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0篇)
1.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题目及答案解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小题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3分)
(1) (2) (3)
【小题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2分)小惠未徧: , 。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并指出其是哪种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4分)
(1)牺牲玉帛: , 。
(2)神弗福也: , 。
【小题4】翻译。(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5】为什么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素质?(2分)
【小题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句话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哪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曹刿还具备什么素质?(2分)
答案
【小题1】衣食所安 齐师败绩 望其旗靡
【小题1】2分 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1】4分 (1)指猪、牛、羊等,古今异 (2)赐福(保佑),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1】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用实情判断。
【小题1】因为曹刿认为鲁庄公这样的作为才是一个君王该做的事,是真正体恤百姓获得民心之举。这说明曹刿具有政治远略。(意思一致即可)
【小题1】2分 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要注意战机的问题,说明他还具备了军事指挥才能。(意思一致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能准确背诵原文,学会用原文来填写内容,这里应注意绩、靡等词语的书写要正确。
【小题1】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要进行识记,指出并解释正确即可。
【小题1】对文言词汇,学生应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学生能准确找出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牺牲的古今义用法;福的名次用作动词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这里应注意狱、虽、情等词语的古今异义用法。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应理解为民本思想,反映出曹刿的政治远见。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说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二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3)以天下莫能当。 (4)秦悉坑之。
小题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B.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C.尝与/其父言兵事D.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小题4:读懂文意,完成(1)—(2)小题。((5分)
(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1)击鼓(进军)(2)已经(3)认为 (4)埋
小题1:A
小题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
小题1:(1)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1分)(没有比喻义,不能给分)
(2)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1分,表达1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节奏。B.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C.尝/与其父言兵事 D.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写标题以及谈成语的意思即可。
3.曹刿论战《左传》阅读答案 篇三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读其书未毕(全部) 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 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以战?(2分)
4.曹刿论战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耒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
(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5.《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篇五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 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5、伏:埋伏。
46、靡(mǐ):倒下。
47、焉:兼“于此”,在这里
48、测:估计,推测。
6.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六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 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
(1) 战:战略,战术。(2) 师:军队。(3) 伐:攻打。
(4) 战:迎战。(5) 见:拜见。(6)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7) 谋:商量。(8) 间:参与。(9) 鄙:鄙陋,目光短浅。
(10) 以:用,靠。(11) 安:养。(12) 弗:不。
(13) 专:独自占有。(14) 以:把。(15) 对:应答。
(16) 遍:遍及。(17) 从:跟从。(18) 牺牲:指猪、牛、羊等。
(19) 帛:丝织品。(20) 加:虚夸,谎报。(21) 以:按照。
(22) 信:诚实。(23) 孚:使人信服。(24) 福:赐福,保佑。
(25) 狱:案件。(26) 虽:虽然。(27) 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28) 情:实情。(29)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30) 属:类。
(31) 以:凭借。(32) 之:他,代指曹刿。(33) 鼓:击鼓。
(34) 败绩:军队溃败。(35) 驰:驱车追赶。(36) 视:察看。
(37)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38) 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39) 望:眺望。
(40)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41) 既:已经。(42) 克:战胜。
(43) 故:原因,缘故。(44)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5) 作:振作。
(46) 再:第二次。(47) 竭:尽。(48) 盈:充满。
(49) 故:所以。(50) 测:估计,预料。(51) 惧:害怕。
(52) 伏:埋伏。(53) 靡:倒下。
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让当政的人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凭借什么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谎报,一定按照实数(上报)。”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登在战车前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应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和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敌人士气耗尽,我军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齐军。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恐怕有埋伏。我察看发现齐军战车痕迹混乱,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五、字词
1.字音、字形
曹刿(guì) 间(jiàn) 鄙(bǐ) 小信未孚(fú) 忠之属也 乘 驰 辙 夫(fú)战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mǐ)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间参与隔开,不连结。加虚夸,谎报增加
狱案件监狱信诚实诚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安养安稳
狱案件监狱,关押犯人的地方福赐福,保佑幸运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男子的统称可以可以,凭借许可,可能
鄙鄙陋,目光短浅卑鄙,道德品质恶劣师军队老师,师长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忠诚、忠心
3.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 故逐之(所以)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从民弗从也(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4.词类活用
①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六、理解性默写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 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 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 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7.《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 篇七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2)望其旗靡 ..
(3)三军可夺气(4)朝气锐 ..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 5
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②易置:撤换。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2)牺牲玉帛 ...
(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匪: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路。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 ..
(3)既克(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
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一)答案
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意思对即可)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3)截断(4)动词,活埋。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鼍军吏。4.纸上谈兵;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三)答案
1。(1)(共同)乘车(2)(驱车)追击(赶)(3)战胜(4)倒下。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一}二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丽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j成语“„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意思对即可)
8.魏征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八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6分)
魏征,巨鹿人也。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人名
1.本学期我们学过魏征的《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雅有经国之才 (2)太宗幸九成宫
(3)朕能擢而用之 (4)寻以疾乞辞所职
3.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朕方自比于金 而况于明哲乎?
B寻以疾乞辞所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
C竭其力用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许我为非 未为衰老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5. 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 的方法来刻画魏征 、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谏太宗十思疏》(1分)
2.一向;(2)皇帝到某地;(3)提拔;(4)不久(4分)
3.B(2分)
4.(1)你的.罪过比中钩还重,(而)我任用你超过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投合,难道有类似于我和你这样的吗?(句式,于,得,宁;3分)
(2)你难道没有看到矿石中的金子,哪里值得珍重呢?优秀的工匠(把它)冶炼出来造成工具,便被人视为宝贝了。(句式,独,宝;3分)
9.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九
1.(2010·江苏省盐城市,10—14,15分)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
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
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0·江苏省常州市,17---20,12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
将
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
其家;死国者,则
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
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
曰:“东南民力竭矣!”好
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
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
哪些军事才能。(4分)
14.(2010·河北省,10---14,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题。(14 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
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
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 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⑵然后襄公鼓.
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
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
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译文: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
答: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答:
22.(2010·山东省滨州市,9—12,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
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
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
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4)非.
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
曰
D.辍耕之.
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答案】
10、(1)赐福,保佑。(2)大腿。
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答案】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答案】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11.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 教,听取正确的。
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 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答案】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10.B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10.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十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 (2)用人不尽其所欲( )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曹刿论战》《商鞅变法》阅读题及答案09-05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06-26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文言文习题07-05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1-01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08-12
《曹刿论战》教案11-26
《曹刿论战》说课稿08-05
曹刿论战练习题08-28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教案07-07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