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美的的范文

2024-10-11

关于中华传统美的的范文(精选5篇)

1.关于中华传统美的的范文 篇一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知识概要

○活动组委会命题组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与《仪礼》《礼记》并列为《三礼》。西汉以后被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汉族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诗经》就有对“礼仪”最早的记载。“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习惯做法,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手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

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五、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古代有五种国家层面的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指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军礼指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宾礼指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嘉礼指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个人层面礼数更多,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婴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子女多在父母 去世后守孝三年。

古人在写书信时,在书信开头写收信人的称谓。称谓之后要缀以表达敬意的词语,例如“台端”“台甫”“大鉴”等,这类词语就是“ 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的最多,源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如果餐桌上有年高德劭的老者,则宴会的一切要以老人为中心,其他人分坐在老人的两侧。即使是有官职者参加,也应该安排老人坐在主宾的席位,以表示尊老。

宴会开始,应由老人最先举筷,并且尝菜肴的第一口,然后其他人才能举筷吃菜。这是对老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夹菜之前,不要“游筷”,就是举着筷子在菜碗之间游移,应该选好吃哪样菜再举筷。夹菜时,不要用筷子在菜碗中翻搅,也不要把筷子并起来抄菜吃,那样有贪吃之嫌,也不卫生。此外,“当食不叹”,不能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气氛。

访客一般应该预约时间,说明拜访的事由,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什么时候去拜访比较合适。拜访的时间一般不要太早,因为此时可能对方还在休息;也不要太晚,因为此时可能对方已经休息。此外,在用餐时间到访,一般也是不受欢迎的。拜访的时间一旦约定,就必须准时到达,或者略为提前几分钟。迟到是失礼的行为,不仅无端浪费了主人的时间,也使自己的诚信成为问题。我国上古时代席地而坐,所以有脱鞋入室的习惯,这是讲究卫生的表现。如今,城里人进门后换拖鞋的习惯越来越普遍,客人应该尊重主人家的习惯,主动换鞋。

孝敬父母,不是提倡一种狭隘的血缘亲情、一家一姓之内的礼节,而是把它作为培养爱心的起点,要推己及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孟子》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兄长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的父母、兄妹。所以《孝经》中有“博爱”的说法。

与尊长见面,陪同的年轻人应该站着,称为“侍立”。“侍”有侍奉的意思。“侍立”,一方面是表示不敢与尊长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含有恭候调遣、随时奔走效力的意思。年轻人与尊长合影,要让尊长坐在正中,只要不是尊长的特许,不能与之并排而坐,一般应该站在尊长的后面。

在跟随老师出门时,看到远处有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他说话,因为那样是怠慢身边的老师的表现。如果在路上遇见老师,应该快步上前,正立行礼,老师与自己说话就回答,不与自己说话,就 可以快步退下。

2.关于中华传统美的的范文 篇二

关键词:海南省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 是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和光荣职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对全国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指导和部署。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海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认真总结好经验, 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 海南省教育系统以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为旨归, 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深入总结。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 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系统部署。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必须要有长远规划和统筹考虑。近年来, 海南省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文件, 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海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对教育系统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海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创建实施方案》等,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 融入教书育人各项工作。

二是突出重点环节, 用国学经典润泽师生的精神生命。课堂教学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省教育厅通过指导各地各校开设国学教育课程, 引导广大师生在诵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海南省从2011年开展国学教育试点工作以来, 已有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乐东、万宁、陵水、定安、洋浦等11个市县 (区) 作为先行试点单位在所辖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开设《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地方课程。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以教育部指定的《古诗百首赏析》为教材, 开设国学教育课程, 让学生接受经典的熏陶, 感受国学的博大, 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三是构建活动品牌, 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实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使之融入师生的学习教育、德性养成当中, 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的重要抓手。省教育厅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活动为载体, 引导各地各校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教育广大师生弘扬传统美德, 恪守文明规范。省教育厅把每年9月定为全省“师德活动月”, 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 督促激励广大教师重品行作表率;通过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及评选“美德少年”、“最美教师”等系列活动, 挖掘闪光典型事例, 宣扬美德善行, 激励感召师生, 在校园营造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打造“赏名篇、诵古诗”品牌活动,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书法、武术、歌舞、民乐等融入诵读表演中, 以声传情, 以形表意, 淋漓尽致地诠释出古诗词深邃曼妙的意境, 让广大师生经历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各地各校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行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海口市坡博实验学校以“寻家训、讲家训、守家训、守校训”活动为切入口, 大力开展中华美德教育, 推动家训校训两相长, 家风校风两提升。

四是营造育人氛围, 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怡情益智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近年来, 海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加大了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 支持各校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 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味,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心灵。各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报刊栏和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 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 营造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省财税学校秉持“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的理念, 对操场围墙进行了立体改造, 建设了一条面积达65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长廊,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 让无声的墙壁生动起来。海南中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 建成了一池 (砚池) 两馆 (校史馆及国粹馆) 三园 (思园、学园、行园) , 依托校园文化景观, 陶冶师生情操;该校还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借此涵养和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

二、坚持问题导向, 进一步增强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 海南省各地各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少学校重视升学、就业等硬任务的落实, 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软任务”的思想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推进力度不强。个别教育行政部门自身重视不够, 检查督导不力, 工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二是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突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匮乏, 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师资培训工作滞后。多数学校由语文教师兼任国学课, 工作量大, 难以兼顾。许多教师自身国学底子薄弱, 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陈旧。国家尚无国学经典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管理不规范, 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 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是重知识讲授、轻内涵阐释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 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 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忽视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加以解决。

三、统筹兼顾促发展, 全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主题活动落地生效

2015年5月, 省教育厅印发通知, 要求全省中小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这是海南省在新形势下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需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既要立足自身, 又要凝聚合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动员各个部门、全体师生一起来做。各校校长要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 切实承担起“关键少数”的领导责任, 做到亲自谋划、亲自督导、强力推进。各校要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的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班主任、课任教师、德育教师的骨干作用;要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规划, 全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要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组织编写特色校本教材, 设计开展特色主题活动;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区分层次, 因材施教;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教育精品课程和栏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项开放性工程, 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又要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配合, 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各校要主动联系地方党政相关部门, 积极协调社会各界, 创造有利条件, 争取更多支持;要利用培训、会议契机, 增强校际交流, 增进友谊, 分享经验, 加强区域合作;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习和实践, 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家庭、传到社会。

二是既要大张旗鼓, 又要润物无声。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需要我们唱响时代主旋律、打好宣传主动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要着力构建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相结合的大宣传格局, 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对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大力宣传本地本校的典型特色经验, 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亮点,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道自微而生, 德自微而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像春风化雨一样落细落小, 才能做到润物无声落到实处。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做到知行合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积极构建书香校园, 打造带有浓郁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 创造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素养;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 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得到生动体现, 对学生形成良好影响与示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 以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艺术视野下中华武术美的要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中华武术武术美武术套路本质要素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武术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生生不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门派众多。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影响着我们的文明古国。从中华武术的基本要素来分析。艺术的概括为十三个方面。

一、名称美

即武术技术动作独具特色的名称美,因为它们概括力强,生动形象,名实相符。贴切而富有诗意。有的是采用客观世界诸物态或文学典故,使拳技功法产生美感。如苍鹰扑食、大鹏展翅,给人一种威猛雄健的感觉,体现了雄鹰气吞千里、力负千均的雄伟气魄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力劈华山、崩断昆仑、倚天拔剑,好象是擎天巨人背倚天穹拔剑出鞘,气势磅礴、威风八面。不禁令人胸廓顿开,心旷神怡。不说“弓步前指”而用“羿射九日”的文学典故;不说“腕花翻身坐盘刺剑”。而说“走马卧槽”等等,使人闻其名如见其形,仿佛感受到了武术技术动作那种神秘而又浓郁的文学色彩,使练拳者与看拳者不仅品享其意境神韵,而且从一个侧面引证了武术和文化的亲缘关系。

二、礼仪美

中华民族一向是重视礼仪的民族,体现在武术上的礼仪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徒手礼中的抱拳礼、注目礼:持械礼中的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递械礼中的递刀礼、递剑礼、递棍礼、递枪礼:接械礼中的接刀礼、接剑礼、接棍礼、接枪礼等。同时,每一种礼仪都有特定的方法与内涵。从形式到内涵诸方面均体现出中华武术礼仪之美。如抱拳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拳心掩贴右掌面,左指尖与上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一30cm。

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举止大方。其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点。

三、体形、素质、服饰美

体形、素质美即在武术运动过程中,人体各个部分的协同配合呈现出各种特定的动作造型,从静态或动态的角度表现出身材匀称、肌肉丰满坚实的形态:肌肉快捷、强健的收缩与舒张力量:动作迅捷、疾如风的速度:人体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耐力:身体关节、韧带、肌腱及皮肤等伸展时柔和、弛缓和轻松的灵敏与柔韧素质美。服饰美即套路运动中的传统服饰展示中华民族强调主观心灵感受,讲究写意和情感寄托,不主张对现实外貌做机械摹仿。而讲伦理道德荣誉美的之中的审美风格,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人格含蓄美。“教武育人”、“尚武崇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更是旗帜鲜明地展现出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的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也深化了素质美的内涵。

四、姿态美

即姿态、架势美。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拳谱中的“五体称”即四肢与躯干五条线充满骨力。这五条线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呈现一副健美之势。又如太极拳讲“五弓”,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裆松胯,动静有常。姿势均匀。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富有阴柔之美。

五、造型美

即武术运动的动力定型美。表现在武术套路中:动作形象完整,力度恰到好处。或撑拨张展,或勾扣翘绷,都匀称工整,清晰顺达。表现出健美之姿。武术的造型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换.不可分割。如动造型“旋子落地”动作的翩若惊鸿,有如凤凰旋窝之风采,怡然自得;而静造型“朝天一柱香”则动作刚劲挺拔,有威武不屈之气概,其造型艺术之美可见一斑.再如长拳的“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缓如鹰”;华拳的“苍鹰博兔扣双环”;少林拳的“黑虎掏心”;八卦拳的“白蛇吐信”等仿生造型动作,从其结构、身姿、神采、意境等都在达到健与美高度统一。给人一种扑面清闲的美感情趣,就像面对一幅幅绝艳精妙的唐宋书画,令人感受到既抽象有精微,即宽泛又细腻的心灵领悟,展现出东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神奇魅力。

六、劲力美

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中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很能表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展示南拳运动的“阳刚之美”。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它以捧、捋、挤、按、采、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力,并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达到使对方失去平衡或倒地的目的。依次决定胜负。哪怕是朴素无华的形意拳,那整齐简练而又充实的劲力,也使人的心潮、筋肉随之铿锵而动,均寓劲力美与劲健之中。

七、结构美

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于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像现代武术演练套路是按照拳种流派自身规律,对其动作精华、节奏、难度技巧等运动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使之配套,犹如艺术乐章,起、承、转、合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同时注意使动作顺畅又符合技击规律,注重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布局上注重往返穿插、迂回转折,不偏重任何一侧,更不散乱无章。以猴拳为例,将猴子出洞、窥望、攀登、偷逃、惊窜、入洞等一系列典型情节串联起来,又以仿生技击动作,是动静相间,虚实相生、起落翻转,纵横回旋,井然有序,加上动作衔接巧妙又符合技击规律。表现出特定环境中的精神、风格、气势与韵味,其动态情节之美跃然显现,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八、阳刚、阴柔美

4.关于中华传统美的的范文 篇四

当天室外的温度很高,社区的几位领导还有我们几个大学生冒着酷暑挨家挨户的看望孤寡老人,老人们一看到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我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我分享自己当年的“金戈铁马万户候”的战争岁月,还与我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而我也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老人们都感慨的说,正是国家的各种福利和党的政策才能像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的生活,更多的老人表示同学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我并没有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埋怨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平时娇生惯养的我,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过去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我还又跑到外面的小卖部给老人买东西,虽然来的时候给老人们带来了些水果、点心,可那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用我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东西来表达我的心意,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的房间并且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我就跟着那里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不方便,需要喂才行。这时我主动给老人喂饭,虽然笨手,但见到老人们开心的笑脸就心满意足了。我感觉到了一家人似的其乐无穷。大多数老人在这里过的很开心,他们有时在房间过楼下的广场看电视或者锻炼身体,因此,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算是晚年安康了。在这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为老人们做了些日常的事,也经常和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进一步增进感情。通过与老人们的聊天,使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儿女的期盼,更明白了他们对我们后辈的希望。

5.语文教学之传统文化美的发掘 篇五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发掘

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格外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让学生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育变得急功近利, 教师、家长、学生都不愿花时间去教学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即便学也是仅为考试而学, 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更谈不上欣赏了。这影响了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应放眼长远, 不为外在环境所影响, 抓住教育的本质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的教育功能, 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 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高尚情操, 提升其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我们自己得尽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 然后再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美的认识。

一音韵美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 一篇由白纸黑字形成的好的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 首先得靠读者阅读, 这种阅读不是表面上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 而是要读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其已有知识及情感体验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方可把枯燥乏味的黑字转化为形象生动且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情感升华, 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中。因而, 在教学传统文化过程中, 教师要从美学解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教学《阿房宫赋》中, 教师一方面结合语言教学, 让学生领会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 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另一方面提供现代著名朗诵大家的朗诵光盘, 让学生跟读, 使其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美,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 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以帮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二情感美

理解一篇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作者的情感诉求有所了解, 唯有明白作者的情感体验, 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作品。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帮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认知。教学传统文化时,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离我们较远, 学生们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诉求,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而传统文化切忌教师的空洞说教, 教师须“披文以入情”, 精心创设审美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设计审美意境时需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来设定, 不可强加给学生, 如此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如讲读《赤壁赋》时, 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 描写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 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 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 状摹秋水之汪。秋江浩阔, 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 举酒咏诗的举止, 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 这篇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 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绚丽图画,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三形式美

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关注言语的内容而漠视言语的形式, 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在某一方面,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教师须教给学生语言规则, 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 进而去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 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 尽情尽意地表达, 并超越作品的语言, 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后所表达的情和意。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效。如曹操的《观沧海》, 前六句写实景, 后四句写虚景。若把每句分解开, 只能表现大海很平常的景色特点。但若跨越语言的表面意义, 通过对四言诗较五言诗语言更为醇厚、简质的特点把握, 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 学生很容易体会诗中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

四学以致用, 启迪学生创造美

传统文化教学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外, 更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创造美、发现美, 进而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古诗词时,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诗歌是想象的果实,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 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 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 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 都是一些孤立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 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感情。而与“夕阳”“断肠人”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情感和理性的想象, 那种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意境、游子乡思萦怀的情调就不言而喻、油然而生了。

五总结

上一篇:以和谐为题的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中学2012年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总结