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精选7篇)
1.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篇一
贵阳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的视察报告
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11年6月14日)
为深入了解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于2011年5月3日至6日组织部分委员,在张承新副主席的率领下,围绕我市乡镇文体中心、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一行在听取了市文化局就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介绍后,实地走访了解了白云区、息烽县、修文县和清镇市18家乡镇、村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现场分别召开了4地主管领导、文化局及文化站干部座谈会。通过视察,委员们对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针对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县、市)、乡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显著发展,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文化基础工程之一。自2003年起,市级财政拨款105万元,建成“共享工程”的市级中心。2008年按照每个县级中心(国家投入80%,市和县各投入10%)68万元试点建成清镇、开阳两个县级中心。至2011年4月,区县级中心已全部建成安装完毕并对外开放。全市125个乡镇、街道中有36个乡镇、1个街道已获得“共享工程”文化设施配置(占全市乡镇、街道的29.6%)。其余乡镇、街道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已列入2011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2009年上半年完成1053个行政村基层点建设。
“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的开通,将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到了农村第一线,对于迅速扭转我市农村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起到了显著作用。通过“共享工程”的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学到了种、养殖技术,同时还获得了优秀的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市77个乡镇在省、市、区(县、市)、乡镇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和群众自发集资的情况下,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使文化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各乡镇依托“综合文化站”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和现代节日活动,在“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农村田园经济建设开展“桃花节”、“李花节”、“菜花节”、“杨梅节”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农家书屋已成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市自2006年初启动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以来,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积极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支持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财政资金420万元,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充分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制度,着力推行规范化管理,开展“星级”服务网点建设。200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116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初步建立起了“村村有书屋、村民有书读”的农村公共阅读网络和阅读体系。2010年,在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设经验,建成数字农家书屋80个,今年还将新建60个数字农家书屋。通过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市结合国家新闻总署“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活动,开展了“书香农家”读书系列活动——“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讲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立体化宣传,在贵州重点门户网站 “金黔在线”制作了系列活动专题网站,不仅宣传我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和系列活动开展情况,而且还对讲演比赛、颁奖仪式等现场活动进行网络直播,同时将讲演选手的视频放在网上供网友进行投票评选,仅3个月时间就有88万多人次访问,宣传效果明显。2010年11月,我市选送的修文县扎佐二小学生赵聃易还荣获“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特等奖。
农家书屋丰富实用的图书,较好地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求,增强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农家书屋共接待读者达400多万人(次)。农家书屋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借书难、读书难、用书难的问题,成为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投资兴建和在建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主要以全民健身广场、镇级“灯光篮球场”、村级“篮球场”、“山体步道”等为主。如清镇市正在建集文化、体育、生态于一身的综合工程“虎山彝寨”。清镇市还多方筹集资金,申报筹建“清镇市体育馆”建设项目。从视察来看,各区(县、市)、乡镇、村,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篮球、拔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掀起了农民健身的热潮。
(五)农村文化阵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寨坝村农家书屋去年就有500多人借阅。其中学生为数不少,还书时每人要交一篇心得体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小学生,或长或短都写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如一篇读书心得里写到:“不要贪图富贵享乐,穷人也有穷人的幸福与快乐。”清镇市红枫湖镇黄土村的村民们在文化站里唱歌跳舞就感到“高兴、快乐”。白云区青山乡的布依村民用质朴的语言自编山歌歌颂“共产党好”,歌中唱到“农家书屋在我村,人民群众都关心。符合农业大发展,时时刻刻记党恩”。农村业余演出队不仅参加村里组织的文艺演出,遇到红白喜事时也受邀参加,演出的内容健康而又丰富多彩。农村文化室也成了村里评文明家庭、奖励表彰农民的场所。通过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素质。据息烽县统计:“通过农家书屋及资源整合,农民学到新技术3000项,自愿放弃纠纷和睦相处300件。”
二、存在的问题
视察中,委员们看到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利用率有待提高。由于我市各级财政财力有限,特别是在“吃饭财政”的条件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目前还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设施虽然经过几年的“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建设有所改善,但仍十分薄弱。我市“共享工程”乡镇文化设施配置覆盖率只占48%,还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还未达到三级以上标准,这将影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乡镇文化站设施配置不全和“馆站”被占用的情况有待解决。已建成的一些“农家书屋”,因没有新书补充机制,影响了读者的借阅。
按照国家“创文”指标的规定,“共享工程”在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的覆盖率必须达100%。而目前省文化厅还在进行去年项目的招投标和采购,今年的项目尚未开始启动,“创文”达标时间紧迫,该项目如果等待上级配置到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2011年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
(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设施投入不足。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站(室)、体育运动场地主要靠各级政府的投入。而从视察来看,许多乡镇、村存在着“文化设施正常开放、文化下乡”等经费未能列入年初财政预算的情况,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农民文体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乡镇经济实力不强,文化、体育设施得不到更新、添置。乡镇文化站藏书陈旧,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村级文化室则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其生存。其主要原因:一是乡镇财政确实困难,村集体收入有限,安排不出专项的文化活动经费;二是少数乡(镇)村由于认识不足,存在轻文化的思想,不愿把经费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近年来,我市许多区(县、市)的财政投入没有与本年度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一些乡镇的文化投入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专业文化人才欠缺。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发展的又一“瓶颈”,从文化行政管理到专业人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人才缺乏问题。由于经费困难,文体干部缺乏必要的、经常的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掌握不了先进的知识,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专业人员缺岗现象在一些乡镇非常突出。如温泉镇虽然通过“共享工程”配置了电子琴、扬琴,但全镇只有一位小学教师会弹电子琴,扬琴则无人会演奏,成了摆设品。加之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难以留住人才,导致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一定程度的下滑。
2.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篇二
近年来, 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得到了一定加强, 农村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整体上看,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地处偏僻的乡镇还相对落后,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不相适应, 还存在很大差距, 急需进一步加强。要想改变当前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就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同时培养一支年富力强扎根农村广阔天地的文化队伍, 下大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硬件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当前文化形式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关键在于培养先进文化建设队伍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必须具备“有人管、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 才能增强其吸引力, 才能得以普及。邓小平说过“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 才能带动整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乡镇要将一批政治思想好、懂业务、热爱文体事业, 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乡镇、村的文体岗位上来;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安心基层, 发挥各自的业务特长, 为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大显身手, 让我们的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要充分发挥民间“草根”艺人、文化能人、农村文化带头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群众基础。从“面向农牧民、服务农牧民、依靠农牧民”, 让农牧民成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出发, 充分利用农村现在的闲置资源, 如:电视机、影碟机、收音机、小喇叭及其他文化娱乐设施, 使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一开始就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地方政府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责无旁贷
在某种程度上,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 就是当地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没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具体表现。如: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工作上还存在着思想不统一的问题。存在着一种模糊认识, 认为文化工作不就是唱唱、跳跳, 能把钱跳出来?唱出来?如乡镇每组织一次大中型文体活动, 主要领导重视不重视、参加不参加, 都有明显的差别。领导重视了、也参加了, 活动的组织安排、人员到位、经费投入就能一帆风顺, 最后取得好成绩。反之, 领导若不重视不参与, 活动组织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说搞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领导的重视与否很关键。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滞后的局面,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村支部、村委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在有条件的村组建设一批文化服务点, 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农牧民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三、举办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阵地活动
要让文化阵地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就必须培育特色文化。要让特色文化成为文化阵地的核心内容。例如:“新疆曲子”的发展。据光绪十九年 (1893) 台州壶道人黄浚所著《红山碎叶》记载, 当时的迪化诸多演唱活动活跃, 尤其以新疆曲子“刮地风”“太平歌”等曲调为主的坐唱演出特别盛行。作为与迪化齐名的三大商都之一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自然也被这种传唱风所“侵袭”。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是新疆曲子在巴里坤县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发展的重点就在大河镇 (原大河乡) 。当时乡政府和各村专业班社、自乐班社纷纷兴起, 成为了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活跃在大河镇各村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艺人就是最好的见证。但自80年代开始, 随着电视机等现代文化娱乐传媒的普及、传统的文艺形式逐渐被新的文化娱乐方式所取代, 小曲子逐渐远离舞台, 会唱小曲子的艺人已经不多, 濒临失传的危险。
小曲子由于小曲子曲词曲调生动活泼, 能够紧密联系当地实际, 能够紧扣时代主题, 深得农牧民的喜爱。目前, 小曲子演唱已经是大河镇节日庆典、婚嫁喜事、闲暇消遣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2008年1月, 巴里坤小曲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意味着小曲子即将迎来复苏和新生。大河镇小曲子艺人们近两年联合创作的部分小曲子作品有《十八大精神暖人心》《新农村新面貌》《新编采花》等优秀小曲子作品, 其中有的小曲子在县级小曲子大赛上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大河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广泛组织开展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镇农牧民自乐班和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在农闲时节精心编排节目进行演出, 有舞蹈、小品、快板、皮影戏、小曲子、眉户剧等,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每年举办的手工艺品比赛和传统美食大赛, 是全镇汉哈“刺绣高手”“美食高手”的大比拼, 她们在此时交流技术, 互相促进, 使大河镇民间传统刺绣艺术和美食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今以小曲子表演唱为主的大河镇农民自乐班每到农闲时节就会活跃在村村落落, 他们的表演也是广大老百姓最喜爱和接受的。在他们的影响下, 现在的大河人大多都能哼上一两段。唱小曲子、看皮影戏、耍民间社火——狮子这些独具大河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以上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也充分体现了大河镇农牧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安居乐业, 社会发展的喜人景象。
四、农牧民群众共享文化阵地建设发展成果
3.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篇三
2009-9-28 16:55:54
市政府副秘书长 宋林继(2009年9月10日)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汇报关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近几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文化“三保”战略,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实施五大重点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荣成市、文登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乳山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并被文化部授予“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奖牌。
一、科学规划指导、典型引领带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有效向前推进
我市突出文化民生,坚持面向基层,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机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小文化”向“大文化”、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等“三大转变”,优化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科学调研,整体布局,积极引导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今年文化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针对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实际,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定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召开全市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与各市区签定目标责任书,出台了《关于加强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以奖代补,给予每镇配套补贴20万元。给予建成并符合标准的农家书屋奖励2000元。文化部门制定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一、二、三类标准,以及市级优秀文化大院考核标准,出台了《镇文化站规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典型带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力度的基础上,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评估定级为抓手,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重点抓了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升级改造,提升了设施档次,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一批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荣成市投资6.6亿元建设了荣成市博物馆和文体中心,乳山市建设了市民文化中心、冯德英文学馆和三花影视基地。文登市民文化中心及博展中心正在进行主体封顶。环翠区电影院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带动,以点带面,实施重点突破。荣成市虎山镇文化站由村、镇共同投资45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00m2的文化站。文登市葛家镇综合文化站与葛家村文化大院共建共享,可同时容纳3000人开展活动。目前,全市已新建、改建镇综合文化站38个,农村文化大院1816个,拥有庄户剧团1200多个、女子腰鼓队1600余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方便了农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使农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搭建载体平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市政府坚持把文化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不断探索文化惠农方式,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戏难等问题。
(一)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去年,市政府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为为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列入目标责任制进行重点考核。文化、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威海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实施意见》。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50万元,为全市68个镇(办事处)配备数字电影放映机,共组织放映数字电影31896场,顺利完成全市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实现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100%的任务。今年,又将放映工作由农村延伸到社区,不断扩大公益电影放映覆盖面。
(二)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覆盖。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突出“网络共用、资源共建、站点共管、服务共享”四个关键环节,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密切合作,努力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文化部门依托市图书馆,积极培训站点管理员,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同时依托各级支中心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把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各服务点完成了“数字图书馆”、“公益网吧”和“视频点播”三大目标,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村村通”、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成基本型服务点1895个,扩展型519个,规范化服务点301个,规范化站点占到15%,在全省排到前列。文登、荣成两市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三)实施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在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过程中,市政府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级或投资新建,或利用闲置厂房、院落改建、扩建,各级政府采取了镇村结合、镇企联姻、社会共建、租借共享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文化部门加大检查督导力度,采取现场督导、发文督办、工作调度等形式,促使各镇已规划的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建成的站、院管理好、使用好。同时,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对文化站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业务指导等予以明确,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我市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做法得到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全省17地市文化局长去年来我市观摩,我市以奖代补扶持镇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市政府通过有线电视入户、远程教育进村,架起了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的“金桥”。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和近200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延伸到农村,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里的文化生活,产生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的效应。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地级市。
(五)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自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部门结对包建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著名作家冯德英将省政府奖励的20万元全部捐献给乳山,以个人名义在15个镇(街道)建设了15处“冯德英书屋”。全省农家书屋建设现场会在文登召开,我市农家书屋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部门坚持区域活动特色化、阵地活动经常化、节日活动制度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市每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上千项,呈现出“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大好局面,被誉为“滨城无处不飞歌、幸福威海大家乐”。市区连续36年举办了“5.23歌咏会”,连续19年举办广场周末纳凉晚会,被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一)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精心培育演艺品牌。文化部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对区域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实施演艺剧目带动工程,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文化部门继推出《梦海》之后,今年又推出了动漫情景剧《地球大乐园》,不仅在我市城乡演出,还到韩国演出120场,十月份将参加全省调演。拍摄完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婶子》、《兽医站长》、《磨坊女人》等。《海的儿女》、《李龙王》、《天赐》、《烽火天福山》等都在打磨、拍摄之中。全市有上千件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有50多项农民文艺节目在省级以上文艺调演中获奖。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先后参与举办渔民节、农民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农村群众在分享“草根文化”的乐趣中提高了凝聚力。
(二)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为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幸福威海文化年”活动,将我市的激情广场大家乐活动、瀚海情广场文化活动、皇冠之夏纳凉晚会、“百姓放歌·唱响文登”、“和谐荣成”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乳山文化夜市、环翠区5.23歌咏会等涵盖其中。多年来,面向不同群体,精心设计了农民文艺汇演、农民文化节、全民读书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了京剧票友大奖赛、青年歌手大奖赛、民间艺术展等专项文化活动,组织了优秀文化大院、百佳文化户创建、家庭文化展、十大藏书家评选、剪纸比赛、面塑表演等特色文化活动,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辐射带动了整个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涌现出特色鲜明的全市幸福文化、乳山母爱文化、荣成滨海文化、文登学文化以及环翠歌咏文化等活动品牌,塑造了城市文化形象,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我市广场文化的开展,我市15个大型文化广场,先后有9处被评为“全省十佳广场”。
(三)实施“文化燎原”计划,下乡“种文化”种出新天地。各级文化部门摒除任务观念,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真心实意根据农民需求和口味到乡下“种文化”,切实把“文化下乡”变成了“乡下文化”。近年来,共向农民送书10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多万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仅去年,全市就组织各类农村文化大集480场次,文化流动服务车直接把农业实用技术、特色种养技术等书籍送到农民家门口。威海市新农村文艺演出队、拥军文艺演出队,长年活跃在农村、军营、敬老院、社区、工地,为老百姓进行公益演出,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各级电影公司组成流动放映队,精心挑选上百部影片,随车携带,农民需要什么就放什么。各级艺术团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精心编排节目,常年坚持串村演出,每年演出720场次以上,观众达120多万人次,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地净化了社会风气,带来了春风化雨般的效果,为维护农村稳定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全面推进
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文化工作,统筹兼顾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统筹兼顾城乡文化市场的协调繁荣发展,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一)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呈现新亮点,非遗保护成效明显,有效地承继了历史文脉。我市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9处,市(县)级文保单位54处。目前,全市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442处,其中新发现117处,复查325处。编辑出版了《威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威海文物概览》、《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书籍。成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台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2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项被列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村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收藏展览等主导产业。荣成斥山旅游风景区被评为我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环翠区陶家夼村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秋色赋”艺术馆,延伸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触角,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文登昆嵛山樱桃文化节带动了整个山区农村经济的振兴,每个民俗户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乳山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工建设了总投资70亿元的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等6个旅游项目。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激发了旅游业活力和动力。今年又投资5000万元,打造了乳山老胶 东(乳山)古玩字画城,现已进驻商户200多家。
(三)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市文化部门始终以“让党委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经营者得到更多实惠”为目标,确立 “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的新型管理理念,立足“平安工程”、“阳光工程”、“产业工程”等三大文化市场管理工程,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合格管理队伍,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初步走出一条“政府管理、社会监督、依法经营、和谐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之路。环翠区文化局被中宣部、文化部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文登市市场管理办公室被省人事厅、文化厅集体记三等功。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00多家。
五、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与省、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大繁荣、农村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纳入农村工作总体发展规划,把农村文化建设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任务、硬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建设,逐年增加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断促进基层文化建设。
(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制订优先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倾斜政策,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文化经费每年不得低于全市财政支出的1%,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的增长幅度。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给予经费保证。在城镇建设中,要配套搞好公共文化设施。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资体系,为实现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各市区要制定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到“十一五”末,各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各社区要建成面积不少于500㎡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要求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镇建有不少于500㎡的规范化管理的综合文化站。更好地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和功能,大力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驾驭能力。要切实加强文化系统班子队伍建设。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或引进一批文化发展急需人才,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一些领域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要完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关于如何加强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篇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核心是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急待进一步加强。
一、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市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投入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有的乡镇图书室全年没有购书费,有的根本就没有设置图书室。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有的群众反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针对农民需要制作的资源很受欢迎,但当地网点太少或因网点工作人员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导致工
程资源无法有效使用。
(二)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撤消了文化站,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三)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有待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应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政府应在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方便,降低准入门槛,减免各种税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业务为综合性的,工作上应对多个
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农村文化始终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为解决上述四方面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具体做法:
(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持续加大投入是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农村文化运行体制是一种“养人”的体制,与农村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因此,1、要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投入机制。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县级剧团、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经费单一的投入方式,压缩人头经费,明确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的具体补助标准,政府按照办多少事给多少钱的方式追加投入,补助到位。
2、要设立专项资金。针对阵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县级宣传部门掌握使用。同时,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并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立户县文明办,由县文明办管理使用。
3、要大力发展民办文化。要将民办文化作为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民办文化开展多种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文化经营活动,使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农民电影放影队、文化中心及其他民间文艺服务团队,使他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市场主体。要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批程序和手续。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表彰、税费减免、职称评定、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标、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要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公有文化设施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要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团体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服务提供捐赠。对捐助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关键在培养一支根植于乡村沃土的先进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必须具备“有人管、有人理、有场所、有活动”,才能增强其吸引力,才能得以普及。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从我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批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人,他们当中有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有退伍转业军人,有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有计生户长等,他们分布有在城区所在地,有偏远山村,有革命老区等等,利用闲置的空房子、庙宇祠堂、村委会办公场所,或依托所在村的商店、诊所等经营实体以及一些青年人活动室和离退休干部家庭,办起了文化中心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因此,选好农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至关重要。选农村宣传文化中心负责人要从“面向农民、服务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成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四个一”的基本条件,确保建户质量。所谓“四个一”就是一个带头人。每个文化中心要有一名一定政策水平、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经济头脑,并热心公益事业的能人;一个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要有适合农民阅读的科技文化书籍、一份以上党报党刊、一台电视机和广播喇叭、一个影碟机及其它文化娱乐设施;一系列制度。每个文化中心必须制定农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职责、活动制度、人员值班制度、书刊借阅制度等,使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一批联系户。每个文化中心负责
人必须联系10个以上的农户。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没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具体表现。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滞后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纳入”,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大投入,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金需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强乡镇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基本实施建设,建设一批星级影院和村居、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每个乡镇和有条件的村组、社区建设一批文化服务点,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农民朋友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四)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实行文化扶贫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有力措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文化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村村通和村村响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情况来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各地农村主要的精神文化食粮。今后要在党委政府的继续重视支持下,加大建设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完善设施维护,做到对边远地区也能服务
到位。
据统计,2007年我市广播电视台共完成了60个行政村和10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有线电视的建设任务,共架设光缆407杆公里,电缆近120公里。“村村通”工程的完成,使我市西部偏远山区和海岛部分未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及自然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大大丰富了山区和海岛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根据农村干部群众对加大文化载体的迫切要求,市广播电视台将西部山区广播“村村响”工程列入200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办好这一实事项目,他们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多次到有关乡镇和市级部门进行协调,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并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明确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乡镇站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使高楼、湖岭两片区15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村村响”,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有力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积极引导民间集资兴建地方历史名人纪念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建馆纪念的历史名人有宋代著名学者叶适和陈傅良、元代南戏鼻祖高则诚,现代名人有浙南工业先驱、发明家、实业家李毓蒙、明代卓敬纪念馆等。如今,我市已累计投入的费用达近千万元。
自古以来温州人对传统的亲缘关系深为看重,对地方历史名人的尊崇更是凝聚了浓郁的乡土亲情。2000年以来,全市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一批由村民或民企筹资兴建的名人纪念馆、村史陈列馆和工艺展览馆。全省著名的叶适纪念馆坐落在瑞安市莘塍镇,这里是叶适后裔叶氏家族的聚居地。据纪念馆负责人、个人捐资8万元的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辅忠介绍,以前他只知道自己的祖先叫水心先生,2000年温州召开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纪念会时,得知叶适就是水心先生并了解了他的学术成就。出于自豪感和崇敬之情,他就产生了建造叶适纪念馆供后人瞻仰,以先人的精神激励后辈学习文化、努力创业的念头。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又是让传统文化发挥现实效应的好载体。他指出,地方名人的后人自发兴建名人纪念馆,不能简单地与建祠立庙混为一谈。此举一方面有效弥补了政府对文物和文化保护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传承了地方名人的功绩与精神,用现代激活传统的方式发掘延伸其文化内涵,把家族的东西变成了服务于社会的文化遗产。
然而不少中小型纪念馆由于筹建时没有考虑到日后维持正常运作所需的费用,大多境况不佳、门可罗雀。如,浙南工业先驱李毓蒙的纪念馆,一人兼任门卫、讲解员等多重任务的代理馆长赵万富愁对空荡荡的大厅:“除了偶尔有一些小学组织学生来集体参观,馆
里几乎没人。
但也有不少纪念馆负责人兴馆有方。坐落于瑞安市莘塍镇莘塍东街的叶适纪念馆,从2003年建成至今,已通过出租一楼店面取得近百万元营运资金,这些资金在支付纪念馆日常开支之余还被用来扩大馆藏,满足了多处纪念馆的维护与修缮,进一步提升纪念馆的声
望,4年里引得6万游人参观。
有专家建议,一些并不具有文化留存意义的乡村盲目跟风建设村史馆并不可取,而拥有良好文化传统的地方也要在兴馆之前思量“柴米油盐”,是否能通过店面出租、旅游产品经营等方式,撑起纪
念馆的生存空间。
(六)举办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要让农村文化阵地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培育农村特色文化。要让农村特色文化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戏曲、杂技、花灯、腰鼓、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特色小吃、传统美味等饮食文化品尝项目;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尤其是我市充分发挥县(市)所在地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强集镇文化建设,积极开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如瑞安市曹村镇每年一度的大型元宵灯会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温州地区各地群众蜂拥而至,驻足观看,热闹非凡。瑞安市罗凤镇凤川村的“抬猪”活动也是我市民俗文化的亮点,目前上述两项民俗文化已成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我市农村各地还先后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农家乐”活动。各大旅行社倡导农村旅游文化,不仅拓展了旅游线路,而且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如马屿金潮港的瓯柑基地和各旅行社合作,每月都有一批批家长带领孩子开展亲子采摘活动,既陶怡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情操,又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销路。另外,像我市梅屿乡今年还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农产品博览会,这种农村商贸文化的兴起,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也大
大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5.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张景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2005年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
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开原市政协
6.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篇六
娄底市地处湖南中部,是湖南中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娄底本身城乡差别也较明显。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娄底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的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农村文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繁荣。但娄底农村文化事业的并不像娄底农村经济社会那样发展得那么有实效,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这样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这几乎是整个娄底乡镇的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一些传统文化和习惯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农村低俗文化、迷信等一直挥散不去,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小农意识依然存在。这不仅使广大农民精神空虚、身心受害、意志衰退,而且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比如不是农忙季节的时候,都喜欢聚众赌博;高素质人才不愿回家乡,造成农村教育水平低等等。
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够。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基础薄弱,许多乡镇文化设施相当落后,娄底市90%的村无农村公共设施,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如同虚设,有些甚至连图书馆、礼堂都没有,农民在有空闲的时候没有地方可消遣,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单调,部分农村“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管理不到位。目前,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非常普遍,文化专干的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也差,文化队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乡镇文化干部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一般都被乡镇政府安排在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不理不管,这就使得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
照这样的情况来看,要振兴娄底农村文化,繁荣娄底农村文化市场,就要从面临的种种问题入手,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首先,要进行精神培育。新时期农村精神,是农村文化的灵魂。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是农村精神的核心和基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要在乡村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村文化积极向上。二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现在许多大学选调生被派往各村学习工作,这就给我们农村文化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三要继续送文化下乡,抓好全年特别是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特别是还要要选派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
其次,要加大投入。一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街道、乡镇文化站、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文化室等方面,这是农村文化建设最基本的保障。二要抓好农村科技投入。比如一些书报发行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报刊、图书在农村消费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广播影视设施,普及各乡镇的农村有线广播,要办好县级电视台和乡、镇转播台、电视站,提高群众的收视率。三要注重人才投入。要及时发现和培养一些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并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人员进入文化队伍。二要对现有文化站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克服当前存在的认识不清、专业不专、队伍不稳等倾向,确定自己工作职责,确保人尽其才。三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到城市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产业队伍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骨干,特别是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到农村扎根创业。
要建设我们娄底这个美丽的家园不仅仅需要发展经济,同时也少不了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娄底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减少城乡文化的差距,科学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奋力开拓娄底农村文化建设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7.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篇七
浏览次数:1214 作者: 发布时间:8/17/2001 7:12:00 AM
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是社区团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目前,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在我市各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当前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令人忧虑的问题,如何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好青少年活动阵地是各团级组织以及政府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青少年活动阵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总量不足。目前,在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大约有60所,而我市城镇社区现有青少年超过70万,平均每1万名青少年拥有不到一所活动场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宁波市,当前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其次,我市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不均匀,在经济富裕的社区和社区团建工作启动较早,特别是全市社区团建工作示范点,阵地比较密集;而相对的经济实力较弱,社区团建工作启动晚或尚未启动的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青少年活动阵地很少甚至没有。目前绝大部分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规模较小的社区普遍面临着青少年活动难的问题。
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管理,许多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缺少必要的人员辅导和专人管理,场地和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和更新,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主题活动难于统一和统筹安排,应有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被人为的削减或者淡化,对开展的活动没有必要的监督和评比,形式主义严重。有的甚至是在原有的其他阵地上挂青少年或共青团的牌子,搞形式包装,缺乏实际内涵。同时,阵地的活动参与对象比较混乱,难以真正做到为青少年专用。
最后,社区青少年的消极活动场所数量增加,从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消极颓废的活动场所四处蔓延,当前,私人资本大量涌入青少年娱乐场所造成了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主体缺乏”,政府传统的教育角色由于吸引力的减弱没有显现出足够的影响力,各种各样的投资主体分别对青少年灌输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但又难以形成主流文化,这直接造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目前不健康的活动场所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室一厅"以外,“网吧”的泛滥也对社区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1、政府财力支持缺乏
青少年活动阵地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公益性,事业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又缺乏现实的经济效益,因此,青少年活动阵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目前,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还是来源于政府对社区建设、共青团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投入,虽然我市近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正在不断加大,但仍远
低于上海、杭州等地。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跟不上青少年要求的主要原因已是不争的事实。
2、社会投入动力缺乏
社会事业社会办,这是办好社会事业的必由之路,青少年活动阵地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理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然而,社会资金的流动受着利益杠杆的调节,由于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不属于利润丰厚的产业,再加上一些政府的规划、投入、建设、管理上缺乏全新的理念,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难以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
3、阵地吸引力缺乏
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参与人数不多,教育和娱乐功能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阵地缺乏吸引力,表现为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活动内容跟不上时代,活动地点缺少变化,这就造成了阵地活动长期一个模式,一个场景、一个步调、一种结果。由于自身阵地缺少吸引力客观上造成了不健康活动场所的泛滥,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
4、场所管理措施缺乏
由于历史渊源因素,活动场所仍存在分属各部门、条块分割的情况,于社区中的青少年活动场所难以联动和整合。一些新近建成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规模较小,但部分形式较为新颖,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进行探索,管理机制的建设也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较难在短期内形成有统一有效的管理。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部分场所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也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一些思考
当前,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关键是要落实好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宁波市社区团建推进方案》的精神。就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管理,加快建设,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思考:
1、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
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力量发展青少年活动阵地,要加快阵地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大胆尝试新的资本动作模式。如团市委“天天,书亭建设时寻求企业合作,部分青少年宫在教育、娱乐项目拓宽的市场化运作,行政化管理,文教街道社区团校建设谋得企业支持都是有效形式。
2、推阵出新,要使阵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改进阵地活动就要根据不同阵地的特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要以多样化的教育和多类型的活动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以此来吸引社区青少年。比如,依托文化阵地,可以开展经典电影欣赏、读书会、知识讲座、歌咏比赛、艺术节等;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开展入团宣誓、成人宣誓、党史教育等;依托教育阵地,可以开展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三主义”教育以及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等;依托娱乐阵地,可以开展联谊、谈心、茶话会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交流。
3、明确主体,切实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
共青团组织应当成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主体,市、区两级团委应当对青
【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06-13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的调研报告06-09
焦作市农村环境整治观摩会在我市召开08-06
如何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10-25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08-06
重庆市巴南区发挥远程教育“四大阵地”作用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08-29
我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08-25
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04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06-13
关于我市规划建设管理调研报告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