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弟子规》教案(精选10篇)
1.一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一
《弟子规》教案
——平山小学一年级
一、温习旧知识。
1.前几天我学了《弟子规》总序,大家一起把它背诵出来。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入则孝。【课件出示】: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三、学文明理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
2、师:这儿有几个生字我们先来看一看。看谁能读好它们? 【课件出示:应 缓 勿 承】
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 指明领读,全班跟着齐读。评:小老师教得真不错!同学们也学得非常认真。
3、师:下面再请一位小老师带我们读准这几句。(老师适当纠正字音、引导读准节奏)(1)生领读,全班齐读。(评价)老师领读,全班齐读。(2)师: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分行读)
4、师:字音都读准了,那你明白话中意思吗?
师: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5、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师:平常父母呼唤我们,让我们帮忙做事,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
(老师适当引导,如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后该如何做?)
又如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父母让其帮助做一点家务,他马上说我还要写作业呢!找借口不去做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小朋友还嫌家长罗嗦,不高兴听批评。明明是自己做错了 事,还满不在乎。故意惹父母生气。这些现象都是不对的。
父母抚养我们花费了很多辛苦,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挂在嘴上,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是远远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从生活小事做起。你打算怎样做?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1、播放故事。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2、练习礼仪
五、出示图片,练习背诵 师:来,齐读几遍,把它记下来。生齐读。
师:现在能把它们背下来吗?(全班齐背)评:背得真流利!
师: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谁背得好!男女生拍手交替背
六、作业:
1、帮父母收拾餐桌。
2.一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二
一、染——春雨润物细无声
乔姆斯基认为, 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 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 我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体现中国古典民族特色。
在开学初的墙饰创设中, 我班专门开辟了一面有关《弟子规》内容的墙饰, 我对这面墙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布置, 力求让墙饰体现它的教育功能, 让墙饰“说话”, 体现它的知识性,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小书吧游戏区: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幼儿卫生间: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幼儿午睡室: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吃饭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上课时: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处处有《弟子规》提醒幼儿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在区域活动中, 利用《弟子规》的文章及故事图片制作成拼图, 投放在操作区中, 《弟子规》图文并茂, 集美、雅、趣为一体, 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二、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读”乃古诗研习之法宝。“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是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环节,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 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如:在刚开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不苛求量的多少, 只求培养幼儿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早餐后诵读几遍, 午睡时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 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一段时间后, 我把《弟子规》当作词, 用孩子们喜欢演唱的歌曲为谱, 让幼儿演唱《弟子规》。其次, 通过男女对吟, 师幼对吟, 幼与幼对吟, 单独对吟, 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 男女幼儿对读, 接句诵读, 多种形式的诵读, 让幼儿感到诵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三、释——百般红紫斗芳菲
1. 多媒体, 解诗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激发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 不仅是我们开展好《弟子规》教学的关键, 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弟子规》教学的起点。现代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为幼儿《弟子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和家长一起搜集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和视频, 并购买了与之相关的中华德育故事碟片。
2. 听故事, 明诗意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宜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 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 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 往往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良方。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 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理论的东西你讲得再好, 幼儿也记不住。可是你给他讲的故事, 他却记得非常牢, 即使有的孩子不会讲, 但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因此, 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 每堂课选出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例如古代的、现代的名人故事。他们听了故事, 就明白里面的道理, 也学会了经典的译文, 并且会对照着去做。
四、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时, 要引导幼儿自己通过品读《弟子规》, 想象诗中蕴藏的意境, 领悟诗中蕴涵的情感。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 但时代不同, 里面涉及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教幼儿学习“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时,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设置教学环节。让幼儿欣赏图片, 比如去亲戚家、朋友家里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放在购物筐里要付款;公园里我们看到美丽的花儿也不要去摘下它。同时让幼儿讨论, 这样的做法对吗。让幼儿在课堂上有话说, 有事做。幼儿在上课时发言踊跃, 积极表现, 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五、拓——千树万树梨花开
1. 入情境, 明事理
叶圣陶说:“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表演情境就是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它的创设融合读、思、演、评四方面于一体。幼儿在表演中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形象, 恰如其分地表达故事的内容, 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句简单的弟子规, 怎样让幼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教育幼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了解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式。比如:把现代人接人待物的一些礼节加进去, 把日常应该掌握的礼节、礼貌贯穿在《弟子规》的教学中, 引申为幼儿的礼仪课。一些课还可以设计成场景, 比如学习到别人家做客, 怎样敲门;家里来了客人, 怎么样待客, 端茶倒水, 送客到门口或电梯口时, 何时可以关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演练接电话礼仪, 学会不同场合的礼貌用语。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 既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又让他们身体力行, 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情节课, 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他们从小就扎下文明礼貌、谦虚待人的好根基。
2. 力行表, 落行动
《弟子规》学习活动, 多数是重在诵读《弟子规》文本,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 诵读文本远没有践行来得有实际意义, 为了让幼儿将对《弟子规》的理解落实在行动上, 我们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分解, 做成《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比如“朝起早, 夜眠适, 老易至, 惜此时”这四句, 体现在力行表中就需要孩子们做到以下几点:晚上不长时间看电视, 9点前上床睡觉。早上不赖床, 上学不迟到。画画、做事时认真, 按时完成。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六、促——映日荷花别样红
《弟子规》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 因为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 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 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 对幼儿的教育就越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诵读经典并从中受益。首先召开家长会, 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 把学习的内容经常向家长汇报, 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 教学收获很大。家长买了大字的《弟子规》张贴在幼儿的房间, 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幼儿一起诵读《弟子规》, 跟幼儿讲传统故事, 巩固幼儿的记忆效果。当幼儿行为习惯落实得很好时, 家长多鼓励多表扬, 让幼儿当父母的老师,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
3.一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三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课前口令
良好的课前准备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他们往往比较新鲜好奇,不知道课堂的规矩。规范学习习惯应从课前准备开始。预备铃响前(或一节课下课时),我用“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组织口令,让学生提前将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并整理好穿着安静地趴在桌子上等待上课。这个习惯的养成需长期坚持,有些孩子没做好时,我不着急批评或一直指责,而是让他们反复诵读这课前口令,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能自我提醒,在诵读声中逐渐安静下来准备用具。一段时间下来,书桌摆放越来越整齐,班级的面貌有所改善。
二、课堂规范
活到老学到老,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课堂上阅读课文时,我用“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明确读书的要求,逐渐纠正了学生读书时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习惯。并通过诵读“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让学生明确读书应该“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学习,有疑问要请教老师同学帮助解答。读书时,我还不忘提醒孩子端正坐姿,“步从容,立端正”“勿践彧,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然后在“坐如钟”的姿势下开始写字,要求“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只有端正坐姿整理好桌面和握好笔才能写出工整的字体。良好的坐姿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长期的渗透,学生的坐姿得到训练,视力得到较好的保护。
三、课间课后
课间十分钟,有些孩子喜欢翻阅班级“图书角”的书籍,但是上课铃声一响,有些孩子直接把书随手一扔跑回座位。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凌乱地摆放在书架上,时间一长,这些书籍容易脱落或破损,甚至被人涂画。看到这样的图书角,我走进教室后静静地过去整理,学生看到后默默地上前帮忙。整理后,我板书“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之,有缺坏,就补之”这些内容,让学生反复诵读,接着再解释意思,过程中就有孩子按捺不住站起来说说图书角了。我顺势问孩子该如何做,在讨论声中植入爱护书籍的习惯,最后还有孩子自告奋勇担任“图书管理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图书角大多数是整齐的,凌乱时,我又会用上面的内容强化教育,孩子们也会互相提醒。长期强化教育,大部分孩子逐渐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有些甚至给每本课材都穿上了一层美美的书套并工整地躺在课桌或书包里。
课间十分钟,有些孩子喜欢在教室或走廊奔跑,奔跑的速度往往比较快。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班的欧阳同学上完厕所走在拐弯处就被快速奔跑的廖同学狠狠地撞倒在地上,后脑勺着地,立马起了一个大包。欧阳同学被撞疼后,立马激动地大骂廖同学。廖同学本来挺害怕的,但是挨骂后也立马言语还击。后来两个孩子在走廊扭打起来。等我赶到时,看着这两个“斗红了眼的公鸡”,我知道,要是处理不当,他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深。我没有马上问事情的原委,决定采用“冷处理”,让他们先反复念读“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在诵读中冷静下来。半小时后,他们握手言欢。我的《弟子规》才粉墨登场:“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言语忍,忿自泯”“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让他们知道拐弯处应该宽转弯,而且不应该奔跑。撞倒人后应该道歉,被撞后不能说“秽污词”,如果双方能够“言语忍”,那么自然“忿自泯”。知道了同学之前应该亲如兄弟,摒弃“市井气”,懂得了友情的珍贵和宽容待人。借这次契机,我回到班级趁热打铁开展了“兄道友,弟道恭”的主题班会,让全班同学齐诵读这些内容,并让两个当事人说说自己的错误。其他孩子也开始支招如何处理同学的冲突。班会课在热烈的讨论声中进行,下课我们又再次诵读了以上内容。以后一旦班级有冲动的学生吵架打架,其他学生会用“言语忍,忿自泯”“兄道友,弟道恭”等句子劝架,这类事件逐渐减少,班级气氛较为和睦。
4.弟子规教案一 篇四
问道于微
教学内容:《弟子规》选段
事虽小,勿善为,苟善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弟子规中对生活中的小事物如何处置,来理解如何在生活中防微杜渐,使自己改正错误的认识和习惯;
2、从生活的对小事小物的处理来一点一点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3、改造顽固犯的思想也要从小事着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
一、讨论
1、你觉得生活中什么是大事?
2、如果时机成熟,条件也具备的话,你觉得你想要做什么大事?
3、你觉得你会成功吗?理由是?
4、在服刑期间,你能为你的理想中的大事做哪些准备?
二、学习《弟子规》
1、想要成功,先读《弟子规》。《弟子规》在成功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如果仔细阅读,就能找到一些门道,让自己能为成功做好准备。
2、学习选段:
事虽小,勿善为,苟善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3、释义:
(1)、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弟子规》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很好懂,请服刑人员讲述这段话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在学习之后,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理解和体会。
(3)、“子道亏”、“亲心伤”这些只是如果违背的最直接的结果,当然相对而言对你们没有什么约束力,但你们回顾一下这些年来自己的经历,如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如何迈出的第一步,自己被严管禁闭是因何事而起,自己的减刑受到限制是因为哪些事而扣分,等等。
(引导服刑人员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过去做法的错误。)
三、事例: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通过正面的典型事例,引导服刑人员辨析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巩固。
5.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 篇五
去年春节,姐姐在我家过年。一天,我想吃瓜子,就用瓜子器剥了许多瓜子。姐姐也想吃,我不想给组组。忽然我想起《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句话,就把剥好的瓜子给姐姐了一大半,我只留了一点儿。虽然我吃得少,但是我心里很高兴。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地板上一扔,便跑到阳台上玩我心爱的电动挖土机。我指挥挖土机把沙子从一个盒子运到另一个盒里,玩得热火朝天。爸爸几次叫我去弹琴,我都装作没听见,仍兴致勃勃地玩着。妈妈下班回来,又叫我去弹琴,我仍磨磨蹭蹭不想动,妈妈严肃地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不是《弟子规》中的话吗?你忘了?”听了妈妈的话我羞愧地去练琴了。
6.一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六
弟子规节选一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一、复习内容:
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二、讲解题目:
《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
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四、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五、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六、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七、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节选二
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内容: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一、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二、讲解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1、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3、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三、朗读课文:
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四、作 业:
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三字经》之《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三字经》之《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三字经》之《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7.知行《弟子规》学做有德人 篇七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释义:弟子规这本书, 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 在日常生活中, 要做到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姊妹。其次,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 要讲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释义: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 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向他人学习, 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 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 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第一章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释义:父母呼唤, 应及时回答, 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 要立刻动身去做, 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释义: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是为了我们好, 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 父母责备教诫时, 应当虚心接受, 不可强词夺理, 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 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释义: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二十四孝的黄香 (香九龄) , 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 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 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释义:早晨起床之后, 应该先探望父母, 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 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 向父母报平安, 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 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 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 要保持正常有规律, 做事有常规, 不要任意改变, 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释义:纵然是小事, 也不要任性, 擅自做主, 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 容易出错, 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因此让父母担心, 是不孝的行为。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释义:公物虽小, 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 品德就有缺失, 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释义: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 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 要小心谨慎地去除 (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释义: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 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 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释义: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 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 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 我们一样孝顺, 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 体会父母的心意, 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 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释义: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 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劝导时态度要诚恳, 声音必须柔和, 并且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 要耐心等待, 一有适当时机, 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 再继续劝导。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释义: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 甚至生气, 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 也要恳求父母改过, 纵然遭遇到责打, 也无怨无悔, 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使父母一错再错, 铸成大错。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释义:父母亲生病时, 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 一旦病情沉重时, 更要昼夜服侍, 不可以随便离开。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释义:父母去世之后, 守孝期间 (古礼三年) , 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 不能贪图享受, 应该戒绝酒肉。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释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 不可草率马虎, 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 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 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第二章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释义: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 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 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 一家人和乐融融, 父母自然欢喜, 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释义: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 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 多说好话, 不说坏话, 忍住气话,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释义:良好的生活教育, 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 都应该谦虚礼让, 长幼有序, 让年长者优先, 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释义:长辈有事呼唤人, 应代为传唤, 如果那个人不在, 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 可以帮忙就帮忙, 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释义:称呼长辈, 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 要谦虚有礼, 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释义:路上遇见长辈, 应向前问好, 长辈没有事时, 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 等待长辈离去。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释义:不论骑马或乘车, 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 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 约百步之后, 才可以离开。 (古礼, 意在敬老尊贤。)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释义:与长辈同处, 长辈站立时, 晚辈应该陪着站立, 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 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释义:与尊长交谈, 声音要柔和适中, 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 也是不恰当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释义:有事要到尊长面前, 应快步向前, 退回去时, 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 应当专注聆听, 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释义: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 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 (堂兄姊、表兄姊) , 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姊一样友爱尊敬。
第三章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释义:早上要早点起床, 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因为时光宝贵, 转瞬即逝, 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悲伤。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释义:早晨起床后, 务必洗脸、刷牙、漱口, 使精神清爽, 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 一定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才能确保健康。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释义: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 戴帽子要戴端正, 衣服扣子要扣好, 袜子穿平整, 鞋带应系紧, 否则容易被绊倒, 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释义:回到家后, 衣、帽、鞋袜都要放在指定位置, 避免造成脏乱, 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成功的一半。)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释义:穿衣服需注重整洁, 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 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 才是持家之道。 (不要为了面子, 更不要让虚荣心做主, 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释义: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肉, 不要挑食、偏食, 三餐常吃八分饱, 避免过量, 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 危害健康。 (论语:“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 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 而不为外在的美观。)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释义:饮酒有害健康, 要守法, 未成年人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 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 惹出多少是非?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释义: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 不慌不忙, 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 须抬头挺胸, 精神饱满, 不可以弯腰驼背, 垂头丧气。 (立如松, 行如风, 坐如钟, 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 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 不能敷衍了事。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释义: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 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 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 腿更不可以抖动, 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 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释义:进入房间时, 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 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 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 以免受伤。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释义:拿东西时要注意, 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 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 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 也要像有人在一样, 不可以随便。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释义: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 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 也不可以草率, 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释义: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 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 要勇于拒绝, 不要接近, 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 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 不听、不看, 不要好奇的去追问, 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释义:将要入门之前, 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 应先提高声音, 让屋里的人, 知道有人来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释义: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 而不是:“我, 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释义:借用别人的物品, 一定要事先讲明, 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 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8.国学-弟子规-教案 篇八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注释
悌 :弟弟敬爱哥哥。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厚德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注释: 承:承担。解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读: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先探望父母,下午回家后,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注释: 苟:如果 解读:
纵然是小事,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擅自作主,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贻:遗留 具:准备 解读: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身体有所不适,受到伤害,父母亲就会忧虑。品德修养有问题,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耻辱。思考题:
1、弟子规从几个方面谈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
2、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面对父母的教导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人物链接: 故事一:
温家宝总理谈中国传统文化
新华社消息 温家宝总理1月31日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进行了座谈。
院长女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来到久负盛名的塞万提斯学院与大家见面。中国和西班牙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今天的座谈会以文化为主题很有意义。贵国著名剧作家哈辛托•贝纳文特曾说过:“文化是理解与沟通的良师。”文化交流对增进我们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在此,我想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故事二:
捐肾救母的田世国
田世国,山东人,38岁,律师,5年来一直在广州工作,难得有空回家。2004年2月26日,田世国的弟弟从老家给他打电话说:母亲查出患尿毒症。突然听到这不幸消息,田世国仿佛天塌了下来。第二天,田世国就匆匆踏上北上的列车,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看着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消瘦不堪的身躯,田世国心里十分的痛苦。田世国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女,一度想放弃治疗。田世国在得知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后,田世国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
2004年9月27日,田世国把母亲骗到上海来,他说:“如果我妈知道那个肾是我的,她会从楼上跳下去,她绝对做得出来!”田世国说,他永远忘不了母亲听到他说找到肾源时的那个眼神,那是求生的欲望。
田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千百年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名言链接: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曾国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第二课时 出 则 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注释: 泯:消失 解读: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读: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谨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注释: 履:鞋子。解读: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读:
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增广贤文》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思考题:
1、《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我们要衣着整齐符合学生身份,联系《弟子规》谈谈理解。
2、为什么借东西要按时归还? 人物链接: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 了好人缘。名言链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第三课时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秽:肮脏。
妄:荒谬不合理。
佞: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解读: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都是不可以的。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读: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注释:
跻jī:登,上升。
解读: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纵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见到别人的恶习,就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注释: 却:退步。砺:磨。
解读: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听见别人称赞我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解读:如果是无意之间犯的错,称为过错;有意犯错误那就是罪恶了。如果勇于改正错误,那就等于没犯错;如果犯了错还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辜:罪
《增广贤文》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思考题:
1、《中学生行为规范》规定不说脏话,结合《弟子规》谈谈理解。
2、孔子说:“见贤思齐”,《弟子规》中有同样的表述,请说说。人物链接:
马班邮路王顺友
王顺友,这个并没有多少人熟知的名字,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
1995的春天,陪伴王顺友的骡子受到惊吓后脚乱踢,王顺友一不小心就补螺子踢倒了,但王顺友却一想为山里的人们送邮件,只好强忍着疼痛捧着肚子,继续上路,9天9夜的漫长路途,信是送到了,可是王顺友却昏倒了,当他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气若悬丝。为了送信,他吃尽了苦头;为了送信,他饱经了磨难。
5年是这样,10年是这样……一晃眼,已经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岁月毫不留情地在王顺友的脸上纵下了“千山万水”,而他却仍然坚守着这一份工作。20年的马班邮路生涯中,他穿越过如雨一样袭来的山体塌方,也用匕首吓退过手持长刀的剪径强盗;在他落水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去捞他的邮包,但是,他的邮件从没有丢失过。名言链接: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曾国藩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第四课时 泛 爱 众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訾zǐ:说人坏话。解读:
自己有才能,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不要轻易诋毁,说人坏话。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份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增广贤文》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一人道好,千人传实。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伤人一语,利如刀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思考题:
1、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我们如何去做?
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弟子规》是如何表述的? 人物链接:
贺之章的故事
贺之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格直爽,豁达健谈,当时的达官贤士都 很仰慕他,都愿意和他交谈,他虽然名气很大,但爱才若渴,热情地提携讲坛后辈。当他在京城身居要职时,李白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诗人。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见面后,虽然年龄相差四十多岁,但却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李白名震天下,后来成了人人赞叹的“诗仙”。商鞅的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名言链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9.弟子规教案 篇九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孝敬父母、尊长敬贤,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2.理解《弟子规》的主旨思想,诵读三字骈文的韵味。3.理解“仁爱” 4.背诵《入则孝》篇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悟古人孝敬父母的态度 2.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课程导入:
请小朋友自己讲一个孝顺父母的故事,老师讲“黄香温席”的故事,从黄香的做法透视出孩子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引出《入则孝》篇上(父母呼~贻亲羞)。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1.古人日常生活中是应该如何孝敬父母的。举例说明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孝敬父母。2.如何理解“品行”这个词?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三、拓展链接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简介
生卒时间:1647年至1729年。县丞 中国(清朝)
相关介绍: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
四、背诵
集体诵读《弟子规》,默背。课程安排:第二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习《入则孝》篇上
2.理解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应该如何的劝谏父母。3.父母病或丧期,为人子女应如何尽孝道。4.背诵《入则孝》篇下
一、课程导入:
孝顺诀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情,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由诗句引出《入则孝》篇下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1.想一想,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应该如何做?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2.举例说明父母生病的时候,大家都是怎样照顾父母的。
三、拓展链接 二十四孝故事: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行佣供母 怀橘遗亲 埋儿奉母
扇枕温衾 拾葚异器 涌泉跃鲤 闻雷泣墓
乳姑不怠 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笋 尝粪忧心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卧冰求鲤”的故事
<简略版>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故事版> 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
刚过片刻,继母走进房内。“王祥,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
“我……”
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
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
这时,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父亲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
父亲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何?”
“父亲,今日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父亲。
“以后不可这样,下不为例!”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继母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继母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可是,到哪去买鲤鱼呢?这个寒冷的季节,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
“父亲,你别管了!”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继母说。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时,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王祥敲开冰,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
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
“爸爸,有了,有鱼了,有鱼了!”
“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母颇受感动,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母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一时间,三人欢乐地相拥在一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课程安排:第三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兄弟之间相处之道 2.清楚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3.背诵《出则弟》篇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敬长辈,与人相处要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 2.兄弟友爱,能事父母快乐,这也是孝道的一种
一、课程导入: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出《出则弟》篇上。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1.想一想,文章里讲到的兄弟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2.与长辈接触式,我们应该怎样做?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三、拓展链接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审讯时,孔融面无惧色地说:“张俭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当。”
孔褒马上抢着说:“张俭是我的朋友,完全是奔我而来的,与弟弟无关。”
地方官见兄弟两人争着受刑,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将案情上报侯览。后来,侯览下令杀了孔褒。课程安排: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清楚如何尊敬师长,与长辈相处应注意什么
2.对待他人的父母也要向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他人的兄弟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背诵《出则弟》篇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敬长辈,与人相处要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
一、课程导入:
子路尊师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不但学我哈,而且以尊敬师长而著称。
有一次,孔子经过庭院,打算出门。子路正在院子里读书,看见老师过来,马上放下书,恭恭敬敬地弯腰施礼。然而,孔子只顾欣赏院子里新开的梅花,根本没有看到子路在给他行礼。
子路见老师没有说话,九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保持着行礼的姿势。等孔子欣赏完梅花,转过身来,看到子路正在给自己行礼,忙说“免礼”。子路这才直起来。因为弯腰的时间太长了,身子都酸麻了,子路忍不住伸手揉了揉腰。
孔子问:“子路,你的腰怎么了?” 子路如实回答说:“弯腰久了,腰有些酸麻。” 孔子奇怪地问:“你为什么弯腰呢?”
子路说:“我看到夫子过来,就给您行礼,可是您没有看到,我就在旁边一直站着。”
孔子听了,称赞道:“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1.与长辈接触式,我们应该怎样做?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2.如何对待他人的长辈兄弟?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三、拓展链接
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课程安排:第五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标准 2.了解穿衣打扮的规范 3.背诵《谨》篇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衣食住行要有规律,注意健康卫生
一、课程导入:
1.讲一讲,大家的生活规律都是什么样的? 2.穿衣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 引出《谨》篇上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1.想一想,古人是的生活规律是什么样子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2.比较一下,现代人卫生标语“饭前便后要洗手”是根据什么来的?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3.根据文意知道,穿衣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三、拓展链接
引:古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那他们晚上不工作了之后都做些什么呢?当然是读书。可是古代没有电灯,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点不起油灯,晚上就没有办法读书了。不过晋代有个好学的人人就解决了没有油灯夜晚读书的问题。大家知道他是怎么解决的么?
“囊萤夜读”的故事: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课程安排:第六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懂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为举止要守规范,不要有许多小动作
2.做事不要急躁,要淡定,不要避重就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论做事还是行走,都应该有规范意识,要从容,不毛躁。
一、课程导入:
复习《谨》篇上,继续了解在做事或行走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1.想一想,《谨》篇中里面,是怎样规定少年的行为举止的?
三、拓展链接
介绍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小朋友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的特长。
课程安排:第七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与人交流时应注意的礼貌问题 2.知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出入门要注意的事情
2.询问他人时的礼节与借还物品的礼节
一、课程导入: 复习《谨》篇中
讲一讲由于学习弟子规,回家之后自己都有哪些改变
二、诵读课文,翻译文意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三、拓展链接
四书五经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弟子规——改编自《青花瓷》 只愿我心已在弟子规中游曳
宣纸铺下浓墨研玉狮镇纸边
我正流连字句间
素毫提起丹青点行云般书写
静悟传世文化的经典
孔孟之言连成篇三字间了然
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
弟子规写成在康熙年间
那是无论幼或长都耳濡目染
传统美德随书香流淌在四方
如今我拂卷桌上
研习先哲传下的经典
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
弟子规的释解永存心里面
孝悌谨信爱众与亲仁的字眼
在书卷里将我们陶冶
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
中华文明如烟升腾在世界
而此时它降临三尺讲台之前
被我们了解
在私塾里孝与悌被学童铭记
在教室里谨与信被我重拾起
而隐藏在那字里行间的秘密
是否是古人为大同伏笔
不被世间繁杂的浮云遮望眼
弟子规的释解永存心里面
孝悌谨信爱众与亲仁的字眼
在书卷里将我们陶冶
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
中华文明如烟升腾在世界
而此时它降临三尺讲台之前
被我们了解
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
弟子规的释解永存心里面
孝悌谨信爱众与亲仁的字眼
在书卷里将我们陶冶
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
中华文明如烟升腾在世界
而此时它降临三尺讲台之前
被我们了解
《弟子规》歌词:
后有急借不难
从前从前 孔夫子的语言
学习慢慢成长
我们沉淀 那论语学而篇
诚信你要培养
两代之间 从弟子入则孝
弟子规 圣人训
出则悌的 那天学会分辨
首孝悌 次谨信
默默许愿 一千两百多年
好长好长的一大段的时间
渐渐渐渐 在康熙的年间
那弟子规 微笑登场出现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亲爱的 仔细听
这些事 要用心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亲爱的 不能等
对的事 要认真
以仁为本的力量
超乎你们想象
孔孟的故乡
就在最纯粹的东方
借人物就要及时还
亲爱的 仔细听
这些事 要用心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亲爱的 不能等
对的事 要认真
古圣先贤 我们的老祖先
从中原到 九州大地蔓延
我们眼前 仁义清晰可见
一字一句 用子曰的语言
听我们的劝 博爱承传千年大同思想 历史不能断线
一遍二遍 我们大声地念
那弟子规 一起学习改变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亲爱的 仔细听
这些事 要用心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亲爱的 不能等
遇事不能贪婪
你可以对自己欣赏
凡是人我们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对的事 要认真
以仁为本的力量
超乎你们想象
儒家的思想
在厚厚的黄土地上
亲有疾我们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灯火可以阑珊
亲情不能怠慢
以仁为本的力量
超乎你们想象
一起等待花开
一起青春精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亲爱的 仔细听 这些事 要用心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亲爱的 不能等认真
10.《弟子规》诚信教育内涵及其特色 篇十
《弟子规》虽只有短短1080字, 但文字精炼, 内容广泛。本文拈出一个“信”字, 期望由此契入, 阐释其内涵与特色, 以理解清代初年的童蒙读物, 在现代社会流行何以可能。
一、《弟子规》所言之“信”的内涵
“信”为会意字, 从人, 从言, 所以“信”的一般意义, 指人的言说诚实无欺。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信, 诚也”, 而“诚者, 实也。”宋代朱熹又进一步解释, “诚”即“真实无妄”、“不自欺之谓”。“诚”多强调内向的追求, 所谓“内诚于心”, 而“信”是诚的外化, 所谓外信于行、外信于人。
《弟子规》之言“信”, 在内诚外信之上, 有许多内容上的拓展, 却又以通俗易懂的韵文形式表达出来。
1. 言必信实。
语言的信实是“信”的基本意义, 也是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的传统伦理对人的基本要求, 所以《弟子规》之信的部分开篇即言:“凡出言, 信为先”。青年学子乃至任何一人, 开口与人说话, 首先要有“信”, 即语言的真实性。与信实相对的是欺诈、妄语、奸猾巧佞之语。孔子非常反感巧言:“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因为奸巧之语是以人的自私和自我利益为动机与出发点的, 与孔子主张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追求相悖。“秽污词, 市井气”, 不但在语言上违背信实, 而且养成流俗恶习, 与《弟子规》对君子人格的培养相左, 期求青年学子务必戒除。
2. 言必信守。
言, 除了日常的说话外, 更有一种特殊的诺言, 即对特定对象的许愿、承诺。诺言所承载的内涵有强烈的针对性、有庄严的情感体验, 因此, 对诺言的信守显得格外突出。在中国古史中, 有关信守诺言的故事既多又感人至深, 最典型的是“季札挂剑”。季札不仅对一般的诺言要信守, 即使是“心已许之”而并未在语言上应允的赠剑, 即使被赠对象徐国国君已死, 也仍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心中的诺言) 。这样的事例多了, 加之又有孔孟等儒家千百年来的倡导, 自然形成了中国社会“一诺千金”、“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的信史传统。《弟子规》通过“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的告诫, 曲折地告诉人们, 不要轻易许诺, 一旦许诺就必须信守。
3. 言必谨信。
由于要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在言语、许诺上谨慎就显得非常重要。孔子说:“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 (《论语·里仁》) 又主张谨信并立, (“谨而信”, 《论语·学而》) 谨为有信, 信者必谨。《弟子规》将“谨”、“信”分立而述, 在“谨”的部分, 详述青年学子在行为上要养成严谨的生活习惯, 在“信”的部分则强调出言谨慎。所谓“见未真, 勿轻言;知未的, 勿轻传”, 任何事情在未见到真相之前, 不臆测, 更不在人前轻言妄语, 在对事物没有确知之前, 不任意传播。在承诺之前, 尤其要理性严谨, 三思而诺、三思而行, 所谓:“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尤其是有的诺言要用一生去守护与承兑, 不可不慎。如果轻易许诺, 可能进退皆错:进则不合伦理与法度, 不可兑现;退则违背诺言, 人格有损, 人不信任。
4. 言必有益。
《弟子规》之“信”的另一深意是, 言必有益, 而非有害。诈言妄语、巧佞之语、秽污之词, 以及飞长流短等, 于自、于他、于社会大众都有害无益, 所以要戒除之。语言的信实必须“惟其是”, 所谓“是”, 既指语言的真实无妄, 更有有益无害之意。既然如此, “话说多, 不如少”, 语言少而精粹, 做到“辞, 达 (意) 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切忌华而不实, 更不哗众取宠。
5. 信之修德。
《论语》是孔子对青年学子的教诲言论集, 《弟子规》是青年学子的教育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人生理想, 追求的是圣贤人格与君子品德。《弟子规》可谓是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传统人际关系教育的通俗版, 在内容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上与《论语》一脉相承。所谓“见人善, 即思齐;见人恶, 即内省”, 即是《论语》所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翻版,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自强不息的精神, 彰显了儒家对精神与品德的执著追求, 这种专一的内求, 足可以抵消对衣服、饮食等外在物质的诱惑;而在外界对自我的评价上, 追求“闻誉恐, 闻过欣”道德体验。青年学子处于品格的完善进程中, 犯错, 改过, 再犯错, 再改过, 最后臻于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所以《弟子规》之信,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 允许犯错, 敢于认错, 勇于改错。知过而能改过, 过错终归于无。
二、《弟子规》之信的特色
1. 信之系统性。
《弟子规》之信构成一较为完整的系统。“凡出言, 信为先”, “事非宜, 勿轻诺”等是为“信”。说话信实信守, 就是“言必信”;行为果断干脆, 就是“行必果”。但孔子认为, 如果做到这样, 仍然“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因为“信”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 如果没有内在之诚相匹配, 是不完整的。《弟子规》要求青年学子还要做到“见人善, 即思齐;见人恶, 即内省”。其中“思”与“内省”就是内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礼记·大学》) 所以内诚是根本, 外信是表显。只有内诚于心, 才能外伸于信。诚与信、内与外相统一, 才是真正的诚信。
在《弟子规》中, “信”单列一部分专门讲述, 但从“信”应有的延展性上看, 与“孝悌谨爱”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孝悌谨爱”可视为“信”的意义延伸。对青年学子而言, 在家庭关系中对父母孝就是信, 与兄长交往中做到悌, 就是信, 再广而泛之, 对一切人都能同类相爱, 就是信, 而在自我持身上, 能慎思、慎言、慎行就是信。所以, 信者必孝, 孝者必信;信者必悌, 悌者必信;信者必爱, 爱者必信;信者必谨, 谨者必信。
2. 信之教育性。
作为青年学子为人与生活规范的《弟子规》, 其教育性非常明显。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伦理规则, 是为人之本、立世之本, 故应首先确立, 行有余力之后, 再读书学习文化知识。换句话说, 《弟子规》期望青年学子将这些伦理观念内化为人伦素养, 外化为行为准则, 在首先做好人后, 再学习文化科技等专业与谋生技能。这一逻辑次序, 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实践———教育的目的以化育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为要旨。《弟子规》所言之信, 针对青年学子尤其童蒙的特点, 不但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在手法上也采用对比方式, 以强化伦理规范的是非色彩, 期望在是非对比中潜移默化, 使青年学子建立起正确观念。如“凡出言, 信为先”与“诈与妄, 奚可焉”;又如“见人善, 即思齐”与“见人恶, 即内省”;再如, 德学才艺不如人, 奋发自砺, 衣服饮食不如人, 不要忧戚等。
3. 信之实践性。
“信”是一种伦理理念, 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伦理之信, 必须具有可操作、可反复实践的特性。信的内涵之一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孔子说“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又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而在信的荣辱观上, 则做到“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孔子同时认为, 信的伦理实践具有普世的性质,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论语·卫灵公》) 在《弟子规》中, “信”的规范是具体的, 有着可操作、可反复的实践品质。如“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又如“用人物, 需明求;借人物, 及时还”等。
《弟子规》诚信观之实践性, 更体现于人的一种内心的践履, 这与中国伦理重视道德自律与体验有直接关系。《弟子规》以培养圣贤人格与君子品德为己任, (《弟子规》终句“圣与贤, 可驯致”可为证明) 所谓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虽具外在的实践性, 但终究要回归于人的内心, 回归于人的心灵。所以在《弟子规》之信的规范中, 在誉与过的态度上, 主张“闻誉恐, 闻过欣”, 不议论他人的长短是非, 而在自我修养上下工夫, 见善思齐, 见恶内省, 淡薄衣服饮食等物质欲求, 追求德学才艺, 以完善自我人格。
《弟子规》所主张的“信”之实践, 由外而内, 又由内而外, 有以内摄外、内外一致的辩证统一性。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上海:中华书局, 2005.
【一年级《弟子规》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弟子规读后感06-21
一年级法治教案10-19
一年级画自己教案06-08
一年级汉语教案 上册06-16
一年级分类整理教案06-20
一年级上册品德教案06-28
一年级音乐教案下07-06
一年级校园安全教案07-21
一年级安全法制教案08-02
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