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会

2024-06-14

低碳社会(精选8篇)

1.低碳社会 篇一

“圆梦”志愿服务行动

——美丽中国,“低碳”我先行

记忆中的小桥流水,记忆中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每秒的速度迅速恶化着,我们都知道她是我们唯一的生存支柱,却仍不断地给她压力,不断地伤害她,作为一个地球人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也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我们的家园。

借着习主席说的“中国梦”的浪潮,为广泛推广和普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低碳意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高兴能借着这个契机来为社会做点什么为此我感到很兴奋。过去在放假期间我们同学几个去大街上拉宣传条,发环保资料,呼吁大家保护地球环境范围比较泛,比较让人感觉无趣。这一次我们用小范围的社区低碳行动表达出了我们的责任和意识,传达了这个声音那就是“美丽中国,‘低碳’我先行”。

一、实践主题: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去小区进行实地访问。

4.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6.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

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8.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四、实践时间:

2014年2月11日到2014年2月20日

五、实践地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东华小区

六、实践人员:

我以及我召集的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们

七、实践过程:

低碳环保一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及整个地球都需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存亡。而我们发现,有不少组织起来的关于宣传低碳环保的活动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践,所以,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就选择了宣传低碳环保,带头低碳环保的目标并进行了落实,在2月11号,我们一起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各自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

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

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

5.设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总是这样形容地球为我们的“母亲”,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母亲”的寿命,总是以为地球上所拥有的资源能源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过度的浪费,已经使这些“无限”的资源能源在逐渐的变成“有限”的!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也许现在我们感受不到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甚至愚昧的人觉得与己无关,但是有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去哪里生活呢?难道要伴随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永远的消亡吗?针对低碳环保的问题,暑期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希望可以借此来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到底如何,借以警示愚昧的人类!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碳大量排放,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气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环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2.低碳社会 篇二

一、碳循环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

从物质及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 以碳循环为表现形式的物质转化过程是经济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现象。

1、碳排放及消减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

人类在生产及生活的各种活动中, 如生命存续、燃料使用、作物栽培、产品制造等环节, 都会发生碳的排放和消减。碳的排放和消减虽然无形, 但却是生产、生活活动发生作用的重要渠道, 是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 碳排放及消减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始终伴随的一种现象。

2、碳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过程。

从短期角度来看, 产生于生产及生活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 由于人类活动不具有绝对的数量规律性, 因而碳排放与消减不会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 如果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方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那么这种碳排放和消减将在平衡点上上下浮动, 即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之中。

3、“碳循环”是实现碳平衡的渠道。

碳循环系统包括产生与消减两个过程, 其一是以生产—消费循环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温室气体, 有逐步拉大碳存量的趋势;其二是以森林吸收、碳捕捉等手段构成的碳消减过程, 该过程对消减温室气体起正面作用, 有逐步减小碳存量的趋势 (见表1) 。

(注:资料来源:EIA (2006) 。)

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碳存量如何变化, 取决于碳排放与碳消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碳排放量超过碳循环中的吸收量, 则碳存量不断扩大, 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当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碳排放量较大, 超过了自然及人工手段之下的碳吸收量, 因此应通过产业手段及技术手段, 消减碳排放量与加大碳消减量并重, 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推动碳排放均衡的形成。

二、碳经济是碳循环运转的制度性纽带

保持碳循环有序运转, 是扭转碳排放与消减失衡、推动碳平衡形成的根本途径。由于碳循环中的排放与消减相互独立, 缺乏天然的制衡机制, 因此只有在排放与消减之间形成制度性纽带, 才能促进碳循环的两个部分相互发生作用, 进而保持均衡运转。在市场机制下, 以价格手段为作用渠道的碳经济可以实现制度纽带这一功能。

1、“碳经济”突出了碳排放与消减中的成本和收益。

从概念的属性来看, “碳经济”属于效益型概念, 它表现了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消减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因而“碳经济”必然注重于“碳”的排放和消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联系和纽带作用。相比之下, “低碳经济”更侧重于表现通过一定的手段消减碳存量以及最终实现碳排放较少的状态, 其主要阐述的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时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2、市场机制是碳循环有序运转的制度环境。

在碳排放量与消减量失衡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才能将排放的一端与消减的一端有效联系起来, 进而刺激碳排放量的缩减以及碳吸收量的增加;如果脱离了市场机制, 则碳循环的两个部分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的信号与控制手段, 不利于排放与消减的协调控制。

3、价格是碳循环运行的内在主线。

通过价格手段来统一碳排放与碳消减, 可以使碳存量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有一个共同回归的方向, 碳存量扩张了, 则排放价格趋高, 若碳存量有下降趋势, 则排放价格趋低。因此, 排放价格有自动保持均衡的内在动力, 并将始终围绕着均衡排放价格, 在价格调节的作用之下, 促使碳存量保持一个动态均衡的状态。

三、发挥碳经济导向作用,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对现有经济社会进行低碳化改造, 打造低碳经济体系, 是发展碳经济、实现碳平衡的必经阶段, 也是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所必然面临的紧要任务。推动低碳经济体系的确立, 须重点加强两大创新和四大支撑体系的建设。

1、制度创新。

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引导经营活动以节能、减碳、低碳的方式开展, 建立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有效发展的社会氛围及制度环境, 以符合社会发展规模的方式去引导节能、减碳、低碳企业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内, 我国在关键性技术上不具有优势, 因而在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 应注重引进先进国家的核心技术, 尤其是在技术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经济性、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

3、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是政策措施的体现, 也是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法规体系的建立, 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 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前进, 最终实现母法抓大、子法抓小的法律法规体系。

4、税收制度。

税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激励手段, 在经济体系中尚未对碳进行评价时, 税收是体现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碳经济的原则已内在地包含了税收“征收多少”的问题。在应对气候日趋重要的背景下, 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税收制度, 以让市场进行更加合理的调节。

5、科技研发。

技术创新是在碳经济时代走入低碳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 科技研发的选择与运用必须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综合考量既有成果与当今技术发展趋势, 将低碳技术研发转化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交易平台。

交易平台虽然不会对减碳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但可明显提升碳的经济效率, 进而让碳排放这个资源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率;交易平台是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既定碳排放量的情况下, 可以实现最大幅度的经济增长。

四、当前应加强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不仅需要继续强化碳排放减量以及碳汇收益的利益导向, 推动碳排放与碳消减之间在利益关系上产生关联, 系统性地控制碳存量, 还需要发挥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上的积极作用, 通过加大投入、制定政策导向等方式,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为碳经济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1、强化碳排放减量的利益导向。

加强目前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力度, 通过金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排放限额等正面、负面激励措施的作用, 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段, 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树立碳排放的成本观念。推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等级认证制度, 通过向碳排放强度低或者节能产品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 以减缓碳排放的强度。

2、推动自愿减排基础上的碳排放交易。

碳循环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在非自愿减排的基础上, 只有非自愿减排才能产生碳排放的购买方, 才能阻止碳排放负外部效应的无节制扩大。为保障我国的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在采取自愿减排的前提下, 为促进碳排放的适度、适量, 推动基于自愿减排基础上的碳排放交易, 也是必须的, 通过这种运作形式, 不仅可以积累非自愿减排情形下的碳循环实施、碳排放交易经验, 也可以适度控制碳排放总量, 并将有益于企业投入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促进技术进步。

3、推动生态服务有偿化。

加快各地区的碳排放与碳消减的数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使生态受益地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 分割享受生态效益所产生的部分经济效益, 对生态保护区进行经济补偿, 促进生态服务由无偿化向有偿化转变。通过国家统筹等方式, 加快地区间基于碳排放与碳消减的差异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再分配步伐, 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平衡、社会发展公平。

4、促进低碳技术进步。

明确低碳技术重点突破领域, 特别是在共性技术领域, 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降低低碳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成本,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前, 这些领域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 主要行业C 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 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 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C 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

5、建设低碳技术示范基地。

只有走产业化道路, 在形成较大规模低碳产业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产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持续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借鉴上海开展低碳实践区等经验,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教育等相关要素禀赋条件, 制定优惠的投资税收金融价格政策, 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开展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从中摸索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市场化道路, 为低碳产业的全面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6、将碳减排量纳入社会考核体系。

对于地方政府, 应明确将碳减排量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之中, 强化政府在调控碳排放上的管理责任, 督促政府加强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对于企业主体, 要督促企业制定减排计划, 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 并将企业自愿减排量纳入社会公益范畴。对碳减排成效大、技术进步显著的企业, 应给予公共物品购买、项目建设、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6) .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白皮书) [Z].2008.

[3]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

3.低碳经济社会的延庆样板 篇三

与此同时,延庆的优势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肯定。几年来,北京市科委从低碳和新能源技术开发的角度出发,对延庆县的生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生态项目研发应用,为延庆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新能源篇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目前,在延庆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地——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内已聚集了光伏、风电等相关新能源企业20多家,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延庆快速形成。

北京市最大屋顶光伏电站

此前,国内外屋顶电站的大多数项目建设规模在1 MWp以内,直接接入地区电网的并网型屋顶项目更少。而作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北京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是经北京市科委、市发改委和市经信委联合认定的“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基地建设伊始即强调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和示范,2MWp屋顶光伏电站应用示范工程即是贯彻这一宗旨的具体措施之一。该项目装机容量2兆瓦,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项目,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兆瓦级屋顶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项目,将填补北京市在兆瓦级屋顶光伏电站建设上的空白:同时,光伏电站的建成,将为光伏电池、逆变器等光伏技术、产品提供一个综合测试平台,对促进光伏产业化、推进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非常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北京唯一的兆瓦级风电叶片制造商

位于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的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风电叶片及其模具的研究、设计、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最早形成风电叶片产业化的公司之一,是国内知名、北京地区唯一的兆瓦级风电叶片制造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京能集团在延庆建成的首座150兆瓦风电场为奥运村提供了20%的绿色用电。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绿电近2.5亿度。

阜高营村沼气做饭少排碳

2009年8月,大榆树镇阜高营村投资建成了沼气站,利用鸡粪发酵沼气。为了让村民得实惠,村里每户补贴相当于100元钱的沼气,农户用完后可按每立方1.5元的价钱买气。

据阜高营村沼气管理员介绍,该村沼气站每投放鸡粪1吨,就产生100立方米的沼气,足够全村210户农民使用一天。经过延庆县环保局高工霍高智粗略计算,这样,阜高营村一天可以减少0.36吨碳排放,一年就能减排二氧化碳131.4吨。

在延庆县已经有3万多名农民像阜高营村村民一样,用上了沼气、秸秆气等清洁能源。目前,全县已经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7处,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全县近8000户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50%燃料投入,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

东桑园新能源民俗示范村

东桑园村位于八达岭快速路东,距延庆县城3公里。2005年以来,东桑园在北京爱友恩新能源技术研究所的帮助下,大力推广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系列产品。目前,已在进村路口的村标识牌楼上建了2套太阳能与风力互补发电的小型发电装置,以供牌楼上6盏射灯用电,在村各条街道安装了292盏太阳能路灯,为89户村民配备了太阳能灶,还为民俗户安装了太阳能蓄电板及电流转换装置,利用太阳能设备照明、看电视、带风扇等,并在全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与此同时,该村还依托本村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新能源民俗旅游。现如今东桑园村已成为“环保、节能、优美”的花园式村庄,连续三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村”和“北京市卫生村”。

循环篇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而对生物质气和沼气的开发利用是农村节能减排、对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新能源的主要途径。目前,一条新的资源循环产业链正在延庆悄悄形成。

德青源:养鸡场变身“生态园”

2009年5月,位于延庆的德青源养鸡场开始正式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发电并获得成功。采用德国沼气发酵技术和奥地利沼气发电机,对蛋鸡每年产生的10万吨鸡粪进行处理,既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每年又提供了1400万度电的清洁能源和16万吨的液态及固态有机肥料,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兼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水峪新村提供每年73万立方米沼气,满足整个村庄500户居民的生活用气。目前,整个园区蓝天碧水,绿树葱茏,碧草茵茵,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养鸡场,正应了养殖场北门大理石碑上刻着的“德青源生态园”6个大字。

阔利达:生物饲料的研发与示范

坐落于康庄镇的北京阔利达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实体企业,早在1998年,该公司进行的“秸秆饲料发酵剂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就通过北京市科委鉴定,拥有“多种微生物结构发掘与发酵剂及其制作方法”的专利。

2008年,阔利达承担了北京市科委的“蔬菜废弃物与秸秆混合发酵饲料研发与示范”课题,项目经费达500万元,所研制出的蔬菜废弃物与秸秆混合发酵饲料中含有12种不同的菌株,进行厌氧发酵,可产酶、产酸,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为解决蔬菜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能够充分利用蔬菜废弃物与秸秆资源,实现蔬菜废弃物与秸秆混合发酵饲料养畜,可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海镇:鲜花装点的经济之路

四海镇位于延庆东部山区,平均海拔700米,森林覆盖率达79.4%,年均降水500毫米左右。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该镇发展花卉产业的天然优势。2002年该镇与北京农学院、市县林业局合作试验试种百合花卉获得成功后,将花卉产业列为全镇三大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四海镇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吸引首都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到乡镇,为乡镇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发展花卉产业的过程中,四海镇吸引10多名专家授课并进行技术指导,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如推进东方百合种球国产化及彩色马蹄莲种球繁育技术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北京市科委和延庆县科委支持的“百合良种繁育及山地花卉基地建设”项目,解决了野生花卉的引种驯化等技术问题,为四海花卉这个主导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仅2005年,四海镇就争取到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发改委支持资金580万元,为花卉产业完善了花卉繁育技术、种球繁育技术、野生花卉驯化技术以及水利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

近年来,四海镇先后引进了北京润博、康萌、海南光华等数家大型花卉产销专业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其花卉产业已由初始时的25亩百合种球繁育,迅速发展到目前拥有球根花卉园区、玫瑰花卉园区、食用菊花园区、草盆花卉园区和野生花卉资源圃五大花卉产业园区,花卉种养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2009年5月份,四海镇被评为北京市“百万市民走进京郊百花园”定点单位。

有机、生态篇

有机产品、生态产品,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同。延庆的有机、生态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延庆在北京市功能定位中,属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近年来,延庆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式,结合延庆各地的不同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有机、生态产业,在带领人们走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致富之路的同时,也为延庆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王化营村:甘薯卖出水果价

“我们村培育出的彩色有机甘薯,可以卖出水果的价钱。”延庆县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党支部书记掰开一块甘薯,指着里面深紫色的薯肉告诉游客,该村2006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目前,该村的1700亩耕地已全部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是延庆县首个所有耕地实现有机化的行政村。同时,该村荣获10万个中国有机产品绿色标识,成功在有机农产品领域站稳了脚跟。

前庙村:北京市第一家有机葡萄认证基地

张山营镇前庙村位于燕山脚下,南依官厅湖,北靠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是个依山傍水、风光秀美的村庄。由于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太,土地肥沃,被专家认定为我国最佳葡萄种植区。

2006年,延庆县科委承担了北京市科委的“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课题。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前庙村形成了1000亩的有机葡萄生产示范基地。这一年,前庙村葡萄生产基地正式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了北京市第一家有机葡萄认证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千亩有机果品基地。目前该基地已连续三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年产优质有机葡萄100万公斤。

珍珠泉村:科技进山鸭蛋变“珍珠”

2009年底,珍珠泉村科普社区顺利地通过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验收,成为珍珠泉乡第一个市级科普社区,进一步实现了科技进村,科普知识与村民零距离接触的愿望。

珍珠泉村地处深山区,经济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几年来,珍珠泉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特色种植业,可经济效益都不是很好。为了改变现状,村干部经过研究决定通过畅销名牌“珍珠泉鸭蛋”,在珍珠泉村发展特色蛋鸭养殖业,包村单位延庆县科委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该村建成了珍珠泉村蛋鸭养殖基地。2007年,“珍珠泉鸭蛋”率先获得有机认证。2008年,延庆县科委又投入25万元扶持该村蛋鸭养殖产业发展。

4.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导语:环境保护和维护公众环境利益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下面临现实困境,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在环境政策中发挥独立机制作用。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所谓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低碳生活宣传海报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是你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生活 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而对于占据中国人口近八成的城乡来说,低碳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一个小小的举动放大几亿倍之后,将会产生不可想象的作用。而且要做到低碳生活只需一些简单却又行之有效的举措,任何人都能做到。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宣传关于低碳社会环保的意义 必要性,另一方面是指导并相互交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除此之外,为了让此次活动能够达到某些现实意义。我们在每次宣传和交流过程中收集了一些社区居民家中的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并将它们在活动结束后转移到了工厂中进行再生产。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6.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

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8.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9.回收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的生活垃圾,进行返厂再生产。

xx年8月05日到xx年8月11日

**县**花园 **小区 **家园 **苑 **住宅区

**县低碳社会环保宣传小组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

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

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

5.设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实践小组共时间十人组成,活动时间在xx年8月5日至xx年8月11日,共七天时间,主要时间内容十向社区居民宣传低碳社会环保的意义以及一些低碳生活小妙招,并对居民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实践流程是先于环保局协商并制作了六块宣传展板,上面有低碳社会环保的重要意义,另外是一些低碳生活小妙招。作为补充,小组成员又向社区居民介绍了更多的生活妙招。倡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低碳生活。5日、6日制作展板,7日在**县**花园,8日在**小区,9日在**家园,10日在**苑,11日在**住宅区分别进行宣传活动,11日下午将回收的垃圾返厂。

大部分女生都希望拥有一双又白又细的腿。但是,毛色明显的手毛和脚毛也是很多女生的烦恼。其实,我们可以使用喝剩的啤酒解决这个烦恼。用棉花沾点啤酒涂抹在手毛或脚毛上,这样可以将毛色染淡,让毛色变得不明显,既省钱又不怕会伤皮肤。

厨房最怕的就是蟑螂横行。不过要是拿杀虫剂拼命喷,又怕会付着在锅碗瓢盆上,要是被间接吃入人体,那可就不妙了。其实灭蟑不一定要靠杀虫剂,我们还可以使用洗洁精。将清洁剂加水稀释,用布沾湿,擦在蟑螂可能出没的地方.由于洗洁精会堵住蟑螂的气孔,造成蟑螂窒息而死。

由于顾虑到晾衣与折衣时的方便,洗衣服时,我们都会把衣物翻成正面清洗,不过,衣服长时间的清洗下,会因为相互摩擦而造成褪色的效果,甚至还会伤及表面纤维,往往新衣服没洗几次,便看起来黯淡无光。所以,使用洗衣机洗衣服时,最好先把衣物翻到反面清洗,这样才能防止衣物褪色。

像是太白粉、面粉等食材,用空瓶子装容易结块、放到塑胶袋中又不方便取用;有时候真不知开如何保存才好。如果有不要的卷筒纸罐子,可以将面粉或是太白粉放入里头,在卷筒的开口处用一层粗纱布盖着,再用橡皮筋将剩余的纱布绑在瓶身上,然后在纸罐上头盖上一层盖子。就可以直接放到厨房的调味料旁收纳着。

像是大衣或是麻沙制的洋装,如果用一般的衣架子来收藏的话,很容易会在肩膀的部位就塌下去,变形了。那么要如何挂这些容易变形的衣物呢?只要多准备几条毛巾,就可以了喔!在衣架的肩膀部位,先用毛巾卷起来,再将衣服挂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衣物会变形。

“低碳环保”一词频繁被提及,各行各业都在低碳时代展现自己的环保意识,进行自己的环保行动。为了加深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提高低碳环保的意识,我们利用暑假时间,组队对于低碳环保做了相关调查。以调查问卷和宣传单的形式,针对不同人群,深入社区、街道、商业区、旅游景点等场所进行调查。此次活动历时两周,不仅仅我们对于低碳环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地居民在我们的影响下对于这个词也是身体力行。

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乐,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更残酷的事实:地球上的固有能源在一天天地减少,环境也在一天天地遭受着污染,地球的生态在遭受着破坏,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我们也应该在此大浪潮下做些什么。

为了向低碳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山大不同院系的同学自发的组成一支环保小分队——“绿色先锋”,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家乡滕州开展起了低碳环保的调查宣传活动。首先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环保与治理的相关信息,设计并打印调查问卷以及宣传单,以供活动所需;再者就是商量各自的分工以及活动的具体日程;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当然是把商讨结果付诸行动。我们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具体如下:

1.对我们市街道、社区、商业区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家乡大多数人都没有及时把垃圾投入到指定的垃圾箱内,人们随手乱仍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那边的垃圾箱一般分两格,一格是装可回收垃圾的,另一格是装不可回收垃圾的,一般人不能把垃圾正确的投入到垃圾桶中。因此,在我们家乡在我们家乡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我们那相对小的街道上,由于清洁设备的不完善,那里的环境状况更令人担忧。

2.对我们家乡的主河流——荆河进行了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由于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有不少的人把生活垃圾都倒到了河边,主河流被众多的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都是一些废弃塑料、聚乙烯做成的物品,这些垃圾被水一冲就到达河里,严重影响了河道的卫生与清洁,使河水受到污染。我们环保队员一种强烈的宣传环保的冲动涌上心头,但是我们很清楚,大力度的保护环境的宣传只有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起来才能做的,为此我们也向滕州的环保局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3.街头环保行动。这天我们环保队针对前几天收集的各种资料制作了一份环保宣传单,并在大街上派发了几百份的资料,希望能对提升当地的环保意识起到推动作用,也想扩大我们此次环保行动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的环保,我们对民众进行了环境保护问卷调查。我们也身体力行地为街道做了清洁工作。

4.对于旅游景区的环保调查与宣传。我们当地的景点荆河公园、微山湖红河湿地、文公台这些地方的环境卫生较其他地方好了很多,人群密度较大,对于环保的宣传工作是事半功倍。

5.农村之间环保调查的比较。我们选择了一般的农村和山东十大名村“生态文明村”--大宗村进行调查比较,发现一般的农村与大宗村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一般农村用三个字概括就是脏乱差,而大宗村道路整洁,绿化率高,房屋错落有致,可见农村需大力加强环境治理。

6.去鲁南化工厂进行实地学习。在相关人员陪同下,了解到化肥的生产工艺路线,原料及中间产物的利用率较从前大幅提高;参观污水处理过程,可见鲁南化工的污水处理工作也很好,最终排水口的水清可见底,甚至可以养鱼。鲁南化工之行受益良多。

7.对学生的环保宣传教育。孩子是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环保意识要从孩子抓起。我们小队在暑假期间进入各种暑期培训班,对学生进行了关于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1.“绿色”家居出行

选择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

使用保温能力更强的节能门窗;

自带购物袋,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空调温度设置合理,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只有在需要烧热水的时候才接通饮水机电源;

冰箱内存放总容积80%的食物。

2.回收利用垃圾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你能帮忙在源头上合理处理垃圾: 家中备有分类垃圾桶,将厨余和其他垃圾分开放;

将易拉罐、汽水瓶收集起来,一次卖给废物回收者;

收集雨水,用来清洁和浇花。废轮胎可以做枕头。

3.保护森林

无纸化办公,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

拒绝接受传单、折页或其他形式的广告;

在线阅读报刊,获取新闻,使用电子对帐单;

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子;

购买具有FSC认证的家具;

4.珍惜淡水

虽然地球是被水覆盖的蓝色星球,但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水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节水,“点滴”之间:

一水多用:用洗脸水洗脚,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

挑战手指灵活度:洗脸刷牙时不长流水,尝试随时关闭水龙头;使用节水型马桶、水龙头;

外出、开会时,自带水杯;

使用无磷洗涤剂;

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集中回收废旧电池。

5.保护野生动物

不要把垃圾随意丢弃,野生动物容易误食;

不在野外打猎或捕鱼,这很愚蠢,也不光彩;

在远处安静欣赏野生动植物,而不是去触摸和饲养它们;

不要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

不买象牙,虎皮,穿戴动物皮毛不是奢侈而是残忍;

旅游时不要随意采集野花野草;

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做宠物,让他们活在自己的家园;

6.乐活生活

购买当季本地生产的蔬菜水果,可以避免过多的农药、化肥和运送成本;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素食;

不抽烟,尽量不吸二手烟;

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

减少制造垃圾,也实行垃圾分类与回收;

少乘车,多运动;少吹空调,多亲近自然;

办一个与众不同的低碳婚礼;

购买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

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总是形容地球为我们的“母亲”,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母亲”的寿命,总是以为地球上所拥有的资源能源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过度的浪费,已经使这些“无限”的资源能源在逐渐的变成“有限”的!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也许现在我们感受不到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甚至愚昧的人觉得与己无关,但是有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去哪里生活呢?难道要伴随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的消失而永远的消亡吗?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碳大量排放,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社会问题和冲突逐年增加。

5.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篇五

专业班级:金融101班

学号:7044110001 姓名:曾宪根

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低碳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说循环经济使可持续发展进入“汽车时代”,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航空时代”。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同样是在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并掀起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布朗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把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可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200多年的西方发展模式,已然穷途末路。

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国际社会在近10-20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频繁触及的一个新概念。从表面上看,碳排放量的高低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但从本质上讲,更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农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低碳社会,太阳能不仅为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质能。而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碳社会。由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的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使得开采、利用化石能源规模和水平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家一系列研究突然发现:随着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自1850-1860年英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IPCC,2000)。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1996)认为,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处于生态食物链高端的人类,一方面从绿色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中的植物蛋白等糖类化合物,又从食草动物中获取动物蛋白,以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从碳水化合物中的纤维素获得生物质能,如木材和干草为人类提供了供热取暖的生物能源。太阳能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有机体内。植物生长的过程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研究测算,每年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约1500亿吨的碳,产生约4000亿吨的氧。太阳能不仅是清洁能源,而且通过太阳能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说农业社会是一个原始的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的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稳定在250-280ppm左右(IPCC,1994)。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当然,农业社会的低碳排放量也是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识。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工业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对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是自然界经历几百万年逐渐形成的化石燃料(能源)的物质基础,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化石燃料(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它使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技革命,使人类掌握了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尽管工业化早期人类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二战”后努力利用核能(无碳能源),但是,在工业社会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是由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岩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而来的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通过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见表1)。长期以来,人们对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意,事实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在化石能源体系的支撑下,人类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甚至连传统的低碳农业也演变成高碳农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化肥和农药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人们发现: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物质和财富的评价标识;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同时,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提出新挑战。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从正面的角度看,它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动力。事实上,推动未来社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容量有限性的认识。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不可能持续增长,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科学家认为,当温室气体(CO[,2])浓度超过550PPM,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气候频繁等。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正如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的“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显然,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是由环境容量所引发的。二是对化石能源有限性的认识。20世纪末开始的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上升,带动了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的整体走高。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是市场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尽管对全球经济增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化石能源的高效使用、清洁开发、节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也给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注入活力。因此,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全球范围逐渐获得认同。

当然,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球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以及全球经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用高新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去改造和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和设备,实现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技术转向关注碳水化合物的开发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该提前采取行动,构建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有专家分析,一般的基础设施每40至50年需要更新一次,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推动变革,我们还有机会。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例如,美国与巴西力图建立全球生物乙醇燃料的“欧佩克”(OPEC),以掌控世界生物乙醇燃料市场。因此,建立高效率、低排放、使用多元化能源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P[,6])等六种气体。由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致暖与二氧化碳有着固定的函数关系。因此,人们将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以实现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可加性。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协议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消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简称“碳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行,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开始启动交易,在短短两年内,众多欧洲的公司开始参与碳交易,迄今为止,二氧化碳欧洲交易价格,从每吨7欧元涨到现在的21欧元(中国CO[,2]商务网,2008)。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2.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改变了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

尽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暂不承担责任颇有微词,但为实现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客观上加速推进了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高效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增加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利用规模等等成为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政策的重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就是英国走“低碳经济”的宣言书,英国希望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英国能源白皮书是从能源结构入手,通过英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为了达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的目标,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10%。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量,并寄希望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以获得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无碳能源。二是调整能源政策,英国准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以促使从事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公司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英国计划在新的国家能源研究中心设立研究局,开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希望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四是全方位节能减碳。推动家庭节能减碳,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淘汰白炽灯,实现照明节能;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能源政策,不仅涉及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涉及消费领域;不仅对政府企业提出要求,而且对社会公众进行舆论引导。

3.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抉择

根据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的研究,证实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机场、公路、城市等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而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下降通道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巨大的经济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趋势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费新的增量,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快速上升。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碳减排安排,即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完成以后,各国在碳减排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目标直指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1/4,理应承担责任和义务。但发展中国家则在排放权和发展权之间作痛苦的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碳排放义务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高能源、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本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而发达国家掌控着高新技术产业、低碳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技术、设计、标准、专利、品牌等主导权,掌控着金融、保险、物流、销售网络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20-30年,将背负高碳经济所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包袱。因此,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

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斯特恩报告》(Nicolas Stern,2006),该报告是由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尽管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人类保护环境,遏制气候暖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因此,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会因碳减排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三.节能减排:中国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处在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中国的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如作为出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球的30%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需要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本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揭开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四、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中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然而,许多产品的前后端环节都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作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3.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已经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是刻不容缓。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高碳工业的体系是庞大而又稳固的,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改变的。虽然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在一些领域正在渐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许多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达到全面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水平。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2006年法国巴黎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上万辆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2007年北京市区尝试单双号汽车上路的4天,不仅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轻城市交通压力,也是一次城市减碳交通的尝试,充分发挥了低碳交通系统的作用。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6.关于低碳环保社会的实践报告 篇六

实践主题:走进校园,宣传环保,展现自我

实践目的:1.通过进入校园,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实践时间:2013年11月15日到2010年11月25日 实践地址: XXX 实践成员: XXX 实践内容:

1.制作“践行低碳生活”倡议书;

第一项任务,小组成员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关于书。2.“捕捉生活点滴”.拍照行动;第二项任务,小组成员利用手机等摄影工具,对生活周边的 环保 与浪费现

象进行照片 记录,最后小 组7人,拍下14张低碳照片,14张不文明现象,共 24张照片。

3.“变废为宝”手工制作; 第三项任务,小组成员积极收集破旧物品,通过自己的想象与动手,将不用的 物品最做成一件有一件的工艺品。

实践总结:

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总是这样形容地球为我们的“母亲”,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母亲”的寿命,总是以为地球上所拥有的资源能源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过度的浪费,已经使这些’“无限”的资源能源在逐渐的变成“有限”的!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针对低碳环保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是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这次活动还让我们认识到:

1、“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2、前期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3、我觉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学到不少,对社会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好各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到校园外的社会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对复杂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我们大学毕业完全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2013年12月3日

7.发展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七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有数据显示, 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 碳基燃料排放的CO2达到54.3亿吨, 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 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 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 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 要释放出2.2公斤CO2。这些数字表明, 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 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 其中煤炭占68%, 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 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 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统计分析指出, 目前我国的CO2年排放总量在54亿吨左右, 平均每万元GDP的CO2排放约1.9吨, 平均每人的CO2排放约4.1吨, 平均每平方公里的CO2排放约540吨;在全国地级以上约280座城市中, 排放出CO235.2亿吨, 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5%;在全国经济100强城市中, 共排放出CO227.9亿吨, 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2%。当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一是减排空间比较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 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二是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 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 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 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 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 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 觉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一)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目标, 也是手段。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也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市场动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获得了国内许多地方的积极响应。据统计, 90%以上的省市调低了2010年GDP增长目标, 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 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将可能出现“拐点”, 每万元GDP的碳排放下降到1吨以下, 人均的碳排放不超过3吨, 基本实现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

(二) 发展低碳经济是进行科技创新, 推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建设低碳城市, 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 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 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 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 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 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 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 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 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

(三)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金融危机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和经济革命, 这样的一个革命我们称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成为新的增长点, 而且也成为全球经济出来的这样一个进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中国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由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所以我们必须要来推广低碳经济, 来增加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在2010年两会上,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 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决定国家的未来, 必须抓住机遇, 明确重点, 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同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这都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 走“低碳之路”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走“低碳之路”, 需要资金、技术, 也需要时间。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应达到6.8亿吨标煤。即使到202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规模分别达到1.5亿千瓦、20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 折标煤也只有1.3亿吨。2020年核电规模达到7000万千瓦, 折标煤为1.6亿吨, 水电开发规模约3亿千瓦, 折标煤为3.1亿吨。11年时间6000万千瓦核能装机、1.2亿千瓦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水电装机, 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并非是轻而易举信手可得的。一方面, 发展低碳能源可以大力推动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 发展经济也可以为低碳技术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没有发展, 就没有资金和技术, 也就谈不上低碳。

(二)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计量工作, 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强大的技术支持。

《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我国发布实施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 提出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的具体技术要求。目前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建立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第三方监测机制, 通过计量测试手段满足低碳经济的需要。因此, 打造坚实的计量基础是准确测算二氧化碳减排数量、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

(三) 政府应该在加强监管, 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及其主导作用。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 是加快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一些行业落后产能比重大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已经成为提高工业整体水平、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 确保按期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目标。

(四) 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营造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 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 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的良好氛围, 树立低碳经济意识,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的实现“低碳之路”。

摘要: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 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 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 按照这种发展模式, 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 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低碳经济,高碳经济,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试论“十二五”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中小企业, 2010, (4) .

[2]薛双喜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6) .

[3]林伯强.企业需围绕“低碳”重新制定发展战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 (6) .

[4]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2) .

[5]徐玖平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3) .

[6]彭东昱.低碳经济: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6) .

[7]杨志.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J].学习与探索, 2010, (2) .

[8]张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

8.低碳社会 篇八

1 低碳施工的定义

低碳是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并排放C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绿色施工导则》中将绿色施工定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其内容包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封闭施工,减少或避免扬尘污染,避免噪声污染,保持工地整洁,清洁运输,减少当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资源和能源,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

从低碳建筑的概念上看,低碳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是在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的概念及碳交易市场促使了低碳建筑概念的形成,要求通过碳排量计算来评价建筑。低碳经济加速了低碳建筑的研究和发展。

2 低碳施工的实现手法

为减少建造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型施工方式,采取集约化、低碳的施工方式与措施。要实现施工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目标,必须加强施工阶段碳排和碳汇的控制。施工碳排不仅指施工现场的碳排放,还包括与施工相关的其他作业的碳排放,按不同碳源可分为运输碳排、施工现场碳排及废弃物碳排。

2.1 运输碳排

建筑物建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运输工具将建材从生产地运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运输碳排的因素主要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距离、运输总量、单位建材单位距离运输效率等。

2.1.1 运输方式选择。远距离运输应优先考虑海运或铁路运输,近距离运输则以车辆运输为主。

2.1.2 运输距离。缩短运输距离可大幅度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普通载重运输车辆为例,其耗油量约为13 升/百公里,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76060g/GJ,每减少百公里运输可实现40.586kg 的碳减排量。或遵循就近、低碳的原则选择建筑材料。就近选择材料,减少材料的运输距离,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消耗燃料而形成的碳排量。材料的低碳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另一方面,采用钢结构、竹木材料、金属墙板、石膏砌块等可回收建筑材料,可提高建筑寿命期结束后资源回收利用率。

2.1.3 运输总量。根据总体规划,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减少建材的使用量。研究表明,进行工厂化生产,采用装配式施工,可节约5%的建材使用量。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建材,可减少运输损耗,提高材料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2.2 施工现场碳排

施工现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施工碳排的最主要来源,且组成要素最为复杂。施工现场的碳排包括材料、能源、设备和人力的消耗以及对施工土地的破坏等方面。施工现场碳排按区域分为施工区碳排、生活区碳排和办公区碳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机具选择、照明、食堂用能及能源选择等方面。

2.2.1 施工機具。施工机械设备和电焊设备的耗能通常占施工用电总量的90%以上,高效、节能的电动机工作效率比普通标准电动机高3%~6%,平均功率因数高9%,总损耗比普通标准电动机减少20%~30%,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通过能耗比较,选用节能的机械设备,如利勃海尔吊机、变频节能升降机等,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用;同时,应制定和执行保持设备低耗高效工况的按时保养、维修和检验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行。此外,需加强对施工机具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杜绝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能耗损失。

2.2.2 临时用房。施工现场应增加临时用房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积极使用保温隔热新材料。工程结束后,尽可能回收临时用房材料,避免或减少材料浪费,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临时用房产生的碳排放量。

2.2.3 能源结构。建立太阳能塔使清洁能源使用率占总电耗的10%。因此,可优化施工方案,将规划内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应用于生态社区建设过程,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2.3 废弃物碳排

2.3.1 施工废弃物的处置。施工废弃物的处置也是施工碳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物碳排包括运输碳排和处置碳排。首先,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一方面,废弃物的处置因消耗电能、化石燃料等而产生二氧化碳,增加碳排放;另一方面,废弃物经回收加工后可制成建筑材料再次使用,减少了原材料开发,降低碳排放。

2.3.2 废弃物运输。坚持贯彻“3R”原则(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制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 吨),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达到30%以上。如模板工程可采用定型钢模,并采取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周转次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建材可采用工厂化生产,再运送至现场组装,约可减少30%的废弃物,减少10%的空气污染。

2.3.3 废弃物处理。处理废弃物时优先选择节能、低碳的工艺和设备,充分加工并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避免和减少建筑垃圾的焚烧和填埋。

3 低碳建筑的有效控制措施

低碳建筑的控制应当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在项目立项、设计、建造及使用等各个阶段的管理中,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

①项目前期立项阶段,由专业人员对节能目标进行设计,根据项目所在的环境条件,选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绿化方式等主要措施和控制指标,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②设计阶段是对方案的深化,必须在项目目标的指导下,深入设计,确定建筑围护结构构造,对建筑设备进行系统设计。

③施工阶段是对设计的实施,严格控制质量,并根据绿色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方案。

④在建筑使用阶段,通过低碳建筑主体及设备的合理使用和定期检修以保证其正常性能的发挥,同时需要使用者具有低碳生活的理念,采用低碳生活方式,例如减少水电消耗,分类处理回收固体垃圾,控制合理的室内温度等。

⑤在建筑物的最后拆除阶段,和施工阶段相似,也应当对建筑拆除方式、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回收和垃圾处理等方式进行低碳设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落实。随着我国低碳环保理念的提高, 住宅建筑低碳化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一项重要内容, 前景不可估量,建筑低碳化施工无疑成为降低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启示[J].建筑经济,2010

上一篇:它们吸水吗教学反思下一篇:我与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