。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全国海洋系统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宣传准备阶段

2011年年底前,各省(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完成本地区海洋“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报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和规划司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2年1月至2015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本规划全面贯彻实施。2013年开展中期检查督导。

(三)检查验收阶段

2015年6月至10月底,按照全国普法办的统一部署,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全国海洋系统“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验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五、组织保障

(一)完善普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党组(党委)对海洋普法工作的领导,把普法纳入本单位领导班子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调整充实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普法工作机制。要主动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统一部署、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普法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加强制度保障。要认真总结法制宣传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推动普法工作。国家局将继续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检查督促制度、工作激励制度,研究制定海洋普法工作实施办法。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积极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普法工作制度,同时积极为国家局普法工作有关制度的出台积累经验,建言献策。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保障。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践,了解和掌握基层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对法律尤其是海洋法律法规的需求。要立足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海洋工作的实际,围绕海洋普法工作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基层管理部门、用海人和群众对本行业法律法规的需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海洋普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善于发现和培育各类典型。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媒体宣传,形成社会声势,扩大社会影响,努力推进海洋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9.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九

2008—2009学年度

一、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2、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支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能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班主任队伍。做到日常素质教育常抓不懈,素质拓展锐意创新,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二、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心,推进职业生涯指导,锐意探索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1、适应新形势,大胆参与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现状,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着“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健康高雅、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进行一系列如:舞蹈比赛、联欢会、模拟竞聘会、主题班会观摩、英语、演讲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1、关注身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详细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核查出在心理卫生方面需要关注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论坛,使得更多学生得到了帮助。

华拔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2009—2010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以“爱岗敬业”为重点,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以较强地情感自控能力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树师表形象。

2、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教研和科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小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师中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讨论和交流。

(二)严格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

(1)建立德育序列化教育,确定德育主体,形成循序渐进由若干个教育活动组成的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定期表彰先进集体、优秀班主任、三好学生、好队员制度。(2)通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素质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对全校的文明、卫生、纪律进行督促评比,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3)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继续深入各项活动。

(4)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共管共育”德育新格局,共同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三)加强教育科研,深化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深刻改革,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开辟新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通过科研改革实验获取经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1、抓好教育研组长,课题主持人和广大青年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三级梯队的建设,争创教学科研先进学校。

2、在县教研室得当指导下,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安排实验汇报,写阶段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及时加以纠正,鼓励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水平。

3定期召开教研工作及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新的目标和工作安排,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深入提高。

华拔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度

一、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首要位置

1、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德育的总目标,以教会学生做人为根本,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生文明、礼貌、守纪,思想品德高尚。

2、实行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体系,形成以党支部、教导主任、总辅导和班主任为骨干力量,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德育局面。每期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有活动安排,有奖罚措施。

3、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联系学校实际,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

4、拓宽德育工作渠道,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利用社会多种教育途径和载体,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进行“手拉手”、“送温暖”、社会调查、参加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5、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团体活动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完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学校从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发展性的角度设置课程,注重双语课程、科技教育课程和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弹性选择需求。课程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课,严格按教学大纲的教材组合子教学,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和教学内容。2.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经常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处理数据,以自编小报、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学科整合研究报告等形式完成作业,达到培养自主性学习和拓展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3.制订信息校本教学计划,计算机学科采用“任务驱动法”。

4、开全、开足、开好音体美等课程,配齐配强专业教师,严格按课表正规开课。根据学校场地,添置必要的体育设备。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把音、体、美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上,保证教学效果。

5、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兴趣自己报名,学校组队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配齐实验设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100%。

6、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特长发展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体育舞蹈、篮球队等运动队。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积极开展文艺活动,把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电影联系起来。美术教育重视创造,学生的美术技巧和创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形成系列的校本美术教材。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

1、讲究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注重中下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坚持分类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努力达到各自理想的水平。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2、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坚持常规的电化教学。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全面熟悉教材内容,全面掌握学生状况,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把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统一考虑。严格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制度,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每期对教案、作业进行不少于三次的检查,注重随时的抽查。期末进行评比。

华拔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统揽教育教学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县局工作要点,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线,课堂是主渠道”的治学思想不动摇,狠抓教学管理,细抓教学常规,严抓教师队伍,搞好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实现常规管理和常规教学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2、质量为主,突出特色。

3、实现师资队伍业务素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1、教导处要以“教学管理条例”为准绳,加强以五勤为中心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研,每次教研活动要有记录,每周要安排一个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分年级组进行:语文科,重在研讨每篇课文的课后问题;每单元第一篇、第二篇讲读课文的基础知识要点;“百花园”重在研讨作文。数学科及英语科,重在研讨每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及配套应设计的相应练习或者实际操作中的细则问题,每周指定专人负责发言并记录。学校将组织教导处人员、教研组长、级长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要求每位教师听课10节以上,每学月组织抽查教案、作业。组织好公开课及评教评学活动。本学期将组织两次全校教学常规检查。

2、组织年轻、骨干教师搞好生本教育实验,每位生本教育科任要上好一堂公开课,完成一篇论文或学科总结。生本教育实验成员要做好实验记录,数据收集、资料分类、撰写实验报告。

3、加强教学工作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主要行政挂级制度。

4、抓实教学全过程(1)抓实备课(2)抓课堂教学(3)抓作业(4)抓检测与反馈(5)抓评价

5、抓教师培训

以青年教师和各级骨干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实行分层培养,兼顾各种层次的教师培养。强化对骨干教师的考核,以考核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骨干的带头作用,让每一位骨干真正发挥教学特长,做好领头人。同时加强对新上岗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做好拜师结队工作,定期组织相互交流活动。

6、抓学生习惯

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强化课堂培养意识。本学期教导处将把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对学习习惯暂差的学生将进行集中培训,同时要求相互家长进行协同教育。努力转变暂差的不良学习习惯,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将班级学习风气、学生习惯作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7、抓特色教育

(1)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2)抓实学校体卫工作。以学校运动队训练为重点,努力实现学校田径运动队在县级田径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加强学生广播操、眼保操的训练和评价评比,关注体育课课堂教学规范化和有效性,上好健康课。

10.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篇十

环发〔201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厅(局)、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教委)、团委、妇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部署,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把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部

中 宣 部

中央文明办

教 育 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部署,特制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

一、“十一五”环境宣传教育情况和面临的任务

“十一五”期间,环境宣传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服务大众的方针,以《关于做好“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引,有力地服务和配合了环保中心工作,全社会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圆满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根据“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环境宣传教育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教育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环保方针和政策,开展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环境保护,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文化氛围。

二、“十二五”环境宣传教育行动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宣传环境保护对于更加注重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着力宣传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先进典型,着力宣传推进污染减排、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新举措和新成效,着力创新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积极统筹媒体和公众参与的力量,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总体目标

扎实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全民环境道德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增强环境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互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民环境教育培训机制,建立环境宣传教育统一战线,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二)基本原则

——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把握话语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凝聚力量,营造氛围。

——创新形式,打造品牌。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各具特色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丰富环境宣传教育内容,打造环境宣传教育品牌。

——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以及环保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环境保护。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将环境宣传教育纳入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工作格局。

三、“十二五”环境宣传教育行动任务

(一)创新宣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环境宣传活动

1.做强做大环保主题宣传、环保成就宣传和环保典型宣传。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范围广、影响大的环境宣传活动。不断改进宣传内容及形式手段,丰富宣传题材、风格和载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

2.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政策、法制宣传。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预防环境风险意识,鼓励公众依法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维护环境权益;提高企业守法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加大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图书、文艺表演、经典诵读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深化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加强舆论引导,扩大环境新闻传播影响力

1.加强环境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充分利用各级党委、政府和“两会”新闻发布会等新闻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环境信息,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主动设置议题,及时组织发布。

2.关注舆情,引导舆论。建立环境舆情收集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国内外环境舆情,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重大舆情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

3.规范新闻采访工作。完善新闻采访制度,明确程序,统一口径,归口管理。积极受理媒体采访申请,做好记者接待工作。

4.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重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传播能力,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面。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拓宽外宣渠道,真实、客观报道我国的环保工作,维护我国负责任环保大国的形象。

(三)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

1.把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部署。各级环保部门与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环保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成立环保教育与培训工作专家组织,对环保行业职业教育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

3.加强面向社会的培训。各级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将环境教育培训列入日程,制定计划,面向全社会开展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引导规范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拓宽渠道,鼓励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引导、规范公众有序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环境维权等活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和社会公共环境权益。

2.定期发布环境状况白皮书。通过定期发布环境状况白皮书等形式,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

3.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以《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改善环保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注重培育和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深入研究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引导、管理和服务机制,鼓励、引导环保民间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环境保护。

4.拓宽环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与国际组织、环境教育机构、科研院校的联系,举办国家环境教育方面的国际研讨与交流。

5.开展社会表彰和国际环境奖项的推选。积极推进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人物、环境好新闻、母亲河奖等奖项的开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五)发展环境文化产业,打造环境文化精品

1.鼓励环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增强环境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渗透力。

2.积极扶持环境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出版、报刊改制,整合环境新闻资源,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环境文化企业。支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面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环保宣传品。会同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语言文字等部门,推出一批反映环保成就、倡导生态文明,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电影、电视、戏剧、公益广告等环境宣传品,并设立优秀环境文化作品奖项。

(六)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系列工程

1.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工程。积极探索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规律,构建具有鲜明环境保护特色的宣传教育理论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理论研究,丰富生态文明和探索环保新道路内容,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建设全民环境教育示范工程。推进全民环境教育试点,在不同区域的城市、学校、社区等开展一批“环境友好”试点项目。以树立生态文明风尚、践行环保理念为主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深化千名环境友好使者行动、“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以及保护母亲河行动,全面总结环境教育工作经验,创新思路,转变模式,探索“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等实施规范和指导标准,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建设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遴选一批适合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植物园、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科研院校的实验室、民间环保社团等机构,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近就便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实践。

3.建设环境电视传播工程。与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充分整合环境宣教优势资源,以国际视野、中国观察、即时传播、客观表达的理念,探索打造环境电视新闻平台,有效提高我国环保声音的传播力,向国内外宣传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工作、成就和举措。

4.建设环境文化工程。支持环境图书出版工作,编辑出版反映中国环保前沿思想和较高学术水准的“中国环境文库”;扶持面向社会公众的“全民环境教育系列读物”。

5.建设环境宣教信息化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的环保宣教信息化体系。积极配备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环境宣教基础设施,开发网络环保宣教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环境宣教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四、“十二五”环境宣传教育行动保障措施

(一)推进依法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1.完善环境宣教法律法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新闻和信息发布、环境宣传、环境教育等规章制度。加强环境宣教行政法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环境宣教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环境宣教职责,提升环境宣教能力。依法维护公众参与环境宣教的权益,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宣教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建立有利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工作全局研究部署、检查落实。在方向上牢牢把握,在工作上及时指导,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投入上切实加强。

2.健全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尽快在各地区建立完整的环境宣教行政网络,分设行政编制的政府环境宣教机构和社会公益性环境宣教事业单位。

3.加强全国地市级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能力建设。在“十一五”全国省级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宣教工作投入,加强地市级环境宣教能力建设,为基层宣教工作创造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保部门宣教人才、骨干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宣教干部业务培训交流。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环境宣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帮助力度,加强对企业环境宣教人才的培养。

5.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级环保、宣传、教育、文明办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要各负其责,统一规划、指导、协调、规范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各方配合、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工作格局。

(三)建立规范的全民环境意识评估体系

1.建立环境意识评估体系。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包括认识意识指标、关注意识指标、行为意识指标、道德意识指标等在内的环境意识评估体系。

2.定期开展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发布全民环境意识报告。以《中国公众环保指数》的形式定期发布全民环境意识报告,全面系统地反映环境宣教的效果、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以及公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四)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1.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工作步骤,全面评估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2.分层次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定期表彰、奖励先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将评估情况列入干部考核内容。

3.定期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和《纲要》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建立通报和信息交流制度,加强宣教信息报送,推进宣传教育信息公开。

(五)资金保障

上一篇:在校园文化节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唯美伤感的失恋后语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